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儒學

韩诗外传 [汉] 韩婴


  韩诗外传卷第一
  
  第一章
  
  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方是之时,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亲没之后,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方是之提,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怀其宝而迷其国,不口与语仁。窘其身而约其亲,不可与语孝。任重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故君子桥褐趋时,当务为急。传云:不逢时而仕,任事而敦其虑,为之使而不入其谋,贫焉故也。《诗》曰:“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第二章
  
  传曰:夫《行露》之人许嫁矣,然而未往也。见一物不具,一礼不备,守节贞理,守死不往。君子以为得妇道之宜,故举而传之,扬而歌之,以绝无道之求,防污道之行乎?《诗》曰:“虽速我讼,亦不尔从。”
  
  第三章
  
  孔子南游适楚,至于阿谷之隧,有处子偑璜而浣者。孔子曰:“彼妇人其可与言矣乎?”抽觞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吾北鄙之人也,将南之楚。逢天之暑,思心潭潭,顾乞一飮,以表我心。”妇人对曰:“阿谷之隧,隐曲之汜,其水载清载浊,流而趋海,欲飮则飮,何问于婢子!”受子贡觞,迎流而挹之,奂然而溢之,从流而挹之,奂然而觉得之,坐置之沙上。曰:“礼固不亲授。”子贡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琴去其轸,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向子之言,穆如清风,不悖我语,和畅我心。于此有琴而无轸,愿借子以调其音。”女人对曰:“吾野鄙之人也,僻陋而无心,五音不知,安能调琴?”子贡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絺五两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吾北鄙之人也,将南之楚。于此有絺纮(右上加乂)五两,吾不敢以当子身,敢置之水浦。”妇人对曰:“行客之人,嗟然永久,分其资财,弃之野鄙。吾年甚少,何敢受子?子不早去,今窃有狂夫守之者矣。”《诗》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
  
  第四章
  
  哀公问孔子曰:“有智者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处不理,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病共人杀之。居下而好干上,嗜欲无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少以敌众,弱以侮强,忿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故有三死而非命者,自取之也。“《诗》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第五章
  
  传曰:在天者莫明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人者莫明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所照不远,水火不积则光炎不博,礼义不加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家命在礼,君人者降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而亡,《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第六章
  
  君子有辩善之度,以治气养性,则身后彭祖。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宜于时则达,厄于穷则处,信礼者也。凡用心之术,由礼则理达,不由礼则悖乱。饮食衣服,动静居处,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垫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趍步,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王无礼则死亡无日矣。《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第七章
  
  传曰:不仁之至忽其亲,俞樾云:忽当作忍,字之误也,忍其亲与下倍其君欺其友文义相称。字误作忽,则无义矣。不忠之至倍其君,不信之至欺其友,此三者,圣人之所杀而不赦也,《诗》曰:“人而无礼,不死何为。”
  
  第八章
  
  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其吣,尾生杀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四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四旧作三。岂不爱其身哉?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显,则士耻之,故杀身以遂其行。由是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芷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存乎身,名牛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天不能杀,地不能生,当桀纣之世,不之能污也。然则非恶生而乐死也。恶富贵好贫贱也,由其理尊贵及己而仕,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故阨穷而不悯,劳辱而不茍,然后能有致也。《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此之谓也。”
  
  第九章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牗,揉桑而为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肥马,衣轻裘,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而往见之。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子贡曰:“嘻,先生何病也?”原宪仰而应之,曰:“宪闻之,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之谓病,宪贫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匿,车马之饰,衣裘之丽,宪不忍为之也。”子贡逡巡,面有惭色,不辞而去。原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而反,声满于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故养身者忘家,养志者忘身。身且不爱,孰能忝之?”《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第十章
  
  传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乎道术,必有由也。虽不能尽乎美善,必有处也。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而已。行既已尊之,言既已由之,若肌肤性命之不可易也。《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第十一章
  
  传曰:君子洁其身而同者合焉,善其音而类者应焉。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非知也,其势然也,故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莫能以己之皭皭容人之混沄然。《诗》曰: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第十二章
  
  荆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过而不式,子贡执辔而问曰:礼过三人则下,二人则式。今陈之修门者众矣,夫子不为式,何也?孔子曰:“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争而不死,非勇也。修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诗》曰:“忧必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何足礼哉?
  
  第十三章
  
  传曰:喜名者必多怨,好与者必辱,唯灭迹于人,能随天地自然,为能胜理而无爱名,名兴则道不用,道行则人无位矣。夫利为害本,而福为祸先。唯不求利者为无害,不求福者为无祸,《诗》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第十四章
  
  传曰:听者耳闻,明者目见。聪明则仁爱着而廉耻分矣。故非其道而行之,虽劳不至。非其有而求之,虽强不得,故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害远而名彰也,《诗》云:“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第十五章
  
  传曰:安命养性者不待积委而富,名号传乎世者不待势位而显,德义畅乎中而无外求也,信哉,贤者之不以天下为名利也。《诗》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第十六章
  
  古者天子左五钟,右五钟。将出,则撞黄钟,而右五钟皆应之,马鸣中律,驾者有文,御者有数,立则磬折,拱则抱鼓,行步中规,折旋中矩。然后太师奏升车之乐,告出也。入则撞蕤宾,而左五钟皆应之,以治容貌,容貌得则颜色齐,颜色齐则肌肤安。蕤宾有声,鹄震马鸣,及倮介之虫,无不延颈以听。在内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声,然后少师奏升堂之乐,即席告入也。此言音乐相和,物类相感,同声相应之义也。《诗》云:“钟鼓乐之。”此之谓也。
  
  第十七章
  
  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客。树木欲茂,霜露不使。贤士欲养,二亲不待,故曰: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也。《诗》曰:“虽则尾(左加火),父母孔迩。”此之谓也。
  
  第十八章
  
  孔子曰:君子有三忧,弗知可无忧与?知而不学,可无忧与?学而不行,可无忧与?《诗》曰:“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第十九章
  
  鲁公甫文伯死,其母不哭也。季孙闻之曰:“公甫文伯之母,贞女也,子死不哭,必有方矣。使人问焉,对曰;昔是子也,吾使之事仲尼,仲尼去鲁,送之不出鲁郊,赠之不与家珍,病不见士之来视者,死之日,宫女缞绖而从者十执行,此不足于士而有余于妇人也,吾是以不哭也。《诗》曰:“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第二十章
  
  传曰:天地有合,周廷寀云:说苑辨物篇合上有德字,1礼记乐记篇云:天地欣合,则生气有精矣。阴阳消息,则变化有时矣。时得则治,时失则乱,故人生而不具者五,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施化,三月微盷而后能见,八月生齿而后能食,朞年膑就而后能行,三年鹸(右为页)合而后能言。十六精通在后能施化,阴阳相反,阴以阳变,阳以阴变。故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齿。十六而精化小通。女生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十四而精化小通。是故阳以阴变,阴以阳变,故不肖者精化始具,而生气感动,触情纵欲,反施乱化。是以年寿亟夭而性不长也。《诗》曰:乃如之人兮,怀婚姻也,太无信也,不知命也,贤者不然,精气阗溢而后伤,时不可过也。不见道端,乃陈情欲,以歌道义。《诗》曰:“静女其姝,俟我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踌躇。瞻彼日月,遥遥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急时之辞也。甚焉故称日月也。
  
  第二十一章
  
  楚白公之难,有庄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其母曰:“弃母而死君可乎?”曰:“吾闻事君者,内其禄而外其身,今之所以养母者,君之禄也,请往死之。”比至朝,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何不反也?”曰:“惧,吾私也,死君,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君子闻之曰:“好义哉,必济矣夫。”《诗》云:“深则厉,浅则揭。”此之谓也。
  
  第二十二章
  
  晋灵公之时,宋人杀昭公,赵宣子请师于灵公而救之。灵公曰:“非晋国之急也。”宣子曰:“不然,夫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顺也,今杀其君,所以反天地,逆人道也,无必加灾焉。晋为盟主而不救,无罚惧及矣。《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而况国君乎?”于是灵公乃与师而从之。宋人闻之,俨然感说,而晋国日昌,何则?以其诛逆存顺。《诗》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赵宣子之谓也。
  
  第二十三章
  
  传曰:水浊则鱼喁,令苛见民乱,城峭则崩,岸峭则陂。故吴起峭刑而车裂,商鞅峻法而支解,治国者譬若乎张琴然,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故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情行合而名副之,祸福不虚至矣。《诗》云:“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故惟其无为,能长生久视,而无累于物矣。郝懿行云:“故惟其无为”以下,疑他篇错简在此。维遹案:下第二十四章诗辞末,说苑修文篇有“惟有以者,为能长生久视而无累于物也”十六字。今本下章无,盖即郝氏所本。
  
  第二十四章
  
  传曰:衣服容貌者,所以说目也,应对言语者,所以说耳也。好恶去就者,所以说心也。故君子衣服中,容貌得,则民之目悦,言语逊,应对给,则民之耳悦矣。就仁去不仁,则民之心悦矣。三者存乎身,虽不在位,谓之素行。故中心存善,而日新之,则独居而乐,德充而形。《诗》曰:“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第二十五章
  
  仁道有四,磏为下。有圣仁者,有智仁者,有德仁者,有磏仁者。上知天能用其时,下知地能用其材,中知人能安乐之,是圣仁者也。上亦知天能用其时,下知地能用其材,中知人能使人肆之,是智仁者也。宽而容众,百姓信之,道所以至,弗辱以时,是德仁者也,廉洁直方,病乱不治,恶邪不匡,虽居乡里,若坐涂炭,命入朝廷,如赴汤火,非其民不使,非其食弗尝,疾乱世而轻死,弗顾弟兄,以法度之,比于不祥,是磏仁者也。传曰:山锐则不高,水径则不深,仁磏则其德不厚,志与天地拟者其人不祥。是伯夷、叔齐、卞随、介子推、原宪、鲍焦、袁旌目、申徒狄之行也,其所受天命之度,适至是而止,弗能改也,虽枯槁弗舍也。《诗》云:“亦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磏仁虽下,然圣人不废者,匡民隐括,有在是中者也。
  
  第二十六章
  
  申徒狄非其世,将自投于河。崔嘉闻而止之曰:“吾闻圣人仁之于天地之间也,民之父母也,今为濡足之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不然。昔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亡天下,吴杀子胥,陈杀泄冶,而灭其国。故亡国残家,非无圣智也,不用故也。”遂抱石而沉于河。君子闻之曰:“廉矣。如仁与智,则吾未之见也。”《诗》曰:“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第二十七章
  
  鲍焦衣弊肤见,挈畚捋蔬,遇子贡于道。子贡曰:“吾子何以至于此也?”鲍焦曰:“天下之遗德教者众矣,吾何以不至于此也?吾闻之,世不己知而行之不已者,是爽行也。上不己用而干之不止者,是毁廉也。行爽廉毁,然且弗舍,惑于利者也。”子贡曰:“吾闻之,非其世者,不生其利。汗其君者,不履其士。今吾子污其君而履其土,非其世而捋其蔬,其可乎?《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此谁之有哉?”鲍焦曰:“于戏!吾闻贤者重进而轻退,廉者易愧而轻死。”于是弃其蔬而立槁于洛水之上。君子闻之曰:“廉夫刚哉!夫山锐则不高,水径则不深,行磏者其德不厚,志与天地拟者其为人不祥。鲍焦可谓不祥矣。其节度浅深,适至于是矣。”《诗》云:“亦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第二十八章
  
  昔者周道之盛,邵伯在朝,有司请营邵以居。邵伯曰:“嗟!以吾一身而劳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于是出而就蒸庶于阡陌陇亩之间而听断焉。邵伯暴处远野,庐于树下,百姓大说,耕桑者倍力以劝。于是岁大稔,民给家足。其后,在位者骄奢,不恤元元,税赋繁数,百姓困乏,耕桑失时。于是诗人见邵伯之所休息树下,美而歌之。《诗》曰:“蔽茀甘棠,勿刬勿伐,召伯所茇。”此之谓也。
  
  
  
  
  韩诗外传卷第二
  
  第一章
  
  楚庄王围宋,有七日之粮,曰:“尽此而不克,将去而归。”于是使司马子反乘闉而窥宋城。宋使华元乘闉而应之。子反曰:“子之国何若矣?”华元曰:“惫矣。易子而食之,片(左加木)骸而爨之。”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围者之国,箝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今何吾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君子见人之困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困则幸之。吾望见吾子似于君子,是以情也。”子反曰:“诺,子其勉之矣。吾军有七日粮尔。”揖而去。子反告庄王,庄王曰:“若何?”子反曰:“惫矣。易子而食之,片(左加木)骸而爨之。”庄王曰:“嘻,甚矣惫·今得此而归尔。”子反曰:“不可,吾已告之矣。曰:军亦有七日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视之,子曷为而告之?”子反曰:“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之臣,可以楚国而无乎?吾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虽然吾今得此而归尔。”子反曰:“王请处此,臣请归耳。”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乎此?吾将从子而归。”遂引师而归。君子善其平乎己也。华元以诚告子反,得以解围,全二国之命。《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君子善其以诚相告也。
  
  第二章
  
  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婴曰:“吾闻卫世子不肖,所以泣也。”其偶曰:“卫世子不肖,诸侯之忧也。子曷为泣也?”婴曰:“吾闻之,异乎子之言也。昔者宋之桓司马得罪于宋君,出奔于鲁,其对佚而展(右加马)吾园,而食吾园之葵。是岁,吾闻园人亡利之半。越王勾践起兵而攻吴,诸侯畏其威。鲁往献女,吾姊与焉。兄往视之,道畏而死。越兵威者吴也,兄死者,我也。由是观之,祸与福相及也。今卫世子甚不肖,好兵,吾男弟三人,能无忧乎?”《诗》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是非类与乎?
  
  第三章
  
  高子问于孟子曰:“夫嫁娶者非己所自亲也。卫女何以编于《诗》也?”孟子曰:“有卫女之志则可,无卫女之志则怠。若伊尹于太甲,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夫道二,常之谓经,变之谓权。怀其常道而挟其变权,乃得为贤。夫卫女行中孝,虑中圣,权如之何?”《诗》曰:“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我不臧,我思不远。”
  
  第四章
  
  楚庄王听朝罢晏。樊姬下堂而迎之,曰:“何罢之晏也,得无饥倦乎?”庄王曰:“今日听忠贤之言,不知饥倦也。”樊姬曰:“王之所谓忠贤者,诸侯之客欤?国中之士欤?”庄王曰:“则沈令尹也。”樊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者何等也?”姬曰:“妾得侍于玉,尚汤沐,执巾栉,振衽席,十有一年矣。然妾未尝不遣人之梁郑之间,求美人而进之于王也。与妾同列者十人,贤于妾者二人。妾岂不欲擅王之爱,专王之宠哉?不敢以私愿蔽众美也,欲王之多见,则知人能也。今沈令尹相楚数年矣,未尝见进贤而退不肖也,又焉得为忠贤乎?”庄王旦朝,以樊姬之言告沈令尹。令尹避席而进孙叔敖。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楚史援笔而书之于策曰:“楚之霸,樊姬之力也。”《诗》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樊姬之谓也。
  
  第五章
  
  闵子骞始见于夫子,有菜色,后有刍豢之色。子贡问曰:“子始有菜色,今有刍豢之色,何也?”闵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门。夫子内切瑳以孝,外为之陈王法,心窃乐之。出见羽盖龙旗,旃裘相随,心又乐之。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是以有菜色也。今被夫子之教寖深,又赖二三子切瑳而进之,内明于去就之义,出见羽盖龙旗,旃裘相随,视之如坛土矣,是以有刍豢之色。”《诗》曰:“如切如瑳,如错如磨。”
  
  第六章
  
  传曰:雩而雨者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星坠木鸣,国人皆恐,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畏之非也。夫日月之薄蚀,怪星之党见,风雨之不时,是无世而不尝有也。上明政平,是虽并至无伤也。上闇政险,是虽无一无益也。夫万物之有灾,人妖最可畏也。曰何谓人妖?曰枯耕伤稼,枯耘伤岁,政险失民,田秽稼恶,籴贵民饥,道有死人,寇贼并起,上下乖离,邻人相暴,对门相盗,礼义不修,牛马相生,六畜作妖,臣下杀上,父子相疑,是谓人妖。妖是生于乱。传曰:天地之灾,隐而废也,万物之怪,书不说也。无用之变,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切瑳而不舍也。《诗》曰:“如切如瑳,如错如磨。”
  
  第七章
  
  孔子曰:“口欲味,心欲佚,教之以仁。心欲安,身欲劳,教之以恭。好辩论而畏惧,教之以勇。目好色,耳好声,教之以义。”《易》曰:“艮其限,列其殥(改歹为月),厉熏心。”《诗》曰:“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皆防邪禁佚,调和心志。
  
  第八章(以下暂不录注)
  
  高墙丰上激下,未必崩也。降雨兴,流潦至,则崩必先矣。草木根荄浅,未必撅也。飘风兴,暴雨坠,则撅必先矣。君子居是邦也,不崇仁义,尊其贤臣,以理万物,未必亡也。一旦有非常之变,诸侯交争,人趋车驰,迫然祸至,乃始愁忧,干喉焦唇,仰天而叹,庶几乎望其安也,不亦晚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嗟乎!虽悔无及矣。”《诗》曰:“惙其泣矣,嗟何及矣!”
  
  第九章
  
  曾子曰:“君子有三言,可贯而佩之。一曰无内踈而外亲,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后呼天。”子贡曰:“何也?”曾子曰:“内疏而外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他人,不亦远乎?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诗》曰:“惙其泣矣,嗟何及矣!”
  
  第十章
  
  夫霜雪雨露,杀生万物者也,天无事焉,犹之贵天也。执法厌文,治官治民者,有司也,君天事焉,犹之尊君也。夫辟土殖谷者后稷也,决江疏河者禹也,听狱执中者皋陶也。然而有圣名者尧也。故有道以御之,身虽无能也,必使能者为己用也。无道以御之,彼虽多能,犹将无益于存亡矣。《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贵能御也。
  
  第十一章
  
  传曰:孔子云:美哉颜无父之御也,马知后有舆而轻之,知上有人而爱之。马亲其正而爱其事,如使马能言,彼将必曰:“乐哉!今日之驺也!”至于颜沦,少衰矣。马知后有舆而轻之,知上有人而敬之。马亲其正而敬其事,如使马能言,彼将必曰:“驺来,其人之使我也!”至于颜夷而衰矣。马知后有舆而重之,知上有人而畏之。马亲其正而畏其事,如使马能言,彼将必曰:“驺来!驺来!女不驺,彼将杀女。”故御马有法矣,御民有道矣。法得则马和而欢,道得则民安而集。《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此之谓也。
  
  第十二章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矣。”定公不说,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廐人以东野华马佚闻矣。定公躐席而起,曰:“趣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话。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第十三章
  
  崔杼杀庄公,令士大夫盟。盟者皆脱剑而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杀者十余人。次及晏子。晏子捧杯血,仰天而叹曰:“恶乎!崔杼将为天道而杀其君。”于是盟者皆视之。崔杼谓晏子曰:“子与我,吾将与子分国。子不与我,杀子。直兵将推之,曲兵将钩之,吾愿子图之也。”晏子曰:“吾闻留以利而倍其君者非仁也,劫以刃而失其志者非勇也。《诗》曰:‘莫莫葛藟,延于条枚。恺悌君子,求富不回。’婴其可回矣?直兵推之,曲兵钩之,婴不之革也。”崔杼曰:“舍晏子。”晏子起而出,援绥而乘。其仆驰。晏子抚其手曰:“麋鹿在山林,其命在庖厨。命有所县,安在疾驰?”安行成节,然后去之。《诗》曰:“羔裘如濡,恂直且侯。彼己之子,舍命不偷。”
  
  第十四章
  
  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公正而好直。王使为理。于是道有杀人者,石奢追之,则其父也。还返于廷曰:“杀人者,臣之父也。以成政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弛罪废法,而伏其辜,臣之所守也。”遂伏斧锧,曰:“命在君。”君曰:“追而不及,痛有罪乎?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然。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以死罪生,不廉也。君欲赦之,上之惠也。臣不能失法,下之义也。”遂不去鈇锧,刎颈而死乎廷。君子闻之曰:“贞夫法哉,石先生乎!”孔子曰:“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诗》曰:“彼己之子,邦之司直。”石先生之谓也。
  
  第十五章
  
  外宽而内直,自设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善废而不悒悒,蘧伯玉之行也。故为人父者则愿以为子,为人子者则愿以为父,为人君者则愿以为臣,为人臣者则愿以为君,名昭诸侯,天下愿焉。《诗》曰:“彼己之子,邦之彦兮。”此君子之行也。
  
  第十六章
  
  传曰:孔子遭齐程本子于郯之间,倾盖而语终日,有间,顾子路曰:“由来!取束帛以赠先生。”子路不对。有间,又顾曰:“取束帛以赠先生。”子路率尔而对曰:“闻之于夫子,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孔子曰:“夫《诗》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青阳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且夫齐程本子,天下之贤士也,吾于是而不赠,终身不之见也。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第十七章
  
  君子有主善之心,而无胜人之色,德足以君天下,而无骄肆之容,行足以及后世,而不以一言非人之不善。故曰: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旁行不流,应物而不穷。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诗》曰:“彼己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第十八章
  
  君子易和而难狎也,易惧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义死,好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乱,荡荡乎其义不可失也,磏乎其廉而不刿也,温乎其仁厚之宽大也,超乎其有以殊于世也。《诗》曰:“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第十九章
  
  商容尝执羽钥,冯于马徒,欲以化纣而不能。遂去,伏于太行。及武王克殷,立为太子,欲以为三公。商容辞曰:“吾常冯于马徒,欲以化纣而不能,愚也。不争而隐,无勇也。愚且无勇,不足以备乎三公。”遂固辞不受命。君子闻之曰:商容可谓内省而不诬能矣。君子哉!去素餐远矣。《诗》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商先生之谓也。
  
  第二十章
  
  晋文公使李离为理,过听杀人,自拘于廷,请死于君。君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罪,非子之罪也。”李离对曰:“臣居官为长,不与下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吏分利。今过听杀人而下吏蒙其死,非所闻也。”不受命。君曰:“子必自以为有罪,则寡人亦有罪矣。”李离曰:“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君以臣为能听狱决疑,故使臣为理。今过听杀人,臣之罪当死。”君曰:“弃位委官,伏法亡国,非所望也。趣出!无忧寡人之心。”李离对曰:“政乱国危,君之忧也。军败卒辞,将之忧也。夫无能以事君,闇行以临官,是无功以食禄也。臣不能以虚自诬。”遂伏剑而死。君子闻之曰:忠矣乎!《诗》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李先生之谓也。
  
  第二十一章
  
  楚狂接舆躬耕以食。其妻之市未返。楚王使使者赍金百镒造门,曰:“大王使臣奉金百镒,愿请先生治河南。”接舆笑而不应。使者遂不得辞而去。妻从市而来,曰:“先生少而为义,岂将老而遗之哉?门外车轶何其深也?”拨舆曰:“今者王使使者赍金百镒,欲使我治河南。”其妻曰:“岂许之乎?”曰:“未也。”妻曰:“君使不从,非忠也。从之,是遗论文也。不如去之。”乃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易姓字,莫知其所之。《论语》曰:“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接舆之妻是也。《诗》曰:“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得我所。”
  
  第二十二章
  
  昔者桀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飮者三千人。羣臣皆相持而歌曰:“江水沛兮,舟楫眣兮。我王废兮,趣归于亳,亳亦大兮。”又曰:“乐兮乐兮,四牡骄兮,六辔沃兮。去不善兮从善,何不乐兮!”伊尹知大命之将至,曰:“君王不听臣言,大命至矣!亡无日矣!”桀拍然而抃,盍然而笑,曰:“子又妖言矣。吾有天下,犹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也。”于是伊尹接履而趋,遂适于汤。汤以为相。可谓适彼乐土,爰得其所矣。《诗》曰:“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得我所。”
  
  第二十三章
  
  伊尹去夏入殷。田饶去鲁适燕。介子推去晋入山。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见察,谓哀公曰:“臣将去君,黄鹄举矣。”哀公曰:“何谓也?”由饶曰:“君独不见夫鸡乎?敌在前敢鬬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鸡虽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则以其所从来者近也。夫黄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黍粱,无此五德者,君犹贵之者何也?以其所从来者远也。故臣将去君,黄鹄举矣。”哀公曰:“止!吾将书子之言也。”田饶曰:“臣闻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阴其树者,不折其枝。有臣不用,何书其言为?”遂去之燕。燕立以为相。三年,燕政大平,国无盗贼。哀公喟然太息,为之辟寝三月,减损上服。曰:“不慎其前无悔其后,何可复得?”《诗》云:“近将去汝,适彼乐国。适彼乐国,爰得我直。”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舅犯而将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而就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曰:“有龙矫矫,将失其所。龙既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过也。吾为子爵与,待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曰:“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者,则不敢当其后。为人臣而不见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然推亦无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为之辟寝三月,号呼朞年。《诗》曰:“逝将去汝,适彼乐郊。适彼乐郊,谁之永号。”此之谓也。
  
  第二十四章
  
  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于子贱。子贱曰:“我任人,子任力。任人者佚,任力者劳。”人谓子贱则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理,任其数而已。巫马期则不然。弊性事情,劳力教诏,虽治犹未至也。《诗》曰:“子有衣裳,弗曳弗搂。”
  
  第二十五章
  
  子路曰:“士不能勤苦,不能轻死亡,不能恬贫穷,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廷,七日七夜,哭不绝声,是以存楚。不能劝革,焉能行此?比干且死,而谏愈忠。伯夷叔齐饿于首阳,而志益彰。不轻无记名投票亡,焉能行此?曾子褐衣缊绪,未尝完也。粝米之食,未尝饱也。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焉能行此?夫士欲立身行道,无顾难易,然后能行之。欲行义白名,无顾利害,然后能行之。《诗》曰:“彼己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身行之君子其执能与之哉?
  
  第二十六章
  
  子路与巫马期薪于韫丘之下。陈之富人有处师氏者,脂车百乘,觞于韫丘之上。子路与巫马期曰:“使子无忘子之所知,亦无进子之所能,得此富,终身无复见夫子,子为之乎?”巫马期喟然仰天而叹,闟然投鎌于地,曰:“吾尝闻之夫子:‘勇士不忘丧其元,志士仁人不忘在沟壑。’子不知予与?试予与?意者其志与?”子路心惭,负薪先归。孔子曰:“由来!何为偕出而先返也?”子路曰:“向也由与巫马期薪于韫丘之下,陈之富人有处师氏者,脂车百乘,觞于韫丘之上。由谓巫马期曰:‘使子无忘子之所知,亦无进子之所能,得此富,终身无复见夫子,子为之乎?’巫马期喟然仰天而叹,闟然投鎌于地,曰:‘吾尝闻之夫子,勇士不忘丧其元,志士仁人不忘在沟壑。子不知予与?试予与?意者其志与?’由也心惭,故先负薪归。”孔子援琴而弹。《诗》曰:“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蓻稷黍。父母何怙?悠悠仓天,曷其有所!”予道不行邪?使汝愿者。
  
  第二十七章
  
  孔子曰:“士有五。有埶尊贵者,有家富厚者,有资勇悍者,有心智能者,不以爱民行义理,而反以暴敖凌物。家富厚者,不以振穷救不足,而反以侈靡无度。资勇悍者,不以卫上攻战,而反以侵陵私斗。心智能者,不以端计数,而反以事奸饰诈。貌美好者,不以统朝莅民,而反以蛊女从欲。此五者,所谓士失其美质者也。”《诗》曰:“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第二十八章
  
  上之人所遇,容色为先,声音次之,事行为后。故望而知宜为人君者容也,近而可信者色也,发而安中者言也,久而可观者行也。故君子容色,天下仪象而望之,不假言而知宜为人君者。《诗》曰:“彦如渥沰。”其君也哉!
  
  第二十九章
  
  子夏读书已毕。夫子问曰:“尔亦可言于书矣。”子夏对曰:“书之于事也。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辰之错行,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子弟所受于夫子者,志之于心不敢忘。虽居蓬户之中,弹琴以咏先生之风,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亦可发愤忘食矣。《诗》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疗饥。’”夫子造然变容曰:“嘻!吾子殆可以言书已矣。然子以见其表,未见其里。”彦渊曰:“其表已见,其里又何有哉?”孔子曰:“窥其门,不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然藏又非难也。丘尝悉心尽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后有深谷,泠泠然如此,既立而已矣。”
  
  第三十章
  
  传曰:国无道则飘风厉疾,暴雨折木,阴阳错气,夏寒冬温,春热秋荣,日月无光,星辰错行,民多疾病,国多不祥,羣生不寿,而五谷不登。当成周之时,阴阳调,寒暑平,羣生遂,万物宁。故曰:其风治,其乐连,其驱马舒,其民依依,其行迟迟,其意好好。《诗》曰:“匪风发兮,匪车揭兮,顾瞻周道,中心制(下加心)兮。”
  
  第三十一章
  
  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务之以调和,智虑潜深则一之以易谅,勇毅强果则辅之以道术,齐给便捷则安之以静退,卑摄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容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摽弃,则慰之以祸灾。愿婉端悫则合之以礼乐。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优得师,莫慎一好。好一则抟,抟则精,精则神,神则化。是以君子务结心乎一也。《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第三十二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犹之贫也。良工宰之,则富及子孙。君子谋之,则为国用。故动则安百姓,议则延民命。《诗》曰:“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第三十三章
  
  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是故昏礼不贺,人之序也。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厥明见舅姑,舅姑降于西阶,妇降自阼阶,授之室也。孝子之情也。故礼者,因人情为文。《诗》曰:“亲结其褵,九十其仪。”言多仪也。
  
  第三十四章
  
  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恶,适情性,而治道毕矣。原天命则不惑祸福,不惑祸福则动静循理矣。治心术则不妄喜怒。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矣。理好恶则不贪无用。不贪无用则不以物害性矣。适情性则欲不过节,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矣。四者不求于外,不假于人,反诸己而存矣。夫人者说人者也,形而为仁义,动而为法则。《诗》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韩诗外传卷第三
  
  第一章
  
  传曰:昔者舜甑盆无膻,而下不以余获罪。饭乎土簋,啜乎土型,而工不以巧获罪。麑衣而执(下加皿)领,而女不以侈获罪。法下易由,事寡易为,而民不以政获罪。故大道多容,大德多下,圣人寡为,故用物常壮也。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忠易为礼,诚易为辞,贤人易为民,工巧易为材。《诗》曰:“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第二章
  
  有殷之时,谷生汤之廷,三日而大拱。汤问伊尹曰:“何物也?”对曰:“谷树也。”汤问:“何为而生于此?”伊尹曰:“谷之出泽野物也,今生天子之庭,殆不吉也。”汤曰:“奈何?”伊尹曰:“臣闻妖者祸之先,祥者福之先。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臻。”汤乃斋戒静处,夙兴夜寐,吊死问疾,赦过赈穷,七日而谷亡。妖孽不见,国家其昌。《诗》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第三章
  
  昔者周文王之时,莅国八年,夏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有司皆曰:“臣闻地之动,为人主也。今者君王寝疾,五日而地动,四面不出国郊。羣臣皆恐,请移之。”文王曰:“奈何其移之也?”对曰:“兴事动众以增国城,其可以移之乎。”文王曰:“不可。夫天之见妖,是罚有罪也。我必有罪,故天以此罚我也。今又专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不可以移之。昌也请改行重善以移之,其可以免乎。”于是遂谨其礼袟、皮革,以交诸侯;饰其辞令币帛,以礼俊士;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羣臣。行此无几何而疾止。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地动之后四十三年,凡莅国五十一年而终。此文王之所以践妖也。《诗》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第四章
  
  王者之论德也,不尊无功,不官无德,不诛无罪,朝无幸位,民无幸生。故上贤使能而等级不踰,折暴禁悍而刑罚不过,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于家,取赏于朝也,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显也。《诗》曰:“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第五章
  
  传曰: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性为已至道,是民德也,未及于士也。行法而志坚,不以私欲害其所闻,是劲士也,未及于君子也。行法而志坚,好修其所闻以矫其情,言行多当,未安谕也,知虑多当,未周密也,上则能大其所隆也,下则开道不若己者,是笃厚君子,未及圣人也。若夫修百王之法,若别白黑,应当世之变,若数一二,行礼要节,若性四支,因化立功,若推四时,天下得序,羣物安居,是圣人也。《诗》曰:“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第六章
  
  魏文侯欲置相,召李克问曰:“寡人欲置相,非翟黄则魏成子。愿卜之于先生。”李克避席而辞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疎不间亲。’臣外居者也,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夫观士也,居则视其所亲,富则视其所与,达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贫则视其所不取。此五者足以覌矣。”文侯曰:“请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出遇翟黄,翟黄曰:“今日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之。”翟黄悖然作色曰:“吾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吾所进也。君以邺为忧,吾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吾进乐羊。中山既拔,无守之者,吾进先生。君欲置太子傅,吾进赵苍唐。皆有成功就事。吾何负于魏成子?”克曰:“子之言克于子之君也,岂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置相非成则黄,二子如何?臣对曰:‘君不察故也。居则视其所亲,富则视其所与,达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贫则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矣,何待克哉!’以知魏成子为相也。且子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食禄千钟,什一在内,九在外,以聘约天下之士。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君皆师友之。子之所进皆臣之,子焉得与魏成子比乎?”翟黄逡巡再拜曰:“鄙人固陋,失对于夫子。”“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第七章
  
  成侯嗣公,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聚敛以招寇,积财以肥敌,危身亡国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下,然后节奏齐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刑乎下。如是百姓爱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是以德泽洋乎海内,福祉归乎王公。《诗》曰:“降福简简,威仪昄昄。”
  
  第八章
  
  楚庄王寝疾,卜之,曰“可为祟”。大夫曰:“请用牲。”庄王曰:“止。古者圣王之制,祭不过望。濉、漳、江、汉,楚之望也。寡人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三日而疾有瘳。孔子闻之曰:“楚庄王之霸,其有方矣。制节守职,其霸不亦宜乎!”《诗》曰:“嗟嗟保介。”庄王之谓也。
  
  第九章
  
  人主之疾,十有二发,非有贤医,莫能治也。何谓十二发?曰:支、隔、肓、烦、喘、痹、风,此之曰十二发。贤医治之如何?曰:省事轻刑,则痿不作。无使小民饥寒,则蹶不作。无令财货上流,则逆不作。无令仓廪积腐,则胀不作。无使府库充实,则满不作。无使羣臣纵恣,则支不作。无使下情不上通,则隔不作。上振恤下,则肓不作。法令奉行,则烦不作。无使下怨,则喘不作。无使贤人伏匿,则痹不作。无使百姓歌吟诽谤,则风不作。夫重臣羣下者,人主之心腹支体也。心腹支体无疾,则人主无疾矣。故非有贤医,莫能治也。人主皆有此十二疾而不用贤医,则国非其国也。《诗》曰:“多将熇熇,不可救药。”终亦必亡而已矣。故贤医用,则众庶无疾,况人主乎?
  
  第十章
  
  传曰:太平之时,无瘖龙(加疒),跛眇,尫蹇,侏儒,折知,父不哭子,兄不哭弟,道无襁负之遗育。然各以其序终者,贤医之用也。故安止平正,除疾之道无他焉,用贤而已矣。《诗》曰:“有瞽有瞽,在周之庭。”纣之余民也。
  
  第十一章
  
  传曰: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臣子之恩薄,则背死亡生者众。《小雅》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第十二章
  
  人事伦则顺于鬼神,顺于鬼神则降福孔皆。《诗》曰:“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第十三章
  
  武王伐纣,到于邢丘,轭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体。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轭折为三者,连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武王曰:“然何若矣?”太公曰:“爱其人者,及屋上乌,恶其人者,憎其胥余。咸刘厥敌,靡使有余。”武王曰:“于戏维遹案:天下未定也。”周公趋而进曰:“不然,使各度其宅,而佃其田,无获旧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于戏!天下已定矣。”乃修武勒兵于宁,更名邢丘曰怀宁,曰修武,行克纣于牧之野。《诗》曰:“牧野洋洋,檀车皇皇,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为鹰扬,亮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既反商,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表商之闾。济河而西,马放华山之阳,示不复乘也。牛放桃林之野,未不复服也。车甲衅而藏之于府库,示不复用也。于是废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然后天下知武王不复用兵也。祀乎是月堂项目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籍然后诸侯知所以敬。坐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执醤而馈,执爵而酳,所以教诸侯之悌也。此四者,天下之大教也。夫武之久不亦宜乎?《诗》曰:“胜殷遏刘,耆定尔功。”言武伐纣而殷亡也。
  
  第十四章
  
  孟尝君请学于闵子,使车往迎闵子。闵子曰:“礼有来学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君所谓不能学者也,臣所谓不能化者也。”于是孟尝君曰:“敬闻命矣。”明日袪衣请受业。《诗》曰:“敬闻命矣。”
  
  第十五章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虽有旨酒嘉殽,不尝不知其旨。虽有善道,不学不达其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究。不足,故自愧而勉。不究,故尽师而熟。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子夏问《诗》,学一以知二。孔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贤乎英杰而圣德备,弟子被光景而德彰。《诗》曰:“日就月将。”
  
  第十六章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故太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尊师尚道也。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师之谓也。《诗》曰:“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第十七章
  
  传曰: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仁,斋戒不修,使民不时。天加以灾,又遗君忧。拜命之辱。”孔子闻之,曰:“宋国其庶几矣!”弟子曰:“何谓?”孔子曰:“昔桀纣不任其过,其亡也忽焉。成汤文王知任其过,其兴也勃焉。过而改之,是不过也。”宋人闻之,乃夙兴夜寐,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岁,年丰政平。乡使宋人不闻孔子之言,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诗》曰:“弗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第十八章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朞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使戏之,曰:“九九足以见乎?”鄙人曰:“臣不以九九足以见也。君设庭燎以待士,朞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为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夫太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所以成其大也。《诗》曰:‘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谋也。桓公曰:“善。”乃因礼之。四方之士相导而至矣。《诗》曰:“自堂徂基,自羊来牛。”言以内及外,以小成大也。
  
  第十九章
  
  太平之时,民行役者不踰时,男女不失时以偶,孝子不失时以养。外无旷夫,内无怨女。上无不慈之父,下无不孝之子。父子相成,夫妇相保。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人事备乎下,天道应乎上。故天不变经,地不易形,日月昭明,列宿有常。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动以雷电,润以风雨,节以山川,均其寒暑。万民育生,各得其所,而制国用。故国有所安,地有所主。圣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檝,以通四方之物,使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余衍之财有所流。故丰膏不独乐,硗确不独苦。虽遭凶年饥岁,禹汤之水旱,而民无冻饿之色。故生不乏用,死不转尸。《诗》曰:“于鑈王师,遵养时晦。”
  
  第二十章
  
  能制天下,必能养其民也。能养民者,为自养也。饮食适乎藏,滋味适乎气,劳佚适乎筋骨,寒暖适乎肌肤,然后气藏平,心术治,思虑得,喜怒时,起居而游乐,事时而用足。夫是之谓能自养者也。故圣人不淫佚侈靡者,非鄙夫色爱财用也。养有适,过则不乐,故不为也。是以夏不数浴,非爱水也。冬不频焬,非爱火也。不高台柎非无土木也。不大钟鼎,非无金锡也。不沉于酒,不贪于色,非辟丑也。直行情性之所安,而制度可以为天下法矣。故用不靡财,足以养其生,而天下称其仁也。养不害性,足以成教,而天下称其义也。适情辟余,不求非其有,而天下称其廉也。行成不可掩,息刑不可犯,执一道而轻万物,天下称其勇也。四行在乎民,居则婉愉,怒则胜敌。故审其所以养而治道具矣。治道具而远近畜矣。《诗》曰:“于鑈王师,遵养时晦。”言相养者之至于晦也。
  
  第二十一章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受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此明于为己者也。故《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乎,故能成其私。”《诗》曰:“思无邪。”此之谓也。
  
  第二十二章
  
  传曰: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欲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父子讼之为不义久矣,是则上失其道。上有道,是人亡矣。”讼者闻之,请无讼。康子曰:“治民以孝。杀一人以僇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否。不教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谳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踰,百仞之山,童子登游焉,凌迟故也。今世仁义之陵迟久矣,能谓民无踰乎?《诗》曰:‘俾民不迷。’韮之君子,道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措而不用也。故形其仁义,谨其教道,使民目晣焉而见之,使民耳晣焉而闻之,使民心晣焉而知之,则道不迷而民志不惑矣。《诗》曰:‘示我显德行。’故道义不易,民不由也。礼乐不明,民不见也。《诗》曰:‘周道如砥,其直知矢’,言其易也。‘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言其明也。‘睠焉顾之,澘焉出涕’,哀其不闻礼教而就刑诛也。夫散其本教而待之刑辟,犹决其牢而发以毒矢也,亦不哀乎!故曰未可杀也。昔者先王使民以礼,譬之如御也。刑者,鞭策也。今犹无辔衔而鞭策以御也。欲马之进,则策其全国,欲马之退,则策其前,御者以劳而马亦多伤矣。今犹此也。上忧劳而民多罹刑。《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为上无礼,则不免乎患。为下无礼,则不免乎刑。上下无礼,胡不遄死!”康子避席再拜曰:“仆虽不敏,请承此语矣。”孔子退朝,门人子路难曰:“父子讼,道邪?”孔子曰:“非也。”子路曰:“然则夫子胡为君子而免之也?”孔子曰:“不戒责成,虐也。慢令致期,暴也。不教而诛,贼也。君子为政,避外三者。且《诗》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第二十三章
  
  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文(上加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泽之水,由此险也。以其不服,禹请伐之,而舜不许,曰:“吾喻教犹未竭一。久喻教,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薄禹之义,而美舜之德。《诗》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舜之谓也。问曰:然则禹之德不及舜乎?曰:非然也。禹之所以请伐者,欲彰舜之德也。故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臣下之义也。假使禹为君,舜为臣,亦如此而已矣。夫禹可谓达乎人臣之大礼也。
  
  第二十四章
  
  季孙之治鲁也,众杀人而必当其罪,多罚人而必当其过。子贡曰:“暴哉治乎!”季孙闻之,曰:“吾杀人必当其罪,罚人必当其过,先生以为暴,何也?”子贡曰:“夫奚不若子产之治郑?一年而负罚之过省,二年而刑杀之罪亡,三年而库无拘人。故民归之如是就下,爱之如孝子敬父母。子产病将死,国人皆吁嗟曰:‘谁可使代子产死者乎?’及其不免死也,士大夫哭之于朝,商贾哭之于市,农夫哭之于野。哭子产者,皆如丧父母。今窃闻夫子疾之时,则国人喜,活则国人皆骇。以死相贺,以生相恐,非暴而何哉?赐闻之,托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而诛谓之贼,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孙稽首谢曰:“谨闻命矣。”《诗》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第二十五章
  
  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之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羣物以生,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诗》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飮酒。”乐水之谓也。
  
  第二十六章
  
  问者曰:夫仁者何以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嵷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诗》曰:“太山巌巌,鲁邦所瞻。”乐山之谓也。
  
  第二十七章
  
  传曰:晋文公尝出亡,反国,三行赏而不及陶叔狐。陶叔狐谓咎犯曰:“吾从君而亡十有一年,颜色黯黑,手足胼胝。今反国三行赏而我不与焉。君其忘我乎?其有大过乎?子试为我言之。”咎犯言之文公,文公曰:“噫!我岂忘是子哉?高明至贤,志行全成,说我以仁,变化我行,昭明我名,他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恭我以礼,防我以义,藩援我,使我不为非者,吾以为次。勇猛强武,气势自御,难在前则、处前,难在后则处后,免我于危难之中者,吾又以为次。然劳苦之士次之。”《诗》曰:“率礼不越,遂视既。”今不内自讼过,不悦百姓,将何锡之哉?
  
  第二十八章
  
  夫诈人者曰,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异道。而众人皆愚而无知,陋而无度者也,于其所见犹可欺也,况乎千岁之后乎?蚀诈人者,门庭之间犹挟欺,而况千岁之上乎?然则圣人何以不可欺也?曰: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古今一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性缘理而不迷也。夫五帝之前无传人。非无贤人,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久故也。虞夏有传政,不如殷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久故也。夫传者久则愈略,近则愈详。略则举大,详则举细。故愚者闻其大不知其细,闻其细不知其大。是以久而差。三王五帝,政之至也。《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
  
  第二十九章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然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孔子曰:“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
  
  第三十章
  
  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座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抑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德行宽裕者,守之以恭,土地广大者,守之以俭。禄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众兵强者,守之以畏。聪明睿智者,守之以愚。博闻强记者,守之以浅。夫是之谓抑而损之。”《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第三十一章
  
  周公践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执贽而师见者十人。所友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万人。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髪,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故《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夫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以衣成则必缺袵,宫成则必缺隅,屋成则必加措,示不成者,天道然也。《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吉。’《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诫之哉!子其无以鲁国骄士也。”
  
  第三十二章
  
  传曰:子路盛服以见孔子,孔子曰:“由疏疏者何也?昔者江于濆,其始出也,不足以滥觞。及其至乎江之泽也,不方舟,不避风,不可渡也。非其下流众川之多欤?颜色充满,天下有谁加汝哉?”子路趋出,改服而入,盖揖如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夫慎于言者不哗,慎于行者不伐。色知而有长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为能之,不能为不能,行之要也。言要则知,行要则仁。既知且仁,又何加哉?《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第三十三章
  
  君子行不贵茍难,说不贵茍察,名不贵茍传,惟其当之为贵。夫负石而赴河,此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此说之难持者也,而邓片(右加木)惠施能之。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故曰君子行不贵茍难,说不贵茍察,名不贵茍传,惟其当之为贵。《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言当之为贵也。
  
  第三十四章
  
  伯夷叔齐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弗忍居也。思与乡人居,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故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至柳下惠内则不然。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由其道。阨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与乡人居,愉愉然不去也。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彼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厚。至乎孔子去鲁,迟迟乎其行也,可以去而去,可以止而止,去父母国之道也。伯夷,圣人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人之和者也。孔子,圣人之中者也。《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中庸和通之谓也。
  
  第三十五章
  
  王者之法,等赋正事,田野什一,关市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入而不禁。相地在衰正,理道而致贡,万物羣来,无有流滞,以相通移,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虽幽间僻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王者之法,等赋正事。《诗》曰:“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第三十六章
  
  孙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之前。王曰:“敢问兵之要。”临武君曰:“夫兵之要,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后之发,先之至。此兵之要也。”孙卿曰:“不然。夫兵之要,在附亲士民而已。文马不和,造父不能以致远。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微。士民不亲附,汤武不能以战胜。由此观之,要在于附亲士民而已矣。”临武君曰:“不然。夫兵之用,变故也。其所贵,谋诈也。善用之者犹脱兔,莫知其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由此观之,岂必待附亲士民而后可哉?”孙卿曰:“不然。君之所道者,诸侯之兵,谋臣之事也。臣之所道者,仁人之兵,圣王之事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君臣上下之际,奂然有离德者也。夫以跖而诈桀,犹有工拙焉。以桀而诈尧,如以指挠沸,以卵投石,抱羽毛而赴烈火,入则燋也。夫何可诈也?且夫暴国将孰与至哉?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民之亲我也,芬若椒兰,欢如父子。彼反顾其上,如憯毒蜂虿。人之情,虽桀跖岂肯为其所至恶,贼其所至爱哉?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彼则先觉其失,何可诈哉?且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居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锐居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圆居则若丘山之不可移也,方居则若盘石之不可拔也,触之摧角折节而退尔,夫何可诈也?《诗》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此谓汤武之兵也。”孝成王避席抑手曰:“寡人虽不敏,请依先生之兵也。”
  
  第三十七章
  
  受命之士,正衣冠而立,俨然人望而信之。其次,闻其言而信之。其次,见其行而信之。既见其行,而众皆不信,斯下矣。《诗》曰:“慎尔言矣,谓尔不信。”
  
  第三十八章
  
  昔者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者,非目能视乎千里之前,非耳能闻乎千里之外,以己之度度之也。以了之情量之也。己恶饥寒焉,则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恶劳苦焉,则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恶意象乏焉,则知天下之欲祠足也。知此三者,圣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饥渴苦血气,寒暑动肌肤,此四者民之大害也。大害不除,未可教御也。四体不掩,则鲜仁人。五藏空虚,则无立士。故先王之法,天子亲耕,后妃亲蚕,先天下忧衣与食也。《诗》曰:“父母何尝?心之忧矣,子之无裳。”
  
  
  
  
  韩诗外传卷第四
  
  第一章
  
  纣作炮格之刑,王子比干曰:“主暴不谏,非忠也。畏死不无言,非勇也。见过即谏,不用即死,忠之至也。”遂谏,三日不去朝。纣囚而杀之。《诗》曰:“昊天大怃,予慎无辜。”
  
  第二章
  
  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一鼓而牛飮者三千人,关龙逢进谏曰:“古之人君,身行礼义,爱民节财,故国安而身寿。今君用财若无穷,杀人若恐弗胜。君若弗革,天殃必降,而诛必至矣。君其革之。”立而不去朝。桀囚而杀之。君子闻之曰:“天之命矣。”《诗》曰:“昊天大怃,予慎无辜。”
  
  第三章
  
  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道覆君而化之,是谓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是谓次忠也。以谏非君而怨之,是谓下忠也。不恤乎公道达义,偷合茍同以之持禄养交者,是谓国贼也。若周公之于成王,可谓大忠也。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也。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也。曹触龙之于纣,可谓国贼也。皆人臣之所为也。吉凶贤不肖之效也。《诗》曰:“匪其止恭,惟王之卭。”
  
  第四章
  
  哀公问取人。孔子曰:“无取健,无取佞,无取口谗。健,骄也。佞,谄也。口谗,诞也。故弓调,然后求劲焉。马服,然后求良焉。士信悫,而后求知焉。士不信悫而又多知,譬之豺狼与,其难以身近也。《周书》曰:‘无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夫置不肖之人于位,是为虎傅翼也。不亦殆乎?”《诗》曰:“匪其止恭,惟王之卭。”言其不恭其职事,而病其主也。
  
  第五章
  
  齐桓公独与管仲谋伐莒,而国人知之。桓公谓管仲曰:“寡人独为仲父言,而国人知之何也?”管仲曰:“意者国中有圣人乎?今东郭牙安在?”桓顾曰:“在此。”管仲曰:“子有言乎?”东郭牙曰:“然。”管仲曰:“子何知之?”曰:“臣闻君子有三色,是以知之。”管仲曰:“何谓三色?”曰:“欢忻爱说,钟鼓之色也。愁悴哀忧,衰绖之色也。猛厉充实,兵革之色也。是以知之。”管仲曰:“何以知其莒也?”对曰:“君东南面而指,口张而不掩,舌举而不下,是以知其莒也。”桓公曰:“善。”东郭先生曰:“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夫知者之于人也,未尝求知而后能知也。观容貌,察气志,定取舍,而人情毕矣。”《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第六章
  
  今有坚甲利兵,不足以施敌破虏,弓良矢调,不足射远中微,与无兵等尔。有民不足强用严敌,与无民等尔。《诗》曰:“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第七章
  
  传曰:舜弹五弦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周公酒肴不离于前,钟石不解于悬,以辅成王,而宇内亦治。匹夫百亩一室,不遑启处,无所移之也。夫以一人而兼听天下,其日有余而治不足,使人为之也。夫擅使人之权,而不能制众于下,则在位者非其人也。《诗》曰:“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言有位无其事也。
  
  第八章
  
  齐桓公伐山戎,其道过燕,燕君送之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送,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可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之。诸侯闻之皆朝于齐。《诗》曰:“静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第九章
  
  《韶》用干戚,非至乐也。舜兼二女,非达礼也。封黄帝之子十九人,非法义也。往田号泣,未尽命也。以人观之,则是也。以法量之,则未也。《礼》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诗》曰:“静恭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第十章
  
  礼者治辩之极也,强国写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统也。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也。不由之,所以陨社稷也。是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武,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昔楚人蛟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宛钜铁釶,惨若蜂虿,轻利剽疾,卒如飘风。然兵殆于垂沙,唐子死,庄蹻起,楚分为三四者,此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淮以为险,江汉以为池,缘之以方城,限之以邓林,然秦师至于鄢郢,举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限险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纣杀比干而囚箕子,为炮格之刑,杀戮无时,羣下愁怨,皆莫冀其命,然周师至而令不行乎左右。其岂无严令繁刑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若夫明道而均分之,诚爱而时使之,则下之应上如影响矣。有不由命者,刑一人而天下服,下不非其上,知罪在己也。是以刑罚竞渻而威行如流者,无他,由是道故也。《诗》曰:“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如是则近者歌讴之,远者赴趋之,幽间僻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若赤子之归慈母者,何也?仁刑义立,教诚爱深,礼乐交通故也。《诗》曰:“礼义卒度,笑语卒获。”
  
  第十一章
  
  君人者以礼分施,均徧而不偏。臣以礼事君,忠顺而不解。父宽惠而有礼,子敬爱而致恭。兄慈爱而见友,弟敬诎而不慢。夫照临而有别,妻柔顺而听从。若夫行之而不中道,即恐惧而自竦。此道也,徧立则乱,具立则治。请问兼能之奈何?曰审礼。昔者先王审礼以惠天下,故德及天地,动无不当,夫君子恭而不难,敬而不巩,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应变而不穷,审之礼也。故君子于礼也,敬而安之。其于事也,经而不失。其于人,宽裕寡怨而弗阿。其于仪也,修饰而不危。其应变也,齐给便捷而不累。其于百官伎艺之人也,不与争能,而致用其功。其于天地万物也,不说其所以然而谨裁其盛。其待上也,忠顺而不解。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徧。其于交游也,缘类而有义。其于乡曲也,逧而不乱。是故穷则有名,通则有功。仁义兼覆天下而不穷,明通天地,理万变而不疑。血气平和,志意广大,行义塞天地,仁知之极也。夫是之谓先王审之礼也。若是,则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如夫子之归慈母也。曰:仁刑义立,教诚爱深,礼乐交通故也。《诗》曰:“礼义卒度,笑语卒获。”
  
  第十二章
  
  晏子聘鲁,上堂则趋,授玉则跪。子贡怪之,问孔子曰:“晏子知礼乎?今者晏子来聘鲁,上堂则趋,授玉则跪,何也?”孔子曰:“其有方矣。待其见我,我将问焉。”俄而晏子至,孔子问之。晏子对曰:“夫上堂之礼,君行一,臣行二。今君行疾,臣敢不趋乎?今君之授币也卑,臣敢不跪乎?”孔子曰:“善!礼中又有礼。赐寡使也,何足以识礼也!”《诗》曰:“礼义卒度,笑语卒获。”晏子之谓也。
  
  第十三章
  
  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其田九百亩。广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广百步,长百步为百亩。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货,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诗》曰:“中田有庐,壃场有瓜。”今或不然。令民相伍,有罪相同,有刑相举,使构造怨仇,而民相残,伤和睦之心,贼仁恩,害上化,所和者寡,欲启者多,于仁道泯焉。《诗》曰:“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第十四章
  
  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财货,不贾于道。故驷马之家不恃鸡豚之息,伐冰之家不图牛羊之入,千乘之君不通货财,冢卿不修币施,大夫不为场哺,委积之臣不贪市井之利,是以贫穷有所欢,而孤寡有所措其手足也。《诗》曰:“彼有遗秉,此有滞穂,伊寡妇之利。”
  
  第十五章
  
  人主欲得善射,及远中微,则悬贵爵重赏以招致之。内不阿子弟,外不隐远人,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谓之大道也哉?虽圣人弗能易也。今欲治国驭民,调一上下,将内以固城,外以拒难,治则制人,人弗能制,乱则危削灭亡可立待也。然而求卿相辅佐独不如是之公,惟便辟亲比己者之用,是岂不谓过乎?故有社稷,莫不欲安,俄则危矣。莫不欲存,俄则亡矣。古之国千余,今无数十,其故何也?莫不失于是也。故明主有私人以百金名珠玉,而无私人以官职事业者,何也?曰:本不利于所私也。彼不能而主使之,是闇主也。臣不能而为之,是诈臣也。主闇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矣。俱害之道也。故惟明主能爱其所爱,闇则必危其所爱。夫文王非无便辟亲比己者,超然乃举太公于舟人而用之,岂私之哉?以为亲邪,则异族之人也。以为故耶?则未尝相识也。以为姣好耶?则太公年七十二,齳然而齿堕矣。然而用之者,文王欲立贵道,欲白贵名,兼制天下,以惠中国,而不可以独,故举是人而用之。贵道果立,贵名果白,兼制天下。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居五十二。周之子孙,茍不狂惑,莫不为天下显诸侯。夫是之谓能爱其所爱矣。故曰:惟明主能爱其所爱,闇主则必危其所爱,此之谓也。《大雅》曰:“贻厥孙谋,以燕巽子。”爱其所爱之谓也。《小雅》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危其所爱之谓也。
  
  第十六章
  
  问楛者不告,告楛者勿问。有诤气者勿与论。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然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然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然后可与言道之极。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瞽,可与言而不与之言谓之隐。君子不瞽不隐,《诗》曰:“彼交匪纾,天子所予。”言必交吾志然后予。
  
  第十七章
  
  子为亲隐,义不得正。君诛不义,仁不得爱。虽违仁害义,法在其中矣。《诗》曰:“优哉柔哉,亦是戾止。”
  
  第十八章
  
  齐桓公问于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非苍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亡。”《诗》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民皆居一方,而怨其上,不亡者未之有也。
  
  第十九章
  
  善御者不忘其马。善射者不忘其弓。善为上者不忘其下。诚爱而利之,四海之内,阖若一家。不爱而利之,子或杀父,而况天下乎?《诗》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第二十章
  
  出则为宗族患,入则为乡里忧,《诗》曰:“如蛮如髦,我是用忧。”小人之行也。
  
  第二十一章
  
  有君不能事,有臣欲其忠。达则文而容,穷则约而详。小人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喜则轻易而快,忧则挫而慑,达则骄而偏,穷则弃而累。其肢体之序与禽兽同节,言语之暴与蛮夷不殊,出则为宗族患,入则为乡里忧。《诗》曰:“如蛮如髦,我是用忧。”
  
  第二十四章
  
  传曰: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致爱恭谨谓之礼,文礼谓之容。礼容之义生,以治为法。故其言可以为民道,民从是言也。行可以为民法,民从是行也。书之于策,传之于志。万世子子孙孙道而不舍。由之则治,失之则乱。由之则生,失之则死。今夫肢体之序与禽兽同节,言语之暴与蛮夷不殊,混然无道,此明王圣主之所罪。《诗》曰:“如蛮如髦,我是用忧。”
  
  第二十五章
  
  客有说春申君者曰:“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皆兼天下,一海内。今夫孙子者,天下之贤人也,君藉之百里之势,臣窃以为不便于君,若何?”春申君曰:“善。”于是使人谢孙子。孙子去而之赵,赵以为上卿。客又说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之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由是观之,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善,其国未尝不安也。今孙子天下之贤人,何谓辞而去?”春申君又云:“善。”于是使使请孙子。孙子为书谢之曰:“鄙语曰:‘疠怜王’,此不恭之语也。虽然,不可不审也。此为劫杀死亡之生言者也。夫人主年少而放,无术以知奸,即大臣以夺断图私,以禁诛于己也。故舍贤长而立幼弱,废正适而立不义,故《春秋》志之,曰:‘楚王之子围聘于郑,未出境,闻王病重,返问疾,遂以冠缨绞王而杀之,因自立。齐崔杼不许。欲自刃于庙,崔杼又不许。庄公走出,踰于外墙,射中其股,遂杀之,而立其弟景公。’近世所见,李兑用赵,饿主父于沙丘,百日而杀之。淖齿用齐,擢闵王之筋而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杀之。上比远世,未至绞颈射股也,下比近世,未至擢筋饿死也。夫劫杀死亡之主,心之忧劳,形之苦痛,必甚于疠矣。由此观之,疠虽邻王,可也。”因为赋曰:“琁玉瑶珠不知佩,杂布与锦不知异。闾娵子都莫之媒,嫫母力父是之喜。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为其同!”《诗》曰:“上帝甚蹈,无自瘵焉。”
  
  第二十六章
  
  南苗异兽之鞟犹犬羊也。与之于人犹死之药也。安旧移质习贯易性而然也。夫狂者自龁,忘其非刍豢也,饭土而忘其非粱饭也。然则楚之狂者楚言,齐之狂者齐言,习使然也。夫习之于人微而者,深而固,是畅于筋骨,贞于胶漆。是以君子务为学也。《诗》曰:“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弗由,放其心而弗求。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其于心为不若鸡犬哉?不知类之甚矣。悲夫!终亦必亡而已矣。故学问之道无他焉,求其放心而已。《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第二十八章
  
  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暇日多者,出人不远矣。夫巧弓在此手也,胶漆之和,即可以为万乘之宝也,及其彼手而贾不数铢。人同材钧而贵贱相万者,尽心致志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第二十九章
  
  传曰:诚恶恶,知刑之本,诚善善,知敬之本。惟诚感神,达乎民心,知刑敬之本,则不怒而威,不言而信。诚德之主也,言之所聚也。《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第三十章
  
  孔子见客。客去,颜渊曰:“客仁也?”孔子曰:“恨兮其心,颡兮其口,仁则吾不知也。”颜渊蹵然变色,曰:“变玉度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莹。夫形体之包心也,闵闵乎其薄也。茍有温良在其中,则眉睫着之矣。疵瑕在其中,则眉睫亦不匿之。”《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言有诸中必形诸外也。
  
  第三十一章
  
  伪诈不可长,空虚不可守,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言有中者必能见外也。
  
  第三十二章
  
  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乎善言,心不能知先王之法,动作而不知所务,止立而不知所定,日选于物而不知所贵,不知选贤人善士而托其身焉,从物而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政,心从而坏,遂不反。是以动而形危,静则名辱。《诗》曰:“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第三十三章
  
  客有见周公者,应之于门曰:“何以道旦也?”客曰:“在外即言外,在内即言内。入乎将毋?”周公曰:“请入。”客曰:“立即言义,坐即言仁。坐乎将毋?”周公曰:“请坐。”客曰:“疾言则翕翕,徐言则不闻。言乎将毋?”周公唯唯:“旦也喻。”明日与师而诛管蔡。故客为以不言之说,周公善听不言之说。若周公可谓能听微言矣。故君子之告人也微,其救人之急也婉。《诗》曰:“岂敢惮行,畏不能趋。”
  
  
  
  
  韩诗外传卷第五
  
  第一章
  
  子夏问曰:“《关雎》何以为《国风》始也?”孔子曰:“《关雎》之至矣乎!夫《关雎》之人,仰则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纷纷沸沸,道之所行,虽神龙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羣生之所悬命也,河洛出《书图》,麟鳯翔乎郊。不由《关雎》之道,则《关雎》之事将奚由至矣哉?夫六经之策,皆归论汲汲,盖取之乎《关雎》。《关雎》之事大矣哉!冯冯翊翊,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子其勉强之,思服之。天地之间,生民之属,王道之原,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叹曰:“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地。”《诗》曰:“钟鼓乐之。”
  
  第二章
  
  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情,明终始,知得失。故兴仁义,厌势利,以持养之。于时周室微,王道绝,诸侯力政,强劫弱,众暴寡,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仪废坏,人伦不理。于是孔子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
  
  第三章
  
  王者之政,贤能不待次而举,不肖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则有昭穆。虽公卿大夫之子孙也,行绝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民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礼义,则归之士大夫。反侧之民,牧而试之,须而待之,安则畜,不安则弃。五疾之民,上收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材行反时者,死无赦,谓之天诛。是王者之政也。《诗》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第四章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不能爱其民,而求民亲己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弗为用,弗为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欲不危削灭亡,不可得也。夫危削灭亡之情,皆积于此,而求安乐是闻,不亦难乎?是枉生者也。悲夫!枉生者不须时而灭亡矣。故人主欲强固安乐,莫若反己。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联系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以天下之王公莫之好也,而是子独好之。以民莫之为也,而是子独为之也。抑好之者贫,为之者穷,而是子犹为之,而无是须臾怠焉。差焉独明夫先王所以遇之者,所以失之者,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则是其人也。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与其人用之,巨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国。莫之能御。若殷之用伊尹,周之遇太公,可谓巨用之矣。齐之用管仲,楚之用孙叔敖,可为小用之矣。巨用之者如彼,小用之者如此也。故曰:驳而霸,无一而亡。《诗》曰:“四国无政,不用其良。”不用其良臣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第五章
  
  造父,天下之善御者矣,无车马则无所见其能。羿,天下之善射者矣,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彼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四无所见其功。夫车固马选而不能以致千里者,则非造父也。弓调矢直而不能射远中微者,则非羿也。用百里之地而不能调一天下制四夷者,则非大儒也。彼大儒者,虽隐居穷巷陋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矣。用百里之地,则千里之国不能与之争胜矣。棰笞暴国,一齐天下,莫之能倾,是大儒之勋也。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耳不闻学,行无正义,迷迷然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逢衣博带,略法先王而不足于乱世,术谬学杂,举不知法先王而壹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为已同于世俗,而不知其恶也。言谈议说已无异于老墨,而不知分。是俗儒者也。法先生,一制度,言行有大法,而明不能济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示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内不自诬,外不诬人,以是尊贤敬法,而不敢怠傲焉。是雅儒者也。法先王依礼义,以浅持博,以一行万。茍有仁义之类,虽鸟兽若别黑白。奇物变怪,所未尝闻见,卒然起一方,则法统类以应之,无所疑作(下加心),援法而度之,奄然如合符节。是大儒者也。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里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白。《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谓白矣。文王亦可谓大儒已矣。
  
  第六章
  
  楚成王读于殿上,而伦扁在下,作而问曰:“不审主君所读何书也?”成王曰:“先圣之书。”伦扁曰:“此直先圣王之糟粕耳。”成王曰:“子何以言之?”伦扁曰:“以臣轮言之。夫以规为圆,矩为方,此其可付乎子孙者也。若夫合三木而为一,应乎心,动乎体,其不可得而传者也。则凡所传直糟粕耳。”故唐虞之法可得而考也。其喻人心不可及矣。《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孰能及之?
  
  第七章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而不进,师襄子曰:“夫子可以进矣。”孔子曰:“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夫子可以进矣。”曰:“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曰:“入已得其意矣,未得其人也。”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曰:“入已得其人矣,未得其类也。”有间,曰:“邈然远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乐也。黯然而黑,几然而长,以王天下,以朝诸侯者,其惟文王乎。”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善!师以为文王之操也。”故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师襄子曰:“敢问何以知其文王之操也?”孔子曰:“然。夫仁者好韦,智者好弹,有殷懃之意者好丽。丘是以知文王之操也。”传曰:闻其末而达其本者,圣也。
  
  第八章
  
  纣之为主,戮无辜,劳民力,寃酷之令,加于百姓,憯凄之恶,施于大臣。羣下不信,百姓疾怨,故天下叛而愿为文王臣,纣自取之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及周师至而令不行乎左右,悲夫!当是之时,索为匹夫,不可得也。《诗》曰:“天谓殷适,使不侠四方。”
  
  第九章
  
  夫五色虽明,有时而渝。丰交之木,有时而落。物有成衰,不得自若。故三王之道,周则复始,穷则反本,非务变而已,将以止恶扶微,绌缪瀹非,调和阴阳,顺万物之宜也。《诗》曰:“亹亹我王,纲纪四方。”
  
  第十章
  
  礼者则天地之体,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者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安知礼之是也?礼然而然,是情安于礼也。师云而云,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君子之道。言中伦,行中理天下顺矣。《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第十一章
  
  上不知顺孝,则民不知反本。君不知敬长,则民不知贵亲。禘祭不敬,山川失时,则民无畏矣。不教而诛,则民不识劝也。故君子修身及孝,则民不倍矣。敬孝达乎下,则民知慈爱矣。好恶喻乎百姓,则下应其上如影响矣。是则兼制天下,定海内,臣万姓之要法也,明王圣主之所不能须臾而舍也。《诗》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第十二章
  
  成王之时,有三苗贯桑而生,同为一秀,大几满车,长几充箱,民得而上诸成王。成王问周公曰:“此何物也?”周公曰:“三苗同为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比几三年,果有越裳氏重九译而至,献白雉于周公。曰:“道路悠远,山川幽深。恐使人之未达也,故重译而来。”周公曰:“吾何以见赐也?”译曰:“吾爱命国之黄髪,曰:‘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之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于是来也。”周公乃敬求其所以来。《诗》曰:“于万斯年,不遐有佐。”
  
  第十三章
  
  登高临深,远见之乐,台榭不若丘山所见高也。平原广望,博观之乐,沼池不如川深所见博也。劳心苦思,从欲极好,靡财伤情,毁名损寿。悲夫伤哉!穷君之反于是道而愁百姓。《诗》曰:“上帝板板,下民卒瘅。”
  
  第十四章
  
  儒者,儒也。儒之为言无也,不易之术也。千举万变,其道不穷,六经是也。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序,此儒者之所谨守,日切磋而不舍也。虽居穷巷陋室之下,而内不足以充虚,外不足以盖形,无置锥之地,明察足持天下,大举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小用使在位,则社稷之臣也,虽巌居穴处而王侯不能与争名,何也?仁义之化存尔。如使王者听其言,信其行,则唐虞之法可得而观,颂声可得而听。《诗》曰:“先民有言,询于蒭荛。”
  
  第十五章
  
  传曰:天子居广厦之下,帷帐之内,旃茵之上,被躧舄,视不出阃,莽然而知天下者,以有贤左右也。故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若与众听之聪也,独虑不若与众虑之工也。故明王使贤臣,辐凑并进,所以通中正而致隐居之士。《诗》曰:“先民有言,询于蒭荛。”此之谓也。
  
  第十六章
  
  天设其高,而日月成明。来设其厚,而山陵成名。上设其道,而百事得序。自周室坏以来,王道废而不起,礼义绝而不继。秦之时,非礼义,弃《诗》《书》,略古昔,大灭圣道,专为茍妄,以欲速则不达利为俗,以告猎为化,而天下大乱。于是兵作而火起,暴露居外,而民以侵渔遏夺相攘为服习,离圣王光烈之日久远,未尝见仁义之道,被礼乐之风。是以嚚顽无礼,而肃敬日损,凌迟以威武相摄,妄为佞人,不避祸患,此其所以难治也。人有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绣而轻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失之则乱,从之则穆。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孔子知道之易行也。《诗》曰:“诱民孔易。”非虚辞也。
  
  第十七章
  
  茧之性为丝,弗得女工燔以沸汤,抽其统理,则不成为丝。卵之性为雏,不得良鸡覆伏孚育,积日累久,则不成为雏。夫人性善,非得明王圣主扶携,内之以道,则不成为君子。《诗》曰:“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言惟明王圣主然后使之然也。
  
  第十八章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弼者,人友也。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快意,一呼再喏者,人隶也。故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语曰:“渊广者其鱼大,主明者其臣慧。”相观而志合,必由其中。故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故辅弼左右,所任使者,有存亡之机,得失之要也。可无慎乎?《诗》曰:“不明尔德,以无陪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侧。”
  
  第十九章
  
  昔者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则昌,失贤则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则无以异乎却行而求逮于前人也。鄙语曰:“不知为吏,视已成事。”或曰:“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了也。”故夏之所以亡者而殷为之,殷3之所以亡者而周为之。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诗》曰:“殷监不远,在百后之世。”
  
  第二十章
  
  传曰:骄溢之君寡忠,口惠之人鲜信。故盈把之木无合拱之枝,荣泽之水无吞舟之多。根浅则枝叶短,本絶则枝叶枯。《诗》曰:“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祸福自己出也。
  
  第二十一章
  
  水渊深广,则龙鱼生之。山林茂盛,则禽兽归之。礼义修明,则君子怀之。故礼及身而行修,礼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扶身,则贵名自扬,天下顺焉,令行禁止,而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此之谓矣。
  
  第二十二章
  
  孔子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辟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欢忻芬芳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恒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若夫无类之说,不形之行,不赞之辞,君子慎之。《诗》曰:“无易由言,无曰茍矣。”
  
  第二十三章
  
  夫百姓内不乏食,外不患寒,则可教御以礼义矣。《诗》曰:“蒸畀祖妣,以洽百礼。”百礼洽则百意遂,百意遂则阴阳调,阴阳调则寒暑均,寒暑均则三光清,三光清则风雨时,风雨时则羣生宁。如是而天道得矣。是以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诗》曰:“惟此圣人,瞻言百里。”“于鑈王师,遵养时晦。”言相养之至于晦也。
  
  第二十四章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宜。”此文武之德也。
  
  第二十五章
  
  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名。《诗》曰:“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此大王之德也。
  
  第二十六章
  
  蓝有青,而丝假之青于蓝。地有黄,而丝假之黄于地。蓝青地黄,犹可假也。仁义之事,不可假乎哉?东海之鱼名曰鲽,比目而行,不相得不能逩。北方有兽名曰娄,更食而更视,不相得不能饱。南方有鸟名曰鹣,比翼而飞,不相得不能举。西方有兽名曰蟨,前足鼠,后足兎,得甘草必衔以遗蛩蛩距虚,其性非爱蛩蛩距虚,将为假足之故也。夫鸟兽鱼犹知相假,而况万乘之主乎?而独不知假此天下英雄俊士与之为伍,则岂不病哉。故曰:以明扶明,则升于天。以明扶闇,则归其人。两瞽相扶,不触墙木,不陷井穽,则其幸也。《诗》曰:“惟彼不顺,往以中垢。”
  
  第二十七章
  
  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知足,然后富从之。德宜君人,然后贵从之。故贵爵而贱德者,虽为天子,不尊矣。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夫土地之生物不益,山泽之出财有尽,怀不富之心而求不益之物,挟百倍之欲而求有尽之财,是桀纣之所以失其位也。《诗》曰:“大风有随,贪人败类。”
  
  第二十八章
  
  哀公问于子夏曰:“必学然后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哀公曰:“然则五帝有师乎?”子夏曰:“巨闻黄帝学乎大塡,颛顼学乎禄图,帝喾学乎赤松子,尧学乎务成子附,舜学乎尹寿,禹学乎西王国,汤学乎贷子相,文王学乎锡畴子斯,武王学乎太公,周公学乎虢叔,仲尼学乎老耼。名号不能传乎后世者也。《诗》曰:“不衍不忘,率由旧章。”
  
  第二十九章
  
  德也者,包天地之大,配日月之明,立乎四时之周,临乎阴阳之交。寒暑不能动也,四时不能化也。敛乎太阴而不湿,散乎太阳而不枯。鲜洁清明而备,严威毅疾而神。至精而妙乎天地之间者,德也。微圣人其孰能与于此矣!《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第三十章
  
  如岁之旱,草不溃茂。然天悖然兴云,沛然下雨,则万物无不兴起之者。民非无仁义根于心者也,王政怵迫而不得见。忧鬰而不得出,圣王在被躧舄。视不出合,动而天下随,倡而天下和。何如在此有以应哉?《诗》曰:“如彼岁旱,草不溃茂。”
  
  第三十一章
  
  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君者何也?曰:羣也,能羣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之君。王者何也?曰:往也。天下往之谓之王。曰:善生养人者,故人尊之。善辩治人者,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故人亲之。善粉饰人者,故人乐之。四统者具,而天下往之。四统无一,而天下去之。往之谓之王,去之谓之亡。故曰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夫省工商,众农人,谨盗贼,除奸邪,是所以生养之也。天子三公,诸侯一相,大夫擅官,士保职,莫不治理,是所以辩治之也。决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贤以为三公,以为诸侯,次则为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琱琢刻缕,皆有等差,是所以粉饰之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称其能,得其意,安乐其事,是所同也。若夫重色而成文,累味而备珍,则圣人所以分贤愚,明贵贱。故道得则泽流羣生,而福归王公,泽流羣生则下安而和,福归王公则上尊而荣。百姓皆怀安和之心,而乐戴其上,夫是之谓下治而通。下治而上通,颂声之所以兴也。《诗》曰:“降福简简,威仪昄昄。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第三十二章
  
  圣人养性而御六气,持一命而节滋味,奄治天下,不遗其小,存其精神,以补其中,谓之志。《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言得中也。
  
  第三十三章
  
  朝廷之士为禄,故入而不能出。山林之士为名,故往而不能返。入而亦能出,往而亦能返,通移有常,圣也。《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言得中也。
  
  第三十四章
  
  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自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故孔子正假马之名,而君臣之义定矣。《论语》曰:“必也正名乎。”《诗》曰:“君子无易由言。”言名正也。
  
  
  
  
  韩诗外传卷第六
  
  第一章
  
  比干谏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遂解髪佯狂而去。君子闻之曰:“劳矣箕子!尽精神,竭其忠爱。见比干之事免其身,仁知之至。”《诗》曰:“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第二章
  
  齐桓公见小臣,三往不得见。左右曰:“夫小臣国之贱臣也,君三往而不得见,其可已矣。”桓公曰:“恶!是何言也?吾闻之,布衣之士,不欲富贵,不轻身于万乘之君。万乘之君,不好仁义,不轻身于布衣之士。纵夫子不欲富贵可也,吾孬仁义不可也。”五往而得见也。天下诸侯闻之,谓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此也。《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第三章
  
  赏勉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然后明其分职,考其事业,较其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立而私事息。如是则得厚者进,而佞谄者止,食戾者退,而廉节者起。《周制》曰:“先时者死无赦。”人之事使,如耳目鼻口之不可相借也。故曰:职分而民不慢,次定而序不乱,兼听齐明而事不留。如是则羣下百吏,莫不修己,然后敢安仕。诚能然后敢受职。小人易心,百姓易俗,奸宄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为政教之极,。则不可加矣。《诗》曰:“吁谟定命,远猷辰告。敬慎威仪,惟民之则。”
  
  第四章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而善之,曰:“善哉!由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1由忠信以宽矣。”至其庭,曰:“善哉!由明塞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而三称善,可得闻乎?”孔子曰:“我入其境,田畴甚易,草莱甚辟。此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入其邑,墉屋甚尊,树木甚茂。此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入其庭,甚闲,故其民不扰也。”《诗》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
  
  第五章
  
  古者必有命民,民有能敬长怜孤,取舍好让居事力者,命于其君,命然后得乘饰车骈马。未得命者不得乘,乘者皆有罚。故其民虽有余财侈物,而无礼义功德,则无所用。故其民皆兴仁义而贱财利。贱财利则不争,则强不陵弱,众不暴寡,是唐虞之所以举象刑,而民莫犯法。民莫犯法,而乱斯止矣。《诗》曰:“告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第六章
  
  天下之辩有三至三胜,而辞直为下。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悖,输志通意,揭其所谓,使人预知焉,不务相迷也。是胜者不失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故辩可观也。夫繁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悖,数譬以相移,外人之身使不得反其意,则论使然后害生也。夫不疏其指而弗知谓之隐,外意外身谓之讳,几廉何跌谓之移,指缘谬辞谓之茍。四者君子所不为也,故理可同睹也。夫隐、讳、移、茍,争言竞为而后息,不能无害其为君子也,故君子不为也。《论语》曰:“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诗》曰:“无易由言,无曰茍矣。”
  
  第七章
  
  吾语子,夫服人之心,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幽人,勇猛强武不以侵人,齐给便捷不以欺诬人。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遇君则修臣下之义,出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老则修子弟之义,遇等夷则修朋友之义,遇少而贱者则修告道宽裕之义。故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旷然而天地苞万物也。如是,则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诗》曰:“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承承,万民靡不承。”
  
  第八章
  
  仁者必敬其人。敬其人有道,遇贤者则爱亲而敬之,遇不肖者则畏疎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故夫忠信端悫而不害伤,则无接而不然,是仁之质也。仁以为质,义以为理,开口无不可以为人法式者。《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第九章
  
  子曰:“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学而慢其身,虽学不尊矣。不以诚立,虽立不久矣。诚未着而好言,虽言不信矣。美材也,而不闻君子之道,隐小物以害大物者,灾必及其身矣。”《诗》曰:“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第十章
  
  民劳思佚,治暴思仁,刑危思安,国乱思天。《诗》曰:“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第十一章
  
  问者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何也?”曰:“犹言先醒也。不闻道术之人,则冥于得失。不知治乱之所由,故世主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王何为有忧也?’庄王曰:‘吾闻诸侯之德,能自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霸,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以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是以忧也。’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曰犹恐惧,思索贤佐,此其先生者也。昔者宋昭公出亡,谓其御曰:‘吾知所以亡矣。’御者曰:‘何哉?’昭公曰:‘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吾发言动事,朝臣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也。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宋人迎而复之,谥为昭。此其后生者也。昔郭君出郭,谓其御者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粱糗。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以不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曰:‘嗟呼!夫贤人如此苦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备,疎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故先生者,当年而霸,楚庄王是也。后生者,三年而复,宋昭公是也。不生者,死中野,为虎狼所食,郭君是也。”《诗》曰:“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第十二章
  
  由常弒简公,乃盟于国人曰:“不盟者死及家。”石他曰:“古之事君者,死其君之事。舍君以全亲,非忠也。舍亲以死君之事,非孝也。他则不能。然不盟是杀吾亲也,从人而盟,是背吾君也。呜呼!生乎乱世不得正行,劫乎暴人,不得全义。悲夫!”乃进盟以免父母,退伏剑以死其君,闻之者曰:“君子哉!安之命矣。”《诗》曰:“人亦有言,进退惟谷。”
  
  第十三章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此言困而不见据贤者也。昔者秦缪公困于殽,疾据五羖大夫、蹇叔、公孙支而小霸。晋文公困于骊氏,疾据咎犯、赵衰、介子推而遂为君。越王勾践困于会稽,疾据范蠡、大夫种而霸南国。齐桓公困于长勺,疾据管仲、宁戚、隰朋而匡天下。此皆困而知广告据贤人者也。夫困而不知广告据贤人而不亡地,未尝有之也。《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无善人之谓也。
  
  第十四章
  
  孟子说齐宣王而不说。淳于髠侍。孟子曰:“今说公之君,公之君不说,意者其未知善之为善乎?”淳于髠曰:“夫子亦诚无善耳。昔者瓠巴鼓取长瑟而潜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鱼马犹知善之为善,而况君人者也?”孟子曰:“夫电雷之起也,破竹折木,震惊天下,而不能使聋者卒有闻。日月之明,徧照天下,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见。今公之君若此也。”淳于髠曰:“不然。昔者揖封生高商,齐人好歌。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夫声无细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夫子茍贤,居鲁而鲁国之削,何也?”孟子曰:“不用贤,削何有也?吞舟之鱼不居潜泽,度量之土不居污世。夫蓻冬至必雕,吾亦时矣。《诗》曰:‘不自我先,不自我后。’非遭雕世者欤?”
  
  第十五章
  
  孔子曰:“可与言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勇力不足惮也,族姓不足称也,宗宜不足道也,然而可以闻于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学之谓也。
  
  第十六章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言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则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谓之小人。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小雅》曰:“天保定尔,亦孔之固。”言天之所以仁义礼智,保定人之甚固也。《大雅》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言民之秉德以则天也。不知所以则天,又焉得为君子乎?
  
  第十七章
  
  王者必立牧,方三人,使窥远牧众也。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有狱讼而不平其冤,失贤而不举者,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捧揖而进之,曰:“噫,朕之政教有不得尔者耶?如何乃有饥寒而不得衣食,有狱讼而不平其冤,失贤而不举?”然后其君退而与其卿大夫谋之。远方之民闻之,皆曰:“诚天子也!夫我居之僻,见我之近也,我居之幽,见我之明也。可欺乎哉?”故牧者所以开四门,明四目通四聪也。《诗》曰:“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此之谓也。
  
  第十八章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左把茅旌,右执鸾召,以进言于庄王,曰:“寡人无良边陲之臣,以干大祸使大国之君沛焉,远辱至此。”庄王曰:“君之不令臣,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也,而微至乎此。”庄王受节,左右麾楚军退舍七里。盗窃子重进谏曰:“夫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大夫死者数人,厮役死者数百人。今克而弗有,无乃失民臣之力乎?”庄王曰:“吾闻古者杆者不穿,皮不蠹,不出于四方,以是见君子之重礼而贱财也,要其人,不要其土。人告以从而不舍,不祥也。吾以不祥立乎天下,灾及吾身,何取之有?”既,晋之救郑者至,曰:“请战。”庄王许之。将军子重进谏曰:“晋,强国也,道近兵锐,楚师奄罢,君其勿许。”庄王曰:“不可。强者我避之,弱者我威之,是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也。”乃遂还师以逆晋冦。庄王援王桴而鼓之,晋师大败,士卒奔者争舟而指可掬也。庄王曰:“噫!吾两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乃退楚师以佚晋冦。《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庄王之谓也。
  
  第十九章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道谀也。正言直行,指人之过,非毁疵也。诎柔顺从,刚强猛毅,与物周流,道德不外。《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第二十章
  
  卫灵公昼寝而起,志气益衰,使人驰召勇士公孙悁,道遭行人卜商。卜商曰:“何驱之疾也?”对曰:“公昼寝而起,使我召勇士公孙悁。”子夏曰:“微悁,而勇者若悁者可乎?”御者曰:“可。”子夏曰:“载我而反。”至,君曰:“至子召勇士,何为召儒?”使者曰:“行人曰:‘微悁,而勇若悁者可乎?’臣曰:‘可。’即载与来。”君曰:“诺,延先生上。趣召公孙悁。”俄而悁至,入门杖剑疾呼,曰:“商下!我存若头。”子夏顾叱之,曰:“咄!内剑。吾将与若言勇。”于是君令悁内剑而上。子夏曰:“来!吾寒暑假与子从君而西见赵简子,简子披髪杖矛而见我君。我从十三行之后,趋而进曰:‘诸侯相见,不宜朝服。君不朝服,行人卜商将以颈血溅君之服矣。’使反朝服而见吾君者,子耶我耶?”悁曰:“子也。”子夏曰:“子之勇不若我一矣。又与子从君而东至阿,遭齐君重鞇而坐。吾君单鞇而坐。我从十三行之后,趋而进曰:‘礼,诸侯相见,不宜相临以庶。’揄其一鞇而去之者,子耶我耶?”悁曰:“子也。”子夏曰:“子之勇不若我二矣。又与子从君于囿中,于是两冦肩逐我君,拔矛下格而还之者,子耶我耶?”悁曰:“子也。”子夏曰:“子之勇不若我三矣。所贵为士者,上不摄万乘,下不敢敖乎匹夫,外立节矜而敌不侵扰,内禁残害而君不危殆,是士之所长而君子之所致贵也。若夫以长掩短,以众暴寡,凌轹无罪之民,而成威于闾巷之间者,是士之甚毒而君子之所致恶也,众之所诛锄也。《诗》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夫何以论勇于人主之前哉!”于是灵公避席抑手曰:“寡人虽不敏,请从先生之勇。”《诗》曰:“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卜先生之谓也。
  
  第二十一章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丘之罪也。若我非阳虎而以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歌予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斚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
  
  第二十二章
  
  《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君子为民父母何如?曰:君子者,貌恭而行肆,身俭而施博,故不肖者不能逮也。殖尽于己,而区略于人,故可尽身而事也。笃爱而不夺,厚施而不伐。见人有善,欣然乐之,见人不善,惕然掩之,有其过而兼包之。授衣以最,授食以多。法下易由,事寡易为。是以中立而为人父母也。筑城而居之,别由而养之,立学以教之。使人知亲尊。亲尊故父服斩缞三年,为民父母之谓也。
  
  第二十三章
  
  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事之以货宝,则宝单而交不结。约契盟誓,则约定而反无日。割国之锱锤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事之弥顺,其侵之愈甚,必致宝单国举而后已。虽左尧右舜,未有能以此道免者也。故非有圣人之道,特以巧敏拜请畏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矣。故明君不道也。必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下,然后礼义节奏齐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刑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故近者竞亲而远者致愿。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名声足以薫炙之,威强足以一齐之,则拱揖指麾,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如赤子归慈母者,何也?仁形义立,教诚爱深。故《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既来。”
  
  第二十四章
  
  勇士一呼而三军皆避,出之诚也。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石也,因复射之,矢跃无迹。熊渠子见其诚心,心金石为之开,而况人乎?夫倡而不和,动而不偾,中心有不合者矣。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先王之所以拱揖指麾而四海宾服者,诚德之至也,色以形于外也。《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既来。”
  
  第二十五章
  
  昔者赵简子薨而未葬,而中牟畔之。既葬五日,襄子兴师而攻之,围未匝,而城自坏者十丈。襄子击金而退之。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也。君曷为而退之?”襄子曰:“吾闻之于叔向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厄人于险。’”使修其城然后攻之。中牟闻其义而请降,曰:“善哉!襄子之谓也。”《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既来。”
  
  第二十六章
  
  威有三术。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此三威不可不审察也。何谓道德之威?曰: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措则时,爱利则刑。如是,则百姓贵之如帝王,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加而威行。是道德之威也。何谓暴察之威?曰:礼乐则不修,分义则不明,举措则不时,爱利则不刑。然而其禁非也察,其诛不服也审,其刑罚繁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闇然如雷击之,如墙压之。百姓劫则致畏,怠则傲上,执拘则聚,远间则散。非劫之以刑势,振之以诛杀,则无以有其下。是暴察之威也。何谓狂妄之威?曰: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哗,则从而放执于刑灼。不知人心,悖逆无理,是以水旱为之不时,年谷以之不升。愁哀而无所告诉,比周愤溃以离上,倾覆灭亡,可立而待。是狂妄之威也。夫道德之威,成乎众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故威名同而吉凶之效远矣。故不可不审察也。《诗》曰:“昊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
  
  第二十七章
  
  晋平公游于西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何患于无士乎?”平公曰:“吾食客门左千人,门右千人,朝食不足,夕收市赋,暮食不足,朝收市赋。吾可谓不好士乎?”盍胥对曰:“夫鸿鹄一举千里,所恃者六翮尔。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飞不为加高,损一把,飞不为加下。今君之食客门左门右各千人,亦有文翮在其中矣。将皆背上之毛腹下之毳耶?”《诗》曰:“谋夫孔多,是用不就。”此之谓也。
  
  
  
  
  韩诗外传卷第七
  
  第一章
  
  齐宣王谓田过曰:“吾闻儒者丧亲三年,丧君三年,君与父孰重?”田过对曰:“殆不如父重。”宣王忿然,曰:“曷为士去亲而事君?”田过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无以尊显吾亲。受之于君,致之于亲。凡事君,以为亲也。”宣王悒然无以应之。《诗》曰:“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第二章
  
  赵王使人于楚,鼓瑟而遗之,曰:“必如吾言,慎无失吾言。”使者受命,伏而不起,曰:“大王鼓瑟未尝若今日之悲也。”王曰:“然,瑟固方调。”使者曰:“调则可记其柱。”王曰:“不可。天有燥湿,弦有缓隐,柱有推移,不可记也。”使者曰:“臣请借此以喻。楚之去赵也千有余里,亦有吉凶之变,凶则吊之,吉则贺之,犹柱之有推移,不可记也。故明王之使人也,必慎其所使,既使之,任之以心,不任以辞也。”《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第三章
  
  齐有隐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当曹相国为齐相也,客谓匮生曰:“夫东郭先生梁石君,世之贤士也。隐于深山,终不诎身下志以求仕者也。吾闻先生得谒曹相国,愿先生为之先。臣里妇与里母相善。妇见疑盗肉,其姑去之,恨而告于里母,里母曰:‘安行。今令姑呼汝。’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曰:‘吾犬争肉相杀,请火治之。’姑乃直使人追去妇还之。故里母非谈说之士,束蕴请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所感,事有适可。何不为之先?”匮生曰:“愚恐不及。然请尽力为东郭先生梁石君束蕴请火。”于是乃见曹相国曰:“臣之里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终身不嫁者。则自为娶,将何娶焉?”相国曰:“吾亦娶其终身不嫁者耳。”匮生曰:“齐有隐士东郭先生梁石君,世之贤士也。隐于深山,终不诎身下志以求仕。相国娶妇,欲娶其不嫁者,取臣独不取其不仕之臣耶?”于是曹相国因匮生帛安车迎东郭先生梁石君,厚客之。《诗》曰:“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第四章
  
  孔子曰:“昔者周公事文王,行无专制,事无由己,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于前,洞洞焉若将失之,可谓能子矣。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承文武之业,履天子之位,听天下之政,征夷狄之乱,诛管蔡之罪,抱成王而朝诸侯,诛赏制断,无所顾问,威动天地,振恐海内,可谓能武矣。成王壮,周公致政,北面而事之,请然后行,无伐矜之也,可谓能臣矣。故一人之身,能三变者,所以应时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第五章
  
  传曰:鸟之美羽勾喙者,鸟畏之。鱼之侈口垂腴者,鱼畏之。人之利口赡辞者,人畏之。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诗》曰:“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第六章
  
  孔子困于孙蔡之间,即三经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弟子有饥色,读《诗》《书》习礼乐不休。子路进谏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累仁,为善久矣。意者尚有遗行乎,奚居之隐也?”孔子曰:“由来!汝小人也,未讲于论也。居吾语汝。子以知者为无罪乎,则王子比干何为刳心而死?子以义者为听乎,则伍子胥何为抉目而悬吴东门?子以廉者为用乎,则伯夷叔齐何为饿于首阳之山?子以忠者为用乎,则鲍叔何为而不用,叶公子高终身不仕,鲍焦抱木而立,子推登山而燔?故君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入哉?贤不肖者材也。遇者时也。今无有时,贤安所用哉?故虞舜耕于历山之阳,立为天子,其遇尧也。传说负土而版筑,以为大夫,其遇武丁也。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汤也。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管夷吾束缚自槛车,以为仲父,则遇齐桓公也。百里奚自卖五羊之皮,为秦伯牧牛,举为大夫,则遇缪公也。虞丘名闻于天下,以为令尹,让于孙叔敖,则遇楚庄王也。伍子胥前功多,后戮死,非知有盛衰也,前遇阖闾,后遇夫差也。夫骥罢盐车,此非无形容也,莫知之也。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造父亦无千里之手矣。夫兰茝身于茂林之中,深山之间,不为人莫见之故不苍。夫学者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志不衰,先知祸福之终始,而心无惑焉。故圣人隐居深念,独闻独见。夫舜亦贤圣矣,南面而治天下,惟其遇尧也。使舜居桀纣之世,能自免于刑戮之中,则为善矣,亦何位之有?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当此之时,岂关龙逢无知,而王子比干不慧乎哉?此皆不遇时也。故君子务学,修身端行而须其时者也。子无惑焉。”《诗》曰:“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第七章
  
  曾子曰:“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也。故吾尝仕为吏,禄不过钟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为多也,乐其逮亲也。既没之后,吾尝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仞,转毂百乘,犹北乡而泣涕者,非为贱也,悲不逮吾亲也。故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若夫信其志,约其亲者,非孝也。《诗》曰:“有母之尸雍。”
  
  第八章
  
  赵简子有臣曰周舍,立于门下三日三夜。简子使人问之,曰:“子欲见寡人何事?”周舍对曰:“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从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成也,岁有效也。”简子居则与之居,出则与之出。居无几何,而周舍死。简子如丧子。后与诸大夫饮于洪波之台,酒酣,简子涕泣。诸大夫皆出走,曰:“臣有罪而不自知也。”简子曰:“大夫皆无罪。昔者吾友周舍有言,曰:‘千羊之皮不若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若直士之谔谔。昔者商纣默默而亡,武王谔谔而昌。’今自周舍之死,吾未尝闻吾过也。吾亡无日矣。是以寡人泣也。”
  
  第九章
  
  传曰:齐景公问晏子:“为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景公曰:“何谓社鼠?”晏子曰:“社鼠出窃于外,入托于社,灌之恐坏墙,熏之恐烧木。此鼠之患。今君之左右,出则君以要利,入则托君,不罪乎乱法,君又并覆而有之。此社鼠之患也。”景公曰:“呜呼,岂其然!”“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长,然至酸而不售。问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甚猛,而人有持器而欲往者,狗辄而啮之,是以酒酸不售也。’士欲白万乘之主,用事者迎而啮之,亦国之恶狗也。左右者为社鼠,用事者为恶狗,此为国之大患也。”《诗》曰:“瞻彼中林,侯薪侯蒸。”言朝廷皆小人也。
  
  第十章
  
  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谓宋君曰:“夫国家之安危,百姓之治乱,在君之行赏罚。夫爵赏赐与,人之所好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君曰:“善。寡人当其美,子受其恶,寡人自知不为诸侯笑矣。”国人知杀戮之刑专在子罕也,大臣亲之,百姓畏之。居不期年,子罕遂劫宋君而夺其政。故老子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诗》曰:“胡为我作,不即我谋?”
  
  第十一章
  
  卫懿公之时,有臣曰弘演者,受命而使。未食,而狄人攻卫。于是懿公欲兴师迎之。其民皆曰:“君之所贵而有禄位者,鹤也。所爱者,宫人也。亦使鹤与宫人战。余安能战!”遂溃而皆去。狄人至,攻懿公于荧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至,报使于肝。辞毕,呼天而号。哀止,曰:“若臣者,独死可耳。”于是遂自刳,出腹实,内懿公之肝,乃死。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无道也。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复立卫于楚丘。如弘演,可谓忠士矣。杀身以捷其君,非徒捷其君,又令卫之宗复立,祭祀不绝,可谓有大功矣。《诗》曰:“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谷,我独不敢休。”
  
  第十二章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蹵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诗》曰:“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第十三章
  
  孔子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昔者越王勾践与吴战,大败之,兼有南夷。当是之时,君南面而立,近臣三,远臣五,令诸大夫曰:‘闻过而不以告我者为上戮。’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也。昔者晋文公与楚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息。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而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惟圣人。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吾是以忧也。’此得志而恐骄也。昔者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太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东面而立。桓公曰:‘吾得二子也,吾目加明,吾耳加聪。不敢独擅,进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者也。由桓公、晋文、越王、勾践观之,三惧者,明君之务也。”《诗》曰:“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此言文王居人上也。
  
  第十四章
  
  楚庄王赐其羣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烛灭,有牵王后衣者。后扢冠缨而绝之,言于王曰:“今烛灭,有牵妾衣者,妾扢其缨而绝之。愿趣火视绝缨者。”王曰:“止!”立出令曰:“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为乐也。”于是冠缨无完者,不知王后所绝冠缨者谁。于是王遂与羣臣欢饮,乃罢。后吴兴师攻楚,有人常为应行合战者,五陷阵却敌,遂取大军之首而献之。王怪而问之曰:“寡人未尝有异于子,子何为于寡人厚也?”对曰:“臣先殿上绝缨者也。当时宜以肝胆涂地。负日久矣,未有所效。今幸得用于臣之义,尚可为王破吴而强楚。”《诗》曰:“有漼者渊,雚苇渒渒。”言大者无不容也。
  
  第十五章
  
  传曰:伯奇孝而弃于亲。隐公慈而杀于弟。叔武贤而杀于兄。比干忠而诛于君。《诗》曰:“子慎无辜。”
  
  第十六章
  
  纣杀王子比干,箕子被髪佯狂。陈灵公杀泄冶,邓元去陈以族从。自此之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泄冶,而失箕子、邓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以齐魏至。于是兴兵而攻齐,栖闵王于莒。燕度地计众,不与齐均也。然所以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也。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昌,失贤者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者,所以照形也。修往古者,所以知今也,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蹈其所以安存,则未有以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太公知之,故举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贤者之后,尚如是其厚也,而况当世之存者乎?《诗》曰:“昊天太怃,予慎无辜。”
  
  第十七章
  
  宋玉因其友见楚襄王,襄王会之无以异,乃让其友。其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子之事王未耳,何怨于我?”宋玉曰:“不然。昔者齐有狡兔,曰东郭鵕(右为兔),盖一日而走五百里。于是齐有良狗曰韩卢,亦一日而走五百里。使之瞻见指注,虽良狗犹不及众兔之尘。若摄缨而纵绁之,则狡兔亦不能离也。今子之属臣也,摄缨纵绁与?瞻见指注与?”其友曰:“仆人有过,仆人有过。”《诗》曰:“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第十八章
  
  宋燕相齐见逐,罢归之舍,召门尉陈饶等二十六人,曰:“诸大夫有能与我赴诸侯者乎?”陈饶等皆伏而不对。宋燕曰:“悲乎哉!何士大夫易得而难用也!”陈饶对曰:“非士大夫易得而难用也,君弗能用也。君不能用,则有不平之心。是失之己而责诸人也。”宋燕曰:“夫失诸己而责诸人者何?”陈饶对曰:“三斗之稷不足于士,而君雁鹜有余粟,是君之一过也。果园梨栗,后宫妇人以相提掷,而士不曾得一尝,是君之二过也。绫纨绮縠,靡丽于堂,而士曾不得以为缘,是君之三过也。且夫财者,君之所轻也。死者,士之所重也。君不能行君之所轻,而欲使士致其所重,譬犹铅刀畜之,而干将用之,不亦难乎?”宋燕面有惭色,逡巡避席曰:“是燕之过也。”《诗》曰:“或以其酒不以其浆。”
  
  第十九章
  
  传曰:善为政者,循情性之宜,顺阴阳之序,通本末之理,合无人之际。如是则天气奉养而生物丰美矣。不知为政者,使情压性,使阴乘阳,使末逆本,使人诡天,气鞠而不信,鬰而不宣。如是则灾害生,怪异起,羣生皆伤,而年谷不熟。是以其动伤德,其静亡救。故缓者事之,急者弗知,日反理而欲以为治。《诗》曰:“废为残疾,莫知其尤。”
  
  第二十章
  
  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曰:“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德于人矣。”简主曰:“何以也?”质曰:“吾质树堂上之士半,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树边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恶我于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复树德于人也。”简主曰:“噫!子之言过矣。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之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诗》曰:“无将大车,惟尘冥冥。”
  
  第二十一章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扬行。昔卫献公出走,反国及郊,将班邑于从者而后入。太史柳庄曰:“如皆守社稷,则孰负羁絷而从?如皆从,则孰守社稷?君反国而有私也,无乃不可乎?”于是不班也。柳庄正矣。昔者卫大夫史鱼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数言蘧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生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卫君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君造然召伯玉而贵之,而退弥子瑕,徙殡于正堂,成礼而后去。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诗》曰:“静恭尔位,好是正直。”
  
  第二十二章
  
  孔子闲居,子贡侍坐,请问为人下之道奈何。孔子曰:“善哉!尔之问也。为人下,其犹土乎。”子贡未达。孔子曰:“夫土者,掘之得甘泉焉,树之得五谷焉,草木植焉,鸟兽鱼鳖遂焉。生前立焉,死则入焉,多功不言,赏世不絶。故曰:能为人下者,其惟上乎?”子贡曰:“赐虽不敏,请事斯语。”《诗》曰:“式礼莫愆。”
  
  第二十三章
  
  传曰:南假子过程本子,本子为之烹鲡鱼。南假子曰:“吾闻君子不食鲡鱼。”本子曰:“此乃君子不食也,我何与焉?”假子曰:“夫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且《诗》不云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岂自比君子哉?志慕之而已矣。”
  
  第二十四章
  
  子贡问大臣。子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子贡曰:“否。齐有管仲,郑有东里子产。”孔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荐管仲也,子皮之荐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荐也。”子贡曰:“然则荐贤贤于贤。”曰:“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第二十五章
  
  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子路曰:“由愿奋长戟,荡三军,乳虎在后,仇敌在前,蠡跃蛟奋,进救两国之患。”孔子曰:“勇士哉!”子贡曰:“两国构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赐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养,解两国之难。用赐者存,不用赐者亡。”孔子曰:“辩士哉!”颜回不愿。孔子曰:“回何不愿?”颜渊曰:“二子已愿,故不敢愿。”孔子曰:“不同,意各有事焉。回其愿,丘将启汝。”颜渊曰:“愿得小国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列国诸侯,莫不从义响风,壮者趋而进,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蛮,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天下咸获永宁,蝖飞蠕动,各乐其性。进贤使能,各任其事。于是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则由何进而救?赐何难之解?”孔子曰:“圣士哉!大人出,小子匿。起,贤者伏。回与执政,则由赐焉施其能哉!”《诗》曰:“雨雪麃麃,咽晛聿消。”
  
  第二十六章
  
  昔者孔子鼓瑟,曾子子贡侧门而听。曲终,曾子曰:“嗟乎!夫子瑟声殆有贪狼之志,邪僻之行,何其不仁趋利之甚?”子贡以为然,不对而入。夫子望见子贡有谏过之色,应难之状,释瑟而待之。子贡以曾子之言告。子曰:“嗟乎!夫参,天下贤人也,其习知音矣。郷者丘鼓瑟,有鼠出游,狸见于屋,循梁微行,造焉而避,厌目曲脊,求而不得。丘以瑟淫其音。参以丘为贪狼邪僻,不亦宜乎!”《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第二十七章
  
  夫为人父者,必怀慈仁之爱,以畜养其子。抚及其有识也,必严居正言,以先导之。及其束髪也,授明师以成其技。十九见志,请宾冠之,足以成其德。血脉澄静,娉内以定之,信承亲授,无有所疑。冠子不詈,髦子不笞,听其微谏,无令忧之。此为人父之道也。《诗》曰:“父兮我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韩诗外传卷第八
  
  第一章
  
  越王勾践使廉稽献民于荆王。荆王使者曰:“越,夷狄之国也。臣请欺其使者。”荆王曰:“越王,贤人也,其使者亦贤,子其慎之。”使者出见廉稽,曰:“冠则得以俗见。不冠不得见。”廉稽曰:“夫越亦周室之列封也,不得处于大国,而处江海之陂,与魭鳣鱼鳖为伍,文身翦髪而后处焉。今来至上国,必曰冠得俗见,不冠不得见,如此,则上国使适越,亦将劓墨文身翦髪而后得以俗见,可乎?”荆王闻之,披衣出谢。孔子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第二章
  
  人之所以好富贵安乐,为人所称誉者,为身也。恶贫贱危辱,为人所谤毁者,亦为身也。然身何贵也?莫贵于气。人得气则生,失气则死。其气非金帛珠玉也,不可求于人也。非缯布五谷也,不可籴买而得也。在吾身耳,不可不慎也。《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第三章
  
  吴人伐楚,昭王去国,国有屠羊说从行。昭王反国,赏从者。及说,说辞曰:“君失国,臣所失者屠。君反国,臣亦反其屠。臣之禄既厚,又何赏之?”辞不受命。君强之,说曰:“君失国,非臣之罪,故不伏其诛。”君反国,非臣之功,故不受蔶赏。吴师入郢,臣畏寇避患。君反国,说何事焉?”君曰:“不受则见之。”说对曰:“楚国之法,商人欲见于君者,必有大献重质,然后得见。今臣智不能存国,节不能死君,勇不能待寇,然见之,非国法也。”遂不受命,入于涧中。昭王谓司马子期曰:“有人于此,居处甚约,论议甚高,为我求之。愿为兄弟,请为三公。”司马子期舍车徒求之,五日五夜,见之,谓曰:“国危不救,非仁也。君命不从,非忠也。恶富贵于上,甘贫苦于下,,意者过也。今君愿为兄弟,请为三公,不听君,何也?”说曰:“三公之位,我知其贵于刀俎之肆矣。万钟之禄,我知其富于屠羊之利矣。今见爵禄之利,而忘辞受之礼,非所闻也。”遂辞三公之位,而反乎屠羊肆。君子闻之曰:“甚矣哉!屠羊子之为也。约己持穷而处人之国矣。”说曰:“何谓穷?吾让之以礼而终其国也。”曰:“在深渊之中而不援彼之危,见昭王德衰于吴,而怀宝绝迹,以病其国,欲独全己者也。是厚于己而薄于君,狷乎非救世者也。”“何如则可谓救世矣?”曰:“若申伯仲山甫,可谓救世矣。昔者周德大衰,道废于厉,申伯仲山甫辅相宣王,拨乱世反之正,天下略振,宗庙复兴。申伯仲山甫乃并顺天下,匡救邪失,喻德教,举遗士,海内翕然向风。故百姓勃然咏宣王之德。《诗》曰:‘周邦咸喜,戎有良翰’,又曰:‘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如是可谓救世矣。”
  
  第四章
  
  齐崔杼弒庄公。荆蒯芮使晋而反,其仆曰:“崔杼弒庄公,子将奚如?”荆蒯芮曰:“驱之。将入死而报君。”其仆曰:“君之无道也,四邻诸侯莫不闻也。以夫子而死之,不亦难乎?”荆蒯芮曰:“善哉而言也。早言我,我能谏。谏而不用,我能去。今既不谏,又不去。吾闻之,食其食,死事其。吾既食乱君之食,又安得治君而死之?”遂驱车而入死。其仆曰:“人有乱君,犹必死之。我有治长,可无死乎?”乃结辔自刎于车上。君子闻之,曰:“荆蒯芮可谓守节死义矣。仆夫则无为死也,犹饮食而遇毒也。”《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荆先生之谓也。《易》曰:“不恒其德,或静电屏蔽之羞。”仆之谓也。
  
  第五章
  
  逊而直,上也。切次之。谤谏为下。懦为死。《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第六章
  
  宋万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庄公散舍诸宫中,数月,然后归之,反为大夫于宋。宋万与闵公博,妇人皆侧。万曰:“甚矣,鲁侯之淑,鲁侯之美也!天下诸侯宜为君者,惟鲁侯耳。”闵公矜此妇人,妬其言,顾曰:“尔虏,焉知鲁侯之美恶乎?”宋万怒,博闵公绝脰。仇牧闻君弒,趋而至,遇之于门,手剑而叱之。万臂摋仇牧,碎其首,齿着乎门阖。仇牧可谓不畏强御矣。《诗》曰:“惟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第七章
  
  可于君,不可于父,孝子弗为也。可于父,不可于君,君子亦弗为也。故君不可夺,亲亦不可夺也。《诗》曰:“恺悌君子,四方为则。”
  
  第八章
  
  黄帝既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未见凤凰,惟思其象。夙寝晨兴,乃召天老而问之曰:“凤象何如?”天老对曰:“夫凤之象,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颔而鸡啄,戴德负仁,抱中挟义。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彩备明。举动八风,气应时雨。食有质,饮有仪。往即文始,来既嘉成。惟鳯为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天下有道,得鳯象之一,则鳯过。得鳯象之二,四鳯翔之。得鳯象之三,则鳯集之。得鳯象之四,则鳯春秋下之。得鳯祝愿之五,则鳯没身居之。”黄帝曰:“于戏,允哉!朕何敢与焉!”戴黄冕,致斋于中宫。鳯乃蔽日而至。黄帝降于东阶,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敢不承命!”鳯乃止帝东园,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诗》曰:“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
  
  第九章
  
  魏文侯有子曰击,次曰诉,诉少而立之以为嗣。封击于中山,三年莫往来。其傅赵苍唐谏曰:“父忘子,不不可忘父。何不遣使乎?”击曰:“愿之,而未有所使也。”苍唐曰:“臣请使。”击曰:“诺。”于是乃问君之所好与所嗜。曰:“君北犬,嗜晨鴈。”遂求北犬晨鴈赍行。苍唐至,曰:“北蕃中山之君,有北犬晨鴈,使苍唐再拜献之。”文侯曰:“嘻!击知吾好北犬,嗜晨鴈也。”则见使者。文侯曰:“击无恙乎?”苍唐唯唯而不对。三问而三不对。文侯曰:“不对何也?”苍唐曰:“臣闻诸侯不名君。既已赐弊邑,使得小国侯,君问以名,不敢对也。”文侯曰:“中山之君无恙乎?”苍唐曰:“今者臣之来,拜送于郊。”文侯曰:“中山之君长短若何矣?”苍唐曰:“问诸侯,比诸侯。诸侯之朝,则侧者皆人臣,无所比之。然则所赐衣裘几能胜之矣。”文侯曰:“中山之君亦何好乎?”对曰:“好《诗》。”文侯曰:“于《诗》何好?”曰:“好《黍离》与《晨风》。”文侯曰:“《黍离》何哉?”对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文侯曰:“怨乎?”曰:“非敢怨也,时思也。”文侯曰:“《晨风》谓何?”对曰:“‘鹬彼晨风,鬰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此自以忘我者也。”于是文侯大悦,曰:“欲知其子亲其母,欲知其人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中山君不贤恶能得贤?”遂废太子诉,召中山君以为嗣。《诗》曰:“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惟君子使,媚于天子。”君子曰:“夫使非直敝车罢马而已,亦将喻诚信,通气志,明好恶,然后可使也。”
  
  第十章
  
  子贱治单父,其民附。孔子曰:“告丘之所以治之者。”对曰:“不齐时发仓廪,振困穷,补不足。”孔子曰:“是小人附耳,未也。”对曰:“赏有能,招贤才,退不肖。”孔子曰:“是士附耳,未也。”对曰:“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有二人,所师者一人。”孔子曰:“所父事者三人,足以教孝矣。所兄事者五人,足以教弟矣。所友者十有二人,足以祛壅蔽矣。所师者一人,足以虑无失策,举无败功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而神明之主也。惜乎不齐之所为者小也。为之大功,乃与尧舜参矣。”《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子贱其似之矣。
  
  第十一章
  
  度地图居以立国,崇摁溥利以怀众,明好恶以正法度,学校庠序以立教,事老养孤以化民,升贤赏功以观善,惩奸绌失以丑恶,讲御习射以防患,禁奸止邪以除害,接贤连友以广智,宗亲族附以益强。《诗》曰:“恺悌君子。”
  
  第十二章
  
  齐景公使使于楚,楚王与之上九重之台,顾使者曰:“齐亦有台若此者乎?”使者曰:“吾君有治位之堂,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掾不斵,犹以谓为之者劳,居之者泰。吾君恶有台若此者乎?”于是楚王盖悒如也。使者不可谓不辱君命,其能专对矣。
  
  第十三章
  
  传曰:予小子使尔继邵公之后。受命者必以其祖命之。孔子为鲁司寇,命之曰:“宋公子弗甫何孙,鲁孔丘,命尔为司寇。”孔子曰:“弗甫敦及厥辟将不堪。”公曰:“不妄。”传曰: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六锡朱户,七锡弓矢,八锡鈇钺,九锡秬鬯,谓之“九锡”也。《诗》曰:“厘尔圭瓒,秬鬯一卣。”
  
  第十四章
  
  齐景公谓子贡曰:“先生何师?”对曰:“鲁仲尼。”曰:“仲尼贤乎?”曰:“圣人也,岂直贤哉!”景公嘻然而笑曰:“其圣何如?”子贡曰:“不知也。”景公悖然作色。曰:“始言圣人,今言不知,何也?”子贡曰:“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犹渴操壶杓,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安知江海之深乎?”景公曰:“先生之誉,得无太甚乎?”子贡曰:“臣赐何敢甚言,尚虑不及耳。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亦明矣。使臣不誉仲尼,譬犹两手杷泰山,无损亦明矣。”景公曰:“善!岂其然?善!岂其然?”《诗》曰:“民民翼翼,不测不克。”
  
  第十五章
  
  一谷不升谓之兼(左加食),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荒,五谷不升谓之大侵。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饰,道路不除,百官补而不制,鬼神祷而不祠,此大侵之礼也。《诗》曰:“我居御卒荒。”此之谓也。
  
  第十六章
  
  古者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采地不绌,使子孙贤者守其地,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君。《书》曰:“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
  
  第十七章
  
  梁山崩,晋君召大夫伯宗。道逢辇者,以其辇服其道。伯宗使其右下,欲鞭之。辇者曰:“君趋道岂不远矣,不如捷而行。”伯宗喜,问其居。曰:“绛人也。”伯宗曰:“子亦有闻乎?”曰:“梁山崩,壅河,顾三日不流,是以召子。”伯宗曰:“如之何?”曰:“天有山,天崩之。天有河,天壅之。伯宗将如之何?”伯宗私问之。曰:“君其率羣臣素服而哭之,既而祠焉,河斯流矣。”伯宗问其姓名,弗告。伯宗到,君问伯宗。以其言对。于是君素服率羣臣而只有之,既而祠焉,河斯流矣。君问伯宗何以知之,伯宗不言受辇者,诈以自知。孔子闻之曰:“伯宗其无后。攘人之善。”《诗》曰:“天降丧乱,灭我立王。”又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第十八章
  
  晋平公使范昭观齐国之政。景公锡之宴。晏子在前,范昭趋曰:“愿君之倅樽以为寿。”景公顾左右曰:“酌寡人樽献之客。”范昭已饮,晏子曰:“彻去樽。”范昭不说,起舞,顾太师曰:“子为我奏成周之乐,吾为子舞之。”太师对曰:“盲臣不习。”范昭起出门。景公谓晏子曰:“夫晋,天下大国也,使范昭来观齐国之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之为人也,非陋而不知礼也,是欲试吾君臣,婴故不从。”于是景公召太师而问之曰:“范昭使子奏成周之乐,何故不调?”对如晏子。于是范昭归报平公曰:”齐未可并也。吾试其君,晏子知之。吾犯其乐,太师知之。”孔子闻之曰:“善乎晏子,不出俎豆之间,折冲千里之外。”《诗》曰:“实右序有周,薄言振之,莫不震叠。”
  
  第十九章
  
  三公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故阴阳不知,四时不节,星辰失度,灾变非常,则责司马。山陵崩竭,川谷不流,五谷不植,草木不茂,则责之司空。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国多盗贼,下怨其上,则责之司徒。故三公典其职,忧其分,举其辩,明其德,此三公之任也。《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又曰:“明阳有周,式序在位。”
  
  第二十章
  
  夫观君之治也,温良而和,宽容而爱,刑清而省,喜赏而恶罚。移风崇教,生而不杀,布惠施时空,仁不偏与。不夺民力,役不踰时,百姓得耕,家有收聚,民无冻馁,食无腐败。士不造无用,雕文不粥于肆。斧斤以时入山林。国无佚士,皆用于世。黎庶欢乐衍盈,方外远人归义,重译执贽,故得风雨不烈。《小雅》曰:“有弇凄凄,兴云祁祁。”以是知太平无飘风景雨明矣。
  
  第二十一章
  
  昨日何生?今日何成?必念归厚,必念治生。日慎一日,远如金城。《诗》曰:“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第二十二章
  
  官怠于有成,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易》曰:“小狐汔济,濡其尾。”《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第二十三章
  
  孔子燕居,子贡摄齐而前曰:“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手竭而智罢,倦于学问,不能进,请一休焉。”孔子曰:“赐也欲焉休乎?”曰:“赐欲休于事君。”孔子曰:“《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曰:“赐欲休于事父母。”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曰:“赐欲休于事兄弟。”孔子曰:“《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
  
  第二十四章
  
  鲁哀公问冉有曰:“凡人之质而已,将必学而后为君子乎?”冉有对曰:“臣闻之,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夫子路,卞之野人也。子贡,卫之贾人也。皆学问于孔子,遂为天下显士。诸侯闻之,莫不尊敬。卿大夫闻之,莫不亲爱。学之故也。昔吴楚燕代,谋为一举而欲伐秦。姚贾,监门之子也,为秦往使之,遂绝其谋,止其兵。及其反国,秦王大悦,立为上卿。夫百里奚,齐之乞者也,逐于齐西,无以进,自卖五羊皮,为一轭车。见秦缪公,立为相,遂霸西戎。太公望少为人壻,老而见去,屠牛朝歌,赁于棘津,钓于磻溪,文王举而用之,对于齐。管仲亲射桓公,遂除报雠之心,立以为相,存亡继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此四子者,皆尝卑贱穷辱矣,然其名声驰于后世,岂非学问之所致乎?由此观之,土必学问,然后成君子。《诗》曰:‘日就月将。’”于是哀公嘻然而笑曰:“寡人虽不敏,请奉先生之教矣。”
  
  第二十五章
  
  曾子有过,曾晳引杖击之。仆地,有间乃苏,起曰:“先生得无病乎?”鲁人贤曾子,以告夫子。夫子告门人:“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为无罪,使人谢夫子。夫子曰:“汝不闻昔者舜为人子乎?小棰则待,大杖则逃。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今汝委身以待暴怒,拱立而去,汝非王者之民邪?杀王者之民,其罪何如?”《诗》曰:“优哉柔哉,亦是戾矣。”又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第二十六章
  
  齐景公使人为弓,三年乃成。景公引弓而射,不穿一札。景公怒,将杀弓人。弓人之妻往见景公,曰:“蔡人之子,弓弓之妻也。此孔者,太山之南,鸟号之柘,燕牛之角,荆麋之筋,河鱼之胶也。四物者,天下之练材也,不宜穿札之少如此。且妾闻公之车,不能独走,莫耶虽利,不能独断,必有以动之。夫射之道,左手若拒石,右手若附枝,掌若握卵,四指如断短杖,右手发之,左手不知,此盖射之道。”景公以其言为仪而射之,穿七札。蔡人之夫立出矣。《诗》曰:“好是正直。”
  
  第二十七章
  
  齐有罪于景公者。景公大怒,縳置之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圣主,其肢解人,不审从何肢始也?”景公离席曰:“纵之!罪在寡人。”《诗》曰:“好是正直。”
  
  第二十八章
  
  传曰:居处齐则色姝,食飮齐则气珍,言语齐则信听,思齐则成,志齐则盈。五者齐,斯神居之。《诗》曰:“既和且平,依我声声。”
  
  第二十九章
  
  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此五者于子,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拘。兄贤不过舜,而象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
  
  第十三章
  
  汤作《护》,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爱仁。闻其征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敬而好礼。《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第三十一章
  
  孔子曰:“《易》先《同人》后《大有》,承之以《谦》,不亦可乎?”故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者,抑事而损者也。持盈之道,抑而损之,此谦德之于行也。顺之者吉,逆之者凶。五帝既没,三王既衰,能行谦德者,其惟周公乎。周公以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假天子之尊位七年,所执贽而师见者十人,所还质而友见者十三人,穷巷白屋之士所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宫朝者千人,谏臣五人,辅臣五人,拂臣六人,戴干戈以至于封侯,异族九十七人,而同姓之士百人。孔子曰:“犹以为周公为天下党,则以同族为众,而异族为寡也。”故德行宽容而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而守之以俭者安,位尊禄重而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而守之以浅者不隘。此六者皆谦德也。《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吉。”能以此终吉者,君子之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德不谦,以亡其身,桀纣是也,而况众庶乎?夫《易》有一道焉,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安家国,近足以守其身者,其惟谦德乎。《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第三十二章
  
  昔者由子方出,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于御者曰:“此何马也?”御曰:“故公家畜也,罢而不为用,故出放之也。”由子方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东帛而赎之。穷士闻之,知所归心矣。《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第三十三章
  
  齐庄公出猎,有螳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是螳蜋也。其为虫,知进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庄公曰:“此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车避之,而勇士归之。《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第三十四章
  
  魏文侯问李克曰:“人有恶乎?”李克曰:“有。夫贵者则贱者恶之,富者则贫者恶之,智者则愚者恶之。”文侯曰:“善。行此三者,使人勿恶,亦可乎?”李克曰:“可。臣闻贵而下贱,则众弗恶也。富而分贫,则穷士弗恶也,智而教愚,则童蒙者弗恶也。”文侯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寡人虽不敏,请守斯语矣。”诗曰:“不遑启处。”
  
  第三十五章
  
  有鸟于此,架巢于葭苇之颠,天喟然而风,则葭折而巢坏,何也?其所托者弱也。稷蜂不攻,而社鼠不熏,非以稷蜂社鼠之神,其所托者善也。故圣人求贤者以自辅,夫吞舟之鱼大矣,荡而失水,则为蝼蚁所制,失其辅也。故《诗》曰:“不明尔德,尔德不明,以无陪无侧。”
  
  
  
  
  韩诗外传卷第九
  
  第一章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失言。曰:“吾怀纴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诗》曰:“宜尔子孙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第二章
  
  由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诫,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由子愧惭走出,造期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第三章
  
  孔子出,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鎌,哭于道旁。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学,周游诸侯,以殁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简吾事,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识之,足以诫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第四章
  
  子路曰:“有人于斯,夙兴夜寐,手足胼胝而面目黧黑,树艺五谷以事其亲,而无孝子之名者,何也?”孔子曰:“意者身未敬邪?色不顺邪?辞不逊邪?古人有言曰:‘衣欤醪欤,曾不尔聊。’子劳以事其亲,无此三者,何为无孝之名?意者所友非仁人邪?坐,吾语汝。非无力也,势不便也。是以君子入则笃孝,出则友贤,何为其无孝子之名?”《诗》曰:“父母孔迩。”
  
  第五章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莫景之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为世无足与鼓琴也。非独鼓琴如此,贤者亦有之。茍非其时,则贤者将奚由得遂其功哉?
  
  第六章
  
  秦攻魏,破之,少子亡而不得。令魏国曰:“有得公子者赐金千斤,匿者罪至十族。”公子乳母与俱亡。人谓乳母曰:“得公子者赏甚重,乳母当知公子处而言之。”乳母应之曰:“我不知其处。虽知之,死则死,不可以言也。为人养子,不能隐而言之,是畔上畏死。吾闻忠不畔上,勇不畏死。凡养人子者务生之,非务杀之也。岂可见利畏诛之故,废义而行诈哉?吾不能生而使公子独死矣。”遂与公子俱逃泽中。秦军见而射之,乳母以身蔽之,着十二矢,秦王闻之,飨以太牢,且爵其兄为大夫。《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第七章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贡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异,问于夫子。夫子曰:“由之所持,蛮貊之言也。赐之所持,朋友之言也。回之所持,亲属之言也。”《诗》曰:“人而无良,我以为兄。”
  
  第八章
  
  齐景公纵酒,醉而解衣冠,鼓琴以自乐。顾左右曰:“仁人亦乐此乎?”左右曰:“仁人耳目犹人,何为不乐乎!”景公曰:“驾车以迎晏子。”晏子闻廿,朝服而至。景公曰:“今者寡人此乐,顾与大夫同之。请去礼。”晏子曰:“君言过矣。自齐国五尺已上,力皆能胜婴与君,所以不敢乱者,畏礼也。故自天子无礼则无以守社稷,诸侯无礼则无以守其国。为人上无礼则无以使其下,为人下无礼则无以事其上。大夫无礼则无以治其家,兄弟无礼则不同居。人而无礼,不若遄死。”景公色媿,离席而谢曰:“寡人不仁,无良左右,淫湎寡人,以至于此。请杀左右以补其过。”晏子曰:“左右无过。君好礼,则有礼者至,无礼者去。君恶礼,则无礼者至,有礼者去。左右何罪乎?”景公曰:“善哉!”乃更衣而坐,觞酒三行。晏子辞去。景公拜送。《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第九章
  
  传曰:堂衣若扣孔子之门曰:“丘在乎?丘在乎?”子贡应之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亲内及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何言吾师之名为?”堂衣若曰:“子何少言之绞!”子贡曰:“大车不绞则不成其任,琴瑟不绞则不成其音。子之言绞,是以绞之也。”堂衣若曰:“吾始以鸿之力,今徒翼耳。”子贡曰:“非鸿之力,安能举其翼?”《诗》曰:“如切如瑳,如错如磨。”
  
  第十章
  
  齐景公出弋昭华之池,使颜斵聚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夫斵聚有死罪四,请数而诛之。”景公曰:“诺。”晏子曰:“斵聚!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四国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天子闻之,必将贬绌吾君,危其社稷,绝其宗庙,是罪四也。此四罪者,故当杀无赦,臣请加诛焉。”景公曰:“止1此吾过矣。愿夫子为寡人敬谢焉。”《诗》曰:“邦之司直。”
  
  第十一章
  
  魏文侯问于解狐曰:“寡人将立西河之守,谁可用者?”解狐对曰:“荆伯柳者贤人,殆可。”文侯曰:“是非子之雠也?”对曰:“君问可,非问雠也。”于是将以荆伯柳为西河守。荆伯柳问左右:“谁言我于吾君?”左右皆曰:“解狐。”荆伯柳往见解狐而谢之曰:“子乃宽臣之过也,言于。谨再拜谢。”解狐曰:“言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公事已行,怨子如故。”张弓射之,走十步而没,可谓勇矣。《诗》曰:“邦之司直。”
  
  第十二章
  
  楚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中。庄王召见而问焉。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相人之友者也。观布衣者,其友皆孝弟,笃谨畏令,如此者家必日益,而身日安,此所谓吉人者也。观事君者,其友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措事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者也。观人主也,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敢交争正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名声日显,此所谓吉主者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者也。”王曰:“善!”其所以任贤使能而霸天下者,殆遇之于是也。《诗》曰:“彼己之子,邦之彦兮。”
  
  第十三章
  
  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在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扬故巢。”皆不忘故之谓也。。
  
  第十四章
  
  传曰:君子之闻道,入之于耳,藏之于心,察之以仁,守之以信,行之以义,出之以逊,故人无不虚心而听也。小人之闻道,入之于耳,出之于口,茍言而已,譬如饱食而呕之,其不惟肌肤无益,而于志亦戾矣。《诗》曰:“胡能有定。”
  
  第十五章
  
  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于戎山之上,孔子喟然叹曰:“二三子者各言尔志,予将贤焉。由尔何如?”曰:“得白羽如月,赤羽如日,击钟鼓者,上闻于天,旌旗翩飜,下蟠于地,惟由为能。”孔子曰:“勇士哉!赐尔何如?”对曰:“得素衣缟冠,使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兄弟。”孔子曰:“辩士哉!回尔何如?”对曰:“鲍鱼不与兰茝同笥而藏,桀纣不与尧舜同时而治。二子已言,回何言哉?”孔子曰:“回有鄙之心。”颜渊曰:“愿得明王圣主为之相,使城郭不治,沟池不凿,阴阳和调,家给人足,铸库兵以为农器。”孔子曰:“大士哉!由来,区区治何攻?赐来,便便治何使?愿得衣冠为子宰焉。”
  
  第十六章
  
  贤士不以耻食,不以辱得。《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诎,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其用不屈。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十七章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海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治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居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第十八章
  
  孔子出卫之东门,逆姑布子卿,曰:“二三子使东避。有人将来,必相我者也。志之。”姑布子卿亦曰:“二三子引车避。有圣人将来。”孔子下步,姑步子卿迎而视之五十步,从而望之五十步,子贡曰:“是何为者也?”子贡曰:“赐之师也,所谓鲁孔丘也。”姑布子卿曰:“是鲁孔丘欤?吾固闻之。”子贡曰:“赐之师何如?”姑布子卿曰:“得尧之颡,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从前视之,盎盎乎似有土者。从后视之,高肩循固得之转广一尺四寸,此惟不及四圣者也。”子贡吁然。姑布子卿曰:“子何患焉?污面而不恶,葭喙而不藉,远而望之,羸丧家之狗。子何患焉?”子贡以告孔子。孔子无所辞,独辞丧家之狗耳,曰:“丘何敢乎?”子贡曰:“污面而不恶,葭喙而不藉,赐以知之矣。不知丧家狗,是何足辞也?”子曰:“赐,汝独不见夫丧家之狗欤?既敛而椁,布席而祭。顾望无人,意欲施之。上无明王,下无贤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强陵弱,众暴寡,百姓纵心,莫之纲纪。是人固以丘为欲当之者也。丘何敢乎!”
  
  第十九章
  
  修身不可不慎也。嗜欲侈则行亏,谗毁行则害成。患生于忿怒,祸起于纤微。污辱难湔洒,败失不复追。不深念远虑,后悔何益?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祸之马也。谩诞者,趋祸之路也。毁于人者,困穷之舍也。是故君子去徼幸,节嗜欲,务忠信,无毁于一人,则名声常存,称为君子矣。《诗》曰:“何其处也,必有兴也。”
  
  第二十章
  
  君子之居也,绥如安裘,晏如覆杅。天下有道,则诸侯畏之。天下无道,则庶人易之。非独今日,自古亦然。昔者范蠡行游,与齐屠地居,仁义沉浮,汤汤慨慨,天地同忧。故君子居之,安得自若。《诗》曰:“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第二十一章
  
  田子方之魏,魏太子从车百乘而迎之郊。太子再拜,谒田子方,田子方不下车。太子不说,曰:“敢问何如则可以骄人矣?”田子方曰:“吾闻以天下骄人而亡者有矣,以一国骄人而亡者有矣。由此观之,则贫贱可以骄人矣。夫志不得,则授履而适秦楚耳,安往而不得贫贱乎?”于是太子再拜而后退。田子方遂不下车。
  
  第二十二章
  
  戴晋生弊衣冠而往见梁王。梁王曰:“前日寡人以上大夫之禄要先生,先生不留,今过寡人邪?”戴晋生欣然而笑,仰而永叹曰:“嗟乎!由此观之,君曾不足与游也。君不见大泽中雉乎?五步一噣,终日乃饱,羽毛悦泽,光照于日月,奋翼争鸣,声响于陵泽者何?彼乐其志也。援置之囷仓中,常噣梁粟,不旦时而饱,然犹羽毛憔悴,志气益下,低头不鸣。夫食岂不善哉?彼不得其志故也。今臣不远千里而从君游者,岂食不足?窃慕君之道耳。臣始以君为好士,天下无双,乃今见君不好,明矣。”辞而去,终不复往。
  
  第二十三章
  
  楚庄王使使赍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箒之使,愿入计之。”即谓妇人曰:“楚欲以我为相,今日相,即结驷列骑,食方丈于前,如何?”妇人曰:“夫子以织屦为食,食粥毚履,无怵惕之忧者何哉?与物无治也。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国之忧,其可乎?”于是遂不应聘,与妇去之。《诗》曰:“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第二十四章
  
  传曰:昔戎将由余使秦,秦缪公问以得失之要,对曰:“古有国者未尝不以恭俭也,失国者未尝不以骄奢也。”由余因论五帝三王之所以衰,及至布衣之所以亡。缪然之,于是告内史王廖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由余圣人也,将奈之何?”王廖曰:“夫戎王居僻陋之地,未尝见中国之声色。君其遗之女乐以淫其志,乱其政,其臣下必疎。因为由余请缓期,使其君臣有间,然后可图。”缪公曰:“善。”乃使王廖以女乐二列遗戎王,为由余请期。戎王大悦,许之。于是张酒听乐,日夜不休,终岁淫纵,牛马多死。由余归,数谏不听,去之秦。秦缪公迎而拜之上卿。遂并国十二,辟地千里。
  
  第二十五章
  
  子夏过曾子,曾子曰:“入食。”子夏曰:“不为公费乎?”曾子曰:“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子夏曰:“敢问三乐。”曾子曰:“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子夏曰:“敢问三费。”曾子曰:“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子夏曰:“善哉!谨身事一言,愈于终身之诵,而事一士,愈于治万民之功。夫知人者不可以不知,何也?吾尝蓾焉吾田,朞岁不收。土莫不然,何况于人乎?与人以实,虽疎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疎。夫实之与实,如胶如漆。虚之兴虚,如薄冰之见昼日。君子可不留意哉!”《诗》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第二十六章
  
  晏子之妻布衣纻表。田无宇讥之曰:“出于室何为者也?”晏子曰:“臣家也。”田无宇曰:“位为中卿,食田七十万,何用是人为畜之?”晏子曰:“弃老取少谓之瞽,贵而忘贱谓之乱,见色而说谓之逆。吾岂以逆辞之瞽之道哉。”
  
  第二十七章
  
  夫凤凰之初起也,翾翾十步,藩篱之雀,喔吚而笑之。一诎一信,展羽云间,藩篱之雀超然自知不及远矣。士褐衣缊着未尝完也,粝荅之食未尝饱也,世俗之士即以为羞耳。及其出则安百议,用则延民命,世俗之士超然自知不及远矣。《诗》曰:“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第二十八章
  
  齐王厚送女,欲妻奢牛吐。屠牛吐辞以疾。其友曰:“子终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谓辞之?”吐应之曰:“其女丑。”其友曰:“子何以知之?”吐曰:“以吾屠知之。”其友曰:“何谓也?”吐曰:“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吾肉不善,虽以他附益之,尚犹贾不售。今厚送子,子丑故耳。”其友后见之,果丑。传曰:目如擗杏,齿如编蠁。
  
  第二十九章
  
  传曰:孔子过康子,子张子夏从。孔子入坐,二子相与论,终日不决。子夏辞气甚隘,颜色甚变。子张曰:“子亦闻夫子之议论邪?徐言誾誾,威仪翼翼,后言先默,得之推让,巍巍乎,荡荡乎,道有归矣!小人之论也,专意自是,言人之非,瞋目搤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一幸得胜,疾笑嗌嗌。威仪固陋,辞气鄙俗,是以君子贱之也。”
  
  
  
  
  韩诗外传卷第十
  
  第一章
  
  齐桓公逐白鹿,至麦丘,见邦人曰:“尔何谓者也?”对曰:“臣麦丘之邦人。”桓公曰:“叟年几何?”对曰:“臣年八十有三矣。”桓公曰:“美哉寿也!”与之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桓公曰:“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桓公曰:“善哉客乎!寡人闻之,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无使羣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羣臣百姓。”桓公不说曰:“此一言者,非夫前二言之祝,叟其革之矣。”邦人澜然而涕下,此一言者,夫前二言之上也。臣闻子得于父,可因姑姊妹而谢也,父乃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使左右而谢也,君乃赦之。昔者桀得罪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君得罪于臣也,至今未有为谢者。”桓公曰:“善哉!寡人赖宗庙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遇叟于此。”扶而载之,自御以归,荐之于庙而断政焉。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非独管仲也,亦遇之于是。《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第二章
  
  鲍叔荐管仲曰:“臣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柔爱,臣弗如也。忠信可结于百姓,臣弗如也,制礼约法于四方,臣弗如也。决狱折中,臣弗如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士卒勇,臣弗如也。”《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第三章
  
  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众,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及重耳反国,国中多不附重耳者。于是里凫须造见曰:“臣能安晋国。”文公使人应之曰:“子尚何面目来见寡人欲安晋也!”里凫须曰:“君沐邪?”使者曰:“否。”里凫须曰:“臣闻沐者其心倒,心倒者其言悖。今君不沐,何言之悖也?”使者以闻。文公见之,里凫须仰首曰:“离国久,臣民多过君,君反国而民皆自危。里凫须又袭竭君之资,避于深山,而君以馁,介子推割股,天下莫不闻。臣之为贼亦大矣,罪至十族,未足塞责。然君诚赦之罪,与骖乘游于国中,百姓见之,必知不念旧恶,人自安矣。”于是文公大悦,从其计,使骖乘于国中。百姓见之,皆曰:“夫里凫须且不诛而骖乘,吾何惧也!”是以晋国大宁。故《书》云:“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若里凫须,罪无赦者也。《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第四章
  
  传曰:言为王之不易也。大命之至,其太宗、太史、太祝,斯素服执策,北面而吊乎天子曰:“享以祭,永主天命,畏之无疆,厥躬无敢宁。”授天子策二矣,曰:“敬之!夙夜伊,厥躬无怠。万民望之。”授天子策三矣,曰:“天子南面受于帝位,以治为忧,未以位为乐也。”《诗》曰:“天难谌斯,不易惟王。”
  
  第五章
  
  君子温俭以求于仁,恭让以求于礼,得之自是,不得自是。故君子之于道也,犹农夫之耕,虽不获年,优之无以易也。大王亶甫有子曰太伯、仲雍、季历。历有子曰昌。太伯知大王贤昌而欲季为后也,太伯去之吴。大王将死,谓曰:“我死,汝往让两兄,彼不来,汝有义而安。”大王薨,季之吴告伯仲,伯仲从季而归。羣臣欲伯之立季,季又让。伯谓仲曰:“今羣臣欲我立季,季又让,何以处之?”仲曰:“刑有所谓矣,要于扶微者。可以立季。”季遂立而养文王,果受命而王。孔子曰:“太伯独见,王季独知。伯见父志,季知父心。故大王、太伯、王季,可谓见始知终而能承志矣。”《诗》曰:“自太伯王季。惟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此之谓也。太伯反吴,吴以为君,至夫差二十八世而灭。
  
  第六章
  
  齐宣王与魏惠王会田于郊。魏王曰:“亦有宝乎?”齐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之小国也,尚有径过之珠照车前后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无宝乎?”齐王曰:“寡人之小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之守南城,则楚人不敢北郷为寇,泗水上有十二诸侯皆起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之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之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从而归之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之备盗贼,而道不拾遗。吾将以照千里之外,岂特十二乘哉!”魏王惭,不怿而去。《诗》曰:“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第七章
  
  东海有勇士,曰菑丘欣,以勇猛闻于天下。过神渊,曰:“饮马。”其仆曰:“饮马于此者,马必死。”曰:“以欣之言饮之。”其马果沉。菑丘欣去朝服拔剑而入,三日三夜,杀三蛟一龙而出。雷神随而击之,十日十夜,眇其左目。要离闻之,往见之,曰:“欣在乎?”曰:“送有丧者。”往见欣于墓。曰:“闻雷神击子十日十夜,眇子左目。夫天怨不全日,人怨不旋踵。至今弗报,何也?”叱而去,墓上振愤者不可胜数。要离归,谓门人曰:“菑丘欣,天下勇士也。今日我辱之人中,是其必来攻我。暮无闭门,寝无闭户。”菑丘欣果夜来,拔剑拄要离颈,曰:“子有死罪三。辱我以人中,死罪一也。暮无闭门,死罪二也。寝不闭户,死罪三也。”要离曰:“子待我一言。来谒,不肖一也。拔剑不刺,不肖二也。刃先辞后,不肖三也。能杀我者,是毒药之死耳。”菑丘欣引剑而去曰:“嘻!所不若者,天下惟此子尔!”传曰:公子目夷以辞得国,今要离以辞得身。言不可不文,犹若此乎?《诗》曰:“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第八章
  
  传曰:齐使使献鸿于楚,鸿渇,使者道饮,鸿攫筥溃失。使者遂之楚,曰:“齐使臣献鸿,鸿渇,道饮,攫筥溃失。臣欲亡去,为两君之使不通。欲拔剑而死,人将以吾君贱士贵鸿也。攫筥在此,愿以将事。”楚王贤其言,辩其词,因留而赐之,终身以为上客。故使者必矜文辞,喻诚信,明气志,解结申屈,然后可使也。《诗》曰:“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第九章
  
  扁鹊过虢侯,世子暴病而死。扁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坏土之事,得无有急乎?”曰:“世子暴病而死。”扁鹊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活之。”中庶子好方者出应之,曰:“吾闻上古医曰茅父,茅父之为医也,以莞为席,以蒭为狗,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子之方岂能若是乎?”扁鹊曰:“不能。”又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踰跗,踰之为医也,搦脑髓,爪荒莫,吹区九窍,定脑脱,死者复生。子之方岂能若是乎?”扁鹊曰:“不能。”中庶子曰:“茍如子之方,譬如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如子之方,岂足以变骇童子哉?”扁鹊曰:“不然。事故有昧投而中蠡(上改为民)头,掩目别白黑者。夫世子病所谓尸蹶者。以为不然,试入诊世子股阴当温,耳焦焦如有啼者声。若此者,皆可活也。”中庶子遂入诊世子,以病报虢侯。虢侯闻之,足跣而起,至门曰:“先生远辱,幸临寡人。先生幸而治之,则粪土之息,得蒙天载地长为人。先生弗治之,则先犬马填沟壑矣。”言未卒而涕泣沾襟。扁鹊入,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子同捣药,子明灸阳,子游按摩,子仪反神,子越扶形,于是世子复生。天下闻之,皆以扁鹊能起死人也。扁鹊曰:“吾不能起死人,直使夫当生者起耳。”夫死者犹可药,而况生乎?悲夫!罢君之治,无可药而息也。《诗》曰:“不可救药。”言必亡而已矣。
  
  第十章
  
  楚丘先生披蓑带索,往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多遗忘矣,何以教文?”楚丘先生曰:“恶将使我老?恶将使我老?意者将使我投石超距乎?追车赴马乎?逐麋鹿搏虎豹乎?吾则死矣,何暇老哉?将使我深计远谋乎?役精神而决嫌疑乎?出正辞而当诸侯乎?吾乃始壮现,何老之有!”孟尝君赧然,汗出至踵,曰:“文过矣,文过矣!”《诗》曰:“老夫灌灌。”
  
  第十一章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鬰鬰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国子高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而况君乎!”又俯而泣。晏子笑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苙而立乎畎亩之中,惟农事之恤,何暇念死乎!”景公惭而举觞自罚,因罚二臣。
  
  第十二章
  
  秦缪公将田,而丧其马,求三日而得之于茎山之阳,有鄙夫乃相与食之。缪公曰:“此驳马之肉,不得酒者死。”缪公乃求酒,徧饮之然后去。明年晋师与缪公战,晋之右路石者围缪公而击之,甲已堕者六札矣。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曰:“吾君仁而爱人,不可不死。”还击晋之右路石,免缪公之死。
  
  第十三章
  
  传曰:卞庄好勇,母无恙时,三战而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卞庄子受命,颜色不变。乃母死三年,鲁兴师,卞庄子请从。至见于将军曰:“前犹与母处,是以战而北也,辱吾身。今母没矣,请塞责。”遂走敌而鬬,获甲首而献之曰:“请以此塞一北。”又获甲首而献之,曰:“请以此塞再北。”将军止之,曰:“足!”不止,又获甲首而献之,曰:“请以此塞三北。”将军止之,曰:“足!请为兄弟。”卞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今母殁矣,吾责塞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奔敌,杀七十人而死。君子闻之曰:“三北已塞责,又灭世断宗,士节小具矣,而于孝未终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第十四章
  
  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昔殷王纣残贱百姓,绝逆天道,至斮朝涉,刳孕妇,脯鬼侯,醢梅伯。然所以不亡者,以其有箕子比干之故。微子去之,箕子执囚为奴,比干谏而死,然后周加兵而诛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吴王夫差为无道,至驱一市之民葬阖闾。然所以不亡者,有伍子胥之故也。胥以死,越王勾践欲伐之。范蠡谏曰:“子胥之计策,尚未忘于吴王之腹心也。”子胥死后三年,越乃能攻之。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季氏为无道,僭天子,舞八佾,旅泰山以《雍彻》。孔子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然不亡者,以季路为宰也。故曰:“有谔谔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诗》曰:“不明尔德,以无陪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侧。”言文王咨嗟,痛殷商无辅弼谏诤之臣而亡天下矣。
  
  第十五章
  
  齐桓公出游,遇一丈夫襃衣应步,带着桃殳。桓公怪而问之曰:“是何名?何经所在,何篇所居?何以斥逐,何以避余?”丈夫曰:“是名戒桃。桃之为言亡也。夫日日慎桃,何患之有。故亡国之社以戒诸侯,庶人之戒在于桃殳。”桓公说其言,与之共载。来年正月庶人皆佩。《诗》曰:“殷监不远。”
  
  第十六章
  
  齐桓公置酒,令诸大夫曰:“后者饮一经程。”管仲后,当饮一经程。饮其一半,而弃其半。桓公曰:“仲父当饮一经程,而弃之何也?”管仲曰:“臣闻之,酒入口者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弃身。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桓公曰:“善!”《诗》曰:“荒愖于酒。”
  
  第十七章
  
  齐景公遣晏子南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遣晏子使寡人之国,几至矣。”左右曰:“晏子,天下之辩士也。与之议国家之边,则不如也。与之论往古之术,则不如也。王独可以与晏子坐,使有司束人过王,王问之,使言齐人善盗,故束之。是宜可以困之。”王曰:“善。”晏子至,即与之坐。图国之急务,辨当世之得失,再举再穷,王默然无以续语。居有间,束徒以过之。王曰:“何为者也?”有司对曰:“是齐人善盗,束而诣吏。”王欣然大笑曰:“齐乃冠带之国,辨士之化,固善盗乎?”晏子曰:“然。固取之。王不见夫江南之树乎?名橘,树之江北,则化为枳。何则?土地使然尔。夫子处齐之时,冠带而立,俨有伯夷之廉,今居楚而善盗,意土地化使然尔。王又何怪乎?”《诗》曰:“无言不酬,无德不报。”
  
  第十八章
  
  吴延陵季子游于齐,见遗金,呼牧者取之。牧者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吾有君不臣,有友不友,当暑衣裘,吾岂取金者乎?”请问姓字。牧者曰:“子乃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哉!”遂去。延陵季子立而望之,不见乃止。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第十九章
  
  颜渊问于孔子曰:“渊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亦且可乎?”孔子曰:“善哉回也!夫贫而如富,其知足而无欲也。贱而如贵,其让而有礼也。无勇而威,其恭敬而不失于人也。终身无患难,其择言而出之也。若回者,其至乎!虽上古圣人,亦如此而已。”
  
  第二十章
  
  齐景公出田,十有七日而不反。晏子乘而往。比至,衣冠不正。景公见而怪之曰:“夫子何遽乎?得无有急乎?”晏子对曰:“然,有急。国人皆以君为恶民所禽。臣闻之:鱼鳖厌深渊而就干浅,故得于钓网。禽兽深山而下于都泽,故得于田猎。今君出田十有七日而不反,不亦过乎?”景公曰:“不然。为宾客莫应待邪?则行人子牛在。为宗庙而不血食邪?则祝人太宰在。为狱不中邪?则大理子几在。为国家有余不足邪?则巫贤在。寡人有四子,犹有四肢也,而得代焉,不可患焉!”晏子曰:“然,人心有四肢而得代焉则善矣,令四肢无心,十有七日不死乎?”景公曰:“善哉言!”遂援晏子之手,与骖乘而归。若晏子者,可谓善谏者矣。
  
  第二十一章
  
  楚庄王将举师伐晋,告士大夫曰:“有敢谏者死无赦。”孙叔敖曰:“臣闻畏鞭棰之严而不敢谏其父,非孝子也。惧斧钺之诛而不敢谏其君,其忠臣也。”于是遂进谏曰:“臣园中有楡,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蜋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蜋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蜋,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楡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非独昆虫众庶若此也,人主亦然。君今知贪彼之土,而乐其士卒。”楚国不殆,而晋以宁,孙叔敖之力也。
  
  第二十二章
  
  晋平公之时,藏宝之台烧,士大夫闻者,皆趋车驰马救火。三日三夜,乃胜之。公子晏奉束帛而贺,曰:“甚善矣1”平公勃然作色曰:“珠玉之所藏也,国之重宝也,而天火之。士大夫皆趋车走马而救之,子独束帛而贺,何也?有说则生,无说则死。”公子晏曰:“何敢无说!臣闻之,王者藏于天下诸侯藏于百姓,农夫藏于囷庾,商贾藏于箧匮。今百姓乏于外,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口,虚耗而赋敛无已,收大半而藏之台,是以天火之。且臣闻之,昔者桀残贼海内,赋敛无度,万民甚苦,是故汤诛之,为天下戮笑。今皇天降灾于藏台,是君之福也,而不自知变悟,亦恐君之为邻国笑矣。”公曰:“善!自今已往,请藏于百姓之间。”《诗》曰:“稼穑维宝,代食维好。”
  
  第二十三章
  
  魏文侯问里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里克对曰:“数战而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独亡何也?”里克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骄则恣,恣则极。物疲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矣。此夫差所以自丧于干遂。”《诗》曰:“天降丧乱,灭我立王。”
  
  第二十四章
  
  楚有士曰申鸣,治园以养父母,孝闻于楚。王召之,申鸣辞不往。其父曰:“王欲用汝,何谓辞之?”申鸣曰:“何舍为孝子,乃为王忠臣乎?”其父曰:“使汝有禄于国,有位于廷,汝乐而我不忧矣。我欲汝之仕也。”申鸣曰:“喏。”遂之朝受命,楚王以为左司马。其年遇白公之乱,杀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申鸣因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曰:“申鸣,天下之勇士也,今将兵,为之奈何?”石乞曰:“吾闻申鸣孝子也,使人谓申鸣曰:“子与我,则与子分楚国,不与我,则杀乃父。”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则父之子,今则君之臣,已不得为孝子矣,安得不为忠臣乎?”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焉。王归赏之,申鸣曰:“受君之禄,避君之难,非忠臣也。正君之法,以杀其父,又非孝子也。行不两全,名不两立,悲夫!若此而生,亦何以示天下之士哉!”遂自刎而死。《诗》曰:“进退惟谷。”
  
  第二十五章
  
  昔者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见。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矣。”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三十四世而亡。由此观之,圣人能知微矣。《诗》曰:“惟此圣人,瞻言百里。”
  
  
  
  
  韩婴小传
  
  《汉书·儒林传》云:韩婴燕人也,孝文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太傅。婴推诗人之意而作《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归一也。淮南贲生受之。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韩生亦以《易》授人,推《意》而为之传。燕赵间好,《诗》故其《易》微,惟韩氏自传之。武帝时,婴尝与董仲舒论于上前,其人精悍,此事事分明,仲舒不能难也。后其孙商为博士,孝宣时涿郡韩生其后也。
  
   
  
  
  
 

回主頁

belongs to SAFA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