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儒學

曾子 子思子全书


  
  原序三首
  著书所以明道。非尚淹该而鬬绮靡也。天何言哉。圣人之于言。盖有不得已焉者耳。世降叔季。著述漫羡。蹈袭一轨。去道益远矣。新安康范先生汪公晫嘉遯殁世。无求于时。问学操履。孜孜师古。非有为人之私也。见曾子子思言行散于诸书。于是会萃以成二编。将以阐斯道。行万世。先生与朱子同桑梓。且并生宋绍兴间。朱子不及见其书成而先即世。先生每以为恨焉。其孙梦斗以书送官。乃藏秘府。褒郎秩。贲泉壤矣。然不得以传于当时。迨其五世孙畴。一日携写本过余。披诵三复。采摭据乎经传。渊源本乎伊洛。发扬先哲。嘉惠来学。视彼窥窃陈编。衔媒希进者。相去万万也。今逢盛时。曾思二子之学大明于世。夫列馆阁。以斯文为任。尚采遗书。布诸区宇。则于治教岂小补哉。汪泽民序。
  
  孔子之道。曾子得之而为大学。曾子之旨。子思子述之而为中庸。道统之传。于焉攸系。而汉志所载子思二十三篇。曾子十八篇。今皆不存。后世乃间取大小二戴礼文以相傅会。要非本书也。然二子之嘉言善行。杂出于传记诸书寥寥。千载未有能裒而集之。表而出之者。新安康范汪先生与晦庵朱子生同时。学同道。肥遯丘园。笃志师古。乃始搜罗彚萃。以成二编。藏于家塾。迨其孙梦斗始献诸朝。而未克颁行于天下。今其五世孙畴。盖将锓梓广传。以昭先世之潜德。使后学得以稽夫道统之传而不惑于世儒之陋。其用心公且溥矣。方今朝廷表章圣学。二子光被纶綍。载建上公。加谥宗述。是编之行。将与大学中庸相为表里。其于治道岂小补云。俞希鲁序。章章乎圣人之言。如日月之在天上。洋洋乎圣人之道。如江河之行地中。垂万年而不翅。亘万世以无穷。天下之人明其道者。成其德。遵其言者。成其行。况当时亲炙之者乎。曾子嫡圣人之传。述圣言以作大学。子思绍曾子之学。阐圣道而作中庸。此曾思言行之成书者也。千载而下。程子为之发挥。朱子为之集注。曾思之学于是乎天下大行。然曾思之言行又有见于他经者。学者漫漶而失稽。新安康范汪先生辑成二帙。而为之说。曾思之言之行于是散而得合。其向曾思之心亦厪矣。向曾思所以向道也。五世孙畴追思久而湮没。寿诸梓以行诸世。曾思之忠臣也。康范之孝孙也。翟思忠叙。
  
  
  
  提要
  
  臣等谨案。曽子全书一卷。宋汪晫编。晫字处微。绩溪人。其门人私谥康范先生。晫与朱子同时。是书成于庆元嘉泰间。咸淳十年。其孙梦斗与子思子同献于朝。得赠通直郎。考汉志载曽子十八篇。隋志有曽子二卷目一卷。唐志亦载曽子二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着録二卷十篇。称即唐志所载。髙似孙子略称其与大戴礼四十九篇五十八篇及杂见小戴记者无异。疑后人掇拾以为之。陈振孙书录解题并称有慈湖杨简注。是宋时原有曽子行世。殆晫偶未。故辑为此书。凡十二篇。仲尼闲居第一。明明徳第二。养老第三。周礼第四。有子问第五。丧服第六。中阙第七第八。晋楚第九。守业第十。三省第十一。忠恕第十二。明明徳独标曰内篇。养老以下皆标外篇。而仲尼闲居篇不言内外。疑本有内篇字而传冩佚之也。
  
  其第一篇即孝经而削去经名。别为标目。未免自我作古。第二篇即大学。考自宋以前有子思作大学之传而无曽子作大学之说。归之曽子。已属疑似。又改其篇目。与前篇武断亦同。至外篇十篇。因分类名篇。遂往往割裂经文以就门目。如曽子问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至老聃云。孔疏曰。此一节论出师当取迁庙主及币帛皮圭以行庙无虚主之事。盖首问师行之以迁庙主。论其常也。师行无迁主。又筹其变也。二问相承。义实相济。故孔疏通为一节。今割古者师行无迁主至盖贵命也入周礼篇。割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至老聃云入丧服篇。文义殆为乖隔。若云以其文有涉丧服者。是以分属。则周礼篇内又明载三年之丧吊乎数节为例。尤属不纯。然汉本久逸。唐本今亦未见。先贤之佚文绪论。颇可借此以考见。则过而存之。犹愈于过而废之矣。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内篇仲尼闲居第一凡十四章
  
  仲尼闲居。曾子侍坐。子曰。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女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女。身体髪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爵禄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而民之行。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义。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其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子曰。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此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子曰。君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诗曰。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愼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参闻命矣。敢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弗争于父。臣不可以弗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子曰。孝子之丧亲。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躃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内篇明明德第二
  凡十一章
  
  曾子曰。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曾子曰。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愼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愼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云尘子断此句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喩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愼。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愼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寳。惟善以为寳。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寳。仁亲以为寳。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外篇养老第三
  
  凡十六章
  
  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终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烖及于亲。敢不敬乎。烹熟膻芗。尝而进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民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
  
  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殁。愼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衡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凖。推而放诸西海而凖。推而放诸南海而凖。推而放诸北海而凖。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劳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殁。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伤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亲。可谓全矣。故君子跬歩而不敢忘孝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忧色。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已。然后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训其弟者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训弟。与弟言。言承兄。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尽力无礼。则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则不入也。是故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饮食移味。居处温愉。着心于此。济其志也。仲尼曰。可人也。吾任其过。不可人也。吾辞其罪。诗云。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辞也。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言不自舍也。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悌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谓也。故曰。孝子善事君。悌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悌。可谓知终矣。
  
  单居离问于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爱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辨。争辨者。作乱之所由兴也。由己为无咎则宁。由己为贤人则乱。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孝子唯巧变。故父母安之。若夫坐如尸。立如齐。弗讯不言。言必齐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为人子之道也。单居离问曰。事兄有道乎。曾子曰。有。尊事之。以为已望也。兄事之。不遗其言。兄之行若中道。则兄事之。兄之行若不中道。则养之。养之内不养于外。则是越之也。养之外不养于内。则是疏之也。是故君子内外养之也。单居离问曰。使弟有道乎。曾子曰。有。嘉事不失时也。弟之行若中道。则正以使之。弟之行若不中道。则兄事之。诎事兄之道。若不可。然后舍之矣。
  
  曾子曰。夫礼大之由也。不与小之自也。饮食以齿。力事不让。辱事不齿。执觞觚杯豆而不醉。和歌而不哀。夫悌者。不衡坐。不茍越。不干逆色。趋翔周旋。俛仰从命。不见于颜色。未成于悌也。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庳亦弗凭。不茍笑。不茍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已。故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不兴险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违之。出门而使。不以或为父母忧也。险涂隘巷。不求先焉。以爱其身。以不敢忘其亲也。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专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故孝子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
  
  曾子曰。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行为可见。所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说则附。亲近而附远。孝子之道也。
  
  
  曾子志存孝道。齐国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吾不就。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之役。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闻之而知其体也。仲尼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纳也。曾子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仲尼。仲尼曰。女不闻乎。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杖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而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女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子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仲尼而谢过。
  
  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于孟轲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轲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孟轲曰。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曾子曰。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逮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也。故吾尝仕齐为吏。禄不过锺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为多也。乐逮亲也。既殁之后。吾尝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仞。榱题三围。转毂百乘。犹北乡而泣涕者。非为贱也。悲不逮吾亲也。故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若夫信其志。约其亲者。非孝也。
  
  
  外篇周礼第四
  
  凡十五章
  
  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曾子曰。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其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仲尼闻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谓参也不知礼乎。曾子问于仲尼曰。古者师行无迁主。则何主。仲尼曰。主命。问曰。何谓也。仲尼曰。天子诸侯将出。必以币帛皮圭告于祖祢。遂奉以出。载于齐。车以行。每舍奠焉。而后就舍。反必告设。奠卒。敛币玉藏诸两阶之间乃出。盖贵命也。
  
  曾子问于仲尼曰。诸侯旅见天子。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仲尼曰。四。请问之。曰。大庙火。日食。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如诸侯皆在而日食。则从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与其兵。大庙火。则从天子救火。不以方色与兵。
  
  曾子问于仲尼曰。诸侯相见。揖让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仲尼曰。六。请问之。曰。天子崩。大庙火。日食。后夫人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
  
  曾子问于仲尼曰。天子尝禘郊社。五祀之祭。簠簋既陈。天子崩。后之丧。如之何。仲尼曰。发(云尘子按:上海古籍出版社本中作“废”)。
  
  曾子问于仲尼曰。当祭而日食。大庙火。其祭也如之何。仲尼曰。接祭而已矣。如牲至未杀。则废。天子崩。未殡。五祀之祭不行。既殡而祭。其祭也。尸入。三饭不侑。酳不酢而已矣。自启至于反哭。五祀之祭不行。已葬而祭。祝毕献而已。
  
  曾子问曰。诸侯之祭社稷。俎豆既陈。闻天子崩。后之丧。君薨。夫人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废。自薨比至于殡。自启至于反哭。奉帅天子。
  
  曾子问于仲尼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笾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仲尼曰。九。请问之。曰。天子崩。后之丧。君薨。夫人之丧。君之大庙火。日食。三年之丧。齐衰。大功。皆废。外丧自齐衰以下行也。其齐衰之祭也。尸入。三饭不侑。酳不酢而已矣。大功。酢而已矣。小功。缌。室中之事而已矣。士之所以异者。缌不祭。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
  
  曾子问曰。三年之丧吊乎。仲尼曰。三年之丧。练不羣立。不旅行。君子礼以饰情。三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
  
  曾子问曰。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其祭也如之何。仲尼曰。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祝曰。孝子某为介子某荐其常事。若宗子有罪。居于他国。庶子为大夫。其祭也。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摄主不厌祭。不旅。不假。不绥祭。不配。布奠于宾。宾奠而不举。不归肉。其辞于宾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使某辞。
  
  曾子问曰。宗子去在他国。庶子无爵而居者。可以祭乎。孔子曰。祭哉。请问其祭如之何。孔子曰。望墓而为坛。以时祭。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宗子死。称名不言孝。身没而已。子游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若义也。今之祭者不首其义。故诬于祭也。
  
  曾子问曰。祭必有尸乎。若厌祭亦可乎。孔子曰。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祭殇必厌。盖弗成也。祭成丧而无尸。是殇之也。仲尼曰。有阴厌。有阳厌。曾子问曰。殇不祔祭。何谓阴厌阳厌。仲尼曰。宗子为殇而死。庶子弗为后也。其吉祭特牲。祭殇不举肺。无肵爼。无玄酒。不告利成。是谓阴厌。凡殇与无后者。祭于宗子之家。当室之白。尊于东房。是谓阳厌。子羔之袭也。茧衣与税衣裳。纁袡为一。素端一。皮弁一。爵弁一。玄冕一。曾子曰。不袭妇服。或问于曾子曰。夫既遣而包其余。犹既食而裹其余与。君子既食。则裹其余乎。曾子曰。吾子不见大飨乎。夫大飨既飨。卷三牲之爼归于宾馆。父母而宾客之。所以为哀也。子不见大飨乎。
  
  
  外篇有子问第五
  凡二十一章
  
  有子问于曾子曰。闻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寳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冦。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曾子曰。始死之奠。其余阁也与。
  
  曾子曰。小功不为位也者。是委巷之礼也。
  
  曾子谓子思曰。伋。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子思曰。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故君子之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三日。杖而后能起。
  
  曾子曰。小功不税。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而可乎。
  
  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
  
  曾子曰。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一乘。及墓而返。国君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晏子焉知礼。曾子曰。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读赗。曾子曰。非古也。是再告也。
  
  曾子袭裘而吊。子游裼裘而吊。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为习于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吊也。主人既小敛。袒括髪。子游趋而出。袭裘带绖而入。曾子曰。我过矣。我过矣。夫夫是也。
  
  曾子与客立于门侧。其徒趋而出。曾子曰。尔将何之。曰。吾父死。将出哭于巷。曰。反哭于尔次。曾子北面而吊焉。曾子曰。尸未设饰。故帷堂。小敛而彻帷。仲梁子曰。夫妇方乱。故帷堂。小敛而彻帷。小敛之奠。子游曰。于东方。曾子曰。于西方。敛斯席矣。小敛之奠在西方。鲁礼之末失也。宋襄公葬其夫人。酰醢百瓮。曾子。既曰明器矣。而又实之。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羣而索居亦已久矣。
  
  曾子吊于负夏主人。既祖。塡池推柩而反之。降妇人而后行礼。从者曰。礼与。曾子曰。夫祖者。且也。且胡为其不可以反宿也。从者又问诸子游曰。礼与。子游曰。饭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即远也。故丧事有进而无退。曾子闻之曰。多矣乎。予出祖者。
  
  子张死。曾子有母之丧。齐衰而往哭之。或曰。齐衰不以吊。曾子曰。吾吊也与哉。
  
  哀公使人吊篑尚。遇诸道辟。于路画宫而受吊焉。曾子曰。篑尚不如杞梁之妻之知礼也。齐庄公袭莒于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对曰。君之臣不免于罪。则将肆诸市朝而妻妾执。君之臣免于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
  
  齐晏桓子卒。平仲麤衰斩苴绖带杖以菅履。食粥。居倚庐。寝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丧父之礼也。晏子曰。唯卿为大夫。曾子以问仲尼。仲尼曰。晏平仲可谓能远害矣。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
  
  曾申问于曾子曰。哭父母有常声乎。曰。中路婴儿失其母焉。何常声之有。卒哭而讳。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子与父同讳。母之讳宫中讳。妻之讳不举诸其侧。与从祖昆弟同名则讳。以丧冠者。虽三年之丧可也。既冠于次。入哭踊三者三。乃出。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可以娶妇。已虽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取妻。下殇之小功则不可。凡弁绖。其衰侈袂。父有服宫中。子不与于乐。母有服。声闻焉不举乐。妻有服。不举乐于其侧。大功将至辟琴瑟。小功至不絶乐。
  
  仲宪言于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曾子曰。其不然乎。其不然乎。夫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夫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乎。
  
  季桓子死。鲁大夫朝服而吊。曾子问于仲尼曰。礼乎。夫子不答。他日又问。夫子曰。始死则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女何疑焉。
  
  子罕问于仲尼曰。始死之殷重也何为。仲尼曰。重主道也。殷主缀重焉。周人重彻焉。请问丧朝。仲尼曰。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故至于祖考之庙而后行。殷朝而后殡于祖。周朝而遂葬。
  
  
  外篇丧服第六
  凡十八章
  
  曾子问于仲尼曰。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仲尼曰。卿大夫士。从摄主。北面于西阶南。大祝禆冕。执束帛。升自西阶。尽等。不升堂。命毋哭。祝声三。告曰。某之子生。敢告。升。奠币于殡东几上。哭降。众主人卿大夫士。房中皆哭。不踊。尽一哀。反位。遂朝奠。小宰升。举币。三日。众主人卿大夫士。如初位北面。大宰大宗大祝皆禆冕。少师奉子以衰。祝先。子从。宰宗人从。入门。哭者止。子升自西阶。殡前北面。祝立于殡东南隅。祝声三。曰。某之子某从执事敢见。子拜稽颡。哭。祝宰宗人众主人卿大夫士哭踊。三者三。降东。反位。皆袒。子踊。房中亦踊。三者三。袭衰杖。奠出。大宰命祝史以名徧告于五祀山川。
  
  曾子问于仲尼曰。如已葬而世子生。则如之何。仲尼曰。大宰大宗从大祝而告于祢。三月乃名于祢。以名徧告及社稷宗庙山川。
  
  曾子问于仲尼曰。并有丧。如之何。何先何后。仲尼曰。葬先轻而后重。其奠也先重而后轻。礼也。自启及葬不奠。行葬不哀次。反葬。奠而后辞于殡。遂修葬事。其虞也先重而后轻。礼也。
  
  曾子问于仲尼曰。将冠子。冠者至。揖让而入。闻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仲尼曰。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彻馔而埽。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则废。如将冠子而未及期日。而有齐衰大功小功之丧。则因丧服而冠。除丧不改冠乎。仲尼曰。天子赐诸侯大夫冕弁。服于大庙。归设奠。服赐服。于斯乎有冠醮。无冠醴。父没而冠。则已冠。埽地而祭于祢。已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飨冠者。
  
  曾子问曰。大功之丧。可以与于馈奠之事乎。仲尼曰。岂大功尔。自斩衰以下皆可。礼也。曾子曰。不以轻服而重相为乎。仲尼曰。非此之谓也。天子诸侯之丧。斩衰者奠。大夫齐衰者奠。士则朋友奠。不足则取于大功以下者。不足则反之。
  
  曾子问于仲尼曰。小功可以与于祭乎。仲尼曰。何必小功尔。自斩衰以下与祭。礼也。曾子曰。不以轻丧而重祭乎。仲尼曰。天子诸侯之丧祭也。不斩衰者不与祭。大夫。齐衰者与祭。士祭不足。则取于兄弟大功以下者。
  
  曾子问于仲尼曰。相识有丧服。可以与于祭乎。仲尼曰。缌不祭。又何助于人。
  
  曾子问于仲尼曰。废丧服。可以与于馈奠之事乎。仲尼曰。说衰与奠。非礼也。以摈相可也。
  
  曾子问于仲尼曰。昏礼既纳币。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则如之何。仲尼曰。壻使人吊。如壻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吊。父丧称父。母丧称母。父母不在。则称伯父世母。壻已葬。壻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弗敢嫁。礼也。壻免丧。女之父母使人请。壻弗取而后嫁之。礼也。女之父母死。壻亦如之。
  
  曾子问于仲尼曰。亲迎。女在涂。而壻之父母死。如之何。仲尼曰。女改服。布深衣。缟总。以趋丧。女在涂而女之父母死。则女反。如壻亲迎。女未至。而有齐衰大功之丧。则如之何。仲尼曰。男不入。改服于外次。女入。改服于内次。然后即位而哭。曾子问曰。除丧则不复昏礼乎。仲尼曰。祭过时不祭。礼也。又何反于初。
  
  仲尼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
  
  曾子问于仲尼曰。女未庙见而死。则如之何。仲尼曰。不迁于祖。不祔于皇姑。壻不杖。不菲。不次。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
  
  曾子问于仲尼曰。取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仲尼曰。壻齐衰而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
  
  曾子问于仲尼曰。丧有二孤。庙有二主。礼与。仲尼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未知其为礼也。昔者齐桓公亟举兵。作伪主以行。及反。藏诸祖庙。庙有二主自桓公始也。丧之二孤。则昔者卫灵公适鲁。遭季桓子之丧。卫君请吊。哀公辞。不得命。公为主。客入吊。康子立于门右。北面。公揖让升自东阶。西乡。客升自西阶吊。公拜。兴哭。康子拜稽颡于位。有司弗辨也。今之二孤自季康子之过也。
  
  曾子问于仲尼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仲尼曰。天子廵狩。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虚主者唯天子崩。诸侯薨。与去其国。与祫祭于祖。为无主尔。吾闻诸老聃曰。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羣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君去其国。大宰取羣庙之主以从。礼也。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跸。老聃云。
  
  曾子问于仲尼曰。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其除之也如之何。仲尼曰。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于是乎有过时而弗除也。君之丧服除而后殷祭。礼也。
  
  曾子问于仲尼曰。父母之丧弗除。可乎。仲尼曰。先王制礼。过时弗举。礼也。非弗能勿除也。患其过于制也。故君子过时不祭。礼也。
  
  曾子问于仲尼曰。君薨既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仲尼曰。归居于家。有殷事则之君所。朝夕否。曰。君既启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仲尼曰。归哭而反送君。曰。君未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仲尼曰。归殡。反于君所。有殷事则归。朝夕否。大夫。室老行事。士则子孙行事。大夫内子有殷事亦之君所。朝夕否。
  
  
  外篇晋楚第九
  凡十一章
  
  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也。反乎尔者也。
  
  子夏子游子张皆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是时。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亲没之后。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是时。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
  
  曾子曰。入是国也。言信乎羣臣。则留可也。忠行乎羣臣。则仕可也。泽施乎羣臣。则安可也。
  
  曾子敝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仲尼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鲁人攻鄪。曾子辞于鄪君曰。请出。冦罢而后复来。请姑毋使狗豕入吾舍。鄪君曰。寡人之于先生也。人无不闻。今鲁人攻我。而先生去我。我胡守先生之舍。鲁人果攻鄪。而数之罪十。而曾子之所争者九。鲁师罢。鄪君复修曾子舍。而后迎之。
  
  曾子居武城。有越冦。或曰。冦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冦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冦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冦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冦退。则反。殆于不可。沈犹行曰。是非女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子思居于卫。有齐冦。或曰。冦至。盍去诸。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孟轲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曾子谓子思曰。昔者吾从夫子游于诸侯。夫子未尝失人臣之礼。而犹圣道不行。今吾观子有傲世主之心。无乃不容乎。子思曰。时移世异。各有宜也。当吾先君。周制虽毁。君臣固位。上下相持。若一体然。夫欲行其道。不执礼以求之。则不能入也。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乃于此时。不自高人将下吾。不自贵人将贱吾。舜禹揖让。汤武用师。非故相诡。乃各时也。
  
  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曾子疾病。曾元抑首。曾华抱足。曾子曰。微乎。吾无夫颜氏之言。吾何以语女哉。然而君子之务尽有之矣。夫华繁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鹰鶽以山为卑。而曾巢其上。鱼鳖鼋鼍以渊为浅。而蹷穴其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饵也。是故君子茍无以利害义。则辱何由至哉。亲戚不说。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故人之生也。百岁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复者而先施焉。亲戚既殁。虽欲孝。谁为孝。年既耆艾。虽欲悌。谁为悌。故孝有不及。悌有不时。其此之谓与。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意而已矣。与君子游苾乎。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愼其所去就。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而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氷。每履而下。几何而不陷乎哉。吾不见好学盛而不衰者矣。吾不见好教如食疾子矣。吾不见日省而月考之其友者矣。吾不见孜孜而与来而改者矣。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愼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外篇守业第十
  凡十五章
  
  曾子曰。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
  
  曾子曰。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
  
  曾子曰。君子学必由其业。问必以其序。问而不决。承间观色而复之。虽不悦。亦不强争也。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
  
  曾子曰。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也。
  
  曾子曰。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君子终身守此。惮惮也。
  
  曾子曰。君子不絶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茍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
  
  曾子曰。君子祸之为患。辱之为畏。见善。恐不得与焉。见不善。恐其及已也。是故君子疑以终身。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
  
  曾子曰。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之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愼矣。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宜其年。亦可谓内外合矣。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两问则不行其难者。君子患难除之。财色远之。流言灭之。祸之所由生自孅孅也。是故君子夙絶之。
  
  曾子曰。君子已善。亦乐人之善也。已能。亦乐人之能也。已虽不能。亦不以援人。君子好人之为善而弗趣也。恶人之为不善而弗疾也。疾其过而不补也。饰其美而不伐也。伐则不益。补则不改矣。
  
  曾子曰。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见其一。冀其二。见其小。冀其大。茍有德焉。亦不求盈于人也。
  
  曾子曰。君子不絶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愼也。去之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忠矣。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寛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径。亦可谓无私矣。
  
  曾子曰。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惕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可言而不信。宁无言也。
  
  曾子曰。君子终日言。不在尤之中。小人一言。终身为罪。君子乱言而弗殖。神言而弗致也。道远日益。云众信弗主。灵言弗与。人言不信不和。
  
  曾子曰。君子不倡流言。不折辞。不陈人。以其所能。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弗与也。
  
  曾子曰。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多言而慎焉。博学而无行。进给而不让。好直而俭。径而好塞者。君子不与也。夸而无耻。强而无惮。好勇而忍人者。君子不与也。亟达而无守。好名而无体。忿怒而无恶。足恭而口。圣而无常位者。君子弗与也。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笃。难为仁矣。嗜沽酒好讴歌巷游而乡居者乎。吾无望焉耳。出入不时。言语不序。安易而乐暴。惧之而不恐。说之而不听。虽有圣人。亦无若何矣。临事而不敬。居丧而不哀。祭祀而不畏。朝廷而不恭。则吾无由知之矣。三十四十之间而无艺。即无艺矣。五十而不以善闻。则不闻矣。七十而无德。虽有微过。亦可以勉矣。其少不讽诵。其壮不议论。其老不教诲。亦可谓无业之人矣。少称不悌焉。耻也。壮称不德焉。辱也。老称无礼焉。罪也。过而不能改。倦也。行而不能遂。耻也。慕善人而不能与焉。辱也。弗知而不问焉。固也。说而不能。穷也。喜怒异虑。惑也。不能行而言之。诬也。非其事而居之。矫也。道言而饰其辞。虚也。无益而厚受禄。窃也。好道烦言。乱也。杀人而不戚焉。贼也。人言不善而不违。近于说其。说其言。殆于以身近之也。殆于以身近之。殆于身之矣。人言善而色葸焉。近于不说其言。不说其言。殆于以身近之也。殆于以身近之。殆于身之矣。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故曰。听其言也。可以知其所好矣。观说之流。可以知其术矣。久而复之。可以知其信矣。观其所爱亲。可以知其人矣。临惧之而观其不恐也。怒之而观其不惛也。喜之而观其不诬也。近诸色而观其不踰也。饮食之而观其有常也。利之而观其能让也。居哀而观其贞也。居约而观其不营也。动劳之而观其不扰人也。
  
  曾子曰。君子之于不善也。身勿为能也。色勿为不可能也。色勿为可能也。心思勿为不可能也。太上乐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强。仁者乐道。知者利道。愚者从。弱者畏。不愚不弱。执诬以强。亦可谓弃民矣。
  
  太上不生恶。其次而能夙絶之也。其下复而能改也。复而不改。殒身覆家。大者倾覆社稷。是故君子出言以鄂鄂。行身以战战。亦殆免于罪矣。是故君子为小犹为大也。居犹仕也。备则未为备也。而勿虑存焉。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师长。使子犹使臣也。使弟犹使承嗣也。能取朋友者。亦能取所予从政者矣。赐与其宫室。亦犹庆赏于国也。忿怒其臣妾。亦犹用刑罚于万民也。是故为善必自内始也。内人怨之。虽外人亦不能立也。居上位而不淫。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内。战战唯恐不能乂。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内。战战唯恐失损之。大夫士日旦思其官。战战唯恐不能胜。庶人日旦思其事。战战唯恐刑罚之至也。是故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君子之于子也。爱而勿面也。使而勿貌也。导之以道而勿强也。宫中雍雍。外焉肃肃。兄弟憘憘。朋友切切。远者以貌。近者以情。友以立其所能。而远其所不能。茍无失其所守。亦可与终身矣。
  
  
  外篇三省第十一
  凡十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氷。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夏过曾子。曾子曰。入食。子夏曰。不为公费乎。曾子曰。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妇可归。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谏。有妇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谕。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老而忘。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而中絶之。此三费也。
  
  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寛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仲尼曰。博而不学其貌。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骄夫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
  
  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诸已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
  
  曾子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以蒸梨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曾子曰。蒸梨小物尔。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遂出之。终身不再娶。其子元请焉。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杀孝已。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尹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
  
  曾子曰。响不辞声。鉴不辞形。君子正一而万物皆成。夫行非为影也。而影随之。呼非为响也。而响和之。故君子功先成而名随之。
  
  曾子曰。君子有三言可贯而佩之。一曰无内疎而外亲。二曰内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后呼天。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殁。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掦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外篇忠恕第十二
  凡十四章
  
  仲尼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仲尼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仲尼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孟庄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曰。鸟之将死。必有悲声。君子集大辟。必有顺辞。礼有三义。知之乎。对曰。不识也。曾子曰。坐。吾语女。君子修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修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修礼以仁义。则忿争暴乱之辞远。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若夫置罇爼。列笾豆。此有司之事也。君子虽勿能可也。
  
  公明宣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曾子曰。宣而居参之门。三年不学。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学。宣见夫子之居。宫庭亲在。叱咤之声未尝至于犬马。宣悦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应宾客。恭俭而不懈惰。宣悦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宣悦之。学而未能。宣悦此三者。学而未能。安敢不学而居夫子之门乎。曾子避席谢之曰。参不及宣。其学而已。
  
  曾子曰。无内人之踈。无外人之亲也。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已至而呼天。内人之踈而外人之亲。不亦远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晩乎。诗曰。涓涓源水。不壅不塞。毂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亡益乎。
  
  仲尼昼息于室。而鼓瑟焉。闵子自外闻之。以告曾子曰。向也夫子之音清激以和。沦入至道。今也更为幽沈之声。幽则利欲之所为发。沈则贪得之所由施。夫子何所感之若是乎。吾从子入而问焉。曾子曰。诺。二子入问。仲尼曰。然女言是也。吾有之。向见猫方取鼠。欲其得之。故为之音也。女二人者孰识诸。曾子曰。是闵子。仲尼曰。可与听音矣。曾子曰。是其庭可以博鼠。恶能与我歌乎。
  
  曾子从仲尼于齐。齐景公以下卿之礼聘曾子。曾子固辞。将行。晏子送之。曰。吾闻之。君子遗人以财。不若善言。今夫兰之本。三年湛之以漉醢。既成。噉之则易之匹马。非兰之本美也。所以湛之者美矣。愿子详所湛。既得所湛。亦求所湛夫。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择君所以求仕。择方所以修道。吾闻反常移性者。欲也。故不可不慎也。仲尼闻之曰。晏子之言。君子哉。依贤者固不困。依有者固不穷焉。蚿斩足而复行。何也。以其辅之者众。
  
  仲尼曰。以富贵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众言不逆。可谓知言矣。言而众向之。可谓知时矣。
  
  
 

回主頁

belongs to SAFA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