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中醫學

伤科补要


书名:伤科补要
作者:钱潢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08年



<目录>

凡例

属性:一、凡治伤先须认明穴部,若穴不明,治则有误。故绘总穴人图及灵枢经骨度全图,以
便学人参考。
一、人身骨部长短有尺寸,古抄灵枢经骨度,绘出以便刺缪。用法,中指同身寸为准。
一、人之穴部总多,一穴有几名之呼,难以辨别,故照洗冤录人图绘阅,有致命不致命
处,易于分别。
一、凡人之脱骱断骨,其骨骱包于肉里,外视难明,恐有差误,故照骨图绘明,可辨其
骱之形,其骨之状。临症时虽于肉里,能洞悉其形状,学人能再于枯髅上细细辨明更详。
一、治伤制器具,以辅手法之成功。应用之器具亦绘图形,使学人依样立法。
一、周身名位骨图甚多,恐难熟记,故录其注释会集一篇。学人诵而熟之,则了然心目
矣。
一、治伤须明其脉理,与症合参,庶不误耳。兹叙其略,若要精微,须详脉诀。
一、三十六则参正骨心法之精义,合平日试验之真传分为条则,使学人熟读,可括症治
诸法之要。
一、凡三十六则内应用诸方,俱以经验,奈其汤液药名总众,记忆良难,浑括为歌,易
于成诵
也。
一、所编歌括,其中平仄韵脚不计者,因限其汤名药名,难以更易也。
末附诸方,抄集伤科各家之秘,虽未经试验,不敢擅删,以备明眼之采择。
一、又附急救良方,以便一时之取用,并广学人之心胸,可行方便。



<目录>《灵枢经》骨度尺寸

头部

属性:项发以下至脊骨长二寸半(自后发际以至大椎项骨三节处也)。
按∶头部折法,以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为一尺二寸。如发际不明,则取眉心直上,后至
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为直寸。横寸法以眼内角至外角,此为一寸。头部横直寸法,并
根据此。



<目录>《灵枢经》骨度尺寸

胸腹部

属性: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空处)。
缺盆之下 之中,长九寸。
胸围四尺五寸。
两乳之间广九寸半(当折八寸为当)
中下至天枢,长八寸(天枢,足阳明穴名,在脐旁,此指平脐而言)
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横骨横长六寸半(毛际下骨曰横骨)
按∶此古数,以今用上下穴法参较,多有未合,宜从后胸腹折为当。
两脾之间广六寸半(此当两股之中,横骨两头之处,俗名髀缝)
按∶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为之。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歧骨际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
四分。自 上歧骨际下至脐心,折作八寸。脐心下至毛际曲骨穴,折作五寸。横寸以两乳相去
,折作八寸。胸腹横直寸法,并根据此。



<目录>《灵枢经》骨度尺寸

背部

属性:膂骨以下至尾 二十一节,长三尺(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内巨。人之所以能负任者
,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节,今云二十一节者,除项骨三节不在内也)
腰围四尺二寸
按∶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 ,通折三尺。上七节各长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节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第十四节与脐相平,
下七节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零未尽也
。直寸根据此,横寸用中指同身寸法。脊骨内阔一寸,凡云第二行;挟脊一寸半,三行。挟脊
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净以寸半三寸论。故在二行当为二寸,在三行当为三寸半也。



<目录>《灵枢经》骨度尺寸

侧部

属性:自柱骨下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柱骨,颈项根骨也)
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小肋也)
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
曰髀枢,当足少阳环跳穴处也)
髀枢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
横骨上廉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骨际曰∶廉膝旁之骨突出者曰辅骨,内曰内辅
,外曰外辅)
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上廉下廉,可摸而得)
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二寸。
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



<目录>《灵枢经》骨度尺寸

四肢部

属性:肩至肘长一尺七寸。
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臂之中节曰肘)。
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臂掌之交曰腕)。
本节至末长四寸半(指之后节曰本节)。
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
膝 以下至跗属长一尺二寸( ,腿弯也。跗,足面也。膝在前, 在后,跗属者凡两
踝前后,胫掌所交之处,皆为跗之属也。)
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
外踝以下至地长一寸。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
按∶骨度乃《灵枢经》骨度篇之文,论骨之长短,皆古数也。然骨之大者则太过,小者
则不及,此亦言其则耳。若周身手足折量之法,用前中指同身寸法为是。同身寸量法,详刺灸
照检骨格图(佚)
照洗冤录尸格图(佚)



<目录>

器具总论

属性:跌扑损伤,虽用手法调治,恐未尽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则未可云医理之周详
也。爰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以冀分者复合,欹者复正,高者
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则危证可转于安,重伤可就于轻。再施以药饵之功,更示以调养之善
,则正骨之道全矣。



<目录>器具总论

攀索

属性:攀索者,以绳挂于高处,用手攀之也。



<目录>器具总论

叠砖

属性:叠砖者,以砖六块分左右,各叠置三块,两足踏于其上也。
用法详于第十五则内。



<目录>器具总论

腰柱

属性:腰柱者,以杉木四根,制如扁担形,宽一寸浓五分,长短以患处为度,俱自侧面钻孔,
以绳联贯之。



<目录>器具总论

用法释义

属性:凡腰间闪挫结气者,以常法治之。若腰节骨被伤错笋,膂肉破裂,筋斜佝偻者,用醋调
定痛散,敷于腰柱上。视患处,将柱排列于脊柱两旁,务令端正。再用蕲艾做成薄褥,覆于柱上
,以御风寒。用宽长布带绕向腹前,紧紧扎裹。内服药饵调治,自愈。



<目录>器具总论

木板

属性:木板者,用极薄之杉木板。如有糕匣木板者,更妙。用法,先以白布条缠于伤处,至二
三重后,将板四围覆上,又将布缠之,外再用杉篱裹于外也。
其用详于第十六则内。



<目录>器具总论

杉篱

属性:杉篱者,复逼之器也。量患处之长短阔狭,曲直凸凹之形,以杉木为之。酌其根数,记
清次序,不得紊乱。然后于每根两头各钻一孔,以绳联贯之,有似于篱,故名焉。裹于杉板之外
,取其坚劲,不致断骨之走动耳。



<目录>器具总论

抱膝

属性:抱膝者,用丝弦藤作圈,较膝盖骨稍大一些,以布条缠于圈上,作四足之形,扎于膝上
用法详于第二十二则内。



<目录>器具总论

周身名位骨度注释

属性:头者,人之首也。凡物独出之首,皆名曰头。脑者,头骨之髓也,俗名脑子。颠者,头
顶也。颠顶之骨,俗名天灵盖。囟者,颠前之头骨也。小儿初生未阖,名曰囟门;已阖,名曰囟
骨,即天灵盖后合之骨。面者,凡前曰面。凡后曰背。居头之前,故曰面也。颜者,眉目间
名也。额颅,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名曰额。一曰颡者,亦额之谓也。头角,额两旁棱
处之骨也。鬓骨,即两太阳之骨也。目者,司视之窍也。目胞者,一名目窝,一名目裹,即
上下两目外围之胞也。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边,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目内 者
,乃近鼻之内眼肉,以其大而圆,故又名大 也。目外 者,
乃近鬓前之眼肉也,以其小而尖,故称目锐 也。目珠者,睛之俗名也。目系者,目睛入
脑之系也。目眶骨者,目窝四围之骨也。上曰眉棱骨,下即 骨, 骨之外,即颧骨。 者
,目
界骨,名曰鼻柱。下至鼻尽之处,名曰准头。 者, 内鼻旁间近生门牙之骨也。颧者,面
两旁高起之大骨也。 者,俗呼为腮,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也。耳者,司听之窍也。蔽者,
耳门也。耳郭者,耳叶也。颊,耳前颧侧面两旁之称也。曲颊者,颊之骨也。曲如环形,受
颊车骨尾之钩者也。颊车者,下牙床骨也。总载诸齿,能咀食物,故名颊车。人中者,鼻柱
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沟。口者,司言食之窍也。唇者,口端也。吻者,口之四周也。颐者
,口角后 之下也。颏者,口之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巴壳也。颌者,颏下结喉上,两侧肉

者,司味之窍也。舌本者,舌之根也。颃颡者,口内之上二孔,司分气之窍也。悬壅垂者,
张口视喉上,似乳头之小舌,俗名碓嘴。会厌者,覆喉管之上窍,似皮似膜,发声则开,咽
食则闭,故为声音之户也。咽者,饮食之路也,居喉之后。喉者,通声息之路也,居咽之前
。喉咙者,喉也,肺之系也。嗌者,咽也,胃之系也。结喉者,喉之管头也,其人瘦者,多
外见颈前,肥人则隐于肉内,多不见也。胸膺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膺者,胸前
两旁高处也。一名曰臆,胸骨肉也,俗名胸膛。 者,胸之众骨名也。乳者,膺上突起两
肉有头,妇人以乳儿者也。鸠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骨之下、歧骨之间。膈
者,胸下腹上之界内之膜也,俗名罗膈。腹者,膈之下曰腹,俗名肚。脐之下曰少腹,亦名
小腹。脐者,人之初生胞带之处也。毛际者,小腹下横骨间,丛毛之际也。下横骨,俗名盖
骨。篡者,横骨之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也。前后两阴之间,名下极穴,又名屏翳穴
。会阴穴,男女阴器之所也。睾丸者,男子前阴之两丸也。上横骨,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
外。小湾横骨,旁接柱骨之骨也。柱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
肩解也。肩解者,肩端之骨节解处也。 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头臼之上棱骨也,
其臼接 骨上端,俗曰肩头。其外曲卷翅骨,肩后之棱骨也。其下棱骨,在背肉内。肩胛者
,即 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肩膊,俗名 板子骨。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一名曰
肱,俗名胳膊。胳膊中节,上下骨交接处,名曰肘。肘上之骨,曰 骨。肘下之骨,曰臂骨
。臂骨有正辅二骨,辅骨在上,短细偏外;正骨居下,长大偏内,俱下接腕骨也。腕者,臂
掌骨接交处,以其宛屈故名也。当外侧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锐骨,亦名踝骨。掌者,手之
众指之本也。掌之众骨,名壅骨,合凑成掌,非块然一骨也。鱼者,在掌外侧之上陇起,其
形如鱼,故谓之鱼也。手者,上体所以持物也。手心者,即掌之中也。手背者,手之表也。
指骨者,手指之骨也。第一大指,名巨指,在外二节,本节在掌。第二名食指,又名大指之
次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三中指名将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四指,名无名指,又
名小指之次指,三节在外,
节在掌。其节节交接处,皆有碎骨筋膜联系。爪甲者,指之甲也。足趾同。歧骨者,凡骨之

际,俗名胳肢窝。胁肋者,腋下至肋骨尽处之统名也。曰肋者,胁之单条骨之谓,统胁肋
之总,又名曰 。季胁者,胁之小肋骨也,俗名软肋。 者,胁下无肋骨空软处也。脑后骨
者,俗呼脑杓。枕骨者,脑后骨之下,陇起者是也,其骨或棱或平,或长或圆不一。完骨者
,耳后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两旁之棱骨也。颈项者,颈之茎也。又曰颈者,颈之侧
也。项者,颈之后也,俗名脖项。颈者,头之茎骨,肩骨上际之骨,俗名天柱骨也。项骨者
,头后颈骨之上,三节圆骨也。背者,后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统称也。膂者,挟脊骨两旁
肉也。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腰骨者,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间,尻上之
骨也,其形中凹,上宽下窄,方圆二三寸许,两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际也。胂者,腰下两旁
踝骨上之肉也。臀者,胂下尻旁大肉也。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
、二十一椎,五节之骨也。上四节纹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内凹如瓦,长四五寸许,上宽
下窄,末节更小,如人参芦形,名尾闾,一名 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在肛门后,其骨
上外两旁,形如马蹄,附着两踝骨上端,俗名胯骨。肛者,大肠下口也。下横骨,踝骨楗骨
者下横骨,在少腹下,其形如盖,故名盖骨也,其骨左右二大孔∶上,两分出向后之骨,
首如张扇下寸许,附着于尻骨之上,形如马蹄之处,名曰踝骨;下,两分出向前之骨,末
如楗柱,在于臀内,名曰楗骨,与尻骨成鼎足之势,为坐主骨也,妇人名曰交骨。其骨面
名曰髋,挟髋之曰名曰机,又名脾枢,外接股之髀骨也,即环跳穴处,此一骨五名也。股
者,下体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小腿中节上下交接处名曰膝,膝
。膝下之骨曰 骨,胫之大骨也。髀骨者,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于髀枢,下端如锤
,接于 骨也。 骨者,俗名 胫骨也,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 骨,形粗,膝外
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形细,膝内侧之小骨也。伏兔者,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俯
兔,故曰伏兔。膝解者,膝之节解也。髌骨者,膝上盖骨也。连骸者,膝外侧二高骨也。
者,膝后屈处,俗名腿凹也。 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肠,俗名小腿肚。踝骨者, 骨之下
,足附之上,两旁突出之高骨,在外为外踝,在内为内踝也。足者,下体所以趋步也,俗名
脚。跗骨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称脚面。跗骨者,足趾本节之众也。足心者,即踵之中
也。跟骨者,跟足后根之骨也。趾者,足之指也。其数五,名为趾者,别于手也。居内之大
者,名大趾;第二趾,名大趾之次趾;第三趾,名中趾;第四趾,名小趾之次趾;第五趾居
外之小者,名小趾。足之指节,亦与手指节同,其大趾之本节后,内侧圆骨形HT 者,名核骨
。三毛者,足大趾爪甲后为三毛,毛后横纹为聚毛。踵者,足下面着于地之谓也,俗名脚底
板。



<目录>器具总论

脉诀

属性:伤科之脉,须知确凿。蓄血之症,脉宜洪大;失血之脉,洪大难握。蓄血在中,牢大却
宜。沉涩而微,速愈者稀。失血诸症,脉必现芤。缓小可喜,数大甚忧。浮芤缓涩,失血者宜。
若数且大,邪胜难医。蓄血脉微,元气必虚。脉症相反,峻猛难施。左手三部,浮紧而弦,
外感风寒。右手三部,洪大而实,内伤蓄血。或沉或浮,寒凝气束。乍疏乍数,传变莫度。
沉滑而紧,痰瘀之作。浮滑且数,风痰之恶。六脉模糊,吉凶难摸。和缓有神,虽危不哭。
重伤痛极,何妨代脉,可以医疗,不须惊愕。欲知其要,细心习学。



<目录>

第一则·金疮论治

属性:夫金疮者,乃刀斧剑刃之所伤也,故名曰金疮。盖木乃春之权,金乃秋之令。春则万物
始生,故春属震,乃东方甲木之气也;秋则万物凋零,故金属兑,乃西方庚金之气也。金疮之色
,最喜者淡红,故吉多而凶少;最恶者紫黑,故少吉而多凶。但金属肺,患金疮者,则忌咳
嗽呕哕,亟宜避风为妥。夫风属巽木,肝之气也。疮属庚金,肺之候也。如疮口被风邪所客
,则木旺生火,反克肺金,而成破伤风矣。致疮口浮肿,溃烂流脓,变生诸症。甚则憎寒壮
热,口噤目斜,身体强直,角弓反张,危在旦夕,救之不及者死。其看法,须辨疮口之浅深
,脉象之虚实,年岁之老少,禀赋之浓薄。若胃气益旺,饮食如常,此为最善。盖脾胃属土
,土生万物,为阳气之元,阳气旺则阴血易生。尤须戒怒绝欲,怒则疮口迸裂,变生 肉;
欲则疮口腐烂,易损新肌。所赖髓经而治,转危为安矣。凡金疮初治,轻者,当出血之时,
用止血絮封固伤口,急止其血,如无所犯,待其结HT 自愈;重者,筋断血飞,掺如圣金刀散
,用止血絮扎住,血止后,若肿溃,去其前药,再涂玉红膏,外盖陀僧膏,止痛生肌。初服
三黄宝蜡丸,若肿痛服黎洞丸;如出血过多,面黄眼黑,不可攻瘀,宜服八珍汤;甚者,独
参汤,先固根本。凡初伤时,切忌热汤淋洗,恐冒汤火之毒。若伤口肿溃流脓,用甘葱煎洗
净,再掺金枪铁扇散,收湿拔脓,外盖玉红膏,止痛生肌,防护风邪,可无后患。凡服汤
药,必以和营养卫为主。若有伤风身热肿痛等象,视其脉浮无力,则病在太阳,宜羌活汤汗之
;脉长有力,则病在阳明,宜承气汤下之;脉紧而弦,则病在少阳,宜柴胡汤和解之。若传
变入里,则不治矣。夫金疮变易,各有治法,或居于边疆,偶为刀箭所伤,非得胜之药,安
能治之乎!《虎铃经》曰∶人为兵器所伤出血者,必口渴甚,不可妄与热汤及热酒,须干食
肥腻之物,取其解渴而已,斯无妨害;即热粥亦不宜多,饮多则血沸出不止。其所忌,盖有
八焉∶一忌骂怒,二忌喜笑,三忌高声,四忌劳力,五忌妄动,六忌热羹粥饮,七忌过酒,
八忌酸咸。此八者犯之,鲜有得生者。亦有不可治者九∶曰伤脑,曰伤天仓,曰伤臂中跳脉
,曰伤大小肠,曰伤五脏,此九者皆死。又有难治者四∶脑破髓出,及咽喉中沸声,两目直
视,并痛在不伤处。经曰∶出血不止,前赤后黑,或肌肉腐烂,寒凝坚实,其疮难愈。有此
四者,皆不可疗。更按其脉之虚、细、沉、小、和、缓者生,若浮、洪、数、大、急、疾
者死。如失血过多,急宜人参补气,即经所谓“阳生阴长”之义耳。



<目录>

第二则·治伤法论

属性:夫跌打损伤,坠堕磕 之证,专从血论。或有瘀血停积,或为亡血过多,然后施治,庶
不有
者,宜补而行之。更察其所伤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先逐其瘀,而后和营
止痛,自无不效。《内经》云∶形伤则痛,气伤则肿。又曰∶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先
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凡打扑闪错,或恼怒气滞、血凝肿痛,或因叫号血气损伤,或过服
克伐之剂,或外敷寒凉之药,致气血凝结者,宜活血顺气之法。夫损伤杂证,不及备载,俱
分门晰类,详列于后,学人宜尽心焉。



<目录>

第三则·跌打损伤内治证

属性:是跌打损伤之证,恶血留内,则不分何经,皆以肝为主。盖肝主血也,败血必归于肝。
其痛多在胁肋小腹者,皆肝经之道路也。宜疏肝、调血、行经为主。王好古云∶登高坠下、撞打
等伤,心腹胸中停积瘀血;或气瘀攻冲,昏迷不醒,或寒热往来,日轻夜重,变症多端,医
者不审其原,不切脉之虚实,不分经络脏腑,妄投药剂,枉死者多矣。故临症时,须察脉之
虚实,审症轻重,药配君臣佐使,治分老幼强弱,即从上、中、下三焦分别部位∶若瘀在上
而吐血者,宜犀角地黄汤;在中者,桃仁承气汤;在下者,抵当汤。虚人,宜佐以四物汤。
若瘀散,复元通气散调之。或伤处青肿坚实,痛难转侧,脉涩而滞者,防其气瘀上冲,宜投
参黄散逐瘀,又宜复元活血汤。或受伤日久才医者,败血坚凝,宜服紫金丹逐瘀;又祛伤散
疏通为要,俟其色散淡,血和痛止为度。或有牙关紧闭,用通关散吹入鼻中取嚏,投三黄宝
蜡丸或夺命丹。如口开纳药者可治,不纳药者危。须忌湿地当风坐卧,忌食生冷硬物,忌服
寒凉药饵,恐其血凝难化,遗留后患也。凡视重伤,先解开衣服,遍观伤之重轻,穴之致命
与否,察色闻声,脉探虚实。如六脉和缓者生;九候不调者死。阴囊内有肾子者,可治;如
入小腹者,不治。如牙关闭,急用开牙散搽之,若能苏醒,再投黎洞丸,或可挽回。医者须
细心审察,不可草率误人。



<目录>

第四则·至险之证不治论

属性:凡至险之症,有气管全断者,不治;若稍连续者,可治。或气管捏扁,气塞不通,医将
二指拈正其管,用通关散吹鼻取嚏可也。或天柱骨断,额冷脉绝者死。或囟门骨破、髓出者不治
。若内膜不穿,髓不出者可治。或食饱受伤,及跌损五内者不治,若过得三日,可治。或耳
后寿台骨破,血流不止者难治。胸口大痛,青色裹心者死。两乳重伤痛极,呼吸不得者难治
。或肾囊皮破,肾子挂出者可治;肾子入小腹者不治。或腰眼重伤,内肾离位,或笑或哭者
立死。或胃肠受伤,吐粪或泄粪者立死。孕妇足踢小腹者难治。重伤后,气出不收,眼开者
,不治。口如鱼嘴,吹沫缠风者,不治。小腹重伤,不分阴阳者,难治。
或跨物失足,骑伤阳物,始而溺孔出血,继则玉茎肿胀,小便点滴不通,小腹坚实
者,死于七日内,不治。又有八忌∶一忌伤脑髓出;二忌伤臂中跳脉;三忌伤小腹膀胱;四
忌伤海底穴;五忌伤五内;六忌伤气海,咽喉痰声如锯物;七忌疼在不伤处,两目直视;八
忌血出不止,先赤后黑,肌肉腐烂,臭秽不堪。犯此八者,难治。凡斗殴时,向上打为顺气
,平打为塞气,倒插打为逆气。凡人血随气转,气顺则血顺,气逆则血逆,塞则气闭,逆则
上冲。是以伤有平塞顺逆之别,若治之不辨,危在须臾。又有五绝之论∶一看两眼白睛上红
筋多,则瘀血亦多,若直视无神,不治;二扳揿其指甲,血即还原者,可治,不还原者,不治;
三若脚趾与手指甲俱黑者,死;四阳物缩者,不治
;五脚底之色蜡黄者,难治。此五绝之症也。又有十不治之证∶颠扑损伤入于肺者,纵未即
死,二七难过;左胁下伤透至内者;肠伤断者;小腹下伤入内者;证候繁多者;伤破阴子者
;老人左股压碎者;血出尽者;肩内耳后伤透于内者;脉不实者。以上诸证,不必用药。



<目录>

第五则·从高坠下伤

属性:凡人从高坠下,跌伤五脏,不省人事,气塞不通者,看其两太阳及胸前胁下如何?若动
,则可救。急用通关散吹鼻中,如有嚏,语声得出者,投黎洞丸,再服复元活血汤,逐瘀生新。
若迟,则不救。或有从高倒坠,天柱骨折,致颈插入腔内,而左右尚活动者,用提法治之;
或打伤,头低不起,用端法治之;或坠伤,左右歪斜,用整法治之;或伤而面仰,头不能垂
,或筋长骨错,或筋聚筋强,头垂不起者,用推、端、续、整四法治之。临症时,须问其或
翻车坠马,或高处坠下,或打重跌倒,再问或思食不思食。若四肢无伤,精神不减,或能坐
起行动者,轻;或昏睡不语,或疼痛呼号,瘀聚凝结,肿硬筋胀者,重。投三黄宝蜡丸,服
接骨紫金丹,敷万灵膏,熨定痛散。手法详后。



<目录>

第六则·颠顶骨伤

属性:颠顶骨,男子三叉缝,女子十字纹,一名天灵盖,位居至高,内函脑髓,以统全体者也
。或跌打 撞等伤,卒然而死,身体强直,口鼻尚有出入之气,心口温热跳动者,可救。惟宜屈
膝盘坐(《金鉴》“盘坐”作“侧卧”),先将醋调混元膏,敷于顶上,再将草纸卷点燃着,

呻吟有声,用童便调八厘散,或黎洞丸亦可。俟其气转阳回,外用手法。按摩心胸两腋下,
并托其手腕,频频揉摩两手脉窠。凡伤则筋脉强硬,频频揉摩,则心血来复,命脉流通,即
可回生。再服接骨紫金丹,外用散瘀和伤汤,洗去前药,换敷混元膏。或大便干燥,乃内存
瘀血,服加减苏子桃仁汤。或耳聋者,用导气通瘀锭,塞耳中,食宜素粥,切戒恼怒,忌
油腻面食,卧宜净室,勿令人喧扰。若重伤已死者,用白布缠头,以木棍轻轻拍击足心,再
提发令其颈端直,舒其筋络,外敷混元膏,内服紫金丹。如外皮未破,而骨已碎,内膜已穿
,血向内流,声哑不语,面青唇黑者,不治。或顶骨塌陷,惊动脑髓,七窍出血,身挺僵厥
,昏闷全无知觉者,不治。或骨碎髓出,不治。或皮开肉绽,血流不止者,可治。用止血絮
封固,先止其血,服补气养血汤。宜避风寒,戒怒远色,俟其结痂。若溃烂流脓,用甘葱煎
洗去封药,掺铁扇散,盖玉红膏,服疏风养血汤,照法洗换,待其结痂痊愈。



<目录>

第七则·囟门骨伤

属性:囟骨者,即婴儿顶骨未合时,软而跳动之处,名囟门。或跌打损伤,骨缝虽绽,尚未震
动脑
正坐,以葱汁调定痛散敷于伤处,用粗纸蘸醋,贴于药上,烧铁熨斗烙纸上,以伤处觉热疼
,口中有声为度。去药,贴万灵膏,二、三日一换,用和伤汤洗之,自然肿消痛止。或皮破
血出不止,用止血絮封固,内服和营养卫汤。若溃烂流脓,用甘葱煎洗去前药,掺生肌散,
贴玉红膏。宜避风寒,忌食发物火酒。若皮破血流不止,骨陷筋翻,必损脑髓,气息无声,
则危笃难医。若破伤风者,照前伤风法治之。山角骨,即头顶两旁棱骨也。凌云骨,在前发
际下,即正中额骨,即额颅也。左右天贤骨者,即两额角也。睛明骨,即目窠四围目眶骨也
。眉棱骨其下曰 骨,下接上牙床也。若伤之,均照前囟骨伤法治之可也。然临症之权衡,
用药之巧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目录>

第八则·鼻梁骨断

属性:(附目伤)
鼻梁骨,下至准头,伤而出血,可治。外将止血定痛散敷之,内服接骨紫金丹。或伤开
孔窍,或鼻破歪落,用整端法,用药敷贴可也。若骨破碎,内膜穿破,口鼻流血者,不治。中血
堂,即鼻内 下脆骨空处也。若伤之,血流不止。神气昏迷者,宜塞鼻丹塞于鼻中,用冷水

进,气虚目闭面黄者,八日而死。或睛明骨伤,眼珠挂落者,先将收珠散,用银针蘸井花水
,将药点眼珠上,及点血筋上,用旧绢温汤挪上,服还睛汤二、三剂;又服明目地黄汤,调
理可愈。



<目录>

第九则·唇口玉堂伤

属性:唇口者,司言食之窍也。或伤破唇缺,先用油线缝合,敷止血生肌散,盖玉红膏,内服
健脾
舌上,频频添换。使患人仰卧,薄粥灌喉,不动其舌,则易愈。又有玉堂,在口内上 ,一
名上含,其窍即颃颡也。若触刺伤其左右者,惟肿而已。若伤正中之孔,上通于 ,必伤鼻
孔之卷肉,或犯空窍,则血流不止,以致鼻目皆肿,满面青紫,神倦头晕,痛连脑髓。若伤
及会厌与上横骨,重则不能言,痛连心膈,昏迷沉重者,险。急用腻粉、冰片细研,吹于患
处,以止其血。服接骨紫金丹,再用蟹黄、血竭煎汤,日漱口二、三十次。如饮食难进,以柿
霜、玉露霜,牛奶或奶油,或粉粥面粥等物,以凉润将息得法,可愈。



<目录>

第十则·伤耳

属性:耳者,司听之窍也。耳门名曰蔽,耳叶名曰郭。或被砍跌打落,或上脱下粘,或下脱上
连,

灵明。若伤者肿痛流血,服接骨紫金丹,外用八仙逍遥汤熏洗,贴混元膏。若伤重,内动脑
髓,及伤灵明,昏沉不省,若平素气血皆虚者,不治。地阁骨,即两车相交之骨,又名颏,
俗名下巴骨也,上载牙齿。伤之饮食不进,目闭神昏,心热神乱,服大神效活络丹,再噙化
人参紫金丹,搽固齿散,外贴万灵膏,忌风寒冷物。或牙齿伤动者,用蒺藜根烧存性为末揩
之,或以固齿散揩之亦佳。



<目录>

第十一则·咽喉伤

属性:咽喉者,乃气息之路也。或被伤,或自刎,其症迅速,急则可救,迟则血脱额冷,气绝
不治
,膏长四、五寸,阔二、三寸,横贴连及好肉处,不使封药脱落;外用布条缠颈,高枕仰卧
,使项屈不伸,刀口易合。宜处密室避风,使呼吸舒徐,用人参、川米、生姜煎汤,时时饮
之,补接元气。若二、三日后,有脓水流出,解去前药,用甘葱汤洗净,掺生肌散,搽玉红
膏,又外贴长肉膏防护风邪。冬天三日,夏天一、二日,照法洗换,自然痛止,其肌渐长,服
八珍汤调治月余可愈。如大便闭结,不可妄攻,服麻仁丸。至急者,用胆导法,无损其元。
按《内景图》云∶喉在前主出,咽在后主纳,喉系坚空,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呼吸出入,
下通诸脏,乃气化之要道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水谷归胃,下通诸腑,乃
转运之关津也。若伤之,岂不至险乎?治者,须心手相应,不差毫发,乃无误也。而先看其
刀弯者,其痕深。其刀直者,其痕浅。若左手持刀而刎者深,右手持刀而刎者浅。一刀勒者
深,两刀勒者浅。如喉脘破而有出入之气,封药吸进必呛咳,先用鸡子内软衣盖于破脘之上
,再将药封之,则不呛矣。如单脘破者,月余而痊;双脘破者,两月而愈。照法治之可也。



<目录>

第十二则·腹伤肠出

属性:如镞破大小腹,致肠突出者,看肠外衣膜穿破否?若膜穿者,肠必逐条而散也,则不治
;若
可治。不可伤其膜,宜敷收膜散,外盖玉红膏,冀其渐平。如肠出者,将温汤浴暖其肠,不
可伤犯。一人将醋和冷水,不令病者知觉,急 其面,其肠自收。用油线缝合,不可太深,
恐伤其肉。掺铁扇散,搽玉红膏,外盖长肉膏。又用布缠腰数转,须避风邪,切戒恼怒、高
声,恐有崩裂之患。初服舒肠活血汤,再服八珍汤,调理月余可愈。或阴囊皮破,肾子挂出
,用温汤挪上,油线缝合,搽玉红膏,又盖长肉膏,服调理之剂可愈。或皮不破而肾子入小
腹者,不治。
凡皮肉穿破之症,失血过多,营卫已虚,或被风邪袭入经络,渐传入里,寒热交作,口
噤切牙,角弓反张,口吐涎沫,身冷自汗,伤口反为底陷,其毒内攻,其危甚速。投万灵丹,或
大神效活络丹,以玉真散敷于患处,得脓 肿、身温有汗为效。若前症不退,伤口不高,乍
醒乍昏,时发时止,口噤不开,语声不出,终属死症。



<目录>

第十三则·手法论

属性:夫接骨入骱者,所赖其手法也。两手安置其筋骨,仍复于旧位也。其伤有轻重,而手法
有所宜、失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之生理残障,皆关乎手法之所施也。人身有十二经,筋脉罗列,
必知其体,识其部位。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
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或骨有截断碎断斜断,骱
有全脱半脱,筋有弛纵卷挛,翻转离合,在其肉内,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不知
其苦,方为手法也。伤有关性命者,如七窍上通脑髓,膈近心君,四末受伤,痛苦入心。若
元气素壮,败血易消,刻期可愈。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必难支,若手法再误,万难挽回
,尤当慎之。医者,心明手巧,知其病情,善用手法,治之多效。若草率不较,误入非浅。
虽笔之于书,乃活法多端,难以尽述。须得口传心授,临症多而活法变,庶无误耳。



<目录>

第十四则·锁子骨

属性:(附胸胁)
锁子骨,经名柱骨,横卧于两肩前缺盆之外,其两端外接肩解,或击打偏坠伤断者,用
手法先按胸骨,将肩端向内合之,揉摩断骨令其复位,用带挂肩于项,勿使摇动,服接骨紫金丹
,外敷定痛散,贴万灵膏,可愈。胸骨,即 骨,一名膺骨,又名臆骨,俗名胸膛。其两
腋下至肋骨尽处名胁,胁下小肋名季胁,俗名软肋,统胁肋之总,名曰 。岐骨者,即两凫
骨端相接之处,下即鸠尾骨也。蔽心骨,即鸠尾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下岐骨之间。凫骨

,用布缠缚数转,服接骨紫金丹,外用定痛散熨之,贴万灵膏。若内蓄瘀血肿痛,伛偻难仰
者,服紫金丹。或大便实者,参黄散下之。若受伤日久,胸骨高起,肌肉削瘦,内有邪热瘀
血,痞气膨闷,睛蓝体倦,痰喘咳嗽者,服紫金丹。若伤重,内干胸中心肺两脏之气,昏迷
目闭,呕吐血水,呃逆战栗者,危在旦夕,不治。心坎上横骨,又名人字骨,从下而上,若
第一节伤者一年死,第二节伤者二年死,第三节伤者三年死。此穴内应乎肺,伤必吐血咳嗽
。凡胸前背后重伤,久则成痰火劳怯。左乳伤,发咳嗽。右乳伤,发呃逆。凡胸胁诸伤,黎
洞丸、三黄宝蜡丸皆可酌用之,再服理肺之剂以收功。



<目录>

第十五则·背脊骨伤

属性:背者,自后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其形
一条
于前则为胸胁也。腰骨者,即脊骨之十四椎、十五椎、十六椎也。尾 骨,即尻骨也,其形
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 。其末节名曰尾闾,一名 端,一名撅
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也。或跌打伤者,瘀聚凝结,脊筋陇起,当先柔筋,令其和软,内
服紫金丹,敷定痛散,烧红铁烙熨之,贴混元膏。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
僵硬,使患者两手攀索,两足踏砖上,每足下叠砖三块踏定,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块,
令病患直身,又各去一块,如是者三,其足着地,使气舒瘀散,陷者能起,曲者可直。再将
腰柱裹住,紧紧缚之,勿令窒碍,但宜仰卧,不可侧睡,膂骨正而患除,服接骨紫金丹。如
胸陷不直者,亦用此法。或气门伤,则气塞不通,口噤反张,身强如死,过不得三个时辰,
若气从大便出者立毙。凡遇此症,不可慌张,候其气息有无,如无气者,为倒插拳所伤,令
患人盘坐,揪其发伏我膝上,敲击其背心,使气从口出得苏,服黎洞丸。尾闾,若蹲垫壅肿
,必连腰胯,服黎洞丸,再服接骨紫金丹,贴万灵膏。踢伤海底穴,血必上冲,当时耳内响
声大震,人必昏晕,先服护心丸,再服紫金丹。



<目录>

第十六则·接骨论治

属性:接骨者,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位也。凡骨之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破而
散乱,或岐而傍突,相其情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皆赖
乎手法也。或皮肉不破者,骨若全断,动则辘辘有声。如骨损未断,动则无声。或有零星
败骨在内,动则淅淅之声,后必溃烂流脓。其骨已无生气,脱离肌肉,其色必黑,小如米粒
,大若指头,若不摘去,溃烂经年,急宜去净。如其骨尚未离肉,不可生割,恐伤其筋,俟
其烂脱,然后去之。治法∶先用代痛散煎汤熏洗,将其断骨拔直相对,按摩平正如旧,先用
布条缚紧,又将糕匣木板修圆绑之,又将布条缠缚,再将杉篱环抱外边,取其紧劲挺直,使

,仍照前法。二、三月间,换绑数次,百日可痊。凡人断臂与断膊,断腿与断 ,绑法相同
,治分上下。或用器具,与形体相得,随机变化可也。或筋断者,难续。盖筋因柔软,全断
则缩于肉里,无用巧之处也;若断而未全,宜用续筋药敷之,内服壮筋养血汤可愈。



<目录>

第十七则·脱下颏

属性:(附失颈)
下颏者,即牙车相交之骨也。若脱,则饮食言语不便,由肾虚所致。其骱曲如环形,与
上颊
推进,其骱有响声,齿能合者上也。服补肾壮筋汤。
夫人之筋,赖气血充养,寒则筋挛,热则筋纵,筋失营养,伸舒不便。感冒风寒,以患
失颈,头不能转,使患人低坐,用按摩法频频揉摩,一手按其头,一手扳其下颏,缓缓伸舒,令
其正直,服疏风养血汤可也。



<目录>

第十八则·骨骱失

属性: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胛骨也。其臼含纳 骨上端,其处名肩解,即肩HT 与 骨合缝
处也。俗名吞口,一名肩头,其下附于脊骨成片如翅者。其骱若脱,手不能举。使患人低坐,一
人抱住其身,将手拔直,用推拿法,酌其重轻,待其筋舒,一手捏其肩,抵住骱头,齐力拔
出,骱内有响声者,乃复其位矣。用布带落其项下,服舒筋活血汤。凡上骱时,骱内必有响
声活动,其骱以上;若无响声活动者,其骱未上也,不可误人。



<目录>

第十九则·曲骱

属性:肘骨者,胳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俗名鹅鼻骨。上接 骨,其骱名曲 。自肘至腕
,有正辅二根∶其在下而形体长大连肘尖者,为臂骨;其在上而形体短细者,为转骨。叠并相倚
,下接于腕骨。其骱若出,一手捏住骱头,一手拿其脉窝,先令直拔下,骱内有声响,将手
曲转,搭着肩头,肘骨合缝,其骱上矣。服生血补髓汤,或紫金丹。



<目录>

第二十则·手腕骱

属性:腕骨,即掌骨,乃五指之本节也,俗名虎骨。其大小六枚,凑以成掌,非块然一骨也。
其上并接臂、辅两骨之端,其外侧高骨,俗名龙骨,能宛屈上下,故名腕。若手掌着地,只能伤
腕。若手指着地,其指翻贴于臂者,腕缝必开,壅肿疼痛。先两手揉摩其腕,一手按住其骱
,一手拔其指掌,掬转有声,活动,其骱复位。仍按摩其筋,必令调顺。然命脉之所,服宽
筋散,须防着寒,得免酸疼之患。凡人手指有三节,其骱突出者,俱可拔直捏正,屈伸活动
;服和营止痛汤。其法相同,不必逐骱论也。



<目录>

第二十一则·臀骱骨

属性:胯骨,即髋骨也,又名髁骨。其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纳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名
曰机,又名髀枢,即环跳穴处也,俗呼臀骱。若出之,则难上,因其膀大肉浓,手捏不住故也。
必得力大者三、四人,使患者侧卧,一人抱住其身,一人捏膝上拔下,一手揿其骱头迭进;
一手将大膀曲转,使膝近其腹,再令舒直,其骱有响声者,以上。再将所翻之筋向前归之,
服生血补髓汤,再服加味健步虎潜丸。若骱不上,则臀努斜行,终身之患也。慎之!



<目录>

第二十二则·大楗骨膝盖骨

属性:大楗骨,名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锤,接于 骨,统名曰股,乃下体
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骨。其下有膝盖骨,即连骸,又名膑骨,形圆而扁,覆于楗 上下两
骨之端,本活动物也。内面之筋,上过大腿至两胁,下过 骨至足背。《内经》曰∶膝乃筋
之府。若伤之,上连腰屈疼痛,下移 骨 肿,或足腹冷硬,步履斜行,或膀子重伤,后成
黄病。服紫金丹,再茵陈等汤治黄病之药收功。若膝盖离位,向外侧者,则内筋肿胀;向内
侧者,则筋直 肿。须详视其骨,如何斜错,按法推拿,以复其位。服补筋汤。其骱出者,
一手按住其膝,一手捏住其膀,上下拔直,将膝曲转,抵着豚 ,其骱有声者,上也;服生
血补髓汤。若膝盖骨破两 者,用丝弦藤作箍,布条缚之,生线四根,如抱膝图法,将手挤
圆,箍定其骨,膀下缚住,屈卧月余;服接骨紫金丹。若箍后仍两 ,一生跛足,不可治矣




<目录>

第二十三则·骨脚踝跗骨

属性:骨,即膝下踝上下腿骨也,俗名 胫骨。其形二根;在前名成骨,其形粗;在后名辅
骨,其形细,俗名劳堂骨。下至踝骨、 骨之下,足跗之上,两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内名内踝,
俗名合骨;在外为外踝,俗名核骨。其骱出者,一手抬住其脚踝骨,一手扳住脚后根拔直,
拨筋正骨,令其复位,其骱有声,转动如故,再用布带缚之,木板夹定,服舒筋活血汤。一
、二日后,解开视之,倘有未平,再用手法,按摩其筋结之处,必令端直,再服健步虎潜丸
。稍愈后,若遽行劳动,致 骨之端复走。向里歪者,则内踝突出肿大,向外歪者,则外踝
突出肿大,瘀聚凝结,步履无力,颇费调治,必待气血通畅,始可行动。若脚趾骱失,与
手指同法治之。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称脚面,其骨乃足趾本节之骨也。其受伤不一
,轻者仅伤筋肉易治,重则骨缝参差难治。先以手轻轻搓摩,令其骨合筋舒,洗八仙逍遥汤
,贴万灵膏,内服健步虎潜丸及补筋丸可也。



<目录>

第二十四则·受伤着寒及怀孕而伤

属性:凡人跌扑斗殴,内伤其血。复轻生投水,外着于寒,血得寒而凝结,寒得血而入深,未
有能生者也。治法先祛其寒,继逐其瘀。祛寒用麻桂温经汤,逐瘀投紫金丹。若迟延日久,则
气滞血凝,筋脉拘紧,手足挛拳,必致不治,急服大神效活络丹,冀其渐渐疏通,或可挽回
。若妇人怀孕受伤,不可妄投伤药,恐伤胎元,反为不美。宜服安胎和气饮,稍加祛瘀生新
之剂,使气血和,而痛自止矣。



<目录>

第二十五则·受伤感痧论

属性:凡受不甚重伤,越四五日,腹中绞痛,胸闷呕恶,或四肢麻木,或骨节疼痛,脉象或浮
或伏,与症不合。指甲紫,两腿弯有青筋,必是痧秽之毒,宜刮宜放宜先服散痧之药,不可服伤
药,与姜酒热汤等物。若犯之,则祸不旋踵矣。治法,吹人马平安散,吃蟾酥丸,又服再造
紫金丹。俟痧退后,再投祛瘀生新之药,始无妨碍。又有伤症兼疫症者,先治其疫,而后治
伤,庶可两痊。予临症时,常遇之,故特补出。
放痧穴道歌(佚)



<目录>

第二十六则·损伤出血吐血

属性:伤损之症,或患处或诸窍出血者,此肝火炽盛,血热错经妄行也。用加味逍遥散。中气
虚弱,血无所附而妄行,加味四君子汤。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元气内脱,用独参汤加炮姜、
附子。血蕴于内而呕血者,四物汤加柴、芩。烦劳太过,或恼怒气逆,或过服寒毒等药,致
伤阳络,则吐血、衄血、便血;伤阴络,则血积血块,肌肉青黑,脏腑亏损,经隧失职,急
补脾肺二脏自愈。或呕吐黑血者,因打扑伤损,败血流入胃脘,色如豆汁,从呕而出。形实
者,用百合散;形虚者,加味芎归汤。或出血过多,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血虚发热,用
当归补血汤;脉细沉微,按之轻弱,此阴盛发热,四君子汤加姜、附。或筋惕肉 ,此亡血也,
用圣愈汤。发热汗出不止者,血脱也,用独参汤。凡血脱之症,脉实者难治,脉虚者可疗也



<目录>

第二十七则·胸腹胁肋痛闷

属性:伤损之症,胸腹痛闷。因跳跃捶胸,闪挫举重,劳欲恚怒所致。喜手摸者,肝火伤脾,
用四
胸胁闷痛,日晡发热,肝经伤也,用加味逍遥散。若胸腹闷痛,饮食少思,肝脾气俱伤也,
用四君子汤,加芎、归、柴、栀、丹皮。若胸腹不利,食少无寐,脾气郁结也,用加味归脾
汤。若胁肋胀痛,大便通和,喘咳吐痰,肝火侮肺也,用小柴胡汤加青皮、山栀。若胸腹胀
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乃血瘀停滞,用当归导滞散。《内经》云∶肝藏血,脾统血,
盖肝属木,木胜侮土,脾气必虚,宜清肝养血,次壮脾胃,则气血充盛。若妄行克伐,虚者
益虚,滞者益滞,祸不旋踵矣。



<目录>

第二十八则·腹痛腰痛

属性:伤损腹痛,大便不通,按之痛甚,瘀血内蓄,用加味承气汤。既下而痛不止,按之仍痛
者,瘀未尽也。用加味四物汤补而行之。若腹痛按之不痛者,血气伤也,四物汤加参、 、白术
补而和之。下而胸胁反痛,肝血伤也,用四君汤加芎、归。既下发热,阴血伤也,四物汤加
参、术。下后恶寒发热者,气血伤也,八珍汤;下后呕吐者,胃气伤也,六君子汤加当归;
下后泄泻不止者,六君子汤加肉果、补骨脂。下后手足俱冷,昏愦汗出者,阳气虚寒也,用
参附汤。若吐泻手足俱冷,指甲青黑,脾肾虚寒甚也,急用大剂参附汤。口噤手撤,遗尿痰
盛,唇青体冷者,虚极坏症也,大剂参附汤,以图侥幸。或少腹引阴茎作痛者,乃瘀血不行
,肝经火郁所致,用小柴胡汤加大黄、黄连、山栀,待其痛势已定,再宜养血。若误认寒症
,投以热药,重则必危,轻则损目。若腰痛脊痛,因瘀血留太阳经所致,服地龙散治之。



<目录>

第三十五则·运、熏、灸、倒四法及灸脐化痞法附

属性:外用运、熏、灸、倒四法,宿伤可用,新伤不可用。新伤者,血未归经,恐其瘀血攻心
之患
,同入锅内炒热,以社醋烹之;盖片时,乘热布包,运动患处,冷即换易,待其患处,汗出
如油可也。熏法,凡宿伤在皮里膜外,虽服行药不能除根,服瓜皮散,次用落得打草、陈小
麦、艾叶三味,用河水共煎一锅,滚透入小口缸内,横板一块,患人坐板上,再将单被盖

瓜皮散,用生炭烧红地皮,社醋烹之,再将稻草摊上,单被为席,使患人卧上,浓被盖暖,
使其汗出如雨,服胜金散而安。若气虚之体,不可用此。凡倒法,病患能言,不能食,无法
可治。不得已要使恶物吐之。先服硫麝散,将患人卧被上,每边两人牵被到动,使人滚转反
侧,吐出恶物,服虻虫散再调理可愈。灸脐法,若膀胱伤,小便秘结,可用田螺、麝香捣烂
,先置脐中,再将飞盐盖脐上,如铜钱浓薄。盐上用艾火灸二三壮即通,去麝可也。化痞熨
法,凡人蓄血成痞,或在胁内,或在腹中,服药难消。用飞面量痞之大小,四围作圈,使恶物
无从逃避,圈内置朴硝满,圈恐其侧边卸落,以脚条缚之,又衬纸二三十重,将熨斗盛火熨
之,俟患处有响声,乃痞消之验。斯运、熏、灸、倒之法,恐患人不善服药,不得已而用之
,亦不可轻使。若元气虚弱之人用之太过,必致气促厥逆之虞,医者慎之。



<目录>

第三十六则·应刺诸穴

属性:《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
伤厥
各一 ,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灵枢经·寒热病论》篇曰∶身有所伤,血出多,及
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
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灵枢经·厥病论》曰∶头痛不可取于 者,有所击堕,恶血在内
,伤痛未已,可侧刺,不可远取也。《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堕坠,恶血在内
。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法当先导怒气,勿积于肝,则肝可以无伤,然
后饮以利药,以破恶血,则胁下无留血矣。又曰∶有所击扑,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金匮要略》曰∶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其身有疮,被刀斧
所伤亡血故也。又论曰∶肝脉搏坚而色不变,必有击堕之事。因 肉击伤,故恶血必留胁下
,兼到呕逆,根据经针刺然谷、足跗,或三毛等穴出血。或饮利药,使恶血开行,当自愈也。若
脉浮微而涩,当知亡血过多,根据经于三结交关元穴灸之,或饮大补气血之剂而调之,则病已
矣。

 

回主頁

belongs to SAFA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