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中醫學
书名:疡科纲要
作者:张山雷
朝代:民国初年
年份:公元1912-至今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第一节·论阴证阳证
属性:疡科辨证,首重阴阳。然阴阳二字,所包者广,不仅以热证为阳、寒证为阴,红肿 起
为阳、平塌坚硬为阴也。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俨俨然以痈疽二字判分阴阳,谓高突红
肿者为痈,为阳证;坚块不红者为疽,为阴证。世之治外科者多宗之。虽曰借此字面以示区
别尚无不可,然顾其名必思其义。一字之确诂,必须切合训诂本旨,而后名正言顺,可为后
学法守。其亦知痈疽二字之本义乎。痈者壅也,疽者沮也,阻也,皆为气血壅闭,遏止不行
之意。本是外疡笼统之名词,无所轩轻于其间,何尝有一阴一阳之辨别。岂可自我作古,强
为分析,而谓古人制字,当如吾意,独具见解。此土豪劣绅,武断乡曲之故智,大不可也。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不问阴阳,统称痈疽,最是通论。凡古书之外疡名词,或称某痈,
或称某疽,皆当认为笼统之辞,断不可误信王氏之说,而执痈疽二字妄为分别。惟阴阳二证
虽无代表之字面,而未尝无界限之可言,但取义亦非一端,必须融会贯通,悟彻至理,而
后见微知着,直决无疑。
有可以经络之部位分阴阳者,如头面为阳、背后为阴,股外为阳、股内为阴之类是也。
有可以人体之向背分阴阳者,如面前及脑腹之部多阳证,脑后及腰背之部多阴证是也。古者
圣人南面而立,向阳而治。故面前属于阳,背后属于阴,确有至理。
有可以病因之寒热虚实分阴阳者。如热病皆阳证,寒病皆阴证;实病多阳证,虚病多阴
证是也。有可以病势之迟速分阴阳者。其来也疾,三日五日而其形已巨者,皆阳证;其来也
缓,旬日匝月而无甚变迁者,多阴证是也。有可以病形之浅深分阳阴者。发于肤表之间,不
着筋骨而肢体之运动自如者,皆阳证;发于肌肉之理,推筋着骨,而身躯之动作不便者,皆
阴证是也。有可以肿势之坚软分阴阳者。如其肿坚凝,按之如石者,多阴证;其肿虽巨,按
之软和者,多阳证是也。有可以痛势之缓急分阴阳者。如暴戾迅速,掣痛猛烈者多阳证;顽
木不仁,痛反和缓,或但觉酸楚牵强,意不作痛者,多阴证是也。乃或者必以 赤高肿为阳
,漫肿不红为阴,但就表面言之,似亦未尝不确。不知疡患皮肤殷红者,其病最浅,仅在腠
理之间,所以肤表易于变色。如暑月热疖痱疹癣疥之类,皆非外疡重要之病。或则肌肉柔软
之部,如 内、腋下、股阴、 中诸处,乃其人之骨小肉脆,肌肤柔白者,生疡往往发红。
发红肿者。如脑疽、背疽,病在太阳寒水之经,脉多细小,舌必白腻,均是阴证之确候,而
外形亦或高突发红。则以此病初起,必先发见黍米一粒,头白根坚,病即在于肌肤之间,故
能皮肤变色。此红肿不足以概阳证之确据也。若夫疡发于肌肉之里,去皮毛尚远,则内纵成
脓,而肤表必不改色。或肩背肌肤致密之处及其人之色苍皮老者,发疡虽浅,色亦不变。又
何得因其不红,而概谓之为阴证。要之,见证论证,分别阴阳,务必审察其人之气体虚实及
病源浅深,而始有定论。望色辨脉,兼验舌苔,能从大处着想,则为阴为阳,属虚属实,辨
之甚易。若仅以所患之地位为据,已非通人之论。而顾拘拘于方寸间之形色,亦只见其目光
之短浅,究竟于病情病理,两无当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第二节·论肿
属性:外疡情势皮相者,恒以发肿之大小缓急辨别轻重而已。然其实不可以外形论也。要在视
其病源之浅深缓急及部位之虚实险夷为主义。故有发肿甚巨,其势可畏,而治疗得宜,功成
反掌者。亦有坚块尚小,貌若易疗,而费尽手续,始终不应者。此非医家之技术有良莠,诚
以受病之源,万有不齐,切不可以一例观也。若但以外形论之,大率肿在皮肤之表,肌肉之
中,虽有大疡,尚多易治。若在筋骨之间,大节之界,起病虽微,亦多难疗。凡外疡之浅者
,肿必高突而根围收束,不甚平塌者,最是佳象。若散漫不聚,毫无畔岸者,则多棘手。而
其深者,初发时,但酸痛不仁,甚者且微酸而不痛,然皮肉如故,无所谓肿硬坚块也。至数
日而重按之,始觉其中有僵硬之处,然后渐以延开,其势日巨,而尚无高突形象。其皮肤之
色泽如故,其肤表之肌肉亦如故,此附骨大疽发肿之次序,病家恒不自知为疡证者也。若以
肿势之已发现者言之,则坚肿而四围分明者,其证顺;坚硬而畔岸散漫者,其证重。非毒势
之不聚,即元气之不充也。若坚肿大痛,按之四围皆硬,而其中有一点独软者,则内已成脓
矣。亦有软肿散漫,杳无边际,其人但苦其重而不作痛,则气血大衰,断非佳状。此证甚有
成脓而始终不痛者,盖其人正不胜邪,神经之知觉不灵,邪正已不能相争,所以毫不知痛,
最为败象。又有病起皮肤间,一粒如黍上有白头(吾吴俗语,谓之毒 子。其形如暑天痱
之
觉
化,必不甚小,此脑疽、背疽、腹皮痈及疔毒等诸大疡之肿势也。若头面额颅,颐颊口唇间
见此黍粒,而或为麻木,或为痒痛者,则尤为疔毒之重候。初起亦不肿,至其渐形肿硬,而
大波轩然作矣。若头面漫肿,无此黍粒,其肿或坚或软,或亦作痛作痒,顷刻而起,其势甚
速。或有寒热,或无寒热,则大头疫也。此证病家必以为外疡,而疡科或且不识,妄用刀针
敷药,误人最多。实则风邪袭六阳之络,疏表立验。古所谓头面肿为风者,此病是也。又古
有脚肿为湿之语,亦是确论。但辨其寒湿与湿热而已。如其红肿光亮,皆属湿火。若但肿而
不红,则湿盛也。果属寒湿,肿必不坚,脉必迟涩,舌必白腻。古人之治香港脚,恒用温燥,
皆专为寒湿立法。然大江以南,湿与热并,凡肿处坚硬者,其湿最易化热,非可与古书作一
例论矣。肿疡大旨,不过如斯。
若至溃后,则脓毒必求其爽利,自然肿处渐消,庶为顺境。脓不爽,则肿不能退。若脓
已畅达,而肿犹坚硬,则脓水浓浓者,为毒未净,为实证;脓水清澈者,为正不足,为虚证
。辨别治之,无余蕴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第三节·论痛
属性:外疡之患,最普通者,惟肿与痛二者而已。顾肿之情势,即各不同。而痛之源流,亦非
一致。故泛言之,则外疡之发,无非气血之壅滞,古人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其大要也
。而细辨之,则种种色色,各有原由。故有先肿而后痛者,有先痛而后肿者;有但痛而不肿
者,有但肿而不痛者;有肿渐坚巨而渐觉痛者,有肿常绵软而不甚痛者;有内欲酿脓而始作
痛者,有内已成脓而竟不痛者;有痛发数处,同时并作者;有走痛无定,莫可指认者;有痛
在肌肉之间者,有痛在筋骨之里者;有痛势大剧,片刻不休者;有痛势和缓,时而间甚者,
有隐隐作痛,手掌抚摩,而自觉愉快者,有频频作痛,手指按之,而竟如刀刺者;有肿已蔓
延甚巨,而其痛仅在一处者;有肿渐散漫广阔,而肿处无不大痛者;有形块日久,不甚高突
,而坚硬不移,按之酸痛,尚不大痛者;有坚块既久,初不膨胀,而忽然 发,有时抽
掣,
缓者;有溃后脓流不畅而痛不减者;有腐肉未脱而痛不休者;有脓血太多而痛转盛者;有腐
烂甚巨而始终不大痛者,有腐烂渐久,而先痛忽不痛者。情状固万有不齐,证势即因之大异
。或为顺,或为逆,或则渐臻佳境,或则陷入危途。或貌视之虽属可危,而其实易疗;或观
其状似无大害,而其实难瘳。所以有痛势大炽而应手成功者,亦有痛势和平而卒归不治者。
盖病源有深浅,形证有险夷。或病本剧也,而治之如法,尚可转败为功;或病似轻也,而根
蒂已深,究竟百无一效。苟非识之既确,辨之能详,所见既多,阅历有素,奚以见微知着,
洞察源流,而先事预防,死机立断乎?
试就肿痛之各有不同者而分析言之。要皆有理可求,有源可溯,非臆说也。凡先肿后痛
者,其病浅。外疡之常态,而亦外疡之轻恙也。先痛而后肿者,其病深。非附骨着节之大证
(穿骨、穿踝、骨槽,如附骨疽,环跳疽,皆是,)即流痰流注内痈之属也(痈、肚痈、肠痈
等皆
但
内脓
疡之正。肉腐成脓,理无不痛也。内已成脓,而竟不痛者,疡之变。神经已死,多难挽救也
。痛发数处,同时并起,或先后相继,更迭递传者,时邪之流注也;痛常走窜,忽彼忽此,
或竟无定处,莫能指认者,风胜之行痹也。痛在肌肉之间者,其病必浅,虽有大证,当无大
变;痛在筋骨之里者,其患已深,治之不早,必多幻象。痛势大剧,片刻不休,其脓已成也
。痛势和缓,有时间甚,脓犹未聚也。其隐隐作痛而喜抚摩者,病虽未剧,脓虽未成,然病
发于阴,深藏不露,断非轻恙不可忽视;其频频作痛,无时或休,而不可手按者,内已成脓
,是宜针之使溃也。凡肿势漫延而痛在一处者,脓毒有定,其形虽巨,可以冀其聚而不散;
若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者,毒邪四散,其势方张,苟非治疗得宜,鲜不毒延四窜矣。形块日
久,不甚高突,坚硬不移,酸而不痛者,瘰 结痰痞积之流,蒂固根深,非可猝拔。若坚块
既久,初不 发,而忽然膨胀时觉掣痛者,乳岩石疽失荣之证;郁之日深,势且迸裂矣
。若
吉,不痛则凶。此性命呼吸之机也。而昧者反以不痛为苟安,则谬矣。肿势既束而痛反剧者
,毒已成熟,由深而浅,此内脓已聚之征也。而俗人或以大痛为可骇,则惑矣。溃后脓泄而
痛随缓者,疡之常,毒已达,势已衰,浪静波平,安澜之朕兆也。溃后脓泄而痛不减者,疡
之变,非手术不精、脓流不畅,即余毒尚炽、死灰复燃也。溃后毒未尽而痛不衰者,恶毒不
脱,新肌不生。
毒重者,化毒为先。正衰者,补正宜亟。溃后脓过多而痛转盛者,攻孔既巨,调复需时
,余毒未消,则宜清理。正气若馁,端赖扶持矣。腐烂既巨而始终不甚痛者,惟湿疡为然。
皮肤之病,湿重热轻,如 疮之类有之,则宜清燥。而脑背疽之元气式微者,亦间有之,则
非温补托毒,鲜不败矣。腐烂渐大,而先痛后不痛者,如其调治得宜,恶腐渐净,是邪之退
,正之充,庶几顺境。抑或腐未去,新未生,而忽然顽木痛痒不知,则为内陷,危殆近矣。
痛,虽若相安无事,而盘踞要害,痼疾难疗。乳岩石疽 疡之属(其尤厉者),而附骨流痰之
伦
之不当,即手术之粗疏,或外治之药,不合机宜。此皆医师之不良,有以贻害。而自然之坏
证,尚是无多。操司命之权者,尚其明辨笃行而弗致遗人夭殃,绝人长命,则庶几矣。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第四节·论痒
属性:外疡发痒,其最普通者,皮肤病为独多,如疥癣、游风、湿注、湿 、黄水疮、血风疮
等。其最着者,而溯其原因,则不外乎风燥与湿热二者而已。风性善行。袭入肌肤,则走窜
四注,故恒遍体痒搔,淫淫然如虫虱之游行于肌表。惟风胜则燥,虽搔破血溢,而随破
随收
龄痧疹冒风,恒发痧疮(兰 土语,谓之麻风疥。痧疮二字,乃吾吴俗之通称),频年累月
,不
湿生热,蕴热生虫,其痒尤烈,而浸淫四窜,黄水频流,最易蚀腐,且多传染,此湿淫为病
。凡游风、 疮、黄水脓窠诸疮,且痒且腐,愈腐而愈痒。此痒之属于湿热者,又其一也。
若肿疡则恒无发痒之例。即偶有之,在上部者,必兼风化;在下部者,必兼湿化。帷疔疮大
肿之时毒势未达,脓犹未成,颇有肌里作痒,淫溢四散者。此则疔毒之走散,最为危候。苟
非收束其根围,透达其脓毒,惟恐毒陷内攻,为祸甚速,是发痒之最忌者。而脑背疽之漫肿
无垠,脓不畅达,有时发痒者,为害亦同也。若溃疡流脓已畅,而四围余肿未消,亦有时
微微作痒。此肿势渐化、气血流通之朕兆,是为佳象。亦有腐肉已脱,新肌盎然,皮肉间
时作微痒,亦是除旧布新,气血贯注之故。但必以轻微淡远隐隐流布,方是渐入佳境。抑
或既溃之余,始尚相安,而忽尔奇痒难忍,则非外风之侵袭,即是湿热之郁蒸,肿势必随
之而更盛。是又当见景生情,随机应变。必不可固执一见,谓溃疡之发痒,定当作欲愈观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第五节·论酸楚不痛
属性:外疡之初,有但觉酸楚而不痛者,大率皆劳力伤经,及寒邪深入。或体质薄弱,血气俱
衰。或骤丧真元,房帏不谨,阴虚受寒,皆阴证也。皆大证之发于骨节,或且伤及内藏者也
。劳力伤经者,任重致远,筋力既疲,因而气滞血凝,停顿不前,其患多发于手足大节,如
肩、肘、腕,膝、 、环跳,跨阴等部。其始则经脉不舒,或酸或掣,治之于早
络应手成功。或更循其经脉,针刺以流通之,为效尤捷。逮迁延日久,酸者作痛,肿势有加
,而为害巨矣(手腕、足踝、环跳诸部之疡,酸楚尤甚,且有肿形已巨,而仍大酸不痛者,
此
,
痛。若郁久化热,则痛多而 发矣。体弱者,真阴忒微,阳气亦馁,脏腑之盖□既□,营卫
之布□难周,或为腰疽,或为肾俞,或为虚损流痰,虽已有形而多不痛。此无他,正不胜邪
、无相争之力耳。盖疡之为痛,皆正气与邪气搏战之故。若正气既不能敌,则逆来顺受,痛
于何有。凡骨小肉脆者,多有此证。治之及早,能投滋补,或有一线之生机,否则怯瘵之始
基、疮痨之正轨也。甚且有外证未溃,而大命先倾者,复何论其溃后之成绩耶。不仅者,闺
房戕贼,欲后感寒,肾阴之根本久虚,肌表之卫阳必弱。况当百脉偾张之会,气血奔驰之时
,腠理皆疏,感受外寒,更是易易。而直入经络,深及骨髓,或为腰膝酸软,痿弱不仁,或
为环跳股阴,经制牵强。驯致经络短缩,漫肿坚凝。而皆酸楚者多,剧痛者少,亦是正不敌
邪,无力争胜之候。凡附骨、环跳、鹤膝、腰髀等证,酸在骨节间者,苟非其先天之不足,
即皆由房室之耗伤也。如其人体质犹强,而及早治疗,则温经宣络,合以滋养,亦多有效。
若素禀不坚,而复迁延渐久,邪势既张,正气更惫,则必不治。凡此皆疡患之多酸少痛者,
总之皆是重证。往往病者初不介意,不早调治,而浅者视之,又复不能洞烛病情,迁延坐误
,即其后再遇明者,亦终无法外之法,挽此沉 ,殊可慨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第六节·论顽木不痛
属性:痈疽为患,痛者其常,不痛者其偶。如皮肤之病,暑热之疡,间有不痛者,则本非大证
,无害其不作痛也。若夫肿势猖狂,非不坚巨,而反觉顽木不仁,不痛不痒,则苟非大毒,
可以劫制神经,使失知觉,何以致此。所以顽肿木肿之证,其为害必较之大痛者倍而有余。
如疔疮之猛厉者,始发黍米之粒,而坚肿随之,顷刻四溢。患者但觉肌肤之呆滞不灵,而无
所谓痛也。此帷头、面、额、颅、耳前、唇、颌诸疔有之。迁延不治,曾不崇朝而毒已内攻
,胸满恶心,神思昏愦。若非急急大剂清解,势多不救。此顽木不痛之属于急证者一也。又
有顽痼之病,初发坚块,附筋着骨,并不痛痒,为日虽多,而情势如故,其在外之肌肉皮色
亦如故,甚至有经年累月而不改其常者。在病者且毫不介意,以为相安已久,不复为患。然
偶有感触,而形块乃巨,于是有始作一抽之痛者,则大证已成,变动乃速。此惟石疽乳岩,
有此奇变,而证已不可为矣。此顽木不痛之属于缓证者又其一也。此外有皮肤之疡,腐溃日
久,时而稍稍收敛,时而渐渐化开,反复频仍,几更寒暑,流水不彻,痛痒俱忘。此则久烂
之余,其肌肉之神经已死,而皮肤之颜色黯然,津液干枯,有如槁木,则亦顽梗无知,搔爬
不觉,虽似习惯自然,不为大患,然而脂膏已耗,痊愈无期。此惟久溃疮疡,失于调治,致
成坏证。在贫劳劳力之人,往往有之。又梅疮、结毒治不得法,亦必如此。此皆久腐之余,
调理失宜,迁延岁月,气血不流,每令四围未腐,肌肤渐为顽木。则其后虽或治之合宜,幸
得收敛,而其肌肉亦必痛痒不关,如非己有;抑且皮色斑驳,按之木强。此即局部神经失其
功用,不能恢复使然。要皆久败之疮疡,非寻常之轨范已。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第七节·论肿疡辨脓之法
属性:肿疡当成溃之期,肌腠之内,必先蒸酿成脓。其发之最浅者,形块高耸,根围收束,不
问其肤色之红与不红,可一望而知其已成。以针决之,脓泄病去,不三五日而收全功。此有
脓无脓之最易辨者,然皆极小极轻之恙。如暑月之热疖等,纵不医药,亦必自愈,不可以痈
疽论也。疡之巨者,其发必深,漫肿无垠,必不高耸,必不变色,内虽有脓,而尚在肌肉之
底。如肿势胖大,若肥人体丰,及股臀肉浓之部位,往往脓成于一二寸之里,而皮里之肌肉
仍如故。昧者不察,谬以为犹可消散,则内脓愈攻愈巨,外不达而内溃日深,酿成坏证,以
致不可收拾者,所见甚多。皆不能早知其有脓,而贻祸无穷,殊堪浩叹。辨之之法,漫肿不
束,按之皆坚,痛势未甚者,脓未成也。若按之已痛,而以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最盛者,其
中必已成脓,但深在肉里,未便即动刀针,多血多痛。在膏粱之体,柔弱之人,亦且望而生
畏,则外必以围药束其四周,而内服透达之剂提脓外达。一二日而其肿较高,其脓较浅,再
按之而指下已软,可以奏刀矣。若漫肿坚巨,以指端按之,四围坚硬,而中有软陷者,脓成
而尚在浅处者也。或肿势散开,延及盈尺,按之皆坚,而以两指距离一二寸,彼此迭按,坚
肿之下,隐隐软陷者,亦深处之已成脓者也。若至漫肿 起,皮肤绷急,甚至光亮,则
不必
旨
者,惟气虚发肿为然,必非外疡。外疡之肿,坚硬者多,按之必无凹形。若按之随指陷下,
而放手即起,则惟内有多脓,攻孔极巨,而又极浅者为然。即上所谓皮肤光亮,一望可知者
,又何取手指下之辨别。若内有大脓,而外面未腐之皮肉尚有三五分浓者,则必按之不陷,
亦不随手而起,何可概以为脓必未成。有谓按之皮肤热者为有脓,皮肤不热者为无脓。然肌
肤之小疖,其发浅,虽未成脓,而肤亦热;肉里之大痈,其发深,虽已有脓而肤必不热。且
有谓漫肿无垠,以湿纸贴之,有一处先干,则其处有脓者,皆是痴人说梦,并未亲自经验,
而妄作理想之欺人语(寿颐按∶为此说者,其意盖谓内已成脓,皮肤必热,故湿纸当先干。
究竟脓之成不成,全不关系于皮之热不热,直是生平未尝见过疡病,最是可笑。)惟劳力之
人,
不甚高突者,则必以指尖细按,果有一点已软,即为成脓之证。又有腹部空软之地,内发肠
痈,肿必不高,形亦不巨,内虽成脓,而指下殊难分辨。若重按之则腹部本软,随手下陷,
是其常态。然即有坚块,果能以指尖于成块处,细细体会,自能得心应手。此必临证渐多,
阅历有得,方能洞见隔垣。初非率尔操觚,心粗气浮者,所能仓卒论断。但腹内生痈,辨脓
虽难,而尤不可不辨之于早。盖疡生臂、 、臀、腿等处坚实部位,脓成三五日而不能
早决
,势必内溃日甚,不幸而穿肠或破内膜,即为坏证。医者之决断少迟,即病患性命出入之界
。胡可不慎之又慎,明辨秋毫。总之,胸腹、胁肋、腋下、腰间、背部等之痈疽,苟已有脓
,则早一日泄毒,即少一步内攻。若不能决之于先,以致穿膜入内,卒于不治者,无一非医
家耽误之咎。一念及此,而始知最难辨别之病,即最易杀人之机,是不可畏其难而置之不问
者也。又有背疽、脑疽、腹皮痈三大证,初起皮肤一粒,渐以根围坚肿,而肿处发现几点白
腐,其脓自外酿成,与他证之脓成皮里者,显然不同。此则内以托毒外出为主,而外敷提脓
拔毒,非精良之药不为功。苟得脓毒透达,即可十全无憾。又头面之疔毒,亦间有先起一点
白粒,脓成自外者,则外治之药,与脑背疽同。而内服宜重用清解,只求疔头腐肉,化脓脱
落,而大功告成(腹皮痈之治法与疔疮同,亦以清解为主。与脑背疽之宜用温经托毒法者大
异。)此又同是成脓,而来源去委之别开生面者矣。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第八节·论脓之色泽形质
属性:疡患成脓,污秽之质,恶臭之气,好洁者望望然去之,惟恐或浼,似不必形诸楮墨,辨
其色相矣。虽然察色辨证,四诊之要,惟脓与水,皆血肉所蕴酿,可以验体质之盛衰,决病
情之夷险。阅历有得,一望可知,又安能置之弗谈,颟顸从事。故以脓之形质言之,则宜稠
不宜清。稠浓者,其人之元气必充;淡薄者,其人之本真必弱。惟脓成于内,日久不泄,攻
孔深巨,蕴酿多时,则其质多不稠浓。决而去之,如水直流,色泽不晦,气臭不恶,尚是正
宗,未为败象。其孔深脓多者,中必间以腐肉,累累如猪脂之筋膜,如腐渣之成团,则即其
肌肉间之血络筋膜,腐化不尽,随流而去也。凡大证溃决之后,二三日间,必常流清淡之脓
,甚者亦间有腐肉自出(如腐肉形巨,塞住决口,则脓水不畅,而肿不消,痛不减,必当设
法
尽
言之,攻孔虽巨,成脓虽多,决溃之余,痛除毒泄。胃旺能食者,往往不旬日而收全绩。其
经旬累日而不愈者,多是失治之坏证,未必皆其证之不易治也。)如其乍溃之时,脓本无多
,而竟清澈如水,或浊腻晦黯,如黑豆汁,如污泥浆,则必气血久衰,正气不敌,无力化脓
。参之其人形色,无不形容枯槁,色脱肉消,脉细而微。如其胃气尚佳,可投滋补,或能冀
其转败为功。抑或有邪未清,或胃纳亦惫,碍难补益,则虽有卢扁,亦难挽回元气于无何有
之乡
浊稠浓,而色泽鲜明者,气火有余,宜投清理。即或脓质不稠,色白或黄,纯净莹洁者,亦
必顺证。若脓色如青如绿,稀薄不浓者,则蕴之多日,蒸酿而质薄者也。其有脓中兼以瘀血
,色紫成块,则血络亦腐,血自络出。积而成瘀也。有脓中杂见鲜血者,即络中之血与脓俱
泄也。若脓血不分,形色不纯者,已有正虚邪盛之虑。若脓血不稠,色杂不一,或淡白如粉
浆,或污浊如秽水,则正气不充,不能托毒透泄之象。日久迁延,多有变幻。而甚者则紫黯
晦滞,如降香之磨汁,杂以污泥;如腐败之猪肝,捶为烂酱;或且气则腥秽恶臭,色则黑白
难名,如井底之淤泥,如沟中之积污,是脓是血,是水是浆,不可方物者,则正气不存,血
肉之质,已为异物,皆不治之证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第九节·论溃疡之水
属性:溃疡流水,凡皮肤之病,皆湿盛也。如疥疮、天泡疮、黄水疮之属,奇痒异常,皆有水
无脓,皆湿热之淫溢于肌腠者也。其水黄浊而粘,其毒甚炽,最易浸淫四窜,不独一人之身
沾染此水,随即发粒痒搔,即他人沾之,亦易传染。而湿盛之人,感触其气,亦即同病,此
湿疥、天泡疮等证,所以为流行病之一类。世俗之人,望而却步,诚非无因,是为疡疮水毒
之滋蔓者。此外如游风湿注,湿 湿癣,旋耳疮、燕窝疮、阴 疮、肾囊风、坐板疮诸
证,
脓毒已泄,余肿未消,亦必化水外溢,而后肿势渐退,则其水不粘,或作淡黄色,或竟清沏
如泉,渐渐从疮口溢出。必俟水尽复见稠脓,而始痊愈。则凡情势较巨,内攻较深者,无不
有此一候。然为日无几,至多不过四、五日,而新肌渐满。是溃疡顺境,流水之必不为害者
。若溃已有日,其脓清澈不稠,或仅见黄水,或竟流清水,绵延渐久,是其人正气不充,滋
养力薄,必以养胃健脾,助其生化之源,庶乎水尽见脓,肌肉渐能填满。否则水愈多而正愈
伤,殊非佳境。凡普通疡患,恒以溃脓为顺,流水为逆,职是故也。别有足部之疡,积湿蕴
热,忽发红肿,情势坚巨,浮红光亮,按之随指陷下,一时不能即起。此证湿火若盛,化腐
最易,即是阳发大毒,俗名水疔。宜于未腐之先,以铍针于光亮之处,刺八、九针或十数针
(
针
盛之证,臂 手背,亦间有之,惟发于足跗两胫者最多,故俗有手发背、脚发背之名。
有湿香港脚者,又不时频发,皆宜针之(此病吾吴俗名流火,湿热俱盛,每易腐烂,即所谓流
水
为
久,水色淡黄,日久则为深黄,为青绿,粘稠异常,有如鸡卵之白。此水流尽,调治较易。
此内溃成水之又一种也。若夫疔毒不聚,有水无脓,及脑疽、背疽,化脓不成,仅有黄水隐
隐,则肿必大坚,毒易内陷,是为险证。苟非调治有方,使大毒化脓透达,颇有大命之厄。
余如瘰 顽疮,时而有脓,时而流水,则亦以见脓为顺,见水为逆。流脓可冀成功,流水必
难收效。而石疽、失荣、乳癖、乳岩胀裂之后,时而有水,时而有血,以及坏证之败浆,血
水污浊,色晦臭腥者,则皆百无一治。此又疡患流水者之最恶候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第十节·论溃疡之血
属性:疮疡溃后,亦有偶尔见血之证,辨其形色,溯其源流,为因为果,有可得而言者。在刀
针初动之时,脓随血溢,血色鲜明,其血从皮肉之针口而来,非脓中之本兼有鲜血也(此惟
初
,血本易溢,而啼哭则火升气升,且挟心肝两经忿怒之火,故其血更多。凡暑天热疖,小儿
最多,用针必须俟其皮薄脓多为佳。早针则血多脓少,未必尽善。)有劳力伤经之疡,则其
络
溢,其血较多,是宜罨其针口以止之。盖本是络中流动之血,不宜听其横溢者也。亦有溃疡
太巨,并其大络化腐,则一经震动,鲜血直流。泄之不宜,止之不易。此宜令其安睡勿动,
而以手术其大络,则血能止。有溃后脓色不纯,与血混合,不白不赤,作桃花色者,则元气
不足,血随腐溢,最宜清养。若至元气已败,则溃后脓不成脓,血不成血,污浊垢腻,是败
浆之不可救药者也。别有血瘤,不宜妄针。若不知而误针之,其血不止,最易偾事。亦有溃
疡初本无血,忽然鲜血喷溢者,或则动作过度,震伤大络,苟能静摄,亦尚无伤。或则大怒
伤肝,血随气涌,凉血清肝,亦易有效。此外有血箭,有血痣,有肌衄,有大衄,皆血之无
故自溢者,虽非痈疽之类,而皆是外证,治疡者亦不可不知。要之无故血溢,皆由气火奔腾
,以致血络迸裂。是宜大剂清心肝之火,镇而抑之,庶几龙相安潜,而汹涌波涛,于以大定
。诚非杯水车薪,所能救此燎原之祸者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第十一节·论疡科之外感六淫
属性:风火暑湿燥寒,天之气也。人在气交之中,强者弗能为害,弱者即留而为病。此五运六
气之交乘,宜乎外感之病为独多。治内科学人,无不知时病为一大纲,而外疡亦何莫不然。
诚以气化之偏,时邪之胜,其袭入经络脏腑者,则为内病,而袭于肌腠筋肉者,即发外疡。
殊途同归,理无二致。而谓治外疡者,可不与时推移,先其所因,而伏其所主耶。试以诸疡
之系于六气者,约略言之,则头面疮疡,发颐时毒,腮颧颔颊诸痈,牙槽骨槽诸肿,皆风淫
所胜也。诸疔暴肿,阳发大痈,咽喉口舌诸疳, 肉翻花诸候,皆火淫所胜也。而长夏郁蒸
,秋阳酷烈,暑湿热三气之中,疡患尤多,则热淫所胜。流金铄石之时,血肉之躯蕴毒,成
痈酿脓作腐,尤其易易。况乎地气溽润,天气炎 ,湿热互蒸,疮痍满目,比屋皆然,
故也。惟燥令既行,气候凝肃,疡患独少。而津枯液耗者,每有肌肤皴揭,血燥风生之患,
则又皮肤病之因于燥淫者也。若夫寒淫所胜,气滞血凝,则又有附着骨节之大疽,及寒袭经
络之脑背疽,皆宜温经宣络,以化寒邪者。林屋山人阳和一汤,若为是证而设,最为合辙。
独惜其所着之全生集,乃反以通治乳疽乳岩,骨槽瘰 ,则皆有肝胆经之郁热伏藏者。率尔
操觚,贻祸巨矣。要之凡治疡患,苟有六淫为病,必先撤其外淫之邪,而痈肿乃有消散之望
。所以疮疡大证,时邪流注,多有寒热缠绵,数日不解,而疡肿随以发现者,苟非寒止热除
,不独已发之痈肿必不能退,亦且继续而生,纠缠不已。此非深明乎内科理法,泄化其在经
络之感邪,则疮证全无把握。必至外邪俱解,身热已清,舌苔不浊,胃纳加餐,及不治疡而
疡亦自已。若专科家惟以外治为能事,则病虽不重,而亦多变幻无穷。此亦疡患中之最多数
,而必不能专治其外疡者也。迨脓溃之后,其毒已泄,以身热自止为顺。盖外疡得脓,犹如
伤寒得汗,汗后而热不已者,是坏伤寒。即脓后而热不已者,为坏疡病。于此而补偏救弊,
随证斡旋,则无一不以内证为主,殊非笔墨之所能曲尽其微者矣。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一节·诸脉总论
属性:脉学渊微,非悟彻神化之机,必不能心与神归,见微知着。初非仅仅于浮、沉、迟、数
、大、小、滑、涩之间,辨其迹象而已。可谓尽诊察之能事,得脉理之精神者也。然为初学
言之,亦不能不先迹象而遽谈化境,惟能审其真理,观其会通,乃有得心应手之妙,而拘拘
于古人之成说无当焉。所以古今医学诸家,据脉辨证,未尝不极其详备。形描摹形迹者,有
时而失之呆滞;高谈玄理者,有时而失之凿空。且有自古相承,久经定论,而一按其实在之
情形,反觉不能切合病机者,则理想之辞,拘泥太甚,而不自知其不适于实用也。如必详析
辨论,求其坐可言而立可行,未免梗塞难终,言之辞费。此非自为专书,不能详尽。寿颐不
揣愚陋,辑有《脉学正义》一篇,尚能阐发一二,以补古人所未及。然大率皆为内科言之,
于外疡不能兼及。兹为疡科计,则证发于外,而脉见于里,亦自有彼此附应,历验不爽之理
。姑就各种脉象之切合于外疡者,详其形态,溯其源流,以定吉凶,以别疑似。颇觉世传治
疡诸书,容有未尽明言其底蕴者,虽曰信手拈来,不无挂漏,或有一得之见,即在此中。请
举所知,以告同嗜。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二节·浮沉之脉
属性:浮沉者,脉之浅深也。脉显在上,轻手可得,谓之浮。脉隐在下,重手始得,谓之沉。
以禀赋言之,则体质壮盛,气血充实者,其脉有余,轻按易得,有似于浮;体质孱弱,气血
衰微者,其脉不及,轻取不见,有似于沉。以形质言之,则瘦人肉少,寸口 瘠者,脉道
显
者
之
之脉皆细软,必近于沉。以天时言之,则春生夏长,气泄于外,脉亦为之浮显;秋收冬藏,
气敛于中,脉亦为之沉着。以人事言之,则劳力奔走,饮醇酒之余,气血奋张,其脉无不浮
露;而凝默寡言,安居静坐之候,情志泰然,其脉无不沉静。此皆恒常之脉象,各随其人之
气体动静,而相与推移。窃谓凡二十八种脉象无一不当作如是观,必不能仓猝下指,而即知
其若者主某病,若者主某病者也。即以病脉之属于浮沉者而言,昔人每谓浮脉主表属腑属阳
,沉脉主里属脏属阴。约略读之,鲜不谓此以表里内外阴阳,分别论证,必无不妥。抑知浮
主表而沉主里,亦尚是理想之论断,笼统之泛辞,已不能切中病情,确合事理。而浮脉属阳
,沉脉属阴,浮脉主腑,沉脉主脏,则颇有语病,未可拘执矣。盖浮脉之可以诊得表病者,
惟表邪最盛时为然;而外感之轻者,脉必不浮。若夫身热甚厉之病,脉必洪大滑数,以其热
势方张,所以亦见浮象。此则气火俱盛而轻按即得,虽似于浮,实非浮脉之正旨。病此者表
里俱热,必不当以其脉之浮,而只知其为表病也。又风热之外感者,其脉浮,是为浮脉主表
之一证。然肝阳恣肆,为眩晕,为头痛者,气火升腾,其脉亦浮。则病本内因,亦非表证矣
。若谓浮脉属阳,而沉脉属阴,亦只可以论其常。若阴盛于内,阳格于外,则脉且浮大,而
重按无根,岂得概谓之阳证。又热结于里,气道不通,则脉亦沉着而凝涩不流,岂得概以为
阴证。至谓浮主腑病,沉主脏病,则宋金以前本无是说,而自明季以来,编入四言脉诀,几
于无人不读。(四言脉诀,本宋人崔氏所着,而明人多有改本,浮脉主表属腑之说,尚非崔
氏
遂
脏之表。若以全体言之,腑亦深藏于里,安得谬以为在表。岂可误认此表之一字,而竟谓病
在腑者,其脉当浮。假使腑病可作表病,而脉为之浮,则经络之病,肌肉之病,皮毛之病,
其脉又当若何。此理之必不可通,而亦事之万不能有者。然今之医者,多读脉诀,固无不知
有浮脉主表,属腑属阳之八字,可见俗书误人真是不小。究之浮脉主表,沉脉主里,尚是含
混言之,或无不可,若必谓浮主腑病,沉主脏病,胶执太甚,最是不通。
颐谓古今脉书,所称某脉主某病者,无不有是有非,得失互见。学人必须自具见解,识
透真理,方不为古人所愚。
兹姑就浮沉一条,聊申是说,以为举一反三之计。只欲借以纠正世俗通行之误,非好与
古人作无端之辨难也。若以浮沉二脉之属于外疡者言之,则肿疡脉浮,惟上焦风热诸证有之
。如发颐、 腮、耳门牙槽诸痈,病本在表,而又属风邪热毒,蕴于上部,其脉无不浮数滑
疾。有痰宜泄,有热宜清,亦不得以其脉浮属表,而但与疏风解表,反令气火越浮,疡患益
炽。若时邪袭于经络而发流注,则寒热交炽,表邪全盛之时,其脉亦必浮数。此则解表消肿
,双方并进,而表邪得泄,肿疡自化。若疡已成脓,其毒全盛而未泄,脉亦应之为浮数,为
滑大,则决去其脓毒而脉自静。若溃后脓泄而脉仍浮者,苟非外感之未尽,即防续发之成脓
。若感邪既化,疡无续发,而尚见脉浮,则正气散耗,非吉症也。若肿疡脉沉,则惟附骨大
疽、 癖积聚之证,寒凝络窒、气血壅塞者偶有之。其毒甚深,其势固结,而脉为之沉凝不
显,决非轻恙。苟不急与宣通,以疏达其凝结,必不易治。而寻常肌肉之痈肿,经络之疮疡
,于脉必无沉法。若夫痈疽既溃,脓毒已泄,气血疏通,更无脉沉之理。如或有之,则其气
犹结,其血犹凝,亦非佳象。总之,疡患为肌肉之病,虽曰痛则不通,脉必不宜过于浮露。
然壅者不化,结者不开,脉常沉涩不起,而治之不应,其为害又当何如耶。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三节·迟数之脉
属性:迟数者,脉之缓急也。气火甚盛,脉来急疾,一息六七至者为数,属阳属热多实证。气
血衰微,脉来怠缓,一息二三至者为迟,属阴属寒多虚证。虽间亦有中气不充,脉形虚数,
实积凝结,脉道迟滞者,而以寻常脉理言之,固数主有余,迟主不及也。是以肿疡脉数,皆
为病邪之有余,其势方张,其毒方盛,脉象应之,必兼数疾。或为身热,则数大而洪,或已
酿脓,则紧数而实,脉病相合,是为常态。若在既溃之后,其毒已泄,脉以安静为吉。如仍
数疾不减,则身热之未净,余毒之未化也。初溃得之,尚无大害,化邪解热,即可向安。若
其迁延既久,正气日馁,邪气不衰,而脉数不退,或数大而中空,或细数而急疾,形神必惫
,真元消亡,斯为坏证矣。肿疡脉迟,多属正气之不及,脉病不符,甚非佳象。此惟于虚弱
之体偶见之,而寻常之疡,所不应有者也。惟附骨环跳诸证,病因虚寒,初起酸疼经缩,脉
象应之,沉迟为正。温养舒经,其毒自化。若脑疽、背疽,寒邪在经,迟脉亦为正应。温经
宣托,收效亦佳。苟非此证,则阳病阴脉,宜求其故矣。若在溃后,邪势已衰,脉迟虽似相
宜,如果形证皆顺,养胃调元,是为正治。抑或神疲气馁,则余毒未净,而真元欲漓,脉至
无神,亦非吉象。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四节·大小之脉
属性:(洪细附见)
大小者,脉之形体也。气血有余,指下壮盛,是之谓大。大而有力,则谓之洪。气血不
及,指下一线,则谓之小,亦谓之细。(大之与洪,一是形式之粗壮,一是气势之勇悍,形
神
能分析为二,故古人皆合为一。)平人之脉,或大或小,大率皆其人之禀赋使然,初不以有
病
疡气滞血凝,其病属实,其脉宜大而不宜小。然所患苟非坚巨,或其人素禀脉小者,则小而
有神,亦何往而非佳象。若大而有力,坚硬搏指,洪而气悍,汹涌奔腾,邪势太甚,非吉证
矣。溃疡气泄血耗,其病属虚,其脉宜小而不宜大。然所耗或尚无多,及其人身躯雄伟者,
则大而有神,正是病魔退舍之机,元气未亏之兆。若脉小形 ,外疡难敛,尤可虑也。惟肿
疡势盛之时,而其脉过于小弱不起,则正不胜邪,斯为危候。若大毒既泄之后,而其脉或豁
大无根,则元气已漓,无非败象。是皆当以形证与脉神参互考订,而孰吉孰凶,自有定论。
万不能于指下求其形似,而即以为凭脉辨证之要诀,尽在此中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五节·滑涩之脉
属性:滑涩者,脉之气势也。气旺血旺,其脉流利,是之谓滑。气少血少,其脉凝滞,是之谓
涩。凡痈疽当肿势坚硬之时,脉多涩滞,则气有所聚,血有所凝,蒂固根深,蟠结不化,是
其征也。而湿邪袭于经络,及湿痰蒙蔽中州,胃呆脑痞者,其脉无不涩滞。此皆实邪窒塞,
气行因而不利。治以疏通宣泄,则涩脉自起。若疡已酿脓,则气血相搏,其势方张,脉象应
之必多滑数。故肿疡已成未成之机,即可以脉之滑涩决之。涩则内尚无脓,犹可消散;滑则
脓已蒸酿,无不外溃矣。若痈疽即溃,则气结已通,血滞已泄,脉以滑利为顺,涩滞为逆。
盖脉滑者,其正气之充,清养化邪,调复必易。惟滑而大者,余焰方张,尚非正轨。而脉涩
者则血液已耗,神色必疲。滋养扶元,所不可缓。若更涩而小弱,色夺形 ,尤其可虑。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六节·长短之脉
属性:长短者,脉之部位也。气血有余,指下势盛,尺寸皆溢,是谓之长。气血不足,指下势
促,尺寸不及,是谓之短。故脉长者,恒兼洪大滑疾;脉短者,恒兼虚弱细微。此多属于其
人禀赋,而凭脉辨证,即随之以决虚实焉。
长短二脉,合寸关尺三部而言。长者寸尺皆过于本位,短者寸尺皆不及本位,是以关部
无所谓长短之象。昔人每谓关不诊短,以寸关尺三部,本是一线贯注,不能离异,故有寸不
至关为阳绝,尺不至关为阴绝之说。然则关部即不当有短脉,亦必不能以长脉论矣。又阳气
上盛之病,脉长于寸,即短于尺;相火下盛之病,脉长于尺,即短于寸,则所谓上鱼入尺之
脉。偏盛于上者,必短于下;偏盛于下者,必短于上,与专论长短之合寸尺而言者不同。凡
病而得长脉,若非其人之体质素强,则病魔之势焰方张也,或虚阳之浮露于外也。若更长而
不实,长而无神,则形似有余,而其实不及,非佳兆矣。凡病而得短脉,若非其人之体质素
弱,则气血之俱衰也。否则实邪凝结于中,而气道不舒也。若复短而无神,形气俱馁,更难
图矣。故肿疡脉长,无非阳邪之势盛;而肿疡脉短,则为大毒之坚凝。若在溃后,脓毒已泄
,气血已伤,于脉宜敛,则短者似尚合宜,长者必多变幻。苟非毒邪之不减,即其元气之外
浮,所谓证虚脉实,皆当顾虑。惟脉短终是正气不周,津液既耗,而脉应之。滋液养阴,是
为正治。若其短涩无神,则真阴欲竭,亦自可危。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七节·虚实之脉
属性:虚实者,亦脉学之纲领也。三部九候,力量有余,皆可谓之实;三部九候,力量不及,
皆可谓之虚。则凡言实者,可该弦劲洪紧诸脉;而凡言虚者,可该微弱迟软诸脉。初非专以
虚之与实,指定一种形象之名称。而昔人每以浮而无力为虚,欲以别于沉而无力之弱脉;以
沉而有力为实,欲以别于浮而有力之革脉。细分畛域,虽亦不为无理。寿颐窃谓虚实二字之
本义,不当如是。岂中候沉候之无力者,必不可以言虚,而浮按中按之有力者,必不可以言
实耶。顾名思义,当亦恍然。所以诊得实脉,苟非体质之壮盛,必其病势之有余。然坚实太
过,搏指不挠,则邪势方张,已失冲和之性。诊得虚脉,或为禀赋之素弱,无非元气之不充
,而虚弱已甚,指下无神,则根本欲漓,几等尸居余气。故肿疡脉虚虽曰病有余而脉不及,
然苟非大证,而其人形神未馁,则微见虚软,未必遽为大害。惟疡患甚巨,而脉来虚弱已甚
者,是为脉证相反,必多不治。而肿疡脉实,虽曰病是实邪,脉证相合,然果坚劲异常,则
大毒盘踞,蒂固根深,宁不可虑。溃疡脉虚,是为气血乍泄,于法为顺。然必风波大定,余
浪不兴,清养扶持,始登彼岸。如其恶腐未脱,毒焰未衰,而脉已虚软不起,惟恐正气难扶
,同归于尽。若溃疡脉实,必其余毒尚盛,气血未和,如脓泄太多,脉反坚实者,必难善后
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八节·弦紧革牢之脉
属性:弦者,脉之刚劲有力,端直而长者也,为肝阳之自旺,为痰饮之郁结。紧者,脉之固定
坚直,应指不挠者也,为寒邪之外束,为实邪之内凝。《素问》有脉实坚之说。《伤寒论·
平脉篇》∶寒则牢坚。《脉经》引之作寒则紧弦,是紧脉亦可谓之坚脉,皆以形容其指下有
力耳。叔和以紧脉为转索无常,非是。盖紧即有力不散,亦与虚实之实脉相近。革者,浮候
之坚大有力;牢者,沉候之坚大有力。一为孤阳之浮越于外,一为阴寒之凝结于中。脉理主
病,适得其反,而情势之坚固有力则一。此四者,皆脉象之属于实者也。疡患得此,无非病
势方张,其毒甚盛,可从上条实脉之例求之。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九节·软弱微散之脉
属性:软弱者,脉之应指无力者也。昔人每谓浮细无力为软,沉细无力为弱,分为二种。颐谓
软与弱,按其字义本难区别,若即以一浮一沉定为二候,但据脉之部位而言固无不可。然论
其所主之病,则固同是气血之不足耳。似不如浑融言之,较为圆相。《千金翼》始有濡脉一
条,而后之言脉者,几以濡脉软脉,别为两类。考《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
招,《脉经》引之则作濡软。盖濡即软字变体,最古只有 字,后乃作 ,俗则作
之字,汉人隶书亦多从需,二字音读虽各不同,而字形字义皆近,遂至不可复正。所以《
内经》脉 之 ,后人竟作脉濡,实非濡湿濡滞之濡字。寿颐言脉,有 无濡
微脉者,即软之尤甚者也。若更涣散不收,指下似有如无,则为散脉。此四者,皆脉象
之属于虚者。
以言外疡,则未溃属实,软弱之脉,皆非所宜。然在病势不重,疡患不巨者,偶见软弱
,亦未必遽呈败象。若在即溃之后,其正已伤,脉形软弱,尤为合辙。惟微脉则无力太甚,
未免元气不支。散脉则散漫不收,多是本实之先拨,无论肿疡溃疡,都无吉象。是皆当从上
条虚脉之例以求之,亦可举一反三者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十节·缓脉
属性:缓脉,本有二义。一为和缓之缓,则一息四至,胃气之正,所谓不大不小,不刚不柔,
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无病之脉,当如是也。一为怠缓之缓,则濡滞不前,湿阻中州者有
之,而湿流关节者亦有之。故疡病而得和缓之脉,即合中和之气,无论已溃未溃,无非泰境
。而得怠缓之脉者,亦无往而非湿邪之留着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十一节·芤脉
属性:芤者,脉之中空者也,是为失血之候。盖血液既泄,脉道不充,有如葱管,凡失血家往
往见之,固非昔贤之空言也。
而疡病在未溃之时,于法当无芤象;如果有之,则其人平时之亡血者也。若在溃后,则
脓血大泄,时亦偶一遇之。然苟非大证日久,脓去甚多者,亦不恒有此脉。补养滋填,势不
可缓。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十二节·动脉
属性:动者,脉之一粒突起,如珠如豆,厥厥动摇者也。于法主痛。盖痛则气滞,着而不行,
脉道不能条达,因而凝聚一处,如珠动摇。此虽不恒有之脉象,虽阅历多者,固时一见之。
(《素问》谓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是亦气血初凝,脉行不畅之理。诊妊脉者,亦
或
为此。否则痛盛气结,而脉应之。是皆当从事于宣通疏泄,而求其气机之条畅者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十三节·伏脉
属性:伏者,脉之沉伏不见者也。轻按不得,必极重按之,而始一应指。苟非病邪之深邃,则
阴寒之凝固也。否则大痛气结,而脉为之阻也。故以外疡言之,病在肌肉,于脉必不当伏。
如果有之,则附骨大疽,盘根错节,必非一朝一夕之故矣。而大毒酿脓,病势极炽之时,亦
偶一见之,则痛极不通,脉涩已甚,即沉伏不见。如在溃后,则其毒已泄,其气已通,更不
当再有伏藏之脉。尚亦见之,则其毒固结,不以脓成而稍减其势,其凶何如。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十四节·促脉
属性:促脉,自叔和编《伤寒论》之辨脉法,及其自着之《脉经》,皆与结脉对待成文,以促
为数中之一止,结为迟中之一止。而后之言脉者多宗之。颐谓促字本义,短也,速也。仲师
本论言促脉者四条,殊无歇止之意。而于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一条,明明以结脉
与代脉对举。结为无定之歇止,代为有定之歇止,并未言及促脉,则促非歇止,自可于言外
得之。高阳生《脉诀》谓促脉并居寸口,盖独盛于寸部之脉。主病为上焦有结,故脉为之促
,颇与促字短速之义相合。杨仁斋等诸家皆承用是说,以视叔和数中一止之解,较为圆通,
且于本论促脉四条,无不可通。盖惟阳盛于上,结涩不通,于脉应之,短而且速。临证治验
,确然可征。叔和以其既短且速,急迫之态有似于不能联属之象,因以偶然一止引申其义。
似其立说之初,用意亦不甚相远,但后之读者,仅知有歇止一层,而忘其短速之象,遂与古
人命名本旨,毫厘千里。(乾隆时日本丹波元简《脉学辑要》亦主此说,引证尚为明晰。)
以内科为病言之,则阳升头面,气结胸中,或痰聚上脘者,其脉皆独盛于寸。促速不舒
,是其明证。以外科言之,则上部实热,壅而为疡者,亦当有此脉象。丹波氏谓独盛于寸,
与溢出上鱼之脉相似,故其《脉学辑要》促脉条中,附以溢上鱼际之脉。寿颐则谓上溢者,
主阳升巅顶,故脉溢出寸部之上。而促主阳盛上焦,尚在寸脉本部,情势亦自不同,是当分
别观之。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十五节·结代之脉
属性:结代皆歇止之脉。结为无定之止,尚是气血失调,偶然停顿;代为有定之止,竟是脏气
缺陷,习为故常。所以代生结生,显然有别。然即以内科言之,老人气血既衰,循行不及,
即见代脉,亦未必遽是死征。苟其颐养得宜,尚可绵延岁月。但终是不足之征兆,残龄风烛
刻刻可虞耳。
以言疡证,则肿疡虽皆壅塞不通,惟皮肉经络之病,苟非大证,必不当有结代之脉。而
内痈固结,及痛势极炽者,偶一见之。是当解结定痛,方能脉复即安。久见结代,必非佳兆
。若溃后则闭者已泄,滞者已通,脉道周流当无结塞。如其有之,则真元不续,恐难为力矣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第十六节·上鱼入尺
属性:上焦气火沸腾,脉必应之而上溢,甚者且弦出寸口,直上鱼际。此心肝阳盛者有之。其
证为眩晕头痛,直达顶巅,或且冲激脑经,昏瞀无识。而疡家实火证亦有此脉,头面疔毒,
时一见之。下元相火不藏,脉必应之而下盛,甚者且垂入尺中,搏劲有力。此肝肾火炽者有
之。于内证为强阳不痿,为阴挺顽痛,为阴汗湿痒,皆龙相之横逆莫制者也。于疡家亦主二
阴毒火诸恙,如急性子痈,如湿热外痔及便毒 疽之势焰方张时,恒有此垂长之脉。而足
水疔,阳发大毒,顷刻化腐者,亦时一见之。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第一节·总论
属性:疡家药剂,必随其人之寒热虚实,七情六淫,气血痰湿诸证而调剂之。故临证处方,无
论外形如何,要必以内证为之主。此疡医之最上乘也。苟能精明乎内科治理,而出其余绪,
以治外疡,虽有大证,亦多应手得效。试观近今内科名手,本非治外专家,而偶治外疡,亦
复时有奇效,此事实之有可考者,而亦事理之最可信者,且亦天下之良医所公认者也。惟是
疡之为病,甚繁赜矣。即其外候之变迁,亦复层出不穷,步骤次序,必不可紊。设非专心致
志,研究一番,纵使长于内科,理法深邃,而移以治疡,即能大致楚楚,然细缄密缕,必有
不逮;则按之实际,亦不能按部就班,铢两悉称。盖治疡大旨,虽无不以内证为权衡,而对
于外证,如消毒止痛,去腐生新之类,必须有二三味合宜之药,为之导引,而后内外各如其
分。否则全无关系,又安能收复杯取效之应。况乎所发部位,各有分野;分经论治,尤不可
笼统含糊,浮泛不切。而世俗所传外科各书,且有百病通治之煎方,宁不隐约模糊,长如黑
暗地狱。如通行之仙方活命饮、神授卫生汤等方,凡是疡医家言,无不列之首简,谓为能治
一切痈疽,退毒定痛,如何神效云云。试为考其实在作用,庞杂无纪,既无法律可言,又安
有效验可望。盖凡是一病,虽曰自有对病应验之药;然同此一病,而温凉寒热,虚实轻重,
始传末传,亦复各各不同,已无预定一方可以通治之理。而乃曰古有成方,且可通治上下大
小一切痈疽,未成即消,已成即溃,自治至终,无不合辙。揆之情理,其谬何如。须知见证
治证,随宜加浮芜杂,无一是处。而乃大张其名,眩人耳目,一则曰仙方,再则曰仙授,自
诩神通,适以彰其妄诞而已。今试以仙方活命饮一方论之。药用乳香、没药、赤芍、甘草节
、归尾、穿山甲、皂角刺、银花、白芷、陈皮、花粉、贝母、防风十三味。乳香、没药固世
俗所谓止痛之套药也,其性粘韧,能合金刃创口,外敷止血定痛,最有神验;又可研敷作外
疡生肌长绞肉子药。此乳没两味之第一功用也。又其气芳香,能舒肝胃之气,则内服以治肝
心隐痛,亦或有效。古人之用以止痛者如此。然其质是树胶,一入煎剂,粘稠凝腻,其臭反
恶,难于入口,即令勉强吞咽,亦必惹胃泛恶,甚者则吐。古人用此二味,皆入丸散,未见
有作汤饮者。《本草纲目》所引诸方,尚皆如此。而后之俗医,乃以止痛二字乱入煎方。姑
无论其有无效力,而令病者饮此浊胶,徒犯肠胃,亦已太酷。盖俗医只知人云亦云,并未深
明古人用药有法。若令医家亲啜一匙,吾知其亦必愁眉闭目而不能下咽。甘草能治外疡,乃
甘为土之正味,百毒入土而化,故甘草能消外科之毒。然甘者必腻,若湿病痰病得之,必满
必呕。古人成方,虽多以甘草调和诸药,而今人则用之甚少,诚有见于此中弊窦。况在外疡
,湿痰为病最多。故患疡者,舌苔多浓浊粘腻,甘味皆是禁药,况大甘大腻如国老乎。又俗
医每谓甘草节专治疡患,其说不知何本。考李氏濒湖《本草纲目》引书最博,辨药极详,于
甘草有梢有头,而独无节。可知明代尚无此谬说。今就药肆中持甘草观之,长者尺余,两端
如一,其节安在。而俗医处方,竟大书特书曰甘草节若干,岂非以盲引盲之故态。(或谓甘
草
,故专治疡。其说颇似有理,然细思之,终觉可哂。)赤芍、归尾破血活血,惟是血瘀者可
用
在肉里,早用刀针,大是痛苦,不得已而用此二物,使之向外面皮肤透达,俾得从速用针,
可免内攻化巨,亦是避重就轻之法;若内脓未成,犹可消散,而妄用之,适以助其成脓外溃
,则小病化大,而大病可危。病者何辜。与医何仇?而必令其惨痛号呼,脓血横决,何其忍
耶。陈皮、贝母惟上部热痰为患,如发颐痰核之类宜之。白芷芳香上行,可散头面之风;防
风辛温,以散寒风,为百药长,而风热已大非所宜。若在温热湿热诸病,岂非鸩毒。银花、
花粉则清凉之味,宜于温热而寒证所忌。似此温凉并进,糅杂成方,而曰治一切痈疽,无论
阴阳,宁非大谬。又《王氏全生集》有小金丹、醒消丸等方,颇为时俗所尚,然亦无通治百
病之理。而近更有所谓六神丸者,以珠黄、脑麝、蟾酥、腰黄六物为方,以百草霜为衣,价
值兼金,可为贵重。而按之药性病情,亦非外疡有效之药。乃俗人不察,群认为治疡必效之
神丹,甚至医林亦推重之,不从效力上着想,而惟以重价为佳,徒耗病家资财。庸陋之尤,
更是可笑。寿颐秉师门家法,参以生平阅历,颇觉一病有一病之方剂,尚必随其人之气体,
而相与变迁,已非板方所能必效,更安有预备数方,可以泛应曲当之理。但分证言之,亦未
尝无门径之可寻。用是撮其大旨,分门别类,列举各法,姑示涯略。虽曰东鳞西爪,必不能
曲尽精微,要之门径既清,则临时制裁,自能变化。较之从事于古方之浑漠无垠,不分虚实
,不辨温凉者,不啻指南有针,导之觉路矣。至于外治各药,退毒围毒,温散凉散,提毒消
毒,止痛止血,收湿止痒,去腐生新诸法咸备,与内服煎剂,各收效果。更不可泛泛不切,
敷衍了事。考之古书,成方千万,可供实用者,竟百不得一,甚者且贻误无穷。不能照书配
用,幸图一效。要知事倍功半,既不当以临床为练习之场。如果以药试人,且不啻借病患作
习射之鹄。爰以师门心法暨半生经验各药别为一章,并录于篇。务使一方有一方之效力,俾
同学人习此一编,而随宜施治,绰有余裕,借以利济苍生,拯其疾苦,鲰生事业,差足自豪
。若夫内服煎剂,分证治疗,则各有攸宜,不能泛然立方,仍蹈通套之陋。因别采疡科治案
,辑为平议一编。庶几是是非非,具有经纬;治疡一门,无余蕴矣。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第二节·论肿疡退消之剂
属性:治疡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于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散于无形,病者不以为功
,医者亦可省许多手续。此良医之用心,而亦治医之最上乘也。惟是消肿之法,最为细密。
一病有一病之来源,七情六淫,三因各异。若不能于病之本探其源而治之,则断无消散之希
望。而或者乃仅仅于部位上形色上求之,抑末矣。如病本外因,则风寒暑湿之侵淫,既各随
其感触而成疡患。如病本内因,则气血痰郁之壅滞,亦流注于经隧而发大痈。故凡退肿消毒
之大法,以治外感,则有风者疏其风,有热者清其热,有湿有寒者理其湿、祛其寒。以治内
伤,则气滞者理其气,血瘀者行其血,痰凝饮积者导其痰、涤其饮。正本清源,无一非退消
之良剂。
此外惟有五志之火,七情之郁,其来以渐,结为坚肿。如乳癖、乳岩、失荣、石疽等证
,则由来已久,蒂固根深,虽有养液和荣、软坚流气之良法,而苟非病者摆脱尘缘,破除烦
恼,怡情悦性,颐养太和,则痼疾难疗,必无希冀;而其余诸证,批 导 ,孰不
。然必辨之也精,斯识之也确,因端竟委,探本穷源,已非庸耳俗目之头痛医头,脚痛治脚
之所能望其项背矣。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第三节·论肿疡内已成脓之剂
属性:肿疡治疗,总以消散为第一要义。能于消肿各法,随证分治,纵有大证,亦可衰减其势
。所谓大化为小,小化为无。病者隐受其惠于不知不觉之中,医者亦有功而不居。仁人之用
心,不当如是耶。至不得已而消之不尽,或治之已晚,内已酿脓,势必不能全退。于斯时也
,内服煎剂,亦惟以消散为主;仍须分别病因,根据上条退消各法,随证用药。盖以中虽成脓
,而四周之肿犹在,故仍以消肿为急,置其脓成于不问。庶几余肿既消,即成溃亦必不巨。
万不当早用透达之药,令其迅速蒸脓,攻孔日大,收敛费时。山甲片、皂角针走窜极迅,透
脓极易。未成脓者,早用之即易蒸脓,不能全散。惟阴寒之证,坚块漫肿,借其流动之势,
亦可消散凝滞。若有脓成肉里,深藏不透,则用此并加川芎,能使肿势高突,透达于外,提
深就浅,亦是一法。惟肿疡苟非真气大衰之人,必无用补之法。一投补剂,助桀为虐。俗子
不知,误于张洁古黄 为疮家圣药一句,动辄乱投,致令轻证化大者不可枚举,害人不浅。
而治疡者皆不知其弊,良可浩叹。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第四节·论肿疡行气之剂
属性:疡之为病,必肿必痛。其故无他,气血壅滞,窒塞不能而已。所以消肿止痛,首推行血
行气为必要之法。惟行血不可太猛。破血逐瘀之品,非可轻率乱投,转滋流弊。而行气之药
,可以万全无害。抑且血之壅,即由于气之滞;苟得大气斡旋,则气行者血亦行,尤为一举
而两得。此则古人治疡,注重气分,洵分握要之图也。宋《李氏集验》背疽方有五香连翘汤
、内补十宣散,《窦氏疮疡经验》有许多流气饮,虽方药未免丛杂,而多用气分之药,最是
古人治疡正轨。寿颐谓气为血帅,血随气行,天地之大,必以空气营运化生万物。而人在气
交之中,动作行为,无一非此大气流行,为之鼓荡。所以凡治百病,必参以气分之药,而后
吹嘘运用,功效乃神。
古人补血之方,首推四物。地黄浓腻,非得归芎辛温运动之力,则呆滞有余,弊多利少
。制方精义,即在利用气药。而俗人昧焉,且谓当归、川芎即是补血之物,于古人用药真义
,未能体会,哪不可怪。况在疡患,明是气滞不行为病,苟不振动其气机,何能有济。此固
治疡者始终利赖之捷诀,而凡通达经隧,宣络脉之法,因无一不在行气二字之中者矣。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第五节·论外疡治痰之剂
属性:痰者,本非吾人体中应有之物质,而以观近人病状,则挟痰之证甚多。岂丹溪所谓东南
地土卑湿,由湿生热,湿热生痰,果得之于土薄水浅,而非人力之所能为耶。毋亦体质素弱
,脾运失司,大气之斡旋无权,饮食之消化不力,坐令水谷之精,不为津液,以洒陈于五脏
,和调于六腑,而徒酿为顽痰浊饮,有以助长病魔耳。古人恒谓肺为生痰之源、胃为贮痰之
器者,以肺为呼吸之道路,气机不利,则气化为水,而水饮停留;胃为水谷之渊薮,运化不
灵,则食即生痰,而浊涎盘踞。此痰饮之潜滋暗长于肺胃中者,尤其浅而易知,显而可据。
若夫经络肌肉之间,而亦多痰病,则非其肺胃之痰,可以随气血流行,以入经隧。盖亦其人
之营运不健,营卫周流,有时偶滞。遂令络脉中固有之津液,留顿于不知不觉之中。譬彼源
泉,本是澄清之故道,而下流既阻,污朽积焉;有如山蹊,初亦行人之快捷方式,而为闲不用,
茅草塞焉。此四肢百骸皮里膜外,所以停痰积饮之渊源;而外发痈疡,亦往往而多痰证。则
治疡者,可不于此加之意乎。惟痰能为疡,其基础则本于气机之阻滞,其成就亦别有感触之
原因。有因外风时热以激动其痰者,则风性升腾,上行而迅疾,其证多在颈项腮颐,如发颐
、腮、项前颌下诸痈,皆本于结痰,而动于外风,成于血热。则化痰也,而必泄热疏风。
有因肝胆内热以熬炼其痰者,则相火郁窒,入络而贯联,其证多在耳后项侧,如瘰 马刀连
络成串,皆本于木火而煎烁血液,驯致坚凝。则化痰也,而必舒肝清火。有胃络之结痰,则
乳房之结核是,宜兼泄胃家之实。若夫气液久虚,痰流经隧,历久始发之流痰,则非培补不
为功。而久郁之痰,有年痼疾,如石疽、乳岩者,则根深蒂固;且其人必满腹牢骚,又非药
力之可以抒愁解结者,夫岂“化痰”二字所能希冀百一。此虽同是痰病,而浅深大是不侔。
果能分别源流,投机处治,当亦可以十全八九。
又凡疡患之挟痰者,尚有部位可据,亦必见证分治。则项侧耳前后多风火,亦多肝火,
宜辨内外之因;胁肋 串有实火,亦有虚火,宜求铢两之称。若胸腹、肩背皆是流痰,而四
肢之部,则惟两臂间有流痰发生,而自股以下无之。学人慎弗以股胫之疡,误作挟痰论断,
而反以贻笑方家也。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第六节·论外疡清热之剂
属性:外疡为病,外因有四时六淫之感触,内因有七情六郁之损伤,种种原由无不备具。而以
最普通者言之,则热病其多数也。盖外感六淫,蕴积无不化热;内因五志,变动皆有火生。
此则内科百病属热者亦必居其大半;况在外疡,肌肤灼痛,肉腐成脓,谓非热郁于中,有以
消烁之而何。此世俗治疡所以无不注重于清润寒凉一途,诚不能不谓其大有适用处也。虽然
疮疡之属于热者固是最多,颐必不敢偏信林屋山人阳和一汤,谓为泛应曲当,而妄加无辜者
以炮烙之刑,听其惨暴哀号,焦肌铄骨。究之热病情况,万有不齐。欲求其分量咸宜,铢两
悉称,似亦不易。固非如街头卖药,市上摇铃者,记得芩、连、膏、黄、银花、地丁数味,
而可以尽疡医之能事者也。
试以疡病之属于热,分别言之。有风热之证,因风而生热者,如头面诸疡及游风之类是
也。虽宜清热,而必先辛凉疏风,不得早用寒凉之药。否则热已退而坚块犹存,久留不消终
为顽证;甚者寒凉直折,反致血滞气凝,适以助虐。有湿热之病,因湿而生热者,如湿痒诸
疮及 疮流火是也。虽亦必清热,而尤须淡渗导湿,不得恃芩连等味。否则热势渐解,而湿
积不化,肿腐难瘳。惟有毒火之证,发为疔疮,来势迅疾,易散难聚,热毒不仅直入血分,
且必与心肝二脏有直接关系。所以毒散走黄(毒散而内陷,俗谓之“走黄”。字义极不可解
而妇孺皆知有“走黄”二字。以患疔毒死者,或有全体发黄如金色者,实即毒入经络,不能
自化,郁蒸以成此变,“走黄”之名,盖由于此)必有神志昏迷,肝火横逆见证。则治法虽
在
芍均是必需之要。否则变幻异常,捷于奔马,一击不中,补救綦难。此疡科中最为激烈暴
戾之证,所当救焚沃焦,重剂急进,不可轻描淡写,杯水车薪,反致顷刻燎原,不可向迩者
也。
疗毒之易于走黄者,头面诸疔为甚。肿势漫溢,坚硬异常,针之无血无水无脓,一至神
思恍惚,言语模糊,宜其难疗。早用犀、羚可治十九,亦是凉降以平气火,使之不复上攻耳
。所以头面之疔,易成危候也。又手指亦多疔疮,用药亦同此理,但其势较缓,可治者多。
惟红丝疔一种,自发肿之处生出红晕一条,现于肌肉之表,从臂上行,渐以及腋,相传谓此
红晕过腋入胸即为不治。而颐治疡三十年,尚未见此坏证,或亦古人理想之辞。阆师谓此是
心家之热,药以泻心为主,重用芩、连、栀、翘,投之辄效。总之皆清心肝二脏之热。盖心
肝是君相二火之源,证虽在表,而源本于里,所谓病之轻者,皆在经络,惟重病则涉及腑脏
者也。外疡之宜于大剂寒凉,而不虞其太过者,惟此一证。足部亦有所谓水疔者,初则红肿
蔓延,大热大痛,不一二日而腐化甚巨。此其湿火毒邪,亦必犀、羚、芩、连大剂急投,可
救危难,而又以淡渗导湿辅之。此是湿火与毒火相合之病,与专治毒火者,尚宜微分门径。
若夫外疡溃后,有火宜清,则视其证之险夷,而辨铢两。苟非阳发水疔(水疔亦称阳发毒),
绝
量,而惟以清凉解毒四字,作为枕中鸿宝,则疡患之不死于病而死于药者多矣。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第七节·论外疡理湿之剂
属性:普通疡患,惟湿热二者最多。偏于热者,灼痛成脓;偏于湿者,发痒流水。大率痛痒、
脓水之分途,即热毒湿邪之分证也。热毒为患多发于身半以上,湿毒为患多发于身半以下,
是火恒炎上,湿恒润下之症。且湿疡浸淫,每在皮肤之表,四肢之末。则湿之积滞,其源由
于脾土卑监;(卑监二字,借用《素问》之“土运不及,名曰卑监”,是土德之卑下也。)而
脾
苟非湿与热蒸,亦不四散走窜;惟与热交并,乃始流注于肢体,外达于皮毛。所以治疡之湿
,亦必与清热之剂相助为理。有湿而兼风热者,如游风之上行于颈项,洋溢于肩背,则清化
湿热,而必佐之以疏风。有湿而兼血热者,如疥癣之痒搔,则清热化湿,而必主之以凉血。
有脾胃湿热而旁行于肌表者,则黄水疮等之滋水频仍,宜醒胃快脾,而分利以通之(俗称天
泡疮者是)。有肝肾湿热而下流于阴股者,则阴 疮等之湿痒不已(如前阴之肾囊风,后臀之
坐板
之
三五日而腐烂盈尺,苟非大剂清热解毒,急起直追,鲜不误事。此是燎原之火,救焚手段万
不容缓带轻裘,从容贻误者也。若夫湿重热轻,流入关节则为流注;寒湿互阻滞于经络,则
为痹着;凝于筋骨则为附骨、环跳、鹤膝、委中诸证。脉必涩滞,舌必白腻,是宜于燥湿宣
络,温经流气。初起之时,必以温运入手,苟得气血流通,投匕辄效。若至迟延淹久,湿郁
于中,驯致化热,内欲蒸脓,已难操十全之胜算矣。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第八节·论外疡温养之剂
属性:外疡非无寒病也。天寒则水泽腹坚,人血凝涩留着不行,壅而为疡,理有固然,无足怪
者。然而疡病之寒,只是阳凝之气,袭于络脉,非脏腑之真寒可比。故治寒之剂,温经宣络
,疏而通之,一举手间无余蕴矣,固无所用其大温大热,九牛二虎之力者也。以颐所见外疡
之宜于温养者言之,大约只有二种证候。一则脑疽、背疽,寒之在于经络者也。其外形且多
红肿发热,惟病发脑后,部位属阴,且太阳寒水之经,外证必恶寒畏风,舌必淡白无华。其
湿痰盛者,则多白腻浓腻,尖边亦必不红绛。脉必细涩无力,即间有混浊而大者,则毒盛肿
盛之故也。然必不能洪数滑实。亦有按之有力者,则毒势凝聚不化之征,尤为重证。治之如
法,其毒得化,证势少松,而脉即无力矣。其项背必牵强不利,皆寒邪之确证。于法必温经
宣化,且必升举大气,通行经络(此所谓升举大气者,如川芎、羌活,可以透达皮毛,使毒
得
解
者足短不伸,动则大痛,而皮肤肌肉尚未肿也。此时亦以温经散寒,通经宣络,数付必效。
迨迟至数日,内分坚肿,而病状始着,病根渐深,然脉尚细涩,舌尚白腻,仍用温化,犹可
及也。更逾数日,则寒邪化热,其肿越坚,其势越大,脉渐转数,舌渐转红,而内欲酿脓,
则用药颇费斟酌。而浅者只知是证利于温通,至此犹用一派刚燥,则催其成溃,鲜不久延难
敛,渐为疮劳,则医者之手续费事,而病者之性命可危矣。
此外则鹤膝、踝疽有寒湿证,有虚寒证,腰疽、肾俞疽多虚寒证,皆可温养,甚者亦可
温补。流痰、流注有寒湿证,亦有虚寒证;骨槽有寒痰证,皆可相度机宜参用温化。然热药
必不可过度,过则寒必化热,助其成脓,皆药之咎,非病之变也。
若夫痰核、 串、乳疽、乳岩、失荣、石疽诸顽证,其始坚硬异常,未始非阴寒凝结之
象。然此等病源,皆挟郁火,且多在阴虚之体,和血养阴,犹虞不济。而论者每谓此是寒凝
实证,吾以温药和之,则离光普照,冰雪皆消。王洪绪阳和一汤,在彼固说得几于无病不治
,而近人用之,每见其弊,未见其利。慎不可辨证不清,一味盲从。寿颐同研友潘辅臣室人
,丙辰冬月,如觉左乳结核,丁巳正月,自服阳和汤十六帖,日渐长大,至三月中延颐延医
,情势高突,周遭七八寸延至腋下,手不能挟,已不可为矣。其人性情安和,处境尚顺,无
郁结证,而乳岩顽病竟迅速异常,至于此极,若非阳和汤必不致此。延至七月以渐胀裂,竟
尔惨死,大可怜也。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第九节·论外疡补益之剂
属性:俗传疡科诸书,鲜不谓痈疽大证,利用补托。所以举世之治疡者,凡见证候较巨,无不
参、术、 、苓,唯补是尚,而素习景岳者无论矣。不知疮疡大毒,气血壅滞,窒而不行,
留而不去,一经补托,其象何若。清夜扪心,亦当觉悟。而暑热之互阻,寒湿之痹着者,
蛮补之变,又当何若。寿颐治疡秉承先师朱氏家学,每谓除虚损流痰、腰疽、肾俞、附骨环
跳数者以外,绝少虚证。而世之习于补托者,每引《本草经》黄 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
痛之说,且谓金元以后,皆称黄 为疮家圣药,宜乎一遇疡证,无论痈肿 赤,风火暑
自始至终辄以黄 从事。而肿者越托越高,溃者且补且腐。古人所谓养痈贻害者,真是为此
等补药写照。而病家医家彼此不悟,其故安在。盖即误读《本草经》黄 一条之害也。绎《
本经》之意,所谓治痈疽之久败者,黄 是固表实表之主药。表虚之病,独擅胜场。凡病痈
疽而至于久败,则脓水淋漓,津液耗竭,其虚在表,惟黄 能补其耗伤,固其元气。《本经
》大旨,极易明晓,非谓大毒乍发,邪势方张者,而亦必一例用固表法也。不谓浅者读之,
只见其治痈疽云云,而置久败疮三字于不问,且更为之申一解曰, 是痈疽圣药。一若凡是
痈疽,不论虚实寒热,有毒无毒,非用黄 不可者。于是立斋景岳之书盛行,而欲排脓者,
越排则脓越多;欲止痛者,越止则痛越剧。教猱升木,为虎附翼。贾生所谓一胫之大几如腰
,一指之大几如股者,于是实践其说,而不知即其排脓止痛,有以玉成之。甚矣,古书之不
易读也。寿颐治疡,非不知自有当补之法,如虚损流痰及腰疽、肾俞、流注等证,皆为气血
俱衰,运化不健,痹着不行。非得补益之力流动其气机,则留者不行,着者不去。然必非专
恃参、 数味,可以幸中。若脑疽、背疽即经腐化而脓毒不畅,恶肉不脱,无非气血不充,
不能托毒外泄,亦非补剂不为功。而老人虚人,尤须温补。更有疡毒即溃,脓水较多,而其
人顿形 瘠者,亦宜参用补法。然一二剂后,胃纳既苏,精神既振,即当撤去补药,仍与清
理。盖余毒未清,终防死灰复燃,补而益炽。亦如治时证者,大势乍平,必不当骤然蛮补,
反以留恋余邪,酿成变幻。总之医以治病,非以治虚,有病则惟以去病为主,补养二字决非
通治百病之法。内外二科,皆此一理。而举世之习于立斋景岳者不知也,而富贵家之知有虚
不知有病者,不悟也。然则补药疗病,殆专为迎合富家心理之作用乎。而医学从此扫地尽矣
。若其人果有虚证必当补养者,则自有内科理法在,非疡医界内之事,兹亦不赘。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第十节·论外疡提脓托毒之剂
属性:外疡为病,血凝气滞实证为多,泄之化之消之散之通之行之犹恐不及,初无所用其托里
之法也。自浅者误读洁古黄 为疮家圣药一句,而疡医家竟以托里为能事,开口黄 ,动乎
参、术,纵能迎合富贵家嗜好,而养痈贻祸之说,于以实践。岂以其腐烂不巨,不足以显医
者之绝技,必补之托之使痛苦既深,而痛者之呼号益切,然后托孤寄命而可以邀大功耶。寿
颐治疡,恒谓自肾俞、腰疽、虚损、流痰外无虚证。然即对此虚证,亦必以宣络行气为先务
,初非全恃蛮补而可有消散之希望。若误认托里为必要之诀,则外证越巨,而元气越伤,未
有不速其成脓而殒其生命。此补中托毒一层最为颐之所腐心切齿者也。惟附骨大疽脓成于里
,不能透达外泄,一时未便奏刀,则不得不投透脓之剂速其外达,庶几脓毒可泄。不然者内
攻益剧,蚀骨腐筋为害越厉。此则皂刺,甲片固亦有时而偶为借重。若漫肿无脓之时,万万
不敢轻投此物。盖甲片攻坚,皂刺锐利,皆有酿脓速溃之能力。苟其证尚可消,而轻率用之
,则不能内消而令外溃,则无坚不破无孔不穿矣。至如脑疽、背疽两证,以有脓外达为顺,
无脓内陷为危,非用透脓之法不可。然不过宣通气机,疏达腠理而已。川芎归断足以了之,
非皂刺、穿山之任也。又疔毒为疡家大证,毒聚脓流,虽困无害;毒败无脓,虽小必险。则
以解毒清热大剂,消其余肿而脓毒自回;必不可杂以透脓之药,而脓自无不透者。凡此皆以
透脓为主义,而所以使之得脓者,又各有其理。以此知一证自有一证之治法,必不能执一板
方而谓某方可有若何之妙用者也。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第十一节·论溃后养胃之剂
属性:外疡既溃,脓毒既泄,其势已衰,用药之法为清其余毒、化其余肿而已。其尤要者,则
扶持胃气,清养胃阴,使纳谷旺而正气自充。虽有大疡,生新甚速。盖当脓毒未决之先,痛
苦备尝,其气已惫,胃纳必呆。一旦决之使溃,痛定体轻,如释重负。果有余毒未尽,仍以
清理为先。如其毒急焰已衰,必以养胃为主。无论如何大证,但得胃气一调,转机立见。纵
其溃烂綦剧,亦可指日收功。但不可惑于俗书,早投蛮补。须知大势乍平,火焰虽息而余烬
未泯,一得补益则炉中添炭,未有不死灰复燃者。即曰脓泄已多,正气须顾,要之精神已馁
,浓腻必所不胜,碍胃减食尤多变幻。彼治伤寒大病善后之法,知能清养和胃者必是伤寒名
家;而治疡科溃后调理之时,能守轻清养胃者,亦是疡医老手。惟脓去痛定之后,余肿渐消
,胃气既旺,则鲜猪白肉在所不禁。以猪为水畜,味本咸寒,亦有化热化毒功用。炖取清汤
可养胃阴,以助津液。血肉有情,竹破竹补正是疡家应需妙品,不比伤寒初越,嫌其腻滞,
未可遽食也。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第十二节·论疡科通用丸散
属性:治疡之有丸散尚矣。《千金外台》已开其例,有举莫废,至今沿之,盖取其服法简易,
用以治寻常之证,可代煎剂之繁琐耳。然既为普通性质,则泛治百病,必不能丝丝入扣。惟
大旨以行气通络,活血解毒为主,要亦不背于理。近今俗尚所通行者,以王氏《外科全生集
》之醒消丸、小金丹等为最着,而苏沪市肆之六神丸尤为赫赫有名,几为妇孺咸知,莫不以
为外疡必需之要药。实则王林屋所用之方,已是呆笨不灵,实效甚鲜;若所谓六神丸者,则
汇集重价之品一陶同治,其值兼金非不宝贵,然试按之性情效力,亦可尝有切合之影响。纵
曰珠黄解毒,脑麝宣通,意亦犹是,究竟一金之值买得几何。少服则力量甚微,多服则可破
中人之产。费而不惠,最是可嗤。
寿颐治疡,禀承先师朱氏家学,既以煎剂为之主,本无取于秘制丸散欺人炫世。惟轻浅
之病授以丸子,亦可有功,则简而易行,尚不失利物济人之志;而大证用作辅佐,又可以助
煎剂之不逮,交相为用自不可少。兹录习用之品,公之同好,固各有其实在之效力,非市上
之泛而不切者所可等视。惟病情既随时而变迁,则服法亦必与为推移,量度轻重。必谓制成
丸散,呆守板法而可以无投不利,则固理之所必无者也。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第十三节·论外治之药
属性:疮疡为病,发见于外,外治药物尤为重要。凡轻浅之证,专恃外治,固可以收全功;而
危险大疡,尤必赖外治得宜,交互为用,此疡医之学。虽曰理法必本于治内,煎剂是其基础
,而薄贴、末子、洗涤等事,允为专门学术,非研究有素,阅历深而细心体会者,亦不能悟
彻此中神化也。
寿颐读古今治疡各书,外治诸法,亦既汗牛充栋,而按其实在之效力未可尽信。于此始
知徐洄溪谓治疡必有秘授之说为不虚。可知此公之于此道,自有家法渊源,独惜其所着之书
引而不发,不肯将此中秘旨宣布一二,以告后学,盖犹有吝惜之意,足见闭关时代习俗误人
。以此老之学识宏通,而尚有秘之一字在其胸中。
得毋所见犹小,然所学不传,亦颇为此老惜之。颐尝谓吾国医学,未必无出人意表之妙
,而向来奉为家秘不肯告人,因而辗转失传埋没不少。此道不扬,亦正坐此。然又尝谓所学
果精,方药果效,亦何必秘。凡深藏而不露者,即其学问不可告人之处。寿颐承师门之学,
经治验而来,未尝非世俗之所谓秘授,窃以为可以救人苦难,可以阐扬学识,民胞物与,即
在此中。请倾筐倒箧而出之,以与同志共为肄习。药不必贵而奇,惟在适用而有实效。是固
正直荡平之道,人人之所能知能行者。虽只寥寥无几,然已足以泛应而有余。果能神而明之
,化而裁之,窃谓向来各家秘钥,不肯示人者,或亦无以过此。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一节·退毒丸药方
属性:治疡患初起,不论大小各证,阴发阳发。宣通经络,行气活血,消散退肿,解毒定痛如
神。惟头面疔毒忌之。
制香附 西羌活 全当归 川断肉(各三两) 生远志肉(二两) 明腰黄 白明矾(各一
两) 广
滴
三钱)
以上各为细末和匀,另用真杜蟾酥二两六钱汾酒浸化,同杵丸如绿豆大,辰砂为衣。小
证每服分许,大证须服一钱至一钱五分。如初起酸痛坚肿能饮酒者,用热黄酒吞丸;不能饮
酒者,当归、木香煎汤送服。须囫囵吞,不可嚼碎。如肿痛已甚,势欲酿脓者,亦可服,但
稍减之;即脓成后,四围余块尚坚者亦可服,以消尽坚肿为度。
\x【方解】\x 外科之有蟾酥退毒丸旧矣,然其方颇杂,殊未易效。此黄墙朱氏改定
之方,
寿颐于庚戌八月在沪上治一妇人,腰疽大痛,形已高突,背脊酸楚异常,势有蒸脓之状,知
是大证可危。授以是丸约三钱许,嘱分三服,用热陈酒吞,每日一服。不意此人并作一次服
之,且饮酒不少。黄昏吞药,至夜半大热如焚(本有身热但不甚炽),神志迷蒙,几至不识人
事
毕即往视之,则热已大退,神志已清,自说背痛锐减,转侧轻捷。再与宣通煎剂,不劳更方
而愈。可见是药效力之神。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是之谓乎。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一节·退毒丸药方
属性:治风热痰壅、 腮、发颐、时毒、痰核、瘰 及咽喉肿痛腐烂、肺痈、胃痈咯吐脓血诸证。
象山贝母(六两) 关西牛黄(五钱) 透明腰黄(二两)
以上各为极细末,以好黄酒化陈胆星,杵和为丸如大豆,辰砂为衣。密收弗透空气,弗
用锻石同藏。每服三、五、七丸,细嚼缓咽下。
\x【方解】\x 此丸主治各证,无一非风热结痰,凝聚不化。方中清热解毒,开泄痰
壅,重
兼用风药,反以煽动痰热助之上扬,必有流弊。此制方之深意,非缺点也。五倍之涩亦以火
焰方张,防其四散走窜,丸子之与煎剂所以不同之处亦在此。若以五倍用入煎药,即是大谬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一节·退毒丸药方
属性:治疗疮大毒,火焰方张;大便不行者用之。地道一通,其势自缓。
明雄黄(一两) 生锦纹(二两) 巴豆霜(拣取白肉纸色,压去油涂四两)
以上三味各为细末,少加飞面五、六钱,米醋同杵为丸如凤仙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
最重证不过十二丸,不可多用。温开水吞。泄一二次,预备绿豆清汤冷冻饮料数口即止。虚人孕
妇勿用。小儿痰食实证,发热大便不通者,每用二、三丸,杵细饲之,泄一次即愈。
\x【方解】\x 疔毒皆实热证。地道壅塞,是以火焰上凌,其毒益炽。是方即仲景备
急丸之
,针锋相对。小儿亦可用之者,惟其大实大壅,故可下夺,且所服无多,不嫌其厉。京都有
盛行之保赤散,即是巴霜、朱砂。世皆知其有功,而不识中是何物。若使明告以方,当无不
骇为可怪。须知每服不过一厘,自不为害,但不可频用以伤脾胃耳。近年沪上某儿医,亦自
制有幼科通治之某某丹。颐曾见其药,色亦微红,当即是京都之物。某君于幼科颇负时名,
经验已富,而亦用此。当可知是药之不致贻祸矣。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一节·退毒丸药方
属性:治脘痛腹痛,痞结坚块将为肚痈、肠痈者。力能消肿定痛,奏效甚捷。腹痛、腹胀,凡
是实证,虽无痞块者亦佳。
莎根香附子 生玄胡索(弗炒,各一两五钱) 草乌 广木香 桃仁(各一两) 川浓朴
陈皮 青皮(各八钱) 乳香 没药(去油净,各六钱) 原麝香(三钱)
各取细末,煎糯米浓浆打和丸,每丸重约钱许,每料作一百大丸,辰砂为衣。每服一、
二丸,临用打碎为小块,温陈酒吞服。弗嚼细。不能饮者,砂仁汤下。妊身忌服,小儿酌减
\x【方解】\x 脘痛、腹痛以致痞结有形,酿为疡患,无非气滞血凝。治之之法,活
血行气
病重药轻,亦复无济。内服煎剂恒以桃仁承气为主,时亦有效,而不甚捷,其弊在此。朱氏
是方,丸以缓治,能直达下焦,留连以宣通之,所以投之辄应。作为大丸者,欲其久藏而香
气不泄。打作小块吞咽者,欲其缓缓消化,方能达到肠间,犹有力量以及患所。丸以米饮,
取其粘结而不速化。制方之意极精,皆不可忽略看过。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一节·退毒丸药方
属性:治停寒积饮,肝胃气痛,痞结胀满,呕逆酸水痰涎诸证。亦治寒中霍乱,上吐下泻,心
腹绞痛,厥逆脉微欲绝者。
天台乌药(六两) 北细辛(四两) 淡吴萸(一两五钱) 川古勇黄连(四钱) 广新会皮(
五两) 广木香 广郁金 紫降香 制半夏(各三两) 黑沉香(上重者水磨细末,日干,弗烘
,一两)
各为细末和匀,每服一钱至二钱,开水调吞。
\x【方解】\x 肝胃气痛,而至痞结胀满,寒痰凝结者为多。即呕吐清水、酸水,
阳无权,饮积不化,于法必当温运。此与肚痈、肠痈相去亦只一间。但痈多郁热,温药未可
概投;此则以痛为主,非温辛不能开痹。虽间亦有肝阳郁结,不利温燥之证,然大痛之时,
每多发冷畏寒,甚者且冷汗淋漓。授以此散,往往桴应。惟当痛势既定之后,必须峻养肝阴
,方为培本正策耳。
\x〔附〕新方九痛丸
治宿年九种胃痛,如刀如椎,绞结胸腹、肠胃之证,无不神应。
白川椒 公丁香 高良姜 广木香 明腰黄 江子仁(即巴豆,拣取白仁压净油质各一
两) 五灵脂(八钱) 西藏红花(六钱)
各为极细末,用汾酒泛丸如绿豆大,不可蜜丸。每服七厘,温汾酒一杯吞服。泄一二次
,饮冷粥汤一二口即止。定痛极验。重者不过三付。有年久恙,可 根株。
\x【方解】\x 此吾乡某氏年施送之药,远近来索,都称捷验。颐索得其方,温下以
除痼阴
则正气益耗,再发当剧,不可不虑。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一节·退毒丸药方
属性:治梅毒下疳、淋漓阴 诸证,真阴已虚,不任攻伐者。
老色芦荟(五钱) 真净轻粉(三钱) 关西牛黄(二钱) 桃仁 杏仁(去皮各三十粒) 明
净腰雄黄(四钱)
以上为细末,打和丸如绿豆大,壮者每服一钱至二钱,弱者减之。以鲜生地、仙遗粮、
银花三味煎汤送下,即以此三味常服代茶。
\x【方解】\x 梅毒一证,非荡涤不为功,然毒焰嚣张,真阴已薄,一路攻削亦所不
胜;况
,惟此能祛络脉之毒,主药在是。浅者视之,每谓汞是劫毒,最防收入骨髓,转滋变幻
。
清解辅之。二三日间梅疮尽伏,其效如神;而毒得汞力,伏藏于内,迟之又久,然后发泄,
则横决淫溢不可复制。此方汞尚不多,而牛黄腰黄,即以解此猛烈之毒,更用芦荟二仁导之
使泄,已无伏藏之虑。且又有汤引清利通溲,二阴皆有去路,配合自有法度。朱阆师主治毒
门,必以是丸为主,投之辄应,颐见已多。惟效果稍缓,不能克日成功,则王者之师,固不
如杂霸之君,必责效于旦夕。试观东西医学,于此一科,内服外治无不用汞。又有以白檀香
油治淋浊者,亦必每丸中稍稍入三仙丹半厘许,取效亦极敏捷。以此知汞固毒门中之无上神
丹也。若服之过度,则龈浮齿痛,即是汞毒发见之证。是宜停药,而大清其胃。惟此丸则万
无斯弊,不必过虑。若能采得鲜仙遗粮,白色者(红色者不入药用)数十百斤杵碎,熬取浓汁
如膏,日常代茶,尤多尤妙。毒门圣药,大有效验而无流弊。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一节·退毒丸药方
属性:治淋浊不论新久,皆效。
真川黄柏(研细末) 净海金砂
二味等分,以鲜猪脊髓,去皮,只用髓质生打和丸,日干,每服二三钱,淡盐汤吞。
\x【方解】\x 赤白浊是精窍病。溲淋结涩疼痛,虽似溺窍病,然血淋膏淋,流血流
脂,亦
所能,而以猪脊髓和丸,从奇经着想,竹破竹补,大有巧思,宜其投之辄应。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一节·退毒丸药方
属性:治小儿停痰积热,发热不退,大便不爽。亦治温热病胃肠实热、斑疹丹痧,及暑湿痰热
、赤白滞下、实热便闭、妇女血热瘀垢、月事不调、疡科瘰 痰核、时毒发颐、 腮温毒、
实热咽喉肿烂、乳蛾喉疳、喉痹喉癣、牙疳、舌疳、口糜、重舌、暑天热疖诸证。
真陈上好胆南星 生锦纹 老色天竺黄 红芽大戟 千金子霜(去净油) 生玄胡索 象
贝
(二两) 麒麟竭 明净腰黄 真熊胆(各一两五钱) 当门麝香 大梅片(各三钱)
以上各为极细末,糯米饮杵为锭。不拘大小,临用磨服。大人四、五分至一钱,小儿减
之,随证酌量。妊身弗服。肿疡亦可磨敷。
\x【方解】\x 万应锭者,京师最有名之小儿通用药也。杵丸如小枣核,金箔为衣,
故俗称
,生痰生热,变生百病,苟非久泻伤脾,无往而不为实证。钱仲阳儿科圣手,试读其《小儿
药证直诀》百数十方,消导清热者,十之八九;用巴霜、牵牛、大黄者,不一而足。不明此
理,能不骇然。抑知小儿服药,最是无多,如用寻常草木,则几微之药,有何功力。惟猛烈
者苟得数厘下咽,已能荡涤垢秽,消融渣滓。不须再服,而已奏肤功。此正是古人之识力独
到处。此锭清热解毒,消食导滞,活血行气,力量雄浓且不用巴霜,尤其稳妥。但原方尚少
痰药,嫌未尽善。甲寅初冬,颐偶向吾师阆仙先生谈及,先生谓可合用玉枢丹,法当损为之
。因除原方之乳没,以既有脑麝,则无取乎叠床架屋。且肤庸之药本无足重,又去自然铜。
以金石矿质,太嫌猛厉,幼孩脏腑柔脆不能胜任,且亦非必需之物。加入胆星、竺黄、大戟
、毛菇、千金霜、腰黄,以成是方。则小儿实热无往不宜,抑且解毒化痰。治时邪温毒,温
热斑疹,暑热痧气,赤白带下,停食结痰,气滞满闷,实热便闭,女科月水不利诸病,胥可
借用;而外科热毒,咽喉肿烂、乳蛾、舌疳、牙疳、口糜、发颐、时毒、 腮、 耳等
证亦
则疔疮忌散,内风忌升,议去脑麝而加生牡蛎(自然粉)、生石膏(各三两)、羚角(水磨,三
钱)等潜降之品,别为一料,则完美矣。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二节·薄贴各方
属性:今之膏药古称薄贴。自退毒消肿,以及既溃之后提脓化腐、搜毒生肌,无不惟薄贴是尚
。虽另掺末药,各有分寸,而膏药本以药物合成,亦必自有分别,不可温凉寒热混为一陶。
市肆中物油质不净,甚且助其化腐,固不可概用。而疡医家自制薄贴,亦复只有一种,其意
以为但当于末药中分别疗治,已是各合其宜,则薄贴一层,亦可不复注意。黄墙朱氏备有数
种,分治寒热之证,实在至不可少。颐参观新学,恒谓中医旧法,太嫌粘腻,苟其腐化已剧
,则油纸薄贴不能吸收脓水,殊未尽善,不如新法用脱脂棉纱较为收湿。间尝采取其法,而
别以自制药末分别用之。虽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俗子见之,不为窃笑于其侧者。然自谓执其
两端,而用其中,颇为可取。兹亦并及之,慧眼人当不致以“骑墙派”三字妄生非议也。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二节·薄贴各方
属性:治阳发红肿及溃后脓水未净者,各以应用末药,掺上用之。
大生地(切薄片一斤) 全当归(八两) 羌活 黄芩 川柏(各三两) 玄参 苦参 甘草
(各四两) 白芷 赤芍(各二两) 锦纹大黄(六两) 木鳖子(一两)
以上各为片,用真芝麻油二十斤,大锅煮沸,先入生地、木鳖子熬二十分钟再入诸药,
俟焦枯离火,用细布漉去滓净,另入净锅文火熬沸,乃以筛细广丹、筛细定粉(即铅粉)各两
斤
以
离火,预研血竭、腰黄、轻粉、银珠各一两五钱(最好再加麝香、梅片不拘多少)同调匀。预
以大缸注水,乘膏热时倾入水中,浸至半凉时,即在水中分作数团,约每团一斤许。另入瓮
中清水养之,密封候用。日久不坏,油纸摊贴。
\x【方解】\x 此薄贴能消阳发肿块,清热解毒,无论已溃未溃俱可通用。溃后并
口。疮疡小疖即贴此膏,不必另加掺药,亦无不效。惟溃腐巨大者,油纸摊膏不吸脓水,宜
用西法棉纱、棉花、锌养油膏,再加提脓化腐末子为佳。至新肌已满脓水不多,覆盖此膏即
易收口。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二节·薄贴各方
属性:治阴发大证,形巨肿坚,酸痛彻骨,皮肉如故者;或但骨节酸楚,尚无形块者,及肚痈
肠痈,坚块深邃等证。凡闪伤、跌扑,风寒湿邪三气痹着,肢节酸痈,举动不利等证皆效。
急性子(五两) 大南星(三两) 川乌 草乌 干姜 羌活 独活(各二两)
以上各切片,用真麻油十五斤煎沸,先入凤仙茎熬二十分钟,俟不暴,再入生地。又熬
十余分钟,乃入诸药煎枯漉净,另入净锅,文火熬沸,入筛净广丹、筛细定粉约一斤半,柳
木棍不住手搅极匀,滴入水中试老嫩。如上法膏成离火,预研细麝香五钱,乳香、没药去油
各三两,上安桂末丁香末各二两调匀,入水成团,藏如上法。
溃疡多宜清凉,如元气虚寒,溃久不收之证,亦宜用此膏摊贴。如治跌扑损伤筋骨疼痛
及寒湿痹着之证,则另加四温丹和匀摊贴。市肆中有通行万应膏尚不及此。搓成丸子捏如饼
,亦贴风寒头痛。如治阴疽大证,亦宜再加四温丹和匀,摊浓膏药贴之。
\x【方解】\x 唐人已有薄贴之名,知膏药之发明已久。疡证半多湿热,不宜于温,
阴寒凝结之证,则清凉正在所忌。而杂病之经络筋骨肢节间证,亦有宜于外治者,此温煦一
法,正不可少。疡科家有加味太乙膏一方,虽可通外疡,惟于阴寒大证尚不贴切。敝师门朱
氏自定此方,专为虚寒及杂病立法,既可宣络活血,亦能消肿软坚,适用处正复不少。欲治
疡科亦是不可不备之药。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二节·薄贴各方
属性:凡煎炼薄贴必先炼此油,漉净另贮,则煎成薄贴,有时嫌老,可以此油随意加入,如在
三冬之月天气大冷,薄贴摊在纸上即不粘手,贴于患处极易剥落,亦必以此油稍稍和匀摊贴
,则膏嫩而粘。又此油可调药末,敷诸疮湿烂,比用生麻油为佳。若以此炼成之油如上法调
入黄丹、铅粉即成膏药,亦可贴一切疡患。另加应用药粉,亦可敷衍应酬,但不能及上二方
之速效耳。
生地(四两) 羌活 独活 当归 甘草(各三两) 龟板(八两)
用麻油二十斤,先入龟板后入生地,又后入诸药,煮枯去滓候用。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二节·薄贴各方
属性:治眼癣漏睛疮,鼻 、唇疳、乳癣、乳疳、脐疮、脐漏及肛疡诸痔,茎疳、阴蚀等
证,不能用拔毒去腐三仙等丹者。
川古勇连 川柏皮 玄参(各四两) 大生地 生龟板(各六两) 当归全(三两)
以上各切片,用麻油五斤,文火先煎生地、龟板二十分钟,再入诸药煎枯漉滓净,再上
缓火,入黄蜡二十两化匀,密收候用。
\x【方解】\x 此膏所治诸证,皆在柔嫩肌肉,既不能用拔毒薄贴,然掺以提毒化腐
则倍当其痛,且致加剧,故制是方清热解毒,亦能去腐生新。但必须时常洗涤,挹干毒水用
之,始有速效。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二节·薄贴各方
属性:治顽疮久不收口,脓水浸淫,浮皮湿痒,并不深腐之证。若足胫湿 ,久年不愈者此膏
真象皮(三两,无真者则以驴马剔下之爪甲代之,可用四五两) 当归全 壮年人发(洗
净垢,各二两) 大生地 龟板(各四两) 真麻油(五斤)
先煎生地、龟板、象皮,后入人发,当归熬枯去滓,入黄蜡、白矾各六两,川连汁 制
上炉甘石细末半斤,生石膏细末五两,文火上调匀,弗煎沸,瓷器密收,油纸摊贴,量疮口
大小为度,外以布条轻轻缠之,二日一换。脓水少者;三四日一换。此膏亦可摊于西法之脱
脂棉纱上,较用油纸者易于收湿长肉。
\x【方解】\x 多年顽疮,浮皮湿腐以及 疮,皆最不易速效。寻常去毒化腐,生肌
收口之
于粘合。此是朱阆师自制之方,用之四十余年极有奇效。
光绪季年,阆师治一奇证。是苏州乡人,年三十余。初起头顶坚块,渐大渐高、不痒不
痛亦不顽木,相安无事者五年余,乃浮皮渐腐,稍有脓水,亦不甚痛,而眠食起居诸无所苦
。百里内外医家,几于遍试,莫识何证,乃诣苏垣天赐庄美国医生柏乐文处就医。柏谓外虽
腐而内则大坚,若用割法血出必多,且内是脑盖,坚块附着脑盖骨,割之必有流弊,宜以腐
烂之药渐渐渗之,使蚀去坚块方可收功。而西法则无腐化之药。闻中国治疡家有腐蚀恶肉之
法,能不伤好肉,汝可访求中医之长于外科者,请其用药,将满头块硬顽肉渐渐腐脱,则余
当以西法为汝收口。其人乃访得黄墙治疡素有声誉,始孥舟来阆师处。则外形几于头上另有
一头,高逾二寸,径三寸有余,其帽摇摇,不 其发,使登龙山,必效孟生故事。视其腐处
确在浮皮,但有滋水,而无脓无血,按之则坚如石亦不做痛,确不能识是何病,抑必不能言
其病理若何。初亦只用普通化毒之药,无甚进退。后病患述柏医生说,乃掺以枯痔散(此散
即
积半年余,坚硬已尽,露出脑盖完全光滑干燥之骨,四围毫无余硬,直径至四寸余。师谓如此
光滑,无丝毫肉质,虽无变证,饮食起居俱如无病,溃口亦不流血但微有脓水。盖骨中合缝
如犬牙相错者,微微按之稍有稀脓,幸毫不痛痒,脑中亦不觉有病。以脑盖之骨虽不甚浓,
而两面硬骨中夹一层如海绒之质,天然生理,所以保护脑髓者,本极周到,所以外皮蚀尽而
脑不受伤,此证之所以终获安全者亦在此。然收口必难,彼美医柏氏,既谓蚀去之后彼能收
功,姑且令其求治于彼,则西法治外,素以神妙见称,当必视吾家旧学,较易一筹。于是嘱
其再往柏处,以践曩日之约。乃不数日而其人又来,述见柏之后,历叙一路用药之法并陈中
医收口必迟,请其施展妙腕,早竟大功。讵柏一见顽肉果尽,俯首沉思,谓中国医学确有殊
功,汝既遇此能手,则渠既有此术蚀尽恶腐,渠亦必有收口妙药,以成全绩,固无待余之越
俎代庖,此亦君子不夺人功之意云云,所以复来求治于我公。柏医之言,婉转得体,大是善
于辞令。阆师乃即以此膏与之,复于四围接连皮肉处,加用生肌药末。初则渐渐有新肉丝丝
,逐次蔓延骨上,而四旁缓缓收缩,但巅顶光滑之骨如故。积一年许收至阔二寸余,前后尚
三寸许,则常贴此膏,而丝丝之新肉,不复上延。更掺生肌药粉,亦复不应,授以补剂内服
,又隔多时,形仍如故。师乃谓此正顶光骨,历久不收,药力无效,则欲收全绩,殆以难之
。而病者必再四相问是否别有法子,虽费稍巨,尚可勉办。师因忆及古人有天灵盖入药一层
,意此证部位相合,或能收效。乃告以此证有此一法,但扰及枯骨天良说不过去,理所必不
忍为,无已则试以狗骨代之,当能有济。又阅数日,其人竟持片骨来,请以合药。乃烘焦,
以和入生肌末药中,嘱掺在四周,仍以此膏盖之,竟渐以涨满,甫二三月而全功就绪。初则
新肌光滑不能生发,迟至年余,乃新发渐布,不复如牛山之濯濯。此人往来于黄墙村上者,
前后凡三年余,俨如旧友,颐至师处曾三四见之。厥后病愈而岁时馈问不绝。此是大奇之证
,虽不能洞嘱病机,帮助真相,而前后治验确有可传。此膏之效亦可概见。爰为追述始末,
附识简端。可见吾师家法渊源,固自有加人一等者。黄墙医学,洵非浪得虚誉云尔。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二节·薄贴各方
属性:治大毒巨腐,脓水甚多,及湿 顽疮,淹久不收等证。
锌氧粉 凡士林
杵匀成膏,以脱脂棉纱,量疮口大小,摊膏贴之。棉纱背后,须衬脱脂棉花薄薄一层,
脓水多者一日再易。此膏无粘性,须以脱脂棉纱长条轻轻缠之。
\x【方解】\x 大毒腐化已剧,旧法薄贴粘力太富,既不能收湿吸脓,而又罨满疮口
,闭塞
侵袭,免染菌毒,初无化毒化腐效果。治彼之学人,固无不以此为恒用之品,而万病一律,
太嫌呆板,功效殊不足言。然棉纱棉花吸收脓水,能令疮口洁净,不生秽气,是其所长,可
以补旧法薄贴之未逮。颐借用其长,以治腐烂数寸之大疡,即以旧法应用化毒化腐生肌收口
未子量度用之,既能吸尽脓水使疮口洁净,而复有化毒去腐之能力,庶几互济其美,呈功尤
速。惟膏无粘性,不得不用缠扎之法。然缠之不可太浓,扎之不可太紧,方能气血贯通,生
肌迅速。而治彼之学人,只知缠扎严密,重量固护,甚者且杂以棉花,包裹丰浓。阳发热毒
,反以助其郁蒸,腐烂益甚,则有良法而不善用之,适以为害。试观病患之从医院出者,患
处如被重裘,十人而九用其法而不悟其意,为利为弊,未有不得其反者,是亦可以深长思矣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二节·薄贴各方
属性:治游风湿注,黄水疮,脓窝疮等,脓水浸淫,痒不可耐者。
锌氧粉 东丹 凡士林 樟冰(量加)
同杵匀成膏。樟冰份量,须视痒之轻重,酌量成分,太多则痛,太少则病重药轻,亦复
无效。此等证脓水极多,湿热之毒甚厉。脓水浸淫所及,即令痒瘙蔓延四散分窜,并可传染
他人,不可不洗涤净尽,挹干脓水,再涂此膏。疮重者,亦用棉纱轻轻缠之,一日一洗换。
,验者
是无投不利,取其修合最便故也。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二节·薄贴各方
属性:痒疮之轻者宜此膏。
锌氧粉 凡士林 水杨酸
用如上法。
\x【方解】\x 水杨酸亦西药,收湿止痒,盖亦樟冰同等之性,而无气臭。较之樟冰
则和平而淡泊,轻证可用,痒重者不足恃。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三节·退毒膏丹
属性:疡患坚肿,初起可退,虽以内服煎剂为主,而外治药末必不可少。朱氏成法简而易行,
但分阴阳二证。度量轻重,已是无往不宜。可谓指南之车,金针度世也。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三节·退毒膏丹
属性:治痈疽初起,不论深浅大小皆可用。
上瑶桂(去粗皮二两) 北细辛(去净泥垢一两) 干姜(八钱) 公丁香(五钱)
各为细末,小证每用二三分,上用温煦薄贴盖之;大证则用三五钱,调入温煦薄贴料中
摊贴,或再加麝香分许。
\x【方解】\x 此肿疡初起形巨块坚者通用之药。凡酸痛漫肿,深在肉里,附着骨节
者,温
暑天热疖初起时形块虽坚者弗用。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三节·退毒膏丹
属性:治痈疡高肿将欲成脓,及阳发初起,来势迅速者。又乳疡、乳发、胸臂腹皮诸痈,内挟
肝胆相火,不能用四温丹及温煦薄贴者,宜以此膏粘于清凉薄粘贴用之,未成可消,已成即
提脓高肿,易于针溃,捷验异常。
蓖麻子(去壳取净白肉一斤) 大天南(腊月牛胆汁制透六钱) 乳香 没药(制去油各三
两) 急性子(一两) 银朱 血竭(各二两) 上好麝香(三钱)
以上先以蓖麻子置石臼中捶极细,绵稠如酱,乃入后七味,俱各先研细末,缓缓杵匀,
瓷器密收听用。
\x【方解】\x 此方以蓖麻为君,银朱、急性子等为佐,消肿退毒,捷于影响。阳发
疡患初
。古书称蓖麻能堕胎云云,亦以其流动而过甚言之。然寿颐习用此膏,即孕妇痈疡皆不避忌
,确未有因此堕胎者,以此知古说之未可尽信。亦犹古今本草皆云凡食蓖麻者一生不可食大
豆,犯此忌者必胀死;而寿颐在七八龄时,有人赠此种子,云是外国豆,莳之后圃,秋收辄
数十斤,炒熟之,阖家作为消闲食品者凡六七年,不知是蓖麻子,亦不知忌食豆也,然全家
幸未尝一病。迨弱冠时,始知向之所谓外国豆者,原来即是蓖麻之俗名。又其后研究医药,
乃见有忌豆之说,于是悟到凡百医书,大都人云亦云,未必皆为确论。姑附识于此,以见此
物之真。后有君子,欲于医药中求实在效力,不可不从经验阅历四字上,有一番精细工夫。
若彼此懵懵,徒于故纸堆中寻生活,亦安往而不误己误人也耶。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三节·退毒膏丹
属性:消坚肿,定酸痛,阴寒之证甚效。
急性子
一味研末,随证大小酌用,热陈酒调敷患处,外用温煦薄贴盖之,或调入温煦薄贴作浓
膏药贴亦佳。
\x【方解】\x 急性子性最激烈,内服催生堕胎,其效甚迅。以作外治,宜其通经入
络,散肿定痛,捷于影响。此寿颐以意为之,试用颇应,命名“独圣”,允无愧色。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三节·退毒膏丹
属性:治暑疡热疖,小证初起,能消坚块止痛。此酒色如酱油,耳食者皆谓西法酱油药水可以
消毒,即此。
碘片(一钱五分) 火酒(四两)
此药入酒即化,用时以毛笔蘸酒涂患处,一抹即干。不可频搽,须隔五六小时再搽一次
,肌肤小疖自能消散。如搽之太过,即令外皮腐烂,滋水侵淫,反以贻害。
\x【方解】\x 此西法也。西学家亦以为普通用品。然碘片之力极厉,贮入瓷瓶中,
如以木
,自能深入肌腠,以消坚块。但药性自外而入,几如硝镪性质,频频用之,即令肌肤发腐,
而内之坚块如故,所以只能治小小之疖,浅在皮里方能有效。若肿块稍深,则药力亦不及病
所,纵使外皮腐烂,亦不能消其坚肿。恒见有并以治瘰 痰核,深藏经络之证,则未见其利
,只见其弊,是不知于药物性质上体会研究者也。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四节·退毒敷药
属性:疡患初起,其有形块者,但贴退消膏药,已是适用;而漫肿无垠,不辨根脚者,则薄贴
即无所用之。此惟末子敷药,可以遍涂患处,使之收束,其轻者亦可消散。市肆中有如意金
黄散一种,未尝普通习用之品,疡医书中无不载之。然药味尚未免稍杂,轻证可效,重大者
颇嫌不胜其任;且只此一方,而以通治寒热虚实,总嫌笼统不切。徐洄溪所谓一证有一证切
要之药,非通套方剂,可以奏效云云,固亦有见于此。然必每证各备敷药亦太繁琐,此老盖
未免大言欺人。敝师门朱氏分温凉两种,如薄贴之例,亦已无施不可。简而能赅,是可法也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四节·退毒敷药
属性:如意金黄散宜于阳热而不利于阴寒。凡病在筋骨,先酸痛而后坚硬漫肿者,金黄散必不
可用。黄墙朱氏数世研究,深知其弊。业师阆仙先生因订此方,以治附骨、环跳等证初起
隐隐痛楚,渐至成块木肿者,其效最捷。并治跌仆损伤,筋骨掣痛,皆效。
炒香附(四两) 西羌活 川独活 上安桂(去枯皮) 生南星 北细辛(各三两) 粉甘草
(四两) 川乌 草乌 高良姜(各二两) 公丁香(一两) 急性子(五两)
各取极细净末和匀,临用时以无灰酒加连根葱三五茎煎沸调药,热敷患处,绢包裹,一
日再易。寒甚者,合四温丹等分用。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四节·退毒敷药
属性:此则如意金黄散之变法。金黄散性偏寒凉,惟赤肿大热者为宜。若初起肌肉肿痛,犹未
发赤,虽曰亦是阳证,但气滞血凝,药宜疏通,乃可消散。遽以大凉之药遏郁之,则气血坚
凝,反不可散,是逼其团结,蕴酿成脓,适以助之成溃,伊芳谁之咎。治此者纵不可用温药助
虐,亦必以通络泄散为唯一秘诀。阆仙朱先生手订是方,清凉而不偏于阴寒,散肿软坚,疏
泄郁热,以治阳发红肿 热,或尚未高肿色赤,乳痈疔毒,漫肿坚硬者,无不应手捷效
。其功实在金黄散之上。
羌活 当归 甘草(各三两) 陈皮 黄柏 大黄 急性子(各二两) 南星 白芷 赤
芍(各一两五钱) 马牙硝 银朱(各一两) 绿豆粉(四两)
以上取细末和匀密收。红肿 热者,以忍冬藤杵自然汁调敷。大青叶、芙蓉叶、马
头、马齿苋等自然汁皆可用。时毒、发颐用防风三钱,薄荷叶二钱煎汤调敷,或加薄荷油十
许
甘草煎汤乘热调敷。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五节·围毒移毒
属性:凡痈疽大毒,漫肿无垠,根脚四散,其毒不聚,最是恶候。难消难发,迟延日久,必多
变幻。故收束疮根一法,至不可少。又有疮发于骨节转侧之间,酿脓化腐,恐碍关节,亦宜
外敷移毒末子,使其移至一偏,让开要害,则纵使成脓,可免损及运动。古法此类方药,亦
颇不鲜,而效者寥寥。此是朱氏恒用之药,较古书成文为效迅速,是收束疮根必要之品。外
科书中别有此名,用芙蓉叶、苍耳草二物捣涂,只用以治热疖轻证,非此方可比。
大五倍子(去蛀屑微炒成团,候冷研细,三两) 杜蟾酥(干研细,五钱) 藤黄(三两,
先以好
白芨 山慈菇(各三两) 制南星(一两)
以上先以后五物用陈米好醋二大碗文火熬浓,绞去滓,乃和入醋煮之藤黄同熬成膏,俟
极浓乃和入五倍子、蟾酥、二矾细末。调匀离火,再入上麝香细末三钱,杵匀制成锭子,阴
干收藏。临用时以醋磨浓,涂疮根四围,干则润之以醋,一日洗去再涂,极效。欲移毒使偏
,则如上法涂其一偏,而涂药处自能退肿,其毒聚于未涂药之一偏矣。可保骨节不致损害,
是即避重就轻之法。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此即升丹,一切溃疡皆可通用,拔毒提脓最为应验。凡寻常之证,得此已足。但湿疮有
水无脓及顽证恶腐不脱,或起缸口,或黑腐粘韧,久溃败疡,则别有应用药末,非此可愈。
凡溃疡近口近目处弗用,乳头、脐中、阴 、下疳弗用。
水银 火硝 枯矾(各一两)
先将硝、矾研细入锅底按平(用小铁锅),中作凹形,坐入水银,拣一平口浑圆瓷海碗覆
之
,听碗中微有声息,知硝矾自溶,看碗口无黄紫气飞出,方不走炉(一见碗口出烟,汞已外
泄
一
炉
(最好要隔一宿,)开看,碗中满粘鲜红一片,而锅底只有白色药底,最为佳候。
碗中之药,面上一层,轻浮如粉,先用鸡翎扫下别贮。此药性薄,只有轻证可用。扫尽
浮药,则碗上更有粘住一层。以粘住一层,以刀刮取,浓者成片。此药力量较足,可治大毒
重证。入油钵细细研之,极细乃可用。药色以鲜红如朱,明艳如赤霞者,最为火候得中。若
不及则色黄,且有淡黄色,即市肆中之所谓黄升药,力量最薄不可用,且火候未到,汞性未
化,多见空气,则星星可辨,仍是水银。以之掺入溃烂之处,为祸甚矣。若火候太过,则其
色焦紫或如酱色,亦不可用。间有满碗如晕,一圈鲜红,一圈深黄,一圈青紫,圈圈异色者
,则炉火之作用,古人所谓药炉中自有神妙不测之理,确是不可多见者,实在功效亦同。如
偶遇之,可各色扫开,分别贮之,以资博物。总之颜色以鲜红明艳为第一,亦偶有晦滞者,
是为坏药。若上火时有烟腾出,则其汞已走,碗中可以一毫不存,不可不慎。炭要预先拣取
有声如铜者,方可合用,劣炭不可用。火候不佳药力不及,功用必有不逮。市肆中有炼成者
,尝试用之,病者皆嫌作痛,而自制者则不痛,此必有故。俗谓陈久不痛,新炼者则痛,殊
不尽然。颐尝以新炼之丹试用,亦未作痛。但研必极细,用此只用新棉花蘸此药末,轻轻弹
上薄贴,只见薄薄深黄色已足,如多用之则大痛矣。门外人见之,必谓吝惜药末不肯重用,
而不知此丹力量甚浓,必不可多乎。
炼丹时炉中所余白色炉底,亦可研细,和入疥疮奇痒药中。但枯矾收湿止痒,重用作痛
,宜稍稍用之。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治疔疮初起一粒,形如粟米,顶白无根,初觉顽木或则微痒,最是恶证。势必肿散腐开
,其毒甚炽,非三仙所能治,则需此散。先用针当头点破半分许,稍稍见血乃用此药少许掺
于疮头上,以清凉薄贴盖之。一日再换,能束肿提脓,并能提出腐肉一块,其韧异常,俗谓
之疔头。此腐一脱,大证皆平,是神丹也。脑疽、发背及其他顽疮,苟有坚韧或粘如筋,或
黑而臭,牵连好肉,镊之不去,皆可以此散轻轻掺在恶肉上,亦能速之使脱。但必预护新肌
,弗沾此药。
斑蝥(七枚,糯米拌炒黄,去米弗用。此米大毒,宜埋土中) 全蝎(漂淡土拌炒干,三
枚) 玄参(炒松弗焦,三钱) 爪儿血竭(研细,去粗硬块,三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取
净末) 上梅
各为细末,和匀密藏。
此方加重斑蝥、全蝎各三倍,另为一料,治代指初起,肿痛无头。用药一二分贴于痛处
,以膏盖之,轻者可退,重者提出速成,可不化大。咽喉痛者,以此药少许,贴于颈外相近
痛处,上以膏盖。一周时揭去,皮有水泡,银簪挑破泄去毒水,喉痛即瘥。近有刊送咽喉异
功散者,即是此方,其应神速。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此药名各处通行,然药各不同。此则朱氏家传,大有经验者也。)
治大证顽毒,三仙丹不能治。与拔疔散功相近,而提取脓水,威而不猛。大约腐肉不脱
,利于拔疔,并无恶肉,而脓水频仍,经久不愈则宜此丹。
全蝎(制同上方七枚) 蜈蚣(炙大者七条) 蜘蛛(炙大者七个) 甲片(炙七片) 白僵蚕
(炙七条)
霜(净者五钱)
各为极细末,和匀瓷瓶密贮。每用少许掺疮口上,以薄贴盖之。凡虚寒疡患,溃久不敛
及溃后阳虚,恶腐不脱者,亦掺此丹,功在三仙丹之上。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治溃疡毒盛,非三仙丹所能提毒化腐者。
露蜂房(有子者佳,瓦上 炭) 蝉蜕 蜈蚣(各二钱,炒炭) 全壁虎(十枚炒炭) 三仙
丹(五钱) 明腰黄(四钱) 元寸(五分)
研细和匀,用如上法。
\x【方解】\x 此亦上方之变法,大毒顽证,必以此二方为主,始能有效。但黑虎丹
利于虚寒之证,湿热病忌之,此方则阳发亦可用,二方微有分别。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治疔毒及脑疽、背疽、腹皮大痈,溃后脓多或腐肉不脱。此药提脓拔毒,能去恶腐,而
不痛不猛,最为王道,且收捷效。
三仙大红升丹(须自炼者为佳,二两) 天仙子(六两,研极细) 五虎拔毒丹(一两) 上
梅片(三钱)
各研极细,和匀密贮。临用挹尽脓水,须以一百倍石炭酸淋洗净,棉纸挹干。以此末子
细细掺遍疮口,以膏盖之,一日两换,吸尽脓腐,不伤好肉,不觉痛苦,最为稳妥,而收奇
效,真是神丹。
\x【方解】\x 广东药市有所谓天仙子者,其形小圆而扁,其色深黄,光泽滑润,一
得水湿
痛苦。惟疔疮脓多及脑疽、背疮、腹皮痈等大证,腐化已剧,脓水甚多者,以此提脓吸毒,
去腐极易,并不苦痛。考《本草纲目》有莨菪子,一名天仙子,而所载形色性情,实非此药
。或粤省所独有,未入《本草》之物。颐用之有年,恃为利器。爰合以三仙丹数味配为一种
末子,专治大毒大腐,是新方之适宜于实用者,即以粤东之名名是方,以旌其功,允足当佳
名而无愧色。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三仙丹提毒化腐,性颇和平,不独脓毒未清恶腐不脱者赖以化毒去腐,即至脓水净尽,
新肌盎然,亦可稍稍用之,即以生肌收口。但金石之性,藉炉火升炼而成,功最捷而吸力亦
富,全在研之极细,掺之极匀。若扑药太重,即能作痛。恒有病家知是神丹,索药自掺,往
往不知分量,用之太多,反以贻害。又不容靳而不予,致贻吝惜之讥。乃为汇集中正和平之
品,俾与三仙并行不悖。既有提脓拔毒之效,复无多用当痛之虞。是亦无法之法,命名“集
仙”,以志其实。
大红三仙升丹(一两) 明净腰黄(二两) 生漂牡蛎粉(一两) 飞净生石膏(四两) 广丹
(一两) 飞滑石(三两)
各为细末,和匀听用,掺入疮口,不妨略多,持以赠人,庶可听其自用。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治疮疡久溃,流水不已,不能收口者。
生青龙齿 麒麟竭 明腰黄 炙龟板(各一两) 红升丹 海碘仿(各五钱)
各自研极细,和匀,加大梅片五钱密贮。
\x【方解】\x 海碘仿西名沃度仿漠,乃西药外疡通用之药,色黄而气恶,有奇臭,
俗名黄
肌收口,计日呈功。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治大疡溃后,脓毒渐衰,以此搜净余毒,即以生新。
明腰黄(五钱) 上血竭(四钱) 真轻粉(二钱) 炒东丹(二钱) 漂牡蛎粉(六钱) 红升
丹(二钱) 元寸(四分) 梅冰(一钱)
各研极细,和匀听用。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治秃疮、疥疮、湿注游风,搔痒水多者,皆效。先洗净而用之。
蛇床子(炒研一斤) 烟胶(八两) 白明矾 枯矾(各一两) 大枫子仁(半斤,白者) 硫
黄(二两) 铜绿(一两) 雄黄(五两) 川椒(一两,去目)
以上各为细末,另研枫子仁,渐渐以诸药末和之,研极匀,每一两加樟冰二钱。痒疮成
片者麻油调,干痒者干擦之。每日洗净然后敷此。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下疳等证,不能用三仙丹者,此方能拔毒而不痛。
上炉甘石(最细腻者 ,黄连汤淬三四次,拣净研细水飞漂二两) 上血竭(五钱) 海螵
蛸(去背五钱) 真轻粉(四钱) 乌芋粉(二两) 漂牡蛎粉(一两)各研极细,和匀密贮。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治下疳,消毒退肿,长肉生肌。
龙衣(大者两条,纸吹火烧灰) 龙骨(五钱) 鹅管石 海螵蛸( ) 炉甘石(制、飞各
四钱) 乌芋粉(一两) 冰片(三钱)
各为极细末和匀,鸡子黄熬油调涂。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治恶疮久不收口,及 疮多年不收者。瘰 久溃,非此不效。
壮人头发 猪毛 羊毛 鸡毛 鹅毛(各洗净晒干。鸡毛、鹅毛须去中心硬梗。各净四
两)
麝香(各一钱)
以上先以三种油入龟板五两,炼二十分钟,再入诸毛灼焦枯,离火片刻,细绢漉净滓,
文火再煮,入川占、脑麝,以飞净黄丹六两调成膏,油纸摊贴。可再加三灵丹掺药。此油炼
成亦可稍稍入锌氧粉同调,用西法棉花棉纱摊贴治疮口多水无脓者,更佳。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痔漏恶疮,顽肉死肌腐不脱者。不去顽肉,不能收口。此方能蚀恶肉而不伤好肉。方见
《外科正宗》,但天灵盖无用,而害及枯骨,必非君子之心。朱氏不用,亦未尝无捷效也。
砒霜(一两) 生白矾(二两) 轻粉(四钱) 蟾酥(二钱)
先以信、矾入铁锅,碗盖密, 二炷香冷定,取药细研,另研轻粉、蟾酥,和匀用之。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恶疮顽肉,升丹天仙丹所不能化者,以此掺之,化腐不痛,与上方异曲同工,随宜择用
巴豆白肉一味烧炭压去油,加元寸同研。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疔毒最多 肉高突,其痛异常,塞住疮口反使脓毒不泄,惟此丹能平之如神。方出《毛
达可经验集》。
真乌梅肉(炒炭) 大熟地(烧炭)
研细加上梅冰十分之二。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走马牙疳外治药,掺之立刻停腐。
大红枣去核,每嵌白信石如豆大,炭火 过,存性。 时起浓烟,须避之。如有未化信
石则去之,研细加冰片十分之四,轻掺腐处,不可吞入腹。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此西法药,治瘰 不问已溃未溃皆效。
碘片二钱,先用甘油少许同研化,水银软膏五钱,再合碘同研化,加莨菪软膏四钱,凡
士林少许,同研匀涂之,上以凉解薄贴覆盖。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治汤火伤极效。立能止痛,可免腐溃,极易收功,百试百验。
风化锻石,清水浸之,俟澄清,吹去水面上浮衣净,取清水另贮,每水一杯,加麻油一
杯,以筷调之,百匝如糊,即以涂患处。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肛疡成管,拔之不易,旧有挂线法,未必有效。朱氏两方,简而极效,非外间所知。
壁虎尾尖,量管之大小剪取一段,插入管中,拔脓收口极速。有尾之五谷虫,漂净炙焙
存性,飞面和为条,用之亦佳。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治远年 疮神效。
纸锭灰(筛取极细者) 东丹 冰片 猪板油
捣匀摊贴。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属性:疥疮湿疮,痒者捷效。
明净硫黄入铁锅,文火熔化,倾入盐卤中凝定取出,再熔再淬,数十次,俟硫色深
紫为度。一味研细,熬鸡子黄成油调敷。先须洗涤净,挹干敷药,每日一洗再敷。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七节·洗涤诸方
属性:外疡既溃,脓水浸淫,必以洗涤洁净为第一要义。庶几毒菌不留,方能生新收口;否则
恶腐不除,必多滋蔓;而湿痒恶疮,稠粘毒水尤易四窜,且必传染及人,为害尤厉。古法洗
方不少,治阳证皆用清热燥湿解毒之药,治阴证则用流气活血滋养之品。如《医宗金鉴·外
科心法》所录诸方,已是尽美尽善用之不竭。惟迩来新学大昌,治疡最重防腐消毒,于洗涤
一门,尤其精神所贯注,可以去腐,可以生新,用药极简而条理秩然,较之吾国旧法,既觉
便利易行,而能确然有效。但药方本猛,全在相度轻重恰合分寸,太过则非徒无益,反以有
害。兹录涯略,以为参用西药之法。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七节·洗涤诸方
属性:“加波匿”是西语之译名,东人名石炭酸,石炭即煤,其名为酸者,则华语精华之精也
。药是冰质,遇高热则融为油。以水化之,每一份冰可化九分水,则为油质;再以水化之,
则十二份水,可化油质一份成水。然尚是原料,以洗溃疡,必以此水加五十倍清水化合,可
洗腐疡,能令恶腐净尽,不伤好肉,不作大痛。必以脱脂棉纱轻轻洗涤,挹干脓水再贴油膏
。其痒疮湿疥、游风湿注、湿 痒甚者,则三十倍清水亦可用,不可太浓。如不满三十倍,
则痛甚矣。若大证脓水已少,腐肉已净则用一百倍水及八十倍水可也。如痒疮滋水结痂成片
,粘连不脱,则用脱脂棉纱浸入三十倍药水中,带水贴于疮上一二刻钟,硬压即浮,再轻轻
洗之。至新肌渐满,脓水已尽,则不可再用此药,当用硼酸水洗乃佳。凡用此水洗疮,一日
一度,不可多洗。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七节·洗涤诸方
属性:此亦西药,亦能解毒防腐而性和平,溃疡轻证用之。大证至新肉已生,将收口时亦用之
。下疳、阴疮、乳疡、乳癣、 疮、痔疮、茎疳阴囊诸证,不可用石炭酸者,亦用之。喉舌
腐烂、牙疳口疮皆以此漱口去秽。目赤肿痛,泪流多眵及眼癣湿痒红腐,硼酸一两,沸汤十
二两泡化,候冷用之。轻证亦可加倍用水。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八节·止血诸方
属性:疡患蚀断血络,每易溢出鲜血,及病患肝阳太旺,火毒极炽之时,亦多鲜血自流。不止
其血危险实甚。西法必以动脉钳钳定动脉,则血溢不多;而习中医者不能用,则药物尚矣
。又如血箭、血痣、金刃创等,亦不可无急救之法。兹录简而效者二方,以备家庭之急。若
古人成方,效者亦多,抄不胜抄,无取其多,徒侈篇幅。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八节·止血诸方
属性:治金疮能止血,及疮疡流血不已者。
紫金藤(即降香,五两) 乳香 没药(去油,各二两) 血竭 五倍子(炒成团,各一两
五钱)
别研极细和匀,每药末一两加梅冰三钱,再研匀密藏弗泄。陈久更佳。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八节·止血诸方
属性:止血定痛。
龙眼核剥去黑壳一层,炒研极细,每一两加冰片二钱,和匀再研密贮。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九节·生肌诸方
属性:生肌收口,古方多矣。然疡患当腐尽新生之时,大功告成,其人自有滋养能力,即不用
药,亦无虚其不能收口。惟偶有正气太薄,不易生肌者,则内服补养而外必以药力助之,亦
是治疡者不可不备之法。世俗竞尚犀黄珍珠,贵则贵矣,无非医人敛财之计,究之实在效力
亦不必金珠玛瑙。兹录恒用数则,以与同志揭明真相。惟其效而惟其廉,恐市医闻之,将摇
首咋舌,莫明其妙矣。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九节·生肌诸方
属性:大证毒净非此不能速敛。
西血珀(五钱) 明腰黄(五钱) 漂牡蛎粉(一两) 鸡胫骨 狗胫骨(烘燥,研细,弗焦
枯) 绵西 (烘燥研细筛去粗末,各四钱) 青龙齿(生研,五钱) 乌贼骨(六钱) 红升丹
(二钱) 元寸(五分) 大梅片(三钱)
细研和匀。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九节·生肌诸方
属性:生肌收口,并治金疮止血。
真象皮(炒松,细研,五钱) 真轻粉(四钱) 锌氧粉 黄蜡 白占(各一两) 血竭(六
钱) 紫金藤(即降香细末) 密陀僧(各一两) 细生花龙骨(飞八钱) 梅冰(三钱)
麻油一斤煮沸,下陀僧末再煮沸,入二蜡溶化离火,入诸药调匀,刷棉纸上阴干候用。
用时以沸水壶烘烊贴之,弗令见火。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九节·生肌诸方
属性:外疡毒净以此收口。
上血竭(五钱) 赤石脂 牡蛎粉(漂净) 海螵蛸(去背壳研细漂净) 密陀僧(各一两)
花龙骨(四钱) 上冰片(四钱)
研细和匀轻掺,以清凉薄贴盖之。
\x【方解】\x 世俗治疡,珠黄之外,血珀、珊瑚号为八宝,无非借此贵重之名,聊
以自高
其色,不惟其质,未能免俗,聊复尔尔。且此方生肌收口功效昭着,比诸珠玉宝贵,实无愧
色,爰锡嘉名,亦旌功之旷典也。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九节·生肌诸方
属性:收口药与上大同。
飞滑石 赤石脂 冰片(少许)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九节·生肌诸方
属性:收口宜之,毒未净不可用。
\x【方解】\x 珠粉贵物也,寿颐则谓介属耳。但用大块牡蛎,洗净泥垢杵散,清水
漂出细粉,去其粗滓,功与珠粉同,而价则十万之一耳。名以珠粉,允无愧色,岂俗子能知
此中功用耶?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九节·生肌诸方
属性:即荸荠,俗名地栗。用老而多渣者,去净皮捣烂绞汁,其滓和水再研,绞去滓取汁澄淀
为粉,清水漂二三次,去甜味,久藏不变。合眼药、下疳药,功在炉甘石之上,亦治溃疡,
去腐生肌。单用此粉,专治目赤、翳星、 肉,点入目内极有效力,毫不痛痒。允为实火目
病之神丹。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十节·咽喉口舌诸方
属性:咽喉口舌诸证,本是内科,初非疡医界内之事,惟不可无外治之药为之辅佐。而晚近内
科家多不备此药物,于是此等病家,不得不求治于疡医之门。然究非长于内科理法者,必不
易治。此迩来喉证,所以日甚一日,几如疫疠,而丧亡枕藉者,此中亦有其故。况世且有号
为专于咽喉一科者,间尝考其学识,固亦不过云尔者乎。业师朱氏,夙备药物效验有素,兹
备录之以广其传。是亦先阆师利物济人之素志。虽仍是普通习用之品,而较之故纸堆中陈陈
相因者,临床治验或尚能较胜一筹也。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十节·咽喉口舌诸方
属性:治咽喉痛、腐口疳、舌疮、牙疳、重舌。
漂人中白(三两) 老月石(二两) 薄荷尖(二钱) 梅花冰片(五钱) 明腰黄(一两)
各为细末和匀,牙疳多血加蒲黄炭、枣信炭临时和匀。
\x【方解】\x 此为寻常咽喉口舌通用之药。方以漂净人中白为主,清热解毒而导
,最是喉证无上神丹。古人非不知用此,奈习俗恶其秽气,烧过用之,则仅存矸质,等于石
灰,清凉之性变为燥烈,为利为害,胡可以道里计。兹则研细水飞,取其浮洁净者,带水倾
出澄淀,换水数十次,其白如粉,无气无味,岂独喉证所必需,亦是口舌之要药。以极贱之
物,而用之得宜即为良剂。古语有云臭腐中自有神奇,此物是矣。治药物学人,胡可人云亦
云,不知细心体会耶。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十节·咽喉口舌诸方
属性:治咽喉腐烂及口疳、牙疳、舌疮等证。
漂净人中白(二两) 西牛黄(五钱) 老月石(二两) 鸡爪川连(一两) 明雄黄(一两五
钱) 真川贝 广郁金(各八钱) 金余炭(即人指甲,洗净炒松微焦,弗太过研细,六钱)
上梅片(四钱)
各为极细末和匀,每用分许点患处极效。
\x【方解】\x 锡类散一方,自孟英王氏极推重之,乃风行于世。然方中象牙屑极难
如治之不良,则其质甚坚,点入患处,非徒无益;又壁钱亦不易多觅,且此虫颇毒,似亦非
必要之物。先师阆仙先生以意当损,重定是方,用之多年,大有应验。似原方功力,亦不过
如是。但牛黄有数种,关西者其价颇贵,颐亦尝以广东来者试用之,效力亦佳,而价则视西
产为廉,似乎实在功用,亦未尝不相等也。耳食者闻此得不 为赝鼎乱真乎。然药物惟
适效而已,本不必专求诸价等连城者。如必以贵是尚,则胡不方方皆用金玉耶。原方本是珍
珠,师谓即用中白则珠粉亦未必胜之。如必欲介类潜阳,则牡蛎净粉,咸寒清热而质又粘腻
,能生新肌,功力亦在珍珠之上。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十节·咽喉口舌诸方
属性:治喉痛红肿等证极效,可以加入上两方中。
西瓜霜
秋凉后预藏西瓜不大不小者,俟过霜降节,择瓜之不坏者,顶开小孔挖去瓜肉,留薄青
瓜皮约一钱浓,弗破,另以提净朴硝(火硝不用)贮满瓜中,即以所开之顶盖上。麻线做络子
络瓜于中,悬檐下透风不见日晒雨淋之处。瓜下离一二寸,另络一瓷盆承之。过冬至节瓜皮
外结霜极浓,扫下研细吹喉。瓷盆中如有瓜中流出汁水,天寒亦结为霜,亦可取用。瓜中未
化出之硝,取出留存明年,仍以纳入瓜中,再令成霜。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十节·咽喉口舌诸方
属性:治风火喉证及口疳、舌疮。
真小川连(一两) 条子芩(五钱) 真川柏(五钱) 白僵蚕(炙燥三钱) 漂人中白(一两
)老月石(一两) 薄荷叶(二钱)
各为极细末和匀。腊月收鲜青鱼胆,带胆汁盛药末,线扎挂当风处阴干,去胆皮细研,
每一胆倾去胆汁一半,乃入药末,加指甲炭二钱,明腰黄五钱,西瓜霜一两,蜒蝣制青梅肉
五钱,焙燥研,每药末一两,加上梅片一钱和匀密收。红肿腐烂者皆效。若但红肿而未腐者
,此药一两可配枯矾二钱吹之。凡喉证用末药,须用铜喷筒轻轻喷之。若用细竹管吹之,恐
受风病变,不可不慎。
\x〔附〕制青梅法
鲜青梅子择肥大者,打碎去核,每梅肉一斤,以食盐二两渍之,捕活蜒蝣同渍,不拘多
少,多则尤佳。渍四五日,取梅肉曝干,还入原卤中,再渍再曝,以汁尽为度。去蜒蝣
不用,焙燥研末密收。
\x【方解】\x 鱼胆制咽喉药,其法旧矣,此方亦阆师改定,清热涤痰,而加以薄荷
之辛凉泄风,兼顾外感,亦是一法。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十节·咽喉口舌诸方
属性:治阴虚火炎,喉痹、喉疳、喉癣等证。
儿茶(三钱) 川贝(三钱) 牡蛎粉(漂净八钱) 西血珀(六钱) 漂人中白(五钱) 蒲黄
炭(三钱) 西牛黄(二钱) 梅冰片(六分) 麝香(三分)
各研极细和匀密贮。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十节·咽喉口舌诸方
属性:治阴虚喉癣。
真血余炭(一钱) 真坎气(一条漂净焙炭研) 血珀(五分) 腰黄(二钱) 花龙骨(二钱)
上梅片(四分)
各为细末和匀吹之。寿颐按∶此方亦可加漂人中白。
\x【方解】\x 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气火泛溢,上凌清窍,每有咽喉燥痛、哽塞、音喑等
证。病源与风热外乘,闭塞喉嗌者绝不相同,而其见证亦大有区别。盖痛而干涸,虽哽塞必
不肿,亦必不红,嗌关内外皆作淡红色,时有红丝缭绕而已。蒂丁虽亦垂长,望之只见其燥
,绝无痰涎盘旋之状,舌亦不红不腻不黄,甚者其人必足冷,脉必不浮不大不弦。此必不可
以疏风清热消痰。治者六味都气,甚则并用附桂(桂宜作丸,八味汤必凉服,)惟外用末药则
亦
一气。但终与实热有别。此二方皆为虚火之法,前方尚是普通喉痛治法,但不用苦寒遏抑及
涤痰攻克之品。而加儿茶之粘滞以助真阴,蒲黄之清芬以息浮焰,已与实火证治不同;后方
用血余、坎气,借血肉有情,同气相应,显与实火痰热者大分径庭。但血余炭宜自 为
佳,市肄中物与川椒同 者必不可用。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十节·咽喉口舌诸方
属性:(方见齐有堂医案)
治急喉风,肿痛闷塞,痰涎粘闭,呼吸欲绝者必效。
明净腰黄 枯白矾 生藜芦 猪牙皂角(炒黄弗焦去筋膜各等分)
各为末和匀密收,临用吹喉。此方可治红肿,若已腐者不可用枯矾。极痛肿盛欲闭者,
凉茶调如糊灌之,渐能入喉,吐出痰即松。
\x【方解】\x 急喉风暴肿痰壅,喉关闭塞,呼吸不通,危在顷刻,苟非吐法先开其
壅,则
源最古,取效最神。颐二十年前见一幼孩,三岁,喉痛猝闭,呼吸不利,痰涎盘旋,欲视其
喉,而舌肿已粘上 ,浑合不隙,势极危急,恐不及救。即以牙皂、明矾为末与之,嘱其勉
强纳入,吐则或有一线生机。乃去后不复来视,已疑其无望矣。后始知其一吐而安,不劳再
药。齐氏此方加腰黄解毒,亦有可取。尤在泾《金匮翼》用白矾、巴豆同煨焦赤,蜜丸芡实
大,绵裹纳口中近喉处,引吐亦佳。古法有以巴豆油染纸作纸捻,着火吹息纳入喉间,令油
烟气引吐痰涎者,其效尤捷。
\x〔附〕针刺法
喉风闭塞,开关为亟。稀涎散、江子仁油皆是急救之法,而针刺尤为捷效。古法用三棱
针刺两少商出血,而有效有不效;惟内关一穴,刺三分留四五呼旋针补泻,能使喉塞顿开,
可纳汤饮,应验綦捷。又两合谷毫针深刺,须入一寸五分,使针头通过手心劳宫穴,频频旋
转其针,气自流通,亦极桴应。此穴取法,在虎口上交叉骨间,令病者侧竖其掌,乃以毫针
缓缓直下,始则轻轻旋转,令深入骨缝中间,不可使针头在掌中透出。多留为上,时时旋转
之,旋之越重则行动极捷,开窍通络无往不宜。即猝厥暴死,昏不知人,皆能应手出声,之
刻清醒。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十一节·耳目诸方
属性:治眼赤星翳。
荸荠粉(二两) 老月石(六钱川连汤制) 细炉甘石(一两) 冰片(三钱)
各研极细,和匀点眼。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十一节·耳目诸方
属性:治目赤星翳神效。
乌梅肉(七钱) 鸭嘴胆矾(二钱) 川椒(去目二钱) 明矾(七钱) 青盐(三钱) 冰片(
一钱) 引绵小针(三支)
水十四两浸一月可用,陈久不坏。
<目录>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第十一节·耳目诸方
属性:先以核桃肉打油滴入,棉花卷净入后药,再滴核桃油二滴。
龙骨 枯矾(各三钱) 黄丹(二钱) 元寸(二分)
各为细末,如耳中流血脓者,单用龙骨末如上法。
belongs to SAFA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