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中醫學
书名:素问玄机原病式
作者:刘完素
朝代:金
年份:公元1188年
<目录>
序
属性: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世,合于无穷,本乎大道,法乎自
然之理。孔安国序《书》曰∶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
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盖五典者,三坟之末也,非无大道,但专明治世
之道;三坟者,五典之本也,非无常道,但以大道为体,常道为用,天下之能事毕矣。然而
玄机奥妙,圣意幽微,浩浩乎不可测,使之习者,虽贤智明哲之士,亦非轻易可得而悟矣。
洎乎周代,老氏以精大道,专为道教;孔子以精常道,专为儒教。由是儒、道二门之教着
矣。归其祖,则三坟之教一焉。儒、道二教之书,比之三坟之经,则言象义理,昭然可据,
而各得其一意也。故诸子百家,多为着述,所宗之者,庶博知焉。
呜呼!余之医教,自黄帝之后,二千五
百有余年,汉末之魏,有南阳太守张机仲景,恤于生民多被伤寒之疾,损害
横夭,因而辄考古经,以述《伤寒卒病方论》一十六卷,使后之学人,有可根据。然虽所论未备诸病,仍为要
道,若能以意推之,则思过半矣,且所述者众,所习者多,故自仲景至今,甫仅千岁,凡着
述医书,过往古者八、九倍矣。夫三坟之书者,大圣人之教也。法象天地,理合自然,本乎
大道,仲景者,亚圣也。虽仲景之书,未备圣人之教,亦几于圣人,文亦玄奥,以致今之学
者,尚为难焉。故今人所习,皆近代方论而已,但究其末,而不求其本。
况仲景之书,复经晋·王叔和撰次遗方,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编集进上。虽二公操心用智,自出心意,广
其法术,杂于旧说,亦有可取。其间或失仲景本意,未符古圣之经,愈令后人学之难也。况
仲景之世四升,乃唐、宋之一升,四两为之一两;向者人能胜毒,及多 咀,汤剂有异
今时之法。故今人未知其然,而妄谓时世之异,以为无用,而多不习焉。惟近世朱奉议多得
其意,遂以本仲景之论,而兼诸书之说,编集作《活人书》二十卷。其门多,其方众,其言
直,其类辨,使后学人,易为寻检施行,故今之用者多矣。然而其间亦有未合圣人之意者,
往往但相肖而已。由未知阴阳变化之道,所谓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
土极似木者也。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俗
未之知,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意也。
嗟夫!医之妙用,尚在三坟,观夫后所着述者,
必欲利于后人,非但矜炫而已,皆仁人之心也,非不肖者所敢当。其间互有得失者,由乎言
本求其象,象本求其意,意必合其道,故非圣人,而道未全者,或尽其善也鲜矣。岂欲自涉
非道而乱圣经,以惑人志哉。
自古如祖圣伏羲画卦,非圣人孰能明其意二万余言?至周文王方始立象演卦,而周公述
爻,后五百余年,孔子以作《十翼》,而《易》书方完然。后易为推究,所习者众,而注说
者多。其间或所见不同而互有得失者,未及于圣,窃窥道教故也。易教体乎五行八卦,儒教
存乎三纲五常,医教要乎五运六气,其门三,其道一,故相须以用而无相失,盖本教一而已
矣。若忘其根本,以求其华实之茂者,未之有也。
故《经》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
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仙经》曰∶“大道不可以筹算,道不在数故也。可以筹算者,天地之数也。若得天地之数,则
大道在其中矣。”经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而终于九。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
,然其要一也。”又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又云∶“至数之机,迫迮
而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又云∶“治不法天
之纪,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又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兴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由是观之,则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
今详《内经·素问》,虽已校正改误音释,
往往尚有失古圣之意者,于俗闻之,未必不曰,尔何人也,敢言古昔圣贤之非?嗟夫!圣人之
所为,自然合于规矩,无不中其理者也!虽有贤哲,而不得自然之理,亦岂能尽善而无失乎
?况经秦火之残文,世本稀少。故自仲景之后,有缺“第七”一卷,天下至今无复得其本。然虽存者,布行于世,后之
传写镂板,重重差误,不可胜举。以其玄奥而俗莫能明,故虽舛讹,而孰知之!故近代敕勒
孙奇,高保衡、林亿等校正,孙兆改误,其序有言曰∶“正谬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
千余条。”若专执旧本,以为往古圣贤之书,而不可改易者,信则信矣,终未免泥于一隅。
及夫唐·王冰次注序云∶“世本纰缪,篇目重迭,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
岁月既淹,习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合,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
而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缺。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
;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而为《经络》,退《至
教》以先《针》。如此之流,不可胜数。”又曰∶“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
,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详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
,缺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义理乖戾者,考较尊卑,增益以光其
意;错简碎文,前后重迭者,详其旨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
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然则岂但仆之言
哉!设若后人或怒王冰、林亿之辈,言旧有讹谬者,弗去其注,而惟攻其经,则未必易知而
过其意也。
然而王冰之注,善则善矣,以其仁人之心,而未备圣贤之意。故其注或有失者也
。由是校正改误者,往往证当王冰之所失,其间不见其失,而不以改证者,不为少矣。虽称
校正改误,而或自失者,亦多矣。呜呼!不惟注未尽善,而王冰迁移加减之经,亦有臆说,而不合古圣之意者也。虽言
凡
所加字皆朱书其文,既传于世,即世文,皆为墨字也。凡所改易之间,或不中其理者,使智哲以理
推之,终莫得其真意,岂知未达真理,而不识其伪所致也。近世所传之书,若此说者多矣。
然而非其正理,而欲求其真意者,未之有也,但略相肖而已。虽今之经与注,皆有舛讹,比之
旧者,则易为学矣。若非全元起本,及王冰次注,则林亿之辈,未必知若是焉,后之知者多因
之也。今非先贤之说者,仆且无能知之,盖因诸旧说,而方入其门,耽玩既久,而粗见得失
。然诸旧失,而今有得者,非谓仆之明也;因诸旧说之所得者,以意类推,而得其真理,自
见其伪,亦皆古先圣贤之道也。仆岂生而知之者哉!
夫别医之得失者,但以类推运气造化之理,
而明可知矣。观夫世传运气之书多矣,盖举大纲,乃学之门户。皆歌颂钤图
而已,终未备其体用,及互有得失,而惑人志者也。况非其人,百未得于经之一二,而妄撰运气之书,传于
世者,是以矜己惑人,而莫能彰验,致使学人不知其美,俾圣经妙典,日远日疏,而习之者
鲜矣。悲夫!世俗或以谓运气无征,而为惑人之妄说者。或但言运气为大道玄机,若非生而知之则莫
能学之者。由是,学人寡而知者鲜。设有攻其本经,而复有注说雕写之误也,况乎造化玄奥
之理,未有比物立象以详说者也。
仆虽不敏,以其志慕兹道,而究之以久,略得其意,惜乎
天下尚有未若仆之知者。据乎所见,而辄伸短识,本乎三坟之圣经,兼以众贤之妙论,编集
运气要妙之说。十万余言,九篇三部,勒成一部,命曰《内经运气要旨论》,备见圣贤之妙用
。然妙则妙矣,以其妙道,乃为对病临时处方之法,犹恐后学未精贯者,或难施用。复宗
仲景之书,率参圣贤之说。推夫运气造化自然之理,以集伤寒杂病脉证方论之文,一部三卷
,十万余言,目曰《医方精要宣明论》。凡有世说之误者,详以此证明之,庶令学人,真伪自分,而易为得用。
且运气者得于道同,盖明大道之一也。观夫医者,唯以别阴阳虚实,最为枢要,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
运六气之化,明可见矣。谨率《经》之所言,二百余字,兼以语辞,二百七十七言,绪归五运六
气而已。大凡明病阴阳虚实,无越此法。虽已并载前之二帙,复虑世俗多出妄说,有违古圣
之意。今特举二百七十七字,独为一本,名曰《素问玄机原病式》。遂以比物立象,详论天
地运气造化自然之理二万余言,仍以改证世俗谬说。虽不备举其误,其意足可明矣;虽未备
论诸疾,以此推之,则识病六气阴阳虚实,几于备矣。盖求运气言象之意,而得其自然神妙
之情理。《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
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盖由规矩而取方员也。夫运气之道者,犹诸此也。嗟夫!仆勉述其文者,非但欲以美于己而
非于人,矜于名而苟于利也,但贵学人易为晓悟,而行无枉错耳。如通举《内经运气要旨
论》及《医方精要宣明论》者,欲令习者求其备也。其间或未臻其理者,幸冀将来君子以改
正焉。但欲同以宣扬古圣之妙道,而普救后人之生命尔。
<目录>一、五运主病\(一)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总纲)
属性: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目录>一、五运主病\(一)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分述)
属性: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风主动故也。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
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故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如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乃君火之位;自大寒至春分七
十三日,为初之气,乃风木之位,故春分之后,风火相搏,则多起飘风,俗谓之旋风是也,
四时多有之。由五运六气千变万化,冲荡击搏,推之无穷,安得失时而便谓之无也。但有微
甚而已。人或乘车跃马、登舟环舞而眩运者,其动不正,而左右纡曲,故《经》曰∶曲直动
摇,风之用也。眩运而呕吐者,风热甚故也。
<目录>一、五运主病\(二)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总纲)
属性: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目录>一、五运主病\(二)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分述)
属性:人近火气者,微热则痒,热甚则痛,附近则灼而为疮,皆火之用也。或痒痛如针轻刺者
,犹飞迸火星灼之然也。痒者,美疾也。故火旺于夏,而万物蕃鲜荣美也。炙之以火,渍之
以汤,而痒转甚者,微热之所使也;因而痒去者,热令皮肤纵缓,腠理开通,阳气得泄,热
散而去故也。或夏热皮肤痒,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敛,腠理闭密,阳气郁结,不能
散越,怫热内作故也。痒得爬而解者,爬为火化,微则亦能令痒;甚则痒去者,爬令皮肤辛
辣,而属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见则火力分而解矣。或云痛为实,痒为虚者,非谓虚为寒也
,正谓热之微甚也。或疑疮疡皆属火热。而反腐烂出脓水者,何也?犹骨肉果菜,至于热极
,则腐烂而溃为污水也。溃而腐烂者,水之化也。所谓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
故火热过极,则反兼于水化。又如盐能固物,令不腐烂者,咸寒水化,制其火热,使不过
极,故得久固也。万物皆然。
<目录>一、五运主病\(三)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总纲)
属性: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目录>一、五运主病\(三)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分述)
属性:地之体也,土。热极盛则痞塞肿满,物湿亦然,故长夏属土,则庶物隆盛也。
<目录>一、五运主病\(四)诸气郁病痿,皆属肺金
(总纲)
属性:诸气 郁病痿,皆属肺金。
<目录>一、五运主病\(四)诸气郁病痿,皆属肺金
(分述)
属性:,谓 满也。郁,谓奔迫也。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大抵肺主气,
气为阳,阳主轻清而升,故肺居上部,病则其气 满奔迫,不能上升,至于手足痿弱,
不能收持,由肺金本燥,燥之为病,血液衰少,不能营养百骸故也。《经》曰∶“手指得血而能摄
,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故秋金旺则雾气蒙郁,而草木萎落,病之象也。萎,犹痿
也。
<目录>一、五运主病\(五)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总纲)
属性: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目录>一、五运主病\(五)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分述)
属性:收敛引急,寒之用也。故冬寒则拘缩矣。
<目录>二、六气为病\(一)风类
(总纲)
属性:诸暴强直,支痛软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厥阴风木乃肝胆之气也)
<目录>二、六气为病\(一)风类
(分述)
属性:暴,卒也,虐害也。强,劲有力而不柔和也。直,筋劲强也。支痛,支持也,坚固支持
,筋挛不柔而痛也。软戾∶软,缩也。戾,乖戾也。谓筋缩里急乖戾失常而病也。然
燥金主于紧敛短缩劲切。风木为病,反见燥金之化,由亢则害,承乃制也。况风能胜湿而为
燥也,亦十月风病势甚而成筋缓者,燥之甚也。故诸风甚者,皆兼于燥。
<目录>二、六气为病\(二)热类
(总纲)
属性: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
,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 ,身热
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汗,皆属于热。(手少阴君火之热,乃真
心、小肠之气也)
<目录>二、六气为病\(二)热类
(分述)
属性:\x(喘)\x
喘∶火气甚为夏热,衰为冬寒。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又寒水为阴
,主乎迟缓;热火为阳,主乎急数。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
\x(呕)\x
呕∶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上炎之象也。
\x(吐酸)\x
吐酸∶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
则易于酸矣。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又如酒之味苦而性热,能养心火,故饮之则令人色赤
气粗,脉洪大而数,语涩谵妄,歌唱悲笑,喜怒如狂,冒昧健忘,烦渴,呕吐,皆热证也。
其吐必酸,为热明矣。况热则五味皆浓。《经》曰∶“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皆属土也。然土旺胜
水,不能制火,则火化自甚,故五味热食,则味皆浓也。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
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或口淡者,胃热也。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故胃为
一身之本,淡为五味之本。
然则吐酸,岂为寒者欤?所以妄言为寒者,但谓多伤生硬粘滑,
或伤冷物,而喜噫醋吞酸,故俗医主于温和脾胃,岂知《经》言∶“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盖
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则为热也。故伤寒身表热者,热在表也。宜
以麻黄汤类甘辛热药发散;以使腠理开通,汗泄热退而愈也。凡内伤冷物者,或即阴胜阳,
而为病寒者。或寒热相击,而致肠胃阳气怫郁而为热者;亦有内伤冷物而反病热,得大汗热
泄身凉而愈也,或微而不为他病,止为中酸,俗谓之“醋心”是也。法宜温药散之,亦犹解
表之义,以使肠胃结滞开通,怫热散而和也。若久喜酸而不已,则不宜温之,宜以寒药下之
,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气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粘滑油腻者,是谓能令阳气壅塞,郁
结不通畅也。如饮食在器,覆盖,热而自酸也。宜餐 食菜蔬,能令气之通利也。
\x(暴注)\x
暴注∶卒暴注泄也。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
\x(下迫)\x
下迫∶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x(转筋)\x
转筋∶《经》云转反戾也,热气燥烁于筋,则挛 而痛,火主燔灼,燥动故也。或以为寒客
于筋者,误也。盖寒虽主于收引,然止为厥逆禁固,屈伸不便,安得为转筋也!所谓转者,
动也,阳动阴静,热证明矣。夫转筋者,多因热甚,霍乱吐泻所致。以脾胃土衰,则肝木自
甚,而热燥于筋,故转筋也。大法渴则为热。凡霍乱转筋而不渴者,未之有也。或不因吐泻
,但外冒于寒,而腠理闭密,阳气郁结,怫热内作,热燥于筋,则转筋也。故诸转筋以汤渍
之,而使腠理开泄,阳气散则愈也。因汤渍而愈,故俗反疑为寒也。
\x(小便混浊)\x
小便混浊∶天气热则水混浊,寒则清洁,水体清而火体浊故也。又如清水为汤,则自然
浊也。
\x(腹胀)\x
腹胀大,鼓之如鼓∶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如是也。
\x(痈)、(疽)、(疡)、(疹)、(瘤气)、(结核)\x
痈∶浅而大也。经曰∶热胜血,则为痈脓也。
疽∶深而恶也。
疡∶有头小疮也。
疹∶浮小瘾疹也。
瘤气、赤瘤、丹 ∶热胜气也,火之色也。
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不必溃发,但令热气散则自消矣。
\x(吐下霍乱)\x
吐下霍乱∶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吐泻霍乱,火性燥动故也。
或云热无吐泻,止是停寒者,误也。大法吐泻烦渴为热,不渴为寒;或热吐泻,始得之,亦
有不渴者;若不止则亡液,而后必渴。或寒本不渴,若亡津液过多,则亦燥而渴也。但寒者
脉当沉细而迟,热者脉当实大而数。或损气亡液过极,则脉亦不能实数,而反弱缓,虽尔,
亦为热矣。
又曰∶泻白为寒,青、黄、红、赤、黑,皆为热也。盖泻白者,肺之色也。由寒水
甚而制火,不能平金,则肺金自甚,故色白也。如浊水凝冰,则自然清莹而明白。利色青者
,肝木之色也,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色青也。或言利色青为寒者,误也
。仲景法曰∶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者,热在里也,大承气汤下之。及夫小儿热甚急惊,
利色多青,为热明矣。利色黄者,由火甚则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黄也。利色红为热者
,心火之色也;或赤者,热深甚也。至若利色黑,亦言为热者,由火热过极,则反兼水化制
之,故色黑也,如伤寒阳明病,热极则日晡潮热,甚则不识人,循衣摸床,独语如见鬼状,法
当大承气汤下之。大便不黑者易治,黑者难治,诸痢同法。
然辨痢色以明寒热者,更当审其
饮食药物之色。如小儿病热,吐利霍乱,其乳未及消化,而痢尚白者,不可便言为寒,当以
脉证别之。大法泻痢小便清白不涩为寒,赤涩为热。又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澈
清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者,寒证也;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
便赤黄,而或涩者,热证也。凡谷消化者,无问色及他证,便为热也。寒泻而谷消化者,未
之有也。由寒则不能消化谷也。或火主疾速而热甚,则传化失常,谷不能化而飧泄者,亦有
之矣。仲景曰,邪热不杀谷。然热得于湿,则飧泄也。
或言下痢白为寒,误也。若果为寒,则不能消谷,何由反化为脓也?所谓下痢谷反为脓血,如世之谷肉果菜,湿热
甚,
则自然腐烂溃发,化为污水。故食于腹中,感人湿热邪气,则自然溃发,化为脓血也,其热为赤,热
属心火故也。其湿为黄,湿属脾土故也。燥郁为白,属肺金也。《经》曰∶“诸气 郁,皆属
于肺。”谓燥金之化也。王冰曰∶“郁,谓奔迫,气之为用,金气同之。”然诸泻痢皆兼于湿,
今反言气燥者,谓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热郁结,而又湿主乎痞,以致气液不得宣通
,因以成肠胃之燥,使烦渴不止也。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热相兼,其说犹误。岂知水火阴
阳寒热者,犹权衡也,一高则必一下,一盛则必一衰,岂能寒热俱甚于肠胃,而同为痢乎?
如热生疮疡,而出白脓者,岂可以白为寒欤?由其在皮肤之分,属肺金,故色白也;次在血
脉之分,属心火,故为血疖也;在肌肉,属脾土,故作黄脓;在筋部,属肝木,故其脓色带
苍;深至骨,属肾水,故紫黑血出也。各随五脏之部而见五色,是谓标也;本则一出于热,
但分浅深而已。大法下迫窘痛,后重里急,小便赤涩,皆属燥热,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则为热明矣。
或曰∶白痢既为热病,何故服辛热之药,亦有愈者耶?盖辛热之药,能开发肠
胃郁结,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气和而已。然病微者可愈,甚者郁结不开,其病转加而死
矣。凡治热甚吐泻亦然。夫治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药治之,或微加辛热佐之则可。盖辛热
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如钱氏香连丸之类是也。故治诸痢
者,黄连、黄柏为君,以其至苦大寒,正主湿热之病。乃若世传辛热金石毒药,治诸吐泻下利
,或有愈者,以其善开郁结故也。然虽亦有验者,或不中效,反更加害。凡用大毒之药必是
善药不能取效,不得已而用之可也,幸有善药,虽不能取效,但有益而无损者,何必用大毒
之药,而谩劳 也。《经》曰∶宁小与其大,宁善与其毒,此之谓也。
至如带下之理,犹诸痢也,但分经络与标之殊,病之本气则一。举世皆言白带下为寒者,误矣。所谓带下者
,任脉之病也。《经》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
,循面入目络舌。”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脐而上。然其病所发,正在过带脉之分,而淋沥以
下,故曰带下也。赤白与下痢义同,而无寒者也。大法头目昏眩,口苦舌干,咽嗌不利,小
便赤涩,大便秘滞,脉实而数者,皆热证也。凡带下者,亦多有之。果为病寒,岂能若此?《经》曰
∶“亢则害,承乃制。”谓亢过极,则反兼胜己之化,制其甚也。如以火炼金,热极则反为水。
又如六月热极,则物反出液而湿润,林木流津。故肝热甚则出泣,心热甚则出汗。脾热甚则出涎,肺热甚
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亦犹煎
汤,热甚则沸溢,及热气熏蒸于物,而生津者也。故下部任脉湿热甚者,津液涌溢而为带下
也。每见俗医治白带下者,但根据近世方论,而用辛热之药。病之微者,虽或误中,能令郁结
开通,气液宣行,流湿润燥,热散气和而愈。其或势甚而郁结不能开通者,旧病转加,热证
新起,以至于死,终无所悟。曷若以辛苦寒药,按法治之,使微者、甚者,皆得郁结开通,
湿去燥除,热散气和而愈。无不中其病,而免加其害。
且如一切怫热郁结者,不必止以辛甘
热药能开发也,如石膏、滑石、甘草、葱、豉之类寒药,皆能开发郁结。以其本热,故得寒则
散也。夫辛甘热药,皆能发散者,以力强开冲也。然发之不开者,病热转加也。如桂枝、麻
黄类辛甘热药,攻表不中病者,其热转甚也。是故善用之者,须加寒药,不热,则恐热甚发
黄,惊狂或出矣。如表热当发汗者,用辛甘热药。苟不中其病,尚能加害,况里热郁结,不
当发汗,而误以热药发之不开者乎?又如伤寒表热怫郁,燥而无汗,发令汗出者,非谓辛甘
热药属阳,能令汗出也,由怫热郁结开通,则热蒸而自汗出也。不然,则平人表无怫热者服
之,安有如斯汗出也?其或伤寒日深,表热入里,而误以辛甘热药汗之者,不惟汗不能出,
而又热病转加,古人以为当死者也。又如表热服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葱、豉之类寒药
,汗出而解者;及热病半在表,半在里,服小柴胡汤寒药,能令汗出而愈者;热甚服大柴胡
汤下之,更甚者,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下之。发黄者,茵陈蒿汤下之;结胸者
,陷胸汤、丸下之。此皆大寒之利药也,反能中病,以令汗出而愈。然而中外怫热郁结,燥
而无汗,岂但由辛甘热药为阳,而能开发汗出也。况或病微者,不治自然作汗而愈者也。所
以能令作汗之由者,但怫热郁结,复得开通,则热蒸而作汗也!凡治上下中外一切怫热郁结者,
法当仿此。随其浅深,察其微甚,适其所宜而治之。慎
不可悉如发表,但以辛甘热药而已。
大抵人既有形,不能无病,有生不能无死。然而病者,
当按法治之。其有病已危极,未能取效者,或已衰老而真气倾竭,不能扶救而死者,此则非
医者之过也;若阴阳不审,标本不明,误投汤药,实实虚虚而致死者,谁之过欤!
且如酒之味苦而性热,能养心火,久饮之。则肠胃怫热郁结,而气液不能宣通,令人心腹痞满,不能
多食,谷气内发,而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故喜噫而或下气也。腹空水谷衰少,则阳气自甚
,而又洗嗽劳动,兼汤渍之,则阳气转甚,故多呕而或昏眩也,俗云酒隔病耳。夫表里怫热
郁结者,得暖则稍得开通而愈,得寒则转闭而病加,由是喜暖而恶寒!今酒隔者,若饮冷酒
,或酒不佳,或不喜而强饮者,肠胃郁结转闭,而满闷不能下也。或至饮兴者,或热饮醇酒
者,或喜饮者,能令郁结开通,善多饮也,因而过醉,则阳气益甚而阴气转衰,酒力散,则
郁结转甚而病加矣。
夫中酒热毒,反热饮以复投者,令郁结得开,而气液皆复得宣通也。凡
酒病者,必须续续饮之,不然则病重,不能饮,郁结不得开故也。凡郁结甚者,转恶寒而喜
暖,所谓亢则害,承乃制,而阳极反似阴者也!俗未明之,因而妄谓寒病,误以热药攻之,
或微者郁结开通而不再结,气和而愈也;甚
者稍得开通,而药力尽则郁结转甚也。其减则微,其加即甚。俗无所悟,但云药至即稍减,
药去即病加,惟恨药小,未能痊除,因而志心服之,以至怫热太甚,则中满腹胀而 肿
也。若小便涩而湿热内甚者,故发黄也,犹物湿热者,蒸之而发黄也。世俗多用巴豆大毒热
药,以治酒隔者,以其辛热能开发肠胃之郁结也。微者结散而愈,甚者郁结不开,怫热转甚
而病加也。恨其满闷故多服以利之,或得郁结开通而愈者,以其大毒性热。然虽郁结得开
,奈亡血液,损其阴气,故或续后怫热再结,而病转者甚也。因思得利时愈,而复利之,如
前之说,以利三五次间,则阴气衰残,阳热太甚,而大小便赤涩发黄,腹胀肿满也。或湿热
内甚,而时复濡泄也。
或但伤饮食,而怫热郁结,亦如酒病,转成水肿者不为少矣。终不知
怫热内作则脉必沉数而实,法当辛苦寒药治之,结散热退,气和而已。或热甚郁结不能开通
者,法当辛苦寒药下之,热退结散而无郁结也。所谓结者,怫郁而气液不能宣通也,非谓大
便之结硬耳。或云水肿者,由脾土衰虚,而不能制其肾水,则水气妄行,而脾主四肢,故水
气游走四肢,身面俱肿者,似是而实非也。夫治水肿腹胀,以辛苦寒药为君,而大利其大小
便也。《经》曰∶“中满者治之于内;”然则岂为脾土之虚也?此说正与《素问》相反。《经》曰∶“诸湿
肿满,皆属脾土。”又云∶“太阴所主 肿。”又云∶“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 肿,皆所谓太
阴脾土湿气之实甚也。”又《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又云∶诸 肿疼酸惊骇,皆属
于火。”又曰∶“热胜则 肿。”皆所谓心火实热,而安得言脾虚不能制肾水之实甚乎?故诸水
肿者,湿热之相兼也。如六月湿热太甚,而庶物隆盛,水肿之象,明可见矣。故古人制以辛
苦寒药治之,盖以辛散结,而苦燥湿,以寒除热,而随其利,湿去结散,热退气和而已。
所以妄谓脾虚不能制其肾水者,但谓数下致之,又多水液故也。
岂知巴豆热毒,耗损肾水阳气,则心火及脾土自甚,湿热相搏,则怫热痞隔,小便不利
而水肿也。更宜下之者,以其辛苦寒药,能除湿热怫郁痞隔故也。亦由伤寒下之太早。而热
入以成结胸者,更宜陷胸汤、丸寒药下之。又如伤寒误用巴豆热毒下之,而热势转甚,更宜
调胃承气汤寒药下之者也。若夫世传银粉之药,以治水肿而愈者,以其善开怫郁痞隔故也,
慎不可过度而加害尔!况银粉亦能伤牙齿者,谓毒瓦斯感于肠胃,而精神气血水谷不能胜其毒
,故毒瓦斯循经上行,而至齿龈嫩薄之分,则为害也。上下齿缝者,手足阳明胃之经也。凡用此
药,先当固济尔!或云阴水遍身,而又恶寒,止是寒者,非也。《经》言∶“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
战栗,悲笑谵妄,谓少阴君火热气之至也。”详见下文恶寒战栗论中。
\x(瞀)\x
瞀∶昏也,热气甚则浊乱昏昧也。
\x(郁)\x
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
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然寒水主于闭藏,而今反属热者,谓火热亢极
,则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x(肿胀)\x
肿胀∶热胜于内,则气郁而为肿也。阳热气甚,则腹胀也。火主长而茂,形貌彰显,升
明、舒荣,皆肿胀之象也。
\x(鼻窒)\x
鼻窒∶窒,塞也;火主 肿胀,故热客阳明,而鼻中 胀则窒塞也。或
谓寒主闭藏,妄以鼻窒为寒者,误也。盖阳气甚于上,而侧卧则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者,谓
阳明之脉左右相交,而左脉注于右窍,右脉注于左窍,故风热郁结,病偏于左。则右窍反塞
之类也。俗不知阳明之脉左右相交,注于鼻孔,但见侧卧则上窍通利,下窍窒塞,反疑为寒
尔。所以否泰之道者,象其肺金之盈缩也。
\x(鼽)\x
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行之理,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有鬼贼。故《经》曰∶“亢则害,承
乃制”也。《易》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以火炼金,热极而反化为水,及身热极,则
反汗出也;水体柔顺,而寒极则反冰如地也。土主湿阴云雨而安静,土湿过极,则反为骤注
,烈风,雨淫溃也。木主温和而生荣,风大则反凉而毁折也。金主清凉,秋凉极而万物反燥
也。皆所谓过极则反兼鬼贼之化,制其甚也。由是肝热甚则出泣,心热甚则出汗,脾热甚则
出涎,肺热甚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也。《经》曰∶鼻热者,出浊涕。凡痰、涎、涕、唾稠浊者
,火热极甚,销烁致之然也。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彼但见鼽、嚏、鼻窒,冒寒则甚,遂
以为然。岂知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热极怫郁,而病愈甚也。
\x(衄)\x
衄者,阳热怫郁,干于足阳明而上,热甚,则血妄行为鼻衄也。
\x(血溢)\x
血溢者,上出也。心养于血,故热甚则血有余而妄行。或谓呕吐紫凝血为寒者,误也。
此非冷凝,由热甚销烁以为稠浊,而热甚则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为紫也。
\x(血泄)\x
血泄∶热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x(淋)\x
淋∶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或曰,小便涩而不通者为然,遗尿不禁
者为冷。岂知热甚客于肾部,干于足厥阴之经,廷孔郁结极甚,而气血不能宣通,则痿痹,
而神无所用,故液渗入膀胱,而旋溺遗失,不能收禁也。《经》曰∶目得血而能视,耳得血而能
听,手得血而能摄,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脏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气。夫血随
气运,气血宣行,则其中神自清利,而应机能为用矣。
又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
;故诸所运用,时习之则气血通利,而能为用;闭壅之则气血行微,而其道不得通利,故劣
弱也。若病热极甚则郁结,而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随其郁结之微甚,有
不用之大小焉。是故目郁则不能视色,耳郁则不能听声,鼻郁则不能闻香臭,舌郁则不能知
味,至如筋痿骨痹,诸所出不能为用,皆热甚郁结之所致也;故仲景论少阴病热极曰∶“溲便
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肾先绝也。”《灵枢经》曰∶“肾主二阴。”然水衰虚而怫热客其部分
,二阴郁结则痿痹,而神无所用,故溲便遗失,而不能禁止,然则热证明矣。
是故世传方论,虽曰冷淋,复用榆皮、黄芩、蘧麦、茯苓、通草、鸡苏、郁李仁、栀子之类寒药治之而已
。其说虽妄,其方乃是,由不明气运变化之机。宜乎认是而为非也。或谓患淋而服茴香、益
智、滑石、醇酒温药而愈者,然则非冷欤?殊不知此皆利小便之要药也。盖醇酒、益智之性虽
热,而茴香之性温,滑石之性寒,所以能开发郁结,使气液宣通,热散而愈也。
\x( )\x
∶俗作秘,大便涩滞也;热耗其液,则粪坚结,而大肠燥涩紧敛故也。或大便溏
而者,燥热在于肠胃之外,而湿热在内故也。义同泄痢后重之义,见“下迫”论中。
\x(身热恶寒)\x
身热恶寒,此热在表也。邪热在表而浅,邪畏其正,故病热而反恶寒也。或言恶寒为寒
在表,或言身热恶寒为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者,皆误也。仲景法曰∶“无阳病寒,不可发汗。”
又言:“身热恶寒,麻黄汤汗之。汗泄热去,身凉即愈。”然则岂有寒者欤?又如热生壅肿疮疡而
恶寒者,亦由邪热在于表也。虽尔,不可汗之。故仲景曰∶患疮者汗之则作 ,大法烦
躁多渴,欲寒恶热,为病热也。
亦有亢则害,承乃制之,则病热甚而反觉其冷者也。虽觉其
冷,而病为热。实非寒也。其病热郁甚,而反恶寒,得寒转甚,而得暖少愈者,谓暖则腠理
疏通,而阳气得散,怫热少退,故少愈也。其寒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而热转甚,故病加
尔。上下中外,周身皆然。俗因之妄谓寒病,误以热药投之,为害多矣。假令或因热药以使
怫热稍散而少愈者,药力尽则病反甚也。其减则微,其加则甚。俗无所悟,但云服之而获效
,力尽而病加,因而加志服之,由是诸热病皆生矣。
阳热发则郁甚于上,故多目昏眩,耳聋
鸣,上壅癫疾。上热甚而下热微,俗辈复云肾水衰弱,不能制心火,妄云虚热也。抑不知养
水泻火,则宜以寒,反以热药欲养肾水,而令胜退心火,因而成祸不为少矣。可不慎欤?
\x(战栗)\x
战栗∶动摇,火之象也。阳动阴静,而水火相反,故厥逆禁固,屈伸不便,为病寒也。
栗者,寒冷也。或言寒战为脾寒者,未明变化之道也。此由心火热甚,亢极而战,反兼水化
制之,故寒栗也。然寒栗者,由火甚似水,实非兼有寒气也。故以大承气汤下之,多有燥粪
,下后热退,则战栗愈矣。或平人冒极寒而战栗者,由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散越,则怫热
内作故也。如冬寒而地中反暖也。
或云∶冬,阳在内而阴在外,地上寒而地中暖,夏则反此
者,乃真理也。假令冬至为地阴极,而生阳上升,至夏则阳在上而阴在地中者,当地上热而
地中寒可也。奈何夏至为天阳极,而生阴下降,至冬则入地反暖,地上反寒欤!或曰∶冬后
阳升而出,则阴降而入,夏后阳降而入,则阴升而出者,乃妄意也,如冬至子正一阳升,而
得其复 \r图\p01-e29a1.bmp\r (《易》地雷复卦),至于巳则阴绝,而六阳备,
是故得其纯干 \r图\p01-e29a2.bmp\r (八纯干);夏至午正则一阴生,而
得 \r图\p01-e29a3.bmp\r (天风 ),至
于亥则阳绝,而六阴备,是故得
其纯坤 \r图\p01-e29a4.bmp\r (八纯坤),至于
冬至则阳复也。然子后面南,午后面北,视卦之爻,则子后阳
升,午后阴降明矣。安得反言冬后阴降,而夏后阳降耶?
所谓四时天气者,皆随运气之兴衰
也。然岁中五运之气者,风、暑、燥、湿、寒各主七十三日五刻,合为期岁也。岁中六部之
主位者,自大寒至春分属木,故温和而多风也;春分至小满属君火,故暄暖也。小满至大暑
属相火,故炎热也;大暑至秋分属土,故多湿阴云雨也;秋分至小雪属金,故凉而物燥也;
小雪至大寒属水,故寒冷也。然则岂由阴阳升降于地之内外乎?
其地中寒燠者,《经》言∶火热主于出行,寒水主于闭藏。故天气热,则地气通泄而出行,故地中寒也,犹人汗出之
后体凉;天气寒则地凝冻而闭塞,气难通泄,故怫郁而地中暖也。《经》言∶“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又如水本寒,寒极则水冰如地,而冰下之水反不寒也,冰浓则水温,即闭藏之道也。或大雪
加冰,闭藏之甚,则水大温,而鱼乃死矣,故子正一阳生,而至于正月寅,则三阳生,而得
其泰 \r图\p01-e29a5.bmp\r (地天泰)。泰者,通利而非否塞也。午正一阴生,而至于七月申,则三阴生,而
得否 \r图\p01-e29a6.bmp\r (天地否)。否者,否塞而非通泰也,然而否极则泰,泰极则否。故六月泰极,则
地中至寒;十二月否极,则地中至暖。然则地中寒燠,明可见焉。故知人之冒于寒,而内为
热者,亦有之矣。
或问曰∶人冬阳在内而热,夏阴在内而寒者,何也?答曰∶俗已误之久矣!
夫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矣。适其脉候,明可知也。如夏月心火生而
热,则其脉滑数洪大而长,烦热多渴,岂为寒也?余候皆然。
或平人极恐而战栗者,由恐为
肾志,其志过度,则劳伤本脏,故恐则伤肾,肾水衰则心火自甚,而为战栗也。又如酒苦性
热,养于心火,故饮之过多,则心火热甚,而为战栗。俗谓之酒禁也。
《经》曰∶“阳并于阴,阴
则实而阳明虚,阳虚故寒栗而鼓颔也。”注曰∶“阳并于阴,言阳气入于阴分也。阳明胃脉也,
故不足则恶寒战栗而鼓颔振动也。”然阳明经络在表,而主于肌肉,而气并于里,故言阳明虚
也。
又《经》曰∶“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时阳虚阴实,而外无阳气,故先寒栗也。阴
气逆极,则阳复出之,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然阴气逆极,则复出
之阳者,是言阳为表,而里为阴也。其气复出,而并之于表,非谓阴寒之气出之于表,而反
为阳热也。
又《经》曰∶“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然气并于阳而在于表,故言阳胜;气并于阴而在于里,故言阴胜,此乃表里阴阳之虚实,非
寒热阴阳之胜负,但阳气之出入耳。
如伤寒病日深,表证已罢,而热入于里,若欲作大汗,
则阳气必须出之于外,郁极乃发,而阳热大作于里,亢则害,承乃制,故为战栗;而后阳气
出之于表,则蒸热作而腠理开,大汗泄而病气已矣!或战栗无汗而愈者,必因发汗吐下亡津
液过多,则不能作汗,但热退气和而愈。或不战栗而汗解者,虽因日深表热不罢,内外俱热
,阳不并阴,而外气不衰,里无亢极,故无害承乃制,则无战栗也。或不战栗而亦无汗愈者,
阳不并阴而气液虚损故也,故诸战栗者,表之阳气与邪热并甚于里,热极而水化制之,故寒
栗也。虽尔,为热极于里,乃火极而似水化也!
\x(惊)\x
惊∶心卒动而不宁也,火主于动,故心火热甚也。虽尔,止为热极于里,乃火极似水则
喜惊也。反兼肾水之恐者,亢则害承乃制故也。所谓恐则喜惊者,恐则伤肾而水衰,心火自
甚,故喜惊也。
\x(惑)\x
惑∶疑惑,犹豫,浊乱,而志不一也。象火参差而惑乱。故火实则水衰,失志而惑乱也
。志者,肾水之神也。
\x(悲)\x
悲∶金肺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心火主于热,喜痛,故悲痛苦恼者,心神烦
热躁乱,而非清净也。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热亢极,而反兼水化制之故也。夫五脏者
,肝、心、脾、肺、肾也。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忧。若志过度则
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
如六欲者,眼、耳、鼻、舌、身、意也。七情者,喜
、怒、哀、惧、爱、恶、欲;一作好、爱、恶。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所谓阳动阴静
。故形神劳则躁不宁,静则清平也。是故上善若水,下愚如火。先圣曰∶六欲七情,为道之
患。属火故也。
如中风偏枯者,由心火暴甚,而水衰不能制之,则火能克金,金不能克木,
则肝木自甚,而兼于火热,则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又如酒醉而热,则
五志七情竞起。故《经》曰∶战栗,惊惑,悲笑,谵妄歌唱,骂詈癫狂,皆为热也。故热甚癫狂
者,皆此证也。
\x(笑)\x
笑∶蕃茂、鲜淑、舒荣、彰显,火之化也。故喜为心火之志也。喜极而笑者,犹燔烁火
喜而鸣,笑之象也,故病笑者,火之甚也。或心本不喜,因侮戏而笑者,俗谓之冷笑。涉人
非道而伐之,使惭然失志,由是违己心则喜笑。
或以轻手扰人颈、腋、腹、胁、股、 、足
、趺,令人痒而笑者,由动乱扰挠,火之用也;静顺清谧,水之化也。皮肤彰显之分,属于
火也,嫩薄隐藏之分,属于水也。以火用扰其水分,使人惭然失志而痒,则水衰火旺,而为
笑也。
以手自扰而不笑者,不羞不痒故也。然羞惭而痒者,心火之化也。人失信志则羞渐者
,水衰火实故也。志与信者,肾水之化也。但痒而不羞,羞而不痒,皆不能为笑者,化微不
能变动故也。
\x(谵)\x
谵∶多言也,言为心声,犹火燔而鸣,故心火热则多言,犹醉而心热,故多言也。或寐
而多言者,俗云睡语,热之微也。若热甚则睡寤,而神昏不清,则谵语也。自汗、惊悸、咬
牙皆然。所谓寐则荣卫不能宣行于外,而气郁于内;是故里热发也。
夫上善若水,下愚如火
。故六欲七情,上善远之,而下愚迁之。其梦中喜、怒、哀、乐、好、恶、爱之七情,
非分而过,其不可胜者,寐则内热郁甚故也。凡人梦者,乃俗云梦中之梦,离道愈远;梦之觉者
,尚为道之梦也;故成道是为大觉,则六欲七情,莫能干也。古人言,梦者神迷也。病热而
能迁七情者,水衰道远故也。
\x(妄)\x
妄∶虚妄也,火为阳,故外清明而内浊昧。其主动乱,故心火热甚则肾水衰,而志不精
一。虚妄见闻,而自为问答,则神志失常,如见鬼神也。或以鬼神为阴,而见之则为阴极脱
阳,而无阳气者,妄意之言也。
\x(衄蔑血汗)\x
衄蔑血汗∶血出也。汗者浊也。心火热极则血有余,热气上甚,则为血溢,热势亢极,则燥
而汗浊,害承乃制,则色兼黑而为紫也。
<目录>二、六气为病\(三)湿类
(总纲)
属性: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 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
。(足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目录>二、六气为病\(三)湿类
(分述)
属性:\x(诸痉强直)\x
诸痉强直∶筋劲强直而不柔和也,土主安静故也。阴痉,曰柔 ;阳痉,曰刚
。亢则害承乃制,故湿过极,则反兼风化制之。然兼化者虚象,而实非风也。
\x(积饮)\x
积饮∶留饮积蓄而不散也,水得燥则消散,得湿则不消,以为积饮也,土湿主否故也。
\x(痞)\x
痞∶与否同,不通泰也。谓精神荣卫、血气津液,出入流行之纹理闭塞而为痞也。
\x(隔)\x
隔∶阻滞也,谓肠胃隔绝,而传化失其常也。
\x(中满)\x
中满∶湿为积饮痞隔。而土主形体,位在中央,故中满也。
\x(霍乱吐下)\x
霍乱吐下∶湿为留饮痞隔,而传化失常,故甚则霍乱吐泻也!
\x(体重)\x
体重∶轻清为天,重浊为地,故土湿为病,则体重宜也。
\x( 肿)\x
肿肉如泥,按之不起∶泥之象也。土过湿则为泥。湿为病也,积饮、痞、隔、中
满、霍乱吐下、体重,故甚则 肿矣。
<目录>二、六气为病\(四)火类
(总纲)
属性:诸热瞀 ,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 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
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暴病暴死
,皆属于火。(手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目录>二、六气为病\(四)火类
(分述)
属性:\x(瞀)、( )\x
瞀∶昏也。如酒醉而心火热甚,则神浊昧而瞀昏也。
∶动也。惕跳动 ,火之体也。
\x(暴喑)\x
暴喑∶猝哑也,金肺主声,故五行惟金响。金应于干,干为天,天为阳,为健,为动;
金本燥,为涸,为收,为敛,为劲切,为刚洁。故诸能鸣者,无越此也。凡诸发语声者,由
其形气之鼓击也,鼓击者,乃健动之用也。所谓物寒则能鸣者,水实制火,火不克金也。其
或火旺水衰,热乘金肺,而神浊气郁,则暴喑无声也。故《经》言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
也。俳者,废也。
\x(冒昧)\x
冒昧∶非触冒,乃昏冒也。昧,暗也。气热则神浊冒昧,火之体也。
\x(躁扰)\x
躁扰∶躁动烦热,扰乱而不宁,火之体也。热甚于外,则肢体躁扰,热甚于内,则神志
躁动,返复癫倒,懊 烦心,不得眠也。或云呕哕而为胃冷心烦疼者,非也
。故烦心、心痛,腹空热生而发,得食热退而减也。或逆气动躁者,俗谓咽喉,由水衰火旺
,而犹火之动也。故心胸躁动,谓之怔忡,俗云心忪,皆为热也。
\x(狂越)\x
狂越∶狂者,狂乱而不正定也。越者,乖越礼法而失常也。夫外清而内浊,动乱参差,
火之体也;静顺清朗,准则信平,水之体也。由是肾水主志,而水火相反。故心火旺则肾水
衰,乃失志而狂越也。
或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则《素问》之说不同也。《经》注曰∶“多喜为
癫,多怒为狂。”然喜为心志,故心热甚则多喜而为癫也;怒为肝志,火实制金,不能平木,
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也。况五志所发皆为热,故狂者五志间发,但怒多尔。
凡热于中,则多干阳明胃经也。《经》曰∶“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言。”又曰∶“阳明
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或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欲上高
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骂詈不避亲疏。”又《经》曰∶“热中消中,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
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
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夫热气 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
伤脾。”注曰∶膏,谓油腻肥脂也。粱,粮米也。芳草,谓芳美之味也。芳,香美也。坚,固
也。劲,硬也。 ,疾也。盖服膏粱芳草石药,则热气坚劲疾利,而为热中消中,发为
癫狂之疾,夫岂癫为重阴者欤!
\x(骂詈)\x
骂詈∶言为心之声也。骂詈,言之恶也。夫水数一,道近而善;火数二,道远而恶。水
者,内清明而外不彰,器之方员,物之气味,五臭五色,从而不违,静顺信平,润下而善利
万物,涤洗浊秽,以为清静,故上善若水;水火相反,则下愚如火也。火者,外明耀而内烦
浊,燔炳万物,为赤为热,为苦为焦,以从其己,燥乱参差,炎上而烈,害万物,熏燎鲜明
,以为昏昧。水生于金,而复润母燥;火生于木,而反害母形。故《易》曰∶“润万物者,莫
润乎水。”又言∶“离火为戈兵。”故火上有水制之,则为既济;水在火下,不能制火,为未济也
。是知水善火恶。
而今病阳盛阴虚,则水弱火强,制金不能平木,而善去恶发,骂詈不避亲
疏。喜笑恚怒而狂,本火热之所生也,平人怒骂亦同。或本心喜而无怒,以为戏弄之骂,亦
心火之用也。故怒骂者,亦兼心喜骂于人也,怒而恶发可嗔者,内心喜欲怒于人也。
\x(惊骇)\x
惊骇∶骇,惊愕也。君火义同。
\x( 肿)\x
肿∶热胜肉,而阳气郁滞故也!
\x(疼酸)\x
疼酸∶酸疼也。由火实制金,不能平木,则木旺而为兼化,故言酸疼也。
\x(气逆冲上)\x
气逆冲上∶火气炎上故也。
\x(禁栗)\x
禁栗如丧神守∶栗,战栗也。禁,冷也。又义见君火化中。禁,俗作噤。如丧神守者,
神能御形,而反禁栗,则如丧失保守形体之神也。
\x(嚏)\x
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
而痒,则嚏也。或故以物扰之,痒而嚏者,扰痒火故也。或视日而嚏者,由目为五脏神华,
太阳真火,晃耀于目,则心神躁乱。而发热于上,则鼻中痒而嚏也。伤寒病再经衰而或嚏者,
由火热已退,而虚热为痒,痒发鼻则嚏也。或风热上攻,头鼻壅滞,脉浮而无他证者,内
药鼻中,得嚏则壅滞开通而愈也。或有痛处,因嚏而痛甚不可忍者,因嚏之气攻冲结痛,
而不得通利故也。
\x(呕)、(疮疡)\x
呕、疮疡∶君火化同。
\x(喉痹)\x
喉痹∶痹,不仁也,俗作闭,犹闭塞也,火主肿胀,故热客上焦,而咽嗌肿胀也。
\x(耳鸣)\x
耳鸣∶有声,非妄闻也。耳为肾窍,交会手太阳、少阳,足厥阴、少阴、少阳之经。
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微甚,而作诸音声
也。《经》言∶阳气上甚而跃,故耳鸣也。
\x(聋)\x
聋之为病,俗医率以 悍燥烈之药制之,往往谓肾水虚冷故也。夫岂知水火之阴阳,心
肾之寒热,荣卫之盛衰,犹权衡也,一上则必一下。是故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此平治之道
也。夫心火本热,虚则寒矣;肾水本寒,虚则热矣,肾水既少,岂能反为寒病耶?
《经》言∶足少阴肾水虚,则腹满,身重,濡泻,疮疡流水,腰股痛发, 股膝不便,烦冤,足痿
,清厥,意不乐,大便难,善恐心惕,如人将捕,口苦,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
心,心痛,黄胆,肠 下血,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以此见肾虚为病,皆是热证。
《经》又曰∶“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
者水脏也,骨热而髓虚,故发骨痿。”注言∶“阳气内伐,谓伐腹中之阴气也;水不胜火,以热舍于肾中也。”
《经》又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又曰∶“肾热者,色黑齿槁。”凡色黑齿槁之人,
必身瘦而耳焦也。所以然者,水虚则火实,而热亢极则害,承乃制,故反兼水之黑也;肾水
衰少,不能润泽,故黑干焦槁也;齿、耳属肾,故甚也。如疮疡热极无液,则肉干焦而色黑也。然则水衰为热明矣,岂
可反言寒耶!
故《仙经》以息为六字之气,应于三阴三阳,脏腑之六气。实则行其本化之字泻之,衰则行其胜己之字
泻之,是为杀其鬼贼也;所谓六字之气者,肝吁,心呵,相火唏,脾呼,肺 ,肾本吹
也。故吹去肾寒则生热,呵去心热则生寒,故曰∶春不呼,夏不 ,秋不吁,冬不呵。
四时常有唏,谓三焦无不足;八节不得吹,谓肾状难得实。然以吹验之,吹去肾水寒气,
则阳热暴甚,而目瞑昏眩,虚为热证明矣,岂可反言肾虚为冷,而以热药养水耶?况水少不
能胜火,又服热药,宁无损欤!
《经》言∶“以寒治热。”谓寒养水而泻火;“以热治寒,”谓热助火而耗
水也。《经》虽或言“以热治热”。谓病气热甚,能与寒药交争,而寒药难下,故反热服,顺其病热。
热病既消,寒性乃发,则病热除愈。如承气汤寒药,反以热服之类是也。伤寒同法。《经》曰∶“寒因热用”,“热因寒用”,
亦是治
热类也。故治病之道,泻实补衰,平而已矣。
或谓病热火实水虚,反言肾虚为冷,心迷正理,不
敢用对证寒药,误以食前服其助阳热药,欲令下部水胜,退上焦心火,食后兼服微凉之药,
而退火热,岂知十益不及一损也,病本热而无寒,又得热药,则病热转甚。食后虽服大寒之
药,亦难解其势之甚也,况以微凉乎?岂不详热药证中,止言治寒助热,安有养水泻火之言
哉!
《经》言∶五脏以平为期。及夫一法,无问五脏生克兴衰,一概言热为实,寒为虚者,通言
阳气之兴衰也。假令下部寒者,谓下焦火气之虚也,故以热药补之,非助肾水之药尔!由水
虚不能反为寒也。凡诸疾之所起也,不必脏腑兴衰变动相乘而病,但乘内外诸邪所伤,即成
病矣。
大凡治病必求所在,病在上者治其上,病在下者治其下。中外脏腑经络皆然。病气热则除其热,寒则退其寒,六气
同法。泻实补虚,除邪养正,平则守常,医之道也!岂可见病已热,而反用热药,复言养水而胜心火者,可谓道在迩而
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深可戒哉!
所以或言肾虚而下部冷者,非谓水虚也,所谓“肾有两
枚”,《经》曰∶“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杨上善注《太素》曰∶“人之脊骨有二十一节,从下第七节
之傍,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小心也。”《难经》言∶“心之原,出于太陵。然太陵穴
者,属手厥阴包络相火,小心之经也。”《玄珠》言刺太陵穴曰∶“此泻相火小心之原也。”然则
右肾命门为小心,乃手厥阴相火包络之脏也。《仙经》曰∶“先生右肾则为男,先生左肾则为
女。”谓男为阳火,女为阴水故也。或言女子左肾为命门者,误也。《难经》止言“右肾为命门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岂相反也。然右肾命门小心,为手厥阴包络之脏,故与手少阳
三焦合为表里,神脉同出,见手右尺也。二经俱是相火,相行君命,故曰命门尔。故《仙经
》曰∶“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是言右肾属火,而不属水也。是以右肾火气虚,则为病寒也。
君相虽为二火,论其五行之气,则一于为热也。
夫五行之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长,独阳不成。但有一物,全备五行,递相
济养,是谓和平。交互克伐,是谓兴衰。变乱失常,灾害由生,是以水少火多,为阳实阴虚
而病热也。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而病寒也。故俗以热药欲养肾水,胜退心火者,岂不
误欤!
至如或因恣欲而即病,或因久而成病者,俗以为元气虚损而病寒者,皆误也。然诸所
动乱劳伤,乃为阳火之化。神狂气乱,而为病热者多矣。故《经》言∶消瘅热中,及夫热病,阴
阳变易,房劳之病证也。所以热病未复,及大醉以不禁入房,而为祸甚速者阳热易为暴甚故
也。夫太乙天真元气,非阴非阳,非寒非热也。是以精中生气,气中生神,神能御其形也。
由是精为神气之本!形体之充固,则众邪难伤,衰则诸疾易染,何止言元气虚而为寒尔!
故老人之气衰,多病头目昏眩,耳鸣或聋,上气喘咳,涎唾稠粘,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肢体
焦痿,筋脉拘倦,中外燥涩,便溺 结,此皆阴虚阳实之热证也。俗悉言老弱为虚冷而
无热也,纵见热症,虽云少水不胜多火,而反言肾水虚则为寒,此乃举世受误之由也。但须
临时识其阴阳虚实,则无横夭之冤,慎不可妄以热药养其真气,则真气何由生也。故《西山
记》曰∶饵之金石,当有速亡之患;《内经》言∶石药发癫狂,热甚之所生也。或欲以温药平
补者,《经》言∶积温成热,则变生热疾。故药物不可妄服也。
夫养真气之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无令损害,阴阳和平,自有益矣。《仙经》虽有服饵之说,非其人
不可也。况乎剂于气味平和无毒之物,但以调其气尔!
真修道者,以内事为功,外事为行,非服饵而望成于道也。故《仙经》又曰∶“服饵不备五味
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腑脏偏倾而生其病矣。”然则岂可误服热药,而求其益?
所谓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其所验者,《仙经》言双手闭
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故闻之也。或有
壅滞,则天鼓微闻。天鼓无闻,则听户玄府闭绝,而耳聋无所闻也。故一法含浸针砂酒,以
磁石附耳,欲导其气令通泄也。
或问曰∶聋既为热,或服干蝎、生姜、附子、醇酒之类辛热
之物,而或愈者,何也?答曰∶欲以开发玄府,而令耳中郁滞通泄也。故《养生方》言∶“药
中其效,则如闻百攒乐音。”由阳气开冲耳中也。凡治聋者,适其所宜,若热证已退,而聋不
已者,当以辛热发之。三两服不愈者,则不可久服,恐热极而成他病尔!若聋有热证相兼者
,宜以退风散热凉药调之,热退结散而愈。然聋甚闭绝,亦为难矣;慎不可攻之过极,反伤
正气,若非其病,不可服其药,饮食同法。当所宜者过度,则反伤正气,病已则止药,欲求
不病无损而已矣。
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
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勿令过度,反伤其正。不尽,行复如法。”
故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实实,无虚虚,而遗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帝
曰∶其久病者,有气从而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
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气血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
,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乃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
,待其来复,此之谓也。”
\x(呕涌溢食不下)\x
呕涌、溢食不下∶火气炎上,胃膈热甚,则传化失常也。
\x(目 不明)\x
目 不明,目赤肿痛,翳膜 疡,皆为热也;及目瞑,俗谓之眼黑,亦为热也,然平白
目无所见者,热气郁之甚也。或言目 为肝肾虚冷者,误也。是以妄谓肝主于目,肾主瞳子
,故妄言目 为虚而冷也。然肾水冬阴也,虚则当热。肝木春阳也,虚则当凉。肾阴肝阳
,岂能同虚而为冷者欤?或通言肝肾之中阴实阳虚,而无由目 也。俗妄谓肝肾之气衰少,
而不能至于目也。不知《经》言热甚目瞑眼黑也。岂由寒尔?又如仲景言。“伤寒病,热极则不识人
,”乃目盲也。《正理》曰∶“由热甚怫郁于目,而致之然也。”
然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
窍也,一名气门,谓泄气之门也。一名腠理者,谓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也;一名鬼神门者,
谓幽冥之门也;一名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
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夫气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才之本,万物之元,道
之变也。故元阳子解《清静经》曰∶大道无形,非气不足以长养万物,由是气化则物生,气
变则物易,气甚即物壮,气弱即物衰,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即物死。《经》曰∶“出入
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之眼、耳、
鼻、舌、身、意、神识,
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
不闻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齿腐,毛发堕落,皮肤不仁,肠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气怫郁
,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察病之
轻重也。
故知热郁于目,无所见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则转难辨物,由目之玄府闭小也,隔缣视物之象也。或视如蝇翼者,
玄府有所闭合者也。或目昏而见黑花者,由热气甚,而发之于目,亢则害承乃制,而反出其
泣,气液昧之,以其至近,故虽视而亦见如黑花也,及冲风泣而目暗者,由热甚而水化制之
也。故《经》言∶“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气并于上,则火烛光也
;阴气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 盲,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
风之中于目也,阳气内守于睛,是火气燔目,故见风泣下。”
\x(暴注)\x
暴注,卒泻∶君火义同。
\x( )\x
∶惕跳动也。火主动,故夏热则脉洪大而长, 之象也。况脉者,心火
之所养也。
\x(暴病暴死)\x
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斯由平日衣服饮食,安处动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恶 ,不
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则气变兴衰而为病也。或心火暴甚,而肾水衰弱,不能制之,热气怫郁
,心神昏冒,则筋骨不用,卒倒而无所知,是为僵仆也。
甚则水化制火,热盛而生涎,至极则死。微则发过如故,至微者,但眩瞑而已,俗云暗风,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
故风木自甚也。
或风热甚而筋惕螈 ,僵仆,口出涎沫,俗云风痫病也。欲知病有兼风者,阴阳变化之
道也。故阴阳相搏,刚柔相摩,五行相错,六气相荡,变而为病,则无穷矣。大法我子能制
鬼贼,则己当自实。而与子同为病者,不必皆然,由乎六气阴阳同异不等故也。
故经曰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又燥湿小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于寒湿,故
反同其风热也;故火热胜,金衰而风生,则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燥。阳实阴虚,则风热
胜于水湿为燥也。
凡人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俗云风者,
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
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
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
,皆为热甚故也!
若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缓者发过如故。或热气太盛,郁结
壅滞,气血不能宣通,阴气暴绝,则阳气后竭而死。俗谓中,不过尔。
或即不死而偏枯者,由经络左右双行,而热甚郁结,气血不得宣通,郁极乃发。若一侧得通,则痞者痹而瘫痪也
。其人已有怫热郁滞,而气血偏行,微甚不等,故《经》言∶汗出偏沮,令人偏枯。然汗偏不出
者,由怫热郁结,气血壅滞故也!人卒中则气血不通,而偏枯也。
所谓肥人多中风者,盖人之肥瘦,由血气虚实使之然也,气为阳而主轻微,血为阴而主形体。故西方金、北方水为
阴而刚也,东方木、南方火为阳而柔也。故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所以肥者能寒不能
热,瘦者能热不能寒,由寒则伤血,热则伤气。损其不足,则阴阳愈偏,故不能也;损其有
余者平调,是故能之矣!故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为燥热,故多为劳嗽之疾也
。俗以为卒暴病甚而为热劳,徐久病微而为冷劳者,是以迟缓为言,而病非冷也,识其证候
为热明矣,但热有微甚而已。
或言肥人多中风由于虚,非也。所谓腠理致密而多郁滞,气血
难以通利,若阳热又甚而郁结,故卒中也,故肥人反劳者,由暴然亡液,损血过极故也,瘦
人反中风者,由暴然阳热太甚而郁结不通故也。
所谓中风口噤筋脉紧急者,由阳热暴甚于内,亢则害,承乃制,津液涌溢,聚于胸膈,
热燥以为痰涎。初虞世言∶涎者,乃遍身之脂脉津液也。然阳实阴虚而风热太甚,以胜水湿
,因而成燥,肝主于筋而风气自甚,又燥热加之,热还聚于胸膈,则筋太燥也,然燥金主于
收敛劲切紧涩,故为病筋脉劲强紧急而口噤也。
或破伤中风亦同,但以从微至甚而不偏枯也。夫破伤中风之由者,因疮热甚郁结,而荣卫不得宣通,怫热因之,遍
体故多发白痂,是时疮口闭塞,气难通泄,故阳热易为郁结,而热甚则生风也,不已则表传于里,亦由面首触冒
寒邪,而怫热郁甚,周身似为伤寒之疾,不解则表传于里者也。但有风热微甚兼化,故殊异
矣。
大法破伤中风,风热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气尚平者,善伸数欠,筋脉拘急,或时恶寒,
或筋惕而搐,脉浮数而弦也。宜以辛热治风之药,开冲结滞,荣卫宣通而愈。犹伤寒表热怫
郁,而以麻黄汤辛热发散者也。凡用辛热开冲风热转甚也;犹《伤寒论》热药发表不中效,则热转甚也。故发热用麻黄、
桂枝汤类热药发表,须加寒药,不然则热甚发黄或斑出矣。故发表诸方,佐以黄芩、石膏、知母、柴胡
、地黄、芍药、栀子、茵陈、葱白、豆豉之类寒药消息用之。如世以甘草、滑石、葱、豉寒
药发散甚妙,是以甘草甘能缓急,湿能润燥,滑石淡能利窍,滑能通利;葱辛甘微寒;豉咸
寒润燥,皆散结,缓急、润燥、除热之物。
因热服之,因热而玄府郁结得通,而怫热无由再作,病势虽甚,而不得顿愈者,亦获小
效,而无加害耳!此方散结,无问上下中外,但有益而无损矣。散结之方,何必辛热而已耶!
若破伤中风表不已而渐入于里,则病势渐甚。若里未太盛而脉在肌肉者,宜以退风热,开郁
滞之寒药调之,或以微加治风辛热,亦得以意消息,不可妄也。此犹伤寒病势,半在表半在
里,而以小柴胡汤和解之也。若里势已甚而舌强口噤,项背反张,惊搐惕搦,涎唾稠粘,胸
腹满塞,而成便溺秘结,或时汗出,脉洪数而弦也。
然汗出者,由风热郁甚于里,而表热稍
罢,则腠理疏泄,而心火热甚,故汗出也。大法风热怫郁,因汗当解。今不解者,若里热出
之于表,因汗而结散热去,则气和而愈也。今风热郁甚于里,而非出之于表,故虽汗泄,而
热不退,则不能解也。犹阳明证热甚于里,而日晡潮热,大汗虽出,热不退而不能解也,故
当大承气汤下之。其里热也,是以亢则害,承乃制。而今火热极甚,筋劲急而口噤尔!风热
加之,故惊而搐也。
风、热、燥并郁甚于里,故烦满而或 结也。法宜除风散结,寒药下之,以使郁滞流通
,而后以退风热、开结滞之寒药调之,而热退结散,则风自愈矣。呜呼!俗医所治破伤中
风,不明浅深,但以辛热燥药,任其天命而已!
若始觉风热郁结于表,而里尚平者可也,或
以寒物佐之亦佳。如灵宝丹治风痹,虽用硫磺、钟乳、木香、桂心之类辛热,是亦能令开结
也,佐以牛黄、脑子、苦参、芒硝之类寒物,以使结散而无复郁也,况至宝丹乃散风热郁痹
之寒药也。凡治风热结滞,宜戒热药过盛,凡破伤中风,宜早令导引摩按,自不能者,令人
以屈伸按摩挽之,使筋脉稍得舒缓,而气得通行,及频以橛斡牙关,勿令口噤,若紧噤之,则常以橛当之,
及频斡之,勿损牙齿,免致口噤不开,而粥药
不能下也。及风痫之发作者,由热甚,而风燥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热而螈 、昏冒、僵
仆也,或惊风者,亦由心火暴甚而制金,不能平木,故风火相搏,而昏冒、惊悸、潮搐也。
凡此诸证,皆由热甚而生风燥,各有异者,由风、热、燥各微甚不等故也。
所谓中风或筋缓者,因其风热胜湿而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缓不收而痿痹,故诸
郁病痿,皆属金肺,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则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手得
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为病,血液衰少也,而又气血不能通畅,故病然也。或云
筋挛有力,则为实热,筋缓不收,则为虚寒者;或谓寒主收引,而热主舒缓,则筋挛为寒,
筋缓为热者∶皆误也。凡治诸风方,通言主疗筋脉挛缓,岂分寒热虚实之异耶!但有微甚而
已。故诸筋挛虽势恶而易愈也。诸筋缓者,难以平复,明可知也。
或云中风为肝木实甚,则
大忌脏腑脱泄,若脾胃土气虚损,则土受肝木鬼贼之邪,而当死也。当以温脾补胃,令其土
实,肝木不能克,乃治未病之法也。所谓似是而非者也。或云脾为中州而当温者, 亦误也
;所以寒、暑、燥、湿、风、火之六气,应于十二经络脏腑也,以其本化,则能补之,相反
之者,则能泄之。然脾胃土本湿也,湿气自甚,则为积饮痞隔,或为肿满,以药燥去其湿,
是谓泻其脾胃土之本也;或病燥热太甚,而脾胃干涸成消渴者,土湿之气衰也,宜以寒温之
药,补阴泄阳、除湿润燥,而土气得其平,是谓补其脾土之本也。故仲景言伤寒里热太甚,
而胃中干涸烦渴者。急下之,救其胃气,方用甘草、大黄、芒硝大寒之药,谓之调胃承气汤
者,达其至理也。
所以阴阳异用,而寒湿同性,然土为阴,故异于风、热、燥也。土为万物
之母,水为万物之元。故水土同在于下,而为万物之根本也,地干而无水湿之性,则万物根本不润,而枝叶衰
矣。《经》言∶“动物神机为根在于中”,故食入于胃,而脾为变磨,布化五味,以养五脏之气,而养荣百骸,固其根本,
则胃中水谷润泽而已。亦不可水湿过与不及,犹地之旱涝也,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气皆在于脾胃,土湿润而已。
《经》言,积湿成热,岂可以温药补于湿土也?温属春木,正以胜其湿土耳!
或以脏腑不分六气,而为假令之湿,一概言阳气甚而热为实,
阳气衰而寒为虚者,乃寒热阴阳之虚实,而非五行兴衰克伐之道也!然脏腑经络,不必本气
兴衰,而能为其病,六气互相干而病也。假令胃寒为虚冷者,是胃中阴水实而阳火虚也,当
以温补胃中阳火之虚。而退其阴水之实,非由胃土本虚,而补其湿也。夫补泻脾胃之本者,
燥其湿则为泻,润其燥则为补。今夫土本湿也,若阳实阴虚,风热胜其水湿而成燥者,则为
水湿衰也,可以退风散热,养液润燥,而救其已衰之阴湿,若反以温补,欲令脏腑而无壅塞
。不亦妄谬之甚耶!
或言中风由肾水虚冷者,误也。盖阴水既衰,则阳火自甚而热,岂能反
为寒者耶?以证验之,则为热明矣。或云中风既为热甚,治法或用乌附之类热药,何也?答曰
∶欲令药气开通经络,使气血宣行,而无壅滞也!然亦以消风热、开结滞之类寒药佐之,可
以制其药之热也,若服峻热药而热证转加者,不可服也。郁结不通,而强以攻之,则阴气暴
绝而死矣。故诸方之中,至宝,灵宝丹最为妙药。
今详本草言至宝丹之药味,合而为一,乃寒药尔;灵宝丹虽用温热之味,而复用寒药制
之,参而为一,亦平药也。况皆能散风壅、开结滞,而使气血宣通,怫热除而愈矣。此方虽
有治风之热药,当临时消息,适其所宜,扶其不足,损其有余。慎不可但以峻热攻痹,而反
绝其已衰之阴气也。
<目录>二、六气为病\(五)燥类
(总纲)
属性: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目录>二、六气为病\(五)燥类
(分述)
属性:\x(涩)\x
涩∶物湿则滑泽,干则涩滞,燥湿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涩滞,皆属燥金之化,故秋脉
。 ,涩也。或麻者,亦由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
利,气强攻冲而为麻也。如平人抑其手足,则真气顿行之甚,而涩滞壅碍不得通利而麻。亦
犹鼓物之象也,其不欲动者,动则为阳。使气行之转甚,故转麻也。俗方治麻病,多用乌、
附者,令气行之暴甚,以故转麻。因之冲开道路,以得通利,药气尽则平,气行通而麻愈也
。然六气不必一气独为病,气有相兼,若亡液为燥,或麻无热证,即当此法;或风热胜湿为
燥,因而病麻,则宜以退风散热、活血养液、润燥通气之凉药调之,则麻自愈也。治诸燥涩
,悉如此法。
\x(枯涸)\x
枯,不荣王也。涸,无水液也。干,不滋润也。劲,不柔合也。春秋相反,燥湿不同故
也。大法,身表热为热在表,渴饮水为热在里。身热饮水,表里俱有热;身凉不渴,表里俱
无热。《经》所不取火化渴者,谓渴非特为热。如病寒吐利,亡液过极,则亦燥而渴也;虽病风
热,而液尚未衰,则亦不渴。岂可止言渴为热而否为寒也?夫燥渴之为病也。多兼于热。故
《易》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今言渴为燥,则亦备矣。如大法身凉不渴,为表里俱
无热,故不言为寒也。谓表里微热,则亦有身不热而不渴者,不亦宜乎!
\x(皴揭)\x
皴揭∶皮肤启裂也。干为天,而为燥金;坤为地,而为湿土。天地相反,燥湿异用。故
燥金主于紧敛,所以秋脉紧细而微。湿土主于纵缓,所以六月其脉缓大而长也。如地湿则纵
缓滑泽,干则紧敛燥涩,皴揭之理,明可见焉。俗云皴揭为风者,由风能胜湿而为燥也。《经》
言∶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由风胜湿而为燥也。所谓寒月甚而暑月衰者,由寒能收敛
,腠理闭密,无汗而燥,故病甚也。热则皮肤纵缓腠理疏通而汗润,故病衰也。或以水湿皮
肤,而反喜皴揭者,水湿自招风寒故也。
<目录>二、六气为病\(六)寒类
(总纲)
属性: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 ,瘕, 疝,坚痞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
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足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目录>二、六气为病\(六)寒类
(分述)
属性:\x(水液澄彻清冷)\x
澄彻清冷∶湛而不混浊也。水体清净,而其气寒冷,故水谷不化,而吐利清冷,水液为
病,寒也。如天气寒,则浊水自澄清也。
\x( )\x
∶腹中坚硬,按之应手,谓之 也。《圣惠方》谓∶“ ,犹征也。”然水体
柔顺而今反坚硬如地,亢则害,承乃制也。故病湿过极则为 ,反兼风化制之也;风病
过极则反燥,筋脉劲急,反兼金化制之也;病燥过极则烦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病热过极,
而反出五液,或为战栗恶寒,反兼水化制之也。其为治者,但当泻其过甚之气,以为病本,
不可反误治其兼化也。然而兼化者,乃天机造化,抑高之道,虽在渺冥恍惚之间,而有自然
之理,亦非显形而有气也。病虽为邪,而造化之道在其中矣。夫五行之理,甚而无以制之,
则造化息矣。如风木旺而多风,风大则反凉,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大凉之下,天气反温,
乃火化承于金也。夏火热极而体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因而湿蒸云雨,乃土化承于
水也。雨湿过极,而兼烈风,乃木化制其土也。飘骤之下,秋气反凉,乃金化承于木也。凉
极而万物反燥,乃火化制其金也。因而以为冬寒,乃水化承于火也。寒极则水凝如地,乃土
化制其水也。凝冻极而起东风,乃木化承土而周岁也。凡不明病之标本者,由未知此变化之
道也。
\x(瘕)\x
瘕∶腹中虽硬,而忽聚忽散,无有常准,故《圣惠方》云∶瘕,犹假也。以其病瘕未成
也。《经》注曰∶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内凝而成瘕也;一云腹内结病也。《经》曰∶小肠移热于大
肠,为 瘕,为沉。注曰∶小肠热已移入大肠,两热相搏,则血溢而为伏瘕也。血涩
不利,则月事沉滞而不行,故云 瘕为沉。“ ”与“伏”同。“瘕”一为“疝”,传写误也
。然则《经》言瘕病亦有热者也,或阳气郁结,怫热壅滞,而坚硬不消者,非寒 瘕也,宜以脉证别之。
\x( 疝)\x
疝∶少腹控卵,肿急绞痛也。寒主拘缩故也。寒极而土化制之,故肿满也。《经》言“丈夫
疝,”谓阴器连少腹急痛也,故言“妇人少腹肿,”皆肝足厥阴之脉也。《经》注曰∶“寒气聚而为疝
也。”又按《难经》言,五脏皆有疝,但脉急也。注言∶脉急者,寒之象也。然寒则脉当短少
而迟,今言急者,非急数而洪也,由紧脉主痛,急为痛甚,病寒虽急,亦短小也。所以有痛
而脉紧急者,脉为心之所养也,凡六气为痛则心神不宁,而紧急不得舒缓,故脉亦从之而见
也。欲知何气为其痛者,适其紧急相兼之脉而可知也。如紧急洪数,则为热痛之类也。又《经》
言∶“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烦冤而痛,出白蛊。”注言∶“少腹痛,溲出白液也,一作客
热内结,销烁脂肉,如虫之食,故名白蛊也。”然经之复言热为疝瘕,则亦不可止言为寒,当
以脉证别之。
\x(坚痞腹满急痛)\x
坚痞腹满急痛∶寒主拘缩,故急痛也。寒极则血脉凝冱反兼土化制之,故坚痞而腹满也
。或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者,不可言为寒也。
\x(下利清白)\x
下利清白∶水寒则清净明白也。
\x(食已不饥)\x
食已不饥∶胃热则消谷善饥,故病寒则食虽已而不饥也,胃膈润泽而无燥热故也。或邪
热不杀谷,而腹热胀满,虽数日不食而不饥者,不可言为寒也。由阳热太甚而郁结,传化失
常,故虽不食而亦不饥。亦犹病热虽甚,而无困倦,病愈而始困无力,由实热之气去也。
\x(吐利腥秽)\x
吐利腥秽∶肠胃寒而传化失常。我子能制鬼贼,则已当自实。故寒胜火衰金旺而吐利腥
秽也。腥者,金之臭也;由是热则吐利酸臭,寒则吐利腥秽也。亦犹饭浆,热则易酸,寒则
水腥也。
\x(屈伸不便,厥逆禁固)\x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阴水主于清净,故病寒则四肢逆冷,而禁止坚固,舒卷不便利也
。故冬脉沉短以敦,病之象也。或病寒尚微,而未致于厥逆者,不可反以为热。或热甚而成
阳厥者,不可反以为病寒也。然阴厥者,元病脉候,皆为阴证,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未
尝见于阳证也。其阳厥者,元病脉证,皆为阳证,热极而反厥,时复反温,虽厥而亦烦渴谵
妄,身热而脉数也。若阳厥极深,而至于身冷,反见阴脉微欲绝者,此为热极而欲死也。俗
皆妄谓变成阴病,且曰阴阳寒热反变而不可测也。乃取阳主于生、阴主于死之说,急以火艾
热药,温其表里,助其阳气,十无一生。俗因之以为必死之证,致使举世大惧阴证,而疑似
阴者,急以温之,唯恐救之不及,而反招暴祸。岂知热病之将死者,鲜有逃于此证也。
殊不知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以平为和,而偏为疾。万物皆以负阴抱阳而生,
故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阳气极甚而阴气极衰,则阳气怫郁;阴阳偏倾而不能宣行,则阳气
蓄聚于内,而不能营运于四肢,则手足厥冷,谓之阳厥。故仲景曰∶“热深则厥亦深,热微则
厥亦微。”又曰∶“厥当下之,下后厥愈。”为以除其里之热也。故病热甚则厥,又以失下则热甚
,而反为阴证,非反变为寒病。
夫病之传变者,谓中外、上下、经络、脏腑,部分而传受
为病之邪气也。非寒热阴阳之反变也。法曰∶阴阳平则和,偏则病。假令阳实阴虚,为病热
也,若果变而为寒,则比之热气退去,寒欲生时,阴阳平而当愈也,岂能反变之为寒病乎?
然虽《疟论》言“阴胜则寒,阳胜则热”者,谓里气与邪热并之于表,则为阳胜而发热也。表气
与邪热并之于里,则为阴胜而寒栗也。由表气虚而里气热,亢则害,承乃制,故反战栗也。
大抵本热,非病寒也!
或伤寒病,寒热往来者,由邪热在表而浅,邪恶其正,故恶寒也;邪
热在里而深,邪甚无畏,物恶其极。故不恶寒而反恶热也。表里进退不已,故为寒热往来也
。此气不并于表里。故异于疟而寒热微也。皆热传于表里之阴阳,而非病气寒热之阴阳反变
也。
或病热而寒攻过极,阳气损虚,阴气暴甚而反为寒者,虽亦有之,因药过度而致之,非自
然寒热之反变也。
夫六气变乱而为病者,乃相兼而同为病。风热燥同,多兼化也。寒湿性同
,多兼化也,性异而兼化者有之,亦已鲜矣。
或制甚而兼化者,乃虚象也。如火热甚而水化
制之,反为战栗者,大抵热甚,而非有寒气之类也。故渴为热在里,而寒战反渴引饮也。
又如以火炼金,热极而反化为水。虽化为水,止为热极而为金汁,实非寒水也。
或燥热太甚而肠胃郁结,饮冷过多而痞隔不通;留饮不能传化,浸润而寒极蓄于胃中。燥热太甚,郁于胸
腹而 胀满,烦渴不已,反令胃膈冷痛,呕哕浆水,而水浆难下。欲止其渴而强饮于水
,则满、痛、呕哕转甚,而渴亦不止。不强饮之,则烦渴不可以忍,令人烦冤闷绝,而但欲
死。若误治之,即死不治,亦为难已。
每用大承气汤热服,下咽而肠胃郁结痞隔,即得宣通,而留饮传化浸润,则寒湿散去,肠胃之外,得其润泽,热
退而烦渴、满痛、呕哕遂止,须臾得利而已矣。
然而病诸气者,必有所因,病本热而变为寒者,实亦鲜矣。大凡阳实则脉当实
数,而身热烦渴,热甚则为阳厥,至极则身冷脉微,而似阴证,以致脉绝而死。故阳病见阴
脉者死,谓其脉近乎绝也。病虽热甚而不已,则必须厥冷而脉微,以至身冷脉绝而死矣。
或病本热势太甚,或按法治之不已者,或失其寒药调治,或因失下,或误服热药,或误熨、烙
、熏、灸,以使热极而为阳厥者,以承气汤之类寒药下之,热退而寒得宣通,则厥愈矣。慎
不可用银粉、巴豆性热大毒丸药下之,而反耗阴气,而衰竭津液,使燥热转甚,而为懊
、喘满、结胸,腹痛下利不止,血溢血泄,或为淋 发黄,惊狂谵妄。诸热变证不可胜举;
由此为破 瘕坚积之药,非下热养阴之药也。古人谓治伤寒热病,若用银粉、巴豆之类
丸药下之,则如刀剑刃人也!
及尝有阳厥,而尚不下,以至身冷脉微而似阴证,反误以热药
投之,病势转甚,身冷脉微而欲绝,唯心胸微暖,昏冒不知人事而不能言,主病者或欲以暖
药急救其阳,恐阳气绝而死也。答曰∶此因热极失下反又温补而致之,若又以热药助其阳气
,则阴气暴绝,阳气亦竭而死,阳气何由生也?
或又曰∶何不急下之?答曰∶此阳胜伐阴,而阴欲先绝,则阳亦将竭矣。于此时而下之,则阴阳俱绝而立死矣。
不救亦死。但及于期则缓而救之,则当以寒药养阴退阳,但不令转泻,若得阴气渐生则可救也。
宜用凉膈,一服则阴气可以渐生。何以知之?盖以候其心胸温暖渐多,而脉渐生尔。终日三服,其脉生至沉数
而实,身表复暖,而唯厥逆,与水善饮,有时应人之问,谵妄而舌强难言,方以调胃承气汤
下之,获汗而愈;所谓寒药反能生脉,而令身暖者,由阳实阴虚,欲至于死,身冷脉微,
今以寒药养阴退阳,而复不至于死故也。
大凡治病,必先明其标本。标,上首也,本,根元也。故《经》言∶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标本相传,先以治其急
者。又言∶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夫标本微甚,治之逆从,不可不通也。
故《经》言∶“知逆与从,正行无问,明知标本,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阴阳之逆从标本之谓道也。”斯其理
欤?
belongs to SAFA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