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中醫學

六因条辨


书名:六因条辨
作者:陆子贤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六因条辨卷上

属性:崇明陆延珍子贤氏着
绍兴表诗新昀初重校
春温辩论
尝按,《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云,冬
不藏精,春必病温。语虽二致,理实一贯,所重在藏
精而已矣。盖冬主藏,肾亦主藏,人能体冬之藏阳而
藏精,则人不自伤于寨,寒岂遽伤乎人哉。故四气调
神篇曰:逆冬气者,肾病,奉生者少;逆春气者,肝
病,奉长者少,逆夏气者,心病,奉收者少;逆秋气
者,肺病,奉藏者少。彼以春起论,而归本奉藏,可
知奉时之藏以藏经,则四时生长收藏,于五脏各司一
气,交相递运,无偏无胜,而顺一岁之气候也。若烦
劳多欲之人,阳气疏泄,阴水先亏,时令之邪,易于
凑袭,历谓至虚之处,便是容(1)邪之处也。况春为岁
首,冬为岁末,春之发生,赖冬之封藏。观夫诸阳在
(1)容,原作"客",形近而误·参卷中伏暑辩论条改
上,一阳在下,其时天气严寨,而井水反温。及诸阳
在上,一阴在下,其时天气炎热,而井水反凉。是阴阳
消长,天地阖辟之机也。人生(1)一小天地,茍能顺天
时而固密,则肾气内充,命门三焦之阳气,足以固腠
理而护皮毛,虽当春令升泄之时,而我身之真气,内
外弥论,不随升令之泄而告匮,纵有寒邪,安能内
侵。晋,王叔和云(2):包 寒毒藏于肌肤,至春而变为温,
至夏而变为热。以致后人翻驳。何不云,肾精不藏之
人,至春易病温,至夏易病热,便能深入理谭矣。即
《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句,注家咸谓冬令闭
藏,寒毒伏于肾中,病不即发,至春阳气大泄,内伏
之寒邪,·随升令而外达,,后贤钱天来,已大非其说
矣。谓,冬伤于寒者,乃冬伤寒水之脏,即冬不藏精
之互词,何得以寒邪误解耶!夫寒为杀厉之气,中人
即病,非比暑湿之邪,能伏处身中,况肾为生命之
本,所关最大,安有寒邪内入,相安无事,直待春时
始发之理。由此推之;显系温之为病,由肾精之不藏
矣。盖肾既失藏,坎水先亏,少阳之少火,悉化为壮
火,与春时之温气,互相交炽。然亦必因外感微寒,
而能引动,故初起亦似伤寒之头痛身疼 发热恶寒,
(1)生:疑为"身"字之误·
(2)王叔和云,此下引王语·出伤寒论.伤寒例语意
较诸伤寒,则传变尤速,而于幼稚者为甚。以体属纯
阳,阳与阳合,其感尤易,甚而化斑化痘,为惊为厥
者也。然此温字,又与瘟疫不同,瘟疫乃不正之戾
气,四时皆有,而此温乃独发于春,故名春温。至于
治法,总宜辛凉清解,预顾阴液,大忌辛温升散,鼓
动风阳。茍能临症制宜,对症发药,庶不愧为司命
矣。故不揣谫陋,列为条辨,同道君子,之我罪我,
其在斯乎!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一

属性:春温初起,头痛身疼,无汗恶寒,发热目赤,口
渴舌白,脉浮数,此温邪袭卫。宜用薄荷、大力、黄
芩、杏仁、甘草、桑叶、连翘、革根等味,凉辛解表
也。
温邪初起,无异伤寒,仲景谓:口渴则为温症,不渴则
为伤寒,是千古只眼也。盖伤寒必先太阳,而后阳明、少阳。
以太阳经脉最长 由睛明穴,上额交巅络脑循项,挟脊抵腰
入困,行身之背,至足眼而终。故见证必恶寒发热,头痛项
强·腰痛足酸,而阳明则在大阳之次,其经起于面,挟鼻上
额循目眶,行身之前,至足内踝而终。故见证必目痛鼻干,
不得卧。而少阳则又在阳明之次 其经起于目锐眦.上头
角,络耳中,循胸肋,行身之侧,至足外跟而终。故见症必
胸协痛而耳聋,寒热,呕而口苦。至传入三阴,始太阴,则
口燥咽干,腹满便泻,以其经脉循腹绕嗌入口故也。继少
阴,则咽痛舌干,身热下利,以其经脉入腹循喉咙·挟舌本
故也。终厥阴,则舌卷囊缩,四肢逆冷,以其经脉循少腹,
绕阴器。《伤寒例》中论之最详。若春温则木火炙乎中,微
寒袭乎外,病起之时,憎寒壮热,虽与三阳伤寒相类,而口
干舌燥则异。良由先感温邪,后再感寒,被引而发·故初起
必头痛身疼,恶寒发热,与太阳伤寒似乎相同。虽宜表散;
而目赤口渴,热自内蒸,必兼清凉。故用薄荷、大力、桑
叶、葛根解表,黄芩、甘草、杏仁、连翘清里。无汗,加葱
白、淡豉以助之;咳嗽,加枇杷叶以泄之。惟羌活为太阳表
药,葛根为阳明表药,柴胡为少阳表药。今头痛身疼,不用
羌活,而用葛根者,以阳明为大阳之次,邪既在表,先用葛
根、薄荷、大力、桑叶协力透表,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也。
不然,传入阳明,则或气或血,为疹为斑,变幻恐无已时
焉。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二

属性:春温汗出,微恶寒,头额痛,发热口渴,脉弦
长,此温邪在气。宜用杏仁、薄荷、连翘、葛根、大
力、菱皮,黑栀、桑叶、批杷叶等味,轻苦微辛,以
清气分也。
凡温症,犹伤寒初起,亦先伤阳经,而后传变,然伤寒
以六经见症为主,迨传变,而后更分营卫气血。温热则以营
卫气血为主,势已成,而后殊兼分六经见证。何也?伤寒先太
阳,次阳明、少阳,以次相传而后入阴。温热则太阳之后,
便传变无穷,若不先将营卫气血分晰辨明,如茫无畔岸,何
可背手。故种福堂(温热论)云:热邪上受,首先犯肺,逆
传心胞。又云: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聆此以权衡
营卫气血,最为切要。乃既汗后,微恶寒,发热额痛,口渴
脉长,此邪在阳明之表,卫外之邪既散,气分之热未清,欲
传之象已着。故用葛根、薄荷、桑叶、大力、枇杷叶开泄透
表,连翘、黑栀、萎皮、杏仁宜清肺气,使卫分气分之邪两
解,不致传入阳明之腑,而为斑黄狂妄也已。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三

属性:春温汗后,头不痛,身热不恶寨,舌渐黄,咳嗽
协痛,脉弦数,此温邪犯肺。宜用杏仁、象贝、沙
参、桑叶、薄荷、萎皮、连翘、兜铃、枇杷叶等味,
轻扬宜肺也。
肺位最高,其象空虚,外彻卫表,内司气化。温邪初
起,首先犯肺,肺主气,其合皮毛。皮毛者,即卫表也。故
温邪之始,赤有头不痛,而仅见凛凛恶寒者。今汗后头不
痛,不恶寨,是皮毛表邪已透已泄,而惟身热舌黄,脉弦或
数,是内热未清,兼咳协痛,邪尚在肺,若不宜泄,必致传
陷·故用沙参,桑叶、杏仁、象贝、薄荷、连翘、兜铃、枇
杷叶,取气轻质薄之品,恰到肺位为度,非敢过清过表,而
反致缠绵焉。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四

属性:春温汗多,头仍痛;而烦热口渴,舌黄脉洪,此
邪在阳明气分。宜用白虎汤加葛根;连翅、元参、杏
仁等味,清气化热也。
前条汗后,头额痛,发热,脉弦长,乃阳明经病 自宜
透表,今汗多,则表邪己解,反烦热口渴,舌黄脉洪,则邪
不在经,而传及气分,非表散历能退。故用白虎汤之石膏、
知母、连翘、元参清肺胃,杏仁、葛根透经邪,甘草、粳米
养胃津。特葛根为阳明经病主药,石膏为阳明气熟主药,犀
角为阳明血热主药,邪既在气;仍兼经药者,以冀由气转
经,由经达表,仍从汗泄耳。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五

属性:
春温烦热口渴,舌黄尖绛,昏谵脉洪,此阳明气
血燔蒸。宜用玉女煎加连翘、元参、鲜百斛、鲜菖
蒲、青竹叶等味,两清气血也。
上条烦热口渴,舌黄脉洪,乃阳明气热,例宜清气。此
乃舌黄尖绛,神昏谵语,血分已热,心营被灼,非两清之,
病必不解。故用玉女煎之石膏,知母以清气,生地、元参以
凉血,连翘、菖莆、竹叶以清心营,甘草、粳米、石斛以养
胃阴,庶不热灼津伤,而成全痉厥为要。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六

属性:春温热不解,舌赤尖绛,神昏谵妄,口渴脉数,
斑疹隐隐,此热传心营。宜用鲜生地,鲜石斛,鲜玉
竹、元参心、连翘心,鲜菖蒲、竹叶、牛黄丸等味,
清营透邪也。
上条舌黄尖绛,谵语脉洪,乃气热传营。此条舌赤尖
绛;"神昏脉数,热已入营,将延血分。故以生地、元参凉
血,连翘、玉竹清热,菖蒲,竹叶清营,牛黄丸宧窍,不致
入血成痉·便是回生之兆。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辩第七

属性:春温舌绛或黑,谵妄烦躁,神昏脉促,斑疹紫
黑,此热入血分。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元参心、连翘
心、鲜石斜、鲜菖蒲、紫草、至宝丹等昧,凉血清热
也。
上条神昏舌绛,斑疹脉数,热在心营。此条舌绛焦黑,
昏谵妄笑,脉促斑紫,热传血分。古称斑色紫为胃热,黑则
胃烂。邪在心胞则妄笑。心主血,心热则血热,血热则斑
黑。舌为心苗,心热则舌焦。斯非大剂凉血破瘀,则斑疹难
化。须藉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凉血,元参、连翘、菖
蒲、至宝清心,徜得斑红神爽,庶可望治。然亦九死一生之
候,若见症如前,而或便闭腹硬,舌黑焦黄,可与凉膈散丁
之,俾大便一通,邪热顿祛,则病势霍然矣。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八

属性:春温烦热消渴,神迷如寐,舌卷囊缩,肢逆昏
厥,此热陷厥阴,真阴欲凅。宜用犀角、羚角、生
地、元参、连翘,天冬、麦冬、牡蛎、阿胶、钩藤,
鲜菖蒲等味,清络熄风也。
按仲景《伤寒》厥阴条云,烦熟消渴,气上撞心,饥不
欲食,今兼神昏舌卷,津液消耗。且厥阴为至阴之脏,有入
无出,仲景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厥少热多,是为
病解,厥多热少,病渐入深,其肢冷昏厥,势所必至。况厥
阴肝脉上循咽舌,下绕阴器,故为病必舌卷囊缩。斯时邪深
正竭,勉用犀角、羚角、生地、元参以清营络,天冬,麦冬
以壮水,阿胶、牡蛎以潜阳,钩藤、菖蒲以熄风,俾阴充阳
潜,热退神清,始有生机,然亦百中图一而己。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九

属性:春温舌黑神昏,烦躁咬牙,手足振颤,时或抽
搐,此热极风生,已成痉厥。宜用东洋参、鲜生地、
元参心、连翘心、鲜石斛、羚角、钩藤、石决明、白
芍、鲜菖浦等味,扶正熄风也。
神昏舌黑,烦躁不安,阳津阴液俱耗。阴亏则阳乏交
恋,少阳木火变为状火,化出内风,肆横旋扰,内逼神明,
外窜经脉,故手足振动。然此亦有虚实之分。其
虚者,阴伤风动,热走胃络,固宜清之朴之。其实者,热结
在腑,肠胃拥塞,便闭口噤,又宜功之疏之。其间虚实,大
相迳庭,若勿辨明,贻害无穷。兹云手足振颤,咬牙切齿,
一似啮物;兼之神昏舌黑,虚象昭然。雇用生地,元参,连
翘,石斛,白芍以养阴清热,羚角,石决明,钩藤,菖蒲以
清络熄风,东洋参以扶补正气,庶机可保万一焉。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十

属性:春温热渴不己,舌光色绎,心悸神迷,此热伤胃
阴。宜用复脉汤去姜桂,加地骨皮、鲜石斜、牡蛎、
白芍等味,甘凉养阴也。
舌绎而光,是无苔也,烦热消渴,胃宵津凅也。更兼心悸
神迷,营液亦耗。若不养阴,必致痉厥。非借复脉之生地,
鲜斛(1),麦冬,甘草以养胃阴,阿胶、牡蛎、白芍以滋肝
阴,则恐阳动风生,难免昏痉之变。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十一

属性:春温经旬不解,舌干紫晦,烦热消渴,神迷脉
数,此肝肾阴伤。宜用人参固本汤加阿胶、牡蛎,鲜
(1)鲜斛:复脉汤原方无此药。

石斛、鲜菖蒲、广郁金等味,凉肝滋肾也。
上条舌绎神迷·热渴不已,胃津营液俱耗,宜用甘寒。
此条舌干紫晦,神迷脉数,是肝肾阴伤,宜与咸寒。故用二
冬、二地以状水,牡蛎以柔肝,甘草、石斛以养胃,
菖蒲、郁金以宣窍,毋使阳升风动,而变痉厥焉。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十二

属性:春温面晦肢冷,心腹热甚,舌卷囊缩,神迷如
寐,默不思饮,此邪伏跃厥阴。宜用误吴又可三甲散加柴
胡梢、僵蚕、川芎、桃仁·丹皮、郁金、鲜菖蒲等
味,升泄阴邪也。
邪伏厥阴,漫无泄越,气血沉混,阳反如阴·所以面反
青晦;肢反逆冷,心腹反热,舌卷缩。此邪深入络,清浊
混淆,以致清阳蒙蔽,如醉如痴,机窍不灵,·默默如寐,与
饮则饮,不与亦不思,一如脱症也。斯时权衡,既非清凉可
解,又非温燥所宜·惟仿吴氏三甲散法,用醋炒鳖甲、土炒
山甲、酒浸地鳖虫以搜剔厥阴伏之邪,更兼柴胡、川芎、
僵蚕以升发少阳清阳之气,桃仁、丹皮以破血,郁金·菖蒲
以清心。服后茍得肢温面赤,语出思食,反觉烦扰欠安,则
邪得升泄之意,而病有转化之机矣。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十三

属性:春温头痛,发热恶寒,烦躁神昏,舌白尖赤,此
邪着表里。宜用杏仁、薄荷·蒌皮、连翘、橘红,羚
角、淡豉、桑叶、郁金、菖蒲等味,表里两解也。
凡头痛发热,无汗恶寒,乃温邪初袭肺卫之间。而兼烦
躁神昏,舌白尖赤,则有已犯心营之界矣。若仅与开泄,则
表邪虽解,而营热难清。故用杏仁、薄荷,桑叶,淡豉以疏
卫,连翘、羚角、蒌皮、郁金、菖蒲以清营。此为泄卫透营
之法,表俾里之邪有两解而无传陷也。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辩第十四

属性:春温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而忽大汗不止,或吐
或泻,肢冷脉微,神昏烦躁,此阳症变阴。宜用十四
味大建中汤,阴阳两顾也。
头期身疼,发热恶寒,本系表症。因服升散太过,或被
覆强逼,而忽大汗不止,或大吐大泻,遂致肢冷脉微,神昏
烦躁,乃表邪尽泄,阳气随脱,反为阴症。非用十四味大建
中汤之阴阳并补,则危在顷刻矣,是非温症正病,乃因病致
变之险候也。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十五

属性:春温头痛发热,心烦多呕,咳逆胸闷,将发痧
疹。宜用薄荷、大力,杏仁、连翘、淡豉、黑栀、枳
壳、枯梗、生姜、竹茹等味,清泄肺胃也。
头痛发热,邪初在表,心烦咳呕,胸闷不舒,则涉及肺

胃矣。夫肺热则化疹,胃热则化斑,若不开泄,势必入营。
故用薄荷、大力、淡豉、杏仁疏泄表邪,连翘,黑栀清泄内
热,枳壳、枯梗开提胸膈,生姜、竹茹和胃理痰。使膈上之
痰俱得宜化,则肺胃之气热自清,而邪无留停之患,若此用
法,庶无偏弊焉。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十六

属性:春温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胸闷泄泻,此表邪传
里。宜用黄芩汤加葛根、薄荷、杏仁,厚朴,赤芩,
泽泻等味,通泄三焦也。
头痛身热,无汗恶寒,邪尚在表,理宜汗解。或加胸闷
泄泻,是邪不外泻,反从内走·若不分清才恐成痞结。故仿
仲景三阳合病,协热下利之例,用黄芩汤者,借黄芩之苦寒
清热,白芍、甘草之甘酸化阴,加葛根、薄荷以透表,杏
仁,厚朴以疏脾,赤芩、泽泻以分利,俾表里三焦之邪,一
齐分解,得一击百中之义焉。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十七

属性:春温发热恶寒,腕痛拒按,舌黄便闭,呕恶脉
滑,此温邪挟积。宜用保和丸加藿香、薄荷、淡鼓、
黑栀等味,消食透邪也。
东垣云:腕痛舌黄便闭,右关脉滑,痛而拒按 此为食
积。若兼恶寒发热,且欲呕恶,是挟温邪,宜与两解。故用保

和丸以消导,加藿香、薄荷、淡豉、黑栀,以疏泄也。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十八

属性:春温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颈颔核肿,牙关不
宣,此温邪时毒。主以荆防败毒散,再按经加减,以
疏风热可也。
凡时毒初起,亦必发热头痛,恶寒无汗,与温邪仿佛。
但颈间核肿,名为时毒,须要辨明结在何经,而施主治。凡
肿在颔下者,属阳明,以升麻、葛根为主,在耳下者,厉少
阳,以柴胡、黄芩为主,在颈项者,属太阳,以羌活、独活
为主。此系风热上壅,蕴结而成。故用荆、防、薄荷以疏风
热,积壳、桔梗以开上焦,羌、独、升、葛,柴、芩为三阳
经消风化邪之主药。临症时,再能按经加减,则症无不痊
矣。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十九

属性:春温头痛,恶寒发热,面赤目红,咳逆嚏涕,咽
痛口渴,此麻疹也。宜用薄荷、大力、荆芥、杏仁、
蝉衣、桔梗、甘草、连翘、马勃、射干等味,疏风透
疹也。
风温犯肺,热壅上焦,故初起面目俱赤,咳涕咽疼,皆
手太阴见症。今头痛恶寨,发热无汗,是邪踞卫分,腠理不
开,郁化斑疹,苦不疏散,恐其内陷。故用薄荷、荆芥、蝉

衣、大力以祛风,连翘、桔梗、马勃、射干以清热,使斑疹
透露,不致传入心营,而变神昏之险。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二十

属性:春温汗多,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闷,舌黄脉
洪,此邪传阳明气分。宜用大剂白虎汤,直清阳明
也。
发热而微兼恶寒,目痛额疼,不得卧,此属阳明经病,
宜用葛根汤辛凉解肌。若不恶寒而反恶热,口渴,舌黄,脉
洪大,此属阳明气热,宜用大剂白虎汤辛寒清胃。如无汗而
舌淡黄者,不可用也。若舌黑尖绎,神昏谵语,烦热脉数,
此属阳明血热,又宜犀角地黄汤凉血透邪也。若舌虽焦黑,
而苔见老黄,此属阳明腑热。以凉膈散下之。总之,此皆阳
明症,而有经病腑病血病气病之殊,俱当按症施治,不得丝
毫混淆,而天人性命,可不慎欤!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二十一

属性:
春温不恶寒反恶热,烦躁神昏,斑黄谵妄,舌黄
焦黑。扬手掷足,逾垣上屋,此阳明腑热。宜用大
剂白虎汤加犀角、连翘、元参、人中黄、竹叶;若
大便闭结,频转矢气者,更加大黄、元明粉,缓攻清
热也。
上条阳明气熟,只宜白虎汤以清气分。此条昏谵便闭,

舌色焦黄,斑黄狂乱,乃热结胃腑,非清凉可解。故用大剂
白虎合犀角、人中黄、元参、连翘以两清气血,兼大黄、元
明粉以缓逐其瘀,俾大腑一通,则邪热顿解,而狂妄皆平
焉。仲景云:大便闭而转矢气者,有燥矢也,其腹必硬痛,
若腹虽硬痛,而下利稀水者,此热结旁流,仍宜攻之。勿以
大便既泄,而徘徊莫进,医者详之。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二十二

属性:春温经旬不解,神昏狂妄,舌绎焦黑,紫斑或
黑,烦躁难禁,此热陷血瘀。宜用犀角地黄汤加紫
草,元参、连翘、广郁金、鲜菖蒲、紫雪丹等味,凉
血化斑也。
热传阳明不解,必致入血,热与血瘀,非清凉可退。必
藉犀角,生地、元参、连翘之凉血,又佐赤芍,丹皮、桃
仁、紫草之破血,郁金、菖蒲之宣窍,紫雪、竹叶之清心,
务得神滑舌润,斑转红活,方有生机。然斑色紫黑,胃热已
极,若见烦躁,则内闭外脱之势已成,其危可立而待也,虽
欲逆挽天机,恐亦聊尽人工而已。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二十三

属性:春温热不解,少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
昏谵狂妄,此蓄血也。宜用犀角、生地、桃仁、丹
皮、赤芍、归尾,灵脂、柴胡、黄芩等昧,甚者加大
黄、鳖虫,破瘀逐邪也。
上条热陷血瘀,此条热与血结。仲景云:小便自利,大
便黑色,昼则明了,夜则谵语,此蓄血症也。热既入血,非
破不解。故仿犀角地黄汤加归尾、桃仁、灵脂、鳖虫、大黄
破血逐邪,俾瘀血破而邪热透,则狂妄之形字息也。按仲景
论蓄血,有太阳不解,而由腑及血,用桃仁承气汤; 有阳明
不解,而由气及血,用犀角地黄汤(1);甚者俱用抵当汤逐
之。今温邪蓄血,必从阳明入血者居多,故用犀角地黄汤清
之。陶氏用小柴胡汤加归尾、出楂、桃仁、丹皮,以有寒热
往来涉及少阳者,且热既入血,非升泄不能解也。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二十四

属性:春温妇女往来寒热,经水适来,病发适断,昼
明夜昏,此热入血室。宜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归
尾、桃仁·山楂、丹皮、赤芍、广郁金、鲜菖蒲等
味,破瘀透邪也。
仲景云:妇女伤寒,经水适来,热则适断,寒热往来,
昼则明了,夜则谵语,此热入血室,当刺期门穴。此穴在胁
下,肝之络也。血室者,血海也。考<内经>,冲脉为血
海。又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凡妇女经水贮于冲脉,必
由肝牌心三脏之续扰而能蓄泄有常。今热由少阳传入血海,
则瘀滞不行。血厉阴,夜亦属阴。凡人卫气,昼则行阳,夜
(1)犀角地黄汤:《伤寒论》无此方·乃后世注家之意
则行阴,故入血之邪,至夜则剧。陶氏仿小柴胡汤升泄少
阳,加归尾,桃仁、赤芍、丹皮、山楂凉血祛瘀,兼郁金、
菖蒲宣窍透邪,甚者加大黄、鳖虫逐之。总之,临症之识,
不外气血营卫,阴阳表里,用药之要,得中寒热温凉汗吐下
和而已也。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二十五

属性:春温表证未解,大便忽泻,胸腕痞满,按之不
痛,舌黄脉滑,此邪陷成痞。宜用泻心汤,苦降辛通
也。
仲景论痞,都因误下邪陷而成。今表症未解,而忽加泄
泻,与误下之意相同。以致表邪乘虚陷入,势欲下泄。奈其
人胃气尚强,与热相抗,而邪难直泄。因而阻遏心下,蕴结
不散,遂致有形,按之不痛。斯时表之则邪难外越,攻之则
邪不下走。故仲景用泻心汤,得芩、连之苦寒泄热,半夏之
辛温通阳,积实(1)之苦燥破结,虚者合人参之甘温扶正,名
为泻心,非泻心也,乃泻心下之痞满耳。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二十六

属性:春温吐泻已多,舌光干赤,呃逆不食,脉软神疲,
此胃阴大伤。宜用橘皮竹茹汤(2), 和胃养津,呃不
(1)机实,张仲景诸泻心汤原方均无此药。
(2)橘皮竹茹汤:下文注解所列诸药,系本方之加藏,非(金柜要略)橘皮
竹茹汤原方。
止,用代赭旋覆花汤(1),通胃镇逆也。
吐泻既多,胃气大伤,所谓大吐伤阳,大泻伤阴也。若
舌既干红而无苔腻,镜面之象已成,胃津消耗已竭矣。加之
呃逆不食,胃失冲和,肝邪横逆,侮其所胜,故用橘皮、半
夏、党参、甘草和胃气通阳明,麦冬、竹茹、梗米、白芍养
胃阴制厥阴;若呃再不止,更加代赭石、旋复花以镇其逆;
倘胃津消乏,舌不生苔,加乌梅、木爪、蔗汁、芦根汁,姜
汁,俾胃中之阴阳两协其和,则呃无不止也。此皆所论热劫
胃阴之症。更有舌淡无热,肢冷脉软,乃胃中阳虚,阴浊上
泛,后天坤阳大败,古称土败则其声哕。哕即呃也。胃阳既
困,气失宣化,若非辛通,阳何由复。即以代赭旋复花汤加
淡附、吴萸、姜汁,少入川连二三分,俾苦寒之味,引阳入
阴,不致为阴所拒;而辛热药性得以斩关直入,犹仲景白通
汤中,加入尿、猪胆汁之意也。然呃逆之症,阳虚者多,治
呃之法,用凉者少。更有肝火上冲,胃气失降,而致呃逆
者,其气必从少腹上冲咽喉,而轧轧连声,势甚雄壮,脉弦
目赤,消渴易饥,又宜当归龙荟丸,大苦大寒之直泄厥阴
也。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二十七

属性:春温诸恙悉平,不饥不食,舌干无苔,此胃阴大
伤用《金柜》麦门冬汤加乌梅、木瓜、谷芽、金
(1)代赭旋复花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作"旋复代赭汤"。
柑皮等味,甘酸化阴也。
病后不饥不食,舌干无苔,乃热伤胃,胃气不复也。
然胃为阳土,非柔莫济。故用党参、麦冬、甘草、茯神(1)之
甘以养胃,乌梅、木爪之酸以制肝,且得甘酸化阴,甲已化
土之义,更兼半夏、谷芽辛温通阳,使胃可醒而食可进也。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二十八

属性:春温病退,舌淡脉微,不饥不食,泛泛欲呕,此
胃阳大伤。宜用六君子汤加白蔻、吴萸、姜汁等味,
温补胃阳也。
上条舌赤无苔,不饥不食,伤及胃阴,宜用甘酸柔润,
以济其阴。此条舌淡脉微,不饥不色,伤及胃阳,宜用甘温
刚燥,以扶其阳。此胃中之阴阳偏损,不可不辨,医者慎
之。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二十九

属性:春温发热恶寒,喘逆胁痛,此邪滞肺络。宜用
《金柜》旋复花汤加苏子、开肺、杏仁、郁金,川
贝、积壳、桔梗等味,开肺和络也。
发热恶寒者,表邪未散,喘逆胁痛者,肺气壅遏;若不
宣通,恐延痿廱缠绵。故用旋复,新绎、橘络以通络气,苏
子、杏仁、川贝以降肺气,枳壳、桔梗、枇杷叶以开上焦之
(1)茯神:《金柜要略》麦门冬汤原方无此药。
气,使邪从上散,不致传变为妙。




<目录>春温条辨三十条

春温条辨第三十

属性:春温热不解,咳逆胁痛,痰中带血,此肺络内
伤。宜用《金柜》旋复花汤加归须、柏仁、降香、苏
子、沙参、甜杏、川贝、枇杷叶等味,清肺通络也。
上条发热恶寒胁痛,乃邪在表而阻及肺气;此条烦热胁
痛痰血,为邪在里而伤及肺络,必得气血两通,庶可病解。
故宜旋复、新绎、归须、柏仁以和血络,苏子,降香以通气
滞,沙参、杏仁、川贝、枇杷叶以清肺热,方为妥帖。



<目录>

论伤暑中暑中热辨误

属性:尝考仲景《金柜》,有中喝而无中暑,后贤诸书
有中暑而无中喝。或以中暑即伤暑;或以中喝即中
热,或以伤暑即伤寒;议论纷纷,终无实指。赖张洁
古出而云:静而得之谓伤暑,动而得之谓中暑。此二
语颇为中窍。但于动静之间,虽如指掌,而中、伤之
义,尚末缕析,犹恐难启后蒙。盖冬令风寒,原有
中、伤之异,而夏间暑热,岂无伤,中之分?夫寒有
伤寒、中寒之路,大凡伤于阳经在表,则为伤寒;
中于阴经在里,则为中寒。冬令如斯,夏间果无待言
矣。凡人于盛暑之时·纳凉广厦,避暑深阴,阳为阴
遏,腠理闭塞,俄而无汗,头痛身疼 恶寒发热,胸
闷呕恶,此即静而得之为伤暑也。更有暑热相逼,好
食生冷,不禁房欲,遂致肾阳内歉,腠理不密,寒凉
暑湿,乘虚直入,顷刻胸腹闷痛,肢逆汗冷,吐泻交
作,此无论动静,而即为中暑也。若此则冬有伤寒,
即夏有伤暑;冬有中寒,即夏有中暑也明矣。至于
夏暑炎蒸,赤日傍午,或躬视荒野,或力竭常涂,元
气既虚,曝烈复逼,登时昏倒,人事不知,此即动而
得之为中热也明矣。盖暑症之来路有三,而治暑之
例法非一。若由此而扩充之,庶读书乏间津之叹,而
临症无歧路之迷。予所以不揣谫陋,将伤暑、中暑、
中热列为条辨,以便逐一参考。至于错综融会,运用
之妙,存乎其人也。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一

属性:伤暑初起,无汗恶寒,头痛身热,渴不引饮,舌
白呕恶,此邪初袭卫。宜用香蕾饮(1)加杏仁、薄荷、
通草、豆卷,连翘、大力、丝瓜叶等味,汗解可也。
(1)香蕾饮:本条所指香蕾饮,乃宗其方义,故下文注解中,只取君药香蕾
一味,余皆舍而不用,下"伏暑条辨第一"同。
暑必挟湿,先伤气分。凡人静坐纳凉,暑风乘袭,肌表
因之,阳被阴遏,腠理闭郁,发为头痛身热,恶寒无汗等
症。鈏湿蕴化热,势渐燎原,胃液不升则口渴,湿邪内蕴则
不引饮,肺气失宣则烦而欲呕。兼之舌白苔腻,脉形缓大,
无非挟湿而然。洽用香薷者,体轻浮而性温泄,乃夏令之麻
黄,善于走表,加杏仁宜肺,薄荷,大力祛风,连翘,豆
卷、通草泄湿清热,是邪在卫分,宜先汗解,杜其传里之
患矣。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二

属性:伤暑既汗,头痛虽减,热仍不解,舌白渐黄,脉
洪口渴,此邪不汗解,热延气分。宜用白虎汤·加杏
仁、通草、连翘、淡竹叶、枇杷叶;若头痛未止,再
加葛根、薄荷,清凉解散也。
承上条,既发汗而热不解,则卫外之邪渐传气分。故
头痛减,而舌转黄,至脉洪口渴,则气热盛也,用白虎汤直
清阳明气分。如头额仍痛 外邪未尽,必加葛根、薄荷走表
祛风,以头为清阳,非风药不能到也。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三

属性:伤暑不恶寒而发热,身痛呕吐,溺赤便泻,此邪
布三焦,上下交征。宜用六一散合黄芩汤加杏仁、厚
朴、赤芩、豆卷,粉葛根、连翘等味,清泄三焦也。
此与前条同是上焦之病,而溺赤便泻,则已传布三焦,
又与(仿寒论)中三阳合病下利之义同。盖既汗不解,清气
分亦不解,则邪无出路,必致下传面为泻也。故仿六一散合
黄芩汤加杏仁,葛根、厚朴、连翘、赤芩、豆卷,俾三焦表
里之邪一齐尽解,庶为周至尔。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四

属性:伤暑汗出,身不大热,而舌黄腻,烦闷欲呕,此
邪踞肺胃,留恋不解。宜用黄连温胆汤,苦降辛通,
为流动之品,仍冀汗解也。
此条汗出而不大热,是卫分之邪既解,但舌黄欲呕,又
为邪阻肺胃,气分未清。用温胆汤辛以通阳,加黄连苦以降
逆。不用甘酸腻浊,恐留连不楚耳。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五

属性:伤暑六七日脉洪而数,口渴,舌干苔红(1),此热
劫胃津,气血燔蒸。宜用玉女煎加鲜石斛、花粉、麦
冬、梨汁、蔗浆等味,两清气血也。
上条表邪解,而余邪逗留。此条表邪传里,由气及血,
亢阳偏燎,消烁津液。所以口渴舌干,色红少苔,湿尽化
热,兼之脉洪数,而烦渴喜饮,其亢热不独在气,而兼在血
矣。故用玉女煎两清气血,加花粉、石斛、麦冬、梨汁、蔗
(1)舌干苔红,似作"舌红苔干"义较妥。

浆,甘寒生津,不致舌黑神昏为要。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六

属性:伤暑热甚,口渴,舌黄尖绎,斑疹隐隐,神昏谵
语,此气分不解,而热渐入营。宜用沙参、连翘、元
参、桑叶、甜杏仁、花粉、鲜生地、羚羊角、鲜斛
斛、鲜菖蒲、广郁金、牛黄丸,芳香宣窍,为心营肺
卫两清之也。
此条气分不解,渐入营分者。以肺主气,心主血,故口
渴舌黄为气热,尖绎昏谵斑现,为营分受灼,若不两清,病
必不解。故用沙参 连翘,元参,花粉、石斛清气热,鲜生
地,羚角、菖蒲、郁金,牛黄丸以透营邪也。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七

属性:伤暑舌黄渐黑,尖绎底赤,神昏烦躁,斑疹透
露,目赤齿枯,此邪既入营,气分犹炽。宜用犀角
地黄汤加元参、人中黄、鲜菖蒲、鲜石斛、青竹叶、
牛黄丸等味,清营透邪也。
上条气热传营,此条营既受邪气犹未清。故舌黑尖绎底
赤,仍带黄苔,薄而干裂,甚至昏谵斑现,目赤齿枯,营分
之热已极。非藉犀角地黄汤凉血,合元参、中黄化斑,菖
蒲、竹叶清心,牛黄丸芳香入络,能清营熟,而兼透邪。若
舌黑尖绎,黄苔厚燥,此为有地之黑,乃热结胃腑,又宜凉
膈散下之。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八

属性:伤暑旬余,热仍不解,舌绎焦黑,斑色或紫或
黑,神昏妄笑,此热炽血分,津枯邪滞。宜用犀角地
黄汤加羚羊角、元参心、连翘心、鲜石斛、人中黄、
鲜菖蒲、紫草、红花、至宝丹等味,凉血透斑也。
此言营热不解,而延入血分。故舌绎焦黑,血既被蒸,
失于荣灌,则斑色或紫或黑,且心主血,心热则血热,血热
则昏谵妄笑。故用犀角地黄汤合紫草、红花行血清热,兼至
宝丹芳香入络,以透内邪。若再不解,病必危矣。此舌黑而
解绎者宜之,为无地之黑也。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九

属性:伤暑热甚,舌焦神昏,谵语妄笑,寻衣摸床,撮空
理线,此邪盛正虚。宜用人参固本汤加牡蛎、白芍、
元参、鲜石斛、鲜菖蒲、羚角、钩藤等味,扶正透邪
也。
此言营血热炽,故舌黑昏谵,热极伤阴,真元失守,故
寻衣摸床,撮空理线,乃将危之兆。近世以寻衣摸床,撮空
理线,为心胞热极,不知此乃肾阳大伤,水不济火,阳化内
风,旋扰不息,有水火未济之象。宜用人参,二地、二冬、
甘草、牡蛎 白芍填阴济阳、羚角、钩藤清络熄风,庶几可
保万一焉。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

属性:伤暑日多,舌黄焦黑,大便闭结,少腹硬痛,转
矢气者,此有燥矢也。宜用小承气汤加元明粉、鲜石
斛、元参心、鲜菖蒲、生首乌等昧,化内结而保胃津
也。
舌赤苔黄,而兼焦黑,一如沉香色者,斯为有地之黑。
热烁既多,津枯邪滞,既难汗解,又难凉泄,且便闭腹硬,
时转矢气,此仲景所云:转矢气者有燥粪也。急以小承气合
元明粉,生首乌,仿仲景急下存津,既不伤胃,又能化结,
诚为至当。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一

属性:伤暑曾经吐泻,舌黄而腻,胸膈不爽,此阳邪内
陷,将成痞结。宜用半夏泻心汤,苦降辛通,毌使成
结也。
按仲景《伤寒例》云(1):痞气每因表邪未尽,遽行攻
下,以致阳邪乘虚内陷,结于胸下,既不能下泄,又不能上
散;上下久通,阴阳互结,心下有形,按之不痛,名曰痞
气。今暑湿之邪,初起虽与伤寒不同,然其吐泻邪陷而成痞
则一也。故用芩、连苦寒降热,姜、夏辛温通阳,俾热泄阳
(1)仲景《伤寒例》云:按今本《伤寒论,伤寒例》无此语。
通,使痞不攻自散矣。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二

属性:伤暑胸间痹痛,气逆如阻,此结胸也。宜用小陷
胸汤,加枳壳、桔梗、甘遂、郁金等味,涤痰开结
也。
凡结胸之症,必因其人中气素虚,浊痰复盛,又感暑
浊,交相互结,胸间因而作痛。宜用甘遂,半夏,瓜蒌以涤
浊痰,佐入黄连,枳,桔,泄热开胸。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三

属性:伤暑瘀热不解、胸肋板痛,此血结胸也。宜用桂
枝、红花、瓜蒌,郁金、桃仁、赤芍、海蛤等味,消
而且散。若少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此蓄血
也。宜用桃仁承气汤祛瘀逐邪也。
前二条痞与结胸,皆言热结在气。此条结胸与蓄血,皆
言热结在血。其结在胸者,仿海藏桂枝红花汤加瓜蒌,桃
仁、海蛤,为表里并消,若结在少腹者,用桃仁承气汤,为
上下分消。仲景谓蓄血者,必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若小便
不利者,乃热结膀胱,非血结也。以此辨诸,最为明验,学
者详之。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四

属性:
伤暑热久不解,神迷如寐,舌红少津,饥不欲
食,脉数无神,此热伤胃阴,津不肯复。宜用复脉汤
去姜桂,加地骨皮、鲜石斛、鲜谷芽等味,养胃和
阴,以待一阴来复也。
此言热久伤阴,胃津大损,故舌于干红,而神疲多寐。余
热消烁则易饥,胃阴被伤则不饮食。用复脉汤养阴,石斛、
谷芽养胃,俾热去津还,而胃纳自旺也。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五

属性:伤暑热久,杳不知饥,舌干或赤或黑,而无苔
腻,此镜面舌也。以热劫胃津,气不化液。宜用西洋
参、麦冬、霍山斛、知母、白芍、木爪、建莲肉、鲜
谷芽、甘草等味,甘酸化阴也。
凡热病之后,舌干赤而光洁无苔者,此名镱面舌,无论
病祥如何,总宜滋阴为主。若黑而干赤无苔,此为无地之
黑,乃阴伤液涸,急宜甘凉补阴。故用洋参、甘草、麦冬、
谷芽,合白芍、木爪甘酸化阴,即甲己化土之义也;若见焦
黑,热势尤甚,宜加生地、知母柔阴和阳。法虽如斯,而神
机变化,则存乎其人焉。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六

属性:伤暑日多,身无大热,脉软神疲,默默如寐,唤
之略应,并不烦躁,此邪正混淆,湿浊蒙蔽,清补两
难。惟用鲜藿香叶、鲜稻叶、鲜荷叶,鲜佩兰叶,鲜
菖蒲,白蔻仁、益元散等味,辛凉清解,以化余邪
也。
身不大热,脉软神疲,乃病退之象。但默默欲寐,唤亦
不苏,与饮则饮,不与不索,此余邪蒙绕三焦,清阳不得舒
转。清之则损其阳,补之则助其湿,最为两难。惟宜藿香
叶、稻叶、枫兰叶、荷叶、菖蒲,俱用鲜者,取其质轻气
薄,芳香驱浊,更加白寇仁、益元散,通阳宜气,俾正不伤
而湿可祛也。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七

属性:伤暑汗多身热,经旬不解,胸腹发出白瘖,状如
水晶粒,此湿邪化热,气液外泄。急宜洋参、连翘、
甜杏、花粉,骨皮、银花、麦冬、绿豆壳、鲜荷叶等
味,清养气液也。
身热汗多,而病不肯解,正气已虚,又见白瘖,是气液
外泄,不可再用疏散,以伤其气。惟宜洋参、麦冬、银花、
绿豆壳,清养气液而又兼化邪也。若舌红少津,而食不甘
味,即以复脉汤去姜桂,养阴益气。更有舌淡少苔,而胃不
加纳,当以六君子汤加牡蛎、白芍扶胃敛阴,勿因见瘖而踌
躇莫进。近时医辈,都以治痧之法治瘖。不知痧为太阴风
热,斑为阳明火毒,其初见隐隐,固宜清之透之,若已见点
粒,即宜解之化之,尚不敢恣意透泄,以虚其内,而恐邪陷
莫救也。至白瘖乃气液外泄之候,若既现而再行疏泄透汗,
其不致气悦而毙者几希矣。予见知医之辈,不惟青年浅见者
蹈此流弊,即皓首老成者,尚难观觑破此关,故并及之,以质
诸高明,为是否耶?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八

属性:伤暑解后,胸腕不爽,舌淡不渴,脉缓不饥,此
湿去阳伤。宜甩六君子去术,加蔻壳、擅香、梗米、
姜渣、益智、麦芽等味,扶胃运阳也。
此热势虽解,而阳己受伤,故胸腕不爽,舌淡不渴也。
盖脉已和缓,则无热可知,而犹不饥不食,乃胃阳被伤,失
运行之机,故用六君子合蔻壳、姜渣、檀香斡旋坤饵,去白
术者,恐致壅滞耳。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九

属性:伤暑初起,恶寒发热,咳逆气喘,此素有痰饮,
复挟暑秽。宜用温胆汤合苏予降气汤,清暑化痰也。
凡有痰饮,阳气必虚,加以暑秽乘袭,则痰动气升,肺
失清降,故喘咳并作。用温胆汤以逐饮,苏子以降气,俾痰
开气顺,则暑邪不攻自走矣。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二十

属性:伤暑发热咳喘,胸肋刺痛,痰中带血,此暑热壅
滞,激伤肺络。宜用苇茎汤加沙参、川贝、新绎,旋
复花、杏仁等味,清肺和络也。
前条暑热动饮,此条暑热动血,故胸肋刺痛,咳痰带
血。用苇茎汤加旋复、新绎、沙参、杏仁、川贝,两清手大阳
气血也。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二十一

属性:伤暑发热头痛,泄泻不止,此饰邪下迫。宜用黄
芩汤加葛根、豆卷、二芩、泽泻等味,清肺利湿也。
发热头痛,邪尚在表,而泄泻频频者,乃肺邪不解,下
传大肠。因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原是一脏一腑也。盖邪既不
能外解,势必直趋大肠,而为泻利,即仲景(伤寒例)中,
三阳合病(1)协热下利之义。故用黄芩之苦寒清肺,甘、芍之
甘苦敛脾,其头痛者,加葛根以解表邪,合二芩、豆卷、泽
泻分利膀胱也。
(1)《伤寒例》中,三阳合病:按今本《伤寒论·伤寒例》中,无三阳合病
之属性。 "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二十二

属性:伤暑热不解,先泻后痢者,此腑邪传脏,热积气
滞。宜用治洁古芍药汤,加杏仁、厚朴,山楂等味;若转
红者,为病进,更加当归、桃仁、地榆,清气和血也。
此言表邪已解,而泻渐转痢,是邪既入内,而腑邪传
脏,最为凶兆。故用洁古芍药汤,借芩、连之苦寒以清湿
热,槟、木之辛温以通气滞,合归、芍和血,楂、朴破积;
若转红痢,乃气已转血,更加桃仁、地榆和营止血,所谓和
其血而痢自止,调其气而后重除焉。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二十三

属性:伤暑热不解,腕闷呕恶便泻,舌白罩灰,此胃阳
不足,湿浊阻遏。宜用生姜、半夏、厚朴、通草、六
一散通阳泄浊;热甚者,加黄芩、黄连,苦寒清热
也。
此言中阳不振,暑秽内结,上呕下泻,胸腕痞闷,例宜
生姜、半夏、厚朴辛温通阳,通草、六一淡渗泄浊,但舌白
罩灰,发热烦躁,又为热邪内伏,加芩、连苦寒泄热,俾邪
热解而胃阳复,则湿浊自祛也。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二十四

属性:伤暑身有大热,而汗多口渴,舌黄神疲气喘,脉
大而虚,此气虚挟暑。宜用清暑益气汤加熟石膏、鲜
荷叶,扶正却邪也。
暑必伤气,故汗多,热则伤津,故口渴。证类白虎,而
舌不甚赤,苔带微黄,脉似洪而虚软无力,乃虚中挟暑。非
若热传阳明之汗多口渴,舌赤苔黄,脉洪有力者可比。兼之
神疲肢倦,气逆烦躁,正《内经》所谓:脉虚身热,得之伤
暑是也。用东垣清暑益气汤者,借参、氏、术、甘朴中洲,
麦冬、五味生津液,合升、葛升阳,芩、泽泄湿,神曲、膏
皮斑脾气,石膏、黄柏清内热,此为升降疏补,表里上下,
一齐分消之意。勿以药味之多而妄为增减,用其得宜,效如
桴鼓也。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二十五

属性:伤暑身无大热,汗多神疲,嗜卧不食,舌黄溺
赤,此暑湿伤阳。宜用清暑益气汤,益气利湿也。
上条虚中挟暑,身热汗多,故升降疏补之中,少染苦
寒,以清内热。此条暑湿伤阳,无热汗多,故不加清凉之
味,再损中阳也。



<目录>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二十六

属性:伤暑日多,病仍不解,朝凉暮热,舌黄尖赤,口
渴汗多,夜或昏谵,此热伤阴分,邪逗营中。宜用玉
女煎加人参、元参、骨皮、柴胡、荷叶、青蒿、鲜菖

蒲等味,育阴清营也。
暑热不解,而致朝凉暮热,此名潮热,状虽如疟,却无
寒战,如潮之不愆其期,故名。甚至舌尖赤,而夜则昏谵,
乃热伤阴液,邪逗营中,午后则卫气行阴,阴邪用事,所伏
余热,乘时而动。故用玉女煎之石膏、知母清气分,生地、
元参滋血分,青蒿、荷叶、柴胡透里邪也。



<目录>中暑条辨十一条

中暑条辨第一

属性:中暑头胀,恶寒身热,胸腹满闷,欲吐不吐,欲
泻不泻,烦闷难安,此暑浊中胃。宜用食盐一撮,童
便调服,用指探吐,以宣上焦也。
凡中暑秽,必先入胃,胃气阻遏,升降失宜,致不得吐
泻,而烦闷不安,此厉闭症,非吐不解。故用食盐一撮,放
锅刀上烧红,冲入童便一杯调服,以指探吐,盖吐中即有发
散之意也。况食盐,童便,性皆威寒下降,才下咽而随即探
吐,使邪仍从上散。吐后稍平,即以栀豉汤加杏仁、厚朴,
扁豆和之,若吐泻不止者,即用藿香正气散祛秽化邪也。



<目录>中暑条辨十一条

中暑条辨第二

属性:中暑发热,心下似烦,漾漾欲呕,此暑侵上焦,
肺胃不和。宜用苏叶、藿香叶、白寇壳、人中白等
味,宜通肺气也。
古称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然呕则在脾,
吐则在胃。更有轧轧连声似噫气而短促者,谓哕,病亦在
胃,即呃逆是也,乃胃败之象,《内经》所谓土败则其声哕
也。又轧轧连声似呃逆而缓长者则谓噫,病在肝,即噫气是
也。今邪犯上焦,未尽传胃,而漾漾欲呕,乃肺气不和。故
用苏叶、藿香叶、白芷、蔻壳辛香轻薄,恰到肺位,兼用人
中白者,因暑本浊邪,以浊攻浊也。



<目录>中暑条辨十一条

中暑条辨第三

属性:中暑吐泻并作,吐既止而泻不止者,宜胃芩汤泄
之;若泻止而吐不止者,宜黄连温胆汤和之。
既吐且泻,邪已分布,今吐止而泻不止,为上焦既清,
而邪趋于下,用五芩以分泄,合平胃以驱湿;若泻止而吐犹
未止,乃邪在中焦,用黄连温胆汤,苦降辛通,勿使邪结中
焦,而成痞胀为要。



<目录>中暑条辨十一条

中暑条辨第四

属性:中暑吐泻不止,渐致肢厥汗冷,甚而转筋麻木,
初起宜六和汤,甚则四逆汤加吴萸、木瓜,姜汁炒川
连等味,温胃制肝也。
凡暑中在脾,秋发则为疟痢,骤发则为霍乱。今吐泻不
止,而致四肢厥逆,汗冷气衰,阳津阴液俱凅,气血营卫皆
伤,霎时形肉取瘪,转筋麻痹,皆气血不能运达四末,急宜
大剂竣补中阳,仍兼和荣益气 以冀吐泻止而肢温汗敛,即
是回阳之兆,若再疏泄,则投石下井矣。至于呕吐频频,药
难下咽,阴盛于内,阳药拒格,故用四逆汤,加吴萸,木瓜
平肝敛液,更用姜汁炒川连三四分,另煎取汁一杯,滴入药
内饮之,俾以类相招,不致呕出,此即仲景白通汤中,加入
尿、猪胆汁之意也。再按转筋霍乱,年来屡见,甚至如疫一
般,同时并染,虽系人间病象,究亦天时所侵。盖大江以
南,地卑气湿,其沿江濒海,雾露潮湿,甚于别处,故湿邪
为患,四时多有,山岚瘴气,夏秋益倍。茍其人正气素虚,
暑秽湿浊乘虚犯之,必由口鼻直趋中道,忽然胸腹闷痛,烦
乱不安,且不得吐泻,此属闭症,宜与探吐。更有胸腹沟
闷,实时吐泻,甚至频频,而肢冷汗多,形肉顿瘪,且转筋
麻木,此属脱症,宜用温补,盖既吐且泻,水谷倾囊,冷汗
不止,气液外泄,致身中阳津阴液俱凅,气血营卫皆损,无
以荣养筋脉,自然肢节拘攀,麻痹不仁并至矣。此时急宜大
补,以附子理中汤温理中阳,合吴萸、木爪舒筋泄肝;或以
乌梅安胃丸去黄柏,倍用参、附,亦对症之良方。余遇是
症,每用此汤,屡获奇效,较之四逆、理中汤更为合宜。



<目录>中暑条辨十一条

中暑条辨第五

属性:中暑吐泻,四肢逆冷,吐蛔者,用乌梅安胃丸,
肝胃两和也。
按仲景谓蛔厥无阳症(1)。又厥阴篇云:气上撞心,饥不
欲食,食则吐蛔者,亦由中阳大损,厥浊上泛而然。故蛔乃
平人皆有,惟胃气调和,不得上涌,且邪不犯厥阴,亦不上
出。玆因吐泻已多,四肢厥冷,中焦阳气大伤,厥浊乘虚上
泛,故蛔自吐出。凡厥阴为病,必错染不一,用药亦难纯
粹,故用栋、连之苦寒降其逆,梅、芍之酸寒至其肝,又合
椒、姜之辛辣驱其阴浊,参、归,桂、附之甘温温补真阳
也。



<目录>中暑条辨十一条

中暑条辨第六

属性:中暑吐泻后,汗多肢冷,舌润而黑,并不渴饮,
此水极如火。宜用回阳救急汤,驱阴复阳也。
此条全以辨舌为要,不可以舌黑而遽为热极。盖凡黑而
焦者,果火极如水。今吐泻之后,汗多肢冷,阴症昭然。况
虽黑而润,并不渴饮,的是水极如火,系阴盛既剧,一线之
阳,杳杳欲脱,非借六君子汤补中州,兼姜、附、归、桂,
助阳驱阴,其不致危殆者几希矣。



<目录>中暑条辨十一条

中暑条辨第七

属性:中暑吐泻后,身反热,舌焦赤无苔,口渴不欲
食,此邪去阴伤。宜用(金柜)麦门冬汤加白芍,乌
(1)蛔厥无阳症:今本仲景(伤寒论)中无此语。唯《辨太阳病脉症并治
下》有"脏结无阳症;一语。当系作者记误。
梅、谷芽、荷夜等味,两济其阴也。
吐泻伤阴,故身反热,舌干赤无苔,口渴不欲食,皆胃
津大伤,不得化液上升。且胃为阳土,非柔莫济,"故用(金
柜)麦门冬汤,合乌梅、白芍之酸,谷、米之甘,化阴和阳
也。



<目录>中暑条辨十一条

中暑条辨第八

属性:中暑之后,舌淡不渴,身痛,脉软,不食,此邪
去阳伤。宜用黄只五物汤(1)加麦芽、谷芽,木瓜,藿
香等味,甘温扶阳也。
上条邪去阴伤,治以甘酸。此条邪去阳伤,主以甘温。
况身痛脉软,表阳亦伤,故用黄祗五物合藿香,益智,麦
芽、谷芽甘温之味固表扶阳,庶为合例。



<目录>中暑条辨十一条

中暑条辨第九

属性:中暑恶寒发热,肢节酸疼,头痛颈强,此暑风袭
表,防发痉。宜用桂枝、杏仁、黄祗、防风、蒺藜、
钩藤、海风藤、桑叶、防己、地龙等味,袪风宣络也。
夏间暑炎,汗多气泄,风邪易袭,以致头痛项强,恶寨
发热,骨节不和,乃虚中挟风。故宜桂枝、黄祗固表,防、
杏、二藤、地龙、桑叶祛风,俾表和风熄,则不致延为痉厥
之患。夫痉者,仲景原有刚痉、柔痉之异,犹恐后人虚实难
(1)黄祗五物汤,(金柜-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原方作"黄祗桂枝五物汤"。

故,故以有汗,无汗为辨。然愚意言之,无汗恶寒 发热,头
项强痛,手足抽搞,角弓反张,此风自外来,即无汗为刚痉
也。更有吐泻之后,或产后血虚,或热极伤津,汗多液亏,
而身热口噤,头摇直视,抽搐反张,斯风自内作,即有汗为
柔痉也。是则风有内外,病有虚实。外来者,宜散宜清,内
作者,宜柔宜补。宜清宜散者,用小续命汤加减;宜柔宜补
者,用复脉汤加堿。此为治痉之权衡,明理者裁之。



<目录>中暑条辨十一条

中暑条辨第十

属性:中暑过汗,肢冷脉微,息淹神疲,状如欲脱,小
便黄赤,此湿留气脱。宜用归祗建中汤,加赤芩、车
前、滑石、萆薢等味,护阳利湿也。
汗多肢冷,脉微神倦,气脱之象已着,但小便黄赤,则
湿热内蕴之形昭然。故用归祗建中护阳气,合车前,赤芩、
滑石、萆薢清湿热,庶得邪正两清之妙,若一路扶补,则湿
热愈盛,镇之可也。



<目录>中暑条辨十一条

中暑条辨第十一

属性:中暑汗之清之,旬外不解,渐致神迷,默默不知
饮食,面反淡,肢反冷,脉微如丝,身僵如死,此邪
入厥阳,与血沉混。宜用吴又可三甲散加柴胡、僵
蚕、广郁金、鲜菖蒲、连翘心、元参心、紫雪丹等
味,从血透表也。
此邪热入络,与血混淆,非清凉攻泻可解。故宜土炒山
甲、醋炒鳖甲,酒浸地鳖虫,俾潜窜入络,以攻隐伏之邪
合柴胡、僵蚕、紫雪丹,疏透宣宜泄,由内达表。用得其宜
可救万一,否则几无法矣。



<目录>中热条辨八条

中热条辨第一

属性:中热卒然昏倒,人事不知,口角流涎,目闭手撤,
此热冒心神,阴不上承。宜用大蒜数枚,打烂取汁,
和醋灌之,并移置凉处,即苏。宜用洋参、麦冬、莲
子、竹叶、鲜菖蒲、远志、黄连、益元散等味,清心
安神也。
凡夏暑炎蒸,经营担荷,仆仆长途,赤日傍午,曝烈莆酷
遏,卒然昏倒,不知人事,目闭手撒者,此不可即以凉水灌
之,恐致热气攻心而死。宜用大蒜数枚,打烂取汁,和醋灌
下,再移置凉处,以手掬道上热土,围于脐之四旁,令人溺
尿于脐中即苏。苏后宜清心安神,将洋参,麦、连、菖、远、
黄连、竹叶、益元散,服之神清即愈。



<目录>中热条辨八条

中热条辨第二

属性:中热卒倒,语言不清,心神恍惚,此(内经)所
谓煎厥。宜用天王补心丹加龙齿、牡蛎,镇神撮阴
也。
凡暑热之际,忽然昏倒,语言不清,心神恍惚,状如中
风,正《内经》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令人煎厥之谓。
宜用补心丹清心,合龙齿、牡蛎镇神,不致内闭外脱,庶几
可望有成。



<目录>中热条辨八条

中热条辨第三

属性:中热脉大身热,口渴汗多,此热伤元气。宜用人
参白虎汤 (1),甘寒养正也。
凡身虽大熟,而不恶熟 口渴汗多,脉形洪大,此东垣
所谓脉虚身热为伤暑也。用白虎汤之石膏 知母清胃热,
参、甘、梗米养胃津,则不致燔灼伤阴矣。



<目录>中热条辨八条

中热条辨第四

属性:中热后,神虽清,而懒言倦卧,朝凉暮热,夜则
谵语,此热留胆中,营热被灼。宜用清骨散加鲜菖
蒲、广郁金、益元散等味,清营却热也。
中热之后,倦卧懒言,乃病退之象;但朝凉暮热,夜则
谵妄,是余热逗留,营络被灼。故用清骨散,清营却热,兼
菖蒲,郁金,益元散,宜窍除邪,庶为合法。
(1)人参白虎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作,白虎加人参汤




<目录>中热条辨八条

中热条辨第五

属性:
中热后,舌绎芒刺,腐点如疳,寝则谵语,醒则
神清,此热毒蕴结,营络末清。宜用导赤散加犀角、
绿豆壳、人中白、鲜菖蒲、辰砂、灯草等味,清营解
毒也。
此条与前条相似,惟兼舌绎腐疳芒刺,乃余热化毒,蕴
结心炮。故用导赤散加犀角,灯草,绿豆壳、人中白,菖蒲,
辰砂清心解毒,勿致热毒蔓延,变生腐蚀之累为妙。



<目录>中热条辨八条

中热条辨第六

属性:中热神清,能食便闭,目瞑不寐,而多惊惕,此
热留胆络,营卫失度。,宜用秫米半夏汤加羚角、丹
皮、姜汁炒枣仁、酒浸郁李仁、猪胆皮、龙齿、蒺藜
等味,清胆热而下肝系也。
能食神清,病退之象。溺赤便闭,目惧惊惕,乃热延胆
络,肝系横急。《灵枢》所谓:卫气行阳二十五度,行阴赤
二十五度,一日一夜周于一身。又云:卫气行阳则寤,行阴
则寝。乃但行于阳,则阳添盛,而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衰,
故寤而不寐,目瞑惊惕不宁;因胆热肝横,胃失冲和,营卫
失度,仿(内经)秫米半夏和胃气之升降,枣仁、郁李、龙
齿,下肝系以镇惊,羚角、猪胆、丹皮,清胆热而泄火风为
妙。



<目录>中热条辨八条

中热条辨第七

属性:中热汗大泄,口大渴,身大热,气喘神倦,脉虚
且大,并不鼓指,此热伤气分,阳不恋阳。宜用人
参、黄祗、白术、麦冬、五味、地骨皮、甘草、生地、
牡蛎,白芍等蛛,甘温除热也。
汗多口渴,身热气喘,神倦脉大,既非外感之形,又无
内伤之象,显系热伤气分,阴乏恋交,阳遂上冒。仿东垣甘
温能除大热,故用人参、黄祗、白术、甘草甘温益气,生地、
牡蛎、五味,白芍咸寒固阴,俾阴阳交固,而大命回于顷刻
焉。



<目录>中热条辨八条

中热条辨第八

属性:中热汗大出,口大渴,心中恶热,肢冷脉微,神
疲倦卧,时或烦躁,此因热伤阳,阴失交恋,气脱之
候将至。宜用十四味大建中汤,护阳摄阴也。
, 上条脱证未现,此条脱形既着,做肢冷脉微,若更烦
躁,是立危矣。故用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冬、苁蓉;阴阳并
补,庶几抠纽复续,而转危为安也。



<目录>

六因条辨卷中

属性:
崇明陆廷珍子贤氏着
绍兴裘诗新韵初重校



<目录>

伏暑辨论

属性:尝观医书林立,并无伏暑之名。惟(己任编)有
秋时晚发,以感证之法治之一语,因着伏暑之称。盖
人于盛暑之际,汗泄气疏,百节弛涨,设或有隙,
邪乘虚入,《内经》所谓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
也(1)。又云:春伤于风,夏必餐(2)泄,夏伤于暑,秋必
发疟;秋伤于燥(3),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可知四时伏气,皆能为病。即伏寒、伏风、伏燥,皆
可与伏暑立名主病。故春温为冬令之伏寒,肠风为春
令之伏风,疟痢为夏间之伏暑,咳嗽为秋天之伏燥,
以类而推。古人治病立法,良有以也,藉后人语焉不
察,漫不关心耳。予苦心斯道,廿载虚名,何敢妄为
(1)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也:按《内经》有此文·但无此语。
(2)餐:此处音、义俱同,飧,下问。
(3)燥:(内经)中俱作"湿"。
议论。特前贤既启其端,后人末穷其旨,聊为引伸,
以备葑菲之遗,庶可测伏暑之有由名。且不但可测伏
暑之有由名,更可测伏暑之有由病,而有由治焉矣。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一

属性:伏暑秋发,头痛无汗,恶寒发热,身痛,胸腹满
闷,或吐或泻,此新感外邪,引动伏暑。宜用香莆饮
合正气散,表里两和也。
此伏暑之提纲。凡夏间伏暑,因遇秋令凄惀之寒,袭于
腠理,致内邪亦为引动·故无汗头痛身疼,发热恶寒,系新
感之见证,病尚在表。胸腹满闷,吐泻交作,系伏暑之发
动,病涉在里。大凡看法,须辨明新感与伏邪,何有何无,
孰轻孰重。故用香薷饮合正气散者。藉香薷、藿香,苏叶、
芷、桔之苦辛走表而散新邪,夏、朴、陈皮、大腹、神曲之
辛温理中而疏伏邪,则内外办通彻,邪自疏泄矣。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二

属性:伏暑微恶寒发热,呕恶泄泻,腕闷舌白,此伏邪
内动。宜用藿香正气散,疏滞利湿也。
此发明伏邪之异于新邪。既无头痛身疼,则表邪甚微;
而恶寒发热,腕闷吐泻,为伏邪发动,并无新邪勾引也明矣。

非藉藿、朴、苏叶、白芷、陈、腹、夏、曲以祛秽疏泄,则
恐邪无泄越,蔓延传变焉。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三

属性:伏暑热不解,咳逆欲呕,烦闷泄泻,此伏邪弥漫
三焦。宜用苏子降气汤合六一散,加通草,赤芩等
味,通泄三焦也。
此言热不解,而伏邪传变,逗留肺胃,则咳而欲呕,盘
踞中焦。则腕闷不舒,奔迫下趋,则泄泻无度。是邪既弥漫
三焦,上下交争,故用苏子降气宣肺胃,六一、通、芩分水
道,则上下三焦,得一齐通泄,不致留邪变患为妙。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四

属性:伏暑热渐甚,咳逆不眠,胸胁刺痛,痰多舌白,
此痰滞肺络,肺气失降。宜用旋复花、新绎、积壳、
桔梗、桑皮、薏仁、苏子、降香、枇杷叶、芦根、滑
石等味,降气通络也。
上条热不解,而传布三焦;此条热不解,而邪与痰冱,
阻滞肺络。若不通调,恐致痿痛缠绵。故用(金柜)旋复花
汤,借新绎、青葱,一通气分,二通血络,再兼枳、桔,桑
皮、苏子、降香开肺降气,苡仁、枇杷叶、芦根、滑石甘淡
之味,清热泄湿也。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五

属性:伏暑发热,喘不得卧,痰嘶胸板,此暑滞肺络。
宜用葶苈大枣汤合六一散、枇杷叶等味,彻清肺饮
也。
上条胁痛痰多而咳,此条胸板痰嘶而喘,病甚深于咳
矣。虽喘有虚实之分,治有肺肾之异。今由伏暑内发,身热
胸板痰嘶,其候舌必黄腻,脉必滑数,溺必黄赤,体必丰盛,
斯为肺实,故宜葶苈苦寒以泻肺热。然古人犹恐损胃,合大
枣之甘以缓之,得渐驯以除上焦之软。凡用葶苈而不用大枣
者,末识仲景之心法也。再兼六一、枇杷叶,清气利湿也。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六

属性:伏暑恶寒发热,乍有乍无,或轻或重,如疟非
疟,舌白脉大,此暑必挟湿,薰蒸粘腻之邪,伏于肺
胃。宜用温胆汤加杏仁、通草、青蒿、黄芩等味,通
胃泄邪也。
凡伏暑湿,亦有轻重之分。其重者 势难延缓,乘时窃
发;其轻者,直至露冷气肃,金飙飒爽,阳气渐收,腠理渐
闭,所伏之邪,遂无隙可容,然后发出。其见症,如疟非疟,
或有微寒,或单发热,但无六经之可辨,无表里之可分。其
舌白,其脉大者,正虚湿盛也明矣。若不从中驱泄,必致变
成疟患。故用温胆汤通胃腑,加杏仁,通草清肋泄湿,黄芩、
青蒿清气泄肝,则邪可尽解也。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七

属性:伏暑热甚,烦躁昏谵,至夜更甚,舌燥脉数,此
邪传入里。宜用沙参、甜杏仁、花粉、川贝、桑叶、
细生地、鲜菖蒲、连翘、益元散等味,两清营卫也。
此言伏邪不解,渐化为热也。烦躁昏谵,夜则尤甚,乃
由卫入营,从阳转阴。故舌必渐燥,脉必渐数。邪既入里,
徙清表分,无益于事,惟用沙参、杏仁、川贝、花粉、生地、
桑叶、连翘,菖蒲、益元散,清气凉血,不致传陷入血,可
免昏痉之变。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八

属性:伏暑烦热,舌赤神昏谵妄,此邪巳入营。宜用玉
女煎加羚角、元参、沙参、鲜石斜、鲜菖蒲、牛黄丸
等味,清营透邪也。
上条将欲传营,此条已传营分。故热而烦乱,舌赤昏谵,
非用玉女煎之生地、石膏、知母,麦冬、沙参,元参。菖
蒲、郁金、牛黄丸清营透邪,必致热陷入血,而成痉厥之险
焉。 ,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九

属性:伏暑舌焦尖绛,昏谵妄笑,脉促,斑紫,肢体振

颤,此邪已入血,热动风生。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元参
心、连翘心、鲜石斛、鲜菖蒲,紫草、竹叶,至宝丹
等味,凉血化邪也。
凡营熟不解,必致入血。舌黑尖绎,斑紫昏谵,血热己
极,热极则阴损阳亢,风由振动,故肢体颤摇,将欲便痉。
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凉血清热,合连翘、元
参、菖莆,石斛化斑养津,兼竹叶,至宝清心镇神,不致痉
厥,便为佳兆。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十

属性:伏暑妇女,舌绎□渴,脉数而涩,经水适来适
断,寒热如疟,昼则明了,夜则谵语,此热入血室。
宜用小柴胡汤加山楂、归尾、赤芍,桃仁、丹皮等
味,破血透邪也。
几热入血室,(金柜)论之最详。血室者,即血海也。
本厉冲脉,隶于阳明。(内经)所谓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又谓冲脉起于中极底,循少腹,上至胸中而散。任脉亦起于
中极底,循毛际,绕阴器,入少旗,上环口唇,荣于髭须。
故妇女无须者,以任脉之血下泄,不能上荣于口唇也。督脉
亦由中极挟腰循脊,上至巅顶。此冲、督、任三脉,皆会于
下极,而分行于背腹。故督脉行于身之背,任脉行于身之
腹,冲脉行于背腹之中。其天癸盈余,诸路之血,皆伫于血
海。而能蓄泄有常者,以任脉为之担任,督脉为之总督,带
脉为之收束。更有阳维、阴维,维持阴阳于身之前。阳跷,
阴跷,跷健机关于身之左右。故能蓄则有度,泄则有期,与
月盈亏,循序流行,不失其常,谓之为经。若血海无权,任
督失司,则或崩漏无休,或蓄结不行。至于血之蓄泄,或寒
或热,皆能为患。故伤寒蓄血,六经皆有,不独膀胱与胸腹
间也。盖凡风寒暑湿之来,必先阳经,而后他传。阳经者,
在表、在卫、在气,渐传于血。故妇女之病,有值经水适
来,病发适断者,因热与血冱,反不得行也。如太阳初起之
头痛发热,恶寒无汗,便奇鼻衄、肌衄,此太阳经之邪干血
分也。宜以开泄透汗,不可因见血而遽用寒凉,反成血结胸
等症。若少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身热烦躁,谵语
如狂,此太阳腑病,而蓄血膀胱也。仲景先师,恐后人误认
热结膀胱,故以小便不利者为热结,小便自利者为蓄血。例
用桃仁承气汤,一解太阳;一破瘀血。又阳明初起之目痛。
鼻干、不得卧,而致鼻衄吐血,此阳明经之邪干血分也,宜
以两清气血,不可因汗少而更大发之。如少腹硬痛,小便自
利,上为结胸,或吐血,下为腹痛,或便血,身热狂妄,状
如神附,此阳明腑病,而蓄血冲脉也。宜用犀角地黄汤,一
清阳明,一祛瘀血。又少阳之额痛胁疼,寒热耳聋,呕苦,
而致鼻衄咳血,此少阳经之邪干血分也。宜以小柴胡汤清泄
胆络,不可因见血而妄投滋腻。如有少腹痛,小便自利,大
便黑色,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寒热如疟,此少阳腑病,而
蓄血肝络也。宜用陶氏小柴胡汤加生地,归尾、桃仁、山楂、
丹皮,一清少阳,一破瘀血。以上皆论三阳经之经病腑病
蓄血见症也。至热邪传入三阴,则少阴心主血,太阴脾统
血,厥阴肝藏血。邪既入血,则热与血凝,势难清化,必致
舌绎神昏,昼明夜剧,状如邪祟,宜用犀角地黄汤加郁金、
菖蒲。甚则腹痛便黑,仲景用抵当汤,以攻热破瘀,庶几可
以两解矣。然此症不特妇女,即男子亦有诸。至于治法,大
约相等。以蓄血一症,概用小柴胡加破血之品,如或不应,
视为无法,竟置束手,医者咎焉、愿有鉴于是者。予于道光
十九年春,有舵工张姓者,自三月间温病愈后,饮食如常,
惟腰间作痛,始疑病后肾虚,投以补肾,其痛益甚,转邀外
科,认为肾俞发,而投阳和汤数剂,病仍不减,且无肿形。
其痛每甚于午后,剧于戌亥,呼号不绝,直至天明,其痛若
失。一月以来,无所不至,而痛仍不减。此时阅喻氏(医门
法律),至(寓意草)中,有病腰痛,将成偻废一案。嘉言
谓热邪逗留太阳经脉,与血凝滞,结于腰间,即用桃仁承气
数服而安。读之恍然大悟,如法投治,果获痛愈。此太阳经
血结之一症也。后有外甥范姓者,湿温病后,亦腰痛异常,
曾服补肾不应。予却用安桂、桃仁、山甲、归须、旋复、新
绎等味,二剂顿愈。此可见为医者,必旁搜博采,以广见
闻,则勿贻管窥之消矣。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十一

属性:伏暑但热无寒,一日一发,口干舌赤,汗多脉
数,此名瘴瘅疟。宜用玉女煎加沙参、竹叶等味,甘凉
养阴也。
此(内经)所谓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但热无寒,是名
瘅疟。喻嘉言主以甘凉养阴一法,深造仲景之堂矣。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十二

属性:伏暑微寒多热,头痛身疼,烦冤欲呕,此名温
疟。宜用桂枝白虎汤(1)加杏仁、厚朴等味,清肺透邪
也。
此(内经)所谓寒少热多,烦冤欲呕,骨节疼痛,是名
温疟。宜用石膏、知母清肺胃,甘草、粳米养胃津,加桂枝
引肺邪以达皮毛。其本方下自注云:一剂知,二剂已。由此
推之,仲景原有白虎加桂枝以止温疟。至景岳加葛根则名葛
根白虎,加柴胡则名柴胡白虎,以清阳明、少阳二经之疟,
亦深得仲景心法也。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十三

属性:伏暑但寒无热,一日一发,汗冷舌白,脉虚溺
赤,此名牝疟。宜用桂枝汤合柴胡汤,扶阳止疟也。
凡疟来但寒无热,汗冷舌白,阳虚之象昭然,故名牝疟。
牝者阴之谓也。其用桂枝汤以护阳,柴胡汤以止疟,亦得仲
景之妙义焉。
(1)桂枝白虎汤,(金柜·虐病脉证并治)原作"白虎加桂枝汤'。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十四

属性:伏暑先寒后热,汗出则解,超时再寒,舌白脉
弦,此名阴疟。宜用小柴胡汤加草果、知母、乌梅、
杏仁、蜀漆等味,两清太阴、少阳也。
凡疟来先寒战而后发热者,因阴与阳争,阴胜则寒,阳
与阴争,阳胜则热,今超时而再寒者,其阴邪未泄,阳气未
和,且舌白脉弦,乃阴盛之状,亦名阴疟。宜用柴胡、黄芩
泄少阳,合半夏、甘草、草果、乌梅、知母、蜀漆温太阴,
俾少阳、太阴之邪两清,则疟自止矣。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十五

属性:伏暑成疟,每日一发,过一日,则迟一时,十二
经络循环无休,此名鬼疟。宜用桂枝汤合柴胡汤,加
龙骨、牡蛎扶正却邪也。
此言疟发,过一日则迟一时,转辗循环,无有休息。斯
邪不在脏腑,而在经络,故其发必由营卫循行,周流不息。
而名鬼疟者,以日迟一时,刻无参差,如有神附故也,宜用
桂枝汤合柴胡汤,护阳泄邪,仍兼龙骨、牡蛎镇神却邪 毌
使邪盛正虚,而迁延岁月也。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十六

属性:伏暑疟发间日,或早或晚,腕胀脉弦,舌淡便
溏,此太阴疟也。宜用清脾饮加鳖甲、青蒿、神曲等
味。温脾理邪也。
凡疟邪之来,必由四末以抗扰中宫,发虽间日,腕长脉弦,
舌淡便溏,是脾阳大伤,木乘所胜,将延肿满。故用白术、
厚朴、半夏,茯芩、陈皮,神曲、草果温太阴,兼柴胡、青
皮、鳖甲清厥阴也。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辩第十七

属性:伏暑三日一疟,或临夜分,面黄食减,腹膨便
溏,脉弦,此厥阴疟也。宜用吴又可三甲散合清脾
饮,理脾疏肝也。
疟己成三,更值暮夜,是邪伏三阴,最为深邃,虽厉肝
邪,久必伤脾,若见面黄食减,腹胀便溏,乃脾受其所不
胜,而正气伤也。若不扶脾,必滋胀满。故用清脾饮理脾疏
肝,合吴氏三甲散,以搜隐伏之邪,则脾元渐复,肝邪渐
泄,疟不攻自止矣。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十八

属性:伏暑疟久缠绵,邪无出路,肋下结瘕,此名疟
母。宜用鳖甲饮子、鳖甲煎丸,消痞治疟也。
此言疟邪深伏厥阴,结瘕肋下,是为疟母。以肋乃少阳
胆经所历之处,疟邪初犯,必由少阳渐传厥阴,久必入络,
遂与痰气交凝,凝聚成形。非用鳖甲、地鳖虫、僵蚕、山甲
之飞升走降,贯窜经,则恐不能搜剔幽隐,升泄潜踞。又
兼柴胡、川芎、归须、射干、桃仁,为升降疏泄,四法具
备,则邪无可容,势必越出耳。以上诸条,都因伏暑而成,
故兼收之。学者当更以疟症门,兼参之可也。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十九

属性:伏暑痢积,色白腹痛,里急后重,舌白呕恶,
此邪伏脾胃。宜用藿香正气散加山楂、木香、槟榔、
车前等味,理脾逐湿也。
凡暑伏募原,外感客邪而发者,名为疟症;内伤生冷而
成者,名为痢疾。先贤所谓暑邪在脾,不疟则痢,不痢则
疟。今痢下白积,而兼腹痛,舌白呕恶,乃冷湿伤脾,虽有
里急后重,先宜理气分消。故用正气散加山楂、木香、槟
榔、车前,温脾理湿,分利膀胱,使不酿延血分,而转成赤
痢焉。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二十

属性:伏暑痢积,色赤腹痛,里急后重,此由气伤血。
宜用洁古芍药汤,调气和血也。
上条痢下白积,专伤气分,只宜理气;此条痢已转赤,
伤及血分,非但理气可效。故用洁古芍药汤,藉芩、连苦寒
清旦热,槟、木辛温通气滞,归、芍、桃仁和营止血,大
黄、肉桂沮温通积滞,所谓和其血而痢自止,调其气而后重除
焉。再按痢者,古称滞下,又名肠澼。都由夏秋之间,暑湿
伤脾,阻遏气机,蒸逼蕴酿,而致气不宣化,邪无出路,奔
迫大腑,而粘结滞下也。故初起便兼肠脂浊垢交结而下,不
拘赤白,总有里急后重腹痛下垂之患。然腹痛之中,务要
辨明虚实。其痛随便减者为实,宜通之;如痛不随便减者为
虚,宜补之。里急之状,亦有虚实。以欲痢之时,腹先如
垂,故名里急。其急随痢减者为实,宜疏通为主;如急不随
痢减者为虚,宜固补为先。后重之状,亦有虚实。以痢后不
爽,肛门如坠,故名后重。其实者,因邪火窘迫,宜苦寒以
清之;如在者,以液枯气陷,宜甘温以补之。学者当于气血
虚实之间,谛审其的。温清补泻之法,用得其宜,灵机活
泼,在乎其人耳。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二十一

属性:伏暑痢兼赤白,腹痛窘迫,闻谷欲呕,此名噤
口。宜用生姜泻心汤加石莲肉、乌梅、白芍等味,
苦辛泄降也。
凡痢称噤口,最为险候,俗言吃勿死的泻痢,信然也。
然亦有虚实之分。如痢色清淡,口不甚渴,舌白脉软,身无
大热,而食入呕恶,此属虚寒。宜用泻心汤之姜、连苦辛通
降,参、草甘温养胃,加梅、芍酸收制肝,石莲苦寒坚阴,且
得苦辛甘酸之味,而无拒格之患。若痢色浓秽,舌黄口渴,
脉滑或数,发热痛甚,而闻谷欲呕,此属实热。宜用芩、连
苦寒以降其逆,白芍,秦皮以和其肝,山楂,厚朴以疏其
滞,大黄、芒硝以攻其积,车前,赤芩以分水道,则积滞祛
而邪火退,其痢自止。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二十二

属性:伏暑痢兼五色,腹痛里急,不食,神疲脉弦,
此名五色痢。宜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加禹粮石,白
芍、茯苓,泽泻等味,升清泄浊也。
凡痢兼五色,病涉五脏矣。而食减脉弦,胃虚之象益
着。故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清阳,加茯苓、泽泻以降湿浊,禹
粮石以止泻痢,使阳升阴降 而痢可止焉。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二十三

属性:伏暑痢赤转白,渐变为泻,此脏邪转腑。宜用
真人养脏汤,温涩止痢也。
痢赤转白,又变为泻,此由脏转腑,从重转轻,将愈之
兆,并无积滞。故用真人养脏汤,涩肠止泄,斯为的当。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二十四

属性:伏暑痢久不止,肛脱腹垂,腰酸足萎,食入作
胀,此脾肾两伤,气虚下陷。宜用景岳补阴益气煎(1),
(1)补阴益气煎:注解中所列诸药。系该方之加减原方中无祗、术。尚有
陈皮。
加杜仲、菟丝等味,升阳摄阴也。
痢虽脾病,久必伤肾。今肛垂腰酸足萎,食入作胀,系
肾虚不撮,脾亏不运,若不两顾,病难问愈。故用景岳补阴
益气煎之参、祗、术、甘以健脾,熟地,山药、归身、杜仲
以补肾,兼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俾阳升阴摄,而痢自
止矣。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二十五

属性:伏暑痢久,或止或作,色染不一,面黄腹胀,
此名休息痢。宜用缪仲脾肾双补丸,兼补二天也。
痢久面黄腹胀,已见脾虚之象,若仍或作或止,不特脾
虚气陷,肾脏亦少摄纳之权,非用仲淳之脾肾双补丸,兼补
先后二天,则脾肾亏,痢无已时也。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二十六

属性:伏暑痢赤,身热口渴,腹痛窘迫,肛门如火,
脉数弦滑,此湿火奔迫。宜用白头翁汤,苦味坚阴
也。
此条热迫下注,邪火消烁,故腹痛下坠,窘迫无度,常
如里急之状。且肛门如烙,而身热口渴,脉得滑数,若非白
头翁汤之苦以坚阴,寒以清热,则痢必不止。如热甚者,再
加大黄以涤之;若热不甚,而脉虚数,舌干少津,咽燥口
干,乃阴虚火炽,宜用黄连阿胶汤养阴清热为要。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二十七

属性:伏暑痢色如冻,染以水谷,肛垂里急,随食随
痢,完谷不化,此直肠痢也。宜用赤石脂,禹粮石,
炮姜、粳米,共研粉调服,兼补中益气汤,堵截阳
明也。
凡痢初起,必先伤脾,而后及肾,故古人治痢,虽先辨
明暑湿之在气在血,而后施治,必以脾肾两脏为主。今痢色
如冻,而染有水谷,虚寒之状已着。更兼肛垂里急,完谷不
化,此脾肾失固,关闸已撤,的是直肠之险。(内经)云:
肾者胃之关也,开窍于二阴。肾真失固,则胃关不守,致食
入于胃,不及腐化而仍完谷。若非砥柱中流,截堵网关,则
痢何以休。仿仲景少阴下痢之桃化汤,合禹粮石涩肠堵胃,
勿使直下,庶得运化如常,而出纳有度,再兼补中益气以扶
土升阳,得清气上升,庶善会(内经)浊气在上,则生膜
胀,清气在下,则生餐泄之旨矣。再按仲景论泻痢,有寒而
下利清谷者,因釜中无火,不能熟腐五谷,固厉虚寒。又有
热甚而亦完谷不化者,虽云邪热不杀谷,据愚意言之,究系
胃关失守,摄纳无权。予所阅是症,必系身热口干,舌赤少
津,脉数无力,虚热者居多。大抵阴亏阳动,化生内风,纵
横扰乱,清浊混淆,总属虚象,并非邪热。故每用胃关煎加
赤石、禹粮以固涩之,往往收功。更有肢冷脉虚,面惨舌
淡,此属虚寒,用桃化汤加人参、附子以温补之,亦可奏
效。要之完谷直肠之病,虽有阴阳寒热之分,然寒固属虚,
热亦不外乎虚也。若云邪热不杀谷,数廿年阅历以来,未可
准信,故辨及之,以俟明眼定裁。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伏暑条辨第二十八

属性:伏暑痢下赤白,奔迫无度,痛随痢减,舌黄脉
紧,此寒凝气滞。宜用当归、白芍、黄连、木香、
山楂、厚朴、大黄、附子等味,温通理气也。
上条言热,此条言寒,且痛随痢减,奔迫后重,日夜无
度,脉紧舌黄,乃寒湿粘滞,蕴蒸阻遏,而致肠胃失宣也。
考《内经》五脏者,主藏而不泄,六腑者,主通而不滞。此
大肠与胃,皆手足阳明之腑,又为水谷之海,主传导化物者
也。盖因寒湿蕴酿,气道阻遏,致腹痛里急,数团不爽,例
宜宣通疏化,使气机运则湿浊走,而病可霍然矣。再按古人
谓暴崩暴痢,宜温宜补;久崩久痢,宜清宜通。要非暴崩暴
痢,总宜温补;久崩久痢,总宜清通。究在临症时,细心谛
审,随症用药,不可执一。即下痢一证,固宜疏通,然有寒
通温通之异。如脉症属热属实,原宜(1)苦寒通利。若脉症属
寒属虚,又宜甘温固补。倘寒中挟实,仿附子大黄汤(2),温
而且通。若热而兼虚,仿黄连阿胶汤,清而且补。如虚中挟
积,仿人参芍药汤,通而且补。若虚中挟滞,仿景岳通解
(1)宜:原作"以"。据下句文义改。
(2)附子大黄汤:(金柜、腹沟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原作:"大黄附子汤"。
散,清疏带补。以上诸条,茍能参互考订,潜心玩味,庶无
胶柱鼓瑟,涉海问津之患矣。近世以积滞二字,为痢症之通
称。予意积者属实,由无形而酿为有形;滞者属虚,本运气
而凝为滞气。要不可以积滞二字,混称为实。故并及之,以
质诸高明,为是为否,当有能辨之者。



<目录>

秋燥辨论

属性:尝观《内经》、《金柜》及后贤诸书,所论六
淫之病,因于四时。故冬有伤寒,春有温症,夏有
暑湿。惟秋令燥气,则并未论及。迨喻嘉言先生,
着有秋燥一症,诚为另开手眼。然仲景先师,非无
卓识而遗漏也,其散见诸条之内者,如《金柜》但
热无寒之瘅疟;寒少热多之温疟。及(内经)分脾瘅
消渴而为风发,伤寒烧针发狂而为风温,皆用甘凉
满润,清肃肺胃等法,非燥火而何。予三十余年阅
历以来,留心斯症,都因秋令太温,雨泽愆期,风
阳化燥,鼓荡寰宇,以致消烁之势,乘虚袭肺。肺
失清肃,则洒 洒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燥,咳逆
衄血,舌赤齿枯,诸症丛生。盖犯是症者,必由禀
赋阴亏,亢阳偏盛,或形瘦身长,或色苍少泽,禀
乎木火之质者,比比皆然。是则水流湿、火就燥,
以类相招,其感甚易。况阳有余便是火,火必从燥,
先伤肺金,故每现之症,多是肺热为幻(1)。喻嘉言所
着清燥汤,但取甘寒养阴、辛凉清肺,真对症之良
方,济世之慈航焉。



<目录>秋燥条辨十一条

秋燥条辨第一

属性:秋燥初起,头胀无汗,洒洒恶寒,翕翕发热,
鼻呜干燥,舌白少津,此燥热伤气,邪尚在表。宜
用蒌皮、沙参、甜杏、桔梗、桑叶、连翅、郁金,
薄荷、鲜荷叶、枇杷叶、西瓜翠衣等味,辛凉透解
也。
此条乃燥症之提纲。凡秋燥之来,必由秋阳太暴,致阳
气化风,风又化燥,燥必化火,先伤肺金。茍其人真阴不
足,木火偏燃,不觉类从就燥。其初起也,先袭皮毛,后乃
入肺,故必洒洒恶寒,翕翕发热,鼻干息鸣,所见无非燥热
之状。然此症不与伤寒同例,亦与温熟迥异。切不可辛温升
阳,而助其燥气,又不可过于寒凉,而遏其肺气。故宜沙
参、甜杏、连翘、桔梗清肺热,合郁金、薄荷,荷叶、枇杷
叶疏腠理。俾肺得清肃,而燥化自清,不致蔓延为幻。
(1)幻:或为"患"宇误,又,"幻"。有变化之义,亦通,下同。



<目录>秋燥条辨十一条

秋燥条辨第二

属性:秋燥汗出,不恶寒,而但发热,咳痰不爽,鼻
衄口干,舌白转黄,此邪热伤肺。宜用沙参,花粉、
地骨皮、知母、甜杏、玉竹、元参,甘草,连翘、
枇杷叶、西爪翠衣等味,清肺泄热也。
上条无汗恶寒,例宜透解。此条汗出不恶寒,而但发
热,乃邪不肯解,而渐传乎肺,故咳痰、舌黄、鼻衄,已现
热逼肺营之状。必用沙参、花粉、骨皮、杏仁、知母、玉
竹、元参、连翘,清肺金而解热邪也。



<目录>秋燥条辨十一条

秋燥条辨第三

属性:秋燥热不解,舌赤黄燥,呛咳胸痛,朝凉暮热,
此肺热传营。宜用沙参、麦冬、鲜石斛、鲜生地、
桑叶、甜杏、川贝、花粉、连翘等味,清营却热也。
此言热不解,而舌赤心黄少津,是邪渐入营,肺犹未
清。故呛咳胸痛,朝凉暮热,入络之形已着,不得不借沙
参,麦冬、斛、地、杏、贝,花粉、连翘,两清气血也。



<目录>秋燥条辨十一条

秋燥条辨第四

属性:秋燥烦热口渴,舌赤无苔,夜则热甚,咳唾痰
血,此热伤肺络。宜用喻氏清燥汤,育阴清热也。
此条热既入络,伤及气血。故烦热夜甚,口渴舌赤,咳
痰带血。若非喻氏清燥汤中之沙参、麦冬、甜杏、川贝、桑
叶、石膏清气分,兼生地,阿胶滋血液,则恐邪难泄越,而
滋蔓难图焉。



<目录>秋燥条辨十一条

秋燥条辨第五

属性:秋燥经旬不解,舌绎焦黑,神昏谵妄,斑疹累
累,此热入血分。宜用犀角地黄汤加鲜石斛、元参
心、连翘心、鲜菖蒲、青竹叶、牛黄丸等昧,清络
宜窍也。
此条营热不谆,必致入血。舌绎焦黑、昏谵烦乱,斑疹
俱现,此血热甚也。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元参、
连翘,皆凉血清热之品,又兼菖蒲、竹叶,牛黄丸,芳香宣
窍逐秽也。



<目录>秋燥条辨十一条

秋燥条辨第六

属性:秋燥舌黑,昏谵妄笑,斑色紫黑,便闭腹胀,
频转矢气,此热结在腑。宜用生首乌,鲜生地,鲜
石斛、大黄、元明粉、甘草等味,逐邪养正也。
上条热入血分,而用凉血清热;此条血热不解,瘀结在
腑,其舌黑、昏谵虽同,但少腹胀而便闭,转矢气者,断非
清凉可解。故用首乌,生地,石斛、甘草保养真阴,兼大
黄、元明粉攻涤热邪,既不伤正,又能逐邪,庶为两全。



<目录>秋燥条辨十一条

秋燥条辨第七

属性:秋燥犯肺,其人素有咳血,更加身热头汗,舌
赤脉数,呛咳益剧,此热逼动血。宜用苇茎汤加西
瓜翠衣,杏仁、川贝、鲜荷叶、沙参,地骨皮等味,
两清太阴气血也。
素有咳血,肺气已伤,加以臭热头汗,舌赤脉数,呛
咳,是外来之燥火,消烁肺金而致动血。故用苇茎、桃仁、
东瓜仁,薏仁、杏仁、川贝、沙参、西瓜翠衣,地骨皮,清
肺通络。如再不止,以清燥汤育阴清金,方为妥贴。



<目录>秋燥条辨十一条

秋燥条辨第八

属性:秋燥犯肺,其人阴分素亏,加以身热汗多气喘,
脉洪无力,此燥火刑金。宜用玉女煎加地骨皮、百
合、麦冬、五味、西洋参等味,清金滋水也。
此言素禀阴亏,木火易炎,更加身热汗多气喘,脉洪,
燥热之状甚炽。故用玉女煎,滋养肾阴,又清肺热,俾肺得
清肃而能生水,水得滋养,而能制火焉。



<目录>秋燥条辨十一条

秋燥条辨第九

属性:秋燥汗出不解,口大渴,日晡发热,清晨则凉,
状虽如疟,而无寒战,此瘅疟也。宜用西参、生地、
麦冬,百膏、知母、花粉、青蒿、甘草、粳米等味,
甘寒养阴也。
按(金柜)云,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但热无寒,是名
瘅疟。主以饮食消息之,而并未注方。至喻嘉言,悟出甘凉
濡润,以养胃阴之义,与饮食消息之意恰合,故用人参白虎
汤,甘寒养正,又佐花粉、清蒿,清金泄木,为法中之法
焉。



<目录>秋燥条辨十一条

秋燥条辨第十

属性:秋燥汗多不解,每临午后,寒微热甚,烦闷欲
呕,舌赤脉洪,此温疟也。宜用桂枝白虎汤加杏仁、
厚朴,呕则加半夏、茯苓等味,两清表里也。
按(金柜)云:微寒多热,烦闷欲呕,骨节疼痛,是名
温疟,用桂枝白虎汤(1)。其方下自注云:一剂知,二剂巳(2)。
盖言汗多则表邪既微,故寒少;烦呕,则内燥已甚,故热
多。是病在肺之表里,用白虎以清内热,合桂枝引邪出表,
加杏、朴疏通内滞,半夏变和阴阳。所谓一剂知,则已知其
确中病情;二剂已,则病必霍然矣。



<目录>秋燥条辨十一条

秋燥条辨第十一

属性:秋燥日久不解,误补邪留,消烁肺金,咳痰浓
(1)桂枝白虎汤,(金柜·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原方名,'白虎加桂枝汤'。
(2)其方下自注云:一剂知、二剂巳,今本《金柜·虐病脉证并治第四)白
虎加桂枝汤下无此注。
浊,甚唾脓血,胸间版痛,此肺萎也。宜用苇茎汤
加瓜蒌、杏仁、桑皮、桔梗、百合、川贝等味,清
肺祛浊也。
凡炽燥热之症,重则果易辨明,轻则淹淹发热,喉燥咳
逆。若误认阴虚而投滋补,则邪无出路,逗留肺内,炎炎熏
灼,肺阴日损,以致咳唾浊痰,继出脓血,与肺痛似是而
非,故《金柜》称为肺萎。盖廱则属实,萎则属虚,故用苇
茎汤合瓜蒌、杏、贝,桑、桔、百合,宣通肺气,以化其瘀
腐败浊。俾肺热得清,呼吸无阻,而病可渐瘳也。



<目录>

冬温温毒条论

属性:尝考轩岐《灵》、《素》,及仲景《伤寒》杂病,
《金柜玉函》诸书,有伤寒而无冬温。迨南医辈出,
始着其名。其症之由,皆因冬令温燠,阳失潜藏,
甚至冰霜不见,桃李舒葩,而乾坤之气,遂有辟而
无阖矣。人生(1)一小天地,天地既有辟而无阖,则
人身之气化亦有泄而无藏矣。是故冬应寒而反温者,
即为恒燠之咎征。人或正气有亏,则邪尤易感。以
致头痛无汗,发热恶寒,与伤寒仿佛,但口渴脉数,
鼻干气燥,则与伤寒有异。甚则为痧、为斑、为痘,
(1)生:疑为"身"字之误。
皆此类也,更有阴亏阳亢之体,阴气暴绝,阳邪独
发,初起便目赤齿枯,舌绛口渴,斑如锦纹,神昏
咽痛,脉弦数促,此名温毒,即《伤寒例》中阳毒
症也。较诸冬温更上一层,为感症中之最险者,故
名为毒。而惟幼稚为甚者,盖以体属纯阳,阳与阳
合,以类相招,其感尤速。凡遇此症,即宜辛凉清
解,甘寒养阴,佐以解毒,可免万一。若再温表,
犹抱薪救火,定遭热毙。故大江以南,地卑气湿,
潮湿雾露,皆能致病。况冬失其令,尚易感温,其
真伤寒者,廿无一二。间有证类太阳,而头痛身疼,
发热恶寒,只须辛凉清解,得汗即愈。究因地暖气
疏,易感易散,非若北方地寒气刚,可概以真伤寒
法治之也。



<目录>冬温条辨十条

冬温条辨第一

属性:冬温初起,头痛无汗,恶寒发热,口渴鼻干
脉数,此温邪在表。宜用薄荷、大力、荆芥,连翘
桑叶、淡豉、蒌皮、杏仁、葛根、枇杷叶等味,辛
凉汗解也。
无汗头痛,恶寒发热,原与伤寒无异。但口渴鼻干,脉
数气燥,则有不同。盖伤寒邪在于表,理宜温散;东温邪伏
于内,理宜清泄。非用薄荷、荆芥、桑叶,淡豉,葛根苦辛
泄表,连翘,蒌皮、杏仁、枇杷叶辛凉清内。则不能表里两
清,必致传变无穷矣。



<目录>冬温条辨十条

冬温条辨第二

属性:冬温汗出,头虽不痛,热仍未解,而咳嗽口渴
舌燥,此邪不汗解,渐传气分。宜用桑叶、沙参、甜
杏、象贝、连翘、桔梗、蒌皮、甘草、大力、枇杷
叶等味,清气透邪也。
上条无汗头痛,邪尚在表,理宜开泄,此条汗出热不
解,是表邪以散,而犹口渴舌燥咳嗽,乃邪不汗解,渐传气
分,故用桑叶、沙参、杏仁、象贝、连翘、蒌皮、桔梗,轻
苦微辛,但清气分,仍从表解也。



<目录>冬温条辨十条

冬温条辨第三

属性:冬温汗后,不恶寒反恶热,烦闷口渴,舌赤苔
黄,呛咳胁痛,此邪传在肺。宜用沙参,甜杏,花
粉、连翘、桑皮、黑栀、郁金、枇杷叶等味,清肺
化邪也。
汗后不恶寒,是表邪已解矣。而反恶热,烦闷口渴,舌
赤苔黄 乃里热已甚。尚见呛咳,邪犹在肺。故用沙参、杏
仁,连翘、花粉,黑栀、桑皮、枇杷叶,一派清凉之味,以 清肺气也。



<目录>冬温条辨十条

冬温条辨第四

属性:冬温烦热不解,口渴,舌黄尖赤,脉洪或数,此
邪传阳明气分。宜用白虎汤加杏仁、沙参,桑叶,连
翘等味,清胃透邪也。
肺邪不解,而致口渴,舌黄尖赤,脉洪或数,此邪已到
阳明气分。夫阳明者胃也,凡肺邪不解,必传于胃,然阳明
亦得气血之分。今口渴脉洪,舌苔带黄,是为气热,故用石
膏、知母,合沙参、连翘,直清阳明;甘草、粳米、甜杏、
桑叶,甘凉养津。若见舌绎或黑,烦热口渴,神昏妄笑,是
为血分。宜用犀角地黄汤凉之。当与仲景《伤寒例》中阳明
经病腑病、气分血分,逐一辨明,方可下手,否则如涉海问
津矣。



<目录>冬温条辨十条

冬温条辨第五

属性:冬温烦热神昏,舌赤苔黄,口渴咳嗽,斑疹脉
数,此邪在肺胃。宜用沙参、连翘、元参、石膏、甜
杏、川贝,桑叶、大力、人中黄,牛黄丸等味,清气
透斑也。
热渐传营,神昏口渴,咳嗽斑疹,是邪在肺胃之间,非
从气分清解,则斑疹难透。夫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
热,斑疹俱见,二经受病。故用沙参、连翘、元参、石膏、
甜杏、川贝、大力、中黄清气热,兼牛黄丸芳香宜窍也。



<目录>冬温条辨十条

冬温条辨第六

属性:冬温热甚,烦躁口渴,舌绎苔黄,神昏谵语,斑
疹隐约,此邪热传营。宜用羚羊角、连翘、元参、沙
参、鲜生地、鲜石斛、鲜菖蒲、广郁金、石膏、牛
黄丸、青竹叶等味,清营转气也。
热不解而烦躁口渴,舌绛苔黄,里热已甚;更兼神昏谵
妄,斑疹隐约,乃邪已入营,若再不解,必延入血。故用羚
羊角、连翘、元参、沙参、鲜生地、石斛、鲜菖蒲两清气
血,佐以牛黄丸芳香宣窍,使其从营转气,由气达表,尚可
一汗而解。凡舌苔黄白,间杂浮腻,尖虽鲜绎,神虽昏谵,
总为气热未清,不可专凉血分,恐致气分之邪无由出路,徒
增险态,设不得已,惟宜两清之可也。



<目录>冬温条辨十条

冬温条辨第七

属性:冬温烦热,舌绛,神昏谵妄,斑紫或黑,脉数
或促,此邪入血分。宜用犀角地黄汤加鲜石斛、元参
心、连翘心、人中黄、广郁金、鲜菖蒲、至宝丹、
青竹叶等味,凉血透邪也。
上条舌绛苔黄,斑疹隐约 虽已神昏,邪尚在营,此条
舌绛而焦,班紫而黑,神昏谵妄,是邪已入血,非凉血清热
则万无生理。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合元参,连翘、
中黄、石斛,菖蒲凉血破瘀,兼至宝丹芳香逐邪。若再不
解,则邪无泄越,症必危矣。



<目录>冬温条辨十条

冬温条辨第八

属性:冬温烦热,舌绎而干,斑疹湿透,神迷妄笑,
寻衣摸床,手足振颤,此阴伤风动。宜用炙甘草汤
去姜桂,加牡蛎、鲜石斛、鲜菖蒲等味,养阴却热也。
热不解而舌干色绛,斑已透而神迷妄笑,乃热极阴伤,
阳动化风。故寻衣摸床,手足摇动。若非毓阴和阳,恐难挽
回造化。必藉参,甘、胶、地、麦冬、牡蛎、菖蒲、石斛扶
正养阴,则液返津回,肝阴内复,而风阳自熄焉。



<目录>冬温条辨十条

冬温条辨第九

属性:冬温初起,舌遽干,神便昏,烦热脉数,或吐
或泄,此邪盛正虚。宜用《金柜》麦门冬汤加桑叶,
地骨皮、鲜石斛、鲜菖蒲、鲜稻根等味,甘凉养胃。
偿吐泻伤阳,无热,神迷多寐,脉软不食,宜用人
参温胆汤,甘温和胃也。
凡病初起,便见舌干神昏,乃正需邪盛,不克支持,最
为险候。若烦热舌干,胃阴更损,故甩麦冬、法夏,西参、
甘草、粳米,桑叶,骨皮,石斛,甘凉濡润,以醒胃气。偿
吐泻伤阳,而神迷如寐,脉软无热,乃伤及胃阳,宜用温胆
和胃,人参养正为妙。



<目录>冬温条辨十条

冬温条辨第十

属性:冬温舌黄干燥,烦躁昏谵,脉弦或伏,便闭腹
硬,转矢气者,此热结在腑。宜用鲜生地,生首乌,
鲜石斛、大黄、元明粉等味,微下存阴也。
冬温按法调治,而病不肯解,舌赤苔黄带焦,或如沉香
色,此应下之候。更兼腹硬,频转矢气,即仲景所谓转矢气
者,有燥粪也。仿调胃承气,合生地、石斛、首乌,既能祛
结,又能养阴也。



<目录>温毒条辨四条

温毒条辨第一

属性:温毒初起,烦热恶寒,口渴舌赤,鼻干气燥,
咽痛脉数,此邪袭气分。宜用薄荷、连翘、羚角、
桑叶、大力、鲜石斛、沙参、杏仁、桔梗、甘草等
味,辛凉透泄也。
温毒之起,盖因先伏温邪,后再感温,两温相灼,即无
风寒感召,而其病亦能作也。然温上加温,病中添病,其热
尤炽,较之冬温更紧一层。故一起便发烦躁,微兼恶寒。夫
表里俱热,则口渴舌赤;热邪上壅,则咽痛鼻干。斯邪在气
分,宜用薄荷,大力祛风;沙参,桑叶清热;连翘,羚角化
热毒,甘草、桔梗利咽喉。慎勿辛温助热,激伤津液,反滋
传变也。



<目录>温毒条辨四条

温毒条辨第二

属性:温毒汗出热甚,面红唇燥齿枯,舌赤口渴,脉
数神昏,此邪留营分。宜用鲜生地,羚角,鲜石斛、
元参、银花、桑叶、石膏、鲜菖蒲、青竹叶等味,两
清营卫也。
汗出热甚,面红齿枯,舌赤脉数,神志渐昏,乃邪欲入
营,故仿玉女煎法,两清心营肺卫,佐以解毒为要。



<目录>温毒条辨四条

温毒条辨第三

属性:温毒神昏舌绎,丹疹如锦,烦躁咽痛,鼻媒齿
枯,脉数而促,此邪郁内外。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元
参、连翘、人中黄、蝉衣、青竹叶、薄荷、牛黄丸
等味,凉血清热也。
丹疹咽痛,邪尚在肺:神昏舌绎,邪又犯营。若不清营
透邪,病何由解?况鼻煤脉促,阴液大伤,血分被灼,痉厥
之变近在目前。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凉血,元参、
连翘、人中黄透斑,薄荷、蝉衣透表,牛黄、竹青清心,俾
营热转气,以达肌表,则斑可化矣。



<目录>温毒条辨四条

温毒条辨第四

属性:温毒烦躁,神昏舌赤,斑疹紫黑,脉促模糊,便
闭或泻稀水,此邪瘀血分,漫无泄越。宜用犀角大
黄汤加元参心、连翘心、紫草、赤芍,鲜菖蒲,紫
雪丹等味,凉血祛瘀也。
前条气血兼病,此条热与血瘀,非徒凉血清热可解。若
勿用犀角、生地凉血,大黄逐涤,黄连清心,升麻透斑,元
参、连翘化斑,紫草、赤芍行血,紫雪丹清心化毒,俾气血
上下一齐分清,否则邪无出路,而势必危矣。再按便闭腹
硬,原宜攻下,然亦有下利稀水,而臭秽异常,少腹仍兼硬
痛,此仲景所谓协热下利,又谓热结旁流。盖因燥矢坚凝,
秽水旁流,水虽下而结矢未下,仍宜调胃承气汤攻之。偿得
结矢一下,旁流自也,毌谓大便既泄,而禁甩攻法,学者详
之。



<目录>

六因条辨卷下

属性:崇明陆廷珍子贤氏着
绍兴裘诗新韵初重校



<目录>

伤温辨论

属性:夫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最广。考《难经》、
《金柜》有伤湿、中湿、风湿、湿温之名。殆伤则
伤其表,表者,乃阳明之表,肌内也,四肢也;中则
中其内,内者,乃太阴之内,脾阴也,湿土也。故
伤表则肢节必痛,中里则腕腹必闷。及湿与风搏,
而周身痛楚,湿与热合,而烦闷热蒸,都甚于夏秋。
盖江南地卑气湿,沿江濒海,雾露风潮,较别处尤
甚,且易感染。故医者,亦不务伤寒,专事湿温。
然比之伤寒,尤为琐屑,更难调治。所谓能医大江
南之病者,思过半矣。矧其症,不独夏秋,四时兼
有。其湿之盛者,犹有微热恶寒,身痛、舌白、胸
痞、溺赤等症可凭,若湿之微者,依然外无痛楚,
内不烦扰,但觉倦怠嗜卧,脉证缓弱,一如虚损。
斯候也,误补之则湿遽化热而病反增剧,误消之则
湿留正损而更觉难堪。又要分别阳湿阴湿,阳湿者,
胃热恒多,即为湿热,阴湿者,脾阳必衰,即为湿
寒。更审其伤内伤外,伤内者,脾土必虚,《内经》
所谓卑隘之土,易于聚湿,胸腹必满,气机必滞;
伤外者,阳气必亏,河间所谓表虚之体,易于着湿,
肢体必重,关节必痛,伤内者,理脾为主;伤外者,
宜气为先。阳湿者,主以苦辛;阴湿者,主以苦
温。俱当以淡渗佐之。茍能明其阴阳,分其内外,临
机应变,神而明之,庶不愧为医中之司命焉。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一

属性:伤湿初起,无汗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肢节痛
楚,舌白脉缓,此阳湿伤表。宜用羌活、防风、薄
荷、大力、杏仁、厚朴、豆卷、通草,赤苓、薏仁
等味,祛风利湿也
此言阳湿伤表。阳湿者,即湿温也。凡人坐卧湿地,披
着汗衣,皆能为息。盖其重浊薰之气,阻遏卫阳,则恶寒
而无汗;闭塞腠理,则发热而身重。且阳明者,胃也,中州
之土也。其主肌肉,又主四肢,湿邪袭之,则经气不宜,关
节久利,而致头痛身疼,斯时之脉缓而且大,皆为湿热熏蒸
而然。须知湿为土余,非风不胜,故用羌活,防风,薄荷、
大力扶风走表,杏仁、厚朴苦温理脾,豆卷,薏仁,赤苓,
通草淡渗利湿,正合(内经)湿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淡
渗之旨也。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二

属性:伤湿汗多,头额不痛,而肢节欠利,渴不引饮,
身热脉大,此湿渐化热。宜用杏仁、厚朴、连翘、黄
芩、豆卷、滑石、通草、芦根、鲜荷叶、枇杷叶等
味,利湿清热也。
上条无汗头痛 湿袭卫阳之表,仲景云:湿家忌汗,汗
之则变痉者,为伤阴也。所以垂训后人,不可过于升散,以
伤阴液为戒。此条既汗而头不痛,是表邪已泄,而湿犹未
化,所以肢节仍痛,湿从热化,则液不升而口渴,热被湿
蕴,则气不清不喜引饮;脉渐大者,燎原之势渐炽也,须用
杏仁、厚朴苦温理脾,连翘、黄芩苦寒清热,仍兼豆卷、滑
石、通草、芦根甘渗湿,荷叶、枇杷叶辛凉清气,俾湿化
热清,阴液不伤,庶无热陷昏谵之险耳。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三

属性:伤湿肢节不和,舌苔渐黄,口渴喜饮,溺赤烦
冤,此湿遏热蒸。宜用葛根,花粉、黄芩、木通、杏
仁、厚朴、滑石、豆卷、芦根、淡竹叶等味,清肺
理湿也。
上条湿热参半,故宜苦辛凉解。此条热甚于湿,渐灼肺
津,势等燎原,所以肢节欠利,口渴舌黄,烦热溺赤,身中
阴液皆被消烁,岂可再杂温燥,以伤气液。只宜葛根、花粉
清上焦,黄芩、木通宣经隧,杏仁、厚朴运脾气,滑石,芦
根,豆卷、竹叶甘凉淡渗以清气分,庶不致阴伤风动也。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四

属性:伤湿烦蒸身痛,舌黄尖绎,脉大而洪,此阳明
气热。宜用苍术白虎汤(1)加连翘、元参、杏仁、通草、
芦根、滑石等味,清气化热也。
上条热甚于湿,湿尚留连,故清凉淡渗之中,少杂苦温
以运脾阳。此条湿渐化热,热甚于湿,传入阳明,则蒸热烦
躁,逼犯心营,则舌尖渐绎,脉渐洪大,此邪在阳明,将欲
入营。故用白虎汤加元参、连翘以清气热,合滑石、芦根,
通草甘凉淡渗,以驱湿热,仍用苍术者 以身尚疼痛,余师
未尽耳。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五

属性:伤湿热不解,舌黄鲜绛,神昏谵语,脉大而数,
(1)苍术白虎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原作"白虎加苍木汤"
此气血燔蒸,热陷心营。宜用玉女煎加连翘心、元
参心、鲜石斛、鲜菖蒲、青竹叶、牛黄丸等味,两
清气血也。
此条湿尽化热,气血俱病也。热在气分,则舌黄,既灼
血分,则鲜绎,及燎于心营,则神昏谵妄。故用玉女煎之生
地凉血,石膏清气,知母、石斛养胃阴,连翘、元参清内
热,菖蒲,竹叶清心,牛黄丸宣窍,务得气爽神清,不使热
烁津耗,而成痉厥为要。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六

属性:伤湿身热,烦躁,舌绎而黑,神昏谵妄,斑疹隐
隐,脉数而促,此热陷入血。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元参
心、连翘心、鲜石斛、鲜菖蒲、人中黄、青竹叶、至
宝丹等味,凉血化斑也。
上条气血两燔,此条热陷入血,致舌绎而黑。心主血,
心热则谵妄,血热则斑现,热极则脉促。凡脉见数促,其热
已极。《脉经》谓渐退则生,渐进则死。非藉犀角地黄汤凉
血,合连翘、元参清热,石斛、人中黄化斑,菖蒲、竹叶渍清
心,兼至宝丹芳香逐秽,恐难速效,然亦已险焉。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七

属性:伤湿恶寒发热,肢体重痛,胸膈满闷,或呕或
泻,脉浮而缓,此湿伤表里。宜用杏仁、厚朴、橘
红、香薷、薄荷、藿香、豆卷、泽泻、通草等味,
两清表里也。
凡湿伤于表,则恶寒发热,身重而痛,伤于内,则呕恶
泄泻,腕满而闷,脉见浮缓者,表里俱病也。故宜香薷,薄
荷透表,橘红、厚朴温中,杏仁、藿香宜上焦,豆卷,泽泻
泄下焦,使三焦表里之邪,一齐分清,则湿邪不攻自走矣。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八

属性:伤湿恶寒微热,舌白不渴,肢(1)节酸楚,胸腕满
闷,脉缓而小,此阴湿伤内。宜用藿香正气散加豆
卷、通草等味,温脾利湿也。
此条阴湿伤阳,必由烦冗过度,气弱阳衰,时令之湿,
得以乘之。初起虽恶寒而不甚发热,舌白不渴。湿壅中焦,
则弥漫上下,所以胸腕不舒,肢节酸楚并见矣。故用正气散
中之藿、朴、陈、苓温脾阳,术、曲、苏、夏宣脾气,加豆
卷、通草理湿气,俾脾阳得运,三焦宜畅,则重浊之邪,由
此俱化矣。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九

属性:伤湿舌白肢冷,腕痛欲呕,脉弦而小,此冷湿
伤脾。宜用理中汤去术,加半夏、益智、吴萸、附
子等味,扶阳泄湿也。
(1)肢:原作"腕",又不妥,据注义改。
上条脾阳内虚,湿自外侵;此条脾阳不足,湿自内壅。
故并无寒热身疼,但见腕痛肢冷,舌白脉缓。若非辛温健
脾,湿何由解,故用理中汤以运中阳,去术恐其壅滞,加
半夏、益智则通阳,吴萸则泄浊,寒甚者再加附子温之。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十

属性:伤湿发热微寒,舌黄溺赤,口渴不食,身倦脉
大,汗多气泛,此阳湿伤胃。宜用鲜佩兰、鲜藿香、
鲜石斛、鲜荷叶、六一散、芦根、淡竹叶等味,理
湿清热也。
前条阴湿伤脾,例宜温散。此条阳湿伤胃,必由多食煎
炙,恣情酒色,致阴虚胃热,值暑湿之令,内外燔蒸。故
外无头痛身疼,内无呕恶胸闷,但见发热,而略似恶寒。直
至舌黄溺赤,口渴不食,势已燎原,兼之身倦脉大,汗多气
泛,皆阴虚阳亢之候。故用佩兰、荷叶、藿香、石斛,俱取
鲜者,得气轻力薄以却热邪,犹恐拘留不解,再兼六一,芦
根、竹叶清之利之。此法既不伤正,又能祛邪,舍此而技滋
腻,恐反增剧矣。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十一

属性:伤湿肢体倦怠,嗜卧不食,舌腻便溏,脉虚无
力,此气虚挟湿。宜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升清降浊
凡人中气素馁,湿邪易蕴,至夏则大气开泄,不克支
持,忽而肢体倦怠,嗜卧不食。经云:伤于湿,则身重不
举。又云,脾病则脸(1)涩、嗜卧。且舌腻便溏,脉虚无力,
皆脾衰湿盛之症。故用参、祗,术、甘补中州,葛根,升麻
升清阳,茯苓、泽泻降浊阴,神曲、麦芽疏脾气,兼之麦冬
清心,五味敛肺,合升降疏补俱备,而并力补土,又能清热
敛液者也。此东垣先师化裁制方之妙,岂流俗所能测哉。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十二

属性:伤湿头重,倦卧懒言,烦热汗多,口渴溺赤,
脉洪,此湿热伤气。宜用清暑益气汤加熟石膏、知
母、鲜荷叶等味,益气清热也。
《内经》云,伤于湿则头似蒙,首如裹。又云:言迟则
气虚。今头重懒言,更兼烦热汗多,气虚之象昭然矣。况液
不升则口渴,湿内蕴则溺赤。故用清暑益气汤大补中州,加
熟石膏、知母,鲜荷叶大清气热,然须细察精详,慎勿轻忽
以误入也可。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十三

属性:伤湿身倦嗜卧,目黄溲黄,此脾虚湿蕴,将成
谷疸。宜用茵陈、茅术、厚朴、薏仁、赤苓、车前、
神曲、谷芽等味,运脾理湿也。
(1)脸:疑为"脉"字之误。
脾气内虚,则身倦嗜卧;湿蕴中焦,则目溲俱黄。斯湿
热与谷气熏蒸蕴酿,必成黄疸。故用茅术、厚朴、赤苓、薏
仁健脾,神曲、谷芽疏脾,车前、茵陈分利膀胱,俾脾气健
运,则湿热自化也。



<目录>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十四

属性:伤湿目黄,身倦便溏,溺赤,腹膨跗肿,此脾虚湿
泛,将成肿满。宜用小温中丸加茵陈、车前子等味,
补土逐湿也。
上条目黄溲黄,湿蕴热蒸,必成黄疸。此条目黄便溏,
腹膨跗肿 湿盛化水,渍于肌内,必成浮肿。用小温中丸苦
温理脾,加车前、茵陈分利膀胱,犹开支河以通水道之理
也。



<目录>

暴感风寒论

属性:尝考《内经-九宫八风》等论,风有八方,位分
八卦。故冬至后,风从干方来者为旺风,主长养万
物。从别方来者,谓之偏风,逆面来者,谓之贼风,
主伤害万物。是则立冬后风从北,立春后风从东,立
夏后风从南,立秋后风从西,皆为正风。若不从其
位,而反逆面来者,谓之贼风,不惟伤物,且易侵
人。倘正气有亏,风必乘虚而袭。忽而头捕恶寒,鼻
寒声重,咳逆痰多,但始终在肺,异于伤寒之壮热传
变耳。盖寒必伤于冬,暑必伤于夏,虐痢见于秋,温
热见于春,此四时之气,各随其令而见之。惟暴感风
寒,虽盛暑炎蒸,长幼同居,久病卧床者,俱能染
诸,故古人称为寒疫也。良以风必兼寒,先伤乎肺,
肺气闭塞,则鼻息不利,声不显扬,但留连在肺,熏
蒸熔炼,直至痰浓涕厚,鼻通气宣,庶得渐解。故治
法只宜苦辛温解,以宣肺气,不可过于寒凉,而致壅
遏上焦,邪留肺底,变成损法,医者慎之。



<目录>伤风条辨七条

伤风条辨第一

属性:伤风头痛恶寒,鼻塞声重,嚏涕无汗,此暴感寒
疫。宜用苏叶、白芷、前胡、桑皮、桔梗、薄荷、橘
红、枳壳等味,苦辛温解也。
风必兼寒,先伤乎肺,肺脏空虚,形如愚盘,风寒蚀
之,则清肃不行,而气不宣化,故鼻塞声重。其头痛恶寒无
汗者,以太阴为肺之外卫。暴感之状,虽与伤寒相同,但始
终在肺,并无传变为异。故《内经》所谓,中于项,则下太
阳,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也。初起宜苏
叶、白芷、薄荷、前胡辛以泄其卫,桑皮、橘红、积壳、桔
梗苦以降其逆。正(内经)所谓:肺苦气上逆,即食苦以泄
之也。



<目录>伤风条辨七条

伤风条辨第二

属性:伤风汗出,头痛已减,犹然鼻塞声重,咳嗽多
痰,此寒邪袭肺。宜用苏梗、前胡、杏仁、象贝、桑
皮、地骨皮、橘皮、枇杷叶等味,宣肺透邪也。
此风邪已散,寒气犹留,若非疏散,恐生他患。故以苏
梗,前胡、杏仁降气,桑皮、地骨泄肺,橘皮、象贝消痰,
枇杷叶清气,是邪在上焦,药用轻浮,恰到肺位也宜矣。



<目录>伤风条辨七条

伤风条辨第三

属性:伤风鼻气重浊,喘逆痰嘶,胸肋板痛,此寒与饮
结,内阻肺络。宜用苏子、前胡、桑皮、杏仁、橘
红、半夏、茯苓、旋复花、枇杷叶等味,降气撤饮也。
鼻塞重浊,肺失清肃,喘咳胸板,宿饮内结。夫饮为阴
邪,因寒则动,内阻肺络,外袭皮毛,茍非内撤饮邪,外疏
风寒,则何可两解!故宜苏子、前胡、桑皮、杏仁开肺降
逆,法半夏、茯苓、旋复花、橘红涤饮和胃,俾肺气开而寒
饮化,则病渐解也。



<目录>伤风条辨七条

伤风条辨第四

属性:伤风鼻塞声重,头痛目疼,鼻流秽水,此风邪入
脑。宜用辛夷散加杏仁、桑皮、苦丁茶等味,清肺泄
热也。
肺悬上焦,气禀清肃,为五脏之长,相傅之官,治节出
焉。风为阳邪,性亦轻虚,专伤上焦。(内经)所谓清邪中
上也。盖邪既中上,必先入肺,肺被邪侵,则熏蒸化火,上
乘入脑,消烁脑脂,从鼻而下,化为秽涕,非徒清肺等药可
解者也。须藉辛夷、篙本、白芷、防风、升麻者,以轻浮上
升,而能搜剔风热也。更佐杏仁、桑皮以泻肺热,木通、苦
丁茶以利胃湿,则声可清而脑可撤也。



<目录>伤风条辨七条

伤风条辨第五

属性:伤风咳不止;肋痛痰血,鼻息欠利,此热逼动
络。宜用苇茎汤合旋复花汤加苏子、地骨皮、枇杷叶
等味,降气和络也。
风寒入肺,久必化热!肺气不清,则鼻息欠利;热逼肺
络,则咳痰带血。此时不可以见血而遽头滋补,误延损祛之
途。最宜苇茎,地骨以清热,薏仁、蒌皮以润肺,苏子、旋
复花以降气,新绛,桃仁以和血,俾气血两清,而无过偏之



<目录>伤风条辨七条

伤风条辨第六

属性:伤风咳剧欲呕,鼻不闻臭,此肺邪传胃。宜用泻
白散合小半夏汤加陈皮、茯苓、粳米等味,清肺和胃
也。
伤风虽解,遗邪未尽,必传于胃,故咳而欲呕,(内
经)所谓胃咳也。且鼻不闻臭,肺犹未清。故用桑皮、地
骨、杏仁清肺,半夏、茯苓、橘皮、生姜通胃,甘草、粳米
两和肺胃之阴也。



<目录>伤风条辨七条

伤风条辨第七

属性:伤风头痛,发热恶寒,咳痰带血,而忽加喘促汗
淋,脉虚如数者,其人肾阴素亏,而正不胜邪也。宜
用熟地、茯神、麦冬、桑叶、杏仁、川贝、地骨皮、
鲜玉竹、牛膝、车前、枇杷叶、清铅等味,镇逆化邪
也。
凡情欲不节,则肾水先亏,操劳过度,则阳气疏泄。若
再感风,则正不胜邪。故初起虽有头痛发热恶寒之表症,忽
而大汗淋漓,遂致阳随汗泄,肾真亦越,呼吸气促,将脱之
兆以着。斯时纵有微邪,难与疏散。急宜熟地、茯神填下
焦,麦冬、玉竹清虚热,杏仁、川贝肃肺气,车前、牛膝驱
下焦之浊饮,桑叶、地骨泄上焦之余邪,再审其邪已尽泄,
则用黄祗、五味敛之,气逆不返,更加青铅镇之。至汗多气
喘,脉软肢冷,表证既无,乃气脱之候。即于前药中去桑
叶、枇杷叶,加五味、黄祗、淡附、牡蛎,大剂频迸,或可
挽回也。喻嘉言(寓意草)中,伤风亦有载阳之症,则先得
我心之同然也。



<目录>

风温辩论

属性:夫风者天之阳气,温者天之热气,若非其时而见
之,即为戾气,人或染之,即为病气。都由冬春久
暖,雨泽愆期,风阳化燥,鼓荡寰宇,而人于气交之
中,素禀阴亏者,最易凑袭。故风温一症,良由先伏
温邪,后再感风,风与温合,是为风温。然温则应
火,风则应木,二气相煽,化为壮火,动辄伤肺。故
其见症,必面赤舌干,身热神迷,鼻鼾多寐,默默不
语,不思饮食,却与中风相似。过一二日后,神志反
清,语言反出,似乎欲解,但口渴喜饮,舌干烦热,
较甚者何也?以风由外解,而热自内蒸也。故初起即
宜外疏风邪,内清温热,须步步照顾阴液,勿泛泛治
风而已。倘治失其宜,传变最速,较诸温热则尤险
也。



<目录>风温条辨五条

风温条辨第一

属性:风温初起,面赤口燥,身热神迷,鼻轩多寐,不
语不食,此风热上蒙。宜用葳蕤、知母、麦冬、桑
叶、薄荷、沙参、杏仁、鲜菖蒲、广郁金、青竹叶等
咪,疏风清热也。
风与温合,化为壮火,壮火食气,必伤肺金。故初起面
赤拂郁,鼻息如鼾,热犯少阴,则神迷多寐,犹仲景所谓少
阴症但欲寐之意相仿佛也。至默默不语,不思饮食,皆系风
热混扰,清阳蒙蔽。在幼稚为甚者,以体属纯阳,易于引
风。故用桑叶、薄荷疏风邪,杏仁、玉竹、沙参,麦冬,知
母清温热,毌使传变为要。



<目录>风温条辨五条

风温条辨第二

属性:风温咽痛,神昏烦躁,目赤舌绛,丹疹,脉促模
糊,此风热内闭。宜用犀角地黄汤加羚羊角,鲜石
斛、元参心、连翘心、鲜菖蒲;银花、金汁、薄荷、
蝉衣,牛黄丸等味,表里两清也。
神迷舌绛,脉促模糊,乃热邪内逼,虚灵蒙蔽。更兼咽
痛丹疹,烦躁不安,则内闭之险已极,倘痉厥一至,事难为
矣。故用犀角、羚角清营络,生地、丹皮滋血热,连翘、元
参,麦冬、石斛养胃津,银花、金汁解毒,薄荷、蝉衣袪
风,更兼菖蒲,牛黄丸芳香宣窍,俾表里气血得以双清双
解,而转危为安也。



<目录>风温条辨五条

风温条辨第三

属性:风温一二日后,神反清,语反出,舌黄口渴,烦
热脉洪,此温邪内蒸。宜用白虎汤加沙参、麦冬、杏
仁、鲜玉竹、鲜石斛、连翘等味,清气透邪也。
初起神迷语骞,状如中风。过一二日后,反觉神清语
出,是风邪外泄,并非中厥。若仍口渴舌黄,燔热脉洪,乃
温热内燔,邪尚在气。宜用白虎汤合杏仁、玉竹、石斛、连
翘、沙参、麦冬,一派甘寒之味,以清阳明气热为妙。



<目录>风温条辨五条

风温条辨第四

属性:风温舌黄尖绎,神昏烦躁,目赤齿枯,此气血燔
蒸。宜用玉女煎加元参、连翘、人中黄、牛黄丸等
味,两清气血也。
目赤齿枯,神昏烦躁,邪已入血。故舌尖色绎,但苔仍
带黄,气热未尽。未可专凉血分,恐滋腻难清。务得玉女煎
合连翘、元参两清气血,人中黄、牛黄丸清营透邪,庶无遗
漏之弊。



<目录>风温条辨五条

风温条辨第五

属性:风温舌绛干焦,神清脉数,而热不肯解,此热劫
胃阴。宜用复脉汤去姜桂,加鲜斛、白芍、地骨皮、
梨汁、蔗浆等味,甘凉养阴也。
神清脉数,病退之象。然热不解,而舌绛焦黑,并无苔
腻,是为无地之黑,乃热灼伤阴,胃津消烁,非甘凉濡润,
充养胃阴,则热何以清。故用复脉汤去姜、桂者,恐增热
耳,加蔗、梨者,助甘寒焉。若舌苔黄而焦黑,或老黄如沈
香色者,此为有地之黑,因热瘀在腑,宿垢未清,大便闭
结,昏宜下之。即用大黄、元明粉,生首乌,鲜生地,鲜石
斛、鲜稻根等味,养阴攻热,不必过虑。近时医辈,一见攻
下,不问应否,众口交咻,咸为诧异,此不过沽名盗利,以
图虚声。殊不知仲景先师,汗,吐、下、和、温、清、补,
泻,皆有一定之理。又有急下、微下,先攻、后攻之戒。故
命后人云:有是症,投是药,方为良医。若恐招是惹非,有
是症而不敢投是药,以致因循贻误,坐失机宜,岂得谓之良
哉。



<目录>

斑痧疹瘪辨论丹瘴附

属性:夫痧即是疹,疹即是痧,本属一类,因各处称名
不同耳。如吴地称为痧子,浙人称为瘜子,川陕称为
疹子,山东称为麻子是也。古人论斑为阳明热毒,点
大而色鲜。疹为太阴风热,点细而色红。瘰为脾肺湿
热,连片而红肿。更有丹者,心肺火毒,遍体红晕而
兼斑疹也。瘖者,肺胃湿热,粒如水晶,不甚稠密
也。然考诸方书,斑也、疹也、丹也、瘰也,不外心
脾肺胃之热毒。或斑中兼疹,疹中兼丹,丹中兼瘰,
总无一种独发之理。然疹与瘰发,则搔痒无度,每兼
腹痛。惟瘜系肺胃湿热,只在气分,蒸逼随汗外泄而
成,本属气虚,理宜清气,近时医辈,竟以治痧之法
治瘖,谬之甚焉。殊不知斑、痧、疹、瘰,皆由风热
湿火蕴郁而成,非发不愈,故用疏透。至瘖则湿从热
化,气随汗泄,故宜清气。若见瘖而更以疏泄透汗,
则气液外泄,热势反增。曾见汗泄一次,瘖发一身,
医为未尽,再汗再瘖。一汗一瘖,蔓延无已,竟有不
死不体之弊。吁!医说有理,病听欣然,一旦气脱,
亦不过付之数与命,谁言医之咎耶?总之,斑宜清
化,勿宜提透,痧宜透泄,勿宜温散;瘖宜清气,勿
宜壅遏,丹宜化毒,勿宜温散,瘖宜清气,勿宜疏
散,斯为治法之大要。至于经常权变,神而明之,存
乎其神焉。



<目录>斑疹条辨丹瘖附计十七条

斑疹条辨第一

属性:斑疹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咳嗽嚏涕,目
赤脉数,此麻疹也。宜用薄荷、大力、荆芥、连翘、
杏仁、前胡、枇杷叶、赤柽柳等味,辛凉疏透也。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总属温热所化,发泄于
外。其初起也,腠理不宜则恶寒;阳邪在表则头痛,热自内
蒸则口渴,邪干肺位则咳涕。当其未见点时,先宜疏透。故
用薄荷、荆芥、大力疏风泄汗,连翘、杏仁、前胡清宜气
分,枇杷叶、赤柽柳轻扬达表,冀其汗泄腠开,斑疹速透,
毌使传变为要。



<目录>斑疹条辨丹瘖附计十七条

斑疹条辨第二

属性:斑疹汗泄,头不痛不恶寒,身热口渴,咽痛目
赤,斑疹隐隐,宜用薄荷、牛蒡、连翘,黑栀,杏
仁、射干、马勃、桔梗、甘草、元参等味,苦辛清解
也。
上条斑疹未见,而发热恶寒;此条斑疹既见,汗泄而头
不痛不恶寒,是腠理已开,外邪己泄。但口渴咽痛目赤,乃
里邪未解,热仍郁蒸,不可过散,宜以清解,故用薄荷、桔
梗、杏仁、牛蒡透泄,连翘、元参、黑栀清火,马勃、射
干、甘草宜上焦也。



<目录>斑疹条辨丹瘖附计十七条

斑疹条辨第三

属性:斑疹烦热口渴,咽痛齿枯,舌黄尖绛,斑疹透
露。宜用白虎汤加连翘、元参、杏仁、射干,大青等
味,清气化斑也。
前条斑疹隐隐,尚宜疏泄,此条斑疹透露,而烦热口
渴,舌黄尖赤,乃邪渐传里,热不肯解,谅非疏泄透表所能
臻效。故宜白虎汤直清阳明气分,合连翘、元参化斑,杏
仁、射乾清上,大青解毒,庶免邪陷入营,神昏痉厥之虑
也。



<目录>斑疹条辨丹瘖附计十七条

班疹条辨第四

属性:斑疹烦热神昏,舌黄尖绎,夜则谵妄,斑疹并
透,此热渐入营。宜用玉女煎加元参、连翘、人中
黄、鲜石斛、鲜菖蒲、青竹叶等味。清营转气也。
上条在气,此条入营,盖斑疹已透,而热犹未清,更兼
神昏夜谵,舌黄尖绛,入营之状昭然。故宜玉女煎两清气
血,合连翘、元参化斑,石斛养胃,人中黄解毒,菖蒲、竹
叶清营,使其从营转气,由气达表,不致入血为妙。



<目录>斑疹条辨丹瘖附计十七条

斑疹条辨第五

属性:斑疹舌绎而黑,神昏谵语,烦燥妄笑,此热入心
包。宜用玉女煎加犀角、元参心、连翘心,鲜菖蒲、
牛黄丸等味,清营透斑也。
上条热入营络,此条热入心胞,渐延血分。夫营与心
胞,似为一症,实则营浅心深,却有层次之分。《温热论》
所谓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此为的辨。故心主血,
心热则血热,血热则神昏妄笑,舌绛而焦。非藉白虎清气,
生地凉血,犀角、元参、连翘化斑,菖蒲清窍,则热何由
解,斑何由化耶!



<目录>斑疹条辨丹瘖附计十七条

斑疹条辨第六

属性:斑疹舌黑尖绎,神昏妄笑,扬手掷足,寻衣摸
床,此热入血分。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元参,连翘、鲜
石斛、鲜菖蒲、青竹叶、牛黄丸、人中黄,人参等
味,凉血化斑也。
斑疹既透,烦热更甚,至舌黑尖绛,神昏妄笑,乃热已
入血,阴伤风动;扬手掷足,寻衣摸床,正虚不能胜邪,将
厥之兆也。急宜犀角地黄汤凉血,元参、连翘、石斛清热,
人参扶正,菖蒲、竹叶清心,人中黄化斑解毒,牛黄丸宜窍
逐秽,庶济危险于万一耳。



<目录>斑疹条辨丹瘖附计十七条

班疹条辨第七

属性:斑疹舌黑昏谵,斑紫或黑,手足振颤,此血热已
极,内闭外脱。宜用固本汤加犀角、元参、紫草、人
中黄、至宝丹等味,养阴化斑也。
舌黑昏谵,斑色紫黑,是血络热甚,津枯液凅矣。更兼
手足振摇,内风旋动,乃正不胜邪,神不自持,若非养阴扶
正,凉血化斑,则危在顷刻。然舌黑须要分别有地无地。若
黑而兼黄,底赤尖绛,斯属有地之黑,为津枯邪滞,若脉症
尚强,法宜攻下,如黑而光赤,并无黄底,此为无地之黑,
乃热灼津枯,若然脉症属虚,法宜滋阴。至斑色紫黑,亦要
分别虚实。若黑而边红鲜润,跟脚不散,乃邪火抑郁,宜透
宜攻;如黑而边散,枯晦不显,乃津液凅竭,元气已败,万
无生理,必欲用药,宜滋宜补。务在临症时,细心体认,对
症处方,庶不愧为司命矣。



<目录>斑疹条辨丹瘖附计十七条

斑疹条辨第八

属性:斑疹紫黑,神昏烦躁,舌黑短缩,便闭脉促,此
血热瘀滞。宜用犀角地黄汤加紫草、山甲、人中黄、
元明粉、大黄等味,逐瘀化斑也。
斑色紫黑,光润不散,固系邪火郁伏,更加神昏烦躁,
舌黑短缩,便闭脉促,此血热瘀滞,邪无泄越,必从内化,
犹可挽回。故宜犀角地黄汤加山甲,紫草凉血破瘀,兼人中
黄、元明粉·大黄攻热逐邪。若得斑色转红,舌黑顿化,便
是回天之兆。如黑而枯晦,根点不敛,此天真几尽,谅难力
挽,无已,勉用犀角地黄汤加人参、附子大剂服之,以聊尽
人工而已。



<目录>斑疹条辨丹瘖附计十七条

斑疹条辨第九

属性:斑疹既退,咳嗽声低,热炽舌赤少苔,此痧热逗
留,肺胃阴伤。宜用沙参、花粉、甜杏、地骨皮、川
贝、生甘草、桑白皮、绿豆壳、枇杷叶等味,清肺养
胃也。
肺胃为斑疹往来之路,兹病退热炽,咳声不扬,舌赤少
苔,是余热逗留,消烁肺胃。故用沙参,杏仁、川贝、桑
皮、地骨皮、枇杷叶,一派清肺润津,合绿豆壳,生甘草,
粳米养胃解毒,毌使热留肺底,酿成痨痑,最宜慎之。



<目录>斑疹条辨丹瘖附计十七条

班疹条辨第十

属性:斑疹之后,颈颔核肿,牙关不宣,寒热脉数,此
痧毒壅结。宜用蓝根、马勃、元参,连翘,银花、桔
梗、僵蚕、土贝母、甘草、夏枯草等味,软坚化毒
也。
斑疹虽退,热结上焦,其肿核在颔下者属阳明,在耳下
者属少阳,在颈项者属太阳,总由三阳热壅,风毒上攻,以
致牙关不宣,而成时毒。故用苦辛泄降清解上焦,又须按经
施治,以图速解,则不致延成渍破之累矣。



<目录>斑疹条辨丹瘖附计十七条

斑疹条辨第十一

属性:斑疹未现,颈颔热肿,延及头面,皮肿色赤,此
大头温也。宜用东垣普济消毒饮,苦辛化解也。
凡大头温初发,必先恶寒,烦热头痛,口渴,颈面赤
肿,延及满头。然须分经辨症。其肿在耳下及面颊者属少
阳,肿在面膛及鼻额者属阳明,肿在头顶及颈项者属太阳,
亦有满头俱肿者为三阳合病,古称大头温,亲戚不相访问,
恐其传染。东垣制普济消毒饮,最为的当,其用芩、连苦寒
降火,升、柴辛凉升阳,犹恐芩、连之苦寒直入肠胃,俱用
酒炒,借以上行,且合升降之机,而成不易之法;更兼薄
荷、大力祛风,连翘,元参清热,蓝根、马勃解毒,桔梗、
甘草载之上行,僵蚕引之入络。观此方大有巧手,非深于仲
经之心法者,不能臻此妙圯。



<目录>斑疹条辨丹瘖附计十七条

疹瘰条辨第十二

属性:疹瘰发热恶寒,胸闷腹痛,烦热欲呕,此邪郁肺
胃。宜用杏仁,桔梗、枳壳、郁金,淡豆豉,黑山
栀,薄荷,大力、苍耳、连翘等味,轻扬宣肺也。
疹为肺经风热,瘰为胃中湿热。故疹粒细而如蚊迹,现
于皮面,粒大而如钱样,附于肌肉。以肺主皮毛,胃主肌
肉也。期必先胸膈满闷,腹中绞痛,此由风热壅遏,气机
不宜,甚面呕吐不休。然疹瘰而得吐泻,正郁遏之邪得以疏
泄,不必止之。故用杏仁、郁金、积壳、桔梗开上焦,山
栀、淡豉祛郁积,薄荷、大力祛风,连翘、苍耳化热,则邪
透瘰自解焉。



<目录>斑疹条辨丹瘖附计十七条

疹瘰条辨第十三

属性:疹瘰或隐或现,搔痒无度,此风热内蒸。宜用薄
荷、大力、黄连、黄芩,荆芥、防风、蝉衣、丹皮、
连翘、黑山栀、杏仁、地肤子等味,清热祛风也。
疹瘰既现,时或隐伏,遍身搔痒,良由风热蕴结,气血
不清,故用酒炒芩、连,合连翘、黑栀清火,薄荷、大力、
防风、荆芥祛风,蝉衣、丹皮,杏仁,地肤两清气血,则热
清而疹自化焉。



<目录>白瘖条辨计四条

白瘖条辨第一

属性:白瘖末见,发热身痛,面色晦滞,舌苔粘腻,胸
腕不爽,呕恶便溏,脉大而缓,此热蕴蒸。宜用黄
连温胆汤加杏仁、蒌皮、通草、豆卷等昧,通泄三焦
也。
瘖之初发,必由湿热化蒸,气分不清。盖湿必阻气,热
亦伤气。湿既化热,熏蒸肺胃,其邪自胃达肺,由肺出表,
从汗而泄,则粒似细栗,色似水晶,故东南湿热之地,最多
白瘖,西北风燥之区,每盛斑疹。考古医书,只有斑疹,而
无白瘖,惟近世南医辈出,始得论及,然亦略而不备,殊不
知大江以南,地卑气湿,每至夏秋暑秽熏蒸之际,但觉身热
不已,面色晦滞,舌色腻浊,此即湿热之状,有诸内则形诸
外也,且湿乃重浊之邪,热为熏蒸之气,先伤气分,最易化
热,故胸腹必闷,脉大必缓,矧呕恶便溏,皆邪布三焦,气
化失清之症。故用半夏、茯苓流通中腕,加杏仁、蒌皮宜豁
土焦,通草、豆卷渗利下焦,合黄连、积实泄满,竹茹、陈
皮理气,俾三焦气机得宜,则湿热之邪,借以分消也。



<目录>白瘖条辨计四条

白瘖条辨第二

属性:白瘖既见,随汗出没,舌赤少苔,脉数,不饥不
食,轻旬不退,此胃虚邪恋。宜用佩兰叶、谷芽、杏
仁,霍山斛、麦冬,川贝、豆卷,通草,枇杷叶,藿
香叶等味,轻清宣气。
上条白瘖未见,理宜疏泄,此条白瘖既见,随汗出没,
舌赤少苔,胃津消无正气已虚矣,且不饥不食,胃气未和
至经旬而热不解,阴液亦枯矣。斯时补之则邪愈逗留,疏之
则正气消耗。为宜杏仁、川贝、枇杷叶清肺气,麦冬、霍
斛、谷芽养胃气,佩兰、藿香化浊气,豆卷、通草泄湿气,
合轻清之品,以宣余邪,不可偏偏补,反致病去元伤也。



<目录>白瘖条辨计四条

白瘖条辨第三

属性:日瘖已多,大热不退,口渴不食,时作郑声,脉
大无力,此气虚液耗。宜用黄祗、党参、甘草、麦
冬,白芍、细生地、川石斛、地骨皮、佩兰叶、左牡
蛎、鲜荷叶等味,益气养阴也。
瘖已见多,热犹不退,口渴不食,乃阳津阴液俱伤,更
兼语声如重,脉大无力,此元神大伤,不克自持。故用参、
祗、甘草益气液,牡蛎、地、芍固营液,麦冬、石斛祛虚
热,佩兰,荷叶化余邪,务得阴阳并固,不致延为虚脱,勿
谓瘖犹未尽,禁用固补,而投疏泄,致误人性命也。



<目录>白瘖条辨计四条

白瘖条辨第四

属性:白瘖汗多,瘖密,脉虚肢冷,神情恍惚,此气液
外脱。宜用黄祗、白术、附子、当归、白芍、甘草、
麦冬,五味、龙骨、牡蛎、远志、酸枣仁等味,甘温
敛撮也。 "-
瘖出已多,汗亦不少,脉虚无神,四肢逆冷,乃阳气外
脱之象。兼之神情恍惚,梦寐惊惕,心肺失交,神难守舍,
此内外将脱,阴阳并越。(内经)所谓阴阳偏则病,离则死
也。斯死生交关之候,急宜祗、术、甘、附子气,当归、白
芍养血,麦冬、五味敛液,龙骨、牡蛎、远志、酸枣镇神,
使精气神不致越脱,即挽回造化之机也。



<目录>

痧胀拟似变

属性:夫我崇俗,所谓麻痧者,是果有诸。盖东南方卑
气湿,或岭南气暖,沿江濒海,雾露飓潮,较别处尤
甚,每交夏令,天之暑热一动,地之湿浊自腾,故山
岚海瘴阴霾晦蔽之邪,乘时窃发,人在此蒸淫热逼之
中,正气有亏,则邪浊(1)自口鼻直据膜原。夫膜原者
胃络也。前吴又可制达原饮一方,即此意也。盖邪既
内伏。乘时发动,先觉胸腹胀闷,懊侬似痛,欲吐不
吐,欲泻不泻,此暑湿秽浊阻遏中腕,致阳明气机壅
塞,脉络俱闭,四肢麻木,甚至筋挛拘急,此属痧
胀,实系闭症,即方书所谓绞肠痧,干霍乱是也。此与
吐泻后,转筋麻木,冷汗阳脱之症,相去径庭,用药
(1)浊:原作乍"触",据文光书局本改。
亦有霄壤之殊,夫脱症宜温宜补,闭症宜疏宜通,而
其仓促危险,大约相等。若痧胀不得吐泻,而懊侬闷
乱异常,以致脉伏肢冷,甚则麻木拘攀,此阳症似
阴,闭症似脱,例宜宣通。但以栀豉汤服下,以指探
吐,俾气机得宣,邪能泄越,即可向愈。考方书有烧
红食盐,童便调服,得吐而愈者,试之极验。或用白
矾含化,觉味甜如冷糖者,痧胀无疑,即任意咽下
涩口得吐亦愈。若已经吐泻者,气已宣通,不可再
用,徒伤胃气,如或胃中仍有不和,腹中烦满,恶逆
不食,犹恐余邪未尽,更以藿香正气散和之,亦可全
愈。故近俗所谓麻痧者,即此是也。若云冷麻痧者,
殊属可笑,并有莽卤之医,竟不顾名思义,妄认为
痧,而以疏泄解表之药,施于阳气欲脱之候,定(1)不
为投井下石乎!草菅人命,莫此为甚,谨之戒之。



<目录>

阴症辨论

属性:夫冷麻痧之名,我崇俗流传已久。予自道光十八
年始出临症,虽有其名,却未见其症 当时难以稽
考。迨二十六年秋间,此症大行,但见一派阴寒,并
(1)定:据文义疑为"岂"字之误·

无纤毫痧秽其初病也,必先腕腹胀痛,继而吐泻大
作,频频不已,遂致形肉顿瘪,目陷肢厥,烦躁不
安,甚至手足拘攀,转筋麻木,六脉俱决,魄汗淋
漓,间有面目俱赤,大渴引饮,而手足必冷,外似阳
症,实属阴盛,从此细阅病状,兼考方书,自(灵)
(素)以下,古圣先贤 并未有冷麻痧之名目。而今
之遇是症者,竟以痧为治,方中大加发表透泄等味。
请以病名思之,既称冷麻,又谓之痧,世间岂有不发
热之痧乎?此三字名义,殊属矛盾,若再依样葫芦,
妄投药石,不察之甚也。其在俗口流传之讹,固无足
怪,而医者亦以讹传讹,不识此病为何病 将何所措
手,而起死回生耶!因其四肢麻冷,而谓之冷麻痧;
因其筋挛肢强,而谓之吊脚痧。俗口纷传,全无实
指。爰稽仲景(伤寒例)谓之直中阴经,(金柜)卒
病篇(1)谓之阴症,方书所请转筋霍乱是也。夫霍乱
者,挥霍变乱,偶起一时,若吐泻不已,而危变丛
生,顿成莫救,其病必起于劳碌伤阳,色欲不节之
人。夫劳碌者,脾阳必伤;色欲者,命阳必败。天时
阴寒湿晦之邪,自易乘隙侵入也。至于用药大略,远
寒用热,驱阴复阳,庶可扶危扶颠,考仲景《伤寒》
(1)(金柜·卒病篇):今本(金柜)无(卒病篇)疑有误,下同
《金柜》卒病虽有精义,而鲜推阐,惟喻昌先师独造
仲景之堂,而窥其美富,阐发阴症,尤擅其长,惜后
人习焉不察耳,窥见近时此症不少,每有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用药或误,何谓医以济世耶!然有见其
面赤目赤,而误以为阳症;大渴引饮,而误以为阳
症,小便涩少,而误以为阳症,六脉俱绝,而误以为
阳症;脉伏阴躁·扰乱不宁,而误以为阳热烦躁。斯
时遂以辛热药味,不能奏功,而妄投寒凉,岂知投以
寒凉,有必死无救者也。予是以不揣谫陋,弄斧班
门,谨将喻氏阴症八难略加诠注。明知良工苦心,畴
者谅之。然巨眼慧心,明察有真。互相发明,俾卒病
之旨。人人共晓,不致贻误于将来,讵非生民之厚幸
也夫!



<目录>

阴症八难

属性:夫寒中少阴,行其严令,埋没微阳,肌肤冻裂,无
汗而丧神守。惫用附子,干姜,加葱白以散寒,加猪
胆汁引入阴分。然恐药力不胜。慰葱灼艾,内外协攻,
乃足以破其坚凝,少缓须臾,必无及矣。此一难也,
少阴者,肾脏也,凡寒中少阴,必肾真大虚,阳无捍
卫,犹城郭不坚,守护无备,贼必乘虚而入。故天地之阴霾晦
塞,非离报当空,何能扫清氛雾,人或中之,先犯太阴,继
及少阴,又侵厥阴。遂致吐泻肢冷,目陷直视,烦躁脉绝,
肌内顿瘪,手足麻木,筋急拘挛,甚而舌卷囊缩,三阴经之
绝症并现。于此用药,最宜分别,非借附子、干姜之辛雄性
烈;何以驱逐阴气,而挽复阳光。(内经)所谓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1)也。再加葱白以通阳散寒,加猪胆汁引入阴分,
恐热性下咽,阴寒拒格,难以直入,或仍吐出也。若无胆
汁,即以川连代之。则辛热药性,得以入阴回阳,如欲呕
吐,更用生姜汁、蚬壳许(2)谓入药内服之,最为捷妙。倘少
腹凝痛,亦是厥阴气滞,外用葱褽艾灸等法,立可见效。
若其人真阳素扰,腠理素疏,阴盛于内,逼其阳
亡于外,魄汗淋漓,脊项强硬,此孤阳欲脱(3)。用附
子、干姜、猪胆汁,即不可加葱及藯灼,恐过于疏
散(4),气随汗脱,而阳无由内返矣。宜扑止其汗(5)
更加固护腠理。不尔,恐其阳复越。此二难也。
房欲不节者,真阳必扰;劳碌过度者,腠理必疏。阴寒
一盛于内,逼其真阳越脱于外,以致大汗淋漓,喘逆烦躁,
太阳之经气,少阴之脏气,皆欲愚绝,故脊项强硬,目窜直
视。此时宜用附子、干姜、猪胆汁入阴回阳。而汗多阳越,
(1)益火之源,以消阴蟒:此乃(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语,非(内
经)本文
(2)许,此上疑脱"少"宇·
(3)此孤阳欲脱(医门法律·阴病论)无此五字,
(4)恐过于疏散,《医门法律、阴病论》作'恐助其散'
(5)汗,此后(医门法律·阴病论)有"徒进前药",四字。
即不可加葱藯、艾灼等法。夫葱性主散,至恐气随汗脱,所
存一线微阴,无由内返。急宜扑止其汗,用牡蛎,五培,麻
黄根碾细扑之。更加固护腠理,如黄祗、桂枝、五味,甘草
等味,大封大固,使真阳不致外脱,犹回骑返帜,得安军垒
也。
前用附子,干姜,以胜阴复阳者,犹取飞骑突入
重围,举旗树帜,使既散之阳,望帜争趋,顷之复合
耳。不知此义者,重增药味,和合成汤,反牵制其雄
烈(1)之势,而致(2)迂缓无功。此三难也。
其次前药中,即须加当归、肉桂兼理其营,以寒
邪中入,必先伤营血故也。不尔,药偏于卫,勿及于
营,与病却不相当。邪不尽服,必非胜算。此四难
也。
其次前药中,即须加人参、甘草,调元转询,收
功懤幄。不尔,附、姜之猛,直将犯上无算矣。此五
难也。
用前药二三剂后,觉(3)运动颇轻,神情颇悦,真
阳来复之状,始得显著(4)。更加黄祗、白术、五味、
白芍,大队阴阳平补,不可歇手。盖重阴见觬,浪子
(1)烈:(医门法律·阴病论)作"入"。
(2)而致:《医门法律·阴病论》作"必至"·
(3)觉,此后《医门法律·阴病论)有"其阳明在躬"五字,
(4)真阳来复之状,始得显著:《医门法律·阴病论》无此十字。
初归,斯时摇摇靡定,不(1)为善后。必堕前功。此六
难也。
用郡队之药,以培阴护阳,其人即素有热痰,
已(2)从阴邪而变寒,至此无形之阴寒虽散,而有形之
寒痰阻塞窍隧者。无由据转为热。盖千姜、附子固可
勿施,牛黄、竹沥(3)断不可用。若因其素有热痰,而
妄投寒剂。则阴复用事,阳即躁扰,必堕前功。此七
难也。
此言阴阳平补之后,阳虽回复,而阴已受伤。其人即素
有热痰,得阴寒之病,而已化为寒,其寒虽去,而痰仍在。
即有咳逆烦渴,舌赤喜饮,慎勿据投寒凉,亦勿再服姜、
附。宜用《金柜》麦门冬汤加乌梅、白芍,合甘酸化阴,和
胃生津,协合阴阳之法。
前用平补后,已示销兵牧(4)马,偃武崇文之意,
玆后纵有顽痰留积经络,但宜甘寒助气开导,不宜辛
辣,助热壅塞。盖辛热在始,先不得已而用其毒(6)
何喜功生事,徒令病去药存,转生他患,漫无宁宇。此
八难也。
以上八则,喻昌先师所论阴症病形,并用药次序,皆并
(1)不:此前(医门法律-阴病论)有"怠缓"二字。
(2)巳:此前(医门法律·阴病论)有"阳出早"三字。
(3)沥:此后(医门法律·阴病论)有"一切纵凉"四字。
(4)牧:文光书局本、(医门法律,阴病论)均作"放"。
(5)毒:此居(医门法律,阴病论)有"阳既安堵,即宣休养其阴"十字
井有条,头头是道,非深得仲经心法之妙,乌能话至理哉!
予按阴症,六脉已绝,本为必死之候。若服四逆回阳等
药,而病机渐转,脉断转续,斯为阴邪渐退,阳气渐复,病
虽未全,已成有望。若其脉忽见洪大,沈后无神,此名暴
出,最属不宜。更兼胸腹不爽,气逆不平,或泄泻未止,是
乃必死之候。如欲用药,勉以大剂参、附,或景岳附子理阴
煎加茯苓、五味,俾命门所存一线之阳,不致奔越,服后倘
得脉静气平,腹宽嗜寝,便有生机,否则虽有神丹,莫可挽
回。然此不惟阴症如是,即一切杂症,但见脉绝肢冷之后,
而脉忽然暴出者,切宜细审,勿以脉既续,而视为无事,医
者详之,又有伤寒初起,亦脉先伏而后湿出者,其形反要洪
大浮滑,方为合例,若细小短涩者,均非所宜也。何则?伏
而后湿,与绝而后暴出者不同,盖凡伏脉,必尺泽中实而有
肉,以手按之,推筋者骨而乃得见,此因邪气郁遏,脉络失
宜,而致内伏。若是绝脉,必尺泽中空而无肉,轻手按之,
即着筋骨,全无内气,此因气脱血遏,脉不通流,而致断
绝。故辨脉之伏与绝,总以尺泽中有肉无肉分之,最为的
当,亦勿错误。
凡人房欲之后,少腹作痛,俗谓之风,其实即阴
症也。盖男女交媾,恣情纵欲,此正精气大泄,元海
顿空,急宜屏息敛气,把守关元,则龙窟虽空,相火
尚强,寒犹可御。若仍心旌摇漾,情帜迷煽,不克自
禁,致令身中阳气百节弛张,则寒邪乘隙而入也。凡
寒自下而受者,先犯厥阴,继及少阴,又侵太阴,自
上而受者,先犯太阴,继而少阴,又侵厥阴。夫厥阴
者肝也,其经循毛际,绕阴器,入少腹,布胁贯膈,
循喉结舌,故寒邪入之,肝络遂滞,气结不行,以致
少腹病痛,痛引阴中,攻及胸腕,口吐涎沫,四肢逆
冷,指甲青晦,身如被杖,甚至舌出数寸而死。死后
肢体皆青,不识者竟以风名之。风本东方甲乙木,其
色青,因之以讹传讹,都谓之风,实系寒中厥阴为病
也。盖厥阴为三阴之里,五脏中至深至极之处,每有
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者。至于用药大略,原有姜,附
之辛热,大剂服下,可以袪寒复阳,然邪深入厥阴,
又非一味辛热所能霍然者也。务在苦以泄浊,辛以通
阳,庶可骤效。予遇是症,每用当归四逆汤,复入川
拣、小茴,薤白,两头尖,一服即愈。俟痛止,再宜
姜,附,苓,甘,少佐苦辛调理而安。如少腹痛甚,
恐药力不胜,外以葱慰艾炙,顷刻见效。若治非其
法,迁延时日,误人性命,故不巨哉。
附方
二划
人参固本汤:人参,天冬,麦冬,生地,熟地
人参芍药汤:未详
人参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实
大枣,人参
十四味大建中汤:炙黄祗,人参,炒白术,茯苓,炙甘
草,制半夏,当归,白芍,熟地,川穹,麦冬,肉苁蓉 附
子,肉桂,生姜,大枣
三划
三甲散:炙鳖甲,炒山甲,蝉蜕,僵蚕,锻牡
蛎,瘤虫,当归,白芍,甘草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
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
小续命汤:防风,桂枝,麻黄,杏仁,川芎,白芍,人
参,炙甘草,黄芩,防己,附子
小温中丸:白术,茯苓,陈皮,制半夏,甘草,炒神曲
生香附,炒苦参,妙黄连,醋妙针砂
小半夏汤:半夏 生姜
大黄附子汤:大黄 附子 细辛
四划
牛黄丸: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山栀,雄黄
黄芩,珍珠,冰片,麝香(牛黄丸有多方,此寻安宫牛黄
丸)
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
生姜,大枣
六一散:滑石,甘草
六和汤:藿香,杏仁,姜半夏,木瓜,白术,白扁豆
厚朴,砂仁,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天王补心丹:人参,元参,丹参,茯苓,桔梗,远志
五味子,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炒酸枣仁,生地
五划
玉女煎: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
大枣
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白虎加人参汤: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参
白虎加桂枝汤: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桂枝
白虎加苍术汤: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苍术
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
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四逆汤:甘草,干姜,附子
归祗建中汤:当归,炙黄祗,桂枝,芍药,炙甘草,生
姜,大枣
生姜泻心汤:生姜,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
炙甘草,大枣
六 划
至宝丹:犀角,玳瑁,琥珀,朱砂,雄黄,冰片,麝香
牛黄,安息香,金箔,银箔
芍药汤:芍药,黄芩,当归,槟榔,黄连,大黄,木香
肉桂,甘草
安胃丸:乌梅,川椒,附子,桂技,干姜,黄柏,黄连
川栋子,陈皮,青皮,白芍,人参(据中国医学大辞典,乌
梅安胃丸即仲景乌梅丸。后世另有安胃丸,似与本书方义相
符,即此处所录之方,供参考)
回阳教急汤: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炒白术,茯苓
姜半夏,陈皮,炙甘草,五味子,生姜,麝香
导赤散:生地,木通,竹叶,甘草梢 (一方不用甘草用
黄芩,一方多灯心)
当归四逆汤:当归,芍药,桂枝,细辛,炙甘草,通草
大枣

七划
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大枣,粳米
苇茎汤:苇茎,冬瓜仁,薏苡仁,桃仁
附子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附子
苏子降气汤:苏子,前胡,半夏,陈皮,当归,肉桂
厚朴,炙甘草
补中益气汤:黄祗,人参,白术,当归,陈皮,炙甘草
柴胡,升麻
补阴益气煎:人参,当归,山药,熟地,陈皮,炙甘草
升麻,柴胡,生姜
辛夷散:辛夷,川芎,木通,细辛,防风,羌活,蒿本
升麻,白芷,炙甘草,仓耳子
八划
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炙甘草,人参,生地,麦冬
阿胶,麻仁,桂枝,生姜,大枣
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九划
保和丸:炒山楂,半夏,茯苓,陈皮,菜腹子,连翘
神曲
荆防败毒散:荆介,防风,茯苓,前胡,桔梗,姜活
独活,柴胡,川芎,枳壳,甘草,薄荷,生姜
香膏饮:香薷,白扁豆,厚朴
胃苓汤:仓术,白术,茯苓,猪苓,厚朴,陈皮,泽泻
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胃关煎:熟地,炒山药,白扁豆,炙甘草,干姜,吴茱
萸,炒白术。
养脏汤:炙罂粟壳,煨河子,肉豆寇,人参,炒白术
炒白芍,当归,木香,肉桂,炙甘草
十 划
冻厉散:大黄,芒硝,甘草,栀子,黄芩,薄荷,连翘
竹叶,生蜂蜜
桃仁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芒硝,炙甘草
桂枝红花汤:桂枝,芍药,炙甘草,丹皮,红花(或加
海蛤,桃仁)
益元散:滑石,甘草,朱砂
秫米半夏汤:秫米,制半夏
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
通解汤:未详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炙甘草
十 一 划
黄芩汤: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
黄连汤胆汤: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炙甘草,
大枣,黄连
黄祗桂枝五物汤:黄祗,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生姜,鸥子黄
清燥救肺汤:生石膏,人参,桑叶,麦冬,胡麻人,杏
仁,炙杷叶,阿胶,甘草
清骨散:银柴胡,鳖甲,地骨皮,知母,秦艽,清蒿
胡黄连,炙甘草
清脾饮:柴胡,黄芩,青皮,厚朴,半夏,草果,白术
茯苓,甘草,生姜
清暑益气汤:黄祗,人参,苍术,麦冬,葛根,神曲
泽泻,炒白术,黄柏,青皮,当归,陈皮,五味子,升麻
甘草,生姜,大枣
旋复花汤:旋复花,葱,新绛
旋复代赭汤:旋复花,代赭石,半夏,人参,炙甘草
生姜,大枣
十二划
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

紫雪丹:生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青木香,沈香
元参,升麻,甘草,丁香,芒硝,硝石,羚羊角,犀角
麝香,朱砂
温胆汤: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炙甘草
大枣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
脾肾双补丸:人参,莲肉,山茱萸,炒山药,五味子
菟丝子,橘红,砂仁,车前子,巴戬肉 (甘草汁煮),内豆
蔻,补骨脂
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芍药,丹皮
犀角大黄汤:未详
普济消毒饮:黄芩,元参,牛蒡子,连翘,板蓝根,黄
连,桔梗,柴胡,甘草,陈皮,马勃,僵蚕,薄荷,升麻
十 六 划
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此为《金柜》方。另有《济生》方,即本方加半夏、茯
苓,杷叶,麦冬)
十 九 划
藿香正气汤:藿香,茯苓,紫苏,大腹皮,炒白术,半
夏曲,白芷,陈皮,厚朴,桔梗,炙甘草
鳖甲饮子:炙鳖甲,白术,黄祗,川芎,白芍,槟榔
煨草果,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乌梅
鳖甲煎丸:炙鳖甲,射干,黄芩,鼠妇,干姜,大黄
桂枝,百苇,厚朴,阿胶,紫葳,柴胡,炒蜣螂,芍药,丹
皮,妙痨虫,瞿麦,桃仁,炒葶苈子,半夏人参,火硝
炒蜂房

 

回主頁

belongs to SAFA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