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中醫學

伤寒百证歌


书名:伤寒百证歌
作者:许叔微述
朝代:宋
年份:公元960-1279年



<目录>卷一

第一证·伤寒脉证总论歌

属性:大浮数动滑阳脉。阴病见阳生可得。沉涩弦微弱属阴。阳病见阴终死厄。(仲景云。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
涩若弦微。此名阴也。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阴阳交互最难明。轻重斟量当别白。(脉虽有阴阳。须看轻
重以分表里。在下文。)轻手脉浮为在表。表实浮而兼有力。但浮无力表中虚。自汗恶风常淅淅。(伤寒先要辨表里虚实。
此四者为急。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在里。然表证有虚有实。浮而有力者表实也。无汗不恶风。浮而无力者。表虚也。
自汗恶风也。)重手脉沉为在里。里实脉沉来亦实。重手无力大而虚。此是里虚宜审的。(里证亦有虚实。脉沉而有力者。
里实也。故腹满。大便不通。沉而无力者。里虚也。或泄利或阴证之类。以上八句。辨表里虚实尽矣。)风则虚浮寒牢坚。
水停水 必沉潜。动则为痛数为热。支饮应须脉急弦。太过之脉为可怪。不及之脉亦如然。(仲景云。风则虚浮。寒则牢
坚。沉潜水 。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荣卫太盛名高章。高章相
搏名曰纲。荣卫微时名 (徒颊切。恐惧也。)卑 卑相搏损名彰。荣卫既和名缓迟。缓迟名沉此最良。九种脉中辨虚实。
长沙之诀妙难忘。(仲景云。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 。荣气弱名曰卑。
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名曰沉。大抵仲景脉法。论伤寒与杂病脉法异。故予尝撰
仲景三十六种脉法。)瞥瞥有如羹上肥。此脉定知阳气微。萦萦来如蛛丝细。却是体中阴气衰。脉如泻漆之绝者。病患亡
血更何疑。(仲景云。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血也。阳
气衰。千金云。作阴气衰。)阳结蔼蔼如车盖。阴结循竿亦象之。(仲景云。蔼蔼如车盖者。阳结也。累累如循竿者。阴
结也。)阳盛则促来一止。阴盛则结缓而迟。(此谓促结二脉也。仲景云。脉来缓。时一止。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名
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纵横逆顺宜审察。残贼灾怪要须知。(仲景云。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
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
名曰顺也。又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残贼。能为诸贼作病也。又问
曰。脉有灾怪。何谓也。答曰。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谓灾怪。)脉静人病内虚故。人安脉病曰行尸。(仲景云。脉病
人不病曰行尸。以无主气。故眩仆不知人。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右手气口当主气。主血人迎
左其位。气口紧盛食必伤。人迎紧盛风邪炽。(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人迎紧盛。伤于风。气口紧盛。伤于食也。)数为
在腑迟为脏。浮为在表沉在里。(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脉浮而缓风伤荣。浮紧兼涩寒
伤卫。脉微大忌令人吐。欲下犹防虚且细。(仲景云。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沉微气弱汗为难。三者要须常审记。(孙
用和云。阴虚。脉沉微而气弱者。不可汗。三者汗、下、吐三候。脉有不可行者。切当审也。)阳加于阴有汗证。左手沉
微却应未。(素问云。阳加于阴。谓之汗。)趺阳胃脉定死生。(仲景说趺阳脉者。凡十有一。)太溪肾脉为根蒂。(伤寒必
诊太溪趺阳者。谓以肾脉胃脉为主。仲景讥世人握手不及足者以此。)脉来六至或七至。邪气渐深须用意。浮大昼加并属
阳。沉细夜加分阴位。九至以上来短促。状若涌泉无入气。更加悬绝渐无根。命绝天真当死矣。(孙尚云。脉及七至六至
以上。浮大。昼加病。沉细夜加病。更及八至。精气消。神气乱。必有散脱精神之候。须切急为治疗。又加之九至十至。
虽和扁亦难救。如八至九至。加以悬绝。悬绝者无根也。如泉之通。脉无入气。天真尽而必死矣。)病患三部脉调匀。大
小浮沉迟数类。此是阴阳气已和。勿药自然应可喜。(仲景脉。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类。虽有寒热不
解。此脉已和。虽剧。当愈。)



<目录>卷一

第二证·伤寒病证总类歌

属性:伤寒中风与温湿。热病痉 并时疫。证候阴阳虽则同。别为调治难专一。(以上七证。大略虽相似。须别作调治。)
一则桂枝二麻黄。三则青龙如鼎立。精对无差立便安。何须更数交传日。(孙尚云。一桂枝。二麻黄。三青龙。三日能精
对无差。立当见效。不须更候五日转泻。反致坏病也。)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自阴出。(仲景云。发热而恶寒者。
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阳盛热多内外热。白虎相当并竹叶。(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皆治内外热证。)阴
盛寒湿脉沉弦。四逆理中为最捷。(孙兆云。阴盛寒湿。则用四逆汤。理中丸。)热邪入胃结成毒。大小承气宜疏泄。(热
邪入胃。久则胃伤烂。宜调胃。或大小承气汤。)胸满宜用泻心汤。(胸满证候。用大小泻心汤。)结胸痞气当分别。按之
不痛为虚靳。按之若痛为实结。浅深大小陷胸丸。仲景方中不徒设。(孙兆云。结胸痞气两分浅深则大小陷胸丸。)茵陈
可治发黄证。柏皮治痢兼下血。(发黄胆热。则用茵陈汤。下利肠毒恶痢下血。柏皮汤。)小便不利更喘满。烦渴五苓安
可缺。(利小便止烦渴。用五苓散。)半在里兮半在表。加减小柴胡有法。(小柴胡治半在表里。仲景有加减法。)夜中得
脉日中愈。阴得阳兮灾必脱。日中得脉中夜安。阳得阴兮自相悦。阴阳调顺自和同。不须攻治翻为孽。(孙尚云。凡伤寒
三日脉微而微数以顺四时。身凉而和者。此名欲解也。夜半得脉。来日日中愈。阴得阳而解也。日中得脉。夜半愈。阳
得阴而和也。阴阳和同尔。)



<目录>卷一

第三证·表证歌

属性:身热恶寒脉又浮。偏宜发汗更何求。(仲景云。脉浮宜以汗解之。)要须手足俱周遍。不欲淋漓似水流。(金匮云。凡
发汗欲令手足皆周。 一时间益佳。但不欲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轻则随时
与和解。重须正发病当瘳。(仲景有和解之者。有正发之者。和解若小柴胡桂枝是也。正发若麻黄之类是也。)初春阳弱
阴尚胜。不可亟夺成扰搜。夏时暑热脉洪大。玄府开时汗易谋。(初春阳弱。不可大发汗以扰乎阳。夏则玄府汗空开。故
易汗。)不可汗脉微而弱。更兼尺中脉迟缓。(金匮云。脉微不可发汗。无阳故也。又云。尺中脉迟。荣不足。血气少。
不可汗。)微弱无阳迟少血。安可麻黄求发散。更有衄血并下血。(仲景云。衄家不可发汗。发汗则额上陷。亡血家不可
发汗。则寒栗而振。)风温湿温如何发。坏病虚烦且慎之。腹间动气宜区别。(此五证皆不可汗。解在第三十一。)妇人经
水适来时。此是小柴胡证决。忽然误汗表里虚。郁冒不知人作孽。(妇人经水适来适断。属小柴胡证。误汗。郁冒不知人。)



<目录>卷一

第四证·里证歌

属性:不恶寒兮反恶热。胃中干燥并潮热。(阳明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当下之。又云。潮热者。实也。宜
下之。)手心腋下汗常润。小便如常大便结。腹满而喘或谵语。脉沉而滑里证决。(手心与两腋下润。小便如经。大便结
硬。皆里证也。内实则腹满而喘。沉而滑者病在内。是曰里证也。)阳盛阴虚速下之。安可日数拘屑屑。(仲景云。阳盛
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盖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故当下。虽三二日便可下。不必四五日过经也。)
失下心胸皆疰闷。冒郁不安成热厥。(失下则热极生寒。故冒而厥。厥则半日后复热也。)庸医不晓疑是阴。误进热药精
魂绝。(庸医见厥。便以为阴。误服热药。则发斑发黄。不知人也。)三阴大约可温之。积证见时方发泄。太阴腹满或时
痛。少阴口燥心下渴。积证悉具更无疑。要在安详加审别。(三阴大约可温。唯有积证当下。仲景云。太阳病。医反下之。
因腹满时痛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其大实痛。则大黄汤主之。又云。少阴口燥咽干。急下之。宜承气汤。如此者
当下之也。)病犹在表不可下。脉浮更兼虚细者。(仲景云。脉浮为在表。又云虚细。不可下之。)恶寒呕吐小便清。(恶
寒者。表未解。金匮云。欲吐者不可下。小便清者。知不在里而在表也。)不转矢气应难泻。(不转矢气者。屎强硬。其
后必溏也。)大便坚硬小便数。(脾约证。)阳明自汗津液寡。(蜜兑证。)如斯之类下为难。莫便参差成误也。



<目录>卷一

第五证·表里寒热歌

属性:病患身热欲得衣。寒在骨髓热在肌。先与桂枝使寒已。小柴加桂次温之。病患身寒衣褫退。寒在皮肤热在髓。白虎
加参先除热。桂黄各半解其外。(仲景云。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仲景俱无治法。朱肱云。寒在骨髓。先与桂枝。次与小柴胡加桂汤。热在骨髓。先以白虎加人
参汤。以除其热。次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解其外也。)病有标本并始末。先后不同当审察。里寒表热脉沉迟。里热表寒
脉必滑。(朱肱云。里寒表热者。脉沉而迟。里热表寒。脉必滑也。)



<目录>卷一

第六证·表里虚实歌

属性:脉浮而缓表中虚。有汗恶风腠理疏。浮紧而涩表却实。恶寒无汗体焚如。(伤寒最要辨表里虚实为先。有表实。有表
虚。有里实。有里虚。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先辨此六者。然后用药。无不瘥矣。盖脉浮而缓。又恶风有汗。此表
虚中风证也。脉浮紧而涩。尺有力。恶寒无汗。此表实。伤寒证也。)脉沉无力里虚证。四逆理中为对病。沉而有力紧且
实。柴胡承气宜相应。(里虚宜温之。故用四逆理中。里实。宜下之。故用柴胡承气。)又有表和而里病。下之则愈斯为
正。里和表病汗为宜。忽然误下应难拯。(外台云。表和里病。下之则愈。汗之则死。里和表病。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虚则温之实泻之。病形脉证要相宜。更兼药饵如精对。立便安康待甚时。(孙尚云。精对无差。立当见效。不必三日以前
汗。五日以后下也。)



<目录>卷一

第七证·急救表里歌

属性:伤寒下后表里虚。急当救疗莫踌躇。下利不止身疼痛。救里为先四逆欤。忽若清便自调适。却宜救表桂枝徒。切莫
迟延生别病。过街脉变在斯须。(仲景云。伤寒脉下之。续得下利。消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
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救表宜桂枝。)



<目录>卷一

第八证·无表里证歌

属性:既无里证又无表。随证小柴胡治疗。大便坚 脉浮数。却与大柴胡极妙。(仲景云。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
浮数。可与大柴胡汤下之。)七八日后至过经。证候如斯当辨晓。何况热实睛不和。常觉目中不了了。(仲景云。伤寒六
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急下之。大承气柴胡。)



<目录>卷一

第九证·表里水歌

属性:有水须分表和里。安可妄投增病势。干呕微利咳发热。谓表有水青龙谛。(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
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此谓表有水也。)忽若身凉并汗出。两胁疼痛
心下痞。表解争知里未和。十枣汤方能主治。(太阳中风。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
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目录>卷一

第十证·表里两证俱见歌

属性:脉来浮大表证尔。便赤烦渴却在里。(脉浮者。表证也。小便赤而烦渴。又却有里证也。)表里两证俱见时。当用五
苓与调理。(此证宜用五苓散。盖五苓治内外俱热。)又如大便数日结。头痛更兼身有热。其人小便却又清。亦是两证当
区别。(大便结硬。头痛身热。小便却清。知不在里而在表也。)大便坚 脉沉细。里证当下分明谛。头汗出时微恶寒。
手足兼冷却非是。(仲景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
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此为半在表半在里焉。)仲景着论非一端。要在审详而已矣。(仲景云。中有两证者。凡
十余法。故此略举一二为例。)



<目录>卷一

第十一证·三阴三阳传入歌

属性:尺寸俱浮属巨阳。一二日内病如常。经络一连风府穴。头项痛兮腰脊强。(仲景云。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当一二
日发。以其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脉长阳明为受病。二三日内斯为应。挟鼻络目是其经。目痛鼻干眠不稳。(仲
景。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也。)少阳经络贯耳中。脉
弦胁痛耳应聋。四日以前皆在腑。汗之即退易为功。(仲景云。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脉循胁于耳。
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受病。未入脏。故可汗也。)四五日中得太阴。太阴之脉细而沉。布胃络嗌嗌干燥。脾宫腹满
病难禁。(仲景云。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矣。)少阴传到脉
沉紧。贯肾络肺系舌本。口燥舌干渴不休。五六日中病有准。(尺寸脉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
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七八日至厥阴经。烦满囊缩可忧惊。三阴受邪已入脏。却宜泻下自和平。(仲景云。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必三阴皆已入脏。故可下而已也。)六经
已尽传亦遍。土不受邪脉来缓。水火相交气已和。云与雨至斯为汗。(若传至厥阴。其脉来缓者。脾土不再受克。故水升
火降。气和而大汗解矣。)



<目录>卷一

第十二证·阴阳两感歌

属性:伤寒热甚虽不死。两感伤寒漫料理。(仲景云。凡伤于寒则发为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又曰两感
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故漫料理可也。)一日太阳少阴病。腹痛口干烦饮水。(太阳膀胱也。少阴肾
也。为表里。故仲景云。太阳与少阴俱病。则腹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合太阴。腹满身热如火炽。不欲饮食鼻内
干。妄言谵语终难睡。(仲景云。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合厥阴。耳聋囊缩不知
人。厥逆水浆不入口。六日为期是死辰。(仲景云。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口。不知人者。六
日死矣。)



<目录>卷一

第十三证·阳证阳毒歌

属性:太阳阳明与少阳。三阳传入是其常。(一二日太阳。二三日阳明。三四日少阳。各以其经传入也。)太阳脉浮恶寒气。
阳明恶热脉来长。(太阳脉浮。阳明脉长。太阳恶寒恶风。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少阳口苦胁下满。往来寒热脉弦张。(仲
景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又曰。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坚满。往来寒热。其脉弦细。)阳若独盛
阴暴绝。变为阳毒必发狂。(三阳病不治。必变为阳毒。)内外热结舌又卷。鼻中煤烟不可当。脉应洪实或滑促。宜用升
麻栀子汤。



<目录>卷一

第十四证·阴证阴毒歌

属性:饮食不节阴受之。太阴腹胀病在脾。(素问云。起居不节。阴受之。饮食不节。则阴受之。伤寒四五日。传太阴。太
阴。脾经也。故其腹胀满。)少阴肾病脉微细。心烦但寐渴无时。(仲景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又云。少阴
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厥阴气上冲心下。饥不欲食食吐蛔。(音回。仲景云。厥阴为病。消渴。气上冲心。饥不
欲食。食吐蛔。)阴病若深阳顿绝。变成阴毒更何疑。四肢逆冷脐筑痛。身如被杖痛可知。(宋迪云。积阴盛于下。则微
阳消于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疼如被杖。)或因冷物伤脾胃。或因欲事肾经衰。内感伏阴外寒气。腰
重头疼觉倦疲。(阴毒本因肾气虚寒。嗜欲过多。或伤冷物。复伤风邪。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内伏阴。
内外皆阴。故阳气不守。遂发头疼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怠。而不甚热。四肢逆冷矣。)额上手背皆冷汗。二三日
内尚支持。(额上手背皆有冷汗。二三日内或可起行。不甚劳重。)六脉沉细时来疾。尺部短小力还微。寸口有时或来大。
误经转泻若何医。(阴毒。诊之。则六脉俱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六脉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
非阴证也。误转泻。则渴转甚躁转急。)阴病渐深腹转痛。心胸 胀郑声随。虚汗不止咽不利。指甲青黑面色黧。(阴证
深。则咽喉不利。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郑声。指甲面色俱青黑。仲景云。虚则郑声。)一息七至沉细疾。
速灸关元不可迟。(六脉沉细而疾。一息七至以来。有此证者。速宜灸关元二三百壮。穴在脐下三寸。)更兼金液来苏治。
庶得阳回命可追。(灸毕。更以金液来苏丹助之。庶几阳复也。)



<目录>卷一

第十五证·太阳阳明合病歌

属性:太阳阳明同合病。仲景法中有三证。自利宜服葛根汤。但呕却加半夏应。喘而胸满属麻黄。慎勿下之轻性命。循规
守矩治为宜。要使冲和自安静。(仲景三证。一者太阳与阳明合病。则自利。葛根汤主之。二者合病。不下利。但呕者。
葛根加半夏汤主之。三者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目录>卷一

第十六证·太阳少阳合病歌

属性:太阳少阳合病时。亦须下利更何疑。下利黄芩汤可用。若呕还加半夏奇。(仲景云。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
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目录>卷一

第十七证·三阳合病歌

属性:腹满身重难转侧。面垢遗尿谵语极。三阳合病口不仁。白虎汤功更奇特。(仲景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口中不仁谵语遗溺。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白虎汤主之。)



<目录>卷一

第十八证·太阳少阳并病歌

属性:太少并病证有二。汗下差之皆致毙。头痛眩冒如结胸。误若汗时谵语至。肺俞肝俞皆可刺。谵语却刺期门是。(仲景
一证云。太阳少阳并病。头痛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当刺肺俞肝俞。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
当刺期门。)颈项强时刺大椎。此候在心当切记。(一证云。太少并病。心下硬。颈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
慎勿下。)



<目录>卷一

第十九证·阴证似阳歌

属性:烦燥面赤身微热。脉至沉微阴作孽。(脉来沉微者阴也。阴极生热。故烦躁面赤身热。)阴证似阳医者疑。但以脉凭
斯要诀。(但以脉为据。不必守证也。)身热里寒阴躁盛。面戴阳兮下虚证。(身热也。里寒也。烦躁者阴盛也。面戴阳者。
下虚故也。此皆阴证似阳也。)阴发躁兮热发厥。物极则反皆理性。(阴极则生躁热极则发厥。物极则反。皆物之理性也。)



<目录>卷一

第二十证·阳证似阴歌

属性:小便赤色大便秘。其脉沉滑阳证是。四肢逆冷伏热深。阳证似阴当审谛。(小便赤。大便秘。脉沉滑。阳证也。阳极
生阴热极生寒。故令四肢逆冷。以其伏热深也。医见四肢逆冷便以为阴。则误也。当仔细审详。)轻者且宜供白虎。重者
须当用承气。重阳如阴理宜然。寒暑之变亦如是。



<目录>卷二

第二十一证·阴盛隔阳歌

属性:身冷脉沉紧且细。内虽烦躁不饮水。此名阴盛隔阳证。霹雳散用烦躁止。(脉沉紧而细。不欲饮水者。阴盛隔阳也。
当用附子霹雳散。)躁若止兮应得睡。寒已散兮阴自退。热气上行得汗痊。火焰丹砂宜用矣。



<目录>卷二

第二十二证·阴阳易歌

属性:男子阴肿多绞刺。妇人腰痛并里急。伤寒瘥后便行房。男名阳易女阴易。热上冲胸头不举。眼中生花气翕翕。烧
(音加)鼠橘皮汤。选此用之医可必。(仲景云。伤寒阴阳易之为病。身体重。少气。小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
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痂胞赤。膝胫拘急。烧 散主之。此病男子则阴肿。妇人则腰痛。千金外台云。有 鼠
汤。橘皮汤。亦可用。)



<目录>卷二

第二十三证·伤寒歌

属性:脉浮紧涩是伤寒。热少寒多不躁烦。(伤寒脉浮紧而涩。热少寒多。心不烦躁。)头痛无汗身拘急。微厥之时在指端。
腰脊疼痛色多惨。唯宜发汗与通关。(学人先须要辨。伤寒中风二证。伤寒脉浮紧而涩。中风脉浮而缓。伤寒者恶寒不恶
风。中风者恶风不恶寒。伤寒者无汗。中风者自汗。伤寒者面色惨凄。中风者其面色和悦也。)大青龙证及麻黄。热多寒
少亦其常。(伤寒大抵虽热少寒多。亦有热多寒少者。如麻黄证云。发热身痛。大青龙证云。脉浮紧。发热而恶寒。)热
多寒少不烦躁。亦宜汗解正相当。微弱无阳桂枝越。(仲景云。太阳病发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用桂
枝二越婢一汤。)尺迟血少建中汤。(尺脉迟者。血少也。宜建中汤。仲景建中证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
痛。与建中汤。迟弦虽不同。皆少血之脉也。)淋家衄家不可汗。小柴胡解自安康。(淋家。衄家。疮家。以至四动脉。
不可发汗者。王实皆用小柴胡汤。)



<目录>卷二

第二十四证·中风歌

属性:恶风自汗是伤风。(仲景谓伤风为中风。)体热头疼病势浓。手足不冷心烦躁。面色如常无惨容。(解在前篇。)脉浮
而缓是本证。寸大尺弱有时逢。(伤风脉虽浮而缓。活人书云。有尺脉弱寸口大者。仲景云。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桂枝败毒独活辈。宜皆选用在其中。(活人书云。治中风药宜桂枝败毒独活散之类。)项强桂枝加干葛。
(仲景云。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宜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漏风加附可收功。(仲景云。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伤风伤寒何以判。寒脉紧涩风
浮缓。寒必恶寒风恶风。伤风自汗寒无汗。(解在前篇。)



<目录>卷二

第二十五证·伤寒见风脉中风见寒脉歌

属性:恶寒不躁微四逆。脉浮而缓来无力。恶风烦躁手足温。脉诊紧浮来又涩。伤寒反得伤风诊。中风却见伤寒脉。大青
龙证是为宜。调卫调荣斯两得。(仲景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又云。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三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中风宜浮缓。今却浮紧。伤寒宜浮紧。今却浮缓。
此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也。)要知其病加烦躁。方可服之为最的。脉微自汗又恶风。误用肉 并筋惕。(仲景云。脉
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故王实止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目录>卷二

第二十六证·热病中歌

属性:身热恶寒头痛楚。心烦躁渴如何御。(身热。恶风。头痛。心烦。躁渴热病。中暑。其证相似。但脉不同耳。语在下。)
脉洪紧盛为热病。脉虚细弱为伤暑。(热病。脉必浮大洪紧。伤暑之脉。必虚细而弱。详考诸书。暑脉多不一。仲景云。
太阳中 者。身热而脉微。又云。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朱肱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曰。热病脉
洪大。中暑脉细弱。当以意消息也。)伤暑面垢并背寒。四肢倦怠汗无度。口噤五苓白虎佳。痰逆橘皮汤可愈。(仲景云。
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皮肤既缓腠
理开。洒然毛竦风寒恶。缪加热药发斑黄。可怪庸医心术误。(仲景云。小便已洒然毛竦。故其人可出而恶寒。若行热药。
便发斑发黄也。)



<目录>卷二

第二十七证·五种温歌

属性:(温病 温疟 风温 温疫 温毒)
伤寒春月名温病。脉来浮数是其证。发热头疼亦恶寒。冬夏比之轻不甚。升麻解肌为最良。小柴竹叶宜相称。(以上
论温病也。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仲景云。冬月冒寒气。不即病者。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故其证如此。
宜升麻解肌汤之类。)尺寸盛兮兼弦数。重感于寒变温疟。先热后寒小柴胡。但热不寒白虎药。(以上论温疟也。仲景云。
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素问云。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多。朱肱云。先热后寒者。小柴胡汤。但热不寒
者。白虎加桂汤主之。)濡弱阴脉浮滑阳。此是风温证候当。头疼身热常自汗。四肢不收鼾睡长。当治少阴厥阴病。误汗
黄防己汤。(以上论风温也。仲景云。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其病四肢 缓。又云。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
剧则如惊痫。时螈 也。少阴火也。厥阴木也。当治炎火风木。误汗之。则用黄 防己汤救之也。)阳脉濡兮阴弦紧。更
遇温气来行令。变成温疫作天行。少长皆同无异病。热温寒清顺时宜。以平为期如斯正。(此论温疫也。仲景云。阳脉濡
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一岁少长皆同病者。温疫也)最重温毒为可怪。阳脉洪数阴实大。发斑瘾疹如
锦文。咳兼心闷何由快。(此论温毒也。仲景云。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变成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故发
斑生疹。咳嗽。心下快痞闷。宜用元参升麻汤。)宜用元参升麻汤。长沙仲景分明载。



<目录>卷二

第二十八证·三种湿歌

属性:(湿温 中湿 风湿)
湿温中湿并风湿。三者同名而异实。暑湿相搏成湿温。胸间多汗头如劈。两胫逆冷苦妄言。阳濡而弱阴小急。(以上
湿温证也。)第二中湿之为病。脉来沉缓其名的。一身尽痛兼发黄。大便反快小便涩。(仲景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缓者。此名中湿。其候令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又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
薰黄。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覆被向火。若下之早。则成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
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又云。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无
病。病若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本是风雨山泽气。中之令人成此疾。第三风湿脉但浮。肢体痛重难转侧。
额上微汗身微肿。不欲去被憎寒栗。(此论风湿也。风湿之证。仲景云。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此名风湿。此病伤于
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故其脉浮。额上有微汗。不欲去被也。)发汗 欲润身。风湿俱去斯为得。仲景云。
风湿相搏。一身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
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治风湿者。发汗微微出者。则是风湿俱去者也。防己黄 术附汤。对证用之医可必。(防
己黄 汤。术附汤。皆治风湿自汗。)



<目录>卷二

第二十九证·两种歌

属性:发热恶寒头项强。腰脊分明似反张。螈 口噤如痫状。此名 病是其常。(仲景云。病身热暑寒。头项强急。恶寒。
时头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 病也。)先感风寒后感湿。沉迟弦细脉相当。(仲景云。太阳病发
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千金云。太阳中风。重感于寒湿。则变 病也。仲景又云。太阳发汗太多。因成 。孙尚云。
病热而脉沉细者。难治也。)有汗不恶名柔 。无汗恶寒名曰刚。无汗葛根有汗桂。二 皆宜续命汤。(无汗葛根汤。有
汗桂枝汤。而分发汗解肌。 有刚 。有柔 。刚 无汗。柔 有汗。自宜续命汤。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
寒。名曰刚 。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 。)脚挛啮齿皆阳热。承气汤宜下最良。(以上皆热证。当用承气汤。)亦名阳痉
并阴痉。名异实同安可忘。( 音炽。痉。巨郢反。名异实同也。)



<目录>卷二

第三十证·四证似伤寒歌

属性:(食积 虚烦 寒痰 香港脚)
食积虚烦并有痰。更兼香港脚似伤寒。四家病证虽云异。发热憎寒却一般。(此四证虽非伤寒。然发热憎寒。则同。当
以脉证辨之。)中脘寒痰胸痞满。脉浮自汗体难干。(此痰证也。有痰则胸中痞满。自汗。脉浮。)食积令人头必痛。身不
疼兮积证端。气口紧盛伤于食。心烦脉数呕吞酸。(此食积也。食积则身不疼。但呕恶吞酸。气口脉紧盛。而它脉数。朱
肱云。气口紧盛。伤于食。)虚烦之脉不紧实。但觉身心热与烦。身不疼兮头不痛。唯宜竹叶便须安。(孙尚云。虚烦与
伤寒相似。但得病二三日。脉不浮。不恶寒。身不疼痛。但热而不烦。不可发汗。发汗必危损。如脉不紧实。不甚痛。
但热而或不烦。非里实。亦不可下。下之必危损。唯可服竹叶汤主之。)又有香港脚之为病。大便坚硬足行难。两胫肿满或
枯细。莫与伤寒一例看。(此论香港脚也。香港脚大便坚。脚膝肿痛。两胫或有肿满。或有枯细者。方其发时。亦发热憎寒。
呕恶。似伤寒证候也。)



<目录>卷二

第三十一证·可汗不可汗歌

属性:脉浮唯宜以汗解。春夏用之何足怪。(仲景云。脉浮宜以汗解。又云。大法。春夏宜汗。)风若伤卫属桂枝。寒伤荣
血麻黄快。(仲景云。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伤卫属桂枝。伤荣属麻黄。二药虽均曰发汗。自有浅深也。)项强KT KT
葛根汤。心间水气青龙对。(仲景云。项背强。KT KT 者。用麻黄葛根汤。心下有水气者。小青龙汤主之。)少阴亦
可微发汗。
附子麻黄泄其外。(仲景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风湿发汗恶淋漓。风气去兮湿气在。
唯宜 润遍周身。湿气风邪俱已退。(风湿。惟要微微似欲汗出。若大汗出者。风气虽去。湿气仍在也。)大抵尺迟汗为
逆。(自此以下。皆不可。汗也。仲景云。尺中迟者。精气不足。血气微少。不可汗。)微弦濡弱斯为害。(仲景云。微反
在下。弦反在上。弱反在关。濡反在颠。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至矣。)少阴沉细病在里。少阳弦细却主内。(仲景云。
少阴脉沉细数。病在里。不可发汗。又云。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此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两厥若汗必舌萎。(厥
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四动汗之还窒碍。(仲景云。动气在上。动气在下。动气在左。动气
在右。皆不可发汗。)疮家汗之必成 。淋家汗之便血杀。衄家汗之额上陷。咽干汗之咽却隘。(仲景云。疮家虽身疼痛。
不可攻其表。汗之必 。淋家。汗之必便血。衄家汗之。额上促急而紧。直视不得 。不能眠。咽干燥者。不可发汗。
王实伤寒证治。皆用小柴胡汤。)亡血汗之必寒栗。(仲景云。亡血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汗家重汗精神惫。(仲
景云。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少阴强汗动经血。(仲景云。少阴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虚烦坏
病尤须戒。(仲景云。虚烦坏病。皆不可发汗宜用小柴胡汤主之。)月经适断适来时。切莫动经成冒昧。(此小柴胡证。发
则郁冒不知人。)



<目录>卷二

第三十二证·可下不可下歌

属性:宿食不消当下之。寸口浮大尺中微。(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当下
之。承气汤主之。)阳明瘀热茵陈证。(仲景云。阳明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茵陈蒿汤主之。)谵语柴胡汤最宜。(金匮
云。汗出而谵语者。有燥屎在胃中。此风也。过经乃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柴胡汤。)结胸大陷胸丸对。瘀血抵当不可迟。
(结胸。宜大陷胸下之。瘀血。宜抵当丸下之。)大便坚硬惟承气。痞气泻心汤勿疑。(大便坚硬。宜下以承气汤。痞气
虚靳。宜下以泻心汤。)脉若阳微下则痞。(自此以下不可下也。金匮云。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坚。)或兼虚细更难
之。(仲景云。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结胸浮大下之死。(金匮云。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四
逆若下命倾危。(金匮云。四逆厥者不可下。下之则死。虚家亦然。)恶寒自是有表证。(恶寒者。表证在。不可下。)呕
吐仍兼胃气亏。(仲景云。病吐者。不可下之。)不转失气必溏利。(仲景云。阳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
法。可与小承气汤。若腹中转失气者。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头硬后必溏泄。不可下。)阳明自汗下
难为。(阳明自汗。小便利。此为津液内竭。虽坚不可攻。宜用蜜煎导之。)咽中闭塞尤须忌。(玉函经云。咽中闭塞。不
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卧则欲蜷身急痛。)趺阳浮数已虚脾。(仲景云。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
病。医特下之所为也。)左右上下有动气。更在调和仔细医。(仲景云。动气在右。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
悸。动气在左。下之则腹满气急。动气在上。下之则掌握热烦。动气在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



<目录>卷二

第三十三证·可吐不可吐歌

属性:伤寒大法春宜吐。(仲景云。大法春宜吐。)宿食不消胸满疰。(玉函云。宿食在下管。当吐之。)胸中郁郁兼有涎。
寸口微数知其故。(玉函云。胸上结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
口微滑。此可吐之。以上皆可吐之证也。)脉微若吐大为逆。(仲景云。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少阴寒饮无增剧。(仲
景云。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温温然欲吐。复不得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可下也。若膈上有寒
饮者。干呕不可吐,当温之矣。)四逆虚家止可温。误吐内烦谁受责。(玉函金匮云。四逆病厥不可吐。虚家亦然。又云。
太阳病强吐之。则内烦。论此皆不可吐者也。)



<目录>卷二

第三十四证·可火不可火歌

属性:中风忽然被火劫。咽烂发黄津液竭。(仲景云。太阳中风。以火劫。发其汗。邪风被火劫。血气流 。其身则发黄。
至于咽烂矣。)荣微血弱与烧针。烦躁昏迷并发热。(仲景云。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烦
躁也。)阳明被火必怵惕。(玉函云。阳明脉浮紧。加烧针者必怵惕。)太阳被火必清血。(仲景云。太阳以火薰之。不得
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少阴火劫小便难。强责汗时翻作孽。(仲景云。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
劫故也。小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故也。)或致虚烦不得眠。或致发黄中郁结。或致下血如豚肝。或致谵言语无节。(仲
景云。阳明病加温针。则烦躁不得眠。阳明病。被火劫。额上汗出。必发黄。瘀热在膀胱。蓄结成积。则下血。如豚肝。
太阳阳明被火劫。必谵语。)此皆误火之为病。切须仔细加分别。张苗欲汗外迎之。却取烧蒸布桃叶。(陈廪丘问张苗。
连发汗不出如何。苗云亦可烧地布桃叶。蒸湿之气于外迎之。可得汗也。)



<目录>卷二

第三十五证·可水不可水歌

属性:太阳汗后不得眠。少与水饮当自全。(仲景云。太阳病发汗后。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烦而不能眠。其人欲饮。当时
饮之。胃中和则愈矣。)厥阴烦渴思得水。斟量多寡亦如然。(仲景云。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与水饮之。则愈也。)霍乱
思水五苓妙。呕吐思水猪苓痊。(仲景云。霍乱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饮水。五苓散主之。又云。呕吐而病在膈上。
后必思水者。急与猪苓散饮之也。)过多反病成喘咳。(小青龙证云。水停心下。成喘咳。)胃冷应知呕哕愆。(仲景云。
胃中虚冷。其人不能食。饮水则哕。)小 皮上有粟起。(仲景云。病在阳。当以汗解。而反以水 之。若灌之。其人热
却不得去。益烦。皮上粟起者是也。)水洗结胸热可怜。(仲景玉函云。结胸身热。以水洗之灌之。则益热。)寒气得水即
成KT 。(KT 音噎。食不下也。仲景云。寸口脉浮大。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以得寒气。冷必相搏。其
人即KT 。)可否医工要达权。



<目录>卷二

第三十六证·可灸不可灸歌

属性:少阴吐利时加呕。手足不冷是其候。口中虽和背恶寒。脉来微涩皆须灸。(仲景云。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
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足者灸。厥少阴七壮。又云。少阴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当灸之。又云。下利脉微涩者。灸
厥阴可五十壮。)阴毒阳虚汗不止。腹胀肠鸣若雷吼。面黑更兼指甲青。速灸关元应不谬。(宋迪阴证诀云。阴毒。汗不
止。腹胀肠鸣。面黧黑色。指甲青者。速灸关元一百壮。至三百壮。)微数之脉却慎之。因火为邪恐难救。(仲景云。微
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热甚灸为难。唾血咽干诚戾缪。(仲景云。脉浮
热甚。而灸之则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躁。必吐血。自微数之脉以下。皆不可灸也。)



<目录>卷二

第三十七证·可针不可针歌

属性:太阳头痛经七日。不愈再传成大疾。法中当刺足阳明。可使不传邪气出。(仲景玉函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
愈。其经竞。故也。若欲再传者。刺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也。)桂枝服了烦不解。风府风池刺无失。(仲景云。太阳病。
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服之。则愈也。)经来经断刺期门。正恐热邪居血室。(仲景云。
妇人中风。经水适来。又云。经水适断。热入血室者。刺期门。随其虚实而取之。)项强当刺大椎间。脉有纵横肝募吉。
(仲景云。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痞。头项强而眩。当刺大椎第一间。又曰。肝乘脾。名纵。肝乘肺。名横。皆当刺期
门。期门肝募也。)妇人怀身及七月。从腰以下如水溢。当刺劳宫及关元。以利小便去心实。(仲景玉函云。妇人伤寒怀
身。腹满。从腰以下。重如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实。当刺劳宫及关元穴。小便利则愈。)大怒大劳并
大醉。大饱大饥刺之逆。 之热漉漉汗。浑浑之脉安可失。(素问云。无刺 之热。漉漉之汗。浑浑之脉。)浅深分
寸自根据经。此道相传休秘密。



<目录>卷二

第三十八证·伤寒可温歌

属性:大抵冬宜热药温。(大法冬宜服温热药。)下利少阴有二门。(仲景云。法中可温者。有九证。皆下利与少阴两家而已。)
腹满身痛先救里。(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更疼痛用救其里。四逆汤。又云。下利腹满。身体疼痛。
先温其里。宜四逆汤。)脉来迟紧痛仍存。(仲景云。下利脉迟紧。而痛未止者。当温之。得冷者。满而硬。肠垢。)少阴
膈上有寒饮。(仲景云。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得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
饮。干哕者。切不可吐。当温之。)或加呕利病难分。脉沉微涩如斯证。四逆理中汤可温。(仲景云。少阴下利。脉微涩
者。即呕。行者必数更衣。反少。当温之。又云。脉沉者。急当温之。宜以四逆汤。仲景玉函云。诸温者。可与理中。
四逆。附子汤。热药治之。)



<目录>卷二

第三十九证·发热歌

属性:太阳发热恶寒栗。阳明身热汗自出。少阳发热多干呕。三阳发热证非一。(仲景云。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大抵三
阳多发热。太阳证云。啬啬恶寒。翕翕发热。故太阳发热。则恶寒栗也。阳明证云。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故阳
明发热。则自汗也。少阳证云。头痛发热。胁下坚满。干呕。故少阳发热则呕。)大抵寒多为易治。热多寒少因寒极。(寒
极生热。故热多者寒之极。寒多者病浅。故易治焉。)解热大小柴胡汤。更看浅深为妙术。(若发热无表证。当用大小柴
胡汤。热浅者。宜小柴胡。热深者宜大柴胡。小柴胡解肌。大柴胡正下之也。当以外证内脉为之准。)三阴初无发热证。
唯有少阴两证实。脉沉发热属麻黄。里寒外热宜四逆。(仲景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反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
之。又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



<目录>卷二

第四十证·潮热歌

属性:潮热为实当与下。仲景之言可凭借。(仲景云。潮热者实也。大法当宜下。)更看脉息浮与沉。若但弦浮应未也。(浮
为在表。沉为在里。若但弦浮。有表证在者。未可下。)恶寒脉浮表证在。与小柴胡汤勿下。(仲景云。阳明病。有潮热。
若汗出多而微恶寒。其热不潮。勿与承气汤。)腹满不通小承气。但和胃气无多泻。(仲景云。若腹满。而不大便者。可
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勿令大下。)潮热之证有三说。皆属阳明小柴诀。一则潮热且吃噫。二则微热与溏泄。(仲景
云。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其人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
便难。有潮热。时时哕。宜与小柴胡汤主之。又云。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而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
之。)三则日晡发其时。发已微利增呕哕。(哕、乙劣切。逆气也。仲景云。其人日晡而发潮热。若剧者。发则不知人。)
太阳亦有一证存。惟是结胸发潮热。(仲景云。太阳重发其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时小有潮热。
从心下至小腹。坚满而痛者。宜与大陷胸汤。)



<目录>卷三

第四十一证·往来寒热歌

属性:阴阳相胜互争强。往来寒热亦何常。先寒后热为阴盛。先热后寒责在阳。(阴阳交争。故往来寒热。阴气胜。故先寒
后热。阳气胜。故先热后寒也。)此疾大约有三证。大小柴胡姜桂汤。中风胸满不欲食。心烦喜呕小柴良。(仲景云。中
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者。属小柴胡汤。)热结在里十余日。却是大柴胡克当。(仲景云。伤寒
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者。宜大柴胡汤证。)已汗复下胸胁满。柴胡姜桂保安康。(仲景云。伤寒五六日。已汗而
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目录>卷三

第四十二证·汗之而热不退歌

属性:已汗复下脉加躁。不食狂言谩祈祷。此证谓之阴阳交。死候难医不可道。(素问云。汗出而身复热。脉躁病不解。汗
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也。曰病名阴阳交也。此其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隐藏于骨肉之间。
而得汗者。邪衰而精胜。则当食而不发热。热者邪气也。汗者胃气也。今汗出而狂言。不能食。邪盛也。死候可明矣。)
得汗脉静自然生。汗后复热命难保。(得汗而脉静者生。躁者死。)脉若浮数可再汗。沉实之时下为好。(不得已须当汗。
下之。浮尚可汗。沉实。尚可下之。)风温之候属葳蕤。(风温。自汗而热。属葳蕤汤。)虚烦竹叶汤为宝。(虚烦。自汗
出而热。不可下。宜竹叶汤。)更看虚实治为宜。可细斟量休草草。(淳于意诊齐中御府长信病。意称脉法热病阴阳交者
死。今切之不交。并阴阳者。脉顺清而愈。其热强未尽。犹活也。)



<目录>卷三

第四十三证·下之而仍发热歌

属性:病患脉微来又涩。误汗误下皆为失。(脉微则气虚。脉涩则血少。二者不可汗下。既下而又汗。荣卫皆虚。故发热也。)
既汗亡阳斯恶寒。又下阴微还热极。(阴虚者阳必凑之。既下则阴虚。故阳入阴分。所以内外皆热。素问云。阳虚则外热。
阴虚则内热。故热极也。)最忌阴阳皆已虚。热又不止病斯亟。更有劳复并食复。失于调治并将息。(既下之后。必须身
凉。今下之而复热者。不特汗下之误。亦有劳复食复二证。劳复。谓病后用力。食复。谓饮食过度。失于调治之所致。)
新瘥血气尚虚羸。劳复生热无气力。(劳复。则无力而少气。)脾胃尚弱食过多。食复发热还憎食。(食复。则发热呕吐。
憎闻食臭矣。)小柴枳实栀子汤。数者用之宜审的。



<目录>卷三

第四十四证·恶寒歌

属性:恶寒发热在阳经。无热恶寒病发阴。(仲景云。发热而恶寒者。病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者。病发于阴也。)阳宜发
汗麻黄辈。阴宜温药理中宁。(发于阳。宜桂枝麻黄青龙辈。发于阴。宜四逆理中也。)啬啬恶寒桂枝证。(仲景云。啬啬
恶寒。翕翕发热。桂枝汤证。)汗后恶寒虚不任。(汗后恶寒。虚也。)脉微恶寒不可下。尚宜发汗莫令深。(脉微。不可
下。虽发汗。亦微发汗可也。)亦有头汗恶寒者。柴胡加桂值千金。(头有汗而恶寒者。仲景用小柴胡加桂汤。)汗已恶寒
心下痞。附子增加入泻心。(仲景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第十八。)



<目录>卷三

第四十五证·背恶寒歌

属性:背阳腹阴各异位。阳弱恶寒多在背。(素问云。背为阳。腹为阴。背恶寒者。阳弱也。)一则三阳合病生。(仲景云。
三阳合病。额上生汗。背恶寒者。是其证。)一则少阴寒在外。(仲景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当
以灸。以附子汤主之。)欲识阴阳病不同。口和不和各分发。(仲景云。背恶寒。口不仁者。三阳合病也。又云。口中和。
背恶寒者。少阴也。)合病口燥并不仁。白虎抑阳是其对。(仲景以白虎治背寒。抑退阳也。)少阴口和须灸之。附子汤兼
阴自退。(解在上。)



<目录>卷三

第四十六证·厥歌

属性:厥有冷厥有热厥。脉证当须仔细别。冷厥才病四肢冷。脉但沉微身不热。(冷厥。初得病便觉四肢逆冷。脉沉而微。
身不甚热也。)足多挛卧并恶寒。引衣自覆仍不渴。(仲景云。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故多足拘挛。外恶寒。引衣自覆不烦渴。)热厥身热头且痛。三四日内厥方发。半日之间热复回。扬手掷足烦躁列。(热
厥与冷厥。本自不同。冷厥。才病便厥。热厥。必四五日内方发。半日之间热复来也。扬手掷足。心中烦躁。)要之热深
厥亦深。热微厥亦微相侵。(仲景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
微。厥应下之。而发汗者必口伤烂赤。)血气不通手足冷。医人不识却疑阴。其脉沉伏而更滑。头面有汗指甲温。急便下
之安可慢。不然疑似祸相仍。(沉伏而滑。伏热在内也。四肢虽厥。指爪必温。皆阳实也。急下之则愈。)又有正汗来相
逼。两手一手忽无脉。手足厥冷面不泽。细辛甘草汤脱厄。(朱肱云。忽然两手一手无脉。手足厥冷者。恐是正汗来。故
有此证。用细辛甘草汤以助其汗。汗出则可愈。)心下怔。(之成切。怔忪惧貌。)忪(职容切。心动不定。惊也。)厥有
水。脉紧厥时邪在里。(仲景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先治其水。当与茯苓甘草汤以治厥。不尔。其水入胃。必利。又
云。病者手足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心下满而烦。即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之。宜用瓜蒂散。)发热七八日身冷。
此名脏厥为难治。(仲景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不安。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



<目录>卷三

第四十七证·结胸歌

属性:病发于阳下之早。热气乘虚心 。(仲景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下之早。故也。)
按之石 头项强。此是结胸证分晓。(仲景云。结胸者。头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又云。其脉浮紧。心下痛。按
之如石坚。)脉浮与大未可下。先汗后下无颠倒。(仲景云。其脉浮大。不可下。下之则死。)热毒上攻结在胸。枳实理中
应恰好。(大抵结胸未辨虚实。先与理中加枳实佳。)大抵结胸有三说。大结小结并水结。(有大结胸。有小结胸。有水结
胸。仲景云。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汗出者。大陷胸汤治。)更有寒热二证存。热实寒实宜区别。(仲
景云。太阳病。从心下至小腹满。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此大结胸也。又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痛。脉浮
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小结胸也。又云。伤寒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大陷胸汤主之。此热实者也。又云。寒实
结胸。无热证者。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此寒实者也。)此外有证名脏结。脉浮关小沉细绝。(仲景云。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寸脉浮关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也。)舌上滑苔不可医。痛引阴筋当死别。(仲景云。
病者胁下素有痞。而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也。)结胸之状如 病。从心至脐不可近。(仲景云。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又云。从心以下至脐。不可近。大陷胸汤主之。)心中懊 并躁烦。阳气内陷非虚靳。(靳、
居切。固也。仲景云。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 。心下因硬。则为结胸也。)



<目录>卷三

第四十八证·痞歌

属性:痛为结胸否为痞。(音被。)关脉皆沉本同类。(仲景玉函云。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仲景伤寒论云。病发于阳。
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汗之。因作痞。盖痛则为结胸。不痛则为痞。结胸与痞。寸脉浮。关脉皆沉。)
关上若浮且泻心。(仲景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发渴烦躁五苓对。(仲景云。心下
痞。与泻心汤。其人渴而口烦躁。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汤主之。)桔梗枳实汤最佳。先与服之使行气。(晋人治痞气。多
作桔梗枳实汤。往往便瘥。以其下气故尔。)下利雷鸣心下硬。甘草泻心汤可治。(仲景论中。泻心汤加减有五证。皆为
痞气而设也。但满而不痛者。宜半夏泻心汤。色黄手足温者。黄连泻心汤。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干呕食臭胁下有
水气者。生姜泻心汤。雷鸣心下硬。心烦不得安者。甘草泻心汤也。)



<目录>卷三

第四十九证·发黄歌

属性:寒湿在里不能散。热蓄脾中成此患。湿热宿谷更相搏。郁塞不消黄色绽。(巢氏云。寒湿在里则热蓄于脾胃。腠理不
开。瘀热与宿谷相搏。烦郁不得消则大小不通。故身体面目皆变黄色。)头面有汗齐颈止。渴饮水浆曾莫间。(仲景云。
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浮滑紧数脉来时。茵陈五苓皆可选。(茵陈蒿汤。五苓散。皆
可选用之。)瘀血之证亦相类。大便必黑此其异。血证其间多发狂。要须辨别无乖戾。(发黄与瘀血。其证相似。皆因瘀
热在里故也。但发黄者。小便多不利。瘀血则小便利。小腹硬满。大便黑色。仲景云。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
而沉。及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
故也。又云。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白虎之证亦身热。大率异同难辨别。白虎不能遂发黄。盖为周身汗发
越。(白虎与发黄证亦相似。但白虎周身发汗。故不能黄。发黄证则余处无汗。齐颈而还)更有中湿并中风。发黄大抵亦
皆同。湿则薰黄身尽痛。目黄风中气难通。(仲景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薰黄。又有中风黄者。但目
黄。气难通也。)



<目录>卷三

第五十证·发狂歌

属性:发狂二证当别白。阳毒蓄血皆凭脉。(发狂有二证。有阳毒发狂。有蓄血发狂。)阳毒发狂多干呕。烦躁脉实并面赤。
(难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蓄血如狂脉沉微。但欲嗽水不咽入。小腹硬满小便利。不发寒热大便黑。(仲景云。
阳明病七八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小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
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大抵当汗而不汗。热化为血如何散。血上蓄兮喜忘多。血下蓄兮还闷
乱。(素问云。血在上则忘。血在下则狂。)更有火劫发狂时。桂枝救逆汤加减。(仲景云。伤寒之脉浮。而医以火迫劫之。
亡阳。惊狂。卧起不安。属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



<目录>卷三

第五十一证·发斑歌

属性:温毒热病证两般。发斑隐疹满身间。(仲景云。风气相搏。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温毒冬月冒寒气。至
春始发在皮端。(此证谓冬月冒寒。至春阳气盛。发于表肤者。)热病表虚而里实。热毒不散锦纹斑。不可发汗重开泄。
升麻汤辈可求安。(巢氏云。热病在表。已发汗。未解。或吐下后。热毒瓦斯不散。烦躁。谵语。此为表虚里实。热气燥于
外。故身体发斑如锦纹。凡发斑不可用发汗药。令疮重开泄。更增斑烂也。宜升麻元参汤。热毒乘虚入胃。胃烂。故发
斑。其热微者。赤斑出。剧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



<目录>卷三

第五十二证·发喘歌

属性:伤寒喘急是其常。先论阳明及太阳。太阳无汗麻黄证。(仲景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
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又一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主之。又一证。下后不可便行桂枝
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阳明潮热小承汤。(仲景云。潮热短气。腹满而有潮热者。小承
气汤主之。)水停心下喘而咳。加减青龙必可当。(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或渴或利。小腹满而
喘者。小青龙汤。)阴证喘时须喘急。反阴丹辈用为良。(阴证喘与阳证异。其喘必急。宜用反阴丹主之。)



<目录>卷三

第五十三证·发渴歌

属性:脉浮而渴太阳病。有汗而渴阳明证。渴而自利属少阴。三者不同须审订。(仲景云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
之。又云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其汗多。胃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故也。又云。少阴病。其人欲吐。
复不得吐。而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此三证。渴虽同其病则异也。)自非大渴莫与水。小渴唯宜滋润
尔。若令剧饮心下满。变成水结难调理。(仲景云。太阳病。胃中干。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胃中和。则
愈。)渴太阳。无汗休供白虎汤。汗后脉洪方可与。此证思之要审量(太阳病,须汗后渴。方可行白虎。亦须白虎加人参
也。仲景云。伤寒脉浮发热无汗者。表未解。不可与白虎汤。渴者白虎加人参主之。)渴阳明。有汗且休供五苓。小便不
利汗仍少。脉浮而渴用为精。(仲景云。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故也。
又云。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阳毒躁盛黑奴用。中暑黄连丸酒蒸。(黑奴丸。千金方也。酒
蒸黄连丸。活人书方。二药虽非仲景之方。然治阳毒中暑。最为有效。)



<目录>卷三

第五十四证·吐血歌

属性:诸阳受病蕴邪热。在表当汗汗不发。(巢源方云。吐血者。皆由诸阳受邪热。初在表。应发汗。而汗不发。致使热毒
入深。结于五脏。内有瘀积。故吐血也。)热毒入深结在中。瘀血既停须吐血。轻者犀角地黄汤。重者抵当方能绝。(小
品犀角地黄汤。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之。内瘀蓄血。及鼻衄吐血者。此汤主之。抵当汤治瘀血在内。)大下寸口
脉沉迟。吐血升麻安可缺。(阳毒升麻汤。证云。阳毒二药。吐下之后。便成阳毒。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如
锦纹。唾脓血者。此汤主之。)



<目录>卷三

第五十五证·衄血歌

属性:太阳阳盛必须衄。衄已解时何福祉。(巢氏云。脉浮紧发热。其身无汗自衄者愈。盖太阳病。有因衄血而便自解者。)
浮紧无汗系麻黄。脉浮自汗桂枝属。二者服之不中病。脉尚如前宜再服。(仲景云。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
黄汤主之。故自汗脉浮者。宜桂枝也。麻黄桂枝正分表里。服之不中病尚宜再服。此活人书之意也。予谓此候不可不审
察。细详仲景之书。又云。阳明病。口燥。但欲饮水不咽入者。此必衄。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额上陷。直视不能眠。
不得 。又云。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衄后脉微血已虚。慎勿服之令病笃。且看犀角地黄汤。不止
茅花须预速。(若脉微血虚。则麻黄桂枝皆不可用也。短剧犀角地黄汤。活人书云。茅花汤皆可用。)阴证本来无此候。
少阴强发红来触。下厥上竭不可医。血流口鼻或耳目。(仲景云。少阴病。但欲无汗。而强发之。则衄血。不知从何道出。
或从口鼻耳目中出。是为下厥上竭。为难治。)



<目录>卷三

第五十六证·吃噫歌

属性:胃虚为哕名吃噫。(吃、声哑语难也。噫胸气饱。出息。)多因吐下缘虚极。(古人方书无吃字。惟有哕。朱肱以哕
者吃气也。)橘皮干姜退阴散。或灸乳下皆得力。(灸法见活人书。并良方中。)又有阳明小柴胡。视其前后部何如。(仲
景云。伤寒。哕而渴者。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因虚攻热必生哕。仲景言之岂妄欤。(仲景云。其人本虚。
攻其热必哕。哕火外切。又于月切。逆气也。)更有一证欲作汗。阴阳升降致屯如。胃气上逆无休止。逡巡中汗自然除。
(庞安常说。)



<目录>卷三

第五十七证·谵语歌

属性:实则谵语虚郑声。两般相似最难明。(仲景云。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而喘满者死。下利不
止亦死矣。)大小便利手足冷。更兼脉细是虚形。(此郑声之证也。)脉来洪数二便秘。谵语为因实得名。谵语证。本非一。
或因下利或胃实。(仲景云。下利而谵语为有燥屎。承气汤主之。又云。阳明病。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
坚。坚者谵语。承气汤主之。)三阳合病或瘀血。或者热入于血室。(仲景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
仁。谵语又云。胁下满如结胸状。其人谵语。此皆热入血室。)大抵发热阳脉生。反见阴脉斯为逆。(谵语发热。见阳脉
者生。见阴脉者死。)



<目录>卷三

第五十八证·烦躁歌

属性:伤寒烦躁证如何。阳明证与少阴科。阳明脉长大便秘。(仲景云。阳明脉长。自汗出。医复重发其汗。其人微烦不了
了者。此大便坚也。)伤风之候太阳多。(仲景云。太阳病。服桂枝汤。烦不解者。宜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又云。
服桂枝汤。复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汤。)阴盛阳虚亦烦躁。少阴之证莫令讹。(大抵阴盛阳虚亦烦故。少阴证
多烦躁。少阴肾也。肾恶燥。故热邪传入肾经。则烦躁宜矣。仲景云。少阴病恶寒而倦。则自烦。欲去其衣者可治。又
云。自利烦躁不得眠者死。)汗下而烦医者误。(仲景云。伤寒吐下。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坚痞。经脉动惕
者。久而成萎。)病解而烦气未和。更有虚烦宜竹叶。莫作伤寒致误佗。(孙兆云。虚烦热疾。与伤寒相似。得病二三日。
脉不浮不恶寒。身不疼痛。但热而烦。非表候。不可发汗。如脉不紧。实病。但热。或不烦。非里实。不可下。汗下必
危损。但用竹叶汤主之。其病自然而愈也。)



<目录>卷三

第五十九证·懊歌

属性:伤寒懊 意忡忡。(懊、于告反。 、千金音作农。外台云奴冻切。)或实或虚病胃中。结胸下早阳内陷。阳明误下
胃虚空。(懊 证有三。此一证。胃中因下空虚。而致也。仲景云。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 。阳气内
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又云。阳明证。其脉浮紧。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白苔者。栀子汤主
之。若渴欲饮水者。白虎汤主之。)客气动膈心中躁。栀子汤兼大陷胸。(结胸。陷胸汤主之。白苔。栀子汤主之。)胃中
燥屎宜承气。腹满头坚不可攻。(此一证。胃中下后有燥屎也。仲景云。阳明病。下之。心下懊 微烦。胃中有燥屎者。
可攻。其人腹微满。头硬。后溏者。不可下之。有燥屎者。宜承气汤主之。)



<目录>卷三

第六十证·怫郁歌

属性:怫郁有虚亦有实。要须仔细明证脉。(怫。音拂。盖燥屎者实也。吐下者虚也。)燥屎唯宜承气汤。(仲景云。病者小
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怫郁不得卧。有燥屎故也。承气汤主之。)吐下极虚胃寒疾。(仲景云。伤寒大吐下
后。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致此也。)火薰汗出目须
黄。(仲景云。寸口脉。阳浮。阴濡而弱。医如火薰郁令汗出。客热因火而热发。怫郁蒸肌肤。身目为黄。)二阳并病面
还赤。(仲景云。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先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
气怫郁。当解之薰之也)脉来洪大荣气长。(仲景云。寸口脉洪而大者。荣气长。荣气长则阳盛。怫郁不得出声。)随经
医治何由失。



<目录>卷四

第六十一证·惊惕歌

属性:伤寒何故生惊惕。吐下温针或火力。(或因吐下。或因温针。或因火劫。)下之谵语牡蛎汤。(仲景云。伤寒八九日。
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痛。不可转侧者。柴胡牡蛎龙骨汤主之。)妄用温针于理逆。(仲景云。太阳
伤寒。加温针必惊也。)风温被火多 (尺世切。 亦作螈。) 。( 。子用切。仲景云。风温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
如惊痫。时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阳明被火汗流出(仲景云。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发热。
汗出不恶寒。加温针者。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脉浮火劫必亡阳。(仲景云。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
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三者不同同此疾。少阳中风耳无闻。吐下悸惊常惕惕。(仲景云。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不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目录>卷四

第六十二证·心悸歌

属性:伤寒心悸有多端。大抵三阳不一般。(仲景云。悸证有八九皆属三阳。)太阳便利多饮水。(仲景云。太阳病。小便利
者。以饮水多。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阳明烦呕小便难。(仲景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多热。心下
悸。小便不利。心烦喜呕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吐下仍虚悸。(仲景云。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胃中满而烦。
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误下烦时胃内干。(仲景云。伤寒。其脉弦细。胁痛发热。此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
则谵语。为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也。)脉来结代炙甘草。(仲景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方第三十九。)小建中行三日间。(仲景云。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者。小建中汤。)汗过自冒桂甘证。肉 真武定须安。(此
二证。自汗过而悸也。仲景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方第二十七。又云。太
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方第四十二。)



<目录>卷四

第六十三证·冒闷歌

属性:二阳并病必须冒。宜刺大椎当慎表。(仲景云。太阳少阳并病。头痛或眩冒时。如结胸痞硬。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
肝俞。慎不可发汗。)下利面赤脉沉迟。汗出中心常郁懊。(仲景云。下利脉沉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
必郁冒汗出。)吐下汗后或动经。(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气上冲咽喉。郁冒。经脉动惕
者。久而成痿。)汲水灌身那得好。(仲景云。荣卫中风。医为大热。解肌发汗。热不止。又汲水灌其身。栗栗振寒。则
以重被覆之。故汗出而冒烦。)汗下表里已先虚。汗出表和痊可保。(仲景云。太阳病下之而愈。先复发汗。以此表里俱
虚。其人必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目录>卷四

第六十四证·干呕歌

属性:阳明胃络从头走。气上逆行须便呕。(呕者胃不和也。胃之络从头走足。今气上行而逆。故呕也。)阳明多呕小柴胡。
(仲景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胸中有热黄连候。(仲景云。伤寒。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第二十五。)水停心下茯苓甘。(发汗吐下后。心下逆。满者。
茯苓甘草汤。又方。心下有水气。干呕者。小青龙汤主之。)先呕后渴五苓救。(仲景云。呕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汗后
余热竹叶汤。(汗后虚烦呕逆者。竹叶汤或橘皮汤。)烦虚栀子豉汤授。(烦虚者。栀子豉汤主之。得吐勿服。余者呕而有
脓者。不可治呕。脓尽乃愈。)又有少阴呕证存。真武汤中加减否。(仲景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而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自利。或下利。或呕者。玄武汤主之。论中有加减之
法。)



<目录>卷四

第六十五证·吐逆歌

属性:吐有冷热两证异。内脉外形当仔细。(吐有胃冷。有胃热者。当以内脉外形辨之。)烦渴脉数手心热。此是胃热之所
致。(孙尚云。脉来数。手心热。烦渴者。胃热也。竹茹汤证。)曾经汗下关脉迟。胃中虚冷理中治。(肝脉迟。胃虚也。
理中丸及汤主之。)膈上寒痰四逆汤。(仲景云。若膈上有寒。欲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宜四逆汤。)汗后虚烦竹叶已。
(汗后虚烦呕吐者。竹叶并橘皮汤证。)少阴欲吐复不吐。必竟吐之当审记。(仲景云。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心中温
温欲吐。复不得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胃中实也。不可下。当吐之。)



<目录>卷四

第六十六证·霍乱歌

属性:呕吐而利名霍乱。(仲景云。病有霍乱者。何也。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四肢逆冷诚斯患。寒多不饮理中丸。
热多而渴五苓散。(仲景云。霍乱而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欲饮水。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又云。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四逆汤主之。)暑月忽然心撮痛。两脚转筋多冷汗。上吐下利并躁烦。水沉香
薷煎数盏。(暑月阴阳不和。清浊相干。食饮饫饱。伤于脾胃。而又取凉就冷。阴阳交错。变成吐利。三焦溷乱。腹中撮
痛。大渴而烦。两脚转筋者。当用香薷散主之。)



<目录>卷四

第六十七证·头疼歌

属性:三阳往往病头疼。随证医治(平声。)各异能。(三阳经络上至于头。三阴至胸中而还。故三阳之邪至头。必头疼也。)
太阳身热麻黄证。(仲景云。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无热阳明胃气蒸。(仲景云。阳明病。
手足若厥者。其人头必痛。若不呕不饮。手足不厥者。其头不痛。)少阳受病脉弦细。小柴胡证自分明。(仲景云。伤寒。
其脉弦细。头痛发热。此为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则谵语为属胃。胃和则愈。不和则烦而悸。)三阴太少无头痛。为是
厥阴之证形。(三阴之中。太阴少阴无头痛。惟厥阴有也。)非时忽有 首疾。( 音消。出周礼。)必是停痰湿气并。(停
痰湿气。亦令人头痛。)



<目录>卷四

第六十八证·胁痛歌

属性:少阳胆经循胁过。邪入此证痛无那。(那音糯。仲景云。少阳经络。循胁贯耳。因邪在此。则胁痛而耳聋。)心下坚
满引胁痛。十枣医治定须可。(仲景云。太阳中风。吐下呕。头痛。心下痞。坚、满、引胁下痛。表解里未和者。十枣汤
主之。)阳明坚满大便结。项强不食并潮热。因而转入少阳经。唯小柴胡汤紧切。(仲景云。阳明病。不大便。胁下坚满。
舌上有苔者。可与小柴胡汤。又云。项强胁下满者。可与小柴胡汤。又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食。小柴胡汤主之。又云。阳明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坚满。干呕者。小柴胡汤主之。)病患痞积贯脐旁。痛
引阴筋名脏结。(仲景云。病者。胁下痛。素有痞积。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名脏结。)



<目录>卷四

第六十九证·腹痛歌

属性:腹痛有实亦有虚。要观证与脉何如。尺脉带弦并泄利。阳明虚痛建中须。(仲景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
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关脉若实大便秘。更加腹满实中居。(仲景云。病患不大便。绕脐腹痛。烦躁。发作有时。为
有燥屎。)阴证腹痛四逆散。(仲景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又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脉不出。或腹痛。通脉四逆汤主之。又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
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真武汤主之。)下之腹痛桂枝祛。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
主之。大实痛者。加大黄汤也。胃中有邪胸中热。呕吐黄连汤可除。(仲景云。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
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目录>卷四

第七十证·咽痛歌

属性:咽痛阴阳各异宜。要须脉证两参之。脉浮而数吐脓血。此是阳毒之所为。(伤寒。脉浮数而大。唾脓血。千金。外台
有乌扇膏治之。)脉沉兼细手足冷。或加吐利少阴兮。(仲景云。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冷。)少阴阴阳脉俱紧。亡阳汗出
要医治。(仲景云。其脉。阴阳俱紧。而反汗出。必亡阳。病属少阴。)又有伏气之为病。非常寒冷着人肌。咽喉先痛次
下利。作肾伤寒方可医。(仲景云。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
当喉中痛。似伤寒。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喉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目录>卷四

第七十一证·咳嗽歌

属性:咳嗽三经要辨明。太阳阳明与少阴。太阳停水青龙候。(仲景小青龙二证。皆云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者。小青
龙汤主之。又云。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者。小青龙汤。)小柴治咳值千金。(仲景云。中风七八日。心下悸。小便不利。
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阳明能食咽必痛。咳时头痛定难禁。(仲景金匮云。冬阳明。但头眩不恶寒。故能
食而咳者。其人咽必痛。不咳者。咽不痛。又云。冬阳明。反无汗。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其人头必痛。
若不呕不咳。手足不厥者。头不痛。)少阴烦渴猪苓治。泄利须还四逆灵。(仲景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
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又云。少阴四逆。其人或咳。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者。四逆汤。)忽然水气因生咳。真武
汤功效最深。(仲景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而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
或小便自利。或下利。或呕。玄武汤主之。)



<目录>卷四

第七十二证·遗尿歌

属性:风温被下必失溲。鼾睡难言自汗流。(仲景云。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
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三阳合病身体重。不觉遗尿也可忧。(仲景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宜白虎汤主之。)下焦不归亦遗溺。三者根据
方病可瘳。(仲景云。下焦不归其部。则遗溲已上三证。随证治之可愈。)忽然直视并狂语。肾绝如何得久留。(仲景云。
溲便遗失。狂言。反目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目录>卷四

第七十三证·腹满歌

属性:太阴腹满必时痛。(仲景云。太阴之为病。腹满吐食不下。下之甚。腹满时痛。)合病腹满身体重。(仲景云。三阳合
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阳明腹满口苦干。微喘小柴胡可用。(仲景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脉
浮而紧。下之。则腹满而小便难也。)谷疸之时且调胃。(仲景云。阳明病。脉迟欲成谷疸。下之则腹满。)潮热更兼便不
利。勿令大下使之虚。微和胃腑宜承气。(仲景云。阳明脉迟。腹满而喘。有潮热。小承气汤主之。又云。腹大满而不大
便者。小承气。微和其胃气。勿令大下。)下后心烦而腹满。栀子浓朴汤宜尔。(仲景云。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
安者。栀子浓朴汤。)汗后浓朴最为佳。(仲景。发汗后腹胀者。浓朴五物汤。)吐后小承当审谛。(仲景云。伤寒吐后腹
满者。小承气汤主之。此一证当仔细辨之。)太阴桂枝芍药汤。大实大黄汤可治。(仲景云。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
时痛属太阴。桂枝芍药汤。大实痛。则用大黄汤主之。)



<目录>卷四

第七十四证·蛔厥歌

属性:胃冷仍加发汗重。因成蛔厥吐长虫。病源本属厥阴证。宜用乌梅与理中。(仲景云。蛔厥者。其人当吐。今病者静而
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须臾得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必出。其人当自吐蛔。乌梅丸理中丸主之。)



<目录>卷四

第七十五证·自汗歌

属性:伤寒自汗证有九。卫不和兮桂枝候。(仲景云。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
汗则愈。宜桂枝汤。)风温风湿及伤风。(仲景云。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此风温自汗也。仲景
云。湿家之为病。其人头汗出。背强。欲得覆被向火。又云。额上汗出。微喘。此风湿自汗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阴
弱者汗自出。此伤风自汗也。)中暑亡阳柔 有。(仲景云。太阳中 者。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此中暑自汗也。
仲景云。伤寒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桂枝加附子人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又云。
脉阴阳俱紧。而反汗出。为亡阳。属少阴。此亡阳自汗也。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名曰柔 。此柔 自
汗出。)霍乱下利四肢逆。(仲景云。霍乱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汤主之。)阳明多汗津液漏。
(仲景云。阳明病。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多者太过。太过者阳积于内。亡津液。大便因坚也。)少阴无汗或有
之。额上手背时时透。(仲景云。阴不得有汗。故知非少阴也。少阴有汗但额上手背有耳。朱蒂伤寒阴证。诀云。阴病。
额上手背皆有冷汗。三二日中尚可行。)随证治疗莫令差。更看病形深体究。



<目录>卷四

第七十六证·头汗歌

属性:病患里虚而表实。玄府不开腠理密。无能作汗润皮肤。阳气上行头上出。津液既竭五内干。误下重虚成大疾。(病患
表实。玄府不开。汗不能浃于周身。故上腾而发于颈额也。汗既出多。五脏津液寡少。又重责之以汗。必成大疾。)头有
汗兮多涂径。剂颈而还发黄病。(仲景云。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多必发黄。)往来寒
热表未解。(仲景云。伤寒五六日。其人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微满硬。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而
烦。此为未解。小柴胡汤桂枝汤。)手足冷时非阴证。(仲景云。伤寒七八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
欲食。大便坚。其脉细。此为阳微结。有表复有里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
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肝乘肺部刺期门。(仲景云。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人大渴欲饮酢浆。其腹必满。身
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名曰横。当刺期门。期门穴在乳下。)心中懊 栀子应。(仲景云。阳明病。下
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若饥不能食。但头有汗出者。宜用栀子汤主之。)膈间坚满茯苓汤。六者看详
宜审订。



<目录>卷四

第七十七证·欲得汗歌

属性:阳加于阴有汗期。过关之脉要须知。(素问云。阳加于阴。谓之有汗。俗谓过关之脉也。)有时两手忽无脉。恰似重
阴欲雨时。(有时一手无脉。或两手无脉者。有汗证也。)病患本虚必发颤。不虚得汗颤何为。不颤不汗自然解。阳阴和
顺更何疑。先曾吐下并亡血。内无津液故如斯。(仲景云。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
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病有不战。不汗
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当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止爱 周身
润。来时最忌水淋漓。(凡得汗欲令手足皆周。 一时益佳。但不欲流离。)汗出如油是恶证。忽加喘急病倾危。(仲景
云。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也。)停痰 癖皆隔汗。先须荡涤要医治。(伤寒最怕先有宿患。如痰饮癖块。皆能隔
汗。不能得。先开达管道。经络通为佳。)水升火降阴阳合。大汗来时命得回。(肾水升。心火降。坎离得交。阴阳合和。
必大汗至矣。)



<目录>卷四

第七十八证·舌上苔歌

属性:阴阳俱紧鼻出涕。舌上苔滑勿妄治。蜷卧恶寒多呕痰。腹内痛者须成利。(仲景云。脉阴阳俱紧。口中气出。唇口干
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至七八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七八日以上。
反大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阳明湿痹并脏结。色白苔滑多在舌。(二证见下
文。)脏结无阳不可攻。(仲景云。脏结者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滑苔者。不可攻。)湿痹丹田应有热。(仲
景云。湿痹之候。舌上有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湿痹中湿也。)阳明懊 胁下坚。栀子柴胡不徒设。(阳明有二
证。仲景云。阳明。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汤主之。又云。阳明病。胁下坚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苔者。可与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汗出则解。)



<目录>卷四

第七十九证·下脓血歌

属性:伤寒表实里还虚。热气乘虚肠里居。下利脓血赤黄汁。或如鱼脑状难拘。(病源。伤寒病。苦表实里虚。热气乘虚入
于肠胃。则下赤黄汁。若湿毒瓦斯盛。则腹痛壮热。下脓血如鱼脑或如烂肉汁。)太阳下之脉浮滑。定知便血色殷(于闲切。)
如。(仲景云。太阳下之。其脉浮而滑者。必下血。)阳明下血而谵语。热入血室病难除。(仲景云。阳明病下血而谵语者。
必为热入血室。头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少阴脓血桃花证。不尔刺之邪可祛。(仲景云。
少阴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又云。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下利脉浮尺中涩。或者发厥热如初。二证皆圊
脓血利。悉见长沙仲景书。(仲景云。一证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四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六日热不
除。必清脓血。又一证云。下利脉又浮数。尺中自涩。其人必圊脓血。)



<目录>卷四

第八十证·昼夜偏剧歌

属性:卫气循环不暂停。昼则行阳夜在阴。卫独留阳阳跷盛。阳盛阴虚夜不宁。忽若留阴阴跷满。阴满阳虚昼却争。(黄帝
针经云。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满则阳跷盛而不得入于阴。
阴气虚则夜不得宁也。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盛。阴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阳气虚。故昼则争而
不安。)暮谵昼了阴虚证。昼躁阳虚夜气清。(仲景云。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为热入血室。
又云。下之后。复发汗。昼则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里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热
入血室。以阴虚而邪入之也。故暮谵昼了。下而复汗。以亡阳而卫在阴也。故昼躁夜静。)要须调卫各归分。二气谐和可
渐平。



<目录>卷五

第八十一证·循衣摸空歌

属性:伤寒吐下仍不解。大便不利潮热在。循衣摸床惕不安。独语犹如见鬼怪。微喘直视不识人。谵语狂言还可骇。大承
服后脉弦生。忽若涩兮死何悔。(仲景云。伤寒吐下后。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其人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
如见鬼神。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妄撮床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莫不死。仲景云。太阳中风以火劫
之。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鼻衄血。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华佗云。病患循衣缝。不可治。)



<目录>卷五

第八十二证·筋惕肉歌

属性:病患肉 并筋惕。汗过经虚真武敌。(仲景云。大青龙汤证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
惕肉 。此为逆也。又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不然邪入大经中。状如 惊痫疾。发汗动经身振摇。宜用茯苓桂枝术。(仲景云。伤寒若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又云。伤寒吐下后。汗虚。脉微。眩经脉动惕者。
久而成痿。)动气在左误下之。忽尔肉 最为逆。(仲景云。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怵惕肉 。)



<目录>卷五

第八十三证·口燥咽干歌

属性:脾中有热胃干枯。口燥咽干津液无。阳明白虎加参证。少阳口苦小柴胡。(仲景云。阳明病。脉浮紧。咽干。口苦。
口干舌燥者。白虎汤。又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者。宜小柴胡汤。)咽干慎不可发汗。发汗无津气愈虚。(仲景
云。咽喉干燥不可发汗。)少阴口燥急须下。肾经少水致焚如。(仲景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
服承气汤。又云。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此证切宜审用之。)虫蚀上部声嗄惑。咽干蚀脏
下(上声。)名狐。(仲景云。狐惑之病。虫蚀上下部。蚀上部则声嗄。蚀下部则咽干。)



<目录>卷五

第八十四证·伤寒似疟歌

属性:伤寒似疟三证详。血室阳明及太阳。(谓妇人热入血室。及阳明太阳证也。)太阳汗出脉洪大。桂枝各半合麻黄。(仲
景云。太阳病八九日。如疟状。热多寒少。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阳明忽尔还如疟。不呕清便热复凉。脉若虚
浮桂枝稳。小承气脉实相当。(仲景云。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者。属阳明。脉实者当下之。脉浮虚
者。当发其汗。下宜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妇人热入血凝结。柴胡加入地黄汤。(仲景云。妇人中风。七八日。寒热
往来。经水适断。血结。如疟状。宜小柴胡主之。)



<目录>卷五

第八十五证·邪中三焦歌

属性:寸口阴阳脉俱紧。上下二焦皆受病。(仲景云。寸口脉。阴阳俱紧者。当邪中于上焦。浊邪于下焦。)清邪中上洁为
名。浊邪中下浑斯应。(仲景云。清邪中上。名曰洁。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足膝逆冷便溺出。(又云阴
中于邪。必内栗也。又云。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也。)阳中于邪项必强。发热头疼颈挛屈。(阳中
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也。)皆因雾露气为伤。随证治之宜审的。



<目录>卷五

第八十六证·多眠歌

属性:多眠四证病形殊。风温狐惑及柴胡。更有少阴同共四。当观形与证何如。风温身热常自汗。(仲景云。风温脉。阴阳
俱浮。自汗。身重多眠。鼻息必鼾。)小柴胁满项强拘。(仲景云。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
其人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宜小柴胡汤。)少阴自利但欲寐。(仲景云。少阴病。但欲寐。六经中此一
经最难辨难治。要在审详。然证辨亦有不寐者。仲景云。少阴病。其人欲吐不吐而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
少阴。仲景不论方。又云。少阴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五六日自利。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又云。心中
烦而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狐惑多眠非一途。(仲景云。狐惑证。嘿嘿但欲卧。目瞑不得眠。泻心苦参汤主之。又玉
函一证云。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寐。目合则汗。)



<目录>卷五

第八十七证·不得眠歌

属性:伤寒何事不得眠。汗过胃中干燥烦。(仲景云。太阳病发汗。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
之。荣卫和则愈矣。)或因吐下虚烦致。(仲景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
汤主之。)或因大热语言颠。(阳毒热病。皆不得眠。)小便不利正发渴。心烦少气苦孜煎。忽若水停心下满。但与猪苓可
保全。(仲景云。胃中干燥。不得眠者。猪苓汤。)伤寒瘥后热尚在。阴未复时阳使然。(病源云。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
阴。阴主夜。夜主卧。谓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矣。今热气未散。与诸阳并。所以阳独盛。阴偏虚。虽复病后仍不得
眠者。阴气未复于本。故也。外台有肘后乌梅汤。)



<目录>卷五

第八十八证·小便不利歌

属性:胃中干则无小便。慎勿利之强使然。(病源云。伤寒发汗后。而汗出不止。津液少。胃中干。小肠有伏热。故小便不
通也。故不可强利之。)下焦有热不通泄。量病浮沉用药宣。(下焦有热者。可宣导之也。)咳而有水青龙候。(仲景云。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项强无汗桂枝痊。(仲景云。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胀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大抵中湿发
黄者。先利小盒饭使快。(大抵中湿发黄。先利小便使快。仲景云。中湿之为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
便。仲景论风湿证云。若被下者。小便不利。又云。伤寒身色如金黄。如橘子色。小便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汗多津液无。却以小便利为戒。(仲景云。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
也。)阳若凑之阴分(去声。)虚。小便难出热中居。(素问云。阴虚者。阳必凑之。阳入阴分。则膀胱热。而小便难。)
漏风不止桂加附。(仲景云。太阳病发汗。遂漏风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阳明风中小柴胡。



<目录>卷五

第八十九证·小便自利歌

属性:太阳下焦有热秘。小腹必满便不利。小便不利反自利。此是抵当血证谛。(大抵热在下焦。小腹必胀满。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有瘀血也。仲景云。伤寒有热。而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为血证。当下之。宜抵当丸。又云。
太阳病身黄。其脉沉结。小腹坚。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宜抵当汤。)阳明自汗小便结。
忽若利时津液竭。屎虽坚硬不可攻。蜜兑用之斯要诀。(仲景云。阳明病。汗出。若发其汗。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
屎虽坚不可攻之。宜用蜜兑导之。使通。或土瓜根。猪胆汁。皆可以导之也。)又问小便何故数。肾与膀胱虚热作。虚则
故令小便频。热则迟涩相击搏。(虚中有热。小便故难频。并必迟涩也。)自汗不可服桂枝。(仲景云。伤寒脉浮自汗出。
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服桂枝。得之便厥作。甘草干姜汤主之。)趺阳浮涩是脾约。(仲景云。趺阳脉浮而涩。
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必硬。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胃中不和谵语时。调胃承气宜斟酌。(仲景
云。伤寒脉浮。自汗。小便数。若胃中不和。谵语者。少少与调胃承气汤。)



<目录>卷五

第九十证·大便不利歌

属性:大便坚硬或不通。柴胡承气可收功。(大柴胡汤。大小承气皆要药也。)亦有不可攻击者。歌在前篇里证中。(前篇里
证歌有不可下者。)寒则溏热则垢。可见阴阳虚实候。岁火不及大寒行。民病骛溏肠胃吼。(素问云。岁火不及。寒乃大
行。民病骛溏者。鸭溏也。)



<目录>卷五

第九十一证·大便下利歌

属性:伤寒下利多种数。要识阴阳勿差互。三阳利时身必热。三阴但温无热具。(三阳下利。身热。三阴下利。但温而不热。
此其大概也。)合病自利葛根汤。或用黄芩无致误。(仲景云。太阳阳明合病。必自利。葛根汤主之。桂枝证医反下之。
利不止者。葛根黄芩黄连汤。)自利不渴属太阴。少阴必渴肾虚故。(仲景云。自利不渴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
宜四逆辈。又云。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虚。故引水自救也。)外审证。内凭脉。内外并观斯两得。脉大由来却是虚。脉滑
而数有宿食。(脉经云。大则为虚。仲景云。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协热而利脐下热。(仲景云。太阳证。外证未除。而
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未解者。桂枝人参汤。朱肱云。协热利。脐下必热也。)谵语而利燥屎
结。(仲景云。下利而谵语者。为有燥屎也。属承气汤。)少阴心痛口燥烦。却与利之斯要诀。(仲景云。少阴病。下利。
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柴胡汤。六经中惟少阴病难治。有补泻之法。不可不审也。)



<目录>卷五

第九十二证·狐惑证歌

属性:虫食下部名曰狐。虫食上部名曰惑。狐则咽干惑声嗄。伤寒变坏成斯疾。面目乍赤乍白黑。但欲睡眠昏默默。更有
虫食脏间。舌上尽白齿无色。(仲景云。狐惑之病。其气如伤寒。嘿嘿但欲卧。目瞑不得眠。起则不安。食于喉咽者为
惑。食于阴者为狐。狐惑之病。并恶饮食。不欲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食于上部。其声嗄。食于下部其咽干。食
上部者泻心汤主之。食下部者苦参汤淹洗之。食肛外者。烧用雄黄熏之。)上唇有疮蚀其脏。下唇疮甚连肛食。(须频看
上下唇有无疮。有疮则杀人紧急者也。)多因下利而得之。此证杀人为最急。



<目录>卷五

第九十三证·百合歌

属性:百脉一宗皆病形。无复经络最难明。(巢氏云。伤寒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皆因伤寒虚劳。大
病之后。不平复而变成斯病也。)欲卧又却不得卧。欲行还复不能行。饮食有美有不美。虽如强健步难胜。如有寒。复无
寒。如有热。复无热。口苦小便还赤结。药才入口即吐利。如有神灵来作孽。病后虚劳多变成。百合地黄汤可啜。(巢氏
云。其状意欲食获不得食。常默。欲卧复不得卧。欲出行而复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美时。或如强健人。而欲
卧复不得卧。如有寒复如无寒。如有热复如无热。至朝口苦。小便赤黄。百合之病。诸药不能疗。得药则剧而吐。如有
神灵所加也。身形如和。其人脉微软。每尿辄头痛。其病六十日乃愈。若尿时不头痛。淅淅然如寒者。四十日愈。若尿
时快然但眩者。二十日愈也。)



<目录>卷五

第九十四证·辨伤寒疫气不同歌

属性:春气温和夏暑热。秋气凄凉冬凛冽。四时正气自调均。不犯寒邪无病孽。冬时寒凛欲周密。君子深藏宜入室。中而
即病曰伤寒。触冒寒邪成此疾。毒瓦斯若深不即病。至春与夏邪方出。春为温病夏为暑。变态无端证非一。(以上论伤寒也。
仲景云。春为温和。夏为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
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最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
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
皆由冬时触冒所致。非时行之气。)若乃时行自不同。盖是不时之气失。春时应暖反大寒。夏时应热却寒栗。秋气清凉大
热来。冬气寒时似春日。少长一般病相似。此是时行号温疫。欲知正气与天行。要在潜心占斗历。(以上论行时疫气。仲
景云。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气应凉而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时有其气。是一
岁之中。长幼之病相似者。此时行之气也。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者。当按斗历占之。)



<目录>卷五

第九十五证·妇人伤寒歌

属性:妇人此疾当区别。身重身轻不同列。产前身重且安胎。产后血虚先补血。(产前安胎。产后补血。此大法也。)水火
相刑浸自伤。荣卫不和多阻节。平居水常养于木。水木相资血通彻。(伤寒。男子先调气。妇人先调血。血室不蓄。则一
气谐和。血室凝结。水火相刑。五行相克以生。相扶以出。平居之日。水常养于木。水木相生。则荣养血室。血室不蓄。
则脾无蕴积。无蕴积则刚燥不生。)左关浮紧汗为宜。正恐室中成血结。(妇人左关浮紧。不可下。当发其汗。以救血室。
荣卫得和。津液自通。浃然汗出而解也。)血室不蓄脾无蕴。刚燥不生免邪热。(血蓄则刚燥生。仲景所谓无犯胃气。及
上二焦者也。)产后多生三种病。大便坚秘难通泄。郁冒仍兼自汗多。皆是血虚津液竭。(妇人产后有三种病。大便秘。
郁冒。自汗。皆是血虚所致也。)血虚而厥厥必冒。冒家解时汗流浃。津液既少大便难。孤阳上出恐阴绝。(三病皆血少
阴虚。孤阳独行所致也。当补阴抑阳。)唯有柴胡四物汤。庶可调和使安悦。



<目录>卷五

第九十六证·妇人热入血室歌

属性:妇人中风七八日。身热续续发寒栗。经水适来或适断。热随阴血居其室。昼则明了暮谵语。状如见鬼如 疾。无犯
胃气及二焦。小柴胡证尤为的。更刺期门以泻肝。邪去自然保安吉。切须急疗莫迟迟。变证来时恐无及。(仲景云。妇人
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后。遍身凉。胸膈苦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
门穴。随其虚实而取之。又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
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又云。妇人伤寒。发狂。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
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自愈。)



<目录>卷五

第九十七证·伤寒瘥后病歌

属性:伤寒瘥后还喜唾。胸里有寒实无那。此候唯宜服理中。胃暖病治痰自破。(仲景云。大病已后。其人喜唾。久久不了。
胸上有寒当温之。宜理中丸主之。)劳复枳实栀子汤。发热小柴胡亦可。(仲景云。大病已后。劳复。枳实栀子汤主之。
又云。伤寒瘥后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腰下水气牡蛎散。(仲景云。大病已后。腰下有水气者。宜用牡蛎散主之也。)日
暮微烦脾不磨。要须损谷自然安。甘节吉兮必无祸。(仲景云。病患脉已解。日暮微烦者。以病新瘥。强与谷。食不消也。
损谷则愈。周易节卦。九五。甘节吉。往有尚。象曰甘节之吉居位中也。)



<目录>卷五

第九十八证·伤寒五脏死绝歌

属性:水浆不下汗如油。形体不仁喘不休。此为命绝终难治。更看何脏绝中求。汗出发润为肺绝。唇吻反青肝绝忧。脾绝
口黑并黄色。肾绝便失与遗溲。心绝身似烟薰黑。更兼直视与摇头。五脏皆绝无可疗。纵逢和缓亦难瘳。(仲景云。脉浮
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
而不休者。此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薰。直视摇头。此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 习者。此肝先绝也。环口黧
黑。柔汗发黄。此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反目直视。此为肾绝也。)



<目录>卷五

第九十九证·伤寒死脉歌

属性:伤寒死脉定难痊。阳病见阴端可怜。(仲景云。阳病见阴脉者死。)上气脉散为形损。耳聋浮涩命难全。(仲景云。伤
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扁鹊云。病若耳聋。脉反浮大而涩者。死也。)谵言身热宜洪大。沉细而
微寿不延。腹大泄利当微细。紧大而滑归下泉。吐衄若得沉细吉。浮大而牢叹逝川。(扁鹊云。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
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而死。病若大腹泄。脉当微细而涩。反得紧大而滑者死。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
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阴阳俱虚热不止。乍疏乍数命归天。(仲景云。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数
乍疏者死。)如屋漏。如雀啄。来如弹石去解索。(经云。脉如屋漏。如雀啄者死。脉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死。弹石者。
辟辟急也。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无复以绪者也。)虾游鱼翔脉证乖。转豆偃刀形候恶。(经云。病患脉如虾之游。如
鱼之翔者死。脉如转豆者死。如偃刀者死。)下不至关阳气绝。上不至关阴气铄。(经云。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
不至关为阴绝。皆死不治。)代脉来时不用医。必定倾危难救药。(仲景云。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也。)



<目录>卷五

第一百证·伤寒死候歌

属性:伤寒死候要须知。泄而腹满大难医。舌本烂伤热不已。(千金云。伤寒死候有九证。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六曰舌本
烂伤。热不已者死。)汗后脉躁亦倾危。(太素云。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此阴极之脉也。死。千金云。伤寒已得汗。
脉静者。生躁者死。)汗出虽多不至足。(千金云。汗出不至足者死。)手循衣缝更何为。(华佗云。病患手循衣缝者不可
活。)卵缩舌卷证候恶。(华陀云。卵缩舌卷者必死。)口张目陷不多时。(华佗云。口如鱼。口不闭。目眶陷者皆死。)赤
斑五死一生在。黑斑十死更何疑(凡发斑者。热乘虚入胃。胃烂故也。赤斑出五死一生。黑斑出十死一生。)两感伤寒最
大忌。死期六日命难追。(仲景云。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回主頁

belongs to SAFA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