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中醫學

医学启源


书名:医学启源
作者:张元素
朝代:金
年份:公元1127-1279年



<目录>

张序

属性:先生张元素,〔字〕洁古,易水人也。八岁试童经,二十七经义登科,犯章庙讳
出落,于是怠仕进,遂潜心于医学,二十余年虽记诵广博书,(然)治人之术,不出
人右。其夜梦人柯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见其题曰《内经主治
备要》,骇然惊悟,觉心痛,只为凶事也,不敢语人。自是心目洞彻,便为传道轩岐,
指挥秦越也。河间刘守真医名贯世,视之蔑如也。异日守真病伤寒八日误下证,头
疼脉紧,呕恶不食,门人侍病,未知所为,请洁古诊之,至则守真面壁罔顾也。洁
古曰∶〔何〕视我直如此卑也?诊其脉,(谓)之曰∶脉病乃尔,初〔服〕
某药犯某味药乎?曰∶然。洁古曰∶差之甚也。守真遽然起曰∶何谓也?曰∶某药味
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彻故也。今脉〔如此〕,当以某药〔服〕之。守真首〔恳〕
大服其能,一服而愈,自是名满天下。洁古治病,不用古方,但
云∶古方新病,〔甚〕不相宜,反以害人。每自从病处方,刻期见效,药〔下〕
如攫,当时目之曰神医。暇日辑(集)《素问》五运六气,《内经》治要,《本草》药性,
名曰《医学启源》,以教门生,及有《医方》三十卷传于世。〔壬辰遗失,□□□存者惟《医学
启源》〕。真定李明之,门下高弟也,请余为序,故书之。兰泉老人张吉甫〔序〕。



<目录>卷之上

一、天地六位脏象图

属性:\r天地六位脏象图\ps6a1.bmp\r



<目录>卷之上\二、手足阴阳

(一)手足三阴三阳

属性:注云∶肝、心、脾、肺、肾,皆属阴,五脏也。胆、胃、三焦、膀胱、大肠、小
肠,皆属阳,六腑也。分而言之,手足皆有三阴三阳是也。



<目录>卷之上\二、手足阴阳

(二)手三阴三阳

属性:肺寅燥金手太阴,大肠卯燥金手阳明;心午君心手少阴,小肠未君火手太
〔阳〕;包络戌相火手厥阴,三焦〔亥〕相火手少阳。



<目录>卷之上\二、手足阴阳

(三)足三阴三阳

属性:胃辰湿土足阳明,脾巳湿土足太阴;膀胱申寒水足太阳,肾酉寒
水足少阴;胆子风木足少阳,肝丑风木足厥阴。
歌曰
手经太阳属小肠,膀胱经属足太阳;
肝足厥阴手包络,胃足阳明手〔大肠〕;
胆属少阳足经寻,三焦手内少阳临;
脾足太阴手经肺,肾足少阴手是心。



<目录>卷之上

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属性: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形证脉气,若非诊(切),无由识
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此乃良医之大法也。



<目录>卷之上\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一)肝之经,肝脉本部在于筋,足厥阴,风,乙木也。

属性:经曰∶肝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也。其经旺于春,乃万物之始生也。其
气软而弱,软则不可汗,弱则不可下。其脉弦长曰平,反此曰病。脉实而弦,此为
太过,病在外,令人忘忽眩运;虚而微,则为不及,病在内,令人胸胁胀满。凡肝
〔实〕则两胁下引痛,喜怒,虚〔则〕如人将捕之。其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浮之
亦然,主胁〔支〕满,小便难,头痛眼眩。脉急〔甚〕主恶言,微急气在〔胸胁下〕。缓甚则呕逆,
微缓水痹。大甚内痈吐血,微大筋痹。〔小甚多饮〕,微小痹。滑甚 疝,微滑遗尿。涩甚流饮,
微涩 挛。肝之积气在左胁
下,久而不去,发为咳逆,或为〔 〕疟也。虚梦花草茸茸,实梦山林茂盛。肝病旦
〔慧、晚〕甚、夜静。肝病头痛目眩,胁满囊缩,小便不通,十日死。又身〔热〕
恶寒,四肢不举,其脉当弦而急;反短涩者,乃金克木也,死不治。又肝中寒,则
两臂不举,舌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涩者是也。肝中热,
则喘满多嗔,目痛,腹胀不嗜食,所作不定,梦中惊悸,眼赤,视物不明,〔其〕
脉左关阳实者是也。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
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此寒热虚实,生
死逆顺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腰痛,甚则不可俯仰,丈夫〔 〕疝,妇人小腹肿,甚
则嗌干,面尘脱色,主肝所生病者,胸中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病。肝苦急,急食
甘以缓之,甘草。肝欲散者,急食辛以散之,川芎。补以细辛之辛,泻以白芍药之
酸。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水乃
肝之母也。苦以补肾,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惟不足,钱氏地黄丸补之。实则
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之。



<目录>卷之上\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二)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

属性:经曰∶胆者,中清之腑也,号曰将军,决断出焉。能喜怒刚柔,与肝为表里
也,足少阳是其经也。虚则伤寒,恐畏头眩,不能〔独〕卧;实则伤热,惊悸,精神
不守,卧起不定,玄水发,其根在胆。又肝咳不已,则传邪入胆,呕青汁也。又胆有
水,则从头肿至足也。胆病则善太息,口苦,吐宿汁,心中戚戚恐,如人将捕之,
咽仲介介然数〔唾〕。又睡卧则胁下痛,〔口〕苦,多太息。邪气客于胆,则梦斗
讼,脉在左关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胆实热,则精神不守。胆热则多肿,
胆冷则多眠。又左关上脉阳微者,胆虚;阳数者,胆实;阳虚者胆绝也。以上皆虚
实寒热,生死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
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胆所生病者,头痛颔肿,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
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肋、胁、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
皆痛。《脉诀》云∶左关,肝与胆脉之所生也。先以轻手得之,是胆,属表;后以重
手取之,是肝,属里也。肝合筋,肝脉循经而行。持脉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
平,脉道如筝弦者,为弦;脉道迢迢者,为长。此弦长,乃肝家不病之状也。肝脉本部
在筋,若出筋上,见于皮肤血脉之间者,是其浮也;入于筋下,见于骨上,是其沉也。
临病细推之,举一知十之道也。



<目录>卷之上\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三)心之经,心脉本部在于血,手少阴君,丁火也。

属性:经曰∶心者,五脏之尊也,号帝王之称也。与小肠通为表里,神之所〔舍〕,又
〔主〕于血,属火,旺于夏,手〔少〕阴(太阳)是其经也。凡夏脉钩,来盛去衰,
故曰钩,反此者病。来盛去亦盛,为太过,病在外;来衰去亦衰,为不足,病在内。太
过,令人〔身〕热而骨痛,口疮而舌焦引水;不及,令人〔躁〕烦,上为咳唾,下为
气泄。其脉如循琅〔 〕,如连珠,曰平;来而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脉来
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思虑过多〔则怵惕〕,怵惕则伤心,心伤则
神失,神失则恐惧。又真心痛,手足寒而过〔节〕,则旦占夕死。又心有水气,身
肿不〔得〕卧,烦躁。心中风,则吸吸发热,不能行立,饥而不〔能〕食,食则
呕吐。夏心脉〔旺〕,左手〔寸口〕浮大而散,曰平;反此则病。若沉而滑者,
水〔来〕克火,十死不治。长而弦者,木来归子,不治自愈。缓而大者,土来
入火,〔为〕微邪相干,无所害。心病则胸中痛,〔胁〕满〔胀〕,肩背臂膊皆
〔痛〕;虚则多惊悸〔惕惕然〕无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悲。心积气久
不去,则苦烦,心中痛。实则笑不休,梦火发;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邪气客
于心,则梦烟火,心〔胀〕气短,夜卧不宁,懊 ,气〔逆〕往来,腹中热,喜
水涎出。心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又左手脉大,手热腋肿;大甚,胸中满而
烦,澹澹大动,面赤目黄也。心病,先心痛,时刻不止,关〔格〕不通,身重不已,
三日死。心虚甚,则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守,魂魄妄行。心脉沉之小而
紧,浮之〔不〕喘,苦心下气坚,食不下,喜咽唾,手热烦满,多忘,太息,此得
之思虑太过也。其脉急甚,螈 ;微急则心中痛,引前后胸背,不下食。缓甚则痛引
背,善泪。小甚则哕,微小则消〔瘅〕。滑甚则为〔渴〕,微滑则心〔疝〕,引脐
腹鸣。涩甚谙不语。又心脉坚搏而长,主舌强不能言;软而散,当慑怯不食也。又
急甚〔则〕心疝,脐下有病形,烦闷少气,大热上煎。又心病狂言,汗出如珠,
身厥冷,其脉当浮而〔大〕,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水克火,不治,十
死。又心积,沉之空空,上下往来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颊赤,咽干,躁烦掌
热,甚则吐血,夏瘥冬甚,宜急疗之,止于旬日也。又赤黑色入口必死也。面目赤色亦
死,赤如〔 〕血亦死。又忧〔恚〕思虑太过,心气内去,其色反和而盛者,不
出十日死。扁鹊云∶心绝一日死,色见凶多,人虽健〔敏〕,号曰行尸,一年之中,
祸必至矣。又其人语声前宽后急,后声不接前声,其声浊恶,其口不正,冒昧善笑,此
风入心也。又心伤则心损,手足不遂,骨节离解,舒缓不自由,利下无休,此病急宜治
之,不过十日而〔亡〕矣。又笑不休,呻而复忧,此水乘火也,阴〔击〕于阳,
阴起阳伏,伏则热,热生狂冒,谵〔乱〕妄言,不可采〔问〕,心已损矣。扁鹊
云∶其人唇口赤色可治,青黑色即死。又心〔疟〕则先烦而后渴,翕翕发热也,其脉
浮紧而大是也。心气实而(大)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温温欲吐,吐而不出,喘息
急,不安卧,其脉左寸口与人迎皆实大者是也。心虚则恐悸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
痛,言语战栗,恶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血衄,其脉左寸口虚而微者是也。
此心脏寒热虚实,生死逆顺脉证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主心所生病者,目黄,
(心)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心苦〔缓〕,以五味子之酸收之。心欲
软,软以芒硝之咸,补以泽泻之咸,泻以人参、甘草、黄 之甘。心虚则以炒盐补之。
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母生心火也。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
神丸是也。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是也。



<目录>卷之上\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四)小肠经,手太阳,丙火。

属性:小肠者,受盛之腑也,与心为表里,手太阳是其经也。小肠绝者,六日死,绝则发
直如麻,汗出不已,不能屈伸。又心病传小肠,小肠咳则气咳,(气咳)一齐出也。
小肠实则伤热,(伤)热则口疮生;虚则伤寒,伤寒则泄脓血,或〔泄黑〕水,
〔其〕根在小肠也。小肠寒则下,〔肿〕重〔有〕热久不出,则渐生痔;有积则夕
发热而旦止;病气发则使人腰下重,食则窘迫而便难,是其候也。小肠胀则小〔腹 〕
胀,引〔腰而〕痛厥;邪入小肠,则梦聚井邑中,或咽痛颔肿,不可回首,肩似拔,
似折〔也〕。又曰∶心者,主也,神之舍也,其脏(固)密,而不易伤,伤则
神去,神去则(心死)矣。故人〔心〕多不病,病即死不可治也,〔惟〕小肠受病
〔多〕也。又左寸口阳绝〔者〕,(则)无小肠脉也,六日死。有热邪则小便赤涩,实
则口〔生〕疮,身热往来,心中烦闷,身重。小肠主于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
利健,善别其味也。虚则〔左〕寸〔口〕脉浮而微,软弱不禁按,病惊惧狂无所守,心
下空空然不能言语者。此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气也〕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 似折,〔是〕
主液(血)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脉
诀》云∶左寸,小肠心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小肠〕属表;后以重手得之,
是〔心〕属里。心合血脉,心脉循血脉而行,持脉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脉而
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粗大〔者〕为大;又稍稍加力,脉道润软者为散。
此乃浮大而散,心家不病脉之状也。心脉本部,在于血脉,若出于血脉之上,见于皮肤
之间,是其浮也;入于血脉之下,见于筋骨之分,是其沉也。



<目录>卷之上\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五)脾之经,脾脉本在肌肉,足太阴,湿,己土。

属性:经曰∶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消磨五谷,寄在(胸)中,养于四
旁,旺〔于〕四季,正主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阳明),是其经也。扁鹊
云∶脾病则面黄色痿,实则舌强直,不嗜食,呕逆,四肢缓;虚则多 喜吞,注
痢不已。又脾虚,则精不胜,元气乏力,手足缓弱,不能自持。其脉来似流水,曰
太过,病在外(也);如鸟距,曰不及,病在内。太过令人四肢沉重,言语謇涩;不
及令人中满,不食乏力,手足缓弱不遂,涎引口中,四肢肿胀,溏泄不时,梦中饮
食。脾脉来而和柔者,如鸡践地,曰平;来实而满,〔稍〕数,如鸡举足,曰病;又
如鸟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曰死。中风则翕翕发热,状如醉人,腹中〔烦〕
满,皮肉〔 〕(而起),〔其脉〕阿阿然〔缓〕,曰平;〔反〕弦急者,肝〔来〕克脾
也,真鬼相遇,大凶之兆也。又微涩〔而〕短者,肺乘于脾,不治自愈;又沉而滑
者,肾来乘脾,亦〔为不〕妨。又浮而洪,心来生脾,不为疾耳。脾病色黄体
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爪甲青,四肢沉,吐食,百节疼痛不能举,其脉〔当〕
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青,死不治。又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心〕
腹胀满,体重节痛,大便〔硬〕,(小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者,可治。脾气虚,
则大〔便滑〕,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为五色注痢下也。又积在其中,久
不愈,四肢不收,黄胆,食不为“肌肤”,气〔满〕胀喘喘而不〔定〕也。脾实则
时梦筑墙垣盖屋,盛则梦歌乐,虚则梦饮食不足。厥邪客于脾,则梦大泽丘陵,风雨
〔坏屋〕。脾胀则善哕,四肢急,体〔重〕,不食善〔噫〕。脾病〔日 慧〕,
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脉急甚,则螈 ;微急,则膈中不利,食不下而还出。缓
甚,则痿厥;微缓,则风痿,四肢不〔收〕。大甚,〔则〕暴仆;微大,〔则痹疝〕,
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则寒热作;微小,则消〔瘅〕。滑甚,则颓
疝;微滑,则虫毒,肠鸣中热。涩甚,则肠 ;微涩,则〔内〕溃下脓血。脾脉至,
大而虚,则有积。脾(气)绝,则十日死。唇焦枯无〔纹理〕,(面)青黑者,脾先
(死)。脾病,面黄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口,半年死;色如枳实〔者〕,一
(日)死,吉凶休咎,皆〔见〕其色出〔于〕部〔分〕也。又口噤唇青,四肢重
如山,不能自持,大小便利无休歇,饮食不入,七日死。又唇虽痿黄,语声〔啭啭〕
者,尚可治。脾病,(水)气久不去,腹中痛鸣,徐徐热汗出,其人〔本意宽〕缓,
(今反急,怒语而鼻笑),不能答人,此不过一(日),祸必至矣。又脾中寒热,则
使人腹中痛,不下食,病甚〔舌〕强语涩,转〔筋〕卵〔缩〕,〔阴股〕腹中引痛,身重,
不思食,膨胀,变则水泄不能卧者,十死不治。脾〔土〕热,则面黄目赤,〔季〕胁
痛满;寒则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泄不已,手足厥,甚则战栗如疟也。临病之时,
切要〔明〕察脉证,然后投药,此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
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
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疽,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脾(虚则)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实则以枳壳泻
之,如无他证,虚则以钱氏益黄散,实则以泻黄散。心乃脾之母,炒盐补之;肺乃脾之
子,桑白皮泻之。



<目录>卷之上\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六)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

属性:胃者,脾之腑也,又名〔水〕谷之海,与脾为表里。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
则五脏六腑皆壮(也),足阳明是其经也。胃气绝,五日死。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痛,
不下食,呕逆不已。虚则肠鸣胀满,滑泄。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热则面
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眠,语狂HT 乱,便硬者是也。病甚则腹胁胀满,
呕逆不食,当心痛,(下上)不〔通〕,恶闻香臭,嫌人语,振寒,善欠伸。胃
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颠狂不定,汗出额上,鼽〔衄〕
不止。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满也。胃中风,则溏泄不已;胃不
足,则多饥,不消食。病患鼻下平,则胃中病,渴者可治。胃脉搏坚而长,其色
〔黄赤者,当病折髀〕。其脉弱而散者,病食〔痹〕。右关上浮而大者,虚也;
浮而短涩者,实也;浮而微滑者,亦〔实〕也;浮而迟者,寒也;浮而数者,热也。
此胃〔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凄沧〕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
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贲响腹胀,是为 厥。《脉诀》云∶右关上,脾胃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胃,
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脾,属里。脾合肌肉,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菽之
重,按至肌肉,脉道如微风轻扬柳梢者为缓;又稍稍加力,脉道敦实者为大,此为缓
大,脾家不病〔脉〕之状也。脾脉本部在肌肉,若出于肌肉之上,见于皮毛之间者,
是其浮也;入于肌肉之下,见于筋骨之分者,是其沉也。



<目录>卷之上\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七)心包络,手厥阴,为母血。

属性: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 〕大动,
〔面〕赤HT 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治法与小肠同。



<目录>卷之上\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八)三焦,手少阳,为父气。

属性: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
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上下内外左右皆通也。其于灌体周身,和内调外,荣养左
右,宣通上下,莫大于此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则曰三管,中则曰霍乱,下则曰走
泄,名虽三而归(其),有其名而〔无〕其形,亦号孤独之府。而卫〔出〕于
上,荣出于中,上者络脉之系也,中者经〔脉〕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
又〕属膀胱之宗始,主通阴阳,〔调虚实〕,呼吸,有病则(善)腹胀气满,小
〔腹〕坚,〔溺〕而不得,(大便)窘迫也。溢则作水,留则作胀,手少阳是其经也。
又上焦实热,则额汗〔出〕而身无汗,能食而气不利,舌干、口焦、咽闭之类,腹
胀肋胁痛。寒则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干,津不纳也。实则食已而还出,〔膨
膨〕然不乐。虚则不能〔制〕下,遗溺,头面肿也。中焦实热,则下上不通,腹
胀而喘,下气不上,上气不下,关〔格〕不利也。寒则下利不止,饮食不消,中满。
虚则肠鸣(膨膨)也。下焦实热,则小便不通,大便亦难,苦〔重〕痛也。虚寒
则〔大〕小便〔泄〕下不止也。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也。
故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此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
汗出,目〔锐〕 〔痛〕,颊〔痛〕,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脉诀》
云∶右尺三焦、命门脉之所出,先以轻手得之,是三焦,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命
门,属里也。上焦〔热〕,凉膈散、〔泻〕心汤;中焦热,〔调〕胃承气汤、〔泻〕脾
散;下焦热,大承气〔汤〕、三才封髓丹。气分热,柴胡饮子、白虎汤;血分热,桃
仁承气汤、清凉饮子;通治其热之气,三黄丸、黄连解毒汤是也。



<目录>卷之上\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九)肺之经,肺(之)脉本部在于皮毛,手太阴,燥,辛金。

属性:〔经曰〕∶肺者,魄之舍也,生气之源,号为相傅,乃五脏之华盖也。外养皮
毛,内荣肠胃,与大肠为表里,手太阴(阳明)是其经也。〔肺〕气通〔于鼻〕,
〔和〕则知其香臭,有病则善咳,鼻流清涕。〔凡〕虚实寒热,则皆使
人喘嗽,实则梦刀兵恐惧,肩息,〔胸中满〕;〔虚则寒热喘息〕,利下,少气力,
多悲感,旺于秋。其脉浮而毛,曰平;又浮而短涩者,肺脉也;其脉来毛而中央坚,两
(头)虚,曰太过,则令人气逆,胸满背痛;不及,令人喘呼而咳,上气见血。
又肺脉来厌厌聂聂,如(循)榆荚,曰平;来如循鸡羽,曰病;来如物之浮,如风
吹鸟背上毛者,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皮)肤,其色白赤不
泽,其毛折者死。微毛曰平,毛多曰病,毛而弦者春病,弦甚者即病。又肺病,
吐衄血,皮热脉数,颊赤者死。又久咳而见血身热,而短气,脉〔当〕涩,而今反浮大,
色〔当〕白,而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肺病喘咳身寒,脉迟微者,可治。秋
旺于肺,其脉多浮涩而短,曰平;反此为病。又反洪大〔而〕长,是火刑金,亦不可
治;反得沉而软滑者,肾乘于肺,不治自愈;反浮大而缓者,是脾来〔生〕肺,不治
自瘥;反弦而长者,〔是〕肺被肝〔横〕,为微邪,虽病不妨。虚则不能息,〔身〕
重;实则咽嗌干,喘嗽上气,肩背痛。有积,〔则〕胁下胀满痛。中风则口燥而喘,
身运而重,形似冒而肿,其脉按之虚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中热则唾血,其脉
细紧浮数芤者,皆主失血,此由躁扰嗔怒劳伤得之,气壅结所为也。〔肺胀则其人
喘咳〕而目〔如〕脱,其脉浮大〔者〕是也。又肺痿则〔吐〕涎沫,而咽干欲饮者,
欲愈;不饮者,未瘥。又咳而遗小便者,上虚不能制其下故也。其脉〔沉〕涩者,病〔在〕
内;浮滑者,病〔在〕外。肺死则鼻孔开而黑枯,喘而目直视〔也〕。肺绝则十
二日死,其状腹满,泄利不觉出,面白目青,此为乱经,虽天命亦不可治。又饮
酒当风,中于肺,咳嗽喘闷,见血者,不可治也;面黄目白,亦不可治也。肺病
颊赤者死。又言〔谙〕,喘急短气,好唾,此为真鬼相害,十死十,百死百,大逆之
兆也。又阳气上而不降,燔于肺,肺自结邪,〔胀〕满喘急,狂言瞑目,非〔当〕所
说,而口鼻张,大小便俱〔胀〕,饮水无度,此因〔热伤于肺〕,肺化〔为〕血,半年
死。又肺〔疟〕使〔人〕心寒,寒甚则发热,寒热往来,休作不定,多惊,咳〔喘〕如
有所见者是也。其脉浮而紧,〔又〕滑而数,又迟而涩小,皆为肺〔疟之脉〕也。又
其人素声清而雄〔者〕,暴不〔响〕亮,噎而气短,用力言语〔难〕出,视不转睛,虽未
为病,其〔人〕不久。肺病实,则上气喘闷,咳嗽身热,脉大是也。虚则力乏
喘促,右胁胀,言语气短者是也。乍寒乍热,鼻塞颐赤面白,皆肺〔病〕之象也。
〔此〕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
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臂内前
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
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遗矢无度。肺〔苦〕气上逆,黄芩。肺欲收以
酸,白芍药也,补以五味子之酸,泻以桑白皮之辛。虚则五味子补之,实则桑白皮泻
之,如无他证,钱氏泻白散,虚则用阿胶散。虚则补其母,则以甘草补土;实则泻其
子,以泽泻泻肾水。



<目录>卷之上\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十)大肠经,手阳〔明〕,燥,庚金。

属性:经曰∶大肠者,肺之腑也,传道之司,号监仓之官。肺病久,则传入大肠,手阳明
是其经也。寒则泄,热则结,绝则利下不止而死。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
下血。又实热则〔胀〕满而大便不通;虚寒则滑泄不止。大肠〔者〕,乍虚乍实,乍
来乍去,寒则溏泄,热则后重,有积物则发寒栗而战,热则发渴如疟状。积冷不去,
则当脐痛,不能久立,痛已则泄白物是也。虚则喜满喘嗽,咽中如核妨矣。此乃大
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
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脉诀》云∶右寸大肠肺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大肠,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
肺,属里。肺合皮毛,肺脉循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之者,
为浮;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脉道缩入关中,上半指不动,下半指微
动者,为短。此乃浮涩而短,肺不病之状也。肺脉本部出于皮毛之上,见于皮肤
之表,是其浮也;入于血脉肌肉之分,是其沉也。



<目录>卷之上\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十一)肾之经,命门,肾脉本部〔在〕足少阴,寒,癸水。

属性: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男子以〔藏〕精,女子
以系胞,与膀胱为表里,足少阴(太阳)是其经也。肾气绝,则不尽天命而死也。
旺于冬,其脉沉滑曰平,反此者病。其脉来如弹,〔石〕名曰太过,病在外;其去
如解索,谓之不及,病在内。太过令人解 脊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
小腹满,小便滑,变黄色。又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紧曰平;又来如引葛,按
〔之〕益坚曰病;来如转索,辟辟如弹石曰死。又肾脉但石无胃气亦死。肾有水,
则腹胀脐肿,腰重痛,不得溺,阴下湿,如同牛鼻头汗出,〔足〕为逆寒,大便难。
肾病,手足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疼,小〔腹〕结瘀热,气上冲心,脉〔当〕
沉〔细〕而滑,今反浮大,其色当黑,〔今反黄〕,其人吸吸少气,两耳
若聋,精自出,饮食少,便下清谷,脉迟可治。冬则脉沉而滑曰平,反浮大
而缓,是土〔来〕克水,〔大逆,十死不治〕;反浮涩而短,是肺〔来〕乘肾,〔虽
病〕,易治;反弦〔细而〕长〔者〕,肝〔来〕乘肾,不治自愈;反浮大而洪,心
〔来〕乘肾,不妨,肾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
中痛。阴邪入肾,则骨痿腰痛,上引背脊痛。过房,汗出当风,浴水久
立,则肾损。其脉急甚,则病痿;微急则沉厥奔豚,足不收。缓甚则虚损;
微缓则洞泄,食不下,入咽还出。大甚则阴〔痿〕;微大则水气〔起〕脐下,〔其
肿 然〕而上至胸者,死〔不治〕。小甚则(亦)洞泄;微小则消瘅。滑
〔甚〕则癃〔 〕;微滑则骨痿,坐不能起,目视〔见〕花。涩甚则寒壅塞;微涩
则〔不月〕痔疾。其脉〔之〕至〔也〕,坚而大,有〔积〕气在阴中及腹内也,
名〔曰〕肾〔痹〕,得之浴清水,卧湿地来。沉而大坚,浮之而紧,手足肿厥,
阴痿不起,腰背痛,小腹〔肿〕,心下有水气,时胀满〔而〕洞泄,此因浴水未干,
而房事得之也。虚则梦舟(舡)溺人,〔得其时,梦〕伏水中,〔若有所
畏〕;实则梦临〔深〕投水中。肾胀则腹〔痛〕满,引脊腰痹痛。肾病夜半
平,四季甚,下晡静。肾生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而痛,
黄胆,肠癖,痿厥,腰脊背急痛,嗜卧,足心热而痛, 酸。肾病久不愈,而膂筋
疼,小便闭,而两胁胀满,目盲者死。肾〔之〕积,〔苦〕腰〔脊〕相引而痛,饥
见饱减,〔此肾中〕寒结在脐下也。积脉来细而软,附于骨者是也,面白目黑,肾
已内伤,八日死。又阴缩,小便不出,出而不止者,亦死。又〔其〕色青黄连耳,
其人年三十许,百日死;若偏在一边,一(年)死。实则烦闷,脐下重;热则口舌焦
而小便涩黄;寒则阴中与腰背俱肿疼,面黑耳聋,干呕而不食,或呕血者是也。又
喉鸣,坐而喘咳,唾血出,亦为肾虚寒,〔气〕欲绝者。此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
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
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
惕惕(然)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
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
嗜卧,足下热而痛也。肾〔苦〕燥,则以辛润之,知母、黄柏是也。肾欲坚,〔坚〕
以知母之苦,补以黄柏之苦,泻以泽泻之咸。肾虚则以熟地黄、黄柏补之。肾本无实,
不可泻,钱氏止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金生水,补母故也,又以五
味子补之者是也。



<目录>卷之上\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十二)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

属性:经曰∶膀胱者,津液之府也,与肾为表里,号为水曹〔掾〕,〔又〕名玉海,
〔足〕太阳是其经也。总通〔于〕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则应膀胱;膀胱有疾,〔即
应〕胞囊〔也〕。〔伤热则〕小便不利,热入膀胱,则其气急,而小便黄涩也;膀胱
寒则小便数而清(白)也。又水发则〔其〕根在膀胱,〔四肢瘦小〕,而腹反
大〔是〕也。又膀胱咳〔久〕不已,传之三焦,满而不欲饮食也。然〔上〕
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热,则食不入;寒则神不守,泄下利不止,语声不出也。
实则上绝于〔心〕气不行也,虚则引热气于肺。其三焦和,则五脏六腑之
气和,逆则皆逆。膀胱经中有厥气,〔则〕梦行不快;满胀,则小便不下,
脐下〔重〕闷,或〔肩痛也〕。绝〔则〕三日死,死在鸡鸣也。此膀胱虚实
〔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气)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
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
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 〕,脚皆痛,足小指
不用。《脉诀》云∶左尺,膀胱肾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膀胱,属表;后以重手
得之,是肾,属里。命门与肾脉循骨而行,〔持〕脉指法,按至骨上得之为沉;又重
手按之,脉道无力者,为濡;举手来疾流利者为滑。此乃沉濡而滑,命门与肾〔脉〕
不病之状也。命门与肾部近骨,若出于骨上,见于皮肤血脉筋骨之间,是其浮也;入而
至骨,是其沉也。



<目录>卷之上

四、三才治法

属性:华氏《石函经》曰∶夫病有宜汤者、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
汗者。汤可以荡涤脏腑,开通经络,调品阴阳;丸可以逐风冷,破坚积,进饮食;
散可以去风、寒、暑、湿之气,降五脏之结伏,开肠利胃。可下而不
下,使人心腹胀满,烦乱鼓〔胀〕;可汗而不汗,则使人毛孔闭塞,闷绝而终;可
吐而不吐,则使人结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



<目录>卷之上

五、三感之病

属性:《内经》治法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肝、心、脾、肺、肾,实而不满,
可下之而已。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胆、胃、三焦、膀胱、大肠、小肠,满而不
实,可吐之而已。地之湿气感,则害人肌肤,从外而入,可汗而已。



<目录>卷之上

六、四因之病

属性:注云∶外有风寒暑湿,天之四令,无形者也;内有饥饱劳逸,亦人之四令,有形者也。
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者,谓积聚 瘕,瘤气、瘿气、结核,(狂瞀)癫痫。
二者,始因气动而外有所成者,谓痈肿疮疡,疥癞疽痔,掉〔 〕浮肿,目赤
〔胗〕(者 ), 肿痛痒。
三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者,谓留饮癖食,饥饱劳逸,宿食霍乱,悲恐喜
怒,想慕忧结。
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谓瘴气魅贼,虫蛇蛊毒,〔蜚〕尸鬼击,〔冲
薄〕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等。



<目录>卷之上

七、五郁之病

属性:(注云∶五运之法也。)
木郁之病,肝酸〔木风〕。
注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四肢)两胁,(咽鬲)不通,饮食不下,甚则耳
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筋骨强直而不用,卒倒而无所知也。经曰∶木郁则达
之,谓吐令其调达也。
火郁之病,心苦火暑。
注云∶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肢,〔 胪胀〕,疡痱
呕逆,螈 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
心热,甚至瞀闷懊 ,善暴死。经曰∶火郁发之,谓汗令其发散也。
土郁之病,脾甘〔土湿〕。
注曰∶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便),甚则心痛胁 ,呕(吐)霍
乱,饮发注下,〔 〕肿身重,则脾热之生也。经曰∶土郁夺之,谓下〔之令〕
无壅滞也。
金郁之病,肺辛〔金燥〕。
注云∶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
嗌干面尘色〔恶〕,乃金胜木而病也。经曰∶金郁泄之,解表利小便也。
水郁之病,肾咸〔水寒〕。
注云∶故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
痞坚腹满,阴乘阳也。经曰∶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
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
化收藏之〕理也,失常则天地四〔塞〕也。



<目录>卷之上

八、六气主治要法

属性:大寒丑上,初之气,自大寒至春分,厥阴风木之位,一阳用事,其气
微。故曰少阳得甲子元头,常以大寒初交之气,分以六周甲子,以应六气
下。十二月、正月、二月少阳,三阴三阳亦同。
注云∶初之气为病,多发咳嗽,风痰,风厥,涎潮,痹塞口 ,半身不遂,失音,
风〔癫〕,风中妇人,胃中留饮,脐腹微痛,呕逆恶心,旋运惊悸,〔阳狂〕心风,
搐搦颤掉。初之〔气〕根据《内经》在上者宜吐,在下者宜下。
春分卯上,二之气,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之位,阳气〔动〕清明之
间,有阳明之位也。
注云∶二之气为病,多发风湿风热。经曰∶风伤于阳,湿伤于阴,微则头痛身
热,发作风湿之候,风伤于血也,湿伤于胃气也。是以风湿为病,阴阳俱虚,而脉
浮,汗出,身重,眠多鼻息,语言难出。以上二证,不宜热药,下之必死。二之气
病,宜以桂枝麻黄汤发汗而已。
小满以上,三之气,小满至大暑,少阳相火之位,阳〔气〕发万物俱
盛,故云太阳旺。其脉洪大而长,天气并万物人脉盛。
注云∶三之气为病,〔多发热〕,皆传足经者多矣,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厥阴、少阴。太阳者,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背强。阳明者,肌痛目痛,鼻干不得
卧。少阳胸胁痛,耳聋,口苦,寒热往来而呕。此三阳属热。太阴者,腹满咽干,手足
自温,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少阴,口燥舌干而渴。厥阴〔烦〕满,舌卷囊缩,
喘热闷乱,四肢厥冷,爪甲青色。三之气病,宜下清上凉〔及〕温养,不宜用巴豆
热药下之。
大暑未上,四之气,大暑至秋分,太阴湿土之位,阳气发散之后,阴已
用事,故曰太阴旺,此三阴三阳,与天气标本阴阳异矣。脉缓大而长,燥金
旺;紧细短涩,以万物干燥,明可见矣。
注云∶四之气为病,多发暑气,头痛身热,发渴,不宜作热病治(宜)以白虎汤,
得此病不传染,次发脾泄,胃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霍乱吐泻,〔白利〕及
赤白相杂,米谷不消,肠鸣切痛,面浮足肿,目黄口干,胀满气痞,手足无力,小儿亦
如之。四之气〔病〕宜渗泄,五苓之类是也。
秋分酉上,五之气,秋分至小雪,阳明燥金之位,阳衰阴盛,故曰金气
旺,其脉细而微。
注云∶五之气为病,多发喘息,呕逆咳嗽,及妇人寒热往来, 疟瘅痔,消渴中
满,小儿斑疹痘疮。五之气病,宜以大柴胡汤解治表里。
小雪亥上,终之气,小雪至大寒,太阳寒水之位,阴极而尽,天气所
收,故曰厥阴旺。厥者,极也,其脉沉短而〔微〕。万物收藏在内,寒气闭
塞肤腠,气液不能越,故脉微也。
注云∶终之气为病,多发风寒,风痰湿痹,四肢不收。秋尽冬水复旺,水湿相搏,
肺气又衰,冬寒甚,故发则收引,病厥〔痿〕弱无以运用。水液澄澈清冷,大寒之疾,
积滞瘕块,寒疝血瘕。终之气病,宜破积发汗之药是也。



<目录>卷之上\九、主治心法

(一)〔随证治病用药〕

属性: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
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顶巅痛,〔用〕 本,去川芎。肢节痛,用羌活,风湿亦用之。小腹痛,用青皮、
桂、茴香。腹痛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腹中窄狭,〔用〕苍
术、麦芽。下部腹痛川楝子。腹胀用姜制浓朴、紫草。腹中实热,用大
黄、芒硝。心下痞,用枳实、黄连。肌热去痰,用黄芩;〔肌热〕亦用黄 。虚热,
用黄 ,亦止虚汗。胁下痛,往来寒热,用柴胡。胃脘痛,用草豆蔻。气刺痛,用枳
〔壳〕,看何经,分以引经药导之。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以酒浸
煎。茎中痛,用甘草〔梢〕。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去痰。用白术(枳
实、半夏、防风、苦参、泽泻、苍术)。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能损胸中
至高之气,三二服而已。)(陈皮、韭白、木香、白豆蔻、茯苓)。调气用木香、
(香附子、丁、檀、沉。)补气用人参、(用)膏、粳米。去滞气用青皮,多则泻元
气。破滞血用桃仁、苏木、(红花、茜根、玄胡索、郁李仁)。补血不足,用甘草(当
归、阿胶。)和血用当归,凡血受病皆用。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上部血,
防风使〔牡〕丹皮、剪草、天麦二门冬。中部血,黄连使。下部血,地榆使。新血红
色,生地黄;陈血瘀色,熟地黄。)去痰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
邪痞塞,用陈皮、白术。然,多则泻脾胃。嗽用(五味、杏仁、贝母),去上焦湿及
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去中焦湿与痛,用黄连,泻心火故也。去下焦湿肿及
痛,并膀胱火,必用汉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渴者用干〔葛〕、茯苓(天花
〔粉〕、乌梅),禁半夏。心烦,用栀子仁(牛黄、朱砂、犀角、茯苓)。饮水多
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喘用阿胶。宿水不消,用黄连、枳壳。水泻,用白
术、茯苓、芍药。肾燥香豉。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
根梢及引经药〔则可〕。小便黄用黄柏,涩者加泽泻(余沥者杜仲)惊悸恍惚,
用茯神、(金虎〔睛〕珠)(凡春加防风、升麻;夏加黄芩、知母、白芍药;秋加泽
泻、茯苓;冬加桂、桂枝。)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寒
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曰∶中满勿食甘。



<目录>卷之上\九、主治心法

(二)〔用药凡例〕

属性: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经曰∶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
防风味辛,〔乃〕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其寒宜甘发散也。或有别证,于前
随证治病药内选用,其分两以〔君〕臣论。
凡水泻,茯苓、白术为君,芍药、甘草佐之。
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证加药为佐。
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半夏为佐;喘者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俱用黄芩为
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使。
凡下焦有湿,草龙胆、汉防己为君,黄柏、甘草为佐。
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详别证加减。
凡诸疮,以黄连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凡疟疾,以柴胡为君,随所发之时,所属〔之〕经,分用引经〔药佐之〕。
以上皆用药之大要,更详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逐款加减用之〕。



<目录>卷之上\九、主治心法

(三)〔解利外感〕

属性:伤风者恶风,用防风二钱,麻黄一钱,甘草一钱。如头痛,加川芎一钱;项下脊旁
至腰病者,羌活一钱;体沉重,制苍术一钱;肢节痛,羌活一钱;目痛鼻干及痛,升麻
一钱;或干呕、或寒热、或胁下痛者,俱加柴胡一钱。
伤寒恶寒者,麻黄二钱,防风一钱,炙甘草一钱;头沉闷者,羌活一钱。
伤寒表热,服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葱、〔豉〕之类寒药,汗出即解。如
热病半在表、半在里,服小柴胡汤能令汗出而愈(者)。热甚,服大柴胡汤之下;
更甚者,小承气汤下之;里热大甚者,调胃承气汤下之,〔或〕大承气汤下之。发黄
者,茵陈汤下之;结胸中,陷胸汤下之。此皆大寒之利药也。又言∶身恶寒,麻黄汤汗
泄之,热去身凉即愈。



<目录>卷之上\九、主治心法

(四)〔伤寒热食物〕

属性:伤西瓜、冷水、牛乳寒湿之物,白术二钱,川乌半钱,防风一钱,丁香一个,
炙甘草一钱。
伤羊肉、面、马乳皆湿热之物,白术一钱,黄连一钱,大黄二钱,炙甘草半钱,制
黄芩一钱。
以上二证,腹痛加白芍药一钱;心下痞,枳实一钱;腹胀,浓朴半钱;胸中不
利,枳壳半钱;腹中寒,陈皮三分;渴者,白茯苓一钱;腹中窄狭,苍术一钱;肢
体沉重,制苍术一钱;因怒而伤者,甘草半钱;因忧而伤者,枳壳半钱;因喜而伤者,
五味子半钱;因悲而伤者,人参半钱。大抵伤冷物以巴豆为君,伤热物以大黄为君,详
认病证,添加为佐之〔药〕,或丸或散〔均〕可也。



<目录>卷之上\九、主治心法

(五)目疾

属性:目疾暴发赤肿,羌活、防风、柴胡、香白芷、升麻、二制黄芩、黄连、甘草。白睛
红,白豆蔻;少许,则当归为主。(去翳,谷精花、蝉蜕、瞿麦、秦皮洗。养目血,菊
花。明目,蕤仁、蜀椒、龙脑。)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和血为
佐,黄连、当归是也;兼以各经药引之。凡目昏暗,以熟地黄、当归根为君,
以羌活、防风、甘菊花、甘草之类为佐。



<目录>卷之上\九、主治心法

(六)泻痢水泄

属性: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见血先后,分三焦热〔论〕。
凡泻痢小便白,不涩为寒,赤涩为热也。又法曰∶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
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脉细而微者,寒证也。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
烦渴,小便赤黄而或涩者,热证也。凡谷消化,无问他证及色变,便为热也。寒泄而谷
消化者,未之有也。泻痢,白术、甘草;水泻,米谷不化,防风;伤食微加大黄;腹
胀,浓朴;渴者,白茯苓;腹痛,白芍药、甘草为主;冬月,白芍药一半,白术一半,
夏月制黄芩。先见脓血,后见大便者,黄柏为君,地榆佐之;脓血相杂而下者,制大
黄;先大便而后脓血者,黄芩二制,皆以当归根梢,详其上下而用之;腹不病,白芍药
半之。身体困倦,目不欲开,口不欲言,黄 、人参;沉重者,制苍术。不思饮食者,
木香、藿香叶。里急,大黄、芒硝、甘草下之。后重者,木香、藿香、槟榔和之。



<目录>卷之上\九、主治心法

(七)中风

属性:手足不遂者,中府也,病在表也,当先发汗,羌活、防风、升麻、柴胡、甘草各二
钱,作一服,取发汗,然后行经养血,当归、秦艽、甘草、独活各一两,行经〔者〕、
随经用之。
耳聋目瞀及口偏,邪中藏也,病在里也,当先疏大便,然后行经。白芷、柴胡、防
风、独活各一两,又川芎半两,薄荷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温酒下,茶清亦可。



<目录>卷之上\九、主治心法

(八)破伤风

属性:脉浮在表,当汗之;脉沉在里,当下之。背后搐〔者〕,羌活、防风、独活、甘
草。〔向〕前搐者,升麻、白芷、防风、独活、甘草。两傍搐者,柴胡、防风、甘草;
右搐者,白芷加之。



<目录>卷之上\九、主治心法

(九)〔破伤中风法〕

属性:经曰∶凡疮热甚郁结,而荣卫不得宣通,故多发白痂,是时疮口闭塞,气不通
泄,热甚则生风也。《治法》曰∶破〔伤〕中风,风热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气尚平者,
善伸数欠,筋脉拘急,或时恶寒而搐,脉浮数而弦者,以辛热治风之药,开冲结滞,荣
卫宣通而愈也。凡用辛热之药,或以寒凉之药佐之尤妙,免致药不中病,而风转甚。
若破〔伤〕中风,表不已,而渐入于里,则病势转甚;若里未太甚,而脉在肌肉者,
宜以退风热、开结滞之寒药调之。或以微加治风辛热药,亦得以意消息,不可妄也。至
宝丹亦凉药也。如〔热〕甚于里,以大承气汤下之。



<目录>卷之上\九、主治心法

(十)疮疡

属性:(苦寒为君∶黄芩、黄柏、黄连、知母、生地黄酒洗。甘〔温〕为佐∶黄 、
人参、甘草。大辛解结为臣∶连翘、当归、 本。辛温活血去〔瘀〕∶当归梢、苏
木、红花、牡丹皮。)脉浮者为在表,宜行经∶黄连、黄芩、连翘、当归、人参、
木香、槟榔、黄柏、泽泻。在腰以上至头者,枳壳仍作引药,引至疮所。(出毒消
肿∶鼠粘子。排〔脓〕∶肉桂。入心引血化经汗而不溃,〔伤〕皮∶王瓜根、三棱、莪术、黄
药子。痛甚∶芩、连、柏、知母。)脉沉者在里,当疏利脏腑,利后,用前
药中加大黄,取利为度,随虚实定分两。痛者,止以当归、黄 止之。



<目录>卷之上\九、主治心法

(十一)妇人

属性:产妇临月未诞者,凡有病,先以黄芩、白术安胎,然后用治病药。发热及肌热
者,黄连、黄芩、黄 、人参。腹痛者,白芍药、甘草。感冒者,根据前解利。
产后诸病,忌用白芍药、黄芩、柴胡。内恶物上冲,胸胁痛者,大黄、桃仁。血刺
痛者,当归。内伤发热,黄连。渴者,白茯苓。一切诸病,各根据前法,惟渴去半夏,喘
嗽去人参,腹胀忌甘草。
妇人带下,举世皆曰寒,误之甚矣。所谓带下者,任脉之病也。经曰∶任脉者,
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于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注言∶任脉自
胞上,过带脉,贯络而上,然其病所发,正在带脉之分,而淋沥以下,故曰带下也。
其赤白说者,〔与〕痢义同,而无〔独〕寒者。法曰∶头目昏眩,口苦舌干,嗌咽不
利,小便赤涩,大便涩滞,脉实而数者,皆热证也。



<目录>卷之上\九、主治心法

(十二)小儿

属性:小儿但见上窜及摇头切牙,即是心热,黄连、甘草。目连闪,肝热,柴胡、防风、
甘草。若左腮红,是肝风,与钱氏泻青丸。〔右〕腮红,肺热,与泻白散。额上红者,是心热,
与黄连一味。鼻上红,是脾热,与钱氏泻黄散。颏上红者,肾热,知母、黄柏皆二制,甘草炙。
凡〔治〕小儿病,药味与大人同,只剂料等差少。如见腮、目胞赤,〔呵〕
欠,嚏喷,惊悸,耳尖、手足梢冷,即是疮疹。三日后其证不减,亦不见疮苗,即以柴
胡、升麻、甘草,〔加〕生姜煎,慎不可投以寒凉利脏腑之剂,使疮不能出,其祸不
可〔测〕。
凡养小儿,酒肉油腻生硬冷物及生水等,不可食,自无〔疳〕癖二证、惊风搐者,
与破伤风同。



<目录>卷之上\九、主治心法

(十三)潮热

属性:潮热者,黄连、黄芩、生甘草。辰戌时发,加羌活;午间发,黄连;未间发,石
膏;申时发,柴胡;酉时,升麻;夜间,当归根。若有寒者,加黄 、人参、白术。



<目录>卷之上\九、主治心法

(十四)〔咳嗽〕

属性:咳嗽有声无痰者,生姜、杏仁、升麻、五味子、防风、桔梗、甘草。无声有痰者,
半夏、白术、五味子、防风、枳壳、甘草,冬月须加麻黄、陈皮少许。有声有痰者,白
术与半夏、五味子、防风。久不愈者,枳壳、阿胶。痰有五证,风、气、热、寒、温
也,详见《活法机要》中。



<目录>卷之上\九、主治心法

(十五)〔五脏补泻法〕

属性:肝 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
水也,若补其肾,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
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心 虚则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心、火也。
以生姜泻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是也。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以钱氏方中重则
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脾 虚则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实则以枳壳泻之。如无他证,虚则以钱氏益黄散,
实则泻黄散。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肺 虚则五味子补之,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实则用钱氏泻白散,虚则用阿
胶散。虚则以甘草补土,补其母也;实则泻子,泽泻泻其肾水。
肾 虚则熟地黄、黄柏补之,泻以泽泻之咸。肾本无实,本不可泻,钱氏止有补肾
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金生水,补之故也。补则以五味子。
以上五脏,《内经·藏气法时论》中备言之,欲究其详,精看本论。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一)〔五运主病〕

属性: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诸气 郁、病痿,皆属肺金。
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二)〔六气为病〕

属性:诸暴强直,〔支〕痛软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而鼓之有声如鼓,痈疽
〔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 〕
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污,皆属于热。
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 〕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
诸热瞀〔 〕,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 〕肿疼酸,气逆冲上,
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或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
,暴病〔卒〕死,是〔皆〕属于火。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 瘕 疝,痞坚,腹满急痛,下痢清白,食已不
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三)〔五运病解〕

属性:五运主病,木、火、土、金、水,顺则皆静,逆则变乱,四时失常,阴阳偏胜,病
之源也。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注云∶掉,摇也。眩,昏乱眩运也。风主动故也。所谓风气甚则头目眩者,由风木
旺,则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生火,木火者皆阳也,故风火多兼化也。风热相
抟,则头目眩运而转也。火性本动,火得风〔则〕成焰而旋转也。风势甚,则曲直动
摇,更加呕吐也。
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注云∶痛痒而为疮,火之用也。五常之道,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故火热
过极,而反兼于水化也.所谓盐能固物,而令不腐者,咸寒水化,制其火热,使无
热之过极,乃水化制之,而久固也。热极即是木来生火也,甚则皮肉肌肤之间,
不得宣通,故生疮疡而痛痒也。
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注云∶湿,地之体也。湿极甚则痞塞肿满,物湿亦然。故长夏暑湿之甚,〔则〕
庶物隆盛也。
诸气 郁、病痿,皆属肺金。
注云∶肺主气,〔气〕为阳,阳主轻清而升,故肺居上部,而为病则气郁。〔至
于〕痿弱,手足无力,不能收持,乃血液衰少,故病然也。秋金〔旺〕,则雾气
蒙郁,而草木〔萎〕落,病之象也。
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注云∶收敛引急,寒之用也,故冬寒则物拘缩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四)〔六气病解〕

属性:六气为病,风、热、湿、火、燥、寒,乃天之六气也。
风木厥阴,肝胆之气也。
诸暴强直,〔支〕痛 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暴强直〕

属性:注云∶暴,卒也,虐害也。强劲有力而不柔和也。直,筋劲强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支痛戾,里急筋缩〕

属性:〔注云〕∶支痛,支,持也,坚固支持,筋挛不柔而痛也。 , 缩也,戾,乖
戾也,谓筋缩里急,乖戾失常而病也。然燥金主为紧敛、短缩、劲切,而风木为病,反
见燥金之化者,由亢则害,承乃制也。况风能湿而为燥也,筋缩者,燥之甚也,故谓风
甚皆兼于燥也。
热者,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而鼓之有声如鼓,痈疽疡疹,
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 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
笑,谵妄,衄蔑血污,皆属于热。〕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喘〕

属性:注云∶喘,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故热则脉实而甚数,喘之象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火气炎上之象也,故胃〔膈〕热甚,则为呕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吐酸

属性:注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实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
故为酸也。法宜湿药散之,亦〔犹〕解表之义也。使肠胃结滞开通,怫热散而
和之。若久喜酸而不已,不宜温之,宜以寒药下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
气和〔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暴注

属性:注云∶卒暴〔注〕泄,肠胃热甚,则传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下迫

属性:注云∶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转筋

属性:注云∶转,反戾也,热气燥烁于筋,〔则〕挛 而痛也。所谓转者,动也,阳动
阴静,热证明矣。多因热甚,霍乱吐泻,以致脾胃土衰,则肝木自甚,而热燥于
筋,故转筋也。大法曰∶渴则为热,凡霍乱转筋〔而〕不渴者,未之有也。或不因
吐泻,而但外冒于风,腠理闭密,阳气郁结,怫〔热〕内作,热燥于筋,则转
筋也。故诸转筋,以汤渍之,而使腠理开泄,阳气散而愈也。因汤渍之而愈,故反
〔疑〕为寒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小便混浊

属性:注云∶天气热则水混浊,寒则水清洁,水体清,火体浊故也。又如清水为汤,则自
然浊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腹〔胀〕大而鼓之有声如鼓

属性:注云∶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然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浅而大也。经曰∶热胜血则为痈脓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深而恶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有头小疮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浮而小瘾疹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瘤气

属性:注云∶赤瘤〔丹〕 ,热胜〔气〕也,火之色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结核

属性:注云∶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也,不必溃发,但以热气散,则自消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吐下霍乱

属性:注云∶三焦为水谷传化之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吐下霍乱,火性燥动故也。
大法曰∶吐利烦渴为热,不渴〔为〕寒。或〔热〕吐〔泻〕,始得之亦有不渴者,若不
止,则亡液而后必渴也。或〔寒〕本不渴,若不止,〔亡〕津液过多,则亦燥而渴
也。若寒者,脉当沉细而迟;热者,脉当实大〔而〕数。或损气亡液过极,则脉亦不
能实数,而反缓弱也,虽尔,亦不为热矣。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昏也,热气甚,则浊乱昏昧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怫热结滞,而气不通畅也。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则〕如火炼
物,反相合而不离也。故热郁则闭塞不通畅也。然寒水〔主〕于闭藏,而今反属
热者,谓〔火〕热亢甚,则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肿胀

属性:注云∶热胜于内,则气郁而为肿也。阳热气甚则腹胀。火主长而高茂,形貌彰显,
升明舒荣,皆肿胀〔之象〕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鼻窒

属性:注云∶窒,塞也。火主 肿胀,故阳明热,而鼻中〔 胀〕,则窒塞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常之道,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其鬼贼,故
经曰∶亢则害,承乃制也。由是肝热甚则出〔泣,心热甚则出〕汗,脾热甚则出涎,
肺热甚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此乃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热怫郁,〔而病愈
甚〕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阳热怫郁于足阳明,而上热甚,则血妄行为鼻衄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血溢

属性:注云∶〔血溢者〕,上出也。心养于血,故热甚则血有余而妄行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血泄

属性:注云∶热在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小便涩痛,热客膀胱,郁结而不能渗泄故也。可用开结利小便之寒药,以使
结散热退,血气宣通,荣卫和平,精神清利而已。



<目录>卷之中

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大便涩滞也。热耗其液,则粪坚结,大〔肠〕燥涩紧敛故也。俗谓风热结
〔者〕,谓火甚则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也。或大便溏而〔 〕者,燥
热在乎肠胃之外,而湿热在内故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身热恶寒

属性:注云∶此热在表也。邪热在表而浅,邪畏其正,故病热而反恶寒也。仲景云∶无
阳不可发汗。又云∶身热〔恶〕寒,麻黄汤汗之。汗泄热去,身凉即愈。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战栗

属性:注云∶〔战栗〕动摇,火之象也。阳动阴静,而水火相反。故厥逆禁固,屈伸不
便,为病寒也。栗者,寒冷〔也〕。此由心火热甚,亢极而战,反兼水化制之,故寒
栗也。然寒〔栗〕者,由火甚似水,实非兼有寒气也。故以大承气汤下之,多有燥
粪,下后热退,战栗愈矣。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心卒动而不宁也。火主〔于〕动,心火热甚〔故〕也。虽尔,止为热极于
里,乃火极而似水,则喜惊也。反兼肾之恐者,亢则害,承乃制故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疑惑、犹豫、浊乱,而志不一也。象火参差而惑乱,故火实则水衰,失志而
惑〔乱〕也。〔志〕者,肾〔水〕之神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金肺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所谓悲泣五液俱出〔者〕,
火热亢极,而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蕃茂鲜淑,舒荣彰显,火之化也,故喜为心火之志也。喜极而笑者,犹燔烁
火喜而鸣,笑之象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多言也。言为心声,犹火燔而鸣,故心火热则多言,犹心醉而热,故多言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虚妄也。火为阳,故外清明而内浊昧,其主动乱。故心火热甚,则肾水衰而
志不专一,虚妄见闻,而〔自为〕问答,则神志失常,而如见鬼神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衄蔑血污

属性:注云∶血出也。污,浊也。心火热极,则血有余∶热气上甚,则为血溢。热势亢
极,则燥而污浊;亢则害,承乃制,则色兼黑而为紫也。
湿者,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 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
湿〕。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诸痉强直

属性:注云∶筋劲强直,而不柔〔和〕也,〔土主〕安静故也。阴痉曰柔痉,阳痉曰刚
痉,亢则害,承乃制,故湿过极,则反兼风化制之。然,兼化者,虚象也,实非
风也,治风则误。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积饮

属性:注云∶留饮积蓄而不散也。〔水〕得燥则消散,湿则不消,以为积饮,土湿主
痞故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与否同,不通泰也,谓纹理闭密,而为痞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阻滞也,谓肠胃隔绝,而传化失常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中满

属性:注云∶湿为积聚痞隔,而土主形体,位在中央,故中满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霍乱吐下

属性:注云∶湿为留饮,为痞隔,而传化失常,故甚则霍乱吐〔泻〕也。大法曰∶若利
色青者,肝木之色,由火甚制金,使金不能平木,则肝自甚,故色青也。或言利色青为
寒〔者〕,误也。(则)如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者,热在里也,大承
气汤下之。及小儿热甚急惊,利色多青,为热明矣。利色黄〔者〕,由火甚则水必衰,
而脾土自旺,故色黄也。利色红者为热,心火之色也;或赤者,热深也。利色黑而反为
热者,由火盛过极,而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则)如伤寒阳明热病,则日晡潮
热,甚则不识人,循衣摸床,如见鬼状,独语,法当大承〔气〕汤下之。大便不黑者
易治,黑则难治也。诸痢同法。然辨痢色以明〔寒〕热者,更当审其〔饮食〕药物之
色也。(则)〔如〕小儿病热,吐利霍乱,其乳未及消化,而痢尚白者,不可便言是
寒,当以脉证别之。又法曰∶凡泄利,小便清白,不涩为寒,赤涩者为热也。又法曰∶
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澈清冷,小便不涩,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者,寒
证也。谷虽不化,其色变〔非〕白,烦渴,小便赤黄而或涩者,热证也。凡谷消化
者,无问他证,便为热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体重

属性:注云∶轻清为天,重浊为地,故土湿为病,则体重痞〔宜〕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肿、肉如泥、按之不起

属性:注云∶按之不起,泥之象也,土过湿则为泥。湿为病也,积饮痞隔,中满体重,霍
乱吐下,故甚则〔 〕肿也。
火者,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诸热瞀 ,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 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
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或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暴病卒死,
是皆属于火。〕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昏也。(则)如酒醉而心火热甚,则神浊昧而瞀昏也。



<目录>卷之中

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动也。惕跳动 ,火之体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暴喑

属性:注云∶卒〔哑〕也。金肺主声,火旺水衰,热乘金肺,而神浊气郁,则暴喑而无
声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冒昧

属性:注云∶冒,昏冒也;昧,昏暗也。气热则神浊冒昧,火之体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躁扰

属性:注云∶躁动烦热,扰乱而不宁,火之体也。热甚于外,则肢体躁扰;热甚于内,则
神志躁动,反复颠倒,懊 烦心,不得眠也。由水衰而〔火〕之动也。故心胸躁动,
谓之怔忪,俗云心忪,皆为热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狂越

属性:注云∶狂者,无正定也;越者,乖越理法而失常也。〔夫〕外清内浊,动乱参
差,火之体也;〔静顺清朗,准则信平,水之体也〕。由是肾水主智,而水火相反,
故心火旺则肾水衰,乃失志而狂越也。凡发热于中,则多干阳明胃经也,故经云∶阳明
之厥,面赤而热,妄言。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骂詈

属性:注云∶言为〔心〕之声也。骂詈,言之恶也。今病阳实阴虚,则水弱火强,制金
而不能平木,而善言恶发,骂詈不避亲疏,〔本〕火热之所生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惊骇

属性:注云∶惊〔骇〕者,〔惊〕愕也,火之用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肿

属性:注云∶热胜〔肉〕而阳气郁滞故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疼酸

属性:注云∶酸疼也。由火实制金,不能平木,则木旺而为兼化,故酸疼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气逆冲上

属性:注云∶火气炎上故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禁栗如丧神守

属性:注云∶战栗禁冷也。如丧神守者,神能御形,而反禁栗,则如丧失保守形体之神
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嚏〕

属性:注云∶鼻中因痒,气〔喷作〕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
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疮疡

属性:注云∶君火〔化〕同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喉痹

属性:注云∶痹,不仁也,俗作闭,犹塞也。火主肿胀,故〔热客〕于上焦,而咽噎肿
胀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耳鸣

属性:注云∶有声非妄闻也。耳为肾窍,交会〔手〕太阳、少阴、足厥阴、少阴、少阳
之经,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
微甚而作音声也。故经曰∶阳气为物,上甚而跃,故耳鸣也。然音在耳中,故微亦
闻之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聋为肾虚冷,俗已误之矣。夫《正理》曰∶心火本热,衰则寒矣;肾水本寒,
衰则热矣。肾水既少,岂能反为寒邪?故经言∶足少阴肾水虚,则〔腹〕满身重,濡
〔泻〕,疮疡,大便难,口苦,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下血,皆热证也。凡治聋者,适其所宜,若热证已退,其聋不已者,当以辛热发之;
二三服不愈者,不可久服,〔恐热极而成他病耳〕。若聋有热证相兼者,宜以散风退
热凉药调之,热退结散而愈也。然聋甚闭绝,亦为难矣。慎不可攻之,过极,则伤
正气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呕涌溢食不下

属性:注云∶火气炎上故也。胃膈热甚,则传化失常故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目〔昧〕不明

属性:注云∶目赤肿痛,翳膜 伤,皆为热也。经云∶热甚目瞑,眼黑也。仲景〔言〕
伤寒病∶热极则目不识人,乃目盲也。《正理》曰∶由热甚怫郁于目,而致之然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暴注

属性:注云∶卒〔泻〕,与君火义同。



<目录>卷之中

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惕跳动也,火主动,故夏热则脉洪大〔而〕长, 之象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暴病卒死

属性:注云∶火性速疾故也。或心火暴甚,而肾水衰弱,不能制之,热〔气〕怫郁,
心神昏冒,则筋骨不用,〔卒〕倒而无所知,是为僵仆也。甚则水化制〔火〕,热甚
而生涎,至极即死也。俗云暗风,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风木自甚也。肥人腠理致
密,而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若阳热又甚而郁结,甚则故卒中也。瘦人反中风者,由
暴然阳热太甚,而郁结不通故也。
燥者,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凡物湿润则滑泽,干燥则涩滞,燥湿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涩滞,皆
属燥金之化,故秋脉涩。涩,涩也。或麻者,亦由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行
壅滞,而不〔得〕滑泽通利,气强攻冲,而为麻也。俗方〔多〕用乌附辈者,令气
因之〔冲〕开道路,以得通利,气行,故麻愈也。无热证,即当此法,治之甚佳。
或风热胜湿为燥,因而病麻,(则)〔宜以〕退风散热,活血养液,润燥通气之凉药调
之,则麻自愈也。治〔诸〕燥涩,只如此〔法〕是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枯涸干劲

属性:注云∶枯,不荣〔旺〕也;涸,无水液也;干,不滋润也;劲,不柔和也。
(然)春秋相反,燥湿不同〔故〕也。大法曰∶身表热为热在表;渴饮水为热在里;
身热饮水,表里俱有热;身凉不渴,表里俱无热。经所不取火化渴者,谓渴非特为
〔热〕,如〔病〕寒吐利,亡液过极,则亦燥而渴也;虽病风热,而液尚未衰,则亦
不渴也。岂可止言渴为热,而痞为寒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皴揭

属性:注云∶皮肤启裂也。干为天,为燥金;坤为地,为湿土。天地相反,燥湿异〔用〕,
(故)燥金主于紧〔敛〕,故秋脉紧细而微;(而)湿土主于纵缓,故六月其脉缓
大而长也。如地湿则纵缓滑泽,干则紧敛燥〔涩〕,皴揭之理明矣。俗言皴揭为
风者,由风能胜湿,而为燥故也。经云∶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由风胜湿而为燥也。
寒者,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 瘕 疝,痞坚,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
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

属性:注云∶澄湛而不混浊也。水体清净,而其气寒冷,故水谷不化,而吐利清冷,水液
为病寒也。如天气寒,则浊水自然澄清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犹征也)

属性:注云∶腹中坚硬,按之应手,谓之 也。水体柔顺,而今反坚硬如地体者,亢则
害,承乃制也。〔故病湿〕过极而为 ,反兼风化制之也。风病过极而反燥,筋脉
劲急,反兼金化制之也。燥病过极而烦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热病过极而反出五液,或
为战栗恶寒,反兼水化制之也。其为治者,俾以〔泻〕其过极之气,以为病本,不
可反误治其兼化也。夫五常之道,甚〔而〕无以制之,则造化息矣。如春木旺而多
风,风大则反凉,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大凉之下,天气反温,乃火化承其金也。夏火
热极,体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因而湿〔蒸〕云雨,乃土化承于水也。雨湿
过极,而兼〔烈〕风,乃木化制其土也。飘〔骤〕之下,秋气反凉,乃金化承于木
也。凉极而反燥,乃火化制其金也。因而〔以为冬寒〕,乃水化承于火也。寒极则
水〔凝〕如地,乃土化制其水也。凝冻极而起东风,乃〔木〕化承土而成岁也。
凡不明病之标本者,由未知(此变化之道)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腹中虽硬,而忽聚忽散,无有常准。经曰∶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内凝(不
流)而成瘕也。一云∶腹内积病也。又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为伏瘕,为沉。
〔注〕曰∶小肠热以传入大肠,两热相搏,则血溢而为〔 〕瘕也。血涩不利,
则月事沉滞而不行,故云为〔 假〕、为沉〔 〕。乃或阳气郁结,〔怫热壅
滞〕而坚硬不消者,非寒瘕也,宜以脉〔证〕别之。瘕〔一为〕疝,传写之误。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属性:注云∶小腹连卵肿急绞痛也,寒主拘缩故也。寒极而土化制之,故肿满也。经云
丈夫 疝,谓阴器连小腹急痛也。经〔注〕曰∶寒气聚而为疝也。脉急者,寒之象
也。然,寒则脉当短小而迟,今言急者,非急数而洪也,由紧脉主痛,急为病甚也。病
寒缩急,亦短小也。所以有痛而脉紧急者,脉为心所养也。凡气为痛,则心神不宁
而紧急,不得舒缓,故脉亦(从)之而见也。欲知何气为其痛〔者〕,诊其紧急相兼
之脉可知矣。如紧急洪数,则为热痛之类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坚痞腹满急痛

属性:注云∶寒主拘缩,故急痛也。寒极则血脉凝冱,而反兼土化制之,故坚痞而腹
痛也。或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者〕,不可言为寒也,当以脉别之。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下利清白

属性:注云∶寒则清净明白故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食已不饥

属性:注云∶胃热则消谷善饥,故病寒〔则〕食虽已而不饥也。胃〔膈〕润泽,而无燥
热故也。或邪热不杀谷,而腹热胀满,虽数日而不食,亦不饥者,不可言为寒也。由阳
热太甚而郁结,传化失常,故虽不食。亦不饥也。二证以脉别之自见。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吐利腥秽

属性:注云∶肠胃寒而传化失常,我子〔能〕制鬼贼,〔则己当自实〕,故寒胜火
衰金旺,而吐利腥秽也。腥者,金之臭也,由是热则吐利酸臭,而寒则吐利腥秽也。
〔亦犹〕饭浆,热则喜酸,寒则水腥也。



<目录>卷之中\十、《内经》主治备要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

属性:注云∶阴水〔主〕于清净,故病寒则四肢逆冷,而禁止坚固,舒卷不便〔利〕
也。故冬脉沉(而)短以敦,病之象也,或病〔寒〕尚微,而未至于厥逆〔者〕,
不可反以为热;或热〔甚〕而成阳厥者,不可反以为病寒也。然阴厥者〔之〕病脉
候,皆为阴证,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未〔尝〕见于阳证也。其阳厥者〔之〕病脉
证,皆为阳证,热极而反厥,〔时〕复反温,虽厥而烦渴谵妄,身热而脉数也。若阳
厥〔极〕深,而至身冷,反见阴脉,而欲绝者,止为热极而欲死也。经曰∶一阴一阳
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以平为和,以偏为病,万物皆负阴抱阳而生,故孤阴不
〔长〕,独阳不成;是以阳气极甚,而阴气极衰,则阳气怫郁,阴阳偏倾,而不能
宣行,则阳气蓄聚于内,而不能营运于四肢,则手足厥冷为阳厥。仲景曰∶热深则厥亦
深,热微则厥亦微。又曰∶厥当下之,下后厥愈。当以凉药养阴退阳,凉膈散、调胃承
气汤下之是也。大凡治病者,必先明其标本,标者末,本者根源也。故经曰∶先病
为本,后病为标。又曰∶标本相传,先以治其急者。〔又〕言∶六气为本,三
阴三阳为标,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夫标本微甚,治以逆从,
不可不通〔也〕。故经曰∶知逆与从,正行无问;明知标本,万举万当;不知标本,
是〔谓〕妄行。正此谓也。



<目录>卷之中\十一、六气方治

(一)风

属性:\x〔防风通圣散〕∶\x
治一切风热郁结,气血蕴滞,筋脉拘挛,手足麻痹,肢体焦痿,头痛昏眩,腰脊强
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
胃燥〔热结〕,便溺淋闭。或肠胃蕴热郁结,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而为小便多出者;
或湿热内甚,而〔时〕有〔汗泄〕者;或表之正气与邪〔热〕并甚于里,阳极似阴,而
寒战烦渴者;或热甚变为疟疾,久不已者;或风热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肾水阴虚,心
火阳热暴甚〔而〕中风;或暴喑不语,及暗风痫〔者〕;或破伤中风,时发潮热搐
〔搦〕,并小儿热甚惊风,或〔斑〕疹〔反〕出不快者;或热极黑陷,将欲死者;
或风热疮疥久不愈者;并〔解〕耽酒热〔毒〕,及调理伤寒,发汗不解,头项肢
体疼痛,并宜服之。
防风(二钱半) 川芎(五钱) 石膏(一钱) 滑石(二钱) 当归(一两) 赤芍(五钱)
甘草(二钱半炙) 大黄(五钱) 荆芥穗(二钱半) 薄荷〔叶〕(二两) 麻黄(五钱去根苗节)
白术(五钱) 山栀〔子〕(二钱) 连翘(五钱) 黄芩(五钱) 桔梗(五钱) 牛蒡(酒浸五钱)
人参(五钱) 半夏(姜制,五钱)
以上共五钱,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
计时候,日三服。病甚者五、七钱至一两;极甚者,可下之,多服,〔二两〕、三两,
得利后,却当服三、五钱,以意加减。病愈,更宜常服,则无所损,不能再作。
\x灵砂丹∶\x
治风热郁结,血气蕴滞,头目昏眩,鼻塞清涕,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
咳嗽痰实,肠胃燥涩,小便赤;或肾水阴虚,心火炽甚,及偏正头风痛,发落齿痛,遍
身麻木,疥癣疮疡,一切风热,并皆治之。
独活 羌活 细辛 石膏 防风 连翘 薄荷(各三两)
川芎 山栀 荆芥 芍药 当归 黄芩 大黄(生) 桔梗
(以上各一两) 全蝎(微炒半两) 滑石(四两) 菊花 人参 白术(各半两)
寒水石(一两生用) 砂仁(一钱) 甘草(三两生) 朱砂(一两为衣)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朱砂为衣。每〔服〕茶清嚼一丸,食后服。
\x神仙换骨丹∶\x
治气血凝滞,荣卫郁结,风热湿气相搏筋骨之间,内舍偏虚,发为不遂之病,气感
八风,血凝五痹,筋挛骨痛,瘫痪偏枯,一切风证,并宜治之。服之神妙,难以言宣。
槐角(炒黄熟) 桑白皮(去皮) 川芎 苍术(泔浸去皮) 白芷 蔓荆子(去萼)
人参 威灵仙 何首乌 防风(各二两) 苦参 五味子 香附(各一两)
麝(半两别研) 麻黄(十斤) 朱砂(水飞一两)
上将麻黄去根、苗、节,用河水三石三斗三升,小斗七升是也,熬至六升,滤去
麻黄,澄清再熬至二升半,入其余药末,每一两三钱作十丸,朱砂为衣。每一
丸,酒一盏,浸至晚,溶化,临卧服。
\x不换金丹∶\x
退风散热。治风有二法,〔行〕经和血及开〔发〕腠理。经脉凝滞,非行经则血
不顺,是治于内也。皮肤郁结,非开发则荣卫不和,是调理于外也。此亦发散之药也。
荆芥穗 白僵蚕(炒) 天麻 甘草(各一两) 羌活(去芦) 川芎 白附子(生) 川
乌头(生) 蝎梢(去毒炒) 藿香叶(各半两) 薄荷(三两) 防风(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细〔嚼〕茶清下。如口 向左,即右〔腮〕上涂
之,即止。
\x花蛇续命汤∶\x
治卒中风,牙关紧急,精神昏愦,口眼 斜,不知人事,痰涎不利,喉中作声。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干) 全蝎(炒) 独活(去土) 天麻 附子 人参 防风 肉桂 白
术 本 白附子(炮) 赤箭 川芎 细辛(去叶) 甘草(炙) 白僵蚕(去丝灰炒) 半夏(汤浸
切) 白茯苓(去皮) 麻黄(去节,水煮三沸去沫,细切,以上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
\x加减冲和汤∶\x
治中府之病,宣外阳,补脾胃,泻风木,实表里,养荣卫。
柴胡(五分) 升麻(三分) 黄 (五分) 半夏(二分) 黄芩 陈皮 人参 芍药
甘草(各二分半) 当归 黄柏(酒浸,各三分)
上锉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
如有自汗多者,加黄〔 〕半〔钱〕;嗽者加五〔味〕子二十〔粒〕。
\x防风天麻〔散〕∶\x
治风痹走注,肢节疼痛,中风偏枯,或暴喑不语,内外风热壅滞,解昏眩。
防风 川芎 天麻 羌活 白芷 当归 草乌头 白附子 荆芥穗 甘草(炙,各半两) 滑石(二两)
上为末,热酒化蜜少许,调半钱,加至一钱,觉药力营运微麻为度。或炼蜜〔丸〕
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热酒化下。或半丸,细嚼,白汤下亦得。散郁结,宣气血。如
甚者,服防风通圣散。
\x祛风丸∶\x
治风偏,手足〔颤〕掉,语言謇涩,筋骨痛。
乌头(炮) 天南星 草乌头(炮) 半夏 绿豆粉(各一两) 甘草 川芎 白僵蚕 藿香 零零
香地龙 蝎梢(各三两) 川姜(半两炮)
上末一两,用绿豆粉一两,白面二两,滴水丸梧桐子大。每三、五丸,细嚼,茶清
下,或五、七丸亦得,食后服,初服三丸,渐加多。
\x大通圣白花蛇散∶\x
中府之药也。(大)治诸风,无问新久,手足 曳,腰脚缓弱,行步不正,精神
昏昧,口眼 斜,语言謇涩,痰涎壅盛,筋脉挛急,肌肉顽痹,皮肤燥痒,骨节疼,
目眩,下注腰脚,疼痛腿重,肿疡生疮;或痛无常〔处〕,游〔走〕不定,及风
气上攻,面浮〔肿〕耳鸣,并宜服之。
天麻(去苗) 赤箭 防风(去苗) 本 木香 海桐皮 肉桂 杜仲(炒) 干山药 当归 威灵仙
白附子(炮) 菊花 蔓荆子 羌活(去芦) 虎骨(酥炙) 白芷 干蝎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肉用) 荜
甘草(炙) 牛膝(去苗) 郁李仁(去皮研) 浓朴(姜制,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温酒调下,荆芥汤调下亦得,空心服之。常服祛风逐气,
通行荣卫,久病风人,尤宜常服。轻〔者〕中风,不过二十服,平安如故。
\x活命金丹∶\x
治风中脏不语,半身不遂,肢节顽痹,痰涎上潮,咽嗌不利,饮食不下,牙关紧
禁,及解一切药毒,发热腹胀,大小便不利,胸膈痞满,上实下虚,气闭面赤,汗
后余热不退,劳病诸〔证〕,无问老幼妇人,俱得服之。
川芎 甘草 板蓝根 葛根(各一两) 龙脑(二钱研) 麝香(二钱研) 牛黄(研五分) 生犀 桂(各
三钱) 珠子粉(半两) 川大黄(二两半) 甜硝(一两) 辰砂(四钱,一半为衣) 青黛(三
钱) 薄荷(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同水浸蒸饼,糊为剂,每一两作十丸,别入朱砂为衣,就湿,以真金箔四十叶为衣。〔葛〕月修
合,瓷器内收贮,多年不坏。如风毒,茶清送下;解毒药,新冷水化下;余热劳病,及小儿惊热,薄荷汤化下。以
上煎,量大小加减用之。
\x至宝丹∶\x
治卒中风急不语,中恶气〔绝〕,中诸物毒,暗风,〔中〕热疫毒,阴阳
〔二〕毒,〔山〕岚瘴〔气〕毒,中暑毒,产后血晕,口鼻血出,恶血上攻心,
烦躁,心肺积热,〔霍〕乱吐利,风注筋惕,大肠风〔秘〕,神魂恍惚,头目
〔昏〕眩,眠卧不安,唇口干焦,伤寒狂语,小儿急惊,风热卒中,客忤,不得眠
〔睡〕,惊风搐搦,以上无不治者。
辰砂(五两水飞) 生犀(五两) 麝香(二两半) 玳瑁(五两) 牛黄(二两) 龙脑
(五两水飞) 人参(五两) 银箔(一百二十片,一半为衣,余入药) 琥珀(五两)
安息香(五两,用酒半升熬膏) 金箔(二百二十片,一半为衣,余入药)
雄黄(一两半) 南星(三两,水煮软,切片。一法∶酒二升半,浸蒸七次,焙干用。)
上为细末,(半)用安息香膏,次炼蜜,一处搜和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至
五丸,煎人参汤下之。小儿〔一丸〕至二丸,汤下之同上。
\x牛黄通膈汤∶\x
治初病风证,觉一二日实,则急下之。
牛黄(二钱别研) 大黄(一两) 甘草(一两炙) 朴硝(三钱别研)
上件为末,每服一两,水二钟,除牛黄、朴硝外,煎至一盏,去滓,入牛黄、朴硝一
半调服,以利三、二行为度。未利,再量虚实加减服之。



<目录>卷之中\十一、六气方治

(二)暑热

属性:\x白虎汤∶\x
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胸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宜服之。又治
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知母(去皮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粳米(一合) 石膏(乱文者,别研,四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小儿量力与之。或加
人参少许同煎亦得,食后服。此药立夏后〔立〕秋前可服,春时及秋后并亡血虚人
不宜服。
\x桂苓甘露饮∶\x
治饮水不消,呕吐泻利,流湿润燥,宣通气液,水肿〔腹〕胀,泄泻不能〔止〕
者。兼治霍乱吐泻,下利赤白,烦渴,解暑毒大有神效,兼利小水。
白茯苓(去皮) 白术 猪苓 甘草(炙) 泽泻(以上各一两) 寒水石(一两别研) 桂(去粗皮
半两) 滑石(二两别研)
上为末,或煎,或水调,二三钱任意,或入蜜少许亦得。
\x桂苓白术散:\x
治冒暑、饮食,所伤转甚,湿热内甚,霍乱吐泻,转筋急痛,腹满〔痞〕闷,小
儿吐泻惊风,宜服之。
木香 桂枝 藿香 人参 茯苓(去皮各半两) 甘草(炙) 白术 葛根 泽泻 寒水石(各一
两) 滑石 石膏
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新水或生姜汤亦得。
\x益元散∶\x
桂府滑石(二两烧红) 甘草(一两)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无蜜亦得。或饮冷者,新水亦得。或发
汗,煎葱白豆豉汤调,无时服。
\x竹叶石膏汤∶\x
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淡竹叶(六钱半锉) 石膏(四两别研)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麦门冬(一两半)
半夏(二钱半汤洗)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粳米百余粒,煮取八分,米熟,去滓温服。
\x化痰玉壶丸∶\x
南星 半夏(生) 天麻(各一两) 白面(三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水一大〔盏〕,先煎令沸,下药煮,
候浮,漉出,方熟。放温,别用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x四君子汤∶\x
治烦热燥渴。
白茯苓(去皮) 人参(去芦) 甘草(炙) 白术(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x白术散∶\x
治诸烦(热)渴,津液内耗,不问阴阳,服之止渴生津液。
白术 人参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 藿香 木香(各一两) 干葛(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x小柴胡汤∶\x
治伤寒温病,恶风,颈项强急,胸膈肋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身面皆黄,小
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潮热不除;及瘥后劳复,发热头痛,妇人伤风,头
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并宜服之。
柴胡(四两去苗) 黄芩 人参 半夏(汤洗七次) 甘草(各一两半)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
渣,热服,不拘时。小儿分作二服,更量加减。
\x升麻葛根汤∶\x
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热,疮疹未发,并宜服之。
升麻 葛根 甘草(炙) 芍药(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不拘时。日进二、三服,
病去身凉为度。小儿量力与服。



<目录>卷之中\十一、六气方治

(三)湿土

属性:\x葶苈木香散∶\x
治湿热内外〔甚〕,水肿〔腹〕胀,小便赤涩,大便滑泻。
葶苈 茯苓(去皮) 白术 猪苓(去皮,各一两) 木香(半钱) 泽泻 木通 甘草(各
半两) 桂(一钱) 滑石(三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食前服。此药下水〔湿〕,消肿胀,止泻利,利
小便。若小便不得通利,而反转泄者,此乃湿热癃 极深,而攻之不开,故
反为注泻,此正气已衰,多难救也。慎不可攻之,而无益耳。
\x白术木香散∶\x
治喘嗽肿满,欲变成水病(者),不能卧,不欲饮食,小便闭者。
白术 猪苓(去皮) 泽泻 赤茯苓(以上各半两) 木香 陈皮(各二两去白) 槟榔 官桂(各二
钱) 滑石(三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温服。
\x大橘皮汤∶\x
治湿热内甚,心腹胀满,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橘皮(一钱半) 木香(一钱) 滑石(六钱) 槟榔(三钱) 茯苓(一两去皮) 猪苓(去皮) 泽泻 白
术官桂(各五钱) 甘草(三钱)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x桂〔苓〕白术丸∶\x
消痰逆,止咳嗽,散痞〔满〕壅塞,开坚结痛闷,〔推〕进饮食,调和脏腑,
无问寒湿〔湿〕热,呕吐泻利,皆能开发,以令遍身流湿润燥,气液宣平而愈。并解
酒毒,兼疗肺痿痨嗽,水肿〔腹〕胀,泻利不能止者,服之,利止为度,后随证治
之。
楝桂 干生姜(各一分) 茯苓(去皮) 半夏(各一两) 白术 红皮(去穣) 泽泻(各半两)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汤下,日进
三服。病〔在〕膈上,食后服;膈下,食前服;〔在〕中者,不拘时。或一法∶加
黄连半两,黄柏二两,〔水丸〕,取效甚妙。
\x六一散∶\x
治身热呕吐泄泻,肠癖下利赤白。治癃闭淋痛,利小便。偏荡胃中积聚寒热,〔宣
积气〕,通九窍六腑,〔生〕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宽〕中,除烦热心
躁。治腹胀痛,补益五脏,大养脾胃肾之气,理内伤阴痿,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
切虚损。主痫 惊悸,健忘,心烦满短气,脏伤咳嗽,饮食不下,肌肉疼痛。治口
疮,牙齿疳蚀,明耳目,壮筋骨,通〔经〕脉,和血气,消水谷,保真元,解百药酒
食邪毒,〔耐〕劳〔役〕饥渴,〔宣〕热,〔辟〕中外诸邪所伤,久服强志轻
身,驻颜延寿,及解〔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恚〕
怒、惊恐、传染。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病,并解两感伤寒,能令遍身结滞宣通,
气〔和〕而愈。及妇人下乳催生,并产后损液血衰,阴虚热甚,一切热病,并宜服
之。兼〔防〕发吹奶乳〔痈〕,或已觉吹乳乳结,顿服即愈,乃神验之仙药也,惟
孕妇不可服。
滑石(六两烧红) 甘草(一两微炒)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无蜜亦得,日三、四服,〔或水调下亦得,
解利发汗,煎葱白豆豉汤下四钱,并三四服,〕以效为度。此药寒凉,解散〔郁
热〕,〔若〕病甚不(可)解,多服无害,但有益耳。
\x五苓散∶\x
治伤寒温热,病在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小便
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及治霍乱吐利,烦渴饮水。
泽泻(二两半) 猪苓 赤茯苓(去皮) 白术 官桂(去皮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热汤下。恶热,欲饮冷者,新水调下,或生姜汤下愈〔妙〕。
或加滑石二两甚佳。或喘嗽(咳)烦心不得〔眠〕者,加阿胶半两。及治瘀热在里,
身发黄胆,浓煎茵陈蒿汤调下,食前服。疸病发渴,及中水引饮,亦可服,新汲水调
下。小儿加白术末少许,如虚热,加黄 、人参末少许。
\x赤茯苓丸∶\x
治脾胃〔水〕湿太过,四肢肿满,腹胀喘逆,气不宣通,小便赤涩。
葶苈(四两炒) 防己(二两) 赤茯苓(一两) 木香(半两)
上为细末,枣肉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桑白皮汤食前下。
\x人参葶苈丸∶\x
治一切水肿。喘满不可当者。
人参(一两去芦) 苦葶苈(炒四两)
上为细末,枣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煎桑白皮汤下。
\x海藻散∶\x
治男子遍身虚肿,喘满闷不快者。
海藻(锉碎) 川大黄 大戟(并锉) 续随子(去壳,以上各二两)
上件,好酒二钟,净碗内浸〔一〕宿,取去晒干候用。
甘遂(面炒黄色一两) 白牵牛(生一两) 滑石(半两) 肉豆寇 青皮(去穣)
橘皮(去白,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如气实者,三钱半,平明冷茶清调下,至辰时取下水二、
三行,肿减五、七分。隔二、三日,平明又一服,肿消。鱼肉盐皆忌。一曰∶小儿
肿一钱,五岁以下者半钱,孕妇勿服。



<目录>卷之中\十一、六气方治

(四)火

属性:\x凉膈散∶\x
治伤〔寒〕表不(能)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下后燥热怫〔结〕于内,
心烦懊 不得眠,脏腑积热,烦渴头昏,唇干咽燥,喉痹目赤,颊硬,口舌生疮,
咳唾稠粘,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闭结,风热壅滞,疮癣发〔斑〕,惊
风热极,豆黑陷欲死者。
连翘(一两) 山栀 大黄 薄荷 黄芩(以上各半两) 甘草(一两半) 朴硝(一钱)
加减法∶咽喉〔痛〕涎嗽,〔加〕荆芥半两,桔梗一两。咳而呕者,加半夏半两,
每〔服〕生姜三片同煎。血衄呕血,〔加〕当归〔芍药各半两,生地黄一两。淋者加滑
石四两,茯苓一两〕。风眩目痛,加川芎半两,石膏三两,防风半两。〔斑〕
疹加葛根一两,荆芥半两,赤芍、川芎、防风、桔梗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至五钱,水一盏,蜜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虚实加减如
前。或小儿可服七分八分,或无热,甚黑陷,腹胀喘急,小便赤涩而将死者,此一
服,更加大承气汤约下之,得〔和〕者即瘥。
\x黄连解毒汤∶\x
治伤寒〔杂〕病燥热毒,烦闷干呕,〔口〕燥,呻吟喘满,阳厥极深,蓄热内
〔甚〕,俗妄传〔为〕阴毒者。及〔汗吐下〕后,〔寒凉诸药,不能退热势〕,
并两感证同〔法〕。
黄连 黄柏 黄芩 大栀子(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一盏,煎至四分,去渣温服。或腹满呕吐,或欲
作利者,每服加半夏三个,浓朴二钱,茯苓四钱去皮,水一盏半,姜三片,煎
半盏,去滓温服,名曰黄连半夏解毒汤。
\x三一承气〔汤〕∶\x
治伤寒杂证,内外所伤,日数远近,腹满咽干,烦渴谵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
涩,大便结滞,或湿热内〔甚而〕为滑泄,热甚喘咳闷乱,惊悸狂颠,目病口疮,
舌肿喉痹痈疡,阳明胃热发〔斑〕,脉沉而可下者。小儿热极风惊,潮搐昏塞,并
〔斑〕疹黑陷不〔起〕,小便不通,腹满欲死。或〔斑〕疹后,热不退,久不作痂,
或作〔斑〕痈疮癣,久不已者,怫热内盛, 癖坚积,黄瘦疟疾,久新暴卒心痛,风
痰酒〔隔〕,肠垢积滞,久〔壅〕风热,暴伤酒食,烦心闷乱,脉数沉实。或肾水阴
虚,阳热暴甚,而僵仆卒中,一切暴喑不语,蓄热内伤,阳厥极深,脉反沉细欲绝。
或表〔之〕冲和正气,与邪气并〔之〕于里,则里热亢极〔似〕阴,反为寒
战,脉微而绝。或风〔热〕燥甚,客于下焦,而大小便涩滞不通者。或产〔妇〕
死胎不下,或两感表里热甚,须可下〔者〕。
大黄 芒硝 枳壳 浓朴(各半两) 甘草(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水一盏半,姜三片,煎至六分,下硝一二沸,去渣热服,以利为
度。热甚者,作一服,得利为效,临时消息。
\x八正散∶\x
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
宁,目赤睛痛,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
血淋,并宜服之。
大黄(面裹煨干用) 瞿麦 木通 〔蓄〕 车前子 山栀 甘草(炙) 滑石(以上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些子),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小儿量力与之。
\x洗心散∶\x
治风壅壮热,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节烦疼,热气上冲,口苦唇焦,咽喉
肿痛,痰涎壅滞,涕唾稠粘,心神烦躁,眼涩睛疼,及寒〔热〕不调,鼻塞声重,咽
干多渴,五心烦热,小便赤涩,大便闭硬宜服。
大黄(面裹煨净用) 甘草(炙) 当归(去苗洗) 芍药 麻黄(去根)
荆芥穗(各半两) 白术(三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至七分,(内硝更上火煎一
二沸)〔去滓,温服。如小儿麸豆疮疹,欲发先狂语,多渴,及惊风积热,可服一钱,
并临卧服。如大人五脏壅实,欲要溏转,加至四五钱,乘热服之。〕
\x〔调胃承气汤〕∶\x
治胃中热实而下满,一切胃经实热者,皆可服之。
大黄(炙半两) 芒硝(半两) 大黄(半两)
《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芒硝咸寒以除热,大黄苦寒以荡实,
甘草甘平以助二物,推陈致新法也。
上件锉如麻豆大,水一盏,煮二味至七分,去滓,纳硝更上火煎一二沸,服之。
\x大承气汤∶\x
治痞满燥实,地道不通。
大黄(苦寒,一两) 浓朴(苦寒姜制二两) 芒硝(咸寒一合) 枳壳(五个去穣麸炒)
〔《内经》曰∶燥淫于内,所胜以苦下之,大黄枳实之苦,以除燥热。又曰∶燥淫于
内,治以苦温,浓朴之苦下燥结。又曰∶热淫所胜,治以咸寒,芒硝之咸,以攻郁热蕴结。〕
上四味,以水五升,先煮二味,取三升,去滓,纳大黄,取二升,去滓,入芒硝,更
上火微煎一二沸,分二服,得下勿服余者。方内去硝,即小承气汤也,治证同。
\x柴胡饮子∶\x
解一切肌热、蒸热、积热,及寒热往来,蓄热或寒战,及伤寒发汗不解,或不经发
汗传受,表里俱热,口干烦渴,或表热入里,下证未全,下后热未〔除〕,及汗后余
热、劳复,或妇人经病不快,产后但有如此之证,并宜服之,乃气分热也。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炙) 大黄 当归 芍药(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小儿分三服,不拘时
日,三服除病为度,热〔甚者〕加服。
\x白虎汤∶\x
方〔见〕前〔暑热〕内,此方加甘草半两。
\x桃仁承气汤∶\x
治热结膀胱,其人如狂,热在下焦,与血相搏,血下则热〔随〕出而愈。
芒硝 甘草 桂枝(各六钱)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一两三钱)
甘以缓之,辛以散之,小腹急结,缓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大〕
热之气,寒以〔取〕之;热甚搏血,加〔二〕物于调胃承气汤中〔也〕。
上五味,〔 咀〕,以水二升三合,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纳芒硝,煎一、二沸,
分五服。
\x(神芎丸)∶\x
治一切热证,常服保养,除痰,消酒食,清头目,利咽膈,能令遍身结滞宣通,气
利而愈。神强体〔健〕,耐伤〔省〕病。并妇人经病,产后血滞,腰脚重痛,小儿积
热,惊风潮搐,〔藏〕用丸,亦曰显仁丸。加黄连、薄荷、川芎各半两,名曰神芎丸。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或炼蜜丸亦妙。每十五丸加至五、七十丸,温水下,冷水
亦得。



<目录>卷之中\十一、六气方治

(五)燥

属性:\x脾约丸∶\x
约者,〔结〕约之象,又曰约束之约也。《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
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为〕其
津液者。脾气结,约束精液,不得四布五经,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硬,故曰
其脾为约。麻仁味甘平,杏仁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杏仁润
物也,《本草》曰∶润可以去枯,肠燥必以甘润之物为主,是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枳
壳味苦寒,浓朴味苦温,润燥者必以甘,甘以润之;破结者必以苦,苦以泄之。枳壳、
浓朴为佐,以散脾之约;芍药味酸微寒,大〔黄〕味苦涌泄为阴,芍药、大黄为使,
以下脾之结。燥润结化,津液还入胃中,则大便利,小便数愈。
麻仁(一两) 白芍药 枳壳 浓朴(各半两) 大黄(二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研三钱)
上为极细末,蜜丸梧子大,米饮下三十〔丸〕,日进三服,渐加,以利为度。
\x润肠丸∶\x
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燥不通,全不思食,〔此乃〕风结
秘、血结秘,皆令 塞也。〔风以润之,血以和之〕,和血疏风,自通利矣。
麻仁 桃仁(去皮尖) 羌活 当归 大黄(各半两)
上除麻仁、桃仁别研如泥,余药细研,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汤
下。〔如血涩而大便燥者,加桃仁酒洗大黄〕。如大便不通而涩,滋其荣〔甚〕者,
急加酒洗大黄;如风结燥,大便不行,加〔麻〕仁、大黄;如风湿大便不行者,
加皂角仁、大黄、秦艽以利之;如脉涩,觉身有气〔涩〕而大便不通者,加郁李
仁、大黄以除气涩。
\x当归润燥汤∶\x
升麻(一两) 当归(一两) 生地黄(二两) 甘草(一钱炙) 干地黄(一钱)
桃仁(一钱研) 麻仁(一钱) 红花(半钱) 大黄(一钱煨)
上桃仁、麻仁别研如泥,余锉〔麻豆大〕作一服,水二钟,入桃、麻仁煎至
一盏,去渣,空心宿食消尽,稍热服。
\x橘杏丸∶\x
治气闭,老人虚弱〔人〕皆可服。
橘皮 杏仁(汤浸去皮尖)
上二味等分,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x七〔宣〕丸∶\x
疗风气,治结聚宿食不消,兼〔砂〕石皮毛在腹中,及积年腰脚疼痛,冷如〔冰〕
石,香港脚冲心,烦〔愦〕,头〔眩〕暗倒,肩背重,心腹胀满,胸膈〔痞〕塞,
风毒肿气,连及头面,大便或秘,小便时涩,脾胃〔虚〕痞,不能饮食,脚转筋,挛
急〔掣〕痛,心神恍惚,眠卧不安等疾。
柴胡(去苗五两) 桃仁(去皮六两) 枳实(麸炒五两) 〔诃〕子皮(五两) 木香(五两)
大黄(面煨十五两) 甘草(炙四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临卧服,米饮下一服,加至四、五十
丸,宣利为度。觉病势退,服五补丸,不问男女老幼,并可服之,量与加减。
\x麻仁丸∶\x
调三焦,和五脏,润肠胃,除风气,及治风热壅结,津液耗少,令大便闭涩
不通,高年及有风人大便秘,宜服之。
枳实(面炒) 白槟榔(各一两半) 羌活(一两洗) 菟丝子(一两半酒浸别末) 〔山茱萸〕(一两
半) 郁李仁(四两去皮) 车前子(一两半) 肉桂(一两) 木香(一两) 大黄(四两半) 麻仁(四
两别研)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临卧温水下。
\x神功丸∶\x
治三焦气壅,心腹痞闷,六腑风热,大便不通,腰脚疼痛,肩背重〔疼〕,头
昏〔面〕热,口苦咽干,心胸烦躁,眠卧不安,及治香港脚,并素有风〔人〕大便
结燥。
大黄(四两面煨) 麻仁(二两别研) 人参(二两) 诃子皮(四两)
上一处研,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酒亦得,食后服。如大便不通,
倍服,利为度。
\x浓朴汤∶\x
凡治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疗,有虚秘,有实秘。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
赤,当以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浓朴汤宜之。
浓朴(三两锉) 白术(五两) 半夏(二两泡) 枳壳(二两炒) 陈皮(三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三个,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食
前。胃实秘,物也;胃虚秘,气也。
\x七圣〔丸〕∶\x
治风气壅盛,痰热结搏,头目昏重,涕唾稠粘,心烦面热,咽干口燥,精神不爽,
夜卧不安,肩背拘急,胸膈痞闷,腹胀胁满,腰腿重痛,大便秘涩,小便赤涩,宜服之。
川芎 肉桂 木香 大黄(各半两酒浸) 羌活(一两) 郁李仁(一两去皮) 槟榔(半两)
上〔七味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温水下,
食后临卧〔服〕。〔山〕岚瘴地,最宜服之。〔更量脏腑虚实加减〕
\x犀角丸∶\x
治三焦邪热,一切风气,〔又〕治风盛痰实,头目昏重,肢体拘急,痰涎壅塞,
肠胃燥结,大小便难。
黄连 犀角(各一两) 人参(二两) 大黄(八两) 黑牵牛(二十两)
上与黑牵牛和合〔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卧时温水下,
更量虚实加减。



<目录>卷之中\十一、六气方治

(六)寒水

属性:\x大己寒丸∶\x
治大寒积冷,脏腑虚〔寒〕,心腹疼痛,胸胁胀满,泄泻肠鸣,下利自汗,米
谷不化,阳气暴衰,阴气独盛,手足厥冷,伤寒阴胜,神昏脉短,四肢怠惰,并宜服之。
干姜 良姜(各六两) 桂 荜茇(各四两)
上〔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二十丸,米饮汤下,食前服。
\x四逆汤∶\x
治阴证伤寒,自利不渴,呕哕不止,〔或〕吐利俱作,小便涩;或利,脉微欲绝,
腹痛胀满,手足厥冷;或〔病〕内寒外热,下利清谷,四肢沉重;或汗出不止,并宜
服之。〔此药助阳救衰〕
甘草(炙六钱) 干姜(半两) 熟附子(一枚去皮)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
\x附子理中丸∶\x
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泻利,转筋霍乱,体冷微汗,手足厥冷,心下逆满,
腹中雷鸣,呕吐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宜服之。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甘草 附子(各二两炮去皮脐)
上〔五味为末〕,炼蜜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水一盏,拍破,煎至七分,稍热,
空心食前服之。
\x胡椒理中丸∶\x
治脾胃虚寒,气不通宣,咳嗽喘急,逆气虚痞,胸膈噎闷,腹胀满痛,迫塞短
气,不能饮食,呕吐痰水不止。
胡椒 荜茇 干姜(炮) 款冬花 甘草 陈皮 良姜 细辛(去苗各四两) 白术(五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温酒下,不拘时,日进三服。
\x理中丸∶\x
治中焦不和,脾胃宿冷,心下虚痞,腹疼痛,胸胁逆冷,饮食不下,噫气吞酸,
口苦失味,怠惰嗜卧,不思饮食,及肠鸣自利,米谷不化。
白术 干姜(炮)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沸汤下。为粗末,理中
汤也,味数相同。
\x铁刷汤∶\x
治积寒痰饮,呕吐不止,胸膈不快,饮食不下,并宜服之。
半夏 草豆蔻 丁香 干姜(炮) 〔诃〕子皮(各三钱) 生姜(一两)
上 咀,水五盏,煎至二盏半,去渣,分三服,相继不拘时。大吐不止,加附子三
钱,生姜半两。
\x桂附丸∶\x
治风邪冷气,入乘心络,或脏腑暴感风寒,上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
甚则经久不瘥。
川乌头(三两炮去皮脐) 附子(三两) 干姜(二两炮) 赤石脂(二两) 桂(二两)
蜀椒(去目微炒)
上〔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觉至痛处即止;若不
止,加至五十丸,以知为度。若早服无所觉,至午后,再〔服〕二十丸。若久
心痛,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尽一剂,终身不发。
\x姜附汤∶\x
治五脏中寒,或卒然晕闷,手足厥冷。
干姜 附子(炮去皮脐) 甘草(炙各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服。挟风不仁,
加防风半两;兼湿肿满,加白术半两;筋脉挛急,加木瓜半两;肢节疼,加桂心半
两。
\x加减白通汤∶\x
治形寒饮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腹脐冷痛,足胫寒逆。〔《内经》〕云∶寒淫
于内,治以辛热;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以苦发之。以附子大辛热,助阳退阴,温
经散寒,故以为君。干姜、官桂,辛甘大热,亦除寒湿;白术、半夏苦辛,温胃燥脾
湿,故为臣。草豆蔻、炙甘草、人参,甘辛大温,温中益气;生姜辛大温,能除湿之
邪;葱白辛温,以通上焦阳气,故以为佐。又云∶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故大
作汤剂投之,不数服而(止)痛减,足胫渐温,调饮食数〔次〕平〔复〕。
附子(一两去皮脐) 干姜(一两炮) 官桂(五钱) 白术(五钱) 草豆蔻(煨) 甘草 人参 半
夏(炮各五钱)
上 咀,每两,水二盏半,生姜五片,葱五茎,煎至一盏二分,去滓,空心服。
\x二姜丸∶\x
治痼冷。
良姜 干姜(炮各三两)
上〔二味等分〕,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下。
\x术附汤∶\x
治沉寒痼冷。
黑附子(炮一两) 白术(一两半) 甘草(炙,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二枚,拍破,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一)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属性:\r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ps6a2.bmp\r
〔注云〕∶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
为阳中之阴。又曰∶味浓则泄,味薄〔则〕通;气浓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又曰∶辛
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也〕,茯苓淡,为天之阳,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
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人
手太阳也。麻黄苦,为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曰∶味之薄者,
〔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
附子,气之浓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浓者,乃阴中之阴,故经
〔云〕泄下。(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也;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
清头目也。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浊阴归六腑,
浊之浊者也;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二)药性要旨

属性: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甘苦寒泻血热。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属性: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
注云∶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
〔注云〕∶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
注云∶〔温凉寒热〕,各从其宜;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注云〕∶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
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
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
卫乃行,常有天命。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四)〔脏气法时补泻法〕

属性: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注云∶开腠理,致津液,通气血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药。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黄 、甘
草、人参。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泻。
注云∶此五者,有酸、辛、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软、或
坚,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五)治法纲要

属性:气交变〔论云〕∶五运太过不及。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
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长、化、收、藏之运,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注云∶失常之理,则天地四时之气,无所营运。故动必有静,胜必有复,乃天地阴
阳之道也。以热治热法,经曰∶病气热甚,而与寒药交争,〔则〕寒药难下,故反热
服,顺其病势,热势既休,寒性乃发,病热除愈,则〔如〕承气汤寒药,反热〔服之〕
者是也。病寒亦同法也。凡治病,必求〔其〕所在,病在上者治上,在下者治下,
故中外脏腑经络皆然。病气热,则除其热;病气寒,则退其寒,六气同法。泻实补虚,
除邪养正,平则守常,医之道也。
大法曰∶前人方法,即当时对证之药也。后人用之,当体指下脉气,从而加减,否
则不效。余非鄙乎前人而自用也,盖五行相制相兼,生化制〔承〕之体,一时之间,
变乱无常,验脉〔处〕方,亦前人之〔法〕也。厥后通乎理者,〔当〕以余言为
〔然〕。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六)用药用方辨

属性:如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方,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
故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佐之。〔如〕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制小建中
〔汤〕方,芍药为君,桂枝、甘草佐之。一则治其表虚,一则治其里虚,是各言其主
用也。后人之用古方者,触类而长之,则知其本,而不致差误矣。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七)去〔脏腑〕之火

属性: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
肠火,石膏泻胃火。柴胡泻三焦火,〔须用〕黄芩佐之;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
胆经亦然。黄柏泻膀胱火,又曰龙火,膀胱〔乃〕水之府,〔故曰龙火〕也。
以上诸药,各泻各经之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君臣,处详其宜而用
之,不可执而言也。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八)各经引用

属性: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柏,小肠、膀胱也。少阳经,柴胡;在下者青皮,胆、三焦
也。阳明经,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肠也。太阴经,白芍药,脾、肺也。少阴
经,知母,心、肾也。厥阴经,青皮;在下者,柴胡,肝、包络也。以上十二经之的药也。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九)五味所用

属性:苦以〔泻〕之,甘以缓之〔及〕发之,详其所〔宜〕用〔之〕,酸以收之,
辛以散之,咸以软之,淡以渗之。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用药各定分两

属性: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停者,〔则〕各
等分〔也〕。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一)药性生熟〔用〕法

属性:黄连、黄芩、知母、黄柏,〔治〕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酒炒之,借酒力上
升也。咽之下,脐之上〔者〕,〔须〕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凡熟〔升〕生〔降〕
也。大黄须煨,恐寒伤胃气;至于乌头、附子,〔须〕炮去〔其〕毒也。用〔上焦〕
药,〔须〕酒洗曝干。黄柏、〔知母〕等,寒药也,久弱之人,须合〔之
者〕,酒浸曝干,恐寒伤胃气也;熟地黄酒洗,亦然。当归酒浸,助发散之用也。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二)药用根梢法

属性:凡根〔之〕在上者,中半以上,气脉上行,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下
行,入土者为梢。当知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经曰∶根升梢降。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

属性:肺〔为〕金,肝〔为〕木,肾〔为〕水,心〔为〕火,脾〔为〕土。生我者为父母,我生
者为子孙;克我者为鬼贼,我克者为妻财。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
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假令木生火,
木乃火之父母,火乃木之子孙;木克土,木乃土之夫,土乃木之妻。余皆仿此。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四)七神

属性: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五)制方法

属性: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有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
通〔也〕。夫药之气味不必同,同气之物,〔其〕味皆咸,其气皆寒之类是也。凡同
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浓薄,性用不等,制方者,
必须明其用矣。经曰∶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浓为纯阳,
气薄〔为〕阳中之阴。然,味浓则泄,薄则通;气浓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又曰∶辛
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凡此之味,各有所能。
然,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酸能收缓,甘能缓急,淡能利窍。故经
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
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肝欲
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
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
之,以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凡此者,是明其
〔气〕味之用也。若用其味,必明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气,必明其气之所宜。识其病之
标本脏腑,寒热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证而制其方也,是故方〔有〕
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大小反正逆从之制也。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
此随病之所宜,而又赞成方而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耦之制也。
去咽喉〔之病〕,近者奇之;〔治肝肾之病〕,远者耦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
不〔可以〕耦。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薄〔者〕
则少服而频服,浓者〔则〕多服而〔顿〕服。又当明五气之郁,木郁达之,谓吐令调达
也;火郁发之,谓汗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解表利小便
也;水郁折之,谓〔制〕其〔冲〕逆也。凡此五者,乃治病之〔大〕要〔也〕。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六)咀药味

属性:古之用药治病,择净口嚼,水煮服之,谓之 咀。后人则用刀桶内〔细〕锉,以
竹筛齐之。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七)〔药类法象〕

属性:药有气味浓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今详录之,及拣择制度修
合之法,俱列于后。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七)〔药类法象〕

属性: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防风 气温味辛,疗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
药也,误服泻人上焦元气。《主治秘要》云∶味甘纯阳,太阳经本药也,身去上风,梢去
下风。又云∶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主治诸风及去湿也。去芦。
羌活 气微温,味甘苦,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经〕风药也。加川芎治〔足〕
太阳、少阴头痛,透关利节。《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
用有五∶手足太阳引经一也。风湿相兼二也。去肢节疼痛三也。除痈疽败血四也。风湿
头痛五也。去黑皮并腐烂〔者〕,锉用。
升麻 气平,味微苦,足阳明胃、足太阴脾引经药。若补其脾胃,非此为引用不
能补。若得葱白、香芷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太阳,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经
伤〕风之的药也。《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四∶
手足阳明引经一也。升阳于至阴之下二也。阳明〔经〕分头痛三也。去〔风邪在皮
肤〕及至高之上四也。又云∶甘苦,阳中之阴,脾痹非升麻不能除。刮去黑皮腐烂
〔者用〕,里白者佳。
柴胡 气味平,微苦,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辰潮热,此少阳、厥
阴引经药也。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所〕
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主治秘要》云∶味微苦,性平微寒,气味俱轻,阳也,升
也,少阳经分药,〔能〕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又云∶苦为纯阳,去寒热往来,
胆痹非柴胡梢不能除。去芦用。
葛根 气平味甘,除脾胃虚热而渴,又能解酒之毒,通〔行〕足阳明之经。
《主治秘要》云∶味甘性寒,〔气味俱薄,体轻上行,浮而微降,阳中阴也。其用有
四∶止渴一也。解酒二也。发散表邪三也。发散小儿疮疹难出四也〕。益阳生津液,不
可多用,恐损胃气。去皮用。
威灵仙 气温味〔苦甘〕,主诸风湿冷,宣通五脏,〔去〕腹内瘕滞,腰膝冷
痛,及治伤损。《主治秘要》云∶味甘,纯阳,去太阳之风。铁脚者佳,去芦用。
细辛 气温,味大辛,治少阴〔经〕头痛如神,当〔少〕用之,独活为之使。
《主治秘要》云∶味辛性温,气浓于味,阳也,止诸阳头痛,诸风通用之。辛热,温
〔少〕阴〔之〕经,散水寒,治内寒。又云∶味辛,纯阳,〔止〕头痛。去芦并叶。华山者佳。
独活 气微温,味甘苦平,足少阴肾引经药也,若与细辛同用,治少阴〔经〕
头痛。一名独摇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主治秘要》云∶味辛而苦,气温,性味薄而
升,治风〔须〕用,及能燥湿。经云∶风能胜湿。又云∶苦头眩目运,非此不能除。去皮净用。
香白芷 气温,味大辛,治手阳明头痛,中〔风〕寒热,解利药也,以四味升麻
汤中加之,通行手足阳明经。《主治秘要》云∶味辛性温,气味俱轻,阳也,阳明经引经
之药,治头痛〔在额〕,及疗风通用,去肺经风。又云∶苦辛,阳明本药。
鼠粘子 气平味辛,主风毒肿,(消)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
头。《主治秘要》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细用之。
〔桔梗 气微温,味辛苦,治肺,利咽痛,利肺中气。《主治秘要》云∶味凉而苦,
性微温,味浓气轻,阳中阴也,肺经之药也。利咽嗌胸膈,治气。以其色白,故属于
肺,此用色之法也。乃散寒呕,若咽中痛,非此不能除。又云∶辛苦,阳中之阳,谓之
舟楫,诸药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治鼻塞。去芦,米泔浸一宿用。〕
本 气温,味大辛,此太阳经风药,治寒气郁结于本经,治头痛〔脑〕痛齿
痛。《主治秘要》云∶味苦,性微〔温〕,气浓味薄〔而升〕,阳也,太阳头痛必
用之药。又云∶辛苦纯阳,〔足太阳〕本经药也,顶巅痛,非此不能除。
川芎 气味辛温,补血,治血虚头痛之圣药也。妊妇胎〔动〕,〔加〕当归,
二味各二钱,水二盏,煎至一盏,服之神效。《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苦,气浓味
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四∶少阳引经一也。诸头痛二也。助清阳〔之气〕三也。
〔去〕湿气在头四也。又云∶味〔辛〕纯阳,少阳经本药。捣细用。
蔓荆子 气清,味辛温,治太阳头痛、头沉、昏闷,除〔目〕暗,散风邪之药
也。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疾〕。《主治秘要》云∶苦甘,阳中之〔阴〕,凉诸
经之血热,〔止〕头痛,〔主目睛内痛〕。洗净用。
秦艽 气微寒,味苦,主寒热邪气,〔风湿痹〕,下水,利小便,疗骨蒸,治
口噤,及肠风泻血。《主治秘要》云∶性平味咸,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又
云∶阴〔中〕微阳,去手(足)阳明〔经〕下牙痛、〔口〕疮毒,〔及除〕本经
风湿。〔去芦〕净用。
天麻 气平味苦,治头风,〔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急,小儿惊痫,〔除〕风
气,利腰膝,强筋力。《主治秘要》云∶其苗谓之定风草。
麻黄 气温味苦,发太阳、太阴经汗。《主治秘要》云∶性温,味甘辛,气味俱
薄,体轻清而浮升,〔阳〕也。其用有四∶去〔寒〕邪一也。肺经〔本药〕二
也。发散风寒三也。去皮肤之寒湿及风四也。又云∶〔味〕苦,纯阳,去营中寒。
去根,不锉细,微捣碎,煮二、三沸,去上沫,不然,令人烦心。
荆芥 气温,味辛苦,辟邪毒,利血脉,宣通五脏不足〔气〕。《主治秘
〔要〕》云∶能发汗,通关节,除劳〔渴〕,冷捣和醋封毒肿,去枝茎以手搓碎用。
薄荷 气温,味辛苦,能发汗,通关节,解劳乏,与薤相〔宜〕,新病〔瘥〕
人不可多食,令人虚,汗〔出〕不止。《主治秘要》云∶性凉〔味〕辛,气味俱薄,
浮而升,阳也。去高颠及皮肤风热。去枝茎,手搓碎用。
前胡 气微寒,味苦,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治伤寒〔寒〕热,推
陈致新,明目益精。锉用。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七)〔药类法象〕

属性:气之浓者,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黑附子 气热,味大辛,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肾中寒甚,〔以〕白术为佐,谓
之术附汤,除寒湿之〔圣〕药〔也〕。〔治湿〕药〔中宜〕少加之,通行诸经,引用药
也。及治经闭。《主治秘要》云∶辛,纯阳,治脾中大寒。又云∶性大热,味辛甘,〔气
浓味薄〕,轻重得宜,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三∶去脏腑沉寒一也。补助阳气不足
二也。温〔暖〕脾胃三也。然不可多用。慢火炮制用。
干姜 气热,味大辛,治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用水同
煎二物,姜附汤是也。〔亦〕治中焦有寒。《主治秘要》云∶性热味辛,气味俱浓,半
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其用有四∶通心气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二也。发
〔散〕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疼四也。又云∶辛温纯阳,《内经》云∶寒
淫所胜,以辛散之,此之谓也。水洗,慢火炙制,锉用。
干生姜 气味温辛,主伤寒头痛,鼻塞上气,止呕吐,治咳嗽,生与干同治。
〔与〕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锉用。
川乌头 气热,味大辛,疗风痹半身不遂,引经药也。《主治秘要》云∶性热味辛
甘,气浓味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六∶除寒〔疾〕一也。去心下坚痞二也。温
养脏腑三也。治〔诸〕风四也。破积〔聚〕滞气五也。〔治〕感寒腹痛六也。
先以慢火炮制去皮,碎用。
良姜 气热味辛,主〔胃中逆〕冷,霍乱腹痛,翻胃吐食,转筋〔泻〕利,下
气消食。《主治秘要》云∶纯阳,健脾胃。碎用。
肉桂 气热,味大辛,补下焦〔火热〕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及表虚自汗,春
夏二时为禁药也。《主治秘要》云∶(若)纯阳,渗泄止渴。又云∶甘辛,阳,大
热,去营卫中之风寒。去皮,捣细用。
桂枝 气热,味辛甘,仲景治伤寒证,发汗用桂枝者,〔乃〕桂〔条〕,非身干
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枝嫩小枝条也,尤宜
入治上焦药用也。《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甘〕,气味俱薄,体轻而上行,浮而
升,阳也。其用有四∶〔治〕伤风头痛一也。开腠理二也。解表三也。去皮肤〔风湿〕四也。
草豆蔻 气热,味大辛,治风寒客邪在于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寒,治客寒
令人心胃痛。《主治秘要》云∶〔纯〕阳,益脾胃去寒。面〔裹〕煨熟,去面皮,
捣细用。
丁香 气味辛温,温脾胃,止霍乱,消 癖、气胀,及胃肠内冷痛,壮阳,
暖腰膝,〔杀〕酒毒。《主治秘要》云∶纯阳,去胃寒。
浓朴 气温味辛,能除腹胀,若〔元气〕虚弱,虽腹胀,宜斟酌用之,寒腹胀
是也。大热药中,兼用结者散之,乃神药也。误服,脱人元气,切禁之。紫色者佳。
《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苦辛,气浓味浓,体重浊而〔微〕降,阴中阳也。其用
有三∶平胃〔气〕一也。去腹胀二也。孕妇忌之三也。又云∶阳中之阴,去腹胀,浓
肠胃。去粗皮,姜汁制用。
益智仁 气热,味大辛,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气,治人多唾,当于补中药内兼用
之,不可多服。去皮捣用。
木香 气味辛苦,除肺中滞气,若疗中下焦气结滞,须用槟榔为使。《主治秘
要》云∶性〔热〕味〔辛〕苦,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其用,调气而已。又曰∶
辛,纯阳,以和胃气。广州者佳。
白豆蔻 气热,味大辛,荡散〔肺〕中滞气,主积冷气,宽膈,止吐逆,久反胃,
消谷,下气,进饮食。《主治秘要》云∶性大温,味辛,气味俱薄,轻清而升,阳也。其
用有五∶肺金本药一也。散胸中滞气二也。〔治〕感寒腹痛三也。温暖脾胃四也。赤
眼暴发,白睛红者五也。又云∶辛,纯阳,去太阳〔经〕目内〔大 红筋〕。去皮〔捣〕用。
川椒 气温味辛,主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利五脏。凡用须
炒去汗,又去含口者。《主治秘要》云∶辛,阳,明目之剂。手搓细用。
吴茱萸 气热味辛,治寒在咽喉,〔隘〕塞胸中。经云∶咽膈不通,食不〔可〕
下,食则呕,令人口开目瞪,寒邪所结,气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
满,膨胀下利,寒气诸药,不可代也。《主治秘要》云∶性热味辛,气味俱浓,半沉半
浮,阴中之阳也,气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治〕感
寒腹痛三也。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佐四也。又云∶辛,阳中之阴,温中下气。洗去苦味,晒干用。
茴香 气平味〔辛〕,破一切臭气,调中、止呕、下食。须炒黄色,捣细用。
玄胡索 气温味辛,〔破血治气,妇人月事不调,小腹痛甚,温暖腰膝,破散 瘕,捣细用。〕
〔缩砂仁 气温味辛,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捣细用。〕
红蓝花 气温味辛,主〔产〕后口噤血晕,腹内恶血不尽,绞痛,破〔留〕血神
验,(酒浸,佐当归生新血。)
神曲〔气暖味甘〕,消食,治脾胃食不化,须用于脾〔胃〕药中少加之。《主治
秘要》云∶辛,阳,益胃气。炒黄色用。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七)〔药类法象〕

属性:戊〔土〕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
〔淡〕,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应之。
黄 气温,味甘平,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
自汗。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也。《主治秘要》云∶气
温味甘,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
去肌热三也。疮疡排脓止痛四也。壮脾胃五也。又云∶甘,纯阳,益胃气,去诸经之
痛。去芦并皱,锉用。
人参 气温味甘,治脾〔肺〕阳气不足,及肺气〔喘〕促,〔短〕气少气,
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升麻一分,人
参三分,可为相得也。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之火邪,茯苓为之使。甘草梢子生用为
君,善去茎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为主,尤妙。《主治秘要》云∶性温味
〔甘〕,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三∶补元气一也。止渴二也。生津液
三也。肺实忌之。又云∶甘苦,阳中之阳也,补胃嗽喘勿用,短气用之。去芦。
〔甘草 气味甘,生大凉,火炙之则温,能补三焦元气,调和诸药相协,共为力
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有“国老”之称。《主治秘要》云∶性寒味甘,气薄味浓,可
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五∶和中一也。补阳气二也。调诸药三也。能解其太过四
也。去寒邪五也。腹胀则忌之。又云∶甘苦,阳中阴也,纯阳、养血、补胃,梢子;去肾
茎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去皮,碎用。〕
〔当归 气温味甘,能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
气浓味薄,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三∶心经药一也。和血二也。治诸病夜甚三也。又
云∶甘辛,阳中微阴,身和血,梢破血,治上治外,酒浸洗糖黄色,嚼之,大辛,可能
溃坚,与菖蒲、海藻相反。又云∶用温水洗去土,酒制过,或焙或晒干,血病须去芦头用。〕
〔熟地黄 气寒味苦,酒晒熏如乌金,假酒力则微温,补血虚不足,虚损血衰之人
须用,善黑须发,忌萝卜。《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苦甘,气薄味浓,沉而降,阴也。其
用有五∶益肾水真阴一也。和产后气血二也。去脐腹急痛三也。养阴退阳四也。壮水之
源五也。又云∶苦,阴中之阳,治外治上、酒浸,锉细用。〕
半夏 气微寒,味辛平,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
饮食,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苦,气〔味
俱〕薄,沉而降,〔阴中〕阳也。其用有四∶燥〔脾〕胃湿一也。化痰二也。益脾
胃之气三也。消肿散结四也。渴则忌之。又云∶平,阴中之阳,除胸中痰涎。汤洗七次,干用。
白术 气温味甘,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除胃中热。〔《主治秘
要》云∶性温味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
〔湿〕二也。除〔脾〕胃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脾〕胃,生津液五也。
主肌热六也。〔治〕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
苍术 气温味〔甘〕,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
补中焦、除湿,力少。《主治秘要》云∶其用与白术同,但比之白术,气重而〔体〕
沉。〔治〕胫足湿肿,加白术。泔浸,刮去皮用。
橘皮 气温味苦,能益气。加青皮减半,去滞气,推陈致新。若补脾胃,不
去白;若理胸中〔滞〕气,去白。《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辛,气薄味浓,浮而升,
阳也。其用有三∶去胸中寒邪一也。破滞气二也。益脾胃三也。〔少用同白术则益脾
胃〕;其多及独用则损人。又云∶苦辛,益气利肺,有甘草则补肺,无则泻肺。
青皮 气温味辛,主气滞,消食破积。《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味
俱浓,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五∶〔足〕厥阴、少阳之分,有病〔则〕用之一也。破
坚癖二也。散滞气三也。去下焦诸〔湿〕四也。〔治〕左胁有积气五也。
藿香 气微温,味甘辛,疗风水,去恶气,治脾胃吐逆,霍乱心病。《主治秘
〔要〕》云∶性温味苦,气浓味薄,浮而升,阳也。其用,助胃气。又云∶甘苦,纯
阳,补胃气,进〔饮〕食。去枝茎用叶,以手搓用。
槟榔 气温〔味〕辛,治后重如神,性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主
治秘要》云∶性温,气味苦,气薄味浓,沉而降,阴中阳也。其用,破滞〔气下〕行。
又云∶辛,纯阳,破滞气,泄胸中至高之气。
广术 气温,味苦〔辛〕,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 癖〕气最良。火炮开用。
京三棱 气平味苦,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气,〔治〕老癖 瘕结块,妇人
血脉不调,心腹刺痛。《主治秘〔要〕》云∶〔味〕苦,阴中之阳,破〔积〕
气,损真气,虚人不用。火炮制〔使〕。
阿胶 气微温,味甘平,主心腹疼痛,〔血〕崩,补虚安胎,坚筋骨,和血脉,
益气止痢。《主治秘〔要〕》云∶性平味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能〕补肺
〔气〕不足。慢火炮〔脆〕搓细用。
〔诃子 气温味苦,主腹胀满,不下饮食,消痰下气,通利津液,破胸膈结气,
治久痢赤白、肠风,去核,捣细用。〕
桃仁 气温,味甘苦,治大便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七宣丸中用之,专
疗血结,破血。汤浸去皮尖,研如泥用。
杏仁 气温,味甘苦,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要〕》云∶性
〔温〕味苦而甘,气薄味浓,浊而沉降,阴也。其用有三∶润肺气一也。消〔宿〕
食二也。升滞气三也。麸炒,去皮尖用。
大麦 气温味咸,补脾胃虚,宽肠胃。捣细,炒黄色,取面用之。
紫草 气温味苦,主心腹邪气、五疳,利九窍,补中益气,通水道,疗〔腹〕
肿胀满。去土用茸,锉细用。
苏木 气平,味甘咸,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排脓止痛,消痈肿
瘀血,妇人月经不调,及血晕口噤。《主治秘〔要〕》云∶性凉,味微辛,发散表里
风气。又云∶甘咸,阳中之阴,破死血。锉细用。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七)〔药类法象〕

属性: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
茯苓 气平味甘,止〔消〕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
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人服
之,损元气,夭人寿。医〔言〕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主治秘〔要〕》云∶性温味
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五∶止泻一也。利小便二也。开腠理三也。除虚
热四也。生津液五也。刮皮,捣细〔用〕。
泽泻 气平味甘,除湿之〔圣〕药也。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无此疾服之,
令人目〔盲〕。《主治秘〔要〕》云∶味咸性寒,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其用有
四∶入肾经一也。去旧水,养新水二也。利小便三也。消肿疮四也。又云∶咸,阴
中微阳,渗泄止渴。捣细用。
猪苓 气平味甘,大〔燥〕除湿,〔比诸〕淡渗药,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
服。《主治秘要》云∶性平〔味淡〕,气味俱薄,升而微降,〔阳也〕。其用与茯
苓同。又云∶甘苦,纯阳,去心〔中〕懊 。去黑皮,里白者佳。
滑石 气〔寒〕味甘,治前阴窍涩不利,性沉重,能泄气,上令下行,故曰滑
〔则〕利窍,不比与淡渗〔诸药〕同。白者佳,捣细用;色红者服之令人淋。
瞿麦 气寒,味苦〔辛〕,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治痈肿排脓,明
目去〔翳〕,破胎堕胎,下〔闭〕血,〔逐〕膀胱邪热。《主治秘〔要〕》
云∶阳中之阴,利小便为君。去枝用穗。
车前子 气寒味甘,〔阴癃气闭,利水道,通小便,除湿痹,肝中风热冲目赤痛,捣细用。〕
〔木通 气平味甘,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刮去粗皮用。〕
灯草、通草 气平味甘,通阴窍涩〔不利〕,利小〔便〕,除水肿、〔癃闭〕、
五淋。《主治秘〔要〕》云∶辛甘,阳〔也〕,泻肺,利小便。锉细用。
五味子 气温味酸,大益五脏气。〔孙真人曰〕∶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
气。遇夏月季〔夏〕之间,令人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 、人参、
麦门冬,少加黄柏,锉〔煎〕汤服之,使人精神、元气两足,筋力涌出。生用。
白芍药 气微寒,味酸,补中焦之药,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
黄芩;若恶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药二分,炙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药也。如冬
月大寒腹痛,加桂一〔钱〕半,水二盏,煎至一盏〔服〕。《主治秘〔要〕》
云∶性寒味酸,气浓味薄,升而微降,阳中阴也。其用有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
也。收胃气三也。止泻利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又云∶酸苦,阴中
之阳,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引经,止中部腹痛。去皮用。
桑白皮 气寒,味苦酸,主伤中五痨羸瘦,补虚益气,〔泻〕肺气,止吐血、
热渴,消水肿,利水道。去皮用。
天门冬 气寒,味微苦,保肺气,治血热侵肺,上喘气促,加人参、黄 ,用之为
主,〔神效〕。《主治秘〔要〕》云∶甘苦,阳中之阴。汤浸,晒干,去心用。
麦门冬 气寒,味微苦甘,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
〔二〕味,为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须用之。《主治秘〔要〕》云∶甘,阳中
微阴,引经酒浸,治经枯、乳汁不下。汤洗,去心用。
犀角 气寒,味苦酸,主伤寒、瘟疫头痛,安心神,止烦渴霍乱,明目镇惊,治
中风失音,小儿麸豆,风热惊痫。〔镑〕∶末用。
乌梅 气寒味酸,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调〔中〕,治痢止渴。以盐豉为白
梅,亦入除痰药。去核用。
牡丹皮 气寒味苦,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药,是犀角地黄汤中一味
也。《主治秘〔要〕》云∶辛苦,阴中之阳,凉骨热。锉用。
地骨皮 气寒味苦,解骨蒸肌热,主消渴、风湿痹,坚筋骨。《主治秘〔要〕》
云∶阴,凉血。去骨用皮,碎用。
枳壳 气寒味苦,治胸〔中痞塞〕,泄肺气。《主治秘〔要〕》云∶性寒味
苦,气浓味薄,浮而升,微降,阴中阳也。其用有四∶破心下坚痞一也。利胸中气二
也。化痰三也。消食四也。然不可多用。又云∶苦酸,阴中微阳,破气。麸炒,去
〔瓤〕用。
琥珀 气平味甘,定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主治秘〔要〕》云∶
甘,阳,利小便,清肺。
连翘 气平味苦,主寒热瘰 ,诸恶疮肿,除心中客热,去胃虫,通五淋。《主
治秘〔要〕》云∶性凉味苦,气味俱薄,轻清〔而浮〕升,阳也。其用有三∶泻心经客
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疮疡须用三也。手搓用之。
枳实 气寒味苦,除寒热,去结实,消痰癖,治心下痞,逆气,胁下痛。《主治
秘〔要〕》云∶气味升降,与枳壳同,其用有四∶主心〔下〕痞一也。化心胸痰二也。
消〔宿〕食,散败血三也。破〔坚积〕四也。又云∶纯阳,去胃〔中〕湿。去
〔瓤〕,麸炒用。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七)〔药类法象〕

属性:味之浓者,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大黄 味苦气寒,其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不通,下大〔便〕,荡涤
肠胃中热,专治〔不大便〕。《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味俱浓,沉而降,
阴也。其用有四∶去实热一也。除下焦湿二也。推陈致新三也。消宿食四也。
用之须酒浸煨熟,寒因热用也。又云∶苦,纯阴,热淫所胜,以苦泻之。酒浸入太阳,
酒洗入阳明,余经不用。去皮锉用。
黄柏 气寒味苦,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脚〕无力,于黄 汤中〔少〕
加用〔之〕,使两足膝中气力涌出,痿软实时去矣。蜜炒此一味,为细末,治口疮
如神,瘫痪必用之药也。《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
其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热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治痢先见
血四也。〔去〕脐〔下〕痛五也。补肾〔气〕不足,壮骨髓六也。二制〔则〕治上焦,
单制〔则〕治中焦,不制〔则〕治下焦也。又云∶苦浓微辛,阴中之阳,泻膀胱,〔利下
窍〕。去皮用。
黄芩 气寒,味微苦,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
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也。《主治秘〔要〕》云∶
性凉,味苦甘,气浓味薄,浮而〔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
月须用二也。去诸热三也。上焦及皮肤风热风湿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
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及脾诸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
制,分上中下也。又云∶苦,阴中微阳,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
〔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去皮锉用。
黄连 气寒味苦,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
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
心汤皆用之。《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其用有五∶泻心热一也。去上焦火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
也。去须用。
石膏 气寒,味辛甘,治〔足〕阳明经中热、发热、恶〔热〕、躁热、〔日〕
晡潮热,自汗,小便浊赤,大渴引饮,身体肌肉壮热,苦头痛之药,白虎汤是也。善治
本经头痛,若无此有余〔之〕证,医者不识而〔误用〕之,〔则〕不可胜救也。《主
治秘〔要〕》云∶性寒味淡,气味俱薄,体重而沉降,阴也,乃阳明经大寒药,能〔伤〕胃
〔气〕,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宜轻用。又云∶辛甘,阴中阳也,止阳明头痛,
胃〔弱者〕不可服,〔治〕下牙痛,用香芷为引。捣细用。
草龙胆 气寒,味大苦,治〔两〕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为
主,〔龙胆〕为使,治眼中疾必用药也。《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辛,气味
俱浓,沉而降,阴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一也。〔除〕湿热二也。脐下以
至足肿痛三也。寒湿香港脚四也。其用与防己同。又云∶〔苦〕,纯阳,酒浸上行。去芦用。
生地黄 气寒味苦,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此药大寒,宜斟酌用之,
恐损人胃气。《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薄味浓,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三∶
凉血一也。〔除〕皮肤燥二也。去诸湿(热)三也。又云∶阴中微阳,酒浸上行。
知母 气寒,味大辛,治〔足〕阳明火热,大补益肾〔水〕、膀胱之寒。《主
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三∶泻肾经火一也。作
利小便之佐使二也。〔治〕痢疾〔脐〕下痛三也。又云∶苦,阴中微阳,肾〔经〕本
药,〔欲〕上头引经,皆酒炒。刮去毛,里白者佳。
汉防己 气寒,味大苦,疗胸中以下至足湿热肿盛,香港脚,〔补〕膀胱,去留
热,通〔行〕十二经。《主治秘〔要〕》云∶辛苦,阴〔也〕泄湿气。去皮净用。
茵陈蒿 气寒,味苦平,治烦热,主风湿风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
〔便〕不利。《主治秘〔要〕》云∶苦甘,阴中微阳,治伤寒发黄。去枝茎,用叶,手搓。
朴硝 气寒,味苦辛,除寒热邪气,六腑积聚,结固血癖,胃中饮食热结,〔去
血闭〕,停痰痞满,消毒。《主治秘〔要〕》云∶芒硝性寒味咸,气薄味浓,
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三∶〔治〕热淫于内一也。去肠内宿垢二也。破坚积热块三
也。妇人有孕忌之。又云∶咸寒,纯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正谓此也。
栝蒌根 气寒味苦,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通月水,消肿毒、瘀血及
热疖毒。《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阴〔也〕,能消烦渴。又云∶苦,纯阴,一
心中枯渴,非此药不能除。
牡蛎 气寒,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女子赤白带,止汗,〔止〕
心痛,气结大小肠,治心胁痞。《主治秘〔要〕》云∶咸,软痞积。烧白捣用。
玄参 气寒味苦,治心〔中〕懊 ,烦而不能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苦〔参〕气寒味苦,足少阴肾经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主治秘〔要〕》
云∶苦,阴,气沉逐湿。
川楝子 气寒,味苦平,主伤寒大热烦〔躁〕,杀三虫疥疡,通利大小便之疾。
《主治秘〔要〕》云∶入心,止下部腹痛。
香豉 气寒味苦,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生用之。《主治秘〔要〕》云∶
苦,阴,去心〔中〕懊 。
地榆 气微寒,味甘酸,主妇人乳产,七伤带下,经血不止,血崩之病,除
恶血,止痛疼,疗肠风泄血,小儿疳痢。性沉寒,入下焦,治热血痢。《主治秘〔要〕》
云∶性微寒,味微〔苦〕,气味俱薄,其体沉而降,阴中阳也,专治下焦血。又云∶
甘苦,阳中微阴,治下部血。去芦用。
栀子 性寒味苦,气薄味浓,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其用有四∶
〔去〕心经客热一也。除烦〔躁〕二也。去上焦虚热三也。治风〔热〕四也。又
云∶苦,纯阳,止渴。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续添〕

属性:〔巴豆〕性〔热〕味苦,气薄味浓,体重而沉降,阴也。其用有三∶导气消积
一也。去脏腑停寒二也。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三也。〔又云〕∶辛,〔阳〕,去
胃中寒〔积〕。
白〔僵〕蚕 〔性微温〕,味微辛,气味俱薄,体轻而浮升,阳也,去皮肤间诸风。
生姜 性温,味辛甘,气味俱浓,清浮而生升,阳也。其用有四∶制浓朴、半夏
毒一也。〔发〕散风邪二也。温中去湿三也。作益胃脾〔药〕之佐四也。
杜仲 性温,味辛甘,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也。其用壮筋骨,及足弱无力行。
以上诸药,此大略言之,以为制方之阶也,其用有未尽者。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八)〔法象余品〕

属性:蜀葵花 冷,阴中之阳,赤治赤带,白治白带。
梧桐泪 咸,瘰 非此不能除。
郁金 辛苦,纯阳,凉心。
款冬花 辛苦,纯阳,温肺止嗽。
香附子 甘,阳中之阴,快气。
大〔戟〕苦甘,阴中微阳,泻肺,损真气。
白芨 苦甘,阳中之阴,止肺〔血〕,涩,白蔹同。
甘遂 苦纯阳,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
蜀漆 辛,纯阳,破血。
射干 苦,阳中之阴,去胃中痈疮。
天南星 苦辛,去上焦痰及头眩运。
御米壳 酸涩,固收正气。
胡芦巴 阴,治元〔气〕虚〔寒〕,及肾〔经〕虚冷。
马兜铃 苦,阴中之阳,主肺〔湿〕热,〔清〕肺气,补肺。
白附子 阳,温,主血痹,〔行〕药势。
槐花 苦,阴,气薄,凉大肠热。
槐实 苦酸,〔同上〕。
茯神〔阳〕,疗风眩、风虚。
沉香 阳,补肾。
檀香 阳,主心腹〔痛〕,霍乱,中恶,引胃气上升,进食。
乳香 阳,补肾。
竹叶 苦,阴中微阳,凉心经。
山茱萸 酸,阳中之阴,温肝。
郁李仁 苦辛,〔阴〕中之阳,破血润燥。
金铃子 酸苦,阴中之阳,心暴痛,非此不能除。即川楝子。
草豆蔻 辛,阳,益脾胃,去寒。
红花 苦,阴中之〔阳〕,入心养血。
朱砂 心热非此不能除。
赤石脂 甘酸,阴中之阳,固脱。
甘菊 苦,养目血。
茜根 阴中〔微阳〕,去诸死血。
王不留行 甘苦,阳中之阴,〔下乳引导用之〕。
艾叶 苦,阴中之阳,温胃。
〔 〕砂 咸,破坚癖,独不用。



<目录>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九)〔五行制方生克法〕

属性:(附汤例)
夫〔木〕火土金水,此制方相生相克之法也,老于医者能之。
风 制法∶肝、木、酸,春生之道也,失常则病矣。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
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暑 制法∶心、火、苦,〔夏〕长之道也,失常则病矣。热淫于内,治以
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 制法∶脾、土、甘,中〔央〕化〔成〕之道也,失常则病矣。湿淫于内,治以
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燥 制法∶肺、金、〔辛〕,秋收之道也,失常则病矣。燥淫于内,治以苦温,
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寒 制法∶肾、水、咸,冬藏之道也,失常则病矣。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
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
注云∶酸苦甘辛咸,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之本也。四时之变,五行化
生,各顺其道,违则病生。圣人设法以制其变,谓如风淫于内,即是肝木失常也,火随
而炽,治以辛凉,是为辛金克其木,凉水沃其火,其治法例皆如此。下之二方,非
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
\x当归拈痛汤∶\x
〔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
肿痛不可忍。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羌活苦辛,透关利节〔而〕胜〔湿〕;防
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君〕。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
〔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中除湿;苍术体轻浮,
气力〔雄〕壮,能去皮肤腠理〔之湿〕,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
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人参、甘草甘温,补脾养正气,使苦药不
能伤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者,乃苦〔以〕
泄之〔也〕。凡酒制〔药〕,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温平,
泽泻咸平,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气得
〔以〕宣通〔矣〕。
羌活(半两) 防风(三钱,二味为〔君〕) 升麻(一钱) 葛根(二钱) 白术(一钱)
苍术(三钱) 当归〔身〕(三钱) 人参(二钱) 甘草(五钱)
苦参(酒浸二钱) 黄芩(一钱炒) 知母(三钱酒洗) 茵陈(五钱酒炒)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滓温
服,待少时,美膳压之。
\x天麻半夏汤∶\x
治风痰内作,胸膈不利,头眩目黑,兀兀欲吐,上热下寒,不得安卧,遂〔处此〕
方云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治,〔故以为君〕。〔偏头痛乃少阳也,
非柴胡不能治〕;黄芩苦寒酒制炒,佐柴胡治上热,又为引用,故以为臣。橘皮苦
辛温,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为佐。生姜、半夏辛温,以治风痰;白茯
苓甘〔平〕,利小便,导湿〔热〕,引而下行,故以为使。不数服而〔见〕愈。
天麻(一钱君) 柴胡(七分) 黄芩(五分酒制) 橘皮(七分去白)
半夏(一钱) 白茯苓(五分) 甘草(五分)
上锉碎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回主頁

belongs to SAFA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