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中醫學

医医小草


书名:医医小草
作者:宝辉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属性:予友玉删宝君,姿性杰出,好读书而尤致力于医,医书无所不窥,凡岐轩方术,与夫古
今名家诸集,皆能潜心考究,默寻指归,如此者亦有年,其间或有因疑得悟,因悟得解者,爰
撮其大要,着为论说,名之曰《医医小草》。予周览一过,窃叹宝君此书,能发前人之所未发,
补古人之所不逮,使非洞明乎五运六气之机缄,七情九候之异同,以及脏腑虚实,经络源流,
阴阳变化,气血周转,而又方药烂熟,临症甚多,安能如是之精审详备,不滋遗议也乎?吁,
博学详说,尽宣医学之奥,使天下后世,凡业医者皆有所根据,宝君方功,诚匪浅矣。予少
与君同学,备悉君之天姿英敏,立志甚大而锐,自离群而后,予虽稍稍涉猎方书,亦欲以术
活人,而着述之事,自渐固陋,谢未能也。今读《医医小草》,深幸宝君既能医世,又能医医,
行见此书之不胫而走,遂不计辞之工拙,乐而为之序云。
\x光绪二十有七年岁次辛丑季夏初吉砚愚弟春云倬清甫拜叙\x



<目录>



属性:医之难能也,孙氏思邈其知之乎?孙氏之着《千金要方》也。曰∶“凡欲为大医者,必谙
《灵》、《素》、《甲乙》、《明堂》、《流注》、《本草》、《药对》,以及仲景、叔和、阮、范、张、靳诸部
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灼龟五兆,周易六壬。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
颠陨。”岂不以医之道,通乎造化,与阴阳五行相消息,不如是不足尽医之能事哉!今之世距
唐远矣,孙氏所言诸术不尽传,诸经方亦多不可见。然自唐以来,千余年间,以医名者数十
人。此数十人者,又各有所论著,以成一家之言,虽其中是非杂出,要莫不即其生平辛苦所
仅获者,掬而告诸万世。自今观之,南北燥湿不同,古今禀赋亦异,执其一说,或且足以杀
人。然则欲应无穷之变,而不窘于所施,不可不广览博采,以待一日之用明矣。顾今之悬壶
者流,略识药性,请者造门,如《内》、《难》、《伤寒》、《金匮》诸书,不一寓目,遑问其他?晚
近人情,乐简易而恶繁重,大抵然也。有本其师说,与其平日揣摩而有得者,约举以相示,不
可谓非仁人之用心,而希捷获者之所甚便,然则玉珊是书之刻,其亦有不容已者乎?余与玉
珊遇于维扬书肆中,非素相识也。闻余购夏氏奇疾方未获,慨然出其家藏本假钞,因以是书
属序。观玉珊之先施于朋友如此,其于疗疾处方又何如耶?书二种,号《医医小草》一卷,
《游艺志略》一卷。玉珊富于年,异日读书愈多,研理愈深,吾知其所撰述,较今必更有进也。
\x望江何声焕顿首拜序。\x



<目录>



属性:宝子玉珊,余世好也。卓 有大志,而酷嗜医,少时读《灵、《素》、《玉函》诸经,有神
悟。若熟识者,其谈医则按病施治,毫无难色。余尚不之信,适余患温病,十余日数易医矣。
玉珊为出一方,投之立效,始信玉珊之有得于医为不诬云。然余究惜玉珊之自小其志,而未
观于读书致用之大也。而玉珊则视弃举之业,如弃敝屣,以为从事占HT ,规规于记诵词章之
末,即幸获一第,亦复于世何裨?是则玉珊之牢骚郁抑,因托于医以自见者。岁丙申余治装
北上,赴部供职,而玉珊亦于是岁出游,由是天各一方,几及四年。旋余以读礼家居,就馆
于鄂之抚署。季夏假归,玉珊亦先于前月旋里,握手道故,欢逾平生,出所着《易知录》、《医
藉选》、《游艺志略》、《夜谈随记》各种而请序于余。余固不能辞,惜余少究心岐黄,未识玉珊
医术,果能阐《内经》之奥旨,窥仲圣之秘蕴否?但自玉珊之立意言之,亦若惩世之庸医杀
人,而有所不得已者,则以是延颈翘首而望之曰∶玉珊之书,其传矣乎!是为序。
\x光绪庚子立秋之后一日前工部主事愚小兄迎喜雨亭甫识\x



<目录>

自序

属性:医学之难,难于无偏,无偏者仲景一人而已。厥后方书汗牛栋,以偏得名者莫胜于金元,
如子和偏攻,丹溪偏补,河间偏凉,东垣偏温,入主出奴,愈趋愈下。而学古者泥古,执一
家言,妄辨得失,非偏于寒证治法,即偏于温证疫证治法。殊不知寒温疫三证,包括者广,推
之霍乱、疟痢、吐血、咳嗽,莫不各有斯三者,是三证明,而诸外感证,自迎刃而解。何偏
之有?夫医本全生术耳。今习是术者,全生适足以伤生。盖欲人之生者,是其心。速人之死
者,是其术。无他,医庸故也。天下多一明医,而所全者众,少一庸医,而所全者更众。兹
编其欲化庸医为明医,俾使融会三者,同归于无偏而后已,未始非救偏之一助乎?
\x光绪辛丑夏仲西园居士撰于辅文书院之南轩\x



<目录>

游艺志略自序

属性:余自从朱爻生习医后,在皖南遇一友,周君潜初也。在扬州遇一师,叶君子雨也。余川
广闽浙,足迹所经,知音者希。窃以不明营卫,血脉难通。不明三焦,气化何识?劳瘵,人
只知虚而不知实。蛊胀,人只知实而不知虚。霍乱第知其为寒,消渴第知其为热,而不知凡
病各有寒热虚实,偏则多弊。余不揣谫陋,谨将得诸师友者,都为一卷,以公同好。颜曰
《游艺志略》。盖持艺以游,游愈远而艺愈进,聊以备救弊补偏之一助,敢着述云乎哉!然亦
仅可为知者道也。
\x光绪二十七年岁次辛丑仲夏月两湖钓叟自记\x



<目录>

精义汇通

属性:\x滋腻妨中运,刚烈动内风\x
滋腻如天冬、麦冬、熟地、生地、石斛、葳蕤、人参、阿胶、百合、蜂蜜、甘草、大
枣、麻仁、文蛤、花粉、菊花、小麦、鸡黄、蚕砂、首乌之敛阴,刚烈如吴萸、丁香、川
椒、干姜、肉桂、附子、硫黄、苍术、巴豆、草果之动阳,乃一时救急之药,非常病可久
任之品。妨中运者,以土喜燥而恶湿。动内风者,以木喜水而憎火也。
\x辛热耗营液,温补实遂络\x
外感发表,辛药固不可少,如麻黄、苏叶、葛根、升麻、羌活之散气,桂枝、柴胡、
荆芥、当归、川芎之行血,各有奇功,误用耗液,多变痉厥。内伤托里,温药亦未可废,
如白术、黄 、饴糖之补脾,杜仲、菟丝、故脂之补肾,非无幸中,第过用阻络,定患药
癖。二者皆能助邪而益病,主用者,不可不慎。
\x苦寒伤生气,咸润蔽太阳\x
热在气分,宜甘寒,在血分,宜苦寒,尽人而知,据时令言,春温,秋燥,甘寒用处
甚多,惟夏外阳内阴,则宜苦以燥湿,寒以胜热。然胃阳素虚者,自不可过投。而《金
匮·吐衄》篇三黄泻心汤云∶治心气不足,西昌谓培生气而坚脏。诚然,何医只知有倒胃
之弊哉?其药如大戟、甘遂、葶苈、防己、知母、大黄、黄芩、黄连、栀子、丹皮、青黛、
木通、苦参、龙胆草、鸦胆子之类是苦寒,虽有清实热之益,弊与滋腻同,不再赘。咸寒
如鳖甲、蟹壳、僵蚕、蝉蜕、蛇皮、蜣螂、水蛭、 虫、海藻、紫葳、文蛤、牡蛎、秋石、
戎盐、人中白、肉苁蓉、桑螵蛸、元明粉之属,软坚,清燥,却风火,攻宿血,非无捷
效,用之过当,心阳蒙蔽,而神明为之不灵,精血为之日削矣,司命者尤当急知之。
\x外感忌酸收,内症戒消导\x
酸收如枣仁、榴皮、五味、乌梅、诃黎勒、罂粟花、宣木瓜、山茱萸,涩可固脱似
也。设有一毫外感,令邪永无出路。即系内伤吐血、咳嗽之证,反致成劳。观仲景用乌
梅,必用川椒,用五味,必用干姜,用麦冬必用半夏,用枣仁必用川芎,其意深矣。内
伤之证,有阳亏于外者,有阴虚于内者,彼茱萸、茯苓、泽泻、滑石、瞿麦、石韦之利
溺,牵牛、芒硝、大白、大青、大黄之滑肠,切勿乱投。即兼有外感,则麻桂发汗,瓜蒂、
皂角探吐,更宜酌用。伤寒有云∶亡血家不可发汗,疮家亦不可汗,湿家不可下,是其
例也。乃暴病忌参、术、黄 、熟地,沉 忌枳、朴、桃仁、山楂,亦可类推。
合观四节,可审用药之法。
\x二妙不尽妙,四神亦非神\x
苍术、黄柏,一生一熟,偶方中之小剂,湿热证之妙方,所以二妙命名。究竟治湿重
于热者则妙,若热重湿轻,当加入知母、地榆较妥,而风湿寒湿,终非其治也。故脂、豆
蔻、吴萸、五味,四药合丸,治食后脾泄、五更肾泄神效。殊不知脾肾之泄,有命火虚者,
有肝火炽者,徒以为神,即有增病速死之神矣,可知方书中,随意命方者,如八珍、十
全、固本、保真之类,不得以其名目好看,而妄投不计。但四君子扶脾,谁谓不善?以治
脾虚,可称君子,若遇胃实,何异小人?盖方无论平奇,要在对证。
\x白虎固金佳,青龙驱水捷\x
虎啸风生,其热自平,凡火刑肺胃,当推白虎第一。若火在肝肾,即芩连阿胶鸡子
黄汤、白头翁汤之证治,此方未能胜其任。胃有实邪,粳米又宜减之。而小青龙,桂枝开
天,细辛通地,复有姜、夏、麻、草温中以散其外,芍药内助以托其邪,面面周到,无
微不入,故洄溪谓为治寒水之神剂。发汗利水,并可补四逆、真武之不逮。然温邪咳嗽,
误投必毙。大青龙发汗亦然。是二法乃一大寒大热之对子,泻心、四逆,庶堪比肩。
\x理中伤胃脂,逍遥劫肝阴\x
理中汤之醒脾,逍遥散之疏肝,洵为良方,然治气分不足则可,若以之治血虚之体,
是增病而速毙。凡方皆利弊相因,彼偏用二方者,何徒知其利而不计其弊哉?
\x牛黄损离火,黑锡夺坎水\x
一清心中痰火,一摄肾下寒水,诚医家宜备之要药。然备以治仓猝闭证,则有无穷
之益,误施于久延脱证,其害不可胜言。苏合香丸治气闭,大活络丹治中风,损益同此。
合观四节,可以悟投方之机。
\x温寒须行气,清热要活血\x
气滞而后寒积,血壅而后热生。行气如旋复、香附、陈皮、葱、薤等味,加入温药
队中以散寒,其效倍捷。清热苦寒,甘寒咸寒诸药,大剂寒凉,必加入活血之品,如桃
仁、丹皮、泽兰、茜草、刘寄奴、参三七等,乃无冰伏热邪之弊。此理本易知,惜医多不
识,故特表而出之。
\x命方良有以制剂岂徒然\x
方有膏、丹、丸、散、煎、饮、汤、渍之名,各有取义。膏取其润,丹取其灵,丸
取其缓,散取其急,煎取其下达,饮取其中和,汤取其味,以涤荡邪气,渍取其气,以
留连病所。而君臣佐使,配合全在分量,如小承气用大黄为君,走中下焦血分,浓朴为
君,即变而为中上焦气分之法。阳旦汤桂枝为君,走太阳,芍药加倍,便入太阴。当归
赤小豆散,赤豆为君,重在败毒,当归为君,重在理血。主之,佐之,轻之,重之,运用
之妙,存乎一心,立方者讵可忽诸?



<目录>

六经提纲

属性:仲景《伤寒》一书,乃统治外感之书,非专治风寒者也。六经分明,寒温疫三证,均
晓然矣。兹录提纲于下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痛,项强,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
家实是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太阴之为病,腹痛,自利,时
时呕吐。”“少阴之为病,但欲寐是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胸,饥不欲食,食
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目录>

六字真言

属性:无论外感内伤,无论出其右者,莫六字若也。曰表,里,寒,热,虚,实。三阳为
表,三阴为里。表中之里,阳明是也,里中之表,少阴是也。并各相表里。三阳之腑主
表,经主里。三阴则心肺主表,脾肝肾主里。外感者表宜汗,里宜下。内伤者表宜清补,里
宜温补。内伤阳则阴盛,阴盛者易感寒。内伤阴则阳亢,阳亢者易感热。此所谓邪乘虚
入也,虚为正虚,实乃邪实。故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医能将此参伍错综,
条分缕晰,则亦庶乎其可也。



<目录>

六气便解

属性:\x风\x
风有内外。内动之风病于肝,治当辛凉。
外感之风病在肺,治当温散。兼寒脉紧,兼湿脉弦,燥化脉数,寒化脉迟,本病脉浮。
\x寒\x
寒有表里,而表里各有虚实。实者解表,宜麻黄汤,攻里宜三物白散。虚者固表,宜
桂枝汤,温里宜四逆汤。兼风脉浮,兼湿脉沉。
\x暑\x
天热地湿,合而成证,暑气当令,因时命名,邪实脉洪,正虚脉濡。
\x湿\x
湿有清浊。露雾湿伤气分者曰清,潮水湿伤血分者曰浊,清宜发汗,浊宜利水。从
燥化则脉急,从寒化则脉缓,本病脉滑。
\x燥\x
燥有虚实,虚燥救肺,实燥泻心,酸甘凉润,始终正治,邪实脉涩,正虚脉短。
\x火\x
火有阴阳,阳火可釜底抽薪,阴火宜导龙归海,阳脉有力,阴脉无神。



<目录>

医经补正

属性: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浮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
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脉浮紧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杏甘石汤。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里证者,越婢汤主之。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小陷胸汤亦可用。
伤寒身黄发热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栀子柏皮汤
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伤寒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汗,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当须发汗,宜
桂枝汤。苦头痛者必衄。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
之故也。病患不恶寒而但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其不可下者,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
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者宜五苓散,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
下之太早故也。所以成痞者,误下故也。
金匮云∶阳毒咽痛吐脓血,面赤斑如锦纹,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面青如蓝靛,身
痛如被杖,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主之。
金匮云∶病微饮,短气,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目录>

治病法解一

属性:治外感如将,(意在去其所本无,所谓急则治标。)治内伤如相,(意在复其所固有,所谓缓
则治本。)治心肺如羽,(药当从轻)。治脾胃如衡,(药当从平。)治肝肾如权。(药当从重。)



<目录>

治病法解二

属性:古人治外感,有汗吐下三法。治内伤有温清和三法,其实皆治肺胃也。肺寒实则汗
之。胃寒虚则温之。肺胃虚热,治以清和。肺胃实热,治以吐下。此至当不易之法,时医
不识,调理肺胃,归宗脾肾,去古远矣。



<目录>

素问摘要

属性:脏腑为病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
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肿,膀胱不利为癃闭,不约为遗溺,胆气郁为怒。诸病所属者∶诸
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
疮痛痒,皆属于心。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
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胀腹大,诸病有声,按
之如鼓,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热督 ,诸禁鼓栗,如
丧神守,诸病跗肿,疼酸惊骇,诸逆冲上,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四时所病者∶春善病鼽
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此病机之要旨也。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寒淫于内,治以辛凉,佐
以甘苦,以咸泻之。暑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
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火淫于内,治
以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此治法之要则也。



<目录>

三证合参

属性: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恶寒,体疼,呕逆,脉寸尺俱紧者,名曰伤
寒。此风寒脉证之提纲也,分言之六经,各有专证,各有异脉。太阳受病,寸尺俱浮。阳
明受病,寸尺俱长。少阳受病,寸尺俱弦。太阴受病,寸尺俱细。少阴受病,寸尺俱弱。厥
阴受病,寸尺俱微而缓,故曰脉异。太阳汗不出名伤寒,汗自出名中风。阳明能食为中
风,不能食为伤寒。少阳耳聋,目赤,胸满,心烦,为中风;头痛,发热,而脉弦细,为
伤寒。太阴中风,手足自温,伤寒自利,不渴。少阴中风,自利而渴,伤寒欲吐欲寐。厥
阴中风,舌卷囊缩,伤寒饥不欲食。故曰证专在三阳,脉则浮,三阴脉则沉,其缓紧迟
细则一。若浮不缓,不紧,而滑数,沉不细,不迟,而濡急,则即风温与湿温之脉。再审
其证,庶无错误。至于阳证见阴脉,阴证见阳脉,舍从两难,乃系疫证,与寒温异治矣。
寒本阴邪,何以伤寒证中又有中风?温乃阳邪,何以温证之中,又有湿温?要知阴
中有阳,阳中有阴。寒证中伤寒是主,中风是宾。温证中风温是主,湿温是宾。湿温与
伤寒相对待,风温与中风相对待。而疫则有寒有温,温疫是其常,寒疫是其变。知常知
变,知对待,知宾主,可与言阴阳互根之理矣!彼囿于一偏者,不肆用寒凉,即概用温
补。曾亦思偏寒偏热之证,不多见耶。



<目录>

说寒

属性:寒最要者,表里二字。而表里中,又有兼风兼湿之别。风寒病太阳,湿寒病太阴。伏
气治少阴,感冒治少阳。第拘标本言,少阴太阳司此气耳。余惟太阴亦多,至少阳阳明
厥阴三经,即系寒病,每从热化,和解可也。当与前六气参看。



<目录>

说温

属性:温热之论,叶香岩寻其源。风湿之分,陈平伯溯其流。厥后吴氏鞠通,祖述叶案,而
着《条辨》。王氏孟英,宪章平伯,而纂《经纬》。治温津梁诸书备已。然一则界划三焦,
一则伏气未达,智者一失,殊为二先生惜。今将风湿分两段,持前人言,以明其义,庶长
夜一灯,不致盲人摸索。



<目录>

风温

属性:吴鞠通曰∶风有温有寒。风寒之风,此风从北方来,乃触发之寒风也。最善收引,阴盛
必伤阳,故首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而为头痛,身热等证。太阳阳腑也,伤寒阴邪也,阴盛
伤人之阳也,故曰风寒。风温之风,此风从东方来,乃解冻之温风也。最善发泄,阳盛必伤
阴,故首郁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等证。太阴阴脏也,温热
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故曰风温。



<目录>

湿温

属性:叶子雨曰∶湿温之因有三,阳脉濡而弱,阴脉小而急,此先受暑,后中湿,乃暑邪蒸湿
者是也。证见两胫冷,腹满,又胸头目痛,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由先伤于脾,因而
中,湿热相搏者是也。脉濡弱,舌苔白或绛底,呕逆口干,不能汤饮,胸满闷,身潮热,汗
出稍凉,少顷又热,此春分后,秋分前,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加以天气
热下降,地气湿上腾,由口鼻吸受,着于脾胃者是也。误治变证,非一端所能尽。夫湿自外
来,上焦气分受之,潮热,自汗,表之不解,清之不应,宜宣通气分。若冒雨雾,湿留太阴,肌
表发热,自汗,不渴,不饮,舌苔灰白,粘腻,身虽热,不欲去衣被者,宜解肌和表。论证不清,
鲜有不偾事者。



<目录>

说疫

属性:疫者,役也。犹徭役之谓,多见于旱潦兵燹之余,烈日郁蒸,尸骸之气,与亢胜之气,混
合化而为厉毒,散漫于天地之间,受之者大则一郡一城,小则一村一镇,互相传染,所感之
因虽同,所患之证不一。如东坡所论寒湿之疫也,东垣所论虚疫也,吴又可所论湿热相搏之
疫也,余师愚所论暑燥之疫也,故刘温舒《素问遗篇》有五疫之刺,庞安常《总病论》有五色
之治,然不可泥也。越人《五十八难》言,伤寒有五,其中风,伤寒,湿温,热病,证脉委曲详
尽,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盖随其经所在而取之。盖天地 厉之气,不可以常理测,
不得以常法治。彼见温病,动手发汗,是误以伤寒法治温病。每遇疫病,往往失下,则又是
以温病法施治于疫,更误之甚矣。



<目录>

辨证

属性:\x发热\x
寒证发热恶寒者,病发于太阳也。无热恶寒者,病发于少阴也。温疫发热是潮热,非若
伤寒壮热,初起间有恶风,及次日即口渴畏热。而疫证憎寒壮热,有如瘅疟是已。
\x呕利\x
少阳胆木,挟火披猖,呕是上冲,利由下迫,此谓风温之呕利也。中虚始利,聚饮而呕,
此湿温之呕利也。若夫胃气不降,肺气不和之呕利,疫多有之。盖或温或疫,凡呕利者,是其
邪之出路,不可遽止,寒病反是。
\x诸痛\x
头痛目痛,太阳阳明伤寒者不至侧倾难举,温与疫则头痛如劈,两目昏瞀,势若难支,
骨烦疼,腰如被杖。寒病责在伤阳,温疫责在亏阴。
\x肢冷\x
在寒证是肾阳不通,在温证、疫证是肝阳不宣,所以寒踞少阴,与热伏厥阴有别。
\x鼻衄\x
寒证见之是邪气之将退,温疫见之乃邪气之正进。
\x蓄血\x
寒证当汗不汗,热结膀胱,温疫当下失下,火郁膜原,均有此证。凡发热不退,小便自
利,其人如狂,而喜忘者皆是。



<目录>

治法

属性:寒病宜汗者,是外感之风寒。而中寒则宜温,虽有里证,总以先汗后下为是。温病风温
慎汗,治当辛凉,湿温禁下,治宜苦寒。疫病表里双解,内外分消,偏汗偏下,两非所宜。



<目录>

指南

属性:病证有相类者,不可不辨。湿从寒化曰痹,湿从热化曰痿。中风,寒中衰食饮,热中消
肌肉。厥冒血厥由风,气厥由痰,煎厥是风,薄厥是热,痛厥是寒,蛔厥是湿。此风痹痿厥相
类而实殊。重阳者狂,重阴者癫,阴阳相搏者痫,津液两亏者痉,此癫狂痫痉,相类而实殊。
清不升则呕,浊不降则吐,清浊不分则哕,营卫不和则噫,此呕吐哕噫,相类而实殊。气分
六聚, 癖是已,血分五积, 瘕是已,此 瘕癖,相类而实殊。虚损宜补精,劳瘵宜攻血,
蛊宜开肺,膈宜调胃,此蛊膈虚劳,各从其类。
黄瘅黄汗,湿与风别,脏结脏燥,寒与热分。咳嗽当别痰饮,消渴须分寒水。水逆火逆,少阴
手足不同。风温湿温,太阴手足各异。九痛七疝,虚实自喜按拒按而定。三冲五郁,燥湿由
善怒多恐而明。各门别类,毫厘千里,医当辨记,勿谓不然。



<目录>

审脉

属性:浮沉以审表里之虚实,迟数以审脏腑之寒热,大小以审邪气之进退,长短以审正气之
浓薄,滑涩以审血气之盛衰,左右以审生克之顺逆,合望闻问思过半矣。此所云者,聊举一
隅,是在善悟者,触类旁通可耳。



<目录>

附∶游艺志略

属性:\x营卫,血气也。何以《内经》或云一昼夜五十周于身,或云一昼夜一周于身?其运
行之道,生会之理,盍详陈之。\x
答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有三气存乎其间。譬如阴静也。阳动也。所以使其动静者,
又一也。识此则明三才之指归,知互根之为用矣。营主血,卫主气,然营血何以能循行
经脉,卫气何以能濡润皮毛?盖血中有气,气中有血,不可斯须之相离,此即阴阳互根之
理也。请参中西之说以证明之。西士言食入于胃,其精汁有微丝液管吸至颈,过肺入心,
化赤为血,由总脉管达下焦,散布十二经脉,此即行十六丈二尺,脉道以应漏水百刻,五
十度周于身之营血也。经言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
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又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
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周营不休,五
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者是也。人之饮食五味杂投,奚能无毒?其清者,奉心
化赤为血。其浊者,积于胸中,随经脉中之血气,出诸气街,散布周身,以卫护阳气,故
谓之卫气。西士言血由脉管之尾,入微丝血管,缠布周身,以充肤热肉。其所谓微丝血
管者,孙络也。微丝血管之血行遍周身,渐并渐粗,而入回血管。回血管者,络脉也。血
入回血管,则其色渐变为紫,中含毒瓦斯故也。其管两支,一支向上,一支向下,皆与十二
经脉,逆顺皆行,至总回管入心右房,由心至肺,呼出毒瓦斯,吸入生气,其血复变为赤。
从心左房而入总脉管,往来如环,昼夜不息。经言谷始入胃,其精微者,先出胃之两焦,以
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搏而不行,积于胸中,命曰气海者也。西士言脉管
内其血行速.微丝血管内,其血行迟,查得总脉管内,每秒时行十二寸,足脉管内,每
秒时行二寸有奇,微丝血管内,每分时只行一寸。经言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
昼日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又言卫气常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日
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 ,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
其气上行者也。
夫《营卫生会篇》所谓一日一夜,五十度周于身者,乃奉心化赤之血,由心入总脉
管,散布三阴三阳之十二经脉,行八百十丈脉道之营气也。《岁露篇》所谓一日一夜,行
身一周者,乃脉管之血气,由三焦气街,出诸孙络,挟阳明悍气,缠布周身,充肤热肉,
淡渗毫毛之卫气也。《营卫生会篇》所谓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者,乃络脉中
之气血,行遍周身,渐并渐粗,而入络脉也。络脉有阴阳之分,阳络浮于肤表,阴络沉于
肌里,皆与十二经脉管交相逆顺而行。缘人昼则寤,寤则动,动则阳气浮,故络脉中之
气血,行阳络者多。夜则寐,寐则静,静则阴气沉。故络脉中之气血,行阴络者多。是
皆奉心化赤之血,从经脉而行孙络,从孙络而入络脉,一气营运,循环不息耳。然经以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此中界限,分划甚严。盖脉管之血色红,既出三焦气街,入孙络色
即兼紫,挟阳明悍气之毒故也。入络脉其紫色较重,必待入心出肺,呼出此毒瓦斯,吸入
生气,其血复变为赤,落心左房,而入脉管,是脉管中营运之血气,为营,清而无毒也。孙
络络脉中之气血为卫,浊而有毒也。学人当知同一荣养百骸之气血,而泾渭分明,不容
紊乱也明矣。其治病大法,亦当从兹悟入。风寒由毛窍袭入者,宜达表。由口鼻吸受者,宜
攻里。沙瘴一证,刮则泻孙络中之热毒,刺则泻络脉中之热毒,故刺出之血紫病轻,深
紫病重,色黑则危。盖暑秽之毒,随阳明悍气,至总脉管,入心,入心则死矣,凡百伤
寒温暑,从可类推也。若夫《岁露篇》所谓卫气之行,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日下一
节,九日而上出缺盆,与一日一夜,五十度,周于身之行度,迟速不侔者,盖出三焦气街,
入孙络之气血,缠布周身,如日绕天之外,故其行迟。经脉阴阳逆顺偕行络脉中之气血,如
月行地之中,故其行速。或谓江河窄处水流急,宽处水流缓,何以脉管阔处血行速,而
出气街之气血,挟阳明 悍之气,何以行迟?斯说亦颇近理,江河窄处其流急是矣。若支
派分流,则细港浅渠,其泄亦迂缓,阳明悍 之气滑疾是矣,若散漫不收其气,亦力弱
行迟。况亿万分派之微丝血管乎?势分行缓,理势然也。虽然,此犹日月营运,阴阳造化
自然之理,非知力所能臆度者也。《卫气篇》黄帝所云∶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其斯之
谓欤。
\x外感重病,因四时之有伏气也。伏气不明,何疗外感?张隐庵非不知也,惜于反复
辨论中,多有词不达意者,继而王孟英议吴鞠通略伏气,而自强侈谈,毫无实际,愿闻
其说。\x
答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四时伏气之机,尤
重在“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八字,以明阴阳互根之义也。何以言之?伤于风者上先受
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为阳邪,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是以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此
重阳必阴也。湿为阴邪,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是以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重阴必阳也。冬
伤于寒,春必病温者,冬至一阳渐生,人身之阳热内盛,被严寒之气,折伏于肌髓之间,
至春阳气盛长,伏邪浅者,亦可随春阳之气渐散,伏邪深者,或因风寒所遏,或为嗜欲
所伤,伏结之阳气,遇天气之阳热,两热相干,发为温病,此重阴必阳也。夏伤于暑,秋
必疟者,夏至一阴渐生,人身之阴气内盛,暑乃阳邪,阳气外炽,则里气虚寒,加以贪
凉饮冷,损其真阳,至秋阴气之时,内伏阴邪欲出,外袭阳暑欲入,阴阳相持,故发为
往来寒热之 疟,此重阳必阴也。是即伏气是即外感之源也。再求精详,自有子雨之
《伏气解》在。
\x生气通天论云∶其生五,其气三。何谓也?\x
答曰∶天地阴阳一气而已,自太虚而有太乙之生,气由是动静焉。而阴阳分,阴阳
分而五行具,是五行之生,不离夫阴阳之一气也。而经曰其生五,其气三。且曰三而成
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是三气者天地人之本始也。请试明之。太极无形,静则为阴,
动则为阳。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此一阴一阳,非各一之一,乃道之妙用,而合一之
一也。惟其合一,乃能各一,则是其本一而已。有三气存乎其间矣,是故动与静各一也。
而所以能动静者,又一也。由此观之,太乙之所施生,造化之所鼓铸,必得三而始能成。
物气不得三则无以布于五,而五非得三,又不能各致夫一也。三者一之用,五者三之成
也,故三而成天。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天
总阴阳,而又积阳以自刚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地致柔刚,而又积阴以自奠也。立
人之道,曰仁与义,然理以宰气,而气以宰理,故人之成也。本乎气交,禀天之阳动为
气,本地之阴静为精,而有神存乎其间,以立性命之基。是精气神三者,合而不离,所
谓三而成人也。且太极用此三气以生五行,而五行之生,又莫不各用夫三气。试就人之五
脏言之。心为太阳而主血脉,是合阴阳而自为阳也。肾为太阴,而涵命门真火,是合水
火而本为阴也。肺主制节,而水出高源,是合金木水以行气也。肝为血海,而生一阳,以
升太冲,是合水木火而总于厥阴也。脾上承火,下涵水以奠乎中,火以腐熟,水以滋灌,
而土以归藏,是合水火土而养四脏也。故知阴阳之致,相待为用,阴阳之根,互藏其舍。
而五行之变化,皆非一气偏至之所成,盖一有偏至,而合三则无偏至,一无鼓动,而合
三则能鼓动,人徒知为三,而不知合三而后致夫一也。从知生于一,而不知用于三,而
后全夫生也。自轩岐指出三气,而造化之妙用始彰,故三五与一,太上之玄阃,养生奥
关也。
\x《三十二难》有曰∶肺白象金,肝青象木,金得水则沉,木得水则浮,何以肺浮肝沉?乐
火乐金,其合化之道,可得闻乎?\x
答曰∶十干合脏腑,甲阳木应胆,乙阴木应肝,丙阳火应小肠,丁阴火应心,戊阳
土应胃,己阴土应脾,庚阳金应大肠,辛阴金应肺,壬阳水应膀胱,癸阴水应肾。若以
五音配五行,营土,商金,角木,征火,羽水。各因十干之阴阳、而分太少也。肝属乙,
木得水当浮,何以反沉?然肝虽乙木,乙与庚合,庚为阳金,金性本沉,妇当从夫,其
意乐金,而失木之本性,故得水反沉也。肺属辛,金得水当沉,何以反浮?然肺虽辛金,
辛与丙合,而为阳火,火性炎上,妇当从夫,其意乐火,而失金之本性,故得水反浮也。生
则生气旺,故能合化。熟则生气尽,故不能合化。所以肝熟而复浮,肺熟而复沉,乃返
本还原也。大而言之,天地之阴阳。小而言之,即人伦之夫妇。其理一也。夫肝属足厥
阴经,位乎膈下,故行阴道多也。肺属手太阴经,位乎膈上,故行阳道多也。今举肝肺
类推,则脏腑阴阳之合化,从可会通矣。然阴阳之理,以和为洽。夫妇之道,非胁可成。
合化之义,未有明其所以然者,虽张隐庵、高士宗、汪双池、张翼元诸家,不以翼轸分疏,
即用生克定论,似是而非,支离颇多。惟罗淡生《内经博议》,引申《天元玉册》之义,
最为晓畅。今节录于下∶岐伯述《天元玉册》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
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夫肇基化元,而布气真灵,乃云总统于坤元,是坤元为万
物之母也。坤元既为万物之母,而总统之,而天亦必先有以用之也。天之十干,以戊己居
中宫,而先用水火,然后成于金木,岂非总统坤元而以土为首之义乎?是以天之御化,首
以土为甲,而甲遂为土,仍顺布五行于乙丙丁戊之上,而以本气化之,土生金,金加于
乙,金生水,水加丙,水生木,木加丁,木生火,火加戊。五行毕,再传而土加于己,故
甲己合也。金加庚,故乙庚合也。水加丙,故丙辛合也。木加壬,故丁壬合也。火加癸,故
戊癸合也。因合而化,此一定之理,有不可移易者也。然本气之阴阳,仍有不能从化,而
根据之以为用者,如加阳干为气有余,加阴干为气不足,此又因值年以佐用也。
\x昔贤论三焦一府,纷纷聚讼,莫衷一是,或谓无形,或谓有形,或言是一,或言是二,
甚则云为肾傍之脂者,虽明如张隐庵,亦游移其词,不能指为何物,《内经》谓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岂虚语哉?\x
答曰∶考脏腑之学,西士言之最详,观《全体通考》,三焦即所谓腹包膜也。其膜包
绕全腹,上通颠顶,下行膀胱,中有脂膜,横
于肝胃之间,惟遮阴道,护子宫,则男女稍异耳。或问复包膜即三焦,亦有证据否?曰
观其包二肠,遮两肾,正当七节之间,命门部位。命门既藏水中,真火,即为相火之宅,
居其位,行其权,此膜即为相火之腑。考心肺之下,肝胃之上,有膈膜一层,其形薄如
细纲,上与心包络之下面相连,下与此膜之上层粘续,气脉通贯,则包络为相火之脏。由
膈膜上通脑筋,即经所云“上焦如雾”是也。中有薄膜两层,包肝裹胃,即经所云“中焦
如沤”是也。绕膀胱,遮阴道,以行其气化,即经所云“下焦如渎”是也。以此证之,腹
包膜即三焦,夫复何疑?夫三焦者,肾中之脂,与膀胱相峙,有二白膜,通于两肾,贯
膂筋,由脉管以入心,即引心火入肾,蒸膀胱之水,化而为气之物也。故心火一动,相
火随之。肝胆属乎巽,三焦包络属乎震,震为阳木,火无体,以木为体,《说卦》传言,
震为雷,为龙雷之火,三焦包络之流行,即是火之流行也。况以似府外府之大囊,配似
脏别脏之小囊,亦天造地设,不可移易者也。若求此膜功用全文,自有《通考》在,兹不
具赘。
\x三阳为腑,三阴为脏,或云心为太阳,肾为太阴,何也?六阳六阴,云手云足,或有
他意欤?其标本之传变,经络之起止,可以晓否?\x
答曰∶阴阳分而天地定其位,阴阳交而否泰呈其象,阴阳错综而后变化见焉。万物
之中惟人最灵,禀二气淑德以生,故圆其颅,方其趾,而异于物,是以与天地相应,阴阳
相参者也。夫心为手少阴,肾为足少阴,人所知也。心肾系背,背为阳,脏为阴,而心
肾皆为阴者,五脏系于背内,背虽属阳,其内所包者阴也。阳中有阴,故能刚柔相济以
成其化。盖身中之定位,当如此耳。心复为太阳,肾复为太阴,斯又舍人身而言天地之
定位。心赤色象火,应于南方。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则心属老阳,故
曰心主太阳矣。肾紫色象水,应于北方。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风寒冰冽,则肾
属老阴。故曰肾主太阴,虽然,非有异于手足少阴乎?不知其定位既异,正阴阳互根之
理,复何害其不同哉?惟施治于病。在经脉者,即随经脉所主。论治于时令胜复,即随
时令所主论治。其随时论治,如夏为太阳,病当在心,则宜视心之受邪与否?冬为太阴,病
当在肾,则宜视肾之受邪与否?无使逆其时气。心脉不钩,肾脉不石,斯生病矣。然所
投药饵,亦皆入手足少阴,非走太阳太阴者,尤参伍错综之要道焉。况心居尊高,并于君
主,有显明之象。肾处卑顺,比于外家妇,属蛰封藏之本。得主太阴太阳者以此。心通离
卦,离为中女,实含阴德,且萧邱生寒焰,海水成夜磷,复为火有出于阴者之明证,心得
主少阴者,又以此也。其六阴六阳,云手云足者,考《经脉篇》手太阴肺,终手大指次
指之端,即接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终足大指之端,即接足太阴脾,手少阴心终手小指
之端,即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终足小指外侧,接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终手小指
次指之端,即接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终足小指次指之间,即接足厥阴肝。盖十二经脉
云手云足,以行手行足而得名耳。岂因足在下属阴,手在上属阳,号为太阳阳明少阳,即
不当行于足,号为太阴少阴厥阴,即不当行于阳哉?果尔,则日阳也,设不行寒带,则
格林兰济诸国无明也。可乎?月阴也,设不行于赤道,是苏门答喇诸国无夜也。可乎?况
三阴之脉起于面,三阳之脉起于腹里,更非若手足之比矣,亦得谓为错行乎?惟知阴阳
相互根,即可明乎斯理矣。至标本之传变,《至真要大论》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
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言邃旨深,殊难明晓,故自王太仆以下,皆未通
其意,及张戴人始阐发火湿二字,介宾张氏
又从而引伸之,厥义益显,说具《类经图翼》中。略谓少阳太阴从本,以少阳本火而
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故当从本。其不言从中,少阳中见木,太阴中见土,
木火共化,土金相生也。少阴太阳从本从标者,以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标
本异气,故或从本,或从标。亦不言从中,少阴之中水,太阳之中火,同本则异标,同标
则异本也。若阳明厥阴,其不从标本,从乎中气者,以阳明中湿土,是湿从燥化矣。厥
阴中相火,是木从火化矣。故不从标本,从中气也。传变则胜复,盛衰之道生焉。从其
化则为常,然后生不息。逆其化则为变,必致灾害起。如木从火化,木具生气,遇火盛
而化为炭,反无钻火之功,此太过也。木失其化,木朽火衰,亦少出火之质,此不及也。
燥从湿化,物虽感湿生,干物含湿必霉坏,遂非本性,此亦太过也。土失其化,地薄土湿,
则五金不能蕴,此亦不及也。皆标本传变之理,当随其衰王以消息之。是以经言百病之
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
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又曰
人有客气,有同气。有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
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也。经言如此,要必明知
胜复,而知百病之害矣。经络之起止者,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少泽,至头之听宫。手阳
明起于次指,至头之迎香。手少阳起于四指关冲,至头之丝竹空。各长五尺,六阳经共
长三丈。手太阴之脉起于胸中中府,至大指少商。手少阴脉起于胸中极泉,至小指少冲。
手厥阴起于胸中天池,至中指中冲。各长三尺五寸,六阴经共长二丈一尺。足太阳之脉
起于头之精明,至小指至阴。足阳明起于头之头维,至次指厉兑。足少阳起于头之瞳子
,至四指窍阴。各长八尺,六阳经共长四丈八尺
。足太阴之脉起于足大指隐白,至胸中大包。足少阴起于足心涌泉,至胸中俞府。
足厥阴起足大指大敦,至胸中期门。各长六尺五寸,六阴经共长三丈九尺。督脉起于尾
闾长强,至内唇龈交。任脉起于毛际会阴,至下唇承浆。各长四尺五寸,共长九尺。跷脉
从足至目内 ,各长七尺五寸,左右共长一丈五尺。都合一十六丈二尺也。冲脉起于气
街,至胸中而散。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维络于身。阳维起于诸阳会,阴维起于诸阴
交也。二脉皆无尺寸之可稽,经络起止尽于是矣。
\x八脉者,阳跷,阴跷,阳维,阴维,冲,任,督,带也。跷者跷于何经何络,维者维
于何经何络,其有形无形,可实指其所在乎?周氏所论,病机体用治法,是耶非耶?\x
答曰∶夫十二经脉,相为表里,阴阳斯偶,前贤论之详矣。顾有偶即有奇,大易之
象也。是故复有奇经者焉。冲往督三脉之行。经文班班可考。带脉回身一周,已可考见。惟
跷维二脉,起止难详,谨述所得于下焉。跷,履也。跷起于足跟,故曰跷。维,纲也。维
络于一身,故曰维。《二十八难》曰∶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
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一身,溢蓄不能
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阴维起于诸阴交。盖阳跷为足太阳之别,故始
申脉。阴跷为足少阴之别,故始少海。二跷既有行道,则不得谓之无形,乃络脉中之气
血,行身之左右,与少阳厥阴同行,诸筋所主。然其行不同,皆阴出阳而交于足太阳,阳
入阴而交于足少阴,阴阳交互,跷自下而荣于上,大会于目,此跷脉有形之证也。惟既
属络脉,则岂若正经有一定循行之路?其不用丈尺计者,以此耳。维则越人明言,灌溉
诸经,亦不能究其行度,是本非一脉,故难
悉数。虽不曰无形,而未可实指所在,与跷脉有行道可考者异也。阳维主皮肤之气,行
身之表。阴维主脂膜之气,行身之里。而阳维以维于诸阳,阴维以维诸阴。诸阳会,诸
阴交者。督脉,阳脉之海也。冲脉,阴脉之海也。阴阳维即起于是。何则?饮食入胃,有
无数微丝血管,吸其精汁,至领会管,过肺入心。由心下房,出总脉管,以达于督脉,阳
维者当起于是。冲为血海,腾精气而上积于胸中,为宗气,人之五味杂投,奚能无毒?谷
入于胃,其精者固化血液,而阳明之悍气,不随精者,俱化聚于宗气之区,然后散布周身,
阴维者当起于是。斯皆二维之脉,即孙络,故更无行度可计也。况跷脉为病目不瞑,诸脉
者皆属于目,跷脉上属目内 ,则跷脉为络脉不可证耶!维脉为病,发寒热,邪在皮肤,
寒热乃生。经络居内,不当复病寒热,则维为孙络,不又可证耶?至周氏所论,体用病
机,治法委曲详尽,先得我心。其论桂枝汤之治维病,不徇入太阳经之谬说,尤卓识也。
或谓昔人皆有二维脉起止之度,如阳维起于少阴,而至太阳,阴维起于少阳,而至厥阴,
濒湖李氏载之甚详,何可遽谓孙络乎?斯皆误会叔和微旨也。从少阴斜至太阳。少阴,心
也,太阳,膀胱也。由心生血,行于孙络,孙络缠布周身,膀胱主一身之表,故以太阳少
阴候阳维之脉也。从少阳斜至厥阴。少阳,三焦也。厥阴,心包也。三焦为腹包膜,血挟
阳明之悍气,出诸气街,而遍周包膜,返还入总脉管,从心包复归于心,故以少阳厥阴,
候阴维之脉也。且脉络论列所主病多肌肉痹痒,汗出恶风等证,虽所刺有阳谷、金门、仆
参、客主人、承山,分肉、筑宾穴,究非一经所主,岂一脉而交贯四五经耶?《素问》阳
维之脉,肉里之脉者,脉气与太阳少阳相合。阳维维诸阳.故取太阳少阳泄其邪也,即服
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卫气行孙络,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故取风府也。
观此则维脉属孙络明矣。如实有可稽,何卢、华、仲景、叔和诸书不一称之哉?然络脉孙
络从未有以比诸跷维者,狂瞽愚论,复望高明一为发其聩也。
\x伤寒桂枝汤所治之中风,与小续命汤所治中风,是一是二?而金匮防己地黄汤,与
风引汤所主,是异是同?但中风一证,自有真类之说,愈辨愈晦,何所取法?劳以虚名,
愈补愈剧,何则?蛊膨云虚云实,孰是孰非?遍察古书,有云关格是证,有云关格是脉,将
谁适从?温暑燥湿,疟痢霍乱,各有名义,其所以然,请各抒所见以对。\x
答曰∶中风真类之说,始自金元,古医经未之见也。类中者,即经所谓厥。是桂枝
汤所治,邪居浅者。小续命汤所治,邪居深者。病因无异,故药惟以轻重别之。岂若古
今录验续命汤,治风热之痱证,而用石膏哉?防己地黄治阴虚于内,邪并于阳。风引治阳
实于外,邪并于阴。病既各异,为治是以悬殊。脉有损至,而后证有虚劳。虚曰虚损,劳
曰劳瘵,乃一病而二证,概行温补可乎?况有者为实,无者为虚。虚劳者,是非劳力劳
心而因逸以致病也,故仲景以血痹类为一门。痹者,闭也。所以大黄 虫丸与薯蓣丸为起死
之神方,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后人云膨,因其肤肉肿胀,形类乎鼓,外实中空而言,非
膨与蛊有别。实指肝言,虚指脾言,云虚云实皆是也,偏攻偏补,非法也。《内经》治以鸡矢
醴,非取金制木,木制而土不受木贼,运化之机自生乎?关格是证,覆溢是脉,膈乃关格之
始,格即关膈之终,正《素问》所谓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败证,蒋宝素有考宜参。温者外寒
内热,至春而发之病。暑乃天之阳热下降,地之阴湿上腾,湿热互合,化而为暑。湿重病太
阴则曰阴暑,热重病阳明则曰阳暑。病暑轻重不同,所以又有中伤之分。水湿火燥,《内经》
谓秋伤于湿,言气之本,西昌补秋伤于燥,言气之标。春夏地湿则天热,秋冬天寒则地燥,
燥湿固对待,究各有寒化热化之无定也。疟者言其病之暴疟而难骤愈,其脉自弦可知,不弦
虽寒热往来,犹非疟。 疟,温疟,瘅疟,瘴疟,为证不一,治不如法,有三患,戕脾元则成疟
鼓,蓄肝血则成疟母,耗肾阴则成疟劳。无犯三患,则无论痰疟、食疟、牡疟,自随手奏效。
痢因欲利不得利,其病在利,故曰痢。有虚实,有寒热。桃花汤非治虚寒者乎?白头翁汤非
治实热者乎?由此类推,治法可思矣。霍乱是阴阳淆乱,如雨声霍霍而暴注下迫也。属寒者
固多,属热者亦常见,但须刻刻顾虑其脾胃耳。因寒宜理中四逆,故姜附不嫌其热。因热
宜白虎天水,则膏滑不嫌其寒。若救阴当于大剂参术中佐以牡蛎、白芍,转筋宜在扶持脾
胃,参用蜘蛛散以抑风木,审因察证,活法运乎一心,不可泥执一家之言而偾事也。

 

回主頁

belongs to SAFA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