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中醫學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三十四
小儿吐泻门
小儿直诀 【宋 钱乙】
吐泻兼变证治
五月二十五日以后,吐泻壮热,此脏腑中九分热也。伤热乳食,吐而不消,泻色深黄,玉露散主之。
六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温,脏腑六分冷也。呕吐乳食不消,泻色黄白,口干作渴者,食前少服益黄散,食后多服玉露散。
七月七日以后,吐泻身凉,三分热七分冷也。不乳多睡,闷乱哽气,出气,睡卧露睛,唇白多哕,亦用益黄、玉露二散主之。
八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凉,不乳干哕,泻青褐水,无阳也,当用益黄散。吐泻乳食不化,时时下痢,肌肉消瘦,此脾胃虚寒也,用木香丸。夏月不可服,如有冷证则少服之。其身温壮热,或泻痢红黄赤黑,此脾胃实热也,用黄连丸。冬月不可服,如有热证,则少服之。
【注 按前法即《内经》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之本旨。又云:有假者反之,虽违其时以从其证。盖胃伤则呕吐,脾伤则泄泻,脾胃俱伤则吐泻并作。前证若伤辛热,停滞呕吐,或大便下痢者,用六君子加黄连、吴茱萸、木香。若停滞已去,泄泻不已,用四君子加肉蔻、骨脂。若伤生冷腹痛,泻痢青白,用六君子加砂仁、木香、炮姜。若伤鱼肉等物,用六君子加山楂、砂仁。若泻红黄赤黑,诸脏皆热也,先用香连丸,后用补中益气汤送香连丸。若泻痢青白、乳食不化者,用人参理中丸。若吐泻昏睡而露睛者,用五味异功散。睡而不露睛者,用玉露散。若吐而手足俱热,或喜冷饮食,或睡不露睛者,用泻黄散。或手足冷,或恶冷饮食,或睡而露睛者,用六君子、木香。然木香、黄连二丸,虽能攻病克邪,不无伤损脾胃,治者审之!】
若吐乳泻黄,伤热乳也;吐乳泻青,伤冷乳也,皆当下之。吐泻昏倦,睡不露晴者,胃实热也。吐痰涎及绿水者,胃虚冷也。
【注 按前证若儿自受惊,或乳母恚怒,致儿吐泻青色者,宜用异功散加柴胡。若母食厚味而乳热者,用东垣清胃散。母饮酒而乳热者,用葛花解酲汤,子服一二匙。若饮烧酒而乳热,或子母身赤,或昏愦,服冷米醋三五杯,多亦无妨;儿服一二匙。若母停滞生冷而乳冷者,母服养胃汤,子服调中丸。若母停滞而变热乳者,母服大安丸,子服五味异功散。若母郁怒伤肝脾而乳热者,用归脾汤、逍遥散。若母脾虚血弱而乳热者,用六君子加芎、归。若母气血虚而乳热者,子母俱服八珍散。若母劳役发热而乳热者,子母俱服补中益气汤。若因母怒动肝火而乳热者,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山栀。其吐痰涎及白绿水者,肝木乘脾土之虚寒证也,用六君子加柴胡、木香。大凡吐乳泻青色者属惊,法当平肝补脾;吐泻青白色者属寒,法当温补脾土。前诸证若手足指热者属实,手足指冷者属虚,此亦验法也。】
初生十日内,吐泻壮热,不乳或乳不消,或白色,先用白饼子下之,后用益黄散和之。
初生下吐,因秽恶下咽故也,用水瓜散主之。凡初生须急拭净口中,否则啼声一发,秽物咽下,致生诸病。
【注 按芽儿初生之患,多因乳母不慎七情,不节厚味,传儿为病,当审其因以调治其母。前所用之药,恐脏腑脆嫩,不能胜受,治者审之!】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泻痢
五脏皆言热证,无寒冷证,亦有谓泻痢小便青白不濇为寒。水谷不化而色不变,吐痢腥秽,澄澈清冷,青白不濇,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者寒证也。
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黄赤而濇者为热证。世传小儿吐痢霍乱,食乳未及消化而痢尚白,便论为寒证误矣。仲景云:热邪不化谷。岂为寒也!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身热吐泻
凡小儿身热吐泻,腹满不进饮食,可急与牛黄通膈丸,下过四五行则自愈矣。盖乳食便属水,甚则成湿,以治湿法治之,用燥热之药非也。
凡小儿水泄不止,可用五苓散与益元散各停,用新水调下三二钱,频服,不拘时候。若暴速注下,甚者属火,凉膈、通圣等散治之,用者勿轻。非深于造化者,未易语此。
水泻
小儿暴注水泻不止,《内经》曰:此名暴速注泻,久而不愈者,为涌泄注下,此乃火运太过之病也。火性暴速故也。急宜用新汲水调下甘露饮子、五苓散、天水散,或用井花水煎此药,放冷服之,病即瘥矣。不可用御米壳、干姜、豆豉圣散子之类,纵然泻止,肠胃气滞不通,变为腹胀。此法宜分阴阳利水道,乃为治法之妙也。
久泻不止
凡小儿久泻不止,至八九月间,变为秋深冷痢,泄泻青白,时时撮痛,乳瓣不化,可用养脾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送下,日进三服则愈。益黄散亦可用之。
凡治小儿之法,不可用极寒极热之药,及峻补峻泻之剂,或误用巴豆、杏仁、硫黄、腻粉之药。若用此药,反生他病。小儿易虚易实,肠胃嫩弱,不胜其毒,若治之,宜用分阴阳、利水道最为急,用桂苓甘露散之类。
幼科全书 【元 朱震亨】
呕吐
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呕,有声有物曰呕吐。其证有三,有寒、有热、有食积伤。
凡寒吐者,吐时少而出物多,此胃家受寒也。或用胃苓丸,煨姜汤吞,或以理中丸治之。寒吐食不化,不恶食。
凡热吐者,吐时多而出物少,此胃家有热也。以二陈汤加黄连、煨干姜治之。热吐食化,不恶食。
凡食积吐者,要分三焦明白,俱能食。如食时即吐者,此积在上焦胃口也,宜用淡盐汤吞下,后用鹅翎毛扫口中,令其吐尽旧积,以二陈汤加煨干姜、神曲、炒麦芽、炒杏仁治之。
如食下一二时而吐者,此积在中焦胃下口过小肠上口处也。先以丁香脾积丸通去旧积,后以二陈汤加消导药治之。
如早食晚吐,晚食早吐者,此食在下焦,小肠口下过大肠口上处也。先以丁香脾积丸下之,后以二陈汤加消导药治之。消草药如神曲、麦芽、砂仁、香附之类。如呕吐久而诸药不纳者,此胃口伏火关格之病,用理中汤加童便、猪胆汁同炒煎服即止,神效,妙不可言。
如呕吐出蛔虫者,以理中汤加乌梅一个,附子一小片,黄蘗、川椒一服即止。
如呕吐后而瘦弱者,只以集圣丸调之。
如诸吐不纳药者,此阴盛拒阳也;必加童便、猪胆者,盖童便味酸咸性寒,胆汁味苦性寒,以和理中汤服,则阴体渐消,阳性乃发,此《内经》所云: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也,非吾子孙不示。
凡吐不止,目上视,头后仰者不治。
袓传治呕吐,只用胃苓丸,煨姜汤送下,不问寒热皆效。凡吐不止,服药无效,更加烦闷,不治。
西江月
呕吐饮食不纳,任从汤药难尝。此为阴盛隔孤阳,到是时医魔障。参朮煨姜熟附,乌梅童便尤良。猪胆同入慢精详,此法应如影向。
一等蛔虫吐出,此为蛔厥多阴。乌梅丸子效如神,一服蛔安吐定。又有咳而呕者,化痰顺气须明。如常吐呕只胃苓,汤用煨姜作引。
泄泻
凡泄泻皆属湿,其证有五,治法以分利升提为主,不可一例混施。如泄泻青白,或乳食不化,肠痛四肢冷,面晃白不作渴者,此寒湿也。其证多得于冬,以五苓散作引,吞化理中丸即止。如寒甚不止者,理中汤加附子一片即效。
如泄泻黄稠,腹痛作热,面红口渴,此热湿也,其证多得于夏,以五苓散加滑石、甘草、木通治之,甚者以玉露散、理中汤即效。
如泄泻不住成黄水者,或渴或不渴,此风湿也,其证多得于夏,以五苓散加防风、苍朮、羌活治之。
如久泻肠滑不止者,此湿伤元气下陷也,宜升提之药,四君子汤加升麻、防风、乌梅治之,或用四君子汤吞下七味肉豆蔻丸亦效。
如泄泻酸臭,腹痛,面黄带热,不喜饮食者,此食积也,先以丁香脾积丸推去其积,后以集圣丸调之。
如泄泻久,作渴不止者,只以白朮散多煎服之。未有不效者。
如泄泻久,目无神,口略张,四肢冷,好睡,以四君子汤调之,多服有效;甚者加熟附子一小片,煨干姜服之。
如泄泻久,身热不退者,只以调元汤治之,此虚热也,不可妄用寒凉之药,甚者加煨干姜即效。
凡泄泻后,人事黄弱者,只用集圣散服之。
袓传治泄泻不问寒热,只用胃苓丸兼一粒金丹,以车前子同炒米汤治之。
凡治久泄不止,精神美好,面赤唇红者,不治;变成白痢者,不治;脉沉细,遍身皮冷,不乳食,作渴不止者,不治;又成惊搐者不治;大孔如竹筒不收闭者,不治;滑泄不止者,不治;大肉消瘦者,不治。
凡治泄泻,不问轻重,只要乳食如常,不生他证者则易愈。
清江引
泄泻五虚真莫测,六脉细欲绝,肠滑魄户开,脾寒大皮折,禁口饮食不下咽
【少气也。】医得此疾真妙手,参芪朮羌附甘草,石菖蒲诃皮罂子粟。若还见效都无妨,蚵蚾补。假如服药全无效,金液神丹妙。附子与硫黄,法制家传奥。起死回生,减些儿堪救疗。
西江月
夏月人多泄泻,腹痛烦渴相攻。猪苓泽泻茯苓同,甘草干姜多用。白朮黄连滑石,人参砂藿温中。升麻提气妙无穷,更把乌梅煎送。
夏月雨多伤湿,宜利小便为先。猪苓泽泻与黄连,栀子茵陈解散。羌活青皮枳实,茯苓赤者相参。木瓜苍白朮同煎,黄蘗加些灵验。
泄泻秘传治法,等闲不语时人。如今传授与儿孙,胜似良田万顷。初次且行淡渗,温中以次施行。三升四塞救孩婴,此法古今永定。
泄泻缘何发作,只因水谷无分。所以淡渗法先行,小便长而泄定。滑石车前赤茯,人参白朮猪苓。甘草泽泻与砂仁,姜枣煎时作引。
淡渗行而还泄,须防谷气中虚。温中丸散不须拘,但要一时泄住。白朮人参砂藿,炙姜炙草依书。乌梅熟附泽苓猪,引用枣姜作主。
温中若犹不效,中气下陷须提。人参白朮与黄芪,甘草干姜炙取。泽泻猪苓赤茯,升麻熟附乌梅。柴胡白芍与当归,姜枣引儿休弃。
以次升提未止,此时肠滑难收。塞因通用更何忧,击其惰归可救。参朮炙姜炙草,乌梅粟壳相扶。升麻诃子芍归求,姜枣同煎温服。
法尽泄还仍旧,其间吉少凶多。假饶父母没奈何,要尔医人休错。参朮茯陈姜草,砂仁豆蔻粟诃。干蟾芦荟木香和,赤石酢丸调可。
泄泻时常作渴,白朮散子如仙。人参白朮木香兼,干姜藿香叶片。甘草茯苓七味,乌梅加上同煎。临时更带伏龙肝,此法千金不换。
泄泻如常法治,不须别用心机。只将丸药胃苓医,三服自然停息。如此不能取效,依前数法支持。吾将心法教人知,才显明医三世。
五六月间泄泻,其间寒少热多。理中丸子救沉疴,玉露散调服可。不效四苓作引,用吞理中调和。自然泄止不蹉跎,活得多人念我。
吐泻
吐泻之证有三,有寒有热有积,治法略与泄门相似,观者详之。
凡吐泻两腮红,足胫热,好饮水,身上热,此热证也。治法以胃苓丸、一粒金丹,同车前草灯心汤送下。
凡吐泻面晃白,足胫冷,不作渴,如有热者,此寒证也。治法先以理中汤即止,不止便以益黄散治之,或胃苓丸、肉豆蔻丸治之。
凡吐泻恶食或不乳,心腹痛,吐泻所出之物皆酸臭,此食积也。先去食积,以感应丸推之,后以胃苓丸调之,或食脾积丸亦可。
凡吐泻日久渐渐瘦弱,作渴作热,久不治,必成坏证,用加减补中汤治之。
西江月
大凡男女吐泻。阴阳顺逆当明。男逢泄盛下无阴,女子吐多不应。出物多而数少,此为寒食相侵。如逢物少数频频,火盛细加体认。
吐泻若然同见,此名霍乱阴阳,只消一贴理中汤,上吐下泻了当。服药若还不效,再加熟附煨姜。乌梅作引是良方,莫与俗人夸奖。
吐泻时时作渴,诸般汤药无灵。饮汤饮水腹肿膨,束手待观死定。急饮茯苓饮子,时时与儿调停。须臾吐止火邪宁,才与理中对证。
婴童百问 【明 鲁伯嗣】
呕证吐乳证
仲阳云:初生下拭掠小儿口中秽恶不尽,咽入喉中,故呕吐及多生诸病。呕者,有声也;吐者,吐出乳也。凡小儿乳哺不宜过饱,若满则溢,故令呕吐。胃中纳乳,如器之盛物,杯桊之小,不可容巨碗之物。雨骤则沼溢,酒暴则卮翻,理之必然。乳母无知,但欲速得乳儿长大,更无时度,或儿睡着而更口 衔乳,岂有厌足?受病之源,自此渐至日深。导其胃气之虚,慢惊自此而得,可不慎乎?此候但令节乳为上,甚者宜令断乳,先此乳母可服调气之剂,儿服消食丸,化乳壮胃为上。议曰吐乳哯乳,此证有数般,有冷有热,当自辨认。若吐自口角出,此是乳多,消化不及,满而则溢,此非病也,常服消乳丸、异功散,当令乳母节乳为上。冷吐可服亲音散、香朴散、快脾等药,热吐则头额温,有黄涎而渴,小便赤少,此是热吐,多是伤暑热者有此证,乳母同服香薷散、五苓散。又有风痰吐,乃是伤风不解,吐乳夹痰,若经久必然生风,仍宜下疏风化痰药,竹茹汤去桂、五苓散、青州白丸子、温胆汤。又当留心调治,紫霜丸亦可服。
热吐
小儿秋夏伏暑,多有热吐。何以别之?或有黄涎,头额温,五心热,小便赤而少,或唇干而烦渴,先令乳母服香薷散、五苓散,儿服竹茹汤、五苓散。热甚者大柴胡汤去大黄服,或小柴胡汤亦可。热极者,可服大承气汤,其效如神;玉露散亦可服。
寒冷呕吐哕逆
小儿感受风冷,或食生冷瓜果过多,胃口停寒,以致吐食吐乳,并用理中汤主之;或酿乳法、消乳丸、异功散、香朴散、茯苓半夏汤、二陈汤、人参散、麝沉散,俱可服。
霍乱吐泻
小儿吐泻,有身温者,有身热者,有身凉者,有吐泻成惊风者,有夏月伤暑吐泻者,有初生三日内吐泻者。仲阳云:小儿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不思乳食,大便青白,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寒,当下之;后和胃,仍用白饼子。和胃用益黄散主之。三日以后至十日,吐泻身温凉,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实下虚也,用益黄散加减治之。又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多气,兼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时时咳嗽,更有五脏兼见证,当服入脏君臣药,先大青膏后益黄散主之。又吐泻身热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皆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后用发散药。止渴,多服白朮散;发散,大青膏、钓藤饮主之。又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钓藤饮。夏至后,吐泻身壮热,热证也,或因伤热,乳食呕吐不消,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五苓散亦佳,香薷散、车前子散可选而用之。若面色青黄,知风热在脾,发直怕人,眼不合,是心中有毒涎,更胃逆风搐,可服定命丹。
冷泻
汤氏云:此乃脾虚受冷,致令水谷不化,泄泻注下。仲阳云:小儿不能食乳,泻褐水,身冷无阳也,当治脾,益黄散主之。古今不同,当依加减法用之,始为稳当。冷积泻,没石子丸极效,人参散、理中汤加减,服尤佳;更加肉豆蔻则止。来复丹、不换金正气散皆可。观音散、银白散加减调治,乃平和之剂也。
热泻
汤氏曰:小儿热泻者,大便黄而赤,或有沫,乃脏中有积,或因乳母好饮酒,或嗜热物,或坐下伤温蕴热,医者不明,但用豆蔻、诃子等药服之,如水浇石,既不识其证,故不辨其冷热,用药又不得其法,焉得取效?此证当以小便赤少,口干烦躁为验。治法当用钱氏白朮散去木香用之,五苓散去桂亦可服。其热甚者,四逆散、大柴胡汤去大黄,服之殊验也。更用黄连丸等剂亦佳。调中汤去大黄加黄连、枳壳。如夹热而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呕者加半夏也。又有挟热泻利而小便秘濇赤甚者,四顺清凉饮主之。
伤食泻
汤氏云:凡此泻不宜便补,先用消食药,或用紫霜丸,取其积尽,然后可补。经云:食泻重当取,疳虚用补虚。治食泻,与香橘饼子、加减观音散、调中汤散,以意加减。凡伤食泻不可即止,宜节饮食,当用进食丸取下食积令尽;次以钱氏加减益黄散,只一服可止,此乃切要治法。然后异功散、四君子汤调理,必取全安。有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如冷积酿泻,用香朴散止之。白朮散以和气调胃,调中散、保安丸能止伤食泻,感应丸、沉香煎、三棱煎皆可服。
惊泻
仲阳云:慢惊病后,或吐泻胃虚,或气弱因惊,眼白如淡墨,下粪青黄,此泻合温补,至圣保命丹、钓藤饮主之。或乳随粪下,消乳丸、进食丸主之。或微渴,心脾喘躁狂热,此泻尤难治,辰砂五苓散主之。冷者定命饮子主之,后与温惊朱君散、睡惊太乙丹。
保婴撮要 【明 薛铠】
霍乱吐泻
钱仲阳云:吐泻壮热不食,或乳不消,是伤乳也,宜白饼子下之后,用益黄散和胃。若吐泻身温不乳,大便青白。此上实下虚也,用益黄散加减治之。大凡吐泻身温,乍凉乍热,气粗大便黄,自吐乳不消,此伤风热也,先服大青膏发散,后服益黄散和胃。若吐泻身热,多睡能乳,吐痰,大便黄水,胃虚也,先用白朮散生津止渴,后用大青膏、钓藤饮发散风邪。若夏至后吐泻身热,或吐乳泻黄,此伤热乳也,用玉露散之类。凡泻乳腹痛按之而哭者,食积痛也,用白饼子下之;按之不哭者,脾胃气虚也,用五味异功散补之。手足指冷者,脾气虚寒也,用异功散加木香。伤风吐泻者,风木克脾土也,亦用前药。若饮热乳而泻黄者,湿热壅滞也,用四苓散。如不愈或反甚者,元气复伤也,用白朮散。泻而腹中重坠者,脾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若服克滞之剂,而腹中窄狭者,脾气虚痞也,用六君子汤。若面黄泻青,脾虚而肝乘之也,用六君、柴胡、升麻、木香。若多噫泻黄,心脾气虚也,用六君、炮姜、升麻。生下半月旬日内吐者,止宜调治其母,恐婴儿脏腑脆弱,不胜药饵故也。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呕吐
呕者,有声也;吐者,吐出乳食也。凡小儿乳哺不宜过饱,若满则溢,故令呕吐。乳母无知,但欲速得儿长,更无时度,或儿睡着而强乳,自此受病之源,渐至日深,遂成呕吐。甚者宜渐断乳,先令乳母服调气之剂,儿服消食丸,化乳壮胃为上。盖吐乳呕乳,证有数般,有冷吐,有热吐,当审辨之。若吐自口角出。此是乳多不能消化,满则溢,此非病也,当服消乳丸。热吐则头额温,或有黄涎,五心热,小便赤少,或唇干而烦渴,多是暑月伤暑,或致此证,乳母服香薷散、五苓散,儿服香薷汤、五苓散。冷吐则清涎夹乳吐出,小便清而多,由乳母当风取凉解脱,致令风冷之气入乳,令乳变败,儿饮之则冷气入胃,故呕吐也。乳母宜捏去旧宿乳,服理中汤快气助胃之剂,次用酿乳法,茯苓半夏汤、加减观音散快胃之药。又有风痰吐者,乃是伤风不解,吐乳夹痰,久必生风,宜服青州白丸子、半夏散疏风化痰之剂。
泻泄
泻泄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泻泄。又经所论春伤风,夏飧泄;夏伤暑,秋伤湿,皆为外因,亦致泄泻。医者当于各类求之,毋徒用一止泻之方,而云概可施治,此则误儿,岂浅云耳?若不治本,则泻虽暂止而复泻,耽误既久,脾胃益虚,变生他证,良医莫救。
霍乱吐泻
脾为中州,胃为水谷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克化,然后水谷分其清浊,传变得宜,则无吐泻之患。凡小儿上吐不止,下泻不住,皆因内外伤侵,兼以调擭失常,乳食不节,遂使脾胃虚弱,清浊相干,蕴作而成。有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先吐而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气促唇红,吐来面赤,脉洪而数,渴饮水浆,此为热也。冷热之分,须要详审。
伤风吐泻身温,乍寒乍热,气多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完谷不消,时咳嗽,更五脏兼见证,宜先服钓藤散,后用益黄散、香朴散主之。及有吐泻,身热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皆为胃虚热渴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后服发散止渴,多服白朮散、钓藤散。吐泻身凉,吐沫青白色,闷乱不渴,气肿露睛,当补脾,宜加减四君子汤、藿香散、银白散主之。夏月伤暑吐泻,手足厥冷者,理中汤、藿香正气散、五顺散、车前子散、不换金正气散可选而用之。如吐泻之证,有风搐欲成慢候,可看慢脾方论治之。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三十五
小儿吐泻门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吐泻
小儿吐泻并作,即名霍乱。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泻者,莫不由中焦而作。上焦主纳而不出;中焦主腐化水谷而生荣卫,灌溉百骸;下焦分别水谷,主出而不纳。脾居中州,胃为水谷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克化,然后水谷分【脐上一寸有水分穴,】
传变得宜,岂有吐泻之患?凡小儿吐泻,皆因六气未完,六淫易侵,兼以调擭失宜,乳食不节,遂致脾胃虚弱,清浊相干,蕴作而然。有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有先吐而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气促唇红,吐来面赤,脉洪而数,渴饮水浆,此为热也。冷热之分,要须详审。
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白朮散、和中散主之。
吐泻昏睡不露晴者,胃实热,钱氏玉露散、河间益元散主之。
夏秋治里
小儿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寒,当下之,并和胃。下用白饼子,和胃用益黄散主之。
儿生三日已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上实下虚也。更有五脏兼见证:肺,睡露睛喘气;心,惊悸饮水;脾,困倦饶睡;肝,呵欠烦闷;肾,不语畏明。当先视儿兼脏证,先泻其所实者而补其虚,如脾虚益黄散主之。此二证多病于秋夏也。
凡小儿盛暑吐泻,邪热在下焦则泻,在上焦则吐,亡津必渴,用玉露散,虽吐,时时与啜之,过三日必愈。
如身热脉大,小便黄,用五苓、益元各半,热汤调,温服之。如身凉脉细,小便青,早晨益黄散,午后玉露散。如过四五日困弱,宜异功散、和中散、开胃丸。如有风而泻,用防风、羌活,谓吐泻兼肝病风搐拘急也。
有热而泻,用黄连、黄芩、大黄,谓吐泻兼心病身热也。
有寒而泻,用附子,谓吐泻兼肾病身冷,或足胫寒而逆也。
有湿而泻,用白朮、茯苓,谓吐泻兼本脏脾病,多睡体重昏倦也。
有肺病而泻,用芍药、桂心,定喘,麦冬、人参,甚者多槟榔,大便不通加大黄。谓吐泻兼肺病喘嗽也。
更详看病新旧,新则止之,久则有肠风之患。宜推陈致新,法当宣风散导过,后用入脏君臣药调之,宜益黄散。
有小儿盛夏初秋,遇夜乘风,渴而饮水,过餐生冷果物,攻激肠胃,遂乃暴吐暴泻,传作手足俱痹,筋挛而痛,痛则神志不宁,以惊证治之,误矣。所谓筋遇寒则引缩;又以阳明养宗筋,属胃与大肠,因内伤生冷饮食,外感风邪,吐泻交作,胃气因虚,不能养其宗筋,亦致挛急。此证口气温,面色惨,脉沉锾,再以手按两膝腕下,见筋缩而引于皮间,是其候也。治以理中汤加附子,半生半炮,水姜熟煎,空心温服,更详虚实冷热为治可也。
有数岁小儿忽患吐泻,始自夏秋昼近极热之地,解衣乘凉,夜卧当风之所致。盖先感热,后感冷,阴阳相抟,气射中焦,名为霍乱。《活人书》用香薷散调治,以其能分别水谷,升降阴阳。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详此治法,得非欲平中焦乎?
凡暑令吐泻,手足指热,作渴饮冷者,属阳证,宜清凉之剂。手足指冷,作渴饮热者,属阴证,宜温补之剂。凡病属阴证,误用寒凉者死,则手足青黯,或遍身皆然。
冬春治表
伤寒吐泻身温,乍凉乍热,睡多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时咳嗽,更有五脏兼见证,当煎入脏君臣药,先服大青膏,后服益黄散。如先曾下或无下证,慎不可下。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
洁古云:身温吐泻咳嗽,是风木入于脾,母虚其子亦弱,法当煎槟榔豆蔻汤下大青膏,后服益黄散。
伤风吐泻,身热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后,用发散药。止渴,多服白朮散;发散,大青膏主之。
洁古云:吐泻身热而渴,小便少者,五苓散主之。身热而呕者,当服白朮散,后煎槟榔木香汤下大青膏。
伤风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脾后发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证多病于春冬也。
洁古云:身凉吐泻不渴者,则知为寒,煎附子桂枝汤下大青膏。
小儿伤于风冷,病吐泻,医谓脾虚以温补之,不已,复以凉药治之,又不能散。谓之本伤风,医者乱攻之,因脾寒积虚,内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证多睡露睛,身温,风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为泻,当去脾间风,风退则痢止,宣风散主之。后用史君子丸补其胃。亦有诸吐泻久不瘥者,则脾虚生风而成慢惊矣。
吐泻过多,脾胃虚乏,欲生风候者,四君子加白附子减半,生姜煎服。
身热泻黄多渴为热宜凉剂
曾氏云:先吐而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气促唇红,吐来面赤,脉洪而数,渴饮水浆,此为热也。钱氏以吐泻身热,泻黄,多渴,作热病治,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黄散相间服,在春冬用白朮散、大青膏相间服。
肢冷泻青不渴为寒宜温药
曾氏云: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或白冻,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钱氏以吐泻身凉,泻青,不渴作寒病,在秋以益黄散主之,在冬春以益黄散、大青膏相间服。
吐利四肢胀逆,脑门低陷,四君子加藿香、丁香、芍药等分煎服。
肢温泻黄白似渴为寒热杂合病
钱氏治法,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黄散相间服,在冬春用益黄散、大青膏相间服。
宿食
钱氏云:吐泻乳不化,伤食也,宜下之。冯承务子五岁,吐泻壮热,不思食饮,钱氏见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面色晄白,曰:此子必多病。面色晄白者,神怯也。黑睛少者,肾虚也。黑睛属水,本怯而虚,故多病也。纵长成必肌肤不壮,不耐寒暑,易虚易实。脾胃亦怯,更不可纵恣酒欲,若不保养,不过壮年也。面上常无精神光泽者,如妇人之失血也。今吐利不食壮热者,伤食也。又虚怯不可下,下之虚,入肺则嗽,入心则惊,入脾则泻,入肾则益虚,但宜以消积丸磨化之,为微有食也。如伤甚则可下,不下则成癖也。若实食在内,亦可下也。下毕补脾必愈。随其虚实,无不效者。
钱氏曰:吐乳泻黄是伤热乳,吐乳泻青是伤冷乳,皆当下之,此迎夺之法也。不若伤热者用五苓散以导其逆,伤冷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自然平复。
脾经积滞未除,再为饮食所伤,不吐则泻,不泻则吐,宜以三棱散化积,守胃散和中。
心腹痛
儿冷热不调,乳哺不节,使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肠胃间,则成霍乱而心腹痛者,冷气与真气相击,或上攻心,下攻腹,故痛。
禁忌
郑氏云:小儿吐泻,因外伤风冷,内伤乳食,或儿啼未定,气息未调,以乳饲之,气逆于上则停滞胸膈,致令呕吐;气逆于下则伤脾胃,致令泄泻;上下气逆,吐泻俱作。凡小儿只吐不泻者逆,其吐必有痰,发惊者十无一生。若只泻不吐,或吐泻俱发者,日久不退,亦变阴癎。治之乃暂断其乳,轻者周时,重者三日,宜频与稀粥,服药速效,十全八九。或者不信是言,以小儿借乳为命,不肯暂断,然乳固不可断也,殊不知因乳所伤得之者,若再以伤乳乳之,如抱薪救火,药何功之有?其间有不断服药得安者,盖轻患也。亦有因轻致重,夭横者多矣。
《活幼心书》云:小儿吐泻不止,大要节乳,徐徐用药调治必安。节者,撙节之义,一日但三次或五次,每以乳时不可过饱,其吐自减,及间以稀粥投之,亦能和胃。屡见不明此理,惟欲进药以求速效,动辄断乳三四日,致馁甚而胃虚,啼声不已,反激他证。盖人以食为命,孩非乳不活,岂容全断其乳?然乳即血也,血属阴,其性冷,吐多胃弱,故节之。医者切须知此,乳母亦宜服和气血调脾胃等药。愚意不若儿大能食者全断之,待其平复;儿小不能饮食者,但节之可也。
吐
吐沫及痰或白绿水,皆胃虚冷。吐稠涎及血,皆肺热。吐水不止者,属心痛胃冷。吐水心痛者,虫痛。口中吐沫水者,后必虫痛。
面晄白无精光,口中气冷,不思食,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
冬月吐蛔,多是胃虚寒而虫作吐,用钱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方可用理中汤去甘草加乌梅、肉川椒。
呕吐皆主脾胃。古人谓脾虚则呕,胃虚则吐是也。呕者有干无物,吐者有物无干。若手足指热,喜饮热汤,或睡而露睛,皆胃气虚弱也,用异功散。若手足指热,饮冷,或睡不露睛,属胃经实热也,用泻黄散。若作渴少食,或小便色赤,胃经虚热也,用七味白朮散。大凡婴儿在乳,母尤当节饮食,若乳母停食,亦能致儿吐泻,故不可不慎也。
论吐之原,难以枚举,有冷吐、热吐、积吐、伤风嗽吐、伤乳吐,其吐则同,其证有异,各述于后:
冷吐: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脉息沉微,面白眼慢,气缓神昏,额上汗出。此因风寒入胃,或食生冷,或伤宿乳,胃虚不纳而出。宜温胃去风,除宿冷,用当归散,水、煨姜、陈皮煎服;或间投冲和散、理中汤,及姜橘汤、定吐饮。如诸药不效,以参香饮治之。
热吐:面赤唇红,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黄,遍体热甚。或因暑气在胃,或食热物,精神不慢而多烦躁,此热吐也。宜解热毒,用大顺饮;温熟水空心调下;并五苓散、小柴胡汤,并加姜汁缓服,及香薷散主之。误服热药,先投菉豆饮解之,次服止吐之剂。
积吐:眼泡浮,面微黄,足冷肚热,昼轻夜重,儿大者脉沉缓。此宿冷滞脾,故吐黄酸水;或有清痰,脉实而滑,为食积所伤,吐酸馊气;或宿食并出,儿小者,哯乳不化是也。先用五苓散,姜汁温汤调下和解;次以乌犀丸主之;最小者投三棱散、化癖丸。
伤风嗽吐:有热生风,有风生痰,痰结胸中,肺气不顺,连嗽不止,和痰吐出。此为嗽吐痰壅而作,乃为实证。宜去风化痰,先投清肺饮,次小柴胡汤为治。若嗽久而肺虚,土不生金,故面白唇燥,干嗽干呕而无痰,可温补为上,用茯苓厚朴汤、惺惺散、如意膏为治。
伤乳吐:才乳哺后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饮无度,脾气弱不能运化,故有此证。譬如小器盛物,满则溢。治法宜节乳,投三棱散。
此外又有风痰吐,乃是伤风不解,吐乳夹痰,若多必要生风,宜服青州白丸子、半夏散。疏风下痰之剂,皆可服之。
毒气吐,详见后。
夹惊吐,张涣三香丹之类。
疳积吐,出《本事方》。
凡霍乱吐不止者,伏龙肝细末二钱,以芦稷米炒黄煎汤调下,立止。或用白扁豆炒过煎汤调下亦好。若白扁豆嫩苗更好。
寒吐
小儿寒吐者,由乳母当风取凉解脱,致令风冷入乳变败,儿若饮之,故呕吐也。乳母当食后捏去旧宿败乳,急服理中汤,次用酿乳法。其候是寒清痰夹乳吐出是也。凡有此候,服药不效,胃气将绝,药不能下,当服灵砂丸;如大便通,宜来复丹。二药常用,验。
寒吐之证,面目胀,额汗出,脉沉迟微,寒气停于胃,故胃不纳而吐出也。哕逆者,由胃气虚甚,过服克伐,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以致气不宣通而作也。风寒在胃者,用理中丸。胃气虚者,六君子汤。风凉所致者,宜捏去败乳,急服理中丸,次服酿乳法。若呕吐清涎夹乳而吐,小便清利,用大安丸。若因乳母食厚味,用东垣清胃散。若乳母饮醇酒,用葛花解酲汤,饮烧酒服冷米酢三五杯。乳母食生冷而致者,用五味异功散。乳母停食者,母服大安丸,子服异功散。乳母劳役者,子母俱服补中益气汤。乳母怒动肝火者,用加味逍遥散。乳母郁怒伤脾者,用归脾汤。乳母脾虚血弱者,用六君、芎、归,其子亦服三五滴。气血虚而乳热者,子母俱服八珍散,仍参热吐霍乱治之。
热吐
小儿秋夏伏暑,多有热吐,其吐黄涎,头额温,五心热,小便或赤而少,乃热吐也。或干呕无物,宜香薷饮。
小儿热吐者,因多食甘甜炙煿之物,或乳母膏粱厚味,胃经积热,或夏间暑气,内伏于胃所致。若肌肉瞤动,烦热作渴者,暑伤胃气也,先用香薷散,次用竹茹汤。若吐乳色黄,不能受纳者,胃经有热也,先用泻黄散,次用人参安胃散。若吐出酸秽者,乳食内停也,用保和丸。吐乳不消者,胃气弱也,用异功散。吐而少食,腹痛欲按者,脾气虚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凡诸证当验其手指,热则胃热,冷则胃寒。热用泻黄散,寒用理中汤;不热不寒,异功散调之。
毒气吐
巢氏云:春夏以汤与儿,肠胃脆弱,不胜药势,遂吐下不止,药熏脏腑,烦恼顿乏,为中毒气吐下。
伤乳吐
乳下婴儿乳哺太过,或儿睡着而更口 衔乳,岂有厌足,以致脾不能运,胃不能受,满而溢,故令呕吐。长此不已,遂致慢惊,可不慎乎?此候但令节乳为上,甚者宜暂断乳,先令乳母服调气之剂,儿服消乳丸,化乳消食为上。若吐自口角出,即是乳多不能消化满溢之证,非病也,不可妄投他洽吐药。凡吐乳直出而不停留者,谓之哯乳,但以炒麦芽三钱,橘红一钱,丁香三分,水煎服之,立止。
泻
论泻之源,有冷泻、热泻、伤食泻、水泻、积泻、惊泻、风泻、脏寒泻、疳积酿泻,种种不同,各分于后:
冷泻:多是白水,泻密而少,腹痛而鸣,眉皱目慢,面带白色,额有汗,多用冲和饮,当归散合和,水煨姜煎服,并守中汤、参苓白朮散、益中膏、沉香槟榔丸治之。
热泻:大便黄色,如筒吊水,泻过即止,半日复然,心烦口渴,小便黄少,食乳必粗,先用五苓散或大顺饮,次以钱氏白朮散主之;香薷散亦佳。
伤食泻:乃脾胃素弱,复为生冷果食所伤,故大便不聚而泻;或因乳母餐生冷肥腻之物,自乳而过,亦能作泻。面唇俱白,泻稀而少,或如坏鸡子,腥臭异常,身形黄瘦,宜先温正胃气,次理积而后固脾,冲和饮、当归散合和,煨姜、枣子煎服。理积,儿大者乌犀丸,小者化癖丸、三棱散;固脾,和中散、醒脾散。
水泻谓之洞泄,乃阴阳不顺,水壳不分,泻黄水而小便少,番次密而无度。是夏秋之际,昼则解衣取凉,夜则失盖感冷,冷热相激,清浊浑乱;或因母自热中来,乳有热气,遽以哺之,令儿脾胃不和,水壳交杂而下,以(口父)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车前子、半夏,水、姜煎服,分正阴阳;或先用大顺饮、温白汤、调下香薷散,调中止补。钱氏白朮散、六和汤亦好。
积泻:脾气虚弱,乳食入胃,不能运化,积滞日久,再为冷食所伤,传之大肠,遂成泄泻,留连不止,诸药无效。盖以积在脾胃,积既未除,何由得愈?宜先除积,后止泻,泻止实脾则病除矣。三棱散、乌犀丸,续用沉香槟榔丸、参苓白朮散、和中散、香橘饼调理。
惊泻:粪青如苔,稠若胶粘,不可便止,但镇心抑肝,和脾胃,消乳食,斯为治法。先投五苓散,次用三棱散,水姜、仓米煎服。或三解散,神曲生姜煎汤调服,及沉香槟榔丸、不惊丹调治。
风泻:慢惊大病后有之,其粪稀黄褐色,或夹食不消,乳食同下,此因脾虚所致,或夹黑褐色者,属肾,盖脾虚为肾水所乘故也。若久不进饮食,再有惊搐,宜疏肾水、去脾风,次补脾则自愈,庶无复作之患。疏肾水,(口父)咀五苓散加黑牵牛半生半炒,并薏苡仁,水、姜煎服。去脾风,泻黄散。调脾气,参苓白朮散。
脏寒泻:粪如青竹色,不稀不稠,或下青水,未泻时腹痛而鸣,叫哭方泻,多是生来三五月内有此,周岁则无。始因断脐带短,风冷自外逼内,而成此疾。先用冲和饮、水、葱白煎投,温中解表;次以当归散,水、煨姜煎服,及投匀气散、理中汤。
疳积酿泻:其候面色萎黄,腹胀脚弱,头大项小,发稀且竖,肌肉消瘦,不思饮食,昼凉夜热,或腹内有症癖气块,泻则颜色不等,其臭异常,其泻有时,或一月、半月、旬日一番,自泻自止,名为疳积酿泻。先以当归散加三棱、陈皮,水、姜煎服;次投乌犀丸、沉香槟榔丸,及化癖丸、芦荟丸、没石子丸。儿最小者难下丸子,止投三棱散、快膈汤,目然痊愈。
若泻或痢,青色甚而淡黄夹白,寒多热少,此阴邪胜阳,宜用守中汤、胃苓汤与服,扶表救里,方进当归散加陈皮、紫苏,水,姜、糯米煎服;亦宜和解,理中汤,清米饮空心调服,温脾去湿,益气清神。寒盛者,理中汤内加熟附子,水、姜、枣煎服;次投南星腹皮饮,水、姜煎服,和脾胃,去阴邪。
若泻或泄色青淡而有沫黄稠,热多寒少,亦致面黄肌瘦,烦躁不宁,宜以(口父)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车前子,水、姜煎服;解散余邪,仍用茵陈蒿、栀子仁煎汤,调细末五苓散温服,退黄色,消阳毒;及当归散,水、姜、枣煎投,或服万安饮、四神丸。
冷泻
汤氏云:冷泻者,乃脾胃虚寒。水壳不化而泄。钱仲阳云:小儿不能食乳,泻褐色,身冷,无阳也,当用益黄散加减治之。大便青白,口不烦渴,冷积泻也,理中汤主之。若口鼻吸风寒之气,脾胃受生冷之食而作者,先用理中汤,后用异功散。命门火衰,不能温蒸中州之气,故脾胃虚寒者用益黄散及八味丸,脾胃虚弱者五味异功散,脾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脾气虚寒者人参理中汤,寒水侮土者益黄散,肝木乘脾者四君柴胡散,手足并冷者加木香、干姜,治者审之!
丹溪云:泻青亦是寒,宜用苏合香丸、平胃散各等分,蜜汤调服。
田氏云:便青者,因惊风内藏,脾气不和,宜白朮汤。
热泻
薛氏云:右腮色赤,饮冷,胃经实热也,用泻黄散。恶冷喜热,胃经虚热也,用白朮散。右腮及额间俱赤,心脾热也,用泻黄散加炒黑黄连。若左颊左腮俱赤,肝火乘脾土也,用四君子汤加柴胡。若儿暴伤乳食,用保和丸;乳母尤当忌厚味,节饮食。若乳母停食所伤,致儿吐泻等病,当治其母。大抵始病而热者,邪气胜则实也;终变为寒者,真气夺则虚也。久病而热者,内其寒而外假热也。久泻元气虚寒,当参前证治之。
伤食泻
东垣云:伤食则恶食。小儿食泻者,因饮食伤脾,脾气不能健运,故乳食不化而出。若嗳臭吞酸,胸膈胀满腹痛,按之益痛者,虽作泻而所停滞之物尚未消也,用保和丸。腹痛按之不痛者,乳食已消也,用异功散。脾气伤而未复,不思饮食者,用六君子汤。所伤生冷之物及喜热者,并加木香、干姜。乳食已消,腹痛已止,泻尚未止者,脾失清升之气也,用补中益气汤。余有别证,当参各门。
钱氏云:黄承务子二岁,病伤食而泻,众医与止之,十余日,便青白,乳食不消,身凉加哽气昏睡,咸谓困笃,召钱。钱先与益黄散、补肺散各三服,三日身温而不哽气,后以白饼子微下之,又与益脾散三服利止。何以然?利本脾虚伤食,初不与下之,留连十日,上实下虚,脾气弱则引肺亦虚,脾肺子母故也。今先补脾则肺病自退,即身温不哽气也。然后下其所伤。或曰:何不先下后补?曰:便青为下脏冷,若先下必大虚,今先实脾而后下则不虚矣。后更与补之,乃安。
惊泻
仲阳云:慢惊病后,或吐泻胃虚,或气弱因惊。眼白如淡墨,下粪青黄,此泻合温补,至圣保命丹、钓藤饮主之。或乳随粪下,消乳丸、进食丸主之。或微渴,心脾喘燥狂热,此泻尤难治,辰砂五苓散主之。冷者定命饮子治之。后与温惊朱君散、睡惊太乙丹。
小儿惊泻者,肝主惊,肝木也,盛则必传克于脾,脾土既衰,则乳食不化,水道不调,故泄泻色青,或兼发搐者,盖青乃肝之色,搐乃肝之证也。亦有因乳母脾虚受惊,及怒动肝火而致者。经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法当平肝补脾,慎勿用峻攻之药。脾气益虚,肝邪弥甚,甚则抽搐反张者,亦肝火炽盛,中州亏损之变证也。凡见惊证,只宜用四君、六君、异功散等方,加白附子定风,柴胡平肝,引经以杜渐,则必不致泻搐而自安矣。今已见吐泻惊搐,尚不知补脾平肝,以保命、抱龙、镇惊等药治之,其亦去生远矣。
暴泻
巢氏云:小儿卒利者,由肠胃虚,暴为冷热之气所伤而为卒利。热则色黄赤,冷则色青白,若冷热相交则变为赤白滞利也。
久泻
大法补虚消积。
《凤髓经》歌云:脾中有积热迟留,致使终年泻不休。项软见人多哽气,更兼清水鼻中流。少间有似黄金色,若有垂肠更不收。形证又看胸膈上,胸前深赤汗如油。唇赤生疮眼脉赤,若不调脾命即休。
飧泻
医书谓之水谷泻。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
乳食不消,初病忽然气出冷,四肢亦冷。面白无光泽,精神不定,此乃胃气不和,可以大温药治之,使君子丸、益黄散主之。
若病泄泻,日久不瘥,乳食不化,是脾胃有风冷,先服益黄散二服,后用宣风散导之。胃宜再补,宜参大科飧泄门用之。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宋 撰人未详】
吐泻
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干于正之所致也。其证不一,今条叙之:
吐啘哯
吐逆,自生下便吐者,此是儿初生之时,拭掠口中秽血不尽,因咽入喉故也。
吐逆,胸膈满闷气急者,此因儿啼哭未定,气息未匀,乳母忽遽以乳饲之,儿气尚逆,乳不得下,停滞于胸膈之间,因更饮乳,前后相沓,气不宣通,故气逆而乳随出之为吐也。宜调其气而止吐。古书亦曰:大哭之后,食乳者多成吐泻也。
吐逆,腹胀喘息,乳不化,夹青水,面青唇白者,此周乳母胃寒取凉,食冷饮寒,致冷气入乳,变坏其汁,而不捻去,仍以饲儿;或能食者,因以冷物饲之,其冷乳冷食入腹,与气相搏,伤于脾胃,则气逆而此也。其证若此,宜温胃止吐调气。若伤重有停滞者,以稳药磨化,不可快下,恐脾胃愈虚而生风也。凡风冷变坏之乳,当捻去之,暂断乳儿,令乳母服药温腹,然后饲儿。若不捻去,非只令儿吐逆,肠胃虚者,冷因得入,亦下利也。
吐逆,身热,吐奶成片子者,胃有热也。此因乳冒热,或因饮酒,热入其乳,变坏其汁,而不捻出,仍以饲儿;或儿乘热哺啜,致热气入胃,与气相搏,致气逆而吐也。其证若此,如久有积热者,必四肢生疮,多渴而面黄,宜微下之。虚者,以稳药磨化,后调其气。
吐逆,身热鼻青,呵欠烦闷,口中气热,夜间发躁者,此伤风吐也。因解脱失宜,风冷袭之,搏于血气,故身热呵欠,烦闷口中气热也。气不得顺,故逆而作吐也。宜调气止吐,发散风冷。
吐逆,唇黑面黄,多啼有痰,吐气臭者,此脾胃有伤也,宜先下之,后调其气。
吐逆,早晚发热,睡卧不安者,此惊吐也。心热则生惊,故睡卧不安而神不宁也。心神不宁,则气血逆乱而吐也。宜与镇惊去热止吐。
吐逆,面晄白无精光,口中气冷,口频撮,不思乳食,吐水者,胃气不和也,宜补脾胃。
吐逆,痰涎色黄,稠粘上壅者,胃热也。若吐痰涎白渌或吐沫者,胃虚冷也。热者宜微利之,冷者宜温补之。
吐逆痰涎及有血者,此肺热也。久则肺虚成痿。昔钱乙治段斋郎子四岁,身热吐痰,嗽数日而咯血,他医以桔梗汤、防己圆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遂请乙治。乙下褊银圆一大服,复以补肺汤、补脾散为治。乙曰:此子咯血,肺虚也。肺虽咯血,有热故也。久则虚痿。今涎上潮而吐,当下其涎。若不吐涎,则不甚便,盖吐涎能虚又生惊也。痰实上攻,亦能发搐。依法只宜先下痰而后补脾肺,必涎上而吐愈为顺治也,若先补肺为逆耳。乙所用药方,本集载之,此所谓识病之轻重先后为治也。
啘哯者,比吐逆异也。吐者,乃邪搏胃气,逆而上行,谷不能传化,随气出也。啘者,但气逆而欲吐,吐则谷无所出,故俗谓干呕也。哯者,乃儿因吮乳汁过多,胃满而上溢出也,故俗呼谓之噫奶,当便与空乳令吮即定。若频久吮之,亦能为病。
泻
泻色白者,冷泻也。此由小儿肠胃虚弱,因解脱,风冷干之;或因会寒饮冷,入于肠胃,冷气相搏为利下也。其色白,面白或腹痛者,并宜调中。若又伤风冷,前后重沓,冷甚则泻不止而为泄注也。
泻色赤者,热泻也。此由小儿肠胃本挟虚热,而风冷乘之,入于肠胃之间,热气相搏而为利下,故其色赤也。宜微下之以导其热,后调其气。
泻色乍赤乍白,或水或谷者,此冷热泻也,由小儿肠胃,先因有冷而复伤热,或先因有热而复伤冷,肠胃宿虚,冷热交攻而为利下,宜调其冷热,和养其气。
泻色黄赤红黑者,皆热也。赤黑者有毒,并微下之,然后调气。
泻色青发热,有时睡卧不安者,此惊泻也。小儿粪黄,脾胃土之本色也。色青,肝木为风,肝木来刑脾土,宜早治之,不尔,则变脾风而发瘈瘲,则难治也。所谓粪青者,须才便下,便色青是也。若初下时黄,良久乃青者非也。小儿安者皆然,不可认为青粪也。若泻色青白,谷不化者,此谓冷也。宜温补脾胃,发散风冷。
泻灙下色赤白,腹大上青筋见,发稀饶啼,或吃泥土,时有蛔虫,此疳泻也,宜止泻退疳。
泻多日,唇口及粪色皆白,粪颇多者,久因成冷,脾胃衰困,恐变脾风发癎,宜防备,温养补助脾胃。
泻于暑热时多患者,谓时热及饮食皆冷故也。不伤于热,必伤于冷。若伤热伏暑而泻者。则心脏烦热,必小便不利,清浊不分。泻色赤黄,宜利小便,解暑热。若小便快而泻者,冷泻也,色必青白,谷不化,宜温脾胃止泻。
泻者,不可急以热药止之,多变为痢而下脓血也。当审察冷热证候,详度缓急施治也。
吐泻
吐泻多病于春夏秋三时,惟冬时绝少者,盖吐泻皆因脾胃虚冷热所致,以冬时阳气在内,多食温暖,少饮水浆故也。设有患者,必因伤于乳食也。若春时病吐泻者多因于风,夏时病者多因于热,秋时病者多因于冷。凡治吐泻者,必当审其时候,观其形证,察其温凉寒热,如此则无误矣。
伤风吐泻
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呵欠烦闷,多睡,口中气粗,如先已曾经下或无下证。慎不可下也。此由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更有五脏兼见之证。发散者,大青膏服之;补脾者,后服益黄散。此钱乙所用药也。
伤风吐泻,身热多睡,能乳,呵欠烦闷,口中气热,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钱乙用白朮煎汤服之,然后发散风冷,亦用大青膏。又云: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也。吐泻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也。
伤风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色,呵欠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先补脾。钱乙先用益黄散,后发散其风,用大青膏。此二病于春冬多也。
伤食吐乳
吐泻乳食不化,其吐及粪皆有酸臭气者,此伤食吐泻也。凡吐乳泻黄赤者,伤热乳食也;若吐乳泻青白者,伤冷乳食也。并宜微下之,后和胃。气虚者,以缓化滞药渐磨化之。
吐泻在初生三日内,壮热不乳,大便乳不消化或白色者,是伤乳,当微与下,后和胃。气虚者,以缓化滞药渐磨化之。
吐泻在初生三日已上至十日,身温凉,不思乳,大便青白,乳不消化,此上实下虚也,更有五脏兼见证,泻其所实者而补其脾胃虚者也。
吐泻有兼脏证者,兼肺则睡露睛喘气,兼心则惊悸饮水,兼脾则困倦饶睡 【吐泻乃脾胃之本病,】兼肝则呵欠烦闷,兼肾则不语畏明。
冷热吐泻
吐泻在五月中已后身壮热者,此热也,小儿脏腑中十分中九分热。此因伤热乳,或胃热入内,吐乳不消,泻深赤色,宜与解热,钱乙用玉露散。
吐泻在六月中已后,身大温而似热,脏腑中六分热四分冷也。呕吐乳食不消,泻色黄多白少似褐,或食乳或不食乳,宜少补脾而大解热,钱乙少用益黄散,多用玉露散。更宜审察冷热,如儿大热泻色赤黄者,此热多,依五月中后治之。
吐泻在七月中已后,身温,脏腑中三分热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闷乱,哽气,长出气,睡露睛,唇白,多啘而不渴,钱乙于食前令多服补脾益黄散,于食后少服解热玉露散。更宜相度冷热,若身大温,泻后黄者,依六月中已后为治也。
吐泻在八月中已后,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啘,泻青褐水,钱乙只用益黄散补脾,不可下。
吐泻所论冷热时月,此以中原之地言,今较之江浙则气候不伺。今江浙之地二三月尚寒,四五月温暖,六月入伏之后才热,七月热盛,八月热尚未退,虽冬月晴多便暖,虽夏月阴多便寒,不可概以中原冷热时候便为定论。经所谓东西南北之异地,温凉寒热之异宜。况每岁寒热,自随时令早晚,难以拘定月日也。候之者,乘其至也,谓至其热则从热治,至其温则从温治,至其寒则从寒治。至其凉则从凉治,此乃随四时之气,各适其宜。
吐泻于夏秋大热之时,伏暑伤冷则心脏烦躁,小便不利,清浊不分,阴阳二气相干,名曰气乱。乱于肠胃之间,名曰霍乱。其证乘热伤冷,气逆而喘,腹胁胀满,身热脉乱,头痛体疼,如伤寒之状,上即大吐,下即大泻;重者四肢厥冷,脚胫转筋。法当调顺其气,分别清浊,升降阴阳。若只伏暑吐泻者,则小便不利,其证虽与上证稍同而轻,非霍乱比,泻色赤黄,此但只名伏暑吐泻,不为霍乱也。
治霍乱吐泻,若热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渴,而心腹身体疼痛,及烦躁渴不能饮者,可服理中汤;寒甚腹痛转筋,四肢拘急者,理中汤加附子;汗出恶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并四逆汤。已上诸证病,可与香薷散服之,以他药不能疗此证也。治伏暑吐泻,若小便不利,与五苓散利小便,及与香薷散解伏暑,坯莲散、救生丹止吐。
吐泻不拘何时,则令脾胃虚弱,多致生风而为脾风慢惊也。以脾土衰而肝木来刑故 。当补脾胃,不令困弱,则风不生而病易愈也。
吐泻已定未定,烦渴者,皆津液内耗也,不问新久,宜煎钱乙白朮散,使满意取足饮之,多即愈好,不尔即津液内耗而引饮不止,内生其热,外邪相干,则证变百端以成他病,渐至危困也。
幼幼近编 【明 陈治】
吐泻
小儿吐泻,有热、有寒、有虚、有积、有惊,但因乳母所伤而致者为多。凡手指热则胃热,手指冷则胃寒;腹痛欲按者属虚,不可按者属实。寒者气暖神清,面白肢冷,吐乳不消,粪色青白,宜理中汤或异功散加藿香、肉果、砂仁。热者食乳即吐,四肢五心烦热,唇红作渴,粪沫焦黄,小便赤少,泻黄散加木通、滑石。伤暑者,藿香饮或五苓散。伤乳食者,昏睡嗳气,不思乳食,肚热脚冷,吐出酸秽,泻如败卵,腹不可按,宜保和丸或平胃散加曲芽、半夏、丁香。伤风者,身温乍热乍寒,咳嗽气急,天麻散加防风。虚昔睡则露睛,吐乳不消,泻粪不变,懒贪乳食,手指常冷,腹痛喜按,异功散、白朮散、助胃膏。惊者,面色青黄,乳食不化,泄泻青色,宜六君子汤加柴胡、钓藤、木香。大抵先吐后泻者,多属于热;先泻后吐者,多属于虚。有但吐不泻,但泻不吐者,宜于大方脉中参治,又当根其致病之由而药之,不可拘于吐泻上着力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三十六
小儿吐泻门
方
白朮圆 【《中藏经》】 治小儿白泻。
白朮 当归 芍药 木香减半
右等分为末,炼蜜圆如菉豆大,每服十圆十五圆,不拘时候,米饮下。
藿香汤 【《千金方》】 治毒气吐下,腹胀逆,害乳哺。
藿香一两 生姜二两 青竹茹 甘草各半两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每服一合,日三。有热加升麻半两。
五味异功散 【《小儿直诀》,下同】 治脾胃虚弱。
人参 茯苓 白朮 甘草炒 陈皮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盖枣水煎。一方加木香。薛己曰:按前方补脾胃之圣药也。况人之一身,以脾胃为主,若小儿乳食失节,寒凉失宜,或乳母六淫七情失调,儿饮其乳,诸病顿起,当专以此药治之,其应如向。王肯堂曰:愚按前方治脾胃虚弱,吐泻不食,或惊搐痰盛,或睡而露睛,手足指冷,或脾胃虚弱,咳嗽吐痰,或虚热上攻,口舌生疮,弄舌流涎。若母有证,致儿患此者,母并服之。
益黄散 治脾土虚寒,呕吐泻泄。
青皮下食,入太阴仓 丁香各二钱,去脾胃中寒 诃子肉五钱,能开胃消食止痢 甘草炙,三钱 陈皮二钱半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薛己曰:按前证若因脾土虚弱而吐泻者,用五味异功散。若因肝木侮脾土而吐泻者,用六君子加柴胡;如不应或手足指冷,属脾胃虚寒也,更加木香、炮姜。若因乳母脾土虚而肝木侮,亦治以前药。若乳母郁怒,致儿患前证,母服加味归脾汤。
人参安胃散 治因服峻剂,脾胃亏损,或成慢惊,泄泻呕吐,或肠胃有热以致前证。
黄芪蜜炙,二钱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白芍七分 白茯四分 黄连二分 人参一钱
右为末,每服二三钱,水煎。
七味白朮散 治吐泻或病后津液不足,口干作渴。
干葛二钱,能鼓胃气上行,生津液,阳明经药也 人参 白朮炒 木香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叶各一钱
右为末,每服二三钱,水煎。《幼科全书》加乌梅,为治渴之圣药。发热渴者去木香。吐痛加芍药。薛己曰:按胃伤则呕,脾伤则泻,故用前药调补买气以化生津液。如无他证,只因胃气虚而津液不足者,用四君子汤尤效。
四君子汤 治脾气虚弱,饮食不化,肠鸣泄泻,或呕哕吐逆。
人参 白茯苓 白朮 甘草炙,各五分
右,水煎服。
四物汤 治肝经血虚发热,日晡益甚,或烦躁不寐。
当归 熟地黄各二钱 白芍药一钱 川芎五分
右作二剂,水煎服。
八珍汤 治气血俱虚,或因失血过多,或因克伐元气,以致内热发热,肢体瘦瘁。
即四物、四君二汤合服。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虚热,或因病后恶寒发热,或自汗盗汗,食少体倦,或发热作渴,头痛眩晕等证。即八珍汤加黄芪、肉桂。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体瘦面黄,或久患疟痢,不思乳食,或呕吐泄泻,饮食不化,或时患饮食停滞,或母有前证,致儿为患。
人参 白朮 茯苓各二钱 陈皮 半夏 甘草炙,各一钱
右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补中益气汤 治中气不足,困睡发热,或元气虚弱,感冒风寒,或乳母劳役发热,致儿为患。
黄芪炙 人参 白朮炒 甘草炙 当归 陈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右,姜枣水煎。
香砂助胃膏 治胃寒吐泻,乳食不化。
人参 白朮炒 白茯苓各五钱 甘草炙 丁香各一钱,去胃中寒 砂仁四十个,下气消食 山药一两 白豆蔻十四个,宽胃暖脾进食 肉豆蔻四个,煨,温中补脾下气运化,非比香附、陈皮之快泄也
右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服二三丸,米饮磨化。一方加木香三钱。
人参养胃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寒热如疟,或呕逆恶心,平胃散中用厚朴,佐以苍朮正为泄上焦之湿,平胃土,不使太过而致其和耳,非温补脾胃也。
人参 厚朴姜制 苍朮制,发汗 半夏汤泡 炙草二钱 草果仁虚弱不能者宜此 藿香 茯苓各五钱,调胃气 橘红二钱五分
右每服二三钱,姜三片,乌梅一个,水煎。
四神丸 治脾肾禀虚,泄泻不食,或不食去后不实,或乳母患此,致儿为患。
肉豆蔻 北五味子各二两 补骨脂四两 吴茱萸一两
右为末,用水二碗,生姜八两,红枣一百枚,煮熟,取枣肉和末,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食前白汤下,子母并服。
五苓散 治藿乱吐泻,躁渴饮水,小便不利。有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泽泻五钱 猪苓 官桂 赤茯 白朮各三钱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白汤调下。《幼科全书》曰:此乃分理阴阳之要药。薛己曰:按前证若津液偏渗于大肠,大便泻而小便少者,宜用此药分利。若阴阳已分而小便短少者,此脾肺气虚而不能生水也,宜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虚火上炎而小便赤少者,此肺气受伤而不能生水也,用地黄丸加麦冬、五味。
玉露散 治伤热吐泻黄色。
石膏煅,《幼科全书》用滑石 寒水石各五钱 甘草二钱五分
右为末,每服五分,白汤调下。海藏曰:韭肾热相火大盛者,不宜服此。薛己曰:按前证若饮食如常,作渴饮冷,属胃经实热,宜用此药。若食少体倦,或善噫泻黄,此脾虚色陷也,宜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若泻而变青,更兼腹胀或善怒,此脾虚肝所乘也,宜用前汤更加木香。
木瓜丸 治生下吐。
木瓜 麝香 腻粉 木香 槟榔各等分
右为末,面糊丸黍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汤化下。薛己曰:按前证多因妊娠胃经有热,或郁痰所致,当审其母而兼治之。
梓朴散 小儿吐泻胃虚及有痰惊。
半夏汤泡七次,用生姜汁浸半日晒干,一钱 梓州厚朴一两
右以米泔三升,同浸一百刻,水尽为度。如未尽,少加火熬干,去厚朴,只研半夏,每服半钱或一字,薄荷汤调下。
二气散 小儿吐泻,不拘冷热,惊吐反胃一切吐利诸治不效者。又郑氏名阴阳丸。
硫黄半两 水银二钱半
右同研,不见星,每服一字至半钱,生姜水调下,其吐立止。或同炒结砂为丸。
二陈汤 【《幼科全书》,下同】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生冷伤脾。
陈皮 半夏汤泡七次 白茯 甘草 姜三片,煎服 如呕吐加白朮、干姜煨,此二味呕吐必用之药也。如夹热而吐者,加干姜煨、黄连炒同煎。凡伤食加神曲、麦芽炒、砂仁、香附子、山楂,此五味消导必用之药也。一方加乌梅一个。
肉荳蔻丸
砂仁二钱 广木香三钱 赤石脂七钱半 肉豆蔻面包煨 枯矾 白龙骨 诃子肉各五钱 共为细末,水糊丸如粟米大,陈米汤下。此药性温而濇,所以止滑。
调元汤
黄芪 人参 甘草
右,水煎服,此治虚热之圣药也。如热不退,加炒干姜即效。如身热手足冷,加熟附子一片,其效如神。
感应丸
巴豆七粒,去油皮 木香二钱半 肉豆蔻一个 丁香 干姜各一钱 杏仁七个,去皮尖研 百草霜二钱
右七味,先将杏仁,草霜另研为末,将银器内酒煮黄酢一两,放冷后用香油二钱煎油熟,同酢和药作锭子,以薄荷麦芽汤下。
脾积丸
山楂青者多用 香附 乌药 紫金皮 砂仁 甘草各等分
右为细末,楂子生用捣细晒干,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饮吞。
一粒丹
枯矾一两 人参
右为末,水丸梧子大,车前草灯心汤下。
补真丸
当归 人参 橘红 白朮各五分 白茯苓 麦门冬各三钱 黄芪蜜炙,七钱 粉草二钱,炙 木香 柴胡各二分
右,姜、枣为引,煎服。
胃苓丸 【《片玉心书》,下同】 分阴阳,退潮热,止吐泄,消浮肿黄疸,调脾胃,止便浊,小儿常用之药也。
苍朮米泔水浸刮去黑皮焙干 陈皮 厚朴炒 白朮各五钱 炙草 草果各二钱 猪苓 泽泻 白茯各三钱 官桂一钱
共为末,水糊丸如粟米大,炒米汤下。《幼科全书》作散,无草果仁。呕吐,煨姜汤下。调胃,炒米汤下。白浊,盐汤下。泻泄,炒米车前汤下。潮热,水竹叶炒米汤下。浮肿,长流水煎灯心五加皮汤下。疝气,茴香汤下。黄疸,加茵陈五钱,灯心汤下。
一粒丹 治小儿水泄。
寒水石二两 枯矾一两 共为末,水糊丸菉豆大,每服一丸,米汤下。
消乳丸 【《婴童百问》,下同】 治温中快膈,止呕吐,消乳食,脉沉者,乃伤食不化故也。
甘草炙 陈皮各半两 缩砂仁 神曲炒 香附炒 麦芽炒,各一两
右为末,泡雪糕丸如黍米大;七岁以上菉豆大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又方 洽百晬内呕吐乳汁,或大便青色。
小妇人乳汁一盏,入丁香十粒,去白陈皮一钱于器内,同煎三十沸
右去丁、陈,稍热与儿服。
消食丸 治小儿饮食乳哺,取冷过度,冷气积于脾胃,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胃气调和则乳哺消化,脾伤于冷则宿食不消。此药宽中快气,消乳食,正颜色。
缩砂 陈皮 三棱煨 蓬朮煨 神曲炒 麦芽炒,各半两 香附炒一两
右为末,面糊为丸菉豆大,食后,紫苏汤下二十丸。
和剂观音散 治小儿外感风冷,内伤脾胃,呕逆吐泻,不进乳食,久则渐至羸瘦。大抵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俱虚则吐泻不已。此药大能补养脾胃,进美饮食。
石莲肉 人参 神曲炒,各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炙 木香 绵黄芪炙 白扁豆炒,去皮 白朮各一钱
右銼散,每服二钱,水一盏,枣一枚,藿香三叶,煎温服。
香朴散 治呕吐泄泻。
藿香 陈皮 厚朴姜汁炒,各七钱 炙草二钱 半夏汤泡七次,一两
右銼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枚煎服。如泻甚,加木香、肉豆蔻。
竹茹汤 治胃受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止。
葛根七钱半 半夏半两,泡 生甘草二钱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茹枣少许,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取清汁,微冷,细细服,不拘时。一方加茯苓三钱,尤妙。
苏合香丸 治传尸骨蒸,诸项劳瘵,顺气化痰,卒暴心痛,鬼魅疟疾,霍乱吐泻,赤白下痢,小儿惊搐。
丁香 青木香 白檀 沉香 荜拨 香附米 诃子肉 乌犀镑肩 朱砂研水飞,各一两 熏陆香 片脑各五钱 麝香研,七钱五分 苏合香油五钱,入安息香膏内 安息香另成末用 无灰酒半升,熬膏
右为末,用安息香膏入蜜和丸如芡实大,空心,用沸汤化下。小儿一丸,老人四丸,酒下亦可。用腊纸裹一丸弹子大,用绯绢袋盛常带之,一切邪神不敢近。去脑名麝香苏合香丸,治一切邪及胸膈噎塞,肠中虚鸣,宿食不消,余证并同。
青州白丸子 治一切风痰小儿惊风。
生天南星 生白附各三两 川乌头去脐皮 生半夏七两
右用井花水浸,次早另换新水,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晒干为细末,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如菉豆大。小儿惊风,薄荷汤下。和苏合香丸服,名香青丸。
温胆汤 治小儿心经虚怯,夜卧不宁。
枳实 陈皮 茯苓 生甘草 半夏泡,各等分 竹茹少许
右銼散,白水煎,加姜二片,枣一枚,空心服。
紫霜丸 治食积。亦是伤寒之药。治乳哺失节,宿滞不化,胃腹痞满,呕吐恶心,便利不调,乳食减少。又治伤寒温壮挟热实,大便酸气,食不消化;或已得汗,身热不除;或变蒸发热,多日不解;或因食而发癎,先寒后热,并宜服之。
代赭石煅,用酢淬七次 赤石脂煅,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巴豆三十粒,去皮膜油炒研
右先将杏仁、巴豆入乳钵内细研如膏,却入代赭石脂研和匀,以汤浸蒸饼,丸如粟米大,一岁儿五丸,米饮下一二;百日儿三丸。亦要看肥瘦,微泻为度。大凡变蒸与伤寒调理一同,此药并治之。此药乃是泻食积之剂,要辨虚实用丸数。
香薷饮 治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射中焦,名为霍乱。皆由饱食豚脍,复啖乳酪,海陆百品,无所不食,多饮寒浆,眠卧冷席,风冷之气,伤于脾胃,诸食结而不消,阴阳二气壅滞不得流行,阳气欲降,阴气欲升,阴阳交错,变成吐利不已,脏腑昏乱,荣卫俱虚,冷传于筋令转筋,宜服此剂,大有神效。
厚朴姜汁炒 香薷 白扁豆各一两,炒黄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频频浸换,令极冷顿服之,药冷则速效也。煎时不得犯铁器,慢火煎之。兼治非时吐利霍乱,腹中撮痛,大渴烦躁,四肢逆冷,汗出如雨,两脚转筋,疼痛不可忍者,须井中沉令极冷顿服之,乃有神效。治泻痢,加黄连。治霍乱吐泻,暑月感冒伤暑之证,加川芎、白芷。
理中丸 冶脾胃不和,中塞上冲胸膈,心腹逆满(疒丂)痛,痰逆恶心呕吐,心下虚烦,痞满膈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止汗去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伤寒时气,里寒外热,霍乱吐利,手足厥冷,胸痹心痛,逆气短气,寒多不饮水而吐。
人参去芦 白朮 干姜炮,各三两 甘草炒,减半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带热服,空心食前,或研细末白汤调下。腹痛者加人参一两半。寒多加干姜一两半。渴者加白朮一两半。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朮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朮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朮。悸者,加茯苓二两。或四肢拘急,腹满下利转筋者,去朮加附子一个生用末之,蜜丸如鸡子黄大,名理中丸,又名调中丸。治厥除脏寒,蛔上入膈,吐长虫;或胃中虚冷,因发汗,故吐虫,先服理中丸。或加枳实、茯苓,蜜丸,治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实满作痛,手不得近,并用热汤化下。
酿乳法 治初生婴儿,以表用药。凡有胎热证,当令乳母服药,不可求效之速。治法当酿乳令儿吃,渐次解之,百无一失。若遽以冷药攻之,必损脾胃;加以呕吐,必成大患。
泽泻二两半 猪苓 赤茯 花粉各一两半 生地黄二两 茵陈 生甘草各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六分,食后捏去旧乳却服。
消乳丸 治小儿乳哺饮食取冷过度,冷气积于脾胃。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胃气调和则乳哺消化,脾伤于冷则宿食不消,脉沉为食不化故。
砂仁炒 橘皮 三棱 莪朮 神曲炒,各半两 麦芽炒 香附子炒,各一两
右为末,缅糊丸麻子大,食后白汤加减下。
茯苓半夏汤 治诸呕哕,心下坚痞,膈间有水痰眩悸。
茯苓二两 半夏五钱,汤泡七次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六分服。
人参散 治小儿脏腑冷,若才吃乳食,即又吐出,或因才吃乳,为惊触犯,令小儿外证面唇青黑,手足心热,口多清涎,吐逆不住,或作泻候青黄紫白,或鼻涕如鸡子清者,并宜服之。
人参 白朮炒 白茯苓 沉香 乌药 甘草炙,各半两
右为细末,以瓶贮之。遇小儿有前项形证,半岁一字,二三岁半钱,大者一钱,煎枣子米饮调下,或陈紫苏汤亦可。或吐泻并作,煎丁香汤下;陈皮汤尤妙。
麝香散 又名沉香散。生胃气,止吐泻。
茯苓二钱 沉香 丁香 木香 藿香叶 厚朴制 甘草炙,各一钱 麝香一字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
白饼子 治小儿夹食伤寒,其证发热呕吐,亦有肚痛者,嗳气,辨得分晓。先用此药一服,推下食积,却用平和药发散调治,如惺惺散、加减参苏饮,皆可服,却不可服冷药。
滑石 南星制 半夏制,各一钱 轻粉半钱 巴豆二十四个,去皮膜,用水一升煮干研细
右三味,捣罗为末,入巴豆霜,次入轻粉,又研匀,却入余药末令匀,糯米饮丸如菉豆大,量小儿壮瘦虚实用药。三岁以下,每服三丸至五丸,紫苏汤空心下。忌热物。若三五岁儿壮实者,不以此拘,加至二十丸,以利为度。
大青膏 治伤风痰热发搐,百日左右并二三岁,亦可服。
天麻 青黛各一钱 白附子 蝎尾各半钱 朱砂 天竺黄 麝各一字 乌蛇酒浸焙干半钱
右为末,生蜜为丸如芡实大。月中儿粳米大,同牛黄膏、薄荷汤化下;五岁以上,同甘露散服之。
钓藤饮 治吐利脾胃气虚,生风慢惊。
钓藤钩三钱 蝉蜕 明天麻 防风 蝎尾 人参各半两 僵蚕炒,二钱 麻黄 甘草炙 川芎各二钱半 麝香不拘多少
右銼,每服三钱,水一盏,食前服。寒多加附子半钱。
车前子散 治暑月伏热,霍乱吐泻,烦闷引饮。
白茯苓 猪苓 陈香薷 车前子各一两 人参五钱
右末,灯心汤调下。肚痛加芍乐,泻不止加石莲。
定命饮子 治慢惊,吐泻困重,欲传慢脾风。
生半夏 茯苓 木香 生姜各一两,切片晒燥
右为末,每服半钱,姜、枣煎汤调下。
不换金正气散 治山岚瘴气,寒热往来,五膈气噎,霍乱吐泻,脏腑虚寒。
厚朴去皮姜汁炒 藿香去土 陈皮 炙草 半夏皂荚、白矾、姜汁同煮 苍朮米泔浸,各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七分,绞去滓,食前带热服。
二顺散 治伏热中暑,霍乱吐伪,烦闷躁渴,小便赤色,便血肚疼。
猪苓 泽泻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肉桂 干葛 杏仁去皮尖,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新汲水调下。
酿乳法 治胃虚吐泻,睡中吐舌摇头,吐乳作腥气,额上汗流,多惊啼哭面黄。凡有此疾,宜暂断乳,令胃干,饥甚用药。令乳母酿乳。
人参 木香 藿香 沉香 陈皮 神曲 麦芽各一两 丁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姜三片,紫苏十叶,枣三个煎,乳母食后,捏去奶汁尽,方服半盏许,卧少时,却与儿乳。
没石子丸 治婴孩先因冷泻,或作赤白痢候,久而变作诸般异色,不止一端,外证而或青或白,唇舌干焦,手微冷,浑身温壮,肚内刺痛啼叫,睡卧不安。
没石子五钱 木香 黄连 当归各一两 青皮一钱
右五件为末,阿魏一钱,酒一盏,浸化,入面少许,须令匀,煮糊为丸如粟米大,一二岁儿服如椒目大者,四五六岁儿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或用五倍子汤下。一方用没石子一个,白豆蔻五个,诃子肉二个,木香黄连各一钱为末,梗米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
来复丹 治小儿虚寒泄利。
硝石 硫黄 太阴元精石各一两 陈皮 五灵脂 青皮各二两
右方修制及服法俱详前。
银白散 治冷泻粪青,壮胃气。
糯米 扁豆炒,各二两 藿香 白朮炒,各一两 丁香二钱 甘草炙,三钱
右为末,紫苏米饮调下。加天麻、砂仁、白茯苓,快脾正色。《直指方》加炮白附、全蝎、木香、石莲肉,姜一片煎。
藿香散 治小儿脏腑不调,作泻青黄黑白,乳食不消,粪中有冻如鸡子青,兼暴泻如水,其证腹痛微热,面唇黄白。若慢惊,或偏坠红肿,内钓,紫苏汤调下三五服。
陈皮 藿香 厚朴制 枳壳炒 炙草各半两
右为末,紫苏汤下三钱。粪中有黄白冻子,木瓜并白梅去盐煎汤下。如痢止,用枣子煎汤下,大能和胃进乳食,此是小儿常服之药。
大柴胡汤 治小儿挟热泻利。
柴胡八钱 黄芩 赤芍各三钱 半夏泡,钱半 枳实去穰麸炒,半钱
右銼散,姜、枣煎加减服之。欲下,加大黄。
黄连丸 治小儿挟热泻利。
黄连半两净洗,猪胆汁浸二夜晒干 瓜蒌根 乌梅肉 杏仁泡去皮尖双仁 石莲肉各半两
右为末,牛胆汁浸糕糊丸麻子大,每十五丸,煎乌梅、姜、蜜汤下。
四逆散 治少阴病,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又治挟热泄泻尿赤。
炙草 枳实炒黄 柴胡 白芍炒,各一两
右捣筛为细末,水饮调下二钱,日三服。下利悸者,加桂半两。如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半两。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两。泄利下重,先浓煎薤白汤,内药末三钱匕,再煮一二沸,温服。
调中汤 治夏月秋初,忽有暴寒折于盛暑,热结于四肢则壮热头疼,寒伤于胃则下痢赤白。
大黄七钱半 桔梗 槁本 茯苓 生甘草 葛根 黄芩 白芍药炒 白朮各半两
右(口父)咀,白水煎,量大小加减服之,得快气利壮便歇。去大黄,加黄连、枳谷,止痢尤妙。或加地榆,或加当归皆可。感风加荆芥。秋宜下,当用大黄疏利。
黄芩汤 治下利而头痛胸满,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脉浮大而弦,专治协热而利者。
黄芩一两半,炒 白芍药炒 甘草炙,各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枣子一个,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呕者,加制半夏、生姜汁。
四顺清凉饮 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生热,颊赤多渴,五心烦躁,睡卧不安,四肢惊掣;及因乳哺不时,寒温失度,令儿血气不顺,肠胃不调,小便少,大便濇;或温壮连滞,欲成伏热;或壮热不歇,欲发惊癎;又治风热结核,头面疮疖,目赤咽痛,疮疹毒一切壅滞,并宜服之。
赤芍药 当归 生甘草 大黄各一两
右銼散,三岁以上,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作两服。治挟热泻不止,加木香煨、大黄。欲利小便,用赤芍药。虚热,加甘草。不利,减大黄。冒风邪,加去节麻黄。中风体强,眼睛上视,加独活。量儿大小虚实加减,微溏利为度。可加荆芥。更有加味清凉饮子,可详证通用。
香橘饼 治伤冷泻利。
木香 青皮炒 陈皮各一钱 厚朴姜汁炒 神曲炒 麦芽炒,各半两
右为末,蜜丸为饼,紫苏米饮调下。一方加砂仁。
全蝎观音散 止吐泻,截虚风。
黄芪蜜炙 人参 木香 白茯苓 大粉草炙 石莲肉 扁豆炒,各一两 白芷 全蝎各七钱 羌活 防风 天麻各八钱
右銼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加姜、枣煎。
调中汤 治伤食泻。凡此泻不宜便补,先用食药或紫霜丸取其积尽,然后可补。经云:食泻重当取,疳虚用补虚,良医明妙理,何虑疾难除。
人参 白茯苓 白朮炒 木香 干姜炮 藿香 香附子炒去毛 砂仁炒 甘草炙 丁香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一钱,姜枣汤下;肚痛,白汤。大小以意加减。
进食丸 治乳食不消,心腹胀满,壮热喘粗,呕吐痰逆,肠鸣泄泻,米谷不化,或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及食症乳癖,痃气痞结,并皆治之。小儿胸膈热实,腹内有留饮,致令荣卫痞塞,脏腑之气,不得宣通,其病腹内气结胀满,或壮热是。凡有此疾,当疏利大便,被结散气,常宜服之。
巴豆霜一钱 当归泔浸一宿晒干炒 朱砂 代赭石煅酢淬七次 枳壳炒 木香各五钱 麝香一分
右为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一岁儿一丸,温水饮下,更量虚实加减,食后服。治食积发热,羸瘦肚大,青筋疳积,肚疼哺露。
生姜泻心汤 治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黄连 炙草 人参 干姜炮 黄芩各一两半 半夏一两,汤泡洗
右銼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温服。
保安丸 治小儿积酿泻,伤食泻。
香附子 砂仁各一两,炒 白姜炮 青皮去穰 陈皮 三棱炮 蓬朮炮 甘草炙,各半两
右为末,麦芽面糊为丸菉豆大,每三丸,白汤下。
沉香煎 治脾气冷积。
乳香研 沉香 丁香 杏仁炒 百草霜 木香各一钱 肉蔻一个 巴豆十四粒,去油
右为末,酒煮蜡和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淡姜汤送下。凡患肚痛不止,服之效,以通为度。
三棱丸 治小儿停积,腹胁胀满,干哕恶心,全不入食。
三棱煨 木香 神曲炒 陈皮 半夏姜制,各一两 丁香 肉桂各半两
右为末,面糊丸如黄米大,二十丸,乳食后,温生姜汤下。
杏霜丸 治小儿食积作泻并痢证。
杏仁三两,去皮尖炒 巴豆一两,去油炒焦 黄腊酒煮绵滤 百草霜研,用油六钱炒,各二两
右将杏仁、巴豆研极细,却入百草霜令匀,熔蜡和丸如菉豆大,赤痢,甘草汤,白痢,生姜汤,先进三四服,腹胀者十余服,效验如神。
至圣保命丹 治小儿胎惊内吊,腹肚紧硬,眠睡不安,夜多啼哭;及治急慢惊风,眼目上视,手足抽掣,不省人事,悉皆主之。冷证用此。
全蝎十四个,去毒 防风二钱 僵蚕炒去丝嘴 天麻 南星炮 蝉蜕 白附各二钱 麝五分 金箔十片 朱砂二钱
右为末,粳米糊丸,每两作四十丸。常服镇心安神化痰,除一切惊风诸证,汤临时换。一方加人参、白茯苓各二钱。有热证,加牛黄一分,冰片一分,硼砂一钱。
钓藤散 治小儿夜啼,乃脏冷也。阴盛于夜则冷动,冷动则为阴极发躁,寒盛作疼,所以夜啼不歇也,钓藤散主之。
钓藤钩 茯神 川芎 当归酒洗 茯苓 木香 甘草炙 白芍药炒,各一钱
右为末,每服一钱。姜、枣略煎服。其或心热而烦啼,必有脸红舌白小便赤濇之候,钓藤饮去木香加朱砂末一钱研和,每服一钱,木通汤调下,或銼散煎服。治惊啼,加蝉蜕、防风、天麻。
定命饮子 治慢惊吐泻困重,欲传慢脾通用。
圆白生半夏 茯苓 木香 老生姜切片晒干 白朮炒,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天麻二钱半
右銼散,每二钱,姜、枣泡汤调下。
朱君散 治吐泻后有此证并粪青者,宜服之。
人参 白朮炒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两 辰砂水飞 钓藤各半两 灯心三钱 麝半钱
右为末,每服一钱,用白汤调下,不拘时服。
睡惊太乙丹 常服安神镇惊,止夜啼粪青。
桔梗一两炒 藿香 扁豆炒,各半两 白芷 川芎各三钱
右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辰砂、麝香为衣,每服半丸,薄荷汤磨下。正粪色,枣汤下。夜啼,灯心钓藤汤磨下。加白朮、白茯、白芍尤妙。
开胃丸 【《证治准绳》,下同】 治小儿腑脏虚弱,内受风冷,腹胁胀满,肠鸣泄痢,或青或白,乳食不化;又治脏冷夜啼,胎寒腹痛。
木香 莪朮 白朮 人参 当归炒,各半两 麝香细研 白芍药各一分
右件捣罗为末,都研令匀,汤浸炊饼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温米饮下。新生儿腹痛夜啼,可服五丸,并乳食前服。
厚朴散 治小儿脾胃不和,洞泻下不止,羸瘦食少。
厚朴去外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人参 诃梨勒煨用皮 白朮 川黄连去须微炒 地榆微炙,各一分 炙草 干姜炮,各半分 肉豆蔻一枚,去壳
右件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张涣厚朴散 治洞泻注下。
厚朴姜汁制 诃梨勒炮取皮 肉蔻各一两 白朮 干姜各半两,炮
右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生姜粟米各少许,煎五分,去滓温服。
万全龙骨丸 治小儿冷热不调,时有洞泄,下利不止。
龙骨 黄连 白石脂 枯白矾 干姜炮 木香各半两
右件药捣罗为末,酢煮面糊,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刘氏方 治小儿水泄注下。
黄连 石莲各等分,炒黄色
右为末,每服半钱,新汲水调下;白泻,粟米饮下。
香橘饼 治婴孩过伤乳食,或吐或泻;及病后虚中感积成痢,气弱神昏,面黄目慢。
三棱炮,三钱 木香 陈皮 青皮各二钱半 厚朴姜汁制,七钱 砂仁 神曲湿纸裹煨 麦芽焙,各五钱
右,木香不过火,余七味銼焙,仍同木香研为细末,炼蜜作饼子如芡实大,每服一饼,日三饼,用枣汤化开,空心温投,米清汤亦可。
二神丸
补骨脂四两 肉豆蔻二两,生用
右为末,用红枣四十枚,生姜四两,水一锺,煮干,取枣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滚汤下。
没石子丸 治疳积酿泻,久患疳痢。
没石子二枚 木香湿纸包煨 诃子四枚,炮 净黄连銼姜汁炒,各二钱,生用 肉豆蔻二枚,炮
圣惠胡黄连散 治小儿冷热气不和,忽暴下利,腹内疼痛。
胡黄连 母丁香 桂心 木香 肉豆蔻去壳 当归銼微炒 麝香细研,各一分 犀角屑半分
右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五分,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龙骨散 治小儿暴利。
龙骨 黄连去须微炒,各一两 当归銼微炒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五钱
右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张涣阿胶丹 治泄利身热,及暴泻注下。
真阿胶炙熟 干姜各一两 芍药 当归洗焙 川黄连 肉豆蔻各半两
右件药,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粟米饮下,量儿大小加减。
神仙玉粉丹 补一切虚,不热,小儿冷积暴泻,见功尤速。
精明舶上硫黄一斤,去砂石尽打碎
右用豮猪肚七个,旋采桑根白皮三斤寸銼,将猪肚一 净洗,以硫黄实之,以麻线缝合,水二斗,先将桑根白皮一斤,同煮一复时,其余猪肚亦用慢火养之,不得令冷,侯煮满一复时,别以猪肚换之,又用白皮内一斤同煮,再一复时,又换猪肚并桑白皮,过三复时,不换白皮只换猪肚,共煮七复时,水耗以热汤添,不得用冷水,候满七复时取出,用温水淘净,研至极细,候烈日中晒极干,再研,煮糯米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饮下十粒至十五粒。大率驱除宿冷,其功效无比。老人经久可服。
千全七味散 治利下久不瘥。
龙骨煅 赤石脂 厚朴 乌梅肉各二分 黄连八分 甘草炙,一分 阿胶炙,三分
右治下筛,浆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儿一钱匕。
神验方 华佗治老小下利柴立,不能食,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利。
黄连末 乱发灰 醇苦酒 蜜各半鸡子壳许 白蜡方寸匕 鸡子黄一枚
右六味,于铜器中炭火上,先内酒、蜜、蜡、鸡子黄搅匀,乃内黄连末、发灰,又搅煎,视可,取出为丸,久困者,一日一夜尽之。
外台方 疗久利,无问冷热疳痢悉主之。
枣一枚去核,勿令皮破,内胡粉令满,于炭火中烧如炭,磁器中研之 米饮和服,一岁以下分服之,不过三服瘥。
丁香散 《圣惠》治久痢赤白,渐羸,胃虚不食。
丁香 厚朴去外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黄连去须銼炒 诃梨勒煨用皮 白朮銼炒 伏龙肝各半两 木香一分 赤石脂一两
右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
圣惠黄连丸 治小儿酿利,经久不断,增减有时。
黄连微炒 人参 赤石脂 龙骨 炙草 黄芩 厚朴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白茯苓 枳壳麸炒微黄,各半两 乌梅肉一分,微炒
右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儿大小,临时加减。
谭氏斗门散 歌曰:小儿泻痢甚青黄,久患时多转滑肠。下部脱肛频努咽,朝朝焦瘦渐羸尩。
诃子 枳壳 地榆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一岁以下半钱。
婴孺龙骨汤 治小儿下利不住。
龙骨煅 甘草炙 川黄连各四分 当归 干姜各一分
右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食前温分三服。
又 治服药后下不止。
龙骨五分 甘草炙 干姜 当归 黄连 附子炮制去皮脐 赤石脂 前胡各三分
右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为五服,旦服至午令尽。
黄连煎 治冷热利经久不止,体羸不堪,治瘥而又发。
好黄连二两,水七升,蜜八合,煎一升三合
右绞去滓,百日儿半合,二百日、一岁服一合。
鸡骨丸 治下利经久不断,羸瘦,脾胃冷弱,食不消化。
宿雌鸡胸前及肋骨全用一具 黄连六分 厚朴三分 神曲炒 甘草炙 白朮各四分 桔梗 麦芽炒 乌梅各二分 人参 赤石脂 黄芩 白龙骨各五分
右为末,蜜丸小豆大,白饮下二十五丸,日二服,量儿大小与之。
惺惺散 治久泻脾困,不思乳食,恐作脾风。
天麻 全蝎炒,各半钱 木香炮 糯米 人参 白茯苓各炒微黄 白扁豆炒 干山药焙 甘草各一钱,炙
右为末,每服婴孺一字,二三岁半钱,用水一药注,或半银盏,枣子半片,煎十数沸服。
香矾丹 张涣治泻利久不瘥。
南木香 枯白矾各一两 诃梨勒皮微炮 酸石榴皮炒黑,各半两
右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饮下,量儿大小加减。
刘氏方 治小儿脏腑久泻不止。
人参 白朮 茯苓 甘草 陈皮 藿香 丁香 木香 肉豆蔻
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藿香合糯米煮粥饮调下,或姜水煎亦可。脏腑滑泄,四君子加诃子五分,米饮调下。
圣惠厚朴散 治小儿水谷利,羸瘦面黄,不欲饮食。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龙骨 丁香 黄连去须微炒,各半两 当归銼微炒 木香 白朮 肉豆蔻各一分
右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
地榆散 治水谷利,日夜不止。
地榆炙 厚朴去粗皮涂姜汁炙令香热,各三分 黄连一两,去须微炒 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黄色
右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
胃风汤 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满,肠鸣(疒丂)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
人参 白茯苓 芎藭 桂皮去粗皮 当归 白芍药 白朮各等分
右为粗散,每服二钱,以水一大盏,入粟米百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服,小儿量减。
三神丸 养生治大小老虚之人,不拘冷热泄泻。
黄连 白芍药并銼如豆 吴茱萸各十两
右三味,釜内慢火炒赤色,放冷,杵罗为细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九分,去滓,空腹食前温服,日三四服,小儿量与。或以水浸蒸饼,丸如桐子大,更丸一等如菉豆黄米大,小儿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温米饮下。若作散,以沸汤或温米饮调下,并可服。病泄痢之人,若不禁生冷鱼肉肥腻,与不服药同。一方有木香无芍药,酢糊丸。
茅先生香连丸 治泻痢。
黄连茱萸半两,同于铫内炒令烟起,取出去茱萸 木香 肉蔻 诃子炮去核,各五钱 阿胶面炒 朱砂各一钱
右为细末,软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十四丸,用饭饮吞下,儿小碎之。
乳香散 治一切泻痢。
乳香二钱,荷叶盛火炙令令熔,放地上碗盖另研 肉豆蔻 白姜 甘草炙 草果各一两
右细銼,用酢面裹,于热灰内,煨令赤色,取出去面为末,入乳香拌匀,每服五分或一钱,陈米饮调下。
守中汤 春夏相交,阴湿气重,中伤脾胃,致腹痛泄痢,经久不止,渐传手足浮肿,饮食少思。
苍朮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滤干,銼,炒微黄色 桔梗各二两,炒 白姜四钱,炮 甘草六钱,炙
右件銼,焙为末,每服一钱,空心沸汤调服,(口父)咀水煎亦可,或用姜、枣。
张涣川椒丸 治小儿夏伤湿冷入肠胃,泄泻不止。
川椒一两,去闭目双者并黑子,慢火炒香熟为度 肉豆蔻五钱
右件捣罗为细末,粳米饭和圆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下,量儿大小加减。
粟煎汤 治肠胃受风冷,泄注不止,身体壮热。
白朮炮 当归洗焙 川芎 人参 肉桂 芍药各一两
右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三片,粟米一匙许,煎至五分,粟米熟去滓,放温服。
温中汤 治胃寒泻白,腹痛肠鸣,孔氏治脏腑不调,大便青色。
白朮 人参 茯苓各一钱 甘草炙,半钱
右末一钱,水一小盏,煎七分,温服。
黄芩汤 治下痢而头痛胸满,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脉浮大而弦者,或协热而痢者。
黄芩一两半 芍药 甘草炙,各一两
右銼散,每服三钱,枣子一个,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呕者加半夏一两二钱半,生姜煎。
张涣清胃散 治挟热泻利。
川楝子 黄蘗微炙 当归洗焙 地榆炙 黄连去须炒,各半两
右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煎至四分,去滓温服,乳食前。
香连丸
黄连姜汁拌炒,二两 木香煨,半两
右为末,陈米饭丸菉豆大,米饮下一二十丸;亦可调六一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三十七
小儿吐泻门
单方
治小儿霍乱吐利:用人参一两,厚朴、甘草各半两,白朮十八铢[白朮十八铢 原缺,据《千全》卷五癖结胀满补。],四味(口父)咀,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半升,六十日儿服一合,百日儿分三服,期岁分二服,中间隔乳服之。乳母忌生冷油腻等。一加干姜一分,或加生姜三分。
【《千全方》,下同】
小儿霍乱:梳头垢水服少许。
治孩子霍乱,已用立验:用人参、芦箨各半两[各半两 原缺,据《千金》卷五癖结胀满补。],扁豆藤二两,仓米一撮,四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分温服。
又方用:人参一两[一两:原缺,据《千全》卷五癖结胀满补。],木瓜一枚,仓米一撮,三味(口父)咀,以水煮分服,以意量之,立效。
治小儿霍乱:研尿滓,乳上服之。
又:以牛涎灌口中一合。
治少小吐利:用乱发半两烧灰,鹿角六铢,二味为末,米汁服一刀圭,日三服。
又方:热牛屎含之。一作牛膝。
又方:烧牡猪屎,水浸取汁,少少服之。
治小儿哕:用生姜汁、牛乳各五合,煎取五合,分为二服。
又方:取牛乳一斤,煎取五合,分五服。
小儿脾泄不止:红枣二十个去核,将官粉入内,以阴阳瓦焙干,去枣研粉,每服三分,米汤下。
小儿饮乳后吐逆不入腹:取芦蠹虫二枚,煮汁饮之。呕逆与哯乳不同,乳饱后哯出者,为哯乳也。【藏器方】
小儿吐泻,脾胃虚寒:齐州半夏泡七次,陈粟米各一钱半,姜十片,水盏半,煎八分,温服。【《直诀》】
治泻不止:用笋箨、扁豆藤各半两,人参一两,共细銼,分六服,每水一小盏,煎五分,不时量分,稍热服。【《圣惠方》,下同】
小儿吐乳:取地龙粪一两研末,空心,米泔汤服效。
凡小儿霍乱吐泻:用土蜂窠炙研,乳汁服一钱。
小儿百晬内吐乳,或粪青色:用年少妇人乳汁一盏,入丁香十枚,陈皮一钱,石器煎一二十沸,细细与服。【陈文仲小儿方】
小儿吐泻,巴豆一个,针穿灯上烧过,黄蜡一豆大,灯上烧滴入水中,同杵丸黍米大,每用五七丸,莲子灯心汤下。【危氏《得效方》】
寡妇槁荐草节,去小儿霍乱。 【《酉阳杂俎》】
襁褓吐乳欬嗽久不愈:石燕子为末,以蜜调少许涂唇上,日三五次。 【《卫生宝鉴》】
小儿吐泻:芹菜切细,煮汁饮之,不拘多少。 【《子母秘录》】
小儿呕吐不止:丁香、生半夏各一钱,姜汁浸一夜,晒干为末,姜汁打面糊丸黍米大,量大小用姜汤下。【《全幼心鉴》,下同】
小儿哯乳:用咸豉七个去皮,腻粉一钱同研,丸黍大,每服三五丸,藿香汤下。
小儿泄泻:肉豆蔻五钱,乳香二钱半,生姜五片同炒黑,去姜研为膏,收,旋丸菉豆大,每量大小,米饮下。
治小儿吐泻,腹胀胸膈痞闭:用五灵脂、青皮、陈皮、硫黄、芒硝各等分,先将硝黄于铫子内,以文武火熔开,用匙刮聚,自然结成砂子,取出研碎,与前三药同末,面糊为丸如菉豆大,小儿取子黄米大,每服二十丸,量虚实加减,米饮送下无时。【《儒门事亲》,下同】
又治泄泻:用车前子不拘多少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汤调下服之,水谷分,吐泻止。
小儿吐泻,黄疸:用三棱、蓬朮、陈皮、青皮、神曲、麦芽、黄连、甘草、白朮、茯苓,共为细末,生姜灯心汤调服。伤乳食吐泻加山楂,时气吐泻加滑石,发热加薄荷。【丹溪方,下同】
治小儿周岁吐乳腹泻:用白朮、滑石末各三钱,陈皮、炙草各五分,干姜一钱,共为粗末,煎服。
治夏秋吐泻:好黄连一两,入虢丹一两,炒丹焦为细末,面和丸如芥子大,服二三十粒,壁土姜汤吞,更量数服不妨。【李刚中方】
疗霍乱心腹刺痛吐利:用茯苓、桔梗、人参各六分,白朮五分,炙草、炙厚朴各四分,共切片,用水二升,煮六分,令温服。【《外台》方】
小儿吐逆不止,用黄丹研末,小枣肉和丸芡子大,每以一丸针签于灯上烧过研细,乳汁调下。一加朱砂、枯矾等分。【谢氏小儿方】
小儿吐泻:丁香、橘红等分,炼蜜丸黄豆大,米汤化下。 【刘氏小儿方】
胎寒腹痛,啼哭吐乳,大便泻青,状若惊搐,出冷汗:姜黄一钱,没药、乳香二钱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钓藤煎汤化下。【《利济方》】
小儿吐逆频并,不进乳食,手足心热:用红曲年久者三钱半,白朮麸炒一钱半,甘草炙一钱为末,每服五分,煎枣子米汤下。【《经济方》】
小儿哕疾,用鹿角粉、大豆末等分,和乳调涂乳上饮之。 【《古今医验》】
小儿呕吐,壮热食癎:葛粉二钱,水二合调匀,倾入锡锅中,重汤荡熟,以糜饮和食。【昝殷《食医心镜》】
小儿霍乱卒起者:用白狗屎一丸,绞汁服之。 【《本草纲目》,下同】
小儿热哕:牛乳二合,姜汁一合,银器文火煎五六沸,量儿服之。
小儿疳泻:赤石脂末,米饮调服半钱,立瘥。加京芎等分更妙。
小儿霍乱:诃黎一枚为末,沸汤服一半,未止再服。
小儿吐逆不定,虚风喘急:白附、藿香等分为末,每米饮下半钱。 【《保幼大全》】
小儿呕吐不定:用五倍子二个,一生一熟,甘草一握,湿纸煨过,同研为末,每服半钱,米泔调下立瘥。【《经验方》】
小儿热泻:黄蘗削皮焙为末,用米汤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汤下。 【《十全博济方》】
小儿四季患泄泻:用制白朮、陈皮、川厚朴姜汁炒各三分,甘草二分,有呕吐加藿香叶四分,遍身热腹痛者加姜水炒黄连三分。【《穷乡便方》】
小儿泄泻:用木别子一个,面裹煨熟去壳,小丁香三粒共为末,唾丸入小儿脐,以旧膏药封之。【《身经通考方》】
小儿久泻,饮食少进,身体羸瘦:白朮土炒、白茯苓二味各等分,用老米一撮煮粥,止服米饮,其泻自止。【《医贯奇方》,下同】
又健脾止泻:用陈米锅巴四两,莲肉去心微炒四两,享糖四两,共研细末,食远或空心调服数匙妙。
小儿吐乳:苏叶、甘草、滑石各一钱,水煎服。 【《幼幼近编》,下同】
小儿久泻:用肉豆蔻平开,入麝香一分,再合面包煨为末,米汤下。溏泄用柿饼烧熟吃立止。身热作泻,四君子汤加白芷、黄芪、松花、五味子。
小儿吐泻:用干姜、甘草各二钱,炙白朮一两为末,温汤服。吐泻不止,或以白朮一钱,肉果、丁香各五分,姜汤调下,兼治大人吐泻。或以白芷、干姜为末,蜜丸置脐中,以绢缚定,用热鞋底时时熨之。
治久泻不止:白朮土炒、白茯苓各等分,陈米一撮煮粥,止服米饮。
治久吐不止:砂仁童便炒三四次一两,丁香一钱,藿香三钱,每姜汤调服一匙。
治小儿吐泻不止:五倍子二枚,半生半熟,炙草为末,米泔水下五分。
针灸
《古今医统》曰:小儿呕吐乳汁,灸中庭一穴一壮,在膻中穴下一寸陷中。
医案
钱乙《小儿直诀》曰:广亲官五太尉病吐泻不止,米谷不化,众医用温药一日而加喘吐不定。钱氏曰:当以凉药治之。所以然者,谓伤热在内也。用石膏汤三服并服之。众医皆言吐泻多而米谷又不化,当补脾,何以用凉药?王信众医,皆用补脾丁香散三服。钱医后至曰:不可服此。三日后,必腹满身热,饮水吐逆。三日外果如所言。所以然者,谓六月热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饮伤脾胃,即大吐泻也。众又行温药,使上焦亦热,故喘而引饮,三日当甚。众师不能治,复召钱至,见其热证,以白虎汤三服,更以白饼子下之,一日减药二分,二日三日又与白虎汤各二服,四日用石膏汤一服;及旋合门冬、黄苓、脑子、牛黄、天竺黄、茯苓,以朱砂为衣,服五丸,竹叶汤化下,热退而安。
广亲宫七太尉七岁病吐泻,是时七月,其证不食而昏睡,睡觉而闷乱,哽气干呕,大便或有或无,不渴,众医作惊治之,疑睡故也。钱曰:先补脾,后退热。与使君子丸补脾,石膏汤退热;又以水银、硫黄末研和,以姜水调下一字。钱曰:凡吐泻五月内,九分下而一分补;八月内,九分补而十分下。此者是脾虚泻,医妄治之,至于虚损,下之即死,即当补脾,若以使君子丸恐缓,已又留温胃益脾药治之。医者李生曰:何食而哕?钱曰:脾虚津少即呕逆。曰:何泻青褐水?曰:肠胃至虚,冷极故也。钱治而愈。
冯承务子五岁,吐泻壮热,不思饮贪,目睛多白,面色无神。师曰:此肾经虚弱,下之则愈虚。遂以消积丸磨之,渐愈。大凡伤食不下则成癖,下后即与补脾,无不效者。
《儒门事亲》曰:河间刘光济之子,才二岁病疱,后呕吐发昏,用丁香、豆蔻之类不效,通麻先生寄其家,乃谓光济曰:今有小方,无毒,人皆知之,公肯从乎?光济曰:先生之言,必中于理,何敢不从!麻先生曰:刘河间常言凉膈散可治疮疱,张戴人用之如神,况《内经》言少阳所至呕涌,少阳者相火也,非寒也。光济欣而从之。此日利二行,适王德秀自外入,闻其利之也,乃曰:疮疱首尾不可下。麻自悔其多言也,业已然,姑待之。比至食时,下黄涎一合,日午问之,儿已索游于街矣。
《保婴金镜录》曰:一小儿五岁,食粽后咬牙欲吐,顷间腹胀昏愦,鼻青黄赤,此脾土伤而心肝所动,食积发厥也。先令鸡翎探吐出酸物,顿醒。节其饮食,勿药而愈。
薛氏《保婴撮要》曰:一小儿夏月吐乳,手指发热,作渴饮冷,口吐涎水。余谓胃气热,廉泉开而涎出也,用泻黄散而愈。后复呕吐,另用克滞之剂,口渴饮汤,流涎不已。余谓胃气虚寒不能摄涎也,用理中丸而愈。
一小儿七岁,呕吐不食,面白指冷,此胃气虚寒也,用理中汤,呕吐顿愈,又用六君子汤而痊。后伤食腹痛,发热呕吐流涎,先用保和丸一服而痛呕愈,再用四君、山栀而涎止。
一小儿食凉粉而呕吐酸物,头痛发热,此内伤兼外感也,用人参养胃汤末二钱,姜汤调服,诸证皆愈。惟吐酸涎,用大安丸一服而止。
一小儿伤食发热,呕吐酸物,手指常冷,此胃气虚寒,阴盛隔阳于外,虚热所致也。用保和丸末二钱,浓姜汤调服而吐止;再用六君子汤加山栀而安。
一小儿呕吐作渴,暑月或用玉露饮子之类而愈。又伤食吐酸,余先用保和丸,一服吐止;次用五味异功散,饮食渐进;又用四君子汤而痊。
一小儿暑月患吐泻,服香薷饮、五苓散之类而止,但手足并冷,睡而露睛,饮食不入,肠呜作呕,欲用清凉之剂,余曰:此始为热,终为寒也,当舍时从证。用人参理中丸,以姜汤化二服,病势始定;次用助胃膏渐安;又用六君子汤调理而愈。
一小儿食多即吐,余用五味异功散愈之。又腹痛呕吐,先服大安丸,仍用异功散而愈。后证复作,另投袪逐之剂,吐泻不食,腹中痛甚,以手按之则止,此脾气复伤也,先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一剂,又用六君、升麻、柴胡二剂,饮食顿进。后食生冷,挟惊吐泻,手足并冷,唇口搐动,用六君、钓藤钩、柴胡而愈。
一小儿吐酸,作渴饮冷,腹痛发热,用人参养胃汤加黄连一剂,吐热稍定;又用保和丸一服,腹痛顿止。后伤食复吐,腹胀,大便不通,用紫霜丸下之,寻愈。又感冒咳嗽腹胀,另服下药,发热作吐,腹胀,手足并冷,睡而露睛发搐,用六君、钓藤钩而安,又用四君加当归、川芎而愈。后患吐泻,手足并冷,用助胃膏顿痊。
一小儿呕吐发热,用泻黄散而愈。后因乳母饮酒,腹胀吐泻,用葛花解酲汤,子母服之渐愈。大便日去五七次,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二剂;日去五次,乃用四君、肉豆蔻而痊。
一小儿吐酸发热,用保和丸渐愈,又用四君、山楂、神曲而安。后因饮食过多,呕吐复作,另用下积丸,更加作泻腹胀,手足发搐,余以为肝木侮脾土,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钓藤钩而搐止;又用六君子汤,饮食渐进而痊。
一小儿夏间呕吐腹痛,大便不通,服大黄而愈。又伤食患吐,发热,服泻黄散等药,呕吐腹痛,按之即止,面色青黄,手足并冷,此脾胃复伤而虚寒也,用异功散加木香愈之。后又伤食,腹胀作痛,或用消食丸,吐泻并作,小肠重坠,午后益甚,余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君子加木香而愈。
一小儿呕吐发热,腹痛面赤,手热,口干饮汤,按其腹不痛,此脾胃气虚也,用异功散加木香、干姜一剂而愈。后伤食,吐而咽酸,腹中作痛,按之益甚,此饮食内停也,用保和丸二服而痊。
一小儿因停食腹痛,服疏导之药而愈。后复停食,又用前药,寒热不食,腹胀后重,大便频而少,此脾气复伤而下陷也,先用异功散加升麻数剂,后重渐愈,再加当归数剂而全愈。后因乳母恚怒,致儿寒热发搐作呕,又用六君子、柴胡、山栀以治其母,兼灌其儿,并愈。
一小儿时吐乳食,诊其母有郁怒之证,用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治之而愈。
一小儿因乳母感冒风寒发热,儿患呕吐,身发赤晕,用东垣人参安胃散而愈。又咬牙发搐,呕吐酸腐,待其吐止自安。
一小儿七岁,身羸瘦,兼吐少食,发热面黄,余谓此脾脏受伤,用六君加煨姜二剂而饮食进,去姜又数剂而愈。
一小儿吐乳不食,手足搐搦,痰涎上涌,手足指冷,额黑唇青,此肾水胜心火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炮姜一服,去姜数服而愈。
一小儿不时干呕,不乳腹膨,此脾胃虚而将成疳也,用四味肥儿丸以治疳,四君子汤以健中而痊。后伤食,吐泻完谷,形气困惫,四肢微搐。余曰:且勿药。次日吐止,但搐而泻青黄,此脾土虚而肝木胜也,用六君、钓藤钩而痊。
一小儿吐泻乳食,色白不化,露睛气喘,此脾肺不足,形病俱虚也。先用异功散加柴胡、桔梗顿愈,再用补中益气汤而安。
一小儿吐泻惊悸,困倦腹胀,此心火虚而脾土怯也,用六君、茯神、酸枣仁而愈,又用秘旨保脾汤乃瘥。
一小儿吐泻,惊搐项强,乃脾伤而肝侮,形气虚而病气实也,用异功散加钓藤钩,补脾平肝而愈。
一小儿吐泻,呵欠,烦闷不语,畏明,属脾肺不能生肝肾也。用异功散补脾肺,地黄丸补肝肾,遂痊。
一小儿吐泻腹胀不乳,此脾胃伤也,先用香砂助胃膏而饮食进,后用六君子汤而脾胃健。
一小儿寒热作呕,饮食不入,按其腹则哭,此饮食停滞也,先用大安丸遂安。但唇目抽动,大便稀黄,此病邪去而脾气虚弱也,用六君子汤以补脾土,钓藤钩以平肝木,悉愈。
一小儿未周岁,气短喘急,乳食少进,时或吐乳,乃脾伤而食积也,先用六君、山楂、枳实渐愈;后吐泻作渴,用胃苓膏以治吐泻,白朮散以生胃气而安。
一小儿四岁,每饮食失节,或外惊所忤,即吐泻发搐,服镇惊化痰等药,后患益甚,饮食不入,药食到口即呕,用白朮一味,和土炒黄,用米泔水浓煎,不时灌半匙,次日微呕,又一日不呕,渐加至半杯,月余而愈。
一小儿停食吐泻,身热作渴,泻下红白,或青黄色,服香连丸而愈甚,兼手足指冷。余谓始为实,终为虚也,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肉果而愈。
一小儿伤食吐泻,大便溏泄,或青录色,睡而露睛,手足指冷,额黑唇青,此中气虚弱,寒水侮土也,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木香、附子一剂而愈。后患吐泻不已,先用胃苓散,后用异功散而安。
一小儿寒热呕吐,或泻青色,余以谓脾虚肝木所乘也,用六君、柴胡、升麻治之而愈。后因惊寒热,寅卯时益甚,小便频数,久而不愈,此肝火血虚,先以小柴胡汤加白朮、茯苓、当归二剂顿止,又用地黄丸而愈。
一小儿白睛多,唇色白,七月间停食吐泻,困睡惊悸,久治不愈。余曰:惊悸为心血虚怯,困睡为气虚弱,皆禀脾肾不足所致也。用补中益气汤及六味丸加鹿茸而愈。
一小儿泻利青白,手冷面青,或时吃逆,余用人参理中汤;更加腹痛,仍以前汤加木香、干姜二剂,稍缓;又以五味异功散加木香渐愈;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调理而痊。
一小儿腹痛作泻,饮食不化,小腹重坠,用补中益气汤加干姜为末,每服钱许,米饮调服,旬余渐愈;又以四君子汤而痊。
一小儿泄泻腹痛,手足并冷,唇青额黑,余谓寒水侮土,用益黄散痛止;再用六君、干姜、漏芦,子母服之,顿止;又用人参理中汤而痊。
一小儿久泻兼脱肛,小腹重坠,四肢浮肿,面色萎黄,时或兼青,诸药到口即呕吐,审乳母忧郁伤脾,大便不实,先用补中益气汤、五味异功散及四神丸调治其母,不两月,子母并愈。
一小儿患泻,乳食不化,手足指冷,服消乳丸,食乳即泻。余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子母服之而愈。后时发搐,唇口抽动,用异功散加木香、钓藤钩补脾平肝而痊。
一小儿泄泻,手足发搐,痰涎上涌,手足指冷,额黑唇青,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炮姜以补心火救脾土而愈。
一小儿患泄泻,小腹重坠,饮食甚少,先用六君子汤送四神丸数剂,泻渐止,饮食稍进;又用补中益气汤数剂,下坠渐愈。后因劳发热,自脐而起,饥则热甚,用六君、炮姜治之稍安;又用加味归脾、补中益气二汤而痊。
一小儿夏间食粽伤胃,吐而腹痛,余用保和丸,彼以为缓,另用重剂,吐泻并作,腹痛益甚,按其腹,却不痛。余曰:此食已消而脾胃虚也,当温补之。仍行消导,昏愦发搐,余用异功散加木香治之渐愈。后复伤食,另用去积丸,吐泻不食,手足并冷,睡而露睛,变为疟疾,余用六君、木香、炮姜治之而愈。
一小儿泻而大便热赤,小便濇少,此热蕴于内也,先用四苓散加炒黄连一剂,其热顿退;又用白朮散去木香二剂,热渴顿止;以四君、升麻调理而痊。
一小儿食炙煿甘甜之物,常作泻,大便热痛,小便赤濇,此膏粱积热所致,用四苓散、清胃散各四服,诸证稍退;乃用四味肥儿丸而瘥。
一小儿九岁,食炙煿之物,作泻饮冷,诸药不应,肌体消瘦,饮食少思,余用黄连一两,酒拌炒焦为末,入人参末四两,粥丸小豆大,每服四五十丸,不拘时白汤下,服讫渐愈;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服月余而瘥。后不戒厚味,患疳积消瘦少食,发热作渴,用九味芦荟丸为主,以四味肥儿丸为佐,疳证渐退;却以四味肥儿丸为主,以五味异功散为佐而痊。后又不禁厚味,作泻饮冷,仍服肥儿丸、异功散而愈。
一小儿清晨泄泻,服消疳清热之剂不应,余谓脾肾虚,用二神丸治之,不信,仍服前药,形体骨立,复求治。用四神、六味二丸治之,寻愈。停药数日,饮食渐减,泄泻仍作,至十七岁毕姻,泻渴顿作,用前药治之,无效,乃用补中益气汤、八味丸而始愈。
一小儿因母怒气停食,患泄泻,服消导之剂,更加吐乳,先用养胃汤加炒黑黄连一钱、吴茱萸三分、木香四分治其母,子亦灌一二匙,悉愈。后母伤食,患血痢腹痛,其子亦然,治以四君加前三味,母子俱服。因惑于人言,但令母服,子另服治痢之药,加作呕不乳,手足并冷,余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炮姜、漏芦,母子并服而愈。
一小儿患泻,身热作渴,泻下秽气,此为内热而泻也,用香连丸一服而愈。后患泻,服黄连香薷饮益甚,余用六君、木香、肉果而愈。
一小儿患泻,作渴饮冷,手足并热,睡而露睛,此为热泻,用黄芩汤一剂而愈,又用白朮散二服而安。
一小儿患泻,面赤饮冷,小便赤色,先用四苓散、香连丸各一服,而便利势减,又用异功散加木香、黄连各二分,吴茱萸一分,二服而愈。
一小儿泻而腹痛,按之不痛,用异功散加升麻而愈。后复泻,服消乳丸,益加腹痛,余谓脾气伤也,复用异功散加木香而痊。
一小儿吐泻腹痛,睡而露睛,小腹重坠,手足并冷,先用六君、升麻、干姜四服而痛坠愈,又用异功散加升麻、木香而悉愈。后又伤食腹痛,别服袪逐剂,虚证悉具,余用理中丸、六君子汤而寻愈。但噫气下气,口角流涎,此脾胃虚寒也,复用理中、六君子二汤而愈。
一小儿泄泻不食,嗳腐酸气,用平胃散一服而泻止,又用五味异功散而饮食增。后复伤吐泻喘嗽,手足指冷,面色黄白,余谓脾虚不能生肺也,用六君,升麻、桔梗而愈。
一小儿伤食作泻发热,服寒凉药,热甚作呕,此胃经虚热也,先用四君、升麻而呕止,又用白朮散而安。
一小儿乳哺失节,泄泻腹痛,自用药下之,反加痰搐;又服化痰止搐之药,而痰搐益甚,睡而露睛,手足微冷。余以脾胃已虚而重伤之也,用异功散加木香、钓藤钩,母子并服,三日而痰搐止,五日而泻痛除。
一小儿伤食,泻青发搐,余谓肝木胜脾也,用六君、木香、钓藤钩而愈。后伤食腹痛,别用消食丸,唇额顿黑,泻益甚,此脾气亏损,寒水反来侮土也,用六君、木香、干姜而痊。
一小儿面色萎黄,伤食作泻,面色顿白气喘而痰涌,余谓脾肺气虚下陷,法当升补。彼不信,别服清气化痰之药,虚证蜂起。余先用补中益气汤一剂,诸证顿退,又用五味异功散而痊。
一小儿泄泻,两寸脉或短或伏,用补中益气治之顿愈。余见患前证不服此药而危者多矣,惜哉!
一小儿饮食后即泻,先用六君、升麻、神曲、山楂而止,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而痊。后伤食,吐泻腹痛,用保和丸二服,又用异功散调补脾气而安。
一小儿伤食,作泻腹胀,四肢浮肿,小便不利,先用五苓散加木香,旬余诸证渐退;又用五味异功散为主,佐以加减肾气丸,又旬日,二便调和,饮食渐进,浮肿旋消,乃以异功散调理而愈。
一小儿十三岁,伤食作泻,服克伐之剂,胸腹膨胀,手足并冷。余谓当调补中气,不信。后见睡而露睛,唇口搐动,乃用六君、木香、钓藤钩,至四剂搐动顿止;又二剂,饮食加进。以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膈宽泻止而愈。
一小儿因惊久泻,面色青黄,余谓肝木胜脾土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子母俱服而愈。
一小儿泄泻惊搐,其母面青脉弦,先用小柴胡汤加木香、漏芦一剂;次用四君、木香、钓藤钩、山栀,母子同服而愈。
一小儿因其母被惊患泻,服药伤胃,反致吐乳,余用五味异功散、炒黑黄连、米香治其母,时灌子一二匙,俱愈。后母因郁怒,停食下痢,呕吐腹痛,其子昏愦不食,以六君子加车前、黄连、木香,母子俱服而安。
一小儿久泻青色,肠鸣厥冷,余曰:此惊泄也。脾土既亏,则肝木来侮,须温脾平肝,然后可愈。彼以为遇,自用治惊等药,腹胀重坠,小便不利,四肢浮肿,始信前言,重复请治。余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数剂,诸证稍可;又以补中益气汤数剂,饮食少加。又因伤食夹惊,吐泻发搐,复用异功散加柴胡、钓藤钩四剂,诸证稍退。又伤风咳嗽,腹胀作泻,或用发散解利之剂,手足逆冷,睡中发搐,余谓此脾土虚而肺金受病,重伤真气故也,用异功散加紫苏一剂以散表邪,次以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调补真气而痊。
一小儿因惊,吐泻腹胀,先用六君、木香、柴胡治之稍可,又以五味异功散而愈。后因惊搐痰甚,或用镇惊化痰之药,倦怠不食,而泄益甚,先用异功散加木香、钓藤钩,四剂而愈。
一小儿七岁,食生冷之物,腹痛便秘,服峻利之剂,连泻五次,噫气腹痛。余谓心脾虚寒,用异功散加姜、桂、木香治之,不从,反治胃火,更加呃逆。余仍以前药加附子一片,一服诸证顿退;仍去附子,又三剂而愈。其时同患是证,用清胃化痰者殁,手足俱黯。
一小儿伤食,呕吐发热面赤,服消导清热之剂,饮食已消,热赤未退,余以为胃经虚热,用六君、升麻、柴胡四剂而痊。
一小儿伤食呕吐,服克伐之药、呕中见血,用清热凉血,反大便下血,唇色白而或青,余谓脾土亏损,肝木所乘,令空心服补中益气汤,食远服异功散,使涎血各归其源,果愈。
一小儿吐酸乳食,用四君、吴萸、黄连、木香,补脾平肝而愈。后口中有酸水,仍用前药随愈。后吐苦水而口亦苦,用龙胆汤以清肝火,四君子以补脾土而痊。
一小儿吐黄水,所食之物,悉皆甘味,用泻黄散清其胃火而愈。后因停食,服克伐之药,口甘不食,形气殊弱,用补中益气汤,养其中气而痊。
一小儿伤食嗳腐,用平胃散一服,宿滞顿化。余云不必多药,但节其饮食自愈。不信,别用克滞之药,更加吐泻,以致不救。
一小儿伤食发热,面赤抽搐,呕吐,气喘唾痰,此饮食伤脾,肺气虚弱所致,用六君子汤、炒黑黄连、山栀各二分,一剂顿愈。
一沈氏子吐泻腹痛,手足并冷,余谓此脾土虚弱,寒水所侮,先用益黄散一剂,诸证顿愈,手足梢冷,此寒水退而脾土虚弱也。用异功散少加木香一剂,却去木香,再剂而痊。
一小儿伤食发热,吐泻腹痛,欲服益黄散。余曰:内有丁香、良姜,非其所宜。前证乃脾胃受伤,而无寒证。不信,仍服前药,其痛益甚,二便不通,口舌糜烂而殁。
一小儿伤食,吐伪不已,后便泄青色,睡而露睛,手足指冷,额黑唇青。余谓:大便青色,木胜土也;或时溏泄,脾气不足也;额黑唇青,寒水悔土也,悉属中气虚寒。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木香、附子,二剂而愈。
一小儿盛暑呕吐飧泄,服黄连香薷饮益甚,用白虎石膏汤而腹胀作痛,手足并冷。余谓:脾气虚寒,且夏月伏阴在内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而愈。
一小儿亥子丑时,发热泄泻,用益黄散而愈。后复发,服前药,嗜卧露睛,作渴少食,大便频黄。余谓:肝胜脾虚,元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佐以地黄丸而寻愈。
一小儿盛暑吐泻,米谷不化,或用黄连香薷饮之类,腹胀作痛,手足并冷,此脾气虚而伏阴在内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治之而愈。先君尝云:凡暑令吐泻,手足指热,作渴饮冷者属阳证,宜清凉之剂;若手足指冷,作渴饮汤者,属阴证,宜温补之剂。故大人属阴者,误用寒凉之药,死后手足青黯,甚则遍身皆然,于此可验。
一小儿伤食,吐泻不已,泻色青绿或溏白,睡而露睛,手足指冷,额黑唇青。余谓:泻痢青绿,肝胜脾土也;或时溏白,脾土虚寒也;额黑唇青,寒水侮土也,悉属中气虚寒。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木香、附子,一剂而愈。
一小儿伤食,呕吐发热面赤,服消导之剂,饮食已消,热赤未退,余以为胃经虚热,用六君子加升麻、柴胡各二分,四剂而愈。
一小儿目睛缓视,大便臭秽,乃饮交感时乳所致,用四君子加木香、藿香治之而安。
一小儿吐酸乳食,同四君、吴茱、黄连、木香,补脾平肝而愈。后口中有酸水,仍用前药随愈。后唾苦水,口中味苦,用龙胆汤清肝火,佐以四君补脾土,乃瘥。
一小儿唾黄水,或口甘,所食之物,悉皆甘味,用泻黄散愈。后停乳食,服克伐之药,口甘不食,形气殊弱,用补中益气汤而愈。
《医学入门》曰:黄承务子二岁病伤食而泻,众医与止之,十余日,便青白,乳食不消,身凉加哽气昏睡,咸谓困笃,召钱,先与益黄散、补肺散各三服;三日,身温而不哽气,后以白饼子微下之,又益脾散三服利止。何以然?利本脾虚,伤食初不与下之,留连十日,上实下虚,脾气弱则引肺亦虚,脾肺子母故也,今先补脾则肺病自退,即身温不哽气也,然后下其所伤。或曰:何不先下后补?曰:便青为下脏冷,若先下必大虚,今先实脾而后下则不虚矣。后更与补之乃安。
《景岳全书》曰:余季子于丁巳正月生于燕邸,及白露时,甫及半周,余见新凉日至,虞裀褥之薄,恐为寒气所侵,每切嘱眷属保获之,而眷属不以为意。及数日后,果至吐泻大作,余即用温胃和脾之药,不效;随用理中等剂,亦不效;三日后,加人参三钱,及姜、桂、吴茱、肉豆蔻之类,亦不效;至四五日,则随乳随吐,吐其半而泻其半,腹中毫无所留矣。余不得已,乃用人参五六钱,制附子、姜、桂等各一二钱,下咽即吐,一滴不存,而所下之乳,则白洁无气,仍犹乳也。斯时也,其形气之危,已万无生理矣。余静坐书室,默测其故,且度其寒气犯胃,而吐泻不止,若舍参、姜、桂、附之属,尚何朮焉?技已止此,窘莫甚矣。思之思之,忽于夜半而生意起,谓其胃虚已极,但药之气味略有不投则胃不能受,随拒而出,矧附子味咸,亦能致呕,必其故也。因自度气味,酌其所宜,似必得甘辣可口之药,庶乎胃气可安,尚有生意。乃用胡椒三钱捣碎,加煨姜一两,用水二锺,煎至八分,另盛听用。又用人参二两,亦用水二锺,煎至一锺,另盛听用。用此二者,取其气味之甘辛纯正也。乃用茶匙挑合二者,以配其味,凡用参汤之十,加椒姜汤之一,其味微甘而辣,正得可口之宜,遂温置热汤中,徐徐挑而与之,陆续渐进。经一时许,皆咽而不吐,竟得获效。自后乳药皆安,但泻仍未止也。此自四鼓服起,至午未间已尽二两之参矣。参尽后,忽尔躁扰呻吟烦剧之甚,家人皆怨,谓以婴儿娇嫩脏腑,何堪此等热药,是必烧断肚肠也,相与抱泣。余虽疑之而不为乱,仍宁神熟思之,意此药自四鼓至此,若果药有难堪,何于午前相安,而此时遽变若此?其必数日不食,胃气新复,而仓廪空虚,饥甚则然也。傍有预备之粥,取以示之,则张皇欲得,其状甚急,乃与一小盏,辄鲸吞虎嗜,又望其余;遂复与半碗,犹然不足;又与半碗,遂寂然安卧矣。至次日,复加制附,始得泻止全愈。呜呼!此儿之重生,固有天命,然原其所致之因,则人之脏气,皆系于背,褥薄夜寒,则寒从背俞而入内,干于脏中必深矣。原其所治之法,则用药虽当,而气味不投,无以相入,求效难矣。及其因饥发躁,使非神悟其机,倘妄用清凉一解,则全功尽弃,害可言哉!故余笔此,以见病原之轻重,气味之相关,及诊治之活变,有如此关系者。然此特以己之儿,故可信心救疗如是。设以他人之子,有同是病者,于用参数钱之时,见其未效,不知药未及病,必且烦言吠起,谤其误治,改用苦寒,无不即死,而仍归罪于用参者,此时黑白,将焉辨之?故再赘其详,用以广人之闻见云。
都阃钱旭阳长郎,年及两周,季夏间以生果伤脾,因致先泻后痢,旭阳善医,知其不过伤于生冷,乃与参、朮、姜、桂温脾等药,泻痢不愈,而渐至唇口生疮,乃谋之余,曰:此儿明为生冷所伤,今不利温药,将奈之何?余曰:此因泻伤阴,兼之辛辣遽入,而虚火上炎耳。非易以附子,不能使火归原也。因用二剂而唇口疮痛,咽肿倍甚,外见于头面之间,而病更剧矣。又谋之余,曰:用药不投如此,岂真因湿热耶?余诊之曰:上之脉息,下之所出,皆非真热,本属阳虚。今热之不效,虽属可疑,然究其所归,寒之则死,必无疑也。意者,药犹未及耳。旭阳曰:尚有一证,似属真寒,今其所用汤饮,必欲极滚极热者,余等不能入口,而彼则安然吞之,即其喉口肿痛如此,所不顾也,岂其证乎?余曰:是矣是矣!遂复增附子一钱五分,及姜、桂、肉果、人参、熟地之属,其泻渐止,泻止而喉口等证,不一日而全收矣。疑似之间,难辨如此,使非有确持之见,万无一生矣。余自经此以来,渐至不惑,后有数儿证治大同者,俱得保全。噫!此不惑之道,其要何居?在知本之所在耳。临证者可无慎哉!
一小儿泻,大便热赤,小便濇少,此热蕴于内也,先以四苓散加炒黄连一剂,其热顿退;又用七味白朮散去木香二剂,热渴顿止;后以四君、升麻调理而痊。
余初年在京,治一五岁邻女,通经药铺,见有晒晾巴豆,其父误以为松仁,以一粒与食之,嚼而味辣,即忙吐出,而已半粒下咽矣。少顷,大泻十余次,泻后次日,即致肚腹通身悉皆肿胀,绝口不食,因求治于余。或谓宜黄连、菉豆以解毒,或谓宜四苓、五皮以利水。余曰:大攻之后,岂非大虚之证乎?能再堪苦寒以败脾否?大泻之后,又尚有何水之可利?遂单用独参汤及温胃饮以培脾气,不数剂而复元如初。夫既已大泻,而何以反胀若是?因此一证,乃知大虚大寒,而致成肿胀者,类多如此。
belongs to SAFA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