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中醫學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十七
风门
黄帝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风伤筋。
【注 此言能生我者,亦所能害我也。】
生气通天论
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注 风邪直透于肌腠。风者善行而数变,入于肌腠,则及经脉,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偏枯,或成积聚,或入腑而生,或干脏而死,邪气淫溢,不可胜论,故曰风者百病之始也。人能顺苍天清静之气,而调摄其元神,则肉腠固密,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四时之序而能顺养者也。】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注 阳气者外卫于皮肤,充塞于四体。如汗出而只半身沮湿者,是阳气虚而不能充身遍泽,必有偏枯之患矣。】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注 风为阳邪,客于肤表则淫伤于气矣,阳气伤则精自出。风邪内通肝气,肝藏血,肝受邪,则伤血矣。】
阴阳别论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注 三阳三阴者,太阳太阴之为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痿易者,委弃不能如常。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阳气虚则为偏枯,阳虚不能养筋则为痿。脾属四肢,故不举。】
移精变气论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注 八风者,八方之风。触五脏邪气,病发五痹者,五脏痹也。草苏之枝,茎旁枝也。草荄之枝,根旁枝也。盖苏荄为本而旁枝为末,病以五脏为本而经俞筋骨为标,五脏有病则以苏荄治之,如邪在经脉之外者,则以草苏草荄之枝治之。是以本治本而以末治标也。】
玉版论要篇
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注 风寒客于人,始伤皮毛而内舍于肺,肺传之肝,肝传之脾,脾传之肾,肾传之心,逆行一过则死矣,不复如顺行之循环无端之可数也。】
八正神明论
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
【注 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如月建在子,风从北方来,冬气之正也;月建在卯,风从东方来,春气之正也;月建在午,风从南方来,夏气之正也;月建在酉,风从西方来,秋气之正也。如春夏之交,风从东南来;夏秋之交,风从西南来;秋冬之交,风从西北来;春冬之交,风从东北来。此四方四维之正气,主生长万物者也。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冲后来者,从冲犯之方而来。如太乙居子,风从南方来,火反冲水也;太乙居卯,风从西方来,金来犯木也。故以八方之位,以候八风之正气,候八节之虚邪。四时之气所在,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又如正月二月人气在肝,三月四月人气在脾,五月六月人气在头,七月八月人气在肺,九月十月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此皆气之所在,以时而调之也。八方之虚邪,主杀主害者,谨候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也。】
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注 身之虚,血气虚也。天之虚,虚乡之邪风也。两虚相感,故邪气至骨而入伤五脏。上工调其九候而救之,始弗能伤害其性命。天忌者,太乙徙居中宫,乃天道所当避忌之日。太乙,北极也。斗杓所指之辰,谓之月建,即气令所主之方。如冬至四十六日,月建在北,太乙居叶蛰之宫。叶蛰,坎宫也。立春四十六日居天留。天留,艮宫也。春分四十六日居仓门。仓门,震宫也。立夏四十五日居阴洛。阴洛,巽宫也。夏至四十六日居天宫。天宫,离宫也。立秋四十六日居元委。元委,坤宫也。秋分四十六日居仓果。仓果,兑宫也。立冬四十五日居新洛。新洛,干宫也。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此太乙一岁所居之宫也。又太乙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太乙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移日者,始移宫之第一日也。如太乙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其日大禁者也。徙入中宫日者,乃九日中之第五日也。其日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又身形之应九野,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头首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大禁太乙所在日及诸戊己,是谓天忌,宜避针刺。】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注 所谓虚邪者,乃八方虚乡所来之邪气,其入于身也深。所谓正邪者,八方之正气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其中人也浅,是以逢人之汗出腠理开,而后入于肌腠胳脉之间。然其中人也亦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虚邪入深,则搏于筋骨,伤人五脏。故上工救其萌芽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不使有伤三部九候之气,是为上工也。已成者,入伤荣卫而病已成。已败者,三部九候之气已为邪所伤败。下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者,因邪病而败之也。上工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故能知其所在,即于病脉处而守其真气之门户,则邪自去矣。】
风论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注 风乃阳动之邪,而人之表里阴阳血气脏腑,又有虚有实,故其为气也,善行而数变。因其善行数变,是以或为寒热,或为偏枯,或外在于形身,或内至于脏腑,其病各异,其名不同。】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注 此论风邪客于肤腠而为寒热也。皮肤肌腠之间,乃三焦通会元真之处。风邪客之,则气不内通,邪不外泄。风动之邪善行而数变。动而腠理开,则元气弛而洒然寒。变而腠理闭,则邪热留而胸膈闷。其为寒也,则三焦虚而食饮衰。其为热也,则邪热甚而肌肉铄。邪之所凑,其正必虚。正气为邪所伤,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也,名日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注 风者,虚乡不正之邪风,故曰风、曰邪、曰伤、曰中。盖言不正之风,或伤之轻,或中之重也。】
风中五脏六俯之俞,亦为脏腑之风。
【注 五脏之气外合于四时。故各以时受病者,病五脏之气也。如风中于经俞,则内连脏腑,故亦为脏腑之风,病五脏之经也。】
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注 门户者,血气之门户也。如风各入其门户而中其血气者则为偏枯,谓偏入于形身之半也。】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于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注 风乃东方之生气,能生长万物,亦能害万物,故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无常,故为病不一。如春时之非东风,夏时之非南风,或从虚乡来之刚风谋风之类,皆其变化而为他病也。风邪之客于人,无有常处。如风气客于皮肤之间则为寒热,客于脉中则为寒中热中,客于脏腑则为脏腑之风,循于风府则为脑风,入于头系则为目风。无有常处,而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注 风为阳邪,开发腠理,故多汗。风气伤阳,邪正不合,故恶风。肺金色白而主气,其爱动为咳。风邪迫之,故时咳短气也。昼则阳气盛而能胜邪,故差。暮则气衰,故病甚。眉上乃阙庭之间,肺之候也。】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注 心为火脏,风淫则火盛,故唇舌焦而津液绝。风化木,木火交炽故善为怒吓。心主舌,病甚则舌本强而言不可快。心和则舌能知五味,故诊验在口。口者,兼唇舌而言也。】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注 肝开窍于目而主泣,故善悲。风木合邪则火热盛而嗌干,肝气病故善怒也。怒胜思,故时憎女子。目者肝之官也,故诊在目下。】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注 脾主肌肉四肢。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脾气病也。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土位中央,故所诊在鼻。】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庬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注 风邪干肾,则水气上升,故面庬然浮肿,风行则水涣也。肾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炲,烟煤黑色也。肾主藏精,少阴与阳明会于宗筋,风伤肾气,故隐曲不利。水气上升,故黑在肌上,水乘土也。】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胗,形瘦而腹大。
【注 颈有风池风府,乃经脉之要会,故颈多汗。胃腑受邪,故饮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也。胃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腹胀满,是以形寒则(月真)胀。饮冷则泄者,胃气虚伤他。胃者肉其应,腹者胃之郛,故主形瘦而腹大。】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注 邪气者,风雨寒暑,天之邪也,故中人也高。湿乃水土之气,故中于身半以下。然无有恒常,或中于阴,或中于阳,或溜于经,或溜于腑,或入于脏。】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注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者,精阳之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也。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此手足三阳之络,皆循项颈而上于头面,循头项而下于胸胁肩背也。】
黄帝曰:邪之中人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
【注 阴阳俱感,外内皆伤也。】
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注 风、寒、暑、湿、燥、火六者,天之正气而偏寒偏热,偏湿偏燥,故曰正邪。】
肺脉微缓,为痿瘘偏风。
【注 病在皮肤为肺寒热,病在血脉为寒热鼠瘘,在分腠则为偏风,肺主周身之气而朝百脉也。】
五变篇
黄帝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曰:善乎哉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质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溃而漉;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杌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少俞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注 形之皮肤肌腠筋骨,有厚薄坚脆之不同。故邪舍有浅深,而其病各异。即五脏之病消瘅,肠胃之有积聚,亦因形之皮肤肌肉而病及于内也。故以木之皮汁坚脆多少方之。阴阳者,木之枝干皮肉也。交节而缺斧斤者,比人之皮弛肉脆而骨节之坚刚也。是以一木之中尚有坚脆之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耶?木之皮厚枝脆者,比人之皮不致密肤腠疏也。木之多汁少汁者,比皮肤之津液多少也。木之蚤花先叶者,木气外敷而不禁风霜也。皮薄多汁者,遇久阴淫雨则溃而漉。刚脆之木遇卒风暴起,则枝折杌伤。盖汁多者不宜阴雨,刚脆者又忌暴风。以比人之腠理疏者漉汗,刚直多怒者消瘅也。木之伤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者易伤,而坚者未成伤也。人亦因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而常为病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黄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坚也?少俞答曰:腘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
【注 津液充于皮腠。如皮溃理疏,则津泄而为汗矣。太阳之气主皮肤。如腘肉不坚,而无分理。无分理者,粗理也。则皮不致密,腠理疏而浑然汗出矣。】
五色篇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注 地者,面之下部,名地阁也。风乃天气,故常候于阙庭。寒湿者地气,故候在地部。风乃阳邪,故其色薄泽。寒湿者阴邪,故其色冲浊。言风寒湿邪,可并于脉中,可入于脏腑,而为卒死之不救。】
论勇篇
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冬之虚风也。黄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长夏至而有虚风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
【注 薄皮弱肉,则脏真之气虚,而不能胜四时之虚风矣。不伤于四时之风者,谓土旺于四季也。不病长夏之风者,谓土主于长夏也。设有皮厚肉坚而伤于四时之风者,必重感于寒也。色黑而皮厚肉坚之为病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谓外受天之寒邪,内伤肾脏之水气也。】
百病始生篇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注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虚邪伤形,而正邪伤气也。正邪者,天之正气,风寒暑湿燥火也。盖天有此六气,而人亦有此六气。是以正邪中气,同气相感也。故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伤人者,伤人之形也。】
论疾诊尺篇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
【注 津液淖泽于皮肤。故尺肤滑其淖泽者,知风在于皮肤而鼓动其津液也。脂者,肌肉文理间之脂膜。尺肤泽脂者,风在于肌肉间也。此以尺肤之淖泽滑濇,而知风邪之浅深也。】
刺节真邪篇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注 所受于天者,先天之精气,谷气者,后天水谷之精气,合并而充身者也。正气者,大块噫气,其名为风。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此天地之正气也。虚风者,从虚乡来之贼风,伤人正气,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与真气合而自去。盖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注 洒淅动形,故搏于皮脉肉筋骨,而为痹挛痈痒。阴胜则为寒,寒则真气去,有伤卫气则为不仁。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注 邪气偏客于形,伤其荣卫,则真气去而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盖偏枯者,邪直伤于筋骨也。】
岁露论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
【注 八风之中人也,有寒风而有暑风。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盖因人气之虚实开阖,而入有浅深,不因寒暑之开闭也。】
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黄帝曰:可得闻乎?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焦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注 卫气盛,则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而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理者,肌肉之文理,乃三焦通会之处,故曰焦理。烟垢者,火土之余也。三焦主火,肌肉主土,故焦理薄则烟垢落。谓肌肉减,腠理开,则肌腠之气亦消散也。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命曰三实。
【注 逢年之虚者,六气司天在泉之不及也。逢月之空者,月郭空之时也。失时之和者,四时不正之气也。夫卫气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是年之虚,月之空,时之违和,皆主卫气失常。盖卫气者,卫外而为固也。卫气虚,则腠理疏而邪气直入于内,故为暴病卒死。】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中风病脉证治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沫。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中藏经 【汉 华佗】
风中有五生五死
风中有五者,谓心肝脾肺肾。五脏之中,其言生死各不同。心风之状,汗自出而好偃仰卧,不可转侧,语言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青白黄黑赤,其色不定,眼瞤动不休,心绝者,不可救,过五日即死矣。肝风之状,青色围目连额上。坐不得倨偻者,可治。若喘,目直视,唇面俱青者死。肝风宜于肝俞灸之。脾风之证,一身通黄,腹大而满,不嗜食,四肢不收。或可治者,手足不青而面黄,不然则死。脾风宜于脾俞灸之。肾风者,腰脚痛重。视胁下未生黄点者可治,不然则死矣。肾风宜灸肾俞也。肺风者,胸中气满,冒昧汗出,鼻不闻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言者,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风宜于肺俞灸之。凡诊其脉,滑而散者,风也。缓而大、浮而紧、软而弱,皆属风也。又风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身直者,七日死。又中风人,口噤筋急,脉迟者生,脉急而数者死。又心脾俱中风,即舌强不能言者也。肝肾中风,则手足不遂。风之厥,皆由中于四时不从之气,故为病焉。有瘾疹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历节者,有癫厥者,有疼痛者,有聋瞽者,有疮癞者,有胀满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痒者,有狂妄者,皆起于风也。其脉浮虚者,自虚而得之;实大者,自实而得之;弦紧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饮酒而得之。癫厥者,自劳而得之。手足不遂者,言语蹇失者,房中而得之。瘾疹者,自痹湿而得之。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聋盲疮癞者,自五味饮食冒犯禁忌而得之。千端万状,莫离于五脏六腑而生矣。所使之候,配以此耳。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
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而面干黑黧,手足不遂,言语蹇濇。治之奈何?在上则吐之,在中则泻之,在下则补之,在外则发之,在内则温之按之熨之。吐谓出其涎也,泻谓通其塞也,补谓益其不足也,发谓发其汗也,温谓驱其湿也,按谓散其气也,熨谓助其阳也。治各合其宜,安可一揆?在求其本。脉浮则发之,滑则吐之,脉伏而濇则泻之,脉紧则温之,脉迟则熨之,脉闭则按之。要察其可否,故不能一揆治者也。
风寒暑湿之邪中人,或痛或痒,或淋,或急,或缓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张,或行立艰难,或言语蹇濇,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缩,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侧,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语,或能言语而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滞,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脏腑闭塞,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满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其于脉候证治之法,亦各不同焉。
死候
病中风,痿厥不仁,脉紧急者死。
病风人,脉紧数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死,不然则生。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论杂风状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依俞穴灸之。夫风者百病之长。岐伯所言四者,说其最重也。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
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疆不能言。病在脏腑,先入阴,后入阳,治之先补于阴,后泻于阳。发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
凡风多后背五脏俞入。诸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气息,又冒诸脏故也。肺中风者,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者,肺风之证也。视目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俞百壮。服续命汤。小儿减之。若色黄者,此为肺已伤,化为血矣。不可复治。其人当妄言,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寻缝。如此数日死。若为急风邪所中,便迷漫恍惚,狂言妄语。或少气惙惙不能复言。若不求师即治,宿昔而死。即觉,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数十壮,急服续命汤,可救也。若涎唾出不收者,即灸当并与汤也。诸阳受风,亦恍惚妄语,与肺病相似。然着缓,可经久而死。
肝中风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者,肝风之证也。若唇色青面黄,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壮,服续命汤。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此为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
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者,心风之证也。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俞百壮,服续命汤。若唇或青、或白、或黄、或黑者,此为心已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不可复治,五六日死。【一云旬日死。】
脾中风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脾俞百壮,服续命汤。若目下青,手足青者,不可复治。
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粢饼大者,尚可治,急灸肾俞百壮,服续命汤。若齿黄赤,鬓发直,面土色者,不可复治。
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俞百壮,可服续命汤。
贼风邪气所中,则伤于阳。阳外先受之,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入传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中成病,归于六腑则为热,不时卧止为啼哭,其脉坚大为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按之则痛也。经络诸脉旁支去者,皆为孙脉也。
风邪客于肌肤,虚痒,或风疹瘙疮。病邪入深,寒热相搏则肉枯。邪客半身入深,真气去则偏枯。邪客机关中即挛,筋中亦然。邪淫于脏,梦脏大形小;淫于腑,梦脏小形大。邪随目系入脑则目转眩,邪中精则散视见两物。风邪入脏,寒气客于中不能发,则喑痖喉痹舌缓。不时服药针灸,风逐脉流入脏,使人卒喑,缓纵噤痉致死也。风入阳经则狂,入阴经则癫。阳邪入阴病则静,阴邪入阳病则怒。
若因热食汗浴,通腠理得开,其风自出,则觉肉中如针刺。步行运力欲汗,亦如此也。
凡觉肌肉中如剌,皆由腠理闭,邪气在肌中闭,因欲出也,宜解肌汤则安。
夫眼瞤动口唇动偏喎,皆风入脉,故须急服小续命汤。将八风散磨神明白膏丹,三亦三亦 原作「参膏」,据《千金》卷八诸风改。依经针灸之。
风痱
夫风痱者,卒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遂而强直者是也。治之以伏龙肝五升,末,冷水八升和搅,取汁饮之,能尽为善。
凡欲医此病,当知先后次第。不得漫投汤药,以失机宜。非但杀人,因兹遂为痼疾。亦既得之,当进三味竹沥饮。少似有胜,更宜常进汤也,竹沥饮子,患热风者,必先用此制其热毒。
古人立方皆准病根冷热制之 今人临急造次,寻之即用,故多不验。所以欲用方者,先定其冷热,乃可检方,用无不效也。汤药既尔,丸散亦然。凡此风之发也,必由热盛,故有竹沥、葛汁等诸冷药焉。后之学者,不能仔细识其方意,故有兹论具而述之。其人无密室者不得与疗风。强人居室不密,尚中风,况服药人?
风懿
脾脉络胃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中风
经云:风者百病之长也。由是观之,中风在伤寒之上,为病急卒。岐伯所谓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言最重也。外有五脏诸风,皆载之于《千金》,兹不复叙。大抵人之有生、以元气为根,荣卫为本。根本强壮,荣卫和平,腠理致密,外邪客气焉能为害。或因喜怒忧思惊恐,或饮食不节,或劳役过伤,遂至真气先虚,荣卫失度,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及其感也,为半身不遂,肌肉疼痛;为痰涎壅塞,口眼喎邪,偏废不仁,神智昏乱;为舌强不语,顽痹不知,精神恍惚,惊惕恐怖;或自汗恶风,筋脉挛急,变证多端。治疗之法,当推其所自。若内因七情而得之者,法当调气,不当治风。外因六淫而得之者,亦先当调气,然后依所感六气随证治之。此良法也。但发直吐沫,摇头上撺,面赤如妆,或头面青黑,汗缀如珠,眼闭口开,声如鼾睡,遗尿不知人者,皆不可治。
河间六书 【金 刘完泰】
中风
经云: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者也。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叔和云:热则生风,冷生气。是以热则风动。宜以静胜其燥,是养血也。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汗下各得其宜,然后可治。其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脏中腑之说。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此虽合汗下,亦不可过也。仲景曰: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其气,亡阴则损其形。经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初谓表里不和,须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经也。其中腑者,面加五色,有表证脉浮而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结,或眼合直视,摇头口开,手撒遗溺,痰如拽锯,鼻鼾,皆曰中脏也。其治多难。经曰:六腑不和,流经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若外无留结,内无不通、必知在经也。初证既定,宜以大药养之。当顺时令而调阴阳,安脏腑而和荣卫,察病机,审气宜,而亦有愈者。若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中脏者,则大便多秘濇,宜以三化汤通其滞。表里证已定,别无他变,故以大药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虽中腑者多兼中脏之证,至于舌强失音,久服大药,能自愈也。中风湿者,夏月多有之,其证身重如山,不能转侧,宜服除湿去热之药,可灸不可针。今具六经续命汤,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疾。以一岁为总,以六经为别。春夏加石膏、知母、黄苓,秋冬加桂、附。又于六经随证细分加减。自古名医,不能越此。
凡中风必先审六经之候,慎勿用大热药乌、附之类。故阳剂刚胜,积火燎原,为消狂疮肿毒之属,则天癸竭而荣卫涸,是以中风有此诫。故经所谓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若感之浅者,留于肌肤;感之深者,达于骨髓。盖祸患之机藏于细微,非常人之豫见。及其至也,虽智者不能善其后。是以圣人之教下,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故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经曰:肌肉蠕动,名曰微风。宜先服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为效。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阴阳明经,风多着此经也。先服袪风涤热之剂,辛凉之药,治内外之邪。是以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又曰:善治者,治皮毛。是止于萌芽也。故初成获愈,固久者伐形,是治病之先也。
中风之人,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药利之。既得自汗,则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荣卫枯竭,无以制火,烦热愈甚。当候热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证乃阳明,大忌利小便,须当识此。凡中风之人多能食者,盖甲己化土,脾盛故能食。由是多食则脾气愈盛,土克制肾水,水亏则病增剧也。急宜广服药,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风多食,风木盛也。盛则克脾,脾受敌,求助于食。经曰:实则梦与,虚则梦取是也。当泻肝木,治风安脾。脾安则食少,是其效也。
中风之人,不宜用龙、麝、犀、珠。譬之提铃巡于街,使盗者伏而不出。益使风邪入于骨髓,如油入面,莫能出也。若痰潮不省,昏愦不知事,宜用此药,下其痰涎。
凡中风不审六经之加减,虽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内经》云:开则淅然寒,闭则热而闷。如暴中风邪,宜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如中风无汗恶寒,麻黄续命主之;中风有汗恶风,桂枝续命主之。已上二证,皆太阳经中风也。
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白虎续命主之;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葛根续命主之。已上二证,阳明经中风也。
中风无汗身凉,附子续命主之;中风有汗无热,桂枝续命主之。此证少阴经中风也。中风六证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连翘续命主之。
古之续命混淆,无六证之别。今各分经疗治,又分经针刺之。
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汤主之。
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三化汤主之。
法曰:四肢不举,俗曰瘫缓。故经所谓土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又曰土太过则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而又高,则令除去。此真所谓膏粱之疾,非肝肾经虚。何以明之?经所谓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王注云:三阴不足,发病为偏枯;三阳有余,则为痿易。易为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其治则泻,令气弱阳衰,土平而愈,或三化汤、调胃承气汤选而用之。若脾虚则不用也。经所谓土不及则卑陷,故脾病四肢不用。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能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受也。今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能禀水谷。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补,宜十全散、加减四物,去邪留正。
中风证,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愈风汤以行导诸经,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其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为常治之法也。久则清浊自分,荣卫自和。如初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
卫气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分肉之间,卫气行处。风与卫气相薄,俱行肉分,故气道濇而不利。气道不利,风热内郁,卫气相持,肉膹(月真)而疮出。卫气被风郁不得伸,凝而不行则肉不仁也。谓皮肉(疒帬)而不知寒热痛痒,如木石也。
卒中暴死
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斯由平日衣服饮食,安处动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恶,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则气变兴衰而为病也。或心火暴甚而肾水衰弱不能制之,热气怫郁,心神昏冒,则筋骨不用,卒倒而无所知,是为僵仆。甚则水化制火,热甚生涎,至极则死。微则发过如故,至微者但眩瞑而已,俗云暗风。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风木自甚也。或风热甚而筋惕,或瘈瘲僵仆,口出涎沫,俗云风癎病。欲知病有兼风者,阴阳变化之道也。故阴阳相搏,刚柔相摩,五行相错,六气相荡,变而为病则无穷矣。大法:子能制鬼贼,则已当自实,而与子同为病者不必皆然,由乎六气阴阳同异不等。故经曰:风热火同阳,寒燥湿同阴。又燥湿小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于寒湿,故反同其风热也。故火热胜金衰而风生,则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寒。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凡人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若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缓者发过如故。或热气太盛,郁结壅滞,气血不能宣通,阴气暴绝则阳气后竭而死。或即不死而偏枯者,由经络左右双行,而热甚郁结,气血不得宣通,郁极乃发。若一侧得通,则否者痹而瘫痪也。其人已有怫热郁滞,而气血偏行,微甚不等。故经言汗出偏沮,令人偏枯。然汗偏而出者,曲怫热郁结,气血壅滞故也。人卒中,则气血不通而偏枯也。所谓肥人多中风者,盖人之肥瘦,由血气虚实使之然也。气为阳而主轻微,血为阴而主形体。故西方金,北方水,为阴而刚也。东方木,南方火,为阳而柔也。故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所以肥者能【音耐,下同。】
寒不能热,瘦者能热不能寒。由寒则伤血,热则伤气,损其不足则阴阳愈偏,故不能也。损其有余者以使平调,故能之矣。故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为燥热,故多为劳嗽之疾也。俗以为卒暴病甚而为热劳,徐久病微而为冷劳者,是以迟缓为言,而病非冷也。识其证候,为热明矣。但热有微甚。或言肥人多中风,由气虚,非也。所谓腠理致密而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若阳热又甚而郁结,故卒中。故肥人反劳者,由暴然亡液损血过极。瘦人反中风者,由暴然阳热太甚而郁结不通。所谓中风口噤筋脉紧急者,由阳热暴甚于内,亢则害承乃制,津液涌溢,聚于胸膈,热燥以为痰涎。初虞世言涎者,乃遍身之脂脉津液也。然阳实阴虚而风热太甚,以胜水湿,因而成燥。肝主于筋而风气自甚,又燥热加之,液还聚于胸膈,则筋太燥。燥筋主于收敛,劲切紧濇,故为病筋脉劲强紧急而口噤。或破伤中风亦同,但以从微至甚而不偏枯也。夫破伤中风之由,因疮热甚郁结而荣卫不得宣通,怫热因之遍体,故多发白痂。是时疮口闭塞,气难通泄,故阳热易为郁结。而热甚则生风,不已则表传于里。亦由触冒寒邪而怫热郁甚,周身似为伤寒之疾,不解则表传于里也,但有风热微甚兼化之殊耳。大法:破伤中风,风热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气尚平者,善伸数欠,筋脉拘急,或时恶寒,或筋惕而搐,脉浮数而弦。宜以辛热治风之药,开冲结滞,荣卫宣通而愈。犹伤寒表热怫郁,而以麻黄汤辛热发散也。凡用辛热开冲风热结滞,或以寒药佐之尤良,免致药不中病而风热转甚,犹《伤寒论》热药发表不中效则热转甚也。故夏热用麻黄桂枝汤类热药发表,须加寒药。不然,则热甚发黄或斑出矣。故发表诸方,佐以黄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黄、芍药、栀子、茵陈、葱白、豆豉之类寒药,消息用之。如世以甘草、滑石、葱、豉寒药发散甚妙。是以甘草甘能缓急、温能润燥,滑石淡能利窍、滑能通利,葱辛甘微寒,豉咸寒润湿,皆散结缓急、润燥除热之物,因热服之而元府郁结宣通,则怫热无由再作。病势虽甚而不得顿愈者,亦获小效而无加害。此方散结,无问上下中外,但有益而无损。散结之方,何必辛热耶?若破伤中风,表不已而渐入于里,则病势渐甚。若里未太甚而在脉在肌肉者,宜以退风热开郁滞之寒药调之。或微加治风辛热药,以意消息之。若里势已甚,而舌强口噤,项背反张,惊惕搐搦,涎唾稠粘,胸腹满塞,而或便溺闭结,或时汗出,脉洪数而弦也。然汗出者,由风热郁甚于里,而表热稍罢,则腠理疏泄而心之火热从汗出也。大法:风热怫郁,因汗而解者,乃里热出之于表,因汗而结散热去,则气和而愈。若不解者,乃风热郁甚于里而未出表,故虽汗泄而热不退,则不能解。犹阳明证热甚于里,则日哺潮热,大汗虽出,热不退而不能解也,故当大承气汤下其里热也。今火热极甚,筋劲急而口噤,风热加之,故惊而搐。风热燥并郁甚于里,故烦满而或闭结。法宜除风散结,以寒药下之,使郁滞流通,而后以退风热开结滞之寒药调之,而热退结散,则风自愈矣。呜呼!俗医所治破伤中风,不明浅深,但以半热燥药,任其天命而已。若始觉风热郁结于表而里尚平,未传也,或以寒物佐之亦佳。如至宝丹治风痹,虽用硫黄、锺乳、桂心、木香辛热之类,是亦能令开结也;佐以牛黄、脑子、苦参、芒硝之类,以使结散而无复郁也。况至宝丹乃散风热郁痹之寒药。凡治风热结滞,宜戒热药过甚。早令导引按摩,自不能者,令人以屈伸按摩,使筋脉稍舒缓而气通行。及频斡牙关,勿令口噤,若紧噤则常以橛当之,勿损牙齿,免致口噤,粥药不能下也。及风癎之发作者,由热甚而风燥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烁而瘈瘲昏冒僵仆也。或惊风者,亦由心火暴甚而制金不能平木,故风火相搏而昏冒惊悸潮搐也。凡此诸证,皆由热甚而生风燥。各有异者,由风热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谓中风或筋缓者,因其风热胜湿而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缓不收而痿痹,故诸膹郁病痿皆属肺金,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则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病,血液衰少也,而又气血不能通畅,故病然也。或云筋挛有力,则为实热;筋缓不收,则为虚寒。或谓寒主收引,而热主舒缓,则筋挛为寒,筋缓为热者,皆误也。凡治诸风方,通言主疗筋脉挛缓,岂分寒热虚实之异?然筋挛虽势恶而易愈,诸筋缓难以平复也。或云中风为肝木实甚,大忌脏腑脱泄。若脾胃土气虚损,受肝木鬼贼之邪而当死。当温脾补胃,土实则肝木不能克,乃治未病之法。所谓似是而非也。或云肝为中州而当温者,亦误也。所以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应于十二经络脏腑也。以其本化则能补之,相反则能泄之。然脾胃土本湿也,湿气自甚则为积饮痞隔,或为肿满。以药燥去其湿,是谓泻其脾胃土之本也。或病燥热太甚而脾胃干涸成消渴者,土湿之气衰也。宜以寒温之药,补阴泻阳,除湿润燥,而土气得平,是谓补其脾土之本也。故仲景言伤寒里热太甚,而胃中干涸烦躁者,以调胃承气汤急下之,救其胃气。所以阴阳异用,而寒湿同性。然土为阴,故异于风热燥也。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元,故水土同在于下而为万物之根本也。如地干而无水湿之性,则万物根本不润,而枝叶皆衰矣。经言动物神机为根在于中,故食入于胃而脾为变磨,布化五味,以养五脏之气,而敷荣百骸,根本乃固。然胃中水谷,润泽而已,亦不可太过与不及,犹地之旱涝也。故五脏六腑四支百骸受气,皆在于脾胃之湿润。经言积湿成热,岂可以温药补于湿土也?温属春木,正以胜其土湿。或以脏腑不分六气,而为假令之湿,一概言阳气盛而热为实,阳气衰而寒为虚者,乃寒热阴阳之虚实,而非五行兴衰克伐之道也。然脏腑经络,不必本气兴衰而能为病,六气互相干而病也。假令胃寒为虚冷者,是胃中阴水实而阳火虚也。当大温补胃中阳火之虚,而退其阴水之实。岂可以胃土本虚而补其湿也?夫补泻脾胃之本者,燥其湿则为泻,润其燥则为补。今夫土本湿也,若阳实阴虚,风热胜其水湿而成燥者,则为水湿衰,可以退风散热养液润燥而救其已衰之阴湿。若反以温补,欲令脏腑无壅塞,不亦妄谬之甚耶?或言中风由肾水虚冷者,误也。盖阴水既衰,则阳火自盛,而热岂能反为寒耶?以证验之,则为热明矣。或云中风既为热甚,治法或用乌附之类热药,何也?答曰:欲令药气开通经络,使气血宣行而无壅滞也。然亦以消风热开结滞之类寒药佐之,可以制其药之热。若服峻热药而热证转加者,不可服也。郁结不通而强以攻之,则阴气暴绝而死矣。故诸方之中,至宝、灵宝丹最为妙药。今详本草言至宝丹之药味,合而为一,乃寒药也。灵宝丹虽用温热之味,而复用寒物制之,参而为一,亦平药也。况皆能散风壅,开结滞,而使气血宣通,怫热除而自愈。世方虽有治风之热药,当临时消息,适其所宜,扶其不足,损其有余,慎不可但以峻热攻痹,而反绝其已衰之阴气也!
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人居一气,道在其中矣。外有八风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真气内弱,风邪袭之。风之伤人,或为寒热,或为疼痛,或为偏枯,或为拘挛,其候不一。风者善行而数变,此乃风者百病之始,万病之长。若内不能通,外不得泄,此谓病生于变乱。或失音而昏冒,成口目而喎斜,可用三圣散吐之。或不知人事,或牙关紧急药不能下者,煎三圣散鼻内灌之,吐出涎沫,口自开也。次服无忧散、通解丸、通圣、凉膈、人参半夏丸、桂苓甘露散,消风散热,除湿润燥养液之寒药,排而用之。切忌鸡猪鱼兔油腻酒酢荞面动风之物及引痰之食。
风痱
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经云喑痱。足不履用,音声不出者,地黄饮子主之。
暴喑,卒痖也。金肺主声,故五行惟金响。金应于干,干为天、为阳、为健、为动;金本燥,为涸、为收、为敛、为劲切、为刚洁,故诸能鸣者无越此也。凡诸发语声者,由其形气之鼓击也。鼓击者,乃健动之用也。所以谓物寒则能鸣者,水实制火,火不克金也。其或火旺水衰,热乘金肺而神浊气郁,则暴喑无声也。故经言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痱者,废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十八
风门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口眼喎斜是经非窍辩
口眼喎斜者,俗工多与中风掉眩证一概治之。其药则灵宝、至宝、续命、清心、一字、急风、乌犀、铁弹丸,其方非不言治此病也,然而不愈者何也?盖知窍而不知经,知经而不知气故也。何谓知窍而不知经?盖人之首有七窍,如日月五星七政之在天也。故肝窍目,目为肝之外候;肺窍鼻,鼻为肺之外侯;心窍舌,舌无窍,心与肾合而寄窍于耳,故耳与舌俱为心之外候。俗工止知目病归之肝,口病归之脾,耳病归之肾,舌病归之心,更无改张,岂知目之内眦上下二纲,足太阳及足阳明起于此;目之锐眦。足少阳起于此,手少阳至于此;鼻之左右,足阳明手阳明侠乎此;口之左右,亦此两经环乎此。故七窍有病,不独归之五脏,当归之六阳经也。余日:俗工知窍而不知经者,此也!何谓知经而不知气?盖世之谈方药者,不啻千万人,不过本草性味。岂知十二经所出所入,所循所环,所交所合,所过所注,所起所会,所属所络,所上所下,所侠所贯,所布所散,所结所绕,所抵所连,所系所约,所同所别,千万人中或见一二名明,可谓难其人矣。然而不过执此十二经,便为病本,将阳经为热,阴经为寒,向本草中寻药,药架上检方而已矣。病之不愈,又何讶焉?岂知《灵枢经》曰: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此十二经及受病之处也,非为病者也。其为病者,天之六气也。六气者何?风暑燥湿火寒是也。故曰俗工知经而不知气者,此也!然则口目喎斜者,此何经也?何气也?足之太阳,足之阳明,左目有之,右目亦有之;足之阳明,手之阳明,口左有之,口右亦有之;此两道也。《灵枢》又言:足阳明之筋,其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是左寒右热则左急而右缓,故偏于左;右寒左热,则右急而左缓,故偏于右也。夫寒不可径用辛热之剂,盖左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阳气不得宣行故也。而况风者甲乙木也,口眼阳明皆为胃土,风偏贼之,此口目之所以僻也。七窍惟口目喎斜,而耳鼻独无此病者,何也?盖动则风生,静则风息,天地之常理也。考之易象有足相符者。震巽主动,坤艮主静。动者皆属木,静则皆属土。观卦者,视之理也。视者,目之用也。目之上纲则眨,下纲则不眨。故观卦上巽而下坤。颐卦者,养之理也。养者,口之用也。口之下颔则嚼,上颔则不嚼。故颐卦上艮而下震。口目常动,故风生焉。耳鼻常静,故风息焉。当思目虽斜而目之眶骨未尝斜,口虽喎而口之转车未尝喎。此经之受病,非窍之受病明矣。而况目有风轮,唇有飞门者耶?余尝治此证,未尝用世俗之药。非故与世参商,方凿圆枘,自然龃龉者。尝过颖,一长吏病此,命予疗之。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喎灸以地仓,俱效;苟不效者,当灸人迎。夫气虚风入而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陷,故宜灸。《内经》曰:陷下则灸之,正谓此也,所以立愈。又尝过东木 巳,一夫亦患此。予脉其两手,急数如张弓弦,甚有力而实。其人齿壮气充,与长吏不同。盖风火交胜。余用调胃承气汤六两,水四升,煎作三升,分四服,令稍热啜之。前后约泻四五十行,去一两盆。次以苦剂投之,解毒数服,以升降水火,不旬口而愈。《脉诀》云:热则生风。若此者,不可纯归其病于窗隙之间而得,亦风火素感而然也。盖火胜则制金,金衰则木茂,木茂则风生。若东木 巳之人,止可流湿润燥。大下之后,便使加飧、通郁为大法。《灵枢》虽有马膏桂酒双涂之法,此但治其外耳,非治其内也。今人不知其本,欲以单服热水强引而行之,未见其愈者也。向之用姜、附、乌、桂、起石、硫黄之剂者,是耶非耶?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中风
中风为百病之长,乃气血闭而不行,此最重疾。凡治风之药皆辛温,上通天气,以发生为体,是元气始出地之根蒂也。
中风从内出,其治法则如外入之证,亦以发表、攻里、行中道三法也。
中血脉则口眼喎斜,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急。此三者,治各不同。如中血脉,外有六经之形证,则从小续命汤加减及疏风汤治之。如中腑,内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汤或《局方》中麻仁丸通利之;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宜养血通气,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治之。中脏,痰涎昏冒,宜至宝丹之类镇坠。若中血脉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龙麝牛黄,为麝香入脾治肉,牛黄入肝治筋,龙脑入肾治骨,恐引风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又不可一概用大戟、芫花、甘遂泻大便,损其阴血则真气愈虚。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论中风
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属虚挟火 【一作痰】 与湿,又须分气虚血虚。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 【一作少】 血,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左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右以二陈汤、四君子等汤加竹沥、姜汁。
痰壅盛者,口眼喎斜者,不能言者,皆当用吐法,一吐不已再吐。轻者用瓜蒂一钱,或稀涎散,或虾汁。以虾半斤,入酱葱姜等料物,水煮,先吃虾,次饮汁,后以鹅翎探引吐痰。用虾者,盖引其风出耳。重者用藜芦半钱或三分,加麝香少许,虀汁调吐。若口噤昏迷者,灌入鼻内吐之。虚者不可吐。
气虚卒倒,用参芪补之。有痰,浓煎参汤加竹沥、姜汁。血虚,用四物汤,俱用姜汁炒,恐泥痰故也;有痰,再加竹沥姜汁入内服。能食者去竹沥加荆沥。
肥白人多湿少火,用乌头、附子行经。凡用乌附必用童便煮过,以杀其毒。
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然后用痰药。以二陈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加减用之。
瘦人阴虚火热,用四物汤加牛膝、竹沥、黄芩、黄蘗,有痰者加痰药。
治痰,气实而能食,用荆沥;气虚少食,用竹沥。此二味开经络行血气故也。入四物汤,必用姜汁助之。
遗尿属气虚,以参芪补之。
筋枯者,举动则痛,是无血不能滋养其筋,不治也。《脉诀》内言诸不治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吐沫直视,喉如鼾睡,肉脱筋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或头面青黑,汗缀如珠,皆不可治。
按《内经》已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惟刘守真作将息失宜,水不能制火,极是。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是极少尔。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之伤人,在肺脏为多。
许学士谓气中者亦有此。七情所伤,脉微而数,或浮而紧,锾而迟。必也。脉迟浮可治,大数而极者死。若果外中者,则东垣所谓中血脉、中腑、中脏之理。其于四肢不举,亦有与痿相类者,当细分之。《局方》风痿同治,大谬,《发挥》甚详。子和用三法,如的系邪气卒中,痰盛实热者,方可用,否则不可。
气中一证,与中风相似。但风中多痰涎,气中口中无涎。治之之法,调气为先。经言:治风者以理气,气顺则痰消,徐理其风,庶可收效。又有中风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者,只宜温卧取少汗,为可复也。
凡中风脉多沉伏。大法浮迟者吉,急实者凶。先用麻油调苏合香丸,或用姜汁或用白汤调。如口噤,抉开灌之。稍苏,则服八味顺气散。若痰盛者,只宜省风导痰汤服之。若中则昏沉,不省人事,口噤,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或用细辛、皂角为末吹之,喷嚏则苏,无嚏者不治。
肥人中者,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肺为气出入之道,肥者气必急,气急必肺邪盛,肺金克木,胆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以理气为急。中后气未顺,痰未除,调理之剂,惟当以藿香正气散和星香散煎服。此药非特可治中风之证,治中恶中气尤宜。寻常呕而多痰者,方可用之。
若前证多怒,宜小续命汤加羚羊角。热而渴者,汤中去附子加秦艽半钱;恍惚错语,如茯神、远志各半钱;不得睡,加酸枣仁半钱;不能言,加竹沥一蚬壳许;人虚无力者,去麻黄加人参如其数。
若人自苏,能言能食,惟身体不遂,急则挛蜷,缓则亸曳,经年不愈,难以起止,以加减地仙丹常服。
若中,饮食坐卧如常,但失音不语,俗呼为哑风,只以小续命去附子加石菖蒲一钱。
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日久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理。古有以四物汤吞活络丹愈者,正是此义。若先不顺气化痰,遽用乌、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风、天麻、羌活辈,吾未见能治也。又见风中于肤腠,辄用脑麝治之者,是引风入骨髓也,尤为难治,深可戒哉!
如口喎斜未正者,以蓖麻去壳烂捣,右喎涂左,左喎涂右;或鳝鱼血入麝香少许涂之,即正。
初卒倒僵仆,不知人事,急以皂角末或不卧散于鼻内吹之,就提顶发,立苏。有嚏者可治,无嚏者不治。
经曰:风从汗泄。似可微汗解表。表实无汗者,散之劫之;表虚自汗者,温之解之。若气滞者难治,宜吐之。
可下者,此因内有便溺之阻隔,故里实。若三五日不大便者,可与《机要》三化汤,或子和搜风丸;老人只以润肠丸。
理气者,气滞气郁,肩膊麻痛之类,此七情也,宜乌药顺气、八味顺气之类。
理血者,无表里之急,血弱举发不时者,用大秦艽汤,或羌活愈风汤,兼用化痰丸子。
中风不可与痿同治
今世所谓风病,多与痿证混同论冶,良由《局方》多以治风之药通治诸痿也。古圣论风痿各有篇目,源流不同,治法亦异,不得不辩。按风论:风者百病之长,至其变化乃为他病,又曰善行数变,曰因于露风,曰先受邪,曰在腠理,曰客,曰入,曰伤,曰中,历陈五脏与胃之伤,皆多汗而恶风。其发明风邪系外感之病,有脏腑内外寒热虚实之不同,若是之明且尽也,别无瘫痪、痿弱、卒中不省、僵仆喎斜、挛缩眩运、语濇不言之文也。或曰:吾子谓《内经》风论主于外感,《局方》用麻黄、桂、附辈,将以解风寒也;用脑麝、威灵仙、黑牵牛辈,将以行疑滞也。子之言过矣。曰:风病外感,善行数变,其病多实少虚,发表行滞,有何不可?治风之外,何为又历述神魂恍惚,起便须人,手足不随,神志昏愦,瘫痪亸曳,手足筋挛,眩运倒仆,半身不遂,膝脚缓弱,四肢无力,颤掉拘挛,不语语濇等诸痿证兼治之。考诸痿论:肺热叶焦,五脏因而受之,发为痿躄;心气热生脉痿,故经纵不任地;肝气热生筋痿,故宗筋弛缓;脾气热生肉痿,故痹而不仁;肾气热生骨痿,故足不任身。又曰:诸痿皆属于上。谓之上者,指病之本在肺也。又曰昏惑、曰瘈瘲、曰瞀眛、曰暴病、曰郁冒、曰蒙眛暴喑、曰瞀瘈,皆属于火。又曰四肢不举、曰舌本强、曰足痿不收、曰痰涎有声,皆属于上。又《礼记》注曰:鱼肉天产也,以养阳作阳德。以为倦怠,悉是湿热内伤之病,当作诸痿治之,何《局方》治风之方兼治痿者十居八九?不思诸痿皆起于肺热,传入五脏,散为诸证,大抵只宜补养。若以外感风寒治之,宁免实实虚虚之祸乎?风病外感之邪,有寒热虚实,而挟寒者多。痿病内热之伤,皆是虚证,无寒可散,无实可泻。《局方》本为外感立方,而以内伤热证混同一治,其为害也似非细故。
溯洄集 【元 王履】
总论
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举,或不知人,或死或不死者,世以中风呼之,而方书亦以中风治之。余尝考诸《内经》,则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又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又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卒暴僵仆,不知人,四肢不举者,并无所论,止有偏枯一语而已。及观《千金方》,则引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解之者曰:偏枯者半身不随,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风懿者奄忽不知人,风痹者诸痹类风状。《金匮要略》中风篇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成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沫。由是观之,如卒暴僵仆不知人,偏枯四肢不举等证,固为因风而致者矣。故用大小续命、西州续命、排风、八风等诸汤散治之。及近代刘河间、李东垣、朱彦修三子者出,所论始与昔人异矣。河间曰: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亦非外中于风,由乎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东垣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彦修曰,西北气寒。为风所中,或有之矣。东南气温而地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三子之论,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彦修主于湿,反以风为虚象,而大异于昔人矣。吁!昔人与三子也,果孰是而果孰非欤?以三子为是,则昔人为非也。而三子未出之前,固有从昔人治之而愈者矣。以昔人为是,则三子为非也。而三子已出之后,亦有从三子治之而愈者矣。故不善读其书者,往往致乱。以余观之,昔人、三子之论,皆不可偏废。但三子以相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故使后人狐疑而不决。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与气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三子所论者,自是因火、气、湿而为暴病暴死之证,与风何相干哉?如《内经》所谓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亦未尝必因于风而后能也。夫风火气湿之殊,望闻问切之异,岂无所辨乎?辨之为风,则从昔人以治;辨之为火气湿,则从三子以治,庶乎析理明而用法当。惟其以火气湿之证,强以风而合论之,所以真伪不分而名实相紊。若以火气湿证分出之,则真中风病彰矣。所谓西北有中风,东南无中风者,其然欤?否欤?
卫生宝鉴 【元 罗天益】
中风杂说
风者能动而多变,因热胜则动,宜以静胜燥,是养血也;宜和,是行荣卫,壮筋骨也,天麻丸主之,非大药不能治也。
如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风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烦躁,泻青丸主之。如小便少,不可以药利之。既自汗,津液外泄,小便内少。若利之使荣卫枯竭,无以制火,烦热愈甚。俟热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证属阳明经,大忌利小便,须当识此。
中风人多能食。盖甲己化土,脾盛,故能多食。由此脾气愈盛,下克肾水,肾水亏则病增剧。宜广服药,不欲多食,病能自愈。
论犀角升麻汤
足阳明者,胃也。经云:肠胃为市,如市廛无所不有也。六经之中,血气俱多,腐熟水谷,故饮食之毒聚于肠胃。此方以犀角为主,解饮食之毒也。阳明经络,环唇挟口,越于鼻交頞中,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故王公所患,此一经络也。以升麻佐之,余药皆涤除风热。升麻、黄芩,专入胃经为使也。
医学正传 【明 虞抟】
总论
《内经》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又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又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千金》云:岐伯所谓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谓半身不遂也;二日风痱,谓身无疼痛、四肢不收也;三曰风懿,谓奄忽不知人也;四曰风痹,谓诸痹类风状也。是以古之名医,皆以外中风邪,立方处治。惟河间刘守真氏所谓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亦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亦有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夫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东垣李氏明之,亦谓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证,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者,则间而有之,亦是形盛气衰,故如此耳。丹溪先生亦曰:有气虚,有血虚,有痰盛。又曰:西北二方,其为风所中者有之;东南之人皆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夫上古之论中风,一以为外感风邪之候。及乎三先生之论一出,皆以风为虚象,而谓内伤正气为病。然三先生又别各有外感之论,而使后学狐疑不决。故王安道有论三子主气、主火、主湿之不同,而与昔人之主风不合,而立真中类中之目,岐为二途,愚窃疑焉。曰卒中、曰暴仆、曰暴喑、曰蒙眛、曰喎僻、曰瘫痪、曰不省人事、曰语言蹇濇、曰痰涎壅盛,其为中风之候,不过如此。无此候者,非中风之病也。夫外候既若是之相侔,而病因又何若彼之异耶?欲求归一之论,终不可得。于是积年历试四方之病此者若干人,尽因风湿痰火挟虚而作,何尝见其真中类中二者之分哉?是以一旦豁然,有所感悟。未知是否,请陈梗概,与明达者共议。夫中风之证,盖因先伤于内而后感于外也,但有标本轻重之不同。假如百病皆有因有证,因则为本,证则为标。古人论中风者言其证,三先生论中风者言其因,知此则中风之候,可得而详论矣。其所谓真中风邪者,未必不由气体虚弱,荣卫失调,然后感于外邪。若非体虚所致,则西北二方,风寒大盛之地而中风者,比比皆是,何暇为他证哉!其所谓因火、因气、因湿者,亦未必绝无外邪侵侮而作也。若无外邪侵侮,则因气、因火、因湿,自为他证,岂有喎僻、拥痪、暴仆、暴喑之候乎?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岂可以一中风之证,岐为二途哉?治之之法,重于外感者,先驱外邪而后补中气;重于内伤者,先补中气而后驱外邪。或以散风药为君,而以补损药为臣使,或以滋补药为君而以散邪药为臣使,全在治法量轻重而处治之也。《内经》曰: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本而标之者,有标而本之者。又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若夫初病暴仆,昏闷不省人事,或痰涎壅盛,舌强不语,两寸脉浮大而实者,急宜以瓜蒂、黎芦等药吐之,以遏其势;或人迎脉紧盛,或六脉俱浮弦者,急宜以小续命汤表之。盖风气太盛,心火暴升,而痰涎壅遏于经络之中,于斯时也,岂寻常药饵而能通达于上下哉?故本方用附子,以其禀雄壮之资,而有斩关夺将之势,能引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追复其散失之元阳;又能引麻黄、防风、杏仁辈发表开腠理,以散其在表之风寒;引当归、芍药、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或加石膏、知母以降胃火,或加黄芩以清肺金,看所挟见证,与夫时月寒温,加减施治。病势稍退,精神稍复,辄当改用丹溪之法,而以补气补血清痰之剂,调养其本气而安。此急则治其标,与夫标而本之之治法也。凡人手足渐觉不随,或臂膊及髀股指节麻痹不仁,或口眼歪斜,语言蹇濇,胸膈迷闷,吐痰相续,或六脉弦滑而虚软无力,虽未致于倒仆,其为中风运厥之候,可指日而定,当急从丹溪法调治。其左手脉不足,及左半身不遂者,以四物汤补血之剂为主治;右手脉不足,及右半身不遂者,以四君子汤补气之剂为主治;痰盛者,二陈、导痰等汤兼用;气血两虚而挟痰者,八物汤加南星、半夏、枳实、竹沥、姜汁之类。若夫真元渐复,痰饮渐消,或觉有风邪未退者,仍以羌活愈风汤、防风通圣散之类,出入加减调治而安。此缓则治其本,与夫本而标之之治法也。抑考先哲有云:其证有中脏中腑之分,证不同。中腑者多着四肢,故面加五色,脉浮而恶风寒,四肢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脏者多滞九窍,故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脏也,其治多难。大法:中腑者,小续命等汤以发其表;中脏者,三化等汤以通其里;腑脏兼见者,又不可以拘泥,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又曰:治须少汗,亦须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斯又不可不知。或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语言蹇濇者,此邪中于经也,又当从乎中治,而不可以标本论也。是宜养血通气,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之类。夫所谓诸方论治,乃先哲立权衡以为后学之矜式耳。其于临证切脉之际,又当顺时令而调阴阳,安脏腑以和荣卫,察病机,审气宜,全在活法,以度其轻重之权量,甚毋胶柱以调瑟也!
先哲制小续命汤以治中风,初病无汗,及手足瘫痪,关节不利,表实等证,此急则治标之药也。后人不分表里虚实,通用以治中风之证,故张易水授东垣以加减之法。夫中风无汗表实者,固宜;其有汗表虚之证,虽有加减之法,恐不可以胶柱鼓瑟也。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总论
天地间惟风无所不入。一罅不塞,来不可御。人之一身缜密者少,疏漏者多。风乘之也,轻则为感,重则为伤,又重则为中。古人谓避风如避寇,盖欲窒源以防患。中风之证,卒然晕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喎斜,手足瘫痪;或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语。风邪既盛,气必上逆,痰随气上,停留壅塞,昏乱晕倒,皆痰也。五脏虽皆有风,而犯肝经为多。盖肝属木,风易入之,各从其类。肝受风,则筋缓不荣,或缓或急,所以有喎斜、瘫痪、不遂、舌强、语濇等证,治之宜调气为先。经云善治风者,以气理风。气顺则痰消,徐理其风,庶可收效。先用麻油调苏合香丸,或用姜汁,或用白汤调。如口噤抉开灌之。稍苏,则进八味顺气散。
诸中,或未苏、或已苏,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红色者死。昏沉不省人事,口噤不可进药,急以生半夏为末吹入鼻中,或用细辛、皂角为末吹入喉,喷嚏则苏。此可以验其受病深浅,则知其可治不可治。若稍得苏省者,八味顺气散,便服治风药。然未遽绝,治气药,小续命汤煎熟去渣调苏合香丸一粒,或五积散加麝香少许,或星香散,或醒风汤加木香一钱。如服前药不效,其人顽涎愈盛,或前证不解,或增困重,宜星附汤,或三生饮加全蝎三个,间磨沉香汤下养正丹。
肥人多有中病,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肺为气出入之道,人肥者气必急,气急必肺邪盛,肺金克木,胆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气为急。中后,气未尽顺,痰未尽除,调理之剂,惟当以藿香正气散、星香散煎服。此药非特可治中风之证,治中气、中恶、霍乱尤宜。寻常呕吐腹疼多痰者,方可用之。
若中后体虚有痰,不可峻补。热燥者,宜四君子汤和星香饮,或六君子汤和之。中而口眼喎斜者,先烧皂角烟熏之,以逐去外邪;次烧乳香熏之,以顺其血脉。
若前证多怒,宜小续命汤加羚羊角;热而渴者,小续命汤去附子加秦艽半钱;恍惚错语者,加茯神、远志各半钱;不得睡者,加炒酸枣仁半钱;不能言者,加竹沥一蜕壳许;人虚无力者,去麻黄加茯苓如其数。
感冒后四逆,手足不遂,牙关紧急;与霍乱后四逆,手足搐搦,欲成风者,草果饮和星香散各半贴煎服。
有无故口眼喎斜,投以中风药剂不效,盖缘骨虚中受风所致,当于此求之,不可例作寻常中风治之。川乌一味,决不可少,宜炮熟用。
病有终身不愈者,其在腰或屈而不能伸,或伸不能屈者,在手足亦然,以风伤肝,肝主筋,筋为之也。治法活血为先,多服四物汤吞活络丹。
风有偏枯、风痱、风懿、风痹,此皆言其至重也。外有证状不同,其名亦众。非旦暮可愈,非口耳可授,不复繁引。若中风人发直,吐清沫,摇头上撺,面赤如妆,汗缀如珠,或头面赤黑,眼闭口开,手撒遗尿,声如鼾睡,皆不可治。所谓风中脉则口眼喎斜,中腑则肢体废,中脏则性命危。不特中风,他中亦然。
有虚热生风,元气虚则风乘之,治虚当兼治风。有虚证似风,当治其虚,不可以风论。
中风而疼痛甚者,或在遍身,或在手足,惟铁弹丸佳。如碧霞丹、青州白丸子、防风丸、犀角丸、八风散、骨碎补丸、乌荆丸、大三五七散、四生散、省风汤、五痹汤、四生丸、轻脚丸、伏虎丹、秘方换腿丸、左经丸、木瓜丸、胡麻散,皆治诸中风,斟酌病源,而用治效方药。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论中风
中风,世俗之称也。其证卒然仆倒,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言,唇吻不收是也。然名各有不同。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乃初中风时如此也。其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经称为偏枯,世又称为左瘫右痪,及腲腿风,乃中倒后之证,邪之浅者如此也。其舌强不言唇吻不收者,经称为痱病,世又称为风懿、风气,亦中倒后之证,邪之深者如此也。东垣以邪浅为中脉、中腑而易治,邪深为中脏而难治者,得之矣。凡病偏枯必先仆倒,故《内经》连名称为击仆、偏枯也。后世迷失经意,以偏枯痱病之旨,一以中风名之,遂指偏枯为枯细之枯,而非左瘫右痪之证,习俗之弊,至于如此也。殊不知仲景云:骨伤则痿,名曰枯。盖痿缓不收,则筋骨气肉,无气以生,脉道不利,手足不禀水谷之气,故曰枯,非细之谓也。或积日累月渐成细者,间有之,非可便指枯为细也。
仲景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无择诸方论中所谓左瘫右痪者,盖邪气中人,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也。风懿者,以心闷闷不能言,但噫噫作声,盖肺气入心则不能言,邪中心肺,涎潮昏塞,故使然也。四肢缓纵为风痱者,以风涎散注于关节,气不能行,故使四肢不遂也。舌强不能言者,以风入心脾经。心之别脉系于舌本,脾之脉侠咽连舌本,散舌下。今风涎入其经络,故舌不转而不能言也。四肢拘挛者,以中风冷,邪气入肝脏,使诸经挛急。屈而不伸也。风柔者,以风热入于肝脏,使诸经张缓而不收也。故经曰:寒则挛急,热则弛张。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风喑者,以风冷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使口噤不能言也。与前所谓涎塞心肺同候,此以口噤为差耳。腲腿风者,半身不遂,失音不语,临事不前,亦偏中于心肺经所致也。已上皆言风后外入者也。
初中倒时随即醒者,宜治;若不醒者,宜掐人中至醒。若痰涎壅盛,宜吐之,口噤者亦宜吐之。若口开手撒遗尿者,为阳暴绝,速宜大料参芪补接之。若眼戴上者,宜灸之。
风病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声如鼾者,五脏气绝也。盖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也。若见一,犹可用工。若面赤时黑,主阳上散,肾水反克心火,兼遗尿口开气喘者,断不救也。
五脏气绝,速宜大料参芪煎浓汤灌之,及脐下大艾灸之,亦可转死回生也。
洁古言中脏者,大小秘濇。东垣言中腑者,有便溺阻隔。二说当以东垣为主。盖大小秘结,不中脏者亦有之;中脏者,亦有大小便不秘结者也。
丹溪中风不可与痿同治诸论,盖因《局方》治中风,孟浪用发表行湿之药,戕贼血气,诛伐根本,不知补养之法,故引痿病以救《局方》之失,而其言如此。然《局方》所述中风,足手不随,起便须人,神魂恍惚,不语语濇等证,即《内经》热病相同。至于异处,不得不察。《针经》刺节真邪云:真气去,邪独留,发为偏枯。痿论云: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而足痿不用。由是知手足不随者,在偏枯则手足为邪气阻塞脉道而然;在痿病则阳明虚,宗筋纵,带脉不引而然也。痱病有言变志乱之证,痿病则无之也。痱病又名风痱,而内伤外感兼备;痿病独得于内伤也。痱病发于击仆之暴,痿病发于怠惰之渐也。凡此,皆明痱与痿,明是两疾也。
凡治中风,莫如续命之类。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全功,火艾为良。中风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闭塞也。灸则唤醒脉道,而血气得通,故收全功。
凡中风,续命、排风、风引、竹沥诸汤,及神精丹、茵芋酒之类,更加以灸,无不愈者。然此疾聚积之久,非一日所能攻,宜大剂久而取效。《唐书》载王太后风喑不语,医者蒸黄芪防风汤数斛以熏之得瘥,盖此类也。今人服三五盏求效,则责医也亦速矣。《孟子》曰: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久而后知尔。
偏枯
偏枯证半身不遂者,用追风散吐之。诸风掉摇,目直不知人事,便可用悬头膏吐涎立效。诸厥气中风,不省人事,便用神圣散鼻内灌之,吐出涎立效。吐后汗下之效,三法俱用之者,乃上古高医神妙莫测。今庸下之流,只有诸方,不知治法,不识源流,不行圣人法,去圣日寖远矣,可惜悲哉!
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痱与偏枯是二疾。以其半身无气荣运,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
刺节真邪篇论中风之浅深也,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变,志不乱者,邪在分腠之间,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腑是也。痱病无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乱者,邪入于里,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脏是也。
偏枯证,内伤外感相兼而成也。至于河间、东垣、丹溪则专主内伤,仲景、陈无择、孙思邈则专主外感。今详偏枯邪浅者,宜泻外感为主,补内伤佐之;痱病邪深者,宜补内伤为主,泻外感佐之也。
语濇
运气语濇皆属风。经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舌本强,是风气胜也。又云:厥阴司天,主胜则舌难以言,是风气虚也。
口眼喎斜
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喎斜。亦有无半身不遂之证而喎斜者,故另附之。
运气口眼喎斜者,多属胃土。风木不及,金乘之,土寡于畏也。经云: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纪,其动软戾拘缓。又云:厥阴所至为软。盖软,缩短也。木不及则金化,缩短乘之,以胜木之条达也。戾者,口目喎斜也。拘者,筋脉拘强也。木为金之缩短牵引,而喎斜拘强也。缓者,筋脉纵也。木为金乘,则土寡于畏,故土兼化缓纵于其空隙而拘缓者,自缓也。故口目喎斜者,多属胃土有痰。治法宜辛温,泻金之短缩,平土之湿痰也。
口目喎斜之证,大率在胃,而有筋脉之分。经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规。此胃土之筋为喎斜也。经云:胃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所生病者,口喎唇胗。此胃土之脉为喎斜也。
《内经》治口眼喎斜,多属足阳明筋病。盖足阳明筋结颊上,得寒则急,得热则弛。左寒右热,则左颊筋急,牵引右之弛者而喎向左也;右寒左热,则右颊筋急,牵引左之弛者而喎向右也。故其治法宜火灸。且为之膏油,熨其急者;以白酒调和桂末,涂其弛者。又以桑为钩,钩其口吻之喎僻处,使正平而高下相等;复以水调生桑灰于钩柄之坎缝处,连颊涂之,以收其弛;兼饮美酒、啖美肉,使筋脉和气,以助外之涂熨。不饮酒者,自强其筋骨,以手拊拍其急处,使证自去也。
明医杂着 【明 王纶】
问答
问:左手臂挛缩不能伸举,手指拳缩,肩背重坠,有似筋牵引作痛,伸缩间骨节处筋作痛;左手大指中指常欲反张难屈;左手指掌时常作麻,指缝近掌处但觉有物夹于其间;左足底近前高突处如肿硬急胀,摸之无形,步履时只如多一毡垫者;语言短濇,拜起头运,口眼喎斜,舌根痰缠,胸膈痰碍,咽中有痰核,左肋下有痰,不时打寒噤;嚏喷呵欠,便牵动手足之病;左耳、左面、左体,使手或粗衣摸擦则皮肤痛;左腮、左项、左胁肋,皆时常木而急,如有物粘贴其上;左体咸头项、或手足作痒;左眼时常有泪,流凝不干;左口角似宽纵;左面上似虫蚁游行,被风吹袭;左鼻孔清涕出即打嚏喷等证。答曰:大经小络,贯串一身,谓之脉。脉者,血之隧道也。血随气行,周流无停。筋者,周布四肢百节,联络而束缚之。此属肝木,得血以养之,则和柔缓而不急。脉皆起于手足指端,故十二经皆以手足名之;而筋则无处无之。皮毛者,属肺主外,而易于感冒。人身之血,行于脉络而外充于皮毛,渗透肌肉,滋养筋骨,故百体和,运动无碍。若气滞则血滞,气逆则血逆,得热则瘀浊,得寒则凝泣,衰耗则运行不周,渗透不遍而外邪易侵矣。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为痰,痰乃津液之变,如天之露也。故云:痰,遍身上下,无处不到,盖即津液之在周身者。津液生于脾胃,水谷所乘,浊则为痰,故痰生于脾土也。所以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酸痛不举诸证,以气虚死血痰饮为言,是论其致病之根源。至其得病,则必有所感触,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湿,或因酒,或因七倩,或劳力劳心,房劳汗出,因感风寒湿气,遂成此病,是血病痰病为本,而外邪为标。其病中于皮毛、血脉、经络、肌肉、筋骨之间,而未入脏腑,故邪在皮毛肌肉,则不知痛痒,麻木不仁,如有物重贴于上,或如虫行,或洒洒寒栗,或肿胀,或自汗,遇热则或痒,遇阴虚则沉重酸痛。邪入血脉经络,则手足、指掌、肩背、腰膝,重硬不遂,难于屈伸举动,或走注疼痛。所陈诸证,皆外自皮毛以至筋骨之病。凡脉所经所络,筋所会所结,血气津液所行之处,皆凝滞郁遏,不得流通而致然也。亦何必一一强度某病属某经,某病属某脏而杂治之哉?若邪入脏腑,则为危病而难于用药,东垣论之明矣。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注 按《难经》云: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经云: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此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故诸方多言:皆由气体虚弱,荣卫失调,或七情过度,以致真气耗散,腠理不密,邪气乘虚而入。及其中也,在左半体者,肝肾所居之地。肝主筋,肾主骨;肝藏血,肾藏精。精血枯槁,不能滋养,故筋骨偏废而不用也。河间曰:风病多因热甚,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经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如树木一枝津液不到,则此枝枯槁,被风所害。由此观之,实因肝肾二经精血枯槁之所致也。前证云云,亦当察其形证,审其兼变而治之,尤不可泥执于风。经曰: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亦未尝必指于风也。其真中者,当辨其中脏中腑而治之。眼瞀者中于肝,舌不能言者中于心,唇缓便秘者中于脾,鼻塞者中于肺,耳聋者,中于肾。此五者病深,多为难治。中血脉者,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肢不能举,口不能言,用大秦艽汤主之。中腑者多兼中脏。如左关脉浮弦,面目青,左胁偏痛,筋脉拘急,目瞤头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胆兼中肝也,用犀角散之类。如左寸脉浮洪,面赤汗多恶风,心神颠倒,言语蹇濇,舌强口干,忪悸恍惚,此中小肠兼中心也,用麻黄散之类。如右关脉浮缓或浮大,面唇黄,汗多恶风,口喎语濇,身重怠惰嗜卧,肌肤不仁,皮肉瞤动,腹胀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用防风散之类。如右寸脉浮濇而短,必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闷,短气,自汗声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肠兼中肺也,用五味子汤之类。如左尺脉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两耳虚鸣,骨节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肾也,用独活散之类。此皆言真中风之证治也,其间亦有气血之分焉。气虚而中者,右手足不仁,用六君子汤加钩藤、姜汁、竹沥。血虚而中者,左手足不仁,用四物汤加钩藤、竹沥、姜汁。气血俱虚而中者,左右手足皆不仁,用八珍汤加钩藤、姜汁、竹沥。其与中风相类者,不可不别。如中于寒,谓冬月卒中寒气,昏冒口噤,肢挛恶寒,脉浮紧,用麻黄、桂枝、理中汤之类。中于暑,谓夏月卒冒炎暑,昏冒痿厥,吐泻喘满,用十味香薷饮之类。中于湿,丹溪所谓因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用清燥汤之类,加竹沥、姜汁。因于火者,河间谓五志过极,火盛水衰,热气怫郁,昏冒而卒仆也,用六味丸、四君子汤、独参汤之类。内有恚怒伤肝,阴火上炎者,用小柴胡汤之类。中于气者,由七情过极,气厥昏冒,或牙关紧急,用苏合香丸之类。食厥者,过于饮食,胃气不能运行,故昏冒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劳伤者,过于劳役,耗损元气,脾胃虚衰,不任风寒,故昏冒也,用补中益气汤。房劳者,因肾虚耗,气不归源,故昏冒也,用六味丸,此皆类于中风者也。夫中风者,《内经》主于风,此真中风也。若河间主于火,东垣主于气,丹溪主于湿,皆是因火因气因湿而为暴病暴死之证,类中风而非真中风也。治者审之!卒中昏愦,口眼喎斜,痰气上涌,咽喉有声,六脉沉伏,此真气虚而风邪所乘,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煎服即苏。若遗尿、手撒、口开、鼾睡为不治,用前药亦有得生者。三生饮乃行经络治寒痰之药,有斩关夺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参两许,以祛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足以取败矣。观先哲用芪附、参附等汤,其义可见。】
问:两腿自膝以下,或时内热,或骨中觉热,或有一点酸痛热者何?答曰:此血热也。但是风病,其血必热。惟其血热,故风寒之气一袭之,则外寒束内热而为痛。丹溪论痛风,谓血热得寒,污浊凝滞,所以作痛。遇夜痛甚,行于阴也。遇风雨阴寒痛甚,寒湿胜也。又风病必血燥,风木生火,故血热而燥。
【注 按前论最为切当。临川陈先生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盖肝藏血而主风,又肝气为阳为火,肝血为阴为水,若肝火旺则肝血必虚,故风病多因肝经风火为患,当推五脏相胜相生以益其血。经云:肾藏精而主骨。故肾虚者则骨中热,或涌泉穴或两胫两足内热,多患骨痿,以致不起,属足三阴亏损之虚热耳,滋其化源,庶可保生。】
问:有医教以四物汤、二陈汤间服,后惑于南星、半夏不可轻服之言,二陈通不入口,专用四物而痰药亦少用,枳朮丸可专服否?答曰:此少差耳。用血药而无行痰开经络达肌表之药以佐之,血药属阴性,颇凝滞,焉能流通经络,驱逐病邪以成功也?故古人以乌头为半身不遂行经络者,此也。盖风疾原于血虚血热,挟火与痰,经络肌表之间,病根在矣。后因感冒凉风寒气,或因过饮助痰火,或因恼怒逆肝气,遂成半身不遂之证,世谓之风病。其病成于肌表、皮毛、筋骨、经络之间,未入五脏六腑,故治之亦兼在外而不专于内。若只用四物汤,是专补内也。此病之痰,亦在经络。若只用枳朮丸,是亦专治内也。须补养其内以固本,攻治其外以去邪,斯为可耳。
【注 按前证若因肾虚阴火而肝燥者,宜用六味地黄丸,生肾水滋肝血;若因怒动肝火而血耗者,用四物加柴、栀、丹皮、茯苓,以清肝火生肝血;若因脾经郁结而血耗者,用归脾四物二汤,以补脾气、生肝血;若脾气虚而痰滞者,用二陈加白朮、柴胡,健脾气以化痰;若因脾虚湿而风痰不利者,用二陈加南星、苍朮、防风,胜湿以化痰;脾经湿而为痰者,用二陈加白朮、防风,.脾气郁而滞者,用归脾汤加柴胡、半夏;肾经败液而为痰者,用六味丸。】
问:或谓二陈汤、南星、半夏一切燥药,止能治痰饮、湿痰,其于阴虚火动之痰,殊无相干,且与补阴药相反。答曰:阴虚火动之痰,不宜用南星、半夏。若中风偏枯麻木证之痰,必用南星、半夏也。盖其感病在肌表、经络、筋骨之间耳。
【注 按丹溪云:痰病之原,有因热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风寒暑湿而得者,有因惊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因食积而得者,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若热痰则多烦热,风痰多成瘫痪奇证,冷痰多成骨痹,湿痰多怠惰软弱,惊痰多成心痛癫疾,饮痰多胁痛臂痛,食积痰多成癖块痞满,其病难名。窃谓前证若因肾水虚弱,阴亏难降,使邪水上溢,故多痰唾。宜滋其化源,其痰自消。若因肝木侮脾土而风痰壅滞者,先用南星、半夏清其痰,后用六君之类调胃气,痰自不生。若概用风药,耗其阳气而绝阴血之源,适以成其风,益其病也。】
风证可灸手上,如肩窝、曲池、合谷等是也。口歪斜,可灸颊车、承浆。口面上艾炷须小,手足上则可粗也。灸火须自上灸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面上木处可将桂枝为末,用牛皮胶和少水化开调敷之,厚一二分。
【注 按前证若属肺气虚弱者,补脾土。如不应,则补其土母。】
脚底硬木处,可将牛皮胶溶化,入生姜真汁调和,仍入南星末五钱,和匀,用厚纸摊贴二三分,乘半热裹贴脚底上,用温火烘之,此外治法也。胶和姜汁,方出《内经》,用治脾病,谓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客于皮肤肌肉之间,不知痛痒,但不仁如木耳。后人治腰硬作痛及手足痹木而兼痛者,如入乳香、没药,或加羌活、南星末用之多效。煎调要得法则。如膏药在手足腰者,用热鞋底熨之。
【注 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丹溪云:大率因血虚受热,其血已自沸腾,或加之以涉水寒湿,热血得寒,污浊凝滞,不得运行,所以作痛。治以辛温,佐以辛凉,流散寒湿,开通郁结,血行气顺,无有不安。若因足三阴亏损,当元气为主。】
敷贴是治皮肤肌肉,针灸是治血脉经络,滋血是兼治筋骨。筋骨无血,则不任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十九
风门
奇效良方 【明 方贤】
风论
谨按玉机真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之为病,善行而数变者也。金匮论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且八风之名,偏风、脑风、目风、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此八风者,皆中脏腑者言之。以五音宫、商、角、征、羽应乎五脏,所感不同,其疾大同小异。岐伯曰:风名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肌肉偏而不用且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间。二曰风痱者,身无疼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有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内经》脉解论曰: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因肾虚所致。喑痱之状,舌喑不能语,足废不为用。盖肾脉挟舌本,故不能言而为喑。肾脉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循胻骨内廉及内踝后,入足下,肾气不顺,故发而为痱。三曰风懿者,一旦奄忽,不知人事,痰涎上迷心窍,咽中窒塞,舌强不语,牙关不开,手足拘挛,气不升降,病在脏腑。故风中脏则性命危,中腑则肢体废矣。四曰风痹者,脉浮而缓,筋骨痿弱,肢体麻痹不仁。又有饮酒中风,谓之漏风,则身热懈惰,汗出少气。谓酒所以养阳,酒入于胃,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其气慓悍,阳气俱泄,腠理疏,风邪入以中之,证似风懿,其脉短而滑,或洪而数,内热外汗,法当清解消痰袪风。及其内风,名曰劳风,由房劳虚损,真气内亏,风邪从此入,病之所由,皆从此始。但发直、吐沫、遗尿、失禁、口开眼合、鼻轩、手撒、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或头面青黑,汗缀如珠,昏不知人,皆为不治。风证多端,所感各异,临病详辨,察脉观形,对证用药。故风者,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尤当切脉究之。风以散之,寒以温之,实以竭之,虚以补之,热以凉之,痰以越之。又有中气与中风相类,语言蹇濇,涎潮昏塞,不知人事,牙关紧急,但手足不偏废为异耳。大凡治中风之药,必先顺气,后以疏风,其功可获。若中风妄用风药,其误岂浅鲜哉!此病皆由七情不调,气郁所致,以富贵汲汲,贫贱戚戚,久思不遂,郁郁而不得志者,成此中气之疾。所用之剂,调降其气,自然平复。经云: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忧思不乐,遂名厥逆。此之谓也。夫中风中气,何以别之?当辨其脉。若浮盛而弦紧,或浮而洪,斯为风也;脉沉而伏者为中气。治中气,气多风少,先以苏合香丸,姜汁磨化,擦牙通窍,人事渐苏,然后徐徐灌服。看其虚实,若虚则补,若实则泻,寒则温,热则清。切其脉理,察病详细,用药主治无不效矣。若一概作风治之,则愈伤脾气,所误在反掌之间。经云:无故而得喑,脉不至者,不治。此为寒气暴逆故也,俟其气复则已。切不可便用疏风泄气之剂,误人性命。医工不谙是理,反加发散,导散真气,虚邪愈作,遂致不疗,可不痛哉!
医宗必读 【明 李中梓】
总论
凡中风昏倒,先须顺气,然后治风。用竹沥、姜汁,调苏合香丸。如口噤,抉开灌之。如抉不开,急用牙皂、生半夏、细辛为末,吹入鼻内。有嚏可治,无嚏则死。最要分别闭与脱二证明白。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即是闭证,用苏合香丸、或三生饮之类开之。若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即是脱证。更有吐沫、直视、肉脱、筋骨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皆脱绝之证,宜大剂理中汤灌之,及灸脐下。虽曰不治,亦可救十中之一。若误服苏合香丸、牛黄、至宝之类,即不可救矣。盖斩关夺门之将,原为闭证设。若施之脱证,如人既入井而又下之石也。世人蹈此弊而死者,不可胜数,故特表而出之。惟中脏之证,是闭而非脱者,宜苏合香丸、牛黄丸、至宝丹、活命金丹之类。若中腑与中血脉之证,断不宜用。为内有虏香入脾治肉,牛黄入肝治筋,龙脑入肾治骨,恐反引风邪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口噤
手三阳之筋结入于颔颊,足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乘虚入其筋则挛,故牙关急而口噤也。秦艽升麻汤。或用甘草二段,每段长一寸,炭火上涂麻油炙干,抉开牙关令咬定,约人行十里许,又换甘草一段,然后灌药,极效。或以苏合香丸擦牙,或南星、冰片擦之。
不语
脾脉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心脾受风,故舌强不语。亦有因肾脉而上循喉咙挟舌本者。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会厌者音声之户,舌者声之机,唇者声之扇。风寒客于会厌,故卒然无音。若因痰迷心窍,当清心火。若因湿痰,当清肺热。若因风热,当清肝火。若因风痰,当导痰涎。若因虚火上炎,当壮水之主。若因虚寒厥逆,当益火之原。神仙解语丹、涤痰汤、加味转舌膏、八味丸,随证选用。或取龟尿少许点舌,神效。取龟尿法,置龟于新荷叶上,以猪鬃鼻内戳之,立出。
手足不随
手足不随,肌肤尽痛。诸阳之经皆起于手足而循行于身体,风寒客于肌肤始为痹,复伤阳经,随其虚处而停滞,与血气相搏,故风痹而手足不随。实者脾土太过,当泻其湿;虚者脾土不足,当补其气。血枯筋急者,四物汤。木旺风淫者,四物汤加钩藤、秦艽、防风。痰多者,六君子加秦艽、天麻、竹沥、姜汁。
自汗
风多者桂枝汤。若表虚者玉屏风散。阳气虚者芪附汤。若兼盗汗者,补中益气送六味地黄丸,或当归六黄汤。
半身不遂
譬如树木,或有一边津液不荫注,而枝叶偏枯。故知偏枯一证,皆由血气不周。经曰:风气通于肝。风搏则热盛,热盛则水干,水干则气不荣,精乃亡,此风病之所由作也。故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古方有顺风匀气散、虎骨散、虎胫骨酒。外用蚕砂二石,分作三袋,蒸热,着患处,冷再易,以瘥为度。内用羊脂入粳米、葱白、姜椒、豉煮熟,日食一具,十日止,大效。
口眼喎斜
口眼喎斜,多属胃土而有筋脉之分。经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此胃土之筋病也。又云: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此胃土之脉病也。夫口目常动,故风生焉。耳鼻常静,故风息焉。先烧皂角熏之,以逐外邪;次烧乳香熏之,以顺血脉;酒煎桂枝取汁一碗,软布浸收,左喎搨右,右喎搨左;服清阳汤、秦艽升麻汤,或二方合用。外感加葱白。
小便不利
中风小便不利,不可以药利之。自汗则津液外亡,小便自少。清热止汗,小便自行也。
遗尿
遗尿多属气虚,宜参芪汤少加益智,频频啜之。
多食
风木盛则克脾,脾受克,求助于食,当泻肝理风以安脾,脾安则食自如常也。
痰涎壅盛
痰涎壅盛,宜用吐法。稀涎散或橘红一斤,逆流水七碗,煎至二碗,顿服,白汤导之,吐痰之胜药也。二陈汤、星香散加竹沥、姜汁。虚者,六君子同星香散。脉沉伏无热者,三生饮加全蝎一个。养正丹可以坠下痰涎,镇安元气。
肥人多中,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人肥必气急而肺盛,肺金克肝木,故痰盛,治法以理气为急。
身痛
中腑者多身痛,为风气所束,经脉不和,宜铁弹丸;虚寒者十味銼散。
昏冒
心神不足,痰滞于心包络,宜至宝丹,或牛黄清心丸。
预防
《宝鉴》云: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宜服愈风汤、天麻丸。薛立斋云:预防者,当养气血,节饮食,戒七情,远帏幕。若服前方,适所以招风取中也。
医学准绳六要 【明 张三锡】
预防
病之生也,其机甚微,其变甚速。达士知机,思患而预防之,庶不至于膏肓。即中风证,必有先兆。中年人但觉大拇指时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内必有暴病。急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鹅肉面酒肥甘生痰动火之物,即以搜风顺气丸或滚痰丸、防风通圣散时服之;及审气血孰虚,因时培养,更远色戒性,清虚静摄,乃得有备无患之妙。肥人更宜加意慎口绝欲,人参汤加竹沥煎膏,日不辍口方是。
薛己医案 【明 薛己】
治法
中风若因肾虚阴火而肝燥者,宜用六味地黄丸,生肾水,滋肝血。若因怒动肝火而血燥者,用四物加柴、栀、丹皮、茯苓,以清肝火,生肝血。若因脾经郁结而血耗者,用归脾四物二汤,以补脾气,生肝血。若脾气虚而痰滞者,用二陈加白朮、柴胡,健脾以化痰。若因脾虚湿而风痰不利者,用二陈加南星、苍朮、防风,胜湿以化痰。若脾经郁而滞者,用归脾汤加柴胡、半夏。若肾经败液为痰者,用六味丸。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分别阴阳
阴中,颜青脸白,痰厥喘塞,昏乱眩运,喎斜不遂;或手足厥冷,不知人,多汗。
阳中,脸赤如醉,善怒,牙关紧急,上视强直,掉眩。《素间》云:诸风掉眩,支痛强直,筋缩,为厥阴风木之气。自大寒至小满,风木君火二气之位。风主动,善行数变。木旺生火,风火属阳,多为兼化,且阳明燥金主于紧敛缩劲。风木为病,反见燥金之化,由亢则害承乃制,谓己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故木极似金。况风能胜湿而为燥风,病势甚而成筋缩,燥之甚也。
有热盛生风而为卒仆偏枯者,以麻、桂、乌、附投之则殆,当以河间法治之。《绀珠经》云:以火为本,以风为标。心火暴甚,肾水必衰。肺金既摧,肝木自旺。治法先以降心火为主,或清心汤、或泻心汤,大作剂料服之,心火降则肝木自平矣;次以防风通圣散汗之;或大便闭塞者,三化汤下之。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以羌活愈风汤常服之,宣其气血,通其经络,病自已矣。或舌蹇不语者,转舌膏或活命金丹以治之,此圣人心法也。或有中风便牙关紧急,浆粥不入,急以三一承气汤灌于鼻中,待药下则口自开矣,然后按法治之。
有元气素弱,或过于劳役,或伤于嗜欲,而卒然厥仆,状类中风者,手必撒,口必开,非大剂参芪用至斤许,岂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哉?亦有不仆,而但舌强,语濇痰壅,口眼喎斜,肢体不遂者,作中风治必殆,以六君子汤加诸汁治之。
医贯 【明 赵献可】
中风要旨
王安道论昔人三子之言甚妙,但类中风与真中风并论,无轻重缓急之分,亦不能无弊。愚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伤者间而有之,间字当专指虚,不必兼风。河间、东垣发前人所未发,至精。但有论无方,后人何所依从?而彦修以阴虚立论,亦发前人所未发。惜乎以气血湿痰为主,而不及真阴,不能无遗弊焉。
观东垣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之论,当以气虚为主。纵有风邪,亦是乘虚而袭。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当此之时,岂寻常药饵能通达于上下哉。急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煎服即苏。夫三生饮乃行经治痰之剂,斩关夺旗之将,每服必用人参两许,驾驱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通以取败。观先哲用芪附、参附,其义可见矣。若遗尿、手撒、口开、鼾睡为不治,然用前药,多有得生者,不可不知。
观刘河间论中风非外中之风,由将息失宜火盛水衰,则阴虚阳实而卒倒无知之说,则以风为末而以火为本。世之尊刘氏者,专以刘氏主火之说。殊不知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刘氏原以补肾为本,观其地黄饮子之方可见矣。故治中风,又当以真阴虚为本。但阴虚有二:有阴中之水虚,有阴中之火虚。火虚者,专以河间地黄饮子为主。水虚者,又当以六味地黄为主。果是水虚,辛热之药,与夫参芪之品,俱不可加。河间、东垣专治本而不治风,可为至当之论。学者须以阴虚阳虚为主。自后世医书杂出,致后学狐疑不决。丹溪曰:有气虚,有血虚,有湿痰。左手脉不足,及左半身不遂者,以四物汤补血之剂为主,而加以竹沥、姜汁。右手脉不足,及右半身不遂者,以四君补气之剂,而佐以竹沥、姜汁。如气血两虚而挟痰盛者,以八物为主,而加南星、半夏、竹沥、姜汁之类。丹溪之论,平正通达,宜世之人盛宗之。但持此以治中风而多不效,久而必毙,何也?盖治气血痰之标,而不治气血痰之本也。人之有是四肢也,如木之有枝干也。人之气血荣养乎四肢也,犹木之以水灌溉乎枝叶也。木有枝叶,必有根本。人之气血,岂无根本乎?人有半身不遂而迁延不死者,如木之根本未甚枯,而一边之枝干先萎耳。人有形容肥壮,忽然倒仆而即毙者,如木之根本已绝,其枝叶虽滋荣,犹枯杨生华,何可久也!忽遇大风而摧折矣。观此则根本之论明矣。然所谓气血之根本者何?盖火为阳气之根,水为阴气之根,而火与水之总根,两肾间动气是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源,呼吸之门,三焦之根,又名守邪之神。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名曰气立,气止则化绝。今人纵情嗜欲,以致肾气虚衰,根先绝矣。一或内伤劳役,或六淫七情,少有所触,皆能卒中,此阴虚阳暴绝也。须以参附大剂峻补其阳,继以地黄丸十补丸之类填实真阴。又有心火暴甚,肾水虚衰,又兼之五志过极,以致心神昏闷,卒倒无知。其手足牵掣,口眼喎斜,乃水不能荣筋,筋急而纵也。俗云风者,乃风淫末疾之假象,风自火出也。须以河间地黄饮子峻补其阴,继以人参麦冬五味之类滋其化源。此根阳根阴之至论也。若夫所谓痰者,凡人将死之时必有痰,何独中风为然?要之,痰从何处来?痰者水也,其原出乎肾。张仲景曰:气虚痰泛,以肾气丸补而逐之。观此,凡治中风者,既以前法治其根本,则痰不治而自去矣。若初时痰涎壅盛,汤药不入,少用稀涎散之类,使咽喉疏通,能进汤液即止。若欲必尽攻其痰,顷刻立毙矣。戒之哉!戒之哉!
或问:人有半肢风者,必须以左半身属血,右半身属气,岂复有他说乎?曰:未必然。人身劈中分阴阳水火。男子左属水,右属火。女子左属火,右属水。男子半肢风者,多患左。女子半肢风者,多患右。即此观之,可见以阴虚为主。又有一等人,身半以上俱无恙,如平人,身半以下,软弱麻痹,小便或濇,或自遗。果属气乎?属血乎?此亦足三阴之虚证也。不可不知。
经曰: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得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盖胃与脾为表里,阴阳异位,更实更虚,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是胃阳虚则内从于脾,内从于脾则脾之阴盛,故胃脉沉鼓濇也。濇为多血少气。胃之阳盛则脾之阴虚,虚则不得与阳主内,反从其胃越出于部分之外,故胃脉鼓大于臂外也。大为多气少血。心者元阳,君主宅之,生血生脉。因元阳不足,阴寒乘之,故心脉小坚急。小者,阳不足也。坚急者,阴寒之邪也。夫如是心胃脾三脉,凡有其一,即为偏枯者,何也?盖心是天真,神机开发之本。胃是谷气,充大真气之标。标本相得,则胸膈间之膻中气海,所留宗气盈溢,分布四脏三焦,上下中外,无不周遍。若标本相失,则不能致其气于气海,而宗气散矣。故分布不周于经脉则偏枯,不周于五脏则喑。即此言之,是此一条可为后之诸言偏枯者纲领也。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死者也。
《乾坤生意》云:凡人有手足渐觉不遂,或臂膊髀股指节麻痹不仁,或口眼歪斜,语言蹇濇,或胸膈迷闷,吐痰相续,或六脉弦滑而虚软无力,虽未至于倒仆,其中风运厥之候,可指日而决矣,须预防之。愚谓预防之理,当节饮食、戒七倩、远房事,此至要者也。如欲服饵预防,须察其脉理之虚实:如两尺虚衰者,以六味地黄、八味地黄切补肝肾;如寸关虚弱者,以四君子、十全大补之类,急补脾肺,才有裨益。若以搜风顺气及清气化痰等药,适所以招风取中也,不可不知。
如正气不足之证,只补正气,不必祛邪。如邪气有余,若痹证之类,虽以扶正气为主,不可不少用祛邪之法,如易老天麻丸之类。
或曰:风淫所胜,治以辛凉。天麻丸何故反用桂、附,使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而风木益甚邪?曰:此是肾虚,真阴失守,孤阳飞赵,若非桂、附,何以追复其散失之元阳?其痰涎上涌者,乃水不归源也;其面赤烦渴者,火不归源也。惟桂附能引火归源,故效。水火既归其源,则水能生木,木不生风,而风自息矣。
《灵枢》言足阳明之经,其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热则筋弛纵缓,不能收,故僻。是左寒右热,则左急而右缓,故偏于左;右寒左热,则右急而左缓,故偏于右也。夫寒不可径用辛热之剂,盖左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迫热于左,阳气不得宣行也。所谓口之喎灸以地仓,目之斜灸以承泣。不效,当灸人迎。夫气虚风入而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陷,故宜灸。经曰:陷下则灸之是也。
医门法律 【清 喻昌】
中风绪论
中风一证,动关生死安危,病之重大,莫有过此者。《内经》风、痹、痿、厥四证,各有颛论,独风论中泛及杂风。至论中风,惟曰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不过两述其名而已;后论五脏并胃腑之风,亦但各述其状而已。赖仲景《金匮》书表章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举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又云: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流涎沫。又云: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即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以及五脏风脉死证。语语金针,大有端绪之可求矣。仲景已后,英贤辈出,方书充栋,何反漫无取裁,坐令中风一证鲜画一之法,治之百不一效?昌敢辞不敏,逐条引伸《内经》、仲景圣法为治例,而先立论以括其要焉。然世咸知仲景为立方之祖。至中风证,仲景之方首推侯氏黑散为主方,后人罔解其意也。夫八风之邪,皆名虚邪,人身经络荣卫素盛者,无从入之,因其虚而袭之耳。《内经》谓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禁之,不能伤也。又谓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灵枢》亦谓圣人避邪如避矢石。是则虚邪之来,为害最烈,惟良工知禁之,圣哲知避之矣。然风为阳邪,人身卫外之阳不固,阳邪乘阳,尤为易入。即如偏枯不仁,要皆阳气虚馁,不能充灌所致。又如中风卒倒,其阳虚更审。设非阳虚,其人必轻矫便捷,何得卒倒耶?仲景之谓脉微而数,微者指阳之微也,数者指风之炽也。所出诸脉诸证,字字皆本阳虚为言。然非仲景之言而《内经》之言也。《内经》谓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可见风性善走空窍。阳虚则风居空窍,渐入腑脏。此惟离照当空,群邪始得毕散。若胸中之阳不治,风必不出矣。扁鹊谓虢太子尸厥之病,曰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见五络之络于头者,皆为阳络,而邪阻绝于上;其阳之根于阴,阴阳相纽之处,而正复破散于下,故为是病。古人立言之精若此。仲景以后,医脉斩焉中断。后贤之特起者,如刘河间则主火为训,是火召风入,火为本,风为标矣。李东垣则主气为训,是气召风入,气为本,风为标矣。朱丹溪则主痰为训,是痰召风入,痰为本,风为标矣。然一人之身,每多兼三者而有之。曷不曰阳虚邪害空窍为本,而风从外入者必挟身中素有之邪,或火、或气、或痰而为标耶?王安道谓审其为风,则从《内经》;审其为火为气为痰,则从三子。徒较量于彼此之间,得非无权而执一耶?且从三子,固各有方论可守;从《内经》果何着落耶?中风门中大小续命汤及六经加减法,虽曰治风,依然后人之法也。《金匮》取《古今录验》续命汤治风痱之身无痛而四肢不收者,仲景所重原不在此。所重维何?则驱风之中兼填空窍为第一义也。空窍一实,庶风出而不复入,其病廖矣。古方中有侯氏黑散深得此意。仲景取为主方,随制数方,辅其未备。后人目睹其方,心炫其指。讵知仲景所为心折者,原有所本,乃遵《内经》久塞其空,是谓良工之语耶。观方下云:服六十日止,药积腹中不下矣。久塞其空,岂不彰明哉?后人以无师之智,爚乱成法,中风之初,治其表里,风邪非不外出,而重门洞开,出而复入,乃至莫御者多矣。又谓一气微汗,一旬微利,要亦五十步之走耳。正如筑堤御水,一旬一气,正程功课效之日,岂有姑且开堤泄水,重加版筑之理哉?是以后人委曲偏驳,不似先圣直切精粹。诸家中风方论,直是依样葫芦,不足观矣。非然也,三人行必有我师。况综列群方,赞其所长,核其所短,俾学者一简勘而心地朗然,坐此进道,用之如锺离丹熟,铜铁皆金,其师资于前贤岂不大耶!
中风之脉,各有所兼,兼则益造其偏,然必显呈于脉。盖新风挟旧邪,或外感,或内伤,其脉随之忽变,兼寒则脉浮紧,兼风则脉浮缓,兼热则脉浮数,兼痰则脉浮滑,兼气则脉沉濇,兼火则脉盛大,兼阳虚则脉微亦大而空,兼阴虚则脉数亦细如丝,阴阳两虚则微数或微细。虚滑为头中痛,缓迟为营卫衰。大抵阳浮而数、阴濡而弱、浮滑、沉滑、微虚、散数,皆为中风。然虚浮迟缓,正气不足,尚可补救;急大数疾,邪不受制,必死无疑。若大数未至急疾,犹得不死。经言风气之病,似七诊而非,故言不死。可见大数为风气必有之脉,亦未可定为死脉耳。
岐伯谓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仲景谓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举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门户指入络、入经、入腑、入脏言也。经言百病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此则风之中人,以渐而深。其人之门户未至洞开,又不若极虚卒中入脏之骤也。仲景会其意,故以臂不举为痹,叙于半身不遂之下,谓风从上入,臂先受之,所入犹浅也。世传大拇一指独麻者,三年内定中风,则又其浅者矣。然风之中人,必从荣卫而入。风入荣卫则荣脉改微,卫脉改数。引脉以见,其人必血舍空虚,而气分热炽。风之繇来,匪朝伊夕也。
《内经》言偏枯者不一,曰汗出偏沮,曰阳盛阴不足,曰胃脉内外大小不一,曰心脉小坚急,曰肾水虚《灵枢》亦叙偏枯于热病篇中。皆不言风,皆不言其本于何邪。岂非以七倩饥饱房室,凡能虚其脏气,致荣卫经脉痹而不通者,皆可言邪耶?河间主火,即肾水虚阳盛阴不足之一端也。东垣主气,即七情郁遏之一端也。丹溪主痰,即饮食伤脾之一端也。一病之中,每多兼三者而有之,安在举一以括其他乎?经云:不能问其虚,安问其余?偏枯病,阳盛阴不足者有之,而阳气虚衰,痹而不通者尤多,可问其余耶?
中络者肌肤不仁,中经者躯壳重着,中腑即不识人,中脏即舌难言,口流涎沫。然中腑必归胃腑,中脏必归心脏也。中络邪正入卫,犹在经脉之外,故但肌肤不仁。中经则邪入于荣脉之中,内而骨,外而肉,皆失所养,故躯壳为之重着,然犹在躯壳之间。至入腑入脏,则离躯壳而内入,邪中深矣。腑邪必归于胃者,胃为六腑之总司也。廪于肠胃,非举大小二肠并重。盖风性善行空窍。水谷入胃,则胃实肠虚,风邪即迸入肠中;少顷水谷入肠,则肠实胃虚,风复迸入胃中。见胃风必奔迫于二肠之间也。风入胃中,胃热必盛,蒸其津液,结为痰涎,壅塞隧道,胃之支脉络心者,才有壅塞,即堵其神气出入之窍,故不识人也。诸脏受邪至盛,必迸入于心而乱其神明,神明无主,则舌纵难言,廉泉开而流涎沫也。
偏枯病脉之迟缓,见于寸口,荣卫之行不逮也,外则身痒而瘾疹,内则胸满而短气,荣脉内外,邪气充斥,去腑不远矣。盖脉之行度,一昼一夜,复朝寸口。荣卫气衰,寸口之脉迟缓不逮,身痒瘾疹,非但风见于外由荣卫气弱,自致津凝血滞也。胸满非独风见于内,由荣卫不行,邪混胸中,阻遏正气也。荣卫气衰,邪之入腑入脏,孰从禁之?故以寸口脉辨其息数,斯邪入之浅深可得而谛之耳。
昔人云:中腑多着四肢。用一多字,明是卜度之辞。乃遂执此语以当中腑,见证何其疏耶?夫四末在躯壳之外,非腑也。若谓脾主四肢,脾更属脏而非腑矣。大抵风淫末疾,但是风淫于内,毋论中经、中腑、中脏,必四末为之不用,其不专属中腑明矣。然则四肢何以不举耶?人身荣卫,正行于躯壳之中者也。风入荣卫,即邪气盛而本气衰。如树枝得风,非摇则折。故知四肢不举者,荣卫之气,短缩不行所致也。
中脏多滞九窍,此亦卜度之辞。五脏开窍于眼、耳、鼻、口、舌固矣,而前后二阴之窍,又属腑不属脏,未可并举也。五脏非一齐俱中,但以何窍不利,验何脏受邪,差可耳。况诸家舍外候别无内谛之法,且无画一之方乎?盖风中入脏关系生死安危,辨证既不清,用药自不当,故特引《内经》、《金匮》奥义详之。
风中五脏,后世忽略,诸家方论,无津可问,兹会经意以明其治。经曰:肺中于风,多汗恶风,时咳,昼差暮甚,诊在眉上,其色白。此举其外候也。《金匮》曰:肺中风状,口燥而喘,身运而重,胃虚而肿胀,则并详其内证矣。经曰: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此形其浮散之状也。《金匮》则曰: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合沉以征其浮,而脏气之存否始无疑矣。大凡仲景表章《内经》,皆自出手眼,以述为作。他脏仿此。夫风既中肺,则火为随之,耗其津液,搏其呼吸,口燥而喘,势有必至。然未入之先,已伤及荣卫所主之肌肉,水谷所容之胃腑。逮风入肺而乱其魄,运用之机尽失,故身运而重,胃虚而肿胀等证互见。然脏气未绝,犹属可生。若脉见浮之而虚,其脏真欲散可知;加以有浮无沉,按之弱如葱叶,则在上之阳不下入于阴矣;其下无根,则孤阴且以渐而亡矣。《内经》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者,正指此等无根之脉而言也。
经曰:肝中于风,多汗恶风善悲,色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金匮》曰:肝中风者,头目瞤而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夫风木之脏,更中于风,风性上摇,必头目瞤动;风耗血液,必筋脉纵急,其死脉浮之弱,按之如按索不来,则浮沉之间,阴阳已见决离;或曲如蛇行,仍是上下不动,惟在中者侭力奔迫。皆脏气垂绝之象也。
经曰:心中于风,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金匮》分为二候:其曰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食,心中饥,食即呕吐,此外因也。其曰心伤者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内因也。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夫心脏中风分之为二者,其一以外入之风必从他脏迸至,心不受邪故也,宜随其脏气兼去其风。其一以七情内伤神明,真阴不守而心火炎上,头目发赤。脏真既从火上炎,阴之在下者无阳以举之,则下重;其卫外之阳不得入通于心,则发热;其受盛之腑,脏气不交,郁而内鼓,则当脐跳动。死心脉,《内经》形容不一。仲景总会大意,谓心脏垂绝之脉,一举一按,短数而动,浮沉不可息数之状如此。
经曰:脾中风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金匮》曰: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夫风入脾脏为贼邪,外掣皮目,内乱意识,四肢怠惰,形如醉人,有必至也。加以胸中短气,脾脏之伤,已见一班。若脉更来去至止不常,浮之益大坚,是为独阳。按之洁洁状如摇,是为独阴。故其动非活动,转非圆转,非脏气之垂绝而何?
经曰: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如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金匮》阙此。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夫面庞然浮肿者,肾气不能蛰封收藏,浊气上干于面也。脊痛不能正立者,肾间生气不鼓,腰府惫而偻俯,与隐曲不利同一源也。《金匮》,虽见缺文,大要两肾藏精宅神,一身根本,多欲致虚,风最易入,腰曲脊垂,舌卷,小便不禁,皆其候也。中肾从来兼此四者,本实先拨可知。然肾藏真阳,肾基未坏,真阳可居,必无死脉;若浮之而坚,阳已离于阴位,按之乱如转丸,则真阳搏激而出不能留矣;若益下入尺中,则真阳先去,所余孤阴亦乱而下趋,正所谓阳从上脱,阴从下脱也。
风中入脏,最防迸入于心。后世悉用脑麝引风入心,尤而效之,莫有知其非者。兹举《金匮》二方,以明其治。如侯氏黑散,治中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用之以治风癫。仲景制方皆匠心独创,乃于中风证首引此散,岂非深服其长乎?夫立方而但驱风补虚,谁不能之?至于驱之补之之中,行其堵截之法,则非思议可到。方中取用攀石,以固濇诸药使之留积不散,以渐填其空窍。服之日久,风自以渐而熄。所以初服二十日,不得不用温酒调下,以开其痹着。以后则禁诸热食,惟宜冷食。如此再四十日,则药积腹中不下而空窍填矣。空窍填则旧风尽出,新风不受矣。盖矾性得冷即止,得热即行。故嘱云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抑何用意之微耶?
风引汤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癎瘈瘲,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可见大人中风牵引,少小惊癎瘈瘲,正火热生风,五脏亢甚,归迸入心之候。盖惊癎之来,初分五脏,后迸入心,故同治也。巢氏用此治脚气,岂非以石性易于下达,可胜其湿热,不使攻心乎?夫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用大黄为君以荡涤风火热湿之邪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用桂枝甘草以缓其势,用诸石药之濇以堵其路,而石药之中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龙骨、牡螺以牧敛其精神魂魄之纷驰,用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俾不为阳光所劫,更用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恐主不安则十二官皆危也。用此以治入脏之风,游刃在余矣。何后世以为石药过多,舍之不用,而用脑麝以散其真气,花蛇以增其恶毒?智耶?愚耶?吾不解矣。
按《金匮》风引汤,当在侯氏黑散之下。本文有正气引邪,喎僻不遂等语,故即以风引名之。侯氏黑散,颛主补虚以熄其风,此方兼主清热火湿以除其风也。集者误次于寸口脉迟而缓下,则证与方不相涉矣。
风中五脏,其来有自。脏气先伤,后乃中之。火热气湿痰虚,六贼深入,一旦卒倒无知,遍身牵引,四末不用,不死亦成瘫痪。何脏先伤,调之使平,不令迸入于心为要也。夫五脏各藏一神,不可伤之。经谓神伤于思虑则肉脱,意伤于忧愁则肢废,魂伤于悲哀则筋挛,魄伤于喜乐则皮槁,志伤于盛怒则腰膝难以俯仰。是风虽未入,脏真先已伤。火热气湿痰虚,迎之内入,多汗恶风等证,因之外出,治之难矣。善治者乘风未入,审其何脏先伤何邪,彻土绸缪,最为扼要之法。
中风外证,错见不一。风火相煽,多上高巅。风湿相搏,多流四末。手足麻木,但属气虚。关节肿痹,湿痰凝滞。
偏正头痛,愈风丹,目蠕面肿,胃风汤;风湿,薏苡仁汤、排风汤;麻木,人参补气汤;肿痹,舒筋散。
寒热似疟,解风为宜。风藏痰隧,搜风最当。
解风散,搜风丸。
经络及腑,治分浅深。表里之邪,大禁金石。
中络,桂枝汤;中经,小续命汤加减;表裹兼治,防风通圣散、祛风、至宝膏;攻里,三化汤、搜风丸。
左瘫右痪,风入筋骨,宣导其邪,缓以图之。
舒筋保安散。
卒中灌药,宜用辛香。开痰行气,调入苏合。
南星汤调苏合丸、顺气散、匀气散、稀涎散。
四肢不举,有虚有实。阳明虚则宗筋失润,不能束骨而利机关。阳明实则肉理致密,加以风邪内淫,正气自不周流也。
虚用六君子汤,实用三化汤合承气汤。
口眼喎斜,邪急正缓。左急治左,右急治右。先散其邪,次补其正。
左急,三圣散;右急,匀气散。
转舌正舌,方名虽美,少阴脉萦舌本,三年之艾,不言标矣,资寿解语。犹为近之。
转舌膏,正舌散,资寿解语汤。
风初入腑,肌肉蠕瞤,手足牵强,面肿能食,胃风宜投。
胃风汤。
风初入脏,发热躁烦,先用泻青,兼解表里;次用愈风,磨入四白。
泻青丸,愈风汤,四白丹。
养血豁痰,枘凿不入,先其所急,不宜并施。
养血,大秦艽汤、当归地黄汤、天麻丸;豁痰,涤痰汤、青州白丸子;热痰,竹沥荆沥汤、贝母(艹舌)蒌散;阴虚夹痰,千金地黄汤。
心火内蕴,膻中如燔,凉膈清心,功见一班。心血内亏,恍惚不寐,服二丹丸,可以安睡。火盛壮水,勿辞迂缓,水升火降,枯回燥转。
凉膈散,清心散,二丹丸,壮水地黄汤。
真阳上脱,汗多肢冷,气喘痰鸣,此属不治。黑锡、三建,引阳回宅,水土重封,虞渊浴日。
黑锡丹,三建二香汤。
肾水泛痰,真阳未脱,治以星附,十中九活。
星附汤。
外风暴发,内风易炽。热溉甘寒,避居密室。毋见可欲,毋进肥鲜。谨调千日,重享天年。
世传中风人,每遇外风一发,宜进续命汤以御之,殊谬。风势才定,更用续命重引风入,添蛇足也。惟用甘寒药频热服,俾内不召风,外无从入之路。且甘寒一可息风,二可补虚,三可久服,何乐不用耶!
左右往还论
门人问曰:半身不遂,原有左右之分。岂左右分属之后,病遂一往不返乎?而治之迄无成效,何也?答曰:风与痰之中人,各随所造,初无定体。病成之后,亦非一往不返也。盖有往有复者,天运人事病机皆然。如风者四时八方之气,从鼻而入,乃天之气也。痰者五谷百物之味,从口而入,脾胃之湿所结,乃地之气也。势本相辽,亦尝相兼。似内伤与外感,每夹杂易炫。故风胜者先治其风,痰胜者先治其痰,相等则风痰兼治,此定法也。经云:风之中人也,先从皮毛而入,次传肌肉,次传筋脉,次传骨髓。故善治者,先治皮毛,其次治肌肉。若此乃从右而渐入于左也。皮毛肌肉,右肺与胃主之。筋脉骨髓,左肝与肾主之。从外入者,转入转深。故治皮毛肌肉,不使其深入也。又曰:湿之中人也,先从足始。此则自下而上,无分于左右。但内风素胜之人,偏与外风相召;内湿素胜之人,偏与外湿相召。内风之人,大块之噫气未动,而身已先惕;内湿之人,室中之础磉未润,而体已先重。是以治病必从其类也。从外入者,以渐而驱之于外;从下上者,以渐而驱之于下。若任其一往不返,安贵其治乎?又曰:从外入者,驱而之外;从下上者,驱而之下。闻之令人爽然,不识古法亦有合欤?曰:此正古人已试之法,但未挈出,则不知作者之意耳。如治风用大小续命汤,方中桂、附、苓、朮、麻、防等药,表里庞杂,今人见为难用。不知用附桂者,驱在里之邪也;用苓朮者,驱在中之邪也;而用麻防等表药独多者,正欲使内邪从外而出也。至于病久体虚,风入已深,又有一气微汗,一旬微利等法,平调半月十日,又微微驱散,古人原有规则也。至于治痰之规则,不见于方书。如在上者用瓜蒂散、栀豉汤等方,在左者用龙荟丸,在右者用滚痰丸,以及虚人用竹沥达痰丸,沉寒锢冷用三建汤之类,全无奥义。岂得心应手之妙,未可传之纸上耶?盖五味入口而藏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总司,人之食饮太过,而结为痰涎者,每随脾之健运而渗灌于经隧。其间往返之机,如海潮然,脾气行则潮去,脾气止则潮回。所以治沉锢之法,但取辛热,微动寒凝,已后止而不用,恐痰得热而妄行,为害不浅也。不但痰得热而妄行,即脾得热而亦过动不息,如潮之有去无回,其痰病之决裂可胜道哉!从来服峻补之药者,深夜亦欲得食。人皆不知其故,反以能食为庆。曾不思爱惜脾气,令其昼运夜息,乃可有常。况人身之痰,既繇胃以流于经隧,则经隧之痰,亦必返之于胃,然后可从口而上越,从肠而下达。此惟脾气静息之时,其痰可返。故凡有痰证者,早食午食而外,但宜休奉脾气不动,使经隧之痰得以返之于胃,而从胃之气上下,不从脾之气四迄,乃为善也。试观人痰病轻者,夜间安卧,次早即能呕出泄出;痰病重者,昏迷复醒,反能呕出泄出者,岂非未曾得食,脾气静息,而予痰以出路耶?世之喜用热药峻攻者,如此乎?噫!天下之服辛热而转能夜食者多矣,肯因俚言而三思否?
再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头目眩运,痰火炽盛,筋骨时疼,乃原于血虚血热,挟痰挟火,经络肌表之间,先已有其病根,后因感冒风寒,或过嗜醇酒膏粱而助痰火,或恼怒而逆肝气,遂成此证。其在于经络肌表筋骨之间,尚未入于脏腑者,并以通荣卫为治。如和荣汤中有补血活血之功,不至于滞;有健脾燥湿消痰之能,不致于燥;又清热运动疏风,开经络,通腠理,内固根本,外散病邪,王道剂也。多服可以见功。
风痱
岐伯谓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于身无痛,四肢不收;三曰风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风痹,诸痹类风状。后世祖其说而无其治。《金匮》有《古今录验》三方,可类推之。经谓内夺而厥,则为风痱。仲景见成方,有治外感风邪,兼治内伤不足者,有合经意,取其三方,以示法程。一曰《古今录验》续命汤,再曰《千金》三黄汤,三曰《近效》白朮附子汤。前一方治荣卫素虚而风入者;中一方治虚热内炽而风入者;后一方治风已入脏,脾肾两虚,兼诸痹类风状者。学者当会仲景意,而于浅深寒热之间,以三隅反矣。
风懿
按风懿曰奄忽不知人,即该中风卒倒内。《金匮》不重举其证,意可知矣。
律五条
凡风初中经络,不行外散,反从内夺,引邪深入者,医之过也。如伤寒邪在三阳,引入三阴为犯禁;即邪在太阳,引入阳明少阳,亦为犯禁。故风初中络不可引之入经,中经即不可引之入腑,中腑即不可引之入脏。引邪深入,酿患无穷,乃至多死少生,可无戒欤!
凡治中风自汗证,反利其小便者,医之过也。毋论风中浅深,但见自汗则津液外出,小便自少。若更利之,使津液下竭,则荣卫之气转衰,无以制风火之势,必增烦热而其阴日亡也。况阳明经利其小便,尤为犯禁;少阴经利其小便,必失溲而杀人矣,可无戒欤!
凡治中风病,不明经络腑脏,妄用下法伤人,医之罪也。夫风中经络,只宜宣散。误下则风邪乘虚,入腑入脏,酿患无穷。若中脏多有平素积虚脏真不守者,下之立亡。惟在胃腑内实便秘者,间有可下。然不过解其烦热,非大下也。所谓一气之微汗,一旬之微利,亦因可用始用之。至于子和以下立法,《机要》以中脏者宜下,则指下为定法,胡可训耶?然中脏有缓急二候:中腑日久,热势深极,传入脏者,此属可下。使风与热俱去,填其空窍,则风不再生。若开其瘀壅,必反增风势也。其卒中急证,下药入口,即不苏矣。可无辨欤?世以中腑之便秘,指为中脏,误下,不致损人,益信子和《机要》为是。设遇真中脏证,下不中病,难可复追矣。
凡治中风,四肢不举,不辨虚实,妄行补泻者,医之过也。膏粱太过,积热内壅,为脾土瘀实,宜泻以开其壅;食少体羸,怠惰嗜卧者,为脾土虚衰,宜补以健其运。若不辨而实者补之,虚者泻之,宁不伤人乎?
凡治外中于风,不辨内挟何邪,误执一家方书,冀图弋获,其失必多,医之过也。盖风邪从外入者,必驱之使从外出。然挟虚者,非补虚则风不出;挟火者,非清热则风不出;挟气者,非开郁则风不出;挟湿者,非导湿则风不出;挟痰者,非豁痰则风不出。河间、束垣、丹溪各举一端,以互明其治。后学不知变通,但宗一家为主治。倘一病兼此五者,成方果安在?况不治其所有,反治其所无,宁不伤人乎?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二十
风门
医方考 【明 吴昆】
中风方论
风者,百病之长,得天行之象,故其发也暴。然上世论风,主于外感。乃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湿,而末世之论纷然矣。今考名方二十三首,为风、为火、为气、为湿,皆时出而主之,初不泥于一说也。
病人初中风筋急,口噤不开,便以铁物开之,恐伤其齿。宜用乌梅肉擦其牙关,牙关酸软则易开矣,此酸先入筋之故也。其有中风证而口开不噤者,筋先绝也,不治。
病人初中风暴仆,痰涎涌盛,稀涎散与之,频吐涎沫,壅塞少疏,续进他药。盖清阳在上,浊阴在下,则天冠地履,无暴仆也。若浊邪风涌而上,则清阳失位而倒置矣,故令人暴仆。所以痰涎壅者,风盛气涌而然也。经曰: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故不与疏风补虚,而先为之吐其涎沫。白矾之味咸苦,咸能软顽痰,苦能吐涎沫;皂角之味辛咸,辛能利气窍,咸能去污垢。名之曰稀涎,固夺门之兵也。师曰:凡吐中风之痰,使咽喉疏通,能进汤液便止。若攻尽其痰,则无液以养筋,能令人挛急偏枯,此大戒也。
病人初中风,不知人事,口噤不能开,用通顶散一字吹入鼻中,有嚏者肺气未绝,可治。盖中风不知人事病则急矣,以平药与之,不能开其壅塞,故用藜芦与人参、细辛相反,使其相反而相用也。肺苦气上逆,故用石膏之重以坠之,甘草之平以缓之。乃川芎之用,取其清气利窍而已。
病人初中风,喉片痰塞,水饮难通,非香窜不能开窍,故集诸香以利窍;非辛热不能通塞,故用诸辛为佐使。犀角虽凉,凉而不滞;诃梨虽濇,濇而生津。世人用苏合香丸于初中之时,每每取效。丹溪谓辛香走散真气,又谓脑麝能引风入骨,如油入面,不可解也。医者但宜用之以救急,慎毋令人多服也。
风盛痰壅,既用稀涎等药开其气道,续以二陈汤主之。盖风干于脾则痰壅。然痰之生本于湿,半夏所以燥湿也,茯苓所以渗湿也,湿去则痰无由以生。痰之为患,本于脾虚气滞,甘草所以补脾也,陈皮所以利气也,补脾利气,则土又足以制湿,而痰且无壅滞矣。此二陈之旨也。名曰二陈,以橘半二物贵乎陈久耳。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右者,属气虚,以四君加竹沥方主之。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左属血而右属气。气虚者补之以甘,故用人参、白朮、茯苓、甘草四件。称其为君子者,谓其甘平有冲和之德,而无克伐之性也。其加竹沥,谓其行痰,其加姜汁,所以行竹沥之滞,而共成夫伐痰之功耳。
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左者属瘀血,以四物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方主之。盖芎归芍地,生血药也,新血生则瘀血滑而易去;桃仁、红花,消瘀药也,瘀血去则新血清而易生。然亦加夫竹沥、姜汁者,以痰之为物靡所不之,盖无分于左右而为患也。
中风正气虚,痰涎壅盛者,宜八味顺气散主之。方内人参、白朮、茯苓、甘草,四君子汤也。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四君子以补气。治痰之法,利气为先,故用青皮、白芷、台乌、陈皮以顺气,气顺则痰行而无壅塞之患矣。此标本兼施之治也。
中风遍身麻痹,语言蹇濇,口眼喎斜,喉中气急有痰者,宜乌药顺气散主之。盖遍身麻痹,表气不顺也,故治以麻黄,川芎;语言蹇濇,里气不顺也,故治以乌药、陈、枳;口眼喎斜,面部之气不顺也,故治以白芷、僵蚕。喉中气急,甘草可缓;肺气上逆,桔梗可下。痰之为物,寒则结滞,热则流行,佐以干姜,行其滞也。此治标之剂也。然必邪实初病之人,方可用之。若气虚病久者,则勿与之也,宜以补剂兼之。
中风口眼喎斜,无他证者,牵正散主之。盖艽、防之属,可以驱外来之风,而内生之风非其治也;星、夏之辈,足以治湿土之痰,而虚风之痰非其治也。斯三物者,疗内生之风,治虚热之痰,得酒引之,能入经而正口眼。又曰:白附之辛,可使驱风;蚕蝎之咸,可使软痰;辛中有热,可使从风;蚕蝎有毒,可使破结。医之用药,有用其热以攻热,用其毒以攻毒者,大《易》所谓同气相求,《内经》所谓衰之以属也。
中风体肥痰盛,口不渴者,星香汤主之。盖南星燥痰之品,体肥痰盛不渴,则宜燥也可知。故用南星入于牛胆者,制其燥也;佐以木香者,利痰气也。
中风口眼喎僻,痰涎壅盛者,省风汤主之。盖风涌其痰,干于面部则口眼喎僻,塞于胸中则痰涎壅盛。是方也,防风、白附、全蝎、川乌,可以活经络之风痰而正口眼;南星、半夏、甘草、木香,可以疗胸次之风痰而开壅塞。方名曰省风者,省减其风之谓也。
中风口眼喎僻在左,以改容膏敷其右;喎僻在右,以此膏敷其左。今日敷之,明日改正,故曰改容。或以蜣螂、冰片傅之,或以鳝血、冰片敷之,皆良。盖此三物者,皆引风拔毒之品,佐以冰片取其利气而善走窍,佐以姜附取其温热而散寒。冬月加之,他时弗用也。
古人以小续命汤混治中风,未详其证。昆谓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头疼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芍药、川芎,四物汤之二也,《局方》用之以养血。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气血虚者,皆在所必用也。风淫末疾,故佐以防风;湿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阳淫热疾,故佐以黄芩。盖病不单来,杂揉而至,故其用药亦兼该也。热者去附子,用白附子;筋急语迟脉弦者,倍人参,加薏苡、当归,去黄芩、芍药,以避中寒;烦躁不大便,去附、桂,倍加芍药、竹沥;日久大便不行,胸中不快,加枳壳、大黄;语言蹇濇,手足颤掉,加石菖蒲、竹沥;口渴加麦门冬、(艹舌)蒌、天花粉;身疼发搐加羌活;烦渴多惊,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黄;舌燥加石膏,去附桂。
中风,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大秦艽汤主之。盖中风虚邪也,许学士云: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用驱风养血之剂,兼而治之。用秦艽为君者,以其主宰一身之风;石膏所以去胃中总司之火;羌活去太阳百节之风疼;防风为诸风药中之军卒。三阳数变之风邪,责之细辛;三阴内淫之风湿,责之苓朮。去厥阴经之风则有川芎,去阳明经之风则有白芷。风热干乎气,清以黄芩;风热干乎血,凉以生地。独活疗风湿,在足少阴;甘草缓风邪,上逆于肺。用当归、芍药、熟地养血于疏风之后。一以济风药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中风,二便数日不利,邪气内实者,以三化汤微利之。盖大黄、厚朴、枳实,小承气汤也。上焦满,治以厚朴;中焦满,破以枳实;下焦实,夺以大黄。用羌活者,不忘乎风也。服后二便微行,则三焦之气无所阻塞,而复其传化之职矣,故曰三化。此方惟实者可用,虚者勿妄与之。若实者不用,则又失乎通达之权,是当大寇而亡九伐之法矣,非安内之道也。
中风,发热不能安卧者,泻青丸主之。盖肝主风,少阳胆则其腑也。少阳之经,行乎两胁,风热相干,故不能安卧。此方名曰泻青,泻肝胆也。龙胆草味苦而厚,故入厥阴而泻肝;少阳火实者,头角必痛,故佐以川芎;少阳火郁者,必生烦躁,故佐以栀子。肝者将军之官,风淫火炽,势不容以易治,故又夺以大黄;用当归者培养乎血,而不使其为风热所燥也;复用乎羌活、防风者,二物皆升散之品。此火郁发之木郁达之之意,乃上下分消其风热,皆所以泻之也。
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也,活络丹主之。盖南星之辛烈,所以燥湿痰;二乌之辛热,所以散寒湿。地龙即蚯蚓也,湿土所生,用之者何?《易》曰:方以类聚。欲其引星、乌直达湿痰所聚之处,所谓同气相求也。亦《内经》佐以所利、和以所宜之意。风邪注于肢节,久久则血脉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没药以消瘀血。
中风,表虚手足顽痹者,蠲痹汤主之。《内经》曰: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故用黄芪以实表气。然黄芪与防风相畏,用之者何?洁古云:黄芪得防风而功愈速,故并用之,欲其相畏而相使耳。羌活驱散风邪,得当归不至燥血;姜黄能攻痹血,得赤芍足以和肝。复用甘草调之,取其味平也。
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者,防风通圣散主之。盖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朮,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
中风之久,语言蹇濇,半身不遂,手足拘挛,不堪行步,痿痹不仁者,史国公药酒神良。盖语言蹇濇,风在舌本也;半身不遂,邪并于虚也;手足拘挛,风燥其筋也;不堪行步,风燥而血不濡也;痿痹不仁,风而湿也。是方也,干茄根、苍耳子、羌活、秦艽、防风、松节、萆薢、蚕砂,可以去风,亦可以去湿。风去则蹇濇拘挛之证除,湿去则不遂不仁之患愈。当归、牛膝、杜仲、枸杞,所以养血,亦所以润燥。养血,则手得血而能摄,足得血而能多;润燥,则筋得血而能舒矣。若虎骨者,用之以驱入骨之风;白朮者,用之以致冲和之气。风痹之久血必留居,鳖甲之用,所以治风邪之固血也。
病人骨节疼痛,缓弱无力,豨莶丸主之良。盖骨节疼痛,壅疾也。壅者喜通。此物味辛苦而气寒,用九蒸九晒,则苦寒之浊味皆去,而气轻清矣。《本草》云:轻可以去实。盖轻清则无窍不入,故能透骨驱风,劲健筋骨。若不九蒸九晒,或蒸晒之数不满于九,浊味犹存,阴体尚在,则不能透骨驱风而却病也。此阴阳清浊之义,惟明者求之。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古今中风辨
夫风邪中人,本皆表证。考之《内经》所载诸风,皆指外邪而为言,故并无神魂昏愦,直规僵仆,口眼歪斜,牙关紧急,语言蹇濇,失音烦乱,摇头吐沫,痰涎壅盛,半身不遂,瘫痪软弱,筋脉拘挛,抽搐瘈瘲,遗尿失禁等说。可见此等证候,原非外感风邪,总由内伤血气也。夫风自外入者,必由浅而深,由渐而甚,自有表证。既有表证,方可治以疏散。而今之所谓中风者则不然,但见有卒倒昏迷神魂失守之类,无论其有无表邪,有无寒热,及有无筋骨疼痛等证,便皆谓之中风。误亦甚矣!虽热病篇有偏枯一证,曰身偏不用而痛。此以痛痹为言,非今之所谓中风也。阴阳别论有曰: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此以经病为言,亦非所谓风也。继自越人、仲景亦皆以外感言风,初未尝以非风言风也。迨至汉末华元化所言五脏之风,则稍与《内经》不同,而始有吐沫、身直、口噤、筋急、舌强不能言、手足不遂等说,然犹不甚相远也。自隋唐以来,则巢氏《病源》、孙氏《千金》等方以至宋元诸家,所列风证日多日详。而是风非风,始混乱莫辨,而愈失其真矣。故余悉采其要,列证如前,凡《内经》所不言者,皆不得谓之风证。即或稍有相涉,亦必以四诊相参。必其真有外感实邪,方可以风论治。否则误人不小也。
《难经》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详此《难经》之云中风者,本五种伤寒之一。又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由此观之,可见《内经》之凡言中风者,本以外感寒邪为言也,岂后世以内伤属风等证,悉认之为外感中风耶?
观仲景之论中风,其所云半身不遂者此为痹,乃指痛风之属为言,谓其由于风寒也。再如邪在皮肤及在络在经、入腑入脏者,此谓由浅而深,亦皆以外邪传变为言也。惟喎僻吐涎二证,在《内经》诸风,并无言及,而仲景创言之。故自唐宋以来,则渐有中经、中血脉、中腑、中脏之说,而凡以内伤偏枯气脱卒倒厥逆等证,悉认为中风,而忘却真风面目矣。
论中风属风
风有真风、类风,不可不辨。凡风寒之中于外者,乃为风邪。如九宫八风篇之风占病候,岁露论文虚风实风,金匮真言论之四时风证,风论之脏腑中风,玉机真脏论之风痹、风瘅,痹论、贼风篇之风邪为痹,疟论、岁露论之疟生于风,评热病论之风厥、劳风,骨空论之大风,热病篇之风痉,病能论之酒风,咳论之感寒咳嗽,是皆外感风邪之病也。其有不由外感而亦名为风者,如病机所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类,是皆属风,而实非外中之风也。何以见之?盖有所中者谓之中,无所中者谓之属。夫既无所中,何谓之属?此以五运之气,各有所主。如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是皆以所属为言。而风之属于肝者,即此谓也。盖肝为东方之脏,其藏血,其主风。肝病则血病而筋失所养,筋病则掉眩强直之类,无所不至,而属风之证百出。此所谓皆属于肝,亦皆属于风也。夫中于风者,即真风也;属于风者,即木邪也。真风者,外感之表证也;属风者,内伤之里证也,即厥逆内夺之属也。夫曰中、曰属,此在《内经》固已显然各有所谓,即如年辰之属鼠属牛,岂即为鼠为牛乎?后世不能明辨,遂致方论混传,表里误治,千古之弊,莫此为甚!第在《内经》,则原无真中类中之分,而王安道始有此论,予甚善之。第惜其辨有未尽,故复述之以详其说。凡欲明此义者,但当于中风、属风、表证、里证四者之间,默而思之,当自见其真矣。
论河间中风说
据河间中风论,谓非肝木之风,亦非外中之风,由乎将息失宜。此独得之见,诚然善矣。然皆谓为热甚,则不然也。凡将息失宜,五志过极,本属劳伤证也。而劳伤血气者,岂皆火证?又岂无阳虚病乎?经曰: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夫伤阴者水亏也,伤阳者火虚也。以虚作火,鲜不危矣。
又云:脉浮恶寒拘急不仁等证,本皆伤寒之类也,何又名为中腑?唇不收、舌不转、失音耳聋等证,本皆厥夺之类也,何又名为中脏?自中脏中腑之说,并列为言,而内伤外感之证,斯无辨而混乱矣。且续命汤、三化汤之属,但可以散风寒、攻实热,若所云将息失宜者,岂尚堪治之以此?
论东垣中风说
据东垣年逾四旬气衰之说,其发明病机,切中病倩,诚出诸贤之表者,余深服之。然忧喜忿怒伤气者,固有此疾,而酒色劳倦伤阴者,尤多此疾。何以言之?盖气生于阳,形成于阴。余尝曰:察阳者,察其衰与不衰;察阴者,察其坏与不坏。夫阳衰则气去,故神志昏乱;阴亏则形坏,故肢体废弛。此衰坏之谓也。所以此病多在四旬之外,正以其渐伤渐败,而至此始见。其非外感而总由内伤可知矣。今以气脱形坏之病,顾可谓风热而散之攻之也否乎?
据东垣河间之说,若有同者,若有异者。如云中腑中脏,本皆同也。而东垣又云中血脉,则稍异矣。又如续命汤,在河间则以治腑病,东垣则以治血脉;三化汤在河间用以治中脏,而东垣用以治中腑,则又异矣。此或因证施治,各有所宜,姑无论也。再如河间曰:此非肝木之风,亦非外中之风。东垣亦曰: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夫皆曰非风,而又皆曰中腑中脏,不知所中者为何物,则分明又指为风矣。夫既曰将息失宜,又曰气衰所致,本皆言其虚也。而治法皆用汗下,则分明又作实邪矣。此等名目混乱。泾渭不分,若曰是,若曰非,而含糊于可否之间,因致后学茫然,莫知所宗。正以议论日多,不得其要,反滋千古疑窦,深可慨也!至若续命、三化等汤,恐亦非神衰形坏之人所能堪者。故凡读书稽古之士,宜加精究,勿谓古人之法如此,便可执而混用。
论丹溪中风说
据丹溪引《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之说,不知《内经》之凡言风者,皆以外感为言,原非后世之所谓中风也,观《难经》五种伤寒之意可知矣。而丹溪之言,岂得《内经》之本意乎?至若东南之人,只是湿痰生热,热生风,此仍述河间热甚之说,而非风等证,岂皆热病?即云为痰,又岂无寒痰?而何以痰即生热,热即生风也?且非风则已,是风则南北俱有。若云东南寒少,未必杀人则可,而云风少则不可也。非痰则已,是痰亦南北俱有。若水土之外湿,东南虽多,而乳酪之内湿则西北尤多也。虽痰之为物,本为湿动,然脾健则无,脾弱则有,而脾败则甚。是可见因病所以生痰,非因痰所以生病也。凡治失其本,而欲望病愈者,未之有也。
据丹溪半身不遂,在左在右之说,似乎近理,故人多信之,而不知其有不然也。夫人身血气,本不相离,焉得以左为血病,右为痰气耶?盖丹溪之意,以为肝属木而位左,肝主血也;肺属金而位右,肺主气也。脾属土而寄位西南,故亦在右,而脾主湿与痰也。然此以五行方位之序言其理耳。岂曰西无木、东无金乎?且各经皆有左右,五脏皆有血气。即如胃之大络,乃出于左乳之下,则脾胃之气亦出于左,又岂左非脾右非肝、左必血病右必痰气乎?然则何以辨之?惟遵《内经》以阴阳分血气,以左右言轻重,则至当也。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又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又曰: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夫阳病者,即气病也。气本乎阳,而阴邪胜之,则病也。除病者,即血病也。血本乎阴,而阳邪胜之,则病也。从者病轻,男病宜右,女病宜左也。逆者病重,男病畏左,女病畏右也。以此辨之,而再参以脉色,察其病因,则在气在血,或重或轻,斯得其真矣。若谓左必血病,右必痰气,则未免非痰治痰,非血治血,而诛伐无过,鲜不误矣。
论真中风
观刘宗厚《玉机微义》云:余尝居凉州,其地高阜,四时多风少雨,天气常寒,每见中风或暴死者有之,盖折风燥烈之甚也。时洪武乙亥秋八月,大风起自西北,时甘州城外路死者数人,余始悟《内经》谓西北之折风伤人,至病暴死之旨不诬。丹溪之言,有所本也。吁!医之不明运气地理,造化病机之微,而欲行变通之法者,难矣哉!据此一说,是诚风之杀人也。然风气兼温,虽烈未必杀人,惟带寒威,则杀人耳。矧以西北地寒,而塞风起于八月,则寒随风至,寒必彻骨。凡暴露之人,虽曰中风,而不知实中阴寒之毒也。此在强者固能支持,弱者焉得不死?然亦以所遇之异,故特纪。若此方是真中风邪,则亦百十年间,始或仅遭一二。而此证之不多见者,从可知矣。此外如贼风虚邪之伤人,则岁岁有之,处处有之,是无非外感之病,未闻有因外感而卒然昏愦致死也!矧今人之所谓中风者,或于寂然无风之时,或于食饮严密之处,素无外感而忽然运仆,忽然偏废。此其是风非风,又可知矣。而尽以风治,其能堪哉!
论续命等汤
按历代相传,治中风之方,皆以续命等汤为主。考其所自,则始于《金匮要略》附方中有《古今录验》续命汤。然此必宋时校正之所增,而非仲景本方也。此自隋唐以来,则孙氏《千金方》乃有小续命、大续命、西川续命、排风等汤,故后世宗之,无不以此为中风主治矣。夫续命汤以麻黄为君,而以姜、桂并用,本发散外邪之佳方也。至小续命、大续命、西川续命等汤,则复加黄芩以兼桂、附。虽曰相制,而水火冰炭,道本不同。即有神妙,终非余之心服者,其他无论。独怪乎河间、东垣、丹溪三子者,既于中风门皆言此病非风矣,而何于本门皆首列小续命汤而附以加减之法?曰:无汗恶寒,麻黄续命汤;有汗恶风无热,桂枝续命汤;有汗身热不恶寒,白虎续命汤;有汗身热不恶风,葛根续命汤;无汗身凉,附子续命汤。若此诸法,但用治外感则可,用治内伤则不可。而三子之惓惓不舍者,皆此数方,又何前后之言不相应耶?再如大秦艽等汤,在《机要》、《发明》俱云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如是血弱不能养筋,宜养血而筋自荣,以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主之。夫秦艽汤虽有补血之药,而寒散之剂居其半。夫既无六经之外邪,而用散何为也?既无阻隔之火邪,而用寒何为也?寒散既多,又果能养血气而壮筋骨乎?秦艽汤且不可,愈风汤则尤其不可者也。吾不知用此法者,果出何意?
治法
凡治风之法,宜察浅深虚实,及中经中脏之辨。盖中经者,邪在三阳,其病犹浅;中脏者邪入三阴,其病则深。若在浅不治,则渐入于深;在经不治,则渐入于脏。此浅深之谓也。又若正胜邪者,乃可直攻其邪;正不胜邪者,则必先顾其本。此虚实之谓也。倘不知此,则未有不致败者。
大风大寒直中三阴致危者,必用金匮续命汤去石膏治之。若风寒在经,而头疼恶寒拘急身痛者,宜麻黄汤、麻桂饮随证加减主之,甚者亦宜续命汤。若头疼有汗恶风者,宜桂枝汤或五积散。若风邪在经,热多寒少而为偏枯疼痛发热者,宜大秦艽汤主之,甚者愈风汤亦可。
风寒诸病,无非外感证也。如轻浅在肺者则为伤风;稍深在表里之间者则为疟疾;留连经络者则为寒热往来;遍传六经,彻内彻外者则为伤寒瘟疫;久留筋骨者则为风痹、痛风,或为偏风;风热上壅者则为大头时毒;风湿相搏者,则为大风、疠风;浮在肌肤者则为斑疹、疮毒;感在岭南者则为瘴风。凡此者皆外感风寒之气,俱有门类,方论具载各条。舍此之外,但无表证者,均不得指为风也。
非风论正名
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而拟名类风,又欲拟名属风。然类风、属风,仍与风字相近,恐后人不解,仍尔模糊,故单用河间、东垣之意,竟以非风名之。庶乎使人易晓,而知其本非风证矣。
凡诊诸病,必先宜正名。观《内经》诸篇所言风证,各有浅深脏腑虚实寒热之不同,前义已详,本皆历历可考也。若今人之所谓中风者,则以《内经》之厥逆悉指为风矣,延误至今,莫有辨者。虽丹溪云:今世所谓风病,大率与痿证混同论治。此说固亦有之,然何不云误以厥逆为风也?惟近代徐东皋有云:痊厥类风。凡尸厥、痰厥、气厥、血厥、酒厥等证,皆与中风相类。此言若乎近之,而未善也。使果风厥相类,则凡临是证者,曰风可也,曰厥亦可也,疑似未决。将从风乎?将从厥乎?不知经所言者,风自风,厥自厥也。风之与厥,一表证也,一里证也,岂得谓之相类耶?奈何后人不能详察经义,而悉以厥证为风。既名为风,安得不从风治?既从风治,安得不用散风之药?以风药而散厥证,所散者非元气乎?因致真阴愈伤真气愈失,是速其死矣。若知为厥,则原非外感,自与风字无涉。此名之不可不正,证之不可不辨也。但名得其正,又何至有误治之患?诸厥证义,详厥逆本门,当与此门通阅。
论有邪无邪
凡非风等证,在古人诸书皆云气体虚弱,荣卫失调,则真气耗散,腠理不密,故邪气乘虚而入。此言感邪之由,岂不为善?然有邪无邪,则何可不辨?夫有邪者,即伤寒疟痹之属;无邪者,则非风衰败之属。有邪者必或为寒热走注,或为肿痛偏枯,而神志依然无恙也;无邪者,本无痛苦寒热,而肢节忽废,精神言语倏尔变常也。有邪者,病由乎经,即风寒湿三气之外侵也;无邪者病出乎脏,而精虚则气去,所以为眩运卒倒,气去则神去,所以为昏愦无知也。有邪者,邪必乘虚而入,故当先扶正气,但通经逐邪之品,不得不用以为佐;无邪者,救本不暇,尚可再为杂用,以伤及正气乎?
论肝邪
凡五脏皆能致病,而风厥等证,何以独重肝邪?且其急暴之若此也?盖人之所赖以生者惟在胃气,以胃为水谷之本也。故经云:人无胃气曰死,脉无胃气亦死。夫肝邪者,即胃气之贼也。一胜一负,不相并立。凡此非风等证,其病为强直掉眩之类,皆肝邪风木之化也;其为四肢不用,痰涎壅盛者,皆胃败脾虚之候也。然虽曰东方之实,又岂果肝气之有余耶?正以五脏俱败,肝失所养,则肝从邪化,故曰肝邪。在阴阳类论,以肝脏为最下者,正谓其木能犯土,肝能犯胃也。然肝邪之见,本由脾肾之虚。使脾胃不虚,则肝木虽强,必无乘脾之患;使肾水不虚,则肝木得养,又何有强直之虞?所谓胃气者,即二十五阳也,非独指阳明为言也;所谓肾水者,即五脏六腑之精也,非独指少阴为言也。然则真阳败者,真脏见;真阴败者,亦真脏见。凡脉证之见真脏者,俱为危败之兆。所谓真脏者,即肝邪也,即无胃气也。此即非风类风之病之大本也。
论气虚
凡非风卒倒等证,无非气脱而然。何也?盖人之死生,全由乎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此致病之本也。再或内劳外伤,复有所触,以损一时之元气,或以年力衰迈,气血将离,则积损为颓,此发病之因也。盖其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卒然仆倒。此非阳气暴脱之候乎?故其为病而或为汗出者,荣卫之气脱也;或为遗尿者,命门之气脱也;或口开不合者,阳明经气之脱也;或口角流涎者,太阴脏气之脱也;或四肢瘫软者,肝脾之气败也;或昏倦无知,语言不出者,神败于心,精败于肾也。凡此皆冲任气脱,形神俱败而然,故必于中年之后,乃有此证。何今人见此,无不指为风痰而治从消散?不知风中于外,痰郁于中,皆实邪也。而实邪为病,何遽令人暴绝若此?且既绝如此,尚堪几多消散?而人不能悟,良可哀也!观东垣云﹕气衰者多有此疾,诚知要之言也!奈后人不明其说,但以东垣为主气。又岂知气之为义乎?故凡治卒倒昏沉等证,若无痰气阻塞,必须以大剂参附峻补元气,以先其急;随用地黄、当归、甘杞之类,填补真阴,以培基本。盖精即气之根,气生于下,即向生之气也。经曰精化为气,即此之谓。舍是之外,他无实济之术矣。虽然,无养生之道,而令病败坏至此,犹望复全,诚非易也。第治得其法,犹可望其来复,若误治之,则何堪再误哉!
论痰之本
凡非风之多痰者,悉由中虚而然。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不观之强壮之人,任其多饮多食,则随食随化,未见其为痰也。惟不能食者,反能生痰。此以脾虚不能化食,而食即为痰也。故凡病虚劳者,其痰必多,而病至垂危,其痰益甚。正以脾气愈虚,则全不能化,而水液尽为痰也。然则痰之与病,病由痰乎?痰由病乎?岂非痰必由于虚乎?可见天下之实痰无几,故痰之宜伐者亦无几。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矣。治痰诸法见后,及详痰饮本门。
论经络痰邪
余尝闻之俗传云:痰在周身,为病莫测。凡瘫痪、瘈瘲、半身不遂等证,皆伏痰留滞而然。若此,痰饮岂非邪类?不去痰邪,病何由愈?余曰:汝知痰之所自乎?凡经络之痰,盖即津血之所化也。使果营卫和调,则津自津,血自血,何痰之有?惟是元阳亏损,神机耗败,则水中无气,而津凝血败皆化为痰耳。此果痰也?果精血也?岂以精血之外,而别有所谓痰者耶?若谓痰在经络,非攻不去,则必并精血而尽去之庶乎可也。否则,安有独攻其痰而津血自可无动乎?精血复伤,元气愈竭,随去随化,痰必愈甚。此所以治痰者不能尽,其所尽者,惟元气也。矧复有本无痰气而妄指为痰误攻之者,又何其昧也!故凡用治痰之药,如滚痰丸、清气化痰丸、搜风顺气丸之类,必其元气无伤,偶有壅滞,或见微痰之不清者而暂用分消,岂云无效?若病及元气而但知治标,则未有不日用而日败者矣。
论治痰
治痰之法,凡非风初病而痰气不甚者,不必便猜其为痰而妄用痰药,此大戒也。若果痰涎壅盛,填壅胸膈,汤液俱不能入,则不得不先开其痰以通药食之道。而开痰之法,惟吐为捷。如古方之独圣散、茶调散、稀涎散之属,皆吐痰之剂也。但恐元气太虚,不能当此峻利之物,或但用新方之吐法为妥,或用牛黄丸抱龙丸之类,但使咽喉气通,能进汤饮即止。不可尽攻其痰,致令危困,则最所当慎。以故治痰之法,又必察其可攻与否,然后用之,斯无误也。若其眼直、咬牙、肢体拘急、面赤、强劲有力者,虽见昏沉,亦可为治。先用粗箸挖开其口,随以坚实笔干禁住牙关,乃用淡姜盐汤徐徐灌之;然后以中食二指探入喉中,徐引其吐。若指不能入,则以鹅翎蘸汤代指探吐,亦可。如是数次,得吐气通,必渐苏矣。然后酌宜可以进药。此治实痰壅滞之法也。若死证已具,而痰声漉漉于喉间者,吐亦无益,不必吐也。若痰气盛极而不能吐者,亦不治之证也。又凡形气大虚者,忌用吐法。是皆不可攻者也。
凡形证已定,而痰气不甚,则万勿治痰,但当调理气血,自可渐愈。如果痰涎未清,则治痰之法,当分虚实。若气不甚虚,而或寒或湿生痰者,宜六安煎、二陈汤主之。因火为痰者,宜清膈饮,及竹沥、童便;火甚者抽薪饮主之。脾虚兼呕而多痰者,六君子汤或五味异功散。阴气不足多痰兼燥而咳者,金水六君煎。阴虚水泛为痰者,六味丸、八味丸酌而用之,或为汤亦妙。脾肾虚寒不能运化而为痰者,不必兼治痰气,只宜温补根本。若中气虚者,理中汤或温胃饮。阴不足者,理阴煎之类最佳。
论寒热证
凡非风口眼歪斜,有寒热之辨。在经曰:足阳明之筋,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病则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此经以病之寒热,言筋之缓急也。然而血气无亏,则虽热未必缓,虽寒未必急,亦总由气血之衰可知也。尝见有引《内经》之意而曰:偏于左者,以左寒而右热;偏于右者,以右寒而左热。诚谬言也!不知偏左者,其急在左,而右本无恙也;偏右者亦然。故无论左右,凡其拘急之处,即血气所亏之处也。以药治者,左右皆宜从补。以艾治者,当随其急处而灸之。盖经脉既虚,须借艾火之温以行其气,气行则血行,故筋可舒而歪可正也。凡诸灸法。有言左灸右、右灸左者,此亦《内经》缪刺论之法,从之亦无不可。至若经言寒热,则凡如唇缓流涎、声重语迟含糊者,是皆纵缓之类。纵缓者,多由乎热,而间亦有寒者,气虚故也。歪斜牵引抽搐反张者,皆拘急之类。拘急者,多由乎寒,而间亦有热者,血虚故也。盖经所言者,言理之常。余所言者,言病之变。亦无非理也。使读经不明理,必反害经意矣。故临此证者,不可不加之详审。
非风瘈瘲等证,亦有寒热之辨。经曰: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此固其常也。然寒热能拘急,亦能弛纵也。如寒而拘急者,以寒盛则血凝,血凝则滞濇,滞濇则拘急,此寒伤其营也;热而拘急者,以火盛则血燥,血燥则筋枯,筋枯则拘急,此热伤其营也。又若寒而弛纵者,以寒盛则气虚,气虚则不摄,不摄则弛纵,此寒伤其卫也;热而弛纵者,以热盛则筋软,筋软则不收,不收则弛纵,此热伤其卫也。以此辨之,岂不明析?且或寒或热,必有脉证可据,但宜因证而治之。若病无寒热,则当专治血气无疑矣。
论治血气
凡非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及四肢无力,掉摇拘挛之属,皆筋骨之病也。夫肝主筋,肾主骨,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亏损,不能滋养百骸,故筋有缓急之病,骨有痿弱之病,总由精血败伤而然。即如树木之衰,一枝津液不到,即一枝枯稿。人之偏废,亦犹是也。经曰:足得血而能步,掌得血而能握。今其偏废如此,岂非血气衰败之故乎?临川陈先生曰: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盖谓肝邪之见,本由肝血之虚,肝血虚则燥气乘之,而木从金化,风必随之。故治此者,只当养血以除燥,则真阴复而假风自散矣。若用风药,则风能胜湿,血必愈燥,大非宜也。
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言之详矣。然气血本不相离,故阴中有气,阴中亦有血。何以辨之?夫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化。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纵缓废弛,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何也?盖气主动,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则不能举矣;血主静,无血则不能静,不能静则不能舒矣。故筋缓者,当责其无气;筋急者,当责其无血。无血者宜三阴煎,或大营煎、小营煎之类主之。无气者,宜五福饮、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其与痿证之不动,痛风之不静者,义稍不同,详列本门。
非风治法
凡非风证,未有不因表里俱虚而病者也。外病者病在经,内病者病在脏。治此之法,只当以培补元气为主。若无兼证,亦不宜攻补兼施,徒致无益。盖其形体之坏,神志之乱,皆根本伤败之病,何邪之有?能复其元,则庶乎可望其愈。
初病卒倒,危急不醒,但察其有无死证。如无死证而形气不脱,又无痰气,但扶定掐其人中,自当渐醒。或以白汤、姜汤徐灌之亦可。待其苏醒,然后察证治之。若无痰无气而息微色白脉弱暴脱者,急以独参汤或淡姜汤灌之俱可。若其有痰甚者,以前治痰法吐之。其痰不甚,或以白汤调抱龙丸一丸,以暂开其痰。无痰声者,不可用。若因气厥昏沉,而气壅喘满,气闭不醒者。则用淡姜汤调苏合丸一丸,以暂开其气。若气不壅满者,不可用。其有久之不醒,或牙关不能开者,则以半夏或牙皂、细辛之类为末,少许吹入鼻中,有嚏者可治,无嚏者不可治;或以皂荚为末,捻纸烧烟,冲入鼻中亦可。
人于中年之后,多有此证,其衰可知。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正以阴虚为言也。夫人生于阳而根于阴,根本衰则人必病,根本败则人必危矣。所谓根本者,即真阴也。人知阴虚惟一,而不知阴虚有二。如阴中之水虚,则多热多燥,而病在精血;阴中之火虚,则多寒多滞,而病在神气。若水火俱伤,则形神俱弊,难为力矣。火虚者宜大补元煎、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庶可以益火之源。水虚者,宜左归饮、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庶可以壮水之主。若气血俱虚,速宜大补元煎之类,悉力挽回,庶可疗也。凡多热多火者,忌辛温及参、朮、姜、桂之类;多寒多湿者,忌清凉如生地、芍药、麦冬、石斛之类。若气虚卒倒,别无痰火气实等证,而或者妄言中风,遽用牛黄丸、苏合丸之类再散其气,则不可救矣。
非风有火盛而病者,即阳证也。火甚者,宜专治其火,以徙薪饮、抽薪饮、白虎汤之类酌而用之。火微者,宜兼补其阴,以一阴煎、二阴煎,或加减一阴煎之类主之。凡治火之法,但使火去六七,即当调治其本。然阳胜者阴必病,故治热必从血分。甚者用苦寒,微者用甘凉,欲其从乎阴也。
非风有寒盛而病者,即阴证也,专宜益火。微寒者,宜温胃饮、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寒甚者,宜右归饮、回阳饮、理中汤、四逆汤之类主之。然寒胜者阳必病,故治寒之法,必从气分而从乎阳也。如阳脱寒甚者,仍宜灸关元、气海、神阙,以回其阳气。
非风眩运掉摇惑乱者,总由气虚于上而然。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目为之苦眩。又曰:上虚则眩。此明训也。凡微觉此证,即当以五福饮之类,培其中气。虚甚者,即宜用大补元煎,或十全大补汤之类治之。否则卒倒之渐所由致也。丹溪曰:无痰不作运。岂眩运者必皆痰证耶?此言最为不妥。别有详义,见眩运门。
非风麻木不仁等证,因其血气不至,所以不知痛痒。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麻木不已则偏枯痿废,渐至日增。此魄虚之候也。经曰:痱之为病,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此即其类而但有微甚之辨耳。又经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亦此类也。故凡遇此证,只宜培养血气,勿得误认为痰。
夏月卒倒,忽患非风抽搐等证,此火克金热伤气而然,即今人之所谓暑风也。气虚者,宜用参芪,或十味香薷饮亦可。若水不制火,而多烦渴者,宜生脉散,或人参竹叶石膏汤。若火独盛者,宜瓜水菉豆饮,或用芩连之属暂解其热。若单由伤气而无火者,宜独参汤,或四君子汤。若伏阴在内而阳虚气脱者,必用附子理中汤,或六味回阳饮之类,放胆用之,勿谓夏月忌温热。此不达之言也。
肥人多有非风之证,以肥人多气虚也。何以肥人反多气虚?盖人之形体,骨为君也,肉为臣也。肥人者,柔胜于刚,阴胜于阳者也。且肉以血成,总皆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然肥人多湿多滞,故气道多有不利。若果痰气壅滞,则不得不先为清利,宜于前治痰之法随宜暂用。若无痰而气脱卒倒者,必宜四君、六君,或十全大补汤、大补元煎之类主之。
非风,烦热自汗,小水不利者,不可以药利之。盖津液外泄,小水必少。若再用渗利,则阴水愈竭,无以制火,而躁烦益甚。但使热退汗止,则小水自利也。况自汗者,多属阳明之证,亦忌利小便。宜生脉散、一阴煎之类主之。火甚者,宜加减一阴煎。
非风遗尿者,由肾气之虚脱也,最为危证。宜参、芪、归、朮之类补之是矣。然必命门火衰,所以不能收摄。其有甚者,非加桂附终无济也。
尸厥、酒厥、痰厥、气厥、血厥之属,今人皆谓之中风,而不知总属非风也。俱详厥逆本门。
论用药佐使
凡非风而有兼证者,则通经佐使之法,本不可废。盖其脉络不通,皆由血气,血气兼证,各有所因。如因于风者必闭郁,因于寒者必凝濇,因于热者必干涸,因于湿者必壅滞,因于虚者必不运行。诸如此者,皆能阻塞经络。此佐使之法所以亦有不同也。凡风闭者,宜散而通之,如麻黄、桂枝、柴胡、羌活、细辛、白芷之属是也。寒凝者,宜热而通之,如葱、椒、桂、附、干姜之属是也。热燥者,宜凉而通之,如芩、连、,栀、蘗、石膏、知母之属是也。湿滞者,宜温利而通之,如苍朮、厚朴、茵陈、萆薢、五苓之属是也。血滞者,宜活而通之,如芎、归、牛膝、红花、桃仁、大黄、芒硝之属是也。气滞者,宜行而通之,如木香、香附、乌、沉、枳、藿之属是也。痰滞者宜开而通之,如南星、半夏、牛黄、天竺黄、朱砂、海石、元明粉之属是也。气血虚弱者,宜温补而通之,如参、芪、归、朮、熟地、枸杞、杜仲、牛膝之属是也。凡此通经之法,若乎尽矣,然虚实之异,犹当察焉。盖通实者,各从其类。使无实邪而妄用通药,则必伤元气,反为害矣。通虚者,则或阴或阳,尤当知其要。如参芪所以补气,而气虚之甚者,非姜附之佐,必不能追散失之元阳。归地所以补精血,而阴虚之极者,非桂附之引,亦不能复无根之生气。寒邪在经,而客强主弱,非桂附之勇,则血脉不行,寒邪不去。痰湿在中,而土寒水泛者,非姜附之暖,则脾肾不健,痰湿不除。此通经之法。大都实者可用寒凉,虚者必宜温热也。但附子之性,刚勇而热,凡阴虚水亏而多热多燥者,自非所宜。若无燥热,但涉阳虚而诸药有不及者,非此不能达也。古人云:附子与酒同功。义可知矣。今人谓附子有毒,多不敢用。不知制用得宜,何毒之有?此诚奇品,其毋忽之!
辨经脏诸证
凡非风等证,当辨其在经、在脏。经病者,轻浅可延,脏病者,深重可畏。经病者,病连肢体;脏病者,败在神气。虽病在经者,无不由中,而表里微甚,则各有所主。此经脏之不可不辨也。然在经在脏,虽有不同,而曰阴曰阳,则无不本乎气血。但知气血之缓急,如阴阳之亏胜,则尽其善矣。若必曰某脏某经,必用某方某药,不知通变,多失其真。故凡凿执之谈,每有说得行不得者。正以心之所至,口不能宣也。必也知几知微,斯足称神悟之品。
经病之轻证
皮毛枯濇,汗出眩运,鼻塞者,肺之经病。
血脉不荣,颜色憔悴者,心之经病。
肌肉消瘦,浮肿不仁,肉瞤筋惕,四肢不用者,脾之经病。
筋骨疲困,拘急掉瘈,胁肋胀痛者,肝之经病。
口眼歪斜者,足阳明及肝胆经病。
骨弱无力,坐立不能者,肾之经病。
经病之危证
皮腠冰冷,滑汗如油,畏寒之甚者,肺之经病。
舌强不能言者,心肾经病。
唇缓,口开手撒者,脾之经病。
眼瞀昏黑无见,筋痛之极者,肝肾经病。
耳聋绝无闻,骨痛之极者,肾之经病。
反张戴眼,腰脊如折者,膀胱经病。
脏病之轻证
咳嗽,微喘短气,悲忧不已者,病在肺脏。
腹满少食,吐涎呕恶,吞酸嗳气,谵语多思者,病在脾胃。
胸胁气逆,多惊多怒者,病在肝胆。
言语无伦,神昏多笑不寐者,病在心脏。
少腹疼痛,二便不调,动气上冲,阴痿呻吟多恐者,病在肾脏。
脏病之危证
气急大喘,或气脱失声,色灰白或紫赤者,肺肾气绝。
神脱色脱,昏沉不醒,色赤黑者,心脏气绝。
痰涎壅极,吞吐不能,呃逆不止,腹胀之极,色青黑者,脾胃气绝。
眼闭不开,急躁扰乱,懊憹囊缩,色青灰白者,肝脏气绝。
声喑不出,寒厥不回,二便闭不能通,泄不能禁者,肾脏气绝。
不治证
凡非风,口开眼闭,手撒遗尿,吐沫直视,声如鼾睡,昏沉不醒,肉脱筋痛之极,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或头重,面鼻山根青黑,汗缀如珠,痰声漉漉者,皆不治。
非风之脉,迟缓可生,急数弦大者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二十一
风门
方
侯氏黑散 【《金匮要略》,下同】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菊花四十分 防风 白朮各十分 细辛 茯苓 牡蛎 人参 矾石 当归 干姜 芎藭 桂枝各三分 桔梗八分黄芩五分
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于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醉仙丹 治偏枯不遂,皮肤不仁。
麻黄水煮,焙干为末,一两 天南星七个,炮 黑附子三个,炮去皮 地龙七条,去土
右除麻黄,先为末,次将麻黄末入酒一升,熬成膏,入前末,丸如弹子大,每日食后临卧酒化一两,汗出效。偏枯不遂皮肤不仁者,皆由五官五官:疑作「五脏」。虚气,风寒暑湿之邪蓄积在中,久而不散,乃成疾焉。
再苏丹 治骨节疼痛,语言不正,行步艰难,手足颤掉搐搦。
川乌头二两 草乌头一两 五灵脂四两
右为末,滴水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研碎,入酒一盏,生姜三斤,地龙三条,乳香少许,同煎至七分,临卧通服。吃了须摩擦患处,令热彻,以助药力。如合时入乳香末一二钱,即煎时更不须入。
换骨丹 【《千金方》,下同】 治一切卒中,手足顽麻,腰膝沉重,左瘫右痪,四时伤寒,妇人血刺,胎前产后,每一粒,酒一盏,捶碎,至夜温动化散,临睡和滓服。
桑白皮 何首乌 吴白朮 紫河车 威灵仙 蔓青子 人参 川芎 防风 地骨皮各二两 五味子木香 苦参各一两 犀角屑,半两 麝香 龙脑各半钱
右为细末,用后膏和。
膏方
地黄三斤,去根不去节,銼细 苍朮 槐角各半斤
右,用水一斗八升,同熬至三四升,密绢滤去滓,留清者再熬成膏,和前药,每两作八丸,朱砂为衣,每服一丸。
风引汤 【《金匮要略》】 除热瘫癎。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石膏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各六两
右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华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干姜附子汤 治心虚寒风,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喎邪。
干姜 附子各八两 桂心 麻黄各四两 芎藭三两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三日后服一剂。
羌活汤 治中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不遂,及产后中风。
甘草二两 芍药 羌活 桂心 葛根 麻黄 地黄各三两 生姜五两
右八味(口父)咀,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五合,日三服。
防风汤 治偏风,甄权处疗安平公方。
防风 芎藭 白芷 牛膝 狗脊 萆薢 白朮各一两 羌活 葛根 附子 【《外台》作人参】 杏仁各二两 薏苡仁 石膏 桂心各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五两
右十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分,分三服。一剂觉好,更进一剂,即一度针,九剂九针,即瘥。灸亦得按穴,乃风池、肩髃、曲池、支沟、五枢、阳陵泉、巨虚下廉,凡七穴。法详本门针灸。
葛根汤 治四肢缓弱,身体疼痛不遂,妇人产后,中柔风及气满。
葛根 芍药 桂心 干地黄 羌活 麻黄 甘草各三两 生姜六两
右八味,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五合,日三。
独活寄生汤 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若不速治,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独活三两 寄生 【《古今录验》作续断】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风 芎藭 干地黄 人参 甘草当归 芍药各三两
右十五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服勿冷。风虚下利者,除干地黄服;复取蒴藋叶火燎,厚安席上,及热眠上,冷复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茎,熬卧之佳。其余薄熨,不及蒴藋蒸为愈也。诸处风湿,亦用此法。新产竟或患腹痛,不得转动,及腰脚挛痛,不能屈伸,痹弱者,宜服此汤,除风消血。
菊花酒 治男女风虚寒冷,腰背痛,食少羸瘦,无颜色,嘘吸少气,去风冷,补不足。
菊花 杜仲各一斤 防风 附子 黄芪 干姜 桂心 当归 石斛各四两 紫石英 苁蓉各五两 萆薢 独活 锺乳各八两 茯苓三两
右十五味(口父)咀,以酒七斗,渍五日。每服一合,稍稍加至五合,日三。
杜仲酒 治腰脚疼痛,不遂,风虚。
杜仲八两 石楠二两 羌活四两 大附子五枚
右四味(口父)咀,以酒一斗,渍三宿。每服二合,日再。偏宜冷病妇人服之。
竹沥汤 共四方。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竹沥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姜汁三合
右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讫,觉四体有异,似好,次进后汤方。
竹沥一升 生葛汁五合 芎藭 防己 附子 人参 黄芩 甘草 芍药 桂心各一两 羚羊角三两 石膏六两 杏仁四十枚 麻黄 防风各一两半 生姜四两
右十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减半,内沥,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间五日更服一剂,与三剂,渐觉少损,仍进后方。
竹沥三升 防风 升麻 羚羊角 防己 桂心 芎藭各二两 麻黄三两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四升,合竹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两日服一剂。常用加独活三两,最佳。此方神良,频进三剂。若手足冷者,如生姜五两,白朮二两。若未除,更进后方。
竹沥一升 人参 芎藭 独活 升麻各一两 防风 麻黄 芍药各一两半 生姜 羚羊角 防己 石膏 桂心 黄芩 甘草一作甘草根 白朮各二两 附子一枚,一作杏仁四十枚
右十七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减半,内沥,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若有气者,加橘皮、牛膝、五加皮各一两。
又方 凡风痱服前汤得瘥讫,可常服煮散除余风。
防风 防己 独活 秦艽 黄芪 芍药 人参 白朮 茯神 芎藭 远志 升麻 石斛 牛膝 羚羊角 丹参 甘草 厚朴 天冬 五加皮 地骨皮 黄芩 桂心各一两 橘皮 干地黄 生姜 麻黄各二两 槟榔 槁本 杜仲 乌犀角各二两 薏苡仁一升 石膏六两
右三十三味,捣筛为粗散,和搅令匀。每服以水三升,药三两,煮取一升,绵滤去滓,顿服之,取汗,日一服。若觉胸中热烦,以竹沥代水煮之。《千金翼》无黄芩、槟榔、槁本、杜仲、乌犀角,有薯蓣、甘草、附子、麦门冬、山茱萸。一本,桂心四两,石膏三两。
芎藭汤 治卒中风,四肢不仁,善笑不息。
芎藭一两半 黄芩 石膏一作黄连 当归 秦艽 麻黄 桂心 干姜 甘草各一两 杏仁三七枚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独活煮散 治诸风痱。
独活八两 芎藭 芍药 茯苓 防风 防己 葛根各六两 羚羊角 当归 人参 麦门冬 桂心 石膏各四两磁石十两 甘草三两 白朮五两
右十六味,各切銼,分二十四分,每分入生姜、生地黄切作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或日晚、或夜中、或日一服,或间日服,无所忌。
百花丸 凡风,服汤药,多患虚热翕翕然,宜除热。
防风 人参 苁蓉 干地黄 羚羊角 麦冬 天门冬各一两半 芍药 独活 干姜 白朮 丹参 食茱萸一作山茱萸 甘草 茯神 升麻 黄芪 菊花 地骨皮 石斛 牛膝 五加皮 薯蓣各二十铢 秦艽 芎藭 桂心 防己 生姜 黄芩各一两 附子十八铢 石膏三两 寒水石二两
右三十二味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生姜蜜汤服二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忌油面蒜生冷酢滑及猪羊鸡鱼等肉。
独活汤 治风(忄奋)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亸曳。
独活四两 桂心 芍药 花粉 生葛各二两 生姜六两 甘草三两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石楠汤 治六十四种风,注走入皮肤中如虫行,腰脊僵直,五缓六急,手足拘挛,隐疹,搔之则作疮,风尸,痒卒风,面目肿起,手不出头,口噤不能言。
石楠 干姜 黄芩 细辛 人参各一两 桂心 麻黄 当归 川芎藭各一两五钱 甘草二两 干地黄十八铢 食茱萸三十铢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六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大汗勿怪。
附子散 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喎邪。
附子 桂心各五两 细辛 防风 人参 干姜各六两
右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之。
甘草汤 治偏风,积年不瘥,手脚枯细,面口喎僻,精神不定,言语倒错。
竹沥四升 甘草 桂心 芎藭 麻黄 当归 芍药 人参 附子 侧子各二两 独活 防己各三两 生姜 石膏 茯神各四两 白朮 黄芩 细辛各一两 秦艽 防风各一两半 菊花一斤
右二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取七升,内竹沥及药,煮取三升,分四服。服三服讫,间一杯粥后,更进一服,待药势自汗。慎生冷酢蒜面乳酪鱼等。
又方 治中风,面目相引,口偏着耳,牙车急,舌不得转。
独活三两 竹沥 生地黄汁各一升
右三味合煎,取一升,顿服之即愈。
又方 治前证。
牡蛎 矾石 附子 灶下黄土
右四味各等分为末,取三年雄鸡冠血和药,敷其上,持镜候才欲复故,便急洗去之。不速去,便过,不复还也。《千金翼》云:偏右涂左,偏左涂右。
又方
竹沥三升 防风 防己 升麻 桂心 芎藭各二两 麻黄四两 羚羊角三两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四升,合竹沥,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日服一剂,常用效。
口耳僻方
杏仁三十枚 防风 附子 葛根各二两 柏实 麻黄各三两 独活 生姜各四两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一斗,酒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八风续命汤 治卒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体冷,或智或痴,或身强直不语,或生或死,狂言,角弓反张,或欲得食,或不用食,或大小便不利,皆疗之。
人参 桂心 当归 独活 黄芩 干姜 甘草各十八铢 石膏一两半 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口父)咀,以井华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汗。不汗更合,加麻黄五两,合服。
仓公当归汤 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痉者。
当归 防风各十八铢 附子一枚 细辛半两 麻黄三十株 独活一两半
右六味(口父)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开者,格口内汤,一服当苏,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秦艽散 治半身不遂,言语错乱,乍喜乍悲,角弓反张,皮肤风疹。
秦艽 独活 黄芪 人参 甘菊花各二两 茵芋十八铢 防风 钗石斛 山茱萸肉 桂心各一两半 五味子 芎藭 细辛 当归 附子 甘草 白朮 干姜 白藓皮各三十铢 麻黄 天雄 远志各一两
右二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再,渐渐加至二匕。又云治风无新久,并补。《胡洽》无独活、菊花、茵芋、石斛、芎藭、白藓皮、远志,有乌头、蜀椒、菵草、萆薢、桔梗、白蔹、防己。
吴秦艽散 治风注入肢体,百脉身肿,角弓反张,手足酸疼,皮肤习习,身体尽痛,眉毛堕落,耳聋惊悸,心满短气,魂志不定,阴下湿痒,大便有血,小便赤黄。
秦艽 蜀椒 人参 茯苓 牡蛎 细辛 (艹舌)蒌根 麻黄各十八铢 干姜 附子 白朮 桔梗 桂心 独活 当归各一两 黄芩 柴胡 牛膝 天雄 石楠 杜仲 莽草 乌头各半两 甘草 芎藭 防风各一两半
右二十六味,治下筛,盛以韦袋,食前温酒一升,服方寸匕,日三服。急行七百步,更饮酒一升。忌如常法。
小岩蜜汤 治恶风,角弓反张,飞尸入腹,绞痛闷绝,往来有阴筋急,少阴伤寒,口噤不利。
雄黄 青羊脂各一两 当归 干姜 桂心 地黄 芍药 甘草 细辛各四两 大黄二两 吴茱萸三两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六服。重者加药,用水二斗,煮取九升,分十服。
麻子汤 治大风周身,四肢挛急,风行在皮肤,身劳强服之,不宜虚人;又治精神蒙昧者。
秋麻子三升,水渍一宿 防风 桂心 生姜 石膏绵裹碎 橘皮各二两 麻黄三两 竹叶 葱白各一握 香豉一合
右十味(口父)咀,先以水二斗半,煮麻子令极熟,滤去滓,取九升;别煮麻黄两沸,掠去沫,内诸药汁中,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空腹服,当微汗。若大汗出,以粉涂身。极重者,不过三两剂,轻者一两剂瘥。有人患大风、贼风、刺风,加独活三两,比之小续命汤,准当六七剂。
小金牙酒 主风疰,百病虚劳,湿冷,缓弱不仁,不能行步,近人用之多效。
金牙细辛 莽草 防风 地肤子 地黄 附子 茵芋 续断 蜀椒 蒴藋根各四两 独活一斤
右十一物,金牙捣末,别盛练囊,余皆薄切,同入一大囊,以清酒四斤渍之,密器泥口,四宿酒成,温服二合,日二次,取效。
麻黄续命汤 【河间,下同】 治太阳中风,无汗恶寒。
麻黄 防风 杏仁依本方添加一倍
桂枝续命汤 治太阳中风,有汗恶风。
桂枝 芍药 杏仁依本方添加一倍
白虎续命汤 治阳明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
石膏 知母一料各二两 甘草依本方各加一倍
葛根续命汤 治阳明中风,有汗身热,不恶寒。
葛根二两 桂枝 黄芩依本方各加一倍
附子续命汤 治太阴中风,无汗身凉。
附子加一两 干姜加二两 甘草加三两
桂枝附子续命汤 治少阴中风,有汗无热。
桂枝 附子 甘草依本方各加一倍
羌活连翘续命汤 中风六证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
小续命汤八两 加羌活四两 连翘六两
三化汤 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内有便溺之阻隔。
厚朴 大黄 枳实 羌活各等分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为度,服无时。
愈风汤 治中风证,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此药,以行导诸经。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治之。久服清浊自分,荣卫自和。如初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
羌活 甘草 防风 蔓荆子 川芎 细辛 枳壳 人参 麻黄 甘菊 薄荷 枸杞子 当归 知母 黄芪独活 杜仲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半夏 前胡 厚朴 吴白芷 熟地黄 防己各二两 茯苓 黄芩各五两 生地黄 苍朮 石膏各四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一两
已上三十三味,銼碎。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如遇天阴,加生姜煎,空心一服,临卧再煎药滓服。俱要食远服。
四白丹 清肺气养魄,谓中风者多昏冒,气不清利也。
白朮 白茯苓 人参 缩砂仁 川芎 防风 甘草 甜竹叶 香附子炒,各五钱 龙脑另研 牛黄各五分 麝香另研,一字 白芷一两 白檀香一两半 知母三钱 细辛二钱 羌活 独活各二钱半 薄荷三钱半 藿香一钱半
右件二十味,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临卧嚼一丸,分五七次嚼之。上清肺气,下强骨髓。
二丹丸 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内安心神,外华腠理。
丹参 熟地黄 天门冬去心,各一两半 茯神 麦门冬 甘草各一两 远志去心 人参 菖蒲各五钱 丹砂二钱为衣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空心食前。常服安神定志。一药清肺,一药安神。故气中之清,归肺以助天真;气中之浊,坚强骨髓。血中之清,荣养于神;血中之浊,荣华腠理。如素有痰,久病中风,津液涌溢在胸,中气不利,用独圣散吐之,后用利气泻火之剂。
泻青丸 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烦躁。
当归 龙胆 川芎 栀子 羌活 大黄 防风各等分
右为细末,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竹叶汤化下。
虎胫骨酒 治风,偏枯半死;行劳得风,若鬼所击,四肢不遂,不能行步。但是一切诸风挛急之证,悉皆治疗。
石斛 石楠叶 防风 虎胫骨酥炙 当归 茵芋叶 杜仲銼炒 牛膝 续断 芎藭 金毛狗脊燎去毛 川巴戟各一两
右件銼如豆大,以绢囊盛药,以酒一斗,渍之十日。每服一盏,烫热服,不拘时候。
二香三建汤 治男子妇人中风虚极,六腑俱微,舌强不语,痰涎并多,精神如痴,手足偏废,不能举运。此等证候,不可攻风,止可扶虚。
天雄 附子 川乌并生去皮,各一两 木香不见火,半两 沉香旋磨水入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
神应养真丹 治厥阴经为四气所袭,脚膝无力,左瘫右痪,半身不遂,手足顽麻,语言蹇濇,气血凝滞,遍身疼痛。
当归酒浸捣 熟地黄酒蒸捣 川芎 芍药 羌活 天麻 菟丝子酒制 木瓜各等分
右为末,入地黄、当归二膏,加蜜捣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酒下,盐汤亦可。
贾同知通圣散
防风 芍药各二钱半 甘草 滑石各三两 荆芥穗三钱五分 薄荷叶 黄芩 石膏 桔梗各一两 川芎 当归 大黄麻黄 连翘各半两 白朮 山栀子各一分 一方有芒硝、缩砂。
崔宣武通圣散
滑石三两 防风 芍药 荆芥 当归 白朮 山栀子各一分 川芎 大黄 薄荷 连翘 黄芩 桔梗 缩砂各半两 甘草 石膏各一两
改容膏 【《医方考》】 治中风,口眼喎斜。
蓖麻子一两 真冰片三分
右共捣为膏。寒月加干姜,附子各一钱。喎左敷右,喎右敷左。今日敷之,明日改正,故曰改容。或以蜣螂、冰片敷之,或以鳝鱼、冰片敷之,皆良。
搜风丸 【河间,下同】
治邪气上逆,以至上实下虚,风热上攻,眼目昏,耳鸣鼻塞,头痛眩运,躁热上壅,痰逆涎嗽,心腹痞痛,大小便结滞。清利头面,鼻聪耳鸣,宣通血气。
人参 茯苓 薄荷叶 南星各半两 干生姜 藿香叶各一分 蛤粉二两 白矾 寒水石 大黄 黄芩 半夏各一两牵牛 滑石各四两
右为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生姜汤下,加至二十丸,日三服。
祛风丸 治中风偏枯,手足颤掉,语言蹇濇,骨痛。
菉豆粉 川乌头炮 草乌头炮 天南星 半夏各一两 甘草 川芎 藿香叶 零陵香 地龙 蝎梢各三钱 白僵蚕淘米泔浸去丝 川姜各半两,炮
右为末,盖末一两用菉豆粉一两;又一法,用盖一两,以白面二两,滴水为丸如桐子大。量人虚实加减,细嚼,茶酒下五丸至七丸,食后。初服三丸,渐加。
地黄饮子 治喑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熟地黄 巴戟去心 山茱萸 石斛 附子炮 肉苁蓉酒浸焙 五味子 官桂 茯苓 菖蒲 麦门冬去心 远志去心,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
中风方 【丹溪,下同】 肥人中风,口喎,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贝母 (艹后)蒌 南星 荆芥穗 防风 羌活 黄蘗 黄芩 黄连 白朮 陈皮 半夏 薄桂 甘草 威灵仙天花粉 多食湿面,加附子、竹沥、姜汁、酒一匙以行经。
又方 治左瘫。
附子三片 酒黄连 酒黄芩 酒黄蘗 防风 羌活 川芎 当归各半两 天南星 苍朮 人参各一两 麻黄 甘草各三钱
右丸如弹子,酒化下。
又方 治体肥中风,先吐后以药。
苍朮 南星 酒黄芩 酒黄蘗 木通 茯苓 牛膝 红花 厚朴 甘草 升麻。
家宝丹 治一切瘫痪,痿痹不仁,口眼喎僻,邪入骨髓。
川乌 南星 五灵脂姜汁制研 草乌各六两 白附子 全蝎 没药 辰砂各二两 羌活 乳香 天麻 僵姜炒,各三两 片脑五钱 麝香二钱半 地龙四两 雄黄 轻粉各一两
右为末,作散,调三分;不觉,半钱。或蜜丸如弹子大,含化,茶酒皆可。
如神救苦散 治瘫痪,风湿痹走注,疼痛不止。此劫剂也,非痛不可服,痛止则已。
米谷一两,去顶膜蜜炒 陈皮五钱 虎骨炙 乳香研 没药研 甘草各二钱半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连滓服。病在上食后,在下食前,煎时须顺搅之。
藿香正气散 治中风,顺气,除痰。
大腹皮 茯苓 白芷 紫苏各一两 陈皮 桔梗 白朮 厚朴 半夏曲 甘草各二两 藿香三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地仙丹 治中风挛蜷,或亸曳者。
牛膝 苁蓉 附子 川椒各四两 地龙 木鳖子各三两 覆盆子 白附子 菟丝子 赤豆 南星 骨碎补 羌活 何首乌 狗脊 萆薢 防风 乌药各二两 白朮 甘草 白茯苓 川乌各一两 人参 黄芪各一两半
右为末,酒糊丸,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酒下。
不卧散 治卒暴中风。
川芎一两五钱 石膏七钱五分 黎芦五钱 甘草生,二钱半
右为细末,口擒水(口畜)之。
润肠丸 治中风便秘。
麻子仁另研 大黄酒煨,各一两半 桃仁泥 归尾 枳实麸炒 白芍 升麻各半两 人参 生甘草 陈皮各三钱 木香 槟榔各二钱
右,除麻仁、桃仁外,为末,却入二仁泥,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温水食前下。
加减冲和汤 治中风,升阳益气,泻肝润燥。
升麻 当归 甘草炙,各三分 半夏 黄蘗 黄芩 人参 陈皮 芍药各二分 柴胡 黄芪各五分
右十一味(口父)咀,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大通圣白花蛇散 治诸风疾。
杜仲 天麻 海桐皮 干蝎 赤箭 (木郁)李仁 当归 厚朴 蔓荆子 木香 防风 槁本 官桂 羌活 白附子 萆薢 虎骨 白芷 山药 菊花 白花蛇肉 牛膝 甘草 威灵仙
右二十四味等分,为末,每服一二钱,温酒调下,荆芥汤亦得,空心服之。
犀角防风汤 治一切口眼喎斜,手足亸曳,语言蹇濇,四肢麻木。
犀角 防风 甘草炙 天麻 羌活各一两 滑石三两 石膏一两半 麻黄七钱半,不去节 独活 山栀子各七钱 荆芥 连翘 当归 黄芩 全蝎炒 薄荷 大黄 桔梗各半两 白朮 细辛各四钱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未汗,再一服。如脏气虚,则去大黄。
续命丹 治男子妇人卒中诸风,口眼喎斜,语言蹇濇,牙关紧急,半身不遂,手足搐搦,顽麻疼痛,涎潮闷乱。
川芎 羌活 南星姜制 川乌炮去皮脐 天麻 白藓皮 当归 防风 海桐皮 地榆 虎骨 熟地黄 殊砂 乌蛇生 铅白霜 干蝎各三两 肉桂一两 牛黄 雄黄各三钱 轻粉二钱 麻黄去节,四两
右二十一味为末,麻黄、酒汁入各半升,同熬成膏,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豆淋酒下,不拘时候。
趁风膏 治中风,手足偏废不举。
红海蛤如棋子大 川乌去皮脐 穿山甲各二两,生一半,酥炙一半
右为末,每服用半两糊、葱白汁和成厚饼子,约一寸半,贴在所患一边脚心中,虚虚横裹缚定,于无风密室中椅上坐,椅前用热汤一盆,将贴药脚于汤内浸,仍用人扶病人,恐汗出不能支持,候汗出急去了药。汗欲出,身麻木,得汗周遍为妙。宜谨避风,自然手足可举。如病未尽除,候半月再用一次,自除根本。仍服治风之药,补里忌口,远欲自养。
至圣保命金丹 治中风,口眼喎斜,手足亸拽,语言蹇濇,四肢不举,精神昏愦,痰涎并多。
贯众一两 生地黄七钱 大黄半两 青黛 板蓝根各三钱 朱砂研 蒲黄 牛黄研 薄荷各二钱半 珠子研 龙脑研,各一钱半 麝香研,一钱
右十二味为末,入研药和匀,蜜丸鸡头大,每用一丸,细嚼茶清送下,新汲水亦得。如病人嚼不得,用薄荷汤化下,无时。此药镇坠痰涎,大有神效。用金箔为衣。
茯神散 治中风,舌强语濇。
茯神心炒,一两 薄荷焙,二两 蝎梢去毒,二分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温酒调下。
胜金丹 治中风涎潮,卒中不语,合吐利者,服此吐利风涎。
青薄荷半斤 猪牙皂角二两,同薄荷以水二升捣,取汁尽,用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 瓜蒂末 朱砂研,各一两,留些为衣 粉霜 洛粉各一钱
右,以上四物,研匀入前膏内,入臼内杵二三千杵,丸如樱桃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丸,酒磨下。
分涎散 治中风涎潮,作声不得,口噤,手足搐搦。
藿香 干蝎 白附子 南星泡,各一两为末 腻粉 粉霜各一钱
右六味同为末,研匀,每服一钱匕至二钱,薄荷汤或茶清汤调下,未吐利再服。
轻骨丹 主中风瘫痪,四肢不遂,风痹等疾。
苦参三两半 桑白皮 川芎 白芷 苍朮 甘松一作栀子 麻黄去节,河水三升,煎一升,去滓熬膏
右七味为末,入前麻黄膏,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一盏,研化温服之,卧取汗。五七日间手足为即轻快。卒中涎潮,分利涎后用之。
风药圣饼子 治男子妇人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喎斜,痰涎壅盛,及一切风,他药不效者。小儿惊风,大人头风,妇人血气。并皆治之。
川乌 草乌生 麻黄去节,各一两 白芷二两 苍朮 何首乌 川芎 白附子 僵蚕各五钱 防风 干姜 藿香叶荆芥穗各二钱五分 雄黄一钱六分
右十四味为末,酢糊丸如桐子大,捻作饼子。每服二饼,嚼碎,茶清送下,食后服。
诃子汤 治失音不语。
诃子四两,半生半泡 桔梗一两,半生半炒 甘草二寸,半生半炒
右三味为末,每服五钱,用童子小便一盏,煎五七沸,温服,甚者不过三服。
导痰汤 治前证。
法制硝同莱菔水煮化,去卜,绵滤,令结入腊月牛胆内风化,秤五钱;或只风化硝亦可。又云一两 蒙石二两,捶碎 焰硝二两,同入小砂罐内,瓦片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
右为末,神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一方加苍朮半两、滑石一两,看病冷热虚实作汤使。一本有蒙石、南星各一两,无枳实。《入门》加香附、乌药、沉香、木香,名顺气导痰汤;加黄芩、黄连,名清热导痰汤;加羌活、白朮,名祛风导痰汤;加远志、菖蒲、黄芩、黄连、朱砂,名宁神导痰汤。
又方 治前证。
半夏二两 白朮一两 茯苓七钱半 黄芩 蒙石一两 风化硝二钱
右为末同前。
蠲风饮子 治中风瘫痪,口眼喎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麻痹不仁等证。
防风 杜仲姜汁炒 羌活 白芷 当归酒炒 川芎 生地酒洗 白芍药 牛膝酒洗 秦艽 何首乌 萆薢 苍朮泔浸一宿 白朮 木通 大枫肉 威灵仙 血藤即过山龙 防己 丁公藤 生姜杵细,各一两 荆芥穗 海桐皮 五加皮南星煨裂 半夏汤炮七次 天麻 橘红去白 赤茯苓 桑寄生 僵蚕炒 钩藤钩各半两 薄桂 草乌头去皮尖 甘草节 川乌去皮脐 猪牙皂角各二钱半 两头尖 阴地蕨一名地茶 大蓟 小蓟 理省藤 桑络各一两半
右各细切,用无灰酒二十五斤,以磁罐一个,盛酒浸药,以皮纸十数重包封罐口,冬半月、夏七日、秋春十日,每日清晨、午前、午后、临卧,各服一大白盏。忌鸡、猪、鱼、羊、驴、马、飞禽、虾蟹等肉味,及煎煿、油腻、水果生冷、麦面一切动气发风之物,其效如神。
搜风顺气丸 【《医学入门》,下同】 治肠胃积热,胸隔痞闷,二便燥濇,肠风痔漏,腰膝酸疼,肢节顽麻,手足瘫痪,言语蹇濇,一切风气。
车前子 (木郁)李仁 白槟榔 大麻仁 菟丝子 牛膝 山药 山茱萸各二两 枳谷 防风 独活各一两 酒大黄五两
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二十丸,早晨临卧茶酒米饮任下。久觉大肠微动,以羊肚肺煮羹补之,常服百病皆除。如食色纵欲,及老人大便结燥者,最宜。孕妇忌服。
古硫附丸 治虚风,瘫痪神效。
附子一枚,重一两,以童便入粉草五钱,煮一日,至中心无白点为度,取出挖空,入矾制硫黄五钱,以末盖之,又用面包,入火内煨熟去面
右取硫附同捣丸梧子大。每七分或五分,量虚实大小,温酒送下。
四神丹 治手足顽麻,痰涎壅盛,头目昏眩,肩背拘急。
天麻 南星 防风各一两 薄荷五钱
右为末,酒糊丸菉豆大。每二十丸,荆芥生姜汤下。
拟治中风方 【《明医杂着》,下同】 治半身不遂,手足欠利,语言费力,呵欠喷嚏,面目口眼喎斜宽弛,头目眩运,痰火炽盛,筋骨时痛,或头痛心悸。
川芎一钱二分 当归 生地姜汁炒 熟地 牛膝酒洗 橘红盐水洗 黄芩酒炒 酸枣仁炒,各八分 红花酒洗 甘草炙,各四分 羌活 防风 柳桂各六分 南星 半夏 白芍酒炒白茯苓 天麻各一钱 白朮土炒,一钱五分 黄蘗酒炒,三分
右水煎,入淡竹沥、姜汁二三茶匙,侵晨服。
加味二陈汤 治中风痰证。
橘红八分 麦芽一钱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 白朮各一钱二分 甘草炙 连翘 黄芩炒 前胡各五分 香附米盐水炒,七分(艹舌)蒌仁杵 桔梗各一钱
右水煎,入生姜汁三匙、竹沥两蚬谷,半饥温服。盖治痰药,亦以脾胃为主。
加味化痰丸 治中风,痰满胸膈,咽喉不利。
半夏汤泡七次,姜汁拌透 橘红盐水洗 桔梗 海蛤粉另研 (艹舌)蒌仁另研,各三两 枳壳麸炒 香附米淡盐水炒 连翘 枯黄芩炒,各五钱 贝母去心炒,一两 诃子皮 枯矾各二钱五分
右为末,炼蜜姜汁为丸,如黍米大,淡姜汤下四五十丸。不可过服,恐伤上焦元气。
豨莶丸 治中风,骨节疼痛,缓弱无力。
豨莶草不拘多少,五月五日或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来晒干,铺入甑中,用好酒层层匀洒,蒸之,复晒,如此九次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无灰酒下。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二十二
风门
方
犀角散 【《奇效良方》,下同】 治肝脏中风,流注四肢,上攻头面疼痛,言语蹇濇,上焦风热,口眼喎斜,脚膝疼痛无力。
犀角 石膏各二钱 羌活 羚羊角各一钱半 人参 菊花 独活 黄芩 天麻 枳谷麸炒 当归 芎藭 白朮 酸 枣仁 防风 黄芪 白芷各五分 甘草三分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五片,煎至一锺,不拘时服。
决明子丸 治肝脏中风,攻及手足,缓弱无力,口眼喎斜,精神不定,行步艰难,并宜服之。
决明子 天雄炮去皮 独活 天南星姜制 川芎 白朮 升麻 白附子炮去皮 防风 蔓荆子 当归 细辛洗 酸枣仁 萆薢酒浸 犀角屑 白花蛇肉酒浸 白僵蚕炒,各半两 牛黄别研 麝香另研 朱砂各二钱半
右为细末,入牛黄等三味,再研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豆淋酒送下,不拘时服。
射干汤 治肝经受病,多汗恶风,善悲嗌干,善怒,时憎女子。目下青黄色可治,急灸肝腧百壮,更宜行经顺气。若目下大段青黑一黄一白者。不可治。
射干 芍药各二钱半 苡仁三钱 桂心半钱 牡蛎 石膏各二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煎至一锺,不拘时服。
又方 治肝脏中风,心神烦热,言语蹇濇,不得卧。
竹沥 荆沥 葛根汁 生姜汁 白蜜各一合
右五味汁相匀,频频服之,不拘时。
麻黄散 治心脏中风,虚寒颤掉,心惊掣悸,语声混浊,口喎,冒昧好笑,并宜服之。
麻黄去节 白朮 防风 川芎 防己 当归 甘草炙 人参各一钱 桂心五分 羌活 远志 茯神去木,各一钱半 川升麻八分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五片,煎至一锺,入竹沥半盏,再煎一二沸,不拘时服。
苏合香丸 疗传尸骨蒸,殗殜,肺痿,疰忤,鬼气,卒心痛,霍乱吐利,时气,魑魅,瘴疟,赤白暴痢,瘀血月闭,痃癖,丁肿,惊癎,鬼忤中人,小儿吐乳,大人狐狸等病。
白朮 青木香 乌犀角屑 香附子炒去毛 朱砂研水飞 诃黎勒煨取皮 白檀香 沉香 安息香另末,无灰酒一升熬膏麝香 丁香 荜茇各二两 龙脑研 苏合香油入安息膏内 熏陆香别研,各一两
右为细末,入研药匀,用安息香膏,并炼白蜜和剂,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朝取井华水,温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儿化服一丸,温酒化服亦得,并空心服之。用蜡纸裹一丸如弹子大,绯绢袋当心带之,一切邪神不敢近。
易简三生饮 治卒中,昏不知人事,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壅,无问外感风寒,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并宜服之。兼治痰厥饮厥及气虚眩运,悉有神效。但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声如鼾者,难治。
天南星一两 川乌去皮 生附子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右(口父)咀,每服半两,水二盏,姜十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或口噤不省人事者,用细辛、皂角各少许为细末,以芦管吹入鼻中,候喷嚏,其人少苏,然后进药。痰涎壅盛者,每服加全蝎四枚,仍用养正丹镇坠之。一方气盛人止用南星半两、木香一钱,加生姜七片,名星香散。一方气虚人用生附子并木香,如前数煎,名附香饮。亦有天雄代附子者。并治卒中始作,无不克效。
万宝回春汤 【《得效方》】 治一切风虚诸证,去风和气活血,大有神效。夫血和平,荣卫调,则风证自去。
白芍一钱二分 黄芪八分 白朮六分 茯神 半夏各五分 附子 人参 麻黄 黄芩 熟地黄 生地黄 杏仁 川芎 当归 陈皮 防风 防己 肉桂 干姜 香附子 甘草各四分 沉香 乌药 川乌各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胜金丸 【《本事方》】 治中风,忽然昏倒若醉,形体昏闷,四肢不收,风涎潮于膈上,气闭不通。
猪牙皂角二两,捶碎,水一升,同薄荷浸汁研成膏 薄荷 朱砂研,各半两 瓜蒂末一两 藜芦二两
右将朱砂末二分,与二味末研匀,用膏子搜和,丸如龙眼大,以朱砂为衣,温酒化下一丸,甚者二丸,以吐为度。得吐即醒,不醒者不可治。《必用方》论中风无吐法,引金虎、碧霞为戒。且如卒暴涎生,声如引锯,牙关紧急,气闭不行,汤药不能入,命在须臾者,执以无吐法可乎?但不当用银粉药,恐损脾,坏人四肢尔。罗谦甫有粉霜、铅粉,无藜芦。
又方 治急中风,口闭涎壅垂死者。
江子二粒,去皮膜 白矾如拇指大一块,为末
右,将二味在于新瓦上煅,令江子焦赤为度,炼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用绵裹放患人口中近喉处,良久,吐痰立愈。
还魂汤 【《千金方》】
治卒感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死口噤不开,挖齿下汤,汤不下者,分病人发左右捉,踏肩引之,药下复增,取尽一升,须臾立苏。
麻黄三两 桂心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粒
右(口父)咀,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肘后方》云:张仲景方无桂心,只三味。
小续命汤 【《医学入门》】 治卒中风,不省人事,喎斜瘫痪,喑痖麻木眩运,初中无汗表实等证,及治一切诸风证。
防风一钱半 防己 桂 杏仁 黄芩 人参 白芍 川芎 麻黄 甘草各一钱 附子炮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一方无防己、附子,有当归、石膏。有热用白附子。
疏风汤 【《万病回春》】 治风中腑,手足不仁。先宜解表,后用愈风汤调理。
羌活 防风 当归 川芎 赤茯苓 陈皮 半夏 乌药 白芷 香附子各八分 桂枝 细辛 甘草各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服。
人参顺气散 【《局方》】 治中风气虚,喎斜瘫痪,语濇身疼。
麻黄 陈皮 川芎 白芷 白朮 厚朴 桔梗 甘草各一钱 干葛七分半 人参 干姜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薄荷七叶,同煎服。
省风汤 【《奇效良方》】 治痰厥中风。
半夏汤泡,八两 甘草炙,二两 防风四两
右(口父)咀,每服半两,姜二十片,水二盏煎服。
莽草膏 【《肘后方》】 治风入五脏,恍惚肿痹。
莽草一斤 乌头附子(艹蹢)(艹躅)各二两,切
右,以水和酢一升,渍一宿,猪脂一斤,煎三上三下,绞去滓,向火以手摩病上三百度,应手即瘥。
茵蓣酒 【《图经本草》】 治贼风,手足枯痹拘挛。
茵蓣 附子 天雄 乌头 秦艽 女萎 防风 防己 石楠叶(艹蹢)(艹躅)花 细辛 桂心各一两
右十二味切,以绢袋盛,清酒一斗渍之,冬七、夏三、春秋五日药成。每服一合,日三服,以微痹为度。
养荣汤 【《万病回春》】 治风中血脉,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但肢不能举,口不能言,或痰迷不省。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生地黄 麦门冬 远志 石菖蒲 陈皮 乌药 白茯苓 枳实 黄连 防风 羌活秦艽 半夏 天南星 甘草各六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竹茹一块,水煎服。
排风汤 【《局方》】 治风中五脏,精神恍惚,手足不仁,口眼喎斜,半身不遂。
独活 麻黄 赤茯苓各一钱 白朮 肉桂 川芎 杏仁去皮、尖 白芍药 防风 当归身 甘草各八分 白藓皮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加减排风汤 【《古今医鉴》】 通治五脏风。
天麻二钱 苍朮一钱 防风 川芎 羌活 独活各八分 麻黄七分 白藓皮 当归身 白芍药 白朮 半夏 赤茯苓 黄芩 杏仁 甘草各四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服。
大秦艽汤易老 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知为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此方主之。
秦艽 石膏各一钱 羌活 独活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熟地黄 当归 白芍 黄芩 防风 白茯苓 白朮甘草各七分 细辛三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不拘时。
羌活愈风汤 【《丹溪心法》】
治风中腑中脏,先以本药治之,后用此药调理。凡中风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此药,以行导诸经,久则大风悉去,清浊自分,荣卫自和矣。
苍朮 石膏 生地黄各六分 羌活 防风 当归 蔓荆子 川芎 细辛 黄芪 枳壳 人参 麻黄 白芷 甘菊 薄荷 枸杞子 柴胡 知母 地骨皮 独活 杜仲 秦艽 黄芩 白芍药 甘草各四分 肉桂二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朝夕服;或以此汤空心咽下二参丹,临卧咽下四白丹。 至宝丹【《局方》】 治卒中急风不语,不省人事,及风中脏,精神昏冒。
至宝丹 【《局方》】 治卒中急风不语,不省人事,及风中脏,精神昏冒。
犀角 朱砂 雄黄 琥珀 玳瑁各一两 牛黄五钱 龙脑 麝香各一钱半 银箔 金箔各五十片 安息香酒,滤去沙土净,一两熬膏
右为末,入安息香膏,搜和匀,一两分作四十丸,以前金箔一半为衣,人参汤化下一丸,一日二三服。但安息香性硬难化,仓卒难用,宜减半代炼蜜为佳。
滋润汤 【《万病回春》】 治风中脏,二便闭濇,先服此,后以愈风汤调理。
当归 生地黄 枳壳 厚朴 槟榔 大黄 麻仁 杏仁各一钱 羌活七分 红花酒焙,三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牛黄清心丸 【《古今医鉴》】 治卒中风,不省人事,痰涎壅塞,精神昏愦,言语蹇濇,口眼喎斜,手足不遂等证。
甘草炒,五钱 人参 蒲黄 神曲炒,各二钱半 犀角二钱 山药七钱 大豆黄卷炒 肉桂 阿胶炒,各一钱七分半 白芍药 麦门冬 黄芩 当归 防风 朱砂飞 白朮各一钱半 雄黄八分 柴胡 桔梗 杏仁研 白茯苓 川芎各一钱二分半牛黄二钱二分 羚羊角 麝香 龙脑各一钱 白蔹 干姜炮,各七分半 金箔百二十片 大枣二十枚,蒸取肉研为膏
右为末,枣膏入炼蜜和匀,每一两作十丸,以前金箔四十片为衣。每取一丸,温水化下。
牛黄金虎丹 【《局方》】 治急中风,不省,身强口噤,鼻干面黑,遍体壮热,汗出如油,目瞪唇青,心神迷闷,形体如醉,痰涎壅塞,胸喉中如拽锯声。
雄黄十五两 牛黄二钱半 白矾枯 天竺黄 胆星各二两五钱 天雄炮,一两二钱半 腻粉 龙脑各二钱
右为末,炼蜜和匀,每一两半分作十丸,金箔八十片为衣。每一丸新汲水和灌之,扶坐使药行,良久,以薄荷汁更和一丸灌之,立愈。如肥盛体虚,多涎有风,宜常以此药随身备急为妙。
摄生饮 【《万病回春》】 治卒中风不省,无热者。
南星 半夏各一钱半 木香 苍朮 细辛 石菖蒲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七片,水煎服。
小省风汤 治卒中风不省,有热者。
防风 南星各二钱 半夏 黄芩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姜十片,水煎服,与导痰汤合煎服尤妙,可以散风豁痰降火。
夺命散 【《古今医鉴》,下同】 治卒中风,涎潮气塞,口噤目瞪。
天南星 甜葶苈 半夏 巴豆去壳不去油 白芷各等分
右为末,每半钱姜汁一呷,调下即效。凡口噤药不下者,宜用此。
开关散 一名破棺散,治卒中风,目瞑口噤。
天南星末五分 龙脑一字
右研和,以中指蘸药末,揩齿一二十度,其口自开。每用半钱至一字。端午日合,尤佳。
乌药顺气散 治一切瘫痪历节。先服此疏通气道,后进风药。
麻黄 陈皮 乌药各一钱半 川芎 白芷 白僵蚕 枳壳 桔梗各一钱 干姜五分 甘草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八味顺气散 【《济生方》】 凡中风人,先服此药顺气,次进治风药。
白朮 白茯苓 青皮 香白芷 陈皮去白 乌药 人参各一两 炙甘草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通关散 【《局方》】 治卒中风不省,口噤气塞。
细辛 皂角 薄荷 雄黄各一钱
右为末,每少许入鼻中,有嚏可治,无嚏不可治。一方南星、半夏、皂角等分为末,用如上法。
通顶散 【《丹溪心法》,下同】 治卒中风不省,吹鼻即苏。
藜芦 川芎 细辛 人参 甘草各四分 石膏二钱
右为末,每取一字吹入鼻中,即提起顶中发即苏。有嚏可治,无嚏不可治。
(口畜)鼻通天散 治前证。
川芎 细辛 藜芦 白芷 防风 薄荷 皂角
右等分为末,用如上法。
乌附丸 【《澹寮方》】 搜风顺气。
川乌头二十个 香附子半斤,姜汁浸一宿,炒焙
右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温酒下十丸。肌体肥壮有风疾者,宜常服之。
乌荆丸 【《局方》,下同】 治诸风纵缓,言语蹇濇,遍身麻痛,皮肤瘙痒,痛风挛搐,颐颔不收者,服六七服即瘥也。
川乌头炮去皮脐,一两 荆芥穗二两
右为末,酢面丸梧子大。温酒或热水,每服二十丸。
碧霞丹 凡中风、痰厥、癫癎、惊风,痰涎上壅,牙关紧急,上视搐搦,并主之。
石绿研九度,飞过,十两 乌头尖 附子尖 蝎梢各七十个
右为末,面糊丸芡子大,每用一丸,薄荷汁半盏化下,更服温酒半合,须臾吐出痰涎为妙。
巴豆丸 【《本事方》】 治卒中风,痰塞垂死。
巴豆二枚,去皮膜 白矾如拇指大一块为末
右二味,瓦上煅令豆焦赤为度,蜜丸芡实大。每一丸绵裹,放患人口中近喉处,良久吐痰立愈。
羌活汤 【《简易方》】 治中风偏废。
生附子一个,去皮脐 羌活 乌药各一两
右(艹蹢)(艹躅)咀,每服四钱,生姜三片,水一盏煎七分服。
肾沥汤 【《得效方》,下同】 治肾脏风,语音蹇吃。
羊肾一具 生姜二两,切 磁石碎,一两七钱,三味以水一斗,煮减半入后药 元参 白芍药 白茯苓各一两二钱半 地骨皮五钱黄芪 川芎 五味子 桂心 当归 人参 防风 甘草各一两
并銼,再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正舌散 治中风,舌强语濇,神妙。
薄荷焙二两 赤茯苓一两 蝎梢二钱半
右为末,每一二钱温酒调下。《宝鉴》用茯神心一两炒,名茯神散,治同。
转舌膏 【《医学入门》】 治中风,舌强不语。
凉膈散 加石菖蒲 远志
为末,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每一丸薄荷汤化下。
解语丸海藏 治中风,语言不正。
白附子 石菖蒲 远志 全蝎 羌活 天麻 胆星 白僵蚕
右等分为末,蜜丸菉豆大。每五七十丸,姜汤吞下。
清神解语汤 【《古今医鉴》】 治中风,痰迷心窍,言语蹇濇,或不省人事。
南星 半夏二味同白矾、生芋、皂角水浸三日,晒干,各一钱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生地黄 麦门冬 远志 石菖蒲 陈皮 枳实 乌药 白茯苓 黄连 防风 羌活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芋三片,竹茹一团,水煎,入童便、姜汁、竹沥调服。
资寿解语汤 【《医学入门》】 治风中心脾,舌强不语。盖心之别脉,系于舌本,脾之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故也。
羚羊角 桂皮各一钱 羌活 甘草各七分半 防风 附子炮 酸枣仁 天麻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入竹沥五匙,姜汁一匙,服。
活命金丹 【《医学纲目》】 治中风脏神不清。
辰砂四钱 大黄一两半 桂心 芒硝各一两 珍珠 牛黄 青黛 犀角屑 薄荷各五钱 麝香 龙脑各二钱 板蓝根 贯众 干葛 甘草各七钱
右为末,蜜水浸,蒸饼和匀,每两作十丸,就湿以前朱砂二钱为衣,再用金箔四十片为衣,每服一丸。如疗风毒,茶清化下。腊月收合妙。
牛黄定志丸 【《丹溪心法》,下同】 治心脏中风,昏冒,精神不守,压惊镇心,化涎安神。
朱砂飞 半夏姜制,各二两 雄黄飞 天麻 乌蛇肉 甘草各一两 琥珀七钱半 牛黄 麝香各二钱半 全蝎 白僵蚕炒 白附子炮 龙脑 胆星各五钱
右为末,蜜丸芡实大,每一丸以人参薄荷汤嚼下。
祛风至宝丹 治风中脏,昏冒及风热。
石膏一两半 川芎 当归各一两二钱半 防风 白芍药各七钱半 白朮六钱半 石膏 黄芩 桔梗 熟地黄 天麻 人参 羌活 独活各五钱 栀子三钱 连翘 荆芥 薄荷 麻黄 芒硝 黄连 大黄 黄蘗 细辛 全蝎各二钱半 甘草一两
右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细嚼茶酒任下。此乃防风通圣散加味也。
清阳汤 【《东垣十书》】 治中风,口眼喎斜,颊腮急紧。此胃中火盛,必汗不止,小便数。
升麻 黄芪 当归各二钱 葛根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 苏木 甘草生,各五分 酒黄蘗 红花 桂枝各二分
右銼,作一贴,酒三盏,煎至一盏,三分温服。秦艽升麻汤 【《卫生宝鉴》】 治风中手足阳明经,口眼喎斜。
秦艽升麻汤 【《卫生宝鉴》】 治风中手足阳明经,口眼喎斜。
升麻 葛根 白芍药 人参 甘草各一钱半 秦艽 白芷 防风 桂枝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入连根葱白三茎,水煎服,食后。
牵正散 【《丹溪心法》】 治中风,口眼喎斜。
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并生用,各等分
右为末,每一钱,热酒调下。
理气祛风散 【《古今医鉴》】 治中风,口眼喎斜。
羌活 独活 青皮 陈皮 枳谷 桔梗 南星 半夏 乌药 天麻 川芎 白芷 防风 荆芥穗 白芍药 甘草各六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五片,水煎服。
清痰顺气汤 【《万病回春》】 治风中经络,口眼喎斜。
南星 (艹舌)蒌仁 荆芥穗 贝母 陈皮 苍朮 官桂 防风各一钱 黄连 黄芩并酒炒 甘草各六分
右銼,入姜三片,水煎,入木香、沉香末各五分,调服。
犀角升麻汤 【《卫生宝鉴》】 治中风,鼻额间痛,唇口、颊车、发际皆痛,口不可开,左额颊上如糊急,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受风毒,血凝滞而然。
犀角一钱半 升麻一钱二分半 甘草五分 防风 羌活各一钱 川芎 白附子 白芷 黄芩各七分半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食后。
天仙膏 【《得效方》】 治卒中风,口眼喎斜。
南星大者一个 草乌大者一个 白芨一钱 白僵蚕七个
右为末,生鳝鱼血调成膏,敷喎处,觉正便洗去。
加减润燥汤 【《卫生宝鉴》】 一名愈生润燥汤。治左半身不遂,属血虚与死血。
白芍药酒炒,二钱 当归一钱二分 川芎 白茯苓 白朮 南星 半夏 天麻各一钱 生地黄酒炒 熟地黄姜汁炒 陈皮盐水洗 川牛膝酒洗 黄芩酒炒 酸枣仁炒,各八分 桃仁 羌活 防风 薄桂各六分 红花酒洗 甘草炙,各四分 黄蘗酒炒,三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入竹沥、姜汁调服。
祛风除湿汤 【《万病回春》,下同】 治右半身不遂,属气虚与湿痰。
白朮一钱二分 白茯苓 当归酒洗 赤芍药 陈皮 半夏 苍朮 乌药 枳壳 黄连酒炒 黄芩酒炒 羌活各一钱人参 川芎 桔梗 防风各八分 白芷七分 甘草炙五分
右銼,分二贴,入姜五片,水煎服。
加味大补汤 治左右瘫痪,此血气大虚也。
黄芪蜜炙 人参 白朮 白茯苓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各七分 乌药 木瓜 牛膝酒洗 杜仲酒炒 防风 羌活 独活 薏苡仁各五分 附子炮 沉香 木香 肉桂 甘草各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天台散 【《古今医鉴》】 治中风瘫痪疼痛。
乌药 陈皮 麻黄 川芎 枳壳 桔梗 白芷 白僵蚕 干姜 防风 羌活 天麻 当归 续断 威灵仙 甘草各六分 乳香 没药 麝香各二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入乳、没、麝三味细末调服。
全生虎骨散 【《丹溪心法》,下同】 治半身不遂,肌肉干瘦,名曰偏枯。忌用发汗之剂,惟当润筋去风。
当归一两半 赤芍药 续断 白朮 青蒿 虎骨各一两 乌蛇肉五钱
右为末,每二钱,温酒食后调下。骨中疼痛,加生地黄一两。
舒筋保安散 治左瘫右痪,筋脉拘挛,身体不遂,脚腿少力,干湿脚气,及湿滞经络,久不能去,宣导诸气。
木瓜五两 萆薢 五灵脂 牛膝酒浸 续断 僵蚕炒 乌药 松节 白芍药 天麻 黄芪 威灵仙 当归 防风 虎骨酥炙,各一两
右銼,以无灰酒一斗浸,封口,过二七日,取出焙干为细末。每服二钱,以药酒调下。酒尽,米饮调下。
疏风顺气汤 【《医学正传》】 治中风,半身不遂,或全体不能举动。因元气虚弱,兼酒色之过,而更挟外邪也。
人参 防风 麻黄 羌活 升麻 桔梗 石膏 黄芩 荆芥穗 天麻 南星 薄荷 葛根 芍药 杏仁 当归 川芎 白朮 细辛 皂角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五片,水煎,更入竹沥半盏服之,外以艾灸治风穴,得微汗而愈。
秘方 【《万病回春》,下同】 治瘫痪如神。
熟牛骨内髓一碗 炼熟蜜一斤,二味滤过,炒面一斤 干姜末,三两
拌匀如弹子大。日服三四丸,细嚼,温酒下,大效。
加减导痰汤 治中风痰盛,不能言语,热者宜服。
南星 半夏以皂角、白矾、生姜同煎汤,浸透炒干 白茯苓 陈皮 白朮 桔梗 枳壳各一钱 甘草三分 黄连 黄芩 蒌仁 人参 当归 木香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入竹沥、姜汁调服。
涤痰汤 【《济生方》】 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语。
半夏 胆星并姜制,各二钱五分 枳实 橘红 茯苓各二钱 石菖蒲 人参各一钱 竹茹 甘草各五分
右剉,作一贴,入姜,水煎服。此药治中风不语,豁痰清热,利气补虚,可谓简而当也。
大省风汤 【《医学入门》】 治中风痰盛,喎斜不遂。
防风 半夏各二钱 川乌炮 南星生 木香 白附子生 甘草各一钱 全蝎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十片,水煎服。
沉香半夏汤 【《资生方》】 治中风痰盛,去痰醒脾,和气益心。
附子炮,一枚 沉香研细 熟附子各五分 人参五钱 半夏制,二钱 南星炮,一钱
右为细末,每三钱,水二盏,姜十片,煎一盏,空心服。
青州白丸子 治风痰涌盛,呕吐涎沫,口眼喎斜,手足瘫痪,小儿惊风,及痰盛泄泻。
白附子 南星各二两 川乌去皮脐,五钱 半夏水浸生衣,七钱
右四味并生用为末,绢袋盛,水摆出粉,未尽,再擂摆,以尽为度,贮磁盆,日暴夜露,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晒干,糯米糊丸菉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加味青州白丸子 【《丹溪心法》】 治中风壅塞,喎斜瘫痪。
白附子 天南星 半夏 白僵蚕 天麻 全蝎各一两 川乌五钱
并生为细末,姜汁面糊和丸梧子大。姜汤吞下五七十丸,不拘时。
蝎麝白丸子 【《得效方》】 治中风,痰涎壅塞,一切风痰,他药不能疗者。
半夏七两 南星三两 白附子二两 川乌 天麻 防风各一两 全蝎五钱 麝香半钱
右,并生为末,姜汁糊和丸梧子大,姜汤下三五十丸。瘫痪风,温酒下,日三服。数口后当有汗,便能舒展。经三五日,频呵欠是应。
龙星丹 【《丹溪心法》,下同】 治风热壅,痰涎盛,昏冒眩运。
胆星 朱砂各三钱 黄芩 黄连各二钱 全蝎 防风 薄荷各一钱 片脑 牛黄 麝香各三字 青黛一钱
右为末,蜜丸樱桃大,别以朱砂为衣,每一丸噙化咽下,不拘时。凡风病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此方既治风热,又兼理痰。凡风热痰无不治也。
苏青丸 和气,卒散风痰。
青州白丸子末三两 苏合香丸末一两
右和匀,姜汁糊和丸梧子大,淡姜汤下三四十丸。
防风通圣散 治诸风热,或中风不语,暴喑,语声不出,热极生风,为舌强口噤,筋惕肉瞤。
滑石一钱七分 甘草一钱二分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七分 防风 川芎 当归 赤芍药 大黄 麻黄 薄荷 连翘 芒硝各四分半 荆芥 白朮 栀子各二分半
右銼,作一贴,入姜五片,水煎服。此方治热风燥三者之总剂也。
史国公药酒 治中风日久,语言蹇濇,半身不遂,手足拘挛,不堪行步,痿痹不仁。
防风去芦 秦艽去芦 油松节 虎胫骨酥炙 鳖甲酢炙 白朮炒,各二两 羌活 萆薢 晚蚕沙炒 当归酒洗去土 川牛膝去芦 杜仲去皮,姜汁炒去丝,各三两 苍耳子四两 枸杞子五两 干茄根去土,八两
右为粗末,绢袋盛,浸无灰酒三十斤,煮熟,退火毒服。每日数次,常令醺醺不断。
人参羌活散 【《得效方》】 治中风,痰盛烦热。
羌活 独活 前胡 人参 防风 天麻 薄荷 川芎 黄芩 枳壳 桔梗 赤茯苓 蔓荆子 甘草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桑白皮七寸,同煎服。
匀气散 一名顺风匀气散。治中风,气虚不遂。
白朮二钱 乌药一钱半 人参 天麻各一钱 沉香 青皮 白芷 木瓜 紫苏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姜二片,水煎服。
换骨丹 【《医学入门》】 治中风,喎斜瘫痪。及暗风风癎。
苍朮 槐实 桑白皮 川芎 白芷 威灵仙 人参 防风 何首乌 蔓荆子各一两 苦参 五味子 木香各五钱龙脑 麝香各五分
右为末,以麻黄煎膏,和捣万杵,每一两分作十丸,朱砂为衣。每取一丸,磨温酒半盏,以物合定,不透气,食后临卧,一呷咽之,衣覆取汗即差。歌曰:我有换骨丹,传之极幽秘。疏开病者心,扶起衰翁臂。气壮即延年,神清目不睡,南山张仙翁。三百八十岁。槐皮芎朮芷,仙人防首蔓。十件各停匀,苦味香减半。龙麝即少许,朱砂作衣缠,麻黄煎膏丸。大小如指弹。修合在深房,勿令阴人见。夜卧服一粒,遍身汗津满。万病自消除,神仙为侣伴。
定风饼子 【《本事方》】 治中风,面喎鼻渊,痰厥头痛,眩运呕吐。
天麻 川乌 南星 半夏 白姜 川芎 白茯苓 甘草生
右等分为末,姜汁和丸芡实大,作饼子,朱砂为衣,每一饼细嚼姜汤下。预防风疾,爽慧神志。
通气驱风汤 【《得效方》】 一名驱风通气散。治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痰涎壅盛,语言蹇濇,行步艰难,精神不爽。
乌药一钱半 川芎 白芷 桔梗 陈皮 白朮 甘草各一钱 麻黄 枳谷 人参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秘传顺气散 【《古代医鉴》】 治中风,喎斜瘫痪,一切风疾。
青皮 陈皮 枳壳 桔梗 乌药 人参 白朮 半夏 川芎 白芷 细辛 麻黄 防风 干姜 白茯苓白僵蚕 甘草各六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五片,水煎服。
木香保命丹 治中风一切诸证。
木香 白附子生 桂皮 杜仲 厚朴 槁本 独活 羌活 海桐皮 白芷 甘菊 山药 白花蛇酒炒 全蝎炒 威灵仙酒洗 蔓荆子 天麻 当归 虎骨酒浸酥炙 天南星浆水煮 防风 牛膝酒浸 甘草酥炙 赤箭各五钱 朱砂七钱半 麝香一钱半
右为末,蜜丸弹子大,留前殊砂一半为衣。每一丸细嚼,温酒送下。
御风丹 【《医学入门》】 治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神昏语濇。
防风 香白芷 麻黄去节,各一两半 干生姜 甘草各七钱半 川芎 白芍药 桔梗 细辛 白僵蚕 羌活 南星各五钱
右为末,蜜丸弹子大,朱砂二钱半为衣。每一丸,热酒化下。
乌龙丹 【《直指方》】 治中风,口眼喎斜,手足亸曳,言语蹇濇,神验。
川乌生,去皮脐 五灵脂各二两,共为末 龙脑 麝香各五分
右和匀,滴水丸如弹子大。每一丸先以姜汁研化,次日暖酒调服,一日两服。五七丸便觉手移足步,十丸可以自梳头。
一粒金丹 【《得效方》】 治一切诸风。
川乌炮 附子炮 白附子炮,各一两 白僵蚕 白蒺藜炒 五灵脂 白矾枯过 没药各五钱 朱砂 细墨磨化 麝香各二钱半
右为末,以墨汁和匀,每两作六丸,金箔为衣,每一丸姜汁和酒半盏,温热调服,更饮一二升,以助药力,覆衣汗出为效。
铁弹丸 【《局方》】 治中风,喎斜瘫痪,涎潮语濇,筋挛骨痛,应是风疾,无不治之。
五灵脂 川乌炮,各一两 乳香 没药各五钱 麝香一钱
右为末,滴水和丸弹子大,每一丸薄荷酒化下。
辟巽锭子 【《丹溪心法》】 治一切诸风,及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疾。
朱砂一两 胆星二钱 防风 川乌 天麻 川芎 白芷 人参 薄荷 木香 白朮 茯神各五钱 麝香二钱 牛黄 龙脑 干姜 白附子各三钱 全蝎二十个生 僵蚕三七个,生
右为细末,用麻黄一斤,甘草八两,蜂蜜二两,煎作膏子,入药末和匀,一两作十锭,金箔为衣,每一锭温酒化下。
又方 【《千金方》,下同】 治中风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知。
独活 麻黄各二两 芎藭 防风 当归 葛根 生姜 桂心 茯苓 附子 细辛 甘草各一两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老少半之。若初得病,便自大汗者,减麻黄;不汗者,依方。上气者,如吴茱萸二两,厚朴一两;干呕者,倍加附子一两;啘者,加橘皮二两;若胸中吸吸少气者,加大枣十二枚;心下惊悸者,加茯苓一两;若热者,可除生姜,加葛根。初得风未须加减,便且作三剂,停四五日已后,更视病虚实,行汤或针或灸。
西州续命汤 治中风、风痱入脏,身体不知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识人,拘急背痛,不得转侧。
麻黄六两 石膏四两 桂心二两 甘草 芎藭 干姜 黄芩 当归各一两 杏仁三十枚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麻黄,再沸掠去上沫,后下诸药,煮取四升。初服一升,犹能自觉者,勿熟眠卧,可厚覆,小汗出已,渐减衣,勿复大覆,可熟眠矣。前服不汗者,后复服一升,汗后稍稍五合一服。安稳乃服,勿顿服也。汗出则愈,勿复服。饮食如常,无禁忌,勿见风。凡服此汤不下者,人口嘘其背,汤则下过矣。病人先患冷汗者,不可服此汤。若虚羸人,但当稍与五合为佳。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二十三
风门
方
加味牛黄散 治心脏中风,恍惚恐惧闷乱,不得睡卧,志意不定,语言错乱,并皆治之。
牛黄 龙齿 麝香俱另研 防风 羚羊角屑 犀角屑 独活 人参 茯神 升麻 甘草炙 白藓皮 天麻 远志 天竺黄各一钱半,另研 朱砂水飞 铁粉另研 麦门冬各半两
右为细末,研匀,每二钱煎麦冬汤调下,不拘时服。
远志汤 治心经受病,多汗恶风,善怒,口不能言,其状但得偃卧,不可倾侧,闷乱冒绝,汗出,风中于心也。唇色正赤,尚犹可治,急灸心腧百壮。或青黄不定,面色(目亭)(目亭),战栗动者,不可治。
远志二钱半 人参 细辛 石菖蒲 羌活 麻黄去根,各半两 赤芍药 白朮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煎小麦汤调下,不拘时,日服二次。
犀角丸 治心脏中风,语言颠倒,神思错乱,头面心胸烦热,或时舌强语濇,惊悸不安,并皆治之。
犀角屑 羚羊角屑 防风 远志 羌活 沙参 茯神 升麻 天麻 天门冬 葳蕤 元参各七钱半 牛黄以下俱另研细 麝香各二钱半 龙齿 铁粉 朱砂飞各一两 金箔 银箔各五十片
右为细末,研匀,炼蜜和捣五七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以薄荷汤送下。
朱砂丸 治心脏中风,手足惊掣,心神狂乱,恍惚烦闷,言语蹇濇。
朱砂水飞 犀角屑 羚羊角屑 人参 茯神 远志 龙齿研各一两 黄芩 防风 汉防己 秦艽 天麻 升麻各七钱 铅霜另研半钱 麦门冬 铁粉另研,各一两半
右为细末,入研药匀,炼蜜和捣三四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粳米汤送下,不拘时服。
石斛酒 治心脏中风,下注腰脚,除头面游风,兼补损。
石斛四两 黄芪 人参 防风各一两半 朱砂水飞 杜仲炒去丝 牛膝酒浸 五味子 茯苓 山萸 山药 萆薢各二两 细辛一两 天门冬 生姜各三两 薏苡仁 枸杞子各半升
右为(口父)咀,并入朱砂末,酒五斗,用稀绢袋装药,浸三日三夜后,温热酒随量饮之,不断绝,不拘时候。
白朮汤 治脾经受病,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动,不能饮食,口角两边黄者可治。其状但踞而腹满,通身黄色,口吐咸水,风中于脾也,急灸脾腧百壮。目下及手足青者,不可治。
白朮 厚朴姜制 防风各二钱 白藓皮 附子炮去皮脐 橘红 五加皮各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五片,煎至一锺,不拘时服。
细辛散 治脾脏中风,肉热,肌肤淫淫如虫行,或腠理开,汗大泄,脾肉色不泽,唇鼻黄色。
细辛 白朮 独活 肉桂 附子炮去皮脐 防风各一钱 厚朴姜制 麻黄去节,各二钱 枳实麸炒 甘草各半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五片,煎至一锺,不拘时服。
羚羊角丸 治脾脏中风,口面偏邪,语蹇虚烦,手足腰脚不随。
羚羊角 防风 汉防己 白芍药 白茯苓 独活 麦门冬 酸枣仁炒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七钱半槟榔 人参 薏苡仁 附子炮去皮脐 熟地黄各一两 川芎 桂心 柏子仁 当归微炒,各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及晚食前温酒下。忌鸡猪肉粘滑之物。
五味子汤 治肺经受病,多汗恶风,时咳短气,昼瘥夜甚。其状偃卧胸满,息促冒闷,风中于肺也。其鼻两边下至于口,上至于眉,白色,急灸肺腧百壮。若色黄,其肺已伤,化而为血,不可治也。若妄撮空指地,循衣摸床,如此数日必死矣。
五味子 杏仁去皮、尖炒 桂心各一钱 防风 甘草炙 赤芍药 川芎各二钱 川椒三分
右作一服,水二锺,煎一锺,不拘时服。
独活散 治肺脏中风,头痛项强背痛,鼻干心闷,语声不出,胸中少气,四肢无力疼痛。
独活 细辛 甘菊花 麻黄去节 五味子 附子炮去皮脐 白芷 赤茯苓 肉桂 白朮 川芎 紫菀茸 桑白皮各一钱 甘草炙,半钱 杏仁麸炒,去皮、尖 防风各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煎一锺,不拘时服。
独活散 治肾脏中风,腰脊疼痛,不得俯仰,两脚冷痹,缓弱不随,头昏耳聋,语言浑浊,四肢沉重。
独活 附子炮去皮脐 当归 天麻 防风 桂心各一钱 川芎 甘菊花 黄芪 丹参 枳壳麸炒 山茱萸 牛膝酒浸 萆薢酒浸 甘草炙 细辛 菖蒲 白朮各半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五片,煎至一锺,不拘时服。
天雄散 治肾脏风邪所伤,语言蹇濇,腰脊不可转侧,脚膝软弱疼痹,头旋耳鸣,身体沉重无力。
天雄炮裂,去皮脐 麻黄去节 枳壳麸炒 桂心各六分 石龙芮 人参 防风 独活 茯神 杜仲炒 萆薢酒浸 羌活 当归炒 丹参 五味子 牛膝酒浸 细辛各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五片,煎至一锺,不拘时服。
天麻丸 治肾脏气虚,风邪所中腰脚缓弱无力,视听不聪,腰脊酸疼,脐腹虚冷,颜色不泽,志意昏沉。
天麻 石斛 肉苁蓉酒浸,去粗皮炙,各一两半 菖蒲 附子炮去皮脐 巴戟酒浸 萆薢酒浸 天雄炮去皮脐 牛膝酒浸 当归炒 肉桂 杜仲炒去丝 独活 丹参 蛜(虫祁)微炒,各一两 鹿茸酥炙 磁石各二两,炒研水飞
右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及食前温酒送下。
狗脊丸 治肾脏风虚,毒气上攻,下注腿膝,脚气肿痛。
狗脊 萆薢酒浸 防风 肉苁蓉酒浸,去鳞 川乌头炮去皮脐 牛膝酒浸 破故纸炒 巴戟天酒浸去心 胡卢巴炒 甜瓜子炒 威灵仙 没药另研,去油 当归身各一两 自然铜四两,火煅酢淬七遍,研极细
右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食前用温酒送下,日服二次。
黄芪丸 治肾脏风毒,上攻下注,麻痹肿痛,少气无力。
黄芪 川椒炒 茴香炒 川乌去皮脐 防风 川楝子去皮子炒 白蒺藜炒 狼毒 地龙炒 黑附子去皮脐炮 赤小豆各等分
右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四十丸,食前温酒送下,日进二服。
万灵丸 治肾脏虚寒,耳鸣腰痛,筋骨酸疼。
草乌去皮脐銼,盐炒 细辛 地龙炒 防风 黄芪 海桐皮 骨碎补 苍朮米泔浸 白附子炮去皮 巨胜子 赤芍药 川乌头炮去皮脐 五灵脂 山茵陈各一两 黑狗脊 何首乌 蔓荆子 青皮 牛膝酒浸 御米子炒,各二钱 紫荆花三钱 黑牵牛半两为末
右为细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仙传黑虎丹 治男妇血气虚弱,筋骨枯槁,外邪乘虚传入经络,或湿痰流注足胫,手足麻木,腰腿疼痛,久成偏枯,左瘫右痪,口眼歪斜,诸痰火湿热有余之证。
苍朮米泔水浸二宿,去皮 生姜洗净擂碎 草乌洗净去皮,切片,各一斤 葱半斤,全用捣碎
右四味和一处,拌匀腌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日一番拌匀,候日数足晒干。
五灵脂洗净 乳香另研 没药另研,各五钱 穿山甲酥炙,二两 自然铜火煅,酢淬七次
右,同前药为末,用好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热酒送下,间日服尤妙。
不换金丹 治风势客于上焦,口眼喎斜。
荆芥穗 白僵蚕 甘草 防风各一两 天麻 川乌头生 白附子生 细辛 蝎梢炒去毒 羌活 川芎 藿香各半两薄荷三两
右为细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下。如左喎,再以此涂于右,右喎涂左。
三蚣散 治诸风口眼喎斜。
蜈蚣三条,一条用蜜炙,一条酒浸,一条纸糊煨熟 南星三个,每个作四块,制同蜈蚣法 白芷半两
右为末,入麝香少许,热酒调一钱,食后服。
天麻丸易老 治诸风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证。
杜仲七两 天麻 牛膝二味俱酒浸三日,焙干 元参 萆薢各六两 羌活十两 附子炮,一两 当归二十两 生地一斤
愈风丹与此方大同,但愈风无附子,加肉桂三两,加地黄一斤,其余两分品数俱同。
千金保命丹 治诸风痪瘲,不能言语,心忪健忘,恍惚来去,头目眩运,胸中烦郁,痰涎壅塞,抑气攻心,精神昏愦。
朱砂 南星 僵蚕炒 犀角镑 麦冬 枳壳 地骨皮 神曲 茯神 远志 人参 柴胡 毫车 天竺黄 防风 甘草 桔梗 白朮 升麻各一两 珍珠二钱 麻黄去节 天麻 白附子炮 雄黄 龙脑 胆矾 蝉退各半两 琥珀 牛黄各三钱 黄芩 荆芥各二两 金箔一百片 牙硝四钱 脑子 麝香各少许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不拘时候。忌猪、羊、虾、核桃、动气之物,及猪羊血。更加大川乌炮去皮脐、姜制半夏、白芷、川芎、猪牙皂角各一两,和前药丸服尤妙。
酒浸仙药方 凡患风病,四肢不举,服之三日,举手梳头,七日渐舒,十日行步,半月遍身依旧,觉得轻健,眼目更明,大有神效。
甘菊花 防风 羌活 杜仲 牡蛎 (艹舌)蒌根 丹皮 紫菀 菖蒲 人参 白蒺藜 牛蒡子 枸杞子各半两 白花蛇肉 桔梗 白朮 山茱萸 白茯苓 远志 晚蚕砂 官桂 牛膝各二钱半 牛蒡子根 虎胫骨 干姜 熟地柏子仁 蛇床子 萆薢 天雄炮去皮 狗脊去毛焙 附子 肉苁蓉 菟丝子 续断 芍药 石斛各三钱
右,并择拣真正地道为粗末,用新绢袋盛药,用新小瓮一个放药在内,以无灰酒二斗将药浸之,密封其口,春夏浸二七、秋冬浸三七开瓮,早中晚三时,令病人自取冷酒三杯服之,久病不过一月,近者十日见效。不问男妇小儿,骨节疼痛,四肢浮肿,眼目生花,半身不遂,语言蹇濇,口眼歪斜,中风失音,并皆治之。
起死方歌 治一切中风、中气、中痰,卒暴死证。
暴死南星半夏葛,木香苍朮细辛甘。姜煎一剂调苏合,全蝎加时可散痰。先用半星辛角末,鼻中吹入嚏声还。即将前药频频灌,口噤乌梅肉最良。将来共捣辛星末,中指揩牙口自张。记取此歌能济世,何愁死去不回阳。
大续命散 治八风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起止颠倒,或卧苦惊,如堕地状,盗汗,临事不起,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者恐怖,见鬼来收摄,或与鬼神交通,悲愁哭泣,忽忽欲走。
麻黄 乌头 防风 桂心 甘草 蜀椒 杏仁 石膏 人参 芍药 当归(艹闾)茹 黄芩 茯苓 干姜各一两
右十五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再,后加,以知为度。《千金翼》有芎藭,无(艹闾)茹。
大八风汤 治毒风,顽痹亸曳,手足不遂,身体偏枯,或毒弱不仁,或风入五脏,恍惚多语,喜忘,有时恐怖,或肢节疼痛,头眩烦闷,或腰脊强直,不得俯仰,腹满不食,咳嗽,或始遇病时,卒倒闷绝,即不能语,便失喑,半身不遂,不仁沉重,皆由体虚恃少,不避风冷所致。
当归二两半 五味子 升麻各一两半 乌头 黄芩 芍药 远志 独活 防风 芎藭 麻黄 秦艽 石斛 人参 茯苓 石膏 黄芪 紫菀各一两 杏仁四十枚 甘草 桂心 干姜各二两 大豆一升
右二十三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三升,酒二升合煮,取四升。强人分四服,羸人分六服。《千金翼》:大豆二合。
八风散 治八风十二痹,猥退,半身不遂,历节疼痛,肌肉枯焦,皮肤瞤动,或筋缓急痛,不在一处,卒起目眩,失心恍惚,妄言倒错,身上(疒咅)(疒畾),面上起泡,或黄汁出,更相染渍,或燥或湿,颜色乍赤乍白,或青或黑,角弓反张,乍寒乍热。
麻黄 白朮各一斤 羌活二斤 附子三十枚 大黄半斤 (艹舌)蒌根 甘草 芍药 天门冬 石膏 栾荆 天雄 防风 白芷各一两 山茱萸 食茱萸(艹蹢)(艹躅)各五升 茵蓣十四两 黄芩一斤五两 细辛 干姜 桂心各五两 雄黄 朱砂 丹参各六两
右二十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初日一服,三十日后,日再。五十日知,百日瘥,一年平复。长服不已,佳。先食服。
小八风散 治迷惑如醉,狂言妄语,惊悸恐布,恍惚见鬼,喜怒悲忧,烦满颠倒,悒悒短气不得语,语则失妄,成心痛彻背,不嗜饮食,恶风不得去帷帐,时复疼热,恶闻人声,不知痛痒,身悉振摇,汗出猥退,头重浮肿,爪不知痛,颈项强直,口面喎戾,四肢不随,不仁,偏枯挛掣,不得屈伸,悉主之。
天雄 当归 人参各五分 附子 天门冬 防风 蜀椒 独活各四分 乌头 秦艽 白朮 细辛 干姜各三分 麻黄 山茱萸 五味子 桔梗 白芷 柴胡 莽草各二分
右二十味,治下筛,合相得,酒服半方寸匕,渐至一匕,日三服,以身中觉如针刺状,则药行也。
乌头汤 治八风五尸,恶气游走胸心,流出四肢,来往不住,短气欲死。
乌头 芍药 干姜 桂心 细辛 干地黄 当归 吴茱萸 甘草各二两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大防风汤 治中风,发热无汗,肢节烦,腹急痛,大小便不利。
防风 当归 麻黄 白朮 甘草各十八铢 黄芩三十铢 地黄 山萸 茯苓 附子各一两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一服七合。大小便不利,加大黄、人参各十八铢,大枣三十枚,生姜三两,煮取三升,分三服。深师加天门冬一两。
独活酒 治八风十二痹。
独活 石楠各四两 防风三两 附子 乌头 天雄 茵蓣各二两
右七味(口父)咀,以酒二斗渍七日,每服半合,日三,以知为度。
星附散 治中风虽能言,口不喎斜,手足亸曳。
南星姜制 半夏姜制 人参 黑附子去皮脐 白附子 白茯苓 川乌去皮脐 白僵蚕炒 没药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酒各一盏煎八分,热服,并进,得汗为度。
金牙酒 疗积年八风五疰,举身亸曳,行步跛躃,不能收持。
金牙碎如米粒,小绢袋盛 熟地黄 蒴藋根 地肤子无子用茎叶;一方用蛇床子 附子 防风 细辛 莽草各四两 川椒四合羌活一斤;一方用独活
右十味(口父)咀,盛以绢袋,用酒四斗于磁器中浸,封固勿令泄气,春夏三四宿、秋冬六七宿酒成,去滓,日服一合,常令酒气相接不尽,一料,病无不愈。
胃风汤
白芷一钱二分 升麻二钱 葛根 苍朮 蔓荆子 当归各一钱 甘草炙 柴胡 羌活 槁本 黄蘗 草豆蔻 麻黄不去节,各五分
水二锺,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温服。
秦艽汤 服此药,去其风邪。
秦艽 芍药 柴胡各一钱七分 黄芩炒 防风各一钱二分 甘草炙,一钱三分 人参 半夏各一钱一分
右分二贴,每贴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三黄汤《集验方》 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不进饮食;兼治贼风猥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
麻黄 独活各一两 黄芪半两 黄芩七钱半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取汗为效。
地黄汤 治中风,四肢拘挛。
地黄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右为(口父)咀,用酒三升,水七升,煎至四升去滓,分作八服,不拘时,日进二服。
木瓜散 治中风虚极,筋脉挛急,手足拘挛,屈伸短缩,腹中疼痛,手足爪甲疼痛,脚转筋,甚则舌卷囊缩,面色苍,唇青白,不思饮食。
木瓜 虎胫骨酢炙 五加皮 当归 桑寄生 酸枣仁炒 人参 柏子仁 黄芪炙,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为(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三圣散 一名舒筋散。大治手足拘挛,口眼喎斜,左瘫右痪,骨节酸疼,脚弱无力,行步不正,一切风疾。
当归 肉桂 延胡索
右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临卧温酒调下,日进三服。惟孕妇不可服。
酸枣仁丸 治风毒流注,四肢筋脉拘挛疼痛,少得睡卧。
熟地黄二两 酸枣仁 羚羊角屑 晚蚕沙炒 防风 槟榔各一两半 附子炮去皮脐 槁本 柏子仁 羌活 赤芍药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下,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不拘时,日进二服。
百倍丸 治男女中风,腰膝疼痛,筋脉拘挛,行步艰难。
败龟板酢炙 虎骨 肉苁蓉酒浸 牛膝酒浸 木鳖子去壳 乳香 没药俱另研 破故纸炒 骨碎补去毛 自然铜酢淬,各等分
右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
续断丹 治中风寒湿,筋挛骨痛。
续断 萆薢酒浸 牛膝酒浸 杜仲炒去丝 干木瓜各二两
右为细末,以炼蜜和丸。每两作四丸,每服二丸,细嚼温酒下,不拘时。
羚羊角散 治肝风,筋脉拘挛,四肢疼痛。
羚羊角屑一两 甘草炙 栀子仁各半两 升麻 防风 酸枣仁 桑白皮 羌活各七钱半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忌热面、猪肉、大蒜。
酸枣仁散 治肝风,筋脉拘挛,四肢疼痛,心神烦闷,睡卧不得。
酸枣仁一两 桑白皮 芎藭 菊花 甘草炙 枳壳 羚羊角屑,各半两 羌活 防风各七钱半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防风散 治肝风,筋脉拘挛,四肢疼痛,心膈痰壅,不思饮食。
防风 麻黄去节,各一两 赤茯苓 薏苡仁 麦冬 牛膝酒浸 羚羊角屑 犀角屑,各一两 半夏 白朮 芎藭 人参 当归 大黄 炙甘草各半两 杏仁麸炒去皮尖,各七钱半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中盏,生姜五片,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雷丸 【《集验方》】 治瘫痪顽风,骨节疼痛,下元虚冷,诸风痔漏下血,一切风疮。
草乌 川乌 两头尖各三钱 硫黄 麝香 丁香各一钱 木鳖子五个
右为末,以熟蕲艾揉软,合成一处,用钞纸包裹,烧熏痛处。
世传白花蛇酒 【《濒湖集简方》】 治诸风,无论新久,手足缓弱,口眼喎斜,语言蹇濇,或筋脉挛急,肌肉顽痹,皮肤燥痒,骨节疼痛,或生恶疮疥癞等疾。
白花蛇一条,酒洗净,头尾各去三寸,酒浸去骨刺,净肉一两 全蝎炒 当归 防风 羌活各一钱 独活 白芷 天麻 赤芍 甘草 升麻各五钱
右銼碎,以绢袋盛贮,用糯米二斗蒸熟,如常造酒,以袋置缸中,待成取酒同袋密封,煮熟,置阴地七日出毒,每温饮数杯,常令相续。
瑞竹堂白花蛇酒经验方 治诸风疠癣。
白花蛇一条,酒润,去皮骨取肉,绢袋盛之,蒸糯米一斗,安曲于缸底,置蛇于曲上,以饭安蛇上,用物密盖,三七日取酒
右以蛇晒干为末,每服三五分,温酒下。仍以浊酒并糟作饼食之,尤佳。
濒湖白花蛇酒 【《集简方》】 治中风伤湿,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肤肉(疒帬)痹,骨节疼痛,及年久疥癣恶疮风癞诸证。
白花蛇一条,取龙头虎口,黑质白花,尾有佛指甲,目光不陷者为真,以酒洗润透去骨刺,取肉四两 防风一两 羌活 当归身 真天麻 真秦艽 五加皮各二两
右各銼,以生绢袋盛之,入金华酒坛内,悬胎安置,入糯米生酒醅五壶浸袋,箬叶密封,安坛于大锅内,水煮一日,取起埋阴地,七日取出。每饮一二杯,仍以滓日干碾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用煮酒吞下。切忌见风犯欲,及鱼、羊、鹅、面、发风物。
二陈汤 治痰饮呕恶,风寒咳嗽,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生冷,或饮酒过多,脾胃不和等证。
陈皮 半夏,制,各三钱 茯苓二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姜三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稀涎散 吐顽痰。
牙皂炙去皮弦,一钱 藜芦五分
右为细末,每服五分或一二钱,浆水调下。牙关不开者,灌之。
独圣散 吐积蓄痰涎。
甜瓜蒂不拘多少,微炒
右为细末,每服一二钱,虀汁调服。胁痛加全蝎,头痛加郁金,煮服吐之。
茶调散 吐除痰积。
瓜蒂二钱 好茶一钱
右为末,每服二钱,虀汁调服。
白花蛇膏 【《鸡峰备急方》】 治荣卫不和,阳少阴多,手足举动不快。
白花蛇酒煮,去皮骨,瓦焙,取肉一两 天麻 狗脊各二两
右为细末,以银盂盛无灰酒一升浸之,重汤煮稠如膏,银匙搅之,入生姜汁半杯,同熬匀,瓶收。每服半匙,用好酒或白汤化服,日二次,神效极佳。
大补元煎 【《景岳全书》,下同】 治男妇中风,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证。此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人参少则用一二钱,多则一二两 山药炒二钱 熟地少则用二三钱,多则二三两 杜仲二钱 当归二三钱,泄泻者去之 山茱萸一钱,畏酸吞酸者去之 炙甘草一二钱 枸杞二三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左归饮 此壮水之剂也。凡中风,若是命门阴衰阳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此一阴煎、四阴煎之主方也。
熟地二三钱或至一二两 山药 枸杞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茯苓一钱半 山萸一二钱,畏酸者少用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右归饮 此益火之剂也。凡中风,若是命门阳衰阴盛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熟地如前 枸杞 杜仲姜制 山药炒,各二钱 甘草炙 肉桂各一二钱 附子制,一二三钱 山茱萸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五福饮 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人参随宜 熟地黄随宜 当归身二三钱 白朮炒,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凡治气血俱虚等证,以此为主。或宜温者加姜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左右逢源,无不可也。
一阴煎 此治水亏火胜之剂,故曰一阴。凡中风,系肾水真阴虚损,而脉证多阳,虚火发热等证,皆宜用此加减主之。
熟地三五钱 甘草一钱 丹参 芍药 生地 麦冬各二钱 牛膝一钱半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加减一阴煎 治证如前,而火之盛者,宜用此方。
生地 芍药 麦冬各二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钱
水二锺,煎服。
二阴煎 此治中风,心经有热,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阴。
生地 麦冬各二三钱 枣仁二钱 甘草一钱 茯苓 木通 元参各二钱半 黄连或一二钱
水二锺,灯草二十根,竹叶亦可,煎七分,食远服。
三阴煎 此治肝脾虚损,精血不足,及营虚失血等病,故曰三阴。凡中风血不养筋,及疟疾汗多邪散,而寒热犹不能止,是皆少阳厥阴,阴虚少血之病。微有火者,宜一阴煎。无火者宜此主之。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一钱 芍药酒炒 枣仁各二钱 人参随用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大营煎 治中风,真阴精血亏损,口眼喎斜,筋骨疼痛等证。
当归二三钱或五钱 熟地三五七钱 枸杞 杜仲炒去丝,各二钱 牛膝一钱半 甘草炙 肉桂各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小营煎 治血少阴虚,此性味平和之方也。
熟地二三钱 芍药酒炒 山药炒 当归 枸杞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金水六君煎 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及非风,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神效。
熟地三五钱 陈皮一钱半 半夏 当归 茯苓各三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六安煎 治非风初感,痰滞气逆等证。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 杏仁去皮尖并双仁,切,各一钱 白芥子五七分,年老气弱者不用
水一锺半,加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分,食远服。凡非风初感,痰胜而气不顺者,加藿香一钱半。兼胀满者,加厚朴一钱,暂开痰气。然后察其寒热虚实而调之。若气虚猝倒,及气平无痰者,皆不可用。
抽薪饮 治诸凡火炽盛,而不宜补者。
黄芩 石斛 木通 栀子炒 黄蘗各一二钱 枳壳 泽泻各钱半 细甘草三分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内热甚者,冷服更佳。
徙薪饮 治三焦火。一切内热渐觉而未甚者,先宜清以此剂。其甚者宜抽薪饮。
陈皮八分 黄芩二钱 麦冬 芍药 黄蘗 茯苓 牡丹皮各一钱半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六味回阳饮 治阴阳将脱等证。
人参随宜 制附子去皮脐 炮干姜各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熟地五钱或一两 当归身三钱,泻者以冬朮代之
水二锺,武火煎七八分,温服。
理阴煎 此理中汤之变方也。凡真阴不足,或素多劳倦之辈,忽感寒邪不散,及非风证等。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炙甘草一二钱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或加肉桂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八分,热服。
温胃饮 治中寒,呕吐吞酸,泄泻,不思饮食,及妇人脏寒呕恶,胎气不安等证。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朮炒一二钱或一两 扁豆二钱炒 陈皮一钱或不用 炙甘草一钱 干姜炒焦,一二三钱 当归一二钱,泻者勿用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菉豆饮 凡热毒劳热,诸火热极不能退者,用此最妙。
菉豆不拘多寡
右用宽汤煮糜烂,入盐少许,或蜜亦可。待冰冷,或厚或稀或汤,任意饮食之,日或三四次不拘。此物性非苦寒,不伤脾气,且善于解毒除烦,退热止渴,大利小水。乃浅易中之最佳最捷者也。若火盛口甘,不宜厚味,但略煮半熟清汤冷饮之,尤善除烦清火。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二十四
风门
单方
中风:口噤不语,心烦恍惚,手足不随,或腹中痛满,或时绝复苏,伏龙肝末五升,水八升搅,澄清灌之。【《本草》,下同】
中风喎斜(疒帬)痹,一切风:荆芥煮汁饮之。
碧林丹:治卒中风,不语,痰涎潮盛,及一身风瘫,用生铜绿二两,乳细,水化去石,慢火熬干,取辰日、辰时、辰位上修合再研,入麝香一分,糯米粉糊和丸弹子大,阴干。卒中者每丸作二服,薄荷酒研下,余风朱砂酒化下,吐出青碧涎,泻下恶物,大效。治小儿用绿云丹,铜绿不计多少,研粉,酢面糊丸芡子大,每薄荷酒化服一丸,须臾吐涎如胶,神效。【《经验方》】
中风喎斜:取生鹊劈开腹,及血热贴喎缓处即正。乌鸡亦可。 【《本草》】
中风舌强:用雄黄、荆芥穗等分为末,豆淋酒服二钱。 【《卫生宝鉴》】
中风口喎:新石灰一合,酢炒,调如泥涂之,左涂右,右涂左,立便牵正。 【《寇氏衍义》】
急中风:喎斜不遂,取乌鸦全者,盐泥固济,火煅为末,和酒服之。 【《本草》】
风中心气,风热手足不遂,及风痹不任,筋脉五缓,恍惚烦躁,用熊肉二斤,切如常法,调和作腌腊,空肚服之。【《医学纲目》】
中风口噤,不知人事:白朮四两,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千金方》】
男子诸风:四宝丹,用金毛狗脊,盐泥固济,煅红去毛,苏木、萆薢、川乌头生用,等分为末,米酢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盐汤下。【《普济方》】
偏风不遂,皮肤不仁:宜服仙灵脾酒。仙灵脾一斤,细銼,生绢袋盛,于不津器中,用无灰酒二斗浸之,重封,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每日暖饮,常令醺然,不得大醉。酒尽再合,无不效验。合之,切忌鸡犬妇人见。【《圣惠方》】
中风口噤,通身冷,不知人:独活四两,好酒一升,煎半升服。 【《千金方》】
中风不语:独活一两,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声,以药酒热投,盖之良久,温服三合,未瘥再服。【《小品方》】
热风瘫痪,常举发者:羌活二斤、构子一升为末,每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广济方》】
喉闭口噤:羌活三两,牛蒡子二两,水煎一锺,入白矾少许,灌之取效。 【《圣济录》】
暗风卒倒,不省人事:细辛末吹入鼻中。 【《得效方》】
诸风拘挛,偏于血气不通及麻痹:取雁肪四两,炼净,每日空心取二匙,和温酒服。
中风喎斜:取鹿肉和生椒同捣敷之,正则去之。 【《本草》,下同】
鹿骨酿酒,治风补虚。
一切偏风,口眼喎斜:用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同入砂盆内研烂,生绢绞汁,于磁器中煎成膏,滤去滓三分之一,将二分日干为末,以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早暮各一服。忌动风物。【《经验方》】
中风口噤:荆芥穗为末,酒服二钱立愈,名荆芥散,前后用之甚验。
风痰:练鹊细銼炒香,袋盛浸酒中,每日温饮服之。
瘫痪走痛:用蝎虎一枚炙黄,陈皮五分,罂粟壳一钱,甘草、乳香、没药各二钱半,为末。每服三钱,水煎服。【《正传》】
风疾挛急: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曲三斤和匀,如常法酿酒服之。 【《圣济总录》】
六十二种风,兼腹内血气刺痛:用红花一大两,分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锺半,顿服之,不止再服。【《图经本草》】
一切风疾,十年二十年者:牛蒡根一升,生地黄、枸杞子、牛膝各三升,用袋盛药,浸无灰酒三升内,每任意饮之。【《外台秘要》】
老人中风,口目瞤动,烦闷不安:牛蒡根切一升去皮,晒干,杵面,白米四合淘净,和作馎饦,豉汁中煮,加葱椒五味,空心食之,极为效。【《寿亲养老书》】
中风,舌强不语,目睛不转,烦热:乌雌鸡一只,治净,以酒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作三次连服之,食葱姜粥暖卧,取小汗。【《饮膳正要》】
中风虚弱:羊肚一具,粳米二合:和椒姜豉葱作羹食。一切风毒,并杀三虫,肠痔,能进食。若病胃胀满,心闷发热,即宜服之。五月五日午时附地刈取枲耳药,洗暴捣下筛,每服方寸匕,酒或浆水下,日一夜三。若觉吐逆,则以蜜丸服,准计方寸匕数也。风轻者日二服,若身体作粟或麻豆出,此为风毒出也,可以针刺溃去黄汁乃止。七月七,九月九,方可采用。
一切风气:苍耳嫩叶一石切,和麦糵五升,作块,于蒿艾中,罯二十日,成曲,取米一斗炊作饭,看冷暖入曲三升酿之,封二七日成熟,每空心暖服,神验。封此酒可两重布,不得令密,密则溢出。忌马肉猪肉。【《食疗本草》】
中风瘫痪,手足不举:用穿山甲,左瘫用右甲,右痪用左甲,炮熟大川乌头,炮熟红海蛤如棋子大者,各二两为末,每用半两,捣葱白汁和成厚饼,径寸半,随左右贴脚心,缚定,密室安坐,以脚浸热汤盆中,待身麻汗出,急去药,宜谨避风,自然手足可举。半月再行一次,除根。忌口,远色,调养。亦治诸风疾。【《卫生宝鉴》】
中风:宜服豨莶丸。于夏五月以来收豨莶,每去地五寸剪刈,以温水洗去泥土,摘叶及枝头,凡九蒸九晒,不必太燥,但以取足为度,仍熬捣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酒或米饮下二三十丸。服至二千丸,所患愈加,不得忧虑,是药攻之力;服至四千丸,必得复旧;至五千丸,当复丁壮。服后须吃饭三五匙压之。五月五日采者佳。
中风诸病:麻黄一秤去根,以王相日、乙卯日,取东流水三石三斗,以净铛盛五七斗,先煮五沸,掠去沫,逐旋添水,尽至三五斗,滤去麻黄,澄定,滤去滓,取清再熬至一斗,再澄再滤,取汁再熬,至升半为度,密封收之,一二年不妨。每服一二匙,热汤化下。取汁熬时要勤搅,勿令着底,恐焦了。仍忌鸡犬阴人见之。此刘守真秘方也。【《宣明方》】
手足偏风:蒴藋叶火燎,厚铺床上,趁热眠于上,冷复易之。冬月取根舂碎,熬热用。【《外台秘要》,下同】
半身不遂,失音不语:取蓖麻子油一升,酒一斗,铜锅盛油着酒中一日,煮之令熟,细细服之。
口目喎斜:蓖麻子仁捣膏,左贴右,右贴左,即正。
又方:用蓖麻子仁七七粒,研作饼,右喎安在左手心,左喎安在右手心,却以铜盂盛热水,坐药上,冷即换,五六次即正也。【《妇人良方》】
又方:用蓖麻子仁七七粒,巴豆十九粒,麝香五分,作饼,如上用。
中风不省,牙关紧急者:藜芦一两去苗头,浓煎防风汤,浴过,焙干,切炒微褐色,为末。每服半钱,小儿减半,温水调灌。以吐风涎为效,未吐再服。【《简要济众》】
中风不语,喉如曳锯,口中涎沫:藜芦一分,南星一 ,去浮皮,于脐上剜一坑,纳入陈酢二橡斗,四面火逼,黄色,研为末,生面丸小豆大,每三丸温酒下。【《经验方》】
中风,气厥痰壅,昏不知人,六脉沉伏:生附子去皮,生南星去皮,生木香半两,每服四钱,姜九片,水二盏,煎七分,温服之。【《济生方》】
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手足不遂:生川乌末,每以香白米煮粥一碗,入末四钱,慢熬得所,下姜汁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之。或入薏苡末二钱。此汤极验。【《本事方》】
体虚有风,外受寒湿,身如在空中:生附子、生天南星各二钱,生姜十片,水一盏半,慢火煎服。
口眼喎斜:生乌头、青矾各等分为末,每用一字(口畜)入鼻内,取涕吐涎,立效无比,名通关散。【《箧中秘宝方》】
口卒噤瘖:用附子末吹入喉中,瘥。 【《千金方》】
半身不遂,遂令癖疰:用附子一两,以无灰酒一升浸一七日,隔日饮一合。 【《延年秘录》】
诸风不遂:用生草乌头、晚蚕沙等分为末,取生地龙捣和,入少酢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丸,白汤下,甚妙。勿多服,恐麻人。【《集验方》】
又方:用草乌头四两去皮,大豆半升,盐一两,同以砂瓶煮三伏时去豆,将乌头入木臼捣三百杵,作饼焙干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盐汤下十丸,名至宝丹。【《经验济世方》】
一切顽风:用生草乌头、生天麻各洗等分,擂烂绞汁,倾盆中,砌一小坑,其下烧火,将盆放坑上,每日用竹片搅一次,夜则露之,晒至成膏,作成小锭子。每一锭分作三服,用葱姜自然汁和好酒热服。【《乾坤秘韫》,下同】
一切风证,不问头风痛风黄鸦吊脚风痹:生淮乌头一斤,生川乌头一枚,生附子一枚,并为末,葱姜各一斤,擂如泥,和作饼子,以草铺盘内,加楮叶于上,安饼于叶上,又铺草叶盖之,待出汁黄,一日夜乃晒之,舂为末,以生姜取汁煮面糊和丸梧子大。初服三十丸,日二服。服后身痹汗出即愈,避风。
诸风口噤:天南星泡銼,大人三钱,小儿三字,生姜五片,苏叶一钱,水煎减半,入雄猪胆少许,温服。【《直指方》】
口眼喎斜:天南星生研末,自然姜汁调之,左贴右,右贴左。 【《仁存方》】
星香散:治壮人风痰,及中风中气初起。用南星四钱,木香一钱,水二盏,生姜十四片,煎六分温服。【《易简方》】
角弓反张:南星、半夏等分为末,姜汁、竹沥灌下一钱,仍灸印堂。 【《摘元方》】
骨软风疾,腰膝疼,行步不得,遍身瘙痒:用何首乌大而有花纹者,同牛膝各一斤,以好酒一升浸七宿,暴干,木臼杵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一服三五十丸,空心酒下。【《经验方》】
大风半身不遂:蒸鼠壤土,袋盛熨之,瘥即止。 【《本草》】
一切诸风:用青风藤出太平荻港上者,二三月采之,不拘多少,入釜内,微火熬七日夜成膏,磁器收。用时先备梳三五把,量人虚实,以酒服一茶匙毕,将患人身上拍一掌,其后遍身发痒不可当,以梳梳之。要痒止,饮冷水一口即解,风病皆愈。避风数日良。【《集简方》】
一切风痛风疮:百灵藤五斤,銼,水三斗,煮汁五升,熬膏,每酒服一匙,日三服。
三十六风不能治者,悉效。菖蒲薄切,日干三斤,盛以绢袋,清酒一斛悬浸之,密封一百日,视之如菜绿色,以一斗熟黍米纳之,封十四日,取出日饮。【《神仙经》】
去风丹:世传宋时东京开河,掘得石碑,梵书大篆一诗,无能晓者。真人林灵素逐字辨译,乃是治中风方,名去风丹也。诗云: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其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却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某法以紫色浮萍晒干为细末,炼蜜和丸弹子大。每服一粒,以豆淋酒化下,治左瘫右痪,三十六种风,偏正头风,口眼喎斜,大风癞风,一切无名风,及脚气,并打扑伤折,及胎孕育有伤,服过百粒,即为全人。此方后人易名紫萍一粒丹。
诸风瘫痪,筋骨不收:用白龙须根皮一两,闹羊花即老虎花七分,好烧酒三斤封固,煮一炷香,埋土中一夜,能饮者三杯,不能敬者一杯,卧时服,服至三五杯见效,但知痛者可治。【《皆效方》】
砖墙城垣上苔衣,渍酒服之,治暴风口噤。 【《别录》】
风气脚弱:用孔公孽二斤,石斛五两,以酒二斗浸服。 【《肘后方》】
龙手藤,主偏风口喎,手足瘫痪,补虚益阳,去冷气风痹,以醇酒浸,近火令温,空心服之,取微汗。
风病麻木:火麻花四两,草乌一两,炒存性为末,炼蜜调成膏。每服三分,白汤调下。
火麻仁取汁煮粥,去五脏风,润肺,治关节不通。 【《孟诜》】
中风口噤:豉二升,吴茱萸一升,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渐饮之。
贼风口噤,角弓反张:酒一斗,胶二斤,煮令烊,得六升,每服一升,稍服得愈。
卒中风口喎不正:取空青末如豆大一枚,口内含之,即愈。
卒不得语:酒五合和人乳汁锺半,分为二服,即能言矣。
卒患偏风,口喎语濇:取衣中白鱼即蠹书鱼也,摩耳下,喎向左摩右,向右摩左,即正。
暴得风疾,四肢挛缩,不能行:取大豆三升,淘净蒸湿,以酢二升倾入瓶中,铺于地上,设席豆上,令病人卧之,仍重盖五六层衣,豆冷渐渐却衣,仍令一人于被内引挽挛急处,更蒸豆再作,并饮荆沥汤,如此三日三夜即休。【《崔氏纂要》】
大豆炒黑,投酒中饮之,治风痹瘫痪口噤。
风入脏中:以大豆一斗,水五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入美酒斗半,煎取九升,旦服取汗,神验。【《千金翼》】
卒风不语:大豆煮汁,煎稠如饴,含之并饮汁。 【《肘后方》,下同】
卒不得语:煮豉汁,加入美酒服之。
手足不随:豉三升,水九升,煮三升,分三服。
又法:豉一升微熬,囊贮渍三升酒中三宿,温服,常令微醉为佳。
五加皮酒:去一切风湿痿痹,壮筋骨,填精髓。用五加皮洗刮去骨,煎汁,和曲米酿成饮之。或切碎袋盛,浸酒煮饮。或加当归、牛膝、地榆诸药。
女贞皮酒:治风虚,补腰膝。女贞皮切片,浸酒煮饮之。
中风,强直不得屈伸:用橘树皮细切一升,酒二升,浸一宿,每日温服半斤,酒尽再作。【时珍】
薏苡仁酒:去风湿,强筋骨,填精髓,健脾胃。用绝好薏苡仁粉,同曲米酿酒,或袋盛煮酒饮之。
百灵藤酒:治诸风。百灵藤十斤,水一石,煎汁三斗,入糯米三斗,神曲九斤,如常酿成,三五日更炊糯饭投之即熟,澄清,日饮,以汗出为效。【《圣惠方》】
白石英酒:治风湿周痹,肢节湿痛,及肾虚耳聋。用白石英、磁石煅,酢淬七次,各五两,绢袋盛,浸酒中五六日,温饮酒,少更添之。
痰澼卒风:生姜二两,附子一两,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忌猪肉冷水。
薯蓣酒:治诸风眩运,益精髓,壮脾肾。用薯蓣粉同曲米酿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参诸药,浸酒煮饮。
苍朮酒:治一切风湿筋骨诸病,驻颜色,耐寒暑。用朮三十斤去皮捣,以东流水三石,渍三十日取汁,露一夜,浸曲米酿成饮。
三年中风:松叶一斤,细切,以酒一斗,煮取三升,频服,汗出立瘥。
南藤酒:治风虚,逐冷气,除痹痛,强腰脚。石南藤煎汁,同曲米酿酒饮。
中风不省,涎潮口噤,语言不出,手足亸曳,得病之日,便进此药,可使风退气和,不成废人。柏叶一握去枝,葱白一握连根,研如泥,无灰酒一升,煎一二十沸,温服。如不进酒,分作四五分服,方进他药。【《家藏方》】
中风口喎:青松叶一斤捣汁,清酒二升,浸二宿,近火一宿。初服半升,渐至一升,头面汗出即止。【《千金方》】
枳茹酒:治中风身直,口僻眼急。用枳壳刮茹浸酒饮之。
诸风毒:用牛蒡根切片,浸酒饮之。 【《本草》】
偏风不遂,失音不语:生吞杏仁七枚,不去皮尖,日加至七七枚,周而复始,食后仍饮竹沥,以瘥为度。【《外台秘要》】
麻仁酒:治骨髓风毒痛不能动者。取大麻子中仁炒香,袋盛,浸酒饮之。
蚕沙酒:治风缓顽痹,诸节不随,腹内宿痛,用原蚕沙炒黄,袋盛,浸酒饮。
花蛇酒:治诸风,顽痹瘫缓,挛急疼痛,恶疮疥癞。用白花蛇肉一条袋盛,同曲置于缸底,糯饭盖之,三七日取酒饮。又有群药煮酒方亦多。
三十六风结疮:马齿苋一硕,水二硕,煮取汁,入蜜蜡三两,重煎成膏涂之。 【《食疗》】
韭捣汁服,治肥白人中风失音。 【《日华》】
卒风口偏不语,及角弓反张,烦乱欲死,及鼓胀不消,以鹅屎白一升炒焦投酒中,待紫色去滓频饮,名紫酒。
身上浮风:煮芋汁浴之,慎风半日。 【《食疗》】
卒然中风:防风、荆芥各一两,升麻半两,姜三片,水一盏,煎半盏,以丝瓜子研取浆半盏,和匀灌之。如手足麻痒,以羌活煎汤洗之。【《经验方》】
中风口噤:萝卜子、牙皂荚各二钱,以水煎服取吐。 【《丹溪》】
诸风诸癎:用瓜蒂炒黄为末,量人以酸韲水一盏,调下取吐。风癎加蝎梢半钱;湿气肿满,如赤小豆末一钱。有虫加狗油五七点、雄黄一钱;甚则加芫花半钱,立吐虫出。【《活法机要》】
风涎暴作,气塞倒仆:用瓜蒂为末,每用一二钱,腻粉一钱匕,以水半合调灌,良久涎自出;不出,含沙糖一块,下咽即涎出也。【《寇氏衍义》】
男女诸风,产后风尤妙:铁线草根五钱,五加皮一两,防风二钱为末,以乌骨鸡一斤重者,水内淹死,去毛肠,砍作肉生,入药剁匀,下麻油些少,炒黄色,随人量入酒煮熟,先以排风藤煎浓汤,沐浴头身,乃饮酒食鸡,发出粘汗即愈。如不沐浴,必发出风丹乃愈。【滑伯宁《心仁婴要》】
中风口喎,面目相引,偏僻颊急,舌不可转:桂心酒煮取汁,故布蘸搨病上,正即止。左喎搨右,右喎搨左,常用大效。【《千金方》】
中风,逆冷吐清水,宛转啼呼:桂一两,水一升半,煎半升冷服。 【《肘后方》】
中风失音:桂着舌下咽汁。
又方:桂末三钱,水二盏,煎一盏服,取汗。 【《千金方》】
口目喎斜:乳香烧烟熏之,以顺其血脉。 【《证治要诀》】
婆律香膏,摩一切风。 【苏恭】
祛风益颜:真乳香二斤,白蜜三斤,瓷器合煎如饧,每旦服二匙。 【《奇效方》】
中风失音:炒槐花,三更后仰卧嚼咽。 【《得效方》】
中风,身直不得屈伸反复者:取槐皮黄白者切之,以酒或水六升,煮取二升,稍稍服之。【《肘后方》】
夜合枝酒,治中风挛缩:用夜合枝、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各五两,并生銼,糯米五升,黑豆五升,羌活二两,防风五钱,红曲七斤半,先以水五斗煎五枝,取二斗五升,浸米豆蒸熟入曲,与防风、羌活,如常酿酒法,封三七日,压汁。每饮五合,勿过醉致吐,常令有酒气也。【《奇效良方》】
中风口噤不开,痰涎潮壅:大皂角一挺去皮,猪脂涂炙黄色为末,每服一钱,汤酒调下。气壮者二钱,以吐出风涎为度。【《济众方》】
中风口喎:皂角五两,去皮为末,三年米酢和之,左喎涂右,右喎涂左,干更上之。 【《外台秘要》】
一切诸风,不问远近:用柽叶半斤,切枝亦可,荆芥半升,水五升煮二升,澄清,入白蜜五合,竹沥五合,新瓶盛之,油纸封,入重汤煮一伏时。每服一小盏,日三服。【《普济方》】
中风口喎:巴豆七枚去皮研,左喎涂右手心,右喎涂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盏安药上,须臾即正,洗去。【《圣惠方》】
中风不语:谷树枝叶銼细,酒煮沫出,随多少日日饮之。 【《肘后方》】
诸风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痹,手足不遂,眉发疥癣诸疾在皮肤骨节者,入温泉中浴,浴讫当大虚惫,可逐病与药,及饮食补养。非有病人,不宜轻入。【藏器】
防风子疗风更优,调食之。 【苏恭】
治中风及壅滞:旋覆花净洗捣末,炼蜜丸,如桐子大。夜卧茶汤下五丸七丸至十丸。
中风不语,喉中如拽锯声,口中涎沫:取藜芦一分,天南星一枚,去浮皮,却于脐上剜一坑子,内入藜芦,陈酢和面包裹,四面用火逼,令黄色,同捣再研极细,生面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温酒下。
巴豆熏法:治卒中风,口噤不省。巴豆去壳,纸包捶油,去豆,以纸作捻条,迸入鼻内;或加皂角末尤良;或以前纸捻烧烟,熏鼻内亦可。【《万病回春》】
中风口噤不语:以乌龟尿少许点舌下,神妙。取龟尿法,以龟坐荷叶上,用猪髦鼻内刺之。【《类聚》】
偏风不遂及癖疾:用桃仁二千七百枚,去皮尖双仁,以好酒一斗三升,浸二十一日,取出晒干,杵细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以原酒吞之。【《外台秘要》】
延年去风,令人光润:用桃仁五合,去皮,用粳米饭浆同研,绞汁令尽,温温洗面极妙。【《千金方》】
诸风眩运:取干菊花煮汤饮之,或浸酒、或酿酒服,皆妙。
贼风口偏不能语者: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升,和煎五沸,待冷服半升,一日三服,得少汗即瘥。【《食疗》】
防风分头、身、梢,治上中下部三十六种风,疗风最要。銼一两,酒水煎服。
一切风气:苍耳子子三两为末,水升半,煎取七合,温服之;又水煎如茶服。
一百六十种恶风:取槁本銼一两,水煎服。
瘫痪不遂:天麻苗名定风草,又名赤箭,不为风所动,銼水煎服。
风(疒帬)痒痹: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温洗之立止。【《食疗》】
一切风:桑枝未生叶者,銼炒,水煎如茶,每服一盏。久服则终身不患偏风,又可预防风气。霜后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更胜。【《本草》,下同】
中风口噤不语,烦闷:竹沥一升饮之,连饮佳。
风痱恍惚:竹沥二升,生葛汁三升,姜汁五合,相和服,名曰竹沥汤。
中风语濇,及风寒湿痹:取乌鸡肉作羹,入葱姜椒盐油酱,煮熟食之。
中风口眼喎斜:取鳝鱼大者,以针刺头上出血,左斜涂右,右斜涂左,正则洗去。鳝放水中。【《得效方》】
中风,失喑不语,烦热:取梨汁服一合,日一。又风疾人吃含消梨,不限多少,旬日顿爽。【《本草》】
风劳毒肿挛痛,或牵引小腹及腰痛:桃仁一升去皮尖,熬令黑烟出,热研如脂膏,以酒三升搅和服,暖卧取汗,不过三度瘥。【《食医心镜》】
蚺蛇酒:治诸风瘫痪,筋挛骨痛,痹木瘙痒,杀虫辟瘴,及疠风、疥癣、恶疮。用蚺蛇肉一斤,羌活一两,绢袋盛之,用糯米二斗蒸熟,安曲于缸底,置蛇于曲上,乃下饭密盖,待熟取酒,以蛇焙研和药。其酒每随量温饮数杯。忌风及欲事。亦可袋盛,浸酒饮。【《集简方》】
手足风痹:黄蜂窠大者一 ,小者三四 ,烧灰,独头蒜一碗,百草霜一钱半,同捣敷上,一时取下,埋在阴处。忌生冷荤腥。【《乾坤秘韫》】
一切风疾,久服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用南烛树,春夏取枝叶,秋冬取根皮,细銼五斤,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净锅慢火煎如稀饴,磁瓶盛之。每温酒服一匙,日三服。一方入童子小便同煎。【《圣惠方》,下同】
中风不语,舌根强硬:三年陈酱、人乳汁各五合,相和研,以生布绞汁,随时少少与服,良久当语。
搜风通滞,风气所攻,脏腑积滞:用牵牛子以童尿浸一宿,长流水上洗半日,生绢袋盛,挂风处令干,每日盐汤下三十粒,极能搜风,亦消虚肿。【《斗门方》】
中风喎僻,骨疼烦躁者:用乌驴皮燖毛,如常治净,蒸熟入豉汁中,和五味煮食。 【《心镜》,下同】
风虚湿痹:醍醐二两,温酒,每服一匙效。
中风,烦热肤痒:醍醐四两,每半匙温酒和服,日一。
中风口喎:取蜘蛛研摩偏急颊上,候正即止。 【《千金方》】
瘫痪偏风,及诸风手脚不遂,腰脚无力者:驴皮胶微炙热,先煮葱豉粥一升,别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入胶,更煮七沸,胶烊如饧,顿服之,乃暖吃葱豉粥,如此三四剂即止。若不吃粥,令人呕逆。【《广济方》】
风淫湿痹,手足不举,筋节挛疼:先与通关散,次以全蝎七个,瓦炒,入麝香一字,研匀:酒三盏,空心调服,如觉已透则止,未透再服。如病未尽除,自后专以婆蒿根洗净,酒煮,日二服。【《直指方》】
中风瘫痪:追魂散,用五灵脂研末,以水飞去上面黑浊下面沙石,研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日一服。继服小续命汤。【《奇效良方》】
中风痰壅,四肢不收,昏愦若醉:砒,如菉豆大研,新汲水调下,少顷,以热水投之,大吐即愈。未吐再服。【《圣惠方》】
手足不遂,大风及丹石热风不遂:用消石一两,生乌麻油二斤,置铛中,以土墼盖口,纸泥固济,火煎。初时气腥,熟则气香。更以生麻油二升合煎得所,收不津器中,服时坐室中,重作小低屋,然火于内,服一大合发汗。力壮者,日二服。三七日头面疱疮皆减也,然必以火为使。【《波罗门僧方》】
二月九日,采葳蕤根切碎一石,以水二石煮之,从旦至夕,以手挼烂,布囊榨取汁熬稠,其滓晒为末,同熬至可丸,丸如鸡头子大。每服一丸白汤下,日三服。导气脉,强筋骨,治中风湿毒,去面皱,益颜色,久服延年。【《曜仙神隐书》】
天麻丸:消风化痰,清利头目,宽胸利膈,治心忪烦闷,头运欲倒,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节烦痛,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鼻齆,面目虚浮,并宜服之。天麻半两,芎藭二两,为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后嚼一丸茶酒任下。【《普济方》】
中风偏痹,半身不遂者:用麻黄以汤熬成糊摊纸上,贴不病一边,上下令遍,但除七孔,其病处不糊,以竹虱焙为末三钱,老人加麝香一钱研匀,热酒调服。就卧须臾,药行如风声,口吐出恶水,身出臭汗如胶,乃急去糊纸,别温麻黄汤浴之,暖卧将息,淡食十日,手足如故也。【《岣嵝神书》】
口眼喎斜:活鲇鱼切尾尖,朝吻贴之,即正。 【时珍】
一切风痰:白僵蚕七个直者细研,姜汁调灌之。 【《胜金方》】
白龙须:治男子妇人风湿腰腿疼痛,左瘫右痪,口目喎斜,及产后气血流散,胫骨痛,头目昏暗,腰腿痛不可忍,并宜之。惟虚劳瘫痿不可服。研末每服一钱,气弱者七分,无灰酒下,密室随左右贴床卧,待汗出自干。勿多盖被,三日勿下床见风。一方得疾浅者,用末三钱,磁瓶煮酒一壶,每日先服桔梗汤,少顷饮酒二盏,早一服,晚一服。【《保寿堂方》】
槐胶:治一切风,化涎,肝脏风,筋脉抽掣,及急风口噤,或四肢不收,顽痹,或毒风周身如虫行,或破伤风,口眼偏斜,腰背强硬,任作汤散丸煎杂诸药用之,亦可水煮和药为丸。【《嘉佑》】
男女中风,口噤不语:并宜细研乳头香末方寸匕,以酒煎苏方木调服,立吐恶物,瘥。【海藏】
胡麻炒食,不生风病。风人久食,则步履端正,语言不蹇。 【李廷飞】
威灵仙:治风,通十二经脉。此药朝服暮效,疏通五脏六腑,令出宿水,微利不泻,久服四肢轻健,手足温暖。专治男妇中风,手足不遂,口眼喎斜,骨节风、胎风、暗头风、白癜风、心风、大麻风、皮风搔痒,手足顽麻、言语蹇濇,行立不得,风疥癣毒,湿热浸淫,面黄气急,腹胀腰重,阴肿肾冷。妇人月水不来,动经多日,内服威灵仙,外用煎汤频洗,无不平愈。用威灵仙一味洗焙为细末,用好酒和令微湿,入在竹筒内,塞口,九蒸九晒如干漆,以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送下。
针灸
《灵枢经》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其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中藏经》曰:风中有五者,谓心、肝、脾、肺、肾也。心风宜于心俞灸之,肝风宜于肝俞灸之,脾风宜于脾俞灸之,肾风宜于肾俞灸之,肺风宜于肺俞灸之。
《甲乙经》曰:口僻,颧髎及龂交、下关主之。
面目恶风寒,(出页)肿臃痛,招摇视瞻,瘈瘲口僻,巨髎主之。
口不能水浆,喎僻,水沟主之。
口僻噤,外关主之。
瘈瘲,口沫出,上关主之。
偏枯,四肢不用,善惊,大臣主之。
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大横主之。
头身风,善呕怵,寒中少气,掌中热,腑急腋肿,间使主之。
足下缓失履,冲阳主之。
口噤不可开,支沟主之。
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合谷主之。
大风默默,不知所痛,嗜卧善惊瘈瘲,天井主之。
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手,又风头痛,涕出,肩臂颈痛,项急,烦满惊,五指掣不可屈伸,战怵,腕骨主之。
风眩惊,手腕痛,泄风,汗出至腰,阳谷主之。
风入腹中,侠脐急,胸痛胁榰满,衄不止,五指端尽痛,足不任地,涌泉主之。
偏枯不能行,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溺黄,小腹热,咽干,照海主之。泻在阴蹺,右少阴俞。先刺阴蹺,后刺少阴,在横骨中。
风逆四肢肿,复溜主之。
风从头至足,面目赤,口痛嚙舌,解溪主之。
大风目外眦痛,身热痱,缺盆中痛,临泣主之。
善自嚙颊,偏枯,腰髀枢痛,善摇头,京骨主之。
大风,头多汗,腰尻腹痛,腨跟肿,上齿痛,脊背尻重,不欲起,喜闻食臭,恶闻人音,泄风从头至足,昆仑主之。
《千金方》曰:绝骨,主风劳身重。
天府、曲池、列缺、百会,主恶风邪气,泣出喜忘。
阳谷,主风,眩惊手卷,泄风汗出,腰项急。
阴蹺,主风,暴不知人,偏枯不能行。
昆仑,主狂易大风。
临泣,主大风目痛。
通理,主不能言。
肝风占候,其口不能言,当灸鼻下人中,次灸大椎,次灸肝腧,第九椎下是,五十壮,余处随年壮。眼暗人灸之得明,灸二三百壮良。
心风寒,灸心腧各五十壮,第五节两边各一寸半是。
脾风占候,声不出或上下手,当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次灸大椎,次灸两耳门前脉,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是,次灸两大指节上下各七壮。
脾风,灸脾腧夹脊两边各五十壮。凡人脾腧无定所,随四季月应,病即灸脏腧是脾穴,此法甚妙。
又方:灸百会,次灸本神,次灸承浆,次灸风府,次灸肩髃,次灸心腧,次灸手五里,次灸手髓孔,次灸手少阳,次灸足五里,次灸足髓孔,次灸足阳明,各五百壮。
风痱不能语,手足不遂:度病者手小指内岐间至指端为度,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毕;又作两度,续所注上,合其下,开其上,取其本度横置其开上,令三合,其状如倒作人字形。男度左手,女度右手。嫌不分了,故上丹注。三处同时起火灸之,各一百壮愈。
卒中风口噤不得开:灸机关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少近前,灸五壮即得语;又灸随年壮。僻者,逐僻左右灸之。
中风失喑,不能言语,缓纵不随:先灸天窻五十壮,息火仍移灸百会五十壮毕,还灸天窻五十壮者,始发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喜闭伏,乃失音也。所以先灸天窻,次百会佳。一灸五十壮,悉泄火势,复灸之。视病轻重,重者一处三百壮,大效。凡中风服药益剧者,但是风穴,悉皆灸之三壮,无不愈也,神良。决定勿疑惑也。不至心者,勿浪尽灸。
又方:以苇竹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令然,灸七壮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其病亦可灸之。
又方:灸手交脉三壮,左灸右,右灸左,其注如鼠屎形,横安之,两头下火。
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喑不能言,及喉痹失声,皆风邪所为也,入脏皆能杀人,故附之于治风方之末。凡尸厥而死,脉动如故,此阳脉下坠,阴脉上争,气闭故也。针百会入三分补之,熨斗熨两胁下;又灶突墨弹丸大,浆水和服之;又针足中趾头,去甲如韭叶;又刺足大趾甲下内侧,去甲三分。
眼瞤动,口唇偏喎,皆风入脉,急与小续命汤、附子散,摩神明膏、丹参膏,依穴灸之。喉痹舌缓亦然。风入脏使人喑痖卒死,口眼相引,牙车急,舌不转,喎僻者,与伏龙肝散和鸡冠血及鳖血涂,干复涂,并灸吻边横文赤白际,逐左右随年壮,报之,至三报;三日不瘥,更报之。
《儒门事亲》曰:卒暴中风,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喎灸以地仓,俱效;但不效者,当灸人迎。夫气虚风入而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陷,故宜灸。
《丹溪心法》曰:卒暴中风,灸风池、百会、曲池、合谷、风市、绝骨、环跳、肩髃、三里等穴,皆灸之,以凿窍疏风。
《卫生宝鉴》曰:大接经从阳引阴,治中风偏枯。
足太阳膀胱之脉,出于至阴,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金,十呼。
足少阴肾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三呼。
手厥阴心包之脉,其直者,循中指中冲出爪甲如韭叶陷中,为井;其支者,别掌中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之脉,起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三呼。
足少阳胆之脉,起足窍阴,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中,三呼,十三呼。
足厥阴肝之脉,起足大敦,大指入丛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为井,十呼,六呼。
手太阴肺之脉,起大指之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一呼,中指内交三呼。
足阳明胃之脉,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出其端,一呼。
足太阴脾之脉,起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隐白是也,十呼。
手少阴心之脉,起于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廉,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为井。
大接经从阴引阳,治中风偏枯。
手太阴肺之脉,起手大指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一呼,三呼。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手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阳明胃之脉,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之脉,起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隐白也。
手少阴心之脉,起手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廉,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为井。
足太阳膀胱之脉,起足小指外侧至阴,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金。
足少阴肾之脉,起足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为井,涌泉穴也。
手厥阴心包之脉,其直者,循手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中冲穴也;其支者循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之脉,起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窍阴,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中。
足厥阴肝之脉,起足大指之端,入丛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大敦是也,六呼。
手太阴列缺:偏风半身不遂。
手阳明肩髃、曲池:偏风半身不遂。
足阳明大巨:偏枯,四肢不举。
冲阳:偏风,口眼喎斜,足缓不收。
手太阳腕骨:偏枯狂惕。
足太阳辅阳:风痹不仁,四肢不举。
足少阴照海:大风、偏枯、半身不遂,善悲不乐。
足少阳阳陵泉:半身不遂。
环跳:风眩、偏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
手阳明天鼎:暴喑并喉痹。
合谷:瘖不能言。
足阳明颊车、地仓: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左治右,右治左。
手少阴阴郄:瘖不能言。
灵道:暴喑不语。
手少阳支沟:暴喑不语。
三阳络:暴痖不能言。
手太阳天窗:暴瘖不能言。
足少阴通谷:暴喑不语。
手厥阴间使:瘖不能言。
黄帝灸法疗中风,眼戴上不能视者,灸第二椎并第五椎上各七壮,一齐下火,炷如半枣核大,立愈。
《医学纲目》曰:中风不语,不省人事,顶门灸七壮,百会针入豆许,先补后泻,泻多补少。
又撮要法:中冲一分补之,大敦灸,一分,百会一分泻。怪穴又法:十指尖出血,此更详之。
中风失音:喑门二分,留三呼,泻之,不可深;人中三分,留三吸,泻之;天突、涌泉各五分,神门、支沟各三分。
舌转不语:喑门二分。
舌缓不语:风府三分。
卒中失音,不能言语,缓纵不随:天窗刺之一分,灸五十壮,息火,仍移灸百会五十壮毕,复灸天窗五十壮,始发。若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喜闭伏,仍失音,所以先灸天窗。
口眼喎斜:地仓针入二分,沿皮斜向颊车一寸半,留十吸泻之;颊车二分,斜向地仓。以上二穴,喎右补泻左,喎左补泻右。
崇宁中凡两中风,始则口眼喎斜,次则涎潮闭塞,左右共灸十二穴,得气通。十二穴者,谓听会、颊车、地仓、百会、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发际、大椎、风池也,依而用之无不效。
《本草纲目》曰:中风口噤,熟艾灸承浆一穴、颊车二穴,各五壮。
中风掣痛,不仁不随:并以干艾斛许揉团,纳瓦甑中,并下塞诸孔,独留一目,以痛处着甑目而烧艾熏之,一时即止矣。
中风喎斜:用(艹舌)蒌绞汁,和大麦面作饼,炙热熨之,正便止,勿令太过。
《古今医统》曰:治中风,口眼喎斜:听会二穴,在耳前陷中,动脉宛宛中,张口得之;颊车二穴,在耳下二韭叶陷中;地仓二穴,在口吻旁四分外,近下有脉微微动者是。上三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
灸中风中腑,手足不随等疾:百会一穴,在顶中央;肩髃二穴,在两肩端两骨间陷处宛宛中,举臂得之;曲池二穴,在肘外横纹头,屈肘曲骨取之是;风市二穴,在膝外两筋间,平立舒两手着腿,中指到处是;足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胫骨外大筋内筋骨之间是;绝骨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凡觉手足麻木不仁,或痛良久乃止,此将中腑之候也,不论是风与气,可速灸此六穴,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灸风中脏,风塞涎上,不语昏危,下火立效:百会一穴,如前;风池二穴,在项后发际陷中;大椎一穴,在项后一椎上项中;肩井二穴,在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之,当其中指是;间使二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足三里二穴,如前;曲池二穴,如前。凡觉手足麻痹,心中昏乱,神思不快,此将中腑之候,不论是风与气,可速灸此七穴,依次第灸之立愈。
《景岳全书》曰:凡非风,用灸法,必其元阳暴脱,及营卫血气不调,欲收速效,惟艾火为良。然用火之法,惟阳虚多寒,经络凝滞者为宜。若火盛金衰,水虚多燥,脉数发热,咽干面赤,口渴便热等证,则不可妄加艾火。若误用之,必致血愈燥而热愈甚,是反速其危矣。
一凡灸法,头面上艾炷宜小不宜大,手足上乃可粗也;又须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灸非风,卒厥危急等证:神阙,用净盐炒干,纳于脐中令满,上加厚姜一片盖定,灸百壮至五百壮,愈多愈妙,姜焦则易之。或以川椒代盐;或用椒于下,上盖以盐,再盖以姜灸之,亦佳。
丹田、气海二穴,俱连命门,实生气之海,经脉之本,灸之皆有大效。
灸非风连脏气塞涎上,昏危不语等证: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
灸口眼歪斜:听会、客主人俱灸;眼,颊车、地仓、承浆俱灸;口,合谷。
灸手足不遂偏枯等证:百会、肩髃、曲池、风市、环跳、足三里、绝骨 【即悬锺】。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二十五
风门
导引
《保生秘要》曰:中风因腠理不密,风邪乘虚而入。始于中风,或起四肢麻木,或不觉疼,或时疼者,皆因受风湿之过耳。其有口眼歪邪,风中经络,左身不遂,血死为瘫;右身不遂,湿痰气弱为痪;而左右瘫痪,为气血两虚也。口喎语濇,皆因血虚火盛,而心气不润,宜当养心运动。
如患左手,以右手指右回头,目左而视;左患亦如之。各运气二十四口。如患左足,坐平凳子上,以左足踏右膝上,左手托脚跟,右手扳脚尖,转头向左;患右亦如之,用力扳之。能除风寒暑湿,远年近日瘫痪之证,无不应验。
运功三提三咽,返念归元,气积一九,斡旋周天。左边气不通,于右手行功,着意引在左手;右亦如之。各运五口专气,须百日候到气脉全。
偏风导引:左偏,于左内关穴,掏之九九,擦之九九,亦掏五指尖;右亦如之。
运功取效全,用周天通关法。
周天法:先立安土守中得诀纯熟,后行周天,流通一身,散彻四肢滞气。其法从前运于脐轮,由小而大,大而收小,依次而上,至璇玑穴,向左臂打圈而下,至曲池,经内关,溯掌心及指尖,圈出手臂外关,而上肘后肩井,及大椎而下,运于尾闾,由下复上,过玉枕,逾昆仑泥丸面部,上鹊桥而降重楼,达胃口,过脐,至玉柱,复气海,行入右腿,历膝关,由鞋劳穴穿足背至指尖,转涌泉踵后上运,过阴谷通尾闾,又圈至顶门,如前下鹊桥,依次送左腿似右法,而落涌泉,又升泥丸及璇玑穴,右行照左手转过肩背,贯昆仑而下摄元海。如此将周身经脉宣畅,徐徐迥转,但意至而气自相随,是为有作之周天法,亦可与造化参。
通关法:从北极定枢斗柄,大旋三遍,天地包罗,行于脐下,分开两路,旋下两腿之前,联络不绝,双行转脚底,向后绕圆海,上至命门会合,从右转左,大旋三遍,从椎骨下分行两肩,经肘后外关达掌心,循内关过肩井,由项后透泥丸,行明堂渐落双瞳,自面部下胸膈会心窝,从左转下降,大旋三遍如前,脐下分开,循环遍体,周流运用。卯酉二辰行之,或九度或二十一度而止。慎勿执着,若有若无。此所谓炼其形和其气也。
中风病,先饮热茶或热汤,项要直,舌卷托之上腭,两手作拳状,两足指亦缩紧,自然汗发而病愈。
中风口歪右,就右肾下肋头拔过左,左拔上至口,又从口处拔回至左肾;左同。
医案
《史记》扁鹊传曰: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积畜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蹷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渤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未尝得望精光,侍谒于前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杌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终日,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言未卒,因嘘唏服臆,魂精泄横,流涕长澘,忽忽承(目夹),悲不能自止,容貌变更。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蹷者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繵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路,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之色,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夫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凡此数事皆五脏蹶中之时暴作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殆。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放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仓公传曰:阳虚侯相赵章病,召臣意。众医皆以为寒中。臣意诊其脉曰:迵
【音洞,言洞彻五脏也。】风。迵风者,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法曰五日死而后十日乃死,病得之酒。所以知赵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脉,脉来滑,是内风气也。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者,法五日死。皆为前分界法。后十日乃死,所以过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藏实;中藏实故过期。师言曰: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济北王病,召臣意诊其脉,曰:风蹷胸满,即为药酒尽三石,病已得之,汗出伏地。所以知济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脉,时风气也。心脉浊病法,过入其阳,阳气尽而阴气入,阴气入张,则寒气上而热气下,故胸满。汗出伏地者,切其脉气阴,阴气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
齐淳于司马病,臣意切其脉,告曰:当病迵风。迵风之状,饮食下嗌辄后之。病得之饱食而疾走。淳于司马曰:我之王家食马肝,食饱甚,见酒来,即走去,驱疾至舍,即泄数十出。臣意告曰:为火齐米汁饮之,七八日而当愈。时医秦信在旁,臣意去。信谓左右阁都尉曰:意以淳于司马病为何?曰:以为迵风,可治。信即笑曰:是不知也。淳于司马病,法当后九日死。即后九日不死,其家复召臣意。臣意往问之,尽如意诊,臣即为三火齐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所以知之者,诊其脉时切之,尽如法,其病顺,故不死。
臣意尝诊安阳武都里成开方,开方自言以为不病,臣意谓之病苦沓风,三岁四肢不能自用,使人喑,喑即死。今闻其四肢不能用,喑而未死也,病得之数饮酒,以见大风气。所以知成开方病者,诊之其脉法奇咳,言曰脏气相反者死,切之得肾反肺,法曰三岁死也。
《千金方》曰:仁寿宫遍身患风,脚不能行,奉敕治之。针环跳一穴,阳陵泉一穴,巨虚下廉一穴,阳辅一穴。凡针四穴,即能起行。
大理赵卿患风,腰脚不随,不能跪起,针上髎一穴,环跳一穴,阳陵泉一穴,巨虚下廉一穴。凡针四穴,即能跪起。库狄钦患偏风,不得挽弓,针肩髃一穴,即得挽弓。
《儒门事亲》曰:桑惠民病风,面黑色,畏风不敢出,爬搔不已,眉毛脱落,作癞。医三年。一日,戴人到棠溪,来求治于戴人。戴人曰:非癞也。乃出《素问》风论曰:肾风之状,多汗恶风,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面庬然浮肿。今公之病,肾风也。宜先刺其面大出血,其血当如墨色,三刺血变色矣。于是下针,自额上下(金非)针直至颐项,皆出血,果如墨色。遍肿处皆针之,惟不针目锐眦外两旁,盖少阳经,此少血多气也。隔日又针之,血色乃紫;二日外又刺,其血色变赤。初针时痒,再刺则额觉痛,三刺其痛不可任,盖邪退而然也。待二十余日,又轻刺一遍,方已。每刺必以冰水洗其面血,十日黑色退,一月面稍赤,三月乃红白。但不服除根下热之药,病再作,戴人在东方,无能治者。
高评事中风,稍缓,张令涌之,后服铁弹丸,在普济加减方中。或问张曰:君常笑人中风服铁弹丸,今亦用之,何也?张曰:此收后之药也。今人用之于大势方来之时,正尤蚍蜉撼大树,不识次第故也。
新寨马叟年五十九,因秋欠税,官杖六十,得惊气,成风搐,已三年矣。病大发,则手足颤掉,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口目张睒,唇舌嚼烂,抖擞之状,如线引傀儡。每发,市人皆聚观。夜卧发热,衣被尽去,遍身燥痒,中热而反外寒。久欲自尽,手不能绳,倾产求医,至破其家而病益坚。叟之子,邑中旧小吏也,以父母病讯戴人。戴人曰:此病甚易治,若隆暑时,不过一涌,再涌夺则愈矣。今已秋寒,可三之。如未愈,更刺腧穴,必愈。先以通圣散汗之。继服涌剂,则吐痰一二升,至晚又下五七行,其疾小愈。待五日再一涌,出痰三四升,如鸡黄成块,状如汤热。叟以手颤不能自探,妻与代探,咽嗌肿伤,昏愦如醉。约一二时许,稍稍省,又下数行,立觉势轻颤减,热亦不作,足亦能步,手能巾栉,自持匙箸。未至三涌,病去如濯。病后但觉极寒。戴人曰:当以食补之,久则自退。盖大疾去,卫气未复,故宜以散风导气之药。切勿以热剂温之,恐反成他病也。
吕君用妻年三十余,病风搐,目眩,角弓反张,数日不食。诸医皆作惊风、暗风、风癎治之,以南星、雄黄、天麻、乌附用之,殊无少效。戴人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曲直动摇,风之用也。阳主动,阴主静。由火盛制金,金衰不能平木,肝木茂而自病。先涌风痰二三升,次以寒剂下十余行,又以(金非)针刺百会穴,出血二杯愈。
一衲子因阴雨卧湿地一年,手足皆不遂,若遇阴雨,其病转加。诸医皆作中风偏枯治之,用当归、芍药、乳香、没药、自然铜之类,久服反加大便濇,风燥生,经岁不已。戴人以舟车丸下三十余行,去青黄沫水五升;次以淡剂渗泄之,数日手足能举。戴人曰:此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水湿得寒而浮,蓄于皮腠之间,久而不去,内舍六腑,宜用去水之药可也。水湿者,人身中之寒物也。寒去则血行,血行则气和,气和则愈矣。
《丹溪心法》曰:一妇人手足左瘫,口不能语,健啖,以防风、荆芥、羌活、南星、没药、乳香、木通、茯苓、厚朴、桔梗、麻黄、甘草、全蝎为末,汤酒调下,不效。时春脉伏,渐以淡盐汤、虀汁,每早一碗,吐五日;仍以白朮、陈皮、茯苓、甘草、厚朴、菖蒲,日二贴。后以川芎、山栀、豆豉、瓜蒂、菉豆粉、虀汁、盐汤吐之,吐甚快,不食。后以四君子汤服之,以当归、酒芩、红花、木通、粘子、苍朮、姜南星、牛膝、茯苓为末,酒糊丸,服而瘥。
一人体肥中风,先吐,后用化痰胜湿之药而愈。
《卫生宝鉴》曰:真定府临济寺赵僧判于至元庚辰八月间患中风,半身不遂,精神昏愦,面红颊赤,耳聋鼻塞,语言不出,诊其两手,六脉弦数。尝记洁古有云:中脏者多滞九窍,中腑者多着四肢。今语言不出,耳聋鼻塞,精神昏愦,是中脏也;半身不遂,是中腑也,此脏腑俱受病邪。先以三化汤一两,内疏三两行,散其壅滞,使清气上升,充实四肢。次与至宝丹加龙骨、南星,安心定志养神治之,使各脏之气上升,通利九窍。五日音声出,语言稍利。后随四时脉证加减用药,即稍能行步,日以绳络其病脚,如履阈或高处,得人扶之方可逾也。又刺十二经之井穴,以接经络;翌日不用绳络,能行步。几百日大势已去,戒之慎言语,节饮食,一年方愈。
太尉忠武史公年六十八岁,于至元戊辰十月初,侍国师于圣安寺丈室中,煤炭火一炉在左侧边,遂觉面热,左颊微有汗。师及左右诸人皆出,因左颊疏缓,被风寒客之,右颊急,口喎于右,脉得浮紧,按之洪缓。予举医学提举忽君吉甫专科针灸,先于左颊上灸地仓穴一七壮,次灸颊车穴二七壮,后于右颊上热手熨之。议以升麻汤加防风、秦艽、白芷、桂枝发散风寒,数日而愈。或曰:世医多以续命汤等药治之,今君用升麻汤加四味,其理安在?对曰:足阳明经起于鼻交頞中,循鼻外入上齿中,手阳明经亦贯于下齿中,况两颊皆属阳明。升麻汤乃阳明经药,香白芷又行手阳明之经,秦艽治口噤,防风散风邪,桂枝实表而固荣卫,使邪不能再伤,此其理也。夫病有标本经络之别,药有气味厚薄之殊,察病之源,用药之宜,其效如桴鼓之应。不明经络所过,不知药性所主,徒执一方,不惟无益,而又害之者多矣。学者宜精思之!
顺德府张安抚字耘夫,年六十一岁,于己未闰十一月初患风证,半身不遂,语言蹇濇,心神昏愦,烦躁自汗,表虚恶风,如洒冰雪,口不知味,鼻不闻香臭,闻木音则惊怖,小便频多,大便结燥。若用大黄之类下之,却便饮食减少不敢用,不然则满闷。最苦者昼夜不得瞑目而寐,约有三月余。凡三易医,病全不减。至庚申年三月初七日,又因风邪,加之痰嗽,嗌干燥疼痛不利,唾多,中脘气痞似噎。予思《内经》有云: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病形乃应。又云: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此风气下陷入阴中,不能生发,上行则为病矣。又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神先病也。邪风加之,邪入于经,动无常处,前证互见。治病必求其本,邪气乃服。论时月则宜升阳、补脾胃、泻风木;论病则宜实表里、养胃气、泻肝木、润燥、益元气,慎喜怒,是治其本也。宜以加减冲和汤治之。自汗加黄芪半钱,嗽加五味子二十粒。昼夜不得睡,乃因心事烦扰,心火内动,上乘阳分,卫气不得交入阴分,故使然也。以朱砂安神丸服之,由是昼亦得睡。十日后,安抚曰:不得睡三月有余,今困睡不已,莫非他病生否?予曰:不然。卫气者,昼则行阳二十五度,夜则行阴亦二十五度。此卫气交入阴分,循其天度,故安抚得睡也,何病之有焉!止眼白睛红,隐濇难开,宜以当归连翘汤洗之。十三日后,至日晡,微有闷乱不安。于前冲和汤中又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阳之气。饮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卧,减自汗。恶寒躁热,胸膈痞满,小便多,服药之后,小便减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闻香,口知味,饮食如常,脉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止咽喉中妨闷,会厌后肿,舌赤,早辰语言快利,午后微濇。以元参升麻汤煎去滓稍热噙漱,时时咽之,前证良愈。止牙齿无力,不能嚼物。用牢牙散入麝香少许研匀,临卧擦牙后,以温水漱之愈。安抚初病时,右肩臂膊痛无主持,不能举动,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卧,卧则痛甚。经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予思《内经》云:虚与实邻,决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使经络通和血气乃复。又言陷下者灸之。为阳气下陷入阴中,肩膊时痛,不能运动,以火导之,火引而上,补之温之。已上证皆宜灸刺,谓此先刺十二经之井穴,于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内先针,后灸二七壮,及至疮发,渐于枯瘦处渐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肩井,次于尺泽穴各灸二十八壮,引气下行,与正气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气力,自能摇动矣。时值仲夏,暑热渐盛,以清肺饮子补肺气,养脾胃,定心气。
《医学纲目》曰:唐王太后中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医人许胤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熏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煎黄芪防风汤数斛置床下,气如烟雾熏之,其夕便得语。药力熏蒸,其效如此。按丹溪云: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王太后病风不言而脉沉,其急非大补不可也。若以有形之药汤,缓不及事。今以黄芪防风煎汤熏之,气如烟雾满室,则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之法不可为也。
一妇人年六十,左瘫手足,不语多痰。以防风、荆芥、羌活、南星、没药、乳香、木通、茯苓、厚朴、桔梗、甘草、麻黄、全蝎、红花为末,酒调下,不拘时,春脉渐伏。以淡盐汤虀汁,每早一碗,吐五日,仍以白朮、甘草、陈皮、厚朴、菖蒲,一日二贴。后以川芎、山栀、豆豉、瓜蒂、菉豆粉、虀汤吐了,用苍朮、南星、生姜、牛膝、茯苓酒糊丸,服十日后,夜间微汗,手足动而能言。
《医学正传》曰:予长嫂何氏年五十七,身肥白。春初得中风暴仆,不省人事,身僵直,口噤不语,喉如拽锯,水饮不能入,六脉浮大弦滑,右甚于左。以藜芦末一钱加麝香少许,灌入鼻窍,吐痰一升许,始知人事,身体略能举动。急煎小续命汤倍麻黄,连进二服,覆以衣被,得汗,渐苏省,能转侧,但右手足不遂,语言蹇濇。后以二陈汤加芎、归、芍药、防风、羌活等药,合竹沥、姜汁日进二三服。若四日大便不去,则不能言语,即以东垣导滞丸或润肠丸微利之,则语言复正。如此调理至六十四岁,得他病而卒。
《医宗必读》曰:徽商汪华泉忽然昏仆,遗尿手撒,汗出如珠。众皆以绝证既见,决无生理。余曰:去撒脾绝,遗尿肾绝,法在不治,惟大进参附,或冀万一。遂以人参三两,熟附五钱,煎浓灌下,至晚而汗减。复煎人参二两,芪、朮、附各五钱,是夜服尽,身体稍稍能动。再以参附膏加生姜、竹沥盏许,连进三日,神气渐爽。嗣后以理中、补中等汤,调养二百日安。
延平太守唐东瀛多郁多思,又为府事劳神,昏冒痰壅,口喎语濇,四肢不随,时欲悲泣,脉大而软。此脾肺气虚,风在经络。余以补中益气去黄芪,如秦艽、防风、天麻、半夏,十剂,证减二三;更加竹沥、姜汁,倍用人参,兼与八味丸,两月乃愈。
吴门太史姚现闻中风昏愦,语言不出,面赤时笑,是心脏中风也。乙亥孟秋,延余诊之,六部皆得石脉。余归,谓唐名必曰:石者,冬令之脉也。新秋见之,非其时矣。其象先见于非时,当其时岂能再见耶?果至冬月而殁。
钱台石年近六旬,昏倦,不能言,鼻塞,二便闭。此心脾二脏中风也。服顺气疏风化痰之剂,已濒于危矣。比余诊之,六脉洪大,按之搏指,乃至虚反有盛候也。宜补中为主,佐以祛风化痰,方可回生。举家惶惧,两日不决。余瞋目而呼曰:今日无药则毙矣!若服参而病进,余一人独任其咎。乃以大剂补中益气,如秦艽、钩藤、防风、竹沥,再剂而神爽。加减调治,五十日始愈。
燕邸张可真远归,忽然中风昏昧,牙关紧闭。遂先以牙皂末取嚏,次以箸抉开灌苏合丸,二丸后,以防风散投之,连进三服,出汗如洗,此邪自外解也。去麻黄、独活、羚羊角,加秦艽、半夏、胆星、钩藤、姜汁,十剂,痰清神爽。服六君子加竹沥、姜汁、钩藤,六十日而痊。
《薛己医案》曰:车驾王用之卒中昏愦,口眼喎斜,痰气上涌,咽喉有声,六脉沉伏,此真气虚而风邪所乘,以三生饮一剂加人参一两,煎服即苏。若遗尿、手撒、口开、鼾睡为不治,用前药亦有得生者。夫前饮乃行经络治寒痰之药,有斩关夺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参两许,驾驱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足以取败矣。观先哲用芪附、参附等汤,其义可见。
州判蒋大用年五十,形体魁伟,中满吐痰,劳则头运,所服皆清痰理气。余曰:中满者,脾气亏损也;痰盛者,脾气不能运也;头运者,脾气不能升也;指麻者,脾气虚而不能周于四末也。遂以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以补脾土,用八味地黄以补土母而愈。后惑于《乾坤生意》方云:凡人手指麻软,三年后有中风之疾,可服搜风天麻二丸以预防之。乃朝暮服,致大便不禁,饮食不进而殁。夫预防之理,当养气血,节饮食,戒七情,远帏幕也。若服前丸以预防,适所以招风取中也。
一男子卒中,口眼喎斜,不能言语,遇风寒,四肢拘急,脉浮而紧。此手足阳明经虚,风寒所乘,故舌本强而不能言,用秦艽升麻汤治之。稍愈,以补中益气加山栀而痊。若舌喑不能言,足痿不能行,属肾气虚弱,名曰痱证,宜用地黄饮子。然此证由将息失宜,肾水不足,而心火暴盛,痰滞于胸也。轻者自苏,重者或死。
吾师佥宪高如斋自大同回,谓余曰:吾成风病矣。两腿逸则痿软而无力,劳则作痛如针刺,脉洪数而有力。余告之曰:此肝肾阴虚火盛而致。痿软无力,真病之形;作痛如锥,邪火之象也。用壮水益肾之剂而愈。先生曰:向寓官邸,皆以为风,恨无医药。若服风剂,岂其然哉!乃吾之幸也。窃谓前证往往以为风疾,辄用发散而促其危者多矣。
大尹刘孟春素有痰,两臂顽麻,两目流泪,服祛风化痰药,痰愈甚,臂反痛不能伸,手指俱挛。余曰:麻属气虚,误服前药,肝火炽盛,肝血干涸,筋无所养,虚而挛耳。当补脾肺滋肾水,则风自息,热自退,痰自清。遂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不三月而痊。
一儒者素勤苦,恶风寒,鼻流清涕,寒禁嚏喷。余曰:此脾肺气虚,不能实腠理。不信,服祛风之药,肢体麻倦,痰涎自出,殊类中风。余曰:此因风剂耗散元气,阴火乘其土位。遂以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治之而愈。
外舅年六十余,素善饮,两臂作痛。余曰:此脾虚有湿也。不信,恪服祛风治痰之药,更加麻木发热,体软痰涌,腿膝拘痛,口噤语濇,头目运重,口角宽纵流涎。两月后,身如虫行,搔起白屑。始信,谓余曰:何也?余曰:臂麻体软,脾无用也;痰涎自出,脾不能摄也;口斜语濇,脾气伤也;头目运重,脾气不能升也;痒起白屑,脾气不能营也。遂用补中益气汤加神曲、半夏、茯苓,三十余剂,诸证悉退。又用参朮煎膏,治之而愈。
秀才刘允功形体魁伟,素不慎酒色,因劳怒头运仆地,痰涎上涌,手足麻痹,口干引饮,六脉洪数而虚。余以为肾经亏损,不能纳气归源而头运,不能摄水归源而为痰,阳气虚热而麻痹,虚火上炎而作渴,用补中益气合六味丸料治之而愈。其后或劳役,或入房,其病即作,用前药随愈。
宪幕顾斐斋饮食起居失宜,左半身并手足不遂,汗出神昏,痰涎上涌。王竹西用参芪大补之剂,汗止而神思渐清,颇能步履。后不守禁,左腿自膝至足肿胀甚大,重坠如石,痛不能忍,其痰甚多,肝脾肾脉洪大而数,重按则软濇。余朝用补中益气加黄蘗、知母、麦门、五味煎送地黄丸,晚用地黄丸料加黄蘗、知母,数剂诸证悉退。但自弛禁,不能全愈耳。
一妇人元气素虚,劳则体麻发热,痰气上攻。或用乌药顺气散、祛风化痰丸之类,肢体痿软,痰涎自出,面色痿黄,形体倦怠,而脾肺二脉虚甚,此虚而类风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十全大补汤渐愈;又用加味归脾汤调理,寻愈。
先母七十有五,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屈伸,口干目赤,头运痰壅,胸膈不利,小便短赤,夜间殊甚,遍身作痒如虫行,此肝经气燥而风动也。用六味地黄丸料加山栀、柴胡治之,诸证悉愈。
一男子时疮愈后,遍身作痛,服愈风丹,半身不遂,痰涎上涌,夜间痛甚。余作风客淫气,治以地黄丸而愈。
一妇人四肢挛屈烦痛,自汗,小便短少,畏见风寒,脉浮弦缓,此气血虚而风寒湿热相搏。先用东垣清燥汤渐愈,再用加味逍遥散,及八珍汤加牡丹皮而痊。
一妇人因怒发搐,呕吐痰涎,口噤昏愦,气口脉大于人迎,此气滞而食厥。用平胃散加茯苓、半夏、木香治之而苏,更以六君子加木香渐愈,乃去木香,又二十余剂而痊。
一妇人脾胃虚弱,饮食素少。忽痰涌气喘,头摇目札,手扬足掷,难以候脉。视其面色,黄中见青,此肝木乘脾土。用六君加柴胡升麻治之而苏,更以补中益气加半夏,调理而痊。
一妇人怀抱郁结,筋挛骨痛,喉间似有一核。服乌药顺气散等药,口眼歪斜,臂难伸举,痰涎愈甚,内热晡热,食少体倦。余以为郁火伤脾,血燥生风所致。用加味归脾汤加丹皮、山栀二十余剂,痰热少退,喉核少利;更用升阳益胃汤数剂,诸证渐愈;但臂不能伸,此肝经血少,用地黄丸而愈。
一妇人素有痰火,忽然昏愦,瘈瘲抽搐,善伸数欠,四肢筋挛,痰涎上升,此肺金燥甚,血液衰少而然也,用清燥汤六味丸兼服,寻愈。
一妇人肢节作痛,不能转侧,恶见风寒,自汗盗汗,小便短少,虽夏亦不去衣,其脉浮紧,此风寒客于太阳经,用甘草附子汤一剂而瘥。
一妇人善怒,舌木强,手臂麻。余曰:舌本属土,被木克制故耳,当用六君加柴胡、芍药治之。
一膏粱之人,素不慎起居,忽失音不能语,神思昏愦,痰涎上壅。余谓河间云:夫喑属肾经虚寒,其气厥不至。《医学纲目》曰: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今失音,肾气不能上接清阳之气也。不信,仍用风药。后啮舌,始信余言。先用地黄饮子及六味地黄丸而愈。
仪部袁补之患前证,不信余言,数服祛痰之剂,后啮舌而殁。
靳阁老夫人先胸胁胀痛,后四肢不收,自汗如水,小便自遗,大便不实,口紧目瞤,饮食颇进,十余日。或以为中脏,公甚忧。余曰:非也。若风既中脏,真气既脱,恶证既见,祸在反掌,焉能久延?乃候其色,面目俱赤而或青;诊其脉,左三部洪数,惟肝尤甚。余曰:胸乳胀痛,肝经血虚,肝气否塞也;四肢不收,肝经血虚,不能养筋也;自汗不止,肝经风热,津液妄泄也;小便自遗,肝经热甚,阴挺失职也;大便不实,肝木炽盛,克脾土也。遂用犀角散,四剂诸证顿退;又用加味逍遥散调理而安。后因郁怒,前证复作,兼发热呕吐,饮食少思,月经不止,此木盛克土,而脾不能摄血也。用加味归脾汤为主,佐以逍遥散,调补肝脾之气,清和肝脾之血而愈。后每遇怒,或睡中手足搐搦,复用前药即愈。
大参朱云溪母于九月内忽仆地,痰迷不省,唇口喎斜,左目紧小。或用治痰调血之剂,其势稍缓。至次年四月初,其病复作。仍进前药,势亦渐缓。至六月终,病乃大作,小便自遗。或谓风中于脏,以为不治。余诊之,左关弦洪而数,此属肝火血燥也。遂用六味丸加五味、麦门、芎、归。一剂而饮食顿进,小便自调。遂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山栀、钩藤、丹皮而安。至十月,复以伤食腹痛作泻,左目仍小,两关尺脉弦洪鼓指。余以六君加木香、吴茱萸、升麻、柴胡,一剂而痛泄俱缓;复以六君加肉果、补骨脂,一剂诸脉顿平,痛泄俱止。余谓左关弦洪,由肝火血燥,故左目紧小;右关弦洪,由肝邪乘脾,故唇口歪斜;腹痛作泻,二尺鼓指,由元气下陷。设以目紧口喎,误作中风,投以风药;以腹痛泄泻,误作积滞,投以峻剂,复耗元气,为害甚矣。后卧火箱热蒸太过,遂致痰喘,误服寒凉之剂益甚。后请诊,辞不治,果殁。
一妇人因怒仆地,语言蹇濇,口眼喎斜,四肢拘急,汗出遗尿,六脉洪大,肝脉尤甚。皆因肝火炽盛,肝主小便,因热甚而自遗也。用加味逍遥散加钩藤及六味丸,寻愈。
一妇人素性急,患肝风之证,常服搜风顺气丸、秦艽汤之类。后大怒吐血,唇口牵紧,小便频数,或时自遗。余以为肝火旺而血妄行,遂用小柴胡汤加山栀、牡丹皮,渐愈。后大怒吐血,误服降火祛风化痰之剂,大便频数,胸满少食;用清气化痰之剂,呕而不食,头运口干,不时吐痰;用导痰降火之类,痰出如涌,四肢常冷。余曰:呕而不食,头运口干,胃气不能升也;痰出如涌,脾气不能摄痰也;四肢逆冷,脾气不能运行也。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治之,诸证渐愈;又用加味归脾汤兼服而安。
举人于尚之素肾虚积劳,足痿不能步履,后舌喑不能言,面色黧黑。余谓肾气虚寒,不能运及所发,用地黄饮治之而愈。后不慎调摄而复作。或用牛黄清心丸之类,发热痰甚,诚似中风;用祛风化痰之类,小便秘濇,口舌干燥。仍用前饮及加减八味丸渐愈;又用补中益气汤而痊。
一妇人口眼歪斜,四肢拘急,痰涎不利,而恶风寒,其脉浮紧。此风寒客于手足阳明二经。先用省风汤二剂,后用秦艽升麻汤而愈。
一男子舌下牵强,手大指次指不仁,或大便秘结,或皮肤赤晕。余曰:大肠之脉散舌下,此大肠血虚风热,当用逍遥散加槐角、秦艽治之。
知州韩廷仪先患风证,用疏风化痰养血之药而痊,其腿膝骨肉发热作痛,服十味固本丸、天麻丸益甚,两尺脉数而无力。余以为肾水虚不能生肝木,虚火内动而作,非风邪所致也。不信,又服羌活愈风丹之类,四肢痿软,遍身麻木,痰涎上涌,神思不清。余曰:皆脾气亏损不能荣养周身,又不能摄涎归源。先用六君子加木香、川芎数剂,壮其脾气,以摄涎归源;又以八珍汤数剂,以助五脏生化之气,以荣养周身,而诸证渐愈。乃朝以补中益气汤培养脾肺,夕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如此三月余而安。
一妇人因怒患痰厥而苏,左手臂不能伸,手指麻木,口喎眼斜,痰气上攻,两腿骨热,或骨中酸痛。服乌药顺气散之类,诸证益甚,不时昏愦,更加内热晡热。余以为肝经血虚,内热生风,前药复耗肝血,虚火炽盛而然也。先以柴胡栀子散调养肝经气血,数日后,用八珍汤加钩藤钩散,诸证稍愈。又用加减八味丸料少加酒炒黄蘗、知母黑色者数剂,诸证顿退;乃服八珍汤、柴胡栀子散半载而痊。后劳役即有复作之意,服柴胡栀子散遂安。
一老妇两臂不遂,语言蹇濇。服祛风之药,反致筋挛骨痛。余谓此肝火血虚所致,用八珍汤补气血,用地黄丸补肾水,佐以排风汤,年余而愈。
太宜人年七十五,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伸屈,口干目赤,头眩痰涌,胸膈不利,小便赤濇而短少,夜间痰热殊甚,遍身作痒如虫行。此肝经气燥而风动也,用六味地黄丸料加山栀、柴胡治之而愈。
《寓意草》曰:杨季蘅翁禀丰躯伟,望七之龄,神采不衰。近得半身不遂之证,已二年矣。病发左半,口往右喎,昏厥遗溺。初服参朮颇当。为黠医簧以左半属血,不宜补气之说,几致大坏。云间施笠泽以参附疗之,稍得向安。然概从温补,未尽病情也。诊得脉体软滑中时带劲疾,盖痰与风杂合之证,痰为主风为标也。又热与寒杂合之证,热为主寒为标也。平时手冷如冰,故痰动易至于厥。然厥已复苏,苏已呕去其痰,眠食自若。虽冬月亦能耐寒,无取重裀复絮。可知寒为外显之假寒,而热为内蕴之真热。既有内蕴之热,自蒸脾湿为痰,久久隔塞窍隧,而卫气不周,外风易入。加以房帏不节,精气内虚,与风相召,是以杂合而成是证耳。及今大理右半脾胃之气,以运出左半之湿痰虚风,此其间有细微曲折,非只温补一端所能尽者。何也?治杂合之病,必须用杂合之药,而随时令以尽无穷之变。即如冬月严寒用事,身内之热为外寒所束,不得从皮肤外泄,势必深入筋骨为害矣。故用姜附暂彻外寒,而内热反得宣泄。若时令之热与内蕴之热相合,复助以姜附,三热交煽,有灼筋腐肉而已。孰谓用药之权衡可以一端尽耶?或者曰:左半风废而察脉辨证,指为兼痰兼热似矣。痰者脾湿所生,寄居右畔,是则先宜中右,而何以反中左耶?既已中左,明系左半受病,而何以反治右耶?不知此正病机之最要者,但为丹溪等方书说病在左血多,病在右气多,教人如此认证,因而起后人之执着,至《内经》则无此说也。《内经》但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夫左右既为阴阳往还之道路,何尝可偏执哉?况左半虽血为主,非气以统之则不流;右半虽气为主,非血以丽之则易散。故肝胆居左,其气常行于右;脾胃居右,其气常行于左。往来灌注,是以生生不息也。肝木主风,脾湿为痰,风与痰之中人,原不分于左右。但翁恃其体之健,过损精血。是以八八天癸已尽之后,左半先亏,而右半饮食所生之痰,与皮毛所入之风,以渐渍于空虚之府,而骤发始觉耳。风脉劲疾,痰脉软滑。惟劲疾故病则大筋短缩,即舌筋亦短而蹇于言。小筋弛张,故从左而喎于右。从左喎右,即可知左畔之小筋弛而不张也。若左筋之张,则左喎矣。凡治一偏之病,法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左引右,从右引左。盍观树木之偏枯者,将溉其枯者乎,抑溉其未枯者使荣茂,而因以条畅其枯者乎?治法以参朮为君臣,以附子、干姜为佐使,寒日可恃无恐;以参朮为君臣,以羚羊角、柴胡、知母、石膏为佐使,而春夏秋三时可无热病之累。然宜刺手足四末,以泄荣血而通气,恐热痰虚风久而成疠也。
庚辰冬,于鼎翁公祖园中,识江冲寰先生面。窃见身体重着,行步艰难,面色滞晦,语言迟缓,以为有虚风卒中之候也,因为过虑。辛巳秋召诊间,细察脾脉缓急不调,肺脉劲大,然肝木尚平,阳气尚旺,是八风之邪未可易中。而筋脉掣痛不能安寝者,大率风而加之以湿,交煽其虐所致,以斯知尚可引年而施治也。何也?风者,肝之病,天之气也;湿者,脾之病,地之气也。天气迅疾,故发之暴。益以地气之纡缓,反有所牵制,而不能暴矣。然气别则病殊,而气交则病合,有不可不明辨者。病殊者,在天气则风为百病之长,其来微,则随相克为传次,必遍五脏而始烈;其来甚,则不繇传次而直中。唯体虚之人,患始不测焉。在地气则湿为下体之患,其来微,则足跗肿大,然得所胜亦旋消;其来甚,则害及皮肉筋脉,以渐而上攻。亦惟阳虚之人,势始腾越焉。两者一本之天,一本之地,病各悬殊,治亦异法者也。病合者,天之气入于筋脉,地之气亦入于筋脉。时乎天气胜,则筋脉张而劲焉;时乎地气胜,则筋脉亸而缓焉。两者其源虽异,其流则同,交相酝结,蔓而难图者也。先生房中之风,始虽不可知,然而所感则微也。至若湿之一字,既以醇酒厚味而酿之于内,又为炎蒸岚瘴而袭之于外,是以足患日炽。虽周身筋脉舒展,亦不自如,究竟不若足间昼夜掣痛,疮疡肿溃,浸淫无已也。夫春时之风也,夏时之湿与热也,秋时之燥也,三时之气,皆为先生一身之患者也。而一身之患,又惟一隅独当之,亦良苦矣!设内之风湿热燥不攘,足患其有宁宇乎?所可嘉者,惟冬月寒水司令,势稍末减。而医者不识此意,每投壮筋骨之药酒,以驱其湿。不知此乃治寒湿之法,惟冬月病增者方宜。岂以风湿热湿而倒行逆施,宁不重其困耶?况乎先生肺脉劲大,三四日始一大便,虽冬月亦喜形寒饮冷,而不尝近火,何所见其为寒湿也哉?所以孙真人大小竹沥等方,风湿热燥寒五治之药具备,笼统庞杂,后人全不知用。若识此义为去取,则神而明之之事矣。然则不辨证而用方者,几何而不误人耶?
belongs to SAFA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