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中醫學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319至卷320-惊悸怔忡健忘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十九

惊悸怔忡健忘门

    黄帝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注 背为阳,阳虚则寒邪痹闭于背,而形体为之俯偻,《金匮》所谓痹侠背行是也。如阳虚不能为荣血之卫,邪陷于脉中而为瘘,留连于肉腠之间,《金匮》所谓马刀侠瘿是也。如经俞之气化虚薄,则传入于内而干及脏神矣。心主脉,神伤则恐惧自失。肝主血,故其病发惊骇也。】

     金匮真言论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
   【注 春时阳气上升,故病如气之发而为惊骇也。】

     诊要经终论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注 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藏魂,魂魄不安,故使人邪哭也。】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注 秋主下降,刺春分,是反导其血气上行,故令人惕然欲有所为。刺逆论曰: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注 手足阳明之脉,皆侠口承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邪。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是阳明之善惊也。骂詈不避亲疏,是阳明之妄言也。色黄,阳明之土气外脱也。上下经盛,胃气绝而无柔和之象也。肌肤不仁者,荣卫之气绝也。】

     经脉别论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注 惊则气乱,故喘出于肺。肺为心盖,故淫气伤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注 血乃心之精,汗乃血之液。惊伤心气,汗出于心,故曰夺精。】

     评热病论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注 肾邪乘胃,故不得卧。阴阳相薄,故惊恐。心气上乘于肺,金畏火热,故咳甚也。】

     举痛论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注 惊则心气散而无所倚,神志越而无所归,思虑惑而无所定,故气乱。】

     痹论

  肝痹者,夜卧则惊。
   【注 肝藏魂,卧则神魂不安,故发惊骇。】

     厥论

  少阳厥逆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注 少阳相火主气,火逆于内,故发为肠痈。不可治者,谓病在气分,而痈肿在内,非针刺之可能治也。若发惊者,其毒气干脏故死。】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注 阳明气厥则喘,上逆则咳也。阳明之气主肌肉,故身热。经云:二阳发病主惊骇。衄血呕血者,阳明乃悍热之气,厥逆则迫血妄行。】

     阴阳类论

  三阳一阴,太阴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注 三阳主开,一阴主阖,二气类聚而太阴脉胜,是一阴不能止其开,则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脉解篇

  阳明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注 此阳明经脉病也。】

     五常政大论

  委和之纪,其发惊骇。
   【注 邪伤肝也。】
  伏明之纪,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
   【注 昏惑悲忘,心神不足也。】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热气妄行,善忘。
   【注 寒气下临,脏气上从,而热气妄行,故神伤善忘。】

     大奇论

  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注 肝经病,故两胠满而不得小便。脏气雍满,卧则神魂不安,故发惊也。】
  肝脉骛暴,有所惊骇。
   【注 肝脉之来,疾而暴乱者,必有惊骇。】
  二阳急为惊。
   【注 二阳,阳明土也。土气虚寒,则阳明脉病,故惊。】
  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注 无形之气上逆则脉至数疾。邪薄心下,故发惊。】
  肾肝并小弦欲惊。
   【注 小者血气皆少,弦则为减为寒。肝脏之气生于肾,脉并小弦,是二脏之气皆虚而欲发惊也。】

     至真要大论

  太阳之复,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注 善忘善悲者,从胃而上及于心也。】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善惊谵妄,复则惊瘈咳衄。
   【注 热客于胃,则善惊谵妄,热乘心肺,则惊瘈咳衄。】
  阳明之复,甚则入肝,惊骇筋挛。
   【注 如病入肝则干脏矣。干脏者,半死半生。】
  诸病惊骇,皆属于火。
   【注 火者,少阳包络之相火也。相火甚则心神不安,故惊骇。】

     玉机真脏论

  春脉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
   【注 春脉太过,则气并于上。经曰:气并于上,乱而喜忘。气上盛而与督脉会于巅,故眩冒而巅疾也。】

     四时刺逆从论

  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
   【注 秋主降收而反令其生长,故血气上逆而善忘。】
  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注 冬主闭脏,刺肌肉,是取所藏之气于肌腠之外,使阳气竭绝于内,令人善忘也。】
  阳明濇则病积,时善惊。
   【注 濇者多血少气,微有寒也。善惊者,病在血也。】

     疏五过论

  凡未诊病者,必间常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常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治之一过也。

  【注 常贵后贱,常富后贫,则伤其志意,故虽不中邪,而病从内生。夫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是以志意失而精营脱也。五气留连,谓五脏之神气,留郁于内,而不得疏达。并者,谓并病于五脏也。五脏之气,外合于皮肉筋骨,是以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言气生于精,精生于气,精气之并伤也。如久常之富贵,不意失之,故时惊也。此病不在脏腑,不在躯形,精气日虚,营卫日耗,即有良工,不知因名,此治之一过也。】

     五脏生成篇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
   【注 呼吸急则脉亦急。肺主气,虚故脉浮。病气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脉上虚而下实也。阳气虚则善为惊骇。】

     调经论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注 血并居于阴,则阴盛而血实。心主血脉,故阴盛则惊。气并于阳,则阳盛而气实,阳盛则发狂也。】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
  【注 血并于下,则血畜于下而善忘。气并于上,则气逆于上而为悗乱。】

     奇病论

  帝曰:有病庞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注 足少阴寒水主气,脉大则为风,紧则为寒。夫病风水者,外证骨节疼痛,此病在肾。非外受之风邪,故身无痛。水气上乘,故形不瘦。风木水邪,乘侮土气,故不能食,即食亦不能多也。善惊者,水气乘心也。惊已而心气痿者,心受邪伤也。】

     阳明脉解篇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注 阳明之脉,乃胃之悍气,别走阳明,悍热气盛,则胃腑气虚也。】

     气厥论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注 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主血,故热甚则衄。】

     六元正纪大论

  少阳之政,寅申之纪也。其病掉眩,支胁惊骇。
   【注 诸风眩掉,皆属于肝。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
  少阴所至为惊惑,少阳所至为惊躁。
   【注 此夏病之常也。】

     血气形志篇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注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盖血随气行,气数乱逆,则经络不通,荣卫不行,是以病生于不仁,宜按摩醪药,以行其荣卫血气焉。】

    灵枢经

     百病始生篇

  虚邪之中人也,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注 足阳明之脉病,故惕然而喜惊也。】

     经脉篇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
   【注 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盖甚则有余于内也。】

     本神篇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注 喜忘者,神志皆伤也。腰者肾之腑,故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大惑论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注 上气不足,下气有余,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惊悸证治

  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病人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水在肾,心下悸。
  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圆主之。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脉诀 【晋 王叔和】

     惊病之脉

  心脏歌曰:实梦忧惊怪,虚翻烟火明。
  心脉歌曰:实大相兼并有滑,舌强心惊语话难。
  虚脉歌曰: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惊悸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虚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时时自惊,名曰肝胆俱虚也。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名曰脾胃俱实也。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也。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少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
  夫病人卒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
  诊得心积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咽干,心烦,掌中热,甚则唾血,身瘈瘲,主血厥,夏瘥冬剧,色赤也。
  征音人者,主心声也。心声笑,其音竽,其志喜,其经手少阴。厥逆太阳则荣卫不通,阴阳反错,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

     健忘

  趺阳[趺阳:原作「太阳」,据《千金》卷十七肺脏脉论改。]脉浮缓,少阳脉微紧,微为血虚,紧为微寒,此为鼠乳。诊得肺积,脉浮而手按之辟易,胁下时时痛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结痈,皮肤寒,秋愈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虱缘之状,甚者如针刺之状,时痒色白也。
  羽音人,呻而好恚,恚而善忘,恍惚有所思,此为土克水。阳击阴,阴气伏而阳气起,起则热,热则实,实则怒,怒则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小便赤黄,言音口动而不出,笑而看人,此为邪热伤肾,甚则不可治。若面黑黄,耳不应,亦可治。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痛,四肢黑,耳聋,名曰肾实热也。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论治

  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惊悸不已,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皆心虚胆怯之候也。治之之法,宁其心以壮胆气,无不瘥者矣。
  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又思所爱,触事不意,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戍怔忡。怔忡不已,变生诸症,舌强恍惚,善忧悲,少颜色,皆心病之候。《难经》云:损其心者益其荣。法当专补真血。真血若富,心帝有辅,无不愈者矣。又有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令人怔忡;五饮停畜,堙塞中脘,亦令人怔忡。当随其证,施以治法。
  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清,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洽之之法,当理心脾,使神意宁静,思则得之矣。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惊病之因

  惊,心卒动而不宁也。火主于动,故心火热甚也。虽尔,止为热极于里,乃火极似水则喜惊。反兼肾水之恐者,亢则害,承乃制故也。所谓恐则喜惊者,恐则伤肾而水衰,心火自甚,故喜惊也。
  一阳一阴病发惊骇背痛噫欠,名风厥。盖胃土肝木,为木克上。风胜湿不制肾水,故令上逆。

    明理论 【金 成无己】

     心悸

  伤寒悸者,何以明之?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悸者,四逆散加桂五分。是气虚而悸者也。饮水多,必心下悸,是停饮而悸者也。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又有汗下之后,正气内虚,邪气交击而令悸者,与气虚而悸者,则又甚焉。太阳病,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太阳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者,不可发汗。少阳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少阳病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是数者,皆汗后协邪者,与其气虚而悸者,有以异也。或镇固,或化散之,皆须定其气浮也。又饮水过多,水饮不为宣布而留心下,甚者则悸。《金匮要略》曰: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饮之为悸,甚于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何者?以水停心下,若水气散则无所不之,浸于肺则为喘为咳,传于胃则为哕为噎,溢于皮肤则为肿,渍于肠间则为利下,不可缓之也。经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与茯苓甘草汤,后治其厥。不尔,水渍于胃,必作利也。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况其邪气浅者乎?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总论证治

  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
  痰迷心膈者,痰药皆可,定志丸加琥珀、郁金。
  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
  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
  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
  真觉心跳者是血少,四物、朱砂安神之类。
  假如病因惊而得,惊则神出其舍,舍空则痰生也。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曰惊曰悸,其可无辨乎?惊者恐怖之谓,悸者怔忡之谓。心虚而郁痰,则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心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状,是则为惊。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是则为悸。惊者,与之豁痰定惊之剂;悸者,与之逐水消饮之剂。所谓扶虚,不过调养心血、和平心气而已。
  健忘由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此证皆由思忧过度,损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乃思虑过度,病在心脾。又云:思伤脾亦令遗忘,治之以归脾汤,须兼理心脾,神宁意定,其证自除也。

    医学正传 【明 虞搏】

     惊悸怔忡

  《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夫怔忡惊悸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为之不足。又或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君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若夫二证之因亦有清痰积饮,留结于心胞胃口而为之者,又不可固执以为心虚,而治宜以脉证参究其的而药之,毋认非以为是也。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总论证治

  惊悸者,因事有所大惊,触忤心神,气与涎郁,遂生惊悸,此乃心虚胆怯所致,宜温胆汤。呕则以人参代竹茹。若眠多异梦,随即惊觉者,宜温胆汤加酸枣仁、莲肉各一钱,以金银煎下十四友丸,或镇心丹、远志丸,酒调妙香散。
  怔忡久思所爱,触事不忘,虚耗真血,心血不足,遂成怔忡,俗谓心忡脉乱是也,宜益荣汤。
  怔忡,即忪悸也。忪悸与惊悸若相类而实不同。惊悸者,因事有所惊而悸;忪悸者本无所惊,常心忪而自悸。焉得无辨?
  感风寒暑湿闭塞诸经而忪忡,各见本门。
  因痰饮怔忡者,导痰汤加炒酸枣仁,下寿星丸。
  失志者,由所求不遂,或过误自咎,懊恨嗟叹不已,独语书空,若有所失,宜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柏手仁各一钱,下定志丸,仍佐以酒调辰砂妙香散。
  有痞塞不饮食,心中常有所怯,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此名为卑惵之卑,以血不足故也。谷神嘉禾散加当归半钱、黄芪半钱。
  健忘者,所过之事,转盼遗忘,此乃思虑过度,病在心脾,宜归脾汤。
  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此乃病之故,非比生成之愚顽不知人事者。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总论证治

  思虑过度,及因大惊大恐,以致心虚停痰,或耳闻大声,目见异物,临危触事,便觉惊悸,甚则心跳欲厥,脉弦濡者,虚也。血虚,四物汤、茯神汤、妙香散、朱砂安神丸。气血俱虚,人参养荣汤、养心汤。时作时止者痰也,二陈汤加白朮、黄连、远志、竹沥、姜汁。
  怔忡因惊悸久而成,痰在下火在上故也。温胆汤加黄连、山栀、当归、贝母。气郁者,四七汤加茯神、远志、竹沥、姜汁,或十味温胆汤、金箔镇心丸。停饮,胸中漉漉有声,怏怏不安者,二陈汤加茯神、槟榔、麦门冬、沉香,或朱雀丸。惊悸二证,通用归脾汤、仁熟散、梦授天王补心丹、寿星丸、参枣丸。
  悸,动也,心膈间客邪乘之,筑筑然触动,如人将捕,即怔忡意也。有水停心下,头眩身摇,厥而悸者,渗其水而悸厥自定。有神气素虚,心中空耗,不能自持者,有汗下后内虚而悸者,比之素虚者尤甚,须先定其气而后治其悸。大约先烦后悸者为虚,小建中汤、真武汤。脉代者,炙甘草汤入酒少许。汗后眩冒者,桂枝甘草汤。先悸后烦者为热,小柴胡汤。喜呕谵语,大便难者,小柴胡汤加大黄或加芒硝少许。谵语小便不利者,柴胡龙骨牡蛎汤。小便赤者,五苓散。
  怔忡久则健忘,皆心脾血少,神亏清气不足,证属浊气上攻,引神归舍丹主之。亦有所禀,阴魄不足,善忘者,当大补气血及定志丸。如老年神衰者,加减固本丸,通用归脾汤、仁熟散、梦授天王补心丹、寿星丸、参枣丸。

    医宗必读 【明 李中梓】

     总论证治

  按外有危险触之而惊,心胆强者不能为害,心胆怯者触而易惊,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或自汗,并温胆汤。呕则以人参代竹茹。眠多异梦,随即惊觉,温胆汤加枣仁、莲子,以金银煎下,或镇心丹、远志丸、妙香散、琥珀养心丹、定志丸。卧多惊魇,口中有声,真珠母丸、独活汤。外物卒惊,宜行重镇,密陀僧细末茶调一钱,或黄连安神丸。或热郁生痰,寒水石散。或气郁生痰,加味四七汤。丹溪曰:惊则神出于舍,舍空得液,痰涎永系于胞络之间,控涎丹加辰砂、远志。
  经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盖闭而不通,病热郁而为涎,涎成则烦,心下鼓动。鼓者,跳动如击鼓也。五痹汤加茯神、远志、半夏。按经文及《原病式》云:水衰火旺,心胸躁动,天王补心丹主之。《伤寒论》曰:心为火而恶水,水停心下,筑筑然跳动,不能自安,半夏麻黄丸、茯苓饮子主之。亦有汗吐下后,正气虚而悸不得卧者,宜温胆汤。丹溪责之虚与痰,宜辰砂远志丸。有饮者控涎丹。然证状不齐,总不外于心伤而火动、火郁而生涎也。若夫虚实之分,气血之辨,痰与饮,寒与热,外伤天邪,内伤情志,是在临证者详之。
  伤寒悸,乃心中筑筑然动,怔忡不安也。脉结代心悸,炙甘草汤。伤寒三四日心悸而烦,小建中汤。发汗过多,心悸喜按,桂枝甘草汤。心神不宁,怔忡不卧,安神丸。少阴病厥逆,心下悸,四逆散加桂。饮水多而悸,虽有他邪,亦先治水,茯苓甘草汤。寒热心悸,小便不利,心烦喜呕,小柴胡汤。少阳发汗,谵语悸动,小柴胡汤。寸口脉动为惊,凡惊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
  按《内经》健忘之原,俱责之心肾不交,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因而不用,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扰扰纭纭,昏而不宁,故补肾而使之时上,养心而使之善下,则神气清明,志意常治,而何健忘之有?思虑过度,归脾汤。精神衰倦,人参养荣汤、宁志膏。痰迷心窍,导痰汤送寿星丸。心肾不交,朱雀丸。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总论证治

  或问惊悸怔忡恐怖之别,曰:悸即怔忡也。怔忡者,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惊者,因外有所触而卒动。张子和云: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为自知也。盖惊者闻响即惊,恐者自知,如人将捕之状,及不能独自坐卧,必须人为伴侣,方不恐惧,或夜必用灯照,无灯烛亦恐惧者是也。
  《内经》无有称惊怖者,始于《金匮要略》奔豚条云:有惊怖继之;云:惊恐由是而见。惊怖即惊恐怖惧也,恐亦惧也,于义且同。凡连称其名以为提纲者,多是一阴一阳对待而言。如喜怒并称者,喜出于心,心居于阳,怒出于肝,肝居于阴。志意并称者,志是静而不移,意是动而不定。静则阴也,动则阳也。惊恐并称者,惊因触于外事,内动其心,心动则神摇;恐因惑于外事,内慊其志,志慊则精却。是故《内经》谓: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无气还,无气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又谓:尝贵后贱,尝富后贫,悲忧内结,至于脱营失精,病深无气,则洒然而惊。此类皆是病从外事而动内之心神者也。若夫在身之阴阳衰盛,而致惊恐者,惊是火热烁动其心,心动则神乱,神用无方,故惊之变态,亦不一状,随其所之,与五神相应而动。肝藏魂,魂不安则为惊骇,为惊妄。肺藏魄,魄不安则惊躁。脾藏意,意不专则惊惑。肾藏志,志慊则惊恐,心惕惕然。胃虽无神,然为五脏之海,诸热归之,则发惊狂,若闻木音,则惕然心欲动也。恐者,则是热伤其肾,肾伤则精虚,精虚则志不足,志本一定而不移,故恐亦无他状。《内经》于惊之病邪,有火热二淫,司天在泉胜复之气,有各经热病所致,有三阳积并,有气并于阳,皆为诸惊等病。故病机统而言曰:诸病惊骇,皆属于火也。于恐病之邪者,有精气并于肾则恐,有血不足则恐,有阴少阳入阴阳相搏则恐,有胃气热肾气微弱则恐,肾是动病则恐。然于肝之惊恐互相作者,以其脏气属阳居阴,纳血藏魂,魂不安则神动,神动则惊;血不足则志慊,志慊则恐。故二者肝脏兼而有之。似此之类,于火热二淫,属外感之邪。余者之惊恐,皆因人气之阴阳所动而内生者也。虽然,亦非独火热二淫而已。于阳明脉急,则亦为惊矣。曰:惊恐二病,与内外所因,其治法同乎异乎?曰:惊则安其神,恐则定其志,治当分阴阳之别,何得而同也?夫易之为卦,乾坤交,坎离列,坎离交而后为既济,而人以五脏应之。心为离火,内阴而外阳;肾为坎水,内阳而外阴。内者是主,外者是用。又主内者五神,外用者五气。是故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及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奉以养其神,阳气下藏以定其志。不然,则神摇不安于内,阳气散于外,志感于中,阴精走于下,既有二脏水火之分,治法安得无少异?所以惊者,必先安其神,然后散乱之气可敛,气敛则阳道行矣。恐者必先定其志,然后走失之精可固,精固则阴气用矣。于药而有二脏君臣佐使之殊用,内外所感者亦少异焉。为外事惊者,虽子和氏谓惊者平之,平常也,使病者时时闻之习熟,自然不惊,固是良法,不若使其平心易气以先之,而后药之也。吾谓内气动其神者,则不可用张氏之法,唯当以药平其阴阳之盛衰,而后神可安志可定矣。《伤寒明理论》释悸字云:悸,心忪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也。则悸即怔忡。而今人分为两条,谬矣。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气虚者,由阳气内虚,心下空虚,火气内动而为悸也。血虚者亦然。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故为悸也。有汗吐下后,正气内虚而悸者;有邪气交击而悸者;有荣卫涸流脉结代者,则又甚焉。必生津液益血以实其虚,此从伤寒而论者。若杂病,则考诸《内经》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胆病者,口苦呕宿汁,心下憺憺恐,如人将捕之状。足阳明是动,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包络是动,病心中憺憺大动;肾是动,病善恐,心惕然然如人将捕之。《原病式》云:因水衰火旺,其心胸躁动,谓之怔忡。然后知悸之为病,是心脏之气不得其正,动而为火邪者也。盖心为君火,包络为相火。火为阳,阳主动。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夫如是而动,则得其正,而清净光明,为生之气也。若乏所承,则君火过而不正,变为烦热,相火妄动,既热且动,岂不见心悸之证哉?况心者神明居之,经曰两精相搏谓之神,又曰血气者人之神,则是阴阳气血,在心脏未始相离也。今失其阴,偏倾于阳,阳亦以失所承而散乱,故精神怔怔忡忡不能自安矣。如是者,当自心脏中补其不足之心血,以安其神气;不已,则求其属以衰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又包络之火,非惟辅心,而且游行于五脏,故五脏之气妄动者,皆火也。是以各脏有疾,皆能与包络之火,合动而作悸。如是者,当自各脏补泻其火起之由,而后从包络调之平之,随其攸利而治。若各脏移热于心,而致包络之火动者,治亦如之。若心气不足,肾水陵之,逆上而停心者,必折其逆气,泻其水,补其阳。若左肾之真水不足,而右肾之火上逆,与包络合动者,必峻补左肾之阴以制之。若内外诸邪,郁其二火,不得发越,隔绝荣卫,不得充养其正气者,则皆以治邪解郁为主。若痰饮停于中焦,碍其经络,不得舒通,而郁火与痰相击于心下,以为怔忡者,必导去其痰,经脉行则病自已。
  人生气禀不同,得气之清则心之知觉者明,得气之浊则心之知觉者昏。心之明者,无有限量,虽千百世已往之事,一过目则终身记而不忘,岂得忘其目前者乎?心之昏者,精神既短,则目前不待于伤心,而不能追忆其事矣。刘河间谓水清明而火昏浊,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此禀质使之然也。设禀质浊混者,则不耐于事物之扰,扰则失其灵而健忘也。盖气与血,人之神也。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乃水之体,躁乃火之用。故性静则心存乎中,情动则心忘于外,动不已则忘亦不已,忘不已则存乎中者几希,存乎中者几希则语后便忘,不俟终日已。所以世人多忘者,役役扰扰,纷纭交错,当事于一生,其气血之阴者将竭,必禀质在中人以上,清明有所守,不为事物所乱者,百难一人也。由是言之,药固有安心养血之功,不若平其心,易其气,养其在己而已。若夫痰之健忘,乃一时之病,然病忘之邪,非独痰也。凡其心有所寄,与诸火热伤乱其心者,皆得健忘,如《灵枢》谓:盛怒伤志,志伤善忘。《内经》谓: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夫如是,岂可不各从所由而为治耶?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然古无是名,在《内经》则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在越人、仲景则有动气在上下左右之辨,云诸动气皆不可汗下也。凡此者,即皆怔忡之类。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凡治此者,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若或误认为痰火而妄施清利,则速其危矣。
  惊有二证:有因病而惊者,有因惊而病者。如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及伤寒阳明证,闻木音则惕然而惊之类。此则或因岁火之盛,或因岁木之衰,或因风热之相搏,或因金木之相制,是当察客邪以兼治其标。若因惊而病者,如惊则气乱而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之类,此必于闻见夺气而得之,是宜安养心神,滋培肝胆,当以专抉元气为主。治此固有二者之辨,然总之主气强者不易惊,而易惊者必肝胆之不足者也。故虽有客邪,亦当知先本后标之义。
  又如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虽若同类,而不知恐之伤人,尤甚于惊。何也?盖惊出于暂,而暂者即可复;恐积于渐,而渐者不可解。甚至心怯而神伤,精却则阴痿,日消月缩,不亡不已。此非大勇大断者,必不能拔去其病根,徒资药力,不易及也。予尝治暴惊者十愈其八九,治恐惧者十不得其一二。

     论治

  凡治怔忡惊恐者,虽有心脾肝肾之分,然阳统乎阴,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此心肝脾肾之气,名虽有异,而治有不可离者,亦以精气互根之宜然,而君相相资之全力也。然或宜先气而后精,或宜先精而后气,或兼热者之宜清,或兼寒者之宜暖,此又当因其病情而酌用之。故用方者,宜圆不宜凿也。
  心脾血气本虚,而或为怔忡,或为惊恐,或偶以大惊猝恐,而致神志昏乱者,俱宜七福饮,甚者大补元煎。若命门水亏,真阴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左归饮。若命门火亏,真阳不足而怔忡者,右归饮。若三阴精血亏损,阴中之阳不足,而为怔忡惊恐者,大营煎或理阴煎。若水亏火盛,烦躁热渴而怔忡惊悸不宁者,二阴煎,或加减一阴煎。若思郁过度,耗伤心血,而为怔忡惊悸者,逍遥饮或益营汤。若寒痰停畜心下而怔忡者,姜朮汤。
  心虚血少,神志不宁而惊悸者,养心汤或宁志丸或十四友丸。若因惊失志而心神不宁者,宁志膏或远志丸。心血不足,肝火不清,血热多惊者,朱砂安神丸,心神虚怯,微兼痰火而惊悸者,八物定志丸。心气郁滞,多痰而惊者,加味四七汤。痰迷心窍惊悸者,温胆汤或茯苓饮子;甚者朱砂消痰饮。风热生痰,上乘心膈而惊悸者,简要济众方。
  若大恐大惧以致伤损心脾肾气,而神消精却,饮食日减者,必用七福饮、理阴煎或大营煎或大补元煎之类,酌宜治之。然必洗心涤虑,尽释病根,则庶可保全也。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论治法

  心惊非心病也,乃肝血虚而不能养心也。方用白芍、当归、麦冬、熟地各五钱,生枣仁一两,茯神三钱,北五味、远志各一钱,人参二钱,水煎服。此方之妙,全不去治心,治肝正所以治心,治肺正所以益心也。
  肾,水脏也;心,火脏也。是心肾二经为雠敌,似乎不宜牵连而一治之。不知心肾虽相克,其实相须。无心之火则成死灰,无肾之水则成冰炭。心必得肾水以滋养,肾必得心火而温暖。如人惊惕不安,岂非心肾不交乎?人以为惊惕不安,心之病,我以为肾之病,非颠倒之也,实至当不易之理。方用白朮、芡实、橘红、熟地各五两,人参、枣仁、炒山药、柏子仁去油、茯神、山茱萸、麦冬各三两,北五味、远志、菖蒲各一两,砂仁三钱,各为末,蜜为丸,白滚水送下五钱。此丸之妙,乃治肾之药,少于治心,盖心君宁静,肾气自安,肾气既安,何至心动?此治心正所以治肾,而治肾正所以治心也。
  心经之病,怔忡不寐等证,乃心血少也。方用人参、麦冬、茯神、当归各三钱,丹参二钱,生枣仁、熟枣仁各五钱,菖蒲、甘草、五味子各一钱,水煎服。此方之妙,妙在生熟枣仁各五钱,而以诸补心之药为佐使。盖枣仁乃安心治不寐之圣药,生用使其日间不卧,熟用使其夜间不醒也。日夜既安,则怔忡自定,又何必用虎睛、琥珀、丹砂之多事哉?
  怔忡之证,扰扰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已,此肝肾之虚而心气之弱也。若作痰治,往往杀人。盖肾虚以致心气不交,心虚以致肝气益耗,不治虚而反攻痰,安得不速死乎?一方名宁静汤,生枣仁、麦冬、白朮各五钱,人参、白芍、熟地、元参各一两,白芥子三钱,水煎服。此方一派补心肝肾之药,三经同治,则阴阳之气自交,上下相资,怔忡自定,而惊悸恍惚之证亦尽除矣。怔忡治之不得法,多致危亡。此证乃因泄精之时,又得气恼,更不慎色而成者也。似乎宜治肾为主,不知愈补肾而心气愈加怔忡者,何故?因肝得气恼,肝气大旺,补肾则肝气更旺,反去增心之火,故愈加怔忡也。然则心不可补乎?心不补则火不能息,补心而又加去火之药则得生矣。方用化忡丹,人参、生枣仁各二钱,麦冬、白芍、元参、茯神各五钱,黄连、白芥子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此方妙在不去定心,反去泻火;尤妙在不去泻肝,反去补肝;尤妙在不去补肾,反去补肺。盖泻心火,即所以定心气也,补肝气则肝平,肝平则心亦平,补肺气则肺旺,能制肝经之旺矣。制服相宜,自然心气得养,而怔忡有不全愈者乎?
  健忘,上病也。方用人参、芡实、麦冬、生枣仁、当归、山茱萸各三两,五味子、远志、菖蒲、柏子仁去油各一两,熟地五两,莲须二两,山药四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晚,各用白滚水送下各五钱,半料而痊。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二十

惊悸怔忡健忘门

    方

  防风丸 【《千金方》,下同】  补虚调中。治脉虚惊跳不定,乍来乍去,小肠腑寒。
  防风 桂心 通草 茯神 远志 麦门冬 甘草 人参 白石英各三两
  右九味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远志汤 补心。治心气虚,惊悸,喜忘,不进食。
  大枣十二枚 远志 干姜 白朮 桂心 黄芪 紫石各三两 防风 当归 人参 茯苓 甘草 芎藭 茯神 羌活各二两 麦门冬 半夏各四两 五味子二合
  右十八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补心汤 治心气不足。其病苦惊悸,汗出,心中烦闷,短气,喜怒悲忧,悉不自知,常苦咽喉痛,口唇黑,呕吐血,舌本强,不通水浆。
  紫石英 茯苓 人参 远志 当归 茯神 甘草 紫菀各二两 麦冬一升 赤小豆三合 大枣三十枚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按深师无茯神,有桂。

  大补心汤 治虚损不足,心气弱悸,或时妄语,四肢损变气力,颜色不荣。
  黄芩 附子各一两 甘草 干地黄 麦门冬 茯苓 桂心 阿胶各三两 生姜六两 半夏 远志 石膏各四两 饴糖一斤 大枣二十枚
  右十四味,取十三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汤成下糖,分四服。
  又方 治心气不足,心痛惊恐。
  远志 蒲黄一本作菖蒲 人参 茯苓各四两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小定心汤 治虚羸,心气惊弱,多魇。
  茯苓四两 桂心三两 甘草 芍药 干姜 远志 人参各二两 大枣十五枚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大定心汤 治心气虚悸,恍惚多忘,或梦寐惊魇,志少不足。
  人参 茯苓 茯神 远志 石脂 龙骨 干姜 当归 甘草 白朮 芍药 桂心 紫菀 防风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右十五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荆沥汤 治心虚,惊悸不定,羸瘦病。
  荆沥二升 茯神 白藓皮各三两 人参二两 白银十两,以水一斗,煮取二升
  右五味,三味(口父)咀,以荆沥内银汁中,煮取一升四合,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

  大镇心散 治心虚惊悸,梦寐恐畏。
  紫石英 茯苓 防风 人参 甘草 泽泻各八分 黄芪 秦艽 白朮 薯蓣 白蔹各六分 麦冬 当归各五分 大豆卷 桔梗 柏子仁 桂 远志 大黄 石膏各四分 蜀椒 芍药 干姜 细辛各三分
  右二十四味治下筛,酒服二方寸匕,日三。一方,无紫石、茯苓、泽泻、干姜,有大枣四分,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

  小镇心散 治心气不足,虚悸恐畏,悲思恍惚,心神不定,惕惕然惊者。
  人参 远志 白朮 附子 干地黄 桂心 黄芪 细辛 干姜 赤小豆 龙齿 防风 菖蒲各二两 茯苓四两
  右十四味,治下筛,酒服二方寸匕,日三。

  镇心丸 治男子妇人,虚损梦寐惊悸,或失精神,妇人赤白注泻,或月水不利,风邪鬼疰,寒热、往来,腹中积聚,忧恚结气诸病。
  紫石英 茯苓 菖蒲 苁蓉 麦门冬 远志 干地黄十二分 大黄 当归 细辛 大豆卷 卷柏 干姜各五分防风 人参 泽泻 秦艽 丹参各六分 石膏 芍药 柏子仁各三分 乌头 桂心 桔梗 甘草 薯蓣各十分 白蔹 铁精 银屑 前胡 牛黄各二分 白朮 半夏各四两 (上庶下虫)虫十一枚 大枣五十枚
  右三十五味为末,蜜枣和捣五千杵,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本无大豆卷、大枣。

  大镇心丸 所治与前方大同,凡是心病,悉皆主之。
  干地黄八分 牛黄五分 羌活 桂心 秦艽 芎藭 人参 远志 麦门冬 丹砂 紫石英 阿胶 甘草 大黄 银屑 白蔹 当归 干姜 防风各八分 桑螵蛸十一枚 杏仁 蜀椒各三分 柏子仁 泽泻 大豆卷 茯苓 薯蓣 茯神 前胡 黄芪 铁精各五分 大枣四十枚
  右三十二味为末,白蜜枣和丸,酒服七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小镇心丸 治心气少弱,惊虚振悸,胸中逆气,魇梦参错,谬忘恍惚。
  紫石英 朱砂 茯神 银屑 雄黄 菖蒲 人参 桔梗 干姜 远志 甘草 当归 桂心各二分 防风 细辛 铁精 防己各一两
  右十七味为末,蜜丸如大豆状,饮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方用茯苓二分,为十八味。

  温胆汤 【《三因方》】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
  半夏汤洗 枳实 竹茹各一两 甘草炙四钱 橘皮一钱半 茯苓七钱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热服。一本有生姜四钱,无茯苓。一本有远志。

  十四友丸 补诸虚不足,益血,收敛心气。治怔忡不宁,精神昏愦,睡卧不安。
  龙齿二两 柏子仁研 远志酒蒸晒 当归 枣仁炒 紫石英 熟地黄 白茯苓 茯神 人参 黄芪蜜炙 阿胶蛤粉炒 肉桂各一两 辰砂另研,二钱五分
  右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后,枣汤送下。

  平补镇心丹 【《局方》】  治心血不足,时或怔忡,夜多异梦,如堕崖谷。常服,安心肾,益荣卫。
  酸枣仁炒,二钱半 车前子 白茯苓 麦门冬 五味子 茯神 桂心不见火,各一两二钱半 龙齿 熟地黄酒蒸 天门冬 远志甘草水煮 山药姜汁制,各一两半 人参 朱砂飞,各半两
  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以前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汤温酒任下。

  平补镇心丸 治前证。
  熟地黄 生地黄 山药 天门冬 麦门冬 柏子仁 茯神各四两,一本七两 辰砂另研为衣 桔梗各三两 远志甘草制,七两 当归四两 石菖蒲节密者,十六两 龙骨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吞下,温酒亦得。渐加至五十丸。宜常服。

  远志丸 治因事有所大惊,梦寐不祥,登高涉险,神魂不安,心志恐怯。
  远志姜汁制 石菖蒲各五钱 茯苓 茯神 人参 龙齿各一两
  右为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七十丸,食后临卧热水下。

  琥珀养心丹 治心血虚,惊悸,夜卧不宁,或怔忡心跳者。
  琥珀另研,二钱 龙齿煅另研,一两 石菖蒲 远志 黑豆 甘草同煮去骨 茯神 酸枣仁炒 人参各五钱 当归 生地黄各七钱 朱砂飞 黄连各三钱 柏子仁五钱 牛黄另研,一钱
  右为细末,将牛黄、朱砂、琥珀、龙齿研极细,以猪心血丸如黍米大,金箔为衣,每服五十丸,灯心汤送下。

  定志丸 治心气不足,惊悸恐怯。
  菖蒲炒 远志各二两 茯神 人参各三两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米汤下。一方去茯神,名开心散,服二钱匕,无时。

  宁志丸 治心虚,血少多惊。
  人参 茯神 白茯苓 柏子仁 远志酒浸焙 枣仁酒浸微炒 当归 琥珀各半两 石菖蒲 朱砂另研 乳香各二钱半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九,食后,枣汤送下。

  人参远志丸 治心气不安,惊悸恍惚。
  人参 远志 酸枣仁炒 黄芪各半两 桔梗 官桂 丹砂各二钱半 天门冬 白茯苓 石菖蒲各七钱半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米汤下。

  养心汤 【《得效方》,下同】  治心虚血少,惊惕不宁。
  甘草炙,五分 黄芪炙 茯神 茯苓 半夏曲 当归 川芎各七分半 远志姜汁焙 柏子仁 枣仁隔纸炒香 辣桂 五味子 人参各一钱
  水二锺,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一锺,食后温服。加槟榔、赤茯苓,治停水怔悸。一本,有生地黄。

  铁精丸 治惊风恍惚,寝寐不安。
  铁精另研 龙齿研 犀角屑 麦门冬 人参 茯神 防风各一两 石菖蒲 远志各七钱半 生地黄一两半
  右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粥饮送下。

  菖蒲丸 治前证。
  石菖蒲 远志 铁粉研 朱砂飞,各一两 金箔五十片 羚羊角屑,七钱半 防风七钱 白茯苓 人参各一两半
  右为细末,入研药令匀,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粥汤下,不拘时候。

  茯神丸 治心脏风虚,惊悸心忪,常多健忘。
  茯神 人参 麦冬 黄芩 熟地黄 柏子仁 薏苡 犀角各一两 龙齿研 铁粉各一两半 防风 黄芪各七钱半
  右为细末,入研药令匀,炼蜜和捣二三百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温粥饮下,无时。

  人参丸 治心脏风虚,惊悸心忪,或因忧虑之后,时有恍惚,心神不安。
  人参 熟地黄 龙齿各一两研 茯神一两半 白朮 甘草炙 麦门冬各半两 防风七钱半 金箔 银箔各五十片
  右为细末,入研药令匀,炼蜜和捣二三百下,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不拘时,粥饮送下。

  茯苓甘草汤 【仲景】  治心下停水忪悸。
  茯苓 桂枝各三钱 生姜半两 甘草二钱
  水二盏,煎至一盏,不拘时服。

  茯苓饮子 【《济生方》,下同】  治痰饮畜于心胃,怔忡不已。
  赤茯苓 半夏 茯神 麦冬 橘红各一钱半 槟榔 沉香不见火 甘草炙,各一钱
  水二锺,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一本无槟榔。

  姜朮汤 治停饮怔忡。
  白姜生 白朮 茯苓 半夏曲各一钱 辣桂 甘草各五分
  水一锺,姜三片,红枣一枚,煎六分,不拘时服。

  炙甘草汤 一名复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
  甘草一两二钱一字 人参 阿胶各六钱二字 麻子仁 桂枝 麦门冬各一两 生地黄一两半
  水酒各五升,生姜一两,大枣十二枚,清酒二升三合,水二升七合,煮取二升,去渣,内阿胶烊尽,分三服。

  益荣汤 治思虑过多,耗伤心血,心血既伤,神无所守,是以怔忡恍惚,善悲忧,少颜色,夜多不寐,小便或浊。
  白芍药 黄芪 人参 小草 茯神 枣仁炒 柏子仁炒 木香不见火 麦门冬 当归酒浸 紫石英煅研 甘草炙,各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红枣一枚,煎一锺,不拘时服。一本无麦冬。

  秘传酸枣仁汤 治心肾水火不交,精血虚耗,痰饮内畜,怔忡恍惚,夜卧不安。
  枣仁炒 远志制 黄芪 白茯苓 当归酒浸 莲肉 人参 茯神各一两 陈皮 炙草各半两
  右(口父)咀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以瓦器煎七分,日二服,临卧一服。

  叶氏镇心爽神汤 治心肾不交,上盛下虚,心神恍惚,睡多惊悸,小便频数,遗泄白浊。
  石菖蒲半两 甘草炙四钱 人参 酸枣仁炒 赤茯苓 当归酒浸焙,各三钱 南星泡 陈皮 山药 细辛 紫菀 半夏制 川芎 覆盆子 通草 麦冬 五味 柏子仁炒 枸杞各二钱半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蜜一匙,煎五分,去滓,入麝香少许,再煮一二沸,温服,不拘时。

  俞居士选奇方 治心常忪悸,忘前失后。
  白檀香 白茯苓 桂心各十二分 石菖蒲 天竺黄 熟地黄 苏合香 犀角各四分 天门冬 远志 人参各六分 甘草十分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食后噙化,或米饮咽下。

  参乳丸 治心气不足,怔忡自汗。
  人参一两 乳香三钱另研 当归二两
  右为细末研匀,山药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枣汤送下。

  龙齿丹 治心血虚寒,怔仲不已,痰多恍惚。
  当归酒浸 龙齿 远志甘草水煮 枣仁炒研 官桂 琥珀 附子炮去皮脐,切作八片,姜汁浸 南星銼碎,姜汁浸一宿,各一两 木香 沉香 紫石英煅酢淬 熟地黄酒蒸焙,各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用枣汤送下。

  灵砂宁志丸 治男妇大病后,损伤荣卫失血过多,精血虚损,心神恍惚,不得眠睡,饮食全减,肌体瘦弱。
  辰砂二两,不夹石者,夹绢袋盛,悬于银石器内,用椒红三两,取井华水调椒入于器内,可八分,别用锅子注水,置朱砂器在内,重汤煮令鱼眼沸,三昼夜为度,取出辰砂水飞细 茯神 鹿茸燎去毛酥炙黄 黄芪蜜炙 白朮 人参各三两 石菖蒲二两
  右为末,入辰砂研匀,枣肉和杵一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米饮任下。

  枣肉灵砂 专治虚人夜不得睡,梦中惊魇,自汗忪悸。
  灵砂二钱,研 人参半钱 酸枣仁肉一钱
  右为末,枣肉丸如菉豆大,临卧枣汤吞五七粒

  辰砂远志丸 安神镇心,消风化痰。
  石菖蒲 远志 人参 茯神 辰砂各半两 川芎 山药 铁粉 半夏曲 麦门冬 细辛 天麻 南星炒黄 白附子生,各一两
  右为末,用生姜五两,取汁,入水煎糊,丸如菉豆大,别以朱砂为衣,每服三十粒,临卧姜汤下。

  心丹 治男妇心气不足,神志不宁,一切心疾并治之。
  朱砂五十两 远志甘草煮 人参 木鳖仁炒 熟地黄酒蒸焙 石菖蒲 当归酒焙 麦门冬 黄芪 石莲肉炒 茯神柏子仁 茯苓 益智仁各三两 白朮五两
  右加人参等十四味,各如法修制,銼碎拌匀,次将朱砂滚和,以夹生绢袋盛贮,用麻线紧扎袋口,却用瓦锅一口,盛七分重,全银罐一个于锅内,入白蜜二十斤,将药袋悬之中心,不令着底,使蜜浸过药袋,以桑柴火烧令滚沸,勿使火歇,煮三日,蜜焦黑,再换蜜煮,候七日足,住火取出,淘去众药,洗净朱砂,令干,入牛心内,仍用银锅于重汤内蒸。如汤干,复以热水从锅弦下添,候牛心蒸烂,取砂再换牛心,如前法蒸,凡七次,其砂已熟,即用沸水淘净焙干,入乳钵,玉杵研至十分细,米粽为丸如豌豆大,阴干,每服二十丸,食后,参汤、枣汤、麦门冬汤任下。

  补心神效丸 【《百一选方》】  治前证。
  黄芪蜜炙 茯神 人参 远志各四两 枣仁 柏子仁另研 五味子各二两 朱砂一两,另研 熟地黄三两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温酒任下。

  八物定志丸 补益心神,安定魂魄,治痰,去胸中邪热。
  朱砂一钱 人参一两半 菖蒲 远志 茯苓 茯神各一两 白朮 麦门冬各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丸,不拘时。

  天王补心丹 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除怔忡,定惊悸,清三焦,化痰涎,祛烦热,疗咽干,育养心神。
  人参五钱 麦冬 天冬 当归酒浸 柏子仁 五味子 枣仁各一两 白茯苓 元参 丹参 桔梗 远志各五钱 生地四两 黄连酒炒,二两
  右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二三十丸,临卧灯草竹叶煎汤下。一方有石菖蒲、熟地黄、杜仲、百部、茯神、甘草六味。

  补心丹 【《元珠》】  治血气不足,惊悸健忘,又能安养心神,兼治五脏,无偏胜之弊,可以久服。
  麦门冬二两半 远志甘草汤煮 石菖蒲 香附童便浸,各二两 天门冬 (艹舌)蒌根 白朮 贝母 熟地黄 茯神 地骨皮各一两半 人参 当归 牛膝 黄芪各一两 木通八钱
  右为细末,大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或用酒或圆眼汤,吞下五十丸。

  天地丸 治心血燥少,口干咽燥,心烦喜冷,怔忡恍惚,小便黄赤,或生疮疡。
  天门冬二两 熟地黄九蒸九晒,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不拘时,用人参煎汤下。

  小半夏加茯苓汤 【仲景】  治膈间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本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乐令黄芪汤 【《千金方》,下同】  治虚劳少气,智心淡冷,时惊惕,心中悸动,手脚逆冷,体常自汗,五脏六腑虚损,肠鸣风湿,荣卫不调,百病,补诸不足。
  黄芪 人参 橘皮 当归 桂心 细辛 前胡 芍药 甘草 麦门冬 茯苓各一两 生姜五两 半夏二两半 大枣二十枚
  右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深师无橘皮、细辛、前胡、甘草、麦门冬,有乌头三两、蜀椒一两、远志二两。《胡洽》:崔氏有蜀椒一两、乌头五枚,崔氏名乐令大黄芪汤。

  内补散 治心伤善惊,妄怒无常。
  干地黄 菟丝子 山茱萸 地麦各五两 远志 巴戟天各半两 麦门冬 五味子 甘草 人参 苁蓉 石斛 桂心 茯苓 附子各一两
  右十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三匕,无所禁。

  琥珀散 治虚劳,惊悸不安,五脏虚劳,上气满闷。
  琥珀研一两 通草十四分 芜菁子 胡麻子 车前子 蛇床子 菟丝子 枸杞子 庵(艹闾)子 麦门冬各一升 松子 柏子 荏子各三升 橘皮 肉苁蓉 松脂 牡蛎各四两 桂心 石苇 石斛 滑石 茯苓 芎藭 人参 杜蘅 续断 远志 当归 牛膝 丹皮各三两
  右三十味,各治下筛,合捣二千杵,盛以韦囊。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用牛羊乳汁煎令熟。长服,令人强性,轻体益气,消谷能食,耐寒暑,百病除,虽御十女,不劳损,令精实如膏。服后七十日,可得行房。久服老而更少,发白返黑,齿落重生。

  竹沥汤 治心实热,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
  淡竹沥 生地黄汁各一升 石膏八两 芍药 白朮 人参 栀子仁各三两 赤石脂 紫菀 知母 茯神各二两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十味,取二升七合,去滓,下竹沥,更煎取三升。若须利,入芒硝二两,去芍药。分三服。

  安心散 治心热满,烦闷惊恐。
  白芍药 远志 宿姜二两 茯苓 赤石脂 麦门冬 知母 紫菀 石膏各四十铢 桂心 麻黄 条黄芩各三十铢 萎蕤三十六铢 甘草十二铢 人参二十四铢
  右十五味,治下筛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叶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半,以绢裹,煮时动之,煎取八合为一服,日再。

  枣仁汤 治大虚劳,梦泄精,茎核微弱,血气枯竭,或醉饱伤于房室,惊惕忪悸,小腹里急。
  枣仁二合 泽泻 人参 芍药 桂心各一两 黄芪 甘草 茯苓 白龙骨 牡蛎各二两 生姜三片 半夏一合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四升,一服七合,日三。若不能食,小腹急,加桂心六两。

  小建中汤 治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复振。
  甘草二两 桂心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胶饴一升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每服一升,日三,间三日复作一剂,后可与诸丸散。

  茯神汤,治五邪气入人体中,见鬼妄语,有所见闻,心悸跳动,恍惚不定。
  茯神去木 人参 石菖蒲 白茯苓各三两 赤小豆四十枚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归脾汤 治思虑过多,劳心伤脾,健忘怔忡,烦躁不寐,短气自汗,坐卧不安。
  木香四分 人参 茯神 黄芪 远志 白朮 当归身各一钱 龙眼肉十个 炙甘草五分 枣仁八分,研
  右,水二锺,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朱雀丸 惊悸怔忡,此方主之。
  白茯苓二两 沉香五钱
  二味为丸。

  加减二陈汤 心若时跳时止,是痰因火动。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实 麦门冬 竹茹 炒黄连 炒山栀 人参 白朮 当归 辰砂 乌梅 竹沥
  右,姜三片,枣一枚,水煎,调辰砂末服。

  养血宁心汤
  当归一钱二分 白芍药酒炒 栀子七分 黄芩 黄连各八分 枣仁 生地各一钱 远志 麦冬各二钱
  姜枣煎服。

  寿星丸 【《济生方》,下同】  治因病惊忧,涎留心胞,精神不守,谵言妄语,不得安卧。
  生天南星一斤 琥珀一两,别研 朱砂飞二两
  右为细末和匀,用生姜自然汁,打面糊为丸如菉豆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时候,用人参石菖蒲煎汤送下淡姜汤亦得。若心气狂甚,入铁艳粉一两。

  远志饮子 治心劳虚寒,惊悸恍惚,多忘不安,梦寐惊魇。
  远志甘草煮 茯苓 桂心 人参 枣仁炒 黄芪 当归酒浸,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茯神汤 治脉虚极,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惊悸不安。
  茯神 人参 远志 甘草煮 通草 麦门冬 黄芪 桔梗銼炒 甘草炙,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大建中汤 治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月真)胀,骨肉酸痛,短气喘逆,痰多咳嗽,潮热多汗,心下惊悸,腰背强痛,多卧少起。
  黄芪蜜炙 附子炮去皮脐 鹿茸酒蒸 续断 地骨皮 白芍药 石斛 人参 当归酒浸 川芎 小草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心肾丸 治心肾不足,精少血燥,心下烦热,怔忡不安,或口干生疮,目赤头运,小便赤浊,五心烦热,多渴引饮。但是精虚血少,不受峻补者,悉宜服之。
  菟丝子淘酒蒸擂 麦门冬各二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用盐汤送下,熟水亦得。

  茸朱丹 治心虚血少,神志不宁,惊惕恍惚,夜多异梦,睡卧不安。
  鹿茸去毛酒蒸,一两 朱砂半两,水飞,蜜炒尤佳
  右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炒酸枣仁煎汤送下,午前临卧服之。

  茸附汤 治精血俱虚,荣卫耗损,潮热自汗,怔忡惊悸,肢体倦乏,但是一切虚弱之证,皆宜服之。
  鹿茸去毛酒蒸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右(口父)咀,分作四服,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二白丸 【《元戎》】  治痰涎为病患,以致癫癎狂妄惊悸等证。
  白矾一两 轻粉一字或半钱,量虚实加减
  右用生蒸饼剂裹,蒸熟去皮,可丸,入轻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汤下。小儿服如黍米大。

  朱砂安神丸 治心神烦乱,怔忡不安,兀兀欲吐,胸中气乱而有热,若懊憹之状,皆膈上血中伏火,蒸蒸而不安,宜从权衡法,以镇阴火之浮行,以养上焦之元气。
  朱砂另研,水飞阴干 黄连各一钱 生地三分 当归 炙甘草各半钱
  右为末,酒浸蒸饼丸如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津唾送下,食后。此缓治之理也。

  黄连安神丸 外物卒惊,宜此以镇之。
  朱砂细研水飞 生地黄 当归头各一钱 黄连酒炒,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右为极细末,蒸饼丸黄豆大,每服十丸,津下。

  控涎丹 治惊则神出于舍,舍空涎入。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各等分
  右为末,煮糊丸桐子大,临卧,淡姜汤下七丸。

  羌活胜湿汤 治卧而多惊,邪在少阳厥阴。
  羌活 独活 槁本 防风各一钱 川芎二分 蔓荆子三钱 甘草炙,五分
  水二锺,煎一锺,食后服。

  半夏麻黄丸 治心下悸。
  半夏 麻黄各等分
  右二味为末,炼蜜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茯苓丸 治惊悸怔忡。
  石菖蒲 辰砂 人参 远志 茯苓 真铁粉 茯神 南星牛胆制 半夏曲各等分
  右为细末,生姜四两,取汁和水煮糊丸如桐子大,别用细末为衣干之,每服十粒,加至二十粒,夜卧生姜汤下。

  桂枝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仲景,下同】  治伤寒火劫亡阳,惊狂起卧不安者。
  桂枝 生姜切 蜀漆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牡蛎炒,五两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桂枝甘草汤 洽发汗后,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
  右二味,以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渣温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治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
  茯苓八钱 甘草炙,二钱 桂枝四钱 大枣二枚
  右作二服,以甘烂水二锺,先煮茯苓,减二分,纳诸药,煮取一盏,去滓温服,日三。作甘烂水法:取水一斗许,置大盆中,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镇心丹 【《千金方》,下同】  治惊悸。
  辰砂用黄松节酒浸 龙齿用远志苗酢煮
  右,只取辰砂、龙齿各等分为末,猪心血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以麦门冬叶、菉豆、灯心、白蜜水煎,豆熟为度,临卧咽下。小儿磨化半丸,量岁数与之。

  犀角汤 治伤寒后伏热在心,怔忪惊悸,不得眠睡。
  犀角屑 山栀各半两 茵陈蒿七钱半 茯苓 芍药 生地焙,各二两 麦门冬两半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二片,竹叶三七片,同煎,食后服。

  安神补心汤 【《医鉴》,下同】  治心虚惊悸怔忡。
  当归 生地黄 茯神 黄芩各一钱二分 川芎七分 白芍炒 白朮各一钱 枣仁炒 远志甘草水泡,各八分 麦冬二钱 元参五分 甘草三分
  一方去远志、麦冬、黄芩、元参,加陈皮、柏子仁、酒炒黄连銼,一剂,水煎服。

  参归腰子 治心气怔忡而自汗者,不过一二服即愈。
  人参 当归各五钱 猪腰子一个
  右,先将腰子用水二碗,煎至一碗半,细切,入二味药,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药汁送下。有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渣,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汤下。

  镇心汤 治心慌立应。
  当归一钱二分 川芎 栀子仁炒,各七分 生地黄 片芩 白芍各八分 黄连六分 酸枣仁炒 远志制 麦门冬去心,各一钱
  右,生姜煎服。

  四物安神汤 治心中无血养,故作怔忡,兼服辰砂安神丸。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生地黄酒洗 熟地黄 人参 白朮 茯神 酸枣仁炒 黄连姜炒 栀子炒 麦门冬 竹茹 辰砂研末,临服调入
  右,乌梅一枚,枣二枚,炒米一撮,水煎,食远服。

  养血清火汤 治心慌神乱,烦躁不宁。
  当归 川芎各七分 白芍酒炒 生地黄酒洗 黄连酒炒 酸枣仁炒 麦门冬各一钱 片芩 栀子炒,各八分 远志 辰砂各五分 甘草三分
  右,生姜三片,水煎,入辰砂,温服。

  养血安神汤 治血虚火动惊悸者。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芍炒 陈皮 柏子仁炒 黄连酒炒,各五分 生地黄酒洗 茯神各一钱 白朮 酸枣仁炒,各七分 甘草炙,三分
  右,水煎服。

  安神镇惊丸 治血虚心神不安,惊悸怔忡,不寐等证。
  当归酒洗 白芍煨 贝母 麦门冬 陈皮 朱砂水飞,各一两 川芎 茯苓 远志各七钱 酸枣仁炒 黄连姜汁炒,各五钱 甘草二钱 生地酒洗,一两五钱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菉豆大,每服五十丸,食远,枣汤送下。

  温胆汤 治痰火惊惕不眠。
  人参 白朮 茯神 当归酒洗 生地黄酒洗 酸枣仁炒 麦门冬 枳实麸炒 半夏姜汁炒 黄连酒炒 竹茹 山栀炒,各等分 甘草三分
  右,姜一片,枣一枚,乌梅一个,竹沥调辰砂末五分服。

  金箔镇心丸 治一切惊悸。
  朱砂 琥珀 天竺黄各五钱 胆星一两 牛黄 雄黄 珍珠各二钱 麝香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角子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用薄荷汤送下。心经有热,加炒黄连、当归、生地黄、人参各一两,炙甘草五钱,去雄黄、胆星、麝香。

  聪明汤 【《体仁汇编》】  治不善记而多忘者。
  白茯神 远志肉甘草水煮 石菖蒲一寸,九节者
  右各三两,制后共为极细末,每日用三五钱煎服,空心食后。服一日食八九次,或十余次。久久服着,能日诵千言。

  孔圣枕中方 治健忘。
  龟甲 龙骨 远志 菖蒲
  右四味等分,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令人大聪。一本食后水服。

  茯神丸 治多忘,令人不忘。
  石菖蒲二分 茯苓 茯神 人参各五分 远志七分
  右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夜一。五日后知,神良。
  又方 治前证。
  苁蓉 续断各二分 远志 菖蒲 茯苓各三分
  右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至老不忘。

  八味散 治前证。
  天冬六分 桂心 茯苓各一两 干地黄四分 五味子 菖蒲 远志 石苇各三分
  右八味,治下筛,后食,或酒或水服方寸匕。三十日力倍,六十日气力强,志意足。

  茯苓补心汤 治心气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黄,烦闷,五心热,或独语不觉,咽喉痛,舌本强,冷涎出一作汗出,善忘,恐走不定,妇人崩中,面色赤。
  茯苓四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紫石英 人参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 麦门冬三两 赤小豆二十四枚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读书丸 治健忘,能除百病,日记万言。
  石菖蒲 菟丝子酒煮 远志 地骨皮 生地 五味子 川芎各一两
  右为末,薄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临卧白汤下。一本有人参、枣仁、当归。

  二丹丸 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安神,外华腠理。
  天门冬 熟地黄 丹参各一两半 白茯神 麦门冬 甘草各一两 远志 人参各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以朱砂半两研极细为衣,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空心,煎愈风汤送下。一方有菖蒲五钱。

  菖蒲益智丸 治善忘恍惚,破积聚,止痛,安神定志,聪明耳目。
  菖蒲炒 远志姜汁淹炒 牛膝酒浸 桔梗炒 人参各三两七钱半 白茯苓一两七钱半 附子一两,炮去皮脐 桂心三钱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温酒或米汤送下。

  健忘丸 久服令人不忘,耳目聪明,身体轻健。
  天门冬 远志 白茯苓 熟地黄各等分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米饮送下,日进二服。

  大益智散 治心志不宁,语言健忘。
  熟地黄 人参 白茯苓 苁蓉酒浸,各二两 菟丝子酒浸 远志各七钱半 蛇床子二钱半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米饮调下,日进二服。忌食猪肉。

  不忘散
  石菖蒲 白茯苓 茯神 人参各一两二钱半 远志一两七钱半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温酒调下。《千金》名定志丸,菖蒲、远志各二两,茯苓、人参各三两,蜜丸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

  开心散 治好忘。
  石菖蒲一两 茯苓二两 远志 人参各二钱半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米饮调下。

  苁蓉散 久服至老不忘。
  肉苁蓉酒浸 续断各二钱半 远志 石菖蒲 白茯苓各七钱半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温酒调下。春依方服,夏加地黄五分、黄芩三分、麦门冬四分。冷则去此,加干姜、桂心、蜀椒各三分。若不热不寒,亦不须增损,直尔服之。三剂以上,即觉庶事悉佳。慎酢蒜鲙陈臭大冷醉吐,自外百无所慎。稍加至三十丸,不得增,常以此为度。

  人参养荣汤 治脾胃俱虚,精神衰倦健忘。
  白芍药一钱五分 人参 陈皮 黄芪蜜炙 桂心 当归 白朮土炒 甘草炙,各一钱 熟地黄 五味炒 茯苓各八分远志肉五分
  水二锺,姜三片,枣二枚,煎服。

  导痰汤 治痰涎壅盛,健忘。
  半夏汤洗七次,四两 南星炮 橘红 赤茯苓 枳实麸炒,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十片,煎八分,食后服。

  蘂珠丸 【《良方》,下同】  治心恙。
  猪心一个,取血 靛花一匙 朱砂一两,为衣
  右先将青靛花暴干,次入猪心血同研烂,次入朱砂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茶酒任下。

  加味定志丸 治肥人痰迷心膈,寻常怔忡。
  远志 人参 琥珀 天花粉 郁金各一两 茯苓三两 菖蒲二两 贝母 (艹舌)蒌
  右为末,姜汁竹沥丸菉豆大,每服二钱,朱砂为衣。火盛者,加炒黄连一两。

  朱砂消痰饮 【《医统》,下同】  治心气痰迷心窍惊悸。
  牛胆南星半两 朱砂减半,另研 麝香二分,另研
  右为末,临卧姜汁汤调服一钱。

  宁志膏 治因惊失志。
  人参 酸枣仁泡去皮,隔纸炒 辰砂各半两 滴乳香一钱,研细
  右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

  平惊通圣散 治一切惊悸怔忡健忘等证。
  当归 人参 黄连 茯神 远志甘草水制 甘草炙,各三钱 石菖蒲 朱砂另研,各二钱
  右为细末,竹叶煎汤调二钱,食后,临卧服。

  酸枣仁汤 【《图经》】  治震悸不眠。
  枣仁二升 茯苓 白朮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生姜六两
  水八升,煮三升,分服。

  预知子丸 【《局方》】  治心气不足,精神恍惚,语言错妄,忪悸烦郁,忧愁惨戚,喜怒多恐,健忘少睡,夜多异梦,寐即惊魇,或发狂眩,暴不知人,并宜服此。
  预知子去皮 白茯苓 枸杞子 石菖蒲 茯神 柏子仁 人参 地骨皮 远志 山药 黄精蒸熟 朱砂水飞,各等分
  右为末,炼蜜丸芡子大,每嚼一丸,人参汤下。

  开心不忘方 【《圣惠方》,下同】  补心虚,治健忘,令人耳目聪明,用戊子日服。
  菖蒲 远志各一分
  右捣为细末,服方寸匕。食后令人耳目聪明,从外见里,及千里外事;令人长生,去三百病毒,不能为害。

  状元丸 治健忘,开心通窍,定智宁神,多记。
  石菖蒲去毛,一寸,九节者佳 地骨皮 白茯神 远志甘草水泡,各一两 人参三钱 巴戟天五钱
  右为末,用白茯苓末二两,粘米二两,共打粉,外用石菖蒲三钱,打碎煎浓汤,去渣,煮糊为丸,每日食后、午时卧时服三十五丸。
  又方 治好忘。久服,聪明益智。
  龙骨 虎骨 远志各等分
  右三味,治下筛,食后服方寸匕,日二。

  人参远志丸 治神思困乏,健忘惊悸。
  人参 远志 白茯苓 天门冬 黄芪 枣仁 石菖蒲 桔梗各一两 丹砂五钱 官桂二钱
  右为末,炼蜜丸菉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米汤下。

  大归神丹 治健忘,镇心安神。
  龙齿 琥珀各半两 人参 当归 酸枣仁 茯苓 远志姜汁炒各一两 金银箔各二十片
  右为细末,酒煮稀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日用麦冬汤下,夜以酸枣仁汤下。

  巴戟天丸 治健忘,服此令人聪明善记。
  巴戟天半两 石菖蒲 地骨皮 远志制 白茯神各一两 人参三钱
  右为末,粘米粉同白茯苓末一两作糊,以菖蒲汤调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白汤任下,日三。

  丹参饮子 治健忘。辛苦勤读之士,宜服此。
  石菖蒲一钱 丹参 当归酒洗 白朮炒 天冬 麦冬各一钱半 贝母 陈皮 知母 甘草各七分 黄连姜汁炒,五分 五味子九粒
  右,水半盏,姜一片,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七福饮 【《景岳全书》,下同】  凡怔忡系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人参 熟地各随宜 当归二三钱 枣仁二钱 白朮炒,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远志制三五分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

  大补元煎 治气血大坏,精神失守,怔忡等证。
  人参少则用一二钱,多则一二两 山药炒 杜仲各二钱 熟地少则用二三钱,多则二三两 当归 枸杞各二三钱 山茱萸一钱,畏酸吞酸者去之 炙甘草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右归饮 凡惊悸怔忡,系命门之阳衰阴盛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熟地二三钱或一二两 山药炒 枸杞子 杜仲姜制,各二钱 山茱萸一钱 甘草炙 肉桂各一二钱 制附子一二三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左归饮 凡惊悸怔忡,系命门之阴衰阳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熟地二三钱或至一二两 山药 枸杞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茯苓一钱半 山茱萸一二钱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二阴煎 此治心经有热,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阴。凡惊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疡疹烦热失血等证,宜用此。
  生地 麦冬各二三钱 枣仁二钱 元参 茯苓 木通各一钱半 黄连 生甘草各一钱
  水二锺,灯草二十根,或竹叶亦可,煎七分,食远温服。

  逍遥饮 治妇人思郁过度,致伤心脾冲任之源,血气日枯,渐至经脉不调,或成惊悸怔忡等证。
  当归二三钱 白芍药 茯神各一钱五分 熟地三五钱 枣仁二钱,炒 远志制,三五分 陈皮八分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大营煎 治真阴精血亏损,惊悸怔忡等证。
  当归二三钱或五钱 熟地三五七钱 枸杞 杜仲炒去丝,各二钱 牛膝一钱半 炙甘草 肉桂各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加减一阴煎 凡肾水真阴虚损,而脉证多阳,虚火发热,惊悸怔忡,宜此
  生地 芍药 麦冬各二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钱
  水二锺,煎服。

  理阴煎 凡脾肾中虚,惊悸怔忡等证,宜温润者当用。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炙甘草一二钱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水二锺,煎七八分热服。或加肉桂一二钱。

    单方

  九窍出血,因暴惊而得,其脉虚者:灵砂三十粒,人参汤下,三服愈。此证不可错认作血得气则流,妄用凉药误事。【《直指方》】

  急惊昏迷,不省人事:石绿四两,轻粉一钱为末,薄荷汁入酒,调一字服,取吐。

  怔忡自汗,心气不足也:用獖猪腰子二个,以水二碗,煮至一碗半,细切,人参、当归各半两,同煎至八分,空心吃腰子,以汁送下。其渣焙干为末,以山药末作糊,丸如菉豆大,每服五十丸,食远枣汤下,不过两服即愈。此昆山神济大师方也。一加乳香二钱。【《百一》】

  惊悸遗精:木馒头炒、白牵牛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用米饮调下。 【《乾坤秘韫》】

  心虚惊悸不定:荆沥二升,缓火煎取一升六合,分温每服四合,日三夜一。 【《千金》】

  蜜陀僧一物煎汤,每服匙许。惊气入心,喑不能语者,此方主之。或为末,茶调服一匕。【《身经图考》】

  自然铜,止惊悸,以酒摩服。 【《大明》】

  惊悸善忘,心脏不安,上膈风热,化痰安神:白石英、朱砂各一两为散,每服半钱,食后,煎金银汤下。【《济众方》】

  虚劳惊悸,补虚止惊,令人能食:紫石英五两,打如豆大,水淘一遍,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细细服,或煮粥食,水尽可再煎之。【张文仲方】

  安魂定魄:真珠末豆大一粒,蜜一蚬壳,和服,日三。尤宜小儿。 【《肘后方》】

  因惊忧怖迫,或激愤惆怅,致志气错越,心行违僻者:白雄鸡一只,治如食法,真珠四两,薤白四两,水三升,煮二升,尽食之,饮汁令尽。【《肘后方》】

  人魄,镇心安神魄,定惊怖癫狂,磨水服之。 【时珍】

  伤寒心悸脉结代者: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 【《类要》,下同】

  惊怖卒死:温酒灌之,即醒。

  伤寒发狂,惊怖恍惚:用撒法郎二分,水一盏,浸一夕服之。天方国人所传。 【《医林集要》】

  心孔惛塞,多忘善误:丁酉日自至市,买远志裹着衣中角头,还为末服之,勿令人知,不复忘。【《千金》】

  健忘,久服聪明益智慧:用白龙骨、远志等分为末,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永类钤方》用生姜汤下。【《千金》】

  痰迷心窍,心胆被惊,神不守舍,恍惚健忘,妄言妄见:天南星一斤,先掘土坑一尺,以炭火三十斤烧赤,入酒五升渗干,乃安南星在内,盆覆定,以灰塞之,勿令走气。次日取出为末,琥珀一两,朱砂二两为末,生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煎人参石菖蒲汤,一日三服。【《局方》】

  治好忘,久服聪明:七月七日,取菖蒲,酒服三方寸匕,饮不至醉。 【《千金》,下同】
  又方:常以甲子日取石上菖蒲一寸九节者,阴干百日,治合下筛,服方寸匕,日三,耳目聪明不忘。

  治人心昏塞,多忘喜误:七月七日,取蜘蛛网着衣领中,勿令人知,不忘。
  又方:七月七日收麻勃一升,人参二两为末,蒸令气遍,每临卧服一刀圭,能尽知四方之事。此乃治健忘,服之能记四方事也。陶云:逆知未来事,过言矣。

  心虚健忘,令耳目聪明:用戊子日取东引桃枝二七枚,缚着卧枕中,枕之不忘。
  又方:常以五月五日日未出时,取东向桃枝刻作三寸木人,着衣带中,令人不忘。

  心孔昏塞,多忘喜误:取牛马猪鸡羊犬心,干之为末,向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闻一知十。【《外台》】

  人心惛塞,多忘喜误:取商陆花阴干百日,捣末,日暮水服方寸匕。卧思念所欲事,即于眼中自觉。【《本草》】

  心虚风邪,精神恍惚,健忘:以久使铁铧四斤烧赤,投酢中七次,打成块,水二斗,浸二七日,每食后,服一小盏。【时珍】

  开心益智:人参末一两,炼成獖猪肥肪十两,以淳酒和匀,每服一杯,日再服。服至百日,耳目聪明,骨髓充盈,肌肤润泽,日记千言,兼去风热痰病。【《千金》】

  胆寒睡卧不安,心多惊悸:酸枣仁炒香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竹叶煎汤调服。【《良方》】

  健忘:以远志、石菖蒲煎汤,常当茶吃。

  又方:用益智、远志等分为末,食后酒调服。

  益精神,强志意,聪明耳目:以鸡头实为粉,用粳米煮粥,空心食之,良。

  治健忘,补中,益心志,聪明耳目:以远志泡去心皮为粉,先以粳米二合,煮粥候冷,入莲子粉搅匀,再煮二三沸食之。

  治健忘,久服聪明益智,龙骨、远志等分为末,食后酒调方寸匕,目三服。兼治白浊。
  又方:用吉祥草为末,酒调服方寸匕,补心不忘。书房中栽养,使人明目强记。人家堂屋中有之,辟忘。

    针灸

  《素问》曰: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无刺大惊人。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灵枢经》曰: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热病数惊,瘈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甲乙经》曰:心痛,善悲,厥逆,悬心如饥之状,心憺憺而惊,大陵及间使主之。
  心憺憺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善惊悲不乐,厥胫足下热,面尽热渴,行间主之。
  惊,善悲不乐,如堕坠,汗不出,面尘黑,病饮不欲食,照海主之。
  胆眩寒厥,手臂痛,善惊忘言,面赤泣出,腋门主之。
  狐疝惊悸,少气,巨阙主之。
  少腹疝,卧善惊,气海主之。
  热病汗不出,鼽衄眩,时仆,面浮肿,足胫寒,不得卧,振寒,恶人与木音,喉痹,龋齿,恶风,鼻不利多善惊,厉兑主之。
  惊不得眠,善断水气上下五脏游气也,三阴交主之。
  《千金方》曰:阳谷,主风眩惊,手卷泄风,汗出,腰项急。
  列缺,主热癎,惊而有所见。
  曲骨、阴谷、行间,主惊癎狂走,癫疾。
  间使,主善悲惊狂,面赤目黄,喑不能言。
  阳溪、天井,主惊瘈。
  悬厘、束骨,主癫疾互引,善惊羊鸣。
  天冲,主头痛癫疾互引,数惊悸。
  支正、鱼际、合谷、少海、曲池、腕骨,主狂言惊恐。
  阴蹺,主卧惊,视如见鬼。
  曲泽、太陵,主心下憺憺,喜惊。
  阴交、气海、大巨,主惊不得卧。
  大锺、郄门,主惊恐畏人,神气不足。
  解溪,主瘈瘲而惊。
  少冲,主太息烦满,少气悲惊。
  行间,主心痛数惊,心悲不乐。
  三间、合谷、厉兑,主吐舌戾颈喜惊。
  通里,主心下悸。
  手少阴阴郄,主惊气心痛。
  后溪,主泣出而惊。
  腕骨,主烦满惊。
  通里,主卒痛烦心,心中懊憹,数欠频呻,心下悸悲恐。
  巨阙、间使,主胸中憺憺。
  阳陵泉,主呕宿汁,心下憺憺。
  蠡沟,主数噫恐悸,气不足,腹中悒悒。
  彧中、云门,主咳逆上气,涎出多唾,呼吸喘悸,坐不安席。
  少府,主数噫恐悸,气不足。
  天府、曲地、列缺、百会,主恶风邪气,泣出喜忘。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见鬼,多惊少力,刺足厥阴治阴,在足大指间,或刺三毛中。
  《医学纲目》曰:心烁烁跳动,少冲泻之,灸立效。
  健忘,取列缺、心俞、神门、中脘、三里,灸少海。

    医案

  《本事方》曰:绍兴癸丑,予待次四明,有董生者,患神气不宁,每卧则魂飞扬,觉身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夕无寐。更医不效,予为诊视。询之曰:医作何病治?董曰:众皆以为心病。予曰:以脉言之,肝经受邪,非心病也。肝气因虚邪气袭之,肝藏魂者也,游魂为变。平人肝不受邪,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飞扬若离体也。肝主怒,故小怒则剧。董欣然曰:前此未之闻,虽未服药,已觉沉疴去体矣。愿求治之!予曰:公且持此说,与众医议治之方而徐质之。阅旬日,复至。云医遍议古今方,无与病相对者。故余处以真珠母丸、独活汤二方以赠服,一月而病悉除。此方用真珠母为君,龙齿佐之。真珠母人肝经为第一,龙齿与肝同类也。龙齿、虎睛,今人例以为镇心药,殊不知龙齿安魂,虎睛定魄,各言其类也。盖东方苍龙,木也,属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属肺而藏魄。龙能变化,故魂游而不定;虎能专静,故魄止而有守。予谓治魄不宁者,宜以虎睛;治魂飞扬者,宜以龙齿。万物有成理而不失,在夫人达之而已矣。

  《儒门事亲》曰: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戴人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也。惊者为自不知,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乃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入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戴人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德新素不喜戴人,至是终身敬服,如有人言戴人不知医者,执戈以逐之。

  新寨马叟年五十九,因秋欠税,官杖六十,得惊气,成风搐已三年矣。病大发则手足颤掉,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口目张腅,唇舌嚼烂,抖擞之状,如线引傀儡,每发,市人皆聚观。夜卧发热,衣被尽去,遍身燥痒,中热而反外寒,久欲自尽,手不能绳,倾产求医,至破其家而病益坚。叟之子,邑中旧小吏也,以父病讯戴人。戴人曰:此病甚易治。若隆暑时不过一涌,再涌夺则愈矣。今已秋寒,可三之。如未愈,更刺腧穴必愈。先以通圣散汗之,继服涌剂则吐痰一二升,至晚又下五七行,其疾小愈。待五日,再一涌出痰三四升,如鸡蛋黄成块状,如汤热。叟以手颤不能自探,妻与代探,咽嗌肿伤,昏愦如醉,约一二时许,稍稍省,又下数行,立觉势轻颤减,热亦不作,足亦能步,手能巾栉,自持匙箸,未至三涌,病去如濯。病后但觉极寒,戴人曰:当以食补之,久则自退。盖大疾之去,卫气未复,故宜以散风导气之药。切不可以热剂温之,反成他病。

  上渠卜家一男子,年二十八岁,病身弱,四肢无力,面色苍黄,左胁下身侧上下如臂状,每发则痛无时,食不减,大便如常,小便微黄,已二三载矣。诸医计穷,求戴人治之。视其部分,乃足厥阴肝经,兼足少阳胆经也。张曰:甲胆乙肝,故青,其黄者脾也。诊胆脉小,此因惊也。惊则胆受邪,腹中当有惊涎绿水。病人曰:昔曾屯军被火,自是而疾。戴人夜以舟车百五十丸,浚川散四五钱加生姜自然汁,平旦果下绿水四五行。或问:大加生姜何也?答曰:辛能伐木也。下后觉微痛,令再下之,比前药减三之一。又下绿水三四行,痛止思食,反有力。戴人谓卜曰:汝妻亦当病。卜曰:太医未见吾妻,何以知之?曰:尔感此惊几年矣?卜省曰:当被火时,我正在草堂中熟睡,人惊唤,我睡中惊不能言,火已塞门,我父拽出我火中,今五年矣。张曰:汝胆伏大惊,甲乙乘脾土,是少阳相火乘脾,脾中有热,故能食而杀谷,热虽能化谷,其精气不完,汝必无子。盖败精反损妇人,汝妻必手足热,四肢无力,经血不时。卜曰:吾妻实如此,亦已五年矣。他日,门人因观《内经》言先泻所不胜次泻所胜之论,其法何如以问张。张曰,且如胆木乘胃土,此土不胜木也。不胜之气,寻救于子,己土能生庚金,庚为大肠,味辛者为金,故大加生姜使伐木。然先不开脾土,无由行也。遂用舟车丸先通其闭塞之路,是先泻其所不胜,后用姜汁调浚川散大下之,次泻其所胜也。大抵阳干克阳干,腑克腑,脏克脏。

  《丹溪心法》曰:宪幕之子傅兄年十七八,时暑月因劳而渴,恣饮梅浆,又连得大惊三四次,妄言妄见,病似邪鬼。诊其脉,两手皆虚弦而带沉数。余曰:数为有热,虚弦是大惊,又梅酸之浆郁于中脘,补虚清热,导去痰滞,病乃可安。遂与人参、白朮、陈皮、茯苓、芩、连等浓煎汤,入竹沥、姜汁,与旬日未效。众皆尤药之不审。余脉之,知其虚之未完与痰之未导也。仍与前方,入荆沥,又旬日而安。

  《医学纲目》曰:林学士本南人,历内地为官,有一子甚端严而聪敏,父母爱之,居常喜食海蛤,饮食之顷,未尝不设,至十八年,忽面色顿青,形体瘦削,夜多惊悸,皆谓劳瘵之疾,百疗不瘳,遂召杜脉之。杜曰:非病。何以知之,盖虽病削面青,精神不减,问秀才好食甚物?曰:多食南海中味。杜曰:但多服生津液药,病当自愈。如是经两月,面色渐有红润意,夜亦无惊悸。林问曰:医师之验,久闻世名,愿闻此病所以。杜曰:王冰注《素问》曰:盐发渴,乃胜血之证。海味皆咸物,既多食海味,使心血渐衰,则夜惊悸。今既去咸,用生津液之药,人且少壮,血液易生,面色渐有红润,此疾去乃安矣。众医以为劳瘵,非其治也。

  《薛己医案》曰:下堡顾仁成年六十有一,痢后入房,精滑自遗,二日方止。又房劳感寒怒气,遂发寒热,右胁痛连心胸,腹痞,自汗盗汗如雨,四肢厥冷,睡中惊悸,或觉上升如浮,或觉下陷如堕,遂致废寝。或用补药二剂益甚。脉浮大洪数,按之微细,此属无火虚热,急与十全大补加山药、山茱、丹皮、附子一剂,诸证顿愈而痊。此等元气百无一二。

 

回主頁

belongs to SAFA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