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中醫學

寿世传真 清 徐文弼



  序

  纂述家至今日称极盛矣,缃帙缥囊,鸿纤毕备。凡其美而传,传而久,莫不以适于用之为贵。若如养生家言,意主颐性全真,粗之则却疾延年,使人人各得安其寿命,以返一世于隆古,宜为有用之尤者。顾其书至今实少善本,绪言流传,若存若昧,论者未涉其涯,辄概屏为外道,以为山林独善之士或有取焉,而不知为日用饮食间尽人可行。斯岂非纂录者犹有缺陷,而仁寿之化终当有待而兴者欤。不佞自庚寅秋祝来京,次年为慈宁大庆,得与匝海胪欢,共根据日月之光,时则豫章徐鸣峰先生以补选铨曹同集,叙其始,则与不佞尝并时典校,有寅僚之谊,过从加密。鸣峰盖今之有道而文者,平生著作等身,所刻诗法吏治二书行海内,于学无所不通,而雅性渊冲,寓物而不留物,独于不佞情亲,其蕴致已可概见。尝为题其小照四幅,颜以“齿德同增”四字,且约他年更续佳话。已而出所辑《寿世传真》一册见视,嘱为叙其首简。余既喜其成书之意与鄙见适合,又嘉鸣峰真能以寿身者寿世,其言尤信而有征也。尝谓着书者意苟近名,往往猎取艰深,示不可测,况如服食炼养家谈空说渺,象罔都迷,学人置而不视,河汉其言,诚无足怪。今视此编,于颐性全真之道,却疾延年之方,莫不撷其菁华,导以 要,明白简易,本末具该,不出布帛菽粟之谈,尽力日用行习之事。学人诚手一编,知所从来,将人不必仕与隐,地不必喧与寂,随时随处尽可用功,进之可观九仞之成,退亦不失一溉之效,洵乎度世之津梁,卫生之宝筏也。鸣峰在学校为贤师儒,在民社为良父母,今以需次暇晷不忘着述,一本其念切民物、善与人同之愿,以助成我国家太和翔洽之休,将人游化宇,世尽春台,有不在兹者乎。爰不辞衰朽钝 ,欣然HT 笔而为之序。

  乾隆三十有六年辛卯岁嘉平月钦赐国子监司业香山老人年家旧寅弟王世芳拜撰时年一百一十三岁

  总述

  程伊芳川曰:世间有三件事可由人力。为国而至于祈天永命,养形而至于却疾延年,为学而至于希贤希圣。此三事分明人力可以胜造化,只是人不为耳。

  《真言》曰:凡人着不得力者,身外之事也,着得力者,身内之事也。着力身外之事都无益,着力身内,可以延年益寿。

  又曰:虽少年致损,气弱体枯,若晚年得悟,防患补益,血气有增,而神足身泰,可以永年。

  又曰:人年纪一老,则百节病生,四体皆患,即此便是苦狱。平日若肯趁早用功,便可免此苦狱,奈何明知而故不为,岂不可悯!又曰:分明一条好活路,如何不走。

  又曰:悠悠肉食之徒,日为五贼所扰,茫不知怪。天下不乏自命大丈夫,逞掀天揭地之才,侈高谈阔论之技,事事伊芳周,言言孔孟,究之大限一到,不免与微尘片影消灭无踪,可悲可叹!愚谓箕畴五福,以寿为先,以考终正命为全。方幸生逢盛世,翔洽太和,海宇承平,室家保聚,既无扰攘忧戚之患,又无凶荒夭扎之伤,宜化日舒长,咸登寿域,而犹或不尽其天年,谓非自戕厥生,罔识卫生之术欤。此修养所宜亟讲也。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外功有按摩导引之决,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邪外干,使恶气不得入吾身中耳。《语》云: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亦犹是也,故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此诀传自先哲,至平至易,非他奇技异术可比。即大圣所谓血气有未定、方刚、既衰之时,此则预保其衰,固守身之要道之。是道人人皆能,而人不皆行者,其故有三:一则倚恃壮盛,疾苦未形,虽劝导之,而亦不肯行;一则经营头班,竭蹶不遑,虽欣慕之,而又不遐行;一则体气衰惫,举动维艰,虽追悔之,而卒不及行。人果坚其信心,策其懈志,一意念及此身宜保,防患未然,如饥之需食,寒之求衣,未有不得饱且暖者。即谓年寿各有定数,亦当图正命考终,与其疾痛临身,呻吟卧榻,寄命于庸瞽之疗治,乞灵于冥漠之祈祷,何如平时习片刻之勤,免后日受诸般之苦。今为就五官四体,各有所宜按摩者,列之为分行外功。又取前人所定,循序俾得周到者,统之为合行外功。分合虽殊,按摩无异,任人审择而从事焉。此固随人随地可行,亦实时即刻见效。愚年齿届衰,而体气仍旺,耳听、目视、手持、足行,且有壮盛侪辈所弗及者,诚得之于已,信而有征。故不惮颖舌焦敝,蕲以寿身者寿世,愿无负此婆心焉,则幸矣。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分行外功诀

  心功一凡行功时,先必冥心,息思虑,绝情欲,以固守神气。

  身功一盘足坐时,宜以一足跟抵住肾囊根下,令精气无漏。

  一垂足平坐,膝不可低,肾子不可着在所坐处。(凡言平坐、高坐,皆坐于榻与椅上)

  一凡行功毕起身,宜缓缓舒放手足,不可急起。

  一凡坐,宜平直其身,竖起脊梁,不可东倚西靠。

  首功一两手掩两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作响声,谓之鸣天鼓。(治风池邪气)

  一两手扭项,左右反顾,肩膊随转。

  一两手相叉抱项后,面仰视,使手与项争力。(去肩痛、目昏。争力者,手着力要向前,项着力要向后)

  面功一用两手掌相摩使热,随向面上高低处揩之,皆要周到。再以口中津唾于手掌,擦热,揩面上多次。(凡用两手摩热时,宜闭口鼻气摩之。能令皱斑不生,容颜光泽)

  耳功一耳宜按抑左右多数。谓以两手按两耳叶,一上一下摩擦之。(所谓营治城郭,使人听彻)

  一平坐,伸一足,屈一足,横伸两手,直竖两掌,向前若推门状,扭头项左右顾,各七次。(除耳鸣)

  目功一每睡醒且勿开目,用两大指背相合擦热,揩目十四次,仍闭住,暗轮转眼珠,左右七次,紧闭少时,忽大睁开。(能保炼神光,永无目疾)

  一用两大指背曲骨重按两眉旁小穴,三九二十七遍;又以手摩两目颧上,及旋转耳,行三十遍;又以手逆乘额,从两眉中间始,以入脑后发际中,二十七遍,仍须咽津无数。(治耳目,能清明)

  一用手按目之近鼻两 (即眼角),闭气按之,气通即止。(常行之,能洞观)

  一跪坐,以两手据地,回头用力视后面五次,谓之虎视。(除胸臆风邪)

  口功一凡行功时必闭口。

  一口中焦干,口苦舌涩,咽下无津,或吞唾喉痛,不能进食,乃热也,宜大张口,呵气十数次,鸣天鼓九次,以舌搅口内,咽津,复呵,复咽,候口中清水生,即热退脏凉。又或口中津液冷淡无味,心中汪汪,乃冷也,宜吹气温之,候口有味,即冷退脏暖。

  一每早,口中微微呵出浊气,随以鼻吸清气咽之。

  一凡睡时,宜闭口,使真元不出,邪气不入。

  舌功一舌抵上颚,津液自生,再搅满口,鼓漱三十六次,作三口吞之,要 有声在喉。(谓之漱咽,灌溉五脏。可常行之)

  齿功一叩齿三十六遍,以集身神。

  一凡小便时,闭口紧切牙齿。(除齿痛)

  鼻功(《内经》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喷嚏)

  一两手大指背擦热,揩鼻上三十六次。(能润肺)

  一视鼻端白,数出入息。

  一每晚覆身卧,暂去枕,从脖湾反竖,两足向上,以鼻吸纳清气四回,又以鼻出气四回,气出极力,后令微气再入鼻中收纳。(能除身热、背痛)

  手功一两手相叉,虚空托天,按顶二十四次。(除胸膈邪)

  一两手一直伸向前,一屈回向后,如挽五力弓状。(除臂腋邪)

  一两手相捉为拳,捶臂膊及腰腿,又反手捶背上,各三十六。

  一两手握固,屈肘向后,顿掣七次。颈随肘向左右扭。(治身上火丹疙瘩)

  一两手作拳,用力左右各虚筑七次。(除心胸风邪)

  足功一正坐伸足,低头如礼拜状,以两手用力扳足心十二次。

  一高坐垂足,将两足跟相对,扭向外,复将两足尖相对,扭向内,各二十四遍。(除两脚风气)

  一盘坐,以一手捉脚指,以一手揩脚心涌泉穴(湿风皆从此入)至热止,后以脚指略动转数次。(除湿气,健步)

  一两手向后据床,跪坐一足,将一足用力伸缩,各七次,左右交换。(治股膝肿)

  一徐行,手握固。左足前踏,左手摆向前,右手摆向后;右足前踏,手右前左后。(除两肩邪)

  肩功一两肩连手左右轮转,为转辘轳,各二十四次。(先左转,后右转,曰单辘轳,左右同转,曰双辘轳)

  一调息神思,以左手擦脐十四遍,右手亦然,复以两手如数擦胁、连肩摆摇七次,咽气纳于丹田,握固两手,屈足侧卧。(能免梦遗)

  背功一两手据床,缩身曲背,拱脊向上,十三举。(除心肝邪)

  腹功一两手摩腹,移行百步。(除食滞)

  一闭息存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烧其体。(即十二段锦所行)

  腰功一两手握固,拄两胁肋,摆摇两肩二十四次。(除腰肋痛)

  一两手擦热,以鼻吸清气,徐徐从鼻放出,用两热手擦精门。(即背下腰软处)

  肾功一用一手兜裹外肾两子,一手擦脐下丹田,左右换手,各八十一遍。诀云:一擦一兜,左右换手,九九之数,真阳不走。

  一临睡时坐于床,垂足,解衣,闭息,舌抵上颚,目视顶门,提缩谷道如忍大便状,两手摩擦两肾穴,各一百二十。(能生精、固阳,除腰疼,稀小便)

  以上分列各条,随人何处有患,即择何条行之,或预防于无患之先者,亦随人择取焉。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十二段锦歌

  闭目冥心坐 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 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 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 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 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 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 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 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 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 低头攀足频以候神水至 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 神水九次吞咽下 响 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毕 想发火烧身旧名八段锦 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 万病化为尘以上系通身合总行之,要根据次序,不可缺,不可乱。先要记熟此歌,再详看后图及每图详注各诀,自无差错。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十二段锦第一图

  十二段锦第一图 闭目冥心坐 握固静思神盘腿而坐,紧闭两目,冥忘心中杂念。凡坐,要坚起脊梁。腰不可软弱,身不可倚靠。握固者,握手牢固,所以闭关却邪也。静思者,静息思虑而存神也。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十二段锦第二图

  十二段锦第二图 叩齿三十六 两手抱昆仑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宜三十六声。叩齿以集身内之神,使不散也。昆仑即头。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项,即用两手掌紧掩耳门,暗记鼻息九次,微微呼吸,不宜耳闻有声。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十二段锦第三图

  十二段锦第三图 左右鸣天鼓 二十四度闻记 鼻息出入各九次毕,即放所叉之手,移两手掌掩耳,以第二指迭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弹脑后,要如击鼓之声。左右各二十四度,两手同弹,一先一后,共四十八声。仍收手握固。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十二段锦第四图

  十二段锦第四图 微摆撼天柱天柱即后颈。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亦随头左右摇摆,各二十四次。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十二段锦第五图

  十二段锦第五图 赤龙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 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赤龙即舌。以舌顶上颚,又搅满口内上下两旁,使水津自生。鼓漱于口中,三十六次。神水即津液。

  分作三次,要 有声吞下,心暗想目暗看,所吞津液,直送到脐下丹田。龙即津,虎即气。津下去,气自随之。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十二段锦第六图

  十二段锦第六图 闭气搓手热 背摩后精门以鼻吸气,闭之,用两掌相搓擦极热,急分两手磨后腰上两边,一面徐徐放气从鼻出。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以两热手磨三十六遍,仍收手握固。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十二段锦第七图

  十二段锦第七图 尽此一口气 想火烧脐轮闭口鼻之气,以心暗想,运心头之火下烧丹田,觉似有热,仍放气从鼻出。脐轮,即脐下丹田。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十二段锦第八图

  十二段锦第八图 左右辘轳转曲弯两手,先以左手连肩圆转三十六次,如绞车一般,右手亦如之。此单转辘轳法。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十二段锦第九图

  十二段锦第九图 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放所盘两脚,平伸向前。两手指相叉,反掌向上,先安所叉之手于头顶,作力上托,要如重石在手托上,腰身俱着力上耸。手托上一次,又放下,安手头顶,又托上。共九次。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十二段锦第十图

  十二段锦第十图 低头攀足频以两手向所伸两脚底作力扳之,头低如礼拜状,十二次。仍收手握固,收足盘坐。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十二段锦第十一图

  十二段锦第十一图 以候神水至 再漱再吞律如此三度毕 神水九次吞咽下 响 百脉自调匀再用舌搅口内,以候神水满口,再鼓漱三十六,连前一度,此再二度,乃共三度毕。前一度作三次吞,此二度作六次吞,乃共九次吞。如前咽下,要 响声。咽津三度,百脉自周遍调匀。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十二段锦第十二图

  十二段锦第十二图 河车搬运毕 想发火烧身心想脐下丹田中似有热气如火,闭气如忍大便状,将热气运至谷道(即大便处)升上腰间、背脊、后颈、脑后、头顶止,又闭气,从额上、两太阳、耳根前、两面颊,降至喉下、心窝、肚脐下丹田止。想似发火烧,一身皆热。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八段杂锦歌

  热擦涂津美面容 掌推头摆耳无聋攀弓两手全除战 捶打酸疼总不逢摩热脚心能健步 掣抽是免转筋功拱背治风名虎视 呵呼五脏病都空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擦面美颜诀

  擦面美颜诀 此诀无论每日早起及日间偶睡,凡睡醒之时,且慢开眼,先将两手大指背相合磨擦极热,随左右手各揩左右眼皮上,各九数,仍闭目,暗用眼珠轮转,向左九遍,又向右九遍,仍紧闭片时,即大睁开,明用眼珠向左右九转。(大除风热,永无目疾)

  随后又将大指背磨擦极热,即以两指背趁热一上一下揩鼻上三十六遍。(能润肺)

  随后又将两大指背弯骨按两眼外角边小穴中,各三十六遍,又按两眼之近鼻两角之中如数。(大能明目洞视)

  随后合两掌,磨擦极热,即以热掌自上而下顺揩面上九十数,要满面高低处俱到。再舔舌上津液于掌,仍磨擦稍热,复擦面上,九十次。(能光泽容颜,不致黑皱)

  此诀极简易,但于睡醒时稍迟下床,便可行之。起来觉神清气爽,即妙处也。久行,各效俱见。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六字治脏诀

  六字治脏诀 每日自子时以后,午时以前,静坐叩齿咽津,即根据法念“呵、嘘、呼、 、吹、嘻”六字,以去五脏之病。宜口中轻念,耳不闻声。每念一字,要尽一口气久,不可出字。六字惟嘘嘻易混,嘘字气从唇出,嘻字气从舌出。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六字行功根据式样歌

  肝用嘘时目睁睛(念嘘字要大睁两目)

  肺宜 处手双擎( 字要两手如擎物)

  心呵顶上连叉手(念呵字要叉掌按顶)

  肾吹抱取膝头平(吹字要两手抱膝坐)

  脾病呼时须嘬口(念呼字要嘬口)

  三焦有热卧嘻宁(嘻字要仰面身卧)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六字行功应时候歌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日呵心火自闲秋 定收金肺润冬吹水旺坎宫安三焦长夏嘻除热四季呼脾土化餐切忌出声闻两耳其功真胜保神丹

  修养宜行外功第一 合行外功诀歌

  六字行功各效验歌

  嘘属肝兮外主目 赤翳昏蒙泪如哭只因肝火上来攻 嘘而治之效最速呵属心兮外主舌 口中干苦心烦热量疾深浅以呵之 喉舌口疮并消灭属肺兮外皮毛 伤风咳嗽痰如胶鼻中流涕兼寒热 以 治之医不劳吹属肾兮外主耳 腰膝酸疼阳道痿微微吐气以吹之 不用求方需药理呼属脾兮主中土 胸膛气胀腹如鼓四肢滞闷肠泻多 呼而治之复如故嘻属三焦治壅塞 三焦通畅除积热但须六次以嘻之 此效常行容易得以上六字,因疾行之,疾愈即止、某处有病,以某字行之,不必俱行,恐伤无病之脏。

  能根据法行之,实有奇效,故医书道经并载之。

  修养宜内联功第二

  按摩导引之功既行之于外矣,血脉俱已流畅,肢体无不坚强,再能调和气息,运而使之降于气海,升于泥丸,则气和而神静,水火有既济之功,所谓精根根而运转,气默默而徘徊,神混混而往来,心澄澄而不动,方是全修,亦是真养。其他玄门服气之术,非有真传口授,毫发之差,无益有损。今择其无损有益,随人随时随地皆可行者,惟调息及黄河逆流二诀,功简而易,效神而奇,止在息心静气,自堪却疾延年。爰以四语诀之曰:气是延生药,心为使气神,能从调息法,便是永年人。

  修养宜内联功第二

  内联功图

  内联功图 

  修养宜内联功第二

  内功正面图

  内功正面图 

  修养宜内联功第二

  内功背面图

  内功背面图 

  修养宜内联功第二

  内功诀

  此决,每日子午二时,先须心静神闲,盘足坐定,宽解衣带,平直其身,两手握固,闭目合口,精专一念,两目内视,叩齿三十六声,以舌抵上 ,待津生时,鼓漱满口, 声咽下,以目内视,直送脐下一寸二分丹田之中。

  再以心想目视丹田之中仿佛如有热气,轻轻如忍大便之状,将热气运至尾闾,从尾闾升至肾间,从夹脊、双关升至天柱,从玉枕升至泥丸,少停,即以舌抵上 ,复从神庭降下鹊桥、重楼、绛宫、脐轮、气穴、丹田。

  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第三

  高氏云:吾人一身所恃,精、气、神具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故修养之术保全三者,可以延年,是以谓之三宝。夫人一身一家之事应接无穷,心役形劳,不知稍节,恃年力之壮,任意不以为困,何知衰惫之因,死亡之速,由此而致,令人形槁体枯,专求草根木叶之药物以活吾命,宁足恃哉。故当于每日起居逐时戒谨,乘间照常行动,则身无过损,而气可日充,精可日蓄,神可日养,疾可自此却,年可自此延矣。

  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第三

  总论精气神

  精者,滋于身者也;气者,运于身者也;神者,主宰一身者也。如耳目手足之能运者,气也,使之因事而运者,神也;运之或健或倦者,精也。

  耳乃精窍,目乃神窍,口鼻乃气窍。故耳之闭塞,精病可知;目之昏蒙,神病可知;口之吼喘,气病可知。

  元精,乃先天真精,非交媾之精。元气,乃虚无空气,非呼吸之气。元神,乃本来灵神,非思虑之神。

  所谓元精、元气、元神,由未生出胎以前而具,俱先天也。所谓交媾之精、呼吸之气、思虑之神,乃既生出胎之后而用,俱后天也。

  人身精实则气充,气充则神旺,此相因而永其生者也。精虚则气竭,气竭则神逝,此相因而速其死者也。

  孙思邈云: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精渐敝,形弱病相萦。

  太益曰:存神可以固元气,令病不生。若终日挠混,则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营卫昏乱,众疾相攻矣。

  又曰:神能使耳目手足视听持行,气即随而运之,故宁神即养气保精也。人之身如国。神如君,君良则国治;气如民,民聚则国强,精如财,财蓄则国富。

  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第三 总论精气神

  精

  人身液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如饮食水谷入胃,由脾磨化成液,生血以充精。故必借谷气以培后天之精,人乃得生也。

  精者,神倚之如鱼倚水,盖鱼借水养,神借精滋也。又,精者,气托之如雾托渊,盖渊浅则雾薄,精衰则气弱也。

  后天之精,以至阴之液,本于各脏之生化,不过藏之于肾,原非独出于肾也。

  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无摇者,守之固也。人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固,皮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散;脾精不固,齿发衰白。疾病随生,死亡将至,哀哉。

  心牵于事,火动于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

  《参赞书》曰:人至中年以后,阳气渐弱。觉阳事犹盛而常举,必慎而抑之,不可纵情过度。一度不泄,一度火灭,一度火灭,一度添油。若不强制,则是膏火将残,更去其油。故《经》语云: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

  凡房室之事,火随欲起,煽动精室,虽不泄而精渐离位,若将出而复忍之,则精停蓄,必化脓血成毒。

  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第三 总论精气神

  气

  气有禀于天地者,有受于父母者,禀天地之气谓之真气,受父母之气谓之凡气。

  真气者,人才成胎,便禀天地之气,与人身之气以类感类,合化以成人身。气有清浊浓薄,人因之有强弱刚柔。

  凡气者,人初受形,因父精母血蕴结而成胎,自有温暖之气,至十月气足,然后降生。一点凡气,藏于下丹田气穴,一身之气,呼吸皆出于此。

  先天元气为阳气,后天谷气为阴气。常使元气内运,阳气若壮,则阴气自消,阳壮阴衰,百病不生。

  简 曰:人若贪睡,则神离于气,气无所主,奔溃四溢。

  食气胜元气者多肥,故人肥甚者多不寿。人借水谷之气以养身。水谷之清气,行于脉中者,为营气,水谷之浊气,行于脉外者,为卫气。营气利关节,卫气充皮肤。

  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第三 总论精气神

  神

  神者,人之未生,父母媾精,其兆始见一点,初凝一念是也。始见一点,即所以成形,初交一念,即所以生神。

  神为气之子,如有气以成形,乃有神之知觉运动。指始有身而言也。

  神为气之帅,如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指既有身而言也。

  神静则心和,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

  《代疑编》云:身如屋,神如主人,主人亡,则屋无与守,旷而将倾矣。身如舟,神如舟子,舟子去,则舟不能行,空而随敝矣。世人忙忙碌碌,只奉养肉身,而关系至重之神反撇却罔顾,犹之舍舟子而操舟,弃主人而奉屋,岂不危哉。

  昔康仲俊年八十六,极强壮,自言少时读《千字文》即有所解悟,谓“心动神疲”四字也。平生遇事知谨节,不久劳心疲神,故老而不衰。

  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第三 总论精气神

  全神语

  弥格居士曰:神者,心之运用,宜急治心以全神。

  《觉世真言》曰:通天达地,出化入神,只是一个心。动中茫茫,不知此心久不在腔子里。故治心者要先知收心。

  又曰:心乃一身之主,主人要时时在家,一不在家,则家人无管束,必散乱矣,故心不内守则气自散,神自乱,精自耗。

  《觅玄语录》云:所谓思虑者,乱想耳。只是将已往未来之事,终日牵念。故知事未尝累人心,乃人心自累于事,不肯放耳。

  又曰:世人终日营扰,精神困惫,夜间一睡,一点灵明又为后天浊气所掩,安得复有澄定之时。

  龙舒居士曰:世人一生,父母妻子、屋宅田园、牛羊车马,以至微细等物,无非己之所有,举眼动步,莫罔顾恋。且如纸窗虽微,被人扯破,犹有怒心;一针虽小,被人将去,犹有吝意。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仆未归,已忧其失。种种事物,无不挂怀。一旦大限到来,尽皆抛弃,虽我此身亦弃物也,况身外者乎。

  静言思之,恍然可悟,一场幻梦。

  《吕泾野语》曰:人生顺逆得失,即盈虚消息之理,乃造化所司,非人所得而主之者。然造化能苦我以境,不能苦我之心,是只厄其半也:若境苦而我心亦缘境俱苦,谓之全厄。明明厄可减半,我自愿受其全,岂非痴汉。

  《虚斋语录》曰:仰观宇宙之广大,俯察身世之微渺,内视七情贪恋之虚想,外睹六亲眷属之幻缘,如一浮萍泛于巨海,一沤泡消于大江,此何庸着意安排。

  倘昔自缠绵,徒以困惫终其身,此之谓人茧。

  又曰:世宙一大戏场。离合悲欢要看假些,功名富贵要看淡些,颠连困苦要看平常些,时势热闹要看冷落些。若认真,当顺境则心荡气扬,当逆境则情伤魄丧,到得锣鼓一歇,酒阑人散,漏尽钟鸣,众角色一齐下场,那时谁苦谁乐。

  《觅玄语录》云:学治心者,必须万虑俱忘,一心清静。问曰:如何得心清?曰:谁令尔浊。问曰:如何得心静?曰:谁令尔动。凡人起一切事,本由自心,止一切事,亦由自心。如耳不闻非礼之声,声自不扰汝耳;目不视非礼之色,色自不侵汝目。作如是想,自然清静矣。又问曰:决烈之士,于身心世事两境界,他能觑破,用慧剑斩群魔,自是入道大器,下士为名利缠缚,为嗜欲缠缚,安能一旦了达解脱?曰:不怕念起,惟怕觉迟,觉来则念止,此妙诀也。每于一念妄生,觉时急止之,自此以一觉止一念,久久纯熟,自然无念有觉。心譬如镜,镜常磨则尘垢不沾,光彩常现。只此觉止二字,是入清静境界的道路。

  又曰:治心者时时内观此心,即谓之觉,一切烦邪乱想,随觉即除。

  又曰:触事之心,未能不动,但须如谷应声,即应即止,如镜照物,物来则照,物去不留。

  《心传》曰:将躁而止之以宁,将邪而闲之以正,将求而抑之以舍。于此习久,则物冥于外,神安于内,不求静而心自静矣。

  又曰:人居尘世,难免营求,虽有营求之事,而无得失之心,故有得无得,心常安泰。

  《吕泾野语》曰:人心最苦处,是此心沾滞,纵自知得,不能割断。故古有诏人歌曰:夜结于梦,昼驰于想,起灭万端,尽属虚妄,一剑把持,群魔消丧。

  《虚斋语录》曰:人生只忙迫一场,苦恼至死,岂不可哀。《诗》云:今此不乐,逝者其耋。苦恼者,当自去寻乐一番。盖人固不可不知虚生之忧,亦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不可不行步步求生之事,尤不可不存时时可死之心。

  宋白公曰:烦恼乃伐命之斧斤,人当于难制处用功。古人有除烦恼歌云:百年偶寄,何苦烦恼,天地缺陷,人生皆有,生初坠地,哭声一吼,身落尘劫,烦恼居首。烦字从火,内焚外燎,脏腑焦燥,形貌枯槁,精因之摇,神因之扰,气因之丧,寿因之夭。人固明知,烦恼自讨,气性之偏,习而难矫,执迷者多,醒悟者少。古有歌词,名曰宝诰,当烦恼时,心镜内照,譬如此身,冥冥杳杳,坠地以前,归土以后,此身都无,烦恼尽扫。持诵斯言,永年可保。

  吾闻多忧者见理之不明也,否则安命之不固也,不然,何不学君子之荡荡,反同小人之戚戚。

  又闻多忧者其思结,气将沮也;其气沮,神将索也。多阴而少阳,将从阴而下沉,不能从阳而上升也。此近死之兆。

  有一乐境界,便有一苦境界相对待。有一得意事,便有一失意事相乘除。犹昼夜寒暑之循环,无偏倚也。故知履盛满者不必喜,知必有困厄之时,履困厄者不必忧,知必有亨通之日。宜远观百年之兴废,无近拘一日之荣枯。欲知其实,但当看人家高曾祖父与其子孙,通计较量,则有盛必有衰,有衰必有盛,循环对待之理,显然在目前矣。

  人生世间,自幼至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人,天下之所仰羡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事各自有之,与贫贱者无异,特所忧患之事异耳,从无有足心满意者。故谓之缺陷世界。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虽处患难中,无异于乐境矣。

  人谓贫贱不如富贵耶?积贮愈浓,计虑愈深,劳苦愈甚。第宅园田,为子计,又为孙计。致使饮膳失期,夜分莫寝,贫贱者无是苦也。孰谓贫贱不如富贵也。

  为卑官,则恨不享大位;及位高,而险祸叵测,回想卑官而受安稳之福,真仙境矣。布衣 食,举家安泰,惟恨不富;及至金多,而经营劳困,惊惶忧恐,回想贫穷无事时,一家安泰,真仙境矣。身体强健,则恨欲不称心;一朝疾病淹缠,卧床寝席,百般痛苦,回想四体康强时,真仙境矣。无奈人只见一层,不见二层也。

  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第三 总论精气神

  一字安心之要

  图 

  修养宜知要知忌知伤第四

  子舆氏曰:夫蚓上食稿壤,下饮黄泉。东坡曰:蜗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所谓知要也。又,《野语》曰:蝮蛇有一种小而甚智。巫流操其法术欲取之,必诵咒语于洞穴之口。蝮一闻之,即以尾塞其耳,拒其声而弗听。巫术穷,而蝮得安于蜇。所谓知忌也。又曰:夜飞之蛾,赴灯烛光而扑之,始以为快,卒以焚身。蚊睫朗于暗,避火而远 焉。所谓知伤也。夫人灵于物,终其身昧昧然,不知所谓有要有忌有伤者,或致枯于贪,或罹患于诱,或焚身于快。予为就日之所习,最要最忌最伤之事,胪列而琐陈之,使由是推类引伸,以保其生,庶几不智出微虫下也。

  修养宜知要知忌知伤第四

  十要

  面要常擦 如前擦面之功,能使容颜光泽,故要常擦。道家谓之修神庭。

  目要常揩 每静时能常闭目,用两大指背,两相磨擦,揩眼使去火,永无目疾,故要常揩。

  耳要常弹 即鸣天鼓。可免耳患,故要常弹。

  齿要常叩 齿喜动,故要常叩。

  背要常暖 肺系近背,暖则不受风寒,故要常暖。

  胸要常护 胸即心窝,故要常护。

  腹要常摩 歌云: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故要常摩。

  足要常搓 如前足功,搓脚底涌泉穴,能去风湿,健步履,故要常搓。

  津要常咽 如前舌功,常取津液满口, 声咽之,能宣通百脉,故要常咽。

  睡要常曲 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又曰:睡则气滞于百节,养生家睡宜缩,觉宜伸。

  修养宜知要知忌知伤第四

  十忌

  忌早起科头早多风露之气,科头则寒邪入脑,故忌之。

  忌阴室贪凉 无阳照之室,阴气重,伤人,故忌之。

  忌湿地久坐 潮湿气主生疮毒,故忌之。

  忌冷着汗衣 汗衣湿后必冷,着之则侵背伤肺,故忌之。

  忌热着晒衣 久晒之衣,有热毒,未经退热即着在身,必受毒,故忌之。

  忌出汗扇风 汗出时毛窍俱开,扇则风邪侵入,故忌之。

  忌灯烛照睡 神不安,故忌之。

  忌子时房事 阳初生而顿灭,一度胜十度,故忌之。

  忌夏月凉水抹簟,冬月热火烘衣 冷水受湿,热火受毒,取快一时,久必生病,故忌之。

  忌久观场演剧 久视久听,则神与精俱伤,故忌之。

  修养宜知要知忌知伤第四

  十八伤

  久视伤精 目得血能视,精由血化,故伤精。

  久听伤神 神滋于肾,肾通窍于耳,故伤神。

  久卧伤气 卧时张口散气,合口壅气,故伤气。《混元经》曰:睡则气滞于百节(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则魂强,寐久则魄壮,魂强者生之人,魄壮者死之徒也)。

  久坐伤脉 脉宜运动,坐则不舒展,故伤脉。

  久立伤骨 立以骨干为用,故伤骨。

  久行伤筋 行以筋力为用,故伤筋。

  暴怒伤肝 肝属木,怒如暴风动摇,故伤肝。又,肝主血,肝伤则血不荣,必筋痿。

  思虑伤脾 思虑时,脾必运动,太过则脾倦,故伤脾。

  极忧伤心 心属火,于味主苦,忧则苦甚,故伤心。

  过悲伤肺 肺属金、主声音,悲苦久则声哑,故伤肺。

  过饱伤胃 饱食运化难消,故伤胃。

  多恐伤肾 肾属水,主北方黑色,人受惊恐则面黑,故伤肾。

  多笑伤腰 笑时必肾转牵腰动,故伤腰。

  多言伤液 言多则口焦舌苦,故伤液。

  多唾伤津 津生于华池,散为润泽,灌溉百脉,唾则损失,故伤津。又,《训典》曰:津不吐,有则含以咽之,使人精气留而自光。

  多汗伤阳 汗多亡阳,阳随汗出,故伤阳。

  多泪伤血 血藏于肝,哭泣多则肝损目枯,故伤血。

  多交伤髓 人之阳物,百脉贯通,及欲火动而行事,撮一身血髓至于命门,化精以泄。不知节欲,致骨髓枯竭,真阳无寄,如鱼之失水以死。

  修养宜四时调理第五

  延寿之法,惟自护其身而已。冬温夏凉,不失时序,即所以自护其身也。故前人云:知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养筋骨有偃仰之方,节宣劳逸有予夺之要,温凉合度,居处无犯于八邪,则身自安矣。真西山先生四时调理春月歌云:尝闻避风如避箭,春风多厉须防患,况因阳发毛孔开,风才一入成瘫痪。夏月歌云:四时惟夏难调理,阳神在外阴在里,心旺肾衰何所防,特忌贪欢泄精气。秋月歌云:时到秋来多疟痢,浣漱沐浴宜暖水,瓜茄生菜不宜餐,卧冷枕凉皆勿喜。冬月歌云:伏阳在内三冬月,切忌汗多阳气泄,阴雾之中勿远行,冻雪严霜宜早歇。春夏秋冬历一年,稍知调护自无愆,安然无病称真福,莫恃身当壮盛年。细玩五歌,语虽浅而法实周,欲护其身者,故当书绅三复。

  修养宜四时调理第五

  春三月

  《摄生消息论》曰:春阳初升,万物发萌,人有宿疾,春气攻动,又兼去冬以来,拥炉薰衣,积至春月,因而发泄,致体热头昏,四肢倦怠,腰脚无力,皆冬所蓄之疾,是务调理。

  调理法勿多食酸味,减酸以养脾气。(春,肝木正旺,酸味属木,脾属土,恐酸味助木克土,令脾受病)

  宜常食新韭,大益人。过春后勿食,多昏神。

  饮屠苏酒于元旦,免一年疾患。酒方:大黄(一钱) 川椒(一钱五分) 桂心(一钱八分)

  乌头(炮,六分) 白术(一钱八分) 茱萸(一钱一分) 桔梗(一钱五分) 防风(一两)。

  元旦寅时,酒煎饮之。宜先幼后长。

  乍寒乍暖,不可顿去绵衣,渐渐减之。稍寒莫强忍,即仍加服。

  春夜卧时,间或用热水,下盐一撮,洗膝下至足,方卧。能泄风邪香港脚。

  三月三日,上巳节,宜临水宴饮,修禊事以祓除不祥。

  修养宜四时调理第五

  夏三月

  《保生心鉴》曰:暑气酷烈,炼石流金于外,心火焚炽于内,古人于是时独宿、淡味,节嗜欲,定心息气,兢兢业业,保身养生。谚云:度过七月半,便是铁石汉。因一岁惟夏,乃生死关也。

  试看草枯木落,其汁液尽消竭于夏。危乎危乎,其此时乎。

  调理法勿多食苦味,减苦以养肺气。(夏,心火正旺,苦味属火,肺属金,恐苦味助火克金,令肺受病)

  虽大热,勿食冻水、冷粉、冷粥等物,虽取快一时,冷热相搏,多致腹疾。

  勿食煎炒炙 等物,以助热毒。多发痈疽。

  勿枕冷石。损目。

  勿睡熟扇风,或露卧取凉。多成风痹瘫痪之病。

  阴房破窗,防贼风中人最暴。

  勿用冷井水洗面,伏热在身。

  烈日晒热之衣,不可便穿。

  宜每日早起,以受清明之气。

  五月五日,用枸杞煎水沐浴,可却除灾疾。

  又,是日午时,可合平安散存用。(凡五月五日午时宜修合药饵者,因斗柄决。以月月常加戌,戌时天罡指午,亥时指未,自未轮转,五日午时正指艮宫,为塞鬼户也,故用此时合药最效)

  平安散方雄黄 火硝 明矾 朱砂(各二钱) 冰片 麝香(各三分) 荜茇(五厘) 真金三十张共研为末。

  防疫气流行,用贯仲一味,置厨房水缸内,合家食之,不染。

  调乌梅汤解暑。方用乌梅,不拘多少,捣烂,加蜜,调滚水,待温饮之。或用砂糖代蜜亦可。

  修养宜四时调理第五

  秋三月

  《养生论》曰:秋风虽爽,时主肃杀,万物于此凋伤。顺时调摄,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调理法勿多食辛味,减辛以养肝气。(秋,肺金正旺,辛味属金,肝属木,恐辛味助金克木,令肝受病)

  勿食生冷,以防痢疾。

  勿食新姜,大热,损目。

  勿贪取新凉。(凡人五脏俞穴,皆会于背。酷热之后,贪取风凉,此中风之源也。故背宜常暖护之)

  八月一日,用绢展取百草头上露,拭两目,倍光明。柏树露尤妙。

  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却疾益人。

  修养宜四时调理第五

  冬三月

  《律志》曰:北方,阴也,伏也。阳伏于下,于时为冬。当闭精养神,以浓敛藏。如植物培护于冬。至来春方得荣茂。此时若戕贼之,春升之际,下无根本,枯悴必矣。

  调理法勿多食咸味,减咸以养心气。(冬。肾水正旺,咸属水,心属火,恐咸味助水克火,令心受病)

  不宜多出汗,恐泄阳气。

  勿多食葱,亦恐发散阳气。

  不宜沐浴。阳气在内,热水逼而出汗。(汗出而毛孔开,最易感寒。冬伤于寒,春必病瘟)

  不宜早出犯霜,或略饮酒以冲寒气。

  不宜犯贼邪之风。(冬月,东南风为贼邪风,宜谨避之)

  冬至日,用赤小豆煮粥,合宅啜之,可免瘟疫时症。

  宜积贮雪水,烹茶饮之,能解一切热毒。

  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即人之死生系焉。举世之人,皆知男女之事纵欲必致伤生,即饮食之中,亦惟知纵酒过度必至戕命,至于嗜味纵口,疾病丛蓄,甘陷溺于其中而不知警。盖病之生也,其机甚微,由积渐而毒始发,及病之成也,第归咎于外感六气、内伤七情,鲜有悔悟于平日口腹之贪饕者。考之《内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诸经并行。是为无病之人。此言水谷之益人也。今也饮食不节,恣食浓味,惟恐不及,血沸气腾,济以燥毒,清化为浊,脉道阻涩,不能自行,疾已潜滋矣,犹恬不知畏。虽晓之以物性,陈说利害,无如美食在前,馨气当鼻,馋涎莫遏,其可禁乎。或反托词肠胃坚浓,福气深壮,何妨奉养。纵口固快一时,积久必为灾害。前哲格言,爽口作疾,浓味厝毒,谓之何也。或者疑《内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曰地食人以五味,则嗜味何伤。不知味有本于天者,有成于人者。谷粟菽麦,自然冲和之味,有益人补阴之功,此《内经》所为本天之味也。若人之所为者,皆烹饪偏浓之味,有致疾伤命之虞,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敛,火之降也;以偏浓之味为安者,欲之纵,火之胜也。且谷食与肥鲜同进,浓味得谷为助,其积之也久,宁不长阴火而致虐乎。彼安于浓味者,未之思耳。昔人《饮食垂戒箴》曰:山野贫贱,淡薄为常,动作不衰,体健而康,均此同体,我独苦病,悔悟一萌,尘开镜净。可知茹淡者安,啖浓者危。试观古今来寿登百岁以上者,多出于民间,而身都通显家享丰浓者,罕有其人,岂天命定数,独彼寿而此否乎。又或者曰:视养我者均为我贼,食物固可废欤?曰:浓不如薄,多不如少,虑患而谨节之,畏危而坚忍之,举匕箸如儆戈矛,不与肉食者同其陷溺,宁负我生之腹,不负生我之天,是亦卫生之一道也。

  嗜味纵口,必致伤生,已淳淳戒之矣。即日用菜蔬之属,各有性寒性热之不同,或益或损之宜辨,苟非平时留神审择,亦阴受其患而不知。兹复就家常需用之食物,搜考本草诸书而摘录之,惮知所去取而慎择焉。按本草诸书,坊间旧刻不下数十种,究无一可据,或性味彼此柄凿,或损益自相矛盾,甚或侈陈反忌,竟无一物敢入口者。姑举其一二言之。如食品诸物,载鸡肉同虾、鲤鱼食,成痈:芥菜同鲤鱼食,成心瘕。凡 馔中多以此合食,曾未见有为害者。且又谓鸭肉与鳖同食杀人,尤属妄诞,骇人耳目。至如一物也,言主治则云能化痰能益气,言反忌又云食之生痰动气。将信为化痰益气而食之乎,抑信为生痰动气而禁之乎,令人无所适从,何须费辞饶舌。惟延禧堂《集解》颇能辟之,谓诸家食忌不可尽信。然亦以“猪之临宰,惊气入心,绝气入肝,皆不可食”等语,信为有据,叙入篇中。独不思心之与肝,凡畜同具,屠宰之时,皆不惊不绝乎,何仅一猪为然。且既云心不可食矣,何又云心可入心补心;既云肝不可食矣,何又云肝能入肝明目。荒唐无稽之说,不可殚述。兹则删其繁芜,正其悖谬,就常食习见之物,分类而剖之,确而可信,简而易稽,俾饮之食之者,洞悉其物性,审择其损益,庶有助于养生者之趋避也。

  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

  谷类

  粳米 性和平,得天地中和之气。

  又称粘米。(南产米胜于麦,北产麦胜于米,亦地气使然也)

  〔宜〕 陈米性平,扶助脾土,益精强志,滋培胃气。

  〔忌〕 新米性稍热,凝痰。

  早米 (性温,得土气,最能健脾)

  晚米 (性凉,得金气,尤能解热)

  红米 (性温,力浓)

  白米 (性凉,气清)

  糯米 性温,米之绵软者。

  〔宜〕 补脾肺虚冷,坚大便,实肠。

  〔忌〕 多食粘滞难化。(糯米酿酒,和以极克伐之药曲,糟秕仍难融化,即此可知)

  粟米 性微寒。

  小米曰粟米。糯者名秫,酿与糯米同。

  〔宜〕 养肾益气,解胃热,利二便。

  〔忌〕 湿热下痢者少食。

  大麦 性温。

  〔宜〕 助胃补脾,下气除胀。

  〔忌〕 久食生熟,亦令脚软,因其下气也。

  麦芽 (性微热,味甘。化一切面食积滞)

  小麦 性微寒。

  北产与陈久者良。

  〔宜〕 养心补气,助五脏,浓肠胃。

  面(性热)

  (麦之凉在皮,面去皮即性热。加碱水者多口燥发渴)

  麸 (性凉。熨腰脚寒湿,散血止痛)

  荞麦 性寒。

  〔宜〕 降气宽肠,解酒积。

  〔忌〕 脾胃虚者勿多食。致头眩。

  高粱 即稷。

  〔宜〕 作酒。治腹疾良。

  芝麻 性平。

  即胡麻。又名巨胜子。陶弘景曰:八谷中惟此最良。

  〔宜〕 补脾,益肝肾,润五脏,填精髓,坚筋骨,明耳目,凉血,解毒。黑者入肾;白者入肺;粟色者久蒸久晒,可以耐饥。

  薏苡仁 性微寒。

  〔宜〕 健脾补肺,除香港脚湿热,去筋疼拘挛,亦治疝气热淋。祛邪辅正,有益无损,最宜常作粥食。

  绿豆 性凉。去皮性平。

  〔宜〕 清热解毒,利小便,消肿痛。

  〔忌〕 多食动腹中冷气。

  豆粉 (性凉)

  (荡粉皮、索粉条,皆能醒酒解毒)

  豆芽 (同粉)

  黄豆 性平。炒则热,煮则寒,作豉则冷,蒸晒则温。

  〔宜〕 清热,下大肠浊气。

  〔忌〕 发疮助脓。

  豆腐 (性寒。和脾胃,消胀)

  豆腐浆 (清火带补)

  豆腐皮 (性寒。解热、除斑)

  豆腐干 (性同豆腐)

  豆腐乳 (性同)

  黑豆 性寒。坚小者名马料豆。

  〔宜〕 镇心活血,明目补肾,利水下气,散热,驱风,解毒。

  豆豉 (性冷。发汗解肌,调中下气)

  蚕豆 性温。即胡豆。

  〔宜〕 快胃利脏。

  〔忌〕 多食发胀。

  豌豆 性平。

  〔宜〕 益胃,止泄。

  〔忌〕 多食发胀。

  赤小豆 性平。

  〔宜〕 补心。

  〔忌〕 多食助热。

  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

  兽类

  猪肉 性微寒。

  雄猪曰 ,骟割者曰 ,母猪曰彘。

  〔宜〕 肉补肉,丰肌体,泽皮肤。亦润肠胃,生精液。

  〔忌〕 多食助热、生痰、动风。(故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也。风寒病初起及愈后宜暂禁之。因油腻沾滞,风寒不能解散。又,病后肠胃虚弱,难受肥浓也)

  猪头 (性热,有毒,发宿疾)

  槽头 (毒比猪头尤甚。系猪项肉)

  脑髓 (性大寒,冷精,损阳)

  猪舌 (无毒,可食)

  猪蹄 (性平)

  (煮汤食,通乳汁。洗败疮良)

  猪血 (性平)

  (解丹石毒。治头风眩晕。心血治惊癫。尾血和冰片治痘疮倒 )

  (多食损阳)

  猪油 (性寒)

  (凉血,润燥,散风,利肠,解毒,杀虫。胰子油润五脏,消干胀)

  猪心 (性平)

  (治惊邪虚悸,补心血不足)

  猪肝 (性温补肝明目)

  猪肺 (性微寒。补肺治咳)

  猪肚 (性温)

  (健脾,补羸,助气,四季宜食)

  猪肠 (性寒润肠治燥,止小便,调血痢)

  猪肾 (即腰子。性冷。治肾虚腰疼。耳聋)

  猪脾 (即连贴。性平。治脾胃虚热)

  猪脊髓 (性寒。补骨髓,益虚劳)

  羊肉 性热。

  〔宜〕 补虚劳,益气血,壮阳,开胃。

  〔忌〕 发疮疖。

  羊肝 (性平。补肝明目)

  羊胆 (性苦寒。点风泪眼、赤障、白翳良)

  胫骨 (烧灰擦牙良)

  羊血 (性凉。解金银、丹石、砒硫毒)

  羊乳 (性甘温)

  (补肺肾虚,润胃脘、大肠,治反胃、消渴、口疮、舌肿)

  牛肉 性温。味甘。补脾。

  〔宜〕 补脾益气,壮力强筋。

  〔忌〕 患疮毒者勿食肉,患冷痢者勿食乳。且有功之畜,亦不忍食。

  牛乳 (味甘寒)

  (作酥油,补脏利肠,和血脉,泽肌肤。作酪,止烦,润燥,益心肺)

  犬肉 性温。味甘微辛。

  〔宜〕 暖胃,益脾,补虚,壮阳。

  〔忌〕 食之身带厌秽。亦有功之畜,戒与牛同。

  鹿肉 性温。味甘微酸。

  〔宜〕 补中益气,助虚补脏。(鹿乃纯阳多寿之物,又择食良草,其肉有益无损)

  鹿茸(补骨血,益精髓,坚阳道,除耳聋,目暗)

  鹿角胶(强骨髓,补阳,悦颜色)

  兔肉 性凉。

  〔宜〕 益肺健脾。小儿食,稀痘。

  〔忌〕 孕妇不宜食。

  麂肉 性平。

  〔宜〕 治五痔。

  熊肉 性平。

  〔宜〕 补虚损,除风痹。

  熊掌 (性温)

  (益气力,御风寒,除痹,补虚)

  熊胆 (性苦寒)

  (凉心,平肝,明目,杀虫,治惊痫、五痔)

  獐肉 性温。

  〔宜〕 祛风,消瘤。

  〔忌〕 动风。

  果子狸肉 性平。

  〔宜〕 去游风。

  虎肉 性平。味微酸。

  〔宜〕 益气力,止惊悸。

  虎骨 (治筋骨,追风定痛)

  虎胫 (治手足诸风)

  豹肉 性平。

  〔宜〕 强气健力。

  马肉 性冷。

  〔宜〕 壮筋骨,治痿痹。

  〔忌〕 发疮疥。春食防瘴毒。

  驴肉 性凉。

  〔宜〕 益劳损。

  〔忌〕 动风。

  野猪肉 性平。

  〔宜〕 治肠风泻血。

  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

  禽类

  鸡肉 性温。味辛,入肺。

  黄雌及乌骨者良。

  〔宜〕 补虚,温中,治劳损,助阳气。

  〔忌〕 发风,助肝火。老鸡头有毒,勿食。

  鸡蛋 (性平)

  (补血,清音,止嗽,散热,定惊,止痢,安胎)

  鸭肉 性冷。味甘咸。老鸭白鸭良。

  〔宜〕 滋阴补虚,除蒸止嗽,利水道,治热痢。

  鸭蛋 (性微寒)

  (能除心腹膈热。盐藏食更宜)

  鹅肉 性寒。味辛甘。

  白鹅辛凉无毒,苍鹅冷有毒。老鹅良,嫩鹅毒。

  〔宜〕 解脏热。汁止消渴。

  〔忌〕 发风动疮。

  野鸭 性凉 一名凫。

  〔宜〕补中,益气,平胃,消食,解热。

  野鸡 性微寒。一名雉鸡。

  〔宜〕 补中,益气,止泄。

  〔忌〕 春夏食之微毒。

  鸽 性平。味甘辛。入肾经助阳。

  〔宜〕 除诸疮疾,解百药毒。

  〔忌〕 减药力。

  鸽屎 (治阴症腹痛)

  斑鸠 性平。味甘微咸。入肝经明目。

  〔宜〕 补气,助阴,能明眼目。

  麻雀 性温。

  〔宜〕 益气,壮阳。

  麻雀蛋(有斑。五月取之,和天雄、菟丝子为丸,酒下,治阳痿不起)

  雁 性平。

  〔宜〕 治风挛拘急,长毛发须眉,除结热,开耳聋。

  鸬 性冷。

  〔宜〕 治大腹鼓胀,利水道。

  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

  水族类

  燕窝 性平。洁白者良。

  〔宜〕 消痰,降火,补气。

  海参 性寒滑。

  〔宜〕 解脏热,补肾,故名参。

  〔忌〕 稍滞而难化。

  鲍鱼 性温。

  〔宜〕 化痰。

  鱼翅 性平。

  鲤鱼 性平。

  〔宜〕 利小便,治香港脚、水肿、黄胆。

  鲟鳇鱼 性平。味甘辛。雄曰鲟,雌曰鳇。

  〔宜〕 作 ,可常食。

  鲥鱼 性平。味甘。

  〔宜〕 补虚劳。

  〔忌〕 发疳痼。

  鲈鱼 性温。

  〔宜〕 温中益气。

  鲭鱼 性甘平。

  〔宜〕 治香港脚。

  〔忌〕 服术人勿服。

  胆(治目疾,除喉痹,涂热疮)

  鱼 性平。味甘。即鲂鱼。

  鲫鱼 性温。味甘。

  〔宜〕 和胃实肠。(鱼皆属火,惟鲫属土,故宜肠胃)

  〔忌〕 不宜同沙糖食。

  鲢鱼 性甘温。味甘。一名 鱼。

  〔宜〕 补中益气。

  〔忌〕 多食,令人热中发渴,又发疮疥。

  鳜鱼 性平。

  〔宜〕 补虚,益脾,治劳瘵、肠风便血。

  鲩鱼 性温。即草鱼。

  〔宜〕 暖胃和中。

  鱼 性平。味甘。大者为蠖鱼。

  鲞鱼 性平。即石首鱼干。

  〔宜〕 开胃,消食,治痢。凡病中,忌油腻生冷,惟食鲞相宜。

  白鱼 性平。味甘。又名 鱼。

  〔宜〕 开胃助脾,补肝明目。

  〔忌〕 患疖毒人食之,发脓。

  鲦鱼 性平。即 鱼。

  〔宜〕 暖胃,止冷泻。

  鲨 鱼 性平。味甘。

  〔宜〕 暖中,益气。

  纸鱼 性平。味甘淡。

  乌鱼 性平。味甘微咸。即鳢鱼。

  〔宜〕 煮汤洗除汗斑。

  鱼 性平。味甘。

  有黄白二色,黄而小者名颡鱼。

  鳝鱼 性温。味甘。

  〔宜〕 补五脏,除风湿。尾血疗口眼 邪。

  鳗鱼 性平。味甘。

  〔宜〕 除劳瘵骨蒸,补虚损。

  鳅鱼 性平。味甘。即泥鳅,又名 鱼。

  〔宜〕 暖中益气,解消渴及酒病,收痔,兴阳。

  鳖 性平。味甘。

  〔宜〕 凉血滋阴,愈疟疾,补肾除热。

  〔忌〕 与苋菜同食。

  龟 性温。味甘微咸。

  〔宜〕 补心,益肾,滋阴,资智。

  〔忌〕 恶人参。

  龟版(熬膏良。治阴血不足,劳热骨蒸)

  虾 性热。味甘。

  〔宜〕 壮阳道。

  〔忌〕 多食发疮。

  蟹 性寒。味甘。

  〔宜〕 除热,解结,散血,通筋,续筋骨。

  〔忌〕 寒胃泄泻。

  螺蛳 性大寒。味甘微咸。

  〔宜〕 清热安痔,利大小便。

  〔忌〕 脾胃虚寒者食之,泻不止。

  蛏 性凉。味咸微甘。入肾经。

  〔宜〕 清热除烦。

  石决明 (似蛏而扁者,治目疾)

  海蜇 性温。味咸。

  〔宜〕 清热软坚。

  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

  菜类

  韭菜 性温。味辛咸。

  入肺肾二经。韭汁和京墨能止血。

  〔宜〕 益胃,助肾,补阳,充肺气,逐停痰。(春月多食最宜)

  〔忌〕 春后多食昏神。

  韭子 (性温。补命门,暖膝,治阳痿)

  薤 性温滑。味辛,又名 子( 音叫)

  〔宜〕 助阳,散血,泄大肠滞气。同蜜捣烂,可涂汤火伤。

  葱 性温散。味辛。

  和蜜可治金疮毒壅。炒热熨脐下,治阴症腹疼。

  〔宜〕 煮粥治痢。发汗,通阳气,止头疼,散寒邪,利二便,治耳鸣,解诸鱼肉毒。

  〔忌〕 同蜜食,同枣食。

  蒜 性温。味辛。

  和猪肚食之,能消鼓胀。

  〔宜〕 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解暑气,辟瘟疫,消肿毒,破积化食,利大小便,解蛇虫诸毒。独头元瓣者,治疮尤良。

  〔忌〕 伤肝,损目,生痰,助火,散气,耗血,昏神。

  芸苔菜 性温。味辛。

  道家五荤之一。其四即韭、薤、蒜、芫荽也。

  〔宜〕 散游风丹毒。

  芥菜 性温。味辛。

  〔宜〕 利九窍,明耳目,除邪气,止咳嗽。

  油菜 性温。

  〔宜〕 散血消肿。

  〔忌〕 动疾发疮。

  苋菜 性冷,味咸。

  〔宜〕 通九窍。

  〔忌〕 冷中,损腹,动气。不宜与鳖同食。

  马齿苋 (性寒。散血,解毒,利肠,祛风)

  菠菜 性冷滑。味甘涩。

  〔宜〕 通肠胃,利五脏,解热毒酒毒。

  〔忌〕 滑肠,动冷气。

  莴苣菜 性冷。味甘涩。

  〔宜〕 开胸膈,利气。

  苦 菜 性寒,味苦。

  〔宜〕 解毒。

  萝卜 性温。即莱菔。

  〔宜〕 消食化痰。

  〔忌〕 服地黄、何首乌者,不宜食。

  萝卜叶 (止痢)

  萝卜子 (治痰,止嗽)

  胡萝卜 (性平)

  (宽中下气,散肠胃邪滞)

  芫荽 性温。即胡荽。

  〔宜〕 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

  〔忌〕 久食令人多忘。

  茼蒿菜 性平。

  〔宜〕 安心气,利肠胃,消痰饮。

  〔忌〕 动风。

  水芹 性平寒。

  〔宜〕 消烦渴。

  蒌蒿 性温。

  〔宜〕 主发散。

  〔忌〕 多食发疮。

  菜 性平。

  〔宜〕 利五脏,去头风。

  〔忌〕 腹冷人食之,破腹。

  黄芽菜 性平。

  菘菜 性温。

  即白菜。北地无菘,土不宜也。

  〔宜〕 利肠胃,除胸中烦渴,消食下气,止热嗽。

  〔忌〕 夏前不宜多食。发皮肤风痒。

  菜 性冷滑。

  〔宜〕 消渴,利便,下气,止呕。

  〔忌〕 多食损胃。

  蕹菜 性平。

  蕨 性寒。

  〔宜〕 去暴热,利水道。

  〔忌〕 多食腹胀,损阳,落发。

  芋 性平。

  〔宜〕 宽肠胃,充肌肤,耐饥。

  〔忌〕 多食难克化,滞气困脾。

  薯 性平。

  大者为薯,小者为山药,皮红、小似萝卜者为甜薯,又名红苕。

  〔宜〕 补劳瘦,益气力,充五脏,润皮毛,除烦热。

  山药(性平,入脾肺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

  (固肠胃,化痰涎,止泻痢,益心,治健忘,久食清耳目。生捣敷疮毒,消肿硬)

  百合 性平。

  〔宜〕 润肺,宁心,清热,益气,止嗽,除涕泪,利二便。

  香椿 性寒。

  香者为椿,臭者为樗。

  〔宜〕 寒能胜热,苦能燥湿,涩能收敛,治湿热泄泻、滑遗,止小便。

  茭白 性冷。

  〔宜〕 治客热,利小便,解食毒。

  芦笋同。

  竹笋冬生者性温,其余俱性冷难化。

  〔宜〕 通利九窍,爽胃化热,消痰。多痰者宜食。

  扁豆 性温。

  〔宜〕 调脾暖胃,消暑除湿,止渴止泻,解酒毒。

  豇豆 性平。

  即长豆,为豆中上品。又名豆角。

  〔宜〕 益气,补肾,健胃,和脏,生精除渴,止吐逆泄痢。

  紫苏 性温。

  〔宜〕 去寒发表,开胃除胀,辟腥解毒。

  茄子 性寒。又名落苏。

  〔宜〕 散血,宽肠。

  〔忌〕 动风,发疾。秋后食损目。

  枸杞叶 性凉。

  〔宜〕 清心肺客热,去风明目。

  姜 性温。

  〔宜〕 生用逐寒邪能散,炮熟除胃冷能守。通神明,去秽恶,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

  〔忌〕 多食损目。

  蘑菇 性寒。

  〔宜〕 益肠胃,化痰理气。

  〔忌〕 动气发病,不可多食。

  羊肚菜同。

  慈菇 性辛。

  〔宜〕 清热治痈,除结核瘰 。

  金针菜 性寒。

  〔宜〕 舒脾开胃。

  〔忌〕 多食滑肠。

  紫菜 性寒。

  〔宜〕 解烦热,消瘿结。

  菌 性寒。

  〔忌〕 因湿气薰蒸而成,多有毒杀人。

  木耳 性凉。

  〔宜〕 治牙疼、血痢,除痔。

  〔忌〕 多食难化。

  石耳 性冷。

  〔宜〕 益精,明目,除泻血,安痔漏。

  香蕈 性平。

  〔宜〕 益气不饥,治风破血。

  〔忌〕 生山僻处者有毒杀人。

  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

  瓜类

  冬瓜 性寒。

  〔宜〕 泻血益脾,利二便,消水肿,散热毒。

  子 (补肝明目)

  瓠瓜 性平。长曰瓠瓜,短曰葫芦。

  〔宜〕 除烦热,利水道,润心脾。花、叶俱解毒。

  〔忌〕 多食令人吐利。患香港脚、冷气者,食之永不除也。

  西瓜 性寒。

  〔宜〕 解暑除烦,醒酒,利便。(谓之天生白虎汤)

  〔忌〕 多食伤脾助湿,致成疟痢。

  瓜子 (多食动火助热)

  菜瓜 性寒。即梢瓜,多用作酱菜。

  〔宜〕 宣泄热气,解酒热毒。

  〔忌〕 苦寒有毒,不可多食。

  甜瓜 性寒。

  〔宜〕 止渴除烦,利小便,夏不中暑。

  〔忌〕 多食破腹。

  苦瓜 性寒。

  〔宜〕 除邪热,清心明目。

  子 (益气壮阳)

  南瓜 性温。红色者名金瓜,南人俗名番瓜,北名倭瓜。

  〔宜〕 补中益气。

  〔忌〕 发香港脚、黄胆并诸疮。

  丝瓜 性冷。

  〔宜〕 除风化痰,凉血解毒,消浮肿,治肠风。

  〔忌〕 多食落发。

  王瓜 性寒。即番薯,一名地瓜。

  〔宜〕 除诸热邪,益气,散痈肿,愈黄胆,妇女行乳通经。

  黄瓜 性寒。一名胡瓜。

  〔宜〕 清热解渴,利水道。

  〔忌〕 多食致疟疾。

  木瓜 性温。即香瓜。

  〔宜〕 和胃,滋脾,益肺,止吐,消食,治转筋,除湿痹香港脚。

  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

  果类

  枣子 性温。北产肥润者良。

  〔宜〕 补中益气,滋脾土,润心肺,生津液,悦颜色,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

  〔忌〕 多食生虫、损齿、作膨胀。不宜同葱、鱼食。

  柿子 生柿性寒,柿饼性平。

  〔宜〕 肠风痔漏。健脾涩肠,润肺止嗽,安反胃。

  〔忌〕 多食生柿,苦寒败胃。

  柿霜 (性冷。生津化痰,清上焦之热,治喉舌之疮)

  柿蒂 (性温。止呃逆。解误食桐油毒)

  栗子 性温。

  〔宜〕 浓肠胃,补肾气。熟食则耐饥,煨食止内寒暴泻。

  〔忌〕 多食,生则难化,熟则滞气。

  榛子 性平。似栗,甚小,俗名茅栗。

  〔宜〕 肠胃。止饥,调中。

  桃子 性热。

  〔忌〕 多食生内热,发胀,长疖,夏秋成痢。

  桃仁 (性平。行血消坚,润大肠,除皮肤燥痒)

  李子 性温。

  〔宜〕 生津止渴。

  〔忌〕 多食发痰疟。

  杏子 性热。

  〔宜〕 止热。

  〔忌〕 多食昏目,生痰。

  巴旦杏 (止咳,下气,消腹闷)

  杏仁 (性温。润肺,消食积,散滞气,发汗解风寒)

  梅子 性涩。

  〔宜〕 止烦渴,生津。

  〔忌〕 冒风寒者不宜食,恐收寒入内。且损齿,泄津液,伤肾。

  乌梅 (性平。烟薰黑者,除烦热,止吐逆,消酒毒,敛肺涩肠)

  白梅 (性平。腌晒干者。除痰,止泻痢,解烦渴)

  橘子 性寒。

  〔宜〕 肺经化痰,开胃,除胸膈气。

  〔忌〕 食肉生痰。

  橘皮 (其皮陈者曰陈皮,皮青者曰青皮,去皮里白者曰橘红)

  (陈皮调中快膈,导气消痰;青皮破滞削坚,除痰消痞;橘红顺气化痰,和中利膈)

  柑子 性寒。

  〔宜〕 顺气调中,解酒热。

  〔忌〕 多食损齿。

  橙子 (性寒。比柑稍大。美在皮。下气消痰,止恶心。肉不可食)

  柚子 (性寒。大如瓜。皮肉逊柑。消食,解酒)

  香橼 (性寒。大小如橙,蒂如金钱。取其气香,皮肉俱不佳)

  金橘 (性微寒。小如茧。皮甘,肉酸。功用同柑)

  佛手柑 (性温。止心下气痛)

  梨于 性微寒。

  〔宜〕 润肺消痰,降火止渴,解酒。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切片贴汤火热毒。

  〔忌〕 脾虚泻痢及血虚人,不宜食。

  梨汁 (治中风失音)

  苹果 性平。

  林檎 性温。

  大为林擒,小为奈子。

  〔宜〕 下气消痰。

  白果 性温而涩。

  〔宜〕 熟食温肺益气,生食降痰解酒。

  〔忌〕 多食壅气。小儿动疳。

  核桃 性热而涩。即胡桃。

  〔宜〕 固肾涩精,温肺润肠,补气养血。

  〔忌〕 多食动风痰、助肾火,有痰火者不宜。

  橄榄 性凉。

  〔宜〕 生津除烦,解毒醒酒。

  橄榄核 (烧灰敷蛀疳良。磨水化鱼骨哽)

  荔枝 性温。

  〔宜〕 人肝肾,散滞气,辟寒邪。

  〔忌〕 多食发虚热,口舌龈肿衄血。仍以壳浸水,饮之即解。

  龙眼 性温。

  〔宜〕 益脾长智,养心包,止肠风下血,润肺,治健忘。

  〔忌〕 中满者不宜食。多食衄血。

  榧子 性涩。

  〔宜〕 消谷令人能食。滑肠可治五痔。

  〔忌〕 与绿豆相反。

  葡萄 性平。

  〔宜〕 冷而不寒,除烦解渴,逐湿利水。

  桑椹 性凉。色黑入肾。

  〔宜〕 峻补肾水,通利关节,安魂镇神,聪耳明目,解酒热,乌须发(取熟透者),滤汁熬膏加蜜,点汤和酒并妙。

  枇杷 性平。

  〔宜〕 利肺气,止吐逆,润脏除热。

  柏子仁 性温润。

  〔宜〕 养心气,润肾燥,助脾滋肝,益志宁神,聪耳明目,除风湿,泽皮肤。常食有益无损。

  山楂 性冷。

  〔宜〕 消食积,补脾化滞,止痢。

  〔忌〕 脾弱者恐太克伐,不宜多食。

  石榴 性温。

  〔宜〕 止泻痢,除咽喉燥渴。

  〔忌〕 多食损齿。

  樱桃 性热。

  〔宜〕 益脾气,止泄精。

  〔忌〕 内热,有喘嗽者不可食。

  杨梅 性大热。

  〔宜〕 消食,涤肠胃,止酒吐。

  〔忌〕 多食发热,损齿。

  落花生 性平。

  〔宜〕 脾肺。香能舒脾,色白入肺。

  〔忌〕 油者不宜食,反能致咳。

  莲子 性温涩。

  〔宜〕 补脾。能交水火而媾心肾,安靖君相火邪,益十二经脉血气,涩精气,浓肠胃,除脾泄久痢,白浊、梦遗、女人崩带、诸血病。

  藕节 (性温而涩)

  (解热毒,消瘀血,止吐衄淋沥、一切血症)

  莲须 (性涩。清心通肾,固精乌发)

  藕粉 (安神益胃)

  菱 性寒。

  〔宜〕 消暑,止渴,解酒。

  芡实 性温而涩。

  〔宜〕 固肾益精,补脾去湿,止泄泻,除梦遗。煮熟研膏同粳米作粥,甚助精气。

  荸荠 性寒滑。味甘。主化坚。即地栗。

  〔宜〕 益气安中,开胃消食;除胸中实热,止五种噎膈。能消坚削积,和铜钱嚼之,则钱碎。

  槟榔 性温。味辛苦微涩。

  〔宜〕 破滞散邪,攻坚去胀,消食行痰,除风下水,醒酒解瘴。

  〔忌〕 过食泄脏气。

  甘蔗 性寒。味甘。

  〔宜〕 和中助脾,除热润燥,止渴消痰,解酒毒,利二便。

  〔忌〕 多食出鼻血。

  甘蔗汁 (与姜汁同服止呕哕反胃)

  白糖 (性温热。和中,消痰止嗽)

  红糖 (性温热。同白糖皆蔗汁熬成。补脾润肺)

  蜜糖 生凉熟温。味甘。痘痂不落以此敷之。

  〔宜〕 丸药,润燥,止嗽,除痢,明目,悦颜。

  〔忌〕 略滑肠,泄者忌用。不宜同葱食。

  饴糖 性热。味甘。即米糖,糯米熬成。

  〔宜〕 和脾润肺,化痰止嗽。

  〔忌〕 多食发湿热,动火,损齿。

  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

  杂食类

  水 性各不同。味淡。

  天雨水 (性平。久下淫雨为潦水)

  〔宜〕 治心病狂邪。

  露水 (性平)

  (露能解暑,疟疾由于暑,故治疟之药宜露一宿服)

  〔宜〕 止烦,清心。

  雪水 (性冷)

  〔宜〕 解疫,去酒热,消痧扉。洗目退赤。

  冰水 (性冷)

  〔宜〕 去烦热,解暑毒酒毒。

  〔忌〕 多食,寒热相激,成脾疾。

  海水 (性温)

  〔宜〕 去风瘙,消食胀。

  江河水 (性平)

  〔宜〕 煎通二便药。急流者,性速而达下,回流者,性逆而倒上。

  泉水 (性寒)

  〔宜〕 解热闷烦渴。

  温泉水 (性热。下有硫硖)

  〔宜〕 治疥癣。

  井水 (性平)

  (山泉者上,城市者下。清晨初汲,为井华水)

  〔宜〕 治热解烦。

  地浆水 (性寒)

  (掘地作坑,用新汲水搅浊 待澄取用)

  〔宜〕 治中暑 。

  阴阳水 (性平。生熟各半)

  〔宜〕 治上吐下泻,仓卒霍乱。

  扬劳水 (性速。用勺扬起千遍。又名甘澜水)

  〔宜〕 通二便。

  百沸水 (性温。滚水久沸)

  〔宜〕 主发散,助阳气。

  屋漏水 (性寒)

  〔忌〕 有毒不可用。

  花瓶水 (性热)

  〔忌〕 有毒不可饮。

  盐卤水 (性热。有毒。熬盐初热,槽中滴下黑水)

  〔忌〕 有大毒。

  碱水 (性温涩)

  (取蒿、蓼等草,用水浸过,晒干烧灰,以所浸之水淋汁,入白面凝结成碱)

  〔宜〕 消食磨积,洗衣去垢。

  〔忌〕 多用损肠胃。

  米泔水 (性甘平)

  〔宜〕 常饮调和脾胃。浸洗药良。

  甑气水 (性凉)

  〔宜〕 洗面上口唇烂疮。

  饭汤水 (性温)

  〔宜〕 调中开胃,理脏腑。

  茶 性微寒。新茶性热,陈茶性凉。

  〔宜〕 除烦止渴,消食下气。解食物油腻烧炙之毒。浓煎引吐。和生姜煎,名姜茶饮,茶助阴,姜助阳,使寒热平,治小伤风寒可常用。

  〔忌〕 多食寒胃,消脏腑脂膏。(嗜茶面黄,寒伤胃也)酒后饮茶,引入肾经、膀胱,多患瘕疝水肿。空心早起亦忌。

  《本草拾遗》云:饮茶能消食除痰,止烦去腻,然过饮则伤脾胃。每食后,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脾胃不损,且食物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尽消缩脱去,不烦刺剔,而齿亦因此坚密。

  孩儿茶 (性涩)

  (出南番。以细茶末入竹筒埋土中,日久取出,捣汁熬成块)

  〔宜〕 清热,收湿,止血,化痰,生津。涂肌定毒疼。

  酒 性热。

  味辣者能散,味苦者能降,味甜者能和,味淡者利小便,味浓者性烈毒。最宜温服,宜少饮有益。

  〔宜〕 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却邪,逐秽暖水,能通行一身之表,引药至极高之分。此少饮之益。

  〔忌〕 热饮伤肺,冷冻饮料伤脾,多饮伤胃,成蛊膈,动火致吐血消渴,积湿生痰气足病,蓄热生痈疽及成痔漏,为害无穷,至丧命不可救药。

  烧酒 (性大热)

  (宜浸药饮,贴汤火伤。不宜多饮热饮)

  高粱酒 (性平。即稷米酒)

  (和中止泄,治腹疾良)

  粟米酒 (性寒)

  (胃热稍渴者,饮之良。泄泻者不宜饮)

  戒酒语:陈宗泗曰:斟于杯中者,酒也。吸于口,入于喉,则流毒无穷。伤脏坏腑,乱性昏神,失事废时,生嫌惹厌。助狂徒之气,发钝夫之言,致无形之疾,损有限之年。内受种种暗伤,外现般般丑态。本能者纵而不节,不能者效而强贪。习惯难移,悔而莫及。今为改酒之名,谓之祸水。

  麻油 性热。

  〔宜〕 解毒润肠。调疮毒药良。

  〔忌〕 生食滑肠胃。

  菜油 性热。生则热,煎则寒。

  茶油 性平。

  〔宜〕 腌小菜。

  豆油 性热。气膻。

  〔宜〕 润肠。

  〔忌〕 多食反困脾。

  桐油 性冷。

  〔宜〕 熬膏药。解热毒。

  〔忌〕 误食大作泄泻。用陈柿饼煎水即解。

  盐 性寒。

  人心火盛,笑不止似疯者,用盐 赤,煎水饮之,即止。

  〔宜〕 清火,解毒,固齿。善入而软坚。

  〔忌〕 多食,伤肺发咳,伤肾发渴,助水肿,损容颜,泄胃中津液。(过食咸味必口干,可知)

  醋 性温能敛。

  〔宜〕 消食,解毒,开胃,令人思食。治口舌热疮,含漱即愈。

  〔忌〕 多食损齿、悴颜、伤筋。(因收缩太过也)

  酱 性微寒。以豆造。陈久者良。

  〔宜〕 除热及汤火毒,杀一切鱼肉菜毒。

  〔忌〕 多食助湿损精。(因咸入肾也)患疮疖愈后勿食,防疤黑。

  糟 性热。陈者性平。

  〔宜〕 消食化滞。

  〔忌〕 有痰火病者勿食。

  红曲 性温。

  〔宜〕 消食活血。

  芥辣 性温。

  〔宜〕 入肺,发汗散寒,利气豁痰。敷痈毒,消肿止痛。

  〔忌〕 久嗽肺虚者勿食。

  茴香 性热。

  如麦大者为小茴,有棱瓣者为大茴。

  〔宜〕 和中益肾,暖丹田。最利下部。

  〔忌〕 多食发疮。因香辛故也。

  花椒 性热纯阳。

  秦产者名秦椒,蜀产者名川椒。椒之子名椒目。

  〔宜〕 入肺发汗散寒,治咳嗽。入脾暖胃燥湿,消食除胀,除心腹冷痛。治阳衰溲数阴汗,补肾,坚齿,明目,通经,杀痨虫,安蛔虫。

  〔忌〕 肺胃热者不宜多食。

  椒目〔宜〕 治水蛊、肾虚耳鸣。

  胡椒性热。久蒸久晒,可用暖胃。

  〔宜〕 暖胃快膈,治寒痰冷痢、胃寒吐水。

  〔忌〕 多食损肺走气,痛齿昏目,动火发疮发痔。(此言生椒)

  红椒 性热。

  色红如珊瑚。有长而尖者,有短而圆者。又名海椒。

  〔宜〕 入大肠。(解毒)切细和酱及猪油炒作菜料,治各痔疮神效。

  〔忌〕 生食多食,致齿痛唇肿。

  烟草 性热。

  〔宜〕 散食胀、风寒湿痹,消滞气停痰,解山岚瘴气。

  〔忌〕 多食,火气熏灼,耗精损神。

  此烟草自明·万历年间始出于闽广。其相习食烟之始,以征滇之役,师入瘴地,无不染病,独有一营无恙,因众皆食烟故也。

  性属纯阳,其气强猛,故下咽即醉。虽散瘴邪,亦耗正气,凡火盛气虚之人,决不可用。

  食烟醉闷者,噙冷水可解。或红白砂糖亦解。

  戒烟语:汪三侬曰:近日尚吃烟。予每语人曰:为何以火烧五脏?请看吃烟之管,其中垢腻积满,人之腹内亦必如此,其何以堪。有人闻予言,忽猛醒,誓戒不用。初甚决绝,少焉忆及,便开戒矣。予曰:病酒而禁酒之夫,破戒不待终朝;难产而畏产之妇,好合何须盈月。嗜烟之癖,甚于酒色,惑溺殊可怪也。

  斋戒语:人能斋戒,本是好念,何可尽非,然须问其发念果属何为。若只为畜类惜生,为福利求佑,为媚悦佞佛,此三者皆可不必也。何也?如谓物与己同类,不宜宰食,则六畜原为人用,圣王立政,令畜五鸡二彘者为何也。且卿大夫食肉,祠先者血食,奉亲者有酒肉,岂皆不仁不慈之事也。如谓福利于己由此可求,世间善食甚多,积善必有余庆。其他善事可以不为,而独借持斋,冀必获福,有是理乎?至谓以慈佞佛,媚而悦之,夫慈本仁德,仁者人也,当以爱人为先。论爱人泛而同类,近而亲友,至切而家庭,皆在当爱。今人于一体人类,漠不相关,独区区惜此畜类,何慈之有。而谓为佛者不论真慈假慈,惟佑持斋之人以为媚己,恐无是佛矣。夫所谓斋者,在明洁其心,内外兼持。一为虔修祀事。当奉祭祖先神明,斋明盛服,饮食必改常。以昭敬也。一为抑制嗜欲。口之于味,为嗜欲之首,人所最难餍足者。而昏志气,生疾病,皆原于此,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者是也。能斋,则滋味淡泊,气血不强悍,主宰清明,肉躯皆得其职矣。一为扶助德行。凡人,见善不能决从,见恶不能决去。一念坚持其斋,捐所甚爱,就所不爱,以此洁诚,增长善念,愈积善功。此皆奉斋者之所为,不缘畜类,不缘福利,不缘媚悦,内外兼持,克己正志。人能克己,方许持斋,不然,徒成痴妄之人而已矣。

  修养宜堤防疾病第七

  夫人果能顺六气之和,平七情之戾,使 疾不作,岂不甚善。然疾者,至圣之所慎,惟明哲之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既病而需医药,犹临渴而掘井泉,鲜有能济者。况良医难逢,真药莫辨,尝见死于病者十之三,死于医者十之七。盖医之一道,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昼蹑,动致颠仆,而欲愈人之疾者,未之有也。至药之为用,或道地不真,美恶迥别,或市肆多伪,气味全乖,非惟不能中病,反致病增。用者不察,尝试漫施,则下咽不返,死生立判,顾不大可惧耶。所以有服药者之多毙,不药者之反存。岁庚寅,予补选都门。适同宗前辈某,亦候补郡守,侨寓悯忠寺,抱 二年,坚忍不服药,惟调息饮食起居。病无减退,亦未加剧。会密友某至京,诣悯忠寺视疾,力荐良医一人,极称其治病如神。前辈某因怂恿难却,强就延医。密友代为购药,意倍殷勤,且决其旦夕奏效。前辈佯诺之。

  药虽煎,未沾唇也。越日密友亦病,并非沉 ,即所荐之良医药之。前辈日使家仆问讯,盖答其前意之殷勤也。甫数日,仆忽返告曰:密友某死矣。前辈惋叹不已。未几已病全愈,得补官出都矣。又,族叔陶村公宰来阳,长子婴风寒疾,诸医治莫效。访求一良医,进药数剂,病转甚,势危笃。医来,病者坚拒之。医大言嚷曰:药力不胜病,如再服无效,予甘罪罚。族叔且疑且信,强其子下咽。无何痰起,而气旋绝矣。急索良医,已逃窜无踪。噫,可畏哉。举书籍所传,庸医杀人,不可殚述,此则予所耳而目之者。

  或者曰:然则医药固可废乎?曰:何可废也,慎之已尔。慎医药莫如慎疾病,慎疾病尤宜知疾病。今为就一身五脏受病之因、辨病之误、免病之诀,分类指示。据病之种类数百,止就所常见而易构者摘录之。俾于未病之先,知所谨惧,庶几不借神楼而普登春台也。

  按东垣《格致余论·序》谓:故方新病,安有能相值者,泥之且杀人。此编中载病不载方,即此意也。

  修养宜堤防疾病第七

  心脏

  形如未开莲蕊,中有七孔三毛。位居背脊第五椎。各脏皆有系附于心。

  属火,旺于夏四、五月,色主赤。苦味入心。外通窍于舌。出汁液为汗。在七情主忧乐,在身主血与脉。所藏者神,所恶者热。

  面色赤者,心热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怔忡善忘者,心虚也。

  心有病,舌焦苦、喉干、不知五味,无故烦躁,口生疮、作臭,手心足心热。

  修养宜堤防疾病第七

  肝脏

  形如悬瓠,有七叶,左三右四。位居背脊第九椎,乃背中间脊骨第九节也。

  属木,旺于春正、二月,色主青,酸味入肝。外通窍于目。出汁液为泪。在七情主怒,在身主筋与爪。所统者血,所藏者魂,所恶者风。

  肝有病,眼生蒙翳,两眼角赤痒,流冷泪,眼下青,转筋,昏睡,善恐,如人将捕之。

  面色青者,肝盛也。好食酸者,肝不足也。多怯者,肝虚也。多怒者,肝实也。

  修养宜堤防疾病第七

  脾脏

  形如镰刀。附于胃。运动磨消胃内之水谷。

  属土,旺于四季月,色主黄。甘味入脾。外通窍于口。出汁液为涎。在七情主思虑,在身主肌肉。

  所藏者志,所恶者湿。

  面色黄者,脾弱也。好食甜者,脾不足也。

  脾有病,口淡,不思食,多涎,肌肉消瘦。

  修养宜堤防疾病第七

  肺脏

  形如悬磬,六叶两耳,共八叶。上有气管通至喉间。位居极上,附背脊第三椎,为五脏之华盖。

  属金,旺于秋七、八月,色主白。辛味入肺。外通窍于鼻。出汁液为涕。在七情主喜,在身主皮毛。所统者气,所藏者魄,所恶者寒。

  面色淡白无血色者,肺枯也。右颊赤者,肺热也。气短者,肺虚也。背心畏寒者,肺有邪也。

  肺有病,咳嗽气逆,鼻塞不知香臭,多流清涕,皮肤燥痒。

  修养宜堤防疾病第七

  肾脏

  形如刀豆,有两枚,一左一右。右为命门,乃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处也。位居下,背脊第十四椎,对脐,附腰。

  属水,旺于冬十、十一月,色主黑。咸味入肾。外通窍于耳。出汁液为津唾。在七情主欲,在身主骨与齿。所藏者精,所恶者燥。

  面色黑悴者,肾竭也,齿动而疼者,肾炎也。耳闭耳鸣者,肾虚也。目睛内瞳子昏者,肾亏也。阳事痿而不举者,肾弱也。

  肾有病,腰中痛,膝冷脚疼或痹,蹲起发昏,体重骨酸,脐下动风牵动,腰低屈难伸。

  修养宜堤防疾病第七

  养生以保脾胃为主

  人以水谷为生,故脾胃为养生之本。故东垣《脾胃论》曰:历观《内经》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胃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一有所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即如脏腑脉候,无不皆有胃气,胃气若失,便是凶候。如凡气短气夺而声哑喘急者,此肺脏之胃气败也。神魂失守,昏昧日甚,而畏寒异常者,此心脏之胃气败也。躁扰烦剧,囊缩茎强,而恐惧无已者,此肝胆之胃气败也。胀满不能运,饮食不能入,肉脱,痰壅,而服药不应者,此脾脏之胃气败也。关门不能禁,水泉不能化,热蒸不能退,骨痛之极不能解者,此肾脏之胃气败也。胃强则皆强,胃弱则皆弱。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缪仲淳《经疏》曰:脾为土脏,胃为之腑,乃后天元气之所自出。胃主纳,脾主消,脾亏则不能消,胃弱则不能纳。饮食少,则后天元气无自而生,精血坐是不足也。《经》曰:损其脾者,调其饮食,节其起居,适其寒温。此至论也。然其要,一在戒暴怒,使肝无不平之气,肝木和,则不贼脾土矣。一在养真火。命门者,火脏也,乃先天元气之所寄,即道家所谓祖气,医家所谓真阳气、真相火也。此真阳真火,每当子后一阳生。生即上升,过中焦、经脾胃则能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由膀胱气化而出,是谓清升浊降,此无病之常也。常人之壮者有三:一者禀赋原浓;二者保啬精神,不妄丧失:三者志气无所拂郁,则年虽迈而犹壮也。苟不慎摄生之道,多欲以伤肾,子后一阳不以时生,不能上升腐化水谷,是火不生土,而脾胃因之日弱也。

  又曰:脾胃由寒湿生痰,或饮啖过度,好食油面猪脂,浓浓胶固,以致脾气不利,壅滞为患。或不思食,或腹胀、泄泻,皆痰所为。

  又曰:脾虚渐成胀满,夜剧昼静,病属阴,当补脾阴;夜静昼剧,病属阳,当益脾气。

  经脉篇曰:胃中寒则胀满。

  陈无择曰:脾虚多病湿,内因酒面积多、过饮汤液、停滞腻物、烧炙膏粱过度。

  修养宜护持药物第八

  “上古天真论”曰:男子年过八八六十四数,先天渐失,元气寝虚,脏腑皆衰,筋骨弛懈,血脉短促,精神耗散,肌肉无华,日就憔悴。惟借药饵扶护,以培后天。语云:破屋修容易。此之谓也。古圣先哲尝草以备药,治人百病,复遗方书以利后世,诚以医药有斡旋造化之功。无如服饵者,守身不慎,致六气外侵、七情内炽、饮食众毒暗攻,虽日进参术,犹之用兵者,锐师临阵、强寇势盛,寡不敌众,无效则谓参术无功,置而勿论,非自贻伊芳戚乎。方书所载补益之剂甚多,或真材无处可求,或大药乏资难购,又或铺张灵应,名实不符。今惟取平易而素尝历验者,略载数方,以备采择,既自宝以护身,兼广传而寿世。

  前云慎医药戒漫尝者,以病时言也,此云备药物谨护持者,以平时言也。

  长春至宝丹 (服此丹能健脾开胃,进食止泻,强筋壮骨,填精补髓,活血助阳,润泽肌肤,调和五脏,延年益寿,返老还童。凡人六十以后,急需接助,以救残衰,服此丹,至老无痿弱之症。)

  鹿角胶(四两) 牡蛎粉(炒成珠) 熟地(八两) 枸杞子(四两,酒蒸) 当归(四两,酒蒸)

  破故纸(四两) 牛膝(四两,酒洗) 巨胜子(四两,炒) 巴戟(四两,酒浸) 肉苁蓉(酒洗,去鳞甲,六两) 杜仲(姜汁炒去丝,四两) 哺退鸡蛋壳(七个,炙黄,研) 鳖头(五两,蜜酥炙)

  黑驴肾(一条,切片,酒煨,杵烂) 琐阳(四两,酥炙) 黄狗肾(三条,酒煨,杵烂) 人参鸽子蛋(三十六个,煮熟入药)

  先将众药磨成细末,将二肾、鸽蛋捣烂,入药拌匀,蜜丸,石臼杵千余下,做成桐子大。每服三钱。

  老年常服精力不衰方白蜜(二斤) 公猪 子油(四两) 核桃(二斤) 鸡蛋(二十个)

  先将蜜熬好,猪油切烂放下,又将桃肉用水泡去皮,捣碎放下,复将蛋打开放下,滚好,随将大碗盛贮。早晚或汤或滚水化开,任服。

  八仙糕 (治无病,久病,老病脾胃虚弱,精神短少等症)

  人参 山药(六两) 莲肉(六两) 芡实(六两) 茯苓(六两) 糯米(七升) 早粳米(七升) 白糖霜(二两五钱)

  上将山药、参、莲、芡、苓五味,各为细末,再将粳、糯米为粉,与上药末和匀,并白糖入蜜汤中炖化,摊铺笼内,切成条,蒸熟,火上烘干,收好。饥时用白汤泡数条服。舒脾宽胃,功难笔述。

  回春乌龙丸 (此秘方。服之体健身轻,耳聪目明,乌须黑发,齿落更生,阳事强壮,丹田如火,百病消除)

  乌龙(一付全用。即乌犬骨,连头至尾脊骨一条,不用水洗,用黄酒浸一宿,用硼砂五钱,和奶酥油搽骨上,火炙黄色为度,秤骨二十四两足。犬须一周年者佳,如走去阳者不效。一犬不足,用二犬骨,务秤足分两) 胡桃仁(五钱,去皮,炒黄) 巴戟(酒浸,去骨,一两) 石莲子(去壳,一两)

  枣仁(炒,一两) 远志(甘草水浸,酒炒)一两 肉苁蓉(酒洗,去鳞甲,三两)

  石斛(要金钗者,二两) 桑寄生(二两) 大茴香(一两,酒炒) 故纸(二两。酒炒) 石菖蒲(一两) 芡实(炒,一两) 莲须(一两) 鹿茸一对(炙酥)

  上药共末,用黄酒打糊为丸,桐子大。每服空腹,酒下。

  牛骨髓膏 (此膏专补虚损,活血荣筋,润泽肌肤,返老转童)

  牛髓一斤,炼过白蜜一斤,和在一处,瓷罐收贮。另用炒熟麦面,每面三匙用髓蜜二匙拌匀,滚水或酒冲服。

  脂桃膏 (取木火相生)

  补骨脂十两(拣净,黄酒浸一夕,蒸熟晒干,为末。又名破故纸) 胡桃肉二十两(温水泡去皮,捣如泥) 蜂蜜一斤(白者更佳)

  先将蜂蜜入锅内煎一二滚,即以前二味入蜜内搅匀,收入瓷罐内。每饭前空心,酒调一盏服。如不饮酒,用滚水亦可。(忌芸苔、油菜)

  补骨脂属火,坚固元阳,暖丹田,入命门补相火。(肾虚则命门火衰,不能熏蒸,致脾胃虚寒,迟于运化,饮食减少,故补命门相火即是补脾胃也)胡桃肉属木,温肺化痰,补气养血,通命门,助肾火,合故纸有木火相生之妙,能使精气内充。昔郑相国生平不服他药,只此一方久服,后容颜如少,须发转黑。

  牛乳膏牛乳(二斤) 淮山药一斤(研成粉) 杏仁一斤(滚水泡,去皮尖)

  先将山药、杏仁细研成粉,拌入牛乳,用新瓷罐封固久煮。每日空心酒调服。

  牛乳补虚劳。山药,白入肺,甘入脾,补其不足,又益肾强阴,益心气,治健忘,化痰,止遗精泻痢。杏仁除风散寒,顺气行痰,润燥消积。

  莲薏粥白莲肉(去皮心,一两) 薏苡仁(一两) 白米(一合)

  莲肉涩精浓肠,除脾泄。薏苡仁健脾去湿,补肺清热,治香港脚,疗筋急。白米粥畅胃气,生精液,除烦清热。

  黄 汤黄 乌鸡(骨肉毛俱黑者良)

  黄 补气固表,实腠理,炙用补中,益元气,生血。乌鸡属水(余皆属木,故动风)补虚温中,益肝肾。男用雌。

  延年益寿膏 (能乌须延年,填精补髓,阴虚阳弱无子者服至半年即有子,神效)

  赤白何首乌各一斤(黑豆拌蒸晒) 赤白茯苓各一斤(人乳拌蒸晒) 怀山药四两(姜汁拌炒)

  川牛膝(酒炒,八两) 菟丝子八两(酒炒) 甘枸杞(八两) 杜仲(去皮,姜汁炒,八两) 破故纸(四两,黑芝麻拌炒,去麻不用)

  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盐汤或酒任下。

  加味安神丸 (主安神益志,治心虚血少,触事多惊及健忘、不寐。服之神气自足)

  当归身(酒炒,二两) 熟地黄(二两) 茯神(一两五钱) 远志肉(一两,泡,去心) 炒酸枣仁(一两) 炙黄 (二两) 人参 柏子仁(一两五钱) 上桂(五钱) 白芍药(一两,炒) 北五味(五钱) 小橘红(一两) 粉甘草(五钱)

  蜜丸。每服三钱,滚水下。

  加减资生丸 (治脾气怯弱,食后反饱)

  杭白术(漂) 薏苡仁(炒) 淮山药(蒸) 白扁豆(炒,各二两) 北桔梗(一两) 白茯苓(蒸) 白豆蔻(去壳,煨) 炒吴曲 大麦芽(炒) 香附米 西砂仁(去壳) 净芡实(炒) 广橘皮(各一两) 白莲肉(去心,四两) 粉甘草(一两)

  研末,炼蜜丸。每服五钱。

  辟寒丹雄黄 赤石脂(粘香者佳) 干姜上各等分,为末,用蜜同白松香末为丸,如梧子大。酒送下四丸,至服十丸止。可不衣棉,赤身入水。

  辟暑丹雌黄(研,水飞) 白石脂(水飞) 丹砂(研细,黄泥裹烧如粉) 磁石(水飞去赤)

  各等分,人乳同白松香为丸,如小豆。空心白汤送下四丸,服至三两许。夏月衣裘褐,暑气亦不侵入。

  二方乃仙传,颇有神验也。

  黑发乌须方黑豆五升,拣去扁破。用一大砂锅,将乌骨老母鸡一只,煮汤二大碗。无灰老酒二大碗。何首乌四两,鲜者用竹刀削碎,陈者用木槌打碎,陈米四两,旱莲草四两,桑椹三两,生地黄四两,归身四两,破故纸二两,俱为 咀,拌豆。以酒、汤为水,砂锅大作一料,砂锅小作二料,用文火煮豆,以干为度。去药,存豆,取出晾去热气,以瓷罐盛之。空心用淡盐汤食一小合。以其曾用鸡汤煮过,早晚宜慎于盖藏,以防蜈蚣也。食完再制。但自此永不可食萝卜。服至半载,须发从内黑出,目明如少,极妙。

  
 

回主頁

belongs to SAFA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