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中醫學

《四圣心源》 清 黄元御




自叙

   医有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书,争光日月。人亡代革,薪火无传,玉楸子悯后世作者不达其意,既解《伤寒》、《金匮》,乃于己巳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创辟大略,遇事辍笔。庚午四月,北游帝城。十一月终,南赴清江。

  辛未二月,随驾武林。四月还署,研思旧草,十得其九,厥功未竟。八月十五,开舟北上,再客京华。壬申十月,作天人之解,续成全书。癸酉二月,解长沙药性,五月删定《伤寒》,七月笔削《金匮》,八月修温疫痘疹,成于九月十七。

  维时霖雨初晴,商飙徐发,落木飘零,黄叶满阶。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生故国之绵思。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

  嗟乎﹗往者虞卿违赵而着《春秋》,屈原去楚而作《离骚》,古人论述,往往失地远客,成于羁愁郁闷之中。及乎书竣业就,乃心独喜,然后知当时之失意,皆为后此之得意无穷也。

  同使虞卿终相赵国,屈原永宦楚邦,则《离骚》不作,《春秋》莫着,迄于今,其人已朽,其书不传,两人之得意,不如其失意也。

  当世安乐之人,其得天者诚浓,然隙驷不留,尺波电谢,生存而处华屋,零落而归山丘,身与夕露同 ,名与朝华并灭,荆棘狐兔之中,樵牧歌吟之下,其为安乐者焉在﹗窃以为天之浓安乐之人,不如其浓羁愁之士,丈夫得失之际,非俗人之所知也。

  顾自己巳,以至壬申,历年多矣,元草未就,是天既长与以穷愁之境,而不频假以萧闲之日。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时非多,勖之而已。

  癸酉九月甲戌昌邑黄元御

  
后序

   医学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自黄岐立法,定经脉,和药石,以治民疾,天下遵守,莫之或贰。于是有和、缓、扁鹊、文挚、阳庆、仓公之徒相继而起,各传其术,以博施当世,而方药至张仲景而立极。厥后皇甫谧、王叔和、孙思邈祖述而发扬之。起废痼,润枯毙,含生育物,绝厉消 ,黄岐之道于斯为盛。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渐变古制,以矜新创。至于金元,刘完素为泻火之说,朱彦修作补阴之法。海内沿染,竞相传习,蔑视古经,倾议前哲,攻击同异,辨说是非。于是为河间之学人,与易水之学争,为丹溪之学人,与局方之学争。门户既分,歧途错出,纷纭扰乱以至于今,而古法荡然矣。

  夫医虽艺事,而拯疾痛,系生死,非芝菌星鸟之术,可以诡诞其辞也。阴阳有纪,五行有序,脉络有度,非博辨横议所能推移其则也。一病之作,古今如一,非风俗政令有时代之异也。

  一药之入,顺逆俄顷,非百年必世可虚遁其说也。然而宋元以来,数百年间,人异其说,家自为法。按之往籍,则判若水火,综其会通,则背若秦越,夫岂民有异疾,药有异治哉?或俗学废古,恶旧喜新,务为变动,以结名节,凡在学人,莫不皆然,而医其一也。故脉诀出而诊要亡,本草盛而物性异,长沙之书乱而伤寒莫治,刘朱之说行而杂病不起,天下之民,不死于病而死于医,以生人之道,为杀人之具,岂不哀哉﹗故凡艺或可殊途,唯医必归一致,古经具在,良验难诬,有识之士,不能不是古而非今矣。

  余少好医学,博览方籍。读黄氏《素灵微蕴》、《伤寒悬解》,其于黄岐秦张之道,若网在纲,有条不紊。于是乃求其全书,积二十年不可得。岁在己丑,承乏馆陶贡士张君蕴山为掖校官,得其书六种,录以畀余,乃得究其说,而益叹其学之至精。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

  余既刊《素灵微蕴》、《伤寒悬解》、《长沙药解》,而《四圣心源》为诸书之会极,乃复校而刊之。粗举源流正变,以引伸其说。世之为医者,能读黄氏书,则推脉义而得诊法,究药解而正物性,伤寒无夭札之民,杂病无膏肓之叹。上可得黄岐秦张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说,下可除河间丹溪之弊。昭先圣之大德,作生人之戴维,不亦懿哉﹗若乃规囿习俗,胶固师说,未遑研究,骇其偏矫,失后事之良资,为下士之闻道,则非余之所敢知矣。

  道光十二年冬十一月阳湖张琦

  


   宣素不知医。辛丑岁初夏,先君HT 楼公抱恙,群医束手。迁延三阅月,势益剧。适明府龚木民以《四圣心源》一帙见示,宣受而卒识之,叹其说理精当,实为医家善本。急与医者议,仿其意制方,以希一效。而疾已大渐无及,窃恨是书之不早见也﹗因念人子,当父母康强时,依依承顺,辄取岐黄家言,庋置弗观,及一旦父母有疾,非不博求医术,及弗获效,则当父母床褥痛楚,呼天号泣,欲嚼舌啮臂,以分亲痛而不可得,亦已无如何。而医者方坐视成败,以其必不效之术,尝试于万一,竟至不讳,则云证固不治。

  呜呼﹗言及此痛,何如耶﹗昔张从正撰《儒门事亲》十五卷,盖谓儒者,能明其理以事亲,当知医也。

  是书作于昌邑黄氏,刻于阳湖张氏,因所传未广,爰与小搂弟校勘付梓,以广其传。区区抱恨私心,亦欲使天下仁人孝子,取是书而急识之,以善其颐养之方云尔。

  道光壬寅三月丹徒赵克宣竹坪序

  


   先君HT 楼公,辛丑夏抱恙,延医调治,仙草无灵。迨竹坪兄于木民龚明府处得《四圣心源》一编携归,与医者讨论,师其意以订方,而病已不可为矣。为人子而不知医,此愚兄弟之抱憾终天而椎心泣血者也﹗伏念是编本昌邑黄氏所著,实称善本,向曾刻于阳湖宛邻书屋丛书中。宛邻张氏集丛书十有十种,除诗、古文、词外,有黄氏所著《长沙药解》、《伤寒悬解》、《素灵微蕴》,庄氏所著《慈幼二书》,并张氏自着《素问释义》诸书,而《心源》一书,尤诸书中之至粹至精者。

  夫医虽小道,理极精深,用之得当,如济世之航,用之不当,如伤人之刃,可不慎欤﹗近世庸工,药性汤头一经熟读,自诩通人。及入病家,论实论虚,猜寒猜热,以人试药,莫中病情。求其观天时之变,察人事之宜,准古酌今,神而明之者,未易数觏。此矫其弊者,有勿药中医之说也。甚至逞其私智,立说著书,伐阳滋阴,损人生气。种种背妄,遗祸无穷,良可慨已﹗纵有一二依附圣经,强为诠释,惜又穿凿附会,庞杂不精,反令古圣之道,愈解而愈晦矣。

  是编宗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人之心传,而运以精思,达以卓论,抉天人之秘奥,阐顺逆之精微,作述相承,独标真谛,举谬悠之说,一扫而空之,其为功岂浅鲜哉﹗愚兄弟不能早购是书以起先君之痼疾,而顾念世之人子或有愿读是书者,爰另梓流传,以志终天之憾,且以见事亲者之不可不知医也。竹坪兄与宜悉心校雠,付诸剞劂,谨叙其意,以为缘起云。

  道光壬寅岁季春下浣丹徒赵克宜小楼序

  


   呜呼﹗医学之坏,至今日而极矣。其鬻术者无论也,即有一二嗜古之士,欲以涉猎方书,研求医理,而谬种流传,往往守一先生之言,以为标准。俗学茫昧,千手一律,杀人如麻,不可殚记。有诘而难之者,曰︰吾之学,朱、张、刘、李之学也,吾之方,固出自景岳《八阵》、叶氏《指南》之所传也,然而不愈者,有命焉,非医之咎也。噫﹗虽予亦以为非医之咎也,何则彼其耳目锢蔽已深,性灵 没日久,虽欲自拔而不能,亦大可哀也已。

  余自束发,侍先父母疾,即喜翻阅医书。初师喻嘉言昌,又师陈修园念祖,十年无所得。道光戊申,江西陈广敷溥以玉楸黄先生《医书八种》抄本相饷。其源不尽出自医家,而自唐以后,谈医者莫之能及,二千年不传之绝学,至是始得其真。爰取《四圣心源》、《素灵微蕴》,锓板行世,一时医风,翕然丕变。

  今湘乡左君菊农继明毅然以昌明医学为己任,费 钱一千有奇,重刊其全部,而以校雠之役相属。其嘉惠来学之心,可谓习 矣。夫菊农亦尝从事于朱、张、刘、李、景岳《八阵》、叶氏《指南》之说者,而一旦弃之如遗。何今之自命为名医者先入以为主,抵死而不悟﹗读此书曾不汗流浃背,一发其羞恶是非之良,不亦慎乎﹗或曰︰朱、张、刘、李,古大家也,张景岳、叶天士,亦近今之名手也,斯与黄氏,优劣恶从而辨之?不知黄氏所传者,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心法,彼则背而驰焉。异端曲学,足以害道,辞而辟之,大声疾呼,吾党之责也。譬之儒家,《素问》、《灵枢》,医之六经也,《伤寒》、《金匮》,医之四子书也。若黄氏之羽翼仲景,方之朱子,何多让焉﹗宗黄氏即以宗仲景,不宗仲景,黄岐之法不立,不宗黄氏,仲景之法不明。昌黎有言︰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读。段师琵琶,须不近乐器,十年乃可授,吾愿世之好学深思者,将后世一切非圣之书,视之如洪水猛兽,而一以仲景为归,涵濡既久,渐渍而化焉。若涉迷津,臻彼岸,导歧路,骋康庄,有不自旋其面目而捐弃故伎,如菊农之勇者,无是人也。

  黄氏尚有《周易悬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若干卷,《四库全书提要》存目中已著录。闻其昌邑裔孙珍藏甚密,傥更有大力者搜而传之,于以康济群生,补救劫运,岂非医林之盛事哉﹗

  同治元年月四朔日湘潭后学欧阳兆熊序

  


   余癸亥在资州,患失眠疾,医者言,人人殊,各尽所学,迄未霍然。甲子因公赴长沙,遇左君继明,为治颇效。见其为人主方辄有验,询之始知寝馈于黄氏医书者有年。其书理明辞达,迥异诸家,因携以入蜀。

  乙丑秋,权渝郡锡韦卿观察及同官诸君子咸善是书,相与醵金镂版,以广其传。至是告成,爰弁数言,以志缘起。

  同治丙寅八月长沙黄济识

  
卷一

   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慨自越人、仲景而后,秘典弗着,至教无传。叹帝宰之杳茫,怅民义之幽深,徒托大象,不测其原,空抚渺躬,莫解其要。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群称乳虎,众号苍鹰。哀彼下泉之人,念我同门之友,作天人解。

  
卷一 天人解 阴阳变化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土天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卷一 天人解 五行生克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湿者,水火之中气。土寄位于西南,南热而西凉,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卷一 天人解 脏腑生成

   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浓薄完缺,亦非同伦,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

  已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

  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脏有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也。

  
卷一 天人解 气血原本

   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

  气统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布也,其在脏腑则曰气,而在经络则为卫。

  血统于肝,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脏腑则曰血,而在经络则为营。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

  
卷一 天人解 精神化生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

  水之寒者,六腑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火之热者,六腑之尽发也,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卷一 天人解 形体结聚

   肝主筋,其荣爪,心主脉,其荣色,脾主肉,其荣唇,肺主皮,其荣毛,肾主骨,其荣发。

  凡人之身,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肤。

  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气盛则皮毛致密而润泽。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脉络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条达。筋膜者,肝木之所生也,肝气盛则筋膜滋荣而和畅。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则髓骨坚凝而轻利。五气皆备,形成而体具矣。

  
卷一 天人解 五官开窃

   肝窍于目,心窍于舌,脾窍于口,肺窍于鼻,肾窍于耳。五脏之精气,开窍于头上,是谓五官。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头为手足六阳之所聚会。五脏阴也,阴极生阳,阳性清虚而亲上,清虚之极,神明出焉。五神发露,上开七窍,声色臭味,于此攸辨。

  官窍者,神气之门户也。清阳上升,则七窍空灵,浊阴上逆,则五官窒塞。清升浊降,一定之位。人之少壮,清升而浊降,故上虚而下实,人之衰老,清陷而浊逆,故下虚而上实。七窍之空灵者,以其上虚,五官之窒塞者,以其上实。其实者,以其虚也,其虚者,以其实也。

  
卷一 天人解 五气分主

   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属火,其臭焦,其味苦,其声笑,其液汗,其色赤。脾属土,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其色黄,其臭香。肺属金,其声哭,其液涕,其色白,其臭腥,其味辛。肾属水,其液唾,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

  盖肝主五色,五脏之色,皆肝气之所入也,人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心主五臭,五脏之臭,皆心气之所入也,入脾为香,入肺为腥,入肾为腐,入肝为臊。脾主五味,五脏之味,皆脾气之所入也,入肺为辛,入肾为咸,入肝为酸,入心为苦。肺主五声,五脏之声,皆肺气之所入也,入肾为呻,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肾主五液,五脏之液,皆肾气之所入也,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

  
卷一 天人解 五味根原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从革作辛。水曰润下,润下作咸。

  土爰稼穑,稼穑作甘。火性炎上,上炎则作苦。水性润下,下润则作咸。木性升发,直则升而曲则不升,郁而不升,是以作酸。金性降敛,从则降而革则不降,滞而不降,是以作辛。

  使坎离交 ,龙虎回环,则火下炎而不苦,水上润而不咸,木直升而不酸,金从降而不辛。

  金木者,水火所由以升降也。木直则肾水随木而左升,金从则心火随金而右降。木曲而不直,故肾水下润,金革而不从,故心火上炎。而交济水火,升降金木之权,总在于土。土者,水火金木之中气,左旋则化木火,右转则化金水,实四象之父母也。不苦、不咸、不酸、不辛,是以味甘。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而作酸咸,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而作苦辛。

  缘土主五味,四象之酸苦辛咸,皆土气之中郁也。

  四象之内,各含土气,土郁则传于四脏,而作诸味。调和五脏之原,职在中宫也。

   卷一// 卷一/天人解/ 阴阳变化 卷一/天人解/ 五行生克 卷一/天人解/ 脏腑生成 卷一/天人解/ 气血原本 卷一/天人解/ 精神化生 卷一/天人解/ 形体结聚 卷一/天人解/ 五官开窃 卷一/天人解/ 五气分主 卷一/天人解/ 五味根原 卷一/天人解/ 五情缘起 卷一/天人解/ 精华滋生 卷一/天人解/ 糟粕传导 卷一/天人解/ 经脉起止 卷一/天人解/ 奇经部次 卷一/天人解/ 营气营运 卷一/天人解/ 卫气出入
卷一 天人解 五情缘起

   肝之气风,其志为怒。心之气热,其志为喜。肺之气燥,其志为悲。肾之气寒,其志为恐。脾之气湿,其志为思。盖阳升而化火则热,阴降而化水则寒。离火上热,泄而不藏,敛之以燥金,则火交于坎腑,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动之以风木,则水交于离宫。木生而火长,金收而水藏。当其半生,未能茂长,则郁勃而为怒,既长而神气畅达,是以喜也。

  当其半收,将至闭藏,则牢落而为悲,既藏而志意幽沦,是以恐也。

  物情乐升而恶降,升为得位,降为失位。得位则喜,未得则怒,失位则恐,将失败悲,自然之性如此。其实总土气之回周而变化也。

  己土东升,则木火生长,戊土西降,则金水收藏,生长则为喜怒,收藏则为悲恐。若轮枢莫运,升降失职,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则土气凝滞,而生忧思。

  心之志喜,故其声笑,笑者,气之升达而酣适也。肾之志恐,故其声呻,呻者,气之沉陷而幽菀也。肝之志怒,故其声呼,呼者,气方升而未达也。肺之志悲,故其声哭,哭者,气方沉而将陷也。脾之志忧,故其声歌,歌者,中气结郁,故长歌以泄怀也。

  
卷一 天人解 精华滋生

   阴生于上,胃以纯阳而含阴气,有阴则降,浊阴下降,是以清虚而善容纳。阳生于下,脾以纯阴而含阳气,有阳则升,清阳上升,是以温暖而善消磨。水壳入胃,脾阳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精华上奉,而变气血。

  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温升,则化阳神,肺气清降,则产阴精。五脏皆有精,悉受之于肾,五脏皆有神,悉受之于心,五脏皆有血,悉受之于肝,五脏皆有气,悉受之于肺,总由土气之所化生也。

  土爰稼穑,稼穑作甘,谷味之甘者,秉土气也。五壳香甘,以养脾胃,土气充盈,分输四子。己土左旋,谷气归于心肺,戊土右转,谷精归于肾肝。脾胃者,仓禀之官,水谷之海,人有胃气则生,绝胃气则死。胃气即水谷所化,食为民天,所关非细也。

  
卷一 天人解 糟粕传导

   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缘脾土磨化,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肺金清肃,雾气降洒,化而为水,如釜水沸腾,气蒸为雾也。

  气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于脏腑而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为溲溺。溲溺通利,胃无停水,糟粕后传是以便干。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渎。川渎之决,由于三焦,《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盖三焦之火秘,则上温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则下陷膀胱而水窍闭。《灵枢?本输》︰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 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以水性蛰藏,太阳寒水蛰藏,三焦之火秘于肾脏,则内温而外清。水府清通,上窍常开,是以气化之水渗于膀胱,而小便利。若太阳寒水不能蛰藏,三焦之火泄于膀胱,膀胱热癃,水窍不开,脾胃寒郁,但能消谷,不能消水,水不化气上腾,爰与谷滓并入二肠,而为泄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所谓实则闭癃者,三焦之火泄于膀胱也。

  
卷一 天人解 经脉起止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谓六腑,肝、心、脾、肺、肾、心包,是谓六脏,六脏六腑,是生十二经。经有手足不同,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是谓手之三阳经,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阳胆,是谓足之三阳经,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是谓足之三阴经,太阳肺、少阴心、厥阴心主,是谓手之三阴经。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手阳明,自次指,出合谷,循臂上廉,上颈,入下齿,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手太阳,自小指,从手外侧,循臂下廉,上颈,至目内 。手少阳,自名指,循手表,出臂外,上颈,至目锐 。三经皆自臂外而走头,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足之三阳,自头走足。足阳明行身之前,自鼻之交 ,循喉咙,入缺盆,下乳,挟脐,循胫外,入大指次指。足太阳行身之后,自目内 ,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贯臀,入中,出外踝,至小指。足少阳行身之侧,自目锐 ,从耳后,下颈,入缺盆,下胸,循胁,从膝外廉,出外踝,入名指。三经皆自腿外而走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足之三阴,自足走胸。足太阴行身之前,自大指,上内踝,入腹,上膈。足少阴行身之后,自小指,循内踝,贯脊,上膈,注胸中。足厥阴行身之侧,自大指,上内踝,抵小腹,贯膈,布胁肋。三经皆自腿里而走胸,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手之三阴,自胸走手。手太阴,自胸,出腋下,循 内前廉,入寸口,至大指。手少阴,自胸,出腋下,循 内后廉,抵掌后,至小指。手厥阴,自胸,出腋下,循 内,入掌中,至中指。三经皆自臂里而走手,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手三阳之走头,足三阳之走足,皆属其本府而络其所相表里之藏,足三阴之走胸,手三阴之走手,皆属其本藏而络其所相表里之腑。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六阳六阴,分行于左右手足,是谓二十四经也。

  
卷一 天人解 奇经部次

   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督脉行于身后,起于下极之俞,并入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诸阳之纲也。任脉行于身前,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里,上关元,入目,络舌,诸阴之领也。冲脉起于气冲,并足少阴,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诸经之海也。

  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环腰如带,诸经之约也。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于风池,主左右之阳也。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交贯冲脉,主左右之阴也。阳维起于诸阳会,维络于身,主一身之表也。阴维起于诸阴交,维络于身,主一身之里也。阳跷、阴维者,足太阳之别。阴跷、阳维者,足少阴之别。

  凡此八脉者,经脉之络也。经脉隆盛,入于络脉,络脉满溢,不拘于经,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别道自行,谓之奇经也。

  
卷一 天人解 营气营运

   水谷入胃,化生气血。气之剽悍者,行于脉外,命之曰卫。血之精专者,行于脉中,命之曰营。

  营卫营运,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脉六动。一息六动,人之常也,一动脉行一寸,六动脉行六寸。

  《灵枢?脉度》︰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平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一息脉行六寸,十息脉行六尺。一日百刻,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人气半周于身,脉行八丈一尺,两刻二百七十息,人气一周于身,脉行十六丈二尺,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人气五十周于身,脉行八百一十丈。

  营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手太阴之寸口始。自手太阴注手阳明,足阳明注足太阴,手少阴注手太阳,足太阳注足少阴,手厥阴注手少阳,足少阳注足厥阴,终于两跷、督、任,是谓一周也。二十八脉,周而复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五十周毕,明日寅时,又会于寸口。此营气之度也。

  
卷一 天人解 卫气出入

   卫气,书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脏二十五周。

  卫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阳之睛明始。晴明在目之内 ,(足太阳之穴也。)

  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至小指之端。别入目内 ,下手太阳,至小指之端。别入目锐 ,下足少阳,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名指之端。别入耳前,下足阳明,至中指之端。别入耳下,下手阳明,至次指之端。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入足少阴经。阴跷者,足少阴之别,属于目内 ,自阴跷而复合于目,交于足太阳之晴明,是谓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于是内入于阴藏。

  其入于阴也,常从足少阴之经而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是谓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于是外出于阳经。其出于阳也,常从肾至足少阴之经而复合于目。

  卫气入于阴则寐,出于阳则寤。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卫气之度也。《难经》营卫相随之义,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相附而行,非谓其同行于一经也。

  
卷二

   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仲景既没,此义遂晦,寒热错讹,燥湿乖谬,零素雪于寒泉,飘温风于阳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弥热。生灵夭札,念之疚心,作六气解。

  
卷二 六气解 六气名目

   厥阴风木 足厥阴肝 乙木 手厥阴心主相火少阴君火 手少阴心 丁火 足少阴肾 癸水少阳相火 手少阳三焦相火 足少阳胆 甲木太阴湿土 足太阴脾 己土 手太阴肺 辛金阳明燥金 手阳明大肠庚金 足阳明胃 戊土太阳寒水 足太阳膀胱壬水 手太阳小肠丙火
卷二 六气解 六气从化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腑,秉地气而生五脏。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内外感伤,总此六气。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天人同气也,经有十二,六气统焉。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手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热。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足太阳以湿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为燥。

  盖癸水上升,而化丁火,故手少阴以君火司气,而足少阴癸水在从化之例。丙火下降,而化壬水,故足太阳以寒水当权,而手太阳丙火在奉令之条。木之化火也,木气方盛,而火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厥阴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火气既旺,而木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土之化金也,土气方盛,而金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太阴以辛金而化气于湿土。金气方旺,而土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母气用事,子弱未能司权,则子从母化,子气用事,母虚不能当令,则母从子化,所谓将来者进,成功者退,自然之理也。

  
卷二 六气解 六气偏见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也。

  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如厥阴风盛者,土金之虚也。少阴热盛、少阳暑盛者,金水之虚也。太阴湿盛者,水木之虚也。阳明燥盛者,木火之虚也。太阳寒盛者,火土之虚也。以六气之性,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

  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厥阴能生,则阳气左升而木荣,其风盛者,生意之不遂也。少阴能长,则君火显达而上清,其热盛者,长气之不旺也。阳明能收,则阴气右降而金肃,其燥盛者,收令之失政也。太阳能藏,则相火闭蛰而下暖,其寒盛者,脏气之不行也。土为四维之中气,木火之能生长者,太阴己土之阳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阳明戊土之阴降也。

  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而土和,中气衰则脾胃湿盛而不运。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土燥则克水,土湿则水气泛滥,侮土而灭火。水泛土湿,木气不达,则生意盘塞,但能贼土,不能生火以培土,此土气所以困败也。血藏于肝而化于脾,太阴土燥,则肝血枯而胆火炎,未尝不病。

  但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

  
卷二 六气解 本气衰旺

   经有十二,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者为主,故十二经统于六气。病则或见司化者之本气,或见从化者之本气,或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司化之气,全视乎本气之衰旺焉。

  手少阴以君火司化,足少阴之水从令而化热者,常也。而足少阴之病寒,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水性原寒,手少阴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君火原从水化也。足太阳以寒水司化,手太阳之火从令而化寒者,常也。而手太阳之病热,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原热,足太阳之病热,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寒水原从火化也。足厥阴以风木司化,手厥阴之火从令而化风,手少阳以相火司化,足少阳之木从令而化暑者,常也。而手厥阴之病暑,足少阳之病风,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生暑而木性生风也。足太阴以湿土司化,手太阴之金从令而化湿,手阳明以燥金司化,足阳明之土从令而化燥者,常也。而手太阴之病燥,足阳明之病湿,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金性本燥而土性本湿也。

  大抵足太阳虽以寒化,而最易病热。手少阴虽以热化,而最易病寒。厥阴原以风化,而风盛者固多。少阳虽以火化,而火败者非少。金性本燥,而手太阴从土化湿者,常有七八。土性本湿,而足阳明从金化燥者,未必二三也。

  
卷二 六气解 厥阴风木

   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缘木实生火,风木方盛,子气初胎,而火令未旺也。

  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

  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风动而生疏泄。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证,皆风木之疏泄也。肝藏血而华色,主筋而荣爪,风动则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 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故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

  木为水火之中气,病则土木郁迫,水火不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手厥阴,火也,木气畅遂,则厥阴心主从令而化风,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是以厥阴之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其气然也。

  
卷二 六气解 少阳相火

   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

  三焦之火,随太阳膀胱之经下行,以温水藏,出 中,贯 肠,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灵枢?本输》︰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相火下蛰,水脏温暖而水腑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脏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

  手之阳清,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也。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

  足少阳虽从三焦化火,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气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内伤惊悸之证,皆相火之衰也。)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而已。(伤寒少阳有之)

  
卷二 六气解 少阴君火

   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化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

  君火虽降于手而实升于足,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所恃者,生土以镇之。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伤寒阳明承气一证,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气,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

  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水下寒,则暖肾家之气。故补肝之血则宜温,补心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

  
卷二 六气解 太阴湿土

   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

  《子华子》︰阴阳交,则生湿。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

  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缘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

  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卷二 六气解 阳明燥金

   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

  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而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

  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胜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

  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所谓阴邪居下,阳邪居上一定之位也。

  然上之燥,亦因于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卷二// 卷二/六气解/ 六气名目 卷二/六气解/ 六气从化 卷二/六气解/ 六气偏见 卷二/六气解/ 本气衰旺 卷二/六气解/ 厥阴风木 卷二/六气解/ 少阳相火 卷二/六气解/ 少阴君火 卷二/六气解/ 太阴湿土 卷二/六气解/ 阳明燥金 卷二/六气解/ 太阳寒水 卷二/六气解/ 六气治法 卷二/六气解/ 六气治法 治厥阴风木法 卷二/六气解/ 六气治法 治少阴君火法 卷二/六气解/ 六气治法 治少阳相火法 卷二/六气解/ 六气治法 治太阴湿土法 卷二/六气解/ 六气治法 治阳明燥金法 卷二/六气解/ 六气治法 治太阳寒水法
卷二 六气解 太阳寒水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木火主里,曰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用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

  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而不责壬水,病热者,独责壬水而不责癸水也。

  
卷二 六气解 六气治法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

  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卷二 六气解 六气治法

  

  桂枝苓胶汤

  甘草 桂枝 白芍 茯苓 当归 阿胶 生姜 大枣上热加黄芩。下寒加干姜、附子。

  
卷二 六气解 六气治法

  

  黄连丹皮汤

  黄连 白芍 生地 丹皮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卷二 六气解 六气治法

  

  柴胡芍药汤

  柴胡 黄芩 甘草 半夏 人参 生姜 大枣 白芍
卷二 六气解 六气治法

  

  术甘苓泽汤

  甘草 茯苓 白术 泽泻
卷二 六气解 六气治法

  

  百合五味汤

  百合 石膏 麦冬 五味
卷二 六气解 六气治法

  

  甘姜附汤

  甘草 茯苓 干姜 附子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若有湿热,当用栀、膏之类。

  
卷三

   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着,既迷罔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使踟蹰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顾此恨恨,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卷三 脉法解 寸口脉法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者,阴阳之中气也。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大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营运十二经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己也。)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脏主也。(气口即寸口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大小肠腑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清,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越人十难,实为定法。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谬极矣﹗)

  
卷三 脉法解 寸口人迎脉法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腑。以太阴为五脏之首,阳明为六腑之长也。

  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病痹,代则乍甚乍闲。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厥阴。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麋、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

  
卷三 脉法解 三部九候脉法

   十二经皆有动脉,上部之动脉在头,中部之动脉在手,下部之动脉在足,是为三部。一部三候,是为九候。《素问?三部九候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足少阳之颔厌也,上部地,两颊之动脉,足阳明之地仓、大迎也,上部人,耳前之动脉,手少阳之和 也。中部天,手太阴之太渊、经渠也,中部地,手阳明之合谷也,中部人,手少阴之神门也。下部天,足厥阴之五里也,下部地,足少阴之太溪也,下部人,足太阴之箕门也。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之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也。下部之天,女子则取太冲。下部之人,胃气则候于阳明之冲阳,仲景谓之趺阳。此三部九候之法也。(《难经》︰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与《素问》不同,此一部中之三部九候也,另是一法。)

  
卷三 脉法解 脏腑脉象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阴阳既殊,脉象攸分。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

  其甚者为脏,其微者为腑。《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其它脏腑,依此类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大抵腑脉浮数,脏脉沉迟,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是也。盖阳外阴内,一定之理。腑气内交,脏气外济,则阴阳平而脉息调。腑病则气不内交,是以但浮而不沉,脏病则气不外济,是以但沉而不浮也。(观越人十难一脉十变之义,大肠、小肠俱候于心脉,可知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之误﹗)

  
卷三 脉法解 四时脉体

   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人与天地同气也,阳气生长,则脉浮升,阴气收藏,则脉沉降,是以春之脉升,夏之脉浮,秋之脉降,冬之脉沉。

  《素问?脉要精微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升降浮沉,随时变更,寸脉本浮,而一交秋冬,则见沉意,尺脉本沉,而一交春夏,则见浮机。此气化一定,毫发不爽也。

  仲景脉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极也。浮者,金气方收,微有降意,而未能遽沉。大约春脉沉而微浮,夏则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则全沉。仲景脉法,原与经义相同耳。

  
卷三 脉法解 真脏脉义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脾胃者,四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夫养,脉见真脏,则人死焉,故四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肝脉弦,心脉钩,肺脉毛,肾脉石,脾胃脉缓。其弦钩毛石而缓者,是四脏之有胃气也。其弦钩毛石而不缓者,是谓真脏脉。真脏脉见,胃气败竭,必死不救也。玉机真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所谓真脏脉者,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胃而至于手太阴。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土生于火而死于水,故仲景垂训,以少阴负趺阳为顺。少阴水胜,则火灭而土败也。自医法失传,后世庸愚,乃滋阴泻阳,补水灭火,以败胃气。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良可哀也﹗
卷三 脉法解 浮沉大小

   五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阳浮而阴沉,其性然也。

  然阳主降而阴主升,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浮而微沉,则阳不上飞。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

  升降阴阳之权,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阳,戊土降则辛金下行而化浊阴。阴阳交济,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土弱而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两关之脉大。左关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关之大者,胆胃之郁而不降也。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胃主降浊,胃逆则浊气上填,仓廪不纳,恶心呕吐之病生焉。脾主升清,脾陷则清气下瘀,水谷不消,胀满泄利之病生焉。肺藏气而性降,肝藏血而性升,金逆则气不清降而上郁,木陷则血不温升而下脱。肺主收敛,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于流溢者,赖肺气之收敛也,气降而不至于固结者,赖肝血之疏泄也。木陷则血脱于下,而肺金失敛,则血上溢,金逆则气郁于上,而肝木不升,则气下结。推之,凡惊悸、吐衄、盗汗、遗精之病,皆金气不能降敛,淋癃、泄痢、嗳腐、吞酸之病,皆木气不能生发。

  金逆而莫收敛,则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则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

  大者、有余之象也,于其有余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则脉之妙解而医之至数也。经所谓大则病进者,别有玄机,非后世医书阳盛阴虚之说也。

  
卷三 脉法解 二十四脉

   浮沉者,阴阳之性也。《难经》︰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阳性浮而阴性沉,呼出为阳,心肺之气也,吸入为阴,肾肝之气也。

  心肺之脉俱浮,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之脉俱沉,沉而濡实者,肾也,沉而牢长者,肝也。脾居阴阳之中,其气在呼吸之交,其脉在浮沉之半,其位曰关。关者,阴阳之关门,阴自此升而为寸,阳自此降而为尺,阖辟之权,于是在焉,故曰关也。

  阳盛则寸浮,阴盛则尺沉,阴盛于里,阳盛于表。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一定之法也。然浮沉可以观表里,不可以定阴阳。三难︰关以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此阳乘之脉也。阳乘阴位,则清气不升,故下覆于尺,阴乘阳位,则浊气不降,故上溢于鱼。溢者,浮之太过而曰阴乘,覆者,沉之太过而曰阳乘,是则浮不可以为阳而沉不可以为阴,浮沉之中,有虚实焉。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是阳虚于表而实于里也,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是阳虚于里而实于表也。浮大昼加,沉细夜加,浮大昼死,沉细夜死。诊者当于浮沉之中,参以虚实也。

  
卷三 脉法解 二十四脉

   迟数者,阴阳之气也。九难︰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经脉之动,应乎漏刻,一呼再动,一吸再动,呼吸定息而脉五动,气之常也。过则为数,减则为迟。脏阴而腑阳,数则阳盛而为腑,迟而阴盛而为脏,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数之极,则为至,迟之极,则为损。一定之法也。

  然迟不尽寒,而数不尽热。脉法︰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是迟缓者,趺阳寸口之常脉,未可以为寒也。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是数者,阳明之阳虚,未可以为热也。

  凡脉或迟或数,乖戾失度,则死。十四难︰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人之将死,脉迟者少,脉数者多。阳气绝根,浮空欲脱,故脉见疾数。大概一息七八至以上,便不可救。虚劳之家,最忌此脉。若数加常人一倍,一息十至以上,则死期迫矣。

   卷三// 卷三/脉法解/ 寸口脉法 卷三/脉法解/ 寸口人迎脉法 卷三/脉法解/ 三部九候脉法 卷三/脉法解/ 脏腑脉象 卷三/脉法解/ 四时脉体 卷三/脉法解/ 真脏脉义 卷三/脉法解/ 浮沉大小 卷三/脉法解/ 二十四脉 浮沉 卷三/脉法解/ 二十四脉 迟数 卷三/脉法解/ 二十四脉 滑涩 卷三/脉法解/ 二十四脉 大小 卷三/脉法解/ 二十四脉 长短 卷三/脉法解/ 二十四脉 缓紧 卷三/脉法解/ 二十四脉 石芤 卷三/脉法解/ 二十四脉 促结 卷三/脉法解/ 二十四脉 弦牢 卷三/脉法解/ 二十四脉 濡弱 卷三/脉法解/ 二十四脉 散伏 卷三/脉法解/ 二十四脉 动代
卷三 脉法解 二十四脉

   滑涩者,阴阳之体也。滑则血盛而气虚,涩则血虚而气盛。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肺性收敛,肝性生发,收敛则涩,生发则滑。金自上敛,木自下发,是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气,阳也,而含阴,血,阴也,而抱阳,故滑为阳而涩为阴。脉法︰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以金水之性收藏,木火之性生长,收则浮涩而生则沉滑,长则浮滑而藏则沉涩。

  滑者,生长之意,涩者,收藏之象,而俱非平气。脉法︰脉有弦、紧、浮、滑、沉、涩,名曰残贼。以其气血之偏,涩则气盛而血病,滑则血盛而气伤也。寸应滑而尺应涩,肺脉之涩者,尺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之初气。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过于涩,则肝木不升而淋痢作,是以滑涩之脉,均为病气也。

  
卷三 脉法解 二十四脉

   大小者,阴阳之象也。阳盛则脉大,阴盛则脉小,大为阳而小为阴。寸大而尺小者,气之常也,寸过于大则上热,尺过于小则下寒。

  然有大不可以为阳盛,而小不可以为阴盛者。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盖阳衰土湿,水火不交,火炎而金烁,则关寸浮大,水寒而木郁,则关尺浮大。肺金失其收敛,肝木行其疏泄,此亡血失精,半产漏下之原。庸工以为阴虚,投以滋润,土败则命殒,是大不可以为阳盛也。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此为欲解也。盖邪退而正复则脉微,是小不可以为阴盛也。

  凡木火泄露则脉大,金水敛藏则脉小,阳泄则上热而下寒,阳藏则上清而下温。劳伤虚损之脉,最忌浮大。阳根下断,浮大无归,则人死矣。故大则病进,小则病退。小脉未可以扶阳,大脉未可以助阴,当因委而见源,穷其大小所由来也。

  
卷三 脉法解 二十四脉

   长短者,阴阳之形也。长为阳而短为阴,阳升于木火,故肝脉沉滑而长,心脉浮滑而长,阴降于金水,故肺脉浮涩而短,肾脉沉涩而短也。人莫不病发于阴进而病愈于阳长,阴进则脉短,阳长则脉长,故长则气治而短则气病。

  然不宜过长,过长则木旺而金衰矣。木者,中气之贼,百病之长。以木性发达,而百病之起,多因于木气之不达,生意盘郁,而克脾胃,是以气愈郁而脉愈长。木郁则协水以贼土,合火而刑金,故但显肝脉之长而不形肺脉之短。金虽克木,而凡人之病,则金能克木者少而木能侮金者多也。盖木气之所以能达者,水土温而根本暖也,水寒土湿,生意不遂,则木愈郁而气愈盛,所以肝病则脉长也。

  
卷三 脉法解 二十四脉

   缓紧者,阴阳之情也。缓为阳而紧为阴。

  缓者,戊土之气也。脉法︰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曰︰冲气和,名曰缓,营气和,名曰迟。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以土居四象之中,具木火之气,而不至于温热,含金水之体,而不至于寒凉,雍容和畅,是以缓也。缓则热生,脉法︰缓则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灵枢?五癃津液》︰中热则胃中消谷,肠胃充廓,故胃缓也。然则伤寒阳明之脉,必实大而兼缓也。

  紧者,寒水之气也。脉法︰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肾也。此内寒之紧也。曰︰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此外寒之紧也。以水为冬气,冬时寒盛,冰坚地坼,是以紧也。紧则痛生。曰︰营卫俱病,骨节烦痛,当发其汗。是外寒之痛也。曰︰趺阳脉紧而浮,浮为风,紧为寒,浮为肠满,紧为腹痛。浮紧相搏,腹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是内寒之痛也。

  然则伤寒少阴之脉,必微细而兼紧也。盖阳盛则缓,阴盛则紧,缓则生热,紧则生寒。

  寒愈盛,则愈紧,热愈盛,则愈缓。以阳性发泄而阴性闭藏,发而不藏,所以缓也,藏而不发,所以紧也。

  
卷三 脉法解 二十四脉

   石芤者,阴阳之虚也。阳气不降,则肾脉石,阴气不升,则心脉芤。石则外虚而内实,芤则外实而内虚。

  石者,气虚而不蛰也。阳体虚而阴体实,水中无气,凝冱而沉结,所以石也。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

  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盖坎中之阳,生气之原也,阳根下断,阴魄徒存,坚实结硬,生气全无,是以死也。《老子》︰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此之谓也。

  芤者,血虚而不守也。阴体实而阳体虚,火中无血,消减而浮空,所以芤也。脉法︰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营气伤。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芤减相合,则名曰革,后世芤外又有革脉,非是。)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盖离中之阴,收气之原也,阴根上断,阳魂徒存,虚飘空洞,收气全无,是以病也。

  血,阴也,而生于阳,阳升则化火,故温暖和畅而吐阳魂。阳虚血寒,则凝瘀而亡脱,血脱则火泄而寒增,是以失精亡血而脉芤者,不可助阴而泄阳。盖芤则营阴外脱,而血中之温气亦亡也。

  
卷三 脉法解 二十四脉

   促结者,阴阳之盛也。脉法︰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曰︰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阴阳之性,实则虚而虚则实,实而虚者,清空而无障碍,所以不结,虚而实者,壅满而生阻隔,所以脉结。阳结则蔼蔼郁动,如车盖之升沉,阴结则累累不平,如长竿之劲节。以阳性轻清而阴性重浊,故促结之象异焉。

  惊悸之家,脉多促结,以其阴阳之不济也。阳旺于木火,阴盛于金水,阳虚而生惊者,木火下虚,阴气凝涩而不化,是以结也,阴虚而生悸者,金水上虚,阳气郁迫而不通,是以促也。

  脉法︰其脉浮而数,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此脏腑之结也。盖孤阳独阴,燥湿偏盛,寒热不调,其气必结。脏腑经络,本为一气,脏气结则脉气必结,脉气结则脏气必结。

  若夫代止之脉,并无郁阻而中断,是营卫之败竭,非促结之谓也。

  
卷三 脉法解 二十四脉

   (弦者,如弦之直,弦而有力曰牢。)

  弦牢者,阴阳之旺也。《素问?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四难︰牢而长者,肝也。弦牢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弦牢之中,而有濡弱之象,则肝平,但有弦牢,而无濡弱,则肝病矣。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长竿末梢者,软弱之义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土温和,则木气发达而荣畅,水土寒湿,则木气枯槁而弦牢。

  木之为义,愈郁则愈盛,弦牢者,木盛而土虚也。弦为里湿,支饮之阻卫阳,则木气抑遏而为弦,脉法︰支饮急弦是也。牢为外寒,寒邪之束营阴,则木气郁迫而为牢,脉法︰寒则牢坚是也。

  弦亦为寒。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金匮》︰脉双弦者,寒也,偏弦者,饮也。以寒水不生木,是以寒也。弦亦为痛。《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以风木而贼土,是以痛也。

  脉以胃气为本,木得胃气则和缓,不得胃气则弦牢。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病肝脉来,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新张弓弦者,弦牢之象,肝家之真藏脉也。

  
卷三 脉法解 二十四脉

   (濡者,如绵之软,软而无力曰弱)

  濡弱者,阳气之衰也。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濡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脉法︰肝者,木也,其脉微弦,濡弱而长。肝病自得濡弱者愈。濡弱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软弱之中而有弱牢之意,则肝平,但有濡弱而无弦牢,则肝病矣。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其气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端直以长者,弦牢之意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气不达,固赖土气达之,土气不升,亦赖木气升之。冬令蛰藏,水冰地坼,一得春气鼓荡,则闭蛰起而百物生,是木能克土而亦能扶土。以乙木之生意,即己土之阳左旋而上发者也,生意濡弱,则土木之气不能上达,而肝脾俱病。

  气化于戊土而藏于肺,血化于己土而藏于肝。《灵枢?决气》︰脾藏营,肝藏血,肝脾者,营血之原也。濡弱则营血虚衰,脉法︰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血亡则热发也。伤寒脉濡而弱,不可汗下,以其血虚而阳败也。

  弦牢者,木气之太过,濡弱者,木气之不及。太过则侮人,不及则人侮,均能为病也。

  
卷三 脉法解 二十四脉

   散伏者,阴阳之阖辟也。气辟而不阖,则脉散,气阖而不辟,则脉伏。

  散者,气泄而不藏也。阴性聚而阳性散,阳降于尺而化浊阴,则脉沉聚,阴升于寸而化清阳,则脉浮散,而聚散之权,则在于关。关者,阴阳之关锁,其散而不至于飞扬者,有关以阖之,故散而能聚。散而不聚,则心病矣。脉法︰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脉散者,病家之大忌,散脉一形,则气血之亡脱在近,精神之飞走不远。散见于寸,犹可挽也,散见于尺,无可医矣。

  伏者,气郁而不发也。阳性起而阴性伏,阴升于寸而化清阳,则脉浮起,阳降于尺而化浊阴,则脉沉伏。而起伏之权,则在于关。关者,阴阳之关锁,其伏而不至于闭结者,有关以辟之,故伏而能起,伏而不起,则肾病矣。凡积聚 瘕,停痰宿水之疾,脉必伏结。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故脉浮结者,外有痼疾,脉伏结者,内有积聚。

  《金匮》︰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非但积取如是,凡一经将病,则一气先伏。肝病者木郁,心病者火郁,肾病者水郁,肺病者金郁,脾病者土郁,郁则脉伏。庚桑子︰人郁则为病。至理妙言﹗诊一气之欲伏,则知一时之将病,脉法︰伏气之病,以意候之,此之谓也。

  
卷三 脉法解 二十四脉

   动代者,阴阳之起止也。气欲发而不能,则为动,气中歇而不属,则为代。

  动者,郁勃而不息也。脉法︰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关者,中气之变现,阴阳之枢机,阳自此降而为阴,降自此升而为阳。阴升于寸,则遂其上浮之性,不至为动,阳降于尺,则遂其下沉之性,不至为动。惟阴欲升,脾土虚而不能升,阳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则二气郁于关上,而见动形。阴阳郁勃,不能升降,是以动而不止也。郁勃之久,不无胜负,阳盛而动于关上,则内泄营阴而汗出,阴盛而动于关下,则外闭卫阳而发热。热发则汗不出,汗出则热不发,汗出而热发,阴阳之胜负乃分。方其动时,阴阳郁荡,未知将来之孰胜而孰负也。

  动见于土位,木气盘塞而莫达,甲木不降,乃悬虚而为惊,乙木不升,乃冲击而为痛。甲乙横逆,而贼戊己,则土气败矣。

  代者,断续而不联也。《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与之短期。与之短期者,乍疏乍数也,乍疏乍数者,断续之象也。盖呼吸者,气之所以升降也。

  心肺主呼,肾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间,呼则气升于心肺,吸则气降于肾肝。呼吸定息,经脉五动,故十息之间,五十动内,即可以候五脏之气。一脏无气,则脉必代矣。十一难︰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藏也?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由肾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可类推矣。

  代脉一见,死期在近,不可治也。(代为死脉,与脾脉代之代不同。脾脉代者,脾不主时,随四时而更代也,此为病脉。)

  卷四// 卷四/劳伤解/ 中气 卷四/劳伤解/ 阴阳 卷四/劳伤解/ 阴虚 卷四/劳伤解/ 阴脱 卷四/劳伤解/ 阳脱 卷四/劳伤解/ 精神 卷四/劳伤解/ 神惊 卷四/劳伤解/ 精遗 卷四/劳伤解/ 气血
卷四

   人不能有生而无死,而死多不尽其年。外有伐性之斧,内有腐肠之药,重以万念纷驰,百感忧劳,往往未壮而衰,未老而病。顾保炼不谨,既失之东隅,而医药无瘥,冀挽之桑榆。

  古圣不作,医法中乖,贵阴贱阳,反经背道,轻则饮药而病加,重乃逢医而人废。金将军且将玉碎,石学士未必瓦全,叹竖子之侵陵,痛鬼伯之催促,书穷烛灭,百慨俱集,作劳伤解。

  
卷四 劳伤解 中气

   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

  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 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黄芽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炙) 茯苓(二钱) 干姜(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

  其有心火上炎,荒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四维之病,另有专方,此四维之根本也。

  
卷四 劳伤解 阴阳

   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阴位于下,而下自左升,则为清阳,阳位于上,而上自右降,则为浊阴。清阳生发于木火,则不至于下陷,浊阴收藏于金水,则不至于上逆。

  清气之下陷者,阳嘘于上也,浊气之不逆者,阴吸于下也。浊气不逆,则阳降而化阴,阳根下潜而不上飞,清气不陷,则阴升而化阳,阴根上秘而不下走。彼此互根,上下环抱,是曰平人。而清气之左升,赖乎阴中之阳生,阳生则浮动而亲上,权在己土,浊阴之右降,赖乎阳中之阴生,阴生则沉静而亲下者,性也,是以金收而水藏。而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阳气蛰封,此木火生长之根本也。

  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热而病阴虚。

  人知其金水之亏,而不知其胃土之弱。胃以阳体而含阴魄,旺则气化而阴生。以气统于肺而实化于胃,肺气清降而产阴精,即胃土之右转而变化者也。是宜降肺胃以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

  地魄汤

  甘草(二钱,炙) 半夏(三钱,制) 麦冬(三钱,去心) 芍药(三钱) 五味子(一钱,研) 元参(三钱) 牡蛎(三钱, ,研)

  煎大半杯,温服。

  水为阴,而阴生于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敛,君相升泄,则心液消亡,而阴无生化之原。

  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元参清金而益水,牡蛎敛神而藏精。

  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 ,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补阴之法也。

  
卷四 劳伤解 阴虚

   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者,性也,是以木生而火长。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

  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阴体而抱阴魂,旺则血生而神化。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之左旋而变化者也。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

  天魂汤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人参(三钱) 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源。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

  
卷四 劳伤解 阴脱

   阳自右降,降于坎府,而化浊阴,则又含阳气,是谓阳根。阳性温和而升散,阴气左升而不陷者,有此坎阳以辟之也。其升散之权,全在于脾,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

  二十难曰︰脱阴者,目盲。目者,阳明所发,阳根于坎。坎水,阴也,而中抱阳气,坎阳温升,而生肝木。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温气之渐灵者。温化而为热,则魂化而为神。阳神发露,上开双窍,而为两目,目乃阳神之所出入而游行也。阴脱者,阳根澌败,精血失藏,魂神不能发露,是以目盲。

  凡人之清旦目盲者,是其阴气亡脱,定主死期不远。名为脱阴,而实以阳根之败,《素问》所谓目受血而能视者,亦是此理。后人不解经义,眼科书数千百部,悉以滋阴凉血,泻火伐阳,败其神明,以致眼病之家,逢医则盲。医理玄奥,非上智不解,乃以俗腐庸妄之徒,无知造孽,以祸生灵,可恨极矣﹗

  乌肝汤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炮) 首乌(三钱,蒸) 芍药(三钱) 桂枝(三钱)

  煎大杯,温服。

  
卷四 劳伤解 阳脱

   阴自左升,升于离位而化清阳,则又含阴精,是谓阴根。阴性清肃而降敛,阳气右降而不逆者,有此离阴以翕之也。其降敛之机,全在于胃,胃气不降,则神气飞腾而阳脱。

  二十难曰︰脱阳者,见鬼。仙为纯阳,鬼为纯阴,人居阴阳之半,仙鬼之交。阳脱则人将为鬼,同气相感,是以见之。凡人之白昼见鬼者,是其阳气亡脱,亦将续登鬼录矣。

  兔髓汤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五味(一钱) 半夏(三钱) 龙骨(二钱, ,研) 元参(三钱) 附子(三钱) 牡蛎(三钱, ,研)

  煎大半杯,温服。

  阳脱则白日见鬼,阴脱则清旦目盲。阴阳既脱,无方可医,于其将脱之前,当见机而预防也。

  
卷四 劳伤解 精神

   神胎于魂而发于心,而实根于坎阳,精孕于魄而藏于肾,而实根于离阴。阴根上抱,是以神发而不飞扬,阳根下蛰,是以精藏而不驰走。阳神发达,恃木火之生长而究赖太阴之升,阴精闭蛰,资金水之收藏而终籍阳明之降,太阴阳明,所以降金水以吸阳神,升木火以嘘阴精者也。

  阳明不降,则火金浮升而神飘于上,太阴不升,则水木沉陷而精遗于下。盖阳中有阴,则神清而善发,阴中有阳,则精温而能藏。脾陷则精不交神,胃逆则神不交精。阳神飞荡,故生惊悸,阴精驰走,故病遗泄。

  阴升阳降,权在中气,中气衰败,升降失职,金水废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长,此精神所以分离而病作也。培养中气,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则精秘而神安矣。

  
卷四 劳伤解 神惊

   神发于心而交于肾,则神清而不摇。神不交精,是生惊悸,其原由于胆胃之不降。

  乙木上行,而生君火,甲木下行,而化相火,升则为君而降则为相,虽异体而殊名,实一本而同原也。相火之降,赖乎胃土,胃气右转,阳随土蛰,相火下根,是以胆壮而神谧。相火即君火之佐,相火下秘。则君火根深而不飞动,是以心定而神安。

  胃土不降,相火失根,虚浮惊怯,神宇不宁。缘君相同气,臣败而君危,故魂摇而神荡也。阳神秘藏,则甘寝而善记,阳泄而不藏,故善忘而不寐也。

  胃土之不降,由于脾土之湿。足阳明化气于燥金,性清降而收敛,金收而水藏之,故阳蛰于坎府。湿则胃土上郁,收令不行,故火泄而阳飞也。

  火炎于上,肾水沉寒,阴凝气结,久而弥坚,历年增长,状如怀子,是谓奔豚。奔豚者,肾肝之阴气聚而不散者也。水寒木枯,郁而生风,摇撼不已,则心下悸动。悸见脐下,则根本振摇,奔豚发矣。奔豚上腾,侮土陵心,发作欲死,最为剧证。数年之后,渐而火败土崩,则人死矣。

  大凡脾肾寒湿,无不有惊悸之证,惊悸不愈,必生奔豚积块。此皆中气亏损,阴盛阳虚之病也。庸工不解,以为心血不足,乃以归脾、补心之方,清凉滋润,助阴伐阳,百不一生,最可伤也。

  少阳相火,其性甚烈,而惊悸之家,则阳败而火熄,非少阳之旺也。其相火极旺,如小建中、炙甘草两证。

  乃少阳伤寒将传阳明,故以芍药、生地,泻胆胃之燥热。内伤中此证颇少也。

  金鼎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龙骨(二钱) 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惊悸之证,土湿胃逆,相火不藏,应用茯苓去湿,半夏降胃,桂枝达肝,芍药敛胆,龙骨、牡蛎,藏精聚神,以蛰阳根。阳降根深,则魂谧神安,惊悸不作矣。

  其上热者,倍芍药以清胆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温肾水。

  若病重年深,奔豚凝结,少腹气块,坚硬澌寒,此阴邪已盛。缓用附子,当燥土去湿,调其脾胃,后以温燥之药熬膏贴之。详具奔豚证中。

  
卷四 劳伤解 精遗

   精藏于肾而交于心,则精温而不走。精不交神,乃病遗泄,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

  丙火下行而化壬水,癸水上行而化丁火。壬水主藏,阳归地下者,壬水之蛰藏也。壬水非寒则不藏,阴阳之性,热则发扬而寒则凝闭,自然之理。壬水蛰藏,阳秘于内,则癸水温暖。

  温气左升,是生乙木。升而不已,积温成热,是谓丁火。水之生木而化火者,以其温也。木火生长,阳气发达,阴精和煦,故不陷流。

  壬水失藏,则阳泄而肾寒。水寒不能生木,木气下郁,则生疏泄。木以疏泄为性,愈郁则愈欲泄,以其生意不遂,时欲发舒之故也。遇夜半阳生,木郁欲动,则梦交接。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是以流溢不止也。甚有木郁而生下热,宗筋常举,精液时流。庸工以为相火之旺,用知母、黄柏泻之,是益其癸水之寒而增其乙木之陷也。

  乙木之升,权在己土,木生于水而实长于土,土运则木达。以脾阳升布,寒去温回,冰泮春生,百卉荣华故也。盖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行则化癸水,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行则化丁火。金水之收藏,实胃阴之右转,木火之生长,即脾阳之左旋也。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人知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运,乃以清凉固涩之品,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病随药增,愈难挽矣。

  玉池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龙骨(二钱) 牡蛎(三钱) 附子(三钱) 砂仁(一钱,炒,研去皮)

  煎大半杯,温服。

  遗精之证,肾寒脾湿,木郁风动,甘草、茯苓,培土泻湿,桂枝、芍药,疏木清风,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龙骨、牡蛎,藏精敛神。水土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泄自止。

  其湿旺木郁而生下热,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谬用清凉滋润,败其脾肾之阳。盖肾精遗失,泄其阳根,久而温气亡脱,水愈寒而土愈湿。火土双亏,中气必败,未有失精之家,阴虚而生燥热者。其木郁下热,脾阳未亏,清其肝火,不至为害。若脾阳已亏,误用清润,则土败而人亡矣。仲景《金匮》亡血失精之义,后人一丝不解也。

  灵雪丹

  甘草 薄荷 甘遂 朝脑 阳起石 紫苏叶(各三钱)

  共研,碗盛,纸糊口,细锥纸上密刺小孔。另用碟覆碗上,碗边宽余半指,黑豆面固。

  济沙锅底铺粗沙,加水。坐碗沙上,出水一寸。炭火煮五香,水耗,常添热水。水冷取出,入麝香少许,研细,蟾酥少许,人乳浸化。葱涕、官粉、炼蜜为丸,绿豆大,瓷瓶封收。津水研半丸,掌上涂玉尘头。约一两时,尘顶苏麻,便是药力透彻。秘精不泄,甚有良功。

  若遗泄不止,势在危急,先炼此药,封之日落,研涂。一夜不走,肾精保固。徐用汤、丸。

  
卷四 劳伤解 气血

   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总化于中气。胃阳右转而化气,气降则精生,降化于阳也,脾阴左旋而生血,血升则神化,阳生于阴也。精未结而魄先凝,故魄舍于肺,气魄者,肾精之始基也,神未发而魂先见,故魂舍于肝,血魂者,心神之初气也。气,阳也,而含阴魄,是以清凉而降敛。血,阴也,而吐阳魂,是以温暖而升发。及其魂升而神化,则又降而为气,魄降而精生,则又升而为血。盖精血温升,则蒸腾而化神气,神气清降,则洒陈而化精血。精血神气,实一物也,悉由于中气之变化耳。

  火金上热,则神气飞扬而不守,水木下寒,则精血泄溢而莫藏。故补养神气,则宜清凉而滋益精血,则宜温暖。

  气秉辛金清凉之性、清则调畅,热则郁蒸,畅则冲虚,郁则滞塞,滞塞而不降,故病上逆,血秉乙木温暖之性,温则流行,寒则凝瘀,行则鲜明,瘀则腐败,腐败而不升,故病下陷。

  气滞之家,胸膈胀满,痰嗽喘逆,半缘上中之虚热,血瘀之人,紫黑成块,杯碗倾泄,多因中下之虚寒。下寒则肺气之降于肝部者,亦遂陷泄而不升,上热则肝血之升于肺家者,亦遂逆流而不降。此气血致病之原也。

   卷四/劳伤解/ 气滞 卷四/劳伤解/ 气积 卷四/劳伤解/ 达郁汤 卷四/劳伤解/ 血瘀 卷四/劳伤解/ 血脱 卷四/劳伤解/ 衄血 卷四/劳伤解/ 吐血 卷四/劳伤解/ 便血 卷四/劳伤解/ 溺血
卷四 劳伤解 气滞

   肺主藏气,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家之所播宣也。气以清降为性,以心火右转,则化肺气,肺气方化,而已胎阴魄,故其性清肃而降敛。实则顺降,虚则逆升,降则冲虚,升则窒塞。

  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气敛之也。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则生上热。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而肺气不降之原,则生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水藏。清肺热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盖胃逆之由,全因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是以阳明不降。但用清润之药,滋中湿而益下寒,则肺胃愈逆,上热弥增,无有愈期也。

  下气汤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五味(一钱) 茯苓(三钱) 杏仁(三钱,泡,去皮尖) 贝母(二钱,去心) 芍药(二钱) 橘皮(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卷四 劳伤解 气积

   肺藏气而性收敛,气病则积聚而不散,而肝气之积聚,较多于肺。肺气积聚,则痞塞于心胸,肝气积聚,则滞结于脐腹。

  盖气在上焦则宜降,而既降于下,则又宜升。升者,肝之所司,以肝木主升,生气旺则气升,生气不足,故气陷而下郁也。而肝气之下郁,总由太阴之弱。以气秉金令,但能降而不能升,降而不至于下陷者,恃肝木之善达,肝木之善达者,脾土之左旋也。

  气盛于肺胃而虚于肝脾,故肺气可泻而肝气不可泻。气积胸膈右肋,宜泻肺胃以降之,气积脐腹左胁,宜补肝脾以升之,此化积调气之法也。

  
卷四 劳伤解 达郁汤

   桂枝(三钱) 鳖甲(三钱,醋炙焦,研)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砂仁(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积在脐腹左胁者。

  肺胃积气,在胸膈右胁,肝脾积气,在脐腹左胁,皆中气虚败之病也。补之则愈闷,破之则愈结。盖其本益虚,其标益实,破之其本更虚,补之其标更实,是以俱不能效。善治者,肺胃之积,泻多而补少,肝脾之积,补多而泻少。半补而半行之,补不至于壅闭,行不至于削伐,正气渐旺,则积聚消磨矣。

  
卷四 劳伤解 血瘀

   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血以温升为性,缘肾水左旋,则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阳魂,故其性温和而升散。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久而失其华鲜,是以红变而紫,紫变而黑。木主五色,凡肌肤枯槁,目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阳衰阴旺,多生下寒。而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不可专用清润。至于温气颓败,下热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慨论也。

  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温燥,无有二法。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水土湿寒,中气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破瘀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丹参(三钱) 桃仁(三钱,泡,去皮尖) 干姜(三钱) 首乌(三钱,蒸)

  煎大半杯,温服。

  
卷四 劳伤解 血脱

   肝藏血而性疏泄,血病则脱亡而不守。未脱之先,温气虚亏,凝瘀不流。瘀少则结积而不下,瘀多则注泄而莫藏。凡便溺流漓,崩漏不禁,紫黑成块,腐败不鲜者,皆阳虚而木陷,血瘀而弗容也。

  盖木性善达,水土寒湿,生气不达,是以血瘀。木郁风动,疏泄不敛,是以血脱,而肺血之脱亡,较多于肝。肝血下脱,则遗泄于便溺,肺血上流,则吐衄于口鼻。以血在下焦则宜升,而既升于上,则又宜降。降者,肺之所司,缘肺金主收,收气盛则血降。收气不足,故血涌而上溢也。

  而肺血之上溢,总由阳明之虚。以血秉木气,但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于上溢者,恃肺金之善敛。肺金之收敛者,胃土之右转也。

  血盛于肝脾而虚于肺胃,其脱于便溺,则由肝脾之寒,其说于口鼻,或缘肺胃之热。而阳衰土湿,中气颓败,实为脱血之根。若专用清凉滋润,助阴伐阳,以败中气,人随药殒,百不一生。此非血病之必死,皆粗工之罪也。

  
卷四 劳伤解 衄血

   肺窍一鼻,肺气降敛,则血不上溢。肺气逆行,收敛失政,是以为衄,其原因于胃土之不降。

  《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衄血者,阳络之伤,则营血逆流,而卫气不能敛也。

  肺主卫气,其性收敛,血升而不溢者,赖卫气敛之。而卫气之敛,由于肺降,降则收令行也。而肺气之降,机在胃土,胃土上壅,肺无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升泄,肺金被刑,营血不敛,故病鼻衄。而火炎金伤,不皆实热,多有中下湿寒,胃逆而火泻者。至于并无上热,而鼻衄时作,则全因土败而胃逆,未可清金而泻火也。外感伤寒之衄,亦非关火盛。缘寒伤营血,营郁而卫闭,卫气壅遏,蓄而莫容,逆循鼻窍,以泻积郁。卫气升发,故冲营血,而为衄证。衄则卫郁泻而表病解,原非火旺金刑之故也。

  仙露汤

  麦冬(三钱) 五味(一钱) 贝母(二钱) 半夏(三钱) 柏叶(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杏仁(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衄血之证,火泄金刑,气伤血沸,宜清金敛肺,以回逆流。而必并降胃气,降胃必用半夏。近世误以血证为阴虚,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论也。

  若上热非盛,而衄证时作,则全因中下湿寒,当加干姜、茯苓温燥之药。若大衄之后,气泄阳亡,厥逆寒冷,宜加参、 、姜、附,以续微阳,清润之药,切不可用。

  
卷四 劳伤解 吐血

   血敛于肺而降于胃,肺气能收,则鼻不衄,胃气善降,则口不吐。肺气莫收,经络之血,乃从鼻衄,胃气莫降,脏腑之血,因自口吐。而肺气之敛,亦因胃气之降,吐衄之证,总以降胃为主。

  胃气不降,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寒水之旺。水寒土湿,中气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蓄积莫容,势必外脱。土郁而无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凡呕吐瘀血,紫黑成块,皆土败阳虚,中下湿寒之证。瘀血去后,寒湿愈增,往往食减而不消,饮少而不化。一旦土崩而阳绝,则性命倾殒,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于死。

  其血色红鲜者,则缘肺热。然始因上热而究变中寒。以血藏于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热,即血中之温气所化。血去而血中之温气亡泄,是以大失血后,寒栗而战摇也。而其上热之时,推其中下,亦是湿寒。盖君相之火,随戊土下降,而归坎水,则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则君相升泄。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非己土之湿,而胃何以逆﹗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湿﹗胃逆火泄,升炎于上,而坎阳绝根,其肾水必寒。寒水泛滥,其脾土必湿,理自然也。

  若夫零星咯吐,见于痰唾之中者,其证稍缓。以血去非多,则气泄有限,虽亦中下寒湿,而一时不至困败。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润,败其中气,则亦归死亡耳。

  血证是虚劳大病,半死半生,十仅救五。而唐后医书,皆滋阴泻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实可哀也。

  灵雨汤

  甘草(二钱) 人参(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柏叶(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证,中下湿寒,凝瘀上涌,用人参、甘草,补中培土,茯苓、干姜,去湿温寒,柏叶清金敛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尤当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无下行之路,陈菀腐败,势必上涌。旧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窍,遂成熟路。再投清润之药,助其寒湿,中气败亡,速之死矣。若温中燥土,令其阳回湿去,复以半夏降逆,使胃气下行,瘀血既吐,鲜血自不再来。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当大用。

  其零星咯吐,红鲜不凝,虽有上热,亦非实火,稍加麦冬、贝母,略清肺热。总以泻湿培土为主,不可过用苦寒也。

  白茅汤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麦冬(三钱,去心) 茅根(三钱)

  芍药(三钱) 五味子(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零星吐鲜血者。

  血之零吐红鲜者,虽缘土湿胃逆,而肺家不无上热,泻湿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药。

  若相火极旺,则加黄芩而倍芍药。仲景三黄泻心汤,是治相火之极旺者,但此等颇少,未易轻用。若上热不敌下寒之剧,当大温水土,清润诸法,切不可用也。

  
卷四 劳伤解 便血

   血生于脾,藏于肝,肝脾阳旺,血温而升,故不下泄。水寒土湿,脾陷土郁,风动而行疏泄之令,则后脱于大便。

  阳气收敛,则土温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庚金之收令不行也。后世以为肠风而用清润,脾阳愈败而愈陷,无有止期也。

  其肝脾阳败,紫黑瘀腐,当补火燥土以回残阳,暖血温肝而升郁陷。若痔漏、脱肛之治,亦依此法通之。

  桂枝黄土汤

  甘草(二钱) 白术(三钱) 附子(三钱) 阿胶(三钱) 地黄(三钱) 黄芩(二钱) 桂枝(二钱) 灶中黄土(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便血之证,亦因水土寒湿,木郁风动之故。仲景黄土汤,术、甘、附子,培土温寒,胶、地、黄芩,清风泻火,(相火。)黄土燥湿扶脾,法莫善矣。此加桂枝,以达木郁,亦甚精密。

  
卷四 劳伤解 溺血

   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谷道不收,则后泄于大肠,水道不敛,则前淋于小便。

  阳气蛰藏,则土温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蛰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是以梗涩而不利。缘木愈郁则愈欲泄,愈欲泄则愈郁,郁生下热,小便赤数。虽火盛之极,而实以脾肾之阳虚。

  泻湿燥土,升木达郁,自是主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然热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至于脾家,但宜温燥,虽肝热极盛,不可泻其脾土也。

  宁波汤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阿胶(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栀子(三钱) 发灰(三钱,猪脂煎,研)

  煎大半杯,温服。

  溺血与便血同理,而木郁较甚,故梗涩痛楚。苓、泽、甘草,培土泻湿,桂枝、芍药,达木清风,阿胶、发灰,滋肝行瘀,栀子利水泻热。(膀胱之热。)

  若瘀血紫黑,累块坚阻,加丹皮、桃仁之类行之,此定法也。

  卷五// 卷五/杂病解上/ 鼓胀根原 卷五/杂病解上/ 鼓胀根原 气鼓 卷五/杂病解上/ 鼓胀根原 水胀 卷五/杂病解上/ 噎膈根原 卷五/杂病解上/ 反胃根原 卷五/杂病解上/ 消渴根原 卷五/杂病解上/ 颠狂根原 卷五/杂病解上/ 痰饮根原 卷五/杂病解上/ 咳嗽根原
卷五

   病不过内外感伤,而杂病之传变,百出不穷。感伤者,百病之纲,百病者,感伤之目。

  譬如水火源本则合,支派攸分,虽殊途而同归,实一致而百虑。

  先圣既往,此道绝传,博考方书,乖讹万状。纵身若松柏,未必后雕,况资如蒲柳,动辄零谢,申之以杂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药,真轻尘之栖弱草,朝露之落薤上矣。

  痛昔亲从凋亡,手足伤毁,荒草颓坟,烟笼雾锁。感念存殁,情何可言,作杂病解。

  
卷五 杂病解上 鼓胀根原

   鼓胀者,中气之败也。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谓气分,中半以下为阴,是谓水分。气盛于上,水盛于下,阴阳之定位也。而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根,气水循环。究其转运之枢,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是为水胀。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潆。

  下焦水盛,故如川渎之注泻。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气水之交,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

  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化水,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生,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者,肝脾之不升也。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

  
卷五 杂病解上 鼓胀根原

   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坎中之阳,气之根也。气升于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升于水分也。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木性善达,其发达而不郁者,水温土燥而阳升也。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达,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迫而不升运,是以凝滞而为胀满。肝气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湿热,传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势固然也。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热,故淋涩而黄赤。

  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而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其下热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热者,胆火之不降也。病本则属湿寒,而病标则为湿热,宜泻湿而行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也。

  桂枝姜砂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三钱,炙) 砂仁(一钱,炒,研) 干姜(三钱)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

  膀胱湿热,小便红涩者,加栀子清之。脾肺湿旺,化生郁浊,腐败胶粘,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饮。在下则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去其菀陈,然后调之。

  续随子仁,最下痰饮,用白者十数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瓜蒂散

  瓜蒂(二十个,研) 赤小豆(三钱,研) 香豉(三钱,研)

  热水一杯,煮香豉,令浓,去渣,调二末,温服。取吐下为度。

  病重人虚者,不可服此,当用葶苈散。

  
卷五 杂病解上 鼓胀根原

   水从下升,而推原其本,实自上降,离中之阴,水之根也。水降于肺胃,肺胃右转,清凉而化浊阴,是水降于气分也。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淫 而上逆,故脐以上肿。金性喜敛,其收敛而不郁者,阳明胃土之降也。土湿胃逆,肺无降路,阳分之水,不得下行,阴分之水,反得上泛。水入于肺,宗气隔碍,则为喘满。水入于经,卫气壅阻,则为肿胀。

  水生于肺而统于肾,藏于膀胱而泄于肝。肾与膀胱之府,相为表里。

  饮入于胃,脾阳蒸动,化为雾气,而上归于肺。肺金清肃,雾气洒扬,充灌于经络,熏泽于皮肤,氤氲郁霭,化为雨露。及乎中焦以下,则注集滂沛,势如江汉矣。

  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气化水,传于膀胱,肝气疏泄,水窍清通,是以肿胀不作。膀胱之窍,清则开而热则闭,《灵枢》︰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其虚而遗溺者,相火之下虚也,其实而闭癃者,非相火之下实也。以肾主蛰藏,肾气能藏,则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肾气不藏,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相火蛰藏,膀胱清利,是谓之实,膀胱之热者,相火泄于肾藏而陷于膀胱也。

  相火藏于肾水,原不泄露,其泄而不藏者,过在乙木。木性疏泄,疏泄之令畅,则但能泄水而不至泄火。水寒土湿,生气郁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

  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气之陷,其原在脾。肝脾郁陷,合相火而生下热,传于己土,己土以其湿热传于膀胱,是以淋涩而赤黄也。

  膀胱闭癃,水不归壑,故逆行于胸腹,浸淫于经络,而肿胀作焉。水热穴论︰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皆积水也。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其本之在脏者,宜泻之于膀胱,其标之在肺者,宜泻之于汗孔。汗溺之行,总以燥土疏木为主。水病之作,虽在肺肾两脏,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

  苓桂浮萍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浮萍(三钱) 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肺热,加麦冬、贝母。

  苓桂阿胶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浆,热加栀子。中虚,加人参,寒加干姜。

  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阳败土湿,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肿胀。泻湿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后世八味加减之方,地黄助脾之湿,附子益肝之热,肝脾未至极败,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则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误人也。

  气位于上,水位于下。气之在上,虽壅满郁遏,而不至于胀,惟下陷而不升,则病气鼓,水之在下,虽停瘀凝结,而弗至于肿,惟上逆而不降,则病水胀。肿在身半以上者,水胀也,胀在身半以下者,气鼓也,其一身俱至肿胀者,气病于下而水病于上也。气水交病,则气中亦有积水,水中不无滞气。总之,气不离水,水不离气,气滞则水凝,水积则气聚,气病于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于上者,其气道必不通。仲景《金匮?水气》之法,腰以上肿,当发其汗,汗发则气通而水亦泄,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便利则水行而气亦达矣。

  
卷五 杂病解上 噎膈根原

   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脾阳左升,则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上窍不闭。下窍开,故旧谷善出,上窍开,故新谷善纳,新旧递嬗,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

  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中气虚败,湿土湮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是故便结而溺癃,饮碍而食格也。缘气之为性,实则清空,虚则滞寒。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降则浊气下传,上窍清空而无碍,是以善纳,脾升则清气上行,下窍洞达而莫壅,是以善出。胃逆则肺金不降,浊气郁塞而不纳,脾陷则肝木不升,清气涩结而不出。以阳衰土湿,中气不运,故脾陷而杜其下窍,胃逆而窒其上窍,升降之枢轴俱废,出纳之机针皆息也。

  其糟粕之不出,全因脾陷而肝郁,而谷食之不纳,则不止胃逆而肺壅,兼有甲木之邪焉。甲木逆行,克贼戊土,土木搏结,肺无下行之路,雾气堙瘀,化生痰涎,胸膈滞塞,故食噎不下。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水谷二窍,枯槁失滋,而乙木之疏泄莫遂,故便溺难涩。总缘中气不治,所以升降反作,出纳无灵也。

  苓桂半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生姜(三钱) 芍药(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噎病胸膈滞塞,雾气淫蒸而化痰饮。上脘不开,加以痰涎胶粘,故食阻不下。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气。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汁,多用益善。痰饮极旺,用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饮。胸膈洗荡,腐败清空,则饮食渐下矣。

  胸膈之痞,缘肺胃上逆,浊气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阳甲木之邪。盖胃逆则肺胆俱无降路,胆木盘结,不得下行,经气郁迫,是以胸胁痛楚。当以甘草缓其迫急,芍药泻其木邪,柴胡、鳖甲,散其结郁。若兼风木枯燥,则加阿胶、当归,滋木清风,其痛自瘥。

  其大便燥结,粪粒坚硬,缘土湿胃逆,肺郁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大肠。大肠以阳明燥金之府,枯槁失滋,自应难涩。而阴凝气闭,下窍不开,重以饮食非多,消化不速,谷滓有限,未能充满胃肠,顺行而下。盖以肝木郁陷,关窍堵塞,疏泄之令不行,是以便难。此宜以干姜、砂仁,温中破滞,益脾阳而开肠窍,以桂枝达木郁而行疏泄。干涩难下者,重用肉苁蓉,以滑肠窍,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胶、当归,滋其风木。

  其小便红涩,缘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渗膀胱,而土湿木郁,疏泄不行,故水道不利。

  此宜苓、泽、桂枝,泻湿疏木,以通前窍。甚者,用猪苓东加桂枝,猪、茯、滑、泽,泻湿燥土,桂枝、阿胶,疏木清风,水道自利。噎家痰多溲少,全是土湿。湿土莫运,肝不升达,是以溺癃。肺不降敛,是以痰盛。泻湿以苓、泽为主,佐以利肺疏肝之品,则痰消而溲长矣。

  下窍闭塞,浊无泄路,痞郁胸膈,食自难下。下窍续开,胸膈浊气,渐有去路,上脘自开。

  再以疏利之品,去其胸中腐败,食无不下之理,而上下之开,总以温中燥土为主,土气温燥,胃不上逆,则肺降而噎开,脾不下陷,则肝升而便利矣。

  庸工以为阴虚燥旺,用地黄、牛乳滋润之药。更可诛者,至用大黄,噎病之人,百不一生。尚可寿及一年者,若服汤药,则数月死矣。

  医法失传,千古不得解人。能悟此理,则病去年增,不得死矣。

  
卷五 杂病解上 反胃根原

   反胃者,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饮食容纳,赖于胃阴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阳之升,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关门洞启。精华之上奉者,清空无滞,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者,传送无阻,是以便溺不涩。

  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则能受而不能消。以阳含阴则性降,降则化阴而司受盛,故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司消腐,故脾以阴土而主磨。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欲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盖土性回运,气化无停,新故乘除,顷刻莫间。饮食不磨,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

  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积既久,而后破溢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断续,不相联属。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缘大肠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

  湿气渗泄,必由便溺,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肠之法,依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卷五 杂病解上 消渴根原

   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风木之性,专欲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强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蛰藏。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从相火化气,手少阳陷于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

  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胆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

  脾陷胃逆,二气不交,则消病于上而淋病于下。但是脾陷,则淋而不消,但是胃逆,则消而不淋。淋而不消者,水藏而木不能泄也,消而不淋者,木泄而水不能藏也。木不能泄,则肝气抑郁而生热,膀胱热涩,故溲便不通,水不能藏,则肾阳泄露而生寒,肾藏寒滑,故水泉不止。

  肝木生于肾水而胎心火,火之热者,木之温气所化,木之温者,水之阳根所发。水主蛰藏,木主疏泄,木虚则遏抑子气于母家,故疏泄不行,而病淋涩,木旺则盗泄母气于子家,故蛰藏失政,而善溲溺。

  《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此上下俱寒,上寒则少饮,下寒则多溲。饮一溲二,是精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金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一斗。此下寒上热,下寒则善溲,上热则善饮。饮一溲一,是溺多而精少也,则犹可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是消淋之兼病者也。

  肾气丸

  地黄(二两八钱) 山萸(一两四钱) 山药(一两四钱) 丹皮(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桂枝(三钱五分) 附子(三钱五分)

  炼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渐加。

  《金匮》︰消渴,饮一斗,小便一斗,上伤燥热,下病湿寒,燥热在肝肺之经,湿寒在脾肾之藏。肾气丸,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地黄、丹、桂,清风疏木,附子温肾水之寒,薯蓣、山萸,敛肾精之泄,消渴之神方也。

  肝主疏泄,木愈郁而愈欲泄,泄而不通,则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则水泉不止。肾气丸能缩小便之太过,亦利小便之不通。《金匮》︰小便一斗者主之,小便不利者亦主之,以其泻湿而燥土,清风而疏木也。

  猪苓汤

  猪苓(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滑石(三钱,研) 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

  治上消下淋者。

  上渴而下淋者,土湿木郁,而生风燥。猪、茯、滑、泽,泻湿燥土,阿胶滋木清风,解渴通淋之良法也。

  若木郁不能疏泄,宜加桂枝,以达木气。若消淋兼作而发热脉浮者,是土湿木郁而感风邪,当以五苓发其汗也。

  桂附苓乌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龙骨(三钱, ,研) 牡蛎(三钱, ,研) 首乌(三钱,蒸)

  煎大半杯,温服。

  治饮一溲二者。

  《素问》饮一溲二,水寒土湿,木气疏泄,宜苓、泽泻湿燥土,姜、附暖水温中,桂枝、首乌,达木荣肝,龙骨、牡蛎,敛精摄溺。病之初起,可以救药,久则不治。

  
卷五 杂病解上 颠狂根原

   颠狂者,即惊悸之重病也。肝为木,其气风,其志怒,其声呼。心为火,其气热,其志喜,其声言。肺为金,其气燥,其志悲,其声哭。肾为水,其气寒,其志恐,其声呻。脾为土,其气湿,其志忧,其声歌。气之方升而未升则怒,已升则为喜,气之方降而未降则悲,已降则为恐。盖陷于重渊之下,志意幽沦,是以恐作。方其半陷,则凄凉而为悲,悲者,恐之先机也。升于九天之上,神气畅达,是以喜生。方其半升,则拂郁而为怒,怒者,喜之未遂也。

  凡人一脏之气偏盛,则一脏之志偏见,而一脏之声偏发。颠病者,安静而多悲恐,肺肾之气旺也。狂病者,躁动而多喜怒,肝心之气旺也。肺肾为阴,肝心为阳,二十难曰︰重阴者颠,重阳者狂,正此义也。而金水之阴旺,则因于阳明之湿寒,木火之阳盛,则因于太阴之湿热。缘胃土右降,金水所从而下行,湿则不降,金水右泄而生寒,金旺则其志悲,水旺则其志恐也。脾土左升,木火所从而上行,湿则不升,木火左郁而生热,木旺则其志怒,火旺则其志喜也。湿寒动则寝食皆废,悲恐俱作,面目黄瘦,腿膝清凉,身静而神迷,便坚而溺涩。此皆金水之旺也。湿热动则眠食皆善,喜怒兼生,面目红肥,臂肘温暖,身动而神慧,便调而水利,此皆木火之旺也。

  颠缘于阴旺,狂缘于阳旺。阴阳相判,本不同气,而颠者历时而小狂,狂者积日而微颠。阳胜则狂生,阴复则颠作,胜复相乘而颠狂迭见,此其阴阳之俱偏者也。

  苓甘姜附龙骨汤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茯苓(三钱) 麦冬(三钱,去心)

  龙骨(三钱) 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有痰者,加蜀漆。

  治颠病悲恐失正者。

  丹皮柴胡犀角汤

  丹皮(三钱) 柴胡(三钱) 犀角(一钱,研汁) 生地(三钱) 芍药(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炙)

  煎大半杯,温服。

  有痰者,加蜀漆。

  治狂病喜怒乖常者。

  劳伤中气,土湿木郁,则生惊悸。湿旺痰生,迷其神智,喜怒悲恐,缘情而发,动而失节,乃病颠狂。颠狂之家,必有停痰,痰者,颠狂之标,湿者,真狂之本。颠起于惊,狂生于悸,拔本塞原之法不在痰。若宿痰胶固,以瓜蒂散上下涌泄,令脏腑上下清空,然后燥土泻湿,以拔其本。

  
卷五 杂病解上 痰饮根原

   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原于土湿,肺肾为痰饮之标,脾胃乃痰饮之本。盖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肾水温升则化气。阳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大凡阳虚土败,金水堙菀,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

  清道堵塞,肺气不布,由是壅嗽发喘,息短胸盛,眠食非旧,喜怒乖常。盖痰饮伏留,腐败壅阻,碍气血环周之路,格精神交济之关,诸病皆起,变化无恒,随其本气所亏而发,而总由脾阳之败。缘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从湿土化气,湿旺脾亏,水谷消迟,脾肺之气,郁而不宣,淫生痰涎。岁月增加,久而一身精气,尽化败浊,微阳绝根,则人死矣。

  高年之人,平素阳虚,一旦昏愦痰鸣,垂头闭目,二三日即死。此阳气败脱,痰证之无医者也。其余百病,未至于此。

  悉宜燥土泻湿,绝其淫 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滞之物,使之精气播宣,津液流畅,乃可扶衰起危,长生不老耳。

  姜苓半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橘皮(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

  原因土湿阳虚,气滞津凝。法宜燥土泻湿,利气行郁,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是定法也。

  在上之痰,半成湿热,在下之饮,纯属湿寒。上下殊方,温清异制,大要以温燥水土为主。

  上热者,加知母、石膏。下寒者,佐干姜、附子。痰之陈宿缠绵,胶固难行者,加枳实开之,饮之停瘀脏腑者,上在胸膈,用十枣汤泻其气分,下在脐腹,用猪苓汤泻于水道。流溢经络者,用五苓散泻之汗孔。上脘之痰,可从吐出。中脘之痰,可从便下。若经络之饮,非使之化气成津,泻于汗尿,别无去路也。一切痰饮,用瓜蒂散吐下之,功效最捷。续随子仁驱逐痰饮,亦良物也。

  
卷五 杂病解上 咳嗽根原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

  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缘阳明之阳虚。太阴以己土而生湿,阳明从庚金而化燥,燥敌其湿,则胃降而脾升,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以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性运而阴性滞,理自然也。

  《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是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

  其燥热为嗽者,金燥而火炎也。手阳明以燥金主令,燥气旺则手太阴化气于庚金而不化气于湿土,一当胃逆胆升,刑以相火,则壅嗽生焉。然上虽燥热,而下则依旧湿寒也。盖肺胃顺降,则相火蛰藏而下温,肺胃逆升,则相火浮动而上热,上热则下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

  缘足太阴之湿盛,则辛金从令而化湿,是生湿嗽,手阳明之燥盛,则戊土从令而化燥,是生燥咳。燥则上热,湿则下寒,究之湿为本而燥为标,寒为原而热为委。悟先圣咳嗽之义,自得之矣。

  姜苓五味细辛汤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半夏(三钱) 细辛(三钱) 五味(一钱,研)

  煎大半杯,温服。

  咳证缘土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得顺布。稍感风寒,闭其皮毛,肺气愈郁,咳嗽必作。其肺家或有上热,而非脾肾湿寒,不成此病。岐伯之论,仲景之法,不可易也。

  其甚者,则为 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若肺郁生热,加麦冬、石膏,清其心肺。

  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劳嗽吐血,加柏叶,以敛肺气。若感冒风寒,嚏喷流涕,头痛恶寒,加生姜,苏叶,以解表邪。

   卷五/杂病解上/ 肺痈根原
卷五 杂病解上 肺痈根原

   肺痈者,湿热之郁蒸也。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气滞痰生,胸膈瘀寒,湿郁为热,淫熏蒸,浊瘀臭败,腐而为脓。始萌尚可救药,脓成肺败则死。此缘湿旺肺郁,风闭皮毛,卫气收敛,营郁为热,热邪内闭,蒸其痰涎,而化痈脓故也。

  盖风中于表,则腠理疏泄而汗出,热蒸于里,则经阳遏闭而恶寒。卫阳外敛,呼气有出而不入,营阴内遏,吸气有入而不出。营卫不交,风热兼作,风邪外伤其皮毛。

  皮毛者,肺之合也。湿土郁满,肺气不降,而风袭皮毛,泄其卫气,卫气愈泄而愈敛,皮毛始开而终闭,肺气壅塞,内外不得泄路,痞闷喘促,痰嗽弥增,口干咽燥,而不作渴。少饮汤水,则津液沸腾,多吐浊沫。热邪内伤其津血,津血与痰涎郁蒸,腐化脓秽,吐如米粥。

  久而肺脏溃烂,是以死也。

  病生肺部,而根原于胃逆,其胸膈之痛,则是胆木之邪。以胃土不降,肺胆俱无下行之路,胆以甲木而化相火,甲木克戊土,则膈上作疼,相火刑辛金,则胸中生热。是宜并治其标本也。

  苏叶橘甘桔汤

  苏叶(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杏仁(三钱) 茯苓(三钱) 贝母(三钱) 橘皮(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胃逆胸满重,加半夏。

  肺痈胸膈湿热,郁蒸痰涎,而化痈脓。痰盛宜逐,脓成当泻,胶痰堵塞,以甘遂、葶苈之属驱之,脓血腐瘀,以丹皮、桃仁之类排之。剧者用仲景二白散,吐下脓秽,以求藏真,胜于养痈遗害者也。

  二白散

  桔梗(三钱)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炒,研如脂)

  为末,饮服半钱匕。虚者,减之。

  脓在膈上则吐,在膈下则泄。下多,饮冷水一杯,则止。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炒黄,研,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水三杯,煮枣,取二杯,去枣,入葶苈,煮取一杯,顿服。

  脓未成则痰下,脓已成则脓下。

  卷六/杂病解中/ 腹痛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腰痛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奔豚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瘕疝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积聚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蛔虫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便坚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泄利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痢疾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淋沥根原
卷六 杂病解中 腹痛根原

   腹痛者,土湿而木贼之也。乙木升于己土,甲木降于戊土,肝脾左旋,胆胃右转,土气回运而木气条达,故不痛也。水寒土湿,脾气陷而胃气逆,肝胆郁遏,是以痛作。

  盖乙木上升,是为枝叶,甲木下降,是为根本。脾陷则乙木之枝叶不能上发,横塞地下而克己土,故痛在少腹,胃逆则甲木之根本不能下培,盘郁地上而克戊土,故痛在心胸。肝胆之经,旁循胁肋,左右并行,而三阳之病,则外归于经,三阴之病,则内归于藏。以阴盛于内而阳盛于外,故痛在脏腑者,厥阴之邪,痛在胁肋者,少阳之邪也。至于中气颓败,木邪内侵,则不上不下,非左非右,而痛在当脐,更为剧也。

  此其中间,有木郁而生风热者。肝以风木主令,胆从相火化气,下痛者,风多而热少,上痛者,热多而风少。而究其根原,总属湿寒。

  若有水谷停瘀,当以温药下之,仲景大黄附子汤,最善之制也。若宿物留滞,而生郁热,则浓朴七物汤,是良法也。如其瘀血堙塞,气道梗阻,而生痛者,则以破结行瘀之品利之,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酌其寒热而选用焉。若无宿物,法宜培土疏木,温寒去湿之剂,大建中、附子粳米、乌头石脂三方,实诸痛证之准绳也。

  姜苓桂枝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脾肝下陷,痛在少腹者。

  柴胡桂枝鳖甲汤

  柴胡(三钱) 鳖甲(三钱,醋炙)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半夏(三钱) 芍药(三钱)

  茯苓(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胃胆上逆,痛在心胸者。

  胃寒,加干姜、川椒、附子。

  凡心腹疼痛,率因水寒土湿,木气郁冲所致。心腹痛剧欲死,四肢冰冷,唇口指甲青白者,宜姜、椒、附、桂,驱寒邪而达木郁,必重用苓、甘,泻湿培土,而缓其迫急,其痛自止。

  肝以风木主令,胆从相火化气,其间木郁风动,火郁热发,亦往往而有,而推其脾肾,无不湿寒之理。即有风热兼作,用芍药、柴、芩,以泻肝胆,而脾肾之药,必宜温燥,此定法也。

  肝主藏血,风动血耗,乙木枯槁,生意不遂,郁怒而贼脾土,则生疼痛。若血枯木燥,宜芍药、阿胶、归、地、首乌之类,以滋风木。木荣风退,即当减去,不可肆用,以败土气。

  血郁痛作,或内在脏腑,或外在经络。其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多怒而善忘。以肝窍于目,主藏血而华色,血瘀不能外华,故皮肤粗涩而黑黯也。宜用丹皮、桃仁,破其瘀血。若结难开,加 虫、虻虫之类行之。寻常血瘀,五灵脂、山羊血,功力亦良。

  饮食停滞,土困木郁,以致作痛,用仲景温下之法,大黄、姜、附,泻其食水。剧者,少加巴霜一二鳖,扩清陈宿,功效最捷。一切宿物壅阻,并宜此法。

  
卷六 杂病解中 腰痛根原

   腰痛者,水寒而木郁也。木生于水,水暖木荣,生发而不郁塞,所以不痛。肾居脊骨七节之中,正在腰间,水寒不能生木,木陷于水,结塞盘郁,是以痛作。木者,水中之生意,水泉温暖,生意升腾,发于东方,是以木气根 下萌。正须温养,忽而水结冰澌,根本失荣,生气抑遏,则病腰痛。

  腰者,水之所在,腹者,土之所居,土湿而木气不达,则痛在于腹,水寒而木气不生,则痛在于腰。然腰虽水位,而木郁作痛之原,则必兼土病。盖土居水火之中,火旺则土燥,水旺则土湿,太阴脾土之湿,水气之所移也。土燥则木达而阳升,土湿则木郁而阳陷,癸水既寒,脾土秘湿,湿旺木郁,肝气必陷,陷而不已,坠于重渊,故腰痛作也。

  色过而腰痛者,精亡而气泄也。精,阴也,而阴中之气,是谓阳根,纵欲伤精,阳根败泄,变温泉而为寒冷之渊,化火井而成冰雪之窟,此木枯土败之原,疼痛所由来也。缘阴阳生长之理,本自循环,木固生火,而火亦生木。少阴之火,升于九天之上者,木之子也,少阳之火,降于九地之下者,木之母也。其生于水者,实生于水中之火。水中之阳,四象之根也,《难经》所谓肾间动气,生气之原也。

  桂枝姜附阿胶汤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阿胶(三钱,炒,研)

  煎大半杯,温服。

  
卷六 杂病解中 奔豚根原

   奔豚者,肾家之积也。平人君火上升而相火下蛰,火分君相,其实同气。君相皆蛰,则肾水不寒。火之下蛰,实赖土气,胃气右降,金水收藏,则二火沉潜而不飞扬。土败胃逆,二火不降,寒水渐冱,阴气凝聚,久而坚实牢硬,结于少腹,是谓奔豚。《难经》︰肾之积,曰奔豚是也。

  水邪既聚,逢郁则发,奔腾逆上,势如惊豚,腹胁心胸诸病皆作。气冲咽喉,七窍火发,危困欲死,不可支也。及其气衰而还,诸证乃止。病势之凶,无如此甚。

  然积则水邪而发则木气。其未发也,心下先悸,至其将发,则脐下敢作。以水寒木郁,则生振摇,枝叶不宁,则悸在心下,根本不安,则悸在脐间。脐上悸生者,是风木根摇,故发奔豚。

  仲景霍乱︰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肾气者,风木摇撼之根,而论其发作,实是木邪。

  木邪一发,寒水上陵,木则克土,而水则刑火。火土双败,正气贼伤,此奔豚所以危剧也。

  悸者,风木之郁冲,惊者,相火之浮宕。火不胜水,五行之常,所恃者,子土温燥,制伏阴邪。培植阳根,蛰于坎府,根本不拔,则胆壮而神谧。土湿阳衰,不能降蛰相火,阳根泄露,飘越无依,寒水不凝,阴邪无制,巨寇在侧,而身临败地,故动惕荒悬,迄无宁宇。凡惊悸一生,即为奔豚欲发之兆,不可忽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一两) 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 大枣(十五枚)

  甘澜水四杯,先煎茯苓,减二杯,入诸药,煎大半杯,温服,日三剂。

  作甘澜水法︰大盆置水,以勺扬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乱,千颗相逐,乃取用之。

  治汗后亡阳,脐下悸动,奔豚欲作者。

  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温服。

  治奔豚方作,气从少腹上冲心部者。

  奔豚汤

  甘草(二钱) 半夏(四钱) 芍药(二钱) 当归(二钱) 黄芩(二钱) 生姜(四钱) 芎(三钱) 生葛(五钱) 甘李根白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奔豚盛作,气上冲胸,头疼腹痛,往来寒热者。

  奔豚之生,相火升泄,肾水下寒,不能生木。风木郁冲,相火愈逆,故七窍皆热。少阳经气,被阴邪郁迫,故有往来寒热之证。芎、归疏肝而滋风木,芩、芍泻胆而清相火,奔豚既发,风热上隆,法应先清其上。

  龙珠膏

  川椒(五钱) 附子(五钱) 乌头(五钱) 巴豆(三钱,研,去油) 桂枝(五钱) 茯芩(八钱) 牡蛎(五钱) 鳖甲(五钱)

  芝麻油、黄丹熬膏,加麝香、阿魏,研细,布摊,贴病块。

  奔豚已结,气块坚硬,本属寒积。但阴邪已盛,稍服附子温下,寒邪不伏,奔豚必发,以邪深药微,非附子之过也。不治,则半年一载之间,必至殒命。此宜温燥脾胃,去其中焦湿寒。土燥阳回,力能制水,然后以此膏贴之。寒消块化,悉从大便而出,滑白粘联,状如凝脂。浊瘀后泄,少腹松软,重用附子暖水,然后乃受。

  
卷六 杂病解中 瘕疝根原

   瘕疝者,肾肝之积也。木生于水,水之为性,得阳和而冰泮,遭阴肃而冻合,冰泮则木荣,冻合则木枯。肾水澌寒,木气菀遏,拥肿结硬,根于少腹,而盘于阴丸,是谓寒疝。

  水凝则结,而为内寒,木郁则发,而为外热。内寒盛则牢坚而不出,外热作则奔突而不入,大小无常,动止莫测。病发则痛楚欲死,性命攸关,非细故也。

  此肾肝之邪,而实原于任脉。《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任者,诸阴之纯任,少阴厥阴之气,总原于任脉。肾中阳秘,则冰消冻释,任中无固结之邪,肾中阳泄,水寒木郁,阴气凝滞,乃成疝瘕带下之疾。肾性蛰藏,肝性疏泄,水气旺则结而为疝瘕,木气旺则流而为带下,无二理也。任为阴而督为阳,男则督旺,女则任旺,故男子之疝气犹少而女子之瘕带最多。

  法宜温水木之寒,散肾肝之结。结寒温散,瘕疝自消。仲景大乌头煎、乌头桂枝二方,乃此病之良法也。肾囊偏坠者,谓之 疝,是肝木之郁陷,拥肿硬大,常出而不入者。其时时上下者,谓之狐疝,言如狐狸之出没无常也。

  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

  吴茱萸(三钱,炮) 泽泻(三钱) 乌头(三钱,炮)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温服。

  仲景乌头桂枝汤,用乌头汤一杯,桂枝汤半杯,合煎,取一杯,分五服。不知,再服。

  其知者,如醉状。得吐为中病。今加茱萸、泽泻,去其寒湿,以绝疝瘕之根。

  其拥肿偏坠者,用此药汤热洗之,或用药末,盛袋中热熨之,日作数次,令其囊消而止。其狐疝之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者,仲景用蜘蛛散,亦良。

  蜘蛛散

  蜘蛛(十四枚,炒焦) 桂枝(五分)

  研末,取八分一匕,饮和,日再服。蜜丸亦可。

  
卷六 杂病解中 积聚根原

   积聚者,气血之凝瘀也。血积为 ,气为瘕。《金匮》︰妇人宿有 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 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 不去故也。缘瘀血 聚,不在子宫,三月胎长,与 痼相 ,故血阻而下,是 病之为血也。《伤寒》︰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饮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缘寒气凝结,水谷不消,则大便泄利,《难经》谓之大瘕泄,是瘕病之为气也。

  瘕之病,多见寒热,以气血积聚,阳不外达,故内郁发热,阴不内敛,故外束而恶寒。气统于肺,血藏于肝,气聚者,多下寒,血积者,多上热。盖离阴右降,而化金水,及其成水,而又抱阳气,故下焦不寒,气聚则金水失其收藏,阳不下蛰,是以寒生。坎阳左升,而化木火,及其成火,而又含阴精,故上焦不热,血积则木火失其生长,阴不上根,是以热作。

  血性温暖而左升,至右降于金水,则化而为清凉,血之左积者,木之不温也,血之右积者,金之不凉也。气性清凉而右降,至左升于木火,则化为温暖,气之右聚者,金之不清也,气之左聚者,木之不暖也。而溯其原本,总原于土,己土不升,则木陷血积,戊土不降,则金逆而气聚。中气健运而金木旋转,积聚不生, 瘕弗病也。

  化坚丸

  甘草(二两) 丹皮(三两) 橘皮(三两) 桃仁(三两) 杏仁(三两) 桂枝(三两)

  炼蜜、陈醋丸,酸枣大,米饮下三五丸,日二次。

  若 瘕结硬难消,须用破坚化癖之品。内寒加巴豆、川椒,内热加芒硝、大黄。

  积聚之病,不过气血,左积者,血多而气少,加鳖甲、牡蛎,右聚者,气多而血少,加枳实、浓朴。总之,气不得血则不行,血不得气则不运,气聚者,血无有不积,血积者,气无有不聚,但有微甚之分耳。其内在脏腑者,可以丸愈,外在经络者,以膏药消之。

  化坚膏

  归尾(四钱) 鳖甲(八钱) 巴豆(四钱,研) 黄连(四钱) 三棱(四钱) 莪术(四钱)

  山甲(一两二钱) 筋余(一钱)

  以上八味,用芝麻油一斤、净丹八两,熬膏。

  硼砂(四两) 砂(四钱) 阿魏(六钱,炒,研) 麝香(二钱) 人参(四钱) 三七(四钱) 山羊血(四钱) 肉桂(四钱)

  以上八味,研细,入膏,火化,搅匀。稍冷,倾入水盆,浸二三日,罐收,狗皮摊。皮硝水热洗皮肤,令透,拭干。生姜切搽数十次,贴膏。一切癖块积聚,轻者一贴,重者两贴,全消。渐贴渐小,膏渐离皮,未消之处,则膏粘不脱。

  忌一切发病诸物,惟猪、犬、鸭、凫、有鳞河鱼、菘、韭、米、面不忌。其余海味、鸡、羊、黄瓜,凡有宿根之物,皆忌。若无鳞鱼、天鹅肉、母猪、荞麦、马齿苋,则忌之终身。犯之,病根立发。若癖块重发,则不可救矣。

  
卷六 杂病解中 蛔虫根原

   蛔虫者,厥阴肝木之病也。木郁则蠹生,肝郁则虫化。木以水为母而火为子,乙木升于己土,胎于癸水而生君火,水升而化清阳,是以火不上热,甲木降于戊土,胎于壬水而生相火,火降而化浊阴,是以水不下寒。肝升而胆降,火清而水暖,木气温畅,故蠹蛔不生,以其土运而木荣也。

  土湿脾陷,不能荣达肝木,子母分离,寒热不交。木以水火中气,堙于湿土,不得上下调济,由是寒热相逼,温气中郁,生意盘塞,腐蠹朽烂而蛔虫生焉。

  凡物湿而得温,覆盖不发,则郁蒸而虫化,或热或寒,不能生也。故虫不生于寒冰热火之中,而独生于湿木者,以木得五行之温气也。温气中郁,下寒上热,故仲景乌梅丸方,连、柏与姜、附并用,所以清子气之上热,温母气之下寒也。不去中下之湿寒,而但事杀蛔,土败木枯,则蛔愈杀而生愈繁。此当温燥水土,以畅肝木,则蛔虫扫迹而去矣。医书杀虫之方,百试不效者也。

  乌苓丸

  乌梅(百枚,米蒸,捣膏)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干姜(二两) 附子(二两) 川椒(二两,去目,炒) 当归(二两) 茯苓(三两)

  炼蜜同乌梅膏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日二次。

  若虫积繁盛者,加大黄二两、巴霜二钱,下尽为佳。

  蛔虫生化,原于土湿木郁,法以燥土疏木为主。线白虫证,是肝木陷于大肠,木郁不达,是以肛门作痒。虫生大肠之位,从庚金化形,故其色白。而木陷之根,总由土湿,当于燥土疏木之中,重用杏仁、橘皮,以泻大肠滞气,佐以升麻,升提手阳明经之坠陷也。

  
卷六 杂病解中 便坚根原

   便坚者,手足阳明之病也。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故手足阳明,其气皆燥。然手阳明,燥金也,戊土从令而化燥,足太阴,湿土也,辛金从令而化湿。土湿者,能化戊土而为湿,不有变庚金之燥,金燥者,能化辛金而为燥不能变己土之湿,以从令者易化,而主令者难变也。故伤寒阳明之便结,肠胃之燥者也,反胃噎膈之便结,胃湿而肠燥者也,伤寒阳明之便结,肠胃之热燥者也,反胃噎膈之便结,胃之寒湿,而肠之寒燥者也。

  以阳主开,阴主阖,阳盛则隧窍开通而便坚,阴盛则关门闭涩而便结。凡粪若羊矢者,皆阴盛而肠结,非关火旺也。盖肾司二便,而传送之职,则在庚金,疏泄之权,则在乙木。阴盛土湿,乙木郁陷,传送之窍既塞,疏泄之令不行。大肠以燥金之府。闭涩不开,是以糟粕零下而不粘联,道路梗阻而不滑利。积日延久,约而为丸。其色黑而不黄者,水气旺而土气衰也。此证仲景谓之脾约,脾约者,阳衰湿盛,脾气郁结。不能腐化水谷,使渣滓顺下于大肠也。误用清润之剂,脾阳愈败,则祸变生矣。

  阿胶麻仁汤

  生地(三钱) 当归(三钱) 阿胶(三钱,研) 麻仁(三钱,研)

  煎一杯,去渣,入阿胶,火化,温服。

  治阳盛土燥,大便坚硬者。

  结甚,加白蜜半杯。胃热,加芒硝、大黄。精液枯槁,加天冬、龟胶。

  肉苁蓉汤

  肉苁蓉(三钱) 麻仁(三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煎一杯,温服。

  治阳衰土湿,粪如羊矢者。

  凡内伤杂病,粪若羊矢,结涩难下,甚或半月一行,虽系肝与大肠之燥而根缘土湿。以脾不消磨,谷精堙郁而化痰涎,肝肠失滋,郁陷而生风燥故也。法宜肉苁蓉滋肝润肠,以滑大便。一切硝、黄、归、地、阿胶、龟板、天冬之类,寒胃滑肠,切不可用。

  
卷六 杂病解中 泄利根原

   泄利者,肝脾之陷下也。谷入于胃,脾阳升磨,精华归于五脏而化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消克,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化而为水,注于膀胱,而为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肠,而后糟粕之后传者,不至于滑泄。水之消化,较难于谷,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水谷混合,下趋二肠,而为泄利。

  谷贮于大肠,水渗于膀胱,而其疏泄之权,则在于肝。今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则乙木疏泄之令不行于膀胱而行于大肠,是以泄而不藏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则生气不旺,而湿土郁陷,又复遏其发育之机,生长之意不遂,怒而生风,愈欲疏泄。膀胱空虚,既无可泄之物,大肠盈满,水谷停积,故乙木后泄而为下利。缘木气抑遏,郁极而发,为湿土所限,不能上达,势必下行,行则水谷摧注而下故也。其发之过激,冲突脏腑,则生疼痛。奔冲抵触,而不得上达,盘郁结塞,则生胀满。其一切诸证,皆缘土败而木贼也。

  苓蔻人参汤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白术(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肉蔻(一钱,煨,研) 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大便寒滑不收,小便热涩不利,加石脂以固大肠,粳米以通水道。

  泄利缘肠胃寒滑,法以仲景理中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敛肠,桂枝疏木,泄利自止。若滑泄不禁,则用桃花汤,干姜温其湿寒,石脂固其滑脱,粳米益其中气而通水道,无有不愈也。

  泄利之原,率因脾肾寒湿,法宜浊燥。间有木郁而生风热者,投以温燥,泄利愈加。然乙木虽为风热,而己土则是湿寒,宜清润其肝而温燥其脾。仲景乌梅丸方,连、柏与椒、姜、桂、附并用,治蛔厥而兼久利,最善之方也。

  《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与黄芩半夏生姜汤。以少阳甲木从相火化气,其经本随阳明下降,甲木不降,上逆而克戊土,戊土壅遏,水谷盛满莫容,于是吐利皆作。胆胃郁迫,相火升炎而生燥热。此黄芩汤证也。《伤寒》︰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缘厥阴之经,木郁风动,津液耗损,故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缘厥阴之经。木郁风动,津液耗损,故见消渴。风木郁冲,故心中疼热。下泄脾阳,乙木愈郁,己土被贼,故下利不止。此乌梅丸证也。少阳之利,但有上热,故第用芩、芍以清胆火,厥阴之利,兼有下寒,故以连、柏清上而并以姜、附温下。此虽伤寒之病,而亦杂证所时有,凡泄利之不受温躁者,皆此证也。杂证湿寒者多,燥热者少,千百之中,偶尔见之,不得与伤寒少阳之利同法治也。

  泄利之家,肝脾下陷,则肺胃必上逆。胃逆不能降摄甲木,肺逆不能收敛相火,相火上炎,多生上熟。久泄不已,相火郁升,往往喉舌生疮。疮愈则利作,利止则疮发。口疮者,胆胃之逆甚,下利者,肝脾之陷剧也,迭为盛衰,累年不愈。是宜温燥水土,驱其湿寒,下利既瘳,口疮亦平。庸工见其口疮而清上热,则脾阳益泄,利愈加而疮愈增矣。

  
卷六 杂病解中 痢疾根原

   痢疾者,庚金乙木之郁陷也。金主气而木主血,金生于土,木生于水,水温土燥,则金融而气调,木荣而血畅,水寒土湿,不能升庚金而达乙木,则金木俱陷。

  魄门者,肾之所司而阳明燥金之府也。金性敛而木性泄,其出而不至于遗矢者,庚金敛之也,其藏而不至于闭结者,乙木泄之也。湿土与金木俱陷,则金愈郁而愈欲敛,木愈郁而愈欲泄。金愈欲敛,故气滞而不通,木愈欲泄,故血脱而不藏。

  木气疏泄,而金强敛之,隧路梗阻,传送艰难,是以便数而不利。金气凝涩,而木强泄之,滞气缠绵,逼迫而下,血液脂膏,剥蚀摧伤,是以肠胃痛切,脓血不止。其滑白而晶莹者,金色之下泄,其后重而腥秽者,金气之脱陷也。久而膏血伤残,脏腑溃败,则绝命而死矣。

  此其病湿寒为本,而湿热为标。病在少阴,则始终皆寒,病在厥阴,则中变为热,故仲景于少阴脓血,用桃花汤,于厥阴下重,用白头翁汤。缘水病则生寒,木病则生热,而寒热之原,总归于太阴之湿。盖土湿而水侮之,则郁而为湿寒,土湿而木克之,则郁而为湿热之故也。

  桂枝苁蓉汤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橘皮(三钱) 肉苁蓉(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湿寒加干姜,湿热加黄芩,后重加升麻。

  痢家肝脾湿陷,脂血郁腐,法当燥湿疏木。而以苁蓉滋肝滑肠,尽行腐瘀为善。若结涩难下,须用重剂苁蓉,荡涤陈宿,使滞开痢止,然后调其肝脾。其脾肾寒湿,则用桃花汤温燥己土。其木郁生热,则用白头翁凉泻肝脾,湿热自当应药而瘳也。

  
卷六 杂病解中 淋沥根原

   淋沥者,乙木之陷于壬水也。膀胱为太阳寒水之府,少阳相火随太阳而下行,络膀胱而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相火在下,逢水则藏,遇木则泄,癸水藏之,故泄而不至于遗溺,乙木泄之,故藏而不至于闭癃,此水道所以调也。

  水之能藏,赖戊土之降,降则气聚也,木之能泄,赖己土之升,升则气达也。胃逆而水不能藏,是以遗溺,脾陷而木不能泄,是以闭癃。淋者,藏不能藏,既病遗溺,泄不能泄,又苦闭癃。

  水欲藏而木泄之,故频数而不收,木欲泄而水藏之,故梗涩而不利。木欲泄而不能泄,则溲溺不通,水欲藏而不能藏,则精血不秘。缘木不能泄,生气幽郁而为热,溲溺所以结涩,水不能藏,阳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

  而其寒热之机,悉由于太阴之湿。湿则土陷而木遏,疏泄不行,淋痢皆作。淋痢一理,悉由木陷,乙木后郁于谷道则为痢,前郁于水府则为淋。其法总宜燥土疏木,土燥而木达,则疏泄之令畅矣。

  桂枝苓泽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三钱,生)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肝燥发渴,加阿胶。

  脾为湿土,凡病则湿,肝为风木,凡病则燥,淋家土湿脾陷,抑遏乙木发生之气,疏泄不畅,故病淋涩。木郁风动,津液耗损,必生消渴。其脾土全是湿邪,而其肝木则属风燥。血藏于肝,风动则血消,此木燥之原也。苓、泽、甘草,培土而泻湿,桂枝、芍药,疏木而清风,此是定法。土愈湿则木愈燥,若风木枯燥之至,芍药不能清润,必用阿胶。仲景猪苓汤善利小便,茯苓、猪苓、泽泻、滑石,利水而泻湿,阿胶清风而润燥也。

  水性蛰藏,木性疏泄。乙木生于癸水,相火封藏,癸水温暖,温气左升,则化乙木。生气畅茂乙木发达,疏泄之令既遂,则水道清通而相火必秘。土陷木遏,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涩。膀胱之热涩者,风木相火之双陷于膀胱也。足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与手少阳三焦并温水藏,手少阳之相火泄则下陷于膀胱而病淋,足少阳之相火泄则上逆于胸膈而病消,其原总由于乙木之郁也。膀胱热涩之极者,加栀子、黄柏,以清三焦之陷,则水府清矣。

  乙木之温,生化君火,木郁阳陷,温气抑遏,合之膀胱沦陷之相火,故生下热。然热在肝与膀胱,而脾则是湿,肾则是寒。寒水侮土,移于脾宫,则脾不但湿,而亦且病寒。其肝与膀胱之热,不得不清,而脾土湿寒,则宜温燥,是宜并用干姜,以温己土。若过清肝热,而败脾阳,则木火增其陷泄,膀胱热涩,水无止期矣。惟温肾之药,不宜早用,恐助膀胱之热。若膀胱热退,则宜附子暖水,以补肝木发生之根也。

  肾主藏精,肝主藏血,木欲疏泄,而水莫蛰藏,则精血皆下。其精液流溢,宜薯蓣、山茱以敛之。其血块注泄,宜丹皮、桃仁以行之。淋家或下沙石,或下白物。砂石者,膀胱热癃,溲溺煎熬所结。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溲溺之咸者,水之润下而成也。百川下流,则归于海,海水熬炼,则结盐块,膀胱即人身之海,沙石即海水之盐也。白物者,脾肺湿淫所化。湿旺津凝,则生痰涎,在脾则克其所胜,在肺则传其所生,皆入膀胱。膀胱湿盛,而下无泄窍,湿气淫 ,化为带浊。白物粘联,成块而下,即带浊之凝聚者也,与脾肺生痰,其理相同,淋家下见白物,上必多痰。泻湿宜重用苓、泽,若其痰多,用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橘皮以泻之。

  女子带浊崩漏,与男子白浊血淋同理,皆湿旺木郁之证。内伤百病,大率由于土湿,往往兼病淋涩,而鼓胀、噎膈、消渴、黄胆之家更甚。是缘阳虚土败,金木双郁。燥土温中,辅以清金疏木之品,淋涩自开。庸工见其下热,乃以大黄,益败脾阳,谬妄极矣﹗淋家下热之至,但有栀子、黄柏证,无有大黄,芒硝证,其热不在脾胃也。

  一切带浊、崩漏、鼓胀、黄胆,凡是小便淋涩,悉宜熏法。用土茯苓、茵陈蒿、栀子、泽泻、桂枝,研末布包,热熨小腹,外以手炉烘之。热气透彻,小便即行,最妙之法。

  卷七/杂病解下/ 中风根原 卷七/杂病解下/ 历节根原 卷七/杂病解下/ 痉病根原 卷七/杂病解下/ 湿病根原 卷七/杂病解下/ 黄胆根原 卷七/杂病解下/ 黄胆根原 谷疸 卷七/杂病解下/ 黄胆根原 酒疸 卷七/杂病解下/ 黄胆根原 色疸 卷七/杂病解下/ 病根原 卷七/杂病解下/ 霍乱根原
卷七 杂病解下 中风根原

   中风者,土湿阳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风邪者也。四肢,诸阳之本,营卫之所起止,而追其根原,实秉气于脾胃。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转,火降而化气。血藏于肝,气统于肺,而行于经络,则曰营卫。四肢之轻健而柔和者,营卫之滋荣,而即脾胃之灌注也。

  阳亏土湿,中气不能四达,四支经络,凝涩不运,卫气阻梗,则生麻木。麻木者,肺气之郁,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不能煦濡皮毛,故皮肤枯槁而顽废也。诸筋者,司于肝而会于节,土湿木郁,风动血耗,筋脉结涩,故支节枯硬。一日七情郁伤,八风感袭,闭其皮毛而郁其经藏,经络之燥盛,则筋脉急挛,支节拳缩,屈而不伸,痹而不仁也,脏腑之湿盛,则化生败浊,堵塞清道,神迷言拙,顽昧不灵也。人身之气,愈郁则愈盛,皮毛被感,孔窍不开,郁其筋节之燥,故成瘫痪,郁其心肺之湿,故作痴喑。

  脏腑者,支节之根本,支节者,脏腑之枝叶,根本既拔,枝叶必瘁,非尽关风邪之为害也。

  风者,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以病家本气之不一,因人而变,而风未尝变。风无刻而不扬,人有时而病作,风同而人异也。此与外感风伤卫气之风,原无悬殊,粗工不解,谬分西北东南,真假是非之名,以误千古,良可伤也。

  桂枝乌苓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首乌(三钱) 茯苓(三钱) 砂仁(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左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黄 姜苓汤

  黄 (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右半偏枯者。、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 、生姜可用一二两。

  中风之证,因于土湿,土湿之故,原于水寒。寒水侮土,土败不能行气于四肢,一当七情内伤,八风外袭,则病中风。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则病于右,血分偏虚,则病于左,随其所虚而病枯槁,故曰偏枯。左半偏枯,应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也。若手大指亦病拳曲,则是血中之气滞也。右半偏枯,应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也。若足大指亦病拳曲,则是气中之血枯也。究之左右偏枯,足大指无不病者,以足太阴脾行足大指,太阴脾土之湿,乃左右偏枯之原也。

  土湿则肾水必寒,其中亦有湿郁而生热者。然热在上而不在下,热在肝胆而不在脾肾。

  而肝胆之燥热,究不及脾肾寒湿者之多,总宜温燥水土,以达肝木之郁。风袭于表,郁其肝木,木郁风生,耗伤津血,故病挛缩。木达风息,血复筋柔,则挛缩自伸。其血枯筋燥,未尝不宜阿胶、首乌之类,要当适可而止,过用则滋湿而败脾阳,不可不慎。

  风家支节挛缩,莫妙于熨法。右半偏枯,用黄 、茯苓、生姜、附子,左半偏枯,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和柔,拳曲自松。药用布巾缚住,外以火炉温之,三四次后,气味稍减,另易新者。久而经络温畅,发出臭汗一身,气息非常,胶粘如饴,则支体活软,屈伸如意矣。

  其神迷不清者,胃土之逆也,其舌强不语者,脾土之陷也。以胃土上逆,浊气郁蒸,化生痰涎,心窍迷塞,故昏愦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短缩不舒,故謇涩不能言语。此总由湿气之盛也。仲景《金匮》︰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者,风邪外袭,郁其脏腑之气,非风邪之内入于脏腑也。一切羌、独、艽、防驱风之法,皆庸工之妄作,切不可服﹗惟经脏病轻,但是鼻口偏邪,可以解表。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略取微汗,偏斜即止。

  其大便结燥,缘于风动血耗,而风动之由,则因土湿而木郁。法宜阿胶、苁蓉,清风润燥,以滑大肠。结甚者,重用苁蓉,滋生枯槁。龟板、地黄、天冬之类,滋湿伐阳,慎不可用,中气一败,则大事去矣。庸工至用大黄,可恨之极﹗其痰涎胶塞,迷惑不清者,用葶苈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葶苈散

  葶苈(三钱) 白芥子(三钱) 甘遂(一钱)

  研细,每服五分。

  宿痰即从便下。

  
卷七 杂病解下 历节根原

   历节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膝踝乃众水之溪壑,诸筋之节奏,寒则凝冱于溪谷之中,湿则淫 于关节之内,故历节病焉。

  足之三阴,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水木之升,随乎太阴之土,土湿而不升,则水木俱陷,于是癸水之寒生,乙木之风起,肉主于脾,骨属于肾,筋司于肝,湿淫则肉伤,寒淫则骨伤,风淫则筋伤。筋骨疼痛而肌肉臃肿者,风寒湿之邪,合伤于足三阴之经也。

  其病成则内因于主气,其病作则外因于客邪。汗孔开张,临风入水,水湿内传,风寒外闭,经热郁发,肿痛如折。虽原于客邪之侵陵,实由于主气之感召,久而壅肿拳屈,跛蹇疲癃。

  此亦中风之类也,而伤偏在足。盖以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寒湿,地下之浊邪,同气相感,故伤在膝踝。诸如膝风、香港脚,色目非一,而究其根原,正自相同。

  凡腿上诸病,虽或木郁而生下热,然热在经络,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则是湿寒,必无湿热之理。《金匮》义精而法良,当思味而会其神妙也。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白术(二钱) 附子(二钱) 知母(四钱) 防风(四钱) 麻黄(二钱) 生姜(五钱)

  煎大半杯,温服。

  历节风证,支节疼痛,足肿头眩,短气欲吐,身羸发热,黄汗沾衣,色如柏汁。此缘饮酒汗出,当风取凉,酒气在经,为风所闭,湿邪淫 ,伤于筋骨。湿旺土郁,汗从土化,是以色黄。其经络之中,则是湿热,其骨髓之内,则是湿寒。法宜术、甘培土,麻、桂通经,知母、芍药,泻热而清风,防风、附子,去湿而湿寒。湿寒内消,湿热外除,肿痛自平。若其病剧,不能捷效,加黄 以行经络,乌头以驱湿寒、无有不愈。一切膝风、香港脚诸证,不外此法。

  乌头用法︰炮,去皮脐,切片,焙干,蜜煎,取汁,入药汤服。

  
卷七 杂病解下 痉病根原

   痉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风寒也。太阳之脉,自头下项,行身之背,发汗太多,伤其津血,筋脉失滋,复感风寒,筋脉挛缩,故颈项强急,头摇口噤,脊背反折也。《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螈 ,即痉病之谓。以背膂之筋,枯硬而紧急故也。

  太阳以寒水主令,而实化于丙火。盖阴阳之理,彼此互根,清阳左旋,则癸水上升而化君火,浊阴右转,则丙火下降而化寒水。汗亡津血,阴虚燥动,则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热,是以身首发热而面目皆赤也。寒水绝其上源,故小便不利。背者,胸之府,肺位于胸,壬水生化之源也。肺气清降,氤氲和洽,蒸为雨露,自太阳之经注于膀胱,则胸膈清空而不滞。太阳不降,肺脏壅郁,故浊气上冲于胸膈也。太阳之经,兼统营卫,风寒伤人,营卫攸分,其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风伤卫也,其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寒伤营也。

  病得于亡汗失血之后,固属风燥,而汗血外亡,温气脱泄,实是阳虚,滋润清凉之药,未可肆用也。

  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四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稀粥,取微汗。

  治风伤卫气,发热汗出者。

  葛根汤

  葛根(四钱) 麻黄(三钱,先煎,去沫) 桂枝(二钱) 芍药(二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

  治寒伤营血,发热无汗者。

  痉病是太阳证,亦有在阳明经者。若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齿 者,胃土燥热,筋脉枯焦之故。宜重用清凉滋润之味,不可拘太阳经法。甚者,宜大承气汤,泻其胃热乃愈。

  
卷七 杂病解下 湿病根原

   湿病者,太阴湿旺而感风寒也。太阴以湿土主令,肺以辛金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胃以戊上而化燥,燥湿相敌,是以不病。人之衰也,湿气渐长而燥气渐消,及其病也,湿盛者不止十九,燥盛者未能十一。阴易盛而阳易衰,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理固然也。

  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肺气化水,渗于膀胱,故小便清长。土湿则肺气堙郁,不能化水,膀胱闭癃,湿气浸淫,因而弥漫于周身。湿为阴邪,其性亲下,虽周遍一身,无处不到,究竟膝踝关节之地,承受为多。一遇风寒感冒,闭其皮毛,通身经络之气,壅滞不行,则疼痛热烦而皮肤熏黄。湿陵上焦,则痛在头目,湿淫下部,则痛在膝踝,湿侵肝肾,则痛在腰腹,湿遍一身,上下表里,无地不疼,而关窍骨节,更为剧焉。

  其火盛者,郁蒸而为湿热,其水盛者,淫 而为湿寒,而总之悉本于阳虚。法当内通其膀胱,外开其汗孔,使之表里双泻也。

  茵陈五苓散

  白术 桂枝 茯苓 猪苓 泽泻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和匀,空腹米饮调服一汤匙,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

  湿家日晡烦疼,以土旺午后申前,时临未支,湿邪旺盛也。若发热恶寒,是表邪闭固,加紫苏、青萍,以发其汗。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茯苓 甘草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湿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

  湿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热,小便黄涩,法宜清金利水,以泻湿热。若湿邪在腹,肺气壅滞,以致头痛鼻塞,声音重浊,神气郁烦,当于发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泻肺气。

  苓甘栀子茵陈汤

  茵陈蒿(三钱) 栀子(二钱) 甘草(二钱,生) 茯苓(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小便黄涩,少腹满胀者。服此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湿从小便去矣。

  湿家腹满尿涩,是木郁而生下热,法当利水泻湿,而加栀子,以清膀胱。若湿热在脾,当加大黄、芒硝。如湿热但在肝家,而脾肾寒湿,当加干姜、附子。若膀胱无热,但用猪苓汤,利其小便可也。

  
卷七 杂病解下 黄胆根原

   黄胆者,土湿而感风邪也。太阴湿土主令,以阳明戊土之燥,亦化而为太阴之湿。设使皮毛通畅,湿气淫蒸,犹得外泄。一感风邪,卫气闭阖,湿淫不得外达,脾土堙郁,遏其肝木。肝脾双陷,水谷不消,谷气瘀浊,化而为热。瘀热前行,下流膀胱,小便闭涩,水道不利。膀胱瘀热,下无泄路,熏蒸淫 ,传于周身,于是黄胆成焉。

  其病起于湿土而成于风木,以黄为土色,而色司于木,木邪传于湿土,则见黄色也。或传于饮食,或伤于酒色,病因不同,总由于阳衰而土湿。湿在上者,阳郁而为湿热。湿在下者,阴郁而为湿寒。乙木下陷而阳遏阴分,亦化为湿热。甲木上逆而阴旺阳分,亦化为湿寒。视其本气之衰旺,无一定也。

  其游溢于经络,则散之于汗孔。其停瘀于膀胱,则泄之于水道。近在胸膈,则涌吐其腐败。

  远在肠胃,则推荡其陈宿。酌其温凉寒热,四路涤清,则证有变状而雅无遁所,凡诸疸病,莫不应手消除也。

  
卷七 杂病解下 黄胆根原

   谷入于胃,脾阳消磨,蒸其精液,化为肺气。肺气宣扬,外发皮毛而发汗,内渗膀胱而为溺。汗溺输泄,土不伤湿,而木气发达,则疸病不作。阳衰土湿,水谷消迟,谷精堙郁,不能化气,陈腐壅遏,阻滞脾土,木气遏陷,土木郁蒸,则病黄胆。

  中气不运,升降失职,脾陷则大便滑溏,胃逆则上脘痞闷。浊气熏腾,恶心欲吐,恶闻谷气。食则中气愈郁,头眩心烦。此当扩清其菀陈,除旧而布新也。

  
卷七 杂病解下 黄胆根原

   酒醴之性,湿热之媒,其濡润之质,入于脏腑,则生下湿,辛烈之气,腾于经络,则生上热。汗溺流通,湿气下泄而热气上达,可以不病。汗溺闭塞,湿热遏瘀,乃成疸病。

  其性嗜热饮者,则濡润之下伤差少,而辛烈之上伤颇重。其性嗜冷冻饮料者,则辛烈之上伤有限,而湿寒之下伤为多。至于醉后发渴,凉饮茶汤,寒湿伤脾者,不可胜数,未可以湿热概论也。

  
卷七 杂病解下 黄胆根原

   肾主蛰藏,相火之下秘而不泄者,肾脏之也。精去则火泄而水寒,寒水泛滥,浸淫脾土,脾阳颓败,则湿动而寒生。故好色之家,久而火泄水寒,土湿阳亏,多病虚劳,必然之理也。

  水土寒湿,不能生长木气,乙木遏陷,则生下热。土木合邪,传于膀胱,此疸病所由生也。

  其湿热在于肝胆,湿寒在于脾肾。人知其阴精之失亡而不知其相火之败泄,重以滋阴助湿之品,败其脾肾微阳,是以十病九死,不可活也。

  甘草茵陈汤

  茵陈(三钱) 栀子(三钱) 大黄(三钱) 甘草(三钱,生)

  煎大半杯,热服。

  治谷疸腹满尿涩者。

  服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五苓散

  白术 桂枝 猪苓 茯苓 泽泻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空腹米饮和服一汤匙,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治日暮寒热者。

  硝黄栀子汤

  大黄(四钱) 芒硝(三钱) 栀子(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汗出腹满者。

  栀子大黄汤

  栀子(三钱) 香豉(三钱) 大黄(三钱) 枳实(三钱)

  煎一杯,热分三服。

  治酒疸心中懊 热疼,恶心欲吐者。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甘草 茯苓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

  治色疸额黑身黄者。

  服后病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

  色疸日晡发热恶寒,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热,腹胀满,身黄,额黑,此水土瘀浊之证,宜泻水去湿,通其二便。仲景用硝矾散,硝石清热,矾石去湿。此变而为滑石、元明粉,亦即硝矾之意。用者酌量而通融之,不可拘泥。

  黄胆之家,脾肾湿寒,无内热者,当用姜、附、茵陈,不可误服硝黄也。

  
卷七 杂病解下 病根原

   病者,暑热而感风寒也。热则伤气,寒则伤形,《素问?通评虚实论》︰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以寒性敛闭,暑性疏泄,寒闭其形而皮毛不开,是以气盛而身寒,暑泄其气而腠理不阖,是以气虚而身热。 病则伤于暑,而又伤于寒者也。

  盛暑汗流,元气蒸泄,披清风而浴寒水,玄府骤闭,(《素问》︰玄府者,汗孔也。)里热不宣,故发热恶寒,口渴齿燥,身重而疼痛,脉细而芤迟也。盖气不郁则不病,虽毒热挥汗,表里燔蒸,筋力懈惰,精神委顿,而新秋变叙,暑退凉生,肺腑清爽,精力如初,不遇风寒,未尝为病。及热伤于内,寒伤于外,壮火食气,而腠理忽敛,气耗而热郁,于是病作也汗之愈泄其气,则恶寒益甚。温之愈助其火,则发热倍增。下之愈亡其阳,则湿动木郁,而淋涩弥加。法当补耗散之元气而不至于助火,清烦郁之暑热而不至于伐阳。清金而泻热,益气而生津,无如仲景人参白虎之为善也。

  人参白虎汤

  石膏(三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半杯) 人参(三钱)

  米熟汤成,取大半杯,热服。

  
卷七 杂病解下 霍乱根原

   霍乱者,饮食寒冷而感风寒也。夏秋饮冷食寒,水谷不消,其在上脘则为吐,其在下脘则为泄。或吐或泄,不并作也,一感风寒,皮毛闭寒,而宿物陈菀壅遏,中气盛满莫容,于是吐泄并作。

  其吐者,胃气之上逆,其泄者,脾气之下陷。胃土之逆者,胆木之上逼也,脾土之陷者,肝木之下侵也。盖中气郁塞,脾胃不转,不能升降木气,木气郁迫,而克中宫,刑以胆木则胃逆,贼以肝木则脾陷也。肝胆主筋,水土寒湿,木气不荣,是以筋转。

  吐泄无余,寒瘀尽去,土气渐回,阳和徐布,中气发扬,表邪自解。若其不解,外有寒热表证,宜以麻桂发之,而温以理中、四逆之辈。表寒既退,而脏腑松缓,痛泄自止。若其不能吐泄,腹痛欲死,可用大黄附子,温药下之,陈宿推荡,立刻轻安。病在火令,全属寒因,是以仲景立法,率主理中、四逆。变通理中、四逆之意,则病有尽而法无穷矣。倘泥时令而用清凉,是粗工之下者也。

  桂苓理中汤

  人参(一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干姜(二钱) 桂枝(三钱) 白术(三钱) 砂仁(二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吐不止,加半夏。泄不止,加肉蔻。外有寒热表证,加麻黄。转筋痛剧,加附子、泽泻。

   卷七/杂病解下/ 疟根原 卷七/杂病解下/ 疟根原 温疟 卷七/杂病解下/ 疟根原 瘅疟 卷七/杂病解下/ 疟根原 牝疟 卷七/杂病解下/ 伤风根原 卷七/杂病解下/ 喘根原
卷七 杂病解下 疟根原

   疟者,阴邪闭束,郁其少阳之卫气也。人之六经,三阴在里,三阴在表,寒邪伤人,同气相感,内舍三阴。少阳之经,在二阳之内,三阴之外,内与邪遇,则相争而病作。

  其初与邪遇,卫气郁阻,不得下行,渐积渐盛。内与阴争,阴邪被逼,外乘阳位,里束卫气,闭藏而生外寒。卫为阴束,竭力外发,重围莫透,鼓荡不已,则生战栗。少阳甲木从相火化气,及其相火郁隆,内热大作,阴退寒消,则卫气外发而病解焉。

  卫气昼行六经二十五周,夜行五脏二十五周,寒邪浅在阳经,则昼与卫遇而日发,深在五脏,则夜与卫遇而暮发。卫气离,则病休,卫气集,则病作。缘邪束于外,则恶寒,阳郁于内,则发热。阳旺而发之速,则寒少而热多,阳虚而发之迟,则寒多而热少。阳气日盛,则其作日早。阳气日衰,则其作日晏。阳气退败,不能日与邪争,则间日乃作。

  此以暑蒸汗泄,浴于寒水,寒入汗孔,舍于肠胃之外,经脏之间。秋伤于风,闭其腠理,卫气郁遏,外无泄路,内陷重阴之中,鼓动外发,则成疟病也。

  
卷七 杂病解下 疟根原

   先伤于寒而后中于风,先寒后热,是谓寒疟。先中于风而后伤于寒,先热后寒,是谓温疟。以冬中风邪,泄其卫气,卫愈泄而愈闭,郁为内热。又伤于寒,束其皮毛,热无出路,内藏骨髓之中。春阳发动,内热外出,而表寒闭束,欲出不能,遇盛暑毒热,或用力烦劳,气蒸汗流,热邪与汗皆出,表里如焚。及其盛极而衰,复反故位,阴气续复,是以寒生也。

  
卷七 杂病解下 疟根原

   其但热而不寒者,是谓瘅疟。瘅疟即温疟之重者。以其阳盛阴虚,肺火素旺,一当汗出而感风寒,卫郁热发,伤其肺气,手足如烙,烦冤欲呕。阳亢阴枯,是以但热无寒。其热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神气伤损,肌肉消铄,疟之最剧者也。

  
卷七 杂病解下 疟根原

   其寒多而热少者,是谓牝疟。以其阴盛阳虚,卫郁不能透发,故寒多热少。盖疟病之寒,因阴邪之束闭,疟病之热,缘卫阳之郁发。其相火虚亏,郁而不发,则纯寒而无热,相火隆盛,一郁即发,则纯热而无寒。其热多者,由相火之偏胜,其寒多者,因相火之偏虚也。疟在少阳,其脉自弦,弦数者火盛则多热,弦迟者水盛则多寒,理自然耳。

  柴胡栝蒌干姜汤

  柴胡(三钱) 黄芩(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干姜(三钱) 栝蒌(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呕加半夏。

  治寒疟先寒后热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牝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者。

  白虎桂枝柴胡汤

  石膏(三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半杯) 桂枝(三钱) 柴胡(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温疟先热后寒,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者。

  减味鳖甲煎丸

  鳖甲(二两四钱) 柴胡(一两二钱) 黄芩(六钱) 人参(二钱) 半夏(二钱) 甘草(二钱) 桂枝(六钱) 芍药(一两) 丹皮(一两) 桃仁(四钱) 阿胶(六钱) 大黄(六钱) 干姜(六钱) 葶苈(二钱)

  为末,用清酒一罐,入灶下灰一升,煮鳖甲,消化,绞汁,去渣,入诸药,煎浓,留药末,调和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治久疟不愈,结为 瘕,名曰疟母。

  
卷七 杂病解下 伤风根原

   伤风者,中虚而外感也。阳衰土湿,中脘不运,胃土常逆,肺金失降,胸中宗气不得四达,时时郁勃于皮毛之间。遇饮食未消,中气胀满,阻格金火沉降之路。肺金郁发,蒸泄皮毛,宗气外达,是以不病。一被风寒,闭其皮毛,肺气壅遏,不能外发,故逆循鼻窍,嚏喷而出。湿气淫蒸,清涕流溢,譬之水气蒸腾,滴而为露也。

  水生于金,肺气上逆,无以化水,故小便不利。《素问?风论》︰劳风法在肺下,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盖膀胱之水,全是肺气所化,水利则膀胱之郁浊下泄,肺家之壅滞全消。湿去而变燥,故痰涕胶粘,色化青黄,出于口鼻,肺脏不伤也。少年阳衰未极,肺不终郁,则气降而化水,故引精于三日。中年者五日。末年阳衰,不能引精者七日。若其终不能引,久而郁热蒸腐,则肺伤而死矣。

  太阳引精,赖乎阳明之降。中气运转,阳明右降,则肺金下达而化水尿,积郁始通。阳明不降,肺无下行之路,太阳无引精之权也。法宜泻肺而开皮毛,理中而泻湿郁。湿消而郁散,气通而水调,无余事己。

  紫苏姜苓汤

  苏叶(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橘皮(二钱) 干姜(三钱) 砂仁(二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卷七 杂病解下 喘根原

   喘者,即伤风之重者也。其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较之伤风之家倍甚。脾土常陷,胃土常逆,水谷消迟,浊阴莫降。一遇清风感袭,闭其皮毛,中脘郁满,胃气愈逆。肺脏壅塞,表里不得通达,宗气逆冲,出于喉咙。而气阻喉闭,不得透泄,于是壅闷喘急,不可名状。

  此喘之由来也。

  轻则但作于秋冬,是缘风邪之外束,重则兼发于夏暑,乃由湿淫之内动。湿居寒热之中,水火逼蒸,则生湿气。湿气在上,则随火而化热,湿气在下,则随水而化寒。火盛则上之湿热为多,水盛则下之湿寒斯甚。此因水火之衰旺不同,故其上下之寒热亦殊。而 喘之家,则上焦之湿热不敌下焦之湿寒,以其阳衰而阴旺,火败而水胜也。

  此当温中燥土,助其推迁。降戊土于坎中,使浊阴下泄于水道,升己土于离位,使清阳上达于汗孔。中气一转而清浊易位,汗溺一行而郁闷全消,则肺气清降,喘阻不作。若服清润之剂,中脘愈败,肺气更逆,是庸工之下者也。

  柴苏姜苓汤

  苏叶(三钱) 杏仁(三钱) 橘皮(三钱)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甘草(二钱) 砂仁(二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若皮毛闭束,表邪不解,则加麻黄。若言语谵妄,内热不清,则加石膏。

  卷八// 卷八/七窍解/ 耳目根原 卷八/七窍解/ 目病根原 卷八/七窍解/ 目病根原 疼痛 卷八/七窍解/ 耳病根原 卷八/七窍解/ 耳病根原 疼痛 卷八/七窍解/ 鼻口根原 卷八/七窍解/ 鼻病根原 卷八/七窍解/ 口病根原 卷八/七窍解/ 舌病
卷八

   清阳长露,爰开七窍,精神魂魄之所发,声色臭味之所司也。先圣既没,千载如梦,扶阴抑阳,辞乔入谷,箝娥青之舌,杜仪秦之口,塞瞽旷之耳,胶离朱之目。祸流今古,痛积人神﹗仆也,轻试老拳,道宗目眇,略婴利镞,夏侯睛伤。双睛莫莫,原非大眼将军,一目KTKT ,竟作小冠子夏。渺尔游魂,不绝如线,操觚含毫,悲愤横集,作七窍解。

  
卷八 七窍解 耳目根原

   耳目者,清阳之门户也。阴位于下,左升而化清阳,阳位于上,右降而化浊阴。浊阴降泄,则开窍于下,清阳升露,则开窍于上。莫浊于渣滓,故阴窍于二便而传粪溺,莫清于神气,故阳窍于五官而司见闻。清阳上达,则七窍空明,浊阴上逆,则五官晦塞。晦则不睹,塞则不闻,明则善视,空则善听。

  木主五色,以血藏于肝,血华则为色也。血,阴也,而阳魂生焉,故血之内华者则为色,而魂之外光者则为视。金主五声,以气藏于肺,气发则为声也。气,阳也,而阴魄生焉,故气之外发者则为声,而魄之内涵者则为闻。

  木火升清,清升则阳光外发而为两目,金水降浊,浊降则阳体内存而为双耳。盖神明而精暗,气虚而血实,外明乃见,内虚乃闻。木火阴体而阳用,魂中有魄,外明内暗,故能见不能闻,金水阳体而阴用,魄中有魂,内虚外实,故能闻不能见。目以用神,耳以体灵,用神则明,体灵则聪。木火之用,金水之体,皆阳也,体善存而用善发,是以聪明而神灵。

  耳聋者善视,阳体已败,故神于用,目瞽者善听,阳用既废,故灵于体,所谓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也。清阳一败,体用皆亡,浊阴逆上,孔窍障塞,则熟视不睹泰山,静听不闻雷霆,耳目之官废矣。

  
卷八 七窍解 目病根原

   目病者,清阳之上衰也。金水为阴,阴降则精盈,木火为阳,阳升则神化,精浊故下暗,神清故上光。而清阳之上发,必由于脉,脉主于心而上络于目,心目者,皆宗脉之所聚也。(《内经》心者,宗脉之所聚也。又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宗脉之阳,上达九天,阳气清明,则虚灵而神发,所谓心藏脉而脉舍神也。(《灵枢经》语)神气发现,开双窍而为精明,(《素问》︰夫精明者,所以别白黑,视长短。)目者,神气之所游行而出入也。窍开而光露,是以无微而不烛。一有微阴不降,则云雾暧空,神气障蔽,阳陷而光损矣。

  清升浊降,全赖于土,水木随己土左升,则阴化而为清阳,火金随戊土右降,则阳化而为浊阴。阴暗而阳明,夜晦而昼光,自然之理也。后世庸工,无知妄作,补阴泻阳,避明趋暗,其轻者遂焉盲瞽之子,其重者竟成夭枉之民。愚谬之恶,决海难流也﹗慨自师旷哲人,不能回既霍之目,子夏肾者,不能复已丧之明,况委之愚妄粗工之手,虽有如炬之光,如星之曜,安得不殒灭而亡失乎﹗然千古之人,未有如师旷、子夏之明者,所谓盲于目而不盲于心也。古之明者,察于未象,视于无形。夫未象可察,则象为糟粕,无形可视,则形为赘疣。官骸者,必敝之物,神明者,不朽之灵,达人不用其官用其神,官虽止而神自行,神宇泰而天光发,不饮上池而见垣人,不燃灵犀而察渊鱼,叶蔽两目而无远弗照,云碍双睛而无幽不烛。如是则听不用耳,视不用目,可以耳视,可以目听。此之谓千古之明者,何事乞照于庸工,希光于下士也。

  
卷八 七窍解 目病根原

   眼病疼痛,悉由浊气逆冲。目居清阳之位,神气冲和,光彩发露,未有一线浊阴。若使浊阴冲逆,遏逼清气,清气升发,而浊气遏之,二气壅迫,两相击撞,是以作疼。而浊气之上逆,全缘辛金之不敛,金收而水藏之,则浊阴归于九地之下。金不能敛,斯水不能藏,故浊阴逆填于清位。金水逆升,浊阴填塞,则甲木不得下行,而冲击于头目。头目之痛者,甲木之邪也。甲木化气于相火,随辛金右转而温水脏,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烁,故白珠红肿而热滞也。手足少阳之脉,同起于目锐 ,而手之三阳,阳之清者,足之三阳,阳之浊者,清则上升,浊则下降。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其气皆升,足之三阳,自头走足,其气皆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足三阳病则上逆。凡下热之证,因手少阳三焦之陷,上热之证,因足少阳胆经之逆,故眼病之热赤,独责甲木而不责于三焦也。其疼痛而赤热者,甲木逆而相火旺,其疼痛而不赤热者,甲木逆而相火虚也。

  赤痛之久,浊阴蒙蔽,清阳不能透露,则云翳生而光华碍。云翳者,浊气之所郁结也。

  阳气未陷,续自升发,则翳退而明复,阳气一陷,翳障坚老而精明丧矣。其疼痛者,浊气之冲突。其盲瞽者,清阳陷败而木火不升也。

  木火之升,机在己土,金水之降,机在戊土。己土左旋,则和煦而化阳神,戊土右转,则凝肃而产阴精。阴精之魄,藏于肺金,精魄重浊,是以沉降,阳神之魂,藏于肝木,神魂轻清,是以浮升。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自然之性也。

  脾升胃降,则在中气,中气者,脾胃旋转之枢轴,水火升降之关键。偏湿则脾病,偏燥则胃病,偏热则火病,偏寒则水病,济其燥湿寒热之偏,而归于平,则中气治矣。

  柴胡芍药丹皮汤

  黄芩(三钱,酒炒) 柴胡(三钱) 白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左目赤痛者。

  百合五味汤

  百合(三钱) 五味子(一钱,研)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右目赤痛者。

  热甚加石膏、知母。

  百合五味姜附汤

  百合(三钱) 五味(一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水土寒湿而上热赤痛者。或不赤不热,而作疼痛,是无上热,去百合,芍药,加桂枝。

  茯泽石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栀子(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石膏(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湿热熏蒸,目珠黄赤者。

  桂枝丹皮首乌汤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首乌(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龙眼(十个,肉)

  煎大半杯,热服。

  治昏花不明而无赤痛者。

  桂枝菖蒲汤

  柴胡(三钱)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菖蒲(二钱)

  煎半杯,热服。

  治瞳子缩小者。

  乌梅山萸汤

  五味(一钱) 乌梅(三钱,肉) 山萸(三钱,肉) 甘草(二钱) 首乌(三钱) 芍药(三钱) 龙骨(二钱) 牡蛎(二钱)

  煎半杯,热服。

  治瞳子散大者。

  姜桂参苓首乌汤

  人参(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首乌(三钱) 干姜(三钱)

  煎半杯,温服。

  治目珠塌陷者。

  芍药枣仁柴胡汤

  芍药(三钱) 甘草(三钱) 首乌(三钱) 枣仁(三钱,生,研) 柴胡(三钱) 丹皮(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目珠突出者。

  医书自唐以后无通者,而尤不通者,则为眼科。庸妄之徒,造孽误人,毒流千古,甚可痛恨﹗谨为洗发原委,略立数法,以概大意,酌其脏腑燥湿寒热而用之,乃可奏效。若内伤不精,但以眼科名家,此千古必无之事也。

  
卷八 七窍解 耳病根原

   耳病者,浊阴之上填也。阳性虚而阴性实,浊阴下降,耳窍乃虚,虚则清彻而灵通,以其冲而不盈也。目者,木火之终气,耳者,金水之始基,木火外明,故神清而善发,金水内虚,故气空而善内。凡大块之噫气,生物之息吹,有窍则声入,声入则籁发,非关声音之巨细也。

  窍空洞,翕聚而鼓荡之,故声入而响达,譬之空谷传声,万壑皆振。声不传于崇山,而独振于空谷者,以其虚也。声之入也以其虚,而响之闻也以其灵,声入于听宫,而响达于灵府,是以无微而不闻也。

  浊气一升,孔窍堵塞,则声入而不通矣。人之衰者,脾陷胃逆,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虚灵障蔽,重听不闻。阴日长而阳日消,窍日闭而聪日损,气化自然之数也。然窍闭于天而灵开于人,达者于是,有却年还聪之术也。

  
卷八 七窍解 耳病根原

   耳病疼痛,悉由浊气壅塞。耳以冲虚之官,空灵洞彻,万籁毕收,有浊则降,微阴不存。若使浊气升填,结滞壅肿,则生疼痛。久而坚实牢硬,气阻而为热,血郁而化火,肌肉腐溃,则成痈脓。

  浊气之上逆,缘于辛金之失敛,甲木之不降。甲木上冲,听宫胀塞,相火郁遏,经气壅迫,是以疼痛而热肿。凡头耳之肿痛,皆甲木之邪也。

  手足少阳之脉,俱络于耳,而少阳一病,则三焦之气善陷,胆经之气善逆。耳病之痈肿,尽甲木之为害,于三焦无关也。甲木逆升,相火郁发,则为热肿。木邪冲突,则为疼痛。木气堵塞,则为重听。仲景《伤寒》︰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太阳伤寒,病患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无闻也。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耳聋者,手少阳之阴虚,而足少阳之阳败,耳痈者,手少阳之火陷,而足少阳之火逆也。欲升三焦,必升己土,欲降甲木,必降戊土,中气不运,不能使浊降而清升也。

  柴胡芍药茯苓汤

  芍药(三钱) 柴胡(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耳内热肿疼痛者。

  热甚加黄芩,脓成加丹皮、桃仁。

  苓泽芍药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耳流黄水者。

  参茯五味芍药汤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橘皮(三钱) 五味(一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温服。

  治耳渐重听者。

  
卷八 七窍解 鼻口根原

   鼻口者,手足太阴之窍也。脾窍于口而司五味,肺窍于鼻而司五臭。人身之气,阳降而化浊阴,阴升而化清阳。清则冲虚,浊则滞塞,冲虚则生其清和,滞塞则郁为烦热。上窍冲虚而不滞塞,清和而不烦热者,清气升而浊气降也。浊降而清升,故口知五味而鼻知五臭。

  而口鼻之司臭味,非第脾肺之能也,其权实由于心。以心窍于舌,心主臭而口主味,鼻之知五臭者,心也,口之知五味者,舌也。心为君火,胆与三焦为相火,三焦升则为清阳,胆木降则为浊阴,三焦陷而胆木逆,清气降而浊气升,则鼻口滞塞而生烦热,臭味不知矣。

  而清气之升,由鼻而上达,浊气之降,自口而下行。盖鼻窍于喉,口通于咽,鼻者清气之所终,口者浊气之所始也。喉通于脏,咽通于腑,喉者地气之既升,咽者天气之初降也。浊气不降而清气下陷,则病见于口,清气不升而浊气上逆,则病见于鼻。故鼻病者,升其清而并降其浊,口病者,降其浊而兼升其清。

  升清之权,在于太阴,太阴陷则乙木不能升其清,降浊之机,在于阳明,阳明逆则辛金不能降其浊。得升降之宜,则口鼻之窍和畅而清通矣。

  
卷八 七窍解 鼻病根原

   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窍于鼻,司卫气而主降敛。宗气在胸,卫阳之本,贯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窍者也。肺降而宗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壅阻而鼻塞。涕者,肺气之熏蒸也。肺中清气,氤氲如雾,雾气飘洒,化为雨露,而输膀胱,则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雾气瘀浊,不能化水,则凝郁于胸膈而痰生,熏蒸于鼻窍而涕化。痰涕之作,皆由于辛金之不降也。

  肺金生水而主皮毛,肺气内降,则通达于膀胱,肺气外行,则熏泽于皮毛。外感风寒而皮毛闭秘,脏腑郁遏,内不能降,外不能泄,蓄积莫容则逆行于鼻窍。鼻窍窄狭,行之不及,故冲激而为嚏喷。肺气熏腾,淫蒸鼻窍,是以清涕流溢,涓涓而下也。

  肺气初逆,则涕清,迟而肺气堙郁,清化为浊,则滞塞而胶粘,迟而浊菀陈腐,白化为黄,则臭败而秽恶,久而不愈,色味如脓,谓之鼻痈,皆肺气逆行之所致也。其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是谓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素问》语。)肺气之郁,总由土湿而胃逆,胃逆则浊气填塞,肺无降路故也。

  桔梗元参汤

  桔梗(三钱) 元参(三钱) 杏仁(三钱) 橘皮(三钱)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

  五味石膏汤

  五味(一钱) 石膏(三钱) 杏仁(三钱) 半夏(三钱) 元参(三钱) 茯苓(三钱) 桔梗(三钱) 生姜(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肺热鼻塞,浊涕粘黄者。

  胃寒,加干姜。

  黄芩贝母汤

  黄芩(三钱)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 元参(三钱) 桔梗(三钱) 杏仁(三钱) 五味(一钱) 贝母(三钱,去心)

  煎半杯,热服。

  治鼻孔发热生疮者。

  苓泽姜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生姜(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橘皮(三钱) 柴苏叶(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鼻塞声重,语言不清者。

  
卷八 七窍解 口病根原

   口病者,足阳明之不降也。脾主肌肉而窍于口,口唇者,肌肉之本也。(《素问》语。)

  脾胃同气,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唇口不病,病者,太阴己土之陷而阳明戊土逆也。阳明逆则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于是唇口疼痛而热肿,诸病生焉。

  脾胃不病,则口中清和而无味。木郁则酸,火郁则苦,金郁则辛,水郁则咸,自郁则甘。口生五味者,五脏之郁,而不得土气,则味不自生,以五味司于脾土也。心主五臭,入肾为腐。心为火而肾为水,土者水火之中气,水泛于土则湿生,火郁于土则热作。湿热熏蒸,则口气腐秽而臭恶。

  太阴以湿土主令,阳明从燥金化气,脾病则陷,胃病则逆。口唇之病,燥热者多,湿寒者少,责在阳明,不在太阴。然阳明上逆而生燥热,半因太阴下陷而病湿寒,清润上焦之燥热而不助下焦之湿寒,则得之矣。

  甘草黄芩汤

  甘草(二钱) 黄芩(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石膏(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湿热熏蒸,口气秽恶者。

  贝母元参汤

  贝母(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 黄芩(二钱)

  煎半杯,热嗽,徐咽。

  热甚,加黄连、石膏。

  治口疮热肿。

  桂枝姜苓汤

  芍药(四钱) 桂枝(二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元参(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脾胃湿寒,胆火上炎,而生口疮者。

  
卷八 七窍解 舌病

   心窍于舌,舌者,心之官也。心属火而火性升,其下降者,胃土右转,金敛而水脏之也。胃逆而肺金失敛。

  则火遂其炎上之性,而病见于舌,疼痛热肿,于是作焉。

  火之为性,降则通畅,升则堙郁,郁则胎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结也。郁于土,则苔黄,郁于金,则苔白,火盛而金燥,则舌苔白涩,火衰而金寒,则舌苔白滑,火衰而土湿,则舌苔黄滑,火盛而土燥,则舌苔黄涩。五行之理,旺则侮其所不胜,衰则见侮于所胜。水者,火之敌,水胜而火负,则苔黑而滑,水负而火胜,则苔黑而涩。凡光滑滋润者,皆火衰而寒凝,凡芒刺焦裂者,皆火盛而燥结也。

  心主言,而言语之机关,则在于舌,舌之屈伸上下者,筋脉之柔和也。筋司于肝,肝气郁则筋脉短缩,而舌卷不能言。《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唇舌,脉不荣,则舌萎人中满。《素问?热论》︰少阴脉贯肾,络于肺,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足三阴之脉皆络于舌,凡舌病之疼痛热肿,则责君火之升炎。若其滑涩燥湿,挛缩张长诸变,当于各经求之也。

  芩连芍药汤

  黄芩(三钱) 黄连(一钱) 甘草(二钱) 贝母(二钱,去心)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舌疮疼痛热肿。

  桂枝地黄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生地(三钱) 阿胶(三钱) 当归(三钱) 甘草(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肝燥舌卷者。

  若中风强舌语拙,或杂证舌萎言迟,皆脾肾湿寒,不宜清凉滋润,勿服此方。

   卷八/七窍解/ 牙痛 卷八/七窍解/ 咽喉 卷八/七窍解/ 声音 卷八/七窍解/ 须发
卷八 七窍解 牙痛

   牙痛者,足阳明之病也。手阳明之经,起于手之次指,上颈贯颊而入下齿,足阳明之经,起于鼻之交 ,下循鼻外而入上齿。手之三阳,阳之清者,足之三阳,阳之浊者。浊则下降,清则上升,手阳明升,足阳明降,浊气不至上壅,是以不痛。

  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戊土之降,以其燥也。太阴盛而阳明虚,则戊土化湿,逆而不降,并阻少阳甲木之经,不得下行。牙状者,胃土所司,胃土不降,浊气壅迫,甲木逆冲,攻突牙状,是以肿痛。甲木化气于相火,相火失根,逆行而上炎,是以热生。虫牙者,木郁而为蠹也,甲木郁于湿土之中,腐败蠹朽故虫生而齿坏。

  牙齿为骨之余气,足少阴肾水之所生也。水盛于下而根于上,牙者,水之方芽于火位而未盛者也。五行之理,水能胜火而火不胜水,水火一病,则水胜而火负,事之常也。而齿牙之位,以癸水之始基,微阴初凝,根 未壮,一遭相火逆升,熏蒸炎烈,挟焦石流金之力而胜杯水,势自易易。以少水而烁于壮火,未可以胜负寻常之理相提而并论也。

  黄芩石膏汤

  黄芩(三钱) 石膏(三钱) 甘草(二钱,生) 半夏(三钱) 升麻(二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徐咽。

  治牙疼龈肿。

  柴胡桃仁汤

  柴胡(三钱) 桃仁(三钱) 石膏(三钱) 骨碎补(三钱)

  煎半杯,热服,徐咽。

  治虫牙。

  
卷八 七窍解 咽喉

   咽喉者,阴阳升降之路也。《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而入缺盆。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而连舌本。心手少阴之脉,挟咽而击目系。小肠手太阳之脉,循咽而下胸膈。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而挟舌本。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而入颃颡。五脏六腑之经,不尽循于咽喉,而咽为六腑之通衢,喉为五脏之总门,脉有歧出,而呼吸升降之气,则别无他经也。

  六腑阳也,而阳中有阴则气降,故浊阴由咽而下达,五脏阴也,而阴中有阳则气升,故清阳自喉而上腾。盖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不藏则下行,是天气之降也,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不泄则上行,是地气之升也。地气不升则喉病,喉病者,气塞而食通,天气不降则咽病,咽病者,气通而食塞。先食阻而后气梗者,是脏完而腑伤之也,先气梗而后食阻者,是腑完而脏伤之也。而总之咽通六腑而胃为之主,喉通五脏而肺为之宗。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浊气堙郁,则病痹塞,相火升炎,则病肿痛。下窍为阴,上窍为阳,阴之气浊,阳之气清。

  清气凉而浊气热,故清气下陷,则凉泄于魄门,浊气上逆,则热结于喉咙也。

  甘草桔梗射干汤

  甘草(二钱,生) 桔梗(三钱) 半夏(三钱) 射干(三钱)

  煎半杯,热嗽,徐服。

  治咽喉肿痛生疮者。

  贝母升麻鳖甲汤

  贝母(三钱) 升麻(二钱) 丹皮(三钱) 元参(三钱) 鳖甲(三钱)

  煎半杯,热嗽,徐服。

  治喉疮脓成者。

  
卷八 七窍解 声音

   声音者,手太阴之所司也。肺藏气,而气之激宕则为声,故肺病则声为之不调,气病则声为之不畅,而气之所以病者,由于己土之湿。手阳明主令于燥金,手太阴化气于湿土,阳明旺则金燥而响振,太阴盛则土湿而声喑。譬之琴瑟箫鼓,遇晴明而清越,值阴晦而沉浊,燥湿之不同也。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旺则气聚而不泄,气通而不塞。聚则响而通则呜,唇缺齿落而言语不清者,气之泄也,涕流鼻渊而声音不亮者,气之塞也。

  然声出于气而气使于神。《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雍者,声音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盖门户之开阖,机关之启闭,气为之也。而所以司其迟疾,时其高下,开阖适宜,而启闭中节者,神之所使也。是故久嗽而音哑者,病在声气,中风而不言者,病在神明。声气病则能言而不能响,神明病则能响而不能言。声气出于肺,神明藏于心,四十九难︰肺主五声,入心为言。缘声由气动,而言以神发也。

  闻之妇人在军,金鼓不振。李少卿军中有女子,击鼓吉士而鼓不鸣。然则调声音者,益清阳而驱浊阴,一定之理也。

  茯苓橘皮杏仁汤。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百合(三钱) 橘皮(三钱) 生姜(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湿旺气郁,声音不亮者。

  百合桔梗鸡子汤

  百合(三钱) 桔梗(三钱) 五味(一钱) 鸡子白(一枚)

  煎半杯,去滓,入鸡子清,热服。

  治失声喑哑者。

  
卷八 七窍解 须发

   须发者,手足六阳之所荣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手三阳之上者,皆行于头,阳明之经,其荣髭也,少阳之经,其荣眉也,太阳之经,其荣须也。足三阳之上者,亦行于头,阳明之经,其荣髯也,少阳之经,其荣须也,太阳之经,其荣眉也。凡此六经,血气盛则美而长,血气衰则恶而短。

  夫须发者,荣血之所滋生,而实卫气之所发育也。血根于上而盛于下,气根于下而盛于上,须发上盛而下衰者,手足六阳之经气盛于上故也。《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冬时阳气内潜,而爪发枯脆,夏日阳气外浮,而爪须和泽。缘须发之生,血以濡之,所以滋其根 ,气以煦之,所以荣其枝叶也。

  宦者伤其宗筋,血泄而不滋,则气脱而不荣,是以无须,与妇人正同。然则须落发焦者,血衰而实气败,当于营卫二者双培,其本枝则得之矣。

  桂枝柏叶汤

  首乌(三钱)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生地(三钱) 柏叶(三钱) 生姜(三钱) 人参(三钱) 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须落发焦,枯燥不荣。

  黄涩早白,加桑椹、黑豆。阳衰土湿者,加干姜、茯苓。肺气不充,重用黄 ,肺主皮毛故也。

  卷九// 卷九/疮疡解/ 痈疽根原 卷九/疮疡解/ 瘰根原 卷九/疮疡解/ 癞风根原 卷九/疮疡解/ 痔漏根原
卷九

   疮疡之病,因寒邪伤营,血涩气阻,积郁成热,肉腐为脓。阳盛则红肿而外发,阴盛则黑塌而内陷。其轻则疥癣之疾,其重则腹内之病。

  《灵枢》义皙而无方,《金匮》法略而未备,后世外科之家,仰钻莫入,茫若其言,玉版尘封,金匮云埋。知若亚父,遭此难而身倾,肾如伯牛,构斯疾而命陨,贤智不解其义,而况余子乎。

  往年目病,悔为庸妄所误,寒泄脾阳,耳后壅肿,清脓如注,又几误于外科之手。游息浮扬,一缕未断,念之至今病悸,作疮疡解。

  
卷九 疮疡解 痈疽根原

   痈疽者,寒伤营血之病也。血之为性,温则流行,寒则凝涩,寒伤营血,凝涩不运,卫气郁阻,蓄而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脓瘀不泄,烂筋而伤骨,骨髓消烁,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则死矣。

  痈病浅而疽病深,浅则轻而深则重。痈者,营卫之壅于外也,疽者,气血之阻于内也。

  营卫之壅遏,有盛有不盛,故肿有大小。穴俞开而风寒入,寒郁为热,随孔窍而外发,故其形圆。疽之外候,皮夭而坚,痈之外候,皮薄而泽,阴阳浅深之分也。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壅肿。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痈成为热,则根原于外寒,故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及其寒化为热,壅肿痛楚,于此营卫遏闭之秋,仍宜清散于经络。至于脓血溃 ,经热外泄,营卫俱败,自非崇补气血,不能复也。如其经络阴凝,肿热外盛,气血虚寒,脓汁清稀,则更当温散而暖补之,不可缓也。若夫疮疖疥癣之类,其受伤原浅,但当发表而泻卫,无事他方也。

  桂枝丹皮柴苏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苏叶(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取微汗。

  治痈疽初起。

  《金匮》︰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疮痈。痈疽因外感寒邪,伤其营血。营伤而裹束卫气,卫气郁阻,不得外达,故见恶寒。卫郁热发,肉腐脓化,则成痈疽。

  初起经络郁遏,必当发表。表解汗出,卫郁透泄,经络通畅,则肿痛消除,不作脓也。

  若不得汗,宜重用青萍发之。表热太盛,用地黄、天冬,凉泻经络之郁。卫气太虚,用黄 益其经气。

  丹皮黄 汤

  桂枝(三钱) 桃仁(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丹皮(三钱) 生姜(三钱) 元参(三钱) 黄 (三钱,生)

  煎大半杯,热服。

  治皮肉壅肿,痈疽已成者。

  热盛,重用黄 、天冬、地黄。

  排脓汤

  甘草(二钱,炙) 桔梗(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成热剧,皮肉松软者。

  桂枝人参黄 汤

  人参(三钱) 黄 (三钱,炙)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炙) 当归(三钱) 芍药(三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泄热退,营卫双虚者。

  黄 人参牡蛎汤

  黄 (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五味(一钱) 生姜(三钱) 茯苓(三钱) 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洗净败血腐肉,用龙骨、象皮细末少许收之,贴仙灵膏。

  仙灵膏

  地黄(八两) 当归(二两) 甘草(二两) 黄 (二两) 丹皮(一两) 桂枝(一两)

  麻油一斤,黄丹八两,熬膏,入黄蜡、白蜡、乳香、没药各一两,罐收。脓后溃烂,久不收口,洗净贴。一日一换,计日平复。

  大黄牡丹汤

  大黄(三钱) 芒硝(三钱) 冬瓜子(二钱) 桃仁(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疽近肠胃,内热郁蒸者。

  参 苓桂干姜汤

  人参(三钱) 黄 (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丹皮(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阴盛内寒,及脓清热微者。

  甚加附子。

  仙掌丹

  斑蝥(八钱,去头翅,糯米炒黄用,去米。川产者良。余处不可用) 前胡(四分,炒)

  乳香(一钱,去油) 没药(一钱,去油) 血竭(一钱) 元参(四分) 冰片(五分) 麝香(五分)

  研细,瓶收。

  凡阳证痈疽初起,针破疮顶,点药如芥粒,外用膏药贴之,顷刻流滴黄水,半日即消。

  重者一日一换,一两日愈,神效。脓成无用,阴证不治。

  
卷九 疮疡解 瘰根原

   瘰 者,足少阳之病也。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行身之旁,目之外,上循耳发,从颈侧而入缺盆,下胸腋而行胁肋,降于肾脏,以温癸水。相火降蛰,故癸水不至下寒,而甲木不至上热。而甲木之降,由于辛金之敛,辛金之敛,缘于戊土之右转也。

  戊土不降,少阳逆行,经气壅遏,相火上炎,瘀热搏结,则瘰 生焉。

  肝胆主筋,筋脉卷屈而壅肿,故磊落历碌,顽硬而坚实也。《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经,是动则病口苦,心胁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马力挟瘿者,足少阳之脉,循缺盆,挟胸膈,而走胁肋,其经弯如马刀,而瘿瘤挟生也。《金匮》︰痹挟背行,若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此以劳伤中气,戊土逆升,少阳经脉降路壅阻,相火郁蒸,故令病此。

  病在筋而不在肉,故坚而不溃,溃而不敛,较之诸疮,最难平复。而相火升炎,上热日增,脾肾阳亏,下寒日剧。久而阳败土崩,遂伤性命。非伤于血肉之溃,乃死于中气之败也。

  法当培中气以降阳明。肺胃右行,相火下潜,甲木荣畅而归根,则疮自平矣。

  柴胡芍药半夏汤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丹皮(三钱) 牡蛎(三钱) 鳖甲(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上热甚者,加黄芩、地黄。血虚木燥,加首乌。肿痛,加贝母。脓成,加桔梗。

  
卷九 疮疡解 癞风根原

   癞风者,风伤卫气而营郁未尽泄也。卫性收敛,营性发扬,风伤卫气,开其皮毛,风愈泄则卫愈闭,其性然也。卫闭则营血不得外发,于是郁蒸而生里热。六日经尽,营热郁发,卫不能闭,则肿透皮毛,而见红斑。斑发热除,则病愈矣。若卫闭不开,斑点莫出,营热内遏,脏腑蒸焚,则成死证。

  风以木气而善疏泄,其卫气之闭者,风泄之也,其卫气之闭而终开者,亦风泄之也。初时感冒,经热未盛,则气闭而风不能泄。经尽之后,营热蒸发,则风泄而气不能闭,是以疹见。

  风有强弱之不同,气有盛衰之非一,风强而气不能闭,则斑点尽出,气盛而风不能泄,则斑点全无。

  若风气相搏,势力均平,风强而外泄,气盛而内闭。风强则内气不能尽闭,气盛则外风不能尽泄,泄之不透,隐见于皮肤之内,是谓瘾疹。气之不透,泄郁而为痒。痒者谓之泄风,又曰脉风。泄风者,风之未得尽泄而遣热于经脉之中也。泄风不愈,营热内郁,久而经络蒸淫,肌肉腐溃,发为痂癞,是名癞风。

  肺司卫气而主皮毛,卫气清和,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焉,则皮毛荣华。卫气郁闭,发肤失其熏泽,故肤肿而毛落。肺窍于鼻,宗气之所出入。宗气者,卫气之本,大气之搏而不行,积于胸中,以贯心肺而行呼吸者也。卫气闭塞,则宗气蒸瘀,失其清肃,故鼻柱坏也。

  大凡温疫中风,发表透彻,红斑散布,毫发无郁,必无此病。

  法宜泻卫郁而清营热,决腐败而生新血。经络清畅,痂癞自平矣。

  柴苏丹皮地黄汤

  苏叶(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地黄(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若不得汗,重用青萍发之,外以青萍热汤熏洗,以开汗孔。汗后用破郁行血之药,通其经络,退热消蒸之剂,清其营卫,腐去新生,自能平愈。

  但凉营泻热之品,久服则脾败,当酌加姜、桂行经之药,不至内泄脾阳,则善矣。

  
卷九 疮疡解 痔漏根原

   痔漏者,手太阳之病也。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手三阳之走头者,清阳之上升也,足三阳之走足者,浊阴之下降也。足三阳病则上逆而不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而不升。

  《素问?气厥论》︰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痔。五行之理,升极必降,降极必升,升则阴化为阳,降则阳化为阴。水本润下,足少阴以癸水而化君火者,降极则升也,火本炎上,手太阳以丙火而化寒水者,升极则降也。手太阳病则丙火下陷,不上升而化寒水,是以小肠有热。五脏六腑,病则传其所胜,以丙火而化庚金,是以移热于大肠。魄门处大肠之末,丙火传金,陷于至下之地,是以痔生于肛也。

  然病在于二肠,而究其根原,实因于脾。《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以过饱伤脾,脾气困败,不能消磨,水谷莫化,下趋二肠,而为泄利。泄则脾与二肠俱陷,丙火陷于肛门,此痔病所由生也。

  气统于肺,而肺气之降者,胃土之右转也,血藏于肝,而肝血之升者,脾土之左旋也。

  凡经络脏腑之气,皆受于肺,凡经络脏腑之血,皆受于肝。戊土一降,而诸气皆降,己土一升则诸血皆升,脾土湿陷,则肝木下郁而血不上行,故脱失于大便。凝则为虑瘕,流则为沉痔。沉虑者,皆肝血之下陷,无二理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肾脉微涩,为不月、沉痔。血流于后,则为沉痔,血凝于前,则为不月,不月即虑瘕也。《金匮》︰少阳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痔与下重便血,皆丙火之下陷火衰而陷者,则下重便血而不痔,火未衰而陷者,则下重便血而痔生。

  要之痔家热在魄门,而脾与小肠,无不寒湿。缘丙火不虚则不陷,陷则下热而中寒。丙火上升而化寒水者,常也,下陷而不化寒水,是以生热。陷而不升,故热在魄门而不在肠胃也。

  此病一成,凡遇中气寒郁,则火陷而痔发。无论其平日,即其痔发肛热之时,皆其寒湿内作之会,而医工不知也。经血陷流,习为熟路,岁久年深,时常滴漏,则为漏病,譬如器漏而水泄也。

  茯苓石脂汤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四钱) 甘草(二钱) 干姜(二钱,炒)

  赤石脂(三钱) 升麻(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痔漏肿痛下血。

  肛热加黄连,木燥加阿胶。

  卷十// 卷十/妇人解/ 经脉根原 卷十/妇人解/ 闭结 卷十/妇人解/ 崩漏 卷十/妇人解/ 先期后期 卷十/妇人解/ 结瘀紫黑 卷十/妇人解/ 经行腹痛 卷十/妇人解/ 热入血室 卷十/妇人解/ 杂病根原 卷十/妇人解/ 带下
卷十

   妇人之证,率与男子无殊,惟其经脉胎产三十六病,则与丈夫不同。其源流通塞,实资于调燮,花萼长消,端赖于栽培。

  降自后世,此义遂乖,伤 谷之忽寒,叹温泉之遽冱,泛桃花之巨浪,决瓠子洪波,乃使春华易蒌,秋实难成,胎伤卵破,女德无终,玉折兰摧,妇怨何极﹗仆本恨人,痛心在目,作妇人解。

  
卷十 妇人解 经脉根原

   经脉者,风木之所化生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经》语。)男子应日,女子应月,月满则海水西盛,鱼脑充,蚌蛤实,经脉溢,月晦则海水东盛,鱼脑减,蚌蛤虚,经脉衰。月有圆缺,阴有长消,经脉调畅,盈缩按时,月满而来,月亏而止者,事之常也。

  金主收敛,木主疏泄,金敛而木不能泄,则过期不来,木疏而金不能敛,则先期而至,收敛之极,乃断绝而不行,疏泄之甚,故崩漏而不止。木郁或中变为热,水郁则始终皆寒,其重者,亡身而殒命,其轻者,绝产而不生,非细故也。

  其凝而不解者,水寒而木郁也。肾肝阴旺,经脉凝冱,既堙郁而腐败,乃成块而紫黑,调经养血之法,首以崇阳为主也。

  盖经水之原,化于己土,脾阳左旋,温升而生营血,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也。(《灵枢经》语。)血藏于肝而总统于冲任,阴中阳盛,生意沛然,一承雨露,煦濡长养,是以成孕而怀子。譬之于土,阳气冬藏,水泉温暖,春木发扬,冻解冰消,暖气升腾,故万物生焉。使冬无地下之暖,虽有阳和司令,亦成寒谷不生矣。

  后世庸工,全昧此理,滋阴凉血,伐泻生阳,变膏腴之坏,作不毛之地,推后凋之木,为朝华之草。目击此风,良深永叹﹗仲景垂温经一法,吹邹子之暖律,飘虞地之熏风,古训昭然,来者当熟复而详味也。

  
卷十 妇人解 闭结

   经脉闭结,缘于肝木之郁。血者,木中之津液也,木性喜达,木气条达,故经脉流行,不至结涩,木气郁陷,发生不遂,则经血凝滞,闭结生焉。

  乙木既陷,甲木必逆,乙木遏陷,温气不扬,则生下热,甲木冲逆,相火不归,则生上热。

  经脉燔蒸而升降阻格,内无去路,则蒸发皮毛,泄而为汗。汗出热退,皮毛既阖而经热又作。热日作而血日耗,汗日泄而阳日败,久而困惫 羸,眠食废损。人知其经热之盛,而不知其脾阳之虚,误以凉营泻热之药投之,脾阳颓败,速之死矣。其肝胆固属燥热,其脾肾则是湿寒,治当分别而调剂之,未可专用清凉也。

  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乙木之温,即脾阳之左升也。水寒土湿,木气不达,抑郁盘塞,则经脉不通。以其生气失政而疏泄不行也,未有脾阳健运,木陷而血瘀者。其肝木之陷,咎在于脾,其胆木之逆,咎在于胃。己土不升,则戊土不降,中气莫运,故四维不转,非第肝胆之过也。若见其闭结,辄用开通,中气已亏,再遭攻下,强者幸生,弱者立毙,十全二三,甚非良法也。

  桂枝丹皮桃仁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桃仁(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丹参(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上热,加黄芩。中寒,加干姜。中气不足,加人参。血块坚硬,加鳖甲、 虫。脾郁,加砂仁。

  
卷十 妇人解 崩漏

   经脉崩漏,因于肝木之陷。肝木主生,生意畅遂,木气条达,则经血温升,不至下泄。

  生意郁陷,木气不达,经血陷流,则病崩漏。

  木气疏泄,血脏肝木而不致疏泄者,气举之也。气性降而血性升,气降于下,又随肝木而左升,血升于上,又随肺金而右降。血之在上者,有气以降之,血之在下者,有气以升之,是以藏而不泄也。肝木郁陷,升发不遂,气愈郁而愈欲泄。木欲泄而金敛之,故梗涩而不利,金欲敛而木泄之,故淋漓而不收。金能敛而木不能泄,则凝瘀而结塞,木能泄而金不能敛,则滂沛而横行。

  其原全由于土败。土者,血海之堤防也,堤防坚固,则澜安而波平,堤防溃败,故泛滥而倾注。崩者,堤崩而河决,漏者,堤漏而水渗也。缘乙木生长于水土,水旺土湿,脾阳陷败,不能发达木气,升举经血,于是肝气下郁,而病崩漏也。后世庸医崩漏之法,荒唐悖谬,何足数也。

  桂枝姜苓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干姜(三钱) 丹皮(三钱) 首乌(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漏。

  桂枝姜苓牡蛎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干姜(三钱) 丹皮(三钱) 首乌(三钱) 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血崩。

  气虚,加人参。

  
卷十 妇人解 先期后期

   先期者,木气之疏泄,崩漏之机也,后期者,木气之遏郁,闭结之机也。其原总由于脾湿而肝陷,木气郁陷,不得发扬,则经血凝瘀,莫能通畅,无论先期后期,血必结涩而不利。

  其通多而塞少者,木气泄之,故先期而至。以经血上行,则血室不见其有余,必月满阴盈而后来,血陷则未及一月,而血室已盈,是以来早。其塞多而通少者,木不能泄,则后期而至。以木气郁遏,疏泄不行,期过一月,而积蓄既多,血室莫容,然后续下,是以来迟也。

  桂枝姜苓汤

  丹皮(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首乌(三钱) 干姜(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水先期。

  姜苓阿胶汤

  丹皮(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丹参(三钱) 首乌(三钱) 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水后期。

  
卷十 妇人解 结瘀紫黑

   经水结瘀紫黑,血室寒冱而凝涩也。血之为性,温则行,寒则滞,滞久则堙郁而腐败,是以成块而不鲜。此以土湿水寒,木气郁塞之故。庸工谓之血热,据其木郁生热,而昧其水土之湿寒,祸世非小也。

  苓桂丹参汤

  丹皮(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丹参(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卷十 妇人解 经行腹痛

   经行腹痛,肝气郁塞而刑脾也。缘其水土湿寒,乙木抑遏,血脉凝涩不畅。月满血盈,经水不利,木气壅迫,疏泄莫遂,郁勃冲突,克伤脾脏,是以腹痛。

  中气不运,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之证。血下以后,经脉疏通,木气松和,是以痛止。此多绝产不生。温燥水土,通经达木,经调痛去,然后怀子。

  其痛在经后者,血虚肝燥,风木克土也。以经后血虚,肝木失荣,枯燥生风,贼伤上气,是以痛作也。

  苓桂丹参汤

  丹皮(三钱) 甘草(二钱) 丹参(三钱) 干姜(三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前腹痛。

  归地芍药汤

  当归(三钱) 地黄(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首乌(三钱) 芍药(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后腹痛。

  
卷十 妇人解 热入血室

   经水适来之时,外感中风,发热恶寒,七八日后,六经既遍,表解脉迟,热退身凉而胸胁痞满,状如结胸,语言谵妄,神识不清,此谓热入血室也。以少阳之经,下胸贯膈而循胁里。

  少阳厥阴,表里同气,血藏于厥阴,热入血室,同气相感,自厥阴而传少阳。甲木逆升,经气不降,横塞胸胁,故状如结胸。君相感应,相火升炎而烁心液,故作谵语。肝主血,心主脉,血行脉中,血热则心病也。

  盖经下之时,血室新虚,风伤卫气,卫气闭敛,营郁热发,热自经络而入血室,势所自然。宜清厥阴少阳之经,泻热而凉血也。

  柴胡地黄汤

  柴胡(三钱) 黄芩(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地黄(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表未解者,加苏叶、生姜。

  
卷十 妇人解 杂病根原

   妇人之病,多在肝脾两经。土湿木郁,生气不达,奇邪淫 ,百病丛生。而阳虚积冷者多,阴虚结热者少,以其燥热在肝胆,湿寒在脾肾。土湿木郁而生表热者,十之八九,土燥水亏而生里热者,百无一二也。

  
卷十 妇人解 带下

   带下者,阴精之不藏也。相火下衰,肾水澌寒,经血凝瘀,结于少腹,阻格阴精上济之路,肾水失藏,肝木疏泄,故精液淫 ,流而为带。带者,任脉之阴旺,带脉之不引也。

  五脏之阴精,皆统于任脉,任中阳秘,带脉横束,环腰如带,为之收引,故精敛而不泄,任脉寒冱,带脉不引,精华流溢,是谓带下。水下泄则火上炎,故多有夜热毛蒸,掌烦口燥之证。

  而下寒上热之原,则过不在于心肾,而在于脾胃之湿。盖气根于肾,坎之阳也,升于木火而藏于肺,血根于心,离之阴也,降于金水而藏于肝。金性收敛而木性生发,金随胃降,收敛之政行,离阴下潜而化浊阴,是心气凉而水暖,木从脾升,生发之令畅,坎阳上达而化清阳,是以血温而火清。阳不郁则热不生,阴不郁则寒不作也。土湿则脾胃不运,阴阳莫交,阳上郁而热生于气,阴下郁而寒生于血。血寒,故凝涩而瘀结也。

  仲景温经一汤,温中去湿,清金荣木,活血行瘀,诚为圣法。至于瘀血坚凝,则用土瓜根散,精液滑泄,则用矾石丸,法更密矣。

  温经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当归(三钱) 阿胶(三钱) 麦冬(三钱) 芍药(三钱) 芎 (二钱) 茱萸(二钱) 半夏(三钱)

  煎一杯,温服。

  治妇人带下,及少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经来过多,或至期不来。

  阴精流泻,加牡蛎。瘀血坚硬,加桃仁、鳖甲。

   卷十/妇人解/ 骨蒸 卷十/妇人解/ 胎妊解 卷十/妇人解/ 结胎 卷十/妇人解/ 堕胎 卷十/妇人解/ 胎漏 卷十/妇人解/ 产后根原
卷十 妇人解 骨蒸

   骨蒸者,肝木之不达也。肝木生于肾水,阳根在水,春气一交,随脾土左升,则化肝木。木气升发,和煦温畅,及臻夏令,水中之阳,尽达于九天,则木化而为火。木火生长,是以骨髓清凉,下热不生。水寒土湿,肝木不升,温气下郁,陷于肾水,则骨蒸夜热,于是病焉,以肾主骨也。

  肝木郁陷而生下热,则胆木冲逆而生上热。肝木下陷,必克脾土,胆木上逆,必克胃土。脾胃俱病,上不能容而下不能化,饮食减损,肌肉消瘦,淹滞缠绵,渐至不起。

  庸医不解,以为阴虚,率以滋阴泻热之剂,愈败土气。土败阳伤,无有不死也。是宜燥土暖水,升达木气。木郁条达,热退风清,骨蒸自愈。原非阴虚血热之证,清凉之品,未可过用以伐中气也。

  苓桂柴胡汤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柴胡(三钱) 半夏(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热蒸不减,加生地、黄芩。蒸退即用干姜、附子,以温水土。

  
卷十 妇人解 胎妊解

   胎妊者,土气所长养也。两精相搏,二气妙凝,清升浊降,阴阳肇基。血以濡之,化其神魂,气以煦之,化其精魄,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气血之根,总原于土。土者,所以滋生气血,培养胎妊之本也。木火以生长之,金水以收成之,土气充用,四维寄旺,涵养而变化之,五气皆足,十月而生矣。

  土衰而四维失灌,藏气不浓,则木不能生,生气不浓,则火不能长,长气不浓,则金不能收,收气不浓,则水不能成。生长之气薄,则胎不发育,收成之气薄,斯胎不坚完。木火衰乃伤堕于初结之月,金水弱乃殒落于将成之时。

  血生于木火,气化于水金,而土则四象之中气也,故养胎之要,首在培土。土运则清其火金而上不病热,暖其水木而下不病寒。木温而火清,则血流而不凝也,金凉而水暖,则气行而不滞也,气血环抱而煦濡之,形神巩固,永无半产之忧矣。

  
卷十 妇人解 结胎

   胎妊之胎,生长资乎木火,收成藉乎金水。土者,四象之母,其 变化,煦濡滋养,全赖乎土,脾以己土而主升,升则化阳而善消,胃以戊土而主降,降则化阴而善受。胎之初结,中气凝蹇,升降之机,乍而堙郁,冲和之气,渐而壅满。其始胃气初郁,滋味厌常而喜新。

  及其两月胎成,则胃气阻逆,恶心呕吐,食不能下。迟而中气回环,胃土续降,然后能食。

  胃土降,则心火下行而化水,脾土升,则肾水上交而化火,胎气在中,升降不利,乃水偏于下润而火偏于上炎。水润下者,火不交水而坎阳虚也,火炎上者,水不济火,而离阴弱也,是故妊娠之证,下寒而上热,妊娠之脉,尺微而寸洪。仲景《金匮》︰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寸为阳,尺为阴,阴脉小弱者,尺之微也。《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手少阴之经,循 内后廉,而走小指,脉动在神门,(神门﹗在掌后锐骨之中。)虽非寸口,然太阴之左寸,亦可以心候,神门脉动者,寸口必动。手少阴脉动者,寸之洪也。推之,左寸脉动者,右寸必动,男胎动于左寸,女胎动于右寸,亦自然之理也。十九难︰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男子寸大而尺小,女子寸小而尺大者,常也。

  胎气一结,虚实易位,大小反常,缘于中气之壅阻也。阴阳郁格,最易为病,法宜行郁理气为主,未可遽用填补之剂也。

  豆蔻苓砂汤

  白蔻(一钱,生,研) 杏仁(二钱) 甘草(一钱) 砂仁(一钱,炒,研) 芍药(二钱)

  丹皮(三钱) 茯苓(三钱) 橘皮(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胎孕初结,恶心呕吐,昏晕燥渴。

  证缘中气郁阻,胃土不降,以此开郁降浊,清胆火而行肝血。内热加清凉之味,内寒加温暖之品,酌其脏腑阴阳而调之。

  
卷十 妇人解 堕胎

   胎之结也,一月二月,木气生之,三月四月,火气长之,五月六月,土气化之,七月八月,金气收之,九月十月,水气成之,五气皆足,胎完而生矣。而土为四象之母,始终全藉乎土,土中阳旺,则胎气发育,十月满足,不至于坠。

  盖胎妊之理,生发乎木火,收藏于金水,而四象之推迁,皆中气之转运也。阳蛰地下,左旋而化乙木,和煦温畅,万物资生者,己土之东升也,阴凝天上,右转而化辛金,清凉肃杀,万宝告成者,戊土之西降也。木升火化而胎气畅茂,金降水生而胎气坚完。生长之气衰,则胎坠于初结,收成之力弱,则胎殒于将完,其实皆土气之虚也。土生于火而克于木,火旺则土燥而木达,火衰则土湿而木郁。乙木郁陷,而克己土,土气困败,胎妊失养,是以善坠。

  胎妊欲坠,腰腹必痛,痛者,木陷而克土也。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湿水寒,乙木乃陷。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民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击胞。命门阳败,肾水澌寒,侮土灭火,不生肝木,木气郁陷,而贼脾土,此胎孕坠伤之原也。

  姜桂苓参汤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腹痛,加砂仁、芍药。

  
卷十 妇人解 胎漏

   结胎之后,经水滋养子宫,化生血肉,无有赢余,是以断而不行,其胎结而经来者,必有瘀血阻格。缘胎成经断,血室盈满,不复流溢。肝脾阳弱,莫能行血,养胎之余,易致堙瘀。

  瘀备蓄积,阻碍经络,胎妊渐长,隧道壅塞。此后之血,不得上济,月满阴盈,于是下漏。

  按其胎之左右,必有 块。或其平日原有宿 ,亦能致此。

  若内无瘀血,则是肝脾下陷,经血亡脱,其胎必坠。若血下而腹痛者,则是胞气壅碍,土郁木陷,肝气贼脾也,《金匮》名为胞阻。

  宜疏木达郁,而润风燥,其漏血腹痛自止。

  桂枝地黄阿胶汤

  甘草(二钱) 地黄(三钱) 阿胶(三钱) 当归(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妊娠下血腹痛者。

  桂枝茯苓汤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桃仁(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妊娠下血, 块连胎者。

  轻者作丸,缓以消之。

  
卷十 妇人解 产后根原

   产后血虚气惫,诸病丛生,病则永年毕世,不得平复。弥月之后,气血续旺,乃可无虑。盖妊娠之时,胎成一分,则母气盗泄一分,胎气渐成,母气渐泄,十月胎完,而母气耗损十倍。寻常不过数胎,而人已衰矣。母气传子,子壮则母虚,自然之理也。

  但十月之内,形体虽分,而呼吸关通,子母同气,胎未离腹,不觉其虚。及乎产后,胎妊已去,气血未复,空洞虚豁,不得充灌,动即感伤,最易为病。胎时气滞血瘀,积瘀未尽,瘕续成者,事之常也。气血亏乏,脾虚肝燥,郁而克土,腹痛食减者,亦复不少。而痉、冒、便难,尤为易致,是谓产后三病。

  血弱经虚,表疏汗泄,感袭风寒,是以病痉。痉者,筋脉挛缩,头摇口噤,项强而背折也。

  气损阳亏,凝郁内陷,群阴闭束,是以病冒。冒者,清气幽埋,不能透发,昏溃而迷罔也。

  津枯肠燥,阴凝气结,关窍闭涩,是以便难。便难者,糟粕艰阻,不得顺下,原于道路之梗塞,非关阳旺而火盛也。

  总之,胎气生长,盗泄肝脾,土虚木贼,为诸病之本。土气不亏,不成大病也。

  桃仁鳖甲汤

  桃仁(三钱) 鳖甲(三钱) 丹皮(三钱) 丹参(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瘀血蓄积,木郁腹痛者。

  内热,加生地。内寒。加干姜。

  桂枝丹皮地黄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地黄(三钱) 当归(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脾虚肝燥,木郁克土,腹痛食减,渴欲饮水者。

  气虚,加人参。水寒土湿,加干姜、茯苓。

  桂枝栝蒌首乌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栝蒌根(三钱) 首乌(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甘草(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风伤卫气,而病柔痉,发热汗出者。

  葛根首乌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葛根(三钱) 麻黄(一钱) 首乌(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煎大半杯,温服。

  治寒伤营血而病刚痉,发热无汗者。

  桂枝茯苓人参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煎大半杯,温服。

  治阳虚郁冒。

  苁蓉杏仁汤

  甘草(二钱) 杏仁(二钱) 白蜜(一两) 肉苁蓉(三钱)

  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治津亏木燥,大便艰难。

  姜桂苓砂汤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砂仁(一钱)

  煎大半杯,入砂仁末,温服。

  治饮食不消。

  
 

回主頁

belongs to SAFA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