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易學

周易尚氏学


  
  序言
  自序
  说例
  总论
  第一论周易二字本诂
  第二论周易大义之认识
  第三论古易之类别
  第四论周易谁作
  第五论重卦
  第六论十翼谁作
  第七论十翼篇名
  第八论彖象连经始于何人
  第九论传易之人
  第十论消息卦之古
  第十一论先后天之方位
  第十二论易理易象失传后之易派
  上经
  卷一 乾
  卷二 坤、屯、蒙、需、讼
  卷三 师、比、小畜、履
  卷四 泰、否
  卷五 同人、大有、谦、豫
  卷六 随、蛊、临、观、噬嗑、贲
  卷七 剥、复、无妄、大畜
  卷八 颐、大过、坎、离
  下经
  卷九 咸、恒
  卷十 遁、大壮、晋、明夷
  卷十一 家人、睽、蹇、解
  卷十二 损、益
  卷十三 夬、姤、萃、升、困、井
  卷十四 革、鼎、震、艮
  卷十五 渐、归妹、丰、旅
  卷十八 巽、兑、涣、节
  卷十七 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卷十八 系辞上传
  卷十九 系辞下传
  卷二十 说卦、序卦、杂卦
  附录
  左传国语易象释
  滋溪老人传
  
  周易尚氏学序言
  于省吾
  易卦起源于原始宗教中巫术占验方法之一的八索之占。古也称绳为索,八索即八条绳子。金川彝族所保持的原始式八索之占,系用牛毛绳八条,掷诸地上以占吉凶。《易?系辞》称庖牺氏(即伏义氏)始作八卦,乃指八索之占言之。八索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左传》、《国语》。八索之占是八卦的前身,八卦是八索之占的继续和发展。近年来的学者们,都说八卦与伏义氏完全无涉,这就未免「数典忘祖」,截断了易卦的来源。(详拙著《伏羲氏与八卦的关系》)原始宗教的八索之占,到了阶级社会的西周就发展为八卦;到了战国时人所作的《易传》,又以卦爻辞为基础,进一步作哲学理论的推阐。《易?系辞传》说:「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矛盾交互的过程中,诚然具有辩证法的因素。但是,总的说来,还脱离不了否泰、剥复和消息盈虚之说。例如《蛊?彖传》所说的「终则有始」,《系辞传》所说的「原始反终」,仍然是循环论者的论调。
  
  左昭二年传叙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其称《易》为《易象》,足征《易》之为书是以象为主的。《易?系辞传》也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因为辞由象生,故《易》无象外之辞。《周易》的每一卦辞和每一爻辞,往往在几句话里有几种不同的内容,假若不依象以释辞,则奇奇怪怪,迷离惝恍,既不知其辞之所本,更不知其义之所由生。但是,《说卦传》所叙的象颇为简略,远远概括不了易卦中各种各样的象。于是主汉易以说象者,对于不解之象,则以「卦变」、「爻变」为释,故尚先生叙清儒解《易》说:「……而以汉人为依归是矣。乃于汉人之曲说,亦靡不依据以为护符。至求象不得,亦使卦再三变以成其象,奉虞氏为不刊法则,而易学遂故步自封矣。」(见《焦氏易诂凡例》)
  
  魏晋以前之说《易》者都主象,自王辅嗣扫象不谈,专以承乘比应为解,历唐至宋,便极盛一时。尚先生说:「王辅嗣深知其谬,而不能求得其象,乃倡为得意忘象之说,以掩其短,此端一开,程伊川遂谓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本未颠倒。」(见《焦氏易诂凡例》)这是说程氏不能依象数以解卦爻辞,全凭主观臆想以为之说,反而说象数在臆想之中,这样倒末为本,是极其荒谬的。
  
  先生钻研《焦氏易林》十余年,着《焦氏易林注》十六卷,参考各家诂训,反复推勘,积疑生悟,因而在《易林》中发现了久已失传而与《周易》有关的内外卦象、互象、对象、正反象、半象、大象等凡百二十余象的应用规律。验之于《左传》、《国语》的占象而合,验之于《逸周书?时训》的准象而合,验之于《周易》卦象也都基本上相合。先生以《易林》逸象与《周易》交融互证,分条加以阐发,着《焦氏易诂》十一卷。今就此书节录三条于下:
  一、干日:《易林》「干之泰云,白日皎皎,泰下干,干为日,互震为白,故曰皎皎。又泰之恒云,踰日历月,恒互兑为月,干为日,故曰踰日历月,是《易林》显以干为日也。后思易干九三云,君子终日干干,干为日,三居卦末,故日终日。大畜九三云,日闲舆卫,日亦指干。」(卷一)
  二、兑月:「《易林》复之临云,月出平地,坤为地,兑为月,在下故曰平地。又晋之小过云,月出阜东,小过民为阜,互兑为月,震为东,故月出阜东。……后思易小畜之月几望,中孚、归妹之月几望,恒彖之日月得天久照,盖皆以兑为月,故《易林》用之,邵子亦用之也。」(卷一)
  三、坤水:《易林》「干之观云,江河淮海,天之奥府。按观下重坤,故曰江河淮海,又坤之升云,凭河登山,升上坤,坤水,故曰凭河。又讼之泰,弱水之西,坤水、坤柔,故曰弱水。」(卷一)「凡易言利往、利涉者,义无不通。特坤水象至东汉失传,必以坎为大川,遂尔歧误,而解益之大川尤扞格难通。」(卷五「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解」。按「川」字原本误作「利」)
  以上所引三条,用《易林》干日、兑月、坤水之象,与《周易》相证发,六通四辟,若合符契。学者只知离为日,坎为月为水,则多与卦象不相应。先生以《焦氏易诂》为基础(读本书者,须参阅《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左传国语易象释》三书),对于历来的易象和易解,广搜博采,评判其得失,取长舍短;同时,又结合其师吴挚甫《易说》的「阳遇阴则通、遇阳则阻」的原理(见本书「说例」)而加以发展,谓「易之道如电然,同性则相违,异性则相感」(见《易诂》「同人、利涉大川解」),着《周易尚氏学》二十卷。于是久已晦盲的易象,始昭然若揭,可谓发幽阐微,集象学之大成。《焦氏易林注》仵墉叙引王晋卿说:「此书将二千年易家之盲词呓说,一一驳倒,使西汉易学复明于世,孟子所谓其功不在禹下。」又引陈散原说:「读尚氏《焦氏易诂》,叹为千古绝作。以今世竟有此人着此绝无仅有之书,本朝诸儒见之当有愧色。」
  以上所述,主要是说明先生对易象的卓越发明。但是,本书也还存在着某些缺点和错误,例如:
  一、关《周易》作者的问题,先生对于书卦者以及卦爻辞、《易传》的作者,多因袭旧说。在本书「总论」中「第三论古易之类别」说:「伏义既画卦,必更有书以申明其义。……后人谓黄帝始造字,伏义祇画卦无文字者,谬也」;「第四论周易谁作」说:「……故夫《周易》卦爻辞,纯为文王一人所作,其欲加入周公者,毫无根据,不可信也」;「第六论十翼谁作」说:「…… 故《十翼》非孔子不能为,不敢为,而纪录《十翼》者,则孔子之门人也」。像以上各种肯定的说法,都脱离不了旧有圈套。先生对于近年来学者们的若干新说,一概置之不理。纵然他们对于旧解有着一笔抹杀的过分主张,未可尽信,可是,伏羲氏既画卦又重卦,以及文王作卦爻辞,孔子作《十翼》等传统说法,毕竟是靠不住的。
  
  二、震象为丘 《说文》谓「四方高中央下为丘」,《淮南子?坠形》的「和丘」,高注谓「四方而高曰丘」。按震作◇,象四方高中央下之形。丘字卜辞作◇,金文作◇,以卦画有横无竖验之,则古文字的丘字正与震象相符洽。《易林》革之颐说:「尼父孔丘」;(尚先生谓反震为孔),颐下震为丘,故曰「尼父孔丘」;又屯之噬嗑说:「营邱(同丘)是适」,噬嗑下震为丘(尚先生谓「震往故日适」),故曰「营邱是适」。这都是《易林》以震为丘之证。以震为丘,于《周易》中之言丘者无一不合。贲卦作◇,六五:「贲于丘园」,丘园指「上互」为震言之;颐卦作◇,六二:「拂经于丘」,丘指内卦为震言之;涣卦作◇,六四:「涣有丘」,丘指涣「下互」为震言之。丘与◆古通用。古人多居丘。《说文》谓「◆、大丘也」,又谓「四邑为丘,丘谓之◆」。升卦作◇,九三:「升◆邑」,马注谓「◆、丘也」。丘邑指「上互」为震言之。总之,《周易》中言丘者三见,言◆者一见,都取象于震。而先生有的谓艮为山以当丘,有的训丘为空,又以巽为◆,既不能一以贯之,又均背于易象。此外,鼎卦作◇,《干凿度》谓「鼎象以器」。毛奇龄《仲氏易》说:「鼎有足有腹有耳有铉,而卦文俱象之。下画偶似足,二三四画奇皆中实,似腹,五画偶似耳,上画奇似铉。」按毛解甚确,而先生于本书从端木国瑚之说,谓「鼎之象不在鼎,而在伏象屯」,舍鼎形之实象而信伏象,未免疏失。
  三、训诂和史实 《说卦传》以坎为月,先生据《易林》逸象以兑为月,用以解易,无一不通。但是,为什么以兑为月,则未加说明。按《说文》:「月、阙也」,《释名?释天》:「月、阙也,满则阙也」,是月、阙迭韵,以音为训。再就形言之,古文字月作◇或◇,正像月阙形。兑上偶画中阙,故以兑为月(其它卦象,与文字形或音有关系者,在此不加详论)。小过六二:「过其祖,遇其妣」,先生误从《尔雅?释亲》「母曰妣」以为之解。按妣为祖母,《诗?斯干》的「似续妣祖」,《丰年》的「烝畀祖妣」,均以祖与妣对称。《周礼?大司乐》「以享先妣」与「以享先祖」,相偶为文。卜辞和金文均称祖母为妣,从无以妣为母者。以妣为母,始见于战国末期的典籍,与易辞不符。否九五:「其亡其亡,系于苞桑」,陆续训苞桑为丛桑,甚是。不言系于桑而言系于丛桑,自系就巩固为言。而先生谓「桑而丛生,其柔可知,系于柔木,其危可知」,未能允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约为勺的借字,即酌酒之斗。《考工记》郑注谓「勺、故书或作约」,是其证。《诗?采苹》:「于以奠之,宗室牖下」,是古奠祭于牖下之证。「纳勺自牖」,是说祭时自牖纳勺于樽以挹酒。而先生引《周礼?司约》的「治神之约」以为之解,乖于本义。《晋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康侯即《书?康诰》的康叔封,金文作「康侯丰」。而先生误谓「康侯略如大侯,为诸侯之美称」。益六四:「利用为依迁国」,依应读作殷,即《书序》所说的「成周既成,迁殷顽民」。而先生误据《说文》训依为倚。升六四:「王用享于歧山」,先生谓「纣
  能囚文王,何不可到岐山」。其实,纣何曾到过岐山?归妹六五:「帝乙归妹,先生谓「帝乙、汤也」。其实,帝乙谓纣父,太乙何曾有帝乙之称?
  总起来说,先生的主要成就是通过对《焦氏易林》的多年钻研,在极为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用归纳方法,分析和总结了各种逸象的应用规律,进一步以之诠释《周易》,基本上都是吻合无间的。因此,《左传》、《国语》、《易林》和《易卦》的用象,才由前此的对立得到统一。由于《周易》无象外之辞。而先生的绝大发明则在乎象,解决了旧所不解的不可胜数的易象问题,可以说,先生对易象的贡献是空前的。但是,也无可讳言,先生对《周易》的作者,只沿袭传统旧说;并且,对某些卦象,以及文字、声韵、训诂和史实方面,仍有许多可议之处。不过,前者的若干发明是主要的,后者的某些缺点和错误是次要的。由于是非得失系客观存在,不以个人爱憎为转移,有关本书的某些缺点和错误,与其使读者劳神笔墨,一一加以指责,不如先事择要说明之为愈。因此,本文不敢阿其所好,为先生回短护非,遂不自量地举出一些事例,评论其得失(当然限于篇幅,很不全面)。庶几瑕不掩瑜,晶光赫露,而先生的苦心孤诣和一系列的发明,也可以信今而传后了。
  一九六三年四月于长春
  (注:文中有些卦画或符号无法打出,以◇代替。另文中◆是古字,其字是”虎”字截去下半的”儿”而代之以”丘”)
  
  周易尚氏学自序
  易理至明也。而说者多误。说何以误。厥有二因。一因易理之失传。太史公曰。易以道阴阳。阴阳之理。同性相敌。异性相感。艮传云上下敌应。不相与也。谓阳应阳阴应阴为敌也。中孚六三云得敌。同人九三曰敌刚。谓阴比阴阳比阳为敌也。阴遇阴。阳遇阳。既为敌而不相与。则不能为朋友为类明矣。咸传曰二气感应以相与。恒曰刚柔皆应。夫阴阳相与相应。则必相求而为朋友为类明矣。复曰朋来无咎。谓阳来也。阴以阳为朋也。损曰一人行则得其友。谓阳行至上而据二阴也。阳以阴为友也。颐六二曰行失类也。谓阴不遇阳也。至明白也。乃说者于坤上六。谓阴阳相战争。相伤而出血矣。于文言谓阴阳相忌相疑矣。以阳遇阳为朋。阴遇阴为友为类矣。同性相敌。异性相感之理一失。于是初四二五三上阳应阳阴应阴者谓之失应。人尚知之。至于阳比阳阴比阴。如夬垢之三四。如颐之六二。说者则茫然。于是全部易。如征凶。往吝。往不胜。壮于趾。其行次且。及慎所之等辞。全不知其故矣。又如阳遇重阴。阴遇重阳而当位者。所谓往吉。征吉。利涉。利往。上合志也。此其义宋蔡渊曾创言之。而未大行。于是全部易爻象若是者。自汉迄清。说者亦莫明其故。而用爻变矣。又如阳爻,下乘重阴者亦多吉。与前临重阴同也。蹇九三日内喜之也。说甚明也。乃亦失传。于是颐上九之利涉。蒙上九渐九三之利御寇。皆不知所谓矣。有此一因。于是易解之误者。十而四五。其次则象学失传。说卦乃自古相传之卦象。祗说其纲领。以为万象之引伸。并示其推广之义。如干为马。坤震坎亦可为马。干为龙。震亦可为龙。巽为木。艮坎亦可为木。非谓甲卦象此物。乙卦即不许再象也。视其义何如耳。至文王时。又历数千年。其所演易象。必益广益精。故周易所用象。往往与说卦不同。说卦以坎为月。经则多以兑为月。月生西。坎兑皆位西也。说卦以离为龟。经则以艮为龟。离为龟。取其外坚。艮亦外坚也。此推而益广也。且有与说卦相反者。说卦以兑为少女。以艮为少男。而经则以兑为老妇,以艮为祖为丈夫。说卦以震为长男。巽为长女。经则以震为小子。巽为少女 (女妻即少女) 。盖以甲乙言。先生者长。后生者少。而以一人言。则初生者少。行至上而老也。此演而益精也。自东汉迄清。于此等义例。都未能明。见经所用象。为说卦所无。则用卦变爻变或爻辰以求之。谬法流传。二千年如一日。加此一因。于是易解之误者。十而七八矣。以二千年相承之易说。今忽谓其误。以一人之是。谓千百人皆非。毋乃骇众。然而易象固在也。易理固存也。本易理以诂易辞。如磁铁之吸引。由易辞以准易象。如规凿之相投。固不诬也。以为之者少。旁无师友之助。以违之者众。更无声气之同。然而我见固如斯也。我说无一创也。以我之说。仍以周易所言之理。推而正说者之误。俾卦爻辞复其本有之易理也。其先儒旧说。与易理合者。如许慎荀爽九家之诂龙战。如子夏传荀爽之诂得敌,靡不因也,其与易理盩者。虽千百人皆如此言。而必反之。如虞翻以阳遇阳为朋。阴遇阴为类等是也。至于卦象之误者。非我能创造新象。仍周易原有之象。说者失之。今证以左传国语。周公时训与卦气图。证以焦氏易林郭璞洞林。回环互证而得其象也。及其既得而求其本。仍在周易。如坤之为水为鱼。震之为輹等象是也。然而我之说不敢必谓其是也。更不敢自匿其非也。故名曰周易尚氏学。以质世之治易者。经者天下之公物。非一人所得私。理者天地之自然。非偏执所能改。倘学易之君子。见是编而扬搉其是非。纠正其疏漏。则日夜所祈祷者也。
  
  — 乾坤二卦为六十四卦之根本。其六爻爻辞。祇以明上下。别贵贱。及卦运之兴衰。初终之时位。树六十四卦之准则。至于有无应与当位不当位之恒例。皆未之及。而六爻之后。复赘以用九用六数语。皆所以明筮例。及用九用六之故。学者须于此先知之。
  
  — 易辞本为占辞。故其语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惟其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故能随所感而曲中肆应不穷。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此易理也。易理与义理不同。例如程传说黄裳元吉。云五尊位。臣居之则羿莽。女居之则女娲武氏。故圣人着为大戒。陈义可谓正大矣。而于易理则大背,以易辞并无着戒之意也。此编只明易理。至其用则任人感触之。
  
  — 卦名皆因卦象而生。卦名不解。因之卦爻辞亦不解。如睽为反目。谓两目不相听。故一目见为此。一目见为彼。三上爻辞是也。此义不知。遂多误解。又如节为符节。合以取信。说文所谓竹约也。乃说者概释为樽节制节。卦义既误。故卦爻辞甘苦之义均不知。六十四卦如此者甚多。兹编所释。先及诸卦得名之义。其名有沿革者。亦并考其异同。如睽归藏作瞿。夬归藏作规等是也。
  
  — 说易之书。莫古于左传国语。其所取象。当然无讹。乃清儒信汉儒。而遗左国。坎变巽。左氏曰。夫从风。以坎为夫也。曰震车也。曰车有震武。以震为车为武也。震变离。曰车说其輹。以震为輹也。尤要者。明夷之谦。即离变艮。左氏曰当鸟。是以艮为鸟也。鸟黔喙也。于是小过飞鸟之象有着。乃后人于此象均不识。依汉儒以震为夫。以干为武。夫易师莫先于左氏。其可信较汉儒为何如。故兹编所取象。除以易证易外。首本之左传国语。以明此最古最确之易象。
  
  — 时训为逸周书之专篇。书云周公所作。其气候皆以卦象为准。故卦气图与时训不能相离。其所准易象。与易经所关最巨。如于屯曰雁北乡。以屯上互艮为雁。于巽曰鸿雁来。亦以巽为鸿雁。而渐之六鸿象得解。以艮为蛤为蜃。艮外坚故与离同象。而易之贝象龟象得解。以兑为斧。以艮为巢为鹰。皆赖以解。易而用覆象半象尤精。如于复曰麋角解。震为鹿。艮为角。角覆在地。故日解。于鼎下曰半夏生。离为夏。巽为艹。初二半离。故曰半夏。而昔儒无知者。(除易林外)兹编所取象。除左国外。多以时训为本。
  
  — 焦氏易林。后儒皆知其言易象。然以象学失传之故。莫有通其义者。如以坤为水。以兑为月。以艮为火。以巽为少妻。以兑为老妇。以正反兑正反震为争讼。(争讼即有言)为说卦所无。而皆为经中所有。说者因误解经。而失其象。故于易林亦不能解。愚求之多年。亦无所入。后读蒙之节云。三夫共妻。莫适为雌。子无名氏。翁不可知。因节中爻震艮。上坎三男俱备。故曰三夫。祇下兑为女象。故曰三夫共妻。震为子。艮为名为翁。上坎为隐伏。故曰无。曰不可知。字字皆从易象生。由此以推。凡林词皆豁然而解。故兹编取象。除左传国语卦气图外。多本易林。
  
  — 易中古文甚多。如场作易。 趑趄作次且。趾作止。佚作失等。不可胜数。先儒除晁说之外。知为古文者甚少。于是竟读易为难易。失为得失。兹编非好异。凡易之古文。必仍其旧例。如需于血。即需于洫是也。
  
  — 古书多音同通用。而易尤甚。如盘。作盘。作盘。作般。邅如。作驙如。甲坼。作甲宅。冶容。作野容。刑剭。作形渥。作刑屋。经纶。作经论。作经伦。羸。作虆。作累。作缧。作累之类。皆音同通借。无是非之可言。而世儒必以习见者为非。罕见者为是。似未观其通。兹编反是。
  
  — 易用覆象。如大过九五之枯杨。用覆巽。丰上六用覆艮。重门击柝。以豫上震为覆艮。荀爽及虞翻皆知之。而不能推行。于是困之有言不信。蒙之再三渎。用覆象者。遂永不得解。岂知左氏明夷之谦曰。于人为言。败言为谗。谦上震。震为言。下艮震覆。故曰败言。言相反故曰谗。易林本之。凡正反震正反兑相背者。不曰争讼。即曰有言。于是困震之有言皆得解。此似我创言之。然仍左氏及易林所已言。我拾其说以证易耳。仍非我说也。
  
  — 卦有卦情。中孚之鹤呜子和。以中爻正反震相对也。故下之震鹤一鸣。三至五即如声而反。故曰子和。(旧解不知子指反震皆自鸣自和)又如兑。朋友讲习。以初至五。正覆兑相对。若对语然。故曰讲习。早商兑。夬四之闻言不信。兑为耳。故曰闻。兑为言。干亦为言。乃兑言向外。与干言相背。故曰不信。此似我创解。然左传归妹之睽。曰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兑为西。震为邻。故曰西邻。而震为言。震言外向。与兑言相背。故曰责言。与夬之闻言不信义同也。仍非我说也。
  
  — 同此一爻。而爻辞吉凶不同。如颐六五曰。居贞吉。下又曰不可涉大川。家人九三曰。嗃嗃悔厉吉。下又曰妇子嘻嘻终吝。先儒无详其故者。岂知爻有上下。由此爻上取。而象吉者。下取或凶。下取而象吉者。上取或凶。如渐九三妇孕不育凶。下又曰利御寇是也。易词如此者不可枚举。此三爻特其例耳。治易者如明此例。则事半功倍。
  
  — 易辞与他经不同。他经上下文多相属。易则不然。因易辞皆由象生。观某爻而得甲象。又观某爻而得乙象。故易辞各有所指。上下句义不必相联。如损彖曰利有攸往。指上九也。下又曰曷之用。二簋。可用享。震为簋。坤数二。故曰二簋。则指上下互卦也。又如困贞大人吉。以二五皆阳也。有言不信。以三至上正反兑相背也。旧解无知者。故于上下旬。常强为联属。致杈枒不合。兹编遇此。先指明易辞之说何爻何象。至其意义之不相属者。亦必指明。此自为一义。
  
  — 卦爻辞往往相反。如履彖曰不咥人。爻曰咥人凶。无妄彖曰不利有攸往。爻曰往吉。是也。又大象每相反以见义。如同人曰辨物。无妄曰时育万物。是也。先儒无知其故者。岂知卦有卦义。爻有爻义。象有象义。绝不同也。
  
  
  — 汉儒以象数解易。与春秋士大夫合。最为正轨。乃郑玄于象之不知者。则用爻辰。取象于星宿。虞翻则用爻变。使变出某卦。以当其象。若此者亦不敢从也。
  
  — 易义有绝不能解者。先儒虽强说之。实皆无当。如同人九四之吉。自象传不能详其故。小畜九二同。易义如此者多有。兹编遇之。必详言其难解之故。偶有揣测。亦不敢自信也。
  
  — 吴挚父先生易说。于大畜云。凡阳之行。遇阴则通。遇阳则阻。故初二皆不进。而三利往。于节云。易以阳在前为塞。阴在前为通。初之不出。以九二在前。二则可出而不出。故有失时之凶。此实全易之精髓。为二千年所未发。愚于易理粗有所入。实以此数语为之阶。故特揭出。以尊师说。
  
  — 眼前事物。皆为易理。俯取即是。例如雄鸡与雄鸡见则死斗。驴马尤甚。若有宿仇者。是何也。阳遇阳也。大畜初九曰。有厉利已。厉危已止也。初有应。但为二三所隔。遇敌故曰有厉。止而不动。则灾免矣。象曰不犯灾。正释厉义也。乃旧解谓厉指四爻。厉若在四。尚何贵此应与乎。不识灾即厉。命二变成坎。以取灾象。岂知大壮初九。壮于趾征凶。夬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壮伤也。其故皆在阳遇阳。伤之与灾。有何别乎。故夫目前易理。望之似浅。推之实深。昧厥目前。易虽一再言之。总不能知。
  
  周易尚氏学总论
  第一论周易二字本诂
  吴先生日。易者占卜之名。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是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史记大宛传。天子发书易。谓发书卜也。又武帝轮台诏云。易之。卦得大过。易之卜之也。说者以简易。不易。变易。释之。皆非。愚案。史记。礼书云。能虑勿易。亦以易为占。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字本诂。本诂固占卜也。
  至于周字。郑康成注周礼三易。于连山归藏。皆详释其义。于周易则缺而不释。然康成易论云。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贾公彦云。连山归藏皆不言地号。以义名易。则周非地号。周易纯干为首。干为天。天能周匝于四时。故名易为周也。孔颖达则据世谱等书。谓连山为神农。归藏为黄帝。连山归藏既皆是代号。周易亦然。谓郑说无据。按三易之名,皆缘首卦。连山以艮为
  首,上艮下艮。故曰连山。归藏以坤为首。万物皆归藏于地。故曰归藏。周易以干为首。干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无有穷期。故曰周易。郑论及贾疏所言是也。孔疏所据非也。神农之兼号连山。黄帝之兼号归藏。乃因其所演之易名。后人伟其功。即以为号。非其易原无名。连山氏所演者。即名连山。归藏氏所演者。即名归藏也。何言之。连山归藏皆因卦首之艮坤而得名。显而易见。二帝之所以有此兼号者。亦犹神农创建农功。即以神农为号耳。且连山归藏。先儒亦谓为夏商易。益可证连山归藏之名乃因易而起。非以连山归藏标代号。如为代号。胡能又谓为夏商。孔氏之观察误也。周者易之理。十二消息卦周也。元亨利贞周也。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周也。彖传分释元亨利贞既毕。又曰首出庶物。即贞下启元也。周也。古圣人之卦气图。起中孚。终颐。周也。此其理惟扬子云识之最深。太玄以中拟中孚。以周拟复。终以养拟颐。其次序与卦气图。丝毫不紊。而于玄首。则释其所以然。其罔直蒙酋冥。即元亨利贞。故以中羡从为始。更睟廓为中。减沉成为终。循环往来。无一非周之理。而于三易终西北始西北之义。尤推阐无遗。西北者戍亥。干凿度以戍亥为天门。庄子云。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盖一岁之事。至干而终。复自干而始。有无出入。皆以戍亥为枢纽。故先天艮居戍亥。连山以为首。月卦坤居戍亥。归藏以为首。后天干居戍亥。周易以为首。明乎此。而周字之解诂。不待烦言矣。
  
  
  
  第四论周易谁作
  左传韩宣子适鲁。观易象与鲁春秋曰。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周公之德。由鲁春秋知之。周之所以王。则由易象知之。盖文王演易。其忧勤惕厉之精神。备见于易辞。故一观易辞。(凡易辞皆易象)即知文王之所以王。是春秋人以文王演易。系辞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孔氏以文王演易。后太史公扬子云之属。亦以文王演易于羑里。既曰演易。则卦爻辞皆文王所作。自西汉以前。无异议也。祇京氏积算法云。西伯父子。推爻考象。加乎星宿。局于六十四所。二十四气。夫以五星二十八宿及二十四气入卦。乃占筮之事。京举此以明其术之所本。正言周公作卦气图与时训也。非谓周公作易。至东汉王充马融陆绩之俦。忽谓文王演卦辞。周公演爻辞。孔颖达朱子等皆信之。而究其根据。则记载皆无。孔颖达以升六四言王。明夷六五言箕子。既济九五言西邻受福。及韩宣子见易象。知周公之德为解。岂知升六四言王以震为王。震为陵。形两歧。故曰王用亨于歧山。岐歧通也。即使有所指。亦指殷王。文王终身服事殷。故盼王来享。情见乎辞。今谓不合自称为王。以文王追谥为说。故疑为周公。其谬一也。至明夷六五之箕子。与彖传之箕子。绝对不同。彖传之箕子。纣臣也。六五之箕子。则赵宾读为荄兹。刘向荀爽读为荄滋。王弼读为其兹。蜀才读为其子。而焦氏易林则读为孩子。孩子指纣。与论衡读微子之刻子为孩子同也。(古亥音皆音喜。皆与箕音通)且以六五之君位。而使纣臣居之可乎。马融知其不可。以箕子演畴。有帝王之德为解。然何以解于箕子之明夷。彖传谓箕子晦其明。今谓箕子明夷。则竟不明矣。其谬二也。至既济九五之东邻西邻。原以离坎为东西。以离为牛。以互震为祭。纯是观象系辞。乃汉人忽有东邻指纣。西邻自谓之曲说。在文王固不合。在周公尤不合。周公时何来纣与为邻。且语意之肤浅。圣人有若是者乎。其谬三也。至韩宣子观易象之语。解已见前。且杜注云。易象春秋。文王周公之制。谓文王制易象。周公制春秋。解甚分明。今忽因吾乃知周公之德一语。(述孔旧说)谓周公遭流言。亦得为忧患。必亦演易。尤为虚妄不实。其谬四矣。故夫周易卦爻辞。纯为文王一人所作。其欲加入周公者。毫无根据。不可信也。(西溪易说云。文王囚中演易。周公未必生。即生亦子云家之童鸟也。岂能演易。驳孔说至详。)
  
  第五论重卦
  孔颖达云。王辅嗣以为伏羲重卦。郑玄以为神农重卦。孙盛以为夏禹重卦。史迁以为文王重卦。今以诸文验之。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凡言作者创造之谓。非伏羲不足以当之。故干凿度云。垂皇策者羲。明蓍在六爻之后。非三画之时。伏羲既用蓍。即伏羲巳重卦矣。今依王辅嗣为得其实。按孔说是也。郑以为神农重卦者。盖以周礼太卜。有三易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之文。郑彼注云。别即重卦。而世谱等书。谓神农兼号连山。故郑谓其始重卦。惟杜子春谓连山为宓戏易。贾公彦云。连山以艮为首。上艮下艮。故曰连山。若然。宓戏画卦。即重为六十四卦。愈无疑也。
  
  荟萃夫子之说者。夫子之说。如彖传言时乘六龙以御天。言云行雨施。文言亦言之。而上下系辞意重复者尤多。盖皆夫子所说。前后不一时。而记录者亦未必为一人。故辞重意复如是。而非夫子自为也。盖周易得夫子之十翼。门户始开。而十翼幽奥之辞。其难解过于周易。朱子云有文王之易。有孔子之易。孔子之易即十翼。故十翼非孔子不能为。不敢为。而纪录十翼者。则孔子之门人也。(疑杂卦或夫子自为之。其叙次卦位。上经先一阳卦。次二阳三阳次四阳。而损益则次于上经之第十卦。否泰则次于下经之第十卦。其位次与经同。其义盖与经大异。此等改作。七十子不敢也。惜其大义失传久。无有能说者。)
  
  第七论十翼篇名
  十翼篇名。史汉皆未详说。依杨子云所拟。则象传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五篇。而玄攡。玄莹。玄掜。玄图。玄告。皆拟系辞。似系辞原为五篇。足成十翼之数。而孔颖达谓经有上下。则以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后儒又各有分配。然无关宏旨。故略而不详。
  
  第八论彖象连经始于何人
  彖象原各自为篇。而今本皆附于经文之下。后儒谓费直专以十翼解易。彖象连经。始于费直。此无稽之言。史但言直以十翼说易耳。安见其以彖象连经。不合一。史言费直无章句。以彖象连经。是有章句也。不合二。刘向校诸家易。独费直与中古文合。设以彖象连经。向早言之矣。尚能与中古文合乎。不合三也。考三国志高贵乡公传云。彖象本不连经。今郑玄注连经何也。是以彖象附于经文下者。实始于康成也。
  
  第九论传易之人
  汉书儒林传云。商瞿子木受易于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汉兴。因何授雒阳周王孙。梁人丁宽。丁宽授田王孙。田王孙授施雠梁丘贺孟喜。由是得孔氏嫡传者。有施孟梁丘三家之学。三家中以孟喜能兼明阴阳。毕田生之业。孟喜授焦延寿。延寿授京房。由是又有京氏之学。此外有高相。专明阴阳灾变。自言出于丁将军。费直专以十翼解易。其传授不明。此西汉传易之大略也。
  
  第十论消息卦之古
  亦曰月卦。曰候卦。曰十二辟卦。为全易之本根。大玄之纲领。清儒毛西河等。动以月卦属之汉人。此大误也。干宝周礼注引归藏云。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干巳。姤午。遯未。否申。观酉。剥戌。坤亥。是月卦已见于二易。故坤彖及上六交辞。非用月卦不能解。明以坤居亥也。左传得复卦。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以复居子。尤为显著。后汉人注易。往往用月卦而不明言。以月卦人人皆知。不必揭出。其重要可知巳。
  
  第十一论先后天之方位
  八卦圆布四方。各有其位。而先后不同。盖易之道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先天方位。干南坤北。离东坎西。一阴一阳。相偶相对。乃天地自然之法象。静而无为。惟阴阳相对必相交。坤南交干。则南方成离。干北交坤。则北方成坎。先天方位。遂变为后天。由静而动矣。周易所用者是也。然周易虽用后天。后天实由先天禅代而来。不能相离。故说卦首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演先天卦位之义。再明指后天。诚以经中如坤卦蹇卦。以坤为西南。从后天位。而既济九五。则以离为东。坎为西。从先天位。说卦不得不兼释也。及后天方位。以说卦明指人知之。先天方位。至魏晋而失传。以余所考得。西汉焦延寿。于先天方位无不知。易林皆用之。(详焦氏易诂)九家注同人曰。干舍于离。同日而居。夫曰干舍于离。是以干居南也。后荀爽亦曰干舍于离。相与同居。夫曰干与离同居。是亦以干居南。荀爽又注阴阳之义配日月云。干舍于离。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是不惟以干居南。并以坤居北。又注家人云。离巽之中有乾坤。是以离与干同位。巽与坤同位。故曰离巽之中有乾坤。又郑玄注月令。季夏。国多风欬。云辰之气乘之也。未属巽辰。又在冀位。按季夏为未月。巽初主丑未。故未属巽辰。又在巽位者。言未在西南。巽亦在西南。故云未在巽位。孔氏不知先天卦位。故此句不能释。是先天方位。在两汉皆未失传。至魏管辂。谓干必宜在南生。以干位西北为不合。而疑圣人矣。则以先天位已失传。辂但见其尾。不见其首也。历魏晋迄唐。无有知者。至宋邵子揭出。易本始大明。而黄梨洲毛西河等。以邵氏所传。本于道士。肆力掊击。若非是不足以卫道者。而耳食者流。不加详察。懵然从之。成为风气。实左传闵二年。大有之干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所者位也。复者复其位也。离变干。干为父。故同复于父。干为君。干之所在南。离亦在南。故人之敬离位。如干位也。又成十六年卦遇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夫干为王为首。凡学易者皆知之。阳气自北射南。故离目受咎。干亦在南。故干首亦受咎而被射也。杜注但知离在南。故能释目象。不知干南。故王象元象不能释也。又万裕澐云。左传如山岳则配天。风行而着于土。川壅为泽。震之离亦离之震。是艮与干同位西北。巽与坤同位西南。坎兑同位西。震离同位东。左氏已备言之。故荀爽郑玄资以注经。他若干凿度。言先天义尤多也。
  
  第十二论易理易象失传后之易派
  凡春秋人说易。无一字不根于象。汉人亦然。惟古书皆竹简。本易散亡。王莽乱起。中原经兵燹者十数年。至汉末。西京易说皆亡。独存孟京二家。以无师莫能传习。于是韩宣子所谓易象者。颇多失传。东汉儒者。知说易不能离象也。于象之知者说之。其不知者。则当敬阙其疑。乃虞翻浪用卦变。郑玄杂以交辰。虚伪支离。使人难信。王辅嗣遂乘时而起。解缚去涩。扫象不谈。唐李鼎祚所谓野文也。自是易遂分为二派。其以辅嗣为宗者。喜其无师可通。显于晋。大于唐。而莫盛于宋。所谓义理之学也。实所谓义理者。于易理无涉。朱子晚年。深悟野文之非。低訾程传先辞后象之颠倒。然卒不敢改其本义。以违忤时尚。易学之衰落。盖莫甚于此时。其以荀虞为宗者。号为汉易。以别于野文家。极力复古。惟其所宗。适当易象失传之后。于象之不知者。仍用卦变爻变。奉虞氏遗法。为天经地义。于是焦循变本加厉。于象之不知。义之不能通者。以一卦变为六十四。以求其解。其弊遂与谈空者等。然汉学家于训诂必求其真。无空滑之病。少越轨之谈。一洗元明以来讲章之霾雾。于初学较便也。
  
  周易尚氏学卷一 上经
  乾。元亨利贞。
  说卦乾健也。于夏传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盖天之体以健为用。而天之德莫大于四时。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即东南西北。震元离亨兑利坎贞。往来循环。不忒不穷。周易之名。即以此也。后儒释此者。莫过于太玄。玄文云。罔直蒙酋冥。罔北方也。冬也。未有形也。直东方也。春也。直而未有文也。蒙南方也。夏出。物之修长也。酋西方也。秋也。物皆成象而就也。有形则复于无形。故曰冥。故万物罔乎北。直乎东。蒙乎南。酋乎西。冥乎北。罔舍其气。直触其类。蒙极其修。酋考其就。冥反其奥。罔蒙相极。直酋相敕。出冥入冥。新故代更。将来者进。成功者退。已用则贱。当时则贵。按大玄阐发此四字之理。至矣尽矣。除彖传外。无此深奥明晰之解释也。其所谓直蒙酋。即震春离夏兑秋。即元亨利也。所谓罔冥。即坎冬。即贞也。必以二字拟贞者。盖以子复为界。子复者冬至也。故由亥坤至子复为冥。由子复至泰寅为罔。罔不直也。冬至以后。万物虽枉屈。不能见形于外。然阳气已生。与冬至前之冥然罔觉者异矣。故曰罔舍其气。舍者蓄也。养也。即彖传所谓保合太和也。或曰彖传释此。纯指天道。然彖不曰春夏秋冬。必曰元亨利贞者何也。曰乾之德无所不统。无所不包。言元亨利贞。则天时人事。尽括于其中。
  惟此四字。义蕴宏深。非一解所能尽。彖传象传。皆释贞为正。而大贞。小贞。不可贞。贞吝。贞凶。不利君子贞。义皆不通。而彖象传遇此皆不释。似委为不知而阙疑者。文言曰。贞固足以乾事。又释贞为固。然于贞凶贞吝等辞。仍不能通。此彖象传与文言不同也。
  至于贞吝贞凶。不利君子贞。其义与乾元亨利贞之贞。绝不相同。案周礼春官。天府季冬陈玉。贞来岁之媺恶。注贞谓问于龟卜。郑司农曰。贞问也。易曰。师贞丈人吉。又左传哀十七年。卫侯贞卜。国语贞于阳卜。皆以贞为卜问。而师贞丈人吉。前郑引以解周礼。是以贞为卜问。已有先例。愚以为大贞小贞贞吝贞凶不利君子贞。皆宜诂作卜问。与乾元亨利贞之贞。判然为二义。不得混同。五经字同而义异者多矣。不独此也。盖贞有正义。又有贞固贞定二义。朱子兼采之。曰贞正而固也。岂知兼二义。仍不能尽通。近儒王陶庐先生又以全易贞字皆释作卜问。于文理可通矣。然若乾之利贞。亦释作卜问。则乾德不全矣。似不尽协也。
  盖元亨利贞。合之为乾德。分之为八卦之德。故即为六十四卦之根本。象或曰亨。或曰元亨。或曰贞。或曰利贞。或曰亨利贞。或曰利贞亨。或曰元亨利贞。似以此四德。为衡量卦德之准的者。然如无妄凶卦也。亦曰元亨利贞。则似别有标识。而非论卦德。端木国瑚曰。易遇东南方春夏之卦。则曰元亨。遇西北方秋冬之卦。则曰利贞。由其言推之。屯下震春也。故曰元亨。上坎冬也。故曰利贞。随下震春也。故曰元亨。上兑秋也。故曰利贞。临下互震故曰元亨。上坤下兑。故曰利贞。无妄下震故曰元亨。上乾为冬。故曰利贞。革下离互巽。故曰元亨。上兑为秋。互乾为冬。故曰利贞。其余虽不尽当。然大概如是也。总之元亨利贞。春夏秋冬。东南西北。仁义礼智。一二三四。兹数者。合之一之。混之同之。融会贯通。遗貌御神。天人不分。陶冶既久。然后知此四字。已括尽易理。非言诠所能尽。而能申其义者。前惟彖传。后惟杨子云。
  初九。潜龙勿用。
  九者老阳之数。动之所占。潜隐也。阳息初复。一阳伏群阴之下。故曰潜。物莫神于龙。故借龙以喻阳气。复子时当冬至。一阳初生。伏藏地下。故曰勿用。又卦位初为士。未出世之君子。德亦如是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二于三才为地。二在地上。故称田。乾为大人。二虽不当位而居中。利见者。言大人宜于此时出见也。郑康成谓利见九五之大人。非。五无应也。阳息至二临。阳出地上。由潜而显。大人亦如此也。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为君子。为大明。故为日。晋顺而丽乎大明。大明谓离日也。故乾亦为日。易林困之泰云。阴云四方。日在中央。以泰上坤为云。下乾为日也。又蹇之咸云。日月并居。以咸上兑为月。互乾为日。余证尚多。皆详焦氏易诂中。三居下卦之终。故曰终日。曰夕。惕。忧思也。厉危也。忧危故无咎。阳息至三泰。万物思奋。人事亦如是。三四于三才为人爻。人居天地之中。宜乾惕有为也。厉许慎作夤。后易家多从之。而文言作厉。并以危释厉义。注莫古于十翼。似当从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易林九家荀爽。皆以乾为江河。故乾亦为渊。跃。起也。四居上卦之下。故曰跃渊。或者。言事不一定。可则为之。慎审而行。故无咎也。阳息至四大壮。百果草木甲坼之时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五于三才为天位。又为天子位。贵而得中。故曰飞龙在天。大人于此。居极尊之位。履万物之上。向明而治。圣人作而万物睹。故亦曰利见大人。九五阳息至五夬。万物繁荣。相见之时也。
  上九。亢龙有悔。
  王肃曰。穷高曰亢。上九居卦之极。故曰穷。在六爻之上。故曰高,高则易危。穷则事尽。故有悔。按乾盈于巳。盈则亏。满则损。乃天道之自然。太玄云。成功者退。又中首次六云。月阙其搏。不如开明于西。是其理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此文王以筮例示人也。易之本为六七八九。七九阳。八六阴。今遇阳胡以只言九。不言七。则以周易以九为用。与二易殊也。用者动也变也。用九者。言遇九则动。遇七则不动。若作用舍诂。则周易竟不用七八矣。不用七八。则揲蓍时常不遇九六。将何以为占。盖九六占爻。七八占彖之义。治易者十六七皆忽之。故其义常晦。见群龙无首吉者。申遇九则变之义也。九何以必变。阳之数九为极多。故曰群。阳极反阴。乃天地自然之理。乾为首。以阳刚居物首。易招物忌。变坤则无首。无首则能以柔济刚。故吉。无。说文云奇字。王育谓天屈西北为无。此节自古说者常有数蔽。见说吉即疑为占辞。不知其申用九之义。一蔽也。见说群龙。即疑群龙指上六爻。不知其言九。二蔽也。见说群龙无首。即疑六爻全变。不知其指揲蓍之三变成一爻言。三蔽也。甚至以此为爻辞。四蔽也。笼统浮泛。铨释乾健大义。五蔽也。岂知六十四卦。六爻之后。独乾坤二卦。有此赘语者。诚以乾坤者阴阳。六十四卦。皆乾爻坤爻所积而成。乃乾卦只言九不言七。坤只言六不言八。不申明其故。揲蓍者胡所遵循。故于乾坤六爻之后。申曰用九用六。复恐人不解用九用六之义。又曰见群龙无首吉。利永贞也。其详说皆在周易古筮考中。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系辞云。彖者材也。材财通。孟子有达财者。而财与裁通。泰传后以财成天地之道。汉人上书。伏惟裁察。每作财察。然则材即断也。即裁度也。元亨利贞者。彖辞也。此则释彖者。先儒名曰彖传。十翼之一也。自太史公杨子云班固。皆以为孔子作。乾元者。乾之元气也。于时配春。故曰资始。统说文纪也。史记乐书乐统同。注统领也。统天者。言乾元之德统领万物。总治一切。九家释统为继。谓乾德统继天道。后诸家又有训统为始为本为合者。皆非也。按此释元义。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此释亨义。于时配夏。乾交坤成坎。坎为云为雨。故曰云行而施。坤为品物。乾入坤。故曰流形。乾施坤受。和而为雨。品物润泽。万物洁齐。相见乎离。亨之义也。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此释利义。于时配秋。乾为日。故曰大明。日始于离。终于坎。以成昼夜。积昼夜以成四时。六位者六爻。爻各有时。时而至秋。万物成熟。故曰时成。太玄拟之曰酋西方也。秋也。万物皆成象而就。释时成之义也。文言曰。利义之和也。兑正秋。兑悦故和。秋成故利也。然乾之六时。果何属乎。六龙者六阳。乾阳卦。故其所乘之时皆阳时。即子寅辰午申戌。乾凿度所谓乾贞十一月子。左行阳时六是也。言乾而乾三子可知。若坤之所乘。则六阴时。乾凿度所谓坤贞六月未。右行阴时六是也。时乘六龙以御天。即言乾乘六阳时以统御天道。自汉以来。不知时乘六龙。即乾乘六阳时。笼统解说。与上句六位时成无以异。而传义愈晦矣。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此释贞义。于时为冬。万物自有而入无。由动而之静。故曰变化。太玄拟贞为冥。曰有形则复于无形。故曰冥。又曰冥者明之藏也。出冥入冥。新故代更。人冥者变。出冥者变后而化也。变化者天道必然之理也。性命者精神。太和者元气。正者定也。周礼天官。宰夫令群吏正岁会。正月要。注正定也。各正性命者。言万物入冬而形气定也。保合者固也。保合太和。言万物静定而无为。正所以养育其生命也。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略如人人夜寝息。休养神明。系辞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正谓此也。贞者元之本。元者贞之着。下文曰首出庶物。即贞下启元之义也。后儒舍冬义。以既济定说贞者。皆未当也。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元亨利贞。相循环者也。贞非寂灭无为也。乃所以植元亨之基。故夫冬尽春来。贞久元至。首出庶物者。元也。言又复始也。春生震仁。故曰咸宁。万国咸宁者。言如圣君当阳首出。万邦有庆也。
  乾彖传简括宏深。自非圣于易者。不能为也。自汉以来。除太玄外。无有明其义者。而诂六龙为六位。利贞为既济定。尤谬误之大者。首出庶物二语。解者皆不误矣。而皆不知于元亨利贞之后。再缀此语者。乃所以示四德循环之义。朱子云。不贞则无以为元。又曰四德循环无端。知此义矣。乃讫未明指再缀此语之故。岂知六龙与六位无别。则六龙句为赘语。首出庶物。与万物资始理同。而不疏其循环之义。则首出句又为赘语。乌乎可哉。揆厥原因。皆由不确知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即东南西北。彖传与文言虽未明言,固皆本此为义。特义奥语文。后儒遂歧于索解。及杨子云揭出春夏秋冬。东南西北二义。然后知彖传所言者。皆元亨利贞之原理。及其所以然。义遂明彻。然罔直蒙酋冥之演元亨利贞。除范望司马温公外。他儒无言者。于以知太玄之难读。等于易也。
  象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系辞云。象者像也。像此者也。先儒以其推阐一卦之义谓为大象。亦十翼之一。王引之云。尔雅行道也。天行健。谓天道健也。与地势顺为对文。按左传襄九年。晋伐郑。杞人从赵武斩行栗。注行道也。由是以推。蛊剥复彖传皆曰天行。皆天道也。凡大象专以人事言。言天道强健不息。君子法之也。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初阳伏在下。德施普。言阳和之德。普及万物也。下音户。诗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下音户。与苦韵。此亦同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乾盈则反巽。坤盈则复震。乾坤者震巽之终。震巽者乾坤之始。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聚也。
  跃。释文云上也。初与四相上下。初潜渊底。故曰或跃在渊。言由初跃四也。时可进故无咎。五天位。故曰在天。聚原作造。释文云。刘歆父子皆作聚。聚与文言云从龙。风从虎义合。且向歆所据皆中秘古文。必无误。故从之。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阳在上乾盈。盈则必亏。故日不可久。阳极则变。不变则刚柔不能相济。凶之道也。故无首吉。
  文言
  此卦爻辞全为文王作之证也。彖传申彖意。故曰彖曰。大象申卦义。小象申爻义。故曰象曰。此则合卦爻辞总述之。而制此乾坤之卦爻辞者。文王也。故曰文言。绎文王所言耳。仍彖曰象曰之例。并无其它深奥。乃刘献曰。依文而言其理。故曰文言。姚信曰。乾坤为门户。文说乾坤。六十二卦皆放焉。讫不得解。揆其因皆由王充马融等。谓文王制卦辞。周公制爻辞。后儒惑其说。疑但言文王。或遗周公故也。
  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乾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乾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李鼎祚云。元为善长。故能体仁。仁主春生。东方木也。亨为嘉会。足以合礼。礼主夏养。南方火也。利为物宜。足以和义。义主秋成。西方金也。贞为事乾。以配于智。智主冬藏。北方水也。李氏此诂。最为透彻。与太玄罔直蒙酋冥理合。识周易真谛。盖此八句。为最古之易说。梁武帝任钓台谓为文王所言。固无根据。然穆姜即述之。可见其为旧说。故孔氏复述之。而欧阳公谓左氏着书。亦欲信今传后。若本孔子之言。而以为穆姜。其谁传信之。谓文言非孔子作。按左氏所纪古人言行。皆古人实有是言。有是行。而后纪之。非并无是事是言。尽左氏所造作也。观穆姜述是语已曰。然因不可诬也。即谓古易说之可信。而不我欺也。且周易之兴。至春秋已数百年。所传古训。必已多矣。然则穆姜述之。孔氏复述之。事之常耳。必谓甲述之为真。乙再述之即伪。似不然也。左氏非传易者。其是否见十翼。未可知也。盖文言皆杂采古易说。荟萃而成之。故此处以四德释元亨利贞。下又曰元亨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又为二德。与前不同。显为采集古说之证。不过古人质。不似后人之必曰某某云耳。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吴先生曰。易。当读如论语丘不与易之易。按孟子易其田畴。赵歧云。易。治也。初潜在下。与世无涉。故曰不易世。不成名。遁世无闷者。言甘于隐遁。不见是而无闷者。言人不知亦不愠也。乐则行。忧则否。紧决自守。利禄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故曰确乎其不可拔。庄子应帝王确乎能其事。注确坚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二居下卦之中。故曰正中。庸言庸行中也。中则言必信。行必谨矣。闲邪使不入。则中不乱。存诚使不出。则中可守。善世中也。善世而伐。则偏而不中。不伐若己无所与者。则时中矣。人能如是。其德必博。而化必广。二虽未升五为君乎。然君德已具。必升五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修辞者立言也。诚者法则也。居者蓄也。积也。业以积而高大也。爻至三而极。其境至高。识其高而必达其境。故曰可与言几。说文几微也。系云。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爻至三而终。其道已穷。识其穷而必赴之。故曰可与存义。义者宜也。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欲及时用其学。以济天下。故不避其嫌。四与初相上下。初潜四跃。初退四进。
  九五日。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此与象辞之大人聚义同也。乾坤初爻交震巽。故曰同声相应。上爻交艮兑。故曰同气相求。中爻交坎离。故曰水流湿。火就燥。湿燥以方位言。荀爽谓坤湿乾燥者是也。坤原居北方。北方涸阴冱寒。故曰湿。乃乾自南往交坤成坎。故曰流湿。乾原居南方。南方炎熇焦灼。故曰燥。乃坤自北往交乾成离。故曰就燥。此于先天南北之乾坤。变为后天之离坎。至明白矣。乾若不在南。如何流北。坤若不在北。如何就南。故夫方位不明。易本立失。所关至巨。坤为云。易林困之泰云。阴云四方。又未济之升云。云兴蔽日。皆以泰升上坤为云。乾为龙。故曰云从龙。坤为风。易林讼之剥云。烈风雨雪。大壮之剥云。乘风驾雨。皆以剥下坤为风。陆绩云。风土气也。巽坤之所生。故为风。按陆说是坤本为风也。乾为虎。故曰风从虎。风云者阴。龙虎者阳。言阴必从阳也。乾虎之象。易林师之乾云。三奸成虎。小畜之乾云。东遇虎蛇。皆以乾为虎。此象昔儒无知者。后会稽茹敦和始发之。近师俞樾袭其说。谓虎阳物。君象。京虞以坤为虎。马以兑为虎。皆不如九家以艮为虎之义长。艮何以为虎。以得乾之上爻。犹震得乾初亦为龙也。是乾本为虎也。故履革皆以乾为虎。说与易林闇合。圣人作者。乾为圣人。坤为万物。圣人作而万物睹。即比象也。仍阴从阳也。天地者阴阳。本乎天者亲上。谓阳性上升顺行。故乾二必上升坤五。以与阴类。本乎地者亲下。谓阴性下降逆行。故坤五必下降乾二。以与阳类。故曰各从其类。阴阳相遇方为类。与朋友同。若阴遇阴阳通阳。则为敌矣。不朋不类也。颐六二曰。行失类也。以所遇皆阴。至明白也。乃由汉迄今。无有察觉者。
  按此节旧解所以不明彻者。一由于类字义失。二由于乾虎。坤云。坤风。象失。三由于不知此说阴阳相感之理。以着大人聚及利见之义。四由于不知此言先天象。故两两对举。震巽对故相应。阴阳相应也。艮兑对故相求。阴阳相求也。水流湿。阳求阴。火就燥。阴求阳也。水火对也。云从龙。风从虎。言阴阳不相离。乾坤对也。皆所以着阴阳类之理也。二千年以来。惟一茹敦和识虎为阴象之非。其功过荀虞远矣。
  又亲上亲下二语。使人识阴阳交之所以然也。亲上者居上。亲下者居下。则阴阳气不交而为否矣。亲上者居下。亲下者居上。则阴阳气接而为泰矣。各从其类。统相应相求各语而言之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在上故贵。失正故无位。失位故无民。乾为贤人。既非九五之位则臣下也。三无应。故曰无辅。有此三因。故动而有侮。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舍发也。诗舍失如破。易林家人之大有云。仲春孟夏。和气所含。皆以舍为发。作舍弃者固非。以舍舒之葭(无草)字者亦非也。自试者试其可否。上治者居上治民。天下治申用九之故也。用九者刚变柔。言天下未治。治之以刚。若天下已治。则当济以柔。明用九之故。因天下已治也。此治字与上治治字相呼应。后人因不识用九真谛。故笼统解说。多误者。○王弼曰。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王弼云。此一章全以天气明之。彖传曰。时乘六龙以御天。即乾乘六阳时也。初乘子。阳气虽生而未出。故曰潜藏。二乘寅。阳出地上。百物思奋。故曰文明。三乘辰。百果草木。长养兴起。故曰与时偕行。四乘午。阳盈于巳。消于午。阴起用事。代有终。故曰乾道乃革。其以二上变成革为说者。非也。五乘申。百果草木。至秋成熟。乾德乃见。故曰位乎天德。广雅位正也。言正当天德之时也。上乘戌。阳气将尽矣。故曰与时偕极。阳极反阴。阴极反阳。乃天道之自然。故曰乾元用九。乃见天则。则者法也。一定之理也。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性之与情。清惠栋阮元姚配中洪震烜胡缙诸儒说之。可谓详尽矣。而利贞何以谓之性情。只以六爻正成既济为说。无能了解者。则以自东汉以来。于利贞之真谛不明也。易林中孚之坤云。符左契右。相与合齿。乾坤利贞。乳生六子。合齿者交也。即乾坤利贞也。盖贞之为义属冬。消息卦坤起午。至亥而为纯坤。与原居亥之纯乾相遇。阴牝阳。天地合德。阴阳和姤。万物本以出生。故曰乾坤利贞。乳生六子。然则利贞之为和合明矣。故六十四卦言利贞者。二五无不交。否则卦体自相交。如中孚小过者也。彖传曰。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正易林所本也。且夫阳之喜阴。阴之喜阳。乃天地自然之性。本其性之所喜。以阳求阴。以阴承阳而和合焉。则由性而入于情矣。情者欲也。感也。利贞者性情。即谓阴之凝阳。变化和合。乃天地固有之性情。感之极正者也。崔觐云。不杂曰纯。不变曰粹。精者专一。极形容乾德之大。发挥者变动也。言六爻遇九六即变动也。旁玉篇云。非一方也。通者感也。应也。阴阳相感故相通。系辞云。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又曰旁行而不流。皆谓正象之旁。尚有伏象。故曰索隐。曰钩深。曰旁行。而震与巽相对。艮与兑相对。阴与阳绝异也。而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盖阴阳未合。有阴阳之分。阴阳既合。则和同混一而不分矣。故曰同。同则通。故易辞与易林用象。正伏常不分。而其所以能旁通之故。则仍阴阳相求相感固有之理。故曰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义见前。云行雨施。万物亨通。故曰天下平。
  侯果日。下系云。兼三才而两之。谓两爻为一才也。初兼二地也。三兼四人也。五兼六天也。四是兼才。非正。故言不在人。朱子疑四非重刚。岂知重刚与卦位无涉。乃谓上下爻也。疑则慎。慎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大人者五。五天位。二地位。上下昭列。尊卑判分。而五与二相往来。故与天地合其德。五坎位。坎月。二离位。离日。火为水妃。东西终始。故与日月合其明。夫天地日月。先天四中象也。惟大人能则之。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四时之序。将来者进。成功者退。已用则贱。当时则贵。循环往来。不差不忒。故曰与四时合其序。夫震春离夏兑秋坎冬。即后天之四中象也。惟大人能兼之。消息卦。乾生于东。神也。坤死于西。鬼也。生则吉。死则凶。乃乾虽主生。不杀亦不能成岁功。故生死递嬗。吉凶代更。亦惟大人能合之。先天之象。天地日月。牝牡雌雄。二仪肇分。法象自然如此。虽天亦不能违。后天之象。震兑坎离。互兴迭废。时而生。时而壮。时而老病死。人如此。物亦如此。天地亦如此。夫事而至于天不能违。人与鬼神。不待言矣。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返。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进也。存也。得也。阳之事也。退也。亡也。丧也。阴之事也。六者相对待。相循环。至上九亢极矣。极则宜变而知所返。懵不知返。故有悔也。按此专释上九亢龙之义。兼申下文用九之故。知退即用九也。
  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此专释用九之故也。知进复知返。知存复知亡。故用九也。见群龙无首。即知退也。即阳变阴也。故夫用之为变。观此而益明矣。自荀虞以来。不知此节系专释用九之义。浮泛解释。然文言此处舍用九不释。是其辞未毕也。李鼎柞知此说用九。而以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为解。仍不知知退知亡。即释用九及无首之义。
  
  周易尚氏学卷二 上经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句利。句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元亨。谓二五也。乾元亨二五独吉。坤亦然。元亨并无阴阳之分。虞仲翔谓坤含光大。凝乾之元。终于坤亥。出乾初子。故元亨。案彖传曰。至哉坤元。是坤亦言元。不专属乾。坤六五云。黄裳元吉。是其证。乾为马。坤为牝。贞卜问也。利牝马之贞。即利牝马之占也。牝马柔顺。言阴必顺阳也。君子有攸往。言具坤德之君子。有所行也。惠栋端木国湖泥于坤为小人之象。谓君子指阳非也。地道无成。故不可先。先则迷而失道。惟随阳之后。以阳为主。则靡不利也。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旧解以朋字类字失诂。故鲜得解者。马融荀爽以阴遇阴为朋。虞翻谓失之甚矣。乃用参同契。月三日出庚。震象。八日见丁方。兑象。兑二阳为朋。庚西丁南。故曰西南得朋。三十日坤象。月灭乙癸。癸北乙东。故曰东北丧朋。苦心搜索以求朋象。岂知兑之为朋。以阴遇阳。非以二阳。阳遇阳同人谓之敌刚。阴遇阴中孚谓之得敌。然则虞说与马荀背易理等耳。然支离穿凿。则过于马荀矣。复曰朋来无咎。蹇九五曰。大蹇朋来。解九四曰朋至斯孚。皆以阴得阳为朋。而坤逆行。消息卦自西而南阳日增。自东而北阳递减。增则得朋。减则丧朋。而坤道无成。故安静贞定则吉也。象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何休公羊传元年注云。元者气也。万物资坤元以生。坤元实顺天以行。故天道广大无疆。惟坤之德能合之也。万物皆孕毓于地。故曰含弘。万物皆成长于地。故曰光大。光大则咸亨矣。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阴阳合为类。乾为马。故马与地类。而牝马尤与地类。君子攸行者。谓柔顺利贞之德。为君子所法也。九家谓乾来据坤。为君子攸行。失传旨。
  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夫曰行曰终。乃自西而南。自东而北而逆行也。非以西南东北相对待也。明矣。消息卦自西而南阳日增。故曰西南得朋。阴以阳为类。故曰乃与类行。消息卦自东而北阳递减。故曰东北丧朋。夫事有终必有始。丧朋之地始于巳。终于亥。坤行至亥。阳丧尽而为纯坤。乃反曰有庆者何也。则以周易之位。乾原居亥。纯坤与纯乾相遇。天地合德。万物由此出生。故曰有庆。易凡言有庆者。皆谓阴遇阳。大畜晋睽六五。皆上承阳。故皆曰往有庆。易林中孚之坤云。符左契右。相与合齿。乾坤利贞。乳生六子。太玄玄文云。入冥出冥。新故代更。皆说有庆之故也。后儒皆承用虞氏解。谓坤行至西南。月又将生明为有庆。是不知终为何处也。终者艮象亥方。周礼宰夫。及大司徒岁终注。皆日周季冬也。周季冬为亥月。又尔雅释天云。月在壬曰终。壬亦亥方。是终指亥方甚明。说卦云。艮成终。终于亥也。故夫洞明易理者。莫过于焦延寿与杨子云也。(焦氏易诂。有详说。可参阅。)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坤道主静。故曰安。易林云。乾坤利贞。乳生六子。安贞即利贞。利贞即天地合德。合则相感。故曰应地无疆。
  象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王弼曰。地形不顺其势顺。是王弼之本。作地势顺也。来衷曰。地有上下九等之差。故以形势言其性。夫曰性则亦读为顺也。而皆未引说卦坤顺为诂。是愈证宋王本之皆作地势顺。故不引说卦为证。盖坤古文作◆(甾之上,下无田,后同)。而◆为顺之※字。故宋王皆读◆为顺。自正义改作坤。而顺字遂无由识。至清儒王引之等。据说卦乾健坤顺之文。谓天行健。即天行乾。地势顺即地势坤。夫乾坤之为天地。不惟说卦言之。彖象传并言之。故以天代乾。以地代坤。今不从宋王注。以坤为顺之讹字。(若作◆则不讹)谓天行健即天行乾。地势顺即地势坤。是天行天地势地也。尚可通乎。王又谓◆即川字。川与坤顺声近。故借川作坤。是尤不安。夫坤古作◆。是古文作◆也。隶书原以变古文之繁重。若◆字本即简易。故隶书常因而不改。大戴礼保傅篇。易之乾◆。家语执辔篇。此乾◆之美。后汉舆服志。尧舜垂裳。盖取诸乾◆。北史太和三年。◆德六合殿成。又坤字之见于汉碑者。无不作◆。再征之金文。周师訇敦铭云。用作◆宫宝。王陶庐云。◆即坤字。由此证◆即坤。非有所借也明矣。引之谓顺因川而得声。愚以为顺因◆而得声。推之训驯巡紃等字皆然。引之盖泥于说文坤下无重◆之文。谓◆非坤本字。王陶庐云。玉篇◆下注曰古文坤字。广韵亦曰古文以坤为◆。二书皆胚胎于说文。据此说文必有◆字。后夺之耳。不然二书不敢臆造。又云释文原云。◆本又作坤。坤今字。今改为坤本又作◆。◆今字。文理谬戾已极。是皆因孔氏改◆作坤。后人遂并释文而亦改矣。按王说是也。诗周颂有夷之行。释文云。◆苦魂反。字亦作坤。此处释文应同。然则坤本作◆。征之金石传记无不然。汉本易之作地势顺。征之宋注王注亦无不然。然今本易何以讹作地势坤。则以汉本易。坤原作◆。乃借◆为顺也。何言之。顺既因◆而得声。在古文例常※借。如大壮卦以易为场,夬以次且为趑趄。小畜以血为恤。皆因其得声之字而※借。今以◆※顺。正其例耳。孔氏知◆即坤。不知◆为顺之※字。遂竟改作坤矣。若宋王则皆读作顺也。以宋王本皆作◆也。作◆则人易知为顺矣。其以说卦为解者。于字之沿革。尽失其义。厚德载物者坤。君子取以为法。虞仲翔必谓君子为乾亦非。又易以◆为大川。焦氏易林以◆为水。为江河淮济。九家注蛊亦以坤地为水。邵子坤水之象之所本也。盖◆即川字即水字。故易林复以坎为土。邵子复本之。疑古以水土为一物。能合而不能分。比曰地上有水。师曰地中有水。证以古文。稽之卦象。而益信矣。(金文水作◇。两旁画不连。刘涧琴云。效鼎涉作◇。殷契衍作◇。◎作◇。又永字从水。而金文作◇。是皆水字两旁画皆不断。可证◆川水三字。古文皆同。)
  (**文中◆为古字,其形为「甾」字的上半部;◇为金文符号;另※亦为古字,其形为「假」字缺去人字傍;◎为古字,其形象「困」,内木改为水)
  初六。履霜。坚冰至。阳进阴退。阳顺阴逆。故阳自七进九为老阳。阴自八退六为老阴。阴极则变。故易用六也。于卦为姤。时当夏至。一阴初生。初震爻故曰履。阴微故以霜为喻。乾为冰为坚。坤行至上当亥方。与乾相遇。故曰坚冰。言五月微阴初见。驯至亥月而极寒。必然之势。当憬然悟也。乾宝以五月无霜。谓阴气既动。则必至于履霜。必至于坚冰者非也。霜即喻此微阴。微阴见故曰履霜。非有待于后也。其待者乃坚冰也。
  象日。履霜。阴始凝也。(依郭京读)驯至其道。至坚冰也。乾为坚冰。言阴生于午。至亥纯坤与纯乾相遇。故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二为坤本位。坤二之利。与乾五之利同也。后人泥于乾动为直。及小往大来之文。必以直大属之乾。于是经义遂迂曲而不得解。岂知直方大皆谓坤。彖传文言所释至明。文言云。直其正也。正谓二。二得位中正。故曰直。彖传云。含弘光大。大谓坤。坤万物资生。焉得不大。盖方者地之体。大者地之用。而二又居中直之位。故曰直方大。后儒见象传未言大。便疑大为衍文。然陆德明时。汉魏六朝本具在。从无谓大字衍者。况文言引亦有大字乎。阴消至二遁。前承重阳。得主有利。故不习无不利。文言释曰。不疑其所行。正谓二承阳也。
  象日。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六二与九五相上下。故曰动。阴顺阳。故曰地道光。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坤为文。故曰章。坤闭故曰含章。阴消至三否。正君子俭德避难之时。故虽有文章。含而不露。贞静自守。荀虞谓三阳位。以阴据其上。故曰含章。后儒多从之。非也。文言释章为美。仍坤象。非谓阳位也。否上乾为王。三承重阳。故曰从王事。三不当位故或之。与或跃在渊义同。言慎审也。阴顺阳。故无敢成。成法也。式也。言不敢作法也。阴始姤。代乾终事。故曰有终。○按纯坤无乾。王事之象何来乎。须知乾息从复始。坤消从姤始。故复姤亦为小父母。坤消至三。上乾如故也。故曰从王事。彼夫讼三曰从王事。履三曰武人为于大君。皆以上承阳。兹与之同。观初爻曰。履霜坚冰至。言阳将以次消也。故卦虽无乾。爻辞皆视乾而系也。先儒坐不明此理。又鲜能以易解易。故说王事皆无着。
  象日。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时不可。故俟时而发。或从王事。知时至矣。故曰光大。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坤为囊。杨子方言。括关闭也。坤闭故曰括囊。阴消至四八月观。天地将闭塞矣。阴在三否。阴阳平均。故或从王事。至四则阴盛阳衰。时不可矣。故括囊。言无所表着也。无与于世。故无咎誉。
  象日。括囊无咎。慎不害也。慎故无咎。不害即无咎也。
  六五。黄裳元吉。坤为裳。色黄。故曰黄裳。坤为下。裳得下饰。五位正中。黄者中色。故曰黄裳元吉。元者善之长。五位极尊。故曰元。元谓五。大有鼎皆曰元吉。皆谓六五。毛奇龄谓五降二承乾为元吉。以元专属乾。非也。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坤为文。黄裳文饰。言所以吉者。以居中位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阴至上六。坤德全矣。故万物由以出生。然孤阴不能生也。荀爽云。消息之位。坤在于亥。下有伏乾。阴阳相和。故曰龙战于野。坤为野。龙者阳。说文壬下云。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乾凿度云。乾坤合气戌亥。合气即接。九家云。玄黄天地之杂。言乾坤合居。夫曰相和。曰合气。曰合居。则战之为和合明矣。皆与许诂同也。而万物出生之本由于血。血者天地所遗氤氲之气。天玄地黄。其血玄黄者。言此血为天地所和合。故能生万物也。易林说此云。(中孚之坤)符左契右。相与合齿。乾坤利贞。乳生六子。夫曰符契。曰合齿。则乾坤接也。即龙战于野也。消息卦。坤亥下即震子出。故曰乳生六子。彖传云。乃终有庆。庆此也。惟荀与九家。皆以血为阴。仍违易旨。易明言天地杂。则血非纯阴可知。纯阴则离其类矣。胡能生物。至侯果谓阴盛似阳。王弼乾宝谓阴盛逼阳。阳不堪故战。以战为战争。后孔颖达朱子。因经言战又言血。疑阴阳两伤者。皆梦呓语也。清儒独惠士奇用许说谓战者接也。阴阳交接。卦无伤象。识过前人远矣。
  象日。龙战于野。其道穷也。阴至上六而极。故曰穷。穷尽也。
  用六。利永贞。此亦明筮例也。八六皆阴。今遇阴。胡以只言六不言八。则以六为用而变七也。利永贞。申用六之故也。六何以必变。六为老阴。阴极不返。则太柔矣。又言曰。贞固足以乾事。永贞则健而阳矣。故象曰以大终。大者阳。言阴极则变阳也。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阳大阴小。以大终者。言阴极必返阳也。旧解因不知用六义意。故说大终。无有当者。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柔动刚。义与用六大终同。言坤虽至柔。遇六则变阳矣。故曰动刚。后得主而有常者。言最后变六为阳。以阳为主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坤为积为殃为恶。故曰不善。坤多故曰余。又为臣子为弒为夕。君父则指乾也。坤消阳故曰弒君父。此正申明履霜坚冰至之理。阴在姤至微耳。积之不已。则阳可全消。其祸有不可胜言者。故曰余殃。余者多也,此本世界之公理。人事之自然。而李鼎祚忽以夫子不语怪力乱神为疑。若余庆余殃。有类于神道感应之说者。真可谓污蔑圣言。不识语旨矣。渐孔疏云。徐而不速谓之渐。辩说文判也。别也。谓宜别之于先也。顺与循同义。盖言顺者。仍循其道则至坚冰之意。荀爽谓臣顺君命而成之。背经旨。不可从。(文言释初六嘘吸经髓。超妙绝伦。使人惕然省。憬然悟。释上六祇以阴凝阳天玄地黄。逗露坤地生物之本。由于天地交。而总不明言。仍还经文昆仑语气。由此见圣人之言。宁使人不易知。而不能不文。太玄云。不约则其旨不详。不要则其应不博。不沈则其意不见。真能窥见载道之故者哉。)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直则不挠。故曰直其正。言二中正也,方则不诡随。放曰方其义。言不苟同也。正直发于心。故曰直内。内直则必敬矣。故曰敬以直内。义方以接物。故曰方外。外方则无不宜矣。故曰义以方外。敬义之德立于下。五阳应于上。故德不孤。盖阴消至二遁。前承重阳。二五应予。乾先坤后。阳唱阴和。得主有利。故不疑其所行。(旧解祇惠栋知以二五相应说不孤。最为卓识。)
  阴虽有美。含以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阳革于午。阴代阳用事。以讫于亥。故曰代有终。凡终皆谓亥。彖传曰。乃终有庆。说卦曰万物之所成终。终皆谓亥。内经与庄子。所谓天门者此也。自复子至乾巳皆成事。阳主之。故地道无成。自姤午至坤亥皆终事。阴主之。故曰代有终。言代阳终事也。终字从冬。言一年之事。至亥冬而终也。(子即阳复)故艮居亥而艮即为终。成者法也式也。周礼天官太宰。五曰官成以经邦治。注。官成谓官府之成事品式。又秋官士师掌士之八成。注。八成犹八法。然则成者法也。地道无成者。谓坤柔不敢先创为法式。只能代阳终事也。成与终虚实先后。绝对不同。汉宋衷以成名为说。清惠栋谓成与终同义。夫成与终义诚可通。但此曰无成。曰有终。则判然二事。不得混同也。
  天地变化。草木蕃 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阴消至四八月观。由元亨而入利贞。天地之气。将变易矣。观下坤为茅茹为草。巽为木。坤闭艮止。故曰草木蕃。蕃与藩通。诗大雅四国于蕃是也。又周礼地官大司徒。九曰蕃乐。注。杜子春读蕃乐为藩乐。谓闭藏乐器而不作。贾疏。藩谓藩闭。然则草木蕃者。言草木至八月而生气藩闭也。自汉以来。无不以蕃息为解。岂知此与下天地闭贤人隐。平列为证。以释括囊之义。若作蕃息。与括囊何涉乎。乾彖传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言元亨时过。利贞时至也。故曰变化。此变化与彼变化同也。变化之征。在物则草木黄落。在天则阳气闭藏。在人则贤哲隐遁。谨慎也。释括囊之故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地色黄。黄中色。五中位。故曰黄中。玉篇理文也。坤为文。故曰理。黄中通理者。言由中发外。有文理可见也。正位居体。即体居正位。坤为体为事业。言有黄中之德者。身必润。事业必成也。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始交为初五也。前乾坤二卦。皆纯阳纯阴莫能交。屯下震以乾交坤初。上坎以乾交坤中。以其次纯乾纯坤之后。刚柔杂始见。故曰始交。难谓坎也。蹇传云蹇难也。即指上坎。动而遇险。故曰难生。下雷上雨。坤为多故曰满盈。造始也。草杂乱。昧冥昧。坤为茅茹为乱。故曰草。地黑故曰昧。易林艮之晋云。釜甑草土。即以晋下坤为草。为釜。天造草昧者。言天地之运。始于草昧。故宜建侯于此时。使万物有主也。诸家皆用虞翻说。谓刚柔始交。为坎二交初。如是穿凿。又何不可谓革四交初。盖虞氏不知始字承前两卦乾坤而言。而以为指屯初二。故误解若是。后阅道光间。卞斌周易通解。亦谓始交指初五。然则此义百年前已发之。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经纶据释文。王弼本作经论。今本作经纶者。乃孔本也。因将王注亦改之矣。释文又云。黄颖曰经纶匡济也。本亦作伦。案释名云。纶伦也。为之有伦理也。论语正义引郑玄云。论者。纶也。理也。然则纶论论。字微异。义则同也。若以卦象言。震为言。初至五正反震。似论于易象较切。若正义所云刘表郑玄作沦。似不合矣。
  初九。盘桓。利居贞。利建侯。盘桓。释文云族也。尔雅释水钩盘。郭注水曲如钩。流盘桓不直前也。禹贡西倾因桓是来。注。桓陇皈名。其道盘旋。曲而上旋。即不能直前也。盘盘通。释文云。本亦作盘。马又作盘。又或作般。皆以音同通用。外坎故利居贞不动。震为主。建侯则坤民有主。故利。
  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坤为民。阴贱阳贵。阳在下。故曰以贵下贱。阳为大。初阳临群阴。故曰大得民。
  六二。屯如邅。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阴遇阴得敌。故屯邅不进。释文云。邅。马行不进之貌。班。子夏传相牵不进儿。郑作般。般盘同。亦盘桓不进也。又震为马。坤坎皆为马。马多故曰班如。言行列不前也。吴先生曰。汉书车班班。往河间。义同此也。五坎为寇。二与五应。故曰匪寇。曰婚媾。乃二前为三四所阻。下为初阳所牵。体又为坤。坤虚故不字。字妊育也。震为孕。左传昭元年。武王邑姜方震太叔是也。故震为妊育。王引之力辟宋耿南仲朱子以字为许嫁之非。其说是也。今河北尚呼牝牛为字牛。义本此也。坤为年。数十。故曰十年乃字。言二五。应与虽难。然究为正应。久必合也。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此难字与象传难生难字不同。彼指坎。此谓乘刚字难也。说者多混而同之。非。乘刚势逆。故字难。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合。往吝。鹿。虞翻王肃皆作麓。鹿麓古通。诗瞻彼旱鹿。周语作旱鹿。韦注鹿山足也。三为艮初。正山足也。即鹿者。言至山足而从禽也。即就也。虞备虞也。孟子曰。有不虞之誉。义同此也。言田猎而无备虞。焉能有禽。震为木。艮亦为木。故曰林中。坤虚故空人林中。几者事之先见者也。舍去也。言君子见几而去也。上无应故往吝。艮为君子。淮南子说此云。夫施薄而望厚者。未之有也。又三国志陈琳传。易称即鹿无虞。夫微物尚不可欺。夫所谓欺。即无备虞也。王弼云。虽见其禽而无其虞。徒人于林中。亦诂虞为备虞。乃孔疏忽谓虞为虞官。失王义矣。左传隐五年。不备不虞。不可以师。正与此无虞义同。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从禽义与即鹿同。吝遴古通。说文行难也。三无应得敌故行难。吝字初见。说文口部引作吝。云恨惜也。◇部引又作遴。云行难。愚以为凡言往吝者。宜从行难义。祇言吝者。宜从恨惜义。此曰往吝。即行难也。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坎坤皆为马。故亦曰班如。艮为求。四与初本为正应。婚媾而已。然必求者。以二三为阻也。知其阻而求之。故往吉也。四上承阳。下有应。故曰无不利。
  象曰。求而往。明也。艮火故曰明。艮阳在上亦明。自艮火艮明象失传。诸家皆以三变互离为明矣。岂知旅九三云。焚其次。易林大壮之遁云。火烂销金。皆以艮为火。说详焦氏易诂中。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坎水故曰膏,坎陷故屯其膏。盖五虽下履重阴。然坤民三分之二。为初所有。四又应初。五虽君位。实无一民。故膏泽无所施也。小谓二。五应二。阴得阳应故吉。大谓五。五虚拥尊位。威柄下移。孤露无辅。故大贞凶。震为威。坤为柄。贞卜问也。诸家强以贞正说之。夫正而有大小。已不词矣。大正而凶。益悖理矣。惠士奇知其不安。又以固为说。其不协与正无异也。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坎为隐伏。故曰未光。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坎为血。坎水故曰涟如。诗卫风。泣涕涟涟。释文。泣貌。坎忧惧。下无应。故有是象。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上六居卦之极。故曰不长。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艮少。坎隐伏不明。故名曰蒙。蒙樨也。不明也。二得中有应故亨。艮为童蒙。为求。而二至上正反艮。自二言若求五。自五言若求二。有互相求之象。然二阳也。阳大明。五阴也阴迷。我谓二。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者。言二不必求五。五自来应二也。传曰志应。言二五相应与相上下也。旧解诂实匪字。定谓二不应五者非也。坎为圣为通故为筮。比曰原筮。亦以坎为筮。震为言。放曰告。而二至上正反震。言多。故曰渎。渎亵渎也。震反为艮。艮止故不告。昔贤说此。总不知再三渎之故何在。由正覆象并用之义。失传故也。又筮象亦失传。故初筮不知何所指。岂知坎在下故曰初筮。专指九二。艮坎皆冬日卦。故曰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志应。言二五互求也。坎为圣。故曰圣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艮为君子。为坚。为果。震为行。故曰果行。果行者。言坚定不易也。传曰。致果为毅。是其义也。震为生为德。故曰育德。以者。法也。言君子法蒙象。而果毅其行。养育其德也。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发启也。诗大雅。思齐篇曰。刑于寡妻。左传襄十三年。一人刑善。数世赖之。注皆训刑为法。是刑与型同。利用刑人者。言宜树之模型。使童蒙有所法式。得为成人。永免罪辟也。坎为桎梏。说文。桎足械。梏手械。四无应。故往吝。说文引作遴。云行难也。吝遴古通。汉书鲁安王传。晚节遴。王莽传。性实遴啬。义皆为吝。以往。王安石。朱震。王宗传。朱子。皆训为以后。大误。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正平也。坎为平。故曰正法。言以法则示人。俾童蒙有所则效。即释刑人之义也。
  九二。苞蒙。吉。纳妇。吉。子克家。阳居阴中。故曰苞蒙。五阴来应。故曰纳妇吉。震为子。艮为家。五艮体。二应之。故曰子克家。克者能也。言能任家事也。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接与龙战于野战字义同。言交接也。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取娶同。坤为女。见金夫。不用躬。申勿用之故也。金夫者美称。诗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左传。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皆以金喻人之美。艮为金。为夫。人徒知乾为金。不知艮坚亦为金。易林随之屯云。金玉满堂。以屯之互艮为金也。人徒知震有夫象。不知三男皆为夫。比曰后夫凶。以艮为夫也。易林复之剥云。夫亡从军。以剥上艮为夫也。三与上艮应。故曰见金夫。坤为躬。三体震。震为行而决躁。故见金夫而亟欲往上。不顾四五之阻。故曰不有躬。女行如此。不顺。故无所利也。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坤为顺。震躁动。故不顺。案此爻旧解。虞翻以阳为金。谓三为二所淫。朱子谓金夫。盖以金赂己而挑之。若鲁秋胡之事。均堪喷饭。若夫王弼以金夫为刚夫。毛大可惠栋等用卦变。又以兑阳为金。皆非。故夫卦象一失传。无论若何揣测。皆不能当。其关系之重若是。
  六四。困蒙。吝。四无应。承乘皆失类。故曰困。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实为阳。初三五皆近阳。四独否。故曰独远实。
  六五。童蒙吉。艮为童蒙。上承阳。下应二。虽不当位。而居中。故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算也。上承阳。顺阳而行。下与二相上下。故曰顺以巽。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艮手为击。亦启发之意。上应在三。三坎为寇。道穷于上。故不利为寇。然艮为坚为守。下拥群阴。势众。故利御寇。坎彖传云。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守谓互艮也。能守故利。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君子守其前。小人随其后。故利御寇。上下顺者。言坤民顺上也。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乾为行。行而遇险。故曰需。需待也。归藏作溽。坎兑皆水。故溽。溽湿也。而溽与濡音义并同。杨氏古音云。溽人余切。归藏易。需卦作溽。同濡。案孟子。是何濡滞也。是溽有迟义。古文多省笔。疑需为古文濡字。与归藏同。且濡滞亦有须义。与彖传不背。周易本因二易而作。溽濡需不过字形之辗转耳。音义并同也。卦辞皆指九五。五上下皆阴。故有孚。互离故光。得位放亨。贞吉者。卜问则吉也。坤为水。为大川。易林贲之损云。龙蛇所聚。大水来处。以损互震为龙蛇。互坤为水。又师之复。渊泉堤防。水道利通。亦以复坤为泉为水。此外九家。说蛊之利涉大川云。此卦乾天有河。坤地有水。二爻升降。出入乾坤。利涉大大川也。亦以坤为大川。利涉谓五。言五居坤中。孚于上下而利也。故彖传以位乎天位。往有功释之。而虞翻谓往指二。二失位。变阴涉坎。故利涉。夫以坎为大川。涉之而利。则不必需矣。是背卦义也。彼夫蹇无坤也。而曰利西南。以蹇五居坤中也。需五亦居坤中。坤为大川。当位而尊。上下皆孚。故曰往有功。五居外。故曰往。非必内卦往外卦。方谓往也。此卦只五爻能利涉。他爻无利者。自坤水象失传。不知五所涉者为坤水。为大川。必以坎为大川。于是易之利涉大川。无一得解者。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须待也。待则不陷于险中。故不困穷。释需之故也。位乎天位。往有功。皆谓九五。谓九五居坤水之中。上下皆孚。有功即利涉。虞翻以二当之。失彖传旨矣。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坎为云。故曰云上于天。二四兑。兑口。故曰饮食。兑悦。故曰宴乐。乾为君子。言君子饮食宴乐。从容以俟也。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乾为郊。初临重阳。阳遇阳得敌。不能行。故利用恒。恒久也常也。言潜龙勿用。守常不变也。守常不动。故无咎。阳遇阳行难。需而不进。故象曰不犯难行。大畜初九曰。有厉利己。厉与难皆指二三。此与鼎九二慎所之。大有初九曰无交。大壮初九曰征凶。夬初九曰往不胜。姤九三曰其行次且。皆因阳遇阳。乃二千年说者。皆以需坎为难。谓初不取四。为不犯难。岂知难为二三。二三皆阳。阳遇阳行难。故不取四而用恒。非以坎为难而不取也。故夫同性相敌。异性相感之理不明。则易本立失。此不犯难及有厉利己等辞。所以永不得解也。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阳遇阳得敌需而不进。故曰不犯难行。难指二三。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沙近水。二较初略进。故曰需于沙。二至四伏艮。艮为沙。有言者争讼也。乾为言。见左传。兑口亦为言。见易林。乃兑言向外。与乾言相背。故争讼。夬四之闻言不信。即如此取象也。兑为小故小有言。有言不吉。然而吉者。象曰衍在中。以居沙衍之中也。穆天子传。天子遂东征。南绝沙衍。盖水中有沙曰衍。故曰衍在中。以象中位也。象曰。虽小有言。以吉终者。明有言本不吉。然而吉者。以得中位也。虞翻用半象。谓三四震象半见。为小有言。穿凿之说也。凡易云有言。及闻言不信。有言不信者。皆争讼也。非言之有无也。左传昭五年。以谦为馋。首发其义。焦氏易林。畅述其旨。于是二千年有言误解。尽行暴露。与利涉大川同。说详焦氏易诂中。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解见前。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震九四云。震队泥。以坎为泥也。九三去险益近。故曰需于泥。坎为寇。三近坎。故曰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坎为灾。灾在外。明尚未罹灾。致寇至。明寇尚未至也。致之故在我。我能敬慎。则不至矣。不至则不败。乾为惕。故曰敬慎。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血。洫之省字。古文如此者。不可胜数。且沟洫亦坎象也。诸家以坎有血象。便作需于血。不辞甚矣。兑为穴。易林乾之咸云。反得丹穴。豫之兑云。秋蛇向穴。皆以兑为穴。言四之所处。前临沟洫。故曰需于洫。而居兑穴之上。故曰出自穴。毛奇龄惠栋焦循等。皆以坎为穴。用象既误。故于出义不合也。(祇姚配中诂出字得解。)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四阴宜顺五阳。坎为耳。故曰听。听从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坎为酒。食。实也。颐自求口实。郑作食。是食实可通用。坎中实。故坎为食。易林履之蹇云。天下饶食。谦之坎。食非其任。皆以坎为食。酒食在上。兑口承之。故曰需于酒食。贞吉者。卜问吉也。
  象曰。需于酒食。以中正也。五位中正。释贞吉之故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互兑为穴。上来应三。则入于兑穴矣。而阳必上升。故曰不速之客。马云。速召也。乾为人。上应在三。故曰三人来。坎为畏惧。故曰敬之。言阴宜顺阳也。上居卦终。故曰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象明曰不速之客来。来而不当位。言三升上。不当位也。非谓上六本不当位。王弼不明升降之理。便谓初上无位。真妄说也。苟爽云。上退居三。虽不当位。承阳有实。故未大失。固的解也。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乾阳上升。坎水下降。乃乾即在上。坎即在下。违行。气不交。故曰讼。二阳居阴中。故有孚。坎中实。故窒。坎忧故惕。二虽不当位。居中。故吉。二无应。遇敌。故终凶。九五中正。故利见大人。坤为大川。二入之不当位。无应与。不能出。(若解则能出)沈沦于坤水之中。故曰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刚来得中谓二也。中正谓五也。坤为渊。易林震之复云。藏匿渊底。言复阳居坤下。故曰藏匿渊底。是以坤为渊也。今二入居坤中。故曰入于渊。而上无应不能出。沈溺渊中。故曰不利。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需水上乾下。故气交。反之则背道而驰。愈去愈远。故曰违行。行道也。违行言异道而行也。坎为谋。坤为事。二居坤中。故曰作事。二无应。故入不能出。若慎始则免矣。卦气以下为始。王弼云。凡讼之起。契之不明。孔疏由于初时契要之过。慎始制契。则讼端绝。按乾坎皆为信。契要者信也。王注优于各家。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事。讼事也。讼始于初。然初有应。初四相上下成中孚。各当位。则讼事息矣。故曰不永所事。坎上下兑口相背。故有言。有言即讼也。不永故曰小有言。有应故终吉。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兑口多。故曰辩明。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坎为隐伏。故曰逋。上无应。故不克讼。不克讼故逋。逋逃也。逃归何处乎。二居坤中。坤为邑为百为户。茹敦和曰。坎数三。故曰其邑人三百户。言二选于坤邑之中也。坎为眚。二逋坤中。孚于上下。故无眚。眚。释文马云灾也。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上谓五。五刚。二与为敌。故曰自下讼上。吴先生曰。掇。借为辍。止也。愚按集韵掇音辍读若朵。逸周书曰。绵绵不绝。蔓蔓若何。毫末不掇。将成斧柯。不掇即不辍。言毫末虽微。长而不止。即成斧柯。然则掇辍古通用。又河北方言谓人避事曰掇避。正与此同。掇或作躲。玉篇身也。无避匿之义。非也。归而逋。即辍讼矣。辍之故因不克讼而有患也。释文郑作惙。忧也。近师俞樾又作缀。言祸患之来。联缀不已也。但小象原以释经文。作惙作缀于逋义皆无涉。若作辍。则正释逋义也。逋而辍讼。讼止故无眚。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乾为旧为德。坎为食。三承重阳。故曰食旧德。失位故贞厉。承阳有应故终吉。三承乾。乾为王。故曰从王事。坤柔故无成。义详坤六三前释。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从上即承乾。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阳遇阳则窒。故不克讼。巽为命。即。就也。安也。初有应。言复初而安命也。渝变也。讼则争。争则不安。不讼则变而为安贞矣。故吉也。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吉。不失也。失与轶通。荀子哀公篇。其马将失。即其马将轶也。轶突也。过也。左传隐九年。惧其侵轶我也。说文车相出也。即从后出前也。不轶即不前出也。释安贞之义也。与随初。比二。小畜初。同。
  九五。讼元吉。五位极尊。故曰元。五中正。故讼吉。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有中而不正者。有正而不中者。中且正。无不吉。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说文鞶大带也。锡命也。上应三。三巽为带。乾大故曰鞶带。乃巽为陨落。故终朝三褫之。褫夺也。坤为夜。乾为朝。上居乾终。故曰终朝。与乾三终日同义。上应三。三体离。离卦数三。(此数失传。祇易林洞林邵子用之)故曰三褫。先儒不知巽为陨落。(象本左氏。后祇易林用之)褫之故。全在巽。故无得解者。岂知中孚初九云。有它不燕。以应四巽也。姤九四。包无鱼。鼎九四。鼎折足。大过九四。有它吝。皆以应初巽也。例甚明也。释文褫郑本作扦。惠氏栋据淮南人间训。盗扦其衣被。高诱注云。扦夺也。是仍与褫同。乃宋项安世周易玩辞。引郑注曰。三扦。三加之也。后杨慎臧琳朱芹等。颇祖述其说。谓三扦其绅。以为夸耀。故象曰不足敬。但论语之拖绅。因孔子病卧。君来视。故加绅于朝服。以为敬。今非病卧。曰束绅垂绅皆可。曰拖绅。似不合也。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乾为敬。旋得旋失。故不足敬。
  
  周易尚氏学卷三 上经
  师。贞。大人吉。无咎。师。众也。坤舍于坎。俱居子方。坤坎皆为众。故曰师。犹乾舍于离。俱居午为同人也。贞。卜问也。大人。正义作丈人。子夏传作大人。崔憬李鼎祚从之是也。此与困贞大人吉同。皆谓二。乾九二云。利见大人。利见故吉。陆绩郑王等皆读为丈。谓震为长子。丈者长也。故曰丈人。岂知二得中。临御万民。大人之事。以二为大人。于象方合。丈人则于卦名不类矣。陆谓丈人为圣人。王谓丈人为庄严之称。皆曲说也。且子夏传为韩婴所作。(臧庸据七略。谓婴字子夏。今按艺文志有韩氏二篇。注曰名婴。其篇数与隋唐志子夏传卷数同。疑即子夏传。)与田何同时。皆秦遗老。其所据当无误也。
  象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震为帝为王。故曰可以王。二应五。坎险坤顺。震为行。故曰行险而顺。易林以坤为害。坎为毒。震为从。乾宝云。毒荼苦也。按列子宋阳里华子病忘。阖室毒之。注毒苦也。师旅之兴。不无所苦。然非师旅不能安天下。故民从之而吉也。吴语云。吾先君阖庐,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义与此同也。马融训毒为治。与行险而顺。义不相应。行险即毒。顺即民从也。他若王弼之训毒为役。崔憬训为亭毒。俞樾训为督。皆不协。是皆因坎毒之象。人不尽知。故众说纷纭也。岂知噬嗑六三云。遇毒。以坎为毒。象甚明也。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地中所容畜。莫多于水。故君子法之。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坎为律。律法也。臧善也。否臧。即失律也。失律故凶。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坎为失。故曰失律。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居下卦之中。故曰在师中吉。失位宜有咎。在师中。故无咎。震为王为言。故曰命。震数三。锡予也。王三锡命者。言王以官爵或车服器物。锡予有功。而告命之也。曲礼一命受爵。二命受服。三命受车马。言二为卦主。抚驭万邦。而日有所锡予也。旧解谓六五为君。锡命于二。于卦义全背。祇荀爽谓王指二为得解。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五天位。言二必升五。为群阴所承也。故曰承天宠。坤为万邦。言二临万邦。而有所锡予者。正所以怀念万邦。坎为怀也。故夫旧解谓六五锡二者。不惟于经背。于象传亦背矣。
  六三。师或舆尸。凶。坎为尸。震为舆。管辂以坎为棺椁。故曰舆尸。夫陈师而出。。舆尸以还。其无功甚矣。故曰凶。盖坤为死。三失位无应。以阴遇阴。得敌。故凶如是。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大无功。即太无功。
  六四。师左次。无咎。次舍也。震为左。故曰左次。古人尚右。左次则退也。四前临重阴。阴遇阴得敌。其行难矣。知难而退。故无咎也。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未失常者。言四当位。量力自处。故不改其常。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田猎。禽获也。释文云。徐本作擒。王陶庐云。说文无擒字。其见于经传者。皆作禽。展获字禽。不从手。是其证。下应二阳故有禽获。二震为言。利执言者。言师出有名。如汤武历数桀纣之罪。汉高讨杀怀王者是也。故无咎。五应二。二震主爻。震长子。居师中为主。故曰长子帅师。二亦坎主爻。坎为震弟为尸。故曰弟子舆尸。舆尸故贞凶。贞卜问也。言五宜与震。不宜与坎。与坎。则使不当矣。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二居中为震主。故为群阴之帅。二坎陷于阴中。不可使。使则有舆尸之祸也。宋衷虞翻谓弟子指六三。非是。皆因三爻有舆尸字而误。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大君指二震。震为君为言。故曰大君有命。坤为国。二升五居坤中。故曰开国。坎为室为家。二升五仍坎体。群阴承之。故曰承家。小人指上六。二升五虽开国承家。上六独居五后。乘阳势逆。不顺承五。比之后夫凶。即此爻也。故戒曰勿用。宋衷虞翻解开国承家是矣。然二升五于上六何涉。即以勿用为戒。必有故也。不申其故。只以坤为小人。笼统说之。胡可乎。惠栋知其不安。仍不能得其故。竟谓小人指初三。益淆乱矣。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二升五位正。故曰正功。坤为邦为乱。上六反君道。故曰必乱邦。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比亲也。辅也。坎坤同舍于子。故曰比。唐以前。先天象失传。故卦名不得解。清毛大可黄宗义等知之而之认。后学不察。相率以言先天为戒。而自命为汉易。岂知康成注月令。于季夏云。未属巽辰。又在巽位。巽若不在西南。未能在巽位乎。是先天方位。郑且明言之。九家注同人云。乾舍于离。与日同居。荀爽注同人云。乾舍于离。相与同居。注阴阳之义配日月云。乾舍于离。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已一再言之乎。比之义即以坎坤同居也。原者田也。左传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注高平曰原。周礼太卜原兆注。原原田也。按古皆井田。每每者。井与井相间之形。坤为拆。象原田。故曰原筮。坎为筮。坤为原。原筮。犹言野筮也。曲礼云。外事以刚日。郑注。外事郊外之事。仪礼士丧礼。筮于兆域。兆域在郊外。即原筮也。而乾宝因周礼三卜。一曰原兆。即训原为卜。可谓大谬。按周礼。太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日原兆。注。言龟兆似玉瓦原之璺鏬。然则原者原田。田必有璺鏬。象龟兆之形。故曰原兆。岂以原为卜乎。故原指坤。于训卜固非。孔颖达谓原为原究。朱子谓原为再。王夫之谓原为本。俞樾谓原为始。为本。益浮泛不切。故夫说易而不求象。未有能当者也。元谓九五。永贞者永定也。坤为乱。故曰不宁。方。诗小雅方舟为梁。汉书韩信传云。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注皆训方为并。方来。谓下四阴并来归五也。旧解不求卦象。训方为将。为四方。皆失之。艮为夫。上六独居艮后。故曰后夫。下四阴皆承阳。独上六乘阳不顺。故凶。此卦因原象筮象夫象失传。故自汉迄今。无得解者。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上谓五。下谓四阴。上六居卦之极。故曰道穷。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先王谓五。坤为万国。国必建侯。坤多故曰诸侯。五南面称尊。抚临天下。故王者取以为法。亲即比也。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坎为孚。五为卦主。故亦孚于初而比之。初失位。本有咎。比五故无咎。坤为缶。初居缶之最下。去五虽远。然坎雨下注。始于四。以次及初。至初而缶盈矣。故曰有孚盈缶。阳性上升。五升上剥。剥穷上反下。则初阳复矣。故曰来。以其有待。故曰终来。有它谓有应于他方也。大过九四曰有它吝。谓应初也。中孚初九曰有它不燕。谓应四也。此两卦皆有应。而皆不吉者。以得敌为害也。故不安。故吝。此曰有它吉者。以阳来反初。当位有应。故吉。荀爽以非应释有它,清易家多从之。岂知大过中孚皆有应。而亦曰有它。则夫有它之不指非应甚明。虞翻谓初动成屯得正故吉。岂知此谓之变。不谓之来。更不得谓之终来。曰终来。固确有所指。且果如虞说。初动之正。乃初爻自变。益不得谓之有它。理甚明矣。虞亦知其说之有鏬。复申曰在内称来。夫爻在外曰往。在内曰来。如需讼之往来得中。否泰之大小往来。皆是。兹曰终来。若仅在内称来。复何有始终之可言乎。失经旨矣。它古蛇字。易林以坤为它。损之比云。大它当路。使季畏惧。以比下坤为它。不读为谁他之他。系辞云。龙它之蛰。以存身也。龙为乾。它为坤。言蛰于戍亥也。林所本也。而巽亦为蛇。故大过九四。中孚初九。亦曰有它。后儒颇有用焦说者又一义也。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二应五。故曰自内。言自内比五也。二当位中正。故曰贞吉。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言自内比五。不敢安逸也。失通佚。诸家作得失诂。非。
  六三。比之匪人。虞氏逸象乾为人。六三不当位无应。承乘皆阴。行失类。故曰比之匪人。言不得阳也。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三独失实。故可伤。
  六四。外比之贞吉。四承五。外比即从上。贞吉者。卜问则吉也。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阳为贤指五。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九五伏离。当阳得位。向明而治。故曰显比。王谓五。三驱猎礼也。汉书五行志。田狩有三驱之制。注。三驱之礼。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君庖。又晋书五行志。登车有三驱之制。又刘聪传。校猎上林。将军负戟前导。行三驱之礼。艮数三。故曰三驱。前禽谓下四阴。上为后。故知前为下。失逸古通。逸前禽者。喻人皆来比。无所诛杀。任其逸也。坤为邑。不诫谓王师宽大。所至之邑。百姓仍安居乐业。人人亲附。不惊诫也。说文诫敕也。广韵言警也。左传桓十一年。郧人军其郊。必不诫。言无备虞也。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九五中正。故显。逆迎也。下四阴皆逆我者也。逆而来归。理应舍之。故曰逸前禽。如纣师之倒戈归周是也。王注禽顺行背我而走者。则射而取之。按顺行与我同向。同向即背我。上六是也。故取之。此四字只王注得解。虞翻谓舍逆指上六。前禽指初。岂知后夫如得舍。尚何云凶。初有孚盈缶。即孚于五。又安得独不及初。而后儒皆从之。异已。上使中者。言五所遣师徒。合乎中道。故无过举。得不诫也。唐郭京举正。称得辅嗣真本。以舍逆取顺。在失前禽下。朱芹引李清植曰。考象传。屡以禽与东部字韵。屯三爻禽与穷韵。恒四爻禽与容韵。此又与中韵。郭京所改。显失易韵。今按诗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芩。韵与此同。焦氏易林用韵如此者尤多。而履之夬以禽与功韵。与象传尤符。盖古音原如此。今晋人读禽为轻。正与古音合。郭京所称辅嗣本。无论真伪。不可从也。
  上六。比之无首。凶。坎为首。首谓五也。而五为坎主。上六乘阳。首为所蔽。故曰无首。大过上六曰灭顶凶。既济上六曰。濡其首。与此义同也。而复于此爻。更曰反君道。无首即反君道。反君故凶。荀虞皆不知首指五。故说皆不切。清惠士奇更实指曰首指上。谓木一在下为本。一在上为末。末即首。意谓上六为末爻。故为首也。说尤穿凿。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道穷故无所终。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卦上下皆阳。一阴止于内。故曰小畜。畜止也。太玄拟之曰敛。云阳气大满于外。微阴小敛于内。是其义也。旁通豫坤为云。上下皆坤爻。故曰密云。兑为雨。乃兑雨前遇巽风。为风吹散。云过日出。故不雨也。兑为西。伏坤为我。乾为郊。故曰自我西郊。言密云起自西郊。过而不留也。旧解多从虞翻。以半坎为云。既曰半坎。于密义似不合也。人知坎为云。不知坤亦为云。易林困之泰云。阴云四方。日在中央。以泰上坤为云也。人知坎为雨。不知兑亦为雨。上系云。润之以风雨。风谓巽。雨谓兑也。睽上九往遇雨。亦以兑为雨。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云下降方为雨。尚往者。言云气为风所吹。散而往上。故不能雨。又离火上炎。将密云冲散。不能下落为雨。故膏泽未施也。上往纯对下施言。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懿美也。乾为德。离明。故曰文德。离明照天下。巽风散布四方。故曰懿文德。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复来也。初为阳本位。阳来初。故曰复。来初当位。故曰复自道。乾为道也。初前临重阳。行难。宜有咎。然当位有应。遁世无闷。故无咎也。
  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义者宜也。言行谊如此。宜其吉也。
  九二。牵复吉。复来也。伏艮手。故曰牵复。玉篇云。牵速也。礼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不牵。姤九三象云。其行次且。行未牵也。皆训奉为速。牵复者。速来也。言来居二得中也。若作阳复解。则九二失位。何复之有。又按九二失位无应。承乘皆阳。本不吉。兹曰吉者。徒以得中也。
  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二虽不当位而在中。故吉。清儒多从虞翻。以五牵二。令二变阴应五为说。若然。则各卦非先变既济。不能说也。惑乱后学。莫此为甚。失佚古通。速复故曰不自佚。言不自安逸也。
  九三。舆说輹。夫妻反目。輹正义作辐。而马融以为车下缚。郑玄训为伏兔。则皆作輹。兹从马郑。伏坤为舆。伏震为輹。輹者舆所恃以行。乃舆在内而輹在外。则舆脱輹矣。乾为夫。坤为妻。巽得坤之初爻。故亦为妻。巽为白眼。卦二至上。正反巽。白眼与白眼相反。是反目也。三上无应。下乘重阳。故有是象。震輹象失传。左传僖十五年。筮遇归妹之睽。曰车脱其輹。夫归妹之睽。即震变离。震变离则震象毁。故曰车脱其輹。輹伏兔。上承车箱。下轭车轴。子夏传释名。皆以輹为车屐。因在箱下。有若履然。故左传以震为輹。屐。震象也。虞氏改作腹。非也。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坎为室。坎伏不见。故曰不能正室。言夫无如妻何也。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四卦主。五阳孚之。故曰有孚。释文血马云当作恤。忧也。是马以血为恤之省文。而荀爽王弼等。直读为血。非也。坎为恤为惕。乃坎伏不见。故曰恤去惕出。言不忧惧也。四当位有应。上承重阳。故无咎。
  象日。有孚惕出。上合志也。上谓五上。五上皆阳。四承之。阴遇阳得类。故曰合志。此与升初六之上合志义同也。巽为志。易林姤之小过。心志不亲。小过中爻正反巽。故心志不亲。又蒙之升。成子得志。亦以升下巽为志。盖心志在内。而巽为伏。故巽为志。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孚谓孚于四。四卦主。阳喜阴。故下三阳亦孚于四。挛引也。牵也。言阳皆孚四。有若牵引连接也。九家谓五孚下三爻。虞翻强命二变谓五孚二。并非。阳于阳不孚也。五天子位。巽为利。五乘之。故富。伏震为邻。富以其邻。言五之所以富。以邻于四也。九家谓五以四阴作财。与下三阳共之。故曰不独富。深得经旨。
  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不独义见前。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云上往。至上九而极。兑为雨。兑覆向下。是雨已下施也。故曰既雨。既已也。诗召南江有汜。其后也处。毛传。处止也。既处者。言雨已止也。德者雨泽也。尚德载。言雨泽下降。乾旋坤受。地得载其德泽也。巽为妇。柔之为道不利远。高处在上。非妇德所宜。故妇贞得此爻者。厉也。兑为月。互离为日。月西日东。相望。几。孟荀作既。孟云。即望十六日也。纳甲法。十五日夜乾象。月盈甲。十六日平明巽象。月退辛。上九处巽之终。正既望也。既望则阳将消。又三无应。故征凶。自兑月象失传。小畜归妹中孚之月几望。旧解皆以坎为月。岂知易之言月。十九皆谓兑。说卦象。与经所用象。不尽同也。易林复之临云。月出平地。以临上坤为地。下兑为月也。又家人之小畜云。杲杲白日。为月所食。以小畜互离为日。兑为月。兑月侵入离体之半。故曰为月所食。兑月象。后惟邵子知之。而清易家皆不信。岂知邵子所用。与易林合。与易合哉。
  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吴先生曰。古得德同字。德积载。即雨泽得为大地所载也。巽为疑。下无应。阳遇阳。故疑。
  
  
  履虎尾。不咥人。亨。尔雅释言。履者礼也。故太玄即拟为礼。礼莫大于辩上下。定尊卑。卦上天下泽。尊卑判然。人之行履。莫大于是。故曰履。乾为虎。四虎尾。兑在乾后。故曰履虎尾。履蹑也。言三蹑乾后也。乾为人。兑口为咥。人在外故不受咥。彖传曰。柔履刚。言三步乾刚之后也。荀爽谓三履二。祇以下卦为说。岂知卦名。皆合上下卦取义。无取一卦者。且三履二。是柔乘刚。与卦义正相背。非也。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说而应乎乾。谓三应上也。五下履巽。男为病宜有疚。疚即病也。然而不疚者。以五履帝位而中正也。互离为日故光明。人知坎为病。不知巽亦为病。故说疚象无有合者。岂知巽为陨落。当然亦为病。易林。巽之鼎云。病伤不治。以鼎下巽为病。兑之蛊云。疮痍多病。以蛊上艮为疮痍。下巽为病也。由易林推之易。遁九三云。有疾厉。丰六二云。往得疑疾。易原以巽为疾病。故易林本之也。(集解。荀注多利贞二字。兑秋乾冬正合。然他本皆无。)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谦坤为民为志。艮止为定。民志之所以不定者。以不知上下也。上天下泽。尊卑显然。故君子法之。以定民志。周公制礼。是其事也。
  初九。素履。往无咎。四无应。二阳。阳遇阳得敌。宜有咎。然而无咎者。以能素位而行也。故曰素履。言屏去浮华。安常蹈素。循分自守也。能如此。故往无咎。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得敌无应。故曰独行。甘于独行。故无咎也。先儒于同性相违之义知者鲜。故独行之故。无有详者。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伏艮为道路。比阴得中。故坦坦。坦坦者宽平也。兑为昧无应。故曰幽人。居中故贞吉。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象多释贞为正。此以不乱释贞。明贞有正定二义也。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说文。眇。一目小也。兑为小。离目。故曰眇能视。震为履。二三半震。故曰跛能履。眇而视。跛而履。皆力不足而不止之象。故象曰不足以有明不足以与行也。三正在乾虎后故曰履虎尾。彖言不咥。此言咥者。盖以上下卦言。乾虎在外。兑在后。故不咥。而以爻言。四虎尾。上虎首。三应在上。上必来三。虎首回噬。故三独受咥而凶也。伏震为武人。乾为大君。三承乾。故曰武人为于大君。言武人忠于大君。阴顺阳。代终事。与讼三之从王事同。象释曰志刚。刚即谓大君。志刚即释为义也。虞翻谓三失位。变得正成乾。直以武人变为大君。失之。近师俞荫甫谓此与坤讼六三之或从王事同义。略露曙光。特又以三升乾上释为字仍误也。震武之象。国语重耳筮遇贞屯悔豫。皆有震。曰车有震武。武足迹也。震健。故震为武。易林本之。遇震即言武。于是履及巽之武人。象始大明。
  
  
  周易尚氏学卷四 上经
  泰。小往大来。吉。亨。阳性上升。阴性下降。乃阴在上。阳在下。故其气相接相交而为泰。泰通也。阳大阴小。爻在外曰往。在内曰来。故曰小往大来。泰寅月卦。阳长故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阳上升。阴下降。故气交。坤为万物。为心志。交则万物气通。心志和合,故曰同。坤志象失传。易林屯之益云。心劳且忧。益互坤。以坤为心。又需之否云。毛羽憔悴。志如死灰。以否下坤为志为死。(详焦氏易诂易象补遗)内阳外阴。内健外顺。内君子外小人。将老氏宗旨。括尽无余。乾为君子。坤为小人。泰本候卦。阳长故阴消。按上经始乾坤。终水火。而以否泰为枢纽。明否泰剥复。皆天地自然之法象。循环之原理。君子所宜居而安也。静之象也。下经始咸恒。终既未济。而以损益。为枢纽。明吉凶失得。进退变化。全在人为。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动之象也。而否泰损益。皆序于第十卦后者。数至十则盈。盈则变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财裁同。释文荀作裁。释言疏。财裁音义并同。汉时臣工上疏。裁察每作财察。是其证。财成即裁成也。互震为左。互兑为右。坤为民。以左右民者。孔疏左右助也。以助养其民也。虞翻谓坤富称财非。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初应在四。四坤为茅茹。此象失传。易林剥之坤云。荻芝俱死。以坤为荻芝。又同人之屯云。蓬蒿代柱。大屋颠倒。屯互艮为屋为柱。互坤为蓬蒿。故坤亦为茅茹。茹菜属也。诗郑风茹藘在阪。前汉食货志。菜茹有畦。茅。说文菅也。茹与茅为二物。以其汇者。言茅与茹同拔。连类以及也。四有应。故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初应在四。故曰志在外。外坤为心志。
  九二。苞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释文云。荒本亦作巟。说文引同。许云水广。虞云大川也。晁氏云。汉易皆作巟彖辞巟河是一事。象数无田秽之荒。作荒始于王弼。按晁说是也。巟河为对文。王弼盖以坤为乱。改作荒。岂知坤为水。巟与河皆坤象也。苞今本作包。唐石经增改作苞。释文亦作苞。二应在五。五坤为大川。为河。言二必上升。有苞括大川。冯涉长河之势。断不以其辽远而不及也。阴以阳为朋。亡往也去也。朋往者。言二必往五。得尚居中正之位也。旧诂因坤水象及朋义失传。故无有得解者。(礼记少仪有亡而无疾。晋语请从此亡。注皆训为去。)
  象曰。苞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五位尊。故曰光大。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陂倾也。复返也。阳息至三天地分。故曰平。然三居卦终。乾三云。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言阳至三而盈。将反初成巽也。故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巽陨落故倾)平陂往复。虽相循环。然三本当位。能艰贞自守。必无咎也。坤为忧恤。(临六三云。既忧之无咎。以坤为忧。易林大壮之损云。使母忧叹。以损互坤为忧也。详焦氏易诂。)三临之孚于群阴。故无恤。兑口为食。坤多故曰于食有福。乾为福也。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广韵际边也。畔也。三应在上。三上居天地之极。极则返始。释平必陂。往必复之故也。宋衷曰。三位在乾极。应在坤极。以极诂际字。最为明晰。乃惠栋李道平等解释宋注。竟从小尔雅谓际者接也。天地际。即天地交接也。岂知乾极坤极,正释际义。际若为交接。与无往不复之义何与哉。失宋义矣。其它更无有能得解者。易理之失传。更甚于易象矣。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震为飞。故曰翩翩。坤虚。故曰不富。以与也。震为邻。以其邻不戒以孚者。言四及五上。皆有应予。下孚于阳也。阴得阳应必吉。故曰不戒以孚。戒告诫也。震飞之象。易林屡用之。同人之坎云。出于幽谷。飞上乔木。以坎互震为飞也。证之易明夷初九云。明夷于飞。易即以震为飞。旧解以离为飞。若泰无离象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坤为心志。(按益九五云有孚惠心。以互坤为心也。否初象云志在君也。以坤为志也。易林以坤为心志。证尤多。旧解皆以坎为心志。自得此象。凡易言心志者。始皆得解。)中心愿者。言阴喜应阳也。阳为实。失实。言无阳。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震为帝。坤贞乙。故曰帝乙。兑为妹。震为归。妇人谓嫁曰归。归妹谓嫁妹也。正中爻震兑象也。祉福也。以祉元吉者。言二升五。五来二。(来二即归)各当其位。永为俪耦。故元吉也。象释曰中以行愿。即谓五愿归居二也。帝乙或谓为成汤。或谓为纣父。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五位尊。故曰元吉。中以行愿。即谓五愿归二也。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复覆通。诗陶复陶穴。说文引作覆。是其证。艮为城。兑为隍。城池也。三至上艮覆。正当兑泽。故曰城覆于隍。九家云。城覆于隍。国政崩也。崩即谓艮覆。京房于复卦。朋来无咎。朋作崩。与此义同也。又易林归妹之泰云。倾夺我城。使家不宁。城倾。即谓泰三至上艮覆。释此爻也。坤为师。震为言。为告命。坤阴下降主退。故曰勿用。吴先生曰。邑挹之省文。挹损也。言自挹损其告命。如复世之下诏罪己也。贞吝。言卜问不吉。泰极将返否故也。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坤为乱。其命乱者。言泰极返否。为天地自然之命运。无可避免。此命字与告命异。诸家混同之。非。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阳上升。阴下降。乃阳即在上。阴即在下。愈去愈远。故天地不交而为否。否闭也。泰上六象传云其命乱也。言泰极反否。乃天地自然之命运。必至之理。非人力所能为。此曰否之匪人。仍其义也。阳往外而诎。阴来内而信。故不利君子贞。贞卜问。其以正为说者。无论若何斡旋。皆不能通。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天气本上腾而在外。地气本下降而在内。愈去愈远。故气不交。气不交故万物不通而死矣。坤为万物为邦国。乾上坤下。君民不亲。上下闭塞。而邦必乱。故曰无邦。否七月卦。阴长阳消。故曰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乾为德。俭约也。坤闭故曰俭德。言敛抑自守也。互巽为伏。故曰辟难。坤为患为难。言遁世不出。以避世难。乾为禄。艮为荣。巽伏故不可荣以禄位。言当否之时。遁人山林。高隐不出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征吉。亨。阴皆有应。故辞与泰同。泰茅茹象。指应爻。此则用本象也。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君也。坤为志。乾为君。志在君。言上应四也。
  六二。苞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苞今本作包。依唐石经及释文。下同。包苞古通用。禹贡。草木渐包。注包丛生。释文。字亦作苞。是包苞古不分。尔雅释言云苞稹也。疏。孙炎曰。物丛生曰苞。诗唐风。集于苞栩。亦以苞为丛。是苞有多意。众义。坤为众。苞承者。言下三爻皆承阳有应也。小人谓二。二得中有应。故小人吉。凡阴得阳应必吉。阳得阴应不皆吉。而否卦阳气上腾。不能下降。故大人否亨。大人谓五。否不。言五虽得二应而不亨也。朱升释承为脀。卦既无此象。荀爽谓二为四所包。朱震谓二为五所包。夫四五若能下施包二。则大人不否亨矣。非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坤众放曰群。坤为乱。乱杂也。不乱群。言五不能下施应二。俾天地相杂也。故否亨。虞翻谓坤三阴。乱弒君。大人不从。故不乱群。岂知不乱群。即仍天地不交之义。言五不能交二也。群义即释苞义也。
  六三。苞羞。此苞字与上同义。仍坤众坤群象也。羞。说文进献也。左传隐三年。润溪沼沚之毛。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杜注羞进也。国语楚语下。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以羞子文。注亦作进。苞羞者众进也。否本阴长之卦。故群进而消阳也。
  象曰。苞羞。位不当也。六三不当位。进至于四。或与上相上下。则当位矣。言所以进者。以不当位也。释苞羞之故也。自荀爽释为羞耻。朱升释为膳羞。位不当之义。皆莫知所指矣。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命。说文使也。广韵召也。有命言有所使命也。巽为命。周语襄王锡晋文公命。盖四履群阴之上。万民(坤为民)顺承。故有所锡命。四不当位。宜有咎。得群阴使命。故无咎。颐上九云。利涉大川。与此义同也。畴俦同。荀子劝学篇云。草木畴生。注畴同俦。前汉韩信传。其畴十三人。义亦同俦。俦众也。下坤为众。离附着。祉福。畴离祉者。言众阴同附阳。得主而受福也。孔疏训畴为匹。匹谓初。言初得阳应而受福。然象释曰志行。荀爽谓志行于群阴。固统三阴言。不专指初也。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四履重阴。得行其志。故曰志行。
  九五。体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说文人依木则休。休者憩息也。休否者。言当否之时。而休息以俟也。盖初四三上相上下。则既济成。五当位居中。宜静俟也。旧解释为休美。与其亡义背。似非也。九五为大人。故曰大人吉。九五巽体。巽为桑。坤为多。故曰苞桑。陆绩京氏易传注云。苞桑则丛桑也。巽为绳。为系。故曰系于苞桑。乃巽为陨落。五虽居中得正。而风陨在下。故有其亡之惧。盖系在大木。方能巩固。桑而丛生。其柔可知。系于柔木。其危可知。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者。言时时虑亡。如系于苞桑之不足恃也。王陶庐云。唐石经初刻作包。后增改作苞。按禹贡草木渐包。传释为丛生。仍与苞同。自风陨象失传。后儒不知危亡之故。在五履巽。于是旧解皆以坚固为说。遂与易象不协矣。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五位尊而中正。故曰位当。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侯果曰。倾覆也。上应在三。三巽为陨落。故曰倾否。言倾否而出之尽也。然当未覆之先。则仍否也。故曰先否。上反下则成震。震为乐为后。故曰后喜。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否终则倾。言否终则泰复。不能长否。按否泰云。大小往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终则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否则曰否之匪人。皆言天地否泰之运。循环往来。自然如此。不假人为。为上经天地水火之枢纽。明天道本如斯。不可易也。至下经第十卦之损益。则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曰损刚益柔。曰损下益上。损上益下。曰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所言皆履世之大经。修治之极轨。无丝毫委心任运之意。以为咸恒既未济之枢纽。明人事宜如斯也。尽人事。听天命。斯学易之功也。
  
  周易尚氏学卷五 上经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荀爽曰。乾舍于离。相与同居。九家曰。乾舍于离。同而为日。天日同明。故曰同人。是乾之居南。汉儒已言之矣。又荀爽注阴阳之义配日月云。乾舍于离。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不惟乾南。且言坤北。而惠征君以为此汉儒言先天之铁证也。而欲减其迹。曰荀氏用鬼易。以乾归合离。坤归合坎释之。按乾归为大有。坤归为比。而荀氏所言者。则同人师。乃离归坎归也。于游归恒例。尚不能知。而欲减其证。其谁信之。故夫同人卦义。舍九家荀爽说。无有当者。伏坤为野。正义云。野以喻宽广。言和同于人。宜无远弗届也。易林九家荀爽皆以乾为河为海。是乾亦为大川。利涉谓五。中正有应。故传释为乾行。乾为君子。故利君子贞。贞卜问也。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坤为天下。五应二故能通天下之志。详解在焦氏易诂中。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易以阴阳相遇为类。(王引之繁称博引。释类为比。岂知皆非易之所谓类。)族。正义云。聚也。聚居一处。故曰同人。然所以能聚者。以其类也。设失类而为纯阳或纯阴。则不能聚矣。类族方能合异为同。乾阳物。坤阴物。同一物也。而分阴阳。辨别也。明也。同人五阳一阴。阴虽少。然五阳之所类也。即五阳之所同也。同则不分。然阴物阳物。判然不同。辨而明之。方知同之中有异。易之道。同性相违。异物相感。自类字失诂。义遂不明。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初于二阴独近。故曰同人于门。象曰。出门同人。亦谓二近初。初出门即遇也。虞翻以乾为门。命四变阴以应初。若卦为家人者。而惠栋姚配中皆宗之。朱汉上强命初变。以艮为门。若卦为遁者。而毛奇龄焦循宗之。是皆曲说害理。二坤爻。坤亦为门户也。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谁咎谓无咎。
  六二。同人于宗。吝。乾为主为宗。二五正应。故同人于宗。但卦五阳皆同于二。今二独亲五。则三四忌之。致吝之道也。下系云远近相取。而悔吝生。远谓应。近谓比。远取应则不能近取比。如无妄六二往应五而利。则不系初。近取比。则不能远取应。如中孚六四绝类上则不应初。而马匹亡。是也。是故远近万不能兼取。同人六二远应五。则有近不承阳之嫌。近承阳则失远应。故吝也。彼夫咸六二遁六二皆有应。象皆与此同。乃咸六二曰居吉。遁六二曰执之。皆戒其动。俾远近皆不取。不取则悔吝免也。旧说皆不知其故在三四。故鲜有得解者。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许慎五经异义云。易曰同人于宗吝。言同姓相取。吝道也。按此皆不明易理。不知吝之故何在。而为此穿凿之说。同人二与五。与大有五与二同也。乃大有五应乾。无同姓之嫌。此独曰同姓。尚能通哉。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巽为伏。为寇盗。(象失传。详焦氏易诂)为草莽。故曰伏戎于莽。乾为山。为陵。(象失传。详焦氏易诂)巽为高。乾为行。故曰升其高陵。乾为岁。离卦数三。故曰三岁。三阳遇阳。得敌。其行塞。故升高不兴也。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敌刚即阳遇阳。安行谓行难。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巽为墉。四居巽上。故曰乘其墉。乘墉据高。故不能攻之。然此爻不当位。无应予。承乘皆阳。困极矣。爻辞曰吉。则不得其义。象曰困而反则。似亦不得的解。而为此无可奈何之解。独虞翻命四变阴。当位有应。承乘皆阳。人人皆知其吉矣。然四变阴。则巽墉象毁。四居坎上。而谓乘其墉则不合矣。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则法也。反则。言循分自守也。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此与屯六二义同。屯二欲上应五而为三四同性之阴所隔。故屯邅不进。然与五为正应。十年乃字。终必合也。同人九五欲应二。而为三四同性之阳所阻。故先号咷。然与二为正应。终必相遇。故后笑。伏震为笑为后。虞翻以互巽为号咷。卦伏坤。故曰师。相遇。谓遇二也。从前不能相遇者。以三四之伏戎为害也。后克而胜之。故与二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端木国瑚曰。同人先天乾二中直。五无应。故号咷。后天离中虚。五得应。故后笑。以先后天解同人之先后。及中直之义。虽未确切。较胜于旧解。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居外卦之上。故曰同人于郊。乾为郊。上乘阳无应。远居郊外。旷莫与俦。故曰志未得。伏坤为志。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大有。元亨。离乾皆居南。故曰大有。与同人义同也。元亨谓五也。五得尊位。故曰元。上下应故曰亨。坤五曰元吉。比五曰元永贞。损五益五鼎五。皆曰元吉。是其证。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五天位二应之。故曰应乎天。离为夏。万物相见。故曰时行。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离为恶人。乾为善。二五相应予。而皆不当位。九二云。有攸往。是二必往五也。二往五是扬善也。二往五则五下居二。是遏恶也。乾为天为命。阴承乾。故曰顺天休命。休。美也。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初无应。阳遇阳失类。故无交。无交故无害。然须艰贞自守。方无咎也。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伏坤为大车为载。按考工记。车人。大车。牛车也。两辕。牛在辕内。凡载物皆用大车。与马车回异。马车皆小车。一辕。两服在左右。专备人乘。若载物必大车也。故曰大车以载。上有应。往则得位。故无咎。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二得中。承乘皆阳。皆曰积中。乾为实。故为积也。阳上升。故曰大车以载。义则本爻。象则用伏。(庐氏以乾为大车。乾似无此象。)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三为三公。兑为亨。天子谓五。小人谓四。四不中不正。失位无应。故曰小人。三兑体。可受亨于五。然而弗能者。以四亦阳害之也。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九四。匪其彭。无咎。释文云。彭。子夏传作旁。虞作尪。云作彭作旁。声字之误。王陶庐云。诸家易俱不作尪。此仲翔故生异说。与先儒为难。按说文云。彭。鼓声也。释名彭旁也。然则彭之旁。音义并同。诗鲁颂以车彭彭。毛传。有力有容也。齐风。行人彭彭。毛传多也。集韵云。强盛也。然则彭之义。为声容盛大无疑。兑为刚鲁。故曰彭。离为文。故曰匪。考工记。且其匪色。注。匪采貌也。少仪。车马之美。匪匪翼翼。注。行而有文也。匪其彭者。言文采之盛大显着也。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辨皙也。明辨皙即释文盛之义。盖离为嘉会为礼。有礼则有文。上下秩然。明辨以哲。故无咎也。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孚。信也。五阳全孚于五。故曰交如。离南面向明而治。故曰威如。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五孚于诸阳。得行其志。孚即信。故曰信以发志。伏坎为信为志也。居尊位。人皆敬之。左右咸宜。故不必有所戒备。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五天位。佑助也。王弼云。余爻皆乘刚。上独履柔。故吉利也。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谦亨。君子有终。山本高而在地下。故曰谦。谦不自足也。三承乘皆阴。故曰亨。艮为君子。坤为终。故曰君子有终。谦嗛同。汉书艺文志易之嗛嗛。尹翁归传。温良嗛退。注皆云同谦。嗛不足也。少也。故彖传以盈为对文。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艮为天。为光明。(象本易林。实易以艮为天为光明之处甚多。详焦氏易诂。荀爽谓阳来成坎。日月之象。故光明。非。)居下卦。故曰下济。济止也。言一阳止于三而成艮也。艮止也。坤为卑。居上卦。故曰卑而上行。互震为行也。天道亏盈四句。申有终之原理。变毁也。坤为亏。为毁。为害。为恶。为鬼。震为神。(象失传。详焦氏易诂)为人。艮一阳在上。故尊。(艮为官。为君子。人知之。乃为尊又不知。只易林以艮为贵为尊。)而光。卑谓居下卦。虞翻谓三位贱。故卑。非也。卑而不可踰者。艮为山。艮止坎险。故虽卑退。而不能踰越。终获福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捊多益寡。称物平施。捊王弼本作裒。释文云。郑荀董蜀才皆作捋。取也。捊裒音同通用。阳来内故曰益。艮手故曰取。说卦坤为众。故为多。剥下五阴。互三坤。多极矣。今上来益三。居中以界上下。坤为物。下物虽寡。阳来益之。上下物等。故曰称物。坎为平。物称故施平。(虞因艮多节谓艮为多。非。多白眼。多心。多眚。多字若可取象。则巽坎皆可为多。不只艮也。)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初临坎水。坎险坎陷。本不易涉。然初居下卦之下。谦而又谦。卑以自牧。故可用以涉此大川。而无不吉也。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扬子方言。牧司也。治也。
  六二。鸣谦。贞吉。玉篇。鸣声相命也。震为鸣。二承之。三阳为二友。损。一人行则得其友。是也。诗小雅。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言二得承三。遂其所愿。故得意而呜也。二当位。故贞吉。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中心得。申鸣谦之故也。卦体坎。坎为中为心。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坎为劳卦。故曰劳谦。艮为君子。艮成终。故曰君子有终。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三临群阴。坤众故曰万民服。
  六四。无不利。撝谦。释文撝麾同。指撝也。
  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则谓三。言四顺三。而发撝其谦德也。阴顺阳。故无不利。子夏传撝谦化谦也。盖化于三而不违之也。则纯指三言。各家泛论之。非也。
  六五。不当。句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坤虚故不当。震为邻。为侵伐。以。与也。言五与四顺三以征不服。无不利也。震为威武。故为侵伐为征。李鼎柞谓六五离爻。离为戈兵。故为侵伐。毛奇龄惠栋用之。非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上六反君道。故曰不服。荀爽谓指五似非。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俞樾云。六二鸣谦。传曰中心得。此曰志未得。何相反若是。疑鸣当作冥。与豫升上六同例。按俞说是也。豫上六冥豫。释文云郑读为呜。鸣冥古盖同声相假。犹捊之作裒也。坤为师为邑国。震为征为行。人众势强故利。然以冥谦行之。昧于事情。故难得志。宋襄公是也。
  象曰。呜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上应在三。三坎为志。志未得。言上为四五所阻。应三难也。
  
  
  豫。利建侯行师。雷出地上。得众志行。故豫。豫。和乐也。归藏作分。言震雷上出。与地分离也。又一阳界于五阴之间。使上下分别。与周易义异。震为君。故曰建侯。与屯同义。坤为师。顺以动。故利行师。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艮为天。坤为地。艮为日。坎为月。顺故不过不忒。坎为刑罚。坤为民。坤顺故刑罚清而民服。艮为时。震卦数四。故曰四时。坎为圣。(虞氏逸象)李鼎祚以震为圣。非。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震为乐。为仁德。为帝。为荐。荐进也。殷盛也。艮为祖考。(象失传。只易林知之。实小过六二过其祖。即以艮为祖。详焦氏易诂。)古帝王作乐。皆以象其功德。用以郊天。使祖考配享。雷出地奋。声容象之。故先王取以为法。震为王。
  初六。呜豫。凶。初应四。四震为鸣。故曰鸣豫。爻在此而象在应。如蒙三之金夫。泰二之包巟凭河。及此为易之通例。自此例不明。于是明夷初九之飞及翼。皆以离为象矣。初六得敌。不能应四。故凶。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穷者极也。初为二三所隔。应四难。故曰志穷。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二当位。故中正。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说文。盱。张目也。尔雅。盱忧也。又诗小雅。云何盱矣。郑笺病也。艮为视。(象失传。祇易及易林用之。详焦氏易诂)。坤为病。故曰盱。诸爻独三得承阳。然失位。故睢盱上视。有忧悔也。艮止故迟。有又通。迟有悔者。言迟疑不决。又有悔也。盱豫句。悔一字句。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位不当。释盱豫之故。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盂子。由由然与之偕。注。由由。自得之貌。由豫者。从容和乐也。坎为疑。上下四阴附之。阳遇阴则通。故曰大有得勿疑。阳以阴为朋。盍合也。簪与笄同。所以括发。朋盍簪言群阴归四。有若簪之括发也。臧庸云。象盍簪者。取一阳横贯于五阴之中。可谓观象独深。又杜诗。盍簪喧枥马。言群马絷于一杠之上。故以盍簪为喻。此语解易。可谓明白如昼矣。艮为簪。易林。恒之咸云。簪短带长。以咸艮为簪。复之节语同。亦以节之互艮为簪。凡易林象。无不本于易。子夏传为韩婴作。在汉易为最古。即作簪。故焦氏亦读为簪。与子夏传同。至东汉则多改字,其详皆在焦氏易诂中。(后之人于笄簪括发之形象。茫昧失考。故于易象维妙维肖之朋盍簪三字。皆不知其故。而尤以谓汉以前无簪名者为失考。仪礼簪衣于裳。韩非子周主亡玉簪。李斯谏逐客。宛珠之簪。谓汉以前无者非也。)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志谓坎。上下五阴皆孚于四。故曰志大行。
  六五。贞疾。恒不死。坎为疾。震生故曰不死。五以阴柔处尊位。乘刚势逆。故常疾。然久而不死。以处中位也。如齐田得民。姜亦不遽亡也。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中未亡之故。以得中故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冥昧不事事。功之成者。必渐隳矣。故曰成有渝。然当位。目前虽无大咎。久则祸至。故象曰何可长。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何可长。言不足恃。
  
  周易尚氏学卷六 上经
  随。元亨利贞。无咎。
  归藏曰马徒。马徒。即周礼太仆职所谓前驱。越语勾践亲为夫差前马。注前马前驱。在马前也。按震为马。互艮为徒隶。马徒皆随贵人马。前行以辟道。而兑为口。为传呼。于卦象颇合。兹周易名随。似取随时之义。震春。故曰元亨。兑秋。故曰利贞。吉春而夏可赅。言秋而科可赅。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循环不穷。故曰随。随时而动。不过不忒。故无咎。
  象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王肃本。随时。皆作随之。将卦义全失。朱于从之过矣。故夫读易以明理为先也。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晌晦入宴息。艮为君子。又止故宴息。兑为昧为晦。震往。往而遇兑。故曰晌晦。巽伏。故君子法此象。以晌晦人宴息。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官。蜀才作馆。见释文。惠栋云。官。古文馆。以穆天子传。官人陈牲为证。按作馆是也。艮为馆。下卦艮覆。故曰馆有渝。渝变也。初至四为正覆良。象覆即于覆取义。易通例也。自覆象失传。渝之古旧解皆不能说其所以然。而用覆之辞。如蒙掾(无左)如中孚之二三交。诂皆误矣。渝而得位。故贞吉。与下贞凶为对文。艮为门。初临之。而震为出。故曰出门。出门则有交接。阳遇阴则通。故有功。凡阳临重阴者无不吉。此其一也。象曰。官有偷。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失与佚通用。供逸也。震动故不佚。言不敢安逸也。此与比六二不自失。小畜九二亦不自失。皆读为佚。与吉韵。义详比九五失前禽注。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此爻旧解。淆乱至今者。一由卦象失传。二由同性相敌之理不明也。初震为小子。四艮为丈夫。二近初。故系小子。为六三所隔。不能承四。故失丈夫。易林家人之巽云。孩子贪饵。以伏震为孩子也。孩子即小子。是焦氏以震为小子。义即本此也。又复之剥云。夫亡从军。以剥上艮为夫。是艮为丈夫。焦氏仍本之易。盖以二人言。初生者长。后生者少。故说卦以震为长子。艮为少子。而以一人言。则初少上老。故经以震为小子。艮为丈夫。先儒不知经取象。往往与说卦不同。不敢直认。岂知象传所释至明也。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二居初四之间。近初远四。故曰弗兼与。虞翻谓二应五。以五为小子。五为少女。焉能为小子。失之远矣。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句得。句利居贞。
  三近四承阳。故上系文夫。为二所阻。故下失小子。象谓志合下。是明以震为小于。艮为丈夫也。随有求句。与下随有获对文。艮为求。阴承阳故有得。巽为利。咸六二云。居吉。兹云利居贞。似亦以动为戒。盖上无应。静而承阳则吉。动则不利。旧解谓之正应上。于居义相背。非也。
  象曰。系丈夫。志合下也。
  下谓初。轻以艮为丈夫。以震为小子。可谓明白矣。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下乘重阴得民。故有获。不当位。前遇敌。故贞凶。然下孚于众。光明正大。遵循正道。亦无咎也。艮为道。为光明。虞氏命三四全变成离。取明象。迂曲失经旨。大畜彖传曰。刚健笃实辉光。刚健谓乾。辉光谓艮。是艮为光明。易有明文。
  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其义凶者。谓四本不凶。而凶者以不当位也。大畜颐上九皆下孚于阴而吉。九五。孚于嘉。吉。易林每以震为嘉。盖本此也。嘉指二。五孚于二。二震体。故曰孚于嘉。
  象曰。孚于嘉。位正中也。二五皆当位。故曰正中。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伏艮为拘为山。兑西故曰西山,兑口故曰亨。王渭五。三至上正反巽。巽为绳。故曰系。曰维。虞翻曰。两系称维。正反两类诗所谓絷之维之也。卦以随为义。六穷于上。五恐其去。拘系之。从维之。或即其隐居之处而宴享之。言六无所随。而五必随之也。西溪易说云。先儒说易。遇西山西邻。皆曰文王事也。可谓大谬。象曰。拘系之。上穷也。穷尽也。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左传虫蛊。而归藏作蜀。诗(?)风绢绢(左虫)者躅(左虫)。躅(左虫)葵中蚕也。诗诂蜀已有虫。再加虫俗字。然则蜀亦虫。与蛊义同也。蛊败也。坏也。卦上山震木。为材木之所出。乃下卦为巽。巽陨落故败。又巽为虫。虫蠢物朽腐。大过曰栋挠(左木)。易林旅之履云。木内生蠢。蠢即蛊。皆以巽也。故坏。礼王制。执左道以乱政疏云。蠢者损坏之名。周礼秋官庶氏。掌除毒蛊。郑注毒蛊虫物而病害人者。又翦氏。掌除蠢物。凡庶蛊之事。注蛊。蠢之类。又史记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注蛊恶气。是蛊之为蠢为腐坏甚明。又左传云。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女惑男。男败。风落山。山败。亦以败坏说蛊。荀爽谓蛊为事。朱子盖以为不安。又曰坏极而有事。夫卦名皆由卦象而生。诂蛊为事为惑。皆正训不误。而此则义为败坏。亦卦象所命也。彖曰巽而止蛊。亦以败坏为说。若必拘序卦而训为事。则此句义难通矣。阳得阴则通。坤为大川。为事。刚往坤上。下履重阴。容民得众。故曰利涉大川。曰往有事。乾元为甲、蛊之先为泰。乾为日。三爻故曰先甲三日。乃由泰反否而蛊为之始。初交上为蛊。二三随上成否。甲之在下者反上。先甲变为后甲矣。故又曰后甲三日。蛊旁通随。随者由否反泰之始。上爻下成随。四五随下成泰。甲之在上者反下。后甲又变为先甲矣。否泰相循环相终始。来往 信。天道因如是也。象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行道也。泰者随之终。蛊者否之始。故曰终则有始。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风止山下。气郁不通。故蛊。蛊则不生育。振而作之。所以救蛊而育德也。象义有因卦象而取法者。有反省者。兹则反省者也。
  初六。于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初虽不当位。然上承重阳。与上合志。与升初六同。故吉。易林以震巽为父母。详焦氏易诂朱汉上以复垢(左女)为小父母。复殷(左艮)仍震巽。初伏震。故曰父。曰了。乾正也。能正父蛊。故曰有子考。逸周书谧法云。考成也。左氏襄十三年弥庙疏。考成也。言有成德也。有子考者。即谓有子能成就先业也。故无咎。风陨故厉。承阳故终吉。马融王肃读考字绝句。王注作考无咎。非也。
  象曰。乾父之蛊。意承考也。意承考。谓初上承重阳。能承继先德也。承顺也。巽象。
  象曰。乾母之蛊。得中道也。二五得中。
  九三。乾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三震体。故亦因父。按九三上虽无应。然当位。前临重阴。与大畜九三象同。当吉。乃大畜九三利往。此云小悔无大咎者。以体下断也。凡巽体上交多不吉。先儒不知其故在本弱。故多误解。
  象曰。乾父之蛊。终无咎也。九三前临重阴。利往。故终无咎。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裕宽也。虞云不能净父过也。前遇敌。阴遇阴则窒。故往吝。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六五。乾父之蛊。用誉。得中。有应。上承阳。而艮为名。故可致闻誉。
  象曰。乾父用誉。承以德也。德谓阳。承以德。言上承阳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三震为王。为诸侯。上不应之。故曰不事王侯。言不事王侯之事也。高居物表。逍遥事外。故曰高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则法也。不事王侯。若共伯和吴季礼之流是也。作奉事者非。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释诂。临视也。毁梁哀七年。有临天下之言焉。注。临抚有之也。卦以震君临四阴。正抚有也。故曰临。临辟丑。阳息卦。故曰元亨。左传云。不行之谓临。行而不已。则至八月而凶矣。故又曰利贞。言利于贞定也。月卦始子复。至未遁正八月。故郑陆虞皆以八月为遁。而虞氏以杀君父说凶义则非。杀君父皆否遁所同有。胡独八月凶乎。按易林恒之临云。神之在丑。破逆为咎。不利西南。商人休止。临辟丑。震为神。故曰神之在丑。乃行至未而破丑。故曰破逆为咎。又按汉书翼奉传。平昌侯三来见臣。皆以正日加邪时。孟康曰。谓乙丑之日。丑为正。日加未而来。未破丑。故曰邪时。陆绩易传至于八月凶注曰。建丑至未也。八遁亦以未破丑说凶义。徒以弒君父为说。何以辞于其它消卦乎。几易言八月七日。皆言爻数。后儒往往以殷正周正为说。皆梦吃语也。
  象曰。临。刚来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通消卦。故曰不久。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震兑皆为言。故曰教思无穷。坤为民。震为仁。故曰容保民。坤广大。故曰无疆。初九。咸临。贞吉。咸感也。初二爻皆有应。故皆曰咸临。贞卜问也。
  象曰。咸临员吉。志行正也坤为志。应在坤。皆当位。故曰志行正。
  九二。成临。吉。无不利。承遇阴则通。故曰无不利。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二必升五。得尚于中行。而卦以不利为义。故曰未顺命。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说文。甘美也。三独近二。阴顺阳。言甘于顺二也。然不当位。无应。故无所利。坤为忧。知无所利而优之。故无咎也。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不长谓不久。
  六四。至临。无咎。虞翻曰。至下也。谓下应初。当位有实。故无咎。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知音智。言宜知几也。震为大君。象失传。详焦氏易诂九二震主交。应在五。二五相上下。皆当位。故曰大君之宜。言二宜升五也。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二五皆中位。故曰行中。知临者。言宜知几。与二相上下也。上六。敦临。吉。无咎。阳息即至三。上稍止即有应。故曰敦临。敦与屯与顿皆通。有止意待意。义详复卦。言稍待即有应。故曰志在内。内谓三也。故复五六亦曰敦复。言五少迟。阳即息至二。有应。与此同也。旧解训敦为厚。非。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言顿止之故。因阳息即至三。有应也。易之道贵将来。将来有应。故吉。不然内无应。何吉之有。凡云志在内。志在外者。皆谓应爻。九家谓志在二升五。清儒皆宗之。由误解敦字故也。观。漱而不荐。有孚若。五得尊位。下临万民。民为庙堂。万民瞻仰。故曰观。易林以艮为观为视。象失传。详焦氏易治盖即本此也。国之大事。在把与戎。礼之可观。莫盛乎宗庙。宗庙之可观。莫盛乎祭祀。初漱降神也。马融云。进爵灌地以降神也。卦巽为白茅。茅在地上。坤水沃之。缩酒之象也。灌地降神。其诚敬之心。孚于神明。禺(右页)敬也。及至荐牲则扎简略。一孔子曰帝(左衣)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与此义同也。象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漱而不荐。有孚禺(右页)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坤为天下。天下化则服矣。此圣人所以以神道设教也。观亦候卦。故曰四时。临曰元亨利贞。亦四时也。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坤为方为民。艮为观。故曰省方。曰观民。巽为命。故曰教。先王巡狩四方。观风问俗。宣布教化。亦若风行地上也。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释文。马云童犹独也。郑云樨(左禾)也。而虞翻以艮为童。诂与郑同。按马说是也。太玄玄冲云。童寡有也。而易林每以坤为寡。初坤体。上无应。阴遇阴失类。孤寡极矣。故曰童观。其在小人。独行踽蹈(左同)。尚可无咎。若君子则狭隘为病矣。故吝。盖童之象不在艮。而在坤。初何以孤寡。则以上无应而行失类也。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道行也。
  六二。窥观。利女贞。说文窥闪也。倾头门中视也。二应五。坤为门。二在门中。上窥九五。而坤为闭为羞。故羞缩不敢正视而窥观也。圣人取象之精。非注视卦象。不知其微妙如此也。窥观乃妾妇之行。故利女占。若在丈夫。则可丑矣。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丑谓不庄
  六三。观我生。进退。凡我生皆谓应与。诗小雅。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易以阴阳相遇为朋友。故谓应与为我生。三应在上。故曰观我生。进退。上巽为进退。进退者上下也。三与上相上下。谓三宜进居上。上宜退居三。各当位也。故象曰不失道。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道行也。
  
  噬嗑也。亨。利用狱。噬嗑也。嗑合也。亨通也。夫上下之不能相合者。中必有物间之。嗑而去其间。则合而通矣。国家之有刑狱。亦复如是。民有梗化者。以刑克之。则顽梗去。而上下通矣。故曰利用狱。震为口。颐利求口实是也。为口故曰噬。雷电合居于东。故曰合而重。震为口。初至四。正反震口合。上离。正反兑口合。故曰噬嗑。自覆象失传。及震为口之象亡。噬嗑之义。遂晦而不明。卦一阴一阳。刚柔交。故曰亨。坎为狱。折狱之道。不明则人不服。不威则众不从。今威明并济。故利。
  象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童。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有物谓四。四在顾中。故曰有物。颐上下阳。中四交皆阴。阴顺阳。故求得口食。今四阳横互于中。阳遇阳为仇为敌。不顺。嗑去此物。则合而通。故曰噬嗑而亨。卦阳爻与阴交相间。故曰刚柔分。雷电合居于东。故曰合而章。五不当位。然文明以中。断制枉直。不失情理。故利用狱也。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涑(右力)法。罚法皆坎象。敕(右力)正也。威之用。明则离之用也,
  初九。屦校减趾。无咎。震为趾。坎为校。初临重阴。利往。往而遇坎。坎在震上。故曰屦校。校械也。屦贯也。言以械贯于震足之上。足不见。故曰减趾。初当位。故无咎。
  象日。屦校减趾。不行也。此言人初有过。其过尚微。故罚亦从轻。使有所惩。而不至积累其罪。以至于诛。所谓小惩大戒也。初本利行。行而遇险。故不行。
  六二。噬肤减鼻。无咎。震为噬。二艮体。故曰肤。曰鼻。言艮肤艮鼻。为震口所噬。隐伏于坎水之下。故曰减。二乘刚。故有是象。按减趾有类于刖刑。减鼻有类于劓刑。皆初犯罪。刑之轻者。皆冀其有所惩于后也。二得中。故可免于咎。
  象曰。噬肤减鼻。乘刚也。乘刚不顺。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说文腊乾肉也。民坚故曰腊。坎为肉。故三爻四爻五爻皆言肉。坎为毒。遇毒者。坎在前也。坎肉象。详焦氏易诂然有应故小识破。无咎。王弼曰。噬以喻刑人。腊以喻不服。毒以喻怨生。按三不当位。以斯用刑。民必不服。岂惟不服。怨毒以生。言小民不知惩戒。仍积恶不俊也。
  象曰。遇毒。位不当也。三阳位。
  九四。噬乾肺。得金矢。利艰贞。吉。姐(左月)。玉篇。肉带骨也。离艮皆为火。坎肉居中。故曰乾姐(左月)。艮为金。坎为矢。详焦氏易诂四艮主爻。故曰金。亦坎主爻。故曰金矢。坎陷故利艰贞。按周礼大司寇以两造两剂。禁民狱讼。人束矢钧金。然后听之。兹云得金矢。仍寓止讼之意。夫今民人金矢。原欲止其狱讼。兹曰得金矢。是讼者不止。而益深其罪也。
  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坎隐伏故曰未光。升五则光矣。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离火故仍曰乾肉。离色黄。五履艮金上。故曰得黄金。贞卜问。失位。故贞厉。得中。故无咎。按五位虽尊。然不当位。以斯噬物。物亦不服。其坚有如噬乾肉之难。夫据尊位。能行其戮者也。乃物仍不服。不知诫惧。则其估恶不俊(左心)。顽坚难化也明矣。故曰得黄金。言其坚愈进也。得黄金非吉辞。如吉则下不日贞厉矣。
  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得当者。得中也。
  上九。何校严耳。凶。
  坎为校为耳。上应在三。三坎体亦艮体。良为背为何。坎校在民背上。耳则遮矣。故曰严耳。易爻在此。而象全在应。此其一也。王弼曰处罚之极。恶积不改者也。罪非所惩。故刑及其首。及首非诫。减耳非惩。凶莫甚焉。正义曰。罪未及首。犹可戒惧归善。罪已及首。性命将尽。非复可戒。故云及首非戒也。校既灭耳。将欲刑杀。非可惩改。故云灭耳非惩也。
  象曰。何校又耳。聪不明也。灭耳则有害于聪。故曰不明。
  贲。亨。小利有攸往。
  归藏作荧惑。荧惑火星。史记察刚气以处荧惑。曰南方火。主夏日。丙丁是也。卦上艮为星。离亦为星。下离为火。艮亦为火。离主夏位南。艮纳丙亦南。故曰荧惑。于象恰合。至周易作贲。贲。释文云。傅氏作斑。文章貌。郑云文饰貌。太玄拟作饰。按卦一阴一阳相杂。相杂则有文。故曰斑。曰文饰。又按尔雅。龟三足曰贲。卦离艮皆为龟。而震为足。数三。正龟三足也。初二曰其趾其须。九三云儒如。六四云皤如。言其形也。上九云白贲。言其色也。杂卦云。责无色也。艮为黔。坎为隐伏。为黑。亦无色。无色即不明。不明故象言无敢折狱。盖山下有火。与地下有火略同。地下有火明夷。山下有火等耳。故孔子筮得贲不乐。以与明夷同也。后人谓山下有火。明不及远。皆读下为旁。故其义永不能通。前一义旧解皆从之。后一义鲜有述之者。故引信其义。以俟深于易理者定夺焉。
  亨谓二。离夏故亨。传所谓柔来文刚也。小谓五。分泰二居上。五得中承阳。故曰小利有攸往。言利往五也。唐郭京举正。谓小为不。非。
  象曰。贵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
  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丈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卦刚柔相杂故曰文。离日坎月。民星震辰。天文。离礼震乐。人文。离夏震春坎冬。故曰以察时变。震为生。艮为成。为天。故曰化成天下。朱子云。先儒说。天文上当有刚柔交错四字。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山下非山旁。火在山下。与地下同。直明夷耳。后儒谓明不及远者误也。艮为君子。明庶政。象每以相反见义。如同人曰类旅辨物。无妄曰时育万物。蛊曰振民育德皆是。兹因贲不明。君子反以明庶政。坎为狱。折狱须明。离在下不明。故无敢折狱。而无敢折狱。尤贲为无色无明之确征。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初应在四。四震故曰趾。坎为车。初在车下。当然不乘而徒也。盖初九正当勿用之时。安于徒步。以遂其志者也。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来也。
  徒谓徒步。义弗乘者。言志行高洁。不肯苟乘也。
  六二。贲其须。
  艮为须。象失传。详焦氏易诂艮须在上。下离文之。故曰贲其须。其指上卦。言六二之须。谓上艮也。泰二往上成艮。故曰兴。二因得当位居中。故曰与上兴。候果谓三至上有颐象。二在颐下。故有须象。虽巧切。不知艮即为须也。
  象日。贲其须。与上兴也。
  兴起也。与上兴。即喜上兴也。
  九三。 贵如濡如。永占吉。
  坎水故曰德如。阳贞于三当位。前临重阴。故曰永贞吉。
  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之往也。三应在上。上艮为陵。乃上不应。故终莫之陵。永贞于三吉也。又前临重阴。皆顺三。无有陵越之患也。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左传宣二年。皤其腹。疏皤腹貌。卦三至上互大离。离为大腹。故曰皤如。释文皤苟作波。郑陆作幡(左虫)。音烦。按皤通番。番音烦。郑陆读烦声是也。凡易如此等辞。往往用韵。疑番与翰协。诗大雅申伯番番。徒御蝉蝉(左口)。戎有良翰。番与翰协。与此同也也。陆绩云。震为白。为马。按震为羽翰。翰象失传 详焦氏易诂翰如马行貌。言疾如羽翰也。四乘坎。坎为寇。疑其逼己。岂知四当位。下有正应。三无能害之。终得与初婚媾也。象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疑谓疑三。坎为疑。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久久。吝。终吉。
  艮为丘园。坤为帛。乾环约其两端。故曰束帛。子夏传。五匹为束。三玄二熏。象阴阳。戋戋。马训为委积。虞作多。易林旅之丰云。束帛戋戋。膊(左贝)我孟宣。似亦以盛多为训。俗解因戋通残。便训戋戋为薄物。又或作残落者非也。仪礼士冠上虞礼。周礼大宗伯注。皆以束帛为十端。每端丈八尺。两端合卷。决为五匹。皆与子夏传同。然则束帛五匹者。乃先王之定制。戈戈乃形容束帛之盛。谓薄物固非。残落尤谬也。下元应故吝。上承阳。故终吉。彖谓小利往。以此。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五承阳。故有喜。
  上九。白贲。无咎。
  贲而曰白。其为物也明矣。若训为饰为文为斑为黄白色。范望太玄视首上九注为色不纯。高诱吕览贲字注此二字皆不能通。诸儒据绘事后素。曲为之说。无当也。盖艮为贲。责无色。故曰白贲。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下乘重阴。故曰得志。言阳得阴而通也。大畜上九曰道大行也。损上九曰大得志。益九五曰大得志。颐上九曰大有庆。与此义皆同。乃二千年旧解。少能知其故者。真可渭(左口)也。
  
  周易尚氏学卷七 上经
  剥。不利有攸往。
  剥候卦。时当九月。阴消阳,柔变刚。杂卦云剥烂也。盖阴消阳。柔变刚。皆以渐而及。非猝然为之。有似于树木老皮之剥落。归藏作仆。仆与扑通。庄子人间世。蚤蚤(上文)仆缘。仆缘即扑缘。扑击也。而幽(内双豕)风八月剥枣。传剥击也。是仆与剥义同也。不利有攸往。谓阴不宜再长也。传曰小人长。阴长则阳消。故往不利。
  象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艮为视为观。象失传。详焦氏易诂观卦即顺而止。今一阳在上。下观群阴。仍观象也。剥本消卦。然相对者必息。一消一息。一盈一虚。天道循环本如此。不足异也。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上谓上九。坤为厚为下。艮为宅为安。
  初六。剥床以足。句蔑。句贞凶。初震位。故曰足。以及也。周语。太宰以史祝。管子服制。官吏以命士。盐铁论大论篇。呻吟槁简。诵死人之语。则有司不以文学。以义皆同及。剥床以足。即剥床及足也。艮为床。易林比之贲云。展转空床。内怀忧伤。以贲艮为床也。剥全体民象。故屡言床。虞翻不知此象。以坤消乾初。成巽为床。而惠栋又谓巽为木。坤西南卦。设木于西南奥。乾人藉之。床之象也。故夫一象之失传。可使名家易。迂曲至于如此。真可叹也。蔑释文云。荀作灭。象曰灭下。盖荀之所本。王陶庐云。蔑灭古通。周语而蔑其人民。文选邻里相送方山诗。音尘慰寂蔑。注皆作灭。故王注云犹消也。惟灭属下读。似难为句。灭说文尽也。剥床以足蔑者。言床足被剥尽也。故卜问凶。虞翻下属为句。训为无。谓初失位。故曰蔑贞。谓失正也。然二爻当位。亦曰蔑贞。则不合矣。而清易家多从之。非。
  象曰。剥床以足。以又下也。灭下即释蔑义。
  六二。剥床以办。句蔑。句贞凶。
  释文云。辨徐音办具之办。足上也。马郑同。薛虞云。膝下也。王弼亦云足上。按马郑王等似皆以二在初上。故云足上。虞翻谓为指间。王引之读为骗(左足)。骗(左足)膝头也。俞越(左木)谓辨通胖。胖胁侧也。似皆未安。按周礼天官小宰六日廉辨。注杜子春云廉辨或作廉端。故贾疏云经本作廉端。是辨端音近通用。端首也。剥床以端。是剥及床头也。剥之而尽故贞凶。
  象曰。剥床以辨。未有兴也。未有兴。言上无应。
  六三。 剥无咎。
  释文一本作剥之无咎。非。按之字。乃从象辞而衍。无者是也。三处五阴之中。独能从善不党于上下二阴。故曰失上下。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六四。剥床以肤。凶。
  四艮体。艮为肤。故曰剥床以肤。足辨肤皆指床言。肤犹言床面也。人卧床。身与床切。剥及于是。故言近灾。自王肃以肤指人身言。岂知剥及人身。则灾及矣。胡得曰近。乃后儒惑之。谓床不能称肤。王引之谓王弼云。剥床之足。剥床之辨详。下文亦可曰剥床之肤乎。夫床既可曰足。曰辨。又何不可称肤。似皆惑于肃说。故拘泥若是。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六五。贯鱼以官人宠。无不利。
  坤为鱼象失传。详焦氏易估除易林外。后唯郭璞知之。洞林璞筮迁徙。得明夷。曰嗟呼黔黎。时漂异类。桑梓之邦。其为鱼乎。明夷上坤为鱼。为邦。震为桑梓。故曰桑梓之帮。其为鱼乎。剥重坤。故曰贯鱼。艮为宫为宠。以宫人宠者。周礼九嫔注云。女御八十一人当九夕。世妇二十七人当三夕。三夫人当一夕。是天子之宫进御。每夜九人或三人。故曰贯鱼以宫人宠。言宫人之宠御。以次而进。若贯鱼也。即五率群阴以承阳。鱼贯而进也。诗邶风宴尔新婚。不我屑以。笺以用也。以宫人宠。即用宫人宠也。蒙之用说桎告(左木)。益之利用为依迁国。皆与此以字义同也。此与豫九四之朋盍谷簪。皆为易象之最神妙。而最难于形容者。王陶庐云。易辞有非注视卦象不能解者。此等是也。而二千年来。因簪象鱼象之失传。遂改营为音(右戈)为摄。以求与坎象合。命剥五变巽。以求与鱼象合。而易理遂亡于解说矣。杜甫云。盖簪喧枥马。鲍照云。鱼贯度飞梁。皆此二句之确诂。而杜诗尤非真知易者。不敢如此道也。宋蔡弼注社诗。遂误为宴朋友。
  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五得承阳。故无尤悔。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艮为果瓜。硕大也。孤阳在上。故曰硕果。震为食。震覆故不食。震食象失传。详鱼氏易诂卦一阳未消。陕(?)余在上。是其义也。艮为君子。坤为大舆为载。艮在坤上。乘舆之象也。故曰得舆。坤为小人。艮为庐。候卦阴终消阳。故曰剥庐。君子得舆。由上视下取象。小人剥庐。由下视上取象。
  象曰。君子得舆。民所戴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坤为民。艮为终。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阳反故曰复。出人反复。皆对垢(左女)言。复者垢(左女)之反。若舍股(左艮)不言。则复何所自乎。人者人巽。出者出震。坤为疾。象失传。详焦氏易诂阳通故无疾。阴以阳为朋。剥穷上反下故曰朋来。阳遇阴故无咎。阳自始而消。消至剥上。六日。反复则七日。自复而息。息至决(无左)上。六日。反垢(左女)仍七日。循环不已。故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阳长。故曰利有攸往。
  象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
  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震动坤顺。故日动而以顺。天行。天道也。言阴阳刚柔往来消长。天道固如斯也。此天地之心也。坤为心。象失传。详鱼氏易诂此以爻数括天地间之公例公理。其谓卦气起中孚。至复为七日。不推于数不合。只六日七分且于理大谬。是皆执于自垢(左女)至复为七月。经言七日故疑也。岂知易辞皆举一例。包括万有。十日数至七必相反。辰数亦然即以日言。幽(内双豕)诗云一之日。二之日。日皆谓月。侯果已言之矣。阴阳相遇为朋。自此象失传。皆用卦变。俟阳息至二成兑。二阳为朋。虞氏之说讹误至今。又五行志。京房易传曰。复崩来无咎。读朋为崩。是用覆象。谓剥艮覆在下为山崩。而易林遇此象。亦往往曰山崩。京所受也。其详皆在焦氏易诂中。覆象久失传。后惟惠栋用此说。实易言覆象者。不止此也。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曰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曰至日则兼二至言也。垢(左女)云。施命浩四方。即诰戒商旅将闭关也。易林晋之解。所谓二至之戒也。盖古最重二至。汉书薛宣传。日至休吏。所繇来久。后汉鲁恭传。易五月用事。先王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是夏至亦休息。与冬至同、坤为门户。故曰关。震为商旅。坤闭故曰闭关。曰不行。坤为方。震为王。
  初九。不远复。无只悔。元吉。
  复在内。故曰不远复。严元照云。只从氏非。此当从氏。氏是同用。故王肃作提(左衣)。坎低既平。京房亦作提王陶庐云。唐石经即作祗。氏是古同部。故得同用。若氏(下、)则另为一部。不同部者不相假。古之例也。然则今作祗者误也,袄郑云病也。段玉裁云。郑盖借祗为氏(加 )。按祗之训病。诗小雅何人斯。壹者之来。俾我祗也。毛传祗病也。兹训为病。正本毛传。段谓借袄为氏(加 )非。病犹苗(中 )也。复出人无疾。故无苗(中 )悔。乾元通。故元吉。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坤为身。阳微故宜修养以待。
  六二。休复。吉。休者俟也。俟阳息至二故吉。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仁者初也。阳主生故曰仁。以下仁者。言下阳即息至二。静俟则吉也。
  六三。频复。厉。无咎。
  虞翻曰。频蹙也。三失位。故频复。按频古文颦字。故云频蹙。三失位。承乘皆阴。又无应予。失类极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六四。中行独复。
  文言乾九四云。中不在人。中谓三四。居一卦之中也。又系辞云。其初难知。其上易知。若夫杂物撰德。非其中爻不备。中爻谓中四交。即下所谓二与四三与五也。四居卦中。独与初应。故曰中行独复。虞翻谓四不在二五。何得称中行。岂知三四称中爻。易固有明例也。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道谓初。从道谓应初。
  六五。敦复。无悔。
  敦与屯通。诗大雅铺敦淮愤(左水)。笺敦当作屯。扬雄甘泉赋。敦万骑于中营兮。注敦与屯同。又按幽(双豕)风云。敦彼独宿。即屯彼独宿也。屯者止也。次也。而敦又与顿同。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疏即卫风之顿丘。顿亦止也。史记王翦传三日三夜不顿舍。是也。是敦有止意待意。敦复者言五应在二。阳即升二。五稍待即有应也。故临上六亦曰敦临。以上六亦稍待。阳即息三。有应也。旧诂皆训为敦厚。非。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者也。
  向秀曰。考察也。五中位。应在二。亦中位。阳息即至二。五有应。故无侮。中以自考者。释敦之故。易之道贵将来。言顿止以待中二之阳息。自考省也。与临上之志在内义同。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凡上六多不吉。上穷也。坤为迷为死丧。故有灾眚。坤为众故为师。坤为死丧。故行师终有大败。坤为国。震为君。象失传。详焦氏易诂故曰国君。坤为十年。震为征。不克征。言不能兴起也。比上六后夫凶。师上六小人勿用。皆以其不承阳也。他爻皆可承阳。独上六不能不承阳则背叛君命。而殃及国君。故曰以其为君凶。君者国之本。国君受协。根本动摇。故其凶至于十年也。
  象日。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反君道。即谓上六不承阳。旧解皆以不顺君命为反君道。然上六之何以独反君道。其故无能明者。此与六五敦复。及临之敦临义晦同也。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青。不利有攸往。
  震巽为草木为禾稼。下艮为火。故焦京王充皆以无望为大旱之卦。而乾为年。巽为人。年收失望。故曰无妄。元亨者。谓乾元通也。初当位。前临重阴。五中正。故乾元以通。利贞者。利于贞定也。正亦定也。匪正谓三上。三上不当位。妄动。故有眚。眚病也。巽为疾病。其匪正有眚者。言不能贞定而躁动。即有眚也。不利有攸往。仍以动为戒也。震为决躁。躁动于内。外与刚健遇。必无幸矣。故曰不利有攸往。妄释文云。马郑玉肃皆作望。谓无所希望也。按此训最古。史记春申君传云。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是自战国即读为望。作毋亡。妄古文妄之省。王陶庐云。妄望同音相借。大戴礼文王篇故得望誉。望誉即妄誉。史迁受易于杨何。固无误也。又按杂卦云。无妄灾也。故太玄拟无妄为去。汉书谷永传。遭无妄之卦运。应劭云。天必先云而后雷。雷而后雨。今无云而雷。无妄者无所望也。万物无所望于天。灾异之最大者也。后汉崔篆传。值无妄之世。王充论衡。易无妄之应。水旱之至。蔡邕邓皇后溢议。消无妄之运。举两汉之人。无作虚妄及失妄解者。无妄犹孟子所谓不虞也。六爻爻辞皆不虞之事。又无妄灾也。以艮火象失传之故。皆莫知灾之自来。而焦京以无妄为大旱。易林屡见。详焦氏易诂之卦。其故自荀虞莫明矣。卞斌云。匪正宜作匪百。经无作正者。虞翻知巽为禾稼。而不知艮火象。故不知大旱之义。斥京氏为非。诂为亡失。不亡失则卦吉矣。然何以解于杂卦之无妄灾及家传。象传曰。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右行矣哉。无妄若为吉卦。而曰天命不右。曰无所往。有是理乎。虞翻最忌郑学。郑作望故驳之。其所谓俗儒。殆即指郑。后崔憬何妥竞作虚妄解。益与传背。世岂有忠信之人。天命不右。往无所合者哉。害理乱道。莫斯为甚。
  象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音。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震为主谓初也。先儒谓遁上来初。故曰自外来。震为躁卦。躁动于内。而外遇乾刚。故所之不合。五刚中。二有应。故曰刚中而应。大亨者。元亨也。以正者。利贞也。元亨利贞。循环来往。天命固如斯也。乾为天。巽为命也。临传云。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天命与天道同也。故时当元亨而动。时当利贞。即不宜动。不宜动而强动。违天者也。违天而行。天所不福。右福也。何之者。言时值无望。无往而可也。盖易之旨。阳刚不宜在外。在外则气穷。有阳九之户(加九?)。故卦辞以行为戒。以贞定为主。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与举也。天下雷行。万物震恐。举失其求望。茂与懋通。勉也。对答也。言因雷而勉答大威。傅亮文云。只服住命。茂对天休。潘岳秋兴赋。览花莳时之育兮。是茂对连文。时育连文。古读如是。释文作茂对时。非也。艮为时。震巽皆为草莽。而震为生。故曰时育万物。即严畏天命。顺时育物也。象有以相反为义者。如蛊曰振民育德。剥曰上以厚下安宅。明夷曰用晦而明。及此皆是也。虞仲翔不知此旨。据象言时育。证万物皆死之非。审如是也。将蛊曰振育。亦可谓之不蛊。剥曰安宅。亦可谓之非剥。尚可通乎。
  初九。无妄。往吉。阳遇阴则通。故往吉。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得志谓往遇二阴也。大畜九三云。上合志。涣九二云。得愿。上皆无应。皆以前遇二阴。虞翻不知此为易不刊之定理。命四爻变阴。初得应释得志。清儒从之。讹误至今。
  六二。不耕获。不苗(中 )畬。则利有攸往。
  获悦文刈谷也。时小雅于此苗(中 )亩。蔬苗(中 )灾也。始灾杀其草木也,故说文云。不耕田也。畬文三岁治田。时周颂。如何新畬。传一岁曰畜。二岁曰新田。三岁日畬。尔雅同。独郑康成及虞翻谓田二岁曰畬。皆以在二爻岂知诗明曰新畬。是第一年苗(中 )田。第二年便为新田。然尚未柔和也。故第三年为畬田。观诗不曰畬新。而曰新畬。郑虞误也。盖二居艮震之间。震为耕为苗(中 )乃前遇艮。艮止。故不耕不苗。艮手为获。艮成终。为畬。不耕而获。不苗(中 )而畬。为必无望之事。故象以未富为释。据坊记引则为凶字。又据说文引畬下多田字。段玉裁以为即凶之形讹字。然则则为凶字无疑。乃王注谓不耕而获。不苗(中 )而畬。只代终。不造始。臣道固如是也。故利往。如王诂是亦获亦畬也。与象未富之义不合。按易林无妄之讼云。不耕而获。家食不给。谓既不耕。获必无得。故家食不给。读虽与王同。而义则与小象不背矣。又礼坊记引此郑彼注云言必先耕乃得获。先苗(中 )乃得畬。安有无事而取利者乎。皆正诂。宜从。二有应。故利往。此自为一义。与上二句不相属。与困彖同。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无妄之灾。犹不虞之灾也。艮为牛。象失传。详焦氏易诂补遗。粪为系。故或系之牛。震为行为人。巽为盗。故行人之得。艮为邑。良火故曰灾。言或系之牛。被行人牵去。居者反有盗嫌。遭诘捕之祸也。爻辞取象。神妙已极。乃自艮牛民火象失传。自虞翻以来。皆用卦变。致妙用全失。盖三不当位。而巽伏为盗。象失传。详焦氏易诂补遗故有是象。灾之无妄。莫过于是。
  象曰。行人得个。邑人灾也。
  九四。可贞。无咎。
  阳遇阳则窒。下又无应。不宜于动。故曰可贞。贞定也。然得重阴履之。故亦无咎。
  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固有即谓二阴。虞翻亦用卦变说之。非。
  九五。无安之症。勿药有喜。
  巽为疾。为草莽。故为药。无妄之疾。言疾之愈已失望。乃勿药而愈。其喜可知。五应在二。震为笑乐。故有喜也。勿药者。言巽药为艮为所焚也。
  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不可试。言此为事之偶然。非所期望。不可尝试。盖五虽当位有应。然承乘皆阳。未为全吉。
  上九。无安。行有眚。无攸利。
  上应在三。巽为疾病。为眚。为利。然四五遇敌。故行有眚而无所利也。
  象曰。无妾之行。穷之灾也。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乾为大。乾阳上升。为民所止。故日大畜。阳为艮畜。故利于贞定也。兑为食。艮为家。皆在外。故不家食吉。坤为大川。上居坤水之颠。下履重阴。得行其志。故曰利涉大川。与颐上九之利涉大川同也。象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刚健笃实。谓乾。辉光谓艮。艮为日。故曰日新。艮为君子。故曰尚贤。曰养贤。五天位。上孚于五。故曰应乎天。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识。论语女以为多学而识之者钦。注识记也。乾为前。为言。为行。为德。艮止于下。故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艮为君子。
  初九。有厉。利已。厉危也。已止也。初有应。似利往。然二三皆阳。遇敌。故曰有厉。初勿用。故利已。言往应四则有灾也。旧解皆不知有厉之故在二三。于是虞氏命二变成坎。四在坎体。以取灾象。经义之晦。至于如此。真可叹也。
  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不犯灾。释利已之故也。灾即厉。指二三。
  九二。舆说复(左车)。
  伏坤为舆。震为复(左车)。二应在五。五震体。乃舆在内。辕(右复)在外。故曰舆脱复(左车)。车之行全恃复(左车)。复(左车)脱则车不能行。二承乘皆阳。阳遇阳则窒。故有是象。旧说以二应五。便谓利涉大川指二者非也。如二能利涉。焉有此象哉。然爻辞无吉凶。无咎悔。故象曰中无尤。言无尤之故。以得中也。
  象曰。舆说复(左车)。中无尤也。
  九三。艮马逐。利艰贞。日闲舆卫。利有攸往。
  乾为艮马。震为逐。三多惧。故利艰贞。乾为日。尔雅释诂。闲习也。诗秦风游于北园。四马即闲。传亦训闲为习。震为舆卫。日闲舆卫者。言车马已闲习。利于行也。三临重阴故行利。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三遇重阴。阳遇阴则通。故曰上合志。上谓四五。此与升初六之上合志同。初六之上谓二三。阴遇阳则通。与阳遇阴同也。虞翻谓上为上爻。故易本一失。说无不误。
  六四。 童牛之牿 元吉。
  释文。童牛无角牛也。按太玄更次五云。童牛角马。不今不古。即谓牛无角也。牿释文云。陆作角。刘云牿之言角也。九家作告。云牛触。角着横木。所以告人。按刘陆作角者是也。骆牿角。音同通用。艮为牛。象失传。详焦氏易诂艮少故为童牛。而艮为角。四居艮初。有若初生之角。言小牛角初生也。四应初。故吉。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应在初阳故有喜。庐浙云。说文牿牛马牢。牛在牢则范而不越。故吉。于艮止义亦合。
  六五。愤(左豕)豕之牙。吉。
  尔雅释兽。豕子椭(左豕)愤(左豕)。注云。俗呼小愤(左豕)猪为堕(左豕)子。是愤(左豕)豕为小豕艮少象也。二兑为牙。五应之。故曰愤(左豕)豕之牙。言小豕初生牙也。按艮为黔喙。兽之黔喙者莫过于豕。疑艮或有豕象。又垢(左女)以巽为豕。大畜三至五伏巽。或仍以巽为豕也。李鼎作深知愤(左豕)豕二字皆由象生。然求之不得。谓五应二。二坎爻为豕。非。又庐浙云坤雅以代(左木)系豕。谓之牙。牙者系之者也。系而不去故吉。亦与艮止义合。
  象日。六五之吉。有庆也。
  六五承阳。故有庆。晋六五。睽六五。皆上承阳。皆曰往有庆。兹与之同。
  上九。何天之衢。亨。
  艮一阳在上为天。又为背。故曰何。艮为道路。故曰何天之衢。左传昭二年尸诸周氏之衢。注衢道也。又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何天之衢者。言阳在上不为所畜。通达之甚。象曰道大行。亦释衢为道。大行即谓其通达。虞翻释何为当,王弼竟释何为何乃。朱子取之。益非。盖皆以天衢如何负何为疑。岂知易辞皆摄取象之精神。而不能执其解。执则易辞无一可通。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艮为天。易林豫之旅云。人天门。随之蹇云戴瓶望天。皆以艮为天。
  
  艮为君子。震为言为食。正反震言语相背。有相讼意。慎则讼息。饮食者人之所欲。震为口。正反艮手相对。有争意。节则饮食平。慎与节皆艮止象。此易用覆象。最为神妙之语。旧说。惟易林能阐其义。说详焦氏易诂。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 凶。
  离为龟。以刚在外。艮亦刚在外。故颐。损。益皆以艮为龟。此其义。唯易林知之。屯之震云。龟鳖列市。以震互艮为龟。泰之节云。龟厌河海。以节互艮为龟。虞翻用卦变。以晋离为龟。易取象无此迂曲也。初爻艮覆。故曰舍尔灵龟。朵。释文云动也。人食物则颐动。初应在四。四当颐中。故曰观我朵颐。言初当位。拥有群阴。贞静自养。斯亦足矣。乃舍其自有之灵宝。而阐观他人之宠禄。四艮体艮为贵为官则躁竟贻讥。而殃咎或至。故曰凶。按初当位有应。前临重阴。阳遇阴则通。本无凶理。随初。出门有功。益初。利用为大作。其证也。此则凶者。以艮震相反复。内动外止。故宜静不宜动。屯初云。利居贞。是其义也。屯初至五。亦颐也。由此悟随初有功者。以外兑。兑悦震喜。益初利用为大作者。以外巽。同声相应。故皆动而吉。独屯。初利居贞以外坎。无为险难。故宜贞定。其故全在外卦。颐外艮。又止故不宜动。旧解皆不详凶之故何在。则易理失传。不能观其会通也。
  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言初本可贵。反因妄动而不足贵也。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颠与阐(内真)通。和玉藻。盛气颠宝。注颠读为间(内真)。而闻(内真)与穴(下真)通。前汉游侠传。人无贤不肖门(内真)门。注门(内真)与穴(下真)字同。穴(下真)塞也。三四五皆阴。故曰穴(下真)颐。丘前汉息夫躬传。寄宿丘亭。师古云。丘空也。经常。拂违也。丘颐空颐也。盖颐以空为用。今乃穴(下真)塞。违颐之常。故曰穴(下真)颐。拂经于丘颐。前得敌故征凶。其以颠颐拂经为句。或以拂经于丘为句者。非。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二无应。前遇重阴。阴遇阴则窒。故曰征凶。阴阳相遇方为类。今六二不遇阳。故曰失类。象义如此明白。乃二千年易家。皆以阴遇阴为类。于是文言之各从其类。坤彖传之乃与类行。系辞之方以类聚。及此皆失解。与朋友同。说详焦氏易诂。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吴先生曰。拂颐犹不可口也。贞占也。坤为十年。三不当位。承乘皆阴。故十年不用。无攸利也。按三有应。阴得阳应多吉。此独不吉者。以四五得敌。应上甚难。故曰无攸利。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孛?也
  艮震皆为道路。乃艮震上下象皆相反。故日道大孛(左心)。玉篇孛(左心)逆也。言艮震皆有覆象相逆也。艮震皆为道。乃上卦覆震。与下震相逆。下卦覆艮。与上艮相逆。象下一孛(左心)字。寻味无穷。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六二无应。以阴穴(下真)颐。故凶。六四有应。穴(下真)颐以阳。故吉。艮为虎为视。眈眈视貌。说文云视近志远。坤为欲。逐逐言所欲在初。乃为二三所阻。不能遽遂其欲。故逐逐不已。
  象曰。颠顾之吉。上施光也。
  初阳应四。故曰上施光。三有应不当位。故凶。四当位有应。故吉。然四虽有应。为二三所隔。难以下施。故须初上施而吉也。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拂经。王注作拂颐。五不当位。故拂颐。居安也。安居五位。顺上承阳。故贞吉。若下涉坤水。阴遇阴则窒。故不可也。
  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上阳。故当顺从。
  上九。由顾。厉吉。利涉大川。
  由自得也。义详豫九四。九四下乘重阴。故曰由豫。此亦下乘重阴。放曰由颐。然高居万民之上。恐逸豫随之。故振厉方吉也。坤为大川。阳遇阴则通。故利涉大川。此与五爻旧解所以全误者。一由坤水象失传。必用虞翻再三变之法。始得坎为大川。二由类字失诂。故不知和涉不利涉之故何在也。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大有庆。谓上九乘重阴。
  大过。栋挠。利有攸往。亨。
  过失也。谓中四阳隐于阴中。失其用也。说文栋极也。尔雅栋谓之俘(左木)。郭璞云。屋脊也。易林以坎为栋为屋极。大过本大坎也。坎以中爻为栋。大过以三四为栋。桡。释文云。由折也。兑毁折。巽陨落。故栋桡。以易理言。朋承阳则利。利有攸往。应指初。升初六曰允升。曰上合志。大过初与升初同。而四有应。故往利也。虞翻知阳爻无利往者。乃谓二变应五故利往。如虞说。传云栋桡本末弱。本谓初。初亦失位可变也。尚何弱这有哉。乃自宋朱震以来。即承其说。甚矣其不思也。
  象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挠??。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大过之时大矣哉。
  卦气图。大过十月卦。闭塞成冬。故曰大过时。
  大过过字。彖传未明释。后儒或以过往为说。先天位兑左巽右中过乾或以过盛为说。此说尤不协。四阳五阳卦多矣。胡此独盛皆有可疑。愚按太玄拟大过为失。言四阳为阴所锢。失其用也。故汉人皆谓大过为死卦。易林明夷之大过云。言笑未毕。忧来暴卒。又大壮之大过云。道绝不通。商旅失意。又既济之大过云。身加槛缆。囚系缚束。太玄又拟为剧。剧甚也。病也。皆谓阴大贼阳。阳失其用。与易林说合若符契。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通世无闷。
  不曰泽中有木。而曰泽灭木。此汉人死卦之说所由来也。灭者人之所惧。君子则独立不惧。巽为寡故曰独。乾为惕故曰惧。兑悦故不惧。阳陷阴中。阴伏不出。故曰遁世。过世宜有忧矣。乃君子则适世无闷。以兑悦在终也。大象每反以见义。此亦其一也。初六。籍用白茅。无咎。藉荐也。凡以物承物曰藉。曲礼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籍者则袭。注籍藻也。疏执玉必有藻以承玉。巽为伏。初在下。故曰籍。巽为白为茅。茅柔物。初阴故曰藉用白茅。又祭时籍茅于地。用以缩酒。而巽为漏。井九三雍(下兀)敝漏于象尤切。
  象曰。藉用白茅。桑在下也。
  初柔在下。承阳故无咎
  九二。枯杨生梯。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巽。为杨。为陨落。为枯。易林泰之威云。老杨日衰。条多枯枝。噬嗑之否云。朽根枯树。是以咸否互巽为枯也。梯郑作美。木更生。按诗卫风手如柔荑。传云。如荑之新生。然则荑为木新生之条。盖弟(左禾)荑同字。庄子知北游云。在荑稗。释文云美本又作弟(左禾)。是其证。乾为生。巽为木。巽柔。故曰枯杨生弟(左禾)。伏震为老夫。巽为女妻。女妻者。少妻。二下孚于阴。故无不利。巽为利也。易林遇震即曰老夫。遇巽即曰少齐。曰少姬。本此也。详焦氏易诂。虞翻以乾老为枯。岂知乾实虽老不枯。又以乾老为老夫。兑为少女。创二应上初应五之例。以圆其说。是贞悔不必拘。而应与常例可破也。乃清儒翕然从之。异已。只俞樾以虞说为不通。知用旁通。打破二千年之谬误。为功甚伟。特又以大过二五与颐二五相升降以取象。岂知巽即为少妻。兑即为老妇。易林有明征。不必如是穿凿也。故夫象一失传。虽以俞氏之深识旁通。且洞明阳顺阴逆之理。亦无如何也。
  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
  过以相与。言其不当。非谓初可过四应五。二可过五应上也。
  九三。栋桡。凶。
  初爻本弱。故楝桡。上虽有应。然四五皆阳。得敌。九三不能应上。故曰不可以有辅。
  象曰。栋桡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辅。佐助也。
  九四。栋隆。吉。有它吝
  巽为高。四居巽上。故曰栋隆吉。有它吝者。言四应在初。四若它往应之。则为二三所忌。而致吝矣。四与三不同。三与初同体。本弱无如何。若四只不与初应。则吉也。
  象曰。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
  不桡乎下。即不应初。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兑为反巽。故仍曰枯杨。兑为华。易林否之成云。华落实槁。以咸上兑为华。需之剥云。老妇亡夫。以剥伏兑为老妇。又否之中。孚老妾据机。以中孚下兑为老妾。伏艮为士夫。故曰老妇得其士夫。五比阴志行故无咎。下无应。故无誉。虞翻以五应初巽为老妇。易无此例也。盖易有伏象。伏即旁通。即对象。人知之。而旁通之原理。鲜能明之。文言云。旁通情也。情者感也。言阴阳不能相离也。故夫茅茹坤象也。泰初爻亦言之。云雨坤坎象也。小畜亦言之。否初言茅茹。小过言云雨。则用正象。易林本之。正伏象常不分。略如见一男子。可推知其家必有妇。见一妇人。可推知其家必有夫也。然非以夫为妇。以妇为夫。使男女无别也。易系辞取象可用伏。而义则正也。彼夫王引之讥虞翻用旁通。致阴阳无别。是皆于旁通情。情字失诂。故于易理隔阂如斯也。大过老夫士夫。皆在对象。而自荀虞以来。皆苦于本象求之。胡有得乎。
  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且也。
  匹配失宜。故可丑。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
  乾为首。故为顶。泽水在上。故灭顶。与比之无首义同也。灭顶则死故凶。大过之为死卦在此。然上六当位有应。凶则有之。咎则无也。故象曰不可咎。
  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
  不可咎。言致命遂义。杀身成仁。属于天者虽凶。而咎则未有也。
  颐大过四象在先天处四隅。而包灭地水火于其中。天地水火四正卦。上经首尾也。亦即离坎也。而即列于离坎之前。以结上经。最耐寻味。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归藏曰革。李过曰。牢(上草)者劳也。以万物劳于坎也。黄宗炎曰。物莫劳于牛。故从牛。按说文牢(上草)驳牛也。坤为牛。阳人坤中。色不纯。故曰牢(上草)。而牛为物之最劳者。故取于驳牛。周易名坎。则取于陷险二义。上耳坎故曰习。罗汝怀云。习当为折(左 )。礼玉藻帛为折(左 )。注衣有表裹而无着也。急就篇注。折(左 )谓重衣。皆重复之义。而折(左 )又假袭。礼锡袭。书卜不袭吉。故习当作袭。象曰。重险。象曰水存(左水)至。即释习坎之义。自注有便习之说。后儒多从之。夫谙练于行事。此事理之常。岂有诸练于行险者哉。按罗说是也。彖传象传。皆有明释。王注及正义。诂为便习。此所以有野文之讥也孚。信也。有孚谓二五居中。遇阴。阳孚于上下阴也。旧解不知孚之故。在阳遇阴。故说皆不当。坎为心。亨通也。心亨亦谓二五。传所谓刚中也。行有尚则专谓五。五往外得尊位。故曰有尚。曰有功。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水流若盈。则非坎矣。既曰坎则不盈也。坎为失。为信。阳居中。故不失其信。五天位。居坎中。故曰天险。艮止故不可升。二地位。居坎中。故曰地险。艮为山为丘陵。坎为川。故曰山川丘陵也。震为王公。艮为国。为守。为时。为天。
  象曰。水存(左水)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存(左水)。再也。重坎故曰再至。艮为君子。震为德行为言。故曰教。习则教不巳。而德行有常矣。
  初六。习坎入于坎页(左九)。凶。
  说文焰(左无上穴)坎中更有坎。王肃云。坎底也。字林云。坎中小坎。一曰旁人。案王肃说是也。初居坎之最下。故人于坎底。
  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震为大涂。故曰道。初于震无应。故曰失道凶。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二失位。故有险。阴为小。二居中。孚于上下阴。故曰求小得。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象曰未出中。言五无应。故曰未出。有应则上升五而当位。所得大矣。
  六三。来之坎坎。检从郑向本且枕。入于坎页(左九)。勿用。
  三居上下坎之间。来内为坎。之外亦坎。故曰来之坎坎。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赵歧云检敛也。又释名云。枕检也。所以检项也。然则枕与检义同。检且枕。仍承来之坎坎言。言内外俱受检制。既检且枕。仍与初交之人坎焰(左无上穴)同。夫前检后枕。来往既陷于险境。其不能用也必矣。故曰勿用。
  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
  勿用故曰无功。艮为枕。易林需之大壮云。婚姻配合。同枕共牢。大壮通观。以艮为枕。坤众故同枕。
  六四。樽酒。簋贰用岳。纳约自牖。终无咎。
  坎为酒。震为尊。故曰尊酒。震为墓。簋祭器。以盛黍稷。中交正覆震。故曰簋贰。贰二同。曲礼虽不贰辞。注贰谓重骰(?)。此簋贰与损之二簋同。击说文瓦器。簋贰用击者。言用瓦簋。周礼施(右下瓦)人为簋。疏祭宗庙用木簋。今用瓦。祭天地尚质。器用陶匏。郊特牲亦云。器用陶匏。象天地之性。王夫之谓缶瓦也。与礼经合。得其义矣。约神约也。周礼秋官司约。掌六约。治神之约为上。治民之约次之。爻辞言尊簋。则祭神也。故知此约为神约。注神约命祀郊社群望及祖宗也。汉书高帝纪。约先人关者。注约要也。吕览淫辞。秦赵相与约。注约盟也。艮为牖。震为言。故曰纳约自牖。言诏明神而要誓。荐其盟祝之载辞于牖下也。又春官祖祝作盟祖之载辞。以叙国之信用。坎为信。故要誓于神也。承阳当位。故无咎。艮为终。故曰终无咎。酒击牖咎为韵。
  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四承阳故曰刚柔际。际说文会也。
  九五。坎不盈。只既平。无咎。
  坎不盈。义见前。只京虞作提(左 )。曰安也。郑云当作坻。小丘也。按易字不能定者。当定之以象。郑于复卦无只侮。训只为病。兹又训为坻诚以坎不盈。与只既平为对文。则只为实字无疑。又五为艮主爻。艮山故曰抵。而坻与氏通。说文。氏巴蜀名山岸协之堆。旁者(上竹)欲落惰(左土?)者。曰氏。氏崩声闻数百里。扬雄赋晌若氏贵(左阜)。而文选解嘲作坻贵(左阜)。应劭云。天水有大 名曰陇坻。韦昭云。低音若是理之是。是坻与氏通。俞樾云。只既平。即氏贵(左阜)之氏。氏贵(左阜)即平矣。古本易盖止作氏既乎。后人误加示耳。案郑诂为坻。盖即疑只为氏。俞说正与郑合。而韦昭音坻为是。由是证只坻提音皆由氏得。从氏者误也。王引之谓郑作宛在水中低之批为误。岂知郑并未作抵。坻毛传云小诸。释水云。小洲曰渚。兹曰小丘明非渚也。以郑作低与解嘲同。与说文同也。不然郑岂不知仍诂为病。使前后一律哉。坎为平。故曰抵既平。坎不盈为一事。坻既平又为一事。上下对文。诂只为安者固非。仍诂为病。于象虽合。于义未安也。
  象曰。坎不盈。中未光大也。
  阳陷阴中。虽得中而未光大。
  上六系用徽墨(左丝)。真(上?)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刘表云。三股为徽。两胎为墨(左丝)。皆索名。以系缚罪人。虞翻云徽墨黑索也。徽墨(左丝)之象。虞用卦变。以观巽为绳。非也。盖坎为矫揉(左车)。物之能矫揉(左车)者。莫过于绳。故以徽墨(左丝)取象。坎为棘。上坎下坎。故曰丛棘。真(上?)示通。周礼朝士郑司农注及毂(左下禾)梁宣二年范宁注引。皆作示于丛棘。而诗鹿呜示我周行。郑则云示当作真(上?)。真(上?)置也真(上?)于丛棘。旧解皆谓以黑索系罪人。置于狱。或议于九棘之下也。三岁不得。言三年不得出也。茹敦和云。坎为三岁。
  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上六应在三。三震为道。乃三不应上。故曰失道。
  案上以丛棘为狱者。虞说也。虞谓狱外种棘。张惠言以不知所本而疑之矣。以周礼秋官朝士为本。使公卿议于九棘之下而定罪者。郑说也。然不曰九棘。而曰丛棘。文王演易之时仍殷制。殷是否有三槐九棘之制不可知。则亦可疑也。况爻词曰三岁不得。不得者不能遂其愿也。象曰。上六失道。失道者。言所为不当也。不当故不得。于人狱词意皆不合。按列子说符篇。臣有所与。共担墨(左丝)薪菜者。曰九方皋。是徽墨(左丝)可以约薪菜。扬雄酒箴云。子犹瓶矣。居井之湄。不得左右。牵于墨(左丝)徽。是徽墨(左丝)可为井索。胡为必束缚罪人。若以丛棘为疑。诗云。园有棘。其实之食。又云墓门有棘。斧以斯之。是棘常生于墓门及园囿。羽猎赋。斩丛棘。夷野草。吴志诸葛格(左 )传。升山赴险。抵突丛棘。是丛棘常生于山林。安在必为狱。故易林需之坎云。凿井求玉。非卞氏宝。名因身辱。劳无所得。上二句谓所施不得地。释真(上?)于丛棘。及失道之义也。下二句谓徒劳无功。释真(上?)于业棘。三岁不得之义也。依易林此释。似言徽墨(左丝)所以系物。然施于丛棘。则权权刺激。难于施设。故久不得。不得之故。则由于所真(上?)失道也。如是则不得与失道之故。与上文皆协洽矣。徽墨(左丝)皆绳索名耳。系物之用甚多。必谓专系罪人。无及执乎。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乾交坤为坎。坤交乾为离。坎为隐而离则明矣。凡相对之卦。其义皆对。二五中正。故利贞。二五丽于阳中故亨。坤为牛。离得坤中爻。故亦为牛。俞云。说文牝畜母也。牧牛即母牛。虞翻谓以离为牝牛为借说。岂知左传昭五年。明云纯离为牛。由是证虞翻未见左氏。
  象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
  
  乎地。重明以丽乎正。及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五为天位。离日兑月。象失传。详焦氏易诂皆在五。故曰日月丽乎天。礼王制邮罚丽于事。注丽附也。言日月附于天也。二四互巽。为百谷。为草木。而二为地位。故曰丽乎地。从王肃不作土两象故重明。万物得日以化成。
  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晌明而治。故曰大人。重明。故曰继。
  初九。履错然。敬之。句无咎。
  王注。错然敬慎之貌。处离之始。故宜慎所履以敬为务。避其咎也。按初为震爻。震为履。错然。盖又有郑重不苟之意。故曰敬。以敬之连无咎读者非。
  象曰。履错之敬。以辟咎也。
  六二。黄离。元吉。
  坤色黄。离得坤中爻。故曰黄离。得中故大吉。
  象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击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三居离终。故曰日昃。故象曰不可久。此爻全用伏象。伏震为鼓为缶为歌。伏艮为坚。故易林常以艮为寿为老。释言耋老也。盖三居下卦之终。时已迟暮。故曰不鼓缶而歌。诗坎其系击。缶固古乐也。而三居互艮之初。艮为大老???。言不及时行乐。则将有衰老之嗟也。震为乐。震反为艮则嗟矣。此与中孚六三之或鼓或罢。或泣或歌。皆正覆象并用。与杂卦震起艮止。兑见巽伏之义同也。而能识此旨者。在古则左传。在西汉则易林。后则无知者。
  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九四虽失位。然其凶不至如此之甚。盖此爻之义。仍取覆象。自覆象失传。故说者皆莫明其故。离二至四巽。巽顺。三至五巽覆。即不顺矣。兑刚卤。故突如其来如。突与云同。亦作充(下 ?)。说文云不顺忽出也。从倒子。易曰突如其来如。不孝子突出不容于内也。云亦作充(下 )者。说文充(下 )下云。或从倒古文子。即易突字。按古文子作灾。倒之即为充(下 )。惠栋校集解。竟改为充(下 )。然说文明曰即易突字。是古本易作突与今同。改作灾非也。巽覆故不顺。子体倒故曰不孝子。不孝子无所容于世。体离故焚如。兑毁折故死如。弃如。说文弃损也。从充(下 )。充(下 )不孝子也。故匈奴传。王莽造焚如之刑。如淳云。焚如死如弃如者。谓不孝子也。不畜于父母。不容于朋友。故烧杀弃之。按如淳及许慎之说。皆与象传无所容义合。盖古义如此也。
  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六五。出涕沦若。戚嗟若。吉。
  目汁出曰涕。五离为目。兑为雨水。决(左无)九三。往遇雨。革传水火相息。水出自目。故曰涕沦。沦说文水别流。言涕被面而支溢也。清儒皆以伏坎为涕。于卦象之神妙全失。兑口为嗟。若者语辞。象本不吉。然而云吉者。以丽于阳中也。
  象曰。六五之吉。丽王公也。
  乾为王为公。谓四上。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五。无咎。此与大有鼎上九义同也。大有上九云。自天有之。吉无不利。鼎上九云。大吉。盖大有鼎中交皆不利。凡中爻不通利者。上九必利。大畜中爻为艮所畜。至上九忽亨。则以上九高出庶物。不为所言也。大有鼎离与大畜理同也。茹敦和云。离有征伐象。明夷九三日。南狩(左月)。得其大首。晋上九日。维有伐邑。皆为离上爻。盖一阳突出兑说之上。而兑为斧钺。离为甲兵。故曰王用出征。兑为毁折。乾为首。先儒皆谓坎折坤。则离亦折乾也。皆以中爻故离有杀象。既济云东邻杀牛是也。折首谓杀敌。于思泊云。虢季盘折首五百。执讯五十。不?(左其右上凤右下女)股。女多禽折首。执讯。征之金文。皆谓杀敌。非谓魁首。按于说是也。匪与分古通。周礼地官。凛(?)人以待国之匪颁。注匪读为分。获匪其卫者。谓匪颁所获丑掳于有功。以为奴隶也。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征正也。折首获丑。皆正邦之事。邦象未详。诸家皆以坤为邦。按三至五伏艮。艮为邦。
  
  周易尚氏学卷九 下经
  咸。亨。利贞。取女吉。
  咸感也。归藏曰钦。诗秦风忧心钦钦。传思望之。心中钦钦然。盖以少男仰求少女。有钦慕之情。是钦亦有感意。与咸义同。六爻皆有应。故曰亨利贞。少女在前。肖男在后。而艮为求。兑为悦。艮男求女。兑悦应之。得婚姻之正。故曰取女吉。
  象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悦。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夫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否三上交。故曰柔上而刚下。山泽通气。故曰二气感应以相与。艮止兑悦。故曰止而悦。兑上艮下。故曰男下女。天地感即阴阳和合。和合则万物生。圣人感人则仁义兼施。仁义侠(左水)则天下和平。盖天地万物之事。莫不由感而通。由感而成。而其所以能感之故则情也。故曰其情可见。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艮为君子。艮男下兑女。卑以自牧。故曰以虚受人。虞翻曰。否坤为虚。乾为人。今坤虚。三受上。故以虚受人。
  初六。咸其拇。
  拇。释文马郑薛云。足大指也。初在下震交。故曰成其拇。咸及拇。则欲行矣。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外谓四。初应在四。初四相上下。则各当其位。足者人所恃以行。今感在拇。故欲之外也。巽伏故亦为志。见易林。亦失传象也。
  六二。成其腓。凶。居吉。
  胫腓所恃以行。感及于腓。则欲前进。乃进而凶者何也。按二当位。承阳有应。与革二至上同。革六二征吉。此应与之同。然而凶者。以革义取革新。故利于征。若咸则义取阴阳相感。感在五为正应。乃三四亦阳。二独与五。则为三四所忌。故动凶居吉。此与同人六二同。二同于五。原为正应。然而吝者。以三四亦阳。二不与同而独同五。则招忌也。其故皆在三四。近比三则失五之正应。远应五则有近不承阳之嫌。遁六二蛰以牛革。亦戒其动。以遁二与同人咸体同也。腓。说文胫端(左月)也。喘(左月)。说文腓肠也。段玉裁云。腓肠谓胫骨后之肉。肿之言肥。似中有肠者。故曰腓肠。按段释腓肠。至为明晰。即今俗所谓腿肚也。庄子天下篇。禹腓无跋(左月)。注跋(左月)细毛也。腓因劳受摩揩。故跋(左月)不生。然则腓为胫肚明矣。人之行恃胫。感及于胫。必前进矣、进则有咎。故曰凶。居则不动而承阳。故曰居吉。此爻凶义。鲜有详其故者。崔憬谓二应五。失艮止义。惠栋谓二比三。失五正应。义皆未备。
  象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二承阳有应。当位。本无凶理。象辞恐人生疑。故释其故。言爻辞虽云动凶居吉。然阴顺阳为天职。六二但上承诸阳。亦无害也。传意似重近取。不必远应也。翼经之大。莫过于是。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巽为股。股在腓上。故咸及于股。阳遇阳则窒。上虽有应。不能往也。往则为四五所忌而吝生矣。若初二则随三者也。三下履重阴。止于是可矣。执者止也。止于三下比于阴。不必前进。否则吝穷也。
  象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股所以行。故曰不处。巽为志。乾为人。言初二志在随三。故三之所执。宜于下也。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四不当位。承乘皆阳。故必贞定无为。方免悔吝。朋谓初。尔谓四。憧撞思不定也。盖四来应初则三害之。初往应四。则二害之。故初四不宜动。宜静。然阻愈多则感愈切。朋从尔思者。言初不得应阳。而慕思四也。
  象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
  下系云。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三近四。二近初。然三亦阳。为四敌。二亦阴。为初敌。故二三为初四害。知其害而不动。害斯免矣。故曰未感害也。初四相上下成离。离为光大。今不能相上下。故曰未光大。
  九五。咸其每(左月)。无悔。
  每(左月)。说文背脊肉也。郑虞同。伏艮。艮为背。故曰咸每(左月)当位得中。故无悔。感居人身之上。故象曰志末。末谓上六。言九五感上。近而无阻。故无悔也。案五正应在二。而舍二感上者。以三四害之也。
  象曰。咸其每(左月)。志末也。
  大过云。本末弱。以上为末也。兹曰志末。谓五为三四所阻。不能应二。故舍远取近。感在上也。
  上六。咸其辅颊舌。
  虞翻曰。耳目之间日辅颊。按说文。辅。人颊车也。颊。面旁也。左传辅车相依注。辅输颊。车牙车。正义云。易以辅颊舌三进并言。则三物也。故郑注颐卦云。颐者口车辅也。震动于下。又止于上。口车动而上。因输嚼物以养人。按郑所谓口车即牙车。牙车在口下。故曰动而上。辅在口上。故曰因辅嚼物以养人。是辅与牙车对。在口中,颊在面旁。居口上。与颐连。不过颊在上。颐在下。颊以骨言。颐以肉言耳。是输与颊确为二物。又皆为口之属。故与舌并言。兑为口为言。辅颊舌皆兑象。所用以言者。感及于是。则言说多矣。故象日滕口说。来矣鲜云。舌动则辅应而颊随之。三者相须用事。皆所以言者。皆兑象。
  象曰。咸其辅颊舌。泰(左月)口说也。
  释文。滕达也。九家作乘。虞作滕。郑云送也。按郑虞说非也。朱子云。滕与腾通。即达也。李鼎祚本正作腾。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咸男下女。男求女。得婚姻之正。夫妇之道既立。则长男在前。长女在后。夫倡妇随。终身以之。故受之以恒。恒常也。久也。卦六爻皆有应。故亨利贞。易林大畜之未济云。乾坤利贞。乳生六子。利贞者和合也。二五应初承重阳。四临重阴。故曰利有攸往。虞翻谓终变成益者是也。
  象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巳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大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泰初四相上下成震巽。故曰刚上而柔下。震巽相反复。乾坤者震巽之终。震巽者乾坤之始。故曰终则有始。蛊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与此理同也。夫妇者天地也。天地之道。循环往来。恒久不已。乾为日。兑为月。日月久照。恒也。震为春。巽为夏。兑秋。乾冬。四时反复。无有穷期。恒也。乾为圣人。震巽为草木。故曰万物之情。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雷风同声相应。可常可久。立而易方。则不恒矣。故此卦六爻皆有应。而爻辞皆不取。论语有勇知方。注。方义也。立不易方。即蹈义而行。无或违也。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
  浚深也。虞翻云。乾初为渊故深。深谓阳。乃泰初阳上居四。四阴下居初。虽皆失位。而仍有相求相交之象。故曰浚恒。乃四阳为二三所隔。不能应初。若初则可应四也。惟初远应四。则有近不承阳之嫌。为二三所忌。故曰贞凶。无攸利。贞卜问。巽为利也。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又在初称始。宜静不宜动。况阴居初失位。尤不宜动。以违恒久之义。乃初六求与四阳交。不知二三之有厉。故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言凶之故在初六求与四交也。焦氏易林泰之恒云。蔡倏适楚。流连江滨。逾日历月。思其后君。粪为草莽。故为蔡。丛木为楚。故震为楚。言初求四。故曰蔡侯适楚。乾为江海。初在乾下。故曰流连江滨。乾为日兑为月。初前临乾兑。故曰逾日历月。初求交四。震为君。故曰思其后君。林词专释此爻与四之关系。而曰思其后君。释求深之义。尤为明白。故本焦义以为诂。
  丸二。悔亡。
  二不当位。前临重阳。宜有悔矣。然得中位。进虽不利。中正自守,亦无悔也。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乾为久。为三四所隔。不能应五。故久于中。卦以恒为义。久中故悔亡。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乾为德。三承乘皆阳。宜静不宜动。倘亟于应上。而四或害之。则羞吝生矣。故贞吝也。又三居巽上。下桡。进退不定。亦不恒之一因也。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乾为德。承乘皆阳。进退有阻。故曰无所容。
  九四。田无禽。
  震为田猎。禽获也。下应初。三二遇敌。受阻。故无禽。按四前临重阴。例之豫四。大壮解丰。四爻皆吉。兹独不吉者。卦以恒久贞定为义。故不取利往也。
  象曰。大非其位。安得禽也。
  乾为久。乾四失位。故曰久非其位。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二五为夫妇。乾为德。六五下遇重阳。而正应在九二。通利极矣。阴得阳应。终身顺承。故贞妇人吉。乾为夫。大过九二。老夫得女妻是也。故夫子谓九二。六五者九二之妇。本为正应。然二着应五而从妇。则三四遇敌。横犯灾难。故曰夫子凶。大畜初九曰。不犯灾。需初九曰。不犯难行。二卦初九。皆有正应。而皆二三得敌。故日灾难。兹与之同。
  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五应二。故曰从一而终。坤为义。乾制义者也。阳得阴应。本无足贵。况应之而犯灾难乎。故曰从妇凶也。
  上六。振恒。凶。
  上六居动之极。故日振恒。振起也。卦以贞静恒久为义。振则于恒德或违。故凶。
  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交至上而穷。不宜动。大谓三。三欲应上。为四所隔。故曰大无功。
  
  周易尚氏学卷十 下经
  遁。亨。小利贞。
  遁月卦辟未。阴长阳消。小人道长。君子道消。遁者退也。避也。当阴盛之时。势须退避。否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故曰遁亨。盖以行止论。洁身退隐。否所谓俭德避难也。无所谓亨。而以祸福论。防微虑远。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优游事外。亨莫亨于是矣。故传日适而亨也。阳大阴小。小利贞者。谓宜贞定也。传曰浸而长。谓阴方长。长则消阳。故利于静。不利于动也。
  象曰。遁亨。通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通之时义大矣哉。
  五当位。二有应。故曰刚当位而应。然而不能不适者。时不可也。故曰与时行。遁太早则有过情之讥。如严光是也。太晚则不能适。沉溺于小人之中。而不能免。如刘歆是也。行而宜之之谓义。故夫子极叹时义之大。
  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凡卦皆合上下卦以立名。乾健艮止。皆无退义。然而遁者。以乾与艮先后天皆居西北也。西北者幽潜无用之地。太玄谓曰冥。冥者明之藏也。故曰遁。乾为君子。远遁在外。故曰远小人。五应二。故曰不恶。然以有阻隔故。绝难为与。故曰不恶而严。盖外不与绝。内实远之也。
  初六。通尾。厉。勿用有攸往。
  爻象初为尾。初往应四。则为同性之二所阻。危厉之道也。勿往则免矣。
  象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艮为止。在艮宜静。勿用有攸往。则无灾矣。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艮为牛。无妄六三或系之牛是也。二居中。故曰黄牛。易林既济之艮云。伺候牛羊。同人之无妄云。负牛上山。皆以艮为牛。艮为皮革。执持也止也。艮手为执。言二得中正。宜贞定自持。如牛革之固。莫能胜我而说去也。仍小利贞之怡(右下日)也。说脱同。
  象曰。执用黄牛。固态也。
  巽为志。牛革者至固之物。持志如是。贞定极矣。故曰固志。固则不动。不动则不消阳。
  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巽为绳。故曰系。艮止故曰秒遁。言系恋而不即遁也。巽为疾。三无应。往遇敌。故有疾厉。然下有重阴。承顺于三。畜臣妾则吉。艮为臣妾也。巽疾象。详履卦象传注。艮臣象亦本易林。易林决(无左)之坎云。君臣扰忧。坎中爻艮震。震为君。艮为臣。故曰君臣扰忧。又兑之艮云。臣围其君。亦以艮为臣。盖艮为憧为仆。故为妾。臣与仆古不分。故为臣。由是知蹇六二曰。王臣塞蹇。小过六二曰。遇其巨。易原以艮为臣也。
  象曰。系遭之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广韵。惫赢困也。陆绩云。大事谓天下之政。潜道之世。但可居家。畜养臣妾。不可治国之大事。
  九四。好道。君子吉。小人否。
  虞翻曰。否乾为好为君子。阴称小人。按四与初有应。好适者。外不与小人绝。当祸患未形之时。从容而遁也。然知几其神。惟君子能之。若小人则系恋而不去也。故曰君子吉。小人否。
  象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否不也。小人不肯退。不退则凶咎至矣。九五。嘉道。贞吉。乾为嘉。五居中当位。下有应与。大必适也。乃识微虑远。及此嘉时而遁焉。故曰贞吉。象曰。嘉遁贞吉。以王志也。五应在二。二互巽。巽为伏。故为心志。虞翻用卦变谓四与初巳易位。三已变成坎。上来之三。成坎为志。夫圣人观象系辞。其所用象。乃在三变之后。迂曲如此。使后学鸟从测之哉。上丸。肥通。无不利。子夏传释肥为饶裕。虞翻以乾盈为肥。皆非。后汉张衡传。注引淮南九师训云。飞而能适。吉孰大焉。易林需之遁云。去如飞鸿。节之道云。奋翅鼓翼。王弼云。曾(左矢)缴不能及。并皆读为飞。朱芹引姚宽西溪丛语云。肥古作琶。琶蜚同字。是肥即蜚。蜚即飞也。盖上九居极上。高飞远引。无有阻隔。故无不利。而乾为行。故为飞。乾九五飞龙在天是也。象曰。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上九逍遥世外。故无所疑。大壮。利贞。杂卦云。大壮则止。序卦云。物不可以终壮。故授之以晋。晋者进也。是亦训为止。故与进对文。太玄拟为格。格阻也。亦止也。又拟为夷。夷伤也。故马虞训壮为伤。吴先生曰。伤则必止。二义相因。按说卦震为蕃。蕃有闭义。诗四国于蕃。笺云蕃屏也。周礼大司徒蕃乐。杜子春读蕃为藩。谓藩闭乐器而不用。是蕃与藩通。大壮之所以为止者。以震藩屏闭在前也。四不应初。二三遇敌。下阳全为四所格阻。故日曰贞。言利于贞定不动也。即止也。不止则伤。四五两爻是也。郑王谓为强盛。然注莫古于十翼。莫精于太玄。皆不如是言。疑非易本旨。象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大地之情可见矣。大谓乾。乾在下为四所格。故曰大者壮也。盖刚宜静。刚而动必多阻格。释壮之故也。利贞者。贞定。乾象传云。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天地之情。本如是也。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震为履。震履乾。即卑履尊。非礼甚矣。陆绩曰。君子见卑履尊。终必消除。故以为戒。大象每相反为义。此其一也。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年初应在四。四震为趾。乃四亦阳。初失应。故壮于趾。言趾有所阻格也。又二三亦阳。阳遇阳则窒。故征凶。有二说文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日月有食之是也。依说文。有孚者。谓不宜于有也。即不孚也。正与象辞孚穷之义合也。象曰。壮于趾。其孚穷也。初得敌。无应。故孚穷。九二。贞吉。二得中。故贞吉。与下贞历为对文。象曰。九二贞吉。以中也。二承乘皆阳。得敌。似不吉。然而言者。以位中也。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历。羝羊触藩。赢其角。三应在上。小人谓上六。君子谓三。乃上六欲应三。而为五所格。故用壮。三欲应上。而为四所格。故用罔。目无也。言三上皆失其用也。故卜问历。中爻互兑。故曰羊。四震为藩。赢缠绕也。三在下卦之上。于交象为角。羝羊触藩。赢其角者。言三欲上升。为九四所阻格。若羝羊以角触藩而不能决。角反为藩所困也。荀爽以五为角。五为角。则藩已决矣。胡有赢象哉。震藩象。易林乾之丰云。藩屏周卫。同人之师云。藩屏汤武。皆以震为藩。而藩与蕃通。说卦震为蕃。即易林所本也。
  象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罔犹否也。
  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赢。壮于大典之复(左车)。
  四前监重阴利往。故贞吉无悔。故藩决不赢。震为舆。为复(左车)。象曰尚往。是四往五也。四往五。震象毁。而兑为毁折。故曰壮于大舆之复(左车)。盖卦以止为义。藩决则进。进则有伤。五爻丧羊相因而至矣。虞翻因不知复(左车)象。氦复(左车)为腹。非。
  象曰。藩决不赢。尚往也。尚往言上进居五。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
  兑为羊。兑毁折故丧羊。易。释文云。陆作场。谓疆场也。古文往往如是。说文场田畔也。诗小雅。疆场有瓜。丧羊于场。言丧羊于田畔也。诸家作难易解。不辞甚矣。惟场象无有详者。按震为阪。说文阪坡也。山协也。诗小雅。瞻彼阪田。场既为田畔。疑仍震象也。然虽丧羊。下有应得中。亦无悔也。
  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位不当。释丧羊之故也。
  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卦全体兑象。故仍曰抵羊。上欲应三。而为五所格。五亦阴得故。三之藩在四。上之藩在五。故退欲来三。为藩所阻。进欲前往。而道已穷。故不能退不能遂。巽为利。巽伏故无攸利。然上当位有应。艰贞自守。终吉也。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详也。艰则吉。咎不长也。
  释文云。详审也。审慎也。言不能退不能遂之故。咎在不慎审于始而妄动也。郑虞王肃王弼皆释详为善。于义亦通。三上为正应。终必和合。故曰咎不长。
  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离出地居五。南面响明而治。故曰晋。晋进也。四诸侯。康美也。大也。礼祭统。康周公注。康犹褒大也。易林随之恒云。实沉参虚。封为康侯。康侯略如大侯。为诸侯之美称。犹诗之言齐侯。言平王也。坎为马。坤亦为马。坎为众。坤亦为众。故曰用锡马蕃庶。艮为手故曰锡。锡予也。言康侯恭顺。来宾于王。锡贲众多。杂卦。晋昼也。艮为手。数三。离为昼。故曰昼日三接。侯果曰。大行人职曰。诸公三晌三问三劳。诸侯三响再问再劳。于男三晌一问一劳。即天子三接诸侯之礼也。昼日三接。即一昼三觌也。
  象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是以康候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
  明出地上谓离。顺谓坤。柔进而上行谓五。进居地上。得君位也。
  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二无应。进遇坎。坎为忧。故曰愁如。贞吉者。卜问吉也。介虞九家皆训为大。坤为母。伏乾为大为福为王。故曰受兹介福于其王母。王母谓二。言二虽不宜于进。然得中为坤本位。必受此大福也。旧解谓王母指六五。六五亦阴。焉能福二。故夫阴遇阴阳遇阳。敌应之理不明。说易无不误也。
  象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
  言二所以受兹大福者。以得此中正之位也。若六五则中而不正。各家因曰王母疑非五莫能当。岂知下坤方为母,伏乾故曰王母。易林此例甚多也。
  六三。众允悔亡。
  施氏于升初六允升。读作允(A:左上山左下卒)。就允(A)进也。此允字当与之同。故吴澄亦读作众允(A)。众斯允(A)者众进。坤为众。言群阴并进而承阳也。故曰悔亡。虞翻诂允为信。朱子从之。与象传上行之义不合。
  象曰。众克之志。上行也。坎为志。上行谓进而承阳。即释允(A)义。可见施读合也。
  九四。晋如鼠。贞厉。
  释文子夏传作硕鼠。云五技鼠也。古盖音同通用。艮为鼠。为穴。坎为盗。鼠居穴中。伺隙盗窃。昼伏夜动。四失位。前临夷主。下拥万民。而坎为隐伏。为畏怯。欲进居五。恐下民生疑。欲下应初。又恐失五位。进退周章。有类于硕鼠。故贞厉也。
  象曰。硕鼠贞厉。位不当也。位不当。即谓不中不正。
  六五。悔亡。矢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六五得尊位。晌明而治。故侮亡。矢辅嗣作失。兹从孟马荀虞郑王肃诸家。坎为矢。五坎体。是得矢也。坎为恤。得矢为用。故勿恤。承阳故往吉。坎矢象。噬嗑九四云得金矢。以坎为失也。易林常用。乃至汉末竟失传。
  象曰。矢得勿恤。往有庆也。
  往遇阳。故曰往有庆。虞翻强命五变得乾为有庆。岂知六五上下皆乾阳。五居其中。往承阳故有庆。若五变为阳。往遇阳得敌。尚能有庆哉。
  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爻例上为角。故曰晋其角。坤为邑。离上九云。王用出征。有嘉折首。是离有征伐象。盖离为甲兵。故维用代色。然下应柔爻。故必振厉方吉元咎。以不全吉。故贞吝。
  象曰。维用伐邑。道未光也。
  离为光明。至上光将熄矣。夫王道大光。则无用征伐。用征伐必未光也。
  明夷。利艰贞。
  郑云。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人地。明则伤矣。按二至四互坎。故曰艰。坤安故曰贞。利艰贞者。言当明夷之世。宜以艰苦贞定自守也。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离文明。坤柔顺。离内坤外。故曰内文明而外柔顺。坎为难。故曰以蒙大难。坤为文。震为王。故曰文王。文王国羌里。几经艰难。而后出之。故日以蒙大难。坤为黑。坎为隐伏。明伏地下。故曰晦其明。坎在下。故曰内难。坎为志为正。故曰内难而能正其志。震为子为箕。故曰箕子。易林贲之屯云。章甫荐履。箕子佯狂。以屯震为箕子也。箕子纣请父。故曰内难。纣囚箕子。箕子佯狂为奴。晦明不用。仅以身免。故曰箕子以之。以用也。易凡于人名地名。无不从象生。除焦延寿外。无知此者。震箕象形。易林屡用。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初潜龙勿用。况当明夷之世。方自晦之不暇。当然不得禄食也。
  六二。明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释文云。股。马王肃作般。孙堂云。般盘之省。汉碑盘字常作股。股常作般。然则马王虽作般。义仍作股。汉时般股通用不分也。互震为左。巽为股。巽伏不见。故曰夷于左股。三震为马。拯。郑云承也。子夏传作升。仍音承。用拯马壮吉者。言二承三。三阳。故壮吉也。旧解独惠栋谓马谓三。而谓三升二故壮。则又非。承者顺。谓阴顺阳。象释曰顺。即释拯义也。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则者法也。阴以阳为则。顺以则。谓阴顺阳。释拯马之义也。乃旧解皆不知其所谓。故愈说愈晦。岂知象以解经。顺即谓拯也。
  九三。明夷于南。句狩。句得其大首。不可疾。句贞。
  三遇坤。坤为夜为黑。震为南。左传成十六年。晋筮遇复曰。南国戚(左足)。 以坤为国。震为南也。三南遇坤。故曰明夷于南。震为狩为大。坎为首为获。故曰得其大首。言得其渠率也。诗大雅吴天疾威。传。疾犹急也。不可疾。言虽得其大首。不可持之过急也。贞谓宜安定也。疾与贞相对为义。旧读疾贞连文。九家谓不可疾正。最为害理。独项氏玩辞。以贞自为句。与经义合。又旧读以南狩连文。义亦不协。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阳遇阴故大有得。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震为左。坤为腹。为门庭。为心。四坤体。故曰人于左腹。坤阁故曰获明珍之心于出门庭。震为出。言行至四人坤。悉明夷之故。正在于是也。四当位有应。故无吉凶。坤心之象。益九五云。有孚惠心。心调二。二坤体也。又益九五象云。大得志。志亦谓坤。故易林需之否云。志如死灰。以坤为死为志。人第知坎为心志。不知坤亦为心志。故易辞多误解。
  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坤为心意。故曰获心意。旧解多以三升五成坎为心意。穿凿无理。不可从。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震为箕子已见前。据易林。此箕子则孩子也。决(左无)之中孚云。道路不通。孩子心馈。以中孚互震为孩子。又家人之龚云。孩子贪饵。以伏震为孩子。又损之大畜云。婴儿孩子。未有知识。以大畜上艮为婴儿。互震为孩子。凡易林取象。无不本之易。易他处无孩子象也。宋吴械韵补云。古亥字音喜亦音其。按亥字既读为其。则其字亦必读为亥。淮南子时则训。A (?)萁隧火。高诱注。萁读为该备之该。即A(?) 该燧火也。真既读为该。于是亥孩刻亥(上草)。与其箕常通用。书微子。我旧云刻子。论衡作我旧云孩子。孩子谓纣。言久知其愚蒙昏馈(左 )也。是应为孩子。而作刻子。墨子非攻篇。纣播弃黎老。贼诛孩子。是孩子即箕子。古之所谓诛。不尽是杀。贼诛孩子。即幽囚箕子也。是应为箕子。而作孩子。故此处六五之箕子。汉赵宾又作亥(上草)兹。夫墨子以孩子作箕子。则明夷六五之箕子。易林作孩子。正与墨子合。与论衡同。孩子皆谓纣也。孩箕刻亥(上草)。皆非讹字。以音同古通用。犹盘桓之盘。或作盘。作盘(下木)。作般。皆非讹字也。易林云。婴儿孩子。未有知识。释孩子之义也。六五天子位。孩子之明夷。谓纣昏蒙。惟其指纣。故象传推及于文王箕子。不然。象传之箕子。胡以无一异读哉。故易林垢(左女)之明夷云。西戎为疾。幽君去室。明夷六五君位。坤黑。故曰幽君。坎为室。六五在坎外。故曰幽君去室。幽君即释孩子之义。又困之明夷。邃态作云。蒙覆大臣。坤为云。亦释昏蒙之义。又京房易传明夷云。君暗臣明。不可止。君暗谓六五。臣明谓六二。亦以五为君。不以为纣臣。又象传曰。孩子之贞。明不可息也。贞正也。言孩子居天子之正位。天子一日万几。故明不可息。若箕子已晦其明矣。有何不可息。古今释者千百家。于此语未有能通者。盖文王与微子。不欲明斥纣。故以孩子为代名。犹麦秀歌之谓狡童也。观墨子以箕子为孩子。则此之箕子。亦为孩子。易林之读。独得其真。自孩箕音同通用之义弗明。竟作纣臣矣。岂知孩子即谓纣。与微子之孩子同。彼夫赵宾作亥(上草)兹。刘向荀爽作亥(上草)滋。蜀才作其子。王弼作其兹。惠栋作亥子。虽与象传义不合。然皆知作纣臣之必非。乃孔疏不从王注。而从马融。竟作纣臣解。疏已。五本君位。马融作纣臣解。亦知其不安。而以箕子演畴。有君德为解。益可证易林以孩子为纣之精。五承乘皆阴。下又无应。故曰利贞。谓宜艰贞自守不妄动也。
  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五为天子。天子一日万几。明息则政乱矣。故曰明不可息。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明夷之初为晋。晋日在地上而为昼。故曰初登于天。乃晋覆成明夷。日在地下而为夜。故曰后人于地。人地故晦而不明。卦正如彼。覆则如此。此文王示序卦之义也。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坤为国。震卦数四。故曰四国。则谓三。上为四五所格。不能应三。故曰失则。此则字与六二顺以则。谦六四不违则义同。皆谓阳。旧解皆不知失则之故何在。泛说之。非。
  
  周易尚氏学卷十一 下经
  家人。利女贞。
  归藏曰散家人。卦以一阳一阴。散处于卦内。又上卦巽风。下卦火炎上。均有敬意。故以为名乎。马融曰。家人以女为奥主。长女中女。各得其正。故曰利女贞。然象传曰。男正位乎外。似家人兼男女言。特女尤利耳。又考太玄拟家人为居。云踞肤赫赫。为物城郭。万物咸宅。是以家人初上爻皆阳。故曰肤。曰城郭。而人宅其中。故曰家人也。义似较各家为优。二四得正。承阳有应。故利于女子之占也。
  象曰。家人女正位子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女正位乎内谓二。男正位乎外谓五。二五者夫妇。即天地也。即父母也。父母皆得正位。故曰严君。
  严君者尊也。卦下五爻皆得正。故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初震交。震为子。为兄。为夫。三艮爻互坎。坎艮皆为弟。巽为妇。父子兄弟夫妇皆得正。则家正。家齐则国治。故曰天下定。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巽木生火。火动生风。故曰风自火出。物。孔疏云事也。按周礼地官。司门几出人之不物者。注。衣服视瞻。不与众同。及所操物。不如品式者。然则不物即违常。即不法也。言有物者。即言不离乎经常也。
  初九。闲有家。悔亡。
  释文。马云闲阑也。防也。离中虚外坚。故离有闲义。即太玄所谓为物城郭也。能闭其家。故侮亡也。荀郑训闲为闲习。似非。
  象曰。闲有家。志未变也。
  初应在四。四体坎。坎为志。志未变者。言初与四为正应。无敢或渝。所谓行有恒而家道正也。其以遂为说者。皆因不得解而穿凿也。
  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
  象曰。家人高高(左口)。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
  失佚古通。未佚者言不敢放逸也。若嘻嘻则淫佚而不中节矣。故曰失家节。失。下读得之失。上读佚。以与节韵。
  六四。富家大吉。
  乾为富。四承重阳。当位有应。体坎。坎为室家。故曰富家大吉。凡上卦为巽。四当位无不吉者。如小言观益巽涣中孚。六四皆吉。谁不当位者。虽临重阳。不尽吉也。此易例也。虞翻旨命三变成艮。最为害理。三当位。胡为使失正哉。
  象曰。富家大吉。顺在位也。
  言富之故。以顺阳也。五得位。故曰顺在位。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五天子。故曰王。假释文更白反。注至也。案虞书。格子上下。传。格至也。是王弼陆德明皆读假为格。与萃之王假有庙同。王假有庙。言王以至诚感神明。王假有家。言王以至德威格家人。无有不正。故无所忧而吉也。
  象曰。王假有家。交相爱也。
  交相爱。谓二五交孚。即释格义。诸家皆释假为大。与交相爱之义相去甚远。故唯王注为得也。
  上九。有孚。威如。终吉。
  上九居家之上。为全家所戴。故曰有孚。曰威如。上居卦终。故曰终吉。
  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巽究成震。震为威。言震巽相反复。故曰反身。虞翻命三变成阴。以说反身。三当位。胡能使变。乃惠栋不知其强说。谓蹇上六志在内为反身。夫蹇三上皆当位有应与。若家人则三上皆阳。艮传所谓敌应也。上胡能反三哉。睽。对事吉。
  归藏作瞿。说文鹰隼视也。礼玉藻视容瞿瞿。注惊视不审貌。夫惊而惧。视而不审。则视象必至乖违明矣。至周易日睽。义与瞿略同。睽乖也。说文目不相听也。卦三至五两目相背。相背则视乖。听从也。不相从。则一目视为彼。一目视为此。如三上所言是也。盖卦之得名。全以卦象。六书故。睽反目也。与说文义同。自反目之义失。旧解于三上爻辞皆莫详其故矣。小谓阴。六五得中有应。故小事吉也。
  象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
  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火性炎上而即居上。水润下而即居下。愈去愈远。故二女同居不同行。坎为志也。然所以睽者。以同为女也。若夫天地男女。其形虽睽隔。而其功用。无不和合而同也。其心志无不相感而通也。即推而至于万物。若繁赜不可计数矣。然只有物即有阴阳。有牝牡。阴阳牝牡。则必合而为类无疑也。故睽亦有时有用也。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同者同为女。异者不同行。君子法之。不拘于一。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震为马。兑二折震。震毁。故曰丧马。震为复。二必升五。升五则下成震。故曰自复。离为恶人。初前遇之。兑见。故曰见恶人。盖初居潜龙之位。勿用之时。居易俟命。无所动作。故悔亡而无咎也。
  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五为卦主。丰九四云。遇其夷主是也。二应之。离为巷。故曰遇主于巷。有应得中。故无咎。离巷象失传。易林无妄之小畜云。鱿虾去海。游于枯里。街道迫狭。不得自在。小畜上巽为鱼。故曰鱿虾。乾为海。巽在外。故曰去海。离为桔为里为街巷。说文巷里道。诗郑风巷无居人。传曰巷里涂。离上下阳。中虚。俨然里巷也。巷为里道。故象曰未失道。巷象失传。故旧解无不误。不足怪也。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得应。故曰未失道。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兑为见。坎为舆。为曳。坎舆在前。而三居坎后。故曰见舆曳。五离为牛。掣郑作。云牛角皆踊也。踊起也。说文作奖。云角一仰一俯。子夏传作奖。云一角仰。案契契(下加解)同字。皆音挚。义皆同。又易林大言之睽云。伤破妄行。触壁契(下加解)墙。亦以角踊为说。不以滞隔为训。只王弼作掣。音与诸家同。义与诸家异。非也。其牛契(?)者言牛角腾踊上出也。天。马融云契(?)凿其额曰天。虞翻云黥额为天。割鼻为劓。鲸即古之墨刑。马云凿殆误也。艮为额为鼻。艮伏不见。故曰劓。兑上毁缺。故曰天。惟古刑无名天者。俞越(左 )云。天为兀字。古文天作兀(下再加兀)。以形近。故兀讹为天。庄子云。鲁有兀者。释文云。刖足曰兀。其人兀且劓。犹困九五曰劓刖也。按三震象半见。故曰刖足。俞氏之说或是也。又胡安定云。天当作而。古文相类。传写遂误。在汉法脸罪。无髡其鬓发日而。又周礼梓人。作其鳞之而。亦谓髡其鬓发。按之而。注训为颊版。释文云秃也。玉篇亦训颀为秃。贾疏亦无髡其鬓发之解。然版之为秃。字书皆同。则而者秃也。秃则天然无发。不必受刑。似胡说不如俞说优也。三不当位。故初不吉。有应承阳。故曰有终。
  象曰。见奥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位不当故无初。遇刚故有终。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坎为孤为夫。虞翻强令四变成震。以取夫象。岂知左传襄二十四年。筮遇困之大过。坎变巽。曰夫从风。以坎为夫也。坎者乾元之精。故曰元夫。比曰元永贞。是其义也。四上下皆阴。故曰交孚。坎险故曰厉。交孚则志行。故厉无咎。
  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
  坎为志。志行。言阳得阴则孚也。此爻旧解。皆用虞氏交变。取夫象。信汉儒不信左氏。岂不异哉。
  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同人六二云。同人于宗。以五阳为宗。宗主也。坤先述后得主是也。兹以九二为宗。艮为肤。以刚在外也。故离亦为肤。二兑体。兑口逼近离肤。故曰厥宗噬肤。然二为正应。二五相上下。各得位。故往无咎。离肤象。易林师之井云。范子妙材。戮辱伤肤。井互离。兑毁折。故曰戮辱。离兑连体。故伤肤。是焦氏以离为肤也。井中爻亦睽也。
  象曰。厥宗噬肤。往有庆也。得阳应。故曰有庆。
  上九。膜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壶。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睽为反目。目反故所见不同。一日见为豕。一见为鬼。一目见张弧而惧。一见说壶而喜。一见为寇。一见为婚媾也。见字统全爻而言。反目之精神全出。旧解若只见豕负涂者。由不知睽之取象。在反目也。离为见。互坎为豕。为涂。为车。为鬼。坎数一。故曰一车。坎为弧为矢。张弧则欲射我矣。离为壶。说遗也。而坎为酒。遗我以壶酒、则意善也。坎为寇。三虽坎体。而应上九。则婚媾也。寇则非矣。兑为雨。上往居三。故曰遇雨。三上相上下。各当位。故吉。之上内。宜曰来。然赛五往外也。曰朋来。需三往上也。曰三人来。盖自本位言则曰来。去本位言则曰往。不能执也。壶。王弼作弧。兹从京马郑王肃翟子玄。说。释文始锐反。音税。
  象曰。遇雨之吉。君疑亡也。
  坎为疑。疑之故全在坎。上往三成大壮。天雷一震。坎象消释。故曰群疑亡。坎为众。故曰群疑。即上所见诸象也。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重坎故日蹇。坤在西南。五往居坤中。得中有应。放曰利西南。艮居东北。三阳穷于上而多凶。故不利东北。大人谓五。往得尊位。故利于出见。传所谓往有功也。往五当位居中。故贞吉。
  彖曰。蹇。鸡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员吉。以正邦也。蹇之时用大矣哉。坎险又止。故曰见险而能止。此卦义也。虞翻于利不利之故。盖茫然莫解。复以参同契月出庚之说。解利西南。月灭癸之说。解不利东北。岂知兹所谓西南确指坤位。坤为邦。五居坤中。故曰正邦。而翻则曰月生西南。夫月于三日出庚。庚岂西南哉。真管辂所谓美而伪也。
  象曰。山上有水。蹇 君子以反身修德。
  见险而止。反身修德。以俟之而已。文言云。进德修业。乾三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修德之事也。艮为身。反身者反而求诸己。不徒止而不前也。艮身象。艮彖云。艮其背不获其身。以艮为身也。故易林需之坎云。名困身辱。劳无所得。坎中爻艮。艮为名。为身。坎隐伏。故名困身辱。虞翻用卦变。以坤为身。不知艮亦为身也。
  初六。往黎。来誉。
  四不应。二至四坎。初临之。故往蹇。来居初。静而不动。则有誉也。又为名。故曰誉。
  象曰。往蹇来誉。宜时也。
  宜时。正义作宜待。释文云。张氏作宜时。郑本作宜待时。虞同。兹从张氏。艮为时。宜时者。谓时宜如此也。阮校云。石经待也二字。漫漶。而不言上有宜宇。可见郑虞读似非。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艮为臣。五为王。二应五。故曰王臣。艮为憧仆。古臣仆不分。故艮亦为臣。二临重坎。故曰王臣蹇蹇。蹇蹇言劬劳也。艮为躬。匪躬之故。言所以劬劳如此者。乃从王事。匪为私也。艮臣象。损上九云。得臣无家。小过六二云。遇其臣。遁六三云。畜臣妾吉。皆以艮为臣也。
  象曰。 王巨蹇蹇。终无尤也。
  有应故无尤。尤古音信。诗部风大夫君子。无我有尤。与下之协。此与上时下之协。与诗同。故正义上象作宜待非。
  九三。往蹇。来反。
  往遇险。反据下二阴则利也。故曰往蹇来反。
  象曰。往蹇来反。内喜之也。
  内谓下二阴。阴欲承阳。故曰内喜之。释来反之故也。
  六四。往蹇。来连。
  正义。马云连亦难也。王弼云。往来皆难。是亦训连为难。盖四居上下坎之间。故往来皆难。荀爽谓与至尊相连。朱子谓连于九三者皆非也。又屯上六云。泣血涟如。淮南子引作连如。盖与此义同。亦连为难之一证。
  象曰。往蹇来连。当位实也。
  坎为实。当位实者。言四位当。惟所值上下皆实。故进退难也。坎刚中故为实。易林屯之师云。李梅冬实。师震为李梅。坎为冬为实也。旧解皆以乾为实。致此句义不明了。岂知此宾字谓坎。上下坎。方能明来往皆难之义也。
  九五。大蹇。用来。
  当位居尊。故曰大蹇。阴以阳为朋。阳往阴中。故曰朋来。虞翻以下卦伏兑为朋。岂知象传曰中节。即谓五居坤中。如合符节。释朋义也。
  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言五在阴中。阴阳相遇。如符节之合。
  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上穷故往蹇。来硕谓应三。三阳故曰硕。尔雅释诂。硕大也。阳大故曰硕。利见大人。谓顺五。五为大人。
  象曰。往蹇来顶。志在内也。利见大人。以从贵也。
  应三故曰在内。三体坎。故曰志在内。五天子位。故曰从贵。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震出险故曰解。归藏作荔。荔与离通。上林赋。答(上草)还离支。离支即荔支。千禄字书。离支。俗作荔支。是离荔音同通用。离即解也。义与周易同。坤位西南。四居坤初。前临重阴、阳得阴则通。故利西南。五得敌。故不利往。来复于二。各当其位。故曰其来复吉。有攸往。谓二往五。夙早也。礼记孔子间居。夙夜基命有密。疏夙即听也。听明也。二坎为夜。五震为晨。二往五则由夜及晨而天明矣。明故吉也。旧解于吉之故。皆言早往得位故吉。而王注诂夙为速尤误。岂知诗书皆以夙与夜对言。夙为早者。言早晨也。非速也。
  彖曰。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解利西南。往得众也。无所往。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
  坎险震动。震在外。动而出险。故曰解。六五前遇阴。故曰无所往。来居二。居中当位。故吉。九二往居五。故有功。雷震坎雨。是天地解也。震为春。为百果草木。离为甲。孙星衍云。甲皮也。震动故甲拆。诉说文裂也。言草木当春。得雷雨胚胎迸裂。蓓蕾怒发。芽 潜滋。而外甲诉也。史记律书。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又礼月令。其日甲乙。郑注云。时万物。皆解孚甲。皆甲拆之的解也。乃马陆皆读诉为宅。云根也。愚以为诉宅音同。故通用。若以宅为根。则古无此训。且草木未得雷雨之先。岂皆无孚甲无根乎。郑康成盖读与马陆同。而知其难通。故又曰。皆读如人倦之解,以济其穷。若曰皆甲宅。即解甲宅也。岂知甲宅即甲诉。不必如是穿凿。且甲可解。根如何解哉。是仍不通也。然由郑说。可悟以宅为根之非矣。乃雅丽堂刻本从惠栋校。竟改集解甲拆为甲宅。岂知苟注本作甲坼。故曰草木萌芽。萌芽。即释拆义也。若作宅。苟胡以不释。且释文早言之矣。明本集解可证也。陆道平作纂疏。不顾荀注义如何。亦改作宅。致传文与注不相应。真可异已。释文只云马陆作宅。后集荀注者。如孙堂如马国翰。皆改苟注作宅。可谓盲从。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教过宥罪。坎为罪过。震为解。故赦过宥罪。
  初六。无咎。承阳有应。虽失位。得无咎也。
  象曰。刚柔之际。义无咎也。际交也。言初承阳。刚柔交际。故义得无咎。
  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
  坎为狐。坎陷故为获。二应在五。五震为田猎。数三。故曰田获三狐。坎为矢。互离色黄。故曰得黄矢。贞吉者。卜问吉也。诸家皆以离为矢。离虽为甲兵。然若斧象则专属兑。矢则专象坎。坎为棘为匕为直为穿。故为矢。经从未以离为矢。
  象曰。九二贞吉。得中道也。离为道。二中位。故曰中道。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三不当位。坎为车。三在车上。故曰乘。上震向外视之艮。艮为负何。故曰负且乘。坎为寇。三上下皆坎。故曰致寇至。古者君子方得乘车。若负戴则为小人之事。今负且乘焉。望之不似。则盗贼从而生心。故曰致寇至。言招致使来也。致卜问吝矣。贞吝与上贞吉为对文。故夫从虞氏以贞吉为之正者非也。
  象曰。负且乘。亦可且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说文戎兵也。寇至故谓致戎。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拇。陆绩云。足大指也。王肃云。手大指。手指于震象不合。故陆注是也。震为足。四前遇重阴。阳遇阴则通。故曰解而拇。言利往也。复家云。朋来无咎。阴以阳为朋。九四前遇重阴。下乘阴。阴孚于阳。故曰朋至斯孚。言上下阴其共于四也。彖传谓往得众。指此爻也。旧解皆从虞翻说。谓四阳从初。下兑故朋至斯军。致孚义全晦。
  象曰。解而拇。未当位也。
  解而拇。前进也。四失位。进至五则当位矣。申解而拇之故也。
  六五。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震为君子谓四。君子维有解。言四宜升五。当位而吉。小人谓阴。四升五成坎。坎上下皆阴。有孚维心亨。故曰有率于小人。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君子有解。谓九四升五。小人退。谓五退居四。释爻义可谓至明白矣。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震为公为射为隼。伏龚为塘为高。、六居卖上。故射隼于高墉之上。盖卦为重坎。上六履重坎之上。动作如意。故获之无不利也。震射左氏象。震为鸿鹄故为隼。俱见易林。详焦氏易诂。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体也。
  坎为悖。上六居重坎之外。故曰解悻。
  
  周易尚氏学卷十二 下经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亨。
  贞我悔彼。以我之阳。益彼之上。故曰损。归藏作员。朱彝尊谓即损卦。然归藏以益为诚。则此未必取义于损。按员古作云。商颂景员维何。笺员古文作云。以此例之。归藏必原作云也。说文。云山川气也。象回转形。后人加雨作云。是云即云字。卦上艮下兑。说卦由泽通气。气即云。中互坤。坤正为云。卦二至上正反震。震为出。云出泽中。至上而反。正回转之形。与说文合。与卦象合。六爻皆有应。故曰有孚。二阳遇阴。乾元通。故曰元吉。可贞。言二不宜升毛再损也。利有攸往谓上也。上九下乘重阴。颐曰利涉大川。利涉即利往也。尔雅释诂。曷止也。而曷与曷(左心)通。诗大雅。汽可小曷(左心)。传曷(左心)息也。息止义同。故集韵云。曷(左心)或作曷也。而曷(左心)与甜通。诗甘棠篇。召伯所矩。释文。慈本又作曷(左心)。曷之用言憩息之时也。上卦艮。故云憩。震为簋。坤数二。故曰二簋。况为亨。亨飨通。左传成十二年享以训恭俭。释文享本亦作飨。又庄四年止而飨之。周语。大臣飨其禄。注皆训飨为食。易之用二簋可用享。言当休暇之时。可以二簋为亨。二篮虽俭。然处损时。亦可也。清儒承荀氏旧说。见言簋即以为祭宗庙。侈陈礼制。岂知仪礼公食大夫扎。宰夫启簋。诗秦风于我乎食四簋。凡宴享皆用簋。非必祭宗庙始用也。且于易义之谓何矣。崔憬以曷为何。荀爽等只说二簋可用享。不及曷义。于是清儒如惠栋焦循张惠言孙星衍等。亦不释曷义。只一姚配中袭崔憬说。疑非也。
  象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
  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贞我悔彼。内与外。上与下。其亲疏迥不相同。故夫以内阳益外。则我损矣。上下即内外也。泰三往上。故曰其道上行。震为应。二至四震。乃上卦震覆。若反声相应者。故曰二簋应。与中孚之鹤鸣子和理同也。二簋应有时。言时当曷(左心)息。用二簋享。正与时应也。泰极还否。损者泰之终。否之始。损刚益柔有时者。按卦气。损为七月卦。时已当否。阳日减。阴日增。正损刚益柔之时。不可不预知也。时当益则益。时当损则损。益则盈。损则虚。乾盈坤虚。应时而行。所谓穷则变。变则通也。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震为决躁。为武人。故为忿。乃上卦震覆为艮。艮止故曰惩忿。二至上正覆震。震为口有争食象。坤闭故曰窒欲。学易之君子。因以取法焉。
  初九。已事这往。无咎。酌损之。
  已虞作祀。晁氏云。巳古文祀宇。按金文沈子它敦铭。用飨响已公。已公即祀公。初应在四。四震为祭祀。兑为晌。遗速也。祀事遗往者。言宜往应四也。当位故无咎。所应为阴。故曰酌损。
  象曰。已事遥往。尚合志也。
  尚上同。上谓四。初四婚媾。故曰合志。四坤为志。其用卦变以坎为志者。非也。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三已损矣。二不宜再损。故利于贞定也。震为征。二阳临重阴。更利于征。然二往五则下愈损。故征凶也。弗损者。即贞于二不动。不再损下也。弗损即益二矣。故曰益之。夫贞我侮彼。泰三阳三阴。而阳全在我。此所以为泰也。损我一阳以益外。已非善征。若损之不已。则成否矣。否天地闭。贤人隐。故于二爻着以为戒。曰利贞。曰征凶。旧解惟王弼能识二之不宜往五。谓刚全上则剥道成。若虞翻则谓二不征之五则凶。故反经为说。岂知二阳得五阴为应。利往诚为常例。独损二因其利往。再损内也。故因以为戒。乃后世如惠栋张惠言等。多祖述其说。独姚配中识虞义之反经。乃又以利贞为之正。二之正成阴。阴与阴不相应。故征凶。仍以卦变为穿凿。然则不独易象失传。易理之失传更甚也。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中谓二。言志贞于二。不前进也。故曰中以为志。旧解无不误者。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乾为人。泰三阳原为三人。今成兑。损一人矣。损三以益上。上乘重阴。阳以阴为友。故曰一人行则得其友。友谓四五。旧解以下应兑为友。故于三则疑之故。无有通者。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三阳上行则成否。否上九为四五所阻格。所谓敌也。敌则相疑相忌。而不相友矣。释得友之故也。易于阴阳相遇为朋友之故。言之可谓明白矣。乃自荀虞以来。以兑二阳房二阴为朋友。相承至今。岂知阳遇阳阴遇阴。艮谓之敌应。中孚谓之得敌哉。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坤为疾。四得阳应。故曰损其疾。遄往也。坤为忧。乾为喜。使遗有喜者。言往得阳应而喜也。坤疾象失传。旧解故多不当。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疾损故可喜。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艮为龟。汉书食货志注。苏林曰。两贝为朋。朋值二百一十六。元龟十朋。艮为朋友。坤数十。故曰十朋之龟。言阳在上五得承之。若大宝之益也。阴顺阳。故曰弗克违。五卦位最尊尊。故曰元吉。艮龟象失传。侯果谓内柔外刚龟之象。岂知艮即为龟。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贞我悔彼。以彼之阳。下来益我。故曰益也。归藏曰诚。说文。诚和也。书召诰。其丕能诚于小民。注亦训诚为和。风雷同声相应。和之至也。是周易以阳爻上下言。故曰益。归藏合上下卦言曰诚也。利有攸往。谓五。五既中且正。传所谓中正有庆也。利涉大川谓初。坤大川。震为舟。初阳遇阴而通。故曰利涉。传所谓术道乃行也。
  象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曰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坤为民。震为乐。故曰民说。坤为广。故曰无疆。否四来居下卦之下。故曰自上下下。震为玄黄。故曰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谓五。利涉大川。木道乃行。谓初。震为舟故曰木。古刳木为舟。故谓舟为木。。涣曰乘木有功。中孚曰乘木舟虚。皆以木为舟。利涉大川。故曰木道乃行。言舟行水上。舟楫之利用溥也。此纯释利涉之义。坤为水。震为舟。故曰木曰行。程子不知本即为舟。改木为益。野文之害。至斯而极。阳自外来。故曰天施。震为生。坤为地。故曰地生。益者否之终。泰之始。太玄云。巳用则贱。当时则贵。艮为时。与时偕行者。言时而当益。不能不益也。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喜则迁。有过则改。
  乾力善。坤为过。乾来初。得值得民。是迁善也。乾来初成震。坤象灭。是改过也。故学易之君子法之。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元咎。
  虞翻云。大作谓耕播未来之利。按虞书。平秩东作。注岁起于东。而始就耕。谓之东作。禹贡恒卫既从。大陆既作。注二水巳治。从其故道。大陆之地已可耕作。是作即耕也。震为春。为耕。至春民尽耕。故曰大作。阳遇阴故利。乾元通。故元吉无咎。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震健而决躁。故左氏以为射。言其速也。厚余也。行速故无余事。坤为事。言初虽在下。往利无阻。事无积滞。仍利涉大川之意也。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亨于帝吉。
  艮为龟为朋友。坤数十。故曰十朋之龟。二应在五。五又故以十朋之龟益二也。二得阳应。故曰弗克违。二当位。故永贞于二吉。震为帝。王谓五。震为祭祀。故曰享。王用享于帝吉者。言五应二。则二吉也。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
  外谓九五。恐人疑为初。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三居坤中。坤为凶。为事。益之用凶事。言上来益三。为五所阻。大畜初九所谓有厉也。故曰凶事。二三四阴爻皆承五。九云。中行无咎。泰二云。得尚于中行。中行谓五。有孚中行者。言三与二四。同孚于五也。震为言。故为告。为王故为圭。坤为众。故曰公。公共也。三震为诸侯。告公用圭者。言约同诸侯执圭。共往朝五也。圭者天子所锡子。今朝天子。故执以为信。旧解以凶事为凶丧。或为凶荒。则告之天子。告之友邦。而受其碑隧(左 )。告必将仪。或执壁。或用圭。如臧文仲以纪献工告曜(左上入左下米)于齐。岂知告公用圭。即申有孚中行之义。与上之凶事无涉。是皆以他经例易。不知易文。上下旬。不必相属也。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言阴遇阴。阳遇阳。近而不相得故凶。乃易理当然之事。故曰固有。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中行谓五。震为告。坤为臣。为众。从谓顺五。告公从者。言下三阴宜共同承五也。坤为国。震动。故曰迁国。艮止故曰依。左传隐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说文依椅也。利用为依迁国者。言坤国播迁。至五艮而止。依以建国也。阴从阳故利。巽为利也。
  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
  坤为志。公从九五。阳益阴。故曰益志。自坤志象失传。遂令某爻变成坎。以求志象矣。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尔雅释言。惠顺也。坤为顺为心。有孚惠心。言五孚于下坤而顺我也。震为问。五震覆。故曰勿问。五位尊。故曰元吉。勿问元吉者。言五乘重阴而大吉也。乾为德。有孚惠我德。言下三阴皆承顺我而有军也。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坤为志。阳为大。阳五下乘重阴。故曰大得志。管子度地。天下之人皆归其德而惠其义。注惠顺也。正说此也。
  上九。莫益之。或系之。立心勿恒。凶。
  上与五为敌。故曰莫益。言益三也。上应在三。然上若益三。则为五所忌。而或系之。五艮体。艮为手为系也。坤为心,上应在坤。下虚。处巽上。风陨。进退不果。故曰立心勿恒。凶。恒九三云。不恒其德。益上九与恒九三同为卖上。故亦曰勿恒。缘巽下挠。故义同也。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系之。自外来也。
  恐其被系。戒以莫益。故曰偏辞。左传襄三年。君子谓奚举其偏而不尝。注偏属也。犹私也。外谓五。五为上敌。下系云。几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故上欲应三。五或系之。五在外。言系之者仍在外也。同人九三曰敌刚。中孚六三云。得敌。子夏传。三与四为敌。是阳遇阳。阴遇阴。愈近而愈不相得。旧解自虞翻以来。皆不知此为周易根本定例。故说或系之。皆不知系上九者为何爻。而无不误矣。
  按否泰者。天道之自然。为运会所必有。故以次于上经十卦之后。损益者人事之进退。为人为之所关。故以次于下经第十卦之后。十者数之终。终则变。变则否泰迭更。损益互见。此其义也。又损者泰之终。以见否泰虽属无道。而由否而奉。由泰而否。损之益之。推挽之权。则在人为。有定而无定也。此上下经天人之分。动静之别。非参育之圣人。固不能知其故也。故于上经之否泰。自为一卷。下经之损益。自为一卷。以见此四卦为全经之枢纽。与他卦绝不同也。
  
  周易尚氏学卷十三 下经
  决(无左)。扬子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王育云。夹即古文块(左王)字。按礼内则。右佩块(左王)。释文本又作决。诗小雅。决(左水)拾既饮是也。而决(左无)决。故决(左无)与决(左王)同。说文玉佩也。广韵合同似环而有缺。决(左无)乾为玉为圜。兑上缺。俨然块(左王)形也。而决者绝也。左传晋献公赐太子申生块(左王)。以示决绝。卦以五阳决一阴。故谓之决(左无)也。归藏以决(左无)为规。规圜也。决(左无)重乾。乾圜故为规。决(左王)亦圜。然上缺。是周易取象。与归藏同而更切也。乾为王。伏艮为庭。一阴履五阳之上。故曰扬于王庭。兑口为号。厉危。孚号有厉者。言阴虽孚于阳。为阳所说。然穷处于上。须危厉自警也。兑口故曰告。兑为斧钺。故曰戎。说文戎兵也。礼月令以习王戎。注弓殳矛戈战。伏艮为邑。告自邑。不利即戎者。言一阴危处于上。告诫国人。不可妄动也。皆指上六言也。利有攸往。谓五。决(左无)本阳息卦。五息而往则阴尽。决(左无)者决也。决者绝也。阳决阴也。
  象???曰。决(左无)。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 孚号有后。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下健上说。说故和。其危乃光者。危谓阴退。阴退则阳长。阳长故光。所尚乃穷。申不利即戎之故也。阳长乃终。终谓阴尽也。
  象曰。泽上于天。决(左无)。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禄谓恩泽。泽在天上无用。故君子思以下施。乾为富。故为德。德得同。苟子礼论篇。贵始得之本也。注得当为德。居积也。下乾。二至四。三至五。皆乾。乾多故曰居德。居德则忌者。言蓄积大多。多藏厚亡。为人所忌也。象辞每相反以取义。此亦其一也。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初震爻。震足故曰趾。震动故曰前趾。壮。伤也。阳遇阳得敌。故伤于前趾。故往不胜而有咎矣。趾荀作止。晁氏云止古文。按说文有止无趾。止即足之象形字。加足者非也。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前有重阳。所遇皆敌。不胜必矣。明知不胜而往。宜其有咎。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乾为惕为言。故曰惕号。言有所警戒也。二应在五。五兑。兑为昧谷。故为莫为夜。兑为兵戎。故曰莫夜有戎。言有寇警也。然五不应二。故虽莫夜有戎。无忧也。乾为惕故为忧。旧解因不知勿恤之故何在。故用象皆误。岂知随象云。君子以晌晦人宴息。晌晦即谓兑。然则兑为莫夜。易有明象。而兑五不应二。故虽有虚惊。实不足忧恐也。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乾为道。二中位。
  九三。壮于顶 有凶。君子决决(左无)独行。遇雨。若儒。有愠。无咎。
  顾(左九)面颧也。三居下卦之上。故曰颁(左九)。而四五皆阳。故伤及于颀(左九)。伤颀(左九)故凶。乾为君子。承乘皆阳遇敌。故决决(左无)独行。而应在上。上兑为雨。故曰遇雨。曰若濡。濡。雨(下沾)湿也。乾为衣。衣濡故温。然究为正应。亦无咎也。
  象曰。君子决决(左无)。终无咎也。
  决决(左无)独行状。三于四五虽遇敌。于卜独有应。故曰终无咎。终谓上。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伏艮为肤。为尾。故为臀。臀尾闾也。艮伏故曰元肤。乾为行。承乘皆阳。失位。故其行次且。次且。马云却行不前也。兑为羊。玉篇牵速也。娠九三云。行未牵也。亦以奉为速。次且行缓。速则无悔。牵羊悔亡者。言四宜随五。速进决阴。阴决则当位居五。故曰悔亡。旧说皆不知悔亡之故何在。则以牵字失诂也。兑为耳。故曰闻。乾为言为信。兑口亦为言。闻言不信者。兑言向外。与乾言相背。故不信也。兑耳象。鼎传云。翼而耳目聪明。目谓上离。耳谓互兑也。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兑为耳。为黯昧。故曰不明。不明犹不审。俗所谓不清。虞氏以离目当之。非。
  九五。觅陆决决(左无)。中行无咎。
  盂喜云。觅陆兽名。决(左无)有兑。兑为羊也。说文亦云昆山羊细角。诸家说此二字。人人异辞。独孟氏于象密合。凡五皆谓中行。又决决(左无)于羊行貌独切。郑虞等训克陆为草属。草焉有决决(左无)之象哉。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兑黯昧。故未光。
  上六。无号。终有凶。
  一阴在上。为阳所推。不能久也。兑为口故曰号。无号终有凶者。言不必号号眺(左口)。必消灭也。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不可长。言不能长久。
  
  垢(左女)。女壮。勿用取女。
  归藏曰夜。古娶必以夜。故曰昏。后阴遇阳。即女遇男。亦婚垢(左女)也。是夜与垢(左女)义同也。女谓阴。虞翻云。壮伤也。阴伤阳。柔消刚。故曰女壮。勿用取女。戒词也。象???曰。尼(左木)。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垢(左女)之时义大矣哉。消息卦乾盈于巳。盈则必亏。故至午而一阴生于下。阴遇阳。故曰天地相遇。时当五月。万物洁齐。而巽为草木。为高。为长。故曰品物咸章。荀爽以南方夏位说品物咸章。于象亦切也。五刚既中且正。教化天下。命令大行。如风之博遍。垢(左女)五月卦。故曰时。天地相遇。岁功方成。故曰时义大也。郑玄谓垢(左女)一女当五男。非礼之正。故谓之振。女壮以淫。故不可取。而朱子喜用其说。便谓女德不贞。于易理太不类也。
  象曰。天下有风。尼(左木)。后以施树四方。
  复冬至。垢(左女)夏至。易林复之履云。先王日至。不利出城。又晋之解云。二至之戒。家无凶祸。故复象云。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至日。王弼孔颖达皆谓二至。又汉书薛宣传。至日休吏。由来已久。注。至日夏至冬至也。盖古时视二至最重。自周讫南宋。可考见者。至日皆停止工作。乾为后。巽为命。伏坤为四方。后以施命浩四方者。言君以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旅也。后汉鲁恭传。说此。最合古义。详焦氏易诂中。
  初六。系于金尼(左木)。贞吉。有攸往。见凶。赢豕孚摘(左足)躅。
  巽为绳。故曰系。巽木乾金。故曰金尼(左木)。马融云。尼(左木)在车下。所以止轮。释文广雅云。止也。说文作称(左木)。云络丝趺。按今本说文。跌讹为称(左木)。云人木称(左木)声。读若尼(左木)。陶庐云。古从尔从尼(左木)之字。同音通用。毛诗饮饯于尔(左 )。韩诗作坭。书典祀勿。丰于呢。释文引马云考也。谓称庙也。然则尼(左木)称(左木)古通用。后儒必谓尔(左木)是者非也。况马君训作止车木。可证古文原作尼(左木)。若为尔(左木)。马君能有异说哉。按络丝者。络丝之器。王肃所谓尼(左木)织绩之器。妇人用者是也。趺者横木。安络器下。以防欹侧。在下似足。故谓之跌。唐阴宏道云。络器。关西谓之络垛。梁益谓之丝登。其下附(左木)即尼(左木)也。按阴氏所谓附(左木)。即说文之趺。故玉篇即作络丝附(左木)。陈寿棋云。附(左木)趺同字。络缚也。与系同义。系于金尼者。言以丝缚于金尼(左木)之上。止而勿动。以喻阴不宜动而消阳。故下云往见凶。是其义也。贞吉者。卜问吉。往见凶者。进则凶也。巽为赢(下中羊)为豕。巽进退。故滴(左足)躅。羸释文陆读为累。郑力追反。是仍读为累。与大壮同。累缠绕也。羸累累音同通用。巽为绳故为赢。巽伏故亦为豕。滴(左足)躅动也。羸豕孚滴(左足)躅者。言豕虽拘赢。然滴(左足)躅前进。信其必然。不可忽也。喻阴虽微。后必长也。巽豕象失传。详焦氏易诂易象补遗。
  象曰。系于金尼(左木)。柔道牵也。
  玉篇。牵速也。下九三。象释其行次且。曰行未牵也。是象传亦训牵为速。柔道牵者。言柔之为道。消阳甚速。故以金尼(左木)止之。诸家皆谓柔牵于二。失经旨。经旨恐阴进危阳。故止其动。象释为柔道牵。申系于金尼(左木)之故也。牵速之象取风疾。兼取巽绳。
  九二。苞有鱼。无咎。不利实。
  苞今本作包。书禹贡草木渐包。释文或作苞。是包苞古通。故虞氏作苞。见释文。虞云巽为白茅。诗白茅苞之。巽为鱼。二据阴居中。故曰苞有鱼。巽为宾客。不利宾者。宾指上四阳。言初为二所据。四阳不能及初也。子夏传作庖。而荀爽则作胞。胞 通。是皆以庖厨为义。然卦元是象。故虞氏合也。
  象曰。苞有鱼。义不及宾也。二近。宾远。故义不及。
  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三居下卦之末。故亦曰臀。初阴爻。下烂。故曰无肤。乾为行。三得敌。故次且不前。然三当位。故虽危厉而无大咎也。旧解皆不知次且之故何在。而以复震为行为说。失之远矣。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牵也。
  行未牵。即行未速。次且者却行未前。故日未速。
  九四。 苞无鱼。起凶。
  四应初。疑于有鱼。岂知初已为二所据。实无鱼也。无鱼则勿动。动应初则为二三所害。故凶。起作也。
  象曰。无鱼之凶。远民也。阴为民。言四距初远。故无鱼也。
  九五。以把苞瓜。含章。有陨自天。
  下巽为杞。上乾为圜。为瓜。孟子告于曰。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否(左木)卷(左木)。说文否(左木)?也。卷(左木)屈木盂也。以杞苞瓜者。言以杞柳之器盛瓜也。乾为大明。故曰章。瓜为所苞。故曰含章。五承乘皆阳。行窒。故含章自守。五天位。巽为陨。有陨自天者。言不久明消至二。五与为应。有陨落之险也。知其险而预为之备。则得矣。此圣人防微虑远之意也。自荀虞以来。皆不知左传有风陨象。因之清儒亦皆不知。于是虞氏令四陨初之说。沿袭至今。而经义全晦。复六五曰敦复无侮。待阳息至二。五有应而古。此则庐阳消至二。五应之而凶。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陨自天。志不时也。
  巽为命。舍命谓任命也。志不舍命者。言知其后有陨落之险。不任命而预防之也。
  上九。尼(左木)其角。吝。无咎。
  乾为首。上九居乾之上。角之象也。故曰垢(左女)其角。然亦无大咎也。
  象曰。尼(左木)其角。上穷吝也。处亢龙之位。故穷吝。
  
  萃。王俊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苹聚也。坤为万物。聚于泽中。故曰萃。王谓五。艮为庙。假格通至也。巽为人。王假有庙。言王以至诚。格于宗庙而有事也。九五得位。故曰利见大人。二五应予。故曰亨利贞。兑为羊。巽为豕。坤为牛。皆大牲。有事于宗庙用之而吉也。利有攸往。谓二应五。五天位。故传曰顺天命。
  象曰。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五天位。巽为命。坤顺。顺天命。谓二顺五也。艮为观。坤为万物。天地万物。阴阳而已。有阴阳即有情咸。可见而知也。
  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戎兵也。月令以习五戎。注五戎弓殳戈矛战也。兑为斧钺。艮为刀兵。除治也。君子观于革象。因以治戎器而戒不虞。坤为乱。艮为止。止乱。故曰戒不虞。言防意外也。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四有应。故曰有孚。乃初为二三所阻格。难于应四。故曰不终。乃乱乃苹。坤为乱。为聚。言乱萃于下也。四巽为号。艮手为握。若号者。言四召初与相上下也。四下来初。则初四相握手。下卦成震。震为笑。故曰一握为笑也。坤为忧。有应故勿忧。初之四得正。故往无咎。
  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坤为志为乱。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仑(左 )。引进也。礼檀弓。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引吉无咎者。言进应五则吉而无咎也。仑(左 )薄祭也。二孚五。五兑为享。而坤为吝啬。故曰孚乃利用仑(左 ),仑(左 )夏祭。互巽为夏也。
  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进应五仍中位。故曰中未变。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三无应失位。而巽为嗟。故曰嗟如。巽为利。失位无应。故无所利。三前遇重阳。故往无咎。然上无应。故往小吝也。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巽顺也。上巽言上顺四五。四五阳。故无咎。虞氏谓动之四故上卖。误之远矣。
  九四。大吉无咎。下乘三阴。故大吉。失位故无咎。无咎者仅免于咎也。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当也系辞云。无咎者善补过者也。故无咎非全美之辞。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得位居中。故有位无咎。五孚于二。乃为四所阻。难于应二。故曰匪罕。然乾元永贞于五。居高临下。亦无悔也。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兑为黯昧。艮为光明。艮伏故志未光。巽为志。
  上六。咨涕夷(左水)。无咎。兑为口。故咨。释文齐咨嗟叹之辞。郑同。马云。悲声怨声。兑为泽。故涕夷(左水)。玉篇目计出曰涕。说文。演鼻液也。上乘阳。三无应。故悲哀若是。然当位亦无大咎也。虞翻作齐资。云齐持资膊也。即持赙助丧也。非。
  象曰。齐咨涕夷(左水)。未安上也。言不安于穷吝。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阳遇阴则通。故名曰升。归藏曰称。牧誓称而戈。注称举也。又誉人曰称扬。升者升而上。举者亦扬之使上。故归藏曰称。周易曰升。其义并同。阳上升。故元亨。元谓乾元也。大人谓二。二为三所阻格。故不曰利见大人。而曰用见。言二宜升五也。坤为忧为恤。二升五大人得位。故曰勿恤。震为南。为征。三临群阴。故南征吉。左传成十六年。晋筮遇复。曰南国戚(左足)。以震为南。明夷九三曰南狩。亦以震为南。自震南象失传。清儒皆用虞氏法。以二升五互离为南。
  象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二升五。故有庆。坤为志。三临重坤。故曰志行。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巽为高为长。故为高大。坤为小为积。积小以高大者。言以坤阴柔顺之德。积累以成其高大也。象卦形也。
  初六。允升。大吉。允施氏作A 。说文同。云A 进也。晋六三云。众A 。即众进也。兹曰A 升。仍前进而升也。进遇阳。故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上谓二三。九家谓上交。非。巽伏故为志。
  九二。孚乃利用尼(左木)。无咎。二孚五。五坤为吝啬。故曰抡。仑(左示)夏日薄祭敢。兑为祭。巽为夏。故曰军乃利用抡。无咎矣。
  象曰。 九二之孚。有喜也。升五故有喜。
  九三。升虚邑。马云虎丘也。按左传僖二十八年。晋侯登有莘之虚。诗卫风升彼虚矣。虚者高丘。巽为高。故曰虚。坤为邑。升虚邑者。言升邑之高处也。正巽上象也。与同人九四之乘其庸。取象正同。荀爽作空虚解。后来诸家。以虚为坤象。多宗荀说。非。
  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坤为迷为疑。阳遇阴。故无所疑。
  六四。王用亨于歧山。吉。无咎。震为王。兑为亨。震为陵为皈。而形上歧。故曰歧山。王用亨于歧山者。言望二升五。四得承阳。阴顺阳。犹臣事君。望二升五。犹望工至歧山。而有所亨献也。象曰顺事。顺承也。二若不升五。四如何得承阳哉。故望之也。此正文王服事殷之本旨。乃后儒谓文王作爻辞。不合自称为王。若为殷王。又无至歧山之理。以爻辞为周公作。此无讼易辞皆由象生。故韩宣子不谓为易辞。而曰易象。即只以人事言。纣尚能国文王。何不可到歧山。且文王于此事数言之。服事忠诚。溢于言表。又岂必实有其事。乃谓王为文王。无理甚矣。李过西谷易说云。若以此王为文王。则王用三驱。王假有庙。亦文王耶。驳旧说至详尽。
  象曰。王用亨于歧山。顺事也。坤为顺。言二升五。四得承阳。故曰顺事。
  六五。贞吉。升阶。贞吉。卜问吉也。坤为土为重。故有阶级之象。升阶言二升五也。五阳。故象曰大得志。
  象曰。贞吉升阶。大得志也。坤为志。阳升五。故大得志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坤为晦冥为夜。故曰冥升。得阳应。故曰利于不息之贞。与利永贞同偕。盖上六为同性之四五所格。不能应三。故有此象。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坤消故不富。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二五刚得中。处险能说。故亨。贞占也。二五为大人。故贞大人吉也。兑口为言。三至上正反兑。所向不同。故有言不信。此其义始见于左传。左传昭五年明夷之谦曰。于人为言。败言为谗。谓谦上震为人为言。下艮为反震。故曰败言。是以正反震为谗。易林承其义。于讼之困云。心与言反。正释此语也。坤之离云。齐鲁争言。离二至五正反兑。故曰争言。争言即不信。离二至五。与困三至上同也。旧解皆误。详焦氏易诂。
  象曰。困。刚B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坎刚B。三至上刚B。阳陷阴中故困。因而不失其所亨。唯君子能之。君子即大人。若小人即不堪矣。兑为口。三至上正反兑。故曰尚口。尚口乃穷者。言徒尚口说。必有相反而不信者。故穷也。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水在泽下。则泽竭矣。故曰无水。巽为命。而兑为反巽。为毁折。故曰致命。坎为志。二人于渊不出。故曰遂志。学易之君子以之。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凶。初在下。故曰臀。与决(左无)九四同。株木谓坎。言初欲应四。坎陷为阻。故困于株木。株乾也。韩非子守株待兔。而坎为栋。故为株木。坎为幽。坎陷为谷。初在下。故人于幽谷。离伏故不觌。三岁言其久。盖初失位。处坎下。故其象如此。茹敦和以坎为三岁。王昭素谓初至三三爻为三岁。以坎上六证之。茹说是也。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离伏坎夜。故幽不明。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亨祀。征凶。无咎。
  坎为酒食。需九五需于酒食是也。二居坎中。故困于酒食。巽为绳为级。坎为赤。巽在二前。故日朱龙(左言)方来。言将膺锡命也。博雅绂绶也。朱级贵人所服。以祭宗庙者。故用以亨祀则利也。然五不应故征凶。得中亦无咎。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居阴中。故有庆。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 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巽为石。坎为蒺藜。三前临巽。故困于石。下据坎。故据于蒺藜。石坚刚不可人。蒺藜刺人。不可践也。巽为人。坎为宫。故人于其官。巽为齐。妻者齐也。故巽为妻。巽为伏。又上无应。故人宫而不见妻也。象而如是。凶可知也。巽石象。宋邵雍用之。后儒怪骇。岂知焦氏易林。同人之小畜云。戴石上山。步跌不前。小畜小巽为石。下乾为山为首。石在首上。故曰戴石。余证尚多。详焦氏易诂卷一。
  象曰。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详也。
  释文云。蒺藜茨草。虞翻谓为木名似非。释估茨蒺藜。注布地蔓生。有子。三角刺人。诗庸(右邑)风。墙有茨。传茨蒺藜。孔疏蒺有刺。不可践者是也。惟不可践。故以喻乘刚。若为木则不合矣。正义作藜。然尔雅及毛诗传皆作藜。藜藜通用。阮校必谓藜是。似亦无确证。详善也。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来应初为二所阻。故曰徐徐。二坎为车。离色黄外坚。故曰金车。困于金车。申来徐徐之故也。仍阴于险。不得应初也。然与初为正应。初吝终合。故曰有终。象曰。来徐徐。志在下也。虽不当位。有与也。坎为志。志在下。言应初。
  九五。劓月(右 )。 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艮伏鼻不见。故曰劓。兑折震足象毁。故曰别。坎为赤。巽为绂。故曰赤绂。乃二爻坎为不应。故困于赤绂。上遇阴利往。故有说。兑为食。故利用祭祀。
  象曰。劓月(右 )。 志未得也。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坎为志。二无应。故志未得。坎五曰受福。兹与之同。传所谓祭则受福也。
  上六。困于葛C?(3田上草)。 于D E?。曰动悔有悔。征吉。
  巽为葛C 。三至上正反巽。而三不应上。故困于葛CD E ?危险不安之貌。上乘刚。元应。故有是象。兑为口。曰者自警也。言处此D E ?之境。时时以动海有悔自警。动海者言动而应三。三不应故侮。有悔者言下乘阳又有悔也。征吉谓三。言三往四。上得阳应而吉也。此二句向天的解。姑测其义如是。
  象曰。用于葛C?。未当也。动悔有悔。吉行也。
  未当者。言上不宜乘阳也。吉行者。三之四上得阳应。故吉也。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讫至亦未橘(左丝)。 句井。羸其瓶。凶。
  水在泽下 泽竭故困。水在泽中。汲之不穷。故兑为并。易林复之旅云。井沸釜鸣。以旅互兑为井。郑玄以巽木为桔槔。汲水以取并象。格槔焉有在井下者乎。兑为井。坤为邑。泰初往坤中。故改邑。二至四仍兑。与泰体同。故不改井。不改故无丧得。初至四正反兑。故曰往来井井。易林益之萃云。往来井井。即以苹三至上正反兑。为往来井井。荀云。讫竟也。讫至者。言更(左丝)系至并底而尽也。谲(左丝)绠也。亦未谲(左丝)者。言巽绳在下。尚未谲(左丝)瓶使上也。其以讫为几。渭瓶几至井口而覆者非也。经明曰未谲(左丝)。若至井口。则已谲(左丝)矣。中爻离为瓶。正当毁折之地。而巽为绳。故曰羸。羸累通。井羸其瓶者。言瓶为井辟(下瓦)所拘羸钩挂也。瓶既为井所挂碍。非覆即破。故凶。扬子云酒箴云。子犹瓶矣。居井之湄。不得左右。牵于缠征。一旦F? 碍。为裳所车(右3田)。注F?县也。G?并以砖为秋(下瓦)也。车(右3田)系也。言瓶县为井砖所挂碍。而瓶受系也。是扬子读并羸其瓶。井不属上读。后荀爽袭子云。亦以井属下读。其以谲(左丝)井为名者。则下文之羸其瓶。莫详其故矣。非也。赢易林家人之颐云。长股赢户。长股即箫(左虫)蛸。赢户者。言以比丝缠绕于户上也。是以赢为累。故荀训为拘赢。虞释为钧赢。他若陆绩蜀才作累。王肃作缥。王肃作缧。其字虽异。其音皆同。其义如一。象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己不改井。乃以刚中也。讫王亦未谲(左丝)。来有功也。井羸其瓶。是以凶也。句依荀读。故汲古阁所刊李氏集解。及雅丽堂刊本。皆井字属下。坎在上故曰上水。巽人也。巽乎水而上水。言以瓶人水。汲水使上也。水所以养人。取之不竭。故养而不穷。二五皆刚。故不改。未谲(左丝)故无功。井拘累其瓶使水覆。故凶。讫至亦未箫(左虫)。荀注云汽竟也。谲(左丝)所以出水通井。今居初未得应五。故未谲(左丝)也。不与井连文。井羸其瓶。荀注云。井谓二。瓶谓初。初欲应五。为二所拘羸。以井属下读。与扬子同。故从之。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坎为众为民为劳卦。故曰劳民。释诂相导也。兑为言。故曰劝相。言以言语劝导。使有所勉也。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初在井下。故曰泥。兑口为食。兑覆故不食。并原以汲水。今无水而泥。其为旧井无疑也。禽获也。无水故无所得。其以禽鸟为诂者非。又按旧井者废井也。兑为井。兑覆为巽。故井废。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舍。弃也。
  九二。井编鲋。雍(下瓦)敝漏。二后兑体之下。故曰并谷。巽为鱼。故曰鲋。子夏传虾H? 也。伏震为射。虾G?穴居水际。故曰并谷射鲋。伏震为雍(下瓦)。巽下缺。雍(下瓦)无当。故敝漏。夫井内之穴。井矢所能加。雍(下瓦)漏则水泄。而失其用。以二前遇阳。应亦阳。故动静皆不适也。
  象曰。井谷射鳅??。无与也。言五元应与。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三应在上。上居坎水上。故曰井渫。汉书王莽传。溃(左示)毛(左目)不渫。注渫彻也。通出。扬子方言。渫歇也。兹曰井渫。谓井水浑蜀沉歇而清彻也。初为促则上为渫。正上居坎水上之象也。夫水洁(左无)宜食矣。乃竟不食者。以五亦阳为阻三不得应上也。兑为食。为使也。坎为心为忧。为我心恻者。言三被阻。不能汲上。使我心优也。然三与上究为正应。上水既渫而清。三仅可汲。五岂能终阻之。王谓五。五坎为隐伏。故不明。然王终有明时。王明则三上汲引。养而不穷。天下普受其福矣。凡爻有正应者。初虽有阻。终必相合。同人九五曰。先号眺(左口)而后笑。大师克相遇。言五克去三四之阻。终能遇二也。渐九五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盲五终能胜三。与二相合也。兹害三者五。五君位尊。三不敢言克言胜。只冀王明而已。王明则三上终相遇也。文王服事忠诚。情见乎辞。因五为阻。故呼王明。旧解不知不食之故。在五敌为阻。又不知王明并受其福。即言三上终能应与。特以五而变其辞耳。故无一得解者。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不食之故,其咎在五。故曰求王明。
  六四。井患 无咎。以瓦甓砌井曰秋(下瓦)。兑为井。六四居兑上。则井将修成。故无咎。
  象日。井秋(下瓦)无咎。修井也。秋(下瓦)修也。
  九五。井冽寒泉。句食。冽甘也。坎为寒为泉。泉既甘冽。故可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五虽无应。然位正中。故可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收成也。幕盖也。覆也。坎为隐伏。故为盖覆。六居坎上故勿幕。言井既成。以出水为功。不宜盖覆也。 三得阳应。故有孚而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成即收也。
  
  息长也。言更代用事也。但兑离皆阴卦。易之道阴遇阳。阳遇阴方志得。若阴遇阴。阳遇阳。则为敌矣。中孕六三曰得敌。艮彖曰敌应。是也。故其志不相得。巽为志。二至上正反巽。故不相得。己中央土。仁义礼智信。信亦隶中央。故曰己日乃孚。革而信之。信故无悔。四时相代实相革。期无或爽。信也。汤武革命。天人皆应。亦信也。不信则不能革。故时之所关甚大。此其义也。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历者日月星辰之所历。识其处以定四时。书所谓敬授民时。大戴记之夏小正。小戴记之月令皆历也。卦上兑为月。下离为日。乾为寒。离为暑。兑雨巽风皆备。故君子法之。以治历明时。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离外则故曰巩。巩固也。离为牛。左传曰纯离为牛。离六二云黄离。故曰黄牛。乃虞翻则谓离无牛象。乾宝谓离父本坤。故曰黄牛。皆非也。离外坚为甲故为革。革皮去毛者也。固莫团于牛革。言初当勿用之时。不可妄动。宜固守也。牛革所以喻其固也。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初潜龙勿用。故不可以有为。又上无应。即不信也。不信即不可革。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二离主爻。离贞己。故曰己。二有应。故曰己日乃革。二遇阳。故拉吉而无咎也。按二为日中。王弼以过往诂己日。故决知其非是。
  象日。已日乃革之。行有嘉也。乾为嘉。行有嘉。谓二征则遇阳 遇阳故人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三临重阳。阳遇阳则窒。故征凶。卜问厉也。然三应在上。上兑为言。而兑为毁折。故曰革言。就即也。遇也。革言三就有孚者。言三虽得敌。不能应上。若上六即三。则甚顺利而有孚也。兑为言。乾亦为言。言多故曰三就。又三在三爻。损六三云。三人行。需上六云三人来。皆以在三交。取数于三。三就者三遇也。谓革言来之多也。有孚者上孚于三也。易理失传。旧解于征凶之故。莫有明者。岂知征凶贞厉。谓阳遇阳。下二句谓上应三。义不相属也。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之往也。又何之者。言上六即三。不必他往也。盖革言日至则孚者众。而事已审。革之而已。勿再犹豫不定也。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四失位。宜有悔。无应予则无孚。然九四居乾之中。乾为信。故无悔而有孚。巽为命。四至上巽覆。是改命也。易林人畜之决(左无)也。太子扶苏出于远郊。佞幸成邪。改命生忧。即以决(左无)上兑为改命本此也。改命则革也。盖初以时未至而固守。二孚于天时。三孚于人事。至四遂实行改革矣。乾四云或跃在渊。与此理同也。自覆象失传。旧解皆以四变阴成既济为改命。既济者终正。何吉之有哉。非也。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巽为志。改命则实行革命。故曰伸志。言得行其志也。志行故吉。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乾为大人为虎。大人虎变者。喻大人履九五之尊。威德诞敷。崇高巍焕。改易旧观。故曰虎变。下有应。故未占而有孚也。乾虎象失传。后惟茹敦和俞樾知之。虞翻以坤为虎。宋衷以兑为虎。皆非。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五应二。二离为文。故其文炳。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伏艮为君子。为豹。君子豹变者。谓革命后住命之动。皆得封拜而有茅土。尊显富贵。易世成名。故曰豹变。阴称小人。民为面。艮伏故革面。小人革面者。谓革命之后,除旧布新。小民皆改易其视向也。面向也。史记项羽本纪。马童面之。是也。上六当位,不宜动宜静。故征凶居吉。艮面象。易林遁之蒙云。云过吾面。以蒙坎为云。艮为面。虞氏谓面指四。非。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下应三。离为文。面向也。故曰顺以从君。言下顺乾也。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鼎偏倚则势危。故贵正。不正则束(左食)覆。鼎敛实于内。故贵凝。不凝则实漫矣。故君子取之。以正位凝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震为趾。震伏巽陨。故曰颠趾。巽为臭腐。故曰否。否恶也污也。初在下卑污之地。出之四则各当位而利矣。四。兑为妾。四来初是得妾也。初之四体震。震为子。是得妾兼得子也。故利出也。
  象曰。鼎颠趾。未体也。利出否。以从贵也。停逆也。初阴顺阳。故曰未悖。初承阳应四。故曰从贵。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乾为实。仇匹也。指五。五乘阳势逆。不能即二,故曰有疾。豫六五乘刚曰贞疾。兹与之同。我谓二。二为三四所隔。既不能即五。五因乘刚有疾。亦不能即二。然我与我仇。究为正应。始虽阻。终必合也。故结之曰吉。象曰终无尤。即谓二五终合也。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之往也。二前临重阳。行不利。故慎所之。二五终合。故终无尤。按此爻旧解。鲜有当者。一仇字失诂。虞翻谓二据四妇。四为仇。朱子以仇为初。阳遇阳为敌之义。自汉失传。故慎所之三字。皆莫知所谓。清儒以汉为步趋。汉儒误遂无不误矣。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三至五兑为耳。巽陨落。故曰耳革。行。道也。易林复之中孚云。鼎炀其耳。热不可举。大路壅塞。旅人心苦。以行为道路。盖三承乘皆阳。阳遇阳故其行塞。上离为雉。兑为膏。雉膏在上。乃上不应三。故雉膏不食。兑为雨。为昧。故曰亏悔。亏悔不明也。吴先生云悔晦也。按易林复之云。阴雾作匿。不见白日。不见白日。亏也。于虚赋日月蔽亏。江淹诗金峰各亏日。是也。阴雾作匿晦也。吴读与易林同也。终吉者。初之四则三临重阴。阳得阴则通。故吉。
  象曰。鼎耳革阅失其义也。义宜也。鼎之用全在耳。今耳革失其用。故曰失义。
  九四。鼎折足。覆公棘。其刑剧。凶。震为足。三至五兑。兑二折震。震象毁。故曰鼎折足。粪为束(左食)。马云键也。郑云菜也。乃三至五巽覆。四为诸候。三公之位。故曰覆公束(左食)。刑屋(右 )王弼作形渥。古青同通用。管子心术下云。意然后刑。刑然后思。注意感其事。然后呈形。是刑形古通用。兹从各家。京云刑在页(左九)为屋(右 )。汉书叙传。底剧鼎臣。师古注剧(左屋)厚刑。又周礼秋官司 氏。邦若屋诛。郑注云屋当读为其刑剧之束(左食)。剧(左屋)诛谓不于市也。盖四不当位。故象凶。如是卖束(左食)之象。按易林未济之无妄云。求糜耕田。以无妄互巽为糜。而马氏训束(左食)为健。与易林同。键即糜也。郑氏训为菜。按韩奕之诗曰。其敕(上草)维何。维荀及蒲。疏引易曰鼎折足。覆公敕(上草)。是束(左食)与敕(上草)通用。而郑训与诗合。盖皆巽象。可从。九家云。三公调阴阳。犹鼎之凋五味。足折束(左食)覆。犹三公不胜其任。而覆天子之美。故受此重辜也。王弼以形渥为沾儒。程子谓为汗涩。岂知下系云。德薄而位尊。鲜不及矣。谓及于刑辟也。即读为刑剧(左屋)也。工程所释。皆望文生义。非也。
  象日。覆公像 信如何也。乾为信。信如何者。言行为如此。信仰失也。
  六五。鼎黄耳金铉 利贞。兑为耳。离黄中。故曰黄耳。乾为金。故曰金铉。铉与扃同。士冠礼设局鼎(上加帽)。郑注扃今文为铉。释文扃鼎扛也。孔疏所谓贯鼎耳而扛之。是也。伏坎象也。六五得中。下有应。故利贞。利贞言二五应也。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乾为实。九二云。鼎有实。五得中应二。故中以为实。实指二。黄中色。故曰中以为实。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乾为玉。上九阳为直。故象玉铉。又上九以铉举鼎。动作自如。无有滞碍。故大吉无不利。与大畜上九义同。象释曰刚柔节。以五阴为承也。
  象日。玉铉在上。刚柔节也。上阳得五阴为承。故曰刚柔节。诸家多以三变应上成未济。为刚柔节。岂知六爻独三当位。胡可使其失正。且变而成未济。六爻皆不安。胡能大吉。此自虞翻卦变伎俩。以济其穷者。可复申述之乎。
  
  
  震。亨。震来A? 。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震振也。动也。一阳伏二阴之下。阳必上升。故振动而为雷。为起。归藏作厘。李过曰厘者理也。黄宗炎曰谓雷厘地而出以作声。愚按震为笑乐。为喜。而厘与僖通。史记以鲁僖公厘公。是其证。说文。傅乐也。与喜同。又震为生为福。而厘亦为福。前汉文帝纪祠官祝厘如淳曰福也。是厘与震义多同。故归藏作厘。周易作震。阳得出故亨。AA?恐惧貌。阳来居初。故日震来。雷之发也。万物震恐。故震来A?A? 。阳遇阴则通。故笑言哑哑。哑哑笑貌。震为百。艮为里。坎为棘匕。为鬯。鬯柜(左禾)酒也。震为黍。坎为酒。故曰鬯。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者。言震雷虽威及百里。而不惊惧也。匕所以载牲。曾所以降神。皆祭祀之用。故传曰可以守宗庙为祭主也。
  彖曰。震亨。震来。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震为福。故曰恐致福。则。法也。互坎为法则。震为后。后有则者。言阳复于下为阴主也。震为出。为祭。为主。艮为守。为社稷。为庙。震为长子。惊远惧迩。能匕鬯不失。故可为祭主。而长守宗庙社稷也。
  象曰。存(左水)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存(左水)再也。上下震故曰存(左水)雷。 困震而恐,因恐而修省。
  初九。震来AA?。 后笑言哑哑。吉。阳在下。故曰后。言初虽AA?恐惧,后则乐也。阳遇重阴故也。
  象曰。震来AA?。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恐则修省。修省则致福。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济(左足)于九陵。勿逐。七日得。来者复也。震来厉。言阳复初。二乘之。故危厉不安也。亿噫通。释文云。本亦作噫。虞翻云。惜辞也。艮为贝。震者艮之覆。故丧贝。古以贝为货币。因厉丧贝。震为言。故曰惜辞。郑作十万解。似不如虞义也。二至四艮。艮为陵。艮阳在上。阳老故曰九陵。震为脐。跃升也。而坎为盗。在艮陵上。言有人持贝。脐九陵以去也。然不必逐也。震为逐。数七。故曰七日。震为复。勿逐七日得者。言所丧之贝。不必追逐。至七日自然来复也。旧解皆以离为贝。易林剥之蒙云。齐贝赎狸。蒙上艮为齐为贝。又谦之蛊。讼之大畜。皆曰丧贝。亦皆以上艮为贝。盖艮坚在外。与离同也。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乘刚故危。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青。苏苏。郑云不安也。坎为疾病。故为眚盖三不当位。故不安。然得阳为承。亦无眚也。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虞以苏为死而复生。由象传观之。郑释为当。
  九四。震遂泥。遂隧之省文。隧即坠也。论语文武之道。未坠于地。石经作队。又列子。矢隧地而尘不扬。皆以隧为坠。遂古文隧之省。荀子理论篇。人焉而隧。杨惊注云。隧古坠字。故荀爽作隧。四坎为泥。陷四阴中。故隧泥。震为行。隧泥则行难矣。
  象曰。震遂泥。朱光也。坎隐伏。故未光。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往得敌。来乘阳。故往来皆危厉也。自阳遇阳阴遇阴为敌之理失传。于是虞翻不知往厉之故在阴遇阴。只以乘刚为说。乘刚则来厉。于往无涉也。五得中位尊。匕鬯之事。故无丧也。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行。道也。大无丧即亿无丧。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尼(左木)有言。索索。郑云犹缩缩。足不正也。三在震上。苏苏不安。上亦同也。??。郑云目不正也。说文。佳欲逸走也。徐曰。左右惊顾也。震。目无上皆。故因恐惧而视矍矍也。易林讼之豫云。眵难无距。与鹊格斗。翅折目盲。为鸠所伤。眵。说文目伤目(上此)也。豫上震。目无上目(上此)。故日眵。曰盲。义即本此也。虞翻不知易用象之妙。以卦无视象。命三变成离取视象。易取象无此迂曲也。三无应。故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仍惊远惧迩之意。艮为躬。艮覆为震。故不于其躬于其邻。震为邻。易林蹇之噬嗑云。不利出邻。疾病忧患。噬嗑下震为邻为出。出即与坎险遇。而有疾病忧患之苦。是明以震为邻也。邻仍谓三也。言三苏苏。即知其可惧而戒备也。知惧故无咎。卦二至上正反震。故有言。有言者争讼。与困之三至上正反兑有言不信同也。卦三男俱备。无一女象。故不能婚媾。如婚媾则必争讼也。自覆象失传。此句旧解二千年无一当者。只易林中孚之谦云。伯氏争言。谦亦正覆震。与震二至上同。争言即有言。震为伯也。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在震上。故曰中未得。因畏而戒。故无咎。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归藏作狠。狠广韵很之俗宇。说文很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艮郑云艮之言很也。是很艮义同。艮止也。震为行。震反故止。杂卦震起也。艮止也。即言正反之义也。旧说以阳在上为止。非其义也。艮为背为身为庭为人。艮其背。静也。三至五互震。故又曰行其庭。行其庭动也。乃因无应与。静则不获身上手足之用。动则不见庭除应予之人。无动作无交际。故亦无咎也。象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艮为时。下艮。故曰时止则止。三至五互震。故曰时行则行。止则静。行则动。动静随时。故其道光明。艮为道路。阳在上故光明。六爻无应予。故曰敌应。阴阳相遇为朋为类。若阳遇阳。阴遇阴。则皆为敌。同人九三云。敌刚。以比应皆阳。故曰敌刚。以阳遇阳为敌。中孚六三云。得敌。子夏传云。四与三为敌。而不释其义。荀爽解之曰。三四俱阴。故称敌也。以阴遇阴为敌。此实易义之根本。明乎此则屯二之十年乃字。此三之比之匪人。颐六二之失类。六五之不利涉。大壮初九之征凶。解九四这解而拇。决(左无)初九之往不胜。九四之其行次且。鼎九二之慎所之。震六五之往厉。皆可观象而得其义。否则不知其所谓矣。此易义之所以终古长夜也。然观子夏传之解得敌。似此义韩婴已知之。荀爽能释之。然可以于上列各爻。任其失解。抑有解而采辑者不合其意而不录欤。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为位,艮止故不出。坎为思。得中唯心亨。亦不出。学易之君子法之。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限。说文阻也。玉篇界也。即脊骨界左右也。故马荀郑虞皆训为要。三居卦中。坎为要。故取象于限。坎为脊为肉。故取明于夤。夤。马虞皆以为夹脊肉。脊骨居中为限。脊肉左右分列。列裂同。墨子明鬼下云。生列兕虎。荀子哀公问云。两骖列两服人厩。注皆作裂。脊肉裂分左右。脊界其中。故曰裂其夤。皆坎象也。艮为火。互坎为心。故厉熏心。自坎肉象失传。后懦皆不知噬嗑三四五三爻之肉象。及.此夤象何属。自艮火象失传。虞翻以艮为阍。读紊为阍。谓古阍作熏字。并云马吉熏灼其心。未闻易道以坎水熏灼人者。岂知艮为火。马氏所诂。正与易合。至荀氏以熏为动。读作动。来知德。又云以三十年之功。始悟熏字之由于伏离。由斯证一象之失传。可使名家易人人异词。真可叹也。艮火坎肉象。皆详焦氏易诂。易林艮之无妄云。。颠覆不制。痛熏我心。是焦亦作熏。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厉危也。故曰危熏心。
  六四。艮其身。无咎。艮为身。见上彖。虞以坤为身为孕非也。初趾二腓。三要四身。按爻序自下而上。故象释为躬。得位故无咎。
  象曰。艮其身。上诸躬也。艮为躬。躬即身也。三四居卦之中。故曰要。曰身。并无他义。虞氏谓五动乘四则妊身。以止诸躬为妊身。卦天离象。强命王爻。变成离。惑乱学。莫此为甚。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辅。说文人颊车也。在颊之上。与牙车相对。春秋僖五年。辅车相依。注云。车牙车。疏牙车。牙下骨之名。在颊之下。盖几物人口。皆赖牙车载之。故名曰车。人欲嚼物。或言语。则牙动而上与辅对。故曰辅车相依。辅在上不动。故艮为辅。颐即用以取象。三至五震。震为言。上卦震反。故曰艮其辅。序者次也。言不紊也。三至五震。时而当言则言。四至上。震反。时而不当言。则言止矣。故曰言有序。诗大雅序宾以贤。言宾之位次。与其贤相当。秩然不乱也。言行君子之枢机。时言则言。时止则止。有序如是。故无悔也。虞氏易序作孚。言孚于上也。
  象曰。且其辅。以中正也。五中而不正。正字或疑衍。又或作正中。然未济九二传。中以行正也。大壮九二传。大者正也。大谓九二。似亦不拘。
  上九。敦艮吉。敦与顿通。顿止也。易凡言敦。皆有止义。待义。义详敦临敦复。敦艮者。顿止于上也。下履重阴。故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艮为山。故曰厚。而艮为终。故曰以厚终。唯厚故止也。
  
  周易尚氏学卷十五 下经
  渐。女归吉。利贞。
  上下卦皆阴承阳。阴承阳即妇从夫。故曰日渐。渐进也。次也。言阴次于是。宜进而承阳也。巽为妇。艮止于下。有女归之象。二五应。故利贞而吉。
  象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五得位故有功。艮为邦。故曰正邦。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居积也。居贤德。即积贤德也。坎为积。艮为贤。巽为风俗。有贤德故以善俗。居贤德善俗。皆非猝然可能之事。皆渐义也。
  初六。鸿渐于乾。小子厉。有言。无咎。鸿大雁也。艮为鸿。周公时训。以雁北乡当屯卦。是以坎为北。互艮为雁。故易林师之萃云。鸿雁哑哑。以水为家。以萃互艮为鸿也。需之遁云。去如飞鸿。亦以遁下艮为鸿。千水涯也。二至四坎水。初在坎下。故曰鸿渐于乾。艮少故为小子。有言者争讼。震为言。艮为反震。败言。故曰有言。左传云。败言为谗是也。有言故厉。然初为士。潜伏在下。亦无咎也。
  象曰。小子之厉。义无答也。初勿用。故义无咎。
  六二。鸿渐于盘。饮食行(中乾)。吉。盘大石也。三艮为石。故渐于盘。二坎体。坎为饮食。行行(中乾)。和乐也。二当位得中应五。故象吉如是。
  象曰。饮食行行(中乾)。不素饱也。坎中实为饱。应在五。巽为白。故曰素饱。素饱犹素餐。不素饱。言得之以道也。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马云。山上高平曰陆。艮为夫。在上。故不复。易林复之剥云。夫亡从军。抱膝独宿。以剥艮为夫也。孕。妊娠也。育生也。震为孕。左传昭元年。武王邑姜。方震太叔是也。三震覆。故不育。郭璞洞林否之小过云。妇女胎反见华益。否三互巽。故知为妇女。二四互艮。世变良。艮为反震。是胎反也。胎亦孕也。义即本此也。巽为寇。三下拥群阴。而艮为守御。为坚。寇在外。守御在内。使外寇不人。故利也。旧解皆以坎为寇。岂知坎之为寇。以其隐伏。巽亦为伏。故易亦以巽为寇。且以坎为寇。坎寇已在内矣。如何能御之。虞翻以坎为寇。谓自上御下。自上御下。其利在上。于三何与。一象失传。使经义颠倒错乱。至于如此。真可喂也。
  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五也。妇孕不育。失其道出。利用御冠。顺相保也。坤为众为丑,丑众也。诗小雅。执讯获五是也。高附离也。群丑谓下二阴。言三阳系恋于下二阴。故不复也。诸家训离为去。与下顺相保之义不合。非也。艮为道。坎为失。故失道不育。下二阴顺三阳。以为保守。故曰顺相保。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巽为鸿。九家逸象巽为鹳。鹳鸿皆水鸟。故亦为鸿。周公时训以鸿雁来当巽卦。是以巽为鸿。故易林中孚之同人云。鸿飞遵陆。以同人互巽为鸿。又大畜之兑云。鸿盗我襦。逃于山隅。兑互巽为盗为鸿。旧以离为鸿非也。巽为木为桷。说文椽方曰桷。得桷言安也。四当位承阳。故无咎。
  象日。或得其桷。顺以巽也。言顺承五上二阳。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巽为高。五应在二。二艮体。五居艮上。故渐于陵。巽为妇。震为孕。震伏。下敝漏。故不孕。又五应在二。为三所阻。不能应二。故三岁不孕。坎为三岁。言其久。然五与二为正应。三岂能终阻之。故终胜三。得所愿而吉也。莫之胜。言三不能胜五也。
  象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五终能应二。故得所愿。旧解皆从虞氏以成既济定为说。强命初上变。非。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在卦上。与三同。故仍渐于陆。巽为羽。仪饰也。其羽可用为仪者。巽为高为白。言上居高明之地。羽毛鲜洁。故可用以为仪。贲一切也。巽羽之象。易林随之小畜云。奋翅鼓翼。以小畜上巽为翼。又颐之兑六翮长翼。亦以兑互类为翼。
  象曰。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仪型万方。秩然不紊。故不可乱。
  
  归妹。征凶。无攸利。
  兑为少女。故曰妹。震为归。妇人谓嫁曰归。故曰归妹。震类长女从长男为恒。则曰利有攸往。兹少女从长男。与恒同耳。乃彖义则与恒相反。曰征凶无攸利何为也。曰恒下巽。巽阴承阳。与上震无一爻不相应。故利有攸往。归妹则巽覆为兑。阴乘阳。初三皆失应。故征凶。巽为利。巽覆故无攸利。又中四爻皆不当位。贞静自守。尚恐有咎。动则悔吝生矣。故征凶不利也。下系云。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正谓此。恒与归妹。上卦同也。下卦同为二阳一阴也。乃巽则如彼。巽覆则如此。唯变所适也。唯变所适。谓甲卦与乙卦。一爻变动。则吉凶相反。非谓卦无是象。强命某爻变。以成其象也。自汉以来。因误解变动不居。唯变所适二语。援为护符。浪用爻变。以济其穷。前有虞翻。后有焦循。其尤也。
  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归妹也。征凶。位不当也。无攸利。柔乘刚也。
  归妹而后有夫妇。天地者夫妇之义。天地交而后有万物。故归妹为女之终。生人之始。中爻皆不当位。三五皆以柔乘刚。故征凶无攸利也。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水终知敝。女归则永终。兑毁折。故以知敝为戒。
  初九。归妹以娣。破能履。征吉。初在兑下。故曰梯。娣者嫡之女弟也。公羊传。诸侯一聘九女。嫁者一娣一侄(左女)。腾者皆有至娣。嫁者谓嫡。嫡及两媵六娃娣共九女。兑折震故跛。然二升五则下成震。震为足。故曰跛能履。征吉也。象曰吉相承。即承二升五而吉也。
  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按初无应。二阳为阻。不能前进。有凶无吉。兹曰吉相承。谓二升五下卦成震。初临重阴。相随而吉。相承者谓二升五吉。初承其后仍吉也。虞翻求其义而不得。强命初爻变阴承阳为说。夫初当位。胡能使变。经义之不明。此等曲说乱之也。以恒盖谓女嫁随娃梯。乃娶妇之常道。说者动以恒卦为解。非。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二三米高,故曰眇。说文。眇一眇也。能者。以互离也。二应国五,五展为人。克为昧。故曰幽人。利幽人之贞。言利与互相上下。各当位也。象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未变常。言二五相应与乃常道也。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须。说文面毛也。归嫁也。归妹为嫡。今以须之故。反嫁为娣也。伏艮为须。易林同人之否云。牵于虎须。否互艮为虎为须。虞氏训须为需。需待也。六三若有待义。与九四之有待义复矣。易林涣之归妹云。妹为貌执(下心)。败君正色。庄子田子子方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乾。华然似非人。华言可怖也。是焦氏亦训须为面毛也。故曰貌华。
  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未当言不宜有是恶象也。困上六当位矣。象曰未当也。义与此同。革传曰革而当。义皆同宜。后雅丽堂集解本见虞注作位未当。竟于象传添一位字。岂知正文若作位未当。释文早言之矣。今释文无有。可证虞本亦无位字。雅丽本皆从惠栋校。改字甚多。昔人谓惠氏乱经。兹更添字。宜罪之者多也。
  九四。归妹愆期。返归有时。震为时。坎陷故愆期。愆过也。愆期故迟归待时。待升五也。又下无应。亦衍期之一因。卦四时俱备。故曰有时。升五则时至矣。
  象曰。想期之志。有待而行也。坎为志。震为行。有待而行者。待升五也。
  六五。帝已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既望吉。震为帝。故曰帝乙。帝乙汤也。京房易载基嫁妹之辞。是汤曾嫁妹。故曰帝乙归妹。震为君为袂。而震亦为口。袂袖口也。袂在五震。故日君袂。在二兑。故曰棵袂。皆取象于口。乃五阴二阳。故君袂不如姊良。坎为月。为中。震东兑西。坎月离日。东西相望。正望日也。惟五居坎末。时已过中。故曰既望。既望从孟荀读。虞作几。京作近。晁说之云。古文近既读同。孟云既望者。十六日也。五得中有应故吉。震君震袂震口象皆失传。说详焦氏易诂。
  象曰。帝已归妹。不如其梯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虽不正而得中。中五位尊。故曰贵。
  上六。女筐无实。士圭(右刀)羊无血。无攸利。下兑为女。震为筐。女在下。筐在上。故曰女承筐。乃上不应三。故无实。震为虚。亦无实也。震为士。兑为羊。为斧。为毁折。故曰士圭(右刀)羊。乃三不应上。故无血。坎为血。三体离。坎伏。故无血。此与失九二。因爻无应。即就无应取义。旧解坐不知此。故说之永不能通。巽为利。巽伏上下失应。故无攸利。震虚象失传。虞翻用卦变成坤。取虚象。岂知震为苍茛竹为苇。皆取其中虚。况象传曰虚筐。亦以震为虚。
  象曰。上六元实。承虚筐也。象明言震虚。故知虞氏非。
  
  
  象曰。虽旬无咎。过旬灾也。旬者盈数。过旬灾。仍月盈则食之意也。
  六二。丰其部。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二至五五大坎。坎为隐伏。故中四爻象皆阎昧。部(上草)。虞翻云。日蔽云中称部(上草)。虞未申其义。然坎云在离日之上。正日蔽云中也。离为星。故日斗。又震亦为斗。斗七星也。言离日有障蔽。日隐而星见也。二巽体。巽为疑为疾。巽初六象曰。进退志疑是也。五不应。故往得疑疾。然二承重阳。手于三四。发若者。言其顺利也。阴孚阳故吉。离星巽疑象详焦氏易诂。
  象曰。有孕发若。信以发志也。有孚故信。巽为志。信以发志者。言阴孚于阳。得行其志也。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沛大雨貌。孟子沛然下雨。易林泰之丰云。龙蛇所聚。大水来处。滂滂沛沛。使我无赖。九家云。大暗谓之沛。沫。子夏传星之小者。日中见沫者。言当日中而昏暗见小星也。三兑体。兑为雨。故曰沛。兑为晦。故曰见沫。艮为肱三应在上。上艮覆。故折其右肱。兑为右为折也。然三当位有应。故无咎。
  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三遇敌。不利往。所应为阴。阴小故不可大事。三虽有应而折肱。故终不可用。虞氏以二至五大过死解。似非。
  九四。丰真部(上草)。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易林升之临云。据斗运枢。以震为斗。兹震在日上。以为障蔽。故仍曰丰其部(上草)。日中见斗。主谓五。五柔爻。故曰夷主。诗周颂有夷之行。毛传。夷易也。阳遇阴则通。故曰易曰。曰吉。
  象曰。丰其部(上草)。位不当也。日中见牛。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易林升之临云。据斗运枢,以震为斗。兹震在日上。以为障蔽。故仍日半其部(上草)日中见斗。主谓五。五柔爻。故曰夷主。诗周颂有夷之行。创传。夷易也。阳遇阴则通。故曰易。日吉。象曰。半其部(上草)。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兑为昧。故幽不明。阳遇阴故志行。郭京举正行上脱志字。宜从。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呼九四来五。当位居中。彖所谓日中也。故曰章。五得位。故有庆誉吉。或谓四往五不能曰来。岂知六五呼四。当然曰来。况睽上九云。往遇雨则吉。是上来内。易有时亦言往也。需上曰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是三往上亦曰来也。蹇五大蹇朋来。是阳往五亦曰来也。上曰来章。又何疑乎。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庆谓阳升五得位。
  上六。丰其屋。部(上草)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屋家户。后儒不知其象。穿凿百出。愈说愈晦。此覆象失传之故也。按虞注云。从外窥三。又九家说重门系柝云。豫不艮。从外示之。上震复为艮。丰上六从外示内。亦艮也。艮为屋为家为户。中爻大坎。故障蔽其家。艮为观。下视。故曰窥其户。震为人。上应在三。三巽伏。故阒寂无人。阒虞云空也。郑云无人儿。震为岁。数三。故曰三岁不觌而凶也。阒孟喜作室。窒古与空通用。列子黄帝篇。玉人潜行不空。庄子达生篇引作室。然则孟虞之诂同也。
  象曰。丰其屋。天际祥也。窥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五天位。上在五外。故曰天际。说文祥福也善也。徐肱曰。凡吉凶之先见其兆者。皆曰祥。故孟喜曰。天际祥。天降下恶祥也。自藏谓三。三宜应上。而巽为伏。故曰自藏。释无人之故也。祥从郑本。正义作翔。翔样音同通用。此卦旧解。因易理失传。不知二五为卦主。于是遇其配主。遇其夷主。皆以震为主。权栎不合。因卦象失传。于是爻变卦变。杂然并用。以求其象。学者只涵泳白文。或尚能明其一二。若即旧解求之。则愈茫昧疑惑。真可慨也。
  
  
  旅。小亨。旅贞吉。旅之卦义。先儒皆以行旅为说。然卦名皆由卦象生。火山何以为旅。侯果孔疏皆以火在山上。势难久留。故为旅。如所诂火在山上。不久即灭耳。安见其为行旅。按易林剥之旅云。居正不安。大盗为咎。大畜之旅云。安其室庐。传母何优。是皆以居家为说。于行旅之义正相反。履之旅云。鸟子鹊雏。常与母俱。愿慕群旅。不离其巢。又晋之旅云。逐旅失群。是以旅为伴旅。卦二阴。随二阳。一阴随一阳。阳前阴后。有若伴侣。疑焦氏所诂者。于卦象为切。又释诂旅众也。卦离火。艮亦为火。火多故众。伴旅亦众也。九三象云。以旅与下。以众与下也。若作行旅。此句难通矣。又初交旅琐琐。斯其所。斯离也。行旅往来。有不离其所者哉。于行旅之义尤不合。故疑焦义是也。六五得尊位。故小亨。贞吉。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上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旅之时又大矣哉。
  六五上下皆阳。故曰顺乎刚。离六五云。离王公。即顺乎刚也。旅五月卦。当中夏。故曰时。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大象以相反见义。此亦其一也。离为明。君子不敢待其明。故用刑必慎。艮为慎。兑为刑也。艮为止。君子不敢怠于事。故不留狱。艮为拘系为狱也。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琐琐。陆绩郑玄皆训为小。马云疲弊视貌。按尔雅释诂。琐琐小也。注舍人曰琐琐。计谋褊浅之貌。诗节南山。琐琐姻姬。盖往来猥琐。劳弊不安也。斯释言离也。斯其所言离其所欲应四也。二得敌。故取灾。离为灾。盖初六不当位。而得敌。在下。宜静不宜动。故易林复之旅云。二人辇车。徒去其家。井沸釜鸣。不可以居。徒去其家。即离其所。并沸釜鸣。即取灾也。义详焦氏易诂。
  象曰。旅琐琐。志穷变也。初不当位。二得敌。不能应四。故曰志穷。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僮仆。贞。举正作员吉。宜从。艮为舍。次舍也。即次。言就舍也。资财也。巽为利居中。故怀其资。艮为僮仆。二得位承阳。故得僮仆。贞下宜依举正增吉字。贞吉与下贞厉为对文。
  象曰。得僮仆贞。终无龙也。即次身安。怀资用足。得僮仆役使有人。故终天尤。艮初象云。志疑也。即以巽为志。杂卦云。巽伏也。心志伏在内。故巽象之。旧解命四变成坎取心象。非。
  象曰。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凡九四比六五。例终升五。归妹九四曰。有待而行。待升五也。丰九四曰遇其夷主吉行也。六五曰来章。亦言回来五也。兹曰未得位。因未得五位。故处以俟也。下六五曰终以誉命。即谓四终升五也。
  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离为雉。兑毁折。故射雉。射必以矢。坎为矢。乃坎伏不见。故一矢亡。坎数一也。誉令闻也。艮为誉。命。爵命也。巽为命。终以誉命者。言巽命在二。虽不应五。然四必得位升五。四升五。二应之。是誉命终及于五也。
  象曰。终以誉命。上违也。逮及也。上逮谓二终上应五也。
  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兆(左口)。丧牛于易。凶。离为鸟。中虚故为巢。巽风扇火于下故焚巢。上履阴。兑悦故先笑。三巽体。男为兆(左口)。三不应上。故后号兆。左传昭五年。纯离为牛。兑毁折。故丧牛。艮为田为易。易田畔电。牛在艮外。故丧牛于田畔。焚巢丧牛故凶。晁说之云。易古文场字。诗小雅疆场有瓜是也。
  象曰。以旅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旅众也。在上者众。不自敛抑。则高亢为祸。左传隐四年。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是其义也。坎为耳。坎伏故莫之闻。虞翻用爻变取震象。谓震为筐故为巢。后儒多从之。按易林离之需云。高木腐巢需坎为木。在上故曰高木。互离为巢。在泽水中。故曰腐巢。讼之解云。南徒无庐。鸟破其巢。解上震。震为南为徒。下坎为室。震在坎外。故曰南徒无庐。互离为鸟为巢。而坎为破。故曰乌破其巢。以离为巢。庶得真解。
  
  周易尚氏学卷十六 下经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初四皆承阳。故曰巽。巽顺也。顺阳故小亨。往遇阳故利。阳居二五得中。故利见大人。
  彖日。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巽为命令。虞书申命义叔。传申重也。重巽以申命者。谓工者一再宣布命令。以示郑重也。巽为风。行莫疾于风。命令一出。传达天下。有若于风。故巽为命也。二五中正。下阴顺承。故志行。
  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重巽故曰随风。随继也。从也。言后风之随前风也。令出惟行。万事以治。故君子以之。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初临重阳得主。故宜于进。而四无应与。故进而又退。象释曰志疑。疑四无应也。震为武人。此巽卦也。何以利武人之占。因震巽相反复。巽究则为震。易贵将来。故武人利也。
  象曰。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巽不果。故志疑。返震故志治。言得行其志以治天下。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玉纷若。吉。无咎。巽为床。初顺二。故曰巽在床下。初至四正覆兑。兑口多。故曰用史巫纷若。按周礼内史云。凡命诸侯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仪礼云。辞多则史。又司巫云。男巫女巫。凡邦之大栽。则歌哭而请。是史巫皆以口舌为用。而二居正反兑之间。故曰纷若。纷若言不一也。二得中故吉无咎。此义先儒无知者。只茹敦和云。巽初之阴。伏于床下。震也。于是乎用史巫以祛之。史巫云者互兑也。象始大明。而茹氏仍不知初至三为覆兑。故纷若不得解。
  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二无应。失位。遇敌。然下孚于阴得中故吉。
  九三。频巽。吝。王弼云。频。频蹙不乐。按玉篇颦下云。易本作频。是频即古文颦字。三居巽上。虽当位而下挠。故频蹙不安而吝也。
  象曰。频巽之吝。志穷也。巽为心志。上无应。下乘阳。故曰志穷。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当位承阳。故悔亡。伏震为田猎。兑羊离牛巽豕。故田获三品。离卦数三也。凡阴遇重阳多吉。
  象曰。田获三品。有功也。有所获。故有功。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度三日。吉。九五得位。下孚于阴。故贞吉悔亡。巽为利。故无不利。震巽相反复。无初者。言巽之初为震。震纳庚。一爻当一日。故曰先庚三日。今震究为龚。故无初。有终者。言巽之究仍为震。终即后也。故曰后庚三日。以其终为震。故曰有终。震阳复故吉。先庚三日。言巽之先。后庚三日。言巽之究。与蛊之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义同。无初有终。与蛊之终则有始义亦同。
  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九五既中且正。故吉。
  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巽顺也。谓四。巽在床下。言顺我者在下。上九失其辅助。故曰丧其资斧。斧辅通用。兑为斧亦为辅。上卦兑覆。故曰丧失也。说详旅卦。
  象曰。巽在床下。上穷也。丧其资斧。正手凶也。九穷于上而下挠。故贞凶。象仍释贞为正。其义不协。
  
  兑。亨牙贞。
  兑悦也。兑何以悦。以一阴见于二阳之上。阳得阴而悦也。刚中柔外。与泰义合。故亨。阴阳相遇。故利贞。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志其死。说之大。民功矣哉。
  阴阳相遇故悦。悦故利贞。所谓保合太和。各正性命也。五天位。上顺之。故日顺乎天。互巽为顺也。三人位。巽于二。故日应乎人。互巽为应也。三至上大坎。坎为民。为劳。为险难。为棺郭(左木)。故为死。而三至上正反兑。坎民来往。皆在兑说之中。故役之而忘劳。犯难而不知死也。兑见在上。故曰先民。先民说。先使民悦也。故民劝。
  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玉篇丽偶也。周礼夏官校人。丽马一口(内辛)。注丽耦也。又士冠礼。主人酬宾。束帛。俪皮。注俪皮两鹿皮。古文俪作离。离传云。离而也。是丽一俪通仍耦也。重兑故曰丽泽。犹重巽日随风。其以互离为义者。非也。阴阳相遇相悦为朋友。兑口故曰购习。初至五正反兑相对。正朋友互相讲习之象。故君子法之。虞翻谓兑二阳同类为朋。夫阳遇阳。阴遇阴。则为害为敌。昆与中孚皆言之。岂得为朋友。又云伏艮为友。盖取义于损六三。一人行则得其友。岂知艮之为友。以一阳上行。遇二阴为友。与兑之以一阴下降。遇二阳为朋友同。皆取义于阴阳相遇。朋友之诂既误。于是卦无艮兑而言朋者。必百计变动以求兑象。甚至用参同契纳甲之法。谓八日兑象月见了。以解坤彖之得朋。凡易之言朋者。无不误矣。
  初丸。和兑、。与二并行。故曰和。当位故吉。初与二本为敌。卦以兑说为义。和以处之。自然吉矣。
  象曰。和花之吉。行未疑也。初得敌。故疑于二。和以处之。故行不疑。损三云。三则疑也。易于阳遇阳相疑相忌之故。言之至为明白矣。乃失传何哉。
  九二。孚兑吉。悔亡。孚于三。阳遇阴故吉。得中。故悔亡。
  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阳遇阴故志得伸。巽为志。三巽主爻。二遇之。故信志。
  六三。来兑凶。在内称来。来就二阳以为悦。行为不正则有之。无所谓凶。但三本多凶。又不当位。来而不正遂不宜矣。
  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来而不当位。故凶。
  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四不当位。无应。前又遇阳。似不吉。然而有喜者。以下履阴也。小畜九五曰有孚。履九四曰志行。皆以下遇阴而吉。此与之同。商量度也。商兑者以初至五正反兑相对。而四若与下对语者。故曰商兑。讲习之象。亦以此也。三至五巽。进退不果。故未宁。互大坎为疾。乃四独履阴。志行。是疾去也。介助也。诗以介眉寿是也。介疾有喜者。言助疾使愈。兑悦故有喜也。
  象曰。九四之喜。有庆也。九四独履阴。履阴故有喜。故曰有庆。
  九五。孚于剥。有厉。阳遇阴则通。故二五皆孚于三上。然吉凶不同者。兑为秋。六三当正秋。万物成熟。故二孚之而吉。若上六则为季秋。其辰在戌。其卦为剥。杂卦云。剥烂也。当此时万物荒落。阳气为阴所剥将尽矣。九五若再享于是。必为所剥无疑也。故曰有厉。
  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以人事言。上六处悦之极。是小人佞悻之尤。九五当人君之位。而见近此等小人。其为祸有不可胜言者。象曰位正当。言正当人君之位。不可与上六近也。
  上六。引兑。引。开弓视的也。伏艮为手。故引兑。言上六来就五阳以为悦。犹射者之志于的也。
  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兑门(内音)昧。故未光。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旧解皆以风行水上。涣散为说。然如涣王居。涣其躬等爻辞。散义皆不通。按太玄拟涣为文。司马光云。扬子盖读涣为焕。案涣即有文义。淮南子说山训。夫玉润泽而有光。涣乎其有似也。注文采似君子也。后汉书延笃传。涣烂其溢目。注涣烂文章貌。是涣本有文义。故归藏作奂。礼檀弓。美哉奂焉。释文奂本亦作焕。是扬子之读。与古训合。卦坎为赤。震为玄黄。巽为白。而风行水上。文理烂然。故为文也。为文则于爻辞无扦格矣。震为王。艮为庙。假至也。言王有事于宗庙。震为舟。在水上。故利涉。皆中爻象。
  彖曰。涣亨 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刚来居二。临一阴则陷。二阴则通。故曰不穷。四当位。上承一阳固吉。承二阳尤吉。上同者与小畜六四。升初六之上合志同也。言孚于五上也。震为舟。古刳木为舟。五乘之。故曰乘木。乘木即乘舟。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亨帝则礼仪繁盛。立庙则楹桷巍焕。皆属于文。正释卦义也。
  初六。用拯马壮吉。震为马。初承之。故曰拯马。郑云拯承也。拯马即承阳。震健故壮吉。此与明夷六二象同。故辞同。故象传皆以顺释之。拯顺也。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言阴顺阳。以顺释拯义也。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焦循云。汉百官公卿表。虎贲郎注。贲读与奔同。据是奔贲古通。奔其机即贲其机。按机即几筵之几。庙中所用物。贲文饰也。艮为几。震为玄黄。故贲其机。得中。遇阴。故侮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阳遇重阴志行。故曰得愿。旧解无有知其故者。
  六三。涣其躬。无悔。艮为躬。涣其躬。即行有文也。得阳应。故涣其躬无悔。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巽为志。应在上。故志在外。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坎为众为群。四体艮。艮为光明。在坎上。故涣其群。承阳故元吉。艮为丘。丘陵所以设险。今去坎险而复遇山险。故曰匪夷所思。夷平也。常也。言为恒常所不料也。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遇阳故光大。按象曰光大。亦释涣为文。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吴先生曰。汗连绵字。愚按上林赋。采色皓(左水)汗。注玉石符采映耀也。涣汗益与汗同。与涣烂亦同。巽为号令。涣汗其大号。即颁布光显其号令。如风之无不届也。艮为居。五君位。故曰王居。涣王居。言工居巍焕也。五履万民之上。故光大如此也。得中故无咎。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五位中正。故曰正位。五无应。然无咎者。以得中也。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血古文恤字。逖与惕音同通用。小畜六四。血去惕出。与此同也。诂选为远者非。应在三。坎为忧惕。王国维云。古易狄同字。山海大荒东经井竹书皆云王亥乇(左言)于有易。而楚辞天问作有狄。又简狄古今表作简遏。按汉书王商传。车无怵愁忧。师古云。狄(下心)古惕字。故虞翻注云。逖忧也。与小畜六四诂惕为忧同。是虞即以邀惕同字。上九应在三。三坎为忧惕。而上九高出卦上。去坎险即远。又不为互艮所止。与大畜上九义同。涣其光明貌。涣其恤去惕出。言光明在上。忧患自免也。句法与论语涣乎其有文章同。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坎为害。上去三远。故曰远害。
  
  节。亨。苦节不可贞。
  坎居西方。兑又居西。合为一处。故曰节。节信也。古剖竹为符。合以取信。故说文云。节竹约也。序卦云。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之用在合。故与离对文。又曰节而信之。是序卦即以节为符信也。凡卦名皆从卦象生。震为竹。而二至五正反震。两竹相合。则信成矣。而坎为信也。苦节向无通诂。虞翻命三变成离。火炎上作苦。以说苦节。而后儒多从之。诚以诂苦为甚为过。皆不安也。按周礼考工记。辨其苦良。史纪五帝纪。舜陶于河滨。器皆不苦窳。皆以苦为恶。节所以取信。苦窳则以持久。不能符合。故曰苦节不可贞。自先天象失传。节字失诂。于是苦节之义。遂亦失矣。又坎为破。兑毁折。按卦象节易苦窳。戒之所以慎始也。
  象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初应在坎。坎为通。二遇敌。不能应四。故曰塞。知其塞不出户庭。以求通。故曰知通塞。吴先生曰。易以阳在前为塞。阴在前为通。初之不出。以九二在前。故曰知通塞。二则可出而不出。故有失时之凶也。
  九二。不出门庭。凶。互艮为门庭。二比重阴。阳遇阴则通。通则利往。乃竟不出。是失时也。故凶。
  象曰。不出门庭凶。失时权也。艮为时。极中也。说文极栋也。栋居屋脊。当屋之中。故极为中。失时极。即失时之中也。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三失位无应。故曰不节。震为笑。震反为艮则嗟矣。离九三云。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与此象义并同也。王弼云。若辞也。语助辞也。顺二故无咎。
  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言其咎在己。
  六四。安节亨。得位有应。上承九五。艮止为安。故安节亨。
  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言能承上不失其道。
  九五。甘节吉。往有尚。说文。甘美也。美甘也。而坎为美脊。故坎有美象。甘节即美节也。节而美善。方可用以取信。与下苦节为对文。五当位居中。下乘重阴。正位居体。故甘节吉。爻在外为往。往得尊位。居之不疑。故曰往有尚。虞氏强命二变应五。以释往字。岂知爻在外即曰往。泰否之大小往来可证也。
  象曰。甘节之吉。居位中也。艮为居。五中位。
  上六。苦节贞凶。悔亡。甘为美则苦为恶。坎为破。故曰苦节。节为信约。窳恶则不能符合。故贞凶。得位故无悔。
  象曰。若节贞凶。其道穷也在上无应故穷。
  
  周易尚氏学卷十七 下经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上卦节。节信也。节何以为信。以中爻两震竹相合。中孚初至五象与节同。仍两竹相合。而在中四爻。故曰中孚。孚信也。归藏曰大明。大明者离日晋顺而丽乎大明是也。是以小过为坎。大明为离。取义与周易微异也。巽为豚为鱼。鱼象人知之。豚即失传。岂知后初云。赢豕孚滴(左足)躅。即以巽为豕。易林在有之后。牝豕无。假(左犬)旅之遁彭生为为豕。皆以巽为豕。盖坎为豕以其隐伏。巽为伏。故亦为京。而中孚正覆巽。豚鱼合居于中。故吉。坤为大川。震为舟为虚为木。五履重阴。乘震舟之上。故曰利涉大川。传释曰乘木舟虚。按涣传云。乘木有功。乘木即乘舟。又益传云。木道乃行。木亦谓舟。据王应麟所辑郑注云。舟谓集板如今船。原作自。阮校诗谷风正义云。自当为船。空大木为之曰虚。即古又名曰虚。总名皆曰舟。据郑注木舟虚三者。平列为义。皆船也。利贞。传释为应乎天。五天位。三四皆阴爻。阳得阴则通。阴顺阳故曰应乎天。
  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中爻艮为邦。艮邦震舟震象皆失传。详焦氏易诂。
  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玉篇狱谓之牢。又谓圜土。中爻艮止为狱。两艮相合。则圜狱也。震为言故议狱。兑为毁折。故曰死。议狱缓死。欲孚及罪人而向善也。
  初九。虞吉。有它不燕。仪礼士虞礼注。释虞为安。初阳遇阳不宜动。与节初同。节初九不出户庭无咎。即谓安吉也。它谓四。四巽为陨落。有它谓不安于初。不顾二阻。而它往应四。则不燕也。燕与宴通。亦安也。兑为燕。四巽兑覆。故曰不燕。易林小畜之兑随之革。皆曰燕雀衔茅。则皆以兑为燕。除易林外。他无用者。故易林为易象数(上草)。
  象曰。初九虞吉。志未变也。巽为志。志未变。言安于初而不应四。
  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震为鹤。为鸣。为子。阴山阴。二至五正反震。下震鹤。鸣于山阴。三至五震反。如声回答。若相和然。故曰其子和之。其子谓覆震。非互震。判然二物也。易林大有之屯云。嗟嗟所言。嗟嗟对语也。屯初至五亦正覆震相对。与中孚同。又同人之中孚云。衣裳颠倒。震为衣。三至五震覆。故曰颠倒。涣之中孚云。闻言不信。震言。三至五震覆。故不信。不信取其相反。子和取其相对。仍同也。而二至五亦正反艮。艮纳丙为山阳。下二至四艮覆。则山阴矣。而二正当其处。故曰鸣鹤在阴。易林颐之中孚云。熊罴豺狼。在山阴阳。正覆良故既曰熊罴。又曰豺狼。上艮为山阳。下覆艮为山阴也。故曰在山阴阳。易林释此语。可谓明白矣。山阴之义。知者甚鲜。后独茹敦和以阴为山阴。而取义于兑。兑者艮之反。艮山阳。兑山阴。义不本易林。而取义与易林同。故夫有清一代之易家。主张自己。不随声附和者。莫茹氏若也。爵。说文饮器。酒尊也。震为尊为爵为嘉。故曰好爵。正覆震相对。故曰吾与尔靡之。孟喜云。靡共也。贞我悔彼。尔谓五。言二五共此爵也。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巽为心志。鸣和全在中四爻。故曰中心愿。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子夏传三与四为敌。故曰得敌。荀爽曰。三四俱阴。故称敌也。中四爻艮相反复。震为鼓。艮止故罢。罢疲通音婆。下与歌叶。诸家或作罢音非也。震为歌。震反则泣矣。与艮为山阳。艮反为山阴义同也。盖三不当位而遇敌。故不常如此也。得敌与颐二之失类。艮之敌应。为易义之根本。所关甚大。乃得敌韩子夏与苟知之。失类则无知者。致阴遇阴阳遇阳之处皆失解。可喟也。
  象曰。或鼓或罢。位不当也。义见前。
  六四。月既望。马匹亡。无咎。兑为月。十五日日月望。乾象月盈甲。十六日平明。巽象月退辛。六四巽主。故曰既望。既王弼作几。孟荀皆作既。孟云十六日也。作既于巽象方切。震为马。四匹在初。马匹亡。言不应初而承上也。承阳故无咎。
  象曰。马匹亡。绝类上也。阴阳相遇方为类。旧解皆以阴遇阴为类。故全易类宇皆失诂。绝者决也。言四遇三敌。不能应初。类上即承上也。
  九五。有孚挛如。无咎。五下乘重阴。得类。故曰有孚。言孚于二阴也。挛系也。恋也。前书李夫人传。挛挛顾念我。有孚挛如者。言系挛三四也。五得位。故无咎。
  象曰。有孕挛如。位正当也五既中且正。
  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曲礼曰。鸡曰翰音。巽为鸡。为高。居翼卜又居卦之极上。故曰翰音登于天。上应在三。三震为翰为音也。巽下陨。故贞凶。王注翰高飞也。飞音者。音飞而实不至之谓也。居卦之上。华美外扬。虚声无实。故不可久长。
  象曰。翰青登于天。何可长也。穷上失位。下虚。故不长。翰音取象皆在应。非只巽鸡。易无一字不由象生。观此益信矣。震翰象失传。详焦氏易诂。
  
  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过之为义。彖传即不明释。故讫无定解。后儒于是有以经过为说者。端木国瑚谓兑巽过乾之左右。故曰大过。艮震过坤之左右。故曰小过。有以过越为说者。朱震谓大过阳过阴。大者过越也。小过四阴二阳。小者过越也。前一说人只见于端木氏。后一说则易家多从之。然尚有五阳五阴之卦。何以不言过。且汉人以大过为死卦。阳过盛而反死。又何说乎。如谓四阳为上下二阴所束缚故死。则小过四阴包二阳。胡以不谓之死乎。又四阳在中为大过。四阴在中何以不谓为小过。而必以四阴在外者为小过乎。是皆可疑。而先儒无言者。按太玄拟大玄过为失。云阴大作贼。阳不能得。言阳为阻贼。而失其用也。拟小过为羡为差。云阳气赞幽。推包羡爽。未得正行。言震阳本可直出。乃为上下四阴所包。推排曲抑。仍有羡爽。羡邪曲。爽差也。盖大过按卦气时当小雪。穷阴极寒。故阳气极衰。小过时当立春。阳气辟。本可无阻。乃为阴气所包。仍不免小有回曲。大小过纯以卦义言。不以阴阳多少言也。卦二五阴得中。二阴承重阳故亨。阴牝阳故利贞。阴得中故可小事。阳失位而不中。故不可大事。左传昭五年。筮遇明夷之谦曰。日之谦当鸟。日之谦即离变艮。变艮而曰当鸟。是以艮为鸟。易林本之。以艮为黔啄为鸟。详焦氏易诂小过下艮故曰鸟。上震故曰飞鸟。而震为覆艮。是上下皆鸟。故传曰有飞鸟之象焉。宋衷谓二阳在内。上下各二阴。有似飞鸟舒翮之象。虞翻则用卦变。云小过从晋来。晋上离为鸟。惠士奇谓古飞非通用。小过即非字象。故曰飞鸟。愈演愈寄。皆艮鸟象失传之过也。遗送也。震为音。茹敦和云。下艮为反震。口向下若送音于人者。故飞鸟遗之音。上谓五。五失位而乘阳。正谓二。二当位而承阳。故上不宜而下大吉也。
  彖曰。小过。小者过而亨也。过以利贞。与时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飞鸟之象焉。飞鸟道之音。不宜上宜下。大、。上边而下顺也。
  艮为时。刚失位指四。不中指三。有飞鸟之象。谓上下卦皆艮也。非如宋衷之解。艮为鸟。上艮覆故曰逆。下反是故顺。又五乘刚故逆。二承阳故顺。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震为行。恭或为艮象。兑毁折故曰丧。震为乐。震反为艮。故为哀。俭亦或为艮止象。旧解皆用卦变。无确诂。姑测其义如此。又三者皆过之微。即治小过之义也。
  初六。飞鸟以凶。艮为鸟。四虽有应。二得敌。应予阻格。又失位。故凶。
  象曰。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言应困难。
  六二。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艮为祖。二承三故过其祖。巽为妣。二当巽初。故遇其妣。尔雅母曰妣。妣谓二。祖谓三。二应在五。五震为君。乃五不应。故不及其君。良为臣。三艮主爻。二承之。故遇其臣。艮为祖。翼为母。震君艮臣象皆失传。故旧解无通者。义详焦氏易诂。
  象曰。不及其君。臣不可过也。传义未详。旧说或昆仑。或浮泛。皆不安。
  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四遇敌故弗过。艮为守为坚。下有群阴承之。利于防守。故曰防之。与渐九三。蒙上九利御寇。义同也。三应在上。戕害也。从或戕之者。言三若应上。则四或害之也。艮为刀剑。四艮反向下。故戕之。首回防之。所以戒也。
  象曰。从或戕之。凶何如也。极言其凶。
  九四。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匆用水贞。四临重阻。利往。故无咎。四应在初。遇谓遇三也。三为四敌。故戒以弗过。然而遇之。往厉者。谓往应初而厉也。往应初。则三戕之。故厉。厉则宜有所戒。勿用而贞定自守可也。无咎指上行。弗过指下行。昔贤皆泥于往外为往。岂知需上云。三人来。是往外而日来。睽上云。往遇雨。是来内而曰往。易团于往来不执定例也。
  象曰。弗过遇之。位不当也。往厉必戒。终不可长也。言之初仍勿用为宜。终不可长。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文言以坤为云。五上重阴。故曰密云。兑为雨。风火在下。故不雨。兑西震东。言此密云起自西郊。而东行也。震为公为射。故曰公弋。七者系绳于矢以射鸟。乃不射身而以上取彼在穴之艮狐。胡能得乎。盖五应在二。二巽为绳。艮为矢。以绳系矢。七象也。而艮为穴为孤。艮手为取。穴居之物。岂能弋取。言二不应五。有如此也。凡易取象。不于本变必于应。应爻有应予。如明夷初交应在四震。则曰飞。曰翼。曰攸往。曰主人有言。全取震象。而直言之。应爻无应予。亦往往取其象而明其不应。如归妹上六应在三兑。则曰女承筐。曰士圭(右刀)羊。女与羊皆兑象。而三不应上。故又曰无实无血。及此爻皆是也。旧解不知此例。见象无着。则用卦变以当之。于是易义遂亡于讲说矣。
  象曰。密云不雨。已上也。巳上与小畜之上往同义。
  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音。弗遇言为五所格。应三难也。乃竟过之。是无心相值。不虞之祸。盖艮为鸟。上卦艮覆。鸟首向下有坠象。而艮为刀兵。正坠兵刃之上。离罹通。道也。遭此意外之祸。故凶也。三巽体。巽为疾病。故为灾眚。是谓灾眚者。言祸非由己。致无妄之灾。不可如何也。
  象曰。弗遇过之。巳亢也。虞翻云。飞下称亢。按说文。亢人颈。或从页。是亢即颃。古通为一字。诗邶风颌之颃之。毛传飞而上曰颉。飞而下回颃。故前书扬雄传解嘲。邹行以颉亢而取世资。颃即作亢。师古云。颉亢上下不定也。亦训亢为下。上卦艮鸟覆有坠象。故曰亢。已亢者。言飞鸟离灾而下也。李道平云。阳言亢。阴不言亢。故虞不从俗说。闻见录云。唐张师为赞皇尉。梦白鸟飞翔坠于云际。召黄贺筮之。遇小过。曰。雷震山上。鸟坠云间。声迹两销。不可复见。委心顺命可也。是亦以艮为鸟。艮覆故曰鸟坠。互大坎故曰云间。震为声迹。坎隐伏。故曰声道两销。不可复见。是亢之为下。再见于唐人所释。以艮覆为鸟坠。黄贺独知也。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尔雅释天。济谓之齐。疏霁止也。说文同。归藏作岑昕(上雨)。昕(上雨)即霁字。上坎为雨。下离为日。雨过日出。故曰既济。谦传天道下济。即下止也。诗庸(右邑)风。不能旋济。传济止也。庄子齐物论。厉风济则万窍为虚。注济止也。彖传曰终止。杂卦曰既济定。亦皆训济为止。既者尽也。左传桓三年。日有食之既是也。既济者言六爻尽当位而止其所也。止其所而不迁。则道穷。故彖辞不许其终吉。释文释济为度。太玄释为成。惟彖传曰终止。即明释既义。济义。既者尽也。终也。终止即既济。后儒纷纭不已者。以忽略终止。即说卦义也。六爻皆当位有应。故亨。小利贞小字。俞樾云。衍文。卦辞只回亨利贞。故传特以小者亨也释之。如原有小字。则人人皆知。传不如此释矣。子夏传虞翻皆以亨小断句。似非。毛奇龄云。宜以既济亨句小利贞句。小利贞与小利有攸往同。按毛说于句读适矣。然传曰刚柔正。是兼大小言也。今专以属之小。于六交当位之义不合。然则小字属上下读皆不安。征之彖传。其为衍文无疑。俞氏之说。似为可信。盖易之为道。以阳为主。阴与阳绝不平等。故阴得阳应必吉。阳得阴应则不必吉。且有以为凶者。如大过四爻。中孚初爻皆是。既济二四承乘皆阳。又三阴皆有阳应。故小者亨、彖传专以亨属小。亦谓大者不然。大何以不然。凡阳遇重阴必吉。一阴则否。既济三五皆陷阴中。虽三阳皆得位有应。然所应者阴。固与柔爻异也。此传之所以专以亨属之小也。既济者终止。其在既济之初。上下得所。民物咸宜。故初吉。然易之道以变通为贵。无或休息。止而终于是。则易道穷矣。故终乱。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卦三阴三阳。二为阴始得中。放曰初吉。上六则阴之终。故日终止。则乱。坤为乱也。五刚亦得中。不许其吉者。以陷于阴中。与柔得中异也。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治乱相循环。当治不可忘乱。坎为患为心。故曰思患。
  初九。曳其轮。儒其尾。无咎。初应在四。四坎为曳。为轮。为儒。四居坎下。故曰曳。曰尾。所有象皆在应爻。旧解苦于本爻求。胡能合乎。曳儒当有咎。得正故无咎。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得正有应。当然无咎。
  六二。妇丧其弗(上草)。匆逐。七日得。左传昭五年。火水妃也。故离为坎妇。弗(上草)车蔽也。诗硕人曰。翟弗(上草)以朝。疏妇人乘车不露儿。车之前后。障以翟羽。以自隐蔽。谓之弗(上草)。按周礼有巾车职。巾所以为蔽。即弗(上草)也。坎为隐伏为弗(上草)。乃坎在外。故丧其弗(上草)。盖离为光明。二承乘皆阳。无所隐蔽。如妇人之丧其弗(上草)也。庐兆鳖云。初曳轮。二丧弗。义实相因。其改字作绂作髟(下也)者。皆非也。震为逐。半震故勿逐。七日得者。震为复。数七。言至七日。自然来复。与震二同义也。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二得中故得。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易林于既未济。偶用半象。本之易也。三四形震。震为帝为主。故曰高宗。曰伐。坎为三年。为鬼方。高宗殷王武丁。鬼方西美国名。范书西羌传云。殷室中衰。诸侯叛。至高宗伐西戎鬼方。三年乃克。又曰周季历伐西落鬼戎是也。坎为艰为劳。故三年乃克。小人谓上六。复上六云。反君道。比上六云。无首凶。师上六云。小人勿用。是上六反君道。无道。为小人之尤。兹于三交发之者。以三应在上六。故预戒也。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坎为劳。故曰惫。惫疲极也。
  六四。襦有衣袖 终日戒。此与解三用象同。襦说文缯采色。按缯说文帛也。三四震象。震为衣。襦有。言有帛衣也。四五巽象。巽为帛。亦为枷。如(左衣)败絮也。襦有衣如(左衣)者。言虽有帛衣。衣败絮以自晦。终日戒备也。离为日。坎为忧。故曰终日戒。盖四居两坎之间。坎为盗。俱有所侵犯。故恶衣以自晦。如(左衣)说文引作奴(下系)。释文云子夏作茹。茹柳奴(下系)音同故通用。又云京作絮。按絮即奴(下系)之形讹字。太玄迎道云。裳有衣襦。裳者礼服。襦者短衣。乃有裳不用而衣襦。释此句至为明晰。又释文儒子夏作襦。薛虞云。古文作襦。按襦儒古通。周礼罗氏注。郑司农云。襦为儒有衣絮之襦。弓人注。郑司农云。如(下巾)读为襦有衣奴(下系)之奴(下系)。是襦儒枷古通用。故各家读不同。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坎为疑。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论祭。实受其福。离位东。故曰东邻。坎位西。故曰西邻。离为牛。兑为毁折为斧。故曰东邻之杀牛。坎为饮食。故为祭。仑(左示)薄祭也。坎为薄。故曰西邻之抡祭。乾为福。杀牛而祭。当受福矣。然不如抡祭受福者。以坎当五。得中正之时也。此离东坎西之确证。郑氏谓离日出东。故曰东邻。坎月生西。故曰西邻。而不知离即在东。坎即在西。则卦象失传之故也。又汉人往往以纣与文王之事说此爻。非。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受福故吉。
  上六。濡其首。厉。坎为首。阴乘阳故襦其首。与比上六之无首义同。彖所谓终乱者此交。
  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荀爽曰。居上襦五。处高居盛。必当复危。故何可久。
  
  
  未济。亨。小孤讫济。濡其尾。无攸利。
  济止也。六爻皆当位。止其所而不动。故曰既济。兹六交皆不当位。不止。故曰未济。终而止。则其道穷。终而不止。则其道不穷。故既未济相续而循环。柔得五中故亨。艮为小孤。卦有三艮形。故易林涣之未济云。三虎上山。更相喧唤。是以未济为三艮。故曰三虎上山。兹曰小狐。是以艮为狐。讫说文涸也。乾宝云。小狐力弱。讫乃可济今水未涸。故儒其尾。艮为尾也。濡尾故无攸利。按九家坎亦为狐。兹曰小狐曰尾。艮为小为尾。故知取艮象。济者济坎水也。
  象曰。未济宁。柔得中也。小狐讫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未出中。言二陷于坎中也。六爻皆不当位。无攸利。然赐柔相应。穷则宜变。变则通。故不续终。申不止之义也。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乾阳物。坤阴物。阴阳各当位。是居方也。阴阳皆不当位。是聚而失其方也。辨而明之。慎其居而择所处。则无咎矣。故君子以之。
  初六。濡其尾。吝。在下故曰尾。濡尾故吝。象。濡其尾。亦不知极也。极说文栋也。栋居屋中。故极者中也。濡尾知极。言初在下失中。
  九二。曳春轮。贞吉。坎为轮为曳。居中。故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以位言。九二中而不正。兹曰行正。以正释贞也。非谓位正。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不当位。前遇险。故征凶。征凶则不能利涉。兹日利涉大川。上下文义反背。朱子疑利上有不字。按象云位不当。则不利也。缺以俟知者。
  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承乘皆险。动则必凶。柔居刚。故位不当。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克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坎为鬼。易林观之既济云。班马还师。是用半震。震为马为反。既济三半震。故曰班马还师。兹易曰震用伐鬼方。亦以四五形震。为易林之所本。震为威武为征伐。坎为三故曰三年。有赏于大国者。言伐鬼方有功。以大国赏之也。盖以五上半艮为国也。贞吉卜问吉也。高士奇天禄识余云。易震用伐鬼方。敦深谓震乃挚伯名。程传训为威武。则三年有赏于大国。何人也。以文理言。此说颇胜。而述之者少。
  象日。贞吉悔亡。志行也。坎为志。四承乘皆阴。故志行。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离为光。五君位。故君子之光。下有应。故有孚吉。
  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离为大明。故其晖吉。晖。说文光也。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坎为酒。为饮食。上九下履重坎。故有孚于饮酒。有应故无咎。上应在三。三居重坎之中。故亦濡其首。六爻皆有应。故有孚。皆失位。故失是。然不续终之故。正以此也。
  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上艮为节。节止也。过而不止。故不知节。即未济之卦形。即异于常卦。故所取之象。往往为本卦所无。如曰逐。曰高宗。曰伐。日襦(左系)衣如(左衣)。曰杀。曰祭。曰福。曰大国。曰震。本卦皆无此象。于是虞氏用卦变以求其象。惝恍支离。莫可究洁。然经于九四曰震。且明以四五为震矣。故知其它皆用半象也。易林本之。于观之既济云。班马还师。震之即济云。齿齿(右间)齿齿(上契无大)。兑之既济云。积石为山。旅之既济云。逐鹿南山。恒之既济云。三妪治民。是皆于既济取震马震鹿巽妪兑齿艮山象。又谦之未济。千柱百梁。是以艮为梁柱。未济三艮形。故曰千柱百梁。又涣之未济。三虎上山。亦以三艮为三虎。又蹇之未济云。一口三舌。亦以重兑为三舌。凡易林取象。无不本于易。此用半象。必有所受之。而其详不传。由是证施孟梁丘三家易学。其取象皆尚有极繁琐之口传。徒以古人尚质。竹书艰难。其所为易传。皆疏其大义。而不详其烦琐。致使象数之细微。皆存之口授。不着竹帛。以伤其方雅。故汉时学易者必有师。非重师。重口授也。口授一绝。后人虽欲知而莫由。幸焦氏易林未亡。吾人可按其辞。抽绎坠象。使易之晦辞。得以复明。易之误解。俾以复正。不然且终古长夜矣。上经终坎离。坎中爻震艮。离中爻巽兑。是举坎离而六子具也。下经终既未济。乾坤具备。而即济一阳一阴。则震兑也。未济一阴一阳。则艮巽也。是举坎离而八卦备也。故以为六十四卦之殿。其卦既无所不包。其象遂父母与六子俱备。故易与易林。于既未济取象。独不同欤。
  
  周易尚氏学卷十八
  系辞上传
  
  系辞嘘吸经髓。挚举无神。其难解盖过于经。大抵深于易理者。望而知其所谓。易理不精者。愈读注释。愈不得要领。汉注皆以象。宋注皆以理。然辞有明指卦象者。离象而演空理则非矣。有泛言易理者。求解而必于卦象则执矣。兹择其可解者略说之。其语意昆仑不易知者。则阙。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率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首二句言圣人仰观天。俯察地。因其尊卑而定乾坤二象。三四二句。言乾位南。坤位北。高卑不同。而贵贱以分也。动者乾之常。静者坤之常。因其动静之迹。而识其刚柔之性也。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方。九家云。道也。所也。方以类聚。言万物能聚于一方者。以各从其类也。阴阳遇方为类。颐六二象曰行失类。言阴不遇阳也。坤传曰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中率六四曰绝类上。言阴遇阳也。阴阳通为类。类则聚。聚则和合而吉矣。物者阴物阳物。纯阳或纯阴为群。乾曰见群龙无首。以纯阳为群。否二象曰不乱群。以纯阴为群。纯阳纯阴则不交而阴阳分。分则类离。离则凶矣。九家注死生之说云。阴阳合则生。离则死。自类字失诂。旧解皆不知吉凶之故何在。可喟也。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太玄玄离(左手)云。日一南而万物死。日一北而万物生。斗一北而万物虚。斗一南而万物盈。按日月星斗天之象。象一转移。则万物随以生死。而变化之形。应于地上。以上数者。皆易之原理也。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摩即交也。乾坤初爻摩成震巽。中爻摩成坎离。上爻摩成良兑。而六于以生。八卦全矣。八卦以一卦荡八卦。而六十四卦备矣。荡犹推也。不曰重而回荡者。言以一卦加于此卦。复加于彼卦。有类于推荡也。摩虞翻训薄。薄即交也。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雷出自地。阳自下出上。故震为雷。覆之则阳在上为艮。霆自上下击。故艮为霆。自晋宋以来。有以霆为电者。后焦循等从之。以霆为离象。岂知此四句。言六子之用。以霆为离。则与下日象复。而六子不全。故霆为电。于字画虽有本。而在此则非也。雷霆鸣而草木甲诉。故曰鼓。阴在下为巽风。覆之则阴在上为兑雨。自上下降者也。为风则东风解冻。为雨则草木华滋。故曰润。日南至。月北至则寒。日北至。月南至则暑。坎月离日。对象也。震艮同体。兑巽同体。正覆象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初爻交坤成震。中爻交坤成坎。上爻交坤成艮。以生三男。故曰成男。坤以初爻交乾成巽。中爻交乾成离。上爻交乾成兑。以生三女。故曰成女。大始谓万物资始。成物谓万物资生。作虞姚作化。姚云。宜作作。故从孔本。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在有功则可大。可夫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释文云。马王肃作而易成位乎其中。他本皆无易字。兹从马王肃本。此言乾坤之德。纯一不杂。易知易从也。乾之德刚健纯粹。施仁育物而已。故曰易。坤之德收啬闭藏。顺阳成事而已。故曰简。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古圣人仰观俯察。象万物万事而画卦。是卦者象也。故韩宣子适鲁。不曰见周易。而曰易象。诚以象者易之本。伏羲既画卦以象万物。文王遂观象而系易辞。是易辞皆由象生。象而吉则辞吉。象而凶则辞凶。辞有吉凶。皆象之所命。圣人只明之而已。然则学易者。不先明卦象。而欲通其辞。是犹论布帛之良苦。而不知其质为丝桌也。可乎。乃自王弼扫象。演空理。唐宋诸儒。以其易而从之。易学遂亡矣。范宁谓其罪浮桀纣。彼实有所见。非故为苛论也。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如消息卦互相推荡是也。以卦变爻变言者。失之远矣。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恋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支之动。三极之道也。
  吉则得。凶则失。知悔吝则知忧虞。知忧虞则可趋吉避凶。阳生于复。进而推阴。则万物化生。阴生于振。退而消阳。则万物变死。乾刚坤柔。乾大明。昼。坤黑。夜。说文。极栋也。逸雅。栋中也。陆续曰。初四下极。二五中
  极。三上上极。按初四即地极。二五即人极。三上即天极。故郑注云。三极三才也。盖阴阳者。天之极。刚柔者地之极。仁义者人之极。六爻之动。以此为法。随时通变。不偏不畸。胥合乎中。故曰三极。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艾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居安观象。静也。观象玩辞。玩象辞也。所谓七八占象也。若爻动则为九六。九六观变。而玩其爻辞以为占。故无不利也。
  彖者言乎象者也。支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七八不变。故占彖。九六变。故占爻。吉则得。凶则失。疵病也。凡言无咎者。原有咎也。知悔而改。则无咎矣。故日善补过。五乾位。君南面位贵。二坤位。臣北面位贱。齐正也。阳卦大。阴卦小。卦列则大小分。例如泰小往大来。为大
  
  卦。否大往小来为小卦也。又全经阳爻一百九十二。阴爻亦一百九十二。阴阳齐等。毫无偏畸也。介音戛。介者触也。豫六二云。介于石是也。谓心有所感触而忧惧。能忧惧悔吝自能免也。震惧也。棋则侮。悔则无咎。吉则辞易。凶则辞险。之。往也。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言凡易辞。皆视其爻之所往。而定吉凶也。此有二义。一。初之四。二之五。三之上。其爻在此。而其辞往往指应爻。应爻即所之。例如蒙六三曰见金夫不有躬。指上爻象也。泰九二曰朋亡得尚于中行。指六五言。有应故所之皆利。无应则不利也。又几言志在外。志在内者。亦指所之也。二。凡爻之所比。得类失类。所关最大。例如颐六二。前遇重阴。象传曰行失类也。中孚六三。前亦遇阴。爻辞曰得敌。皆以阴遇阴为敌。为失类。故所之不利也。又鼎九二曰慎所之。革九三曰征凶又何之矣。皆以阳遇阳。敌刚。所之不利。系辞指出。故曰各指其所之。余卦类推。其第一义虞翻不知。而误解。朱震又谓之为之卦。后独焦循知之。其第二义讫无知者。教失类慎所之各辞。解无不误。于是此句亦鲜得解矣。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现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准同也。弥纶包络也。幽明即阴阳。乾始于坎终于离。坤始于离终于坎。故云原始反终。始终即生死。九家云。阴阳合则生。离则死。故知死生之说。宋衷云。说舍也。盖读如召南召怕所说之说。郑云。精气谓七八。游魂谓九六。七八木火之数。九六金水之数。木火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气为物。金水用事而物变。故曰游魂为变。按七八生。神也。九六死。鬼也。精气谓之神。物生所信也。游魂谓之鬼。物终所归也。言木火之神。生物东南。金水之神。终物西北。知其情状。故不违。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八卦尽万物之象。故曰知周万物。过差也。旁行九家谓指六日七分图。以一爻值一日。一月值五卦。至岁终而周合无余。故曰不流。流溢也。凡物皆生于二气之中。故曰曲成万物而不遗。乾大明昼。坤蕃闭夜。无方无体。谓周遍也。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储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优。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道无他。即一阴一阳也。继统也。乾统天生物。故曰善。坤倾乾成物。故曰性。仁者见道。谓道为仁。知者见道。谓道为知。不免有偏。百姓颛蒙。日由其道。而不知其所以然。故能体君子之道者甚少也。道难见。见诸生物。故日显诸仁。然不见其作为。故曰藏储用。圣人成务故忧天下。若阴阳造化。鼓铸万物。无声无臭。无方无体。故不与圣人同忧。盛德谓天。大业谓地。物无不备。故曰富有。变化不息。故曰日新。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转相生。故曰生生之谓易。乾三画象三才。故曰成象。坤效乾而两之。故曰效法。生数极于五。成数极于十。故大衍之数五十。及其揲着也。只用四十有九。参天两地。循环往复。然后得此七九八六之数。故曰极数。数极然后理尽。理尽然后能知来。占得其吉凶也。阴阳鼓万物。万物不觉知。故曰不测。曰神。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关。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远谓乾天。迩谓坤地。复阳动北。南行推阴。左传谓之
  
  射。故曰其动也直。直故大。垢(左女)阴动下。下虚。虚则能容。故曰其动也辟。辟故广。乾坤配天地。乾坤交成震兑离坎。故变通配四时。荀爽云。乾舍于离。同日而居。坤舍于坎。同月而居。故阴阳配日月。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斗。
  知谓乾效天崇。礼谓坤法地卑。上天下地中间人。故易行乎其中。乾为道。坤为义。出乾人坤。故道义为乾坤之门户。乾成始。坤成终。成之者性也。往来循环。无或间断。故曰成性存存。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曲礼。紧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议之而后动。释文郑姚桓玄荀柔之皆作仪之。按释名。仪宜也。汉书外戚传。皆心仪霍将军女。作仪义味实深长。但下文云拟议以成其变化。承上文言。郑玄等上作仪。下又作议。非。又按恶荀读作亚。亚次也。按恶亚古同字。史记庐络传孙绾他人。封为亚谷侯。汉书作恶谷。又语林。有得汉印者。文曰周恶夫。刘原父谓即周亚夫印。而喷与赜通。左传定四年。会同难。喷有烦言。注喷至也。疏至于会时。有烦乱忿争之言。然则喷有烦乱意。言天下之至喷而不可亚者。即言天下之物。至为繁赜杂乱。而难以次第也。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实。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连之。况其迩其手。言出乎身力。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平。
  中孚二至四互震。震为言为善。三至五震反。若相和答者。故曰应之。震为善。三至五震覆。故曰不善。震覆为艮。正与震相反。故曰违之。艮为里。震为千万。故曰千里。艮为君子。一为居为室。枢户枢也。主闭。机弩牙也。主发动。艮为枢。震为机。
  同人先号兆(左口)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此明同人九五爻辞。同人旁通师。乾为君子为道。故曰
  
  君子之道。师震为出。为语。坤为默。同人互巽为处。故曰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九五与六二应。伏坎为心。故曰二人同心。巽为利。乾为金。离断金。故曰其利断金。乾为言。巽为奥为兰。故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此大过初六爻辞。错置也。巽为茅。在下故曰错诸地。曰藉。茅之为物虽薄。然香洁可荐于宗庙。用以缩酒。其重为何如哉。术道也。言持此卑退谨慎之道。则悔吝不生。而无所失也。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功以存其位者也。
  释谦九三爻义。坎为劳。震为言语。为功。艮为位。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释乾上九。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巨。臣不密则失身。凡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节初九爻辞。节二至五亦正反震。故曰言语。而兑为口舌。二至四震言。三至五如言而反。故曰不密。震为君。艮为臣。为身。兑毁折。故曰失。曰害。升九五云。升阶。以震为阶也。故曰言语以为阶。艮为慎密。此与上中孚节。皆演正覆象。而注家无知者。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来。致寇至。盗之招也。
  解六三爻辞。坎为盗。为寇。艮为背。故为负。上卦震为覆艮。故曰负。坎为车。六三下据坎。故曰负且乘。古在上之君子。方得乘车。故曰君子之器。若负戴则小人之事也。今而乘车。是君子也。乃又负戴。是以君子而行小人之事。故致寇至。震为言。故曰诲。于鬯云。招者射之的也。吕氏春秋本生纪云。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高注云。招墩的也。又尽数纪云。射而不中。反攸于招。注。反修其标的。毕校云。招一作的。按的的同。说卦的颡。说文作的颡。是其证。面的古音勺。与招声近。故通用。盗之招即盗
  
  之的。言负且乘与盗以的也。虞翻命二变成艮。取艮手释招义。非。冶。释文郑陆虞姚作野。言妖野容仪。愚谓冶野音义并同。故通用。汉学家必谓野是。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卦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力力(左手)以象闰。五岁再闯。故再而后卦。
  此言煤蓍之法。并用数之根本也。凡占必极数。方能知来。五者生数之极。不能再生。又一二三四五五数皆无偶。于是由五加一为六。以与一偶。加二为七。以与二偶。加三为八。以与三偶。加四为九。以与四偶。加五为十。以与五偶。故十者成数之极。不能再加。衍郑云演也。乾云合也。蜀才云广也。五十既为极数。故大衍以此为本也。太玄玄图云。一与六共宗。二与七共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正五十也。孔子曰五十以学易。正谓此也。然五十居生数成数之极。极则穷故不用之。用五十之次数四九。由四十九方能衍出六七八九。然六七八九之生。仍由于一二三四。虚一用一也。分二用二也。挂一用三也。象四用四也。揲余不一则二。不三则四。本一二三四。衍出六七八九。而六七八九。无不含五。十仍五也。非果不用也。此所以为大衍也。象两者天地也。挂一者。别以一策挂于左手之小指。象三者三才也。揲之以四。谓每揲四策。一策象一时也。奇者揲余之策。虞翻云。不一则二。不三则四也。力(左手)马云指间。范望云。并之于两手指间。归奇于力(左手)者。言将揲左揲右之所余。并挂一。统归于两小指间。以为一力(左手)。即一变也。一变既已。将过揲之策合之。如式再分挂谍。并力(左手)之于次小指间。以为二变。二变既已。仍公正策。如式再分挂揲。并力(左手)之于有三指间。闪为三变。故曰再力(左手)。再者相续之词。至三力(左手)则卦矣。故不言三力(左手)。三变既毕。视每变所余策数。少则四。多则八。如三变皆少数。则三四十二策。合挂十一策。共十三策。则正策为三十六。四数之得九。贾公彦周礼太卜疏所谓三少为重。为九。为老阳也。如三变比多数。则三八二十四策。合挂一共二十五策。则正策为二十四。四数之得六。贾公彦所谓三多为交。为六。为老阴也。如三变两多一少。则为二十策。合挂一共二十一策。则正策为二十八。四数之得七。贾公彦所谓两多一少为单。为七。为少阳也。如三变两少一多。则十六策。合挂一共十七策。则正策为三个二。四数之得八。贾公彦所谓两少一多为拆。为八。为少阴也。求七八九六之法既得。三变后视所得而画于版。故曰再力(左手)而后卦。卦者挂也。说文挂画也。言画其所得之一爻于版也。闰者一岁之余。左传文元年。履端于始。归余于终。归余于终。与归奇于力(左手)同也。每月必有闰。至年终而计其余。大率一年闰十日。每揲必有奇。至一变终而并归于力(左手)。天时积至五岁。约盈五十余日。闰二月以为结束。
  揲蓍力(左手)一变之余。二变之余。至第三变再力(左手)之。并合前力(左手)。总计其数。视所得而画出一爻。以为结束。故曰再而后卦也。虞氏云。初力(左手)挂于小指间。再力(左手)挂于次小指间。三力(左手)挂于第三指间。必挂于指间者。须知古人多立筮。又无高几凭抚。以存放蓍策。故必暂挂于指间。以待三变之终也。卦从京氏。实虞氏曰。则布挂之一爻。虞亦作卦。挂字皆后人妄改。卦挂本通。孔疏引易纬云。卦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人也。而挂与挂尤通。惟挂为后出之字。故每以卦讹挂。求爻之法。至再力(左手)而后卦已毕。后人误以揲左为初。揲右为再力(左手)。因疑卦为二变之挂一。改卦为挂。诚如是。是求爻之法未竣也。未竣人胡能明。且揲半不能谓为一力(左手)谓为一力(左手)。则一变终也。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晌。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孰能与于此。
  以上言易之神。释文。晌亦作响。朱子云。晌古文响字。言易受筮者之命。如响之应声。而告以来物之吉凶也。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交。极
  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爻数至三。内卦终矣。故曰必变。乾四云。乾道乃革是也。此从三才而言也。若从五行言。至五而盈。故过五必变。乾上有悔。泰上城复于隍是也。故曰三五以变。一二三四。与六七八九同。而阴阳则异。故一与六相错。二与七相错。三与人相错。四与九相错。综者来往上下也。数至三而终。终则复始。故三变成一爻。至五而盈。盈则返初。五加一为六。加二为七。加三为八。加四为九。故曰错综其数。错则阴数与阳数相合。相得。故曰成天地之交。综则阴阳往复。循环不穷。而四象以出。此明易用六七八九之所以然。古今说此者。人执一辞。旋无定解。姑申其本原如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成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四谓尚辞尚变尚象尚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为而作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如斯而已者。言易道尽包括于十数之中也。本义从程氏。置于大衍章之前固谬妄。即据汉书置于天数五之上。仍未得也。如在彼处。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数语。尚何指哉。须知如斯二字。即指天地数。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国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六支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石经作先。诸家训先为尽。实先洗古通用。庄子德充符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与此洗义同。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衰也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表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阳生于复。齐于巽。万物相见。故曰辟户。阴生于午。闭藏于亥。万物收缩。故日阖户,一辟一阖。往来不穷。故曰通。即消息卦之理也。贡释文告也。京陆虞作工。荀作功。工功古通。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枚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说文。极栋也。中也。从坎至离。南北正中。中即极。极以西万物终。是为阴仪。极以西万物终。是为阴仪。阳少于子。老于已。阴少于午。老于亥。四象生矣。四象即四时。春少阳。夏老阳。秋少阴。冬老阴也。老阳老阴即九六。六阳少阴即七八。故四象定则八卦自生。太极者中。天地定位则阴阳分。两仪也。坤下一阳生震。少阳也。二阳生兑。三阳乾则老阳矣。才阳之下生一阴巽。少阴也。二阴艮。三阴坤则老阴矣。六卦备矣。而水火则横互于中。水火者乃交后之乾坤也。竖则为天地。东阳西阴。横则为日用。南阳北阴,是故坎下震上艮。离上兑下巽。乾坤生六子。离坎兼四隅。故四象生八卦。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AA?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天地者乾坤。四时者离坎震兑。离坎又为日月。艮山为崇为贵。巽为高为利市。故为富。合乾坤离坎。震兑艮巽。而八卦之用全。故下曰备物致用。左传定四年。会同离喷有烦言。注啧至也。喷赜通。探赜者。探其深至也。隐者伏也。索隐者言正象之旁。尚有伏象。须索之也。河出图。洛出书。自然属于感应符瑞之事。故与神物并言。以见易之所自出。而圣人则之也。惟图书究为何物。集解引孔安国注云。河图八卦也。按五行志云。刘歆以为伏羲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又礼运河出马图。郑注。龙马负图而出。疏引中侯握中纪云。伏羲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作八卦。是伏羲则河图作八卦。汉人多如此言。然曰则之法之。则河图别为一物。非河图即八卦明甚。若河图即八卦。尚胡云则之法之乎。孔说非也。惟河图究为何状。莫有言者。至宋人以五行数当之。一六北方水。二七南方火。三八东方木。四九西方金。五十中央土。共五十五数。此数之见于古籍者。如太玄云。三八木。二七火。四九金。一六水。五五土。月令其日甲乙。其数八。其日丙丁。其数七。其日庚辛。其数九。其日壬癸。其数六。其日戊已。其数五。墨子书迎敌。其方数东方八。南方七。西方九。北方六。大戴礼。孤子朝。孤子八人以成春事。司马爵士之有度者七人。以成夏事。食农夫九人。以成秋事。司空息国老六人。以成冬事。黄帝素问。其方数东方八。南方七。西方九。北方六。其方。其时。其数。皆与此图同。而
  墨子在春秋时即言之。可谓古矣。然各家只言其数。不言其名。不知宋人以此数当河图。究何所据。至于洛书。孔安国谓即九畴。五行志。刘歆谓禹治洪水。锡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是也。并谓自初一曰五行。至畏用六极。凡此六十五字。皆洛书本文。是孔刘皆以洛书为九畴。然郑注引春秋纬云。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九篇。洛书六篇。论衡云。河图洛书。言兴衰存亡。是又皆以为书名。与今宋人所传戴九履一之数大异。其说戴九履一之数者。乾凿度云。一阴一阳合十五。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则正与今书数合。又大戴礼。明堂者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即今书之横图数。九室即九宫。又孙星衍云。北周甄鸾注数术记遗九宫算云。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又郑注太一下行九宫云。太一行始坎。次坤。次震。次巽。复息于中宫。按坎数一。坤二。震三。巽四。中宫五。是太一之行。按一二三四五之序也。又云自中官至乾。次兑。次艮。次离。一周毕矣。按乾西北数六。兑西数七。艮东北数八。离正南九。是太一之行。又自五而六七八九也。故曰四正四维。数合十五也。然则今洛书。据大戴礼乾凿度郑注甄驾注。皆名曰九宫。不谓为洛书。其谓为洛书者。只北周庐辩注大戴礼云。记用九室。谓法龟文。然他古籍皆不如是言也。河图洛书既茫昧难明。至宋人以五行数九宫数当之。诚不知其何所据。然孔刘以九宫数为九畴。独不思则之者。则以画卦。画卦者伏义。洛书禹时出。伏义安能则之。不尤误乎。按礼纬含文嘉云。伏羲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间。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以作易。又河图挺辅佐云。黄帝问道于天老。天老日。河出龙图。洛出龟书。所纪帝录。列圣人之姓号。据是则洛书亦出伏羲时。出于伏羲时。方能则以画卦。后汉学家袭孔刘之说。定谓洛书出禹。皆误也。四象。或云指七八九六。或云指上神物变化垂象图书四者。又有谓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者。愚按指七八九六者是也。七八九六即南北东西。即春夏秋冬也。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此释大有上九爻义。或言是错简。宜在前七爻之下。大有六五承阳。五天位。承顺也。是天以顺佑上也。乾为人为信。二应五。五孚于上。故曰人之所助者信。上履信思顺。又二应五得尚于中行。是尚贤也。故无不利。
  
  周易尚氏学卷十九
  系辞下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天地定位。乾坤列南北。日月县象。离坎列东西。山泽通气。艮兑列西北东南。雷风相薄。震巽列东北西南。三画举而八卦全。凡万物之象。我不包括于八卦之中。故象在其中。因八卦重八卦。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方有爻。说文爻交也。一与四交。二与五交。三与上交。故三画只有象。六画始有爻。相推指消息。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贞胜姚信读作贞称。贞常也。言吉凶之道。无不与阴阳相称也。按胜称音近古通。考工记角不胜乾。乾不胜筋。谓之不参。注。胜或作称。晋语曰。中不胜貌。韦注。胜当为称。天地谓二五。二五中正。中正以观天下。故曰贞观。坎月离日。大明终始。故曰贞明。一者神也。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故动贞于一。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贵(左阜)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义皆与前复。以非一人所记录。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内内卦。外外卦。乾凿度云。易气从下生。故动于地之下。则应乎天之下。动于地之中。则应于天之中。动于地之上。则应于天之卜。故曰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守位曰人。人王肃桓玄等作仁。仁人古通。礼器碑四方士仁。士仁即士人。论语问管仲。曰人也。即仁人也。又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有仁即有人。何晏注谓仁人堕井。误。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近取诸身。如乾首坤腹震足等是。远取诸物。如乾马坤牛艮狗兑羊等是。凡物皆有阴阳。有阴阳则相感而有情。有情则相聚相合而为类。故曰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离中爻类为绳。离重目故为罔署。罔罢皆目也。以罔罟取兽于陆曰佃。取鱼于泽曰渔。
  包牺氏没。神农氏和。亚(有邑)木为铝。揉木为耒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益巽为木。震为足故为铝。铝耒头金也。震为耕故为耒。耒耕具也。中爻艮手。故曰刺地。故亚(右邑)木使锐。而冒以金。使人地易。来形曲。故揉之使曲。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噬嗑离在上。放曰日中。互艮为市。坎为聚。为众。为民。震为货为归。故曰交易而退。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明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大。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为衣。坤为裳。上衣下裳。乾上坤下。故曰取诸乾坤。自黄帝以前。只短衣。以御寒。无所谓威仪。至黄帝始服冕垂衣。襟袖宽博。彬彬下垂。至尧舜更象日月星辰山龙服。而衣裳之文采大备。
  刳木为舟。炎(左手)不木为揖。舟揖之利。以济不通。致 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涣上巽为木。下坎为揖。说文揖翟(左木)舟也。中爻震为舟。 艮手故曰刳曰炎(左手)。刳说文判也。玉篇空物肠也。剖也。古之 明无锯。故剖木使中空以为舟也。震舟象失传。虞翻等皆以 涣为舟。杭辛斋谓日本易家以震为船。按易林大有之谦云。 方船备水。以谦互震为船也。震为虚。故为舟船。归妹上六 承虚筐也。以震为虚也。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服牛即驾牛。说文牛部葡(左牛)下引易日葡(左牛)牛乘马。而不言葡(左牛) 义。陈寿棋曰。玉篇葡(左牛)皮秘切。服也。以鞍装马也。集韵葡(左牛) 用牛也。通作用。据此服牛即驾牛也。易林归妹之比云。申 酉脱服。牛马休息。脱服即驰驾也。随互艮为牛。下震为 马。艮为引。巽为利。谓以牛马引重致远。以利济天下也。艮牛象见无妄解。
  重门击析。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豫艮为门。坤亦为门。故曰重门。又九家云。从外视之 艮。故曰重门。是以正反艮为重门也。震为析。艮为击。故 曰击檄。震为客。而决躁。故曰暴客。重门深密。击檄警 戒。皆所以备盗。中爻坎为盗也。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 诸刃过。
  小过中爻巽为木为杵。兑毁折。故曰断木为杵。震中虚 为臼。艮为掘。掘地为臼。盖以蜃灰。至之使坚。盛毂于 中。春之以杵。而民食济也。
  弦木为弧。剡木为失。弧矢之利。以咸天下。羞取 诸睽。
  睽中爻坎为弧。为矢。弦说文弦说文弓弦也。 弧说文木弓也。弦木为弧。言以弦牵本使曲成弧也。 剡削也。削木使直成失也。离为威如。兑毁折。故 曰威天下。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 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大壮通观。观艮为穴为野。为宫室。巽为栋。在外卦。 故曰上栋。艮为字。在巽下。故曰下宇。宇今俗所谓廊詹 也。巽为风。兑为雨。兑为雨。旧解不用旁通。用正象。宜 其不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 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大过乾为衣。巽为薪。管辂以坎为棺椁。大过中实亦坎 象。故亦象棺椁。汉儒以大过为列卦。盖本此也。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
  万民以察。问取诸央。决(左无)上兑为覆巽。巽为绳。上古结绳纪事。今巽覆为兑。 兑为斧。故曰书契。契刻也。吕氏春秋。契舟求剑是也。考 工记。筑氏为削。合六而成规。注今之书刀。盖古用简须以 刀刻字。今殷墟掘出之甲骨文是也。故曰书契。兑为刀。 斧。乾为圜。画刀合六以成规。故取于决(左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此聪明上取象之故也。凡易辞无不从象生。韩宣子适 鲁。不曰见周易。而曰见易象与鲁春秋。诚以易者象也。象 者像也。言万物虽多。而八卦无不像之也。像俗宇。释文。 孟京虞姚董。还作象。
  象者材也。材犹言行能。阮元训象为分。材与财裁通。言用此彖 辞。说卦象而分之。
  爻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着也。
  动发也。爻交也。卦至六画始有爻。动于下。应于上。 故曰效。效之而当则吉。不当则凶也。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 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 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韩注少者多之宗。一者众之归。阳卦二阴。故奇为之 君。阴卦二阳。故耦为之主。后汉仲长统曰。易曰阳一君二 臣。君子之道也。阴二君一臣。小人之道也。然则寡者为人 上者也。众者为人下者也。专以贵贱言。愚谓阳道行则世 治。世治则一君二民而君权一。阴道盛则世乱。世乱则二君 一民。而君权坠。管子霸言云。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 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一家而两父。一家不可理 也。不可理则乱。故曰小人之道。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释成九四爻义。吾道一以贯之。朋从尔思。则百虑也。 憧憧往来。则殊途也。然途虽殊而同归于一。虑虽百亦终致 于一。天下事贞于一而已。何思何虑哉。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 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来之 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咸互乾为日。上兑为月。至夕则日往而月来。至晨则月 往而日来。往收藏也。乾为寒。坤为暑。乾息自复。至始而 藏。坤阴用事。坤消自垢(左女)。至复而藏。乾阳用事。寒暑互相 推。而岁功以成。往则收藏故曰屈。来则用事故曰信。尺 蠖。屈信虫也。见说文。又尔雅疏。蠖又呼步屈。言其以尾 就首。屈而后信。举步之形也。埤雅云。今人布指求尺。一 届一信。如蠖之步。谓之尺蠖。按诗小雅。螟岭有子。果赢 负之。螟蛉食槐叶虫。色绿与叶若一。夏日细腰。以泥砌窠 成。衔螟岭人。螟蛉即尺蠖。成九四巽体。巽为虫。蠖行以 尾就首。先屈后信。故以为喻。咸艮位戌亥。互乾为龙。伏 坤为蛇。乾坤合居于戌亥数无之地。故曰蛰。谁能蛰故能存 身。乾传所谓保合太和也。乾为神。坤为义。精义人神。谓 乾坤合德于戍亥。易林云。乾坤利贞。乳生六子。六子生然 后能致用。用利然后身安。身安则德自崇。盖阴阳屈信。循 环无端。不屈则不能信。不蛰则无以为存。阴阳往来。定理 本如是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疾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 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坎隐伏故名辱。坎险故身危。坎为棺椁。故曰死。困六 三爻义。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塔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 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 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 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解上震为器。为人。互坎故藏器。震为时。为动。动故 不括。解上六天义。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动。不 威不惩。小惩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 趾无咎。此之谓也。 此释噬嗑初九爻义。震为动为威。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又身。小人以小 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 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此释噬嗑上九爻义。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 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 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 系于苞桑。 此释否九五爻义。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 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像 其形渥。言不胜其 任也。
  此释鼎九四爻。形渥。郑虞皆作型剧。言因覆束(左食)而被大 刑也。古字音同通用。王弼程传以形为形体。王谓形渥为沾 濡。程谓为汗涩。皆望文生义。不惟不审通假之例。且于经 义显违。以折足覆束(左食)之罪。 只汗涩而已乎。本义多从程传。独此不从。诚以其陋 也。观此曰鲜不及矣。谓及于刑辟也。此可以定其是非也。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其 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 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 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 知刚。万夫之望。
  此释豫六二爻义。左传昭五年。于人为言。败言为谗。 廉下艮。震反。故曰败言。豫与谦同体。亦正反震。故曰诌 曰读。蒙曰渎则不告。以二至上正反震相对。言多故曰读。 豫亦正反震。故亦曰读。系辞与左传之用正覆象。除易林 外。无有喻者。故解左氏而误。解易而误。而诌与渎之故。皆莫知其所自来矣。介研之省。硬也。故曰介如石。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 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只悔。元吉。 此释复初爻义。
  天地烟(左系)温(左言)。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损六三爻义。少男少女。爻无不交。艮为天。坤为地。 为万物。震为生。未交则阴阳分。既交则阴阳合。德。所谓同声同气也。故曰致一。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 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 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 莫之与刚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 匆恒。凶。
  益上九爻义。二至四艮为身为安为求。震为动为言。坤 为心为民。易。平也。言平易其心而后语也。子曰。 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 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 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 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 物正言。断辞则备美。其构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 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 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覆。德之本也。恒。 德之园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 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虞氏曰。中古谓庖牺。庖牺始画卦。以前为上古。上古 之人无忧患。九卦者防忧虑患之本。柄本也。所以持物辨别 也。遭困之时。君子不改其常。小人必失其度。以此为别。 井以水养人。取不竭。用不穷。故曰德之地。巽为命令。人 君申命用事。宰制天下。故曰德之制。此陈九卦之德。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 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 所而迁。巽称而隐。
  此申九卦之性。以明其重要。履下兑为和。上乾为至。 谦下艮为光朋。为由。故尊而光。复阳虽微。然阳物。坤阴物。阴阳各别。故复小而辨于物。辨别也。恒六爻皆交。故 杂而不厌。挹损人情之所难。故先难。久则人惊而服。故后 易。虞氏以上失位为难。误之远矣。益阳归内。内为贞。贞 为我。设陈也。天施地生。言不必设施为作。自然裕也。困 下坎为通。并所居不移。而泽施于人。故居所能迁。巽为命 令。举国称扬。然民可使由。不可使知。故称而隐。又称者 铨衡之总名。郑注月令云。称锤曰权。由是以推。称乾曰 衡。后儒动谓称即权者非也。谦传云。称物平施。月令云。 分茧称丝计功。是也。上巽下翼。内外平。故曰称。巽伏故 稳。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 远害。益以兴利。国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此言九卦之用。履乾为行。兑悦故行和。凡礼以谦为 主。故以制礼。恒不易方。故一德。损互坤为害。泰初往坤 上。害不能及。故远害。富贵易为人忌。困则无忌者。故寡 怨。风进退。故行权。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 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 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明于忧患与故。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 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正义云屡迁。谓乾初潜龙。乾二见龙是也。变动不居。 若一阳生为复。二阳为临。无或停息。是也。六虚六位也。 上下无常如二五相上下。泰二得上于中行是也。适往也。如 乾初得九。则往娠也。乾元亨利贞。垢(左女)则天地相遇。卦德迥 不同。故曰不可为虚典要。往外为出。来内为人。往来出 人。皆有一定之度数。不能混淆。如初与四相往来。二与五 相往来。三与上相往来。倘不能相往来。则中必有疾。如鼎 二曰我仇有疾是也。疾则惧矣。惧则知所防矣。故曰明于忧 患与故。率正也。揆度也。方道也。言正其初首之辞。而度 其终未之道。尽有典常。故非文王不能明其道也。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 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 年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 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 彖辞。则思过半矣。
  原始如乾初九潜龙勿用。是原始也。上九亢龙有侮。是 要终质本也。物阳物阴物。六爻刚柔相杂。然爻各有其时。 各有其物。时物当则吉。否则凶也。本末初上也。初则事微 故难知。上则事彰故易知。初拟议之。卒终成之。假如噬嗑 初九。善恶在拟议之间。至上九则凶灾彰彻。一成不变也。故曰卒成之终。杂物。言阴阳相杂也。撰数也。撰德者。言 数合阴阳之德。而别其是非也。中爻谓中四爻。二至四互一 卦。三至五互一卦。京氏所谓一卦备四卦之用也。吉凶是 非。初引其端。上考其成。至其详尽。则在中四爻。故曰非 中交不备。中爻之是非既明。则吉凶已着。居处也。处乾吉 则存。处坤凶则亡。故曰居可知。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 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 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 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二四同为坤位。故同功。而二位在内。且居中。故异 位。三五同为乾位。故同功。而五在外。且居中。故异位。 近谓二在内卦。远谓四在外卦。柔之为道不利远。二近故多 誉。四远故多惧。其谓近五故惧者非也。三五皆阳位。故柔 爻居之危。刚爻居之胜。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 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 道也。道有变动故日文。支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 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文不当谓不当位。乾宝云。等群也。爻中之义群物交集 也。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 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 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此要无咎。此之谓 易之道也。
  言易辞忧危虑患。或为文王事纣。囚于羌里时所为。乾 宝何妥等。便指某卦爻辞指周某事。其因皆缘误释此二语。 与虞翻之误解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浪用卦变突变同也。 易平易也。危者使平。如否上先否后喜是也。易者使倾。如 泰上城复于隍是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 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 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AA?者。
  居易不忘险。行简知有阻。阻险阻也。知有险阻。然后 可免于患难。能诸虑。。诸下衍侯之二字。AA?王肃云勉也。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详。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详祥音同通用。朕兆也。言吉凶必有先兆也。象事知 器。此言占验之事。如郭璞洞林。遇兑知有铜择(左金)。遇坎知有 铜择(左金)六枚也。唯圣人能尽天地之性。故曰成能。人谋鬼谋。
  言易道深至。百姓与能。言其庸近。所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 也。
  八卦以象告。支象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 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 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几 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凡万物之象。皆包括于八卦之中。筮得某卦。必有四象。上下卦并上下互是也。至于卦爻辞则明卦情。占者以象 为本。以情为用。如公子完生。筮得观之否。观上风下地。 而坤为国。互艮为山。告之以象矣。观国之光。利用宾于 王。爻则言其情也。变动以利言。如观六四动成乾。风为天 于土上。愈变而利愈明。益动而其情益吉。故曰变动以利 言。吉凶以情迁。攻摩也。爱恶相攻即刚柔相摩也。阳遇阴 阴遇阳则相求相爱。复朋来无咎。革六二征吉是也。阳遇 阳。阴遇阴。则相敌相恶。如颐六二行失类。征凶。鼎九二 慎所之是也。爱则吉。恶则凶。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 相取而悔吝生者。远谓应。近谓比。例如同人六二。远取五 为正应。近又比三。故吝。感六二亦然。故远近不能兼取。 中孚六四曰绝类上。近取也。近取上则不远取初。故曰马匹 亡也。情者阳。伪者阴。阴阳相感。有利有害。绝不相同。 例如益初九感四则利。上九感三。则五为敌而害之矣。下曰 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正申其故也。将叛者其辞堑(下心)。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 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荀爽以易辞为解。虞翻谓指六子。按易之本在乾坤。而 其用在六子。虞氏之说。似为得之。以六子测人之情伪。不 得于此必于彼。无有遁形矣。故于下系终言之。示人以涉世 之方。离正覆兑相反。叛者反也。而中虚。故其辞斩(下心)。坎上 下兑口相背。故疑。坎为中为心。故曰中心疑。水性技溢。 故其辞枝。震为言。震反为艮。故言寡。艮为人。艮止而 静。故曰吉人。震为决躁。似兑而长舌。故辞多。兑为口 舌。阴掩阳。故曰诬善。柔乘刚。故其辞游。风进退不果。故失其守。阴伏在下。故其辞屈。
  
  周易尚氏学卷二十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 倚数。
  案参两之说。先儒不同。马融王肃。并云天数五。地数 五。五位相合。以阴从阳。天得三合。谓一三与五也。地得 两合。谓二与四也。郑玄云。天地之数。备于十。乃参之以 天。两之以地。而倚乇(左言)大衍之数五十也。必三之以天。两之 以地者。天三覆。地二载。必极于数。庶得吉凶之审。虞翻 云。谓分天象为三才。以地两之。立六画之数。倚。马融训 依。虞王训立。按参两者乃数之本原。马王谓一三五为参 天。二四为两地。夫一二三四五乃生数。故数止于五。五数既立。以此为本。加一为六。二为七。三为八。四为九。而 蓍数乃出。然则六七八九之成数。皆原于一二三四之生数。 故曰倚数。言数皆依此立也。马王之说是也。天奇地耦。大 行五十。两地也。用四十有九。参天也。分二。两地。挂一 参天。揲四两地。归奇参天。三变得三奇。三三而九。参天 也。三变得三耦。二三得六。两地也。三变而两奇一耦。则 为人。两地也。两耦一奇则为七。参天也。盖欲知来。必先 极数。而极数之法。必参两回互。以此为本也。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支。和顺于道 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 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 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故易六位而成章。一三五阳。二四六阴。柔交居阴位。刚爻居阳位。则当 位。否则失位。以此为用。虞翻曰。和顺谓坤。道德谓乾。 以乾通坤。谓之理义。以乾推坤。谓之穷理。以坤变乾。谓 之尽性。性尽理穷。故至于命。巽为命也。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 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运。是故易逆数也。
  此先天卦位也。天地定位。言乾位南坤位北也。薄人 也。射厌也。错妗也。交也。言八卦方位。阳错阴。阴错 阳。无一卦不相对。无一爻不相交也。此纯指先天八卦之方 位形式。故特申之曰八卦相错。太玄玄告准说卦者也。玄告 云天地相对。日月相刿。山川相流。轻重相浮。又曰南北定位。东西通气。万物错处于其中。按天地相对。南北定位。即谓乾南坤北也。日日月相会。东西通气。谓离东坎西也。天地水火。四正卦也。曰山川相流。轻重相浮。万物锗处于其中。即谓四隅卦也。正释此也。又乾凿度曰。其位也天在 上。地在下。君南臣北。父坐子伏。易若以坤西南乾西北为定位。尚得谓天在上。地在下乎。尚得谓君南臣北乎。当然 别有所指。乾凿度又云。天地之道立。山泽雷风水火之象定矣。其散布用事也。震生物于东方。离长之于南方。兑收之 于西方。坎藏之于北方。与下帝出乎震之方位同。夫曰散布用事。则震东兑西。离南坎北。未用事之先。不在此也明矣。乾凿度于乾南坤北。变为离南坎北之故。言之可谓悉。数往者顺。谓四阳卦。知来者逆。谓四阴卦。阳性强健其动 直。自内往外。顺行。放日数往者顺。阴性敛啬闭藏。自外 来内。逆行。故曰知来者逆。逆迎也。阳往阴来。自然相遇。相遇然后相交。易道乃成。故曰易逆数也。言阳逆阴。阴逆阳。故能定位通气相薄不相射也。此仍言八卦相错之理。相错故阴阳能相逆。不相错则阴自阴阳自阳。胡能相值而相交哉。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暄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匹耦对举。与前节位同。不过先六子后父母耳。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又。
  马国翰曰。此连山易文。见乾宝周礼注引。按此言后天卦位。周易用之。恐人不知。故下节即连山易文。逐字逐句。而详释其义。并明指其方位。以见与上文所言方位。绝不同也。帝神也。即主宰万物者也。旧解皆忽略下节乃解释此节。致此节皆成赘文。
  来知德曰。此专明六子之功用。然孤阳孤阴。不能生物。必依先天卦位。使六子相错相交。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上也。兑说也。此言八卦之性情。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鸡。艮为狗。兑为羊。
  此所谓远取诸物。巽为难。九家云。应八风也。风应节而变,变不失时。难时至而鸣。与风相应。杭辛齐曰。鸡善伏。按巽为伏。然上两解皆未必协。则谓其义至今未明可也。兑为羊。纯取其形似。旧解谓羊性狠者非也。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此近取诸身。坎窖也。故为耳。经以兑为耳。皆取其形。旧解谓坎北方属肾。肾主耳。又谓坎北方主聪。故为耳。皆非。以上二十四象。昔人谓之本象。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索求也。阴与阳互相求。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也。阳求阴得三男。阴求阳得三女。而以初中上三爻为次序。实经之所用。不与尽同。如随以震为小子。艮为丈夫。大过以巽为女妻。以兑为老妇。与此正相反。盖以二人言。先生者为长。次为幼。而以一人言。则初爻为幼。至上而老矣。此其理除焦氏易林外。余无知者。易林以兑为老妇。巽为少齐。初读之皆莫明其义。后乃恍然知其悉本于易也。朱子谓说卦之象。求之于经。亦不尽合。读哉其有不合。盖说卦乃自古相传之象。至周易愈演愈精。故经所用象。不尽与说卦同。虞翻等必执说卦以解经。至大过创为二应上。初应五之恶例。以求其合。其误遂不可言矣。
  乾为天。为圜。 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为龙。为直。为衣。为言。依九家本增。下同。
  金玉象其纯粹。西北不同风。阴寒之地。故为寒冰。乾舍于离。南方火。故为大赤。乾健故为马。凡物皆有初壮究。故由良马而老而瘠而驳。木果形皆圜。无他义。其以驳为食虎豹之兽。或又本陆机诗疏。谓驳为木皆非。乾上放为衣。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为牝。为迷。为方。为囊。为棠。为黄。为帛。为浆。
  坤德偏布万物以致养。故为布。外府注云。布泉也。凡钱藏者曰泉。行者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偏。按本为水。故象泉布。万物资地成熟。故为釜。坤闭故吝啬。不择而生故为均。坤为牛。地生生不已。今之童牛。不日又生子而为母矣。故为子母牛。万物依之为本故为柄。坤文故为帛。坤为水。故为浆。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敷。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茛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呜。为弓(左下?)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为玉。为鹄。为鼓。
  龙马(右龙)通。而马(右龙)与龙通。说文龙多毛犬也。郑作龙。云取日出色。虞作马(右龙)。云苍色。案周礼秋官犬人。掌犬牲。凡几珥沈辜用马(右龙)。注。故书马(右龙)作龙。疏杂色牲。即杂色犬牲也。又春官牧人职。用马(右龙)。御史职马(右龙)车。注皆云。故书马(有龙)作龙。是马(右龙)古作龙。清儒依虞说。多从马(右龙)。岂知龙马(右龙)音同通用。龙即马(右龙)。非误字也。特诂为龙或只诂为杂色。不诂为犬牲则误耳。又易林决(左无)之屯云。龙吠有威。行者留止。巽寡发。震多毛。震为威。为鸣。故为龙。是郑读与焦同。敷乾宝。敷为花貌。易林亦以震为花。此象卦形。余说皆误。九家云苍茛青也。震为周为虚。归妹上六承虚筐也竹与崔苇皆有节。下阳象之。上二阴象其圆而中空。马足白为马(?)。阳在下故足白。的颡白颠也。初阳生。故曰反生。宋衷曰。阴在上。阳在下。故为反生。谓集豆之类。皆戴甲而生。按来注最为精切。格物微。取象之妙人微。而经生知之者寡。阳息至三。乾健。反复成巽。龚为垣庸。故为蕃。蕃藩通。诗小雅营营青蝇。止于蕃。是也。巽为寡。故为鲜。诗终鲜兄弟。传鲜寡也。玉色白或青。故为玉。有谓为王之讹者。证以易林象。非也。鹄鹤古通。为声音故为鼓。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为杨。为鹳。
  陆绩云。风。士气也。巽坤之所生。故为风。故易林亦以坤为风巽柔故为绳。巽风故直。工。说文巧饰也。象人有规 。徐楷(左金)曰。为巧必遵规 法度。然后为工。按巽为顺。能顺规 。遵循法度。故为工。风可进可退。故不果。经屡以巽为疑。同此也。臭。气也。风散则气至。故为臭。巽陨落。故寡发。震为发。反巽故寡发。广颡取上二阳象。多白眼。按离为目。中爻阴。黑睛。上下阳目中之白。今二阳皆在上。睛伏在下。故多白眼。利市三倍。似取流通。或取人义。究为震。故曰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优。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青。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为宫。为律。为可。为栋。为丛棘。为狐。为蒺藜。为桎梏。
  为隐伏。为忧。为心病。为美脊。为亟心。为通。为坚多心。皆以阳在阴中而取象。以乾辟坤。故为沟读。曲者使直为矫。直者使曲为。水性可曲可直也。可曲故可为弓轮。水在地。犹人之有血。乾大赤。坎得乾之中爻。故亦为赤。月者水之精。故坎为月。为忧故下首。下首犹低头也。坎隐伏。故为盗。坎为屋极。故为宫。为栋。坎阳在中。健而直。故为棘。为蒺藜。坎阳陷朋中。不能移动。如法律之固定。如桎梏之在手足。故为法律。为桎梏。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冑。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赢。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为牝牛。
  取火之明。故为日为电。中虚故为大腹。余象皆取外坚。离中拓故科上槁。经皆以艮为龟。变外坚故。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瓜(双瓜上草)。为阁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为养。为虎。为狐。
  震为大涂。反之则为径路。为山。故为石。外坚故也。门阙阍寺皆象形。指能屈伸制物。与手同义。故为指。狗。虞翻云。上已有狗。当为拘字之误。按构变音句(左金)。礼曲礼若仆者降等则自下拘之。注拘取之也。释文。拘古侯反。是拘与狗音同。故通用。而其义为取。仍由手取象。狗拘亦犹龙马(右龙)羊阳之通用。不可谓龙羊之为误字也。凡经书字如此者。必有其故。详细推考。自能得其故。不必遽为改字。艮为穴。鼠穴居。故为鼠。黔喙。易林作黔啄。说反喙耶。啄家食也。马却皆谓为虎象之属,实虎约无黔者。茗啄则专属之鸟。鸟之刚在啄。鸟艮刚在上。故为黔喙。凡鸟之鸷者。无不黔啄。易林以艮为鹰檀(右鸟)雕隼。本此也。刚在外故坚多节。鼻者面之山。故又为鼻。乾为虎。艮得乾上爻。故亦为虎。狐穴居故亦为狐。
  序卦上经始乾坤。终坎离。而以否泰为枢纽。下经始咸恒。终既未济。而以损益为枢。其间次序。皆有深意。圣人虑后世妄人。或有乱其卦序者。故为此以绾毂之。其意义可不深求也。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犀(左禾)也。物释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天妄。有元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离丽者。言一阴丽于二阳之间。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指咸卦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豚(左之)。豚(左之)者退也。物不可以终豚(左之)。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巳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决(左无)。决(左无)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垢。垢(左女)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苯。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并。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放而天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人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伏羲未定婚礼以前。人皆知有母。不知有父。故曰有夫妇然后有父子。节者符也。以竹为之。各持其一。合之以为信。周礼地官掌节是也。物不可终离。故受之以节。节之用在合。故与离对文。合而符则信。故曰节而信之。全指符节言。旧解皆误。
  杂 卦十翼以杂卦终。与山六十四卦以未济终义同也。盖六十四卦卦序皆文王所定。其起讫皆有深义不可动摇。然易道以不穷为义。六十四卦至既济而六爻定。定则穷矣。故殿以未济。使之复通。六十四卦。上经始天地。下经始夫妇。此不易者也。故杂卦仍之。而以井困居上经之末。以损益为枢纽。以未济决(左无)居下经之末。以否泰为枢纽。损益否泰。后先互易。明文王之意。先天道。后人事。孔子之意。先人事后天道也。先人事。并取其不穷。困而不失其亨。故以为上经之殿。听天道。则事之济不济命也。刚健果决。自强不息。终焉以赴之耳。故以未济决(左无)终。仍穷变通久之义也。谓之为杂者。言杂柔(左未)各卦。使上下经互易。不与文王卦序同。非孔子不敢有此改作。亦非孔子无此神化之笔也。彼七十二贤固不敢创制如斯也。以上所言。杂卦殿十翼之义也。至其所言。必错综对举者何也。以见卦象正则如此。反则如彼也。正象说卦举其端。说卦所未言者。可类推也。至覆象则无言者。然如大过九五枯杨。人尚知为反巽。独正覆象相杂。如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读。读则不告。则以二至上。正反震也。如左传以谦为败言。则以谦下艮。与震相反也。如困曰有言不信。则以三至上。正覆兑也。如震曰婚媾有言。则以二至上正覆震相背也。如中孚曰鹤鸣子和。则以二至五正反震相对。如相应也。鸣鹤在阴者。则以二至五正反民。正则为山阳。反则为山阴也。又六三云。或鼓或罢。或泣或歌。则以二至五正反艮震。震则或鼓或歌。艮则或泣或罢也。如此之类。经内甚多。除焦氏易林外。二千年说者无不误。夫子盖预知之。故于最后之杂卦申其义。
  乾刚坤柔。比药师忧。比五虽坎。然当位居尊。故乐。师二人渊。故忧。
  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临二阳抚临万民。有施惠之意。震往。故曰与。反之为观。则万民仰五。有乞求之意。故曰求。艮为求也。
  
  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着。屯二阳皆当位。故不失其居。蒙二阳皆失位。故曰杂。物相杂则文生。故曰着。
  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震动故起。反则止矣。泰损上一阳以益上。故损为衰之始。再三损则成否否移上一阳以益下。故益为盛之始。再三益则成泰。
  大畜时也。无妄灾也。王引之云。古时与待通。恐天灾至。畜以待饥。人本坤灵图。无妄互艮。艮为火。故灾。焦京皆以无妄为大旱卦。自艮火象失传。虞氏即不知其义。
  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阳上升。故不来。廉不自满。故轻。豫自足。故怠。怠虞作怡。按怠怡皆从心。本一字。故古常通用。史记始皇本纪。视听不怠。刘歆烈女赞。言行不怠。注并作怡。怡则自足。与谦轻反。
  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颐中有物。故曰食。火在山下。与明夷同。故曰元色。兑阴在上故曰见。巽阴在下故曰伏。故巽亦为盗贼。为寇戎。为豕。与坎同象。
  随元故也。蛊则饬也。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志在随时。不执其故。广韵。饬整备也。蛊则饬者。乱极思治也。烂自垢(左女)始。至剥而极。复则阳反。曰在上故昼。诛伤也。明伤则夜矣。
  并通而因相遇也。并养而不穷故通。困刚掩。阳陷阴中。不通。自乾坤至此仍三十卦。合上经数。自咸恒至决(左无)。仍三十四卦。合下经数。
  咸速也。恒久也。涣离也。节止也。感则无远近。无弗届。故事莫速于感。反之为恒。则不速而久。涣者散也。故曰离。反之为节。则合而不离。故曰止。
  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缓则和矣。和则易矣。反之则难。睽离女在上卦。故曰外。反之在内。故曰内也。
  否泰反其类也。阴阳交为类。否阴交阳。泰阳交阴。故曰反。
  大壮则止。豚(左之)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止则不退。反之则退。众则不亲。反之则亲。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革更改旧有。故曰去故。鼎亨饪待熟。故曰取新。过失也。失刖不信。反之则信。
  丰多故也。亲寡旅也。离上而坎下也。多与寡相反。上与下相反。丰雷电皆至故多。旅互巽为寡。艮为鳏。故亲寡。火炎上。水润下。
  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小畜巽为寡。履者行也。故不处。需险在前。故不进。讼天水违行。故不亲。寡则独处。反之则不处矣。不亲则异行。与需之不行。亦正相反。
  大过颠也。垢(左女)遇也。柔遇刚也。颠陨也。下巽陨落。顶灭泽中。故颠。垢(左女)坤遇乾。乾刚坤柔。
  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渐阴皆居阳后。故待男行。颐求口食。得养之正。既济山六爻当位而止其所。故曰定。
  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女终夫家。故以嫁为终。既济三阳皆比阴。内刚外柔。与泰理同。故不穷。未济三阳皆居阴前。内柔外刚。与否理同。故穷。程子谓三阳不当位故穷。岂知三女亦不当位。岂独三男。然而不穷者。以三女皆承阳也。程子谓来之多年。不得其义。后得之于成都箍桶者。盖托辞也。
  决(左无)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沈善登云。杂卦以乾刚坤柔始。以决(左无)刚决柔。还复为乾终。是举全易浑成一乾。按此说最得决(左无)卦居终之义。自大过以下。不两卦反对。宋儒颇疑为错简。然曰女之终。男之穷。上下对文。似非错简。惟义仍反对。大过死。反之则得养。垢(左女)柔遇刚。反之则刚决柔。渐女有待而行。反之则不待而嫁矣。既济定。穷则不定。虽不对举。而义仍反对。虞翻谓大过死。大过下垢(左女)。故次以后。上夹故以决终。亦可参考。
  
 

回主頁

belongs to SAFACURA